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冲洗灌注治疗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腹腔冲洗灌注治疗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一、腹腔冲洗灌注疗法在腹部外科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程璐[1](2021)在《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胃肠是脓毒症患者在炎性打击下最先受累的脏器。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Septic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SAGI)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通常使用胃动力药、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干预,效果欠佳。针灸疗法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但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而改善脓毒症病情,尚不明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分析针刺治疗SAGI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筛选常用穴位、常用结局指标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常规西医联合毫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脓毒症严重程度,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纳入常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SAGI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提取后将各研究中出现的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和频次统计,对频次≥3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总结纳入研究的选穴特点和方案设计特点。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开展探索性研究。招募66名SAGI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名患者,并用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观察受试者的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以及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血液炎症指标等。1 治疗方案1.1对照组以2016年《国际脓毒症指南sepsis 3.0标准》以及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对胃肠功能损伤形成的共识》为原则,依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控制感染、维持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方案。1.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实证配曲池、虚证配气海;呕吐配内关,泄泻配阴陵泉。操作:中脘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天枢直刺,缓慢深针以针尖突破腹膜1-2mm为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0.8-1.2寸,以上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气海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补法30秒;曲池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30秒;内关直刺0.5-1寸,阴陵泉直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针刺操作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2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2.1主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AGI分级。每日监测,并于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2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WBC)。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到随机对照研究文献243篇,最终纳入16篇,包括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2篇。均为国内文献报道,样本量小且未经估算。纳入的辅助对照涉及有针刺、电针。2结果分析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增加针刺在减轻腹腔压力[MD=-0.86mmHg,95%CI(-1.22,-0.51)]、增加肠鸣音次数[MD=0.84 次,95%CI(0.47,1.20),P<0.00001]、提高综合疗效[RR=0.22,95%CI(0.15,0.28),P<0.00001]、降低 APACHE Ⅱ 评分[RR=-0.54,95%CI(-0.72,-0.36),P<0.00001]、降低 PCT 水平[MD=-0.82,95%CI(-1.49,-0.15)P=0.02]和 CRP水平[MD=-0.40,95%CI(-0.61,-0.19),P=0.0002]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28天病死率方面疗效不显。选穴方案和设计特点: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主穴使用最多的是足三里(14/15),选穴原则多为近部选穴结合远部选穴(11/16)。疗程以5天(6/16)、7天(5/16)者居多。结局指标涉及37项,胃肠相关指标以腹腔压力(11/16)、肠鸣音(8/16)、胃肠功能障碍评分(5/16)、目标喂养时间(4/16)、胃残留量(3/16)、AGI分级(3/16)较多;脓毒症相关指标以APACHE Ⅱ评分(9/16)、ICU住院时间(5/16)、28天病死率(4/16)、SOFA评分(3/16)为多;炎症指标多选择CRP(7/16)、PCT(7/16)、WBC(3/16)。质量分析:疗效指标的证据等级较低,可能限制结论的准确性和外推性。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SAGI患者66人,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人,试验组脱落1人,最终纳入63人,其中对照组32人,试验组31人。1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病史、脓毒症严重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分析2.1主要疗效指标(1)肠鸣音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的肠鸣音分级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试验组针刺后即刻的肠鸣音变化进行分析,第1天前后差异明显(P<0.05),第3天差异不明显,第7天差异显着(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肠鸣音分级较对照组低(P<0.05)。(2)胃残余量(ml)组内比较,治疗第7天,对照组的胃残余量较治疗前增多(P=0.004<0.001);试验组的胃残余量随着时间进展呈减少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患者的胃残余量基线水平不齐,进行组间差值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试验组的差值较对照组小(P<0.05)。(3)胃肠耐受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呈增高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第3天对比,胃肠耐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4)AGI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加重(P<0.05);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减轻(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AGI分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次要疗效指标(1)APACHE Ⅱ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在各评价时点均无显着差异。(2)SOFA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随时间进展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低(P<0.05)。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PCT: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无差异,治疗第7天较第3天下降(P<0.05);试验组随时间进展PCT水平降低,各个时点间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及第7天,试验组的PC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CRP: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相比无差异;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NE%: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WBC: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实施过程中,试验组的1位受试者在留针期间出现腹胀,余受试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文献研究:目前有关SAGI的临床研究仍较少,常规西医结合针刺治疗在增加肠鸣音、减轻腹内压等胃肠相关症状上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诊断及结局指标的不统一导致证据质量较差、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主穴的基础上加用配穴对提高治疗SAGI的效果值得深入探讨。2临床研究:对于SAGI患者,常规西医结合毫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胃肠相关症状,尤其在恢复肠鸣音、提高胃肠耐受性方面有一定优效性;胃肠功能的改善可能对减轻脓毒症炎性反应有一定作用。

王一同[2](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王佩佩[3](2020)在《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并分析多种不同中药注射液腹腔灌注辅助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及安全性,甄别中药注射液腹腔灌注干预治疗癌性腹水的优势品种。2研究方法2.1传统Meta分析以主题词“癌性腹水”、“中药注射液”、“随机”等及其相关自由词制定文献检索表达式,全方位检索2019年12月31日以前的中英文数据库相关文献,且使用灰色文献检索、引文检索等,收集所有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RCT研究。严格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评价最终纳入的RCT文献质量,提取纳入研究的基线资料、文献信息、结局指标等数据资料,运用Stata 16.0软件及RevMan5.3进行卡方检验及汇总效应量,并根据研究特征预先设置亚组进行分析,并对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相关变量因素进行回归分析。2.2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检索关于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所有研究(含不同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的直接比较),纳入符合基本假设的RCT试验。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假设检验,评估其迭代收敛性,基于贝叶斯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效应模型进行网状Meta分析,运用R软件gemtc包、WinBUGS及Stata 16.0软件对各RCT结局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绘制各治疗措施比较的网状证据图及贡献图,计算不同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在各结局指标的排序概率及累计概率,进一步统计曲线下面积,预测不同中药注射液在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的排序的可能性。3研究结果3.1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DDP)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Meta分析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35项,共计癌性腹水患者2490例,对照组1224例,治疗组1266例,涉及9种中药注射液。低偏倚风险≥3的研究约占20%。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顺铂腹腔灌注相比,中药注射液联合DDP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Meta分析汇总的效应量及其可信区间分别为:临床总有效率OR=3.38(95%CI[2.79,4.09]),Z=12.57(p<0.00001)、KPS 评分改善率 OR=3.58(95%CI[2.73,4.69]),Z=9.22(p<0.00001)、骨髓抑制事件发生率 OR=0.36(95%CI[0.28,0.47]),Z=7.50(p<0.00001)、恶心呕吐事件发生率 OR=0.33(95%CI[0.26,0.42]),Z=8.92(p<0.00001)、肝肾功能受损事件发生率 OR=0.36(95%CI[0.20,0.64]),Z=3.40(p=0.0007)、发热事件发生率 OR=0.42(95%CI[0.26,0.70]),Z=3.40(p=0.0007)、腹痛事件发生率OR=0.52(95%CI[0.21,1.31]),Z=1.39(p=0.16)。除在降低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结局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癌性腹水原发灶不同亚组分析结果提示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对胃癌、肝癌、卵巢癌等原发灶引起的相关腹水均具有明显疗效,各个亚组内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肝癌组、卵巢癌组不同亚组之间经卡方检验无明显异质性(p=0.90)。不同中药注射液腹腔灌注临床总有效率的Meta亚组分析提示:与单纯DDP灌注相比,艾迪注射液+DDP灌注组、康艾注射液+DDP灌注组、康莱特注射液+DDP灌注组、榄香烯注射液+DDP灌注组、复方苦参注射液+DDP灌注组、猪苓多糖注射液+DDP灌注组、香菇多糖注射液+DDP灌注组、鸦胆子油乳注射液+DDP灌注组、白花蛇舌草注射液+DDP灌注组9个亚组内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种不同中药注射液的亚组间无明显异质性(p=0.93)。与单纯DDP灌注相比,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腹腔灌注对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及降低肿瘤标志物等方面有一定影响,对该结局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经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灶的不同、疗程及用药频率、用药剂量、样本量等多因素对本研究结果影响较小。以临床有效率为例Egger法检验提示本研究无明显发表偏倚。3.2不同中药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性及安全性网状Meta分析最终纳入符合同质性假设的定量分析研究31项,共涉及艾迪注射液、康艾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榄香烯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猪苓多糖注射液、香菇多糖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8种中药注射液分别联合DDP腹腔灌注及单纯DDP腹腔灌注9种干预措施,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DDP+榄香烯(70.8%)>DDP+复方苦参(67.8%)>DDP+康莱特(65.9%)>DDP+鸦胆子油乳(58.6%)>DDP+猪苓多糖(57.1%)>DDP+艾迪(48.4%)>DDP+香菇多糖(41.7%)>DDP+康艾(39.2%)>DDP(0.5%);②在生活质量改善率方面:DDP+猪苓多糖(75.7%)>DDP+艾迪(59.8%)>DDP+康莱特(56%)>DDP+鸦胆子油乳(54.2%)>DDP+复方苦参(53%)>DDP+香菇多糖(50.9%)>DDP(0.5%);③在降低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DDP+艾迪(89.6%)>DDP+鸦胆子油乳(57.6%)>DDP+复方苦参(57.5%)>DDP+猪苓多糖(57.5%)>DDP+康莱特(55.7%)>DDP+香菇多糖(47%)>DDP+榄香烯(46.9%)>DDP+康艾(28.9%)>DDP(9.4%);③在降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DDP+艾迪(75.2%)>DDP+榄香烯(66%)>DDP+复方苦参(58.5%)>DDP+康莱特(58.1%)>DDP+猪苓多糖(57.3%)>DDP+鸦胆子油乳(56.7%)>DDP+康艾(48%)>DDP+香菇多糖(24.3%)>DDP(5.9%);④聚类分析结果提示:复方苦参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在同时提高临床疗效及降低骨髓抑制不良反应方面具有相对综合优势;复方苦参注射液、榄香烯注射液在同时提高临床疗效及降低恶心呕吐事件发生数方面具有相对综合优势;康莱特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同时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改善率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艾迪注射液在同时降低骨髓抑制及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占相对优势。且与康艾注射液+DDP相比,艾迪注射液+DDP(OR=0.19,95%CI[0.04,0.78])可明显降低骨髓抑制事件发生率,两两间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斗图提示不同结局指标可能存在小样本发表偏倚。4研究结论与单纯DDP腹腔灌注治疗相比,中药注射液联合DDP腹腔灌注可显着提高癌性腹水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对胃癌、肝癌、卵巢癌等不同原发灶相关腹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具有显着疗效。同时可改善恶性肿瘤相关腹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其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事件的发生率。其中榄香烯注射液在提高近期疗效方面可能具有相对优势,艾迪注射液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相对优势可能性较大,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同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方面可能具有综合优势。

周娇娇[4](2020)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与意义1.1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史,揭示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药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1.2挖掘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为临床与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1.3系统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文献,找出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方向。2研究方法2.1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发文年代、作者、研究机构与期刊杂志等分布情况进行分析。2.2应用共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作者、机构与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以及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2.3应用聚类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找出该研究领域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并依据其时间线视图,直观展示出该领域的演化过程。2.4应用突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3研究结果3.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李华山教授是该领域最高产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中国肛肠病杂志是该领域的核心期刊。3.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3.2.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结果发现该领域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团队分别是:李华山团队、韩宝团队、叶玲团队与范学顺团队。3.2.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机构共现分析结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联合北京马应龙长青肛肠医院与国内十多个研究机构间开展了相对密切的合作,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则相对独立,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较少;另外机构共现结合作者共现分析发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华山团队对近几年该领域产生的影响最大,即该团队研究的内容是目前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研究的热点。3.2.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消痔灵注射液是该研究领域最常用的药物;该领域最常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是直肠黏膜内脱垂;注射疗法联合PPH或者肛门紧缩术是最常研究的联合术式;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临床观察性研究。3.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关键词聚类后,共得到9个聚类,进一步分析得出6个基本知识结构:Cluster0的研究主题为祖国医学在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传承与发展;Cluster1、Cluster3和Cluster8的研究主题均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联合其他术式的研究;Cluster2、Cluster4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类型研究;Cluster5的研究主题为利用有限元模型客观证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有效的理论研究;Cluster6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注射方式的研究;Cluster7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患者的人群研究。3.4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1977年~2007年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初期,经过长达30年不间断研究,丰富了国内关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经验。自2007年开始至今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期:术式方面的研究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研究的注射药物以消痔灵注射液和芍倍注射液为主;注射疗法中的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焦点;研究方法仍以临床观察性研究为主。4研究结论4.1对我国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4.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研究热点与前沿:关于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芍倍注射液是研究的前沿;关于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前沿;关于联合术式,注射疗法联合PPH、TST或者RPH等联合术式属于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关于该领域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完全性直肠脱垂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直肠粘膜内脱垂是研究的前沿;关于研究的方法,临床观察是研究的前沿。4.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的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该院的李华山教授,可以成为该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首先考虑对象。

贺琳[5](2020)在《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ACO)制备大鼠左侧急性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针刺对大鼠血清中Fas,Fasl和大脑皮质中凋亡细胞caspase-3与caspase-9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针刺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清洁级SD大鼠,雄性,220g-300g,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假手术组只分离左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不结扎血管,不插入栓线。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针刺组于6h,24h,48h,72h将大鼠捆缚后,分别针刺百会,大椎,双侧足三里,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于相同时间段,实施捆缚但不实施针刺。各组大鼠麻醉清醒后2h,24h,48h,72h,用五分评分法和脑卒中指数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面积的变化;HE染色法检查大鼠脑细胞形态结构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Fas,fasl含量表达的变化;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检测caspase-3和caspase-9阳性表达。结果1.针刺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大鼠麻醉清醒后2h,24h,48h,72h用五分评分法和脑卒中指数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2h和24h时模型组,针刺组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模型组和针刺组则区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48h和72h时模型组,针刺组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模型组评分明显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因此可得,针刺干预48h后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2.针刺对各组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变化的影响TTC染色后发现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染色均为红色,未见白色梗死灶。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脑组织染色后均可见右侧半脑为红色,左侧半脑则出现白色梗死灶,且针刺组梗死灶显着小于模型组梗死灶。3.针刺对各组大鼠脑形态学的影响肉眼观察大鼠脑组织大体形态可见,假手术组的鼠脑左右半球对称,颜色淡粉,分布均匀。模型组鼠脑左右半球不对称,梗死侧脑组织颜色苍白,大面积脑组织肿胀,正常侧呈淡粉色。针刺组鼠脑左右半球较为对称,梗死侧脑组织颜色苍白,脑组织肿胀较之模型组要轻,正常侧也呈淡粉色。HE染色后观察各组大鼠大脑皮质的病理变化。假手术组:脑组织神经细胞排列致密,整齐。模型组:梗死侧脑组织大量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萎缩,周围间隙扩大,胞浆嗜伊红着色,胞质呈空泡变性,疏松,胞核浓缩深染。针刺组:梗死侧脑神经元排列较为致密,整齐,周围间隙较小。4.针刺对各组大鼠血清中Fas,Fasl含量的影响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血清中的Fas和Fasl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大鼠血清中的Fas和Fasl含量与模型组相比较,针刺组明显少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针刺对各组大鼠大脑皮质细胞凋亡影响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质中可见少量凋亡细胞,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大脑皮质中均有较多的凋亡细胞,且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模型组相较,针刺组大鼠大脑皮质中凋亡细胞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针刺对各组大鼠大脑皮质中caspase-9,caspase-3的表达影响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质中可见少量凋亡细胞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大脑皮质中均有较多的凋亡细胞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且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模型组相较,针刺组大鼠大脑皮质的凋亡细胞caspase-9和caspase-3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能够有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2,针刺能够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梗死面积和脑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3,针刺治疗后大鼠血清中的Fas和Fasl含量减少,大鼠大脑皮质中凋亡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减少,提示这些凋亡因子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损伤中有着重要作用,针刺通过降低凋亡因子的表达,达到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减轻脑水肿,减少脑梗死面积,发挥脑保护的作用。

焦智慧[6](2020)在《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脏是哺乳动物最大的实质器官,具有加工储存营养物质、代谢药物毒物、分泌胆汁、合成蛋白质等重要功能。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腹腔镜的肝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腹壁神经和肌肉的损伤,减少出血、术后疼痛和粘连,加快手术恢复。尽管采用微创外科手术,在肝切除、肝移植、出血性休克等临床手术中仍不可避免的出现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会导致肝炎以及术后肝功能的衰竭。对于晚期肝功能不全的有效治疗办法是原位肝移植,但也面临着器官短缺,费用昂贵、免疫排斥和移植并发症等问题,因此,寻找能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提高肝脏再生能力的安全有效的治疗办法是目前肝脏外科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能够自我更新、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来源丰富、取材损伤小,是目前细胞疗法理想的种子细胞。ADSCs主要依靠分化和旁分泌发挥作用,旁分泌指干细胞释放的多种生物因子在微环境里通过细胞基质在局部以及临近组织对靶细胞发挥的生物学作用。随着对旁分泌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ADSCs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具有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应答,修复组织再生等多种生物学功能。ADSCs在体外培养的过程中,会将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分泌到培养液中,这种含有细胞分泌物的培养液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培养液(ADSC-CM)。尽管ADSCs在临床上对许多疾病有治疗效果,但ADSCs具有免疫原性,对植入ADSCs的不可控分化仍是重要的安全隐患。因此,使用ADSC-CM的无细胞疗法成为绕过细胞疗法局限性的一种再生医学治疗方法。目前有关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而从比较医学角度,小型猪与人的同源性好,体积大小以及器官大小与人更为接近,因此也作为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理想的实验动物,所获得的研究数据更有价值,易于临床转化。而ADSC-CM在大型实验动物的研究较少,特别是肝脏领域尚未见报道,所以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小型猪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探究ADSC-CM治疗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损伤的疗效,为比较医学开展肝病治疗,拓宽ADSC-CM移植领域提供研究依据。本研究使用30头小型猪,其中6头用于脂肪组织的获取。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使用诱导培养基和特定染色鉴定ADSCs成脂、成骨、成肝分化能力,应用细胞流式鉴定ADSCs表面特异性抗原。ADSCs饥饿培养48 h获得ADSC-CM,经3 kda超滤管离心浓缩ADSC-CM用于后续实验。另外24头小型猪随机分为四组:模型组(IRI),DMEM对照组(DMEM),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AD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组(CM),每组6头。四组实验动物均通过腹腔镜手术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肝切除模型,IRI组通过肝实质注射生理盐水,DMEM组注射基础培养基,ADSCs组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数量为1×106/kg,CM组按照1×106/kg细胞数提取等量干细胞分泌的条件培养液,注射浓缩的ADSC-CM进行干预。分别在术前、术后1 d、3 d、7 d采集血液样本及肝组织样本用于相关指标的检测。通过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血常规检测外周血的炎性细胞变化,试剂盒检测抗氧化酶以及细胞凋亡酶活性,TUNEL染色检测凋亡细胞的阳性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再生相关因子以及ADSC-CM成分,q RT-PCR法检测炎症、凋亡以及再生相关基因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凋亡以及再生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凋亡相关蛋白以及再生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本研究结果如下:(1)病理组织学与超微结构变化:术后各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空泡变性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明显减少空泡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术后IRI组和DMEM组肝细胞内质网严重扩张,细胞核膜皱缩,染色质边集化,ADSCs或ADSC-CM干预改善了内质网扩张及肝细胞核膜皱缩的程度。(2)肝脏功能变化:术后各组ALT、AST、LDH、ALP和T-BIL均升高,TP呈降低趋势,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明显降低了ALT、AST、LDH、ALP和T-BIL的升高程度,缓解了TP的降低程度,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3)氧化应激指标变化:术后各组肝组织抗氧化酶CAT、GSH-Px和SOD活性显着降低,MPO酶活性和MDA含量显着升高,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显着增强了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MPO酶活性,并能减少氧化产物MDA的水平,从而减少术后的氧化应激反应,且两个干预组的上述氧化应激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4)炎症指标变化:术后外周血中炎性细胞WBC、NE、LY含量迅速升高,ADSCs或ADSC-CM干预减少了外周血中的炎性细胞的数量;IRI组和DMEM组血清中的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10含量呈升高趋势,ADSCs或ADSC-CM干预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水平,同时增强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肝组织中炎症因子基因水平的表达与血清结果一致,ADSCs和ADSC-CM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过度释放以及增强抑炎因子的表达显着改善了术后的炎症反应,且两个干预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5)凋亡指标变化:术后各组P53、Bax、Fas、Fasl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显着升高,Bcl-2表达水平降低,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抑制了凋亡相关指标P53、Bax,、Fas、Fasl的表达,提高抗凋亡Bcl-2的表达水平;ADSCs组和CM组显着降低TUNEL阳性细胞率及Caspase酶活性,减少术后肝细胞凋亡,且两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6)再生指标变化: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显着提高血清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ANG-1、ANG-2的表达,增强组织中肝脏再生相关基因HGF、Cyclin D1的表达,抑制肝再生终止基因TGF-β的表达,提高Ki67的阳性细胞数及细胞增殖PCNA蛋白的表达,且ADSCs组和CM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7)ADSC-CM成分检测:通过ELISA法检测到小型猪ADSC-CM中含有促进血管生成的VEGF、ANG-1、ANG-2、b-FGF,调节炎症反应与肝脏再生的TNF-α、IL-1β、IL-6。综上所述,经肝实质移植ADSCs和ADSC-CM均能够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肝切除的病理组织学损伤及超微结构变化,减轻过度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细胞凋亡,促进肝脏再生。本试验成功应用ADSCs和ADSC-CM干预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后的肝损伤,证明ADSCs和ADSC-CM抗氧化、抗炎、抗凋亡和促进肝再生的作用,且二者干预效果无显着差异,推测ADSCs发挥作用的机制很可能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的旁分泌途径。

闫康鹏[7](2021)在《PSCA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特征及IHPC对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胃癌在中国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癌症统计结果表明,每年有超过300,000人死于胃癌,胃癌的生存率低下主要归因于其早期检测率低下。许多患者在诊断时已失去手术机会,亦或在根治性切除后出现复发,一旦转移,患者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约为1年。尽管可以对晚期胃癌进行一线化疗直至疾病进展,但联合化疗持续时间可能会因毒性反应而受限,因此,胃癌,尤其是晚期转移性胃癌的治疗仍然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并且所有治疗方案都需要新的有效治疗策略来完善。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PSCA)位于人常染色体8q24,其编码的PSCA多肽属于Thy-1/LY-6家族,是由包含123个氨基酸残基的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的细胞表面蛋白。研究表明PSCA可能参与细胞信号传递和增殖调节,但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尚不清楚。另外本研究拟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初步研究胃癌常用化疗奥沙利铂和5-氟尿嘧啶相互作用及其机制,同时在这项研究中,对于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合并腹膜转移癌患者应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腹腔内热灌注化疗(IHPC)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并对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为胃癌合并腹膜转移患者的治疗措施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数据支持。材料和方法:1.PSCA基因多态性对调节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对受试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包括性别构成比、民族、年龄、饮酒时间和饮酒量、吸烟时间和吸烟量、生活习惯、家族史、胃癌患者基本疾病信息(诊断、分期、病理类型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吸烟定义为每天吸烟支数≥1支,累计吸烟时间≥6个月;饮酒定义为每周≥3次,累计饮酒时间≥1年。标本采集:禁食12小时后,第二天早上安静的休息1小时后,病人使用一次性采血装置将5 m L静脉血液放置EDTA抗凝管中,采集实验基因组RNA后,在-80℃冷冻保存。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生长及药物间相互作用(1)CCK-8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的增殖影响。(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细胞克隆能力的影响。(3)DAPI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凋亡的影响。(4)流式细胞仪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凋亡的影响。(5)流式细胞仪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细胞周期的影响。(6)q RT-PCR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Bcl-2,VEGF,NF-κB和PSCA m RNA的影响。(7)Western Blot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Bcl-2,VEGF,NF-κB和PSCA蛋白的影响。3.腹腔热灌注化疗协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治疗PSCA基因人群胃癌腹膜癌患者(1)在这项研究中,回顾性统计了从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共有90名PSCA基因人群胃癌合并腹膜转移的患者住院,并进行了腹腔镜探查术明确。(2)所有病例都接受了胃癌的腹腔镜探查术明确合并腹膜转移。在对照组中,常规引流管放置,依次缝合关闭腹腔,手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止痛、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后,随后定期化疗随访。在IHPC组,将具有多个侧孔的硅胶导管于术后分别在肝脏的表面、脾窝和盆腔进行放置,并分别固定在右上腹部、左上腹部和左下腹壁上。此外,使用奥沙利铂(200mg)、5-氟尿嘧啶(1000mg)分两次剂量,依次行序贯腹腔灌注化疗,每隔一天重复一次,总共4次。将体外循环管与高热化疗机连接,并安装合适的测温装置后,向灌注袋中加入2000ml5%葡萄糖溶液+100 mg奥沙利铂或0.9%氯化钠溶液2000ml+500 mg 5-氟尿嘧啶加入循环泵和加热系统。待化疗液温度稳定到38°C后,将引流管连接到体外循环管,并将灌注速度调整到500 ml/min,温度逐渐升高,使患者适应环境,温度控制在43°C 60分钟。之后,腹腔中残留液的体积允许小于1500 m L,将循环管道及引流管与低负压引流袋相连。治疗后定期化疗随访。结果:1.PSCA基因多态性对调节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影响(1)PSCA表达于胃上皮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具有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但在胃癌细胞中表达沉默。此外,胃癌的发生与PSCA基因rs2294008T/C多态性有关,T等位基因可增加低分化、肠型、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2)本研究共包括549名胃癌患者和592名健康对照组患者。受试者的年龄和性别都符合纳入标准。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因素(59.22±10.94 vs.58.45±11.74,P=0.421)和性别因素(P=0.485)没有显着差异。然而,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吸烟和饮酒有显着差异。(3)我们发现携带rs2294008 CT/TT基因型的研究对象与患胃癌的风险增加有关,其中年轻群体(OR=1.40,95%CI=1.00-1.94,P=0.049),男性群体(OR=1.39,95%CI=1.06-1.84,P=0.019),从不吸烟者(OR=1.43,95%CI=1.03-1.97,P=0.031),长期饮酒者(OR=1.60,95%CI=1.01-2.55,P=0.048),以及非贲门肿瘤部位(OR=1.43,95%CI=1.11-1.85,P=0.006)。(4)发现rs2976392与m RNA表达相关,而这种相关性同样存在于rs2294008与m RNA表达之间。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生长及药物间相互作用(1)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比较敏感,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对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最敏感。(2)在MGC-803细胞中克隆形成率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后呈现下降的趋势,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作用抑制效果更显着。(3)Annexin V/PI双染法发现在MGC-803细胞中凋亡率随着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下呈现递增的趋势,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促进凋亡效果更显着。(4)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显着抑制MGC-803细胞G1期和S期细胞,而G2/M期细胞显着增加,出现阻滞细胞周期G1期的现象;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作用更显着。(5)通过DAPI染色法检测在MGC-803细胞中凋亡率随着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下出现递增的趋势;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作用更显着。(6)MGC-803胃癌细胞对照组与HGSMC胃平滑肌细胞对照组相比,PSCA蛋白低表达,提示PSCA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细胞增殖呈负相关。(7)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24 h后,细胞内的Bcl-2,VEGF,NF-κB和PSCA m RNA也显着降低,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处理更明显。(8)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24 h后,明显抑制细胞内的Bcl-2,VEGF,NF-κB和PSCA蛋白的表达;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效果更显着。3.腹腔热灌注化疗应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治疗PSCA基因人群胃癌腹膜癌患者(1)在IHPC组的45例患者中,有19例CR病例(42.2%)、9例PR病例(20%),7例SD病例(15.6%),10例PD病例(22.2%),其中低分化腺癌的有效率(CR+PR)为52.1%(12/23),中分化腺癌为61.5%(8/13),印戒细胞癌为44.4%(4/9)。总有效率(CR+PR)为53.3%(24/45)。在对照组的45例中,有15例CR病例(33.3%),10例PR病例(22.2%),8例SD病例(17.8%)和12例PD病例(26.7%),其中低分化腺癌的有效率(CR+PR)为44.4%(12/27),中分化腺癌为60.0%(6/10),印戒细胞癌为12.5%(1/8)。总有效率(CR+PR)为42.2%(19/45)。(2)研究发现,在IHPC组中,有9例显着改善,16例改善,12例稳定和8例进展,KPS评分的有效(改善-稳定)率为82.2%(37/45)。在对照组,有7例显着改善,14例改善,13例稳定和11例进展,KPS评分的有效率(改善+稳定)为75.6%(34/45)。(3)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痛,两组患者腹痛的发病率分别为35.6%和28.9%,其中轻度疼痛为主,治疗后可自行缓解。在IHPC组,3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显着减少(6.7%),在对照组中1名患者显着减少(2.2%),白细胞数在使用G-CSF下恢复正常。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在IHPC组分别4例(8.9%)和7例(15.6%),在对照组分别为4例(8.9%)和2例(4.5%)。手术前两组肝肾功能无统计学显着差异。此外,手术后两组患者之间未发现ALT和TBIL水平的统计显着差异(p=0.135,p=0.097)。但是,IHPC组中的s Cr和BUN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s Cr和BUN水平(p=0.016,p=0.010)。在大多数病例可出现I级发热、恶心和呕吐,治疗后病情可减轻。腹腔热灌注患者未发现出血、血尿、腹泻、皮疹、过敏、灌注导管堵塞或脱落、手术切口或腹腔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在手术后的两组患者中,分别有1名患者(2.2%)和3名患者(6.7%)出现术后肺部感染并发症,无患者(0%)和1名患者(2.2%)出现反流食管炎并发症,2名患者(4.4%)和1名患者(2.1%)出现肠梗阻并发症,和1个病人(2.1%)和无病人(0%)出现深静脉血栓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没有统计学上显着差异。(4)IHPC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对照组为13个月。随访中,IHPC组总生存率17.8%(8/45),无进展生存率66.7%(30/45)。在对照组中,总生存率为13.3%(6/45),无进展生存率为42.2%(19/45)。结论:(1)我们调查了PSCA基因rs2976392 G>A和rs2294008 C>T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关系。验证了两个PSCA基因rs2294008 C>T和rs2976392G>A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胃癌风险增加有显着关联。(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MGC-803和HGSMC细胞的增殖、细胞克隆能力都有抑制作用,且呈现浓度依赖性。MGC-803细胞中凋亡率和细胞周期阻滞随着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下呈递增的趋势,其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下这种效果更显着。MGC-803胃癌细胞对照组与HGSMC胃平滑肌细胞对照组相比,PSC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提示PSCA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细胞增殖呈负相关。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处理24 h后,细胞内的Bcl-2,VEGF,NF-κB和PSCA m RNA和蛋白也显着降低,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处理更明显。(3)PSCA基因人群合并腹腔转移胃癌患者应用IHPC与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胃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此外,患者表现出更好的耐受性,他们的OS和PFS优于对照组的患者。

刘峰[8](2020)在《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检索、临床观察及头脑风暴,整合、归纳现有的严重腹部创伤护理实践的最佳证据,经2轮德尔菲函询后,制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2.通过该方案的制定,为护理实践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有利于强化护理人员实施损伤控制复苏的观念意识,促进对创伤新理念新技术的规范落实,从而提升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救护质量。方法:1.文献回顾研究者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全面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OVID、CINAHL、Cochr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网等数据库,查阅严重腹部创伤救护相关文献,整合归纳有关证据条目。2.临床观察以南京某三甲医院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连续追踪其在急救、ICU复苏不同阶段的DCR救护措施,采用现场笔记及日记的方式,记录护理人员对该类患者的护理行为,并进行相应的整理与分析,以获取临床中严重腹部创伤DCR的护理措施,补充已有文献证据条目。3.头脑风暴针对前期构建的咨询条目征求专家意见,对其结构框架和内容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评议损伤控制复苏中不同阶段下护理措施及活动条目的匹配性,并对条目内容、语义措辞及文化适用背景结合临床实际提出必要的增删和修改意见及原因,根据专家意见调整修改咨询条目形成最终专家函询问卷。4.专家完善由4位具备高级职称的临床专家现场评阅,评议损伤控制复苏中不同阶段护理措施及活动条目的匹配性,根据我国国情及临床实际,调整条目内容、语义表达及文化适用等,拟订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初稿。5.德尔菲函询通过纸质问卷和电子邮件方式发送问卷,每位专家根据Likert 5级评分法对指标重要性及可操作性等进行评分,并提出意见或建议。6.统计分析运用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等指标对问卷质量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1.在文献研究、头脑风暴、临床观察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完善,初步构建了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基本框架及内容,包含“创伤急诊抢救护理”、“创伤监护复苏护理”2项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2.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最终确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共包含2项一级条目,15项二级条目,49项三级条目。经统计,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89%和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83。两轮函询后,条目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0.20、0.050.20,协调系数分别为0.293、0.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以损伤控制复苏为理论指导,聚焦不同阶段核心护理问题,初步构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最终形成的方案共包含2项一级条目,15项二级条目,49项三级条目,专家意见集中,权威系数较高,结果科学可靠,具有一定实用性。

边志远[9](2020)在《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TXA2/PGI2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 itis,SAP)大鼠胰腺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p65(Nuclear factor-kappa B p65,NF-κBp65)、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及TXA2/PGI2比值的表达水平,探讨安胰颗粒治疗SAP改善胰腺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体重在200g-250g的雄性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四个组(每个组30只大鼠),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每个组再按照3h、6h、12h分3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大鼠),分别为3h组、6h组、12h组。正常组大鼠组,可自由饮水,进食;模型组大鼠,造模前12h禁食,不禁水,将浓度为6%的左旋精氨酸(L-arginine)溶液(0.9%生理盐水配制),按照150mg/100g的剂量注入大鼠腹腔内,此方法1次/小时,共注射3次,诱导大鼠SAP;西药组大鼠,造模前1小时,予重组人白介素10(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0,rh IL-10)进行腹腔注射(10000U/只),再以模型组方法诱导SAP;中药组大鼠,予安胰颗粒灌胃,按照8g/kg的剂量(浓度1g/ml),此方法1次/天,连续3天,再以模型组方法诱导SAP。以最后一次诱导SAP为时间点,在之后的3h、6h、12h,分批次将浓度为1%戊巴比妥钠溶液腹腔注射(50mg/kg),待大鼠麻醉后处死,找到胰腺组织,将胰腺组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放入4%的甲醛溶液中,做好标记,用于病理切片的制备、免疫组化NF-κBp65、COX-2的累积光密度值(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检测;另一部分用磷酸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去除组织表面的血液,置于0.9%Na CL 1.5ml的EP管中,经匀浆机处理后,放入离心管内,做好标记,置于离心机中,以3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清,-20℃冰箱保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胰腺组织TXA2和PGI2含量。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应用SPSS 2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均数间的差异,LSD-t检验进行均数的多重比较。不满足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用秩和检验并作组间多重比较。检验水准按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胰腺组织病理:正常组胰腺小叶结构正常,小叶内腺泡、导管、排列规则,可见点状细胞核,未见病理性变化。模型组胰腺小叶结构紊乱,炎性细胞浸润,小叶内导管扩张,腺泡细胞水肿,可见散在坏死点,间质小血管壁出血坏死,细胞轮廓模糊。西药组胰腺小叶结构完整,腺泡细胞可见水肿,间质小血管壁局部可见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与模型组比较,病变程度明显减轻。中药组胰腺小叶结构稍紊乱,小叶导管扩张,腺泡细胞水肿,可见肿胀的细胞核,随时间推移,腺泡及间质可见局部出血坏死,与模型组比较,病变程度较轻。(2)各组大鼠胰腺组织NF-κBp65的IOD值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胰腺组织NF-κBp65的IOD值在各时间点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各时间点大鼠胰腺组织NF-κBp65的IOD值均明显降低(P<0.01);西药组和中药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胰腺组织COX-2的IOD值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胰腺组织COX-2的IOD值在各时间点有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治疗组组各时间点胰腺组织COX-2的IOD值表达显着降低(P<0.01);西药组和中药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大鼠胰腺组织TXA2、PGI2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胰腺组织TXA2、PGI2的含量在各时间点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胰腺组织TXA2、PGI2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胰腺组织TXA2、PGI2的含量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大鼠胰腺组织TXA2/PGI2比值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胰腺组织TXA2/PGI2比值均数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胰腺组织TXA2/PGI2比值均数明显降低(P<0.01);西药组和中药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安胰颗粒能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的损伤,对胰腺起保护作用。(2)安胰颗粒能通过降低SAP大鼠胰腺组织NF-κB和COX-2表达,调节TXA2/PGI2比值,减轻炎症介导的微血管引起的损伤,进而改善胰腺组织微循环障碍,达到保护胰腺的目的。

熊艺灿[10](2020)在《肠外瘘患者两种双套管引流舒适护理方案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两种双套管引流舒适护理方案在肠外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湖南省某三甲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86例肠外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为2018年5月~12月收治的43例患者,给予常规双套管引流舒适护理方案;试验组为2019年1月~8月收治的43例患者,在常规方案基础上进行方案优化,形成优化双套管引流舒适护理方案。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无效问卷3例,因个人原因退出研究1例;试验组无效问卷2例,因个人原因退出研究1例;最终对照组39例,试验组40例,共79例完成本研究。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和出院时通过舒适状况量表(GCQ)调查舒适状况,并记录住院期间双套管引流漏液、堵管和脱管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GCQ评分及漏液、堵管和脱管发生率的差异。两组之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组内干预前后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包含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疾病相关情况(皮肤破损情况、瘘口数量和瘘口位置等)、干预前GCQ总分及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四个维度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患者在实施常规双套管引流舒适护理方案后GCQ总分及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和环境维度分别为75.31±9.04分、13.10±2.08 分、27.51±4.21 分、15.38±1.93 分、19.05±3.00 分,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对照组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患者在实施优化双套管引流舒适护理方案后GCQ总分及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和环境维度分别为89.65±10.91分、15.65±2.56 分、31.98±3.63 分、18.50±3.00 分、23.53±3.25 分,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试验组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试验组GCQ总分及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和环境维度得分提高幅度分别为30.63±13.83分、5.73±4.06分、10.03±5.85分、5.80±3.23分、9.08±3.70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试验组GCQ总分及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和环境维度得分为 89.65±10.91 分、15.65±2.56 分、31.98±3.63 分、18.50±3.00分、23.53±3.25分;干预后对照组GCQ总分及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和环境维度得分为75.31±9.04分、13.10±2.08分、27.51±4.21 分、15.38±1.93 分、19.05±3.00 分。干预后试验组 GCQ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住院期间试验组堵管、漏液和脱管发生率分别为15.0%、47.5%和10.0%,对照组患者堵管、漏液和脱管发生率分别为38.5%、82.0%和28.2%,试验组堵管、漏液和脱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双套管引流舒适护理方案相比于常规双套管引流舒适护理方案更能从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四个维度提高肠外瘘患者双套管引流的舒适度,能有效降低肠外瘘患者住院期间双套管引流中漏液、堵管和脱管的发生率,改善肠外瘘患者住院期间的舒适状况。

二、腹腔冲洗灌注疗法在腹部外科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腔冲洗灌注疗法在腹部外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综述一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SAGI的认识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实验室指标
        5 临床疗效指标
        6 治疗进展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1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2 SAGI的中医认识
        3 SAGI的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针刺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疗效的系统评价
    1 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疗效评价
        2.5 不良反应
        2.6 发表偏倚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的针刺干预特点
        3.2 结果讨论
        3.3 证据的整体完整性和适应性
        3.4 证据质量
    4 结论
        4.1 对实践的意义
        4.2 对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临床资料
        2.3 治疗方案
        2.4 疗效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的基线情况
        3.3 观察指标的基线情况
        3.4 临床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研究方案分析
        4.3 疗效指标选择
        4.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2)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2. VM的形成机制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3.4 其他潜在靶点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筛选方法
        1.4 治疗方法
        1.5 提取指标
        1.6 疗效评价
        1.7 安全性评价
        1.8 统计方法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总体资料分析
        2.2 疗效评价
        2.3 安全性评价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3. 讨论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治疗癌性腹水的进展
        1 概述
        2 病理机制
        3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癌性腹水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内治法
        3 外治法
        4 中药注射液腹腔灌注疗法
        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方法
    3 研究方案
        3.1 技术路线图
        3.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3 文献来源与检索
        3.4 文献筛选
        3.5 资料提取
        3.6 质量评价
        3.7 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文献检索策略及结果
        4.2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4.3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4.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4.5 传统Meta分析结果
        4.6 网状Meta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总体研究结果概述
        5.2 腹腔灌注疗法
        5.3 中药注射液结果分析
        5.4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的具体标准
    附录2 改良Jadad评分量表
    附录3 WHO癌性腹水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附录4 CBM数据库检索策略及步骤
    附录5 贝叶斯MCMC模型有效率代码
    附录6 不同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发表偏倚图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西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1 直肠脱垂的定义与症状
    2 直肠脱垂的病因病机
    3 直肠脱垂的诊断与分型
    4 直肠脱垂的治疗
        4.1 经腹手术
        4.2 经会阴手术
        4.3 手术选择的大概标准
        4.4 注射疗法
    5 小结
文献综述二 中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定义与症状
    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脉象
    3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病因病机与治则
    4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治疗
        4.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中药治疗
        4.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针灸治疗
    5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预后
    6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防护
    7 小结
文献综述三 消痔灵注射液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与相关古籍荟萃
    1 明矾的概述
        1.1 明矾的现代研究
        1.2 中医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2 五倍子的概述
        2.1 五倍子的现代研究部分
        2.2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前言
1 研究数据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检索
        1.2.1 CNKI检索
        1.2.2 维普检索
        1.2.3 万方检索
    1.3 数据去重
        1.3.1 数据去重方法
        1.3.2 数据去重结果
    1.4 数据校验
2 CiteSpace分析
    2.1 CiteSpace应用现状
    2.2 Citespace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3.1.1 发文年份统计分析结果
        3.1.2 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统计分析结果
        3.1.3 发文关键词统计分析结果
        3.1.4 发文期刊杂志统计分析结果
    3.2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
        3.2.1 作者及研究机构共现分析结果
        3.2.2 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
    3.3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3.4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起源
    4.2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发展
        4.2.1 新型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的诞生
        4.2.2 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的优化
    4.3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主要贡献者
    4.4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5 结论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A: 古籍中有关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
附录B: 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附录C: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附录D: 同义关键词合并表
附录E: 关键词频次(≥10)统计表
附件

(5)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针刺对各组大鼠自主行动的影响
        2.2 针刺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2.3 针刺对各组大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2.4 针刺对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的影响
        2.5 针刺对各组大鼠血清中FAS,FASL含量的影响
        2.6 针刺对各组大鼠大脑皮质凋亡细胞的影响
        2.7 针刺对各组大鼠大脑皮质中caspase-9,caspase-3 的表达影响
    3.讨论
        3.1 实验动物和造模方法的选择
        3.2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成功的评价
        3.3 改良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方法和经验
        3.4 干预方法和穴位的选择
        3.5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腹腔镜微创技术简介
        1.1.1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简介
        1.1.2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发展应用
        1.1.3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客观评价
        1.1.4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方向
    1.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1.2.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2.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治疗
        1.2.3 探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动物模型
    1.3 间充质干细胞概述
        1.3.1 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分类
        1.3.2 间充质干细胞的由来与定义
        1.3.3 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功能
        1.3.4 间充质干细胞作用机制
        1.3.5 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1.4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1.4.1 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
        1.4.2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治疗作用
        1.4.3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1.4.4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临床应用
    1.5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器材
        2.1.3 试验药品及试剂
    2.2 方法
        2.2.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2.2.2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2.2.3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评估
        2.2.4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制备
        2.2.5 小型猪腹腔镜下肝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的建立
        2.2.6 腹腔镜建立肝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的安全性监测
        2.2.7 小型猪ADSC-CM对血液常规指标的影响
        2.2.8 小型猪ADSC-CM对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2.2.9 小型猪ADSC-CM对肝脏酶谱的影响
        2.2.10 小型猪ADSC-CM对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2.2.11 小型猪ADSC-CM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2.2.12 小型猪ADSC-CM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2.2.13 小型猪ADSC-CM对肝再生的影响
        2.2.14 小型猪ADSC-CM成分检测
        2.2.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形态比较
    3.2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3.2.1 表面抗原的鉴定
        3.2.2 成骨分化能力的鉴定
        3.2.3 成脂分化能力的鉴定
        3.2.4 成肝分化能力的鉴定
    3.3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评估
        3.3.1 增殖能力的比较
        3.3.2 迁移能力的比较
    3.4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制备
        3.4.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
        3.4.2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浓缩
    3.5 腹腔镜建立肝损伤模型安全性监测结果
    3.6 血液常规指标检测结果
        3.6.1 白细胞(WBC)
        3.6.2 中性粒细胞(NE)
        3.6.3 淋巴细胞(LY)
    3.7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3.7.1 肝脏病理结构观察结果
        3.7.2 肝脏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3.8 术后肝脏酶谱检测结果
        3.8.1 谷丙转氨酶(ALT)
        3.8.2 谷草转氨酶(AST)
        3.8.3 碱性磷酸酶(ALP)
        3.8.4 乳酸脱氢酶(LDH)
        3.8.5 总胆红素(TBIL)
        3.8.6 总蛋白(TP)
    3.9 肝组织氧化应激检测结果
        3.9.1 丙二醛(MDA)
        3.9.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3.9.3 过氧化氢酶(CAT)
        3.9.4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3.9.5 髓内过氧化物酶(MPO)
    3.10 炎症反应水平检测结果
        3.10.1 血清炎症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3.10.2 肝脏组织炎症相关基因水平检测结果
    3.11 肝细胞凋亡水平检测结果
        3.11.1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酶活性检测结果
        3.11.2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基因水平检测结果
        3.11.3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蛋白水平检测结果
        3.11.4 肝脏组织Fas和Fas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11.5 肝脏组织TUNEL染色结果
    3.12 肝脏再生水平检测结果
        3.12.1 血清再生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3.12.2 组织再生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3.12.3 组织再生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3.12.4 肝脏组织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13 小型猪ADSC-CM成分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ADSCs培养方法的改良
    4.2 ADSC-CM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基础
    4.3 ADSC-CM对小型猪肝脏功能的影响
    4.4 ADSC-CM对小型猪氧化应激的影响
    4.5 ADSC-CM对小型猪炎症反应的影响
    4.6 ADSC-CM对小型猪细胞凋亡的影响
    4.7 ADSC-CM对小型猪肝脏再生的影响
    4.8 小型猪ADSC-CM成分分析的探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PSCA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特征及IHPC对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胃癌
    1.2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
    1.3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多态性
    1.4 胃癌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1.4.1 研究对象
        1.4.2 放射化疗
        1.4.3 其他治疗方法
第2章 PSCA基因多态性对调节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资料和标本收集
        2.1.3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1.4 主要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PSCA基因rs2294008和m RNA表达
        2.2.2 PSCA基因型与胃癌的关联性
        2.2.3 PSCA多态性与胃癌风险关联分层分析
        2.2.4 PSCA基因rs2294008和rs2976392 的联动失衡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的抑制作用及药物间相互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MGC-803 细胞的生长曲线
        3.2.2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克隆形成
        3.2.3 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3.2.4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阻滞胃癌细胞周期
        3.2.5 DAPI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3.2.6 不同浓度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Bcl-2,VEGF,NF-κB和 PSCA表达
        3.2.7 不同浓度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Bcl-2,VEGF,NF-κB和 PSCA蛋白表达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腹腔热灌注化疗对PSCA基因人群胃癌腹膜癌患者疗效
    4.1 资料与方法
        4.1.1 一般资料
        4.1.2 治疗方法
        4.1.3 评价指标
        4.1.4 统计学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短期疗效评价
        4.2.2 KPS评价
        4.2.3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4.2.4 患者生存随访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胃癌:回顾当前和未来的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8)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依据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成立课题组
    2.2 初拟函询问卷
    2.3 .德尔菲专家函询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初步拟定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
    3.2 确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
第四章 讨论
    4.1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4.2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可靠性分析
    4.3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适用性分析
    4.4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条目分析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第八章 附录
    附录 A 德尔菲专家函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 B 德尔菲专家函询问卷(第二轮)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附录 D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9)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TXA2/PGI2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西医学对AP的文献研究
        1.1 病因
        1.2 病机
        1.3 诊断
        1.4 治疗
    2 中医学对AP的文献研究
        2.1 中医学对“胰腺炎”的研究
        2.2 中医学对AP病因病机的研究
        2.3 中医证型和治法
        2.4 中医药对AP的治疗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和实验条件
        1.2 实验耗材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分组和模型制备
        2.1 实验分组
        2.2 实验模型制备
        2.3 造模成功检验标准
    3 动物给药
        3.1 实验用药的准备
        3.2 药物剂量
        3.3 给药方法
    4 实验动物观察和检测项目
        4.1 动物情况观察
        4.2 标本采集
        4.3 病理切片的制备和HE染色
        4.4 应用免疫组化测定NF-κBp65和COX-2的IOD值
        4.5 应用ELISA测定TXA_2、PGI_2 的含量变化及TXA_2/PGI_2比值
    5 统计方法
    6 实验结果
        6.1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6.2 胰腺组织病理
        6.3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NF-κBp65的IOD值
        6.4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COX-2的IOD值
        6.5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TXA_2、 PGI_2的含量变化及TXA_2/PGI_2 比值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IL-10在SAP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
    2 NF-κB在 SAP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
    3 TXA_2、PGI_2在SAP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
    4 NF-κB/INOS-COX-2 信号通路和TXA_2/PGI_2在SAP微循环障碍机制中的联系
    5 安胰颗粒作用机制的探讨
        5.1 安胰颗粒治疗SAP的机制
        5.2 安胰颗粒的药物研究
    6 实验小结
        6.1 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变化
        6.2 检测指标变化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综述 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肠外瘘患者两种双套管引流舒适护理方案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操作性定义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伦理学原则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GCQ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GCQ评分提高幅度比较
    3.5 干预后两组患者GCQ评分比较
    3.6 干预后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漏液、堵管、脱管发生情况比较
4 讨论
    4.1 两种双套管引流舒适护理方案对肠外瘘患者舒适状况的影响
    4.2 两种双套管引流舒适护理方案对双套管漏液、堵管、脱管的影响
    4.3 本研究的创新性、不足与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腹腔冲洗灌注疗法在腹部外科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D]. 程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D]. 王佩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D]. 周娇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D]. 贺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
  • [6]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D]. 焦智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7]PSCA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特征及IHPC对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D]. 闫康鹏. 南昌大学, 2021(01)
  • [8]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D]. 刘峰.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9]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TXA2/PGI2影响的实验研究[D]. 边志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肠外瘘患者两种双套管引流舒适护理方案的比较研究[D]. 熊艺灿.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腹腔冲洗灌注治疗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