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研究性学习活动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

做好研究性学习活动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

一、抓好研究性学习活动 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冯世霞[1](2020)在《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实践性的教育与教学活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习惯,并在学习中提升实践能力。伴随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新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研究性学习能够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新方向,使学生和教师的观念都得到转变,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通过在本校高中历史课堂中,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阐述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概括了提升的方向,着重培养学生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道路上,努力成为符合国家和时代需求的创造性人才。本文基于四个部分的内容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的背景、现状及意义,该部分研究顺应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和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求,同时倡导变革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第二部分说明了研究的相关理论、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认识;第三部分是主体部分,主要阐述研究性学习在我校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探索与实践,包括制定完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对我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分析、我校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路径和策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第四部分是研究性学习在我校高中历史课堂中实践后的反思与存在的不足。本文基于特定地域历史研究性学习为研究的主题,体现了研究视角、方法与内容的创新。一是立足于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的区域性与民族特色为研究的视角;二是运用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研究等方法,形成较为成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与活动形式;三是密切结合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实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主题。有效提升了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践水平,进一步丰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历史研究性学习更具昌江黎族自治县的地方特色。更有效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的要求,推动我校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诚然,历史教育任重道远,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力求让学生最终达到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史学境界。本文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余柏青[2](2019)在《《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文中认为《历史教学》创办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历史学刊物。至2010年12月,该杂志已出版613期。它以基础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为指导原则,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和务实的办刊风格。自创刊以来,它为繁荣国家历史教学及史学研究,建立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交流等,均作出突出贡献。此前,学界只是零星地、局部地研究《历史教学》,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为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拓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强化历史教学、历史教科书与历史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中学历史教学与相关学术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对《历史教学》60年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历史教学》是在以下四个背景下创办起来的: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京津地区的几位历史学者敏锐地感觉到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的迫切需求,因此创办一种专供历史教师阅读的刊物,《历史教学》应运而生。第二,知识分子心态使然。新中国成立使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经历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动紧跟政治,渴望跟上时代的变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三,《历史教学》创刊申请得到了天津军政委员会批准,在办刊过程中又得到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黄松龄的大力支持;第四,李光璧、傅尚文、杨生茂等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份同人刊物《历史教学》就此诞生,并且很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杂志领域的一面旗帜。《历史教学》的读者群体主要是中学历史教师、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专业师生、历史教学研究工作者、教研员等。据不完全统计,5901位署名作者在《历史教学》共发表了10546篇作品。《历史教学》的作者群体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而稿源又集中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教学》编辑部等三个单位。其组织架构可以从下列四个时期来进行分析:1951年1月创刊到1954年8月属于同人办刊时期。1954年9月到1959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1959至1966年、1979年复刊后至1985年,这两个时期属于天津市教育局管理。1986年开始至2010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1951年1月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的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分同人办刊、政府改造、曲折发展三个阶段。同人办刊阶段,知识分子办刊主动紧跟政治形势,在“教”与“学”方面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特点。政府改造以后,天津人民出版社成立第三编辑室,专门负责编辑《历史教学》。该时期的“大家小文章”“问题解答”等学术性研究文章,“看似写来不难”“结果非高手莫办”,至今都传为美谈。1959年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曲折发展时期。由于连续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教学》被迫停刊。1979年1月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到1985年是《历史教学》的复刊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教学和史学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学历史教学和学术研究逐步得到恢复;1986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特色重建时期。这个阶段重建教学特色后,学术研究文章发表对杂志发展而言存在着两难处境。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是《历史教学》继续偏重教学与学术“滑坡”时期。前期,杂志研究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测量与评价,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培养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途径。后期,由于杂志管理失控,编辑出现许多乱象,学术论文弱化的趋势明显。在同类刊物崛起及网络迅猛发展的双重冲击下,《历史教学》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2001年3月到2010年12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和“黄金”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又分为平稳过渡、“黄金”发展、分刊后继续发展三个阶段。2001年3月到2002年1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阶段,它呈现“不温不火”状态;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黄金”阶段。杂志编辑部组织对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教材进行讨论,将受众群体聚焦到《历史教学》平台;发表与中学历史教学关系密切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和“听课随笔”,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发表中青年专家访谈录,使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2007年1月以后分中学版和高校版,《历史教学》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历史教学》从创刊以来的发展变化历程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变化及其对出版物的影响。在1957-1978年,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历史教学》紧跟国家政策形势的变化,导致杂志的内容有时出现偏离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轨道。一本杂志能坚持办刊多年,而且现在还在良性健康地发展,这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比较少见。一方面,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将同人刊物纳入到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之中,由国家提供办刊经费,这是一本杂志赖以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杂志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杂志在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它不完全是市场反映的结果,杂志的发展主要依靠党和国家的支持。研究《历史教学》不但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变化特点,而且要从中透视在中国政治变化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的心态及思想变化动态。《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其发展历史,终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教学文章要抓教改典型,抓教学的前沿问题,使杂志发挥引领作用。《历史教学》兼顾历史研究与学术研究,采用高校版与中学版的办法解决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的问题。中学版是《历史教学》的根基和发行量的基本保证,保持中学版的内容和质量是这本杂志能够存活的关键所在。历史教学社与天津古籍出版社合并,严重制约着杂志的发展。《历史教学》被某所大学收入麾下,或是转移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出版社。无论哪种归宿,对《历史教学》都是福音。

朱仙美[3](2019)在《新制度主义视角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研究 ——以G市G校为例》文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着眼于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问题,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政策变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研究高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现状及问题,借用新制度主义理论中的制度要素分析框架,对当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制度归因,并提出建议及对策。本研究选取了G市G校作为研究案例,运用访谈、问卷、观察、实物收集等方法,对G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研究发现G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课程实施的意愿淡薄,主要表现为课程实施的主动性欠缺、课程实施地位的“无关紧要”;二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责任不明,主要表现为教务处课程统筹的管理责任欠缺、政教处课程实施的职能发挥受到压制、班主任课程指导的工作态度消极怠慢;三是课程实施的内容随意,主要表现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安排常被占用、公益服务的安全保障未成体系;四是课程实施的成果“敷衍”,主要表现为“可有可无”的价值认知依旧存在、“偷工减料”的行为态度时有发生、“简单应付”的调研报告频频出现。本研究借助新制度主义的制度要素分析框架,对G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探析。G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困境与其所处制度环境息息相关:一是管制性制度松散薄弱,主要表现为课程推广的政策制度分散、课程执行的组织制度无序、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单一;二是规范性制度错综复杂,表现为考试获取高分的现实需求占据主导、落实课程政策的国家要求处于弱势,且两种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交织复杂;三是文化-认知制度“功利应试”,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应试主义”氛围浓重、教师的“分科教学”观念保守以及学生的“考生定位”身份片面。据此,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推进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加强课程推广政策的系统完备;其次,健全课程实施激励与保障机制;再者,引导营造课程实施的价值氛围;最后,强化基层学校课程实施的指导。

张文霄,李艳庆[4](2018)在《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控制逐渐放松》文中提出回顾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课程改革,其中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国家逐渐放松对教师教学的控制。这至少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规划空间、政策舆论、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教科书由"一纲一本"走向"一纲多本";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成为课程实施指导文件;学校获得校本课程权、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生成课程;课程改革政策文本引领发挥教师教学创造性的舆论;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这五个方面共同指向一个主题,即中央对教学的控制日益放松,基层学校与教师参与课程、专业自主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

张治[5](2017)在《大数据背景下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改革基本方向。新一轮的改革聚焦综合素质评价,力图从评价环节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因此,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当下高考综合改革最热的话题之一。但是,综合素质评价在社会共识、实践操作、政策效应、技术支持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研究,教育各方亟待更为明确的方向引导。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生涯规划、对高中学校办学改进、对高等学校科学遴选和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都至关重要。从“素质”到“综合素质”,对学生评价的研究一直在发展。如何运用学习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为学习者创造能充分反映学生生活和未来实际的评价体系,这是国内外教育系统面临的巨大挑战。教育与新技术的创新融合,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评价系统不但是改进学习的关键,而且将为各类教育机构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在面对新生代学习者和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社会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评价的内容和形式是否也需要变革?大数据如何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呢?该做什么才能把综评政策的理想化成全体教育相关人的共同愿景?这是事关我国新时期教育综合改革成败的大事。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本项目以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学业水平考和高考的制度体系下再推“综评”?政策背后的价值导向是什么?大数据技术如何支持综合素质评价?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政策的效应,分别从政策视角、学术视角、技术视角论证综评该做什么、怎么做、评价结果怎么用等问题。本研究以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行动为研究场景,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相结合,采用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解决问题。研究中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探寻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与本质,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案例剖析等方法,透视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现状、得失成败,通过访谈活动和问卷调查了解高等学校对综评的基本态度和应用方法,通过软件工程设计等方法进行了基于大数据的综评模型构建。研究发现:1、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存在多种解读,综评必须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变非合作性博弈为合作性共生,博弈局中人必须以学生的健康、个性、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上海市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是建立在学生成长记录册基础上的电子变体,政策试行下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可见的、易测量的、有规模的结构化数据,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写实性记载,初步汇聚成学生成长数据系统,实现从无到有、从纸质到电子的跨越,在“政府保真、高校保用”的机制下,充分发挥了综评的引导功能,促进了学生公益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的开展,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3、研究发现上海市的综评制度在数据的全面性和学生个性诊断方面存在制度和技术性问题,平时成绩的权重加大,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在形成性评估、个性发展和生涯规划方面尚未形成有效机制,不利于形成分类基础上分层遴选。4、研究认为虽然上海的综评注重高中学校特色指标的建立,但是高中学校相对比较被动,综评在服务学校办学改进和形成特色方面作用有限,在促进政府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上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在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理想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多源多维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该模型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面向新生代的学习者,将科学决策思维、综合素质评价与在线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数据相整合,通过对多个维度的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实现面向过程的学习分析和教育服务监控,基于科学可用的数据模型和技术工具,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和教育大数据应用的双重价值融合,最终实现技术支持下的评价变革愿景。模型还结合已有的信息技术平台案例分析了学生综合素质成长大数据采集、分析和挖掘表达的可行性。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介绍开展本研究的背景,分析研究目的与意义,提出研究问题,并陈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与基本假设,通过梳理理论,论证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本质和意义,结合普通高中定位的分析,提出研究假设。第三章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演变与发展,从学理上、从社会和教育背景下分析其教育价值导向和政策形成脉络,并比较研究国际经验,为开展综评的实践寻找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四章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基础,以上海市综评制度改革实践为案例,剖析了上海市综评制度设计、技术实现、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第五章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型构建,尝试设计了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多源多维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并通过相关技术案例论证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分析了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模型的使用条件、方法、政策和技术建议等。第六章简述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研究创新点及未来展望。

李金荣[6](2016)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以兰州市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研究性学习进入甘肃省各普通高中的课程体系。经过对兰州市多所普通高中的调研,发现研究性学习课程大都沦为“鸡肋”,课程管理和实施困难重重,有米之炊难寻巧妇的现象十分普遍。本研究以S中学为例,旨在探索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机制和实施方案,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提供借鉴。通过文献法厘清有关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开发体制,通过调查研究法分析S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可行性,通过行动研究法促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在S中学的有序管理和高效实施,反思课程实施中的得与失。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学生、教师、家长一方面对于在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愿和需求比较强烈,另一方面对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可能会对高考产生的影响显现出很大的顾虑。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中,目标以“给学生不同于以往接受性学习的体验”、“通过行动研究实现教师教学相长”、“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抓手深化学校文化建设”为宜,内容选择以“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自身”主题为宜,时间安排以高一年级下半学期和高二年级上半学期开展为宜,组织形式以“师生全员参与、双向选择、小组合作”为宜;在课程的管理中,学校应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制定明确的课程三年规划,搭建高效的课程领导架构,充分发挥校长、管理专干、中层、教研骨干、指导教师的角色作用;在课程的实施中,以课题研究为主,项目设计为辅,按照选题、开题、探究、结题、展示五个阶段交互推进;在课程的评价中,坚持管理小组、课题小组、指导教师多元化参与,形成性质性评价和结果性学分认定双模块并存。另外,探索专家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信息技术和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将始终伴随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之中。

张彤[7](2016)在《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4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于2012年在全国全面推行。伴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实施的研究也不断深化,但是基于学校层面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研究还不多。为此,本项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依据国家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稿)》(以下简称《方案》),以一个普通高中L中学为研究个案,考察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状况,分析课程实施中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探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以期提出有效的实施高中课程的建议。本研究通过对个案学校L中学的课程实施状况的深入分析,剖析出学校层面课程实施的若干核心问题。为探索学校如何有效地落实国家制定的《方案》,L中学把握实施过程中的众多因素,以《方案》为依据,以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学校文化为依托,以学校现有条件和现状为基础,力争创造性地在学校层面做好课程体系构建,促进课程实施。L中学的课程实施是基于多年形成的学校理念与文化特征,以“构建唤醒心灵课程体系”为主线开展的。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依据《方案》的要求,将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特色的灵魂,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时满足社会和家长的需求。唤醒心灵课程体系落实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国家课程的自觉落实,力求保障学生发展的国家课程的全面落实,力求给学生较为充分的选择性,尤其是真正落实能体现学生个性化的课程,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才能真正达到全面的唤醒心灵;二是加大校本课程的选择性,通过建设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用以体现课程选择性,力求让每个学生追求自由,放飞心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以自主为核心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此支撑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在课堂上的落实,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表明,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中,以课程体系构建为载体的课程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它保障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方向正确,也保障了过程中的调控和反思;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不能简单照抄照搬《方案》的要求,要构建符合自身理念的课程体系,形成有灵魂的课程规划,保障学校发展特色的持续;学校课程体系构建要依据学生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通过研究,初步探索出了学校层面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的一种模式,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将《方案》调试成一种适切的选择来构建课程体系,能够落实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能够体现学校的文化与特色,并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在研究中笔者还发现由于高中发展的限制因素众多而复杂,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方案》自身存在缺陷,如描述的清晰度不足等;行政部门在行动的引领、政策的给予、自主权的赋予等方面的力度不足;学校层面缺乏理念、自我规划意识淡薄等。

王小明[8](2016)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5年1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概念,至今已十多年时间,然而,目前我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仍存在评价管理制度不完善、评价实施过程不规范、评价保障不到位等突出的评价机制问题。研究选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为研究对象,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界定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内在机理的组织、运作过程与方式,具体包括组织管理、指导培训、运行操作和监督调控四个方面。通过文献研究法搜集各种综合素质评价相关研究着作、学位论文、报纸、期刊论文、政府相关文件等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国内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具体问题、成果与启示、存在的薄弱点以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运用历史研究法梳理了国内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实践发展历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国内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通过理论研究法剖析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并尝试构建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框架以及应用模型。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国内外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已有研究与实践发展历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内涵、结构以及其理论与实践依据;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构建;创建旨在指导实践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应用模型。假设通过构建符合实践经验、理论依据充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能够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顺利且有效地实施,具体而言,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内涵、内容结构的理论分析,发展历程的梳理,评价机制以及应用模型的构建有助于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研究;有助于促使政策决策者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机制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政策顶层设计意识。本研究界定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价机制、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等核心概念;在剖析国内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以相关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遵循全面性、发展性、个性化、生本化的构建原则,通过词源分析、政策解读以及专家咨询的方法构建了以组织管理、指导培训、运行操作和监督调控为基本结构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框架;分别以组织管理的功能、主体、机理三个维度为基础创建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组织管理机制,以指导培训的功能、要素、机理三个维度为基础创建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培训机制,以运行操作的功能、要素、范型三个维度为基础创建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运行操作机制,以监督调控的功能、内容、机理三个维度为基础创建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监督调控机制;以机制框架为基础运用结构模型和思维模型理论构建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模型,包含组织管理模型、指导培训模型、运行操作模型以及监督调控模型,并以自主招生为模型应用案例,提出了自主招生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路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系统化研究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促使政策决策者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机制问题,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政策顶层设计意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系统化研究的空白作为本研究开展的滥觞,同时促成了研究创新点的凸显。首先,本研究以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选题具有一定创新性;其次,本研究对国内外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已有研究与实践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出了现实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创新性;第三,本研究尝试创建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框架;第四,本研究尝试创建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应用模型,研究结论创新程度较高。

刘月霞[9](2015)在《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学校课程承载着国家对教育的期望。世纪之交各国普遍进行了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全面启动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被称为“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从2001年启动至今历经15年。其中,普通高中新课程2004年进行实验,滚动实验了8年,2012年最后一个省份广西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至此,全国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使用了新课程,标志着普通高中新课程以实验的方式在全国全面铺开。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不仅是要有一个好的课程设计,更在于有合理、有序、持续的课程实施,本研究就是基于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问题展开的。本人以研究者与亲历者的双重身份,展开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一方面,理清普通高中新课程在10年实施中,如何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实验、实施和推进,解读其中的策略、措施和办法,初步展现整体效果,为在深化课程改革阶段进一步建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策略模型奠定基础。其二,在亲身经历国家层面普通高中课程研制和实验的顶层设计、组织推进和效果评估过程中,反观课程实施策略问题。本研究的重点是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宏观策略,即以教育行政层面所采取的行政推进策略为主体,站在国家层面上,将总体研究指向全国课程实施与推进的措施和办法。所以,研究视角是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所选择采取的实施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呈现事件过程,理解与解释事件的意义。研究者本身对事件的熟悉构成了研究的基础,这也是符合质性研究方法论依据的。本研究通过质性的方式,在现象呈现与直观分析中建立个别与一般的联系,不仅系统描述本次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事实体系,同时呈现这些事实是如何构成的,研究过程亦是研究者个人的理解在现象、事实之间穿行、渗透的过程。本研究从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入手,在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整体场景中,分析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特征和现实状态下影响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通过系统回顾整理普通高中新课程从实验筹划、实验探索、实验推广以及修改完善四个阶段所经历的具体改革事件,对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有如下几方面的发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为主、具有一定综合性的策略模式;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构成了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课程实施策略群;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具有较大的适宜性和较强的针对性;现实条件和相关因素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策略的实际效果。普通高中课程实施从2004年至今,经历了10余年,目前正处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修改完善阶段。在普通高中课程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未来10年,又将开始一个新的实施周期。由此,笔者认为,应该总结前10年的经验教训,并把课程实施问题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所以,继续讨论课程实施策略,不断改进和调整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策略,既是每一个课程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份内职责,也是本研究的目标追求。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的建议:更加充分地遵循课程改革的规律性和周期性;进一步加强课程实施的顶层设计;进一步为课程实施机构赋权;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支撑体系。

黄志聪[10](2014)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以莆田第五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性学习在福建省的开展实施日益兴起,面对这一全新的课程,如何将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语文学科有机结合,开展好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过程中有哪些成效和不足?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该如何应对?有鉴于此,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研究就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此举,无论是对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深化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以莆田第五中学为个案开展实例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提纲调查法等方法,了解该校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由此个案引发对莆田市乃至福建省普通高中实施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以来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的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合理的建议,为今后更好的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成果包含五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相关意义与价值。第一部分阐述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界定、开展策略和具体评价。第二部分概述莆田第五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实施方案及对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着重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第三部分阐述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考语文学科二者方面的关系,力求为福建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考语文科命题的衔接上提供借鉴。第四部分概括语文研究性学习取得成绩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层次清晰,具体可行的意见建议。

二、抓好研究性学习活动 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好研究性学习活动 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
        2.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体现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2)落实变革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
        (3)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2.现实意义
        (1)有助于提升历史学习的能力
        (2)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化的水平
        (3)促成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
        2.国内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
        (1)对研究性学习定义的争论研究
        (2)对研究性学习特征的争论研究
        (3)对研究性学习创生价值追求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课堂观察法
        3.调查访谈法
        4.实地考察法
        5.案例研究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研究性学习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1)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2)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2.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要素特征
        3.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多元智能理论
    (三)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1.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育本性的回归
        2.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3.研究性学习是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深化改革
三、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
    (一)高中历史课堂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1.对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2.对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3.历史“研究性学习专题活动课”开展现状分析
    (二)策划基于地域特色与校情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案
        1.开展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
        (1)新课程改革的契机
        (2)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
        2.明确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2)教师发展目标
    (三)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创新性原则
        5.激励性原则
    (四)提出并形成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路径及策略
        1.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融入历史课堂的日常教学之中
        (1)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
        (2)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
        (1)衍生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性课题
        (2)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延伸历史课堂的作业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深化课堂问题的教学
        (3)研究性学习资料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运用与深化
        2.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外实施
        (1)确定课题
        (2)搜集资料和处理资料
        (3)成果交流
        (4)主题活动的开展
    (五)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成果
        1.多项历史研究性课题活动顺利开展并完成
        2.取得相应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实践成果
        (1)开题报告
        (2)小组活动记录表
        (3)小组活动学生评价表
        (4)学分认定表
        (5)学生自我总结表
        (6)结题报告表
        (7)研究性学习活动图片资料
        (8)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3.研究性学习课题实践成果展示
四、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反思
    (一)研究性学习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促进作用
        1.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
        (1)促进学生的历史自学能力
        (2)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3)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2.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促进教师从课堂主导者变身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2)促进教师从一言堂的“教书先生”转变为学生研究历史的引路人
    (二)存在的不足
        1.研究性学习理念尚须提升
        2.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时间有限
        3.学生人数相对偏多
        4.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
        5.缺少外出调查的活动经费
        6.外出调查的安全需要保障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概况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创办背景和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第一节 《历史教学》的创办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二、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需要
        三、天津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的支持
        四、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
    第二节 《历史教学》的组织架构
        一、同人办刊时期的组织架构
        二、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三、天津市教育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四、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第三节 《历史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编辑出版责任机制
        二、稿源与作者群体
        三、印刷、发行及价格
第二章 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1951.1-1966.6)
    第一节 同人办刊时期的“教”与“学”
        一、主动紧跟政治形势
        二、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教”
        三、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学”
    第二节 学习苏联与坚持特色
        一、政府接管后的办刊方针
        二、1956 年版教材的特点及讨论
        三、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法
        四、“大家小文章”与问题解答
    第三节 国家政策影响下的曲折发展
        一、曲折发展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学术研究
第三章 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1-1991.3)
    第一节 复刊时期的拨乱反正
        一、历史教学逐渐恢复到正常轨道
        二、及时反映史学界的研究动态
    第二节 教学特色的重建与学术文章水准
        一、教学特色的重建
        二、重建特色的两难处境
第四章 偏重教学和学术“滑坡”(1991.4-2001.5)
    第一节 高考的能力立意与能力培养的教学
        一、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渐趋稳定
        二、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测量与评价体系形成
        三、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 学术论文弱化与编辑乱象
        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现及原因
        二、编辑出现乱象的表现及原因
第五章 平稳过渡和“黄金”时代(2001.6-2010.12)
    第一节 平稳过渡时的“不温不火”
        一、初步探讨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
        二、继续配合人教社的教材修订
        三、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独立办刊形成特色
        一、2003 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
        二、21世纪初历史课程设置与编写教材专题讨论
        三、研究性学习与“聂马之争”
        四、有重大影响的中青年着名学者访谈录
    第三节 分版后的发展趋势
        一、中学版和高校版的特点
        二、专家引领中学教学研究
        三、提倡以“教学设计”取代教案
        四、研究高考试题引领高中教学
第六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
    第一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二、《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节 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发展策略
        一、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二、发展的现实隐忧及策略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新制度主义视角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研究 ——以G市G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迈进新阶段
        (二)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求学困惑
    二、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三、研究综述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价值研究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问题研究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视角
        (四)已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视角
        (一)新制度主义的基本内涵
        (二)新制度主义的研究问题
        (三)新制度主义视角的适切性
第二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与历程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界定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意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与准备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初-90 年代末)
        (二)正式确立与实施阶段(21 世纪初-2016 年)
        (三)全面深化实施新阶段(2017 年至今)
第三章 G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一、样本选择
        (一)为何选G校
        (二)G学校概况
    二、调研过程
        (一)进入现场
        (二)资料收集
        (三)整理编码
    三、G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
        (一)积极认同国家必修课程地位,课程价值认识多元
        (二)纳入课程表,多样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明确职能机构分工,建立制度管理保障
    四、G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一)为何做:课程实施的意愿淡薄
        (二)谁来做:课程实施的主体责任不明
        (三)做什么:课程实施的内容随意
        (四)做如何:课程实施的成果“敷衍”
第四章 G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管制性制度松散薄弱
        (一)课程推广的政策制度分散
        (二)课程执行的组织制度无序
        (三)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单一
    二、规范性制度错综复杂
        (一)考试获取高分的现实需求占据主导
        (二)落实课程政策的国家要求处于弱势
        (三)两种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交织复杂
    三、文化-认知制度“功利应试”
        (一)学校的“应试主义”氛围浓重
        (二)教师的“分科教学”观念保守
        (三)学生的“考生定位”身份片面
    四、小结
        (一)“育分”的逻辑
        (二)“育人”的逻辑
        (三)双重逻辑下的学校行为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课程推广政策的系统完备
    二、健全课程实施激励与保障机制
    三、引导营造课程实施的价值氛围
    四、强化基层学校课程实施的指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校长及中层领导访谈提纲
    附件二 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三 学生访谈提纲
    附件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后记

(4)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控制逐渐放松(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课程内容因地制宜
    (一) “一纲一本”的教科书政策
    (二) “一纲多本”政策出台与实施
二、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教学规范模式的蜕变
    (一) “教学大纲”的渐变
    (二) 提出“课程标准”
三、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由学校与教师规划的课程
    (一) 校本课程:学校获得前所未有的课程管理权
    (二) 研究性学习课程赋予教师空前的课程创生空间
    (三) 学校与教师的评估主体地位:学校与教师课程权的保障
四、政策舆论引导不断强调教师的课程决策自主权
    (一) 鼓励教师从“教教材”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 从“以教定教”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
五、大力推动校本研修:鼓励教师生产和传播教学知识
    (一) “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二) 将教学研究纳入教师奖励与考核的参照标准

(5)大数据背景下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普通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考改革的焦点之一
        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层面亟待正本清源
        三、现代信息技术为开展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技术的支撑
        四、公共政策的效能必须在博弈论的背景下来分析和设计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问题及思路
        一、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概念图
        五、研究可行性分析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
        二、政策理论分析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统计法
        五、访谈法
        六、案例分析法
        七、软件工程方法
第二章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第一节 综合素质评价相关概念的内涵解读
        一、何为“素质”
        二、何为“综合”
        三、何为“综合素质”
        四、何为“评价”
        五、何为“综合素质评价”
    第二节 普通高中功能的一般分析
        一、高中的定义
        二、高中的教育功能定位
    第三节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一、完善人才选拔制度:分层与分类
        二、完成学校职能的有效对接:高中与高校
        三、促进高中特色办学目标的实现
        四、推动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
        五、具备五个比较优势
        六、普通高中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分析
    第四节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二、脑科学基础
        三、心理学基础
        四、教育评价学基础
        五、我国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与经典理论的对比分析
    第五节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假设
        一、社会各界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理解上存在显着差异
        二、学校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层面存在显着差异
        三、个体与组织在公共政策面前存在激烈的博弈
        四、综合素质评价在已有的评价政策之间存在复杂的互补和重叠关系
        五、高中综评政策的理想实现需要架构在合适的政策体系内
        六、综合素质可测可评,大数据技术为实现综评的理想提供了可能
第三章 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综合素质评价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综合素质成为新的社会通行证
        二、教育背景——基于素质的教育改革逐步展开
    第二节 国内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一、酝酿与奠基阶段(1985-2001)
        二、形成与推广阶段(2002年-2013年)
        三、反思与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
    第三节 国外“综合素质评价”的启示
        一、国外“综评”:学业考试与质量监测制度
        二、国外“综评”:糅合在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中
        三、国外“综合素质评价”典型案例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节 我国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导向
        一、落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评价机制问题
        二、改进高考招生中的信度和公平问题
    第五节 我国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之间的关系
        一、学业水平考试的产生背景
        二、学业水平考试的发展历史
        三、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关系
第四章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现状调查——以上海市为例
    第一节 我国各省市已有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分析
        一、各省市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比较
        二、国内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与问题
    第二节 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开展的基础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二、问卷调研对象分析
        三、问卷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四、问卷调查数据的归类分析
        五、问卷调查数据的建模分析
        六、问卷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新时期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策略选择
        一、《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指导实践
        二、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三、加快高校招生模式转型
    第四节 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现状分析
        一、信息系统客观记录学生综合素质信息
        二、高等学校对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应用的态度与诉求
        三、三方博弈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发展
    第五节 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与问题
        一、上海市高中综评方案的探索成效
        二、上海市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潜在问题分析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二、大数据技术用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多源多维综合素质评价模型的理论框架
        一、数据采集系统:大数据采集的“上帝之眼”
        二、数据的清洗
        三、数据的挖掘分析模型
        四、数据的利用和挖掘
        五、学习结果性数据模型——以SOLO评价法为例
        六、评价结果分类使用——学生、教师、高校、学校、政府
    第三节 模型实施的技术路经
        一、技术支撑体系
        二、技术实现框架
        三、数据中心构建
        四、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节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源多维综评模型实践案例分析
        一、支撑平台介绍
        二、平台探索成果
    第五节 多源多维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实施建议
        一、实施条件
        二、模型应用面临的问题
        三、未来展望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厘清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内涵: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需存异求同
        二、系统梳理综合素质评价历史使命与政策价值导向
        三、全面审视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工作进步与局限
        四、初步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多源多维模型
        五、透视围绕综合素质评价展开的博弈现实与演变规律
    第二节 研究创新
        一、研究主题的创新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应该充分发挥政策指挥棒的正效应,期待更多机制体制的创新
        二、智能数据激发深度学习的未来刚刚展开,亟待技术的突破
        三、综评大数据的深度应用刚刚开始,期待深度挖掘
参考文献
    一、学术期刊
    二、学位论文
    三、专着
    四、外文文献
    五、其他类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的问卷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二: 关于《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的问卷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三: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校招生负责人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同济大学各学院负责人调查问卷
    附录五: 上海市建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学科类奖励或证书项目
    附录六: 上海市建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体育比赛项目
    附录七: 上海市建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艺术比赛
    附件八: 上海市建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科技比赛
    附录九: 上海市学校记录管理工作一览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以兰州市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研究现状
        1.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
        2.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3. 研究性学习与其它课程类型的关系
        4.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
        5. 对国内研究现状的总结
    (三) 概念界定
        1. 研究性学习
        2. 研究性学习课程
        3. 本研究中的界定
    (四) 研究目的
    (五) 研究意义
    (六) 研究方法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可行性分析
    (一) 研究方案的设计
    (二)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三) 思考与对策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
    (一) 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二)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
    (三) 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
        1. 规划
        2. 组织
        3. 角色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
    (一) 实施原则
    (二) 实施准备
        1. 学生层面
        2. 教师层面
        3. 管理层面
    (三) 实施流程
        1. 选题阶段(3月15日——4月1日)
        2. 开题阶段(4月4日——4月29日)
        3. 探究阶段(5月2日——8月30日)
        4. 结题阶段(9月1日——10月8日)
        5. 展示阶段(10月9日——10月23日)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
    (一) 学生层面
        1. 学分认定
        2. 质性评价
    (二) 教师层面
五、收获与反思
    (一) 行动收获
    (二) 实践困境
        1. 专家委员会
        2. 家长委员会
        3. 信息技术
        4. 安全保障
    (三)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研究
        一、关于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历程的研究
        二、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本内容的研究
        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现实和反思
    第二节 关于课程实施的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内涵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四、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模式
        五、课程实施程度的研究
    第三节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一、高中新课程实施总体情况的研究
        二、高中具体学科新课程实施情况的研究
    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取向
        二、进入研究现场
        三、搜集数据方法
        四、分析数据的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一、研究的信度问题
        二、研究的效度问题
        三、处理好实践者与研究者的角色
    第四节 研究伦理
第三章 个案学校状况描述:一路走来 持续改进
    第一节 学校发展的总体情况
        一、学校的基本状况
        二、学校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唤醒心灵教育理念的形成与落实
        一、唤醒心灵教育理念的探索之路
        二、唤醒心灵教育理念的落实
    第三节 学校文化系统的形成和推介
        一、学校文化的形成
        二、学校文化的推介和完善
    第四节 三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一、三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二、三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特征
第四章 学校课程规划:唤醒心灵课程体系
    第一节 课程规划的基本依据
        一、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二、融入唤醒心灵教育理念
        三、分析学生发展需求
    第二节 课程规划的历程
        一、最初的梦想
        二、认识课程规划的重要
        三、尝试推进综合素质培养
        四、关注课堂教学改革
        五、借助国际合作办学契机
    第三节 课程规划方案
        一、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
        二、课程规划中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运行策略
第五章 国家课程校本化: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第一节 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实施
        一、满足开足和开齐各类课程的基本要求
        二、制定学生选课指导与课程修习计划
        三、逐步推进多元化评价
    第二节 国家课程的分类实施
        一、保证核心课程的基础性
        二、设计基于学生兴趣需要的拓展课程
        三、充分体现选择性的音乐体育美术课程
        四、举步维艰的技术课程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与落实
    第三节 国家课程的分层实施
        一、学生能力分组的意义与操作
        二、不同能力分组下的学科课程分层教学
        三、同一能力分组下的分层教学
        四、分层教学选择性的限制
    第四节 调适: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的博弈
        一、“基础性+选择性”是高中课程调适的前提
        二、应对高考与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衡
第六章 学校特色课程建构:可以放飞的天空
    第一节 学校特色课程建构的基本思路
        一、适应课程改革理念与要求
        二、体现学校教育理念与文化
        三、满足学生素质培养的需要
    第二节 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高位设计 目标统一
        二、探寻价值 博雅育人
        三、统筹规划 体系设置
    第三节 学校特色课程的实施
        一、强化教师指导作用
        二、鼓励学生身心活动
        三、建立“小先生”机制
        四、合理利用零散资源
        五、建构多元评价机制
    第四节 学校特色课程的效果与反思
        一、学校特色课程的成效
        二、学校特色课程实施的困境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学校课程实施的焦点: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进
    第一节 单元整体学习——基于教学内容整合的课程实施
        一、单元整体学习的选择
        二、单元整体学习的操作实践
        三、单元整体学习的案例
    第二节 问题式自主学习——基于课堂结构改进的课程实施
        一、问题式自主学习的演进
        二、问题式自主学习的实践
        三、问题式自主学习的课例
    第三节 学习共同体——基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
        一、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缘由
        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三、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案例
第八章 课程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课程实施历程与关键点
        一、课程实施的历程
        二、课程实施的关键点
    第二节 课程实施中的影响因素
        一、课程政策本身的影响
        二、课程实施主体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四、课程资源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五、管理手段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L中学在实施高中新课程中呈现了课程实施的张力
        二、课程变革是学校专业习惯基础上的文化渐变过程
        三、校长的“使命感”是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动力
        四、课程实施是变革动力与变革阻力相互抗衡的过程
        五、一所学校的课程实施形态是妥协与创新并存的课程调适的结果
    第二节 建议
        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二、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
        三、为高中教育提供更多的经费和资源
        四、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8)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缘起
        (一)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
        (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目标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是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有力保障
    二、问题域界定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假设
        (三)核心概念
    三、文献综述
        (一)研究的发展历程
        (二)研究的主要具体问题
        (三)研究成果和启示
        (四)研究存在的薄弱点
        (五)研究的发展趋势
    四、研究意义
        (一)能够丰富和拓展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研究
        (二)能够引导和保障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顺利实施
        (三)能够激发和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深层发展
        (四)能够促进和保证高中学生全面发展和潜能发挥
    五、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六、创新与难点
        (一)创新
        (二)难点
第二章 发展分析
    一、国外
        (一)发展历程
        (二)现状分析
    二、国内
        (一)发展历程
        (二)现状分析
    三、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二)可行性
第三章 构建思路
    一、构建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实践依据
    二、构建原则
        (一)全面性
        (二)发展性
        (三)个性化
        (四)生本化
    三、构建方法
        (一)词源分析
        (二)政策解读
        (三)专家咨询
第四章 机制框架
    一、组织管理
        (一)功能
        (二)主体
        (三)机理
    二、指导培训
        (一)功能
        (二)要素
        (三)机理
    三、运行操作
        (一)功能
        (二)要素
        (三)范型
    四、监督调控
        (一)功能
        (二)内容
        (三)机理
第五章 模型及应用
    一、模型建构
        (一)组织管理模型
        (二)指导培训模型
        (三)运行操作模型
        (四)监督调控模型
    二、模型运作
        (一)成立专门机构,明确功能定位与职责
        (二)组建专业团队,提供专业指导与监控
        (三)引入第三方评价,确保评价客观、公正
        (四)建立评价制度,保障评价改革顺利实施
    三、应用案例
        (一)自主招生改革政策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审视
        (二)自主招生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解析
        (三)自主招生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路径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C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D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E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F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G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H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附件

(9)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
        (二)课程实施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
        (三)课程实施研究不足影响改革实践的深度推进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实施
        (二)课程实施策略
        (三)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
    二、关于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课程实施取向的研究
        (二)关于课程实施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关于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
    三、关于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研究
        (一)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
        (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
第二章 普通高中课程及其实施条件分析
    一、普通高中课程制订的基础与过程
        (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制订的基础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
    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一)强调培养目标的时代性
        (二)明确多维的课程目标
        (三)设置“两横一纵”的课程结构
        (四)课程内容的大量更新
        (五)评价体系的结构化变革
        (六)课程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现实影响因素
        (一)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扩张带来了教育资源短缺
        (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三)课程改革的师资条件
    四、利益相关者对课程改革的态度
        (一)利益相关者对改革价值与必要性的总体认识
        (二)利益相关者对课程改革的信心
        (三)改革实施者对课程实施更倾向于忠实取向
        (四)小结
第三章 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的顶层设计
    一、课程实施机构关系分析模型
        (一)控制模型
        (二)互动模型
        (三)协调模型
    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总体设计
        (一)拟定课程实施基本原则
        (二)以项目研究为支撑破解新课程实验中重点、难点问题
        (三)指导省级课程实施机构研制实验方案
    三、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策略及其结构
        (一)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策略结构
第四章“分步实施”的整体推进策略
    一、分步实施: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现实诉求
        (一)中国社会特别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改革方案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三)“先实验后推广”让课程改革推进的更为稳妥
    二、分步实施的总体规划
        (一)以省为单位整体推进实验
        (二)普通高中课程实验进程的基本规划
        (三)先期实验省的选择
    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一)实验筹划阶段(2003 年3月——2004 年8月)
        (二)实验探索阶段(2004 年9月——2007 年7月)
        (三)全面推广阶段(2007 年9月——2010 年9月)
        (四)实验总结反馈阶段(2010 年9月——2014 年底)
    四、先期实验省取得的经验和反思
        (一)先行实验省份探索出“实践模型”
        (二)其他省份参照研究、提前介入
        (三)对先期实验的反思
第五章 为课程实施机构赋权
    一、为课程实施机构赋权的缘由
        (一)赋权,国家课程管理的总体思路
        (二)赋权,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技术性要求
        (三)赋权与问责需要在课程实施机构中统一
    二、为地方课程实施机构赋权
        (一)形成地方课程实施机构的权责体系
        (二)拟定省级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三)研制省级课程指导方案
        (四)研制考试评价制度
    三、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一)构建学校课程结构
        (二)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三)建立与学校课程配套的教育、教学制度
    四、对“为课程实施机构赋权”策略的反思
        (一)赋权带来课程实施机构权责的相对统一
        (二)地方和学校在获得权利后所产生的困境
第六章 为课程实施者增能
    一、为课程实施者增能的缘由
        (一)赋权本身意味着增能
        (二)增能才可以行使权力履行责任
    二、补给式增能:为实施者提供专业支持
        (一)启动项目研究为实验省作指引
        (二)建立专业支持系统
        (三)大规模课程实施者培训
        (四)为教师提供网络资源
    三、内生式增能:创新教研制度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多种教研模式
    四、“为课程实施者增能”策略的基本成效
        (一)培训,使新课程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次思想启蒙
        (二)优秀校长、学校开始先行探索
        (三)学校建立了自己的课程体系
        (四)教师得到一定程度的专业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为主、具有一定综合性的策略模式
        (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构成了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课程实施策略群
        (三)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具有较大的适宜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四)现实条件和相关因素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策略的实际效果
    二、建议
        (一)更加充分地遵循课程改革的规律性和周期性
        (二)进一步加强课程实施的顶层设计
        (三)进一步为课程实施机构赋权
        (四)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
        (五)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支撑体系
    三、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0)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以莆田第五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界定、开展和评价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策略
    第三节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
第二章 莆田第五中学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莆田第五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第二节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现状调查过程
    第三节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节 实施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考
    第一节 政策引导和考试改革
    第二节 学习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三节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命题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对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考二者关系的一些思考
第四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及思考建议
    第一节 课程开展所取得的成绩
    第二节 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第三节 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建议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四、抓好研究性学习活动 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D]. 冯世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D]. 余柏青.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新制度主义视角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研究 ——以G市G校为例[D]. 朱仙美.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控制逐渐放松[J]. 张文霄,李艳庆. 全球教育展望, 2018(03)
  • [5]大数据背景下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张治.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6]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以兰州市S中学为例[D]. 李金荣.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2)
  • [7]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D]. 张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8]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研究[D]. 王小明.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9]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研究[D]. 刘月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1)
  • [10]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以莆田第五中学为例[D]. 黄志聪.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做好研究性学习活动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