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桂利嗪对急性脑梗死脑循环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氟桂利嗪对急性脑梗死脑循环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一、氟桂利嗪对急性脑梗死脑循环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幸[1](2020)在《升清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升清化瘀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与单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差异,评价升清化瘀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石家庄市中医院脑病四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升清化瘀方,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血脂、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并监测安全指标,记录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最后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总积分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在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脉络瘀血、耳鸣、头痛、心悸气短、肢体麻木单项证候积分上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各单项证候积分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心悸气短证候积分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余单项证候积分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总有效率9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血脂方面: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总胆固醇(TC)指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甘油三脂(TG)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4)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基底动脉(BA)及左椎动脉(LVA)平均流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右椎动脉(RVA)平均流速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血管搏动指数方面: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6)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安全指标在整个研究中均未见异常,未发生不良反应,两组治疗方案安全可靠。结论:(1)升清化瘀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血脂水平、提高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降低血管搏动指数方面均有效,且优于单纯口服西药治疗,临床有效率更高。(2)升清化瘀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李兴锋[2](2020)在《桂陈宣化汤治疗痰瘀阻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桂陈宣化汤用于治疗痰瘀阻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西医诊断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标准以及第七版《神经病学》教材中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标准中痰瘀阻滞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TIA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上首先予基础疾病的治疗、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治疗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桂陈宣化汤,疗程均为28天,随访三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CRP水平、脑梗死发生率,另外也需评估其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治疗组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的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CRP水平对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脑梗死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评价两组的用药安全性,治疗组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桂陈宣化汤治疗TIA,能够显着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症状、降低CRP、减少脑梗死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刘磊[3](2020)在《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加味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脾虚痰湿型)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加味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进行临床研究,从临床疗效评价、量表测评以及临床检测手段判断其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遵循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均为30人,对照组予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即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加味。分别治疗1个疗程(14天)。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各证候的积分、经颅多普勒(TCD)椎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与血管搏动指数(PI)、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HI-S)及眩晕评定量表(DAR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结果:1.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合并疾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的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HI-S)、眩晕评定量表(DARS)、中医单项证候评分及经颅多普勒(TCD)的血流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经治疗后DHI-S量表及DARS量表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较治疗前均提高(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PI)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3.治疗组在治疗后眩晕、头重昏蒙、纳少便溏、畏寒肢冷、肢体困重、胸闷恶心、呕吐痰涎、腹痛绵绵、嗜睡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在眩晕、头重昏蒙症状上有所改善(P<0.01),但效果低于治疗组(P<0.01),其余症状未见明显改善(P>0.05)。4.经治疗后,对两组中医证候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5.在安全指标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如肝功、肾功、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均未见异常。结论: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加味结合西医基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脾虚痰湿型)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对DHI-S量表及DARS量表评分均有明显的降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Vm、PI均有改善,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杜忠剑[4](2019)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长谷川智能量表(H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炎症因子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照指南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按患者静脉推注;而后45 mL加入到体重计算,0.9mg/kg体重(最大剂量为90mg),总剂量的10%先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内静脉滴注,1次/d,只给予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醒脑开窍针刺法,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相关炎症因子以及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HDS评分,Barthel指数,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2、IL-16和肿瘤坏死因子a,出现梗死后出血、吸入性肺炎、低蛋白血症、使用抗焦虑药物患者例数方面对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梗死后不良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吕超[5](2019)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在治疗脑梗死后头痛的治疗效果、安全性等方面,为脑梗死后头痛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试验共对符合标准的60例脑梗死后头痛患者进行疗效观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试验组为西医基础治疗加用醒脑静注射液,对照组为西医基础治疗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7日,评估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情况。记录治疗前、治疗后3天、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受试者头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头痛计分、中医证候积分、头痛发作频次、头痛影响测定-6(HIT-6)评分评估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对受试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肝功、肾功检测评估治疗方案的安全性,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临床疗效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痊愈率、总有效率相当,但试验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痊愈率相当,但试验组愈显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3)VAS评分:两组治疗对头痛的疼痛程度均有改善,在治疗后3天、治疗后1周,两组改善程度效果相当;但在随访期(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对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5)头痛计分:两组治疗对头痛计分均有改善,在治疗后3天、治疗后1周,两组改善程度效果相当;但在随访期(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6)头痛发作频次:两组方案在减少头痛发作频次方面,治疗后1周,试验组减少头痛发作频次方面与对照组效果相当;但在随访期(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试验组在减少头痛发作频次的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7)HIT-6评分:试验组在改善HIT-6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8)安全性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安全性良好。结论:(1)两组治疗方案对脑梗死后头痛均有治疗效果,但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优于西医治疗方案。(2)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相比,在改善疼痛程度方面,用药期间二者疗效相当,但随访期醒脑静注射液组疼痛改善情况与西医治疗组相比具有优势。(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相比,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醒脑静注射液组与西医治疗组相比有优势。(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相比,在头痛计分改善方面,用药期间二者疗效相当,但随访期醒脑静注射液组疼痛改善情况与西医治疗组相比具有优势。(5)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相比,在降低头痛发作频次方面,用药期间二者疗效相当,但随访期醒脑静注射液组减少头痛发作的次数与西医治疗组相比具有优势。(6)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相比,在降低头痛对患者生活影响方面,醒脑静注射液组与西医治疗组相比具有优势。(7)在安全性指标和不良反应方面比较,两种治疗方案无差异。

庄志江[6](2017)在《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型患者NSE/HCY因子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化痰通络汤干预、调节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HCY因子在失衡状态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与可能作用机制;观察组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疗法,为风痰阻络型急性期脑梗死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实验数据与临床依据,为化痰通络方治疗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型)患者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2.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SE/HCY因子浓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eural function deficient scale,ND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TCM syndrome integral)的变化,探讨血清NSE/HCY因子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中的变化规律及该方药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揭示N/H失平衡状态参与ICVD发病过程中的致病机理、相关作用及干预影响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区住院部2016年04月—2017年02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中医辨证为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型)的患者60人,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西医基础治疗+化痰通络汤);对照组30例(西医基础治疗)。入组后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清NSE/HCY因子浓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日常生活积分等观察指标情况进行比较,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均衡性。化痰通络汤组方与制备:方药组成:半夏15g、茯苓20g、生白术15g、天麻10g、胆南星10g、天竺黄10g、紫丹参20g、香附10g、酒大黄5g。药材饮片来自于我院中药房统购,由煎药室代煎入袋(德国进口自动煎药机(型号:HL-10)煎煮,每剂煎两袋,每袋200ml,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疗程:7天为1个疗程。对比两组患者血清NSE/HCY因子浓度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日常生活能力(按巴氏指数数量表),中医证候(采用《中风证候辨证诊断量表》)积分变化,以综合评估化痰通络汤治疗ICVD的临床疗效,并揭示相关因子部分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科研依据。结果:1.血清NSE/HCY因子浓度比较对比两组血清NSE/HCY浓度,发现治疗后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将两组血清NSE/HCY浓度进行前、后比较,得出浓度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CY浓度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经t检验,得出P<0.01表明治疗前后两组间血清HCY浓度差值经方差分析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间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组内积分,得出P<0.01,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得出P<0.05,提示治疗组治疗后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P<0.01,表明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00%,经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后得出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组间的疗效有明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经组内比较,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得出(P<0.05),表明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将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P<0.01,说明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有效率93.33%,对照组的显效率86.67%,经卡方检验,得出P<0.05,说明两组间患者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4.日常生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的日常生活积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日常生活积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日常生活积分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治疗后日常生活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将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P<0.01,说明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积分的差值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改善患者日常生活积分程度优于对照组。说明两组间患者疗效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1.两组治疗均可使风痰阻络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NSE/HCY浓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不同程度变化与临床症状改善,两组组间比较变化、改善程度存在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化痰通络汤对风痰阻络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仅可调节NSE/HCY失衡状态、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在干预、调节体内相关因子及临床疗效方面显着高于对照组。3.化痰通络方对ICVD患者作用机制,化痰通络汤影响血清NSE/HCY相关细胞因子间的过度表达,缓解血管痉挛和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损害减缓或阻止,调节血管腔内单位时间的血流量,减轻缺血灶神经细胞毒素程度,对缺血靶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型)患者提供科学依据。4.研究发现化痰通络汤对风痰阻络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因子有明显调节作用,可明显减轻机体损害程度及改善临床疗效,在该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减毒增效的良好效应。

李可建[7](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李海燕,张宪忠,王佳春,王国华,杜玉芬,张秀华,刘志宏,李秀清[8](2001)在《氟桂利嗪对急性脑梗死脑循环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观察氟桂利嗪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对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对 3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在进行该药治疗前后应用脑循环动力检测仪检测对照分析。结果 氟桂利嗪可以改善颈动脉的血液流量,降低脑循环阻抗。结论 氟桂利嗪可以有效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达到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目的。

祝博[9](2017)在《《医药论坛杂志》2017年第38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认为

李俊波[10](2017)在《临床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实验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比较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实施以后纳入临床路径管理与未纳入的住院病例间的卫生经济学指标、疗效指标的差异,以此更加深入地了解急性脑梗死中临床路径管理方法的应用价值,以便于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的实施与完善。资料与方法以2016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期间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收住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40例,其中按临床路径治疗管理模式的患者为125例,按传统诊疗模式的患者为11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既往史、伴发病、实验室检查、卫生经济学、神经功能评价和死亡资料,资料汇总与整理后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临床路径实施后两组间卫生经济学与诊疗质量间的差异。结果1、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男性患者119例(49.6%),女性患者121例(50.4%)。根据脑梗死牛津社区卒中项目(OCSP)进行诊断分型,其中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患者10例(4.17%),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患者69例(28.75%),后循环梗死(POCI)患者19例(7.92%),腔隙性脑梗死(LACI)患者142例(59.16%)。2、入院时对照组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率较路径组高,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脑梗死各亚型分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在路径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路径组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抗生素费用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不同脑梗死的牛津社区卒中项目分型间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治疗费用差异有统计意义(P值均<0.05),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的住院时间最长、住院总费用与治疗费用最多,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次之,后循环梗死(POCI)的三项指标稍高于腔隙性脑梗死(LACI);四种脑梗死分型在检查费用、抗生素费用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有合并症(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的住院天数与治疗费用较单纯脑梗死患者高(P<0.05),路径组有合并症患者与单纯脑梗死患者的各项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路径组治疗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住院天数较对照组长(P<0.05),住院总费用较对照组少(P<0.05);路径组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住院天数较对照组长(P<0.05),住院总费用、抗生素费用较对照组低(P<0.05)。6、治疗一个月后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日常生活能力测评指数、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三个月后,路径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测评程度和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通过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的实施与开展,有助于采用标准化的方式治疗该疾病,在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规范临床用药、提升医疗质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该临床路径在治疗有合并症(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时虽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但在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其优越性仍难以体现。

二、氟桂利嗪对急性脑梗死脑循环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氟桂利嗪对急性脑梗死脑循环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升清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3.统计分析
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
        1.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情况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情况比较
    2.疗效指标比较
        2.1 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比较
        2.2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4 血脂的比较
        2.5 经颅多普勒相关指标的比较
    3.安全指标结果
讨论
    1.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2.中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3.升清化瘀方的立方依据
        3.1 病因病机分析
        3.2 治法分析
        3.3 升清化瘀方组方分析
    4.药物分析
    5.对照组用药选择原因
    6.观察结果分析
        6.1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6.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6.3 血脂分析
        6.4 经颅多普勒相关指标分析
    7.安全性分析
    8.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
附录

(2)桂陈宣化汤治疗痰瘀阻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TIA的认识
        1.1 西医对TIA病名的认识
        1.2 TIA的发病机制
        1.2.1 微栓塞
        1.2.2 血流动力学改变
        1.3 TIA的发病病因
        1.3.1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1.3.2 血液流变学
        1.3.3 特殊或少见病因
        1.4 TIA的治疗
    2 中医防治TIA的认识
        2.1 中医对TIA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对TIA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对TIA治疗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1.6 研究方法
        1.7 治疗方法
        1.8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9 安全性评定
        1.10 疗效评价标准
        1.11 安全性评价
        1.12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脱落病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者发生脑梗死病例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的变化
        2.6 安全性结果
    3 讨论
        3.1 立法选方依据:
        3.2 化痰通络方方义剖析
        3.3 化痰通络方现代药理学研究
        3.4 TIA与 CRP的关系
        3.5 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3.6 治疗效果分析
        3.7 药物安全性分析
        3.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一 中风先兆的中医症候积分表
附表二 ABCD~2评分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加味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脾虚痰湿型)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西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表1 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表2 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HI-S)
附表3 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
附表4 眩晕脾虚痰湿证候量表主症
附表5 知情同意书
个人简介
致谢

(4)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3 炎症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和脱落病例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分析处理
    6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概述
    2 病机理论上的创新
    3 选穴上的创新
    4 针刺运用手法上的改革
    5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
    6 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问题展望
    结论
    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 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功能障碍研究概况
        1.1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
        1.2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语言功能障碍的改善
        1.3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睡眠障碍的改善
        1.4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
        1.5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抑郁症状的改善
    2 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常见针灸方式
        2.1 单纯性针灸治疗
        2.2 电针治疗
        2.3 温针灸法
        2.4 多种针法结合
    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

(5)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病例剔除标准
        3.5 病例脱落标准
        3.6 中止试验标准
        3.7 安全性评价标准
        3.8 保证依从性措施
    4 试验设计
        4.1 设计路线
        4.2 样本量估计
        4.3 分组方法
        4.4 质量控制
        4.5 治疗方法
        4.6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病例完成情况
        6.2 基线情况
        6.3 临床疗效评价
        6.4 安全性检测
第二部分 讨论
    1 试验结果分析
    2 立法思想的确立
    3 中医学对中风后头痛的认识
        3.1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3.2 中医学对头痛的认识
    4 西医对脑梗死后头痛的认识
        4.1 西医对脑梗死的认识
        4.2 西医对头痛的认识
    5 药理学分析
    6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头痛疗效探讨
第三部分 结论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脑梗死后头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型患者NSE/HCY因子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认识
        一、缺血性中风病渊源
    第二节 西医对急性脑梗死的认识
        一、发病机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来源
        二、诊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临床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处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结果
    第四节 讨论
        一、中医学对缺血性中风认识与辨证治疗
        二、导师学术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7)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范围
        1.1.2 检索策略
        1.2 检索结果合并
        1.2.1 合并策略
        1.2.2 关键类
    2 文献选择
        2.1 文献选择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文献选择方法
        2.2.1 初筛
        2.2.2 二次筛选
        2.2.3 三次筛选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3.1 文献分组
        3.2 文献分类
        3.3 文献编号
        3.4 文献登记
    4 文献质量评价
    5 文献信息收集
    6 统计分析方法
        6.1 Q统计量检验法
        6.2 固定效应模型
        6.3 随机效应模型
        6.4 漏斗图分析
        6.5 敏感性分析
        6.6 失效安全数
    7 效应指标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7.2 需治疗病人数
结果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有效治法筛选
        1.2 有效方药筛选
        1.2.1 扶正方药筛选
        1.2.2 祛邪方药筛选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2 安全性分析
        2.1 不良反应分析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6.1 纳入研究质量
        6.2 发表性偏倚
        6.3 临床异质性
        6.4 待评价研究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7 后续研究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查新报告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详细摘要

(10)临床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2.1 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2.2 急性脑梗死的分型诊断依据
        2.3 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流程
        2.4 高血压与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2.5 高血糖及糖尿病诊断标准
        2.6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2.7 吸烟和饮酒的定义
        2.8 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
    3.纳入与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质量控制
        4.1 人员培训
        4.2 数据核实
    5.研究内容和方法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两组卫生经济学指标比较
    三、两组医疗质量指标比较
        (一)临床路径治疗一个月的疗效评价
        (二)临床路径治疗三个月的疗效评价
讨论
    一、病例资料的基本特征
    二、ACI临床路径实施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三、ACI临床路径实施的医疗质量评价
    四、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临床路径实施不科学、不规范
        2、医务人员存在抵触情绪
        3、部分患者存在抵触情绪
        4、临床路径的时效性难以保障
        5、网络信息化程度滞后
    五、完善临床路径管理的建议
        1、完备便捷的信息系统予以支持
        2、提高认识、改善绩效考核机制
        3、开辟绿色通道、重视预约诊疗
        4、重视质量监控与风险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致谢

四、氟桂利嗪对急性脑梗死脑循环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升清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 张幸.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2]桂陈宣化汤治疗痰瘀阻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兴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加味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脾虚痰湿型)眩晕的临床研究[D]. 刘磊.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4]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杜忠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吕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型患者NSE/HCY因子影响研究[D]. 庄志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12)
  • [7]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8]氟桂利嗪对急性脑梗死脑循环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J]. 李海燕,张宪忠,王佳春,王国华,杜玉芬,张秀华,刘志宏,李秀清. 现代康复, 2001(01)
  • [9]《医药论坛杂志》2017年第38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J]. 祝博. 医药论坛杂志, 2017(12)
  • [10]临床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D]. 李俊波. 苏州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氟桂利嗪对急性脑梗死脑循环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