语文教学要注重想象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要注重想象力的培养

一、语文教学应重视想像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李诗韵[1](2019)在《中国古诗词在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的选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东亚汉文化圈内,由于历史背景的相似,东亚诸国的文化教育体系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日本,因为在汉唐时期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在文字、教育等多个方面都留下了汉文化的印记,这一点在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的中国古诗词选篇中有深刻的体现。本文在对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的中国古诗词进行分类统计的基础上,对其选篇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多选录唐诗中的绝句,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对于诗歌的情感偏好;思想送别诗广受喜爱,则在于这些诗歌符合日本社会的人情观;山水田园和自然风光类诗歌的大量入选,在于日本自古以来向往简素、自然的审美观。此外,由于文化背景和教学环境的差异,日本的中国古诗词教学具有重视朗读和情境创设、助读系统利用率高、重视对自然情景的解读等特点。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国古诗词的选篇,受到四个方面的因素影响:选篇与日本本国文学作品的联系、诗人地位及其作品的代表性、对中国教材选文的参考、古诗词鉴赏的可行性。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中国古诗词的选编对于我们语文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既要保持对母语和民族传统的尊重,又要善于立足自身对教材开展多元化编选与教学。在立足母语教育发展的同时,可以完善教材配套助读系统,鼓励对教材多元化的解读,在实现语文课程综合性的同时也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

黄菊[2](2017)在《新课标下高中生高效学习与阅读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开题报告一、课题的界定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的颁布,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精神品质、促进人的发展的理念的进一步阐扬,语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更为明确。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确立正确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探索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已愈来愈为同行重视。自新课标颁布以来,我认真学习,反

赵燕[3](2016)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文中研究指明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三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章家谊[4](2015)在《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一项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关于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批评语言学研究。母语教育是应用语言学研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语文教科书则是母语教育最重要的媒介。然而,我国目前对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即使是学术层面的研究,也多是在学科教育学框架下开展,很少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语文教科书可以说是人类言语行为的一种,“分析任何言语行为都应当从这一行为的本质入手”(胡范铸)。而要有效地认识语文教科书的本质,就必须理解“语文”的本质。传统语文教育理论一直纠缠于语文的性质问题,其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说最为流行。那么,到底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母语的性质?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育即母语教育的行为本质?母语教育是否只是一个学科的教学行为?甚至只是一个语言知识的教学行为?如果不是,那么,应该如何重构母语教育?我们认为,语言不但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而语文教科书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知识的样本,“不仅仅是‘事实’的‘传输系统’,它还是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斗争及相互妥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阿普尔等);而语文教科书提供的知识类型、呈现的认知水平、构建的意识形态更是对于未来社会人群的一种塑造方案,是“关于未来的一个预言”(阿普尔等)。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汉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获得以外,——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怎样的知识类型,这一知识类型是否均衡?是否存在缺失?——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呈现了一个怎样的认知水平,这—认知水平是否有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构建了—个怎样的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一致?——在对于上述一系列问题有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能否提出一套新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建议和规则?由此,本文选取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的四种版本的初中阶段语文教科书,以书中所含所有名词为分析比较对象,综合运用依据观念结构理论、批评语言学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教科书政治学理论、预设理论等相关理论,针对上述四版本语文教科书的知识类型、认知水平、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论述,从而考察当今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是否符合语文教科书的行为本质,并就此对于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原则提出我们的批评和建议。本文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综述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并介绍本文研究思路,据此提出在语文教科书研究方面前人未涉及而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第二章论述语文教科书行为的本质。语文是人的存在方式,因而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就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教育,是人的存在性教育,必然要求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知道语言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以显示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因此,语文教科书,作为传达语文教育行为本质理念的载体和主要途径,其行为本质和本质功能必然是提供语言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以显示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性。本章还介绍了本文选取的分析对象——四版本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原因和其所含全部名词概貌。第三章——第五章以四版本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所有名词为对象,进行语文教科书的知识类型分析、认知水平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其中,第三章是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基于“现行大学学科分类基本合理有效”和“母语既构成学习人类全部知识的必须,也开启学习人类全部知识的可能”的假设,通过对于语文教科书名词所反映的观念和观念结构与大学现行学科分类的对比,努力客观描写初中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结构。并进而对各种版本教科书的知识类型分析比较,得出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虽然总体上均具有比较完整的大的知识类型框架,但是深入到具体的知识类型却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观念结构之间不均衡、知识类型缺失等问题。第四章是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可以从很多角度加以研究,本文主要讨论“认知强化功能”、“深度思维功能”及“多元思维观功能”。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初中语文教科书存在认知强化功能弱化、深度思维能力弱化、多元思维观能力弱化的问题,并提出其主要原因源于语文教科书编写存在的最大弊病——“角色预设偏误”。第五章是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分析。在回顾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最能体现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的名词还是与人有关的名词,因此本文通过对四版本所含的人物类名词本身属性隐涵的意识形态的分析来考察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意识形态倾向,揭示了教科书存在的“意识形态简单化”、“意识形态刻板化”的问题。第六章是教科书“叙说”(编写)行为的规则分析。结合对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所含全部名词的分析结论,提出针对四版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语文教科书编写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和“策略性规则”。第七章为结语,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的研究展望。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切实的意见,为语文教科书的语言学视角研究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曾雪莲[5](2013)在《高中散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实施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使人类陷入了道德滑坡、情感冷漠的生存危机之中。当代青少年情感世界的贫瘠以致畸变,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如马加爵事件、虐猫事件、泼熊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突显出情感缺失而引发的生命悲剧。教育的目的是“成人”,与知识和技能相比,人的心灵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更加重要。作为母语教育的高中语文课堂,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任,散文作品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境深邃、情感真挚,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好的素材。新一轮课程改革就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立为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把学生的情感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在高中散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不受重视,导致散文教学的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在高中散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就成为教学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高中散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心理学、教育学、新课标为理论依据,从情感教育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探讨了情感教育在学生审美情感、认知能力的发展、学习兴趣、良好个性培养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分析了情感教育在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深入分析了情感教育在高中散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从学生、教师、教材三个方面阐述了情感教育在散文教学中实施的条件,从而为情感教育在高中散文教学中的实施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在高中散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力求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在高中散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突破口,从而为高中散文教学中如何从情感维度上进行教学提供明确的指导。此外,将情感教育引入到高中散文教学,寻找情感教育与高中散文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既是高中散文教学的创新之处,也是对情感教育目标的发展,以期端正一线教师对情感教育的认识,为其在高中散文教学中顺利实施情感教育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支持。本文共分为5大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总结概括了国内外有关情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情况。从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对于情感教育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国内对于情感教育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当前,学界对于情感教育的研究都局限于情感教育的价值、目标、模式、内容等领域的研究,而对于具体的学科,尤其对于每一种文学体裁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第二部分:首先对情感、情感教育、散文等概念进行界定,从心理学、教育学、语文新课标的角度阐述了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及情感教育实施的价值,为论文的下一步论述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情感教育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情感教育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及散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第四部分:通过对情感教育在高中散文教学中的现状的分析,引出情感教育在高中散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原因,为我们认识情感教育提供了启迪和思考。最后,从教师、教材、学生三方面分析了情感教育在散文教学中实施的条件,以及如何将情感教育应用到高中散文教学中进行了反思,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作出自己的设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根据对情感育理论及实践的研究,本文提出以下思考和实施方法:(1)转变教师观念,重视学生情感。(2)营造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体性。(3)创建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兴趣。(4)披文入情,与文本对话。(5)品味散文语言,领悟作品情感。(6)通过教学语言,点燃学生情感。(7)改变评价方式,加强情感评价。

杨进红[6](2010)在《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这样一个问题:“现代阅读教学应该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阅读观上”?这就要回答两个很基本的问题:“阅读是什么?”、“阅读教学是什么?”。阅读是什么?传统阅读理论把阅读当作认知过程,阅读以获取知识为最终旨归;阅读教学是什么?传统阅读教学认为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的阅读活动就是去寻找文本“说了什么”。可见,不管是传统的阅读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以知识的客观性作为认识论基础。这样的阅读教学指向的是认识的客体对象,这一点从传递知识的角度来说有其积极作用和意义,但知识本位的阅读观,却在不同程度上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建构性。现代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把阅读当作一个“理解”的过程,赋予阅读活动以本体论地位,阅读教学中的“理解”不但是一种思维理论,还成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现代教育哲学从价值论的角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学生建构意义的过程。人文研究视野的扩展和丰富,对阅读教学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和意义。不管是“理解”还是“建构”,彰显的都是个体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就在于个体通过参与体验的方式进入语言的意义世界。这样,阅读教学中审美体验的出场,师生、文本间的对话和交流就离不开“理解、体验、建构”这些核心概念,这也成为本论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的切入口。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上,本论文将要求证的是,阅读活动过程即是个体面对审美对象的一种自我确证和发现,是个体以体验参与的方式进入文本的意义世界,阅读教学是以个体的审美体验为基础的有效对话,阅读教学课堂实践则通过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来彰显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样的思路,论文分五部分来阐述:第一部分从本体论的角度思考“阅读是什么”,借助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方法论启示,揭示读者与文本依靠体验形成审美通道,在此基础上的阅读教学则是依靠审美体验来唤醒主体的精神世界。第二部分探讨审美体验进入当代阅读教学范式转型的视野中,其理论基础与现代文论的转型密切相关,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视角,接受美学对读者“体验”的关注以及语言哲学的审美视域,使得审美体验阅读教学带上明显的主体性、体验性和审美性等范式特征。第三部分分析文本世界的审美体验特性和意义重建的召唤性特征,阐明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活动乃是以体验的形式追求审美意义的生成,这既是文本的内在吁求和真诚邀请,又是个体超越自我的精神需要。第四部分对阅读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揭示阅读教学过程是基于体验的视域融合和有效对话的过程,作为审美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各自的审美体验和理解视域,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如何在各自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意义分享,是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审美体验本身具有分享性和和交流性,师生间的阅读对话旨在寻求知识建构和意义生成的视域融合。第五部分从实践角度来探讨审美体验阅读教学课堂形式的特点,通过对课堂教学形态的呈现,经典课例的剖析,明确审美体验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从学习者角度来观照阅读审美体验活动的特征,明确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个体的意义建构和审美实践。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探讨了审美体验阅读教学的本体论意义和价值论意义,论证了阅读教学乃是智能、情感和精神的三位一体活动。阅读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精神哺育,阅读教学应该在帮助学生智能提升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关注阅读教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功能。

张颖[7](2009)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责任。为此,本文将试图综合专家学者们的意见,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途径包括: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创设宽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重视实践,倡导创新行为。

张骏[8](2008)在《台湾九年一贯语文新课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地区正在经历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语文新课程改革。课改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不可回避、急待解决的问题,从语文课程性质的不明到语文课程内容的缺失、从语文知识地位的争论到语文训练意义的迷茫,这些都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必须直面的难题。而与大陆地区仅隔一弯海峡的台湾省从语文课程改革的酝酿到实施,至今也已经有了十五个年头,台湾九年一贯语文课程改革进行的如何?大陆地区面临的难题台湾省也遇到了吗?又是如何解决的呢?两岸语文新课程有哪些异同,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这不仅仅是好奇,更是我们急切的追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况本就是同气连枝的兄弟手足呢!我们相信对于台湾九年一贯语文新课程系统的研究正是促进两岸语文课程携手发展,语文教育不断前行的有效途径。汉语言是两岸共通的语言,语文教育作为汉语言的教育长期以来受到海峡两岸的共同重视。本文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这两组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采用多种研究手段对台湾九年一贯语文新课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力图展现台湾九年一贯语文新课程的全貌,更重要的是本文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大陆语文课程改革中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见解,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本文主体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由五章构成。兹对各部分要义分述如下:绪论简述了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性、研究现状和研究的方法。第一章台湾语文教育发展进程及新世纪语文课改概述:本章从宏观上对台湾语文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分阶段的介绍,以期揭示其对新世纪台湾九年一贯语文课程的影响,本章接着围绕新世纪台湾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进程、成效和不足以及新课改语文课程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评述,以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背景材料和事实依据。第二章台湾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及目标分析: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了台湾语文新课程的本质、特点以及基本理念;第二节分析了台湾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在本章的行文过程中,非常注重与大陆地区语文新课程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并没有停留在简单介绍的层面上。第三章台湾语文新课程的内容、教材及相关问题分析:本章首先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了语文课程内容缺失的问题,接着具体分析了台湾语文课程目标等部分中所包含的语文课程内容要素。在台湾语文教材的介绍中,本章注重台湾各版本教材之间及其与大陆语文教材之间的对比分析,同时还关注了两岸语文教学中方言及繁体字的问题。第四章台湾语文新课程实施分析:本章具体探讨了台湾语文课程教学的原则、方法,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本章从理论上分析以上问题的同时,还引进了具体的台湾语文课堂教学实例和历年的台湾语文基本学力测试试卷进行详尽的解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五章台湾语文新课程设置与实施的核心问题分析:本章最为独特,笔者总结出了台湾语文新课程设置与实施的核心问题——“语文实践”,在充分诠释了“语文实践”的含义及地位以后,本章结合两岸的语文新课程探讨了“语文实践”在语文课程设置和实施各环节中的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语文知识”、“语文训练”等一系列问题。结语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任重道远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黄耀红[9](2008)在《演变与反思: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学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论题,是一种以文学欣赏为核心,以情感培养为目的,全面凸显文学审美性、文化性与语言性的教育形式。自1904年“中国文学”独立设科以来,中小学文学教育已走过了百年历史。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案例研究等方法,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百年演变历程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现实困境与问题作了掘进式剖析,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文章指出中小学文学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突出文学经典教育,确立“文学语言”的主体地位。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作历史追溯,归纳不同历史时期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特点,然后重点聚焦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论争,揭示中小学文学教育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困惑。在此基础上,剖析当下中小学文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面向未来,提出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理念与策略。文章前有引论,后有结语,正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近代独立、现代转型和当代发展三个部分。清末新学制的颁行是中小学文学教育获得近代独立的标志,“文学”开始从传统的经史之学中分离出来。至民初,“涵养文学兴趣”成为“国文要旨”的重要内容。相对于中国古代的“泛文学教育”来说,处于独立期的中小学文学教育注重经典性、实用性与教化性,强调文学诵读。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现代转型分为“激进”“沉思”“深化”三个时期。20年代改“国文”为“国语”之后,国语教材、国语教学都表现出对“文学”的高度重视,但国语教育偏重“精神”而疏于“技术”;30年代的中小学文学教育试图在“返本”与“开新”、“实质”与“形式”、“精读”与“略读”之间寻求平衡。40年代的中小学文学教育被提升到“了解固有文化”的高度,重视文学经典教育,重视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科学探索,谋求“文学欣赏”与“语言训练”的有机融合。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当代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汉语、文学分科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工具论的产生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长期低迷”“人文论的兴起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复兴”。50年代,中小学文学教育作为独立的课程,拥有相应的文学大纲与文学教材;分科实验结束后,“工具论”长期主导中小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成为语言文章训练的附庸:“人文论”以矫正语文“工具训练”的姿态出现于90年代之后。在现代性反思中,被冷落多年的中小学文学教育终于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成为审美发现、情感体验与意义建构的过程。中篇为“现实的观照与剖析”。包括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论争与困惑、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问题与成因两个部分。文言与白话之争反映出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转型困惑,“文”“道”之争体现出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目标游移,语言、文学之争折散出中小学文学教育所面临的关系困扰。回溯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观照现实。中小学文学教育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影响着文学教育的生态,科学主义思想在整体上控制着文学教学,主知主义对文学感受力的消解,文学教材囿于“教化”与“训练”模式,文学阐释中存在着深深的“工具情结”,受体制制约的文学教师普遍表现出文学素养的缺失。下篇为“未来的前瞻与建构”,主要论述了21世纪加强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理念与策略。我们认为,破解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问题,必须确立文学审美的核心理念,坚持以文学经典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根基,强化“文学语言”在中小学文学教育中的本体地位,平衡精读与略读、阅读与活动、对话与建构、欣赏与创作等多重关系。

桑哲[10](2008)在《简约中正 稳步前行——访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钱加清教授》文中研究指明钱加清,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着有《语文教学艺术论》、《语文教学论要》、《营构与创造枣语文教学策略论》、《语文教育新视角》《语文教育求索》等。

二、语文教学应重视想像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教学应重视想像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诗词在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的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古诗词在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的选编情况及教学特点
    第一节 中国古诗词在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的选篇情况
        一、中国古诗词选篇作者分布情况统计分析
        二、中国古诗词选篇诗体分布情况统计分析
        三、中国古诗词选篇主题分布情况统计分析
    第二节 、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篇特点
        一、唐诗选篇率高,覆盖教材版本多
        二、重视在日本经典文学作品中引用率高的古诗
        三、选篇内容偏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自然美景的享受
    第三节 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的中国古诗词教学特点分析
        一、重视情景的创设
        二、助读系统利用率高
        三、重视对自然情景的解读
第二章 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的中国古诗词选篇依据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日本国语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分析
        一、日本国语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教育理念分析
        二、日本国语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课程目标分析
        三、日本国语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对选文的要求分析
    第二节 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中国古诗词选篇影响因素
        一、与本国文学作品的联系
        二、诗人地位及其作品的代表性
        三、对于中国教材选文的参考
        四、古诗词鉴赏的难度
第三章 对我国语文教材编选的启示
    第一节 对日本高中国语教材编选的的整体反思
        一、汲取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国古诗词编选的精髓
        二、反思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国古诗词编选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对我国语文教材编选的启示
        一、吸取外来文化之精华,推动母语文化的发展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将文化渗透到助读系统之中
        三、立足于母语文化发展,鼓励多元化的解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新课标下高中生高效学习与阅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内容
    四、课题研究方法
    五、课题的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2016.1——2016.2)
        2、实践研究阶段 (2016.3——2016.7)
        3、回顾与反思阶段 (2016.8——2016.)
        4、总结阶段 (2016.10)
    六、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部分: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二、课题的理论思考
    三、高中生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 对课外阅读的认识
        (二) 阅读的目的或动机
        (三) 阅读的习惯
        (四) 阅读书籍的类别
        (五) 影响课外阅读的因素
    四、存在的问题:
        1.对课外阅读认识不足
        2.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3.课外阅读内容的错位。
        4.没有足够的阅读时间
        5.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不够
        6.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利用率较低
    五、调查反思及对策:
        (一) 培养兴趣, 加强引导
        1.激发阅读的兴趣
        (1) 创设良好阅读氛围
        (2) 尊重学生阅读自由
        (3) 积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
        2.帮助选择课外读物
        (二)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三) 建立的教学模式:
        (一) 诗歌阅读教学
        印象一:以诗讲诗。
        印象二:诗人谈诗。选择一些着名诗人对诗是什么的观点。和学生一起感觉诗歌。
        印象三:经典证诗。
        (二) 小说阅读教学
        (三) 戏剧阅读教学
        1、从阅读理解到鉴赏思考
        (1) 品读语言课
        (2) 语言表演课
        (3) 创新研究课
        2、从继承传统到放眼国际
        3、从立足课本到丰富校本
        4、从立足课内到丰富课外
        1、阅读和理解
        2、思考与鉴赏
        3、感受与体验
        (五) 应用类文本中的科技文阅读教学
        1、以文本为基石, 进行阅读理解, 向纵深拓展, 完成知识的构建
        2、以知识为起点, 进一步思考鉴赏, 整合阅读的知识和能力, 完成能力的建构
        3、启发学生创新发现, 丰富情感, 提升文化和科学品位
        (六) 应用类文本中的杂文 (文化随笔) 的阅读教学
        2、对文本的思考鉴赏上训练思维, 要在深入而独立思考基础上勇于质疑。
        3、对文本的创新发现上启蒙思想, 要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七) 文言文阅读教学
        1.知识层面
        2、能力层面
        3、情感层面
第三部分:课题研究相关论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从文章的主旨中提问。
        二、从重点词句、语段的隐含义中提问。
        三、通过变换角度提问。
        四、用原有知识经验激活问题。
    高中生怎样学好语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三个“不要”
    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1.巧置悬念, 以疑激趣
        2.创设情境, 以境致趣
        3.利用朗读, 以读促趣
        1.用活教材资源, 使学生在“开放, 有序的语文课程 (3) ”中驰骋。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困惑
        一、调整课时, 把握进度。
        二、调整教法, 适当放手。
        三、控制作业, 鼓励读书
        四、变换考试, 多元评价
        一、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并未深入人心并付诸行动
        二、课堂教学走向了重形式轻实效的极端
        三、新课改, 评价体系并没有得以重新确立, 其码是没切实落实。
        四、教师心理问题的忽视, 成为新课改深入全面开展的瓶颈
        五、校本研发苍白, 并没有付诸行动。
    高中语文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调整课时, 把握进度。
        二、调整教法, 适当放手。
        三、控制作业, 鼓励读书
        四、变换考试, 多元评价
    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困惑
        一、新课程标准中的五个重要概念的解读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七点涵泳
        三、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三点困惑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一、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3)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境外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育杂志》
        1.3.2 儿童文学
        1.3.3 文学教育
        1.3.4 儿童文学教育
    1.4 理论基础
        1.4.1 儿童哲学
        1.4.2 教育学学理
        1.4.3 图式理论
        1.4.4 接受美学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活动史研究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5.4 个案研究法
    1.6 不足与创新
        1.6.1 不足之处
        1.6.2 创新之处
第2章 《教育杂志》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独立与转型
        2.1.1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历史流变(先秦——1904年)
        2.1.2 儿童文学教育初步的独立期(1904—1912)
        2.1.3 儿童文学教育的草创期(1912—1919)
        2.1.4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激进期(1919—1927)
        2.1.5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反思期(1927—1936)
        2.1.6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深化期(1937—1948)
    2.2 《教育杂志》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2.2.1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2.2.2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作用
第3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传播
    3.1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
        3.1.1 介绍日本现代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1.2 传播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2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2.1 "儿童观"的基本含义
        3.2.2 "儿童观"的主要模式
        3.2.3 促进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讨论
        3.3.1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的提出
        3.3.2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探讨
第4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讨论
    4.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发展
        4.1.1 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六次变迁
        4.1.2 儿童文学教育在六次课标发展历程中的演进
    4.2 《教育杂志》中对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的推进
        4.2.1 民国初年的儿童文学课程
        4.2.2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课程
        4.2.3 国家本位主义儿童文学课程
    4.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争论
        4.3.1 儿童文学课程主旨的争论——"兴趣"与"教化"之争
        4.3.2 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争论—"读经与否"之争
        4.3.3 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国语"与"常识"的分合
    4.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的延伸
        4.4.1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
        4.4.2 儿童文学的课外作业
        4.4.3 儿童文学体现出的课外休闲教育
第5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的建设
    5.1 《教育杂志》中的小学国语教材概况
        5.1.1 中国近代第一本儿童文学教育理论专着——《儿童文学概论》
        5.1.2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选择与组织
        5.1.3 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的建立
        5.1.4 推行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典型案例
    5.2 《教育杂志》中推动儿童文学教科书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5.2.1 民国初年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09—1918)
        5.2.2 儿童文学教材发展的繁荣期(1919—1936)
        5.2.3 抗战时期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37—1948)
    5.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建设的争论
        5.3.1 儿童文学教材"实用"与"审美"之争
        5.3.2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章"与"文学"之争
        5.3.3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5.3.4 儿童文学教材的"识字"与"欣赏"之争
    5.4 《教育杂志》中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宣传
        5.4.1 儿童文学教科书的广告宣传
        5.4.2 儿童读物的广告宣传
        5.4.3 儿童文学领域的其它广告宣传
第6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推进
    6.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6.1.1 "儿童本位教育"理论
        6.1.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6.1.3 儿童文学教学原理
        6.1.4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外来影响
    6.2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阶段性发展
        6.2.1 民初儿童文学教学法的萌发(1909—1918)
        6.2.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繁荣发展(1919—1936)
        6.2.3 国家本位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发展(1937—1948)
    6.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3.1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孕育
        6.3.2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实验的尝试
        6.4.1 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的设计教学实验
        6.4.2 小问题的教学实验
第7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探讨
    7.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及其原因
        7.1.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
        7.1.2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引发的原因
    7.2 《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建议
        7.2.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培训
        7.2.2 小学教员俸给标准与优待
        7.2.3 小学教员要求对教学环境的改善
    7.3 《教育杂志》中论述儿童文学教师的修养
        7.3.1 个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7.3.2 小学教师的基本修养
        7.3.3 儿童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7.4 《教育杂志》中教育小说叙述乡村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以《倪焕之》为例
        7.4.1 小学教师地位的卑微与工作的满腔热情
        7.4.2 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儿童地位
        7.4.3 教师打造的儿童文学教育实验基地——乡村田园农场
第8章 结语
    8.1 儿童文学教育第一个黄金期的追溯
        8.1.1 儿童文学教育中"新"与"旧"的争论
        8.1.2 儿童文学教育应以渐进的方式发展
    8.2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的本体性问题
        8.2.1 文学教育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
        8.2.2 儿童文学教育要求教学应"以善为美"
        8.2.3 儿童美学应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8.3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体性资源
        8.3.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8.3.2 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教学中识字、听说、阅读、写作的分与合
        8.3.3 儿童阅读是拓宽儿童文学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8.4 教育传媒应与儿童文学教育建立起情缘关系
        8.4.1 教育期刊在儿童文学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8.4.2 教育期刊助力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8.4.3 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联姻构建本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题索引——《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
附录B:《教育杂志》的相关资料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材与教科书概念的界定
    二、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
    三、语文教科书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理论假设、理论背景、基本架构
    一、本文的理论假设
    二、本文的理论背景
    三、本文的基本架构
第四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语料来源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语料来源 第二章 语文教科书功能定位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语文”的重构与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
    一、“语文”一词的由来
    二、语文学科的独特性
    三、语文的重要性
    四、对“语文”理解的现状和问题
    五、语文是人的存在方式
    六、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是人的存在性教育
    七、“语文”含义重构的框架设想
第三节 语文教科书的重构与行为本质
    一、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变迁
    二、教科书的功能定位
    三、语文教科书的功能
第四节 语文教科书研究语料概况——以初中段人教版、沪教版、香港启思版和台湾康轩版为例
    一、语文教科书版本的选取
    二、四版本名词概貌 第三章 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框架分析
    一、知识类型框架
    二、语文教科书名词分析框架
    三、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比较
第三节 结论
    一、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所含名词数量差距大
    二、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均具有比较完善的观念结构
    三、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总体上均具有比较完整的大的知识类型框架
    四、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具体的观念之间的不均衡和知识类型的缺失 第四章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
第一节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框架
    一、语文教科书的认知
    二、语文教科书的认知水平
    三、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框架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框架分析比较
    一、语文教科书认知强化功能的弱化
    二、语文教科书深度思维能力的弱化
    三、语文教科书多元思维观能力的弱化
第三节 结论 第五章 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分析
第一节 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何为教科书意识形态
    二、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现状
    三、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人物类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语文教科书人物类普通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三、语文教科书人物类专有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第三节 结论
    一、性别意识形态
    二、年龄意识形态
    三、身份角色意识形态
    四、人物形象意识形态 第六章 语文教科书编写规则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编写建议
    一、语文教科书有关知识类型方面的建议
    二、语文教科书有关认知水平方面的建议
    三、语文教科书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议
第三节 语文教科书编写规则
    一、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构成性规则
    二、语文教科书编写的策略性规则 第七章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高中散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二、 情感教育的基本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关于情感的界定
        2. 关于情感教育的界定
        3. 关于高中散文的界定
    (二) 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
        1. 情感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2. 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思想
        3. 语文课标对于情感教育的阐述
三、 高中散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一) 情感教育的价值
        1. 情感教育之于学生发展的价值
        2. 情感教育之于社会的价值
    (二) 高中散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教育
        1. 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教育
        2. 高中散文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比例分析
        3. 高中散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教育
四、 高中散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高中散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1. 高中散文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轻情的现象
        2. 高中散文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3. 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的过多使用
    (二) 高中散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 教师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2.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重视
        3. 高中学生散文学习兴趣不高
        4. 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影响
五、 高中散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 高中散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条件
        1. 散文作品中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
        2. 教师的情感是高中散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动力
        3. 学生的情感是高中散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保证
    (二) 高中散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 转变教师观念,重视学生情感
        2. 营造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体性
        3.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兴趣
        4. 披文入情,与文本对话
        5. 品味散文语言,领悟作品情感
        6. 通过教学语言,点燃学生情感
        7. 改变评价方式,加强情感评价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范畴与方法论
    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阅读教学的本体思考:阅读是什么?
    一、体验:读者与审美世界联通
    二、唤醒精神世界:阅读教学与审美体验
    三、审美教育:误读的审美体验与阅读教学的美学实践
第二章 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的视野
    一、理论基础:理解—体验—审美
        (一) 现象学、解释学和阅读教学:从封闭、静态走向理解与互动
        (二) 接受反应文论和阅读教学:从关注文本走向读者体验
        (三) 美辞和语境
    二、范式特征:主体性—体验性—创造性
        (一) 关于范式
        (二) 传统阅读教学范式及其危机
        (三) 阅读教学范式转型及其特征
第三章 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生成
    一、文本的审美体验特性
        (一) 阅读对象(文本)的审美特征
        (二) 阅读过程的体验品性
        (三) 阅读教材选文的审美倾向
    二、文本的意义世界
        (一) 文本的意义呈现
        (二) 理解:文本意义的审美解读
        (三) 文本意义的解读与阅读教学
第四章 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多重互动
    一、主体间性: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审美互动
        (一) 教学的美:师生分享审美体验的美感效应场
        (二) 教与学互动的美:走向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三) 学习的美: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
    二、原初体验:阅读教学内容的生长点
        (一) 原初体验:对话和交流的起点
        (二) 原初体验:预设和生成的支点
        (三) 原初体验:阐释和建构的生长点
    三、视域融合:基于体验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一) 意义重建:学生与文本的视域融合
        (二) 有效沟通:教师与学生的视域融合
        (三) 探究交流:学生与学生的视域融合
    四、符号解码:由个体经验到审美能力
        (一) 感受:唤起洞察力
        (二) 鉴赏: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三) 创造:审美智慧的呈现
    五、审美语境:审美体验视域之界
        (一) 文本语境
        (二) 教学语境
第五章 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审美视域的融合
    一、审美体验阅读教学课堂特点
        (一) 情感性
        (二) 体验性
        (三) 直觉性
        (四) 创造性
    二、审美体验阅读课教学设计
        (一) 审美体验阅读课教学设计的基础
        (二) 阅读教学目标设计
        (二) 教学内容及其实施的设计
        (三) 阅读教学结果评价设计
    三、审美体验阅读课教学组织和过程
        (一) 入境
        (二) 生情
        (三) 激思
        (四) 悟理
    四、审美体验阅读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 审美体验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内在联系
        (二) 审美体验阅读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五、一个行动研究:探求审美体验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意义
        (一) 研究问题
        (二) 案例呈现
        (三) 课例评析
        (四) 讨论与反思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
二、创设宽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1.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2. 创设疑境,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 主动参与学习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
    2. 强调集体合作,活跃创新思维。
    3. 鼓励求异,发展创新思维
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五、重视实践,倡导创新行为

(8)台湾九年一贯语文新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台湾语文教育发展进程及新世纪语文课改概述 第一节
    台湾光复后语文教育的发展进程 第二节
    新世纪台湾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进程与地位 第二章
    台湾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及目标分析 第一节
    新世纪台湾语文课程及课改的理念 第二节
    新世纪台湾语文课程目标 第三章
    台湾语文新课程的内容、教材及相关问题分析 第一节
    台湾语文新课程的内容 第二节
    台湾语文新课程教科书 第三节
    台湾语文新课程中方言及繁体字问题 第四章
    台湾语文新课程实施分析 第一节
    台湾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
    台湾语文新课程的评价 第三节
    台湾语文新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 第五章
    台湾语文新课程设置与实施的核心问题分析 第一节
    语文实践的含义及地位 第二节
    两岸语文新课程中“语文实践”核心地位的表现及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9)演变与反思: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0.1 研究缘起
    0.2 概念辨析
    0.3 文献综述
    0.4 思路框架
    0.5 创新之处
    0.6 研究方法
上篇 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1.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近代独立
        1.1 中小学文学教育近代独立的历史基点(先秦—1904年)
        1.2 清末学制的颁行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近代独立(1904年—1912年)
        1.3 民初新学制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初步发展(1912年—1919年)
    2.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现代转型
        2.1 中小学文学教育现代转型的激进期(1919年—1927年)
        2.2 中小学文学教育现代转型的沉思期(1927年—1936年)
        2.3 中小学文学教育现代转型的深化期(1936年—1949年)
    3.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当代发展
        3.1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1949年—1963年)
        3.2 "工具论"的产生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长期低迷(1963年—1990年)
        3.3 "人文论"的倡导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复兴(1997年至今)
中篇 现实的观照与剖析
    4.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论争与困惑
        4.1 "文白之争"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转型困惑
        4.2 "文道之争"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目标游移
        4.3 "语""文"之争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关系困扰
    5.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问题与成因
        5.1 文学生态:实用思想的影响与制约
        5.2 文学教学:科学主义的整体控制
        5.3 文学教材:"教化情结"与"训练模式"
        5.4 文学阐释:"工具主义"下"手段"与"本体"的倒置
        5.5 文学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文学缺失"
下篇 未来的前瞻与建构
    6.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理念与策略
        6.1 确立"文学审美"的核心理念
        6.2 以"文学经典"奠定"文化根基"
        6.3 凸显"文学语言"教育的本体地位
        6.4 平衡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多重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语文教学应重视想像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诗词在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的选编研究[D]. 李诗韵.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2]新课标下高中生高效学习与阅读研究[A]. 黄菊.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四卷), 2017
  • [3]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4]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D]. 章家谊.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1)
  • [5]高中散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实施研究[D]. 曾雪莲. 喀什师范学院, 2013(05)
  • [6]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 杨进红. 西南大学, 2010(08)
  • [7]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J]. 张颖. 语文知识, 2009(02)
  • [8]台湾九年一贯语文新课程研究[D]. 张骏. 扬州大学, 2008(02)
  • [9]演变与反思: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D]. 黄耀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
  • [10]简约中正 稳步前行——访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钱加清教授[J]. 桑哲.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8(01)

标签:;  ;  ;  ;  ;  

语文教学要注重想象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