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澄海闽方言量词的语法特点

广东澄海闽方言量词的语法特点

一、广东澄海闽方言量词的语法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陈捷[1](2020)在《从广东澄海方言再论定指“量名”结构的类型划分及相关问题》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广东澄海方言定指"量名"结构语用功能的分类描写和总结,发现其既有"准指示词型"的特点,又覆盖了"准冠词型"的所有语用功能,无法准确无误地归入两者之一,呈现不完全对应的类型学特征。根据这一类型学特征,本文对当前定指"量名"结构的类型划分进行重新的检讨,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将汉语方言的定指"量名"结构重新分为"未完全语法化型量名"与"完全语法化型量名"两大类型,后者再细分为"准冠词型"和"准指示词型"两个小类。同时,本文在杨望龙、李旭平(2018)的基础上指出,若要区分"准冠词型"和"准指示词型",是否有距离指示义的区别是次要的,更主要的判定标准是看其用于话语直指(回指小句)还是关联回指,只用于前者,即为"准指示词型",只用于后者,则是"准冠词型"。

陈哲盛[2](2020)在《汕头溪南大新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大新话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语料的基础上,对溪南镇大新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与比较研究,揭示其语言特点,分析溪南镇大新话和潮汕方言内部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探讨溪南镇大新话与粤方言接触的特点和规律,力图为潮汕方言内部比较研究、闽语的整体比较研究提供新的语言材料,为语言接触理论、语言演变理论提供一些新的依据。全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述。介绍溪南镇人文地理及语言分布概况,闽语研究现状综述,阐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意义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溪南镇大新话语音研究。描写溪南镇大新话的声韵调系统以及声韵配合规律;通过大新话音系与中古音系的历时比较分析,揭示大新话的音韵特征;运用统计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潮汕方言六个方言点内部的语音亲疏关系;专题考察大新话两字组连读变调和三字组连读变调的规律,并与其他潮汕方言以及其他闽方言代表点的连读变调规律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彼此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专题探讨大新话文的白异读现象,并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大新话与其他潮汕方言、闽方言代表点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和规律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专题探讨大新话古阳声韵、入声韵演变规律,并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大新话与其他潮汕方言、其他闽方言代表点阳声韵、入声韵演变规律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第三章,溪南镇大新话词汇研究。基于溪南镇大新话词汇的描写和比较研究,探求溪南镇大新话词汇构成的特点,考察溪南镇大新话词汇与其他潮汕方言词汇、广州话词汇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从一个侧面揭示广东境内闽语与粤语接触交融的特点和规律。第四章,溪南镇大新话语法专题研究。对溪南镇大新话的封闭性词类和几种特色句式进行描写研究。主要围绕代词、副词、介词、比较句等进行专题探讨。结语,总结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结论。最后,以附录形式附上大新话同音字表和两字组、三字组连读变调表。

陈捷[3](2019)在《广东澄海方言的量词独用表定指现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语音表现、句法表现和语用功能三方面描写和分析广东澄海方言中的量词独用表定指现象,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差异将独用定指量词分为独用A式和独用B式。本文同时就澄海方言独用定指量词的句法来源问题做了简单的辨正。

郑超群[4](2019)在《近代以来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文中认为本论题利用方言韵书、传教士文献及现代方言材料,选取吴、闽方言12个代表点,分析了吴、闽方言的韵尾演变,并作了理论分析。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有:1.梳理近代以来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历时演变,总结了现代吴、闽方言[-m/-p]、[-n/-t]、[-?/-k]、[-?]尾以及鼻化韵的中古来源,并分析了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非入声韵的衍化。其中现代方言的阳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韵的衍化,主要有“中古阳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阴声韵”“中古阴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阳声韵”“中古阴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鼻化韵”三种情况,我们认为,这些衍化与韵尾的脱落、语音底层、受鼻音声母的同化有关。现代方言的入声韵与中古非入声韵的衍化,主要有“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变”两种情况,其中“入声舒化”是入声韵尾脱落,与阴声韵混并的结果,而“舒声促变”与轻声、构词、词的形态、词性、继承上古或中古入声读音有关系。2.从“韵尾保留程度”“阳声/入声韵尾的演变关系”“韵尾演变类型”等三方面总结了吴、闽方言韵尾演变的规律。其中演变类型可分为“韵尾三分型”“韵尾一分型”这两大类。属第一类的是闽南方言的文读层;属第二类的是闽东、闽北方言、吴方言以及闽南方言的白读层,这可能与汉语与非汉语的接触有关。3.探讨了韵尾消变的原因及例外。韵尾消变的原因分内外两个因素,从内因来看,韵尾演变涉及了语音内部的各要素,特别是与主元音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主元音低、开口度大,韵尾较易发生变化,甚至消失。当然,声母、韵尾自身特性、音系的自我调整也会对韵尾演变产生影响。从外因来看,语言(方言)间的接触、权威方言的影响等会使韵尾发生变化。此外,我们还对现代吴、闽方言中存在的[-m/-p]、[-n/-t]、[-?/-k]韵尾互变的特字进行了分析,认为韵尾互变的原因有“异化”“同化”“类化”“训读”“另有来源”等。4.参考陈渊泉(1973)的研究,分析了吴、闽方言的韵尾演变层次。我们认为,闽南方言的文读是处于存古期,多保留中古的[-m/-p]、[-n/-t]、[-?/-k]韵尾,但现代汕头闽南方言有[-m/-p]、[-?/-k]韵尾,[-n/-t]尾经历了向[-?/-k]尾合并的阶段。而闽东、闽北、吴语以及闽南方言的白读,它们的韵尾演变经历了合并、脱落的阶段。5.从词汇扩散、语言接触角度对韵尾演变作了理论分析。文章用扩散理论重点分析了上海方言和潮汕方言的韵尾演变。我们穷尽式地整理了《上海方言习惯用语集》中[-n]和[-?]、[-k]和[-?]的使用情况,发现有诸多相同音韵地位的字、词,甚至同一个字词存在不同韵尾的两读。我们认为这体现了“前鼻音向后鼻音的演变”“入声韵尾[-k]和[-?]的合并”这两个音变的进行。而[-n/-t]尾的消失在汕头方言中是一种历时的演变,它首先发生在低元音韵母[a]类元音后,后扩及高元音[i]、[u]等韵母,以词汇扩散的方式进行。而这种历时的演变在现代潮汕地区不同的方言点仍可看出,这是历时的语音变化在共时上的体现。语音(方言)的接触对韵尾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因方言接触使得韵尾演变显示出区域特征。我们重点分析了闽北方言区与浙南吴语区、北部吴语区与官话方言区,以及莆仙方言区与闽东方言、闽南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接触演变。其中闽北方言区因地域上与浙南吴语区毗邻,其韵尾演变受到了南部吴语的影响。当然,这两个片区在韵尾演变上表现出的相似性,也为学界广泛讨论的“吴闽关系说”提供了一些可供研究或参考的材料。而北部吴语靠近官话区,其韵尾演变多受官话方言影响。莆仙方言最初与闽南话同出一源,在早期可能也有三套韵尾及鼻化韵,但到了宋代,由于兴化军的建立,促使莆仙话脱离闽南泉州的行政管辖,而更多地接受了闽东方言的影响,在韵尾上就表现为将辅音韵尾简化为[-?]和[-?]尾。

毛志萍[5](2019)在《汉语方言名量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方言的名量词纷繁复杂,历史层次交叠不一,量词对名词的语义分类范畴极具特色,通用量词地域性特点突出,量词重叠语义多样,量词表量形式类型繁芜,量名结构中多种解读,可见汉语方言的量词“功能显赫”,因此为了更系统地观察汉语方言中名量词的异同,本文从跨方言的视角,以量词的显赫功能为经、各方言区为纬对汉语名量词的整体面貌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调查、描写、分析、比较和解释,以期呈现出汉语方言中名量词的共性及个性特征。鉴于汉语方言的名量词如此庞杂,我们选取了汉语方言名量词最为显赫的五个功能进行专题研究。第一是名量词的语义分类:量词是给名词语义分类的一种形式,可见汉语量词的类别和数目的设立并非是随意的,而是深刻的反映了汉语认知上的范畴化。范畴化又叫类别化,认识事物就是划分范畴,量词属于语义分类范畴。在方言中不同的分类范畴选取的量词有所不同。具有普遍意义的量词对名词的语义分类层级是,第一层级按生命度分为有生物和无生物,第二层级有生物分为人类、动物和植物,无生物按形状属性分为条状细长物、块状扁平物和圆状颗粒物,以此分类范畴为基础,从跨方言的角度来考察方言中的量词语义分类表现,从而了解量词语义分类参项在各方言中是否区分,如何区分,揭示不同方言量词的语义分类范畴差异和共性,最终明确汉语方言量词普遍意义的语义层级分类并不明确,并非按照“范畴化导向”形成量词,而是以象似性思维方式按照形状对事物进行分类,这是是汉语方言量词的一大特点。第二是汉语方言的通用量词:通用量词是指可以称量不同语义范畴的事物,没有语义分类功能,使用频率极高使用范围极广的量词。首先对通用量词的定义、特征和分类进行了界定和介绍,然后梳理出汉语方言中“个、只、块、条”等通用量词的方言分布特征,并论证了通行于晋语和四川灌赤片的“块”类读音的通用量词,可能是量词“个”的上古音存留。此外对通用量词“个”的在方言中的语法语义功能进行了考察,提出南方方言“只”的兴起与“个”的语法化有关,随着南方方言中“个”不断语法化不断虚化,最终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只”取代了“个”成为了新的通用量词。第三汉语方言量词重叠:考察了量词重叠的历史、形式、性质、语义四个方面。量词重叠经历了 AA式到一 AA(AXA)再到—A—A历时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层次。然后我们考察了量词构词重叠的方言分布、语音变化及其词汇意义的特点。量词的构形重叠从广义上说包括量词重叠和数量词重叠,其量词重叠的形式有“AA”式、AAA(AAAA)式、AXA式、数AA;其数量词重叠有:一 AA式和一 A—A式,我们也梳理了不同形式的方言分布,并归纳量词重叠的六种语义类型,即表周遍、次序、大量、小量、计量单位、离散状态。同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了量词重叠语义的动因,既有语言的“象似性”动因,也有模仿儿语的动因。第四对量词表量功能进行了全面的考察,量词作为量范畴,表量是它非常重要的功能。我们把量词表量首先分为表小量和表大量,既包括数量多少,也包括维度的大小,还包括语气量的大小。汉语方言中量词表小量(即数量小称)的语法形式主要有:音变型、加缀型、重叠型和混合型这四种形式,不同类型其方言点分布各不相同,附加型是方言中最为普遍的量词表小量的方式,附加的后缀主要有“儿”“子”“仔”“囝”“叽”缀等,其本义都和“人子”有关,蕴含着[+小]这一语义特征,最终虚化表示量小的后缀。汉语方言中量词表大量的情况比其表小量的情况要少得多,可见量词表量的不对称性。量词通过加缀、重叠、加缀重叠、重叠后加缀等的形式上的增长和叠加,表现了量上的加大或叠加,正是语言的“象似性”的表现。最后对量名结构的数量解读和指称解读进行了梳理,归纳出量名结构句位和指称关系之间的7种的不同类型,并对定指“量名”结构的方言分布、类型、音变进行全面的描写和梳理,并对“量名”结构的定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不同类型的量名结构定指义来源不一,指示词型量名结构定指义来源于指示词的省略,这种结构往往带有指示词省略的痕迹即量名结构发生语音的变化;可独用的准冠词型量名结构来源于指示词省略后的准指示词量名结构的进一步需要而来;不可独用的准冠词型量名结构定指义来源量词的个体化功能和量词前限定性修饰语。

陈捷[6](2019)在《澄海方言定指范畴的三类句法表达形式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运用语言类型学的描写框架,对澄海方言定指范畴的三类句法表达形式进行细致的描写与分析,比较它们在语音表现、句法表现和语用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总结出它们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全文分为五章,下面分别介绍各章的内容。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主要介绍了澄海和澄海方言的基本情况。然后说明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概括本文研究有关的研究概况,评析它们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针对本文的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语料来源和用到的符号。第二章主要讨论澄海方言“指量(名)”类结构的语音表现、句法表现(单用和受限定修饰)和语用功能。首先根据指示词的变调将它们分为四个小类并逐一具体考察,其次通过比较理清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和平行关系。第三章主要讨论澄海方言定指“量名”结构的语音表现、句法表现(单用和受限定修饰)和语用功能;并通过它和“指量名”结构的比较,考察出定指“量名”结构的句法来源和演变路径;同时根据上述考察结果确定澄海方言定指“量名”结构的类型学特征,对相关研究的部分观点予以补充修正。第四章从语音表现、句法表现和语用功能三方面描写和分析澄海方言中的量词独用表定指现象,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差异将独用定指量词分为独用A式和独用B式。本文同时就澄海方言独用定指量词的句法来源问题做了简单的辨正,并通过语音和语用两方面的证据论证两类独用定指量词的句法来源。第五章是总结部分。首先总结了全文的观点并进行引申,其次总结了本文的创新点、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周纯梅[7](2019)在《潮汕方言语序的类型学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从潮汕方言的语序特征看,潮汕方言是比普通话更典型的SVO型语言。潮汕方言的"动词+副词"语序、"中心+修饰"的构词法、"形容词+比较词+比较对象"的比较结构语序、双宾语序,与VO型语言的核心在前的语序和谐一致。

李旭平,许树妙[8](2019)在《闽语汕头话中的量名短语——兼论“量词+物”的结构和语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汕头话普通的"量词+名词"短语可以表示数量、类指、无定和有定四种情况,这些用法主要靠句法位置和语境来区别。但是,如果量词后接的名词是泛称名词"物",那此时的量名结构,即"量词+物",就只能表示有定意义,它通常出现在主语或者前置宾语等典型的论元位置。我们认为,"量词+物"相当于英语中的the one,其中量词是一个类定冠词(quasi-definite article),"物"为代词性成分(pronominal)。

岳婕[9](2018)在《《汕头白话英华对照词典》音韵词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音韵和词汇角度对《汕头白话英华对照词典》进行专书研究,通过对该词典全面整理和系统的考察,建立该词典所反映的19世纪潮汕方言词汇语料库,从语料中总结探索词典所反映的19世纪潮汕方言微观的语音现象和规律。全文分为音韵篇与词汇篇。音韵篇整理《汕头白话英华对照词典》三万多条语料,对译本字4400多个,将词典与中古音韵、现代潮汕方言材料进行对比,归纳其声韵调系统、中古对应情况、文白异读规律。分析一百多年来声母“十五音”与“十八音”的区别和演变;归纳韵母主要演变规律,探讨传教士文献的整理方法;阐述词典中所反映的潮汕方言“一个上声,三个去声”的调类处理现象。最后,推测词典的音系性质,并从语言学角度对词典进行整体评价。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词汇篇充分挖掘文献,结合译文及同时代潮汕词典菲尔德《汕头方言音义字典》(1883),将潮汕方言特色的一万多条语料按词义分类,并加释义编制成语汇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信的文献资料。

林宸昇[10](2018)在《闽南方言“形容词+名量词”结构及其跨领域渗透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在海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力的跨境方言,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们对闽南方言的研究热情就未曾减弱。近年来,随着国内对语言资源的日益重视,陆续实施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2008年10月启动)和“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2015年5月启动)等项目,闽南三市也开展了相应的方言调查和保护活动,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写就的。本文共分五章,其中第二至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最后一章则为结论与展望,另有两个附录。在绪论一章,我们重点回顾了共同语(书面语)、方言和网络新媒体语言中对量词和“形量”结构的既往研究状况。我们认为粤语和共同语的“形量”结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闽南方言在内的其他方言以及网络新媒体语言而言,其“形量”结构的研究成果仍很稀缺。同时,我们还谈及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对象、方法、语料选择等其他方面,对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本文的创新点也进行了简要介绍。此外还给出了协助我们完成本文的几位方言发音合作人的基本背景资料以及记音、用字、注释等方面的基本体例。第二章是闽南方言“形量”结构的静态研究。本章对结构内的21个形容词成分和311个名量词成分的语义特点、限制条件、组合情况,以及它们组合为“形量”结构后的词汇化程度和语法性质都做了列举、分析和说明。最后还以形容词成分为纲,介绍了几类主要的方言“形量”结构。第三章则对闽南方言“形量”结构从动态的角度做了研究。包括该结构入句后与句中其他成分相互组合的能力及组合之后表现出的句法、语用上的功能。本章共列举了六大类、九小类的不同情况,分别就“形量”结构在这些情况下受到的制约和影响及其不同的句法分布状况作了分析,最后还简述了“形量”结构相比于单纯使用形容词所增加的三种特殊的语用功能。第四章的着眼点转移到了闽南方言“形量”结构的对外渗透上。我们以第二和第三章的研究结论为基础,提取了具有闽南方言特色的八个特征项,并在语料库和其他信息技术手段的协助下,依次将这些特征项与共同语两个主要变体的语料进行比照分析,得出该方言结构已渗入共同语的结论,并试分析其背后的原因。结论与展望一章中,我们简要总结了全文得出的几条主要结论,分析了文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确定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相关课题的方向。正文后附的两个附录分别介绍了闽南方言代表点(厦门思明老城区口音)的语音系统概况和闽南方言“形量”结构中名量词成分与形容词成分的配搭情况,是对正文内容的必要补充。

二、广东澄海闽方言量词的语法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澄海闽方言量词的语法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从广东澄海方言再论定指“量名”结构的类型划分及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澄海方言定指“量名”结构的语用功能
    (一)直指
    (二)回指
        1. 回指名词性成分
        2. 回指小句
    (三)关联回指
    (四)认同指
    (五)大情景指
    (六)小结
三、澄海方言定指“量名”的类型学特征与语法化问题
四、汉语方言定指“量名”结构的类型划分
五、余论:“准冠词型”和“准指示词型”的判定标准

(2)汕头溪南大新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溪南镇自然地理、人口及语言概况
        (一)自然地理
        (二)人口概况
        (三)语言概况
    二、潮汕方言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研究对象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及发音合作人简介
    四、凡例
第一章 溪南镇大新话语音研究
    一、溪南镇大新话的声韵调
        (一)声母
        (二)韵母
        (三)声调
        (四)溪南镇大新话声韵调配合关系
    二、溪南镇大新话语音与中古音比较
        (一)声母比较
        (二)韵母比较
        (三)声调比较
    三、溪南镇大新话语音特点
        (一)声母特点
        (二)韵母特点
        (三)声调特点
    四、溪南镇大新话与其他潮汕方言语音亲疏关系计量分析
        (一)大新话与其他潮汕方言音值比较
        (二)大新话与其他潮汕方言音类比较
        (三)大新话与其他潮汕方言音值、音类分混特征加权平均相关系数值
        (四)关于大新话与其他潮汕方言相关分析结果的讨论
    五、溪南镇大新话语音专题研究
        (一)溪南镇大新话连读变调
        (二)溪南镇大新话的文白异读
        (三)鼻音韵尾-n和入声韵尾-p、-t的脱落情况
第二章 溪南镇大新话词汇研究
    一、溪南镇大新话词汇结构类型
    二、溪南镇大新话词汇构成的特点
        (一)存留较大规模的古语词
        (二)方言创新词
        (三)吸收其他外来词
    三、溪南镇大新话词汇与其他潮汕方言词汇的计量比较
        (一)完全一致的词语
        (二)存在差异的词语
    四、溪南镇大新话词汇与广州话词汇的计量比较
        (一)大新话和广州话说法一致的词语
        (二)大新话和广州话说法不同的词语
    五、大新话与粤语接触交融的特点和规律
第三章 溪南镇大新话语法专题研究
    一、溪南镇大新话词类研究
        (一)状态形容词
        (二)代词
        (三)副词
        (四)介词
        (五)助词
        (六)动词的体貌系统
    二、溪南镇大新话句式研究
        (一)比较句
        (二)否定句
        (三)被动句
        (四)处置句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论文
    (三)学位论文
附录一 :大新话同音字表
附录二 :大新话两字组连读变调表
附录三 :大新话三字组连读变调表
致谢

(3)广东澄海方言的量词独用表定指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壹 引言
贰 语音表现
叁 句法表现
    3.1 独立使用 (独用A式) :
    3.2 “x+量”为偏正结构:
肆 语用功能
    4.1 直指。
    4.2 回指。
    4.3 其他。
    4.4 小结。
伍 余论

(4)近代以来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题在海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概况述评
    二、本论题相关术语的界定与所选方言点的说明
    三、本论题研究所采用的材料
    四、本论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本论题的理论依据与学术价值
第一章 吴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第一节 吴方言的历史与地理分布
    第二节 苏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一、19世纪苏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二、现代苏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三、小结:中古音与19世纪以来苏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动态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上海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一、19世纪初上海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二、现代上海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三、小结:中古音与19世纪以来上海方言阳声/入声韵尾动态比较研究
    第四节 温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一、19世纪末温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二、20世纪温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三、现代温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四、小结:中古音与19世纪以来温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动态比较研究
    第五节 吴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比较研究
        一、吴方言阳声韵尾比较研究
        二、吴方言入声韵尾比较研究
第二章 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第一节 闽方言的历史与地理分布
    第二节 闽方言韵书说略
    第三节 闽东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一、闽东南片福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二、闽东北片福安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第四节 闽北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一、闽北政和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二、闽北建瓯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第五节 闽南厦漳泉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一、闽南漳浦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二、闽南泉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三、闽南厦门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第六节 台湾闽南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一、19世纪末台北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二、现代台北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三、小结:中古音与19世纪以来台北方言阳声/入声韵尾动态比较研究
    第七节 汕头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一、19世纪汕头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二、20世纪汕头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三、现代汕头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四、小结:中古音与19世纪以来汕头方言阳声/入声韵尾动态比较研究
    第八节 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比较研究
        一、闽方言阳声韵尾比较研究
        二、闽方言入声韵尾比较研究
第三章 中古阳声/入声韵尾在吴、闽方言中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中古阳声/入声韵尾在近现代吴、闽方言中的历史演变
        一、中古[-m/-p]韵尾在近现代吴、闽方言中的历史演变
        二、中古[-n/-t]韵尾在近现代吴、闽方言中的历史演变
        三、中古[-?/-k]韵尾在近现代吴、闽方言中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中古来源
        一、现代吴、闽方言[-m/-p]韵尾的中古来源
        二、现代吴、闽方言[-n/-t]韵尾的中古来源
        三、现代吴、闽方言[-?/-k]韵尾的中古来源
        四、现代吴、闽方言[-?]韵尾的中古来源
    第三节 现代吴、闽方言阳声韵字与对应的鼻化韵字
    第四节 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非入声韵的衍化
        一、现代吴、闽方言阳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韵的衍化
        二、现代吴、闽方言入声韵与中古非入声韵的衍化
    第五节 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规律及例外
        一、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规律及其原因
        二、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互变特字分析
第四章 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演变层次
        一、汉语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层次概述
        二、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演变层次
        三、吴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演变层次
    第二节 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与词汇扩散
        一、关于词汇扩散
        二、从词汇扩散看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演变——以上海方言为例
        三、从词汇扩散看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演变——以潮汕方言为例
    第三节 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与语言接触
        一、关于语言接触
        二、方言接触下闽北方言区与浙南吴语区、北部吴语区与官话方言区阳声/入声韵尾的接触演变
        三、方言接触下莆仙方言区与闽东方言、闽南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接触演变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演变
        一、演变进程
        二、演变规律及类型
        三、演变原因及例外
        四、演变层次
    第二节 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的分析
        一、词汇扩散
        二、语言接触
附录1:《乡音字类》阳声韵字和入声韵字列表
附录2:《上海方言语法》阳声韵字和入声韵字列表
附录3:《温州音识字捷法》阳声韵字和入声韵字列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汉语方言名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现状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对象和目的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目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结构安排和语料来源
        1.4.1 结构安排
        1.4.2 语料来源
    1.5 关于量词的几个问题
        1.5.1 量词是否表量
        ].5.2 量词和分类词
        1.5.3 量词与方言分区
第二章 量词的语义分类
    2.1 语义分类范畴
    2.2 称量有生物量词
        2.2.1 称人量词
        2.2.2 动物量词
        2.2.3 植物量词
    2.3 称量无生物量词
        2.3.1 条形细长状量词
        2.3.2 块形团扁状量词
        2.3.3 圆形颗粒状量词
    2.4 小结
        2.4.1 量词语义分类的南北差异
        2.4.2 量词语义分类的主要标准
第三章 通用量词
    3.1 通用量词的界定
        3.1.1 通用量词的定义
        3.1.2 通用量词的特征
        3.1.3 通用量词的分类
    3.2 通用量词“个
        3.2.1 方言分布
        3.2.2 历史考察
        3.2.3 语法功能
        3.2.4 小结
    3.3 通用量词“只
        3.3.1 方言分布
        3.3.2 历史考察
        3.3.3 “只”的兴起
        3.3.4 小结
    3.4 通用量词“块”
        3.4.1 方言分布
        3.4.2 历史考察
        3.4.3 语源探索
    3.5 通用量词“条
        3.5.1 方言分布
        3.5.2 历史考察
        3.5.3 读音问题
        3.5.4 小结
    3.6 其他通用量词
        3.6.1 通用量词“枚”
        3.6.2 通用量词口[naη]
    3.7 小结
        3.7.1 北“个”南“只
        3.7.2 通用量词的地域分布特征
        3.7.3 “个”的语法化损耗是“只”成为通用量词的动因
        3.7.4 通用量词“个”的分布不断扩大
第四章 量词重叠
    4.1 量词重叠的历史
        4.1.1 量词重叠的起始时间
        4.1.2 量词重叠的历史层次
        4.1.3 量词重叠形式的来源
    4.2 量词重叠的性质
        4.2.1 量词的构词重叠
        4.2.2 量词的构形重叠
    4.3 量词重叠的形式
        4.3.1 量词单纯重叠AA和AAA (AAAA)
        4.3.2 数词加量词重叠“数AA”
        4.3.3 量词加缀重叠“AXA”
        4.3.4 数量词重叠—AA(—A—A)
    4.4 量词重叠的语义
        4.4.1 语义类型
        4.4.2 量词重叠的语义
        4.4.3 数量词重叠的语义
        4.4.4 量词重叠的语义动因
        4.4.5 小结
    4.5 小结
第五章 量词表量功能
    5.1 量范畴和量的分类
        5.1.1 “量”和相关概念
        5.1.2 量的分类
        5.1.3 量值系统
        5.1.4 小结
    5.2 量词表小量
        5.2.1 小量与小称
        5.2.2 音变型数量小称
        5.2.3 加缀型数量小称
        5.2.4 重叠型数量小称
        5.2.5 混合型数量小称
    5.3 量词表大量
        5.3.1 大量与大称
        5.3.2 量词基式表大量
        5.3.3 量词加后缀表大量
        5.3.4 量词变声重叠表大量
        5.3.5 量词重叠加后缀表大量
        5.3.6 量词加缀重叠表大量
        5.3.7 数量词重叠表大量
    5.4 小结
        5.4.1 数量小称语法形式
        5.4.2 数量小称的共性
        5.4.3 量词表大量的方言特色
        5.4.4 量词表量的南北差异
第六章 量名结构
    6.1 量名结构的两种解读
        6.1.1 量名结构的数量解读
        6.1.2 量名结构的指称解读
    6.2 量名结构的句位和指称
        6.2.1 全面型
        6.2.2 无谓后定指型
        6.2.3 无谓前不定指型
        6.2.4 互补型
        6.2.5 无谓前型
        6.2.6 全无型
        6.2.7 谓后不定指型
        6.2.8 小结
    6.3 定指量名结构
        6.3.1 定指量名结构的分布
        6.3.2 定指量名结构的类型
        6.3.3 定指量名结构的音变
        6.3.4 定指量名结构的来源
    6.4 定指名量结构
        6.4.1 定指名量结构的类型
        6.4.2 定指名量结构的性质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的主要观点
    7.2 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澄海方言定指范畴的三类句法表达形式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澄海和澄海方言简介
        1.1.1 广东澄海简介
        1.1.2 澄海方言简介
    1.2 本文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1.2.1 本文研究的对象
        1.2.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研究概况的评述
        1.3.1 汉语定指范畴表达形式的综合性研究
        1.3.2 与定指范畴有关的指示词的类型学研究
        1.3.3 汉语方言定指“量名”结构的研究
        1.3.4 潮汕方言定指范畴句法表达形式的相关研究
        1.3.5 针对遗留问题所提出的解决办法
    1.4 研究目的、语料来源和常用符号
        1.4.1 研究目的
        1.4.2 语料来源
        1.4.3 常用符号
第二章 澄海方言的“指量(名)”类结构
    2.1 “指量名”结构
        2.1.1 语音表现
        2.1.2 句法表现
        2.1.3 语用功能
        2.1.4 “指33量名”和“指51量名”是什么关系?
    2.2 “指量”结构
        2.2.1 语音表现
        2.2.2 “指51量”由“指51量名”脱落名词而形成
        2.2.3 “指33量”与“指51量”和“指33量名”两者有什么关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澄海方言的定指“量名”结构
    3.1 语音表现
    3.2 句法表现
        3.2.1 独立使用
        3.2.2 受限定修饰
    3.3 语用功能
        3.3.1 直指
        3.3.2 回指
        3.3.3 关联回指
        3.3.4 认同指
        3.3.5 大情景指
        3.3.6 小结
    3.4 句法来源
    3.5 类型学特征及相关问题
        3.5.1 类型学特征
        3.5.2 汉语方言定指“量名”类型的划分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澄海方言的独用定指量词结构
    4.1 语音表现
        4.1.1 分类考察
        4.1.2 小结
    4.2 句法表现
        4.2.1 独立使用(独用A式)
        4.2.2 “X+量”为偏正结构
    4.3 语用功能
        4.3.1 直指
        4.3.2 回指
        4.3.3 其他
        4.3.4 小结
    4.4 句法来源
        4.4.1 针对两个说法的辨正
        4.4.2 独用A式的句法来源:“指33量”
        4.4.3 独用B式的句法来源:“指51量(名)”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观点的总结和引申
        5.1.1 澄海方言定指范畴的三类句法形式的关系及其演变
        5.1.2 澄海方言定指范畴句法表达形式的特点
        5.1.3 关于定指的语法化问题
    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5.3 本文的不足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9)《汕头白话英华对照词典》音韵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的意义和缘由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情况概况综述
    第三节 本课题目标、主要内容、拟选择的材料、研究方法
上编 音韵篇
    第一章 《汕头白话英华对照词典》简介
        第一节 《汕头白话英华对照词典》考辨
        第二节 《汕头白话英华对照词典》的编写体例
        第三节 《汕头白话英华对照词典》潮汕罗马拼音方案
    第二章 《汕头白话英华对照词典》的音系研究
        第一节 现代潮汕方言音系概况
        第二节 声母系统研究
        第三节 韵母系统研究
        第四节 声调系统研究
    第三章 《汕头白话英华对照词典》同音字表
    第四章 《汕头白话英华对照词典》文白异读
        第一节 词汇上的文白异读
        第二节 音节结构上的文白对应
        第三节 声母的文白对应
        第四节 韵母的文白对应
        第五节 声调的文白对应
    第五章 《汕头白话英华对照词典》与中古音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声母的比较
        第二节 韵母的比较
        第三节 声调的比较
    第六章 《汕头白话英华对照词典》与现代潮汕方言语音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声母的比较——一百多年来声母演变的梳理
        第二节 韵母的比较——与现代潮汕方言韵母系统的差异探析
        第三节 声调的比较——潮汕方言“三个去声”现象辨析
    第七章 总结
        第一节 《汕头白话英华对照词典》所反映的音系性质
        第二节 《汕头白话英华对照词典》的评价
下编 词汇篇
    第八章 语汇集说明
        第一节 收字范围说明
        第二节 凡例和索引
    第九章 语汇集正文
        第一节 自然地理
        第二节 农业植物
        第三节 动物
        第四节 房屋建筑
        第五节 水陆交通
        第六节 居家用品
        第七节 家庭世俗
        第八节 人物
        第九节 身体
        第十节 疾病
        第十一节 服饰
        第十二节 饮食
        第十三节 婚丧节庆
        第十四节 宗教信仰
        第十五节 官府狱刑
        第十六节 商业经济
        第十七节 资产财务
        第十八节 手艺劳务
        第十九节 教育文化
        第二十节 动作行为
        第二十一节 属性状态
        第二十二节 熟语
        第二十三节 数量代
        第二十四节 其他虚词
附录1 《汕头白话英华对照词典》扉页
附录2 《汕头白话英华对照词典》内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10)闽南方言“形容词+名量词”结构及其跨领域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对方言语法研究的意义
        1.1.3 对语言生态、语言规范及语言政策制定的意义
        1.1.4 对地域方言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播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共同语及各方言的量词研究现状
        1.2.2 共同语的“形量”结构研究现状
        1.2.3 各方言的“形量”结构研究现状
        1.2.4 网络和新媒体中的“形量”结构的研究现状
        1.2.5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论文的创新点
    1.3 研究对象及语料
        1.3.1 本文的研究对象
        1.3.2 本文的语料来源及甄别标准
        1.3.3 本文的语料着录原则
    1.4 研究方法及其他事项
        1.4.1 研究方法
        1.4.2 发音合作人基本信息
        1.4.3 其他相关事项的说明
第二章 闽南方言“形量”结构的静态研究
    2.1 闽南方言“形量”结构的内部组构
        2.1.1 闽南方言“形量”结构中的形容词
        2.1.2 闽南方言“形量”结构中的名量词
        2.1.3 “形量”结构的词汇化程度与语法性质
    2.2 闽南方言的各类“形量”结构
        2.2.1 “大+名量词”结构
        2.2.2 “细+(仔)+名量词”结构
        2.2.3 其他结构
第三章 闽南方言“形量”结构的动态研究
    3.1 “形量”结构受表程度的词修饰的情况
        3.1.1 “程度副词+形容词+名量词”结构
        3.1.2 “代词+形容词+名量词”结构
    3.2 用于比较句的“形量”结构
        3.2.1 平比句中的“形量”结构
        3.2.2 差比句中的“形量”结构
    3.3 “形量”结构的两种重叠形式
        3.3.1 “形量”结构的部分重叠式
        3.3.2 “形量”结构的完全重叠式
    3.4 “形量”结构前接数量短语的情况
    3.5 “形量”结构和“的”的共现
    3.6 “大+名量词”中间插入中缀的情况
    3.7 “形量”结构的特殊语用功能
第四章 闽南方言“形量”结构的跨领域渗透
    4.1 闽南方言“形量”结构的特征项
    4.2 闽南方言“形量”结构特征项在共同语中的渗透
        4.2.1 闽南方言“形量”结构特征项在网络新媒体语言中的渗透
        4.2.2 闽南方言“形量”结构特征项在共同语书面语中的渗透
    4.3 其他推动闽南方言“形量”结构特征项渗透的因素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闽南方言厦门话(思明老城区)语音系统简介
    附录二 闽南方言“形量”结构搭配情况表
致谢

四、广东澄海闽方言量词的语法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广东澄海方言再论定指“量名”结构的类型划分及相关问题[J]. 陈捷.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0(04)
  • [2]汕头溪南大新话研究[D]. 陈哲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广东澄海方言的量词独用表定指现象[J]. 陈捷. 方言, 2019(03)
  • [4]近代以来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D]. 郑超群.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汉语方言名量词研究[D]. 毛志萍.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澄海方言定指范畴的三类句法表达形式及相关问题研究[D]. 陈捷.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潮汕方言语序的类型学特征[J]. 周纯梅.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02)
  • [8]闽语汕头话中的量名短语——兼论“量词+物”的结构和语义[J]. 李旭平,许树妙.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9(01)
  • [9]《汕头白话英华对照词典》音韵词汇研究[D]. 岳婕.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10]闽南方言“形容词+名量词”结构及其跨领域渗透研究[D]. 林宸昇.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广东澄海闽方言量词的语法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