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现的溯因模型

论科学发现的溯因模型

一、试论科学发现的溯因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魏屹东[1](2020)在《溯因推理与科学认知的适应性表征》文中指出在科学探索中,从已知结果或现象通过假设寻求其发生原因的推理,比之归纳和演绎是一种更常见的认知方式,但逻辑上对这种推理形式并没有给出形式刻画。从表征的视角看,溯因是一种适应性表征过程,其中蕴含的逻辑规则也不复杂,特别是在逻辑上无效的推理,却在实际探寻中增强了信任度,使得结论变得更为可信,深层的原因值得深思和研究。这就是科学认知的适应性表征。这就是说,溯因所蕴含的适应性表征特征,表面上使得这种认知推理有时并不那么合乎已有的逻辑规则,却反映了认知思维的实际情形。总之,适应性表征才是溯因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郑泓[2](2020)在《理论负载与知识增长 ——论历史实践中的发现模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对科学本身的研究,科学哲学的标准模式是强调逻辑分析与经验证实的逻辑实证主义。但逻辑实证主义对普遍性与归纳问题的追求和对人类传统认知模式的理想提出了挑战。建立在观察中立基础上的理论真命题的堆积更是成为典型科学认知基本方式的基础。但其未加考证的断言和行文可疑的规则让基础的可靠性百受责难。二十世纪微观物理科学的开发者因其“没有什么现成科学奖项可以颁发”的成就而被授予了哲学荣誉。事实是观念先行地钻入意识缝隙里面,在因果性的剧场里扮演过时的英雄假象。在科学的“合理性”诉求下,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如其所示”地在二十世纪微观物理运动大量研究成果发表以后被放入哲学探讨中,过多的重谈与误解,弱化了理论负载性以及随后的范式模型。人们用言语诉说着实验哲学和科学实践哲学的“当代倾向”之后,言说本身的意义也就此停止了。为了强调“创作和发明来自作家的头脑和心灵,而不是背景与文化”,恢复理性的自主与自觉,文章通过科学史的具体案例概述了发现模式的典型形态。在比较对照了“观察”与“理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后,文章揭示了认知中“理论负载性”的自然主义倾向。它帮助考量问题产生过程中的立场与情感,从而探究了认识和意志在观念变化中被轻视的作用。理论研究活动的再次推崇役使人们分清个体观察经验和普遍性理论之间的距离。在逻辑主义的叙述中,弗雷格构想了十分简洁的逻辑系统和谓词演算逻辑。它告诉我们,个体经验是如何进入普遍知识当中的。另一方面,自然演化的趋同现象又印证了观察和理论的协同模式。文章通过研究科学革命时哲学观念发生学展现的发现模型的逻辑,试图理解科学创新的本质,索引消失的“公共世界”。文章最后认为,自然科学永远不可能无能为力——当现象无法被解释时,它需要哲学出场去进行合理性诠释。思想内部总有自己自发的模型和标准。它们与心理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一起追求理论和观察背后的多重真实。

时杰[3](2020)在《认知视角下的溯因推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皮尔士及其溯因思想的追随者们看来,溯因是一种与演绎和归纳并列的独立的推理方法,它在科学发现中起着创造性作用。由于溯因的形式逻辑刻画会流失溯因的认知特性这些更重要的信息,而且问题求解理论认为从问题到问题解法的这一溯因过程并非逻辑蕴含关系,因而溯因的认知研究对于揭示溯因推理过程有着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也有助于为溯因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提供可能的心智操作的解释。本文通过呈现溯因推理的形式建构的过程,尝试揭示出其中存在的困境:形式逻辑的安全性与溯因的创造性之间的张力;形式逻辑的抽象性与溯因的情境性之间的张力;形式逻辑的静态性与溯因的动态性之间的张力。鉴于形式逻辑刻画存在的问题,以及溯因推理所具有的情境性与合意性的认知特性,本文尝试在认知视角下建构对溯因推理的基本理解。根据“基于模型推理”的认知论题,本文认为,可以把溯因推理理解为心智建模的过程,其中涉及知觉与语义因素。这一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形式逻辑刻画所带来的张力。对于溯因推理的心智建模过程,可以做出如下理解:(1)触发:待解释项的泛化与抽象;(2)猜测:认知图式的搜索;(3)解释:例化模型的生成;(4)调适:模型映射与最终解释生成。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溯因推理在形象建模、类比建模和模拟建模中的应用,尝试为溯因在科学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可能的启发。

李帅[4](2020)在《人工智能视野下的溯因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溯因推理的过程就是问题求解的动态认知过程,这与人工智能在推理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溯因推理作为问题求解的推理形式和方法,受到科学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们的青睐。近些年来,科学模型研究兴起,一些学者开始了将溯因推理模型化的尝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AKM模型和GW模型。溯因认知模型力求解决IP(lgnorancc Preserving)问题,即缓解无知状态,达到更稳定的认知状态。目前溯因推理的认知模型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广阔的前景,同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

徐健吾[5](2019)在《溯因推理及其在行为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前景》文中提出溯因是有别于归纳和演绎的第三种推理逻辑,创始人皮尔斯基于此提出了"科学研究的三阶段循环"。其后续发展除了最佳解释推理(IBE)以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溯因逻辑弥补了归纳法和假设演绎法各自的不足,因而被认为"好的科学在方法上应当是溯因的"。溯因方法论在行为科学研究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指导价值,在定量研究中,方法学家海格提出的科学方法的溯因理论克服了以往研究惯习中只重视"辩护语境"而忽视"发现语境"的偏颇,强调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路;在定性研究中,溯因分析对扎根理论的革新也有助于完成其理论构建的使命。

黄闪闪[6](2019)在《皮尔士溯因推理的合理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皮尔士认为溯因是引入新观念的唯一推理类型,也是一种广泛适用的科学方法论。生成性解释、辩护性解释和追求性解释是溯因推理的三种解释,凸显了它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溯因存在一致性循环论证和推理非有效性等问题。说明功效在最佳说明推理(IBE)中的运用对溯因的启发,背景知识在溯因推理中的不可或缺,以及溯因推理在人工智能中的实际运用,为溯因推理的合理性提供了多视角的可能辩护。

孙健[7](2019)在《溯因推理的逻辑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溯因推理是为观测事实提供解释的认知过程。例如,看到地面潮湿,于是提出“一夜秋雨”作为解释,该过程就是一次溯因推理。溯因推理广泛应用于科学发现、医疗诊断、人工智能等实践领域。日常生活中的言语理解、人际交流、知觉加工也离不开溯因推理。在理论层面,溯因推理的研究主要存在两个突出问题:第一,针对溯因推理的形式刻画面临困境:溯因推理是一种扎根于主体认知经验和语言社会情境的推理形式,但形式逻辑学家所追求的却是抽离语义和情境的形式刻画,我们有必要为这一突出矛盾寻找出路。第二,溯因推理的内涵界定不够清晰,以至于不同领域的学者看似都在使用“溯因推理”一词,实际却有着不同的指称,如将其视为生成解释的过程、选定最佳解释的过程、寻求并选定最佳解释的过程、由果及因的推理过程、基于背景的肯定后件式推理过程,或泛指为个体提供某种认知指引的过程,等等。如此混乱的状态会引发大量毫无意义的争论。因此,澄清溯因推理的本质内涵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践层面,溯因推理结论的或然性和某些实践领域对精确性的孜孜追求之间形成一对始终的冲突。为了指导实践,我们需要揭示溯因推理的认知本质,分析导致溯因结论出现偏差的原因。这样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致力于在理论和方法上均有所突破。溯因推理以观测事实为前提,以解释项为结论,是一种非单调的逻辑过程;与此同时,溯因推理为观测事实提供解释,进而消除争议促进理解,因此,溯因推理显然又是一种认知过程。逻辑属性和认知属性作为溯因推理的两大基本属性,为本研究的核心——揭示溯因推理在非形式逻辑框架下的认知内涵——提供了学理性。伴随着第二代认知科学兴起,逻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扩展并呈现出与认知科学深度融合的趋势,这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与方法上的可能。全文一共包括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讨论了溯因推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本章介绍皮尔斯溯因推理的三个阶段,以及在皮尔斯之后人们对溯因推理的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研究的两条进路。第二章介绍了溯因推理的哲学渊源,其中着重介绍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哲学思想及其对皮尔斯思想的启发。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第三章详细介绍溯因推理的认知主义转向。具体而言,本章首先介绍溯因推理的形式化困境,随后着重讨论人们应当如何从认知主义视角出发看待推理及溯因推理。在此基础之上,本章还进一步提出溯因推理的心智操作模型。第四章详细讨论溯因解释项如何形成。本章提出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分别是生成溯因解释项的两大推理手段,并详细阐述理由。第五章讨论溯因推理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其中着重探讨溯因推理与归纳推理和最佳解释推理在推理过程、概念内涵以及认知实质三个层面的区别与联系。第六章分别介绍溯因推理在科学发现、语言学习、司法实践和诊断治疗等领域的实践运用,还特别澄清社会规范的制定领域以及数学研究和教学领域当中并不存在溯因推理。第七章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且指出论文的创新之处、研究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杨晓璐[8](2019)在《基于满足系统的带有猜想的知识集的非单调推理建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传统的知识库的经典逻辑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假设、猜想与一些实际的推理实例,构造了一种非经典的非单调的逻辑模型,该模型具有知识增加与无知保持的特点。明显地提高了知识库的利用范围,为知识创新提供了一种逻辑基础。所提出的模型分别是优先、合理与溯因。这是一种新的、全局性的知识库的构造和应用机制。这种机制的提出是基于哲学对智能的进化过程的考虑,由低到高分别为时间、意识、伦理与智能四维度。其中时间是最基本的维度,以现在为基准,未来有多种可能,即时间分叉。这种分叉体现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多种可能性,由此引入了意识的多样性,即意识分叉,在意识分叉中实际上隐含了人类思想的多样性和知识的推理过程。这种推理过程是一种对未来的选择过程。这种选择过程一般是选择对人类自身有利的推理过程,由此产生伦理分叉。在伦理分叉中,产生了人工智能,同时对人工智能能否超过人的智能提出了疑问?由此产生了智能分叉。在智能分叉中提出了人工智能与超人工智能。将哲学中智能的进化过程形式化,则依次为累积逻辑、优先逻辑与合理逻辑。在整个智能的进化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的反思过程,可以形式化为一种溯因推理过程。由此,可以根据人工智能的进化过程,提出了知识集的新的应用与机制。以经典知识集为基础,将假设、猜想与实例归结为默认知识集,提出了三种默认知识集的建模过程与相应的推理模型。在构造优先推理模型过程中,首先对知识集中的公式进行指派,建立有限的相应的世界集。其次建立世界之间的优先关系与优先推理关系的标准模型。最后根据所建立的优先标准模型构造基本默认知识集与默认知识集的行列式,其中基本默认集与行列式是等价的。在优先标准模型的基础上,定义世界集中各个世界的秩,从而构造合理推理关系的特征集。合理推理的特征集与合理推理关系是等价的。建立了世界的秩,相应地也就建立了合理推理关系的模型。在解释关系下定义溯因推理模型的构造过程。利用知识集语义模型中定义的切割方法,建立一个具有包含关系的世界的序关系。这种序关系具有可微分连续的性质。然后在序关系下定义相应的收缩与扩展算子。收缩与扩展算子可以等价地表示为知识动力学中的腐蚀与扩张算子。因此,通过溯因推理模型定义相应的猜想生成过程。通过上述的三种建模方法,可以使知识集上的推理具有知识的增加或者未知的保持的特性。

刘琪[9](2018)在《皮尔士溯因推理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溯因推理(abduction),又称“回溯推理”,是人类理性通过外展性思维去推断、发现事物因果联系或揭示事物规律的一种重要推理形式,它属于一种从观察数据推出可能原因的推理模式,也是科学假说提出和证明的主要方法。皮尔士认为,溯因推理实质上是理性推理和本能的结合,它其实就是正常人的推理形式,只不过这种推理形式是依靠“本能力量”进行的而已,因此我们时常忽略它。假设我们失去溯因,我们不单单会失去得到新知识的机会,恐怕生活都不能正常进行,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同其他人沟通。溯因推理理论适应多个领域和学科的需要,比如提出科学假说,或者运用到刑事司法中帮助破案、计算机科学领域和人工智能研究等。这些领域的不断深入发展,产生了很多成熟的溯因模型,最终惠及人类。文章采用比较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皮尔士溯因推理理论进行研究,以皮尔士溯因推理模型为研究基础,分析皮尔士溯因推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并概括了他人对此理论的补充和研究。同时,文章探讨了皮尔士溯因推理理论的成就与不足,着重对皮尔士溯因推理模型的质疑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案例法具体阐述此理论在科学发现和刑事司法中的应用,并展望了皮尔士溯因推理理论未来的应用领域和待解决的问题。

李曙光[10](2018)在《皮尔士科学发现逻辑视角下的“儿童即语言学家”类比》文中研究指明根据皮尔士科学发现的逻辑,溯因推理是构建科学假说进而获得科学发现的重要逻辑工具,而类比则是为科学理论构建具象模型并帮助理论话语有效传播的另一重要思维及话语方式。乔姆斯基"儿童即语言学家"不仅是皮尔士溯因推理在语言心理学领域的成功运用,而且是类比推理及修辞在科学理论话语构建中有效运用的经典范例。从皮尔士科学哲学思想视角,对这一类比的逻辑基础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更好理解乔姆斯基心智主义内在论,并对上世纪下半叶心智再次回归心理学视野这一转向的跨学科动因获得一些新认识。

二、试论科学发现的溯因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科学发现的溯因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溯因推理与科学认知的适应性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归纳和演绎形成之谜
二、溯因、归纳和演绎的三段论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三、溯因推理的逻辑结构
四、溯因推理作为最佳说明模型
五、溯因的适应性表征特征

(2)理论负载与知识增长 ——论历史实践中的发现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
    第三节 创新探索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经典科学的基本素材:理论与观察
    第一节 理论的特征
        一、理论的来由和含义
        二、理论的偶然性
        三、理论连接词的共性
        四、理论句子的指称
    第二节 观察与理论的区别
        一、“不可观察性”与理论术语
        二、“观察性”与观察中立
第二章 经典科学的“公认观点”及其困难
    第一节 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的划分问题
    第二节 对应规则问题
    第三节 科学模型问题
    第四节 经验论者对观察与理论的连结
        一、基本信念
        二、拉姆齐语句
第三章 理念的后方:发现逻辑和范式
    第一节 作为思想座架的语言和形式
        一、理论负载性
        二、意义转换假设
        三、理论即世界
    第二节 历史学派的认识论转向
        一、范式决定观察行为
        二、上级理论决定观察行为
        三、双向渗透的观察与理论
    第三节 走出地方:科学史的范式
        一、科学哲学的空洞
        二、微观物理及其解释
        三、自然主义与范式
        四、好理论的现代标准——生题能力
        五、范式理论的解题能力
第四章 “发现的逻辑”与历史实践
    第一节 溯因作为“最佳说明”的唯一性质疑
    第二节 溯因推理的因果混乱
    第三节 知识增长的历史实践与逻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认知视角下的溯因推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溯因推理的形式逻辑刻画及其问题
    2.1 溯因推理的形式化理解
        2.1.1 皮尔士对溯因推理的建构
        2.1.2 溯因推理的形式化发展
    2.2 溯因推理的形式逻辑刻画的困境
        2.2.1 形式逻辑的安全性与溯因的创造性之间的张力
        2.2.2 形式逻辑的抽象性与溯因的情境性之间的张力
        2.2.3 形式逻辑的静态性与溯因的动态性之间的张力
第三章 基于认知的溯因推理的理解
    3.1 溯因推理的认知特性
        3.1.1 溯因推理的情境性
        3.1.2 溯因推理的合意性
    3.2 认知视域中的推理理解
        3.2.1 作为心智操作的推理
        3.2.2 “基于模型推理”的认知解释
    3.3 溯因推理的心智操作
        3.3.1 触发:待解释项的泛化与抽象
        3.3.2 猜测:认知图式的搜索
        3.3.3 解释:例化模型的生成
        3.3.4 调适:模型映射与最终解释生成
第四章 科学实践中溯因推理的心理建模
    4.1 溯因推理的形象建模
        4.1.1 形象建模
        4.1.2 形象建模的溯因案例分析
    4.2 溯因推理的类比建模
        4.2.1 类比建模
        4.2.2 类比建模的溯因案例分析
    4.3 溯因推理的模拟建模
        4.3.1 模拟建模
        4.3.2 模拟建模的溯因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人工智能视野下的溯因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工智能与作为发现语境的溯因推理
二溯因模型的认知目标:缓解无知状态
三主流溯因模型:AKM架构
四伍兹和加贝的溯因模型:GW架构④
五溯因模型化进路的挑战与出路

(6)皮尔士溯因推理的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溯因推理的科学探究框架
    (一)前期:溯因概念之争
    (二)后期:归纳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三)发展:最佳说明推理(IBE)的不同观点
二、溯因推理在科学推理中的解释
    (一)发现:溯因的生成性解释
    (二)证明:溯因的辩护性解释
    (三)建议:溯因的追求性解释
三、对溯因推理合理性的质疑及其辩护
    (一)哲学:多种说明功效在IBE中的运用和启发
    (二)逻辑:背景知识在溯因推理中的不可或缺
    (三)人工智能:溯因推理的实际运用

(7)溯因推理的逻辑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皮尔斯时期
        1.1.2 后皮尔斯时期
        1.1.3 进展与争议
    1.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意义
2 皮尔斯溯因推理的哲学渊源
    2.1 亚里士多德的《前分析篇》
    2.2 亚里士多德的《后分析篇》
    2.3 康德的相关思想
    2.4 其它哲学家的相关思想
    2.5 小结
3 溯因推理的认知主义转向
    3.1 形式化困境
        3.1.1 溯因推理是肯定后件式推理吗?
        3.1.2 形式逻辑可否刻画溯因推理?
    3.2 认知主义视角
        3.2.1 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特征
        3.2.2 推理是心智操作的过程
        3.2.3 认知主义视角下的演绎、归纳和溯因
    3.3 心智操作模型
        3.3.1 观测事实的惊异性
        3.3.2 解释项的可接受性
        3.3.3 观测事实是提取性线索
        3.3.4 解释项是语义粘合剂
    3.4 小结
4 溯因推理中解释项生成的逻辑手段
    4.1 类比推理
        4.1.1 共同性
        4.1.2 形成过程及或然性
        4.1.3 演进性
        4.1.4 小结
    4.2 演绎推理
        4.2.1 解释集的生成
        4.2.2 最佳解释的筛选
        4.2.3 解释的可废止性与合理性
        4.2.4 小结
5 溯因推理与其它推理的关系辨析
    5.1 溯因推理和归纳推理
        5.1.1 皮尔斯的观点
        5.1.2 皮尔斯之后的争论
        5.1.3 我们的观点
        5.1.4 小结
    5.2 溯因推理与最佳解释推理
        5.2.1 观点一:溯因推理=最佳解释推理
        5.2.2 观点二:溯因推理≠最佳解释推理
        5.2.3 我们的观点
        5.2.4 小结
6 实践领域中的溯因推理
    6.1 科学发现
    6.2 语言学习
        6.2.1 语词理解
        6.2.2 会话交流
    6.3 司法过程
        6.3.1 司法侦查
        6.3.2 司法判决
    6.4 诊断治疗
        6.4.1 医学诊断
        6.4.2 心理治疗
    6.5 不适用领域的说明
        6.5.1 规范的制订和修正
        6.5.2 数学的教学和研究
    6.6 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观点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基于满足系统的带有猜想的知识集的非单调推理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基于期望的推理
        1.2.2 基于溯因的推理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第2章 满足系统与知识动力学算子
    2.1 满足系统
    2.2 动力学算子
        2.2.1 膨胀与腐蚀算子
        2.2.2 开算子和闭算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默认推理和优先推理以及合理推理
    3.1 默认推理
        3.1.1 Reiter默认推理及扩展
        3.1.2 Poole默认逻辑
    3.2 累积逻辑
        3.2.1 累积推理
        3.2.2 优先逻辑
        3.2.3 合理逻辑和合理闭包
    3.3 最小模型
        3.3.1 VIMS和 FIMS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溯因推理
    4.1 溯因推理
    4.2 溯因推理模式
        4.2.1 GM模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带有主观猜测的知识集非单调推理建模
    5.1 知识集的优先推理关系及合理推理关系的构造
        5.1.1 默认知识集的优先推理的构造
        5.1.2 默认知识集的合理推理的构造
    5.2 满足系统下的解释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
致谢

(9)皮尔士溯因推理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皮尔士溯因推理理论及其发展
    2.1 皮尔士溯因推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2.1.1 亚里士多德的《论辩篇》
        2.1.2 亚里士多德的《前分析篇》
    2.2 皮尔士溯因推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2.2.1“溯因”的提出
        2.2.2 皮尔士的三段论理论
        2.2.3 皮尔士溯因推理的早期分类
        2.2.4 皮尔士溯因推理的后期变化
    2.3 皮尔士的溯因推理模型
        2.3.1 演绎推理模型
        2.3.2 归纳推理模型
        2.3.3 溯因推理模型
    2.4 皮尔士溯因推理理论的发展
        2.4.1 汉森对溯因推理的解释
        2.4.2 普莱尔和曼斯对溯因推理的阐释
        2.4.3 哈曼的最佳解释推论
        2.4.4 约翰和苏珊的最佳解释推理
        2.4.5 玛格纳尼的溯因认识论
        2.4.6 莱拉的溯因三元体刻画及溯因分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皮尔士溯因推理理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
    3.1 溯因推理论和本能论之争
        3.1.1 溯因是推理还是本能
        3.1.2 溯因中推理与本能的交融
    3.2 对皮尔士溯因推理理论的批判
        3.2.1 阿钦斯坦的相反论证
        3.2.2 弗兰克福特等人的预设质疑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皮尔士溯因推理理论研究的应用
    4.1 溯因推理与科学发现
        4.1.1 溯因推理与科学发现的关系
        4.1.2 科学发现的溯因推理模型
    4.2 刑事司法过程中的应用
        4.2.1 溯因推理在立案中的应用
        4.2.2 溯因推理在侦查中的应用
        4.2.3 溯因推理在起诉中的应用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四、试论科学发现的溯因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溯因推理与科学认知的适应性表征[J]. 魏屹东. 南京社会科学, 2020(07)
  • [2]理论负载与知识增长 ——论历史实践中的发现模型[D]. 郑泓.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3]认知视角下的溯因推理研究[D]. 时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人工智能视野下的溯因模型研究[J]. 李帅.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5]溯因推理及其在行为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前景[J]. 徐健吾. 科学与社会, 2019(04)
  • [6]皮尔士溯因推理的合理性研究[J]. 黄闪闪.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7]溯因推理的逻辑认知研究[D]. 孙健. 浙江大学, 2019(12)
  • [8]基于满足系统的带有猜想的知识集的非单调推理建模研究[D]. 杨晓璐.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9]皮尔士溯因推理理论研究[D]. 刘琪. 燕山大学, 2018(05)
  • [10]皮尔士科学发现逻辑视角下的“儿童即语言学家”类比[J]. 李曙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标签:;  ;  ;  ;  ;  

论科学发现的溯因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