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抗寒机制研究进展

果树抗寒机制研究进展

一、果树抗寒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黄佳[1](2021)在《基于TMT定量蛋白组学分析技术对桃抗寒相关基因的挖掘》文中研究指明桃(Prunus persica(L.)Batsch)原产于中国,为蔷薇科(Rosaceae)桃属果树。桃树在我国分布广泛。河北省是桃种植大省,也是桃栽培的北限。近年来河北省桃树冻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严重限制了河北省桃产业的发展,因此,发掘桃抗寒相关候选基因对今后培育抗寒桃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抗寒桃品种‘珲春’、‘早霞露’、‘瑞光27’以及不抗寒桃品种‘21世纪’、‘Mafim’、‘中华寿桃’为试材,通过TMT定量蛋白组学分析技术对六个桃品种中抗寒相关基因进行了初步筛选,采用RT-PCR以及RT-q PCR技术对筛选到的差异基因进行了克隆与差异表达分析。获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在‘珲春’和‘中华寿桃’、‘早霞露’和‘Mafim’、‘瑞光27’和‘21世纪’三组蛋白样品共得到特异性肽段为53295个,共选出蛋白6970个。抗寒桃和不抗寒桃中共筛选到差异蛋白106个(差异倍数1.5以上,P≤0.05),其中上调表达差异蛋白63个,下调表达差异蛋白43个。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定位于叶绿体(19.30%)、细胞质(15.79%)、液泡(10.53%)、细胞膜(8.77%)、细胞壁(7.02%)、细胞核(5.26%)、线粒体(5.26%)等。GO(Gene Ontology)分析表明,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了18种生物学过程、20种分子功能以及3种细胞组分。通过差异表达分析进一步鉴定到了4个与桃抗寒相关的基因,分别为Pp ATP9、Pp ATP4、Pp3GT和Pp FAD6。2、克隆分析发现,Pp3GT基因序列全长1434bp,Pp FAD6基因序列全长1326bp。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p3GT蛋白和Pp FAD6蛋白为不稳定蛋白,聚类分析发现Pp3GT蛋白与苹果(Malus domestica)和扁桃(Prunus dulcis)3GT蛋白聚为一类,Pp FAD6蛋白与梅(Prunus mume)、月季(Rosa chinensis)FAD6蛋白聚为一类。RT-q PCR结果显示,低温处理后,Pp3GT基因和Pp FAD6基因在‘珲春’桃中相对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Pp3GT基因在‘中华寿桃’中的表达呈降低趋势,Pp FAD6基因在‘中华寿桃’中的表达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3、克隆分析发现,Pp ATP9基因全长为243bp,Pp ATP4基因全长为597bp。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p ATP9与Pp ATP4蛋白均为不稳定蛋白。聚类分析发现,Pp ATP9蛋白与苹果(Malus domestica)Md ATP9蛋白聚为一类,Pp ATP4与扁桃(Prunus dulcis)和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ATP4蛋白聚为一类。RT-q PCR结果显示,在自然越冬过程中,Pp ATP9基因在‘珲春’、‘中华寿桃’、‘21世纪’花芽中的表达量与温度变化趋势相近;在韧皮部中,Pp ATP9基因在‘21世纪’与‘中华寿桃’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珲春’中则呈现降低趋势。Pp ATP4基因在‘珲春’、‘中华寿桃’和‘21世纪’花芽中的相对表达量无明显规律,在‘21世纪’桃和‘中华寿桃’韧皮部中的相对表达量呈降低趋势,在‘珲春’中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林苗苗[2](2020)在《基于基因组重测序和BSR-Seq分析的猕猴桃抗寒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温作为园艺作物中重要的非生物胁迫因子,直接影响猕猴桃的生长发育,轻者造成减产,重者导致死树毁园,培育抗寒性强的猕猴桃品种已经成为育种的重要方向。然而,目前关于猕猴桃抗寒性的研究并不深入,且分子机理的解析相对较少。本研究构建了四个软枣猕猴桃抗寒遗传群体,通过分析亲本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信息挖掘了抗寒相关的功能变异基因;同时以杂交F1代群体的抗寒性遗传规律为基础,通过BSR-Seq筛选抗寒关键基因;选取一个抗寒候选基因进行转拟南芥功能验证,为后续猕猴桃高抗寒性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内容:1. 软枣猕猴桃F1代遗传群体抗寒规律研究。构建四个用于分析抗寒性的杂交群体。杂交子代秋季叶片颜色分析表明,叶片颜色变黄早晚(即落叶早晚)偏父本性状。选取‘Ruby-3’ב魁绿雄’杂交组合(492株)的F1代进行抗寒性鉴定,结果表明F1代群体在-30℃处理后的相对电导率(REL)呈正态分布,抗寒性状出现超亲本现象,极端不抗寒的子代LT50为-7.5℃,极端抗寒的子代LT50为-36.9℃。抗寒遗传群体为后续抗寒机制研究提供材料基础。2. 越冬期软枣猕猴桃、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抗寒相关生理指标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冬季气温降低,可溶性糖(SS)含量不断升高,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生理指标隶属函数值综合分析表明:不同品种猕猴桃抗寒性排序为‘魁绿雄’>‘永丰一号’>‘博山碧玉>’>‘红贝’>‘红阳’>‘徐香’,与LT50评价抗寒性结果基本一致。冬季随着气温降低,四个生理指标含量在抗寒的‘魁绿雄’中累积的最高;生理指标和温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博山碧玉’以外的5个品种中SS含量均与平均最高温度呈显着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可能是最先响应低温环境的生理指标。生理指标在一定程度反应猕猴桃植株的抗寒性,该研究为后续抗寒功能基因挖掘和功能验证提供生理支持。3. 软枣猕猴桃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变异基因挖掘及验证。对软枣猕猴桃杂交亲本(‘Ruby-3’和‘魁绿雄’)以及两个雄株(‘永丰雄’和‘红贝雄’)进行核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在‘Ruby-3’、‘魁绿雄’、‘永丰雄’、‘红贝雄’中共发掘出4,710,650、4,646,026、4,787,750和4,590,616个SNPs位点以及1,481,002、1,471,304、1,534,198和1,425,393个In Dels位点,对非同义突变的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发现变异基因多富集到缺水响应、淀粉蔗糖代谢、活性氧代谢以及激素信号传导等通路。随机选取120个In Del位点进行验证,结果显示81对引物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其中,64对具有多态性标记。筛选包括CBF转录因子在内的16个变异基因进行越冬期响应低温的q RT-PCR验证,除了未检测到表达变化的4个基因外其余基因均能响应低温信号。杂交母本‘Ruby-3’叶绿体(cp)基因组组装及变异位点分析。‘Ruby-3’cp基因组长度为157,611 bp,包含一对24,232 bp的反向互补重复区(IRs)、20,463 bp的小单拷贝区(SSC)序列和88,684 bp的大单拷贝区(LSC)序列,注释到113个基因,包括79个编码基因,4个r RNA基因,30个t RNA基因。通过软枣猕猴桃和其他三个已测序的猕猴桃种的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在软枣猕猴桃cp基因组中共发现47个SSR多态性位点和155个重复结构,低温下差异表达的叶绿体rbc L和rpo A基因可作为后续的抗寒候选基因分析。cp基因组分析为猕猴桃叶绿体内相关基因的抗寒性研究提供组学信息。4. 抗寒功能基因的挖掘。通过BSR-seq对杂交F1代群体进行测序,共获得响应低温基因28,496个,两个极端池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共126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59个,下调表达基因67个。GO富集分析显示基因共富集到21个GO通路;KEGG富集分析表明上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淀粉蔗糖代谢、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通路以及植物信号传导通路。主要差异基因包括10个关键酶编码基因和2个调控基因。编码基因为: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 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GP)、淀粉合成酶(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SUS)、葡聚糖分支酶(1,4-alpha-glucan-branch enzyme,GBE)、α-葡聚糖磷酸化酶(alpha-1,4 glucan phosphorylase)、β-淀粉酶(beta-amylase,BAM)、葡聚糖水合激酶(glucan water dikinase,GWD)、中性α-糖苷酶(neutral alpha-glucosidase)和歧化酶(disproportionating enzyme 2,DPE2)编码基因,脯氨酸富集蛋白基因(Proline rich protein,PRP);调控基因为EIN-binding F box(EBF)和14-3-3,并且这两个基因均能够调控CBF基因的表达。筛选27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实时荧光定量结果和测序结果一致。5. 抗寒候选CBF基因的功能验证。在中华和软枣猕猴桃中克隆CBF基因,研究CBF基因的表达模式表明CBF基因能够响应低温,冬季越冬期CBF在不同品种中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超表达软枣猕猴桃AaCBF1后,超表达拟南芥表现出变矮小表型,且超表达植株的相对电导率较野生型降低,抗寒性明显提高;超表达Aa CBF1的拟南芥植株在-2℃低温处理后H2O2和O2-含量更低;超表达植株内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β-淀粉酶含量均高于野生型,推测Aa CBF1基因通过启动下游冷诱导基因的表达提高抗寒性。

牛茹萱[3](2020)在《甘肃地方桃资源抗寒性评价及其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桃(Prunus persica)原产中国,是我国主要栽培水果之一,目前,生产上所用品种80%以上为我国自主选育,但栽培品种在寒冷地区经常遭遇冬季低温冻害,温度成为制约桃树安全越冬的关键因子。甘肃省是桃的原产地之一,桃树资源丰富且种类繁多,是我国桃树种质资源保存、演化、栽培的重要地区。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土壤冻结时间长,平均绝对最低温度-30℃左右、最低温度-35℃;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人工栽培形成了一批抗寒性强的桃资源类型,是桃品种改良、增强抗性育种的宝贵种质材料。本研究采用人工低温胁迫(-5℃对照、-10℃、-15℃、-20℃、-25℃、-30℃、-35℃和-40℃)条件下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明确桃低温胁迫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响应,结合对叶片、枝条的解剖结构进行切片和显微观察、分析建立了桃抗寒性综合评价体系;对28份地方桃资源(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运用隶属函数法筛选出抗寒性极强的甘肃桃地方种质资源;利用高通量测序,在转录组水平分析了其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并利用qRT-PCR对候选差异基因进行验证和分析,深入解析甘肃地方桃资源的抗寒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不同生态栽培区的9个不同类型的桃品种为试材,低温胁迫条件下一年生枝条的电导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呈“S”形曲线变化;测定电导率配合Logistic方程变化曲线拟合,求得各品种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可作为桃树抗寒性鉴定评价的重要指标。LT50与电解质渗出率、丙二醛(MDA)的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4和0.863;与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质(SP)和游离脯氨酸(Pro)的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4、-0.721和-0.863;与CAT活性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29;但与POD和SOD活性相关性不显着。REC、SS、SP、MDA、Pro和CAT均可以作为抗寒性的评价的参考指标。2、28份桃资源(品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在-28.22℃-17.22℃之间,其中LT50在-25-20℃之间的资源为20份、占71.43%。甘肃地方资源‘丁家坝李光桃’LT50最低,为-28.22℃。LT50测定结果与自然条件下田间调查各品种的抗寒性基本吻合。3、28份桃资源(品种)生长季(6月份)叶片和休眠期(1月份)一年生枝条切片观察表明:叶片解剖结构与资源的抗寒性无显着相关性;一年生枝条LT50与木质部厚度、木栓层厚、木栓层比率以及木皮比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4、-0.741、-0.822和-0.814;与木质部比率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78,与皮层比率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7。枝条结构组织中,木栓层比率和木皮比与抗寒性极显着相关并显着性最高,可以作为抗寒性评价的参考指标。4、通过对28份桃资源(品种)-25℃低温胁迫下生理生化指标和生态适应性指标测定,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平均隶属度介于0.170.61之间,甘肃地方资源‘丁家坝李光桃’平均隶属度为0.61,抗寒性最强。5、构建了不同低温处理下(-5℃、-15℃、-25℃和-35℃)丁家坝李光桃一年生枝条韧皮部的转录组文库,获得了89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693个,占总差异基因的77.9%,下调表达基因197个,占总差异基因的22.1%。通过比对分析,与信号转导相关、激素调控、碳水化合物和脂质代谢的DEGs显着富集;筛选获得的890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24个DEGs,为抗寒相关的转录因子,最大的基因家族为ERF基因家族(21个DEGs),其次为MYB(5个DEGs)和NAC(5个DEGs)。挑选15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表明qRT-PCR与RNA-Seq结果极显着相关,转录组数据可靠。明确了甘肃省地方桃资源“丁家坝李光桃”抗寒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与低温逆境的生理响应之间的关系,解析了其低温胁迫响应和抗寒机制。

王飞雪[4](2020)在《不同苹果砧木实生后代抗寒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苹果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苹果种植分布较为广泛,产量也较大,而我国苹果栽培区气候差异大,温度是限制砧木推广栽培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结合各地区区域特点,筛选抗寒性强的苹果砧木是苹果推广生产过程中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新疆野苹果(新源县)、新疆野苹果(霍城县)、山定子(东北)、山定子(阿拉尔)、八棱海棠(河北)、八棱海棠(山西)、红叶海棠(阿拉尔)7个品种的实生后代一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实生后代一年生枝条在自然越冬,低温胁迫下生理指标的研究,并利用Logistic方程和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不同砧木实生后代群体间抗寒性的大小,为苹果砧木的引种栽培及推广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自然越冬下苹果砧木实生后代枝条的生理指标的研究发现,砧木实生枝条的电解质渗透率、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冬季温度的降低,苹果砧木实生枝条受到影响,砧木实生枝条中的MDA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含量增大,保护酶活性升高。根据自然越冬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差异,结合隶属关系综合评价苹果砧木实生后代抗寒性依次为八棱海棠(河北)>八棱海棠(山西)>新疆野苹果(新源县)>新疆野苹果(霍城县)>山定子(东北)>山定子(阿拉尔)>红叶海棠(阿拉尔)。(2)在低温胁迫下,结合电解质渗透率并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的回归曲线,其拟合度较好,Logistic方程拟合不同砧木实生后代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在-21.34℃-24.82℃之间,其中八棱海棠的半死温度最低,最高的是红叶海棠,通过半死温度来确定不同苹果砧木实生后代抗寒性依次为八棱海棠(河北)>八棱海棠(山西)>新疆野苹果(新源县)>新疆野苹果(霍城县)>山定子(东北)>山定子(阿拉尔)>红叶海棠(阿拉尔)。(3)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苹果砧木实生枝条呈现出膜相对透性逐渐增大的趋势,砧木实生枝条的电导率、MDA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淀粉含量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持续低温胁迫过程中,不同时期增幅却各不相同,但不同抗寒力的苹果砧木枝条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抗寒性强的苹果砧木实生后代在低温时能保持较高的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根据隶属函数综合评价低温胁迫下不同苹果砧木实生后代抗寒性大小与LT50拟合结果一致。(4)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苹果砧木实生后代抗寒性发现,在自然越冬过程中和低温胁迫条件下苹果砧木实生后代抗寒性研究结果排名与拟合TL50结果一致。综合以上得出抗寒性依次为八棱海棠(河北)>八棱海棠(山西)>新疆野苹果(新源县)>新疆野苹果(霍城县)>山定子(东北)>山定子(阿拉尔)>红叶海棠(阿拉尔)。

刘兆宇[5](2020)在《宁夏灌区桃树花期和幼果期抗寒性与防霜技术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桃树花期和幼果期遭受霜冻的风险增大。本研究以宁夏灌区主栽桃品种为试材,开展低温胁迫下桃花器官与幼果抗寒性试验研究,同时评估了桃树花期物理防霜、化学防霜效果,为提升桃树霜冻监测预警水平,提高桃园防霜能力提供科学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随温度下降桃花器官和幼果电解质渗漏率变化呈现为慢—快—慢规律,整体变化曲线为“S”型,且幼果电解质渗透率显着增加时温度高于桃花器官。采用电导法配以Logistic方程拟合,得出桃花器官和幼果的半致死温度为-4.08℃和-3.05℃。2.随温度下降桃花器官和幼果抗氧化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桃花器官和幼果POD活性到达峰值时温度一致,桃花器官SOD、CAT活性到达峰值时温度较幼果低。3.随温度下降桃花器官、幼果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桃花器官、幼果均能通过增加渗透调节物质来抵御低温冻害,降温前期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在抵御低温中起主要作用,后期主要通过提高可溶性糖含量抵御低温冻害。桃花器官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到达峰值时温度较幼果低。4.低温胁迫会造成桃花器官和幼果膜透性增加。随温度下降,桃花器官、幼果的MDA含量呈现慢—快—慢增长特点,幼果MDA含量显着增加时较桃花器官温度高、程度大。5.喷施化学防霜试剂可有效抵御桃树花期霜冻,试验通过喷施“碧护”、“天达2116”和“植符”三种防霜试剂。测定生理指标并结合隶属函数法对三种防霜剂防御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防霜效果为“天达2116”>“碧护”>“植符”。6.熏烟防霜对提升桃园温度有一定效果,需要选择晴朗无风霜冻天气,通过人工烟弹熏烟,提高果园气温0.70℃左右,可有效抵御轻霜冻。

张旭[6](2020)在《富士苹果不同砧穗组合在甘肃陇东地区抗寒性和生长结果表现差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苹果栽培模式主要分为矮化和乔化两种方式,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是我国苹果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矮化砧木的选择是苹果矮化栽培的关键。黄土高原苹果产区是我国苹果优势主产区,目前仍以乔化栽培方式为主,栽培模式的改良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甘肃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9种不同中间砧‘长富2号’为试验材料,利用田间调查和生理生态指标测定方法,对9种不同砧木富士的抗寒性、生长结果习性、果实品质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筛选出在甘肃陇东地区适合富士生长的优良矮化砧木。取得结果如下:1.对9种不同砧木的富士一年生枝条开展离体低温处理试验,研究发现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相对电导率(REC)、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花青苷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合样品电导率及Logistic方程计算得出不同砧木富士的半致死温度(LT50),其中:SH6砧木富士LT50最低,为-35.293℃,JM7砧木富士LT50最高,为-23.759℃。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方法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砧木富士抗寒性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SH6、SH1、SH38、SC1,抗寒性最强;第二类为M7、M26、M9,抗寒性较强;第三类为JM7、T337,抗寒性较弱。2.综合比较4a-6a的树体生长结果习性,JM7、T337砧木富士树体高大,秋稍生长量大,长枝率高,树势旺长;SH6、SH38砧木对富士树体的致矮性最强,树体株高始终在300cm以下,树体矮小,春秋稍生长量小,短枝率高,树势较弱;M7、M9、M26、SC1、SH1砧木对富士树体的致矮性较强,新稍生长量适中,中长短枝比例适中,树势中庸,树体结构较合理。T337砧木富士丰产性最好,SC1、SH1砧木富士次之,而SH6表现最差,产量最低,仅为T337的1/4。3.果实品质分析表明,SH系砧木果个大小适中、果实着色指数高、果面光洁度好、可溶性固形物及固酸比含量高,果实外观品质好、内在风味佳;M系列及JM7砧木果个偏大,着色程度一般,可溶性固型物及固酸比含量低于SH系砧木,果实风味稍欠佳。综上所述,综合比较9种砧木富士抗寒性、生长结果习性、果实品质三方面的差异,SH1、SC1砧木富士表现最好,是甘肃陇东地区表现优良的砧穗组合;M26、M9、M7、SH38为砧木的富士风味一般,表现次之,在立地条件好地区可考虑选用;SH6丰产性差,T337、JM7抗寒性差,三者综合表现不佳,在陇东地区的适应性较差。

邢卉阳[7](2019)在《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的葡萄抗寒性QTL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葡萄品种‘赤霞珠’ב左优红’及它们的200株杂交后代为试材,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真假杂种鉴定,得到真杂种单株181株,以该群体及其杂交后代一年生枝条为试材,利用差热分析(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DTA)系统对葡萄枝条抗寒性进行表型鉴定,并进行简化基因组RAD测序,构建了含有大量SNP标记的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结合3年抗寒性表型数据进行葡萄抗寒性QTL定位研究,得到葡萄抗寒相关QTL计算其贡献率,并根据定位出的QTL筛选出于抗寒性相关的候选基因,本试验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采用SSR分子标记法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赤霞珠’ב左优红’后代杂种真实性,从现有SSR引物中筛选出两对具有清晰条带且为ab×cd带型的引物,利用亲本对这两对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进行筛选,在最适温度下利用这两对引物鉴定了200株后代的杂种真实性,鉴定出真杂种181株,真杂种率为90.5%,将这181株真杂种单株用于后期简化基因组RAD测序。2.利用低温差热分析系统对‘赤霞珠’ב左优红’亲本及其杂交后代一年生枝条进行抗寒性进行低温放热分析(LTE),得到枝条温度-伤害度(LT-I)回归直线,对温度与枝条受伤害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进行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该群体多年抗寒性数据的峰度值、偏度绝对值均小于1,后代群体抗寒性呈现连续分布,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特点,根据隶属度综合评价方法将葡萄枝条的抗寒性分为高抗、抗、中抗、低抗和不抗5个等级。3.应用简化基因组RAD测序方法对‘赤霞珠’ב左优红’及其181株杂种后代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分析,构建了葡萄高密度SNP分子遗传图谱。该图谱中母本‘赤霞珠’共获得标记16075个,覆盖的图距1548.11 cM,位点间平均距离为0.1 cM;父本‘左优红’共获得标记11642个,覆盖的图距1780.48 cM,位点间平均距离为0.16 cM;整合图谱共获得标记25971个,总图距25917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07 cM;4.通过将‘赤霞珠’ב左优红’及其181株后代抗寒性表型鉴定结果与构建的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相结合,利用R/qtl软件定位共获得8个与葡萄抗寒性相关的LOD≥3.0的QTL位点,分别分布于LG1,LG3,LG4,LG14,LG15,LG16连锁群上,贡献率在2.210.1%之间。5.找到QTL位点区间的所有基因,并根据基因注释筛选出9个可能与葡萄抗寒性相关的候选基因。

丁欣欣[8](2019)在《不同时期喷施乙烯利对核桃物候期和抗寒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核桃(Juglans regia L.)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林树种,在山区治理荒漠、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核桃枝条在越冬期间抗寒性较差,在春季萌芽和展叶期,容易遭受低温和晚霜危害。乙烯利是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早实核桃品种‘农核1号’为试材,通过春季或秋季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观察核桃萌芽和雌雄蕊发育时期,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以及叶片和枝条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等,研究外源乙烯利对推迟核桃春季萌芽、促进秋季落叶,以及叶片和枝条抗寒能力的影响,为有效防止核桃早春晚霜危害和提高冬季枝条抗寒力提供参考。结果如下:1.春季休眠期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可推迟核桃萌芽和开花期。与对照相比,0.25mg/L、0.50 mg/L和1.00 mg/L乙烯利可分别推迟核桃萌芽1 d、35 d和47 d;雄花萌动期分别较对照推迟57 d、7 d和7 d左右;雌蕊子房显露期,分别较对照推迟23 d、34 d和45 d。2.春季休眠期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可明显降低雄花序长度,增加雄花序畸形率。与对照相比,0.25 mg/L、0.50 mg/L和1.00 mg/L乙烯利使雄蕊长度分别缩短37.26%、44.49%和45.63%;雄蕊畸形率分别增加18.57%、43.16%和65.49%。3.秋季落叶前期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可以促进核桃叶片提早落叶。与对照相比,喷施0.50 mg/L和1.00 mg/L乙烯利使核桃分别提前5 d和13 d落叶。4.秋季落叶前期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可以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叶片蒸腾速率。与对照相比,0.25 mg/L、0.50 mg/L和1.00 mg/L乙烯利使落叶中期叶片Pn分别降低11.97%、16.73和21.60%;蒸腾速率较对照分别显着升高12.89%、23.62%和37.96%(P<0.05)。5.秋季落叶前期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可降低落叶中期叶片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与对照相比,0.25 mg/L、0.50 mg/L和1.00 mg/L叶片SOD分别降低6.94%、8.92%和6.87%;POD活性极显着降低39.83%、66.94%和68.57%(P<0.01);MDA含量分别较对照极显着降低1.13%、19.74%和32.12%(P<0.01);0.25 mg/L和1.00 mg/L叶片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7.18%和3.86%、2.56%和6.79%;与对照相比,0.25 mg/L、0.50 mg/L和1.00 mg/L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显着提高13.09%、14.11%和21.33%(P<0.05)。应用隶属函数法对叶片抗寒性进行评价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0.25 mg/L>0.00 mg/L>1.00 mg/L>0.50 mg/L。6.秋季落叶前期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能够提高休眠期枝条保护酶活性、降低MDA含量,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与对照相比,1.00 mg/L乙烯利使枝条SOD提高5.34%;0.25 mg/L和0.50 mg/L乙烯利使枝条POD极显着提高2.94倍和2.90倍(P<0.01);0.50 mg/L和1.00 mg/L乙烯利使枝条CAT活性分别极显着提高21.60%和78.06%(P<0.01);0.25 mg/L和0.50 mg/L乙烯利使枝条MDA分别降低4.00%和0.07%;0.25 mg/L和0.50 mg/L乙烯利使枝条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极显着提高1.64倍和1.48倍、9.80%和10.01%(P<0.01);0.25 mg/L、0.50 mg/L和1.00 mg/L乙烯利使淀粉含量分别极显着提高73.48%、38.82%和37.81%(P<0.01)。应用隶属函数法对枝条抗寒性进行评价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0.50 mg/L>0.25 mg/L>0.00 mg/L>1.00mg/L。7.综上所述,应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表明,秋季叶片喷施0.25 mg/L乙烯利抗寒能力最强,枝条喷施0.50 mg/L乙烯利抗寒能力最强。因此,在生产中建议喷施0.25 mg/L乙烯利。

焦其庆,冯立娟,尹燕雷,崔洪涛[9](2019)在《石榴冻害及抗寒评价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冻害是制约北方石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石榴抗寒性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从石榴冻害原因、冻害形成机制、抗寒性鉴定、品种评价、抗寒生理和分子机制以及防寒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同时对今后石榴抗寒性重点研究领域提出了展望。

娄晓鸣[10](2018)在《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抗寒种质鉴定及其抗寒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枇杷(Eriobotryajaponica Lindl.)为原产我国的特色水果,因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医疗保健价值高,植株兼具绿化功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白肉枇杷是枇杷中的极品,鲜食品质佳,已被江苏省列为重点发展的应时鲜果之一。枇杷通常秋冬开花,幼果越冬,此时正值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季节,花果、晚秋梢甚至叶片均会受到冻害的威胁,因此冻害是枇杷栽培北缘地区生产上的瓶颈问题,进行抗寒种质的筛选和抗寒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白肉枇杷叶片为试材,首先评价了 25份白肉枇杷品种的抗寒性,然后通过生理生化分析、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等进一步研究了白肉枇杷抗寒种质的抗寒机理,为揭示枇杷抗寒分子机理和培育抗寒品种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的方法建立了白肉枇杷抗寒性测定体系,并鉴定了25份白肉枇杷资源的抗寒性。结果表明:以不同的处理时间、低温处理下‘白玉’叶片的相对电导率(REC)的变化作曲线,在低温处理8 h以上时,REC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变化,可以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25份白肉枇杷LT50检测结果表明‘冠玉’最抗寒,其LT50为-15.95℃,‘美国种’、‘铜皮’、‘上海种’、‘白玉’、‘美玉’等次之。2.低温胁迫下,‘冠玉’枇杷叶片SP含量随温度降低呈现上下波动的趋势。SS、MDA含量随温度的降低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在适度的低温下,枇杷通过增加MDA和合成SS来抵御低温。Pro、PAL、An 4℃低温下,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4℃胁迫0-12h间,一直呈上升趋势,至24h有所回落,从生理上推断Pro和PAL、An三者参与了白肉枇杷抵御低温的过程。3.应用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 4℃低温胁迫0h,4h白肉枇杷‘冠玉’叶片转录组情况。结果显示,共获得了 122,081个Unigene,61,357个基因上调,60,724个基因下调。其中有101,013个Unigene在NR,NT,Swiss-Prot等公共数据库中得到了注释。88,120个Unigene被注释在NR数据库中,枇杷转录组有53.8%的序列与桃序列高度匹配;有38,604个Unigene在COG数据库中有具体功能定义;60,464个Unigene在GO中有具体功能定义;有55,138个Unigene可以归入128条生物学通路。差异基因表达分析表明有1,210个DEGs,其中有599个上调,611个下调;上调基因中特异上调表达的DEGs有15个,表达直接降为0的DEGs有28个。上调表达最高的前50个DEGs,主要以COL、AP2、MYB类转录因子为主。下调表达最高的前50个DEGs,无转录因子,大部分为糖类代谢、信号转导、RNA转运等有关的基因在整个代谢通路中。KEGG功能分析表明,带有通路注释的DEGs基因765个,一共被注释在106个通路中,其中DEGs基因中显着富集的有7条,所涉及的主要代谢途径有昼夜节律植物、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天线蛋白质、二苯乙烯类和姜酚生物合成、柠檬烯和蒎烯降解、植物激素信号转导。4.利用iTRAQ方法分离和鉴定了 4℃低温胁迫0h、4h、8h白肉枇杷‘冠玉’叶片的蛋白质。结果显示,共获得肽段22765个,鉴定蛋白质4582个。选择GO、COG、KEGG 3个库进行功能注释,其中,GO功能注释到的蛋白质最多,为4307个蛋白质。共有3038个蛋白质被COG数据库注释到功能。KEGG注释到的2705个蛋白质集中在261条通路中。差异蛋白分析表明,4℃低温胁迫差异蛋白分析表明,4℃低温胁迫0h、4 h、8h两两对照,三者所共有的差异蛋白质数目很少,为33个,占差异蛋白质并集(444个)的7.43%。与0h相比,4 h蛋白质总差异数为300个,上调179个,下调121个;8h总差异数97个,上调91个,下调6个。与4h相比,8h总差异数318个,上调192个,下调126个。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有共同的6条KEGG途径在PD4:PD0和PD8:PD4两组试验中同时出现,包括抗原处理和呈递、氮代谢、谷胱甘肽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戊糖和葡萄糖的相互转换和四环素生物合成途径。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关联分析显示,只有27个基因是在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间共享。经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共同分析及qRT-PCR验证,S6PDH、ANS和PAL这3个基因可能在枇杷的冷响应中起重要作用。5.在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基础上,运用RACE的方法克隆了‘冠玉’枇杷EjCBF13’RACE片段和EjCBF3、EjCBF4基因的ORF。其中EjCBF3 ORF 711bp,编码236个aa,EjCBF4 ORF为789bp,编码262个aa。枇杷EjCBF3和EjCBF4基因均包含AP2结构域、侧边的DSAWR特征序列和核定位信号。Blast程序显示枇杷EjCBF3和EjCBF4基因与苹果、梨的CBF基因在核酸、氨基酸序列水平上同源性较高,与拟南芥的同源性较差。‘冠玉’枇杷叶4℃低温胁迫时空表达分析表明,EjCBF3和EjCBF4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在0.5-1h表达快速增加,在处理4h至12h之间维持较高水平,其中EjCBF4在处理10h时表达量最高,EjCBF3在12h时表达量最高。

二、果树抗寒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果树抗寒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MT定量蛋白组学分析技术对桃抗寒相关基因的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1.2.2 蛋白定量分析技术的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通过TMT技术对差异蛋白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鉴定到的肽段与蛋白情况
        2.2.2 差异蛋白的GO(Gene Ontology)注释与显着性富集分析
        2.2.3 亚细胞定位预测(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2.2.4 差异蛋白的KEGG代谢途径及显着性富集分析
        2.2.5 差异蛋白的IPR结构域注释分析
        2.2.6 抗寒相关蛋白的筛选
        2.2.7 抗寒相关蛋白基因的RT-qPCR分析
    2.3 讨论
        2.3.1 对定量蛋白组学技术的分析
        2.3.2 对抗寒候选基因的分析
第三章 Pp3GT和 PpFAD6 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基因克隆
        3.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3 荧光定量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3.1 花青素3-O葡萄糖基转移酶Pp3GT基因
        3.3.2 脂肪酸去饱和酶PpFAD6 基因
第四章 PpATP9与PpATP4 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基因克隆结果
        4.2.2 PpATP9 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
        4.2.3 PpATP4 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
        4.2.4 PpATP9与PpATP4 蛋白结构预测分析
        4.2.5 PpATP9与PpATP4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附录A KEGG富集通路图
    附录B GO富集到的差异蛋白
致谢

(2)基于基因组重测序和BSR-Seq分析的猕猴桃抗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研究背景
    2.植物抗寒机理研究进展
        2.1 寒冷信号感知、转导及其调控
        2.2 依赖ABA响应途径的抗寒机制
        2.3 不依赖于ABA响应途径的CBF转录因子及其调控
        2.4 淀粉代谢在低温胁迫中的作用
        2.5 叶绿体功能基因在植物抗寒中的作用
    3.猕猴桃抗寒性研究进展
        3.1 猕猴桃冻害发生
        3.2 猕猴桃抗寒性鉴定方法
        3.3 猕猴桃抗寒性评价
        3.4 猕猴桃抗寒生理及分子机制
    4.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及处理
        1.1 植物材料
        1.2 菌种及载体
        1.3 采样时期
        1.4 抗寒杂交组合
        1.5 低温处理
        1.6 主要生化试剂及仪器设备
    2.试验方法
        2.1 气象温度统计
        2.2 杂交试验及F1代秋季叶片颜色观察
        2.3 休眠枝条相对电导率测定
        2.4 抗寒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2.5 猕猴桃叶片DNA、RNA提取
        2.6 猕猴桃叶绿体提取及叶绿体DNA提取
        2.7 核基因组重测序分析
        2.8 叶绿体基因组组装及分析
        2.9 基因组InDel引物设计及多态性应用分析
        2.10 β-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11 BSR-Seq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2 qRT-PCR验证
        2.13 AaCBF1亚细胞定位
        2.14 AaCBF1克隆及载体构建、转拟南芥
        2.15 超表达AaCBF植株的DAB和 NBT组织染色及生理指标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抗寒遗传群体构建及子代抗寒性研究
        1.1 杂交子代群体构建
        1.2 杂交子代秋季叶片颜色分析
        1.3 杂交子代相对电导率遗传规律分析
    2.猕猴桃越冬期抗寒生理指标变化
        2.1 枝条休眠期环境温度
        2.2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2.3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2.4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2.5 脯氨酸含量变化
        2.6 不同猕猴桃品种抗寒相关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7 利用隶属函数法评价6个品种猕猴桃抗寒性
    3.杂交亲本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变异分析
        3.1 软枣猕猴桃和中华猕猴桃核基因组比较
        3.2 不同软枣猕猴桃核基因组SNP和 InDel分析
        3.3 核基因组差异基因分类、功能注释
        3.4 软枣猕猴桃‘Ruby-3’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3.5 ‘Ruby-3’叶绿体基因组共线性分析
        3.6 ‘Ruby-3’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
        3.7 ‘Ruby-3’叶绿体基因组SSR、SNP、InDel分析
        3.8 ‘Ruby-3’叶绿体基因组IR/SC区域比较分析
        3.9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软枣猕猴桃进化分析
        3.10 InDel多态性的PCR鉴定
        3.11 基因组候选变异基因响应低温的表达分析
    4.基于BSR-Seq的软枣猕猴桃抗寒基因挖掘及验证
        4.1 枝条中β-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
        4.2 Illumina和 PacBio转录组测序结果
        4.3 低温诱导基因的功能注释
        4.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GO、KEGG富集分析
        4.5 差异表达基因的变异位点分析
        4.6 BSR-Seq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5.候选抗寒基因CBF的序列分析及功能验证
        5.1 全长CBF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5.2 CBF基因系统进化树构建
        5.3 CBF基因在越冬期不同品种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5.4 AaCBF1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
        5.5 AaCBF1表达载体构建和拟南芥遗传转化
        5.6 转基因植株的DAB染色和NBT染色
        5.7 转基因植株的抗寒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5.8 转基因植株的抗寒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猕猴桃杂交F1代抗寒力分析
    2.越冬期生理指标对抗寒性的影响
    3.软枣猕猴桃有丰富的In Del、SSR变异位点
    4.低温下软枣猕猴桃极端池中差异表达的关键基因
    5.猕猴桃AaCBF1对增强抗寒性的作用
第五章 全文结论
    1.软枣猕猴桃F1子代抗寒遗传规律
    2.软枣猕猴桃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多态性分析
    3.淀粉降解、蔗糖合成是软枣猕猴桃抵抗低温的重要途径
    4.软枣猕猴桃AaCBF1基因能够增强抗寒性
    5.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Ⅰ ‘Ruby-3’ב魁绿雄’杂交F1 代相对电导率
附录Ⅱ ‘Ruby-3’ב魁绿雄’100个F1 代的半致死温度
附录Ⅲ 软枣猕猴桃基因组编码区变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
附录Ⅳ 软枣猕猴桃基因组编码区变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附录Ⅴ 叶绿体基因组进化树构建所用物种
附录Ⅵ 软枣猕猴桃重测序的120个InDel验证引物序列
附录Ⅶ BSR-Seq中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附录Ⅷ 差异表达基因的SNP位点分析
作者简介
致谢

(3)甘肃地方桃资源抗寒性评价及其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果树抗寒生理研究进展
        1.2.1 形态结构和微观结构与抗寒性的关系
        1.2.2 含水量与抗寒性的关系
        1.2.3 细胞膜透性与抗寒性的关系
        1.2.4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寒性的关系
        1.2.5 抗氧化系统与抗寒性的关系
    1.3 果树抗寒性评价方法研究
        1.3.1 直接鉴定法
        1.3.2 间接鉴定法
        1.3.3 综合鉴定法
    1.4 果树抗寒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4.1 果树响应低温信号的主要转导途径
        1.4.2 果树抗寒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5 转录组技术在果树抗寒研究中的应用
    1.6 桃抗寒性研究进展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低温胁迫下桃生理生化响应
    2.1 研究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处理方法
        2.1.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不同低温诱导下相对电导率的变化和LT50
        2.2.2 不同低温诱导下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2.2.3 不同低温诱导下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2.2.4 不同低温诱导下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2.5 不同低温诱导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2.2.6 不同低温诱导下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2.2.7 生理生化指标与LT50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电解质渗出率、LT50与桃的抗寒性
        2.3.2 渗透调节物质在桃抗寒中的作用
        2.3.3 低温胁迫下桃的氧化还原稳态
第三章 甘肃地方桃资源生态适应性评价
    3.1 研究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叶片解剖结构观测
        3.1.3 枝条解剖结构观测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桃资源(品种)叶片结构组织
        3.2.2 桃叶片解剖结构与枝条抗寒性的关系
        3.2.3 不同桃资源(品种)枝条结构组织
        3.2.4 桃枝条解剖结构与枝条抗寒性的关系
    3.3 讨论
第四章 甘肃地方桃资源抗寒性的综合评价与筛选
    4.1 研究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处理方法
        4.1.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4.1.4 隶属函数法评价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桃资源(品种)不同低温胁迫下的相对电导率和LT50
        4.2.2 桃资源(品种)平均隶属函数法抗寒性评价及分析
        4.2.3 聚类分析
    4.3 讨论
        4.3.1 半致死温度(LT50)评价桃的抗寒性
        4.3.2 隶属函数法评价桃的抗寒性
第五章 丁家坝李光桃低温胁迫下的转录组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材料
        5.1.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5.1.3 RNA提取、文库构建和RNA-seq
        5.1.4 转录组数据分析流程
        5.1.5 qRT-PCR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丁家坝李光桃一年生枝条低温诱导下生理和生化变化
        5.2.2 转录组测序和定位
        5.2.3 重复相关性评估
        5.2.4 转录组测序数据库功能注释
        5.2.5 差异表达基因比较
        5.2.6 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分析
        5.2.7 与信号转导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5.2.8 低温迫下的差异表达转录因子(TFs)
        5.2.9 与碳水化合物和脂类代谢有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5.2.10 qRT-PCR验证和表达模式分析
    5.3 讨论
        5.3.1 丁家坝李光桃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5.3.2 丁家坝李光桃低温胁迫的信号转导途径
        5.3.3 丁家坝李光桃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录因子
        5.3.4 丁家坝李光桃响应低温胁迫代谢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1、全文结论
    2、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4)不同苹果砧木实生后代抗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1.2.1 组织结构与抗寒性
        1.2.2 组织含水量与抗寒性
        1.2.3 电解质渗透率、半致死温度(LT50)与抗寒性
        1.2.4 代谢产物丙二醛(MDA)与抗寒性
        1.2.5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寒性
        1.2.6 保护酶活性(SOD、POD、CAT)与抗寒性
        1.2.7 分子生物学领域抗寒性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自然越冬材料采集及采样地温度变化
        2.2.2 低温胁迫材料采集及低温胁迫温度
    2.3 试验仪器与试剂
    2.4 试验方法
        2.4.1 电解质渗透率的测定
        2.4.2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2.4.3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测定
        2.4.4 保护酶活性测定
        2.4.5 半致死温度的计算
    2.5 抗寒性综合评价
    2.6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自然越冬下不同苹果砧木实生后代枝条生理生化的变化
        3.1.1 电解质渗透率的变化
        3.1.2 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3.1.3 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
        3.1.4 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3.1.5 自然越冬下不同苹果砧木实生后代抗寒性综合评价
        3.1.6 小结
    3.2 低温胁迫下不同苹果砧木实生后代枝条生理生化的变化
        3.2.1 电解质渗透率的变化
        3.2.2 半致死温度(LT50)与抗寒性
        3.2.3 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3.2.4 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
        3.2.5 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3.2.6 低温胁迫下不同苹果砧木实生后代抗寒性综合评价
        3.2.7 小结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自然越冬下不同苹果砧木实生后代抗寒性研究
        4.1.2 低温胁迫下不同苹果砧木实生后代抗寒性研究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宁夏灌区桃树花期和幼果期抗寒性与防霜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Table)
第一章 前言
    1.1 桃产业发展概况
    1.2 霜冻对于果树产业的影响
    1.3 低温霜冻对果树生理的影响
        1.3.1 低温霜冻与果树的表观反应
        1.3.2 低温与果树的渗透调节物质
        1.3.3 低温与果树的保护酶系统
        1.3.4 低温与果树的电导率
        1.3.5 低温与果树的过冷却点
    1.4 国内外霜冻防御研究进展
        1.4.1 物理防霜
        1.4.2 工程防霜
        1.4.3 化学防霜
        1.4.4 推迟物候期防御霜冻
        1.4.5 育种措施预防霜冻
    1.5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桃树花期、幼果期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处理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指标测定方法
        2.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低温处理后桃花和幼果电导率变化
        2.3.2 低温胁迫下桃花器官和幼果半致死温度研究
        2.3.3 不同低温处理后桃花和幼果保护酶活性变化
        2.3.4 不同低温处理后桃花和幼果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变化
        2.3.5 不同低温处理后桃花和幼果MDA含量变化
        2.3.6 低温胁迫下桃树花期的过冷却点
    2.4 讨论
        2.4.1 桃花器官、幼果电解质渗透率、丙二醛与抗寒性之间关系
        2.4.2 桃花器官、幼果保护酶与抗寒性之间关系
        2.4.3 桃花器官、幼果渗透调剂物质与抗寒性之间关系
        2.4.4 过冷却点确定桃花器官抗寒性
        2.4.5 低温胁迫对桃花器官、幼果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桃树花期防霜试验
    3.1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3.1.1 防霜试剂筛选试验
        3.1.2 烟雾法的增温效果评估试验
    3.2 防霜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防霜试剂处理对桃花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防霜试剂处理对桃花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3 不同防霜试剂处理对桃花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2.4 应用不同防霜试剂的桃花抗霜冻效果评价
        3.2.5 烟雾法对桃园气温温度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不同防霜试剂处理对桃花受冻的情况评价
        3.3.2 烟雾法增温效果试验评价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桃树花期、幼果抗寒性研究
    4.2 防霜试验
    4.3 不足与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6)富士苹果不同砧穗组合在甘肃陇东地区抗寒性和生长结果表现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苹果矮化砧木研究现状
        1.1.1 苹果矮化栽培方式
        1.1.2 矮化砧木研究现状
        1.1.3 国内矮化砧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 苹果矮化砧木致矮机理
        1.2.1 矮化砧木的解剖结构特点
        1.2.2 砧木致矮的生理生化研究
        1.2.3 砧木致矮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3 砧穗互作效应
        1.3.1 砧木对接穗树体形态的影响
        1.3.2 砧木对结果习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1.3.3 砧木对接穗抗性的影响
        1.3.4 砧木对接穗抗寒性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不同砧木富士抗寒相关指标测定
        2.3.2 不同砧木富士树体生长结果习性测定
        2.3.3 不同砧木富士果实品质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2.4.1 主成分分析
        2.4.2 隶属函数分析
        2.4.3 聚类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砧木富士枝条抗寒相关指标的差异分析
        3.1.1 低温胁迫对不同砧木富士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及半致死温度计算
        3.1.2 低温胁迫对不同砧木富士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1.3 低温胁迫对不同砧木富士花青苷含量的影响
        3.1.4 低温胁迫对不同砧木富士可溶性蛋白含量活性的影响
        3.1.5 低温胁迫对不同砧木富士的丙二醛(MDA)的影响
        3.1.6 低温胁迫对不同砧木富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1.7 低温胁迫对不同砧木富士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1.8 低温胁迫对不同砧木富士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1.9 主成分分析
        3.1.10 隶属函数分析
        3.1.11 聚类分析
    3.2 不同砧木对富士树体生长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砧木对富士物候期的影响
        3.2.2 不同砧木对富士生长特性的影响
        3.2.3 不同砧木对富士丰产性的影响
    3.3 不同砧木对富士果实品质及结果特性的影响
        3.3.1 不同砧木对富士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3.3.2 不同砧木对富士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砧木对富士抗寒性的影响
    4.2 不同砧木对富士果实品质的影响
    4.3 不同砧木对富士树体生长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的葡萄抗寒性QTL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抗寒机制研究进展
        1.1.1 葡萄抗寒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1.1.2 葡萄抗寒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1.1.3 葡萄抗寒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2 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在葡萄中的应用
    1.3 葡萄遗传图谱构建及抗寒性QTL定位研究进展
        1.3.1 葡萄遗传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1.3.2 抗寒性QTL定位
    1.4 葡萄抗寒性鉴定与评价
        1.4.1 DTA系统鉴定葡萄抗寒性
        1.4.2 葡萄抗寒性的评价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基于RAD测序的葡萄遗传图谱构建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DNA的提取
        2.2.2 DNA浓度与质量检测
        2.2.3 SSR反应体系、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2.2.4 用于假杂种鉴定的SSR引物筛选
        2.2.5 RAD-seq的主要技术流程
        2.2.6 RAD-seq数据分析
        2.2.7 遗传图谱构建
    2.3 结果与分析
        2.3.1 DNA提取浓度与纯度检测
        2.3.2 SSR引物筛选
        2.3.3 杂交群体的真假杂种鉴定
        2.3.4 RAD-seq数据分析及SNP标记开发
        2.3.5 葡萄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2.3.6 遗传图谱的评价
    2.4 讨论
        2.4.1 作图亲本的选择
        2.4.2 杂种鉴定
        2.4.3 RAD-seq图谱构建与误差来源
第三章 作图群体抗寒性QTL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仪器
        3.2.2 试验材料准备
        3.2.3 葡萄枝条LTE测定
        3.2.4 数据分析
        3.2.5 葡萄抗寒性QTL定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葡萄抗寒性LT-I分析
        3.3.2 杂交后代群体抗寒性分析
        3.3.3 杂交群体后代抗寒性遗传分析
        3.3.4 抗寒性QTL位点检测
        3.3.5 抗寒性候选基因筛选
    3.4 讨论
        3.4.1 葡萄抗寒性的鉴定与评价
        3.4.2 抗寒性QTL位点分布
        3.4.3 抗寒性相关候选基因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不同时期喷施乙烯利对核桃物候期和抗寒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
    1.2 植物激素乙烯利与植物生长发育
        1.2.1 乙烯利对果树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1.2.2 乙烯利对果树休眠期的影响
        1.2.3 乙烯利对光合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3 果树抗寒性研究进展
        1.3.1 树体抗氧化系统与果树抗寒性的关系
        1.3.2 树体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与果树抗寒性的关系
        1.3.3 树体淀粉含量与果树抗寒性的关系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物候期观察和雄蕊畸形率
    2.5 光合测定
    2.6 抗寒性测定
        2.6.1 材料处理
        2.6.2 采样时间
        2.6.3 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春季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对核桃物候期的影响
        3.1.1 对萌芽期的影响
        3.1.2 对雄花花期的影响
        3.1.3 对雄花花序的影响
        3.1.4 对雌花花期的影响
    3.2 秋季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对核桃落叶率的影响
    3.3 秋季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对核桃叶片光合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1 对光合的影响
        3.3.2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 秋季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对核桃叶片抗寒机理的研究
        3.4.1 对膜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产物的影响
        3.4.2 对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4.3 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3.4.4 叶片抗寒能力的综合评价
    3.5 秋季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对核桃枝条抗寒机理的影响
        3.5.1 对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产物的影响
        3.5.2 对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5.3 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3.5.4 枝条抗寒能力的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乙烯利对核桃物候期的影响
    4.2 乙烯利对核桃光合的影响
    4.3 乙烯利对核桃抗寒性的影响
        4.3.1 乙烯利对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物的影响
        4.3.2 乙烯利对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4.3.3 乙烯利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致谢

(9)石榴冻害及抗寒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冻害产生原因
2 冻害形成机制
3 抗寒性鉴定方法
4 抗寒性生理研究
5 品种抗寒性评价
6 抗寒分子机理
7 防范冻害措施
8 展望

(10)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抗寒种质鉴定及其抗寒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低温对植物的危害
    2 植物抗寒机理
        2.1 植物形态结构对低温的响应
        2.2 植物生理生化对低温的响应
        2.3 植物冷诱导基因的响应
    3. 果树抗寒性鉴定方法
        3.1 电解质渗出率法
        3.2 组织细胞结构观察法
        3.3 生长恢复法
        3.4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法
        3.5 综合评价法
    4. 转录组、蛋白质组学及其在植物抗寒中的应用
        4.1 转录组测序
        4.2 转录组学在植物抗寒中的应用
        4.3 蛋白质组学
        4.4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抗寒中的应用
    5. 枇杷抗寒研究进展
        5.1 冻害影响因素研究
        5.2 抗寒的细胞超微结构研究
        5.3 抗寒生理生化研究
        5.4 抗寒的冰核细菌研究
        5.5 抗寒基因工程研究
    6.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6.1 目的意义
        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白肉枇杷种质资源抗寒性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低温胁迫下‘白玉’枇杷叶片REC的动态变化
        2.2 不同处理时间对‘白玉’枇杷叶片REC的影响
        2.3 Logistic方程及LT_(50)
        2.4 25个白肉枇杷品种的抗寒性鉴定
    3 讨论
第三章 枇杷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低温胁迫下的变化
        2.2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低温胁迫下的变化
        2.3 叶片MDA含量对低温胁迫的变化
        2.4 叶片Pro含量对低温胁迫的变化
        2.5 叶片花青素含量对低温胁迫的变化
        2.6 叶片PAL活性对低温胁迫的变化
    3. 讨论
第四章 低温胁迫下枇杷叶片转录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植物材料处理
        1.3 样品的制备、文库构建
        1.4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预处理、分析与de novo组装
        1.5 基因功能注释和预测编码蛋白框
        1.6 Unigene表达量及样品相关性分析
        1.7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1.8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1.9 差异表达基因的Pathway富集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枇杷叶片cDNA分析与测序质量评估
        2.2 De novo拼接
        2.3 枇杷叶片基因序列功能注释与分类
        2.4 预测编码蛋白框
        2.5 样品相关性分析
        2.6 低温胁迫下枇杷叶片的差异表达分析
        2.7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3. 讨论
        3.1 大量基因参与了枇杷叶片冷胁迫反应
        3.2 质膜代谢及基因与冷胁迫
        3.3 信号传导途径及基因与冷胁迫
        3.4 植物昼夜节律途径及基因与冷胁迫
        3.5 植物病原体交互作用途径及基因与冷胁迫
        3.6 次生代谢及基因与冷胁迫
第五章 枇杷抗寒ITRAQ蛋白组及与转录组的联合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植物材料处理
        1.3 蛋白提取
        1.4 酶切和除盐
        1.5 iTRAQ标记和分组
        1.6 LC-MS/MS质谱分析
        1.7 数据和聚类分析
        1.8 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和功能注释
        1.9 蛋白质组学与转录组学的相关性
        1.10 关键基因qRT-PCR的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质鉴定
        2.2 蛋白质定量分析
        2.3 鉴定蛋白质功能注释
        2.4 差异蛋白的富集分析
        2.5 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对比分析
    3. 讨论
        3.1 冷胁迫下枇杷显着差异基因、蛋白共享的基因
        3.2 D-山梨醇-6-磷酸脱氢酶在枇杷抗寒性中的作用
        3.3 冷胁迫下花青素合成酶和相关基因的表达
第六章 枇杷CBF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主要生化试剂、载体和菌株
        1.3 总RNA的提取
        1.4 DNA的消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1.5 3'RACE扩增
        1.6 5'RACE扩增
        1.7 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1.8 枇杷EjCBF实时荧光定量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RNA的提取
        2.2 EjCBF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枇杷EjCBF基因4℃低温处理叶片中的时空表达分析
    3 讨论
        3.1 枇杷CBF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3.2 枇杷CBF基因对低温处理的响应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果树抗寒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MT定量蛋白组学分析技术对桃抗寒相关基因的挖掘[D]. 黄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基于基因组重测序和BSR-Seq分析的猕猴桃抗寒机制研究[D]. 林苗苗.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3]甘肃地方桃资源抗寒性评价及其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D]. 牛茹萱.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4]不同苹果砧木实生后代抗寒性研究[D]. 王飞雪. 塔里木大学, 2020(11)
  • [5]宁夏灌区桃树花期和幼果期抗寒性与防霜技术试验研究[D]. 刘兆宇. 宁夏大学, 2020(03)
  • [6]富士苹果不同砧穗组合在甘肃陇东地区抗寒性和生长结果表现差异分析[D]. 张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的葡萄抗寒性QTL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研究[D]. 邢卉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8]不同时期喷施乙烯利对核桃物候期和抗寒性的影响[D]. 丁欣欣.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9]石榴冻害及抗寒评价研究进展[J]. 焦其庆,冯立娟,尹燕雷,崔洪涛. 植物生理学报, 2019(04)
  • [10]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抗寒种质鉴定及其抗寒机制[D]. 娄晓鸣.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果树抗寒机制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