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岌岌可危的老北大

胡适在岌岌可危的老北大

一、胡适在风雨飘摇的旧北大(论文文献综述)

李舫[1](2021)在《跫音——百年中共与北大红楼》文中研究指明北京,东城。横平竖直的北京旧城,有一条东西向的长街——五四大街。这条大街的中心,有一个朴素的门牌,上面刻着"五四大街29号"。在这个门牌的后面,是一个不大的院落,古朴的铁门后面,静静地伫立着一座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的老式建筑。春来暑往,斗转星移,这座"工"字形的建筑已逾一个世纪。1918年初,李大钊在这里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

柴超[2](2018)在《论王德昭史学》文中研究指明王德昭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史学家,因独特而又丰富的人生阅历,逐渐形成“家国天下共学术一体”的人文情怀和“史学研究融中西于一炉”的融通精神,这种情怀和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学者。学界在研究王德昭史学时,由于时空差异性而表现出研究不均衡的特征,因此,王德昭史学的研究空间还有待开拓、研究深度还有待挖掘。王德昭的史学成就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和“师承与交友”、“世变与史学”这两大因素相关:1934年王氏在尚仲衣的鼓励支持下,考入北京大学,受到郑天挺、姚从吾的引导,走上了治史之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平津三校受命南迁长沙、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不绝文脉,而从长沙到昆明的“滇湘黔旅行团”这一特殊经历,又大大开拓了王氏的社会视野,加速了人文情怀的形成;1938年自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王氏先后做过中学教员、报社编辑、大学教授,与闻一多、臧克家、吕荧、汤恩伯等名家、政客均有所交谊,尤其在任职编辑时以笔报国,大力鼓舞爱国士气,使得爱国情怀在国难中最大限度地升华。自此,王氏在“国家、学术、个人”三者关系上,突破传统史家“文以载道”的思想,演化为“家国天下共学术一体”的人文情怀。1948年赴台湾师范大学主授西洋通史与史学概论课程,后在与史学名家郭廷以的交识过程中转向了中国近代史研究;1955年求学于美国哈佛大学思想史权威布林顿教授门下,走上研治思想史的道路;1966年赴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执教,大开香港地区研治中国近代史之先声;加之20世纪中国、西方史学的熏陶,王氏“史学研究融中西于一炉”的融通精神得以大成。人文情怀与融通精神,成为了王德昭治史的两把密钥。王氏治学横贯中西,尤其重视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其研治明清史多注意结合王朝制度与社会兴衰的关系,尤重民生,以期为现实提供历史借鉴;其治中国近现代史,多注意长时段社会结构演变与短时段人事变化的综合研究,以期明白人事代谢与社会变化之关联;又多注意与西方比较,以期取长补短、发扬中国文化。王氏在注重史学研究的同时,亦不忘记教育者的本职,为港台地区的历史学界注入了活力,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无愧于一代历史名家的称号。

刘捷[3](2016)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蔡元培时期的北京大学为例》文中认为大学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传播科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推动国家生产力发展的使命,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的特殊场所。新时期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社会形势及国内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现状要求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要跟紧时代步伐。面临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构建优良的大学校园文化全方位发挥出大学育人的功能,努力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是每一所大学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以蔡元培时期的北京大学为例,从研究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时期对北大的一系列改革及蔡元培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入手,研究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领导体制、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做出的具体改革措施;对蔡元培时期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的学术文化的建设、社团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的建设和校内外文化的融合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以此总结蔡元培时期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借鉴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经验,针对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试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进行探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需要长期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工程,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和改善路径作出探讨,希望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提供一些参考。

蔡世华[4](2015)在《大学组织文化变革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价值观管理的视域》文中提出当下中国大学组织绩效提升乏力、组织形象受到质疑,这与大学组织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失范密切相关。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重建大学组织核心价值观、推进大学组织文化变革,构建基于正确价值观引领和驱动的现代大学组织文化。本论文首先审视了当下中国大学组织文化及其价值观现状与问题,运用组织场域理论进行了归因分析,认为大学组织场域内外部主体因素各自拥有其组织资本与组织惯习,按照各自的逻辑深刻影响着大学组织文化及其价值观取向;就外部适应性与内部一致性而论,中国大学组织文化的价值取向特征集中表现为外部强政府取向、弱市场取向与内部强行政取向、弱学术取向的同构与耦合。本论文深入分析了大学组织文化变革过程中各种驱动力与阻力要素之间存在的复杂互动机制,认为伴随着大学组织文化的变革过程,大学组织价值观也遵循着特定的机理发生衍变,并通过冲突、交流、反思,逐步达到认同、濡化融合;其中,对立价值取向强度、价值观匹配度、文化刚性与文化扰动指数都与大学组织价值观密切相关,对大学组织文化变革成效的影响至大,是大学组织文化变革中的四个关键变量,对其不仅可以进行测量和诊断,而且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着眼于为大学组织文化变革提供时空方位与价值坐标,本论文分析了当下中国大学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认为大学组织场域要素互动开始呈现出新的格局与态势,中国大学组织文化开始更加重视大学自治、学术导向、公平与诚信、国际化视野的价值导向。在此背景下,大学组织文化变革应当多维度构建组织价值观体系,学习和借鉴西方近现代的大学理念、传统中国的“大学之道”以及近代中国大学的优秀精神遗产,广收博取,熔冶一炉,以塑造能够有效驱动中国大学健康发展的价值观体系,并不断提升价值观匹配层级,努力实现大学组织及成员的价值超越。为了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组织文化变革全过程,本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出了价值观统领、内外部联动、以上率下、知行合一的大学组织文化变革实践路径与行动框架。关键关节包括:建构基于价值观认同的大学组织场域外部支撑体系;打造具有价值观自觉的大学领导团队;培育富有活力的“无边界”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构建核心价值观统摄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强化大学组织成员价值观化育与社会化程度。总之,建设价值观驱动型大学组织文化,使中国大学拥有崇高而强大的“组织灵魂”,乃是本文研究的主旨与追求。

李静[5](2014)在《胡适外语教学思想研究 ——基于胡适中西文化观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外关于胡适的研究范围很广,研究资料多不胜数,主要涉及文学、哲学、历史、教育等领域。他对中国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语教学思想。胡适对外语教学的目的,外语教材的选编,外语教学的科学方法有独到的见解。他的外语教学思想对中国的外语课程与教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与整理,通过比较分析,将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胡适中西文化观的形成着重从学习经历上分析胡适思想的形成。他幼年时期在家乡接受九年的传统教育,深受徽州独特文化的影响;少年时期接受了六年的“新”学教育,深受梁启超、严复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随后在美国,接受了七年的现代西方教育,初步形成了“再造文明”的构想,养成了“科学方法”的自觉。第二章胡适论外语教学的目的针对当时外语教学的弊病,胡适提出了“输入学理、再造新文明”和发展学生固有之材性的外语教学目的。实际上解决了为什么学的问题。第三章胡适论外语教材胡适重视外语教材的作用,阐述了在外语教材选编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实际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第四章胡适论外语教学的科学方法胡适以西学赫胥黎的存疑主义、杜威的实验主义和中学儒家思想、汉学精神为理论渊源的外语教学的科学方法详细阐释了如何学的问题。第五章胡适外语教学思想的启示在系统梳理了胡适外语教学的思想之后,有必要联系实际,对当下外语教学的实施情况作一反思,为外语课程和教学的改革提供有益思考。

白明亮[6](2014)在《文化、政治与教育 ——教育的文化政治学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政治与教育是教育思考和研究的关键性概念。传统教育学、教育政治学及其教育文化学对于教育、文化与政治三者关系的思考和研究,虽有澄明亦有遮蔽。“文化政治学”作为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文化研究”新路向,为我们重新审视和认识文化、政治与教育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本论文立足对中国“文化大革命”和法国“五月风暴”的比较分析和教育思考,通过对北大百年教育史实转换的“文化基底”、“教育努力”和“政治裁定”的个案分析,尝试从文化与政治的交错视角对教育、文化和政治的关系做进一步的阐释和说明。第一部分引言和绪论引言通过对中国“文化大革命”和法国“五月风暴”的比较分析,考察两者相似背后的不同实质,进而阐明文化政治新路向对教育研究的启迪;绪论主要对论文的研究缘起、文献评述、理论基础、总体框架做必要说明。第二部分包括第一至四章第一章文化政治学的意义辨析和批判。主要从文化研究的政治学新路向、西方文化政治研究辩争以及文化政治研究的中国维度等方面,对文化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要义、立场论争和中国语境化等问题进行阐述。第二章教育的文化思考及其批判。立足教育的文化阐释视角,通过对教育概念、要素和个案的文化分析,对清末民初教育实践(京师同文馆)的文化“认同与抵制”阐明,尝试从“文化的维度划分”、“官民的态度区分”和“总体的影响格局”等方面深化既有的教育文化理论。即教育传承的文化存有着“工具抑或价值性知识”的两维划分,同一的教育文化选择可能蕴含着“官方抑或民间”的两种态度,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可能存在着“制约抑或促进性作用”的两种可能。第三章教育的教育选择及其困境。立足教育的独立运动视角,通过对教育独立思想的理析,对民国教育独立实践(北京大学)“教育改革与现实困境”描述,尝试从“内涵与分层”、“权利与权限”等维度深化既有的教育独立理论。即教育独立思想,需从“摆脱限制(政治)、寻求支持抑(经济)或谋求自主(文化)”等方面进行内涵界定,从“谁的(行为诉求主体)”与“何种(行为诉求内容)”等方面进行主体分层,从“可能”与“界限”等方面进行权限划定。第四章教育的政治干预及其批判。立足教育的政治维度,通过对教育与政治的概念勾连和不同演进路向分析,对新中国教育(1949-1976北京大学)“政治转向与转身”的揭示,尝试从“边界、向度和层而”等方面深化既有的教育政治理论。即功能设定上注意边界的“泛化”与“窄化”,权益诉求上关注“权力”与“权利”的不同向度,问题论域上体现“宏观”与“微观”的层面共存。第三部分结语与后记结语主要基于批判教育与文化政治研究的相似立场,并借助微观政治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学理批判,进一步阐明可能的“教育文化政治学”阐述的中国化问题。后记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对论文写作过程做简要说明。

戴升华[7](2012)在《胡适的一流大学梦》文中提出胡适是我国现代学术教育界的领袖人物,在中国创建世界第一流的大学是其一生的梦想。胡适通过对国内外的考察与现实分析,以实用主义观、教育救国观、教育独立观为理论基础的《非留学篇》、《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五年计划的纲要》等着述中凝聚了建立一流大学的目的、方法、关键等一系列富于远见的思想,充分反映出他对创建一流大学的终生提倡和一以贯之的深刻见解。胡适不但有较为系统的一流大学思想,更是将其付诸实践,他对中国的一流大学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自己设计的宏伟蓝图为指导,孜孜不舍地拼搏,自北大教授到文学院长,自中公校长到北大校长,自中央研究院院士到台湾研究院院长,他无不是为了流大学的梦想矢志不渝。他一生都想做中国的吉尔曼,为中国开创大学化时代,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流的研究院,为中国培养拔尖人才,为中国的学术在世界潮流中争得一席之位而殚精竭虑。胡适作为一个为了梦想而终生努力拼搏的国人导师,直接影响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灵魂的觉醒,掀起了国人的一流大学热,今天所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与胡适的一流大学梦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探究与评析胡适的一流大学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吴舸[8](2010)在《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教育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龙头,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打破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模式而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据《光明日报》显示,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研究生比上年增加6.45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为9086人,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毫无疑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大改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校园不断增扩,办学规模持续膨胀,教学改革此起彼伏,校园内彩旗招展、横幅飘扬。然而,大学校园欢歌笑语的表面下却隐藏着严重的危机:国家财政投入比例持续锐减、学校贷款居高不下、办学层次盲目攀升、教育质量明显下降、就业前景日趋严峻、学校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等。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有鉴于此,必须以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为突破口,以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为核心要点,进而促进我国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蔡元培是我国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杰出代表,是我国资产阶级新教育体制的奠基人,是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开拓者。蔡元培在出长北京大学期间,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使其成为当时全国的一流学府。蔡元培博大精深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不仅在当时领先于世界,而且对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对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进行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对蔡元培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体系进行相对完整的介绍,以纠正和避免在缺乏对人物整体把握的情况下造成的或将会造成的对人物思想的“误读”,从而,藉此完善与丰富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尤其是有关高教管理方面的内容。并且,从历史发展的视域,比较系统、全面地分析蔡元培以北京大学为试点淋漓尽致地展示其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为此,总结出对现在我国大学改革的启迪与昭示,为我们今天的高等院校管理提供良好的范例与借鉴。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主体,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为蔡元培的教育人生,对蔡元培的成长历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介绍。从清末名翰林到新教育创办者,可以看出得志于科场的蔡元培无心于官宦仕途而矢志于革新思想的新教育。他长期游学欧洲,广泛吸取世界高等教育的成功之道,为其日后的教育改革在理论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首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至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再到担任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是蔡元培把其教育理念付诸现实的具体过程,尤其是他在北京大学的改革经验可以说为以后的大学管理提供了一面镜子。第二章为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渊源。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蔡元培先生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其二是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熏陶,其三是受清末民初严复、胡适、王国维等进步知识分子的影响。第三章为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本文通过对蔡元培教育思想形成的追溯以及对其教育实践活动的剖析认为蔡元培内容丰赡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二元论的世界观、“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价值取向以及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第四章为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的办学理念:兼容并包;大学的办学目标:五育并举;大学的管理体制:教授治校;大学的职能:研究高深学问;大学办学的保障:教育独立。第五章为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即对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所出现问题的矫治与启示。第三部分为结语。该部分总结了蔡元培先生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进入高等教育强国、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的助益:为当代大学正确合理定位提供理论依据,对现代大学的民主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提供理论支撑,对现代大学理念进一步廓清,对遏制教育行政权力泛化、提升现代大学学术权力,对培养现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等的启示。

李运昌[9](2010)在《再造文明与教育革新 ——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胡适是一位“文化立国”论者,同时又是“教育救国”论者。他不但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同时又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他的一生都在为再造文明而努力,而其再造文明的主要途径是教育革新。他的终生梦想是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国家,使她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他认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须有现代化的人,而造就现代化的人必须靠现代化的教育,因而他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把再造文明视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唯一方针,这是其高等教育思想的文化基础,也是其对中国教育进行革新的指导方针。为再造文明而革新教育是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为了探究再造文明与教育革新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从下面几个部分展开进行:首先,探究胡适受教育的经历其教育思想形成过程。从九年家乡教育到上海接受新教育,然而赴美留学,这是他一步步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迈进的历程,同时他的思想由萌芽而结胎而至成熟的形成过程。期间他在九年家乡教育时期,不但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教育基础,同时也形成了朴素的科学理念;在上海接受新式教育阶段,深受梁启超等人的影响,萌发“教育救国”思想;赴美留学阶段,在接受全新的西方教育的同时,有意识地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期间他接受杜威的实验主义,孕育了文学革命的种子,更重要的是产生了为祖国造新文明的观念和“教育—树人—救国”的思想路线,从而坚定选择了终身从事教育的志业。其次,通过探究胡适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和他的中西文化观,发掘再造文明的基本途径和努力方向。他首先从文学革命入手,发起白话文学运动,客观上为教育的普及提供了语言文字基础,从而使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文学革命的另一重大作用便是思想解放和个人解放,因此说,胡适发起文学革命的另一重要目的是为了塑造新型国民性。胡适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传统和现代之分,同时也认为任何一种文明都包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从而认为中西文化是大同小异的,从根本上来说,它们都是向解放人类、使人们生活幸福的方向走,而它们的差距在于:西方近代文明起于近代科学。胡适把科学看作是人类的智慧,是精神因素,因而说西方文明是真正的精神文明,又因西方近代文明是建立在近代科学技术之上的,因而又称其为科学文明和工业文明。他深刻认识到西方近代文明的四个源头——文艺复兴、宗教革命、新科学和工业革命,它们的领袖人物都是大学的产儿。因此说,西方近代文明在根源上是中世纪大学促成的。他认为这些正是中国所缺乏的,这也是造成近代中国与西方差距的主要原因。平心而论,胡适并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是处,而是不适合于现代世界的发展,同时也认为西方近代文明的科学与民主的重要因子在中国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得到发扬光大。就是这个重要因子才使得再造文明有了可能性。因而说,西方近代文明是胡适再造文明的努力方向,再造文明的基本途径便是改造中国的传统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这便是其建设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文化根源。第三,胡适从文明进化的角度,发现了科学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教育革新过程中,他特别强调了科学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科学研究离不开人才,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他认为科学研究,人才是第一要件,其次才是设备。而人才的产生,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教育做基础。因而,他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教育制度的各项改革,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使科学研究能顺利进行,除了广聘人才和努力培养人才之外,必须还要创造独立、自由的学术环境,这便是他的教育独立思想。总之,胡适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他以再造文明为指导方针,积极参与各项教育革新活动,并形成了科学与人才并重,学术独立与思想自由的教育理念。

曹建坤[10](2010)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与自由主义力量的关系述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大量的报刊资料和历史当事人的着述,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激烈斗争的背景下,重点对中国共产党与自由主义力量之间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考证和梳理。目的是试图回答以下问题:这一时期中国自由主义力量的纲领、立场是什么及其主要由哪些人组成?中共与自由主义力量之间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主要包括什么内容?二者的关系在这一时期的结局如何?

二、胡适在风雨飘摇的旧北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胡适在风雨飘摇的旧北大(论文提纲范文)

(1)跫音——百年中共与北大红楼(论文提纲范文)

(2)论王德昭史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王德昭史学的价值和意义
    二、学界研究王德昭史学的基本概况
    三、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参考文献说明
第一章 王德昭史学素养的形成
    第一节 良师的启迪与引导
        一、尚仲衣引导王德昭的人生方向
        二、郑天挺、姚从吾给予王德昭的教益
        三、布林顿引领王德昭进入思想史领域
    第二节 受诸影响的益友
        一、求学北京大学期间的同学——孙思白
        二、国难时期的好友——吕荧、臧克家
        三、执教台湾师范大学时期的学人——张其昀、吴相湘、郭廷以
        四、执教香港中文大学时期的友人——何炳棣、牟润孙、章士钊
    第三节 世变的锤炼
        一、国难时期的编辑与田野调查
        二、不同时期的学生运动
        三、20世纪旅寓台、港、海外的“中国情怀”
    第四节 20世纪史学的熏陶
        一、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史学对王德昭的熏陶
        二、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对王德昭的熏陶
        三、20世纪西方历史观念对王德昭的熏陶
第二章 王德昭的中国史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研究
        一、战国思想史研究
        二、明清史研究
        三、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一、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
        二、清末民初开明士大夫群体研究
        三、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回顾
    第三节 孙中山革命思想研究
        一、同盟会时期(1903——1911年)孙中山革命思想分析
        二、过渡时期(1911——1919年)孙中山革命思想分析
        三、晚年时期(1919——1925年)孙中山革命思想分析
第三章 王德昭的史学精神与方法
    第一节 史学精神
        一、民本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
        二、比较思想与中西融通治史精神
        三、借鉴意识与古今比拟融通思想
    第二节 历史研究法
        一、先大后小、大小结合研究法
        二、重视典例、以小见大研究法
        三、重视多元史料的选取、运用与论文的写作
    第三节 历史教学法
        一、缘何教历史
        二、怎样教历史
        三、怎样为教师
第四章 对王德昭史学的评价
    一、治学之勤、待人之真、爱国之炽
    二、治史之广、中西之融、影响之远
    三、温情大师王德昭
结语
附录:《王德昭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蔡元培时期的北京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历史研究法
        (三) 比较研究法
        (四) 案例研究法
    六、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校园文化概述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 多样性
        (二) 创新性
        (三) 开放性
        (四) 先进性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 思想修养功能
        (二) 身心陶冶功能
        (三) 能力培养功能
    四、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 “立德树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二) 校园文化是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
第二章 蔡元培时期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案例研究
    一、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
        (一) 大学本质:高深学问
        (二) 大学理念:兼容并包
        (三) 大学体制:教授治校
        (四) 大学目标:人格培养
        (五) 大学保障:教育独立
    二、蔡元培的文化观与北京大学的改革
        (一) 蔡元培中西融合的文化观
        (二) 蔡元培推进北京大学的改革
    三、蔡元培时期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 学术文化的建设
        (二) 社团文化的建设
        (三) 物质文化的建设
        (四) 校内外文化的融合
    四、蔡元培时期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特点
        (一) 传承民族文化
        (二) 创新学术文化
        (三) 引领社会文化
第三章 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一、蔡元培时期北大校园文化的借鉴价值
        (一) 基于民族传承的文化自觉
        (二) 基于普适价值的文化传播
        (三) 基于核心价值的文化创新
    二、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一) 文化传播网络化
        (二) 价值观多元化
        (三) 功利主义渗透
    三、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制度建构的文化冲突
        (二) 精神文化建设的误区
        (三) 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品位不高
        (四) 社区文化融合不充分
    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建立长效机制,增强校园文化发展科学性
        (二) 引领和谐校园建设,培育大学精神
        (三) 培育学生社团品牌,提高活动质量
        (四) 积极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融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大学组织文化变革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价值观管理的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
    1.3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当代中国大学组织文化失范及其价值观归因分析
    2.1 广受质疑的大学组织绩效与组织形象
    2.2 大学组织文化失范及其价值观表现
    2.3 场域互动:大学组织文化及其价值取向的深层动因
3 大学组织文化变革动力机制及价值观冲突与融合机理分析
    3.1 中国大学组织文化变革的场域动力机制分析
    3.2 大学组织文化变革过程及其契机条件分析
    3.3 大学组织文化变革中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机理探析
    3.4 大学组织文化变革中的文化刚性与文化扰动问题分析
4 大学组织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测量与控制策略
    4.1 国内外有关组织文化及其价值观测量方法探讨
    4.2 大学组织文化主要测量维度的选定
    4.3 案例:K大学组织文化现状与价值观测量实证分析
    4.4 大学组织文化及其价值观变量的控制策略
5 大学组织文化场域的变革趋势与价值观构建
    5.1 当下中国大学组织场域发展的新态势
    5.2 当下中国大学组织发展战略及其价值取向
    5.3 构建基于现代文化自觉的大学价值观体系
6 基于价值观指导的大学组织文化变革路径与对策
    6.1 建立基于价值观认同的大学组织外部支撑体系
    6.2 打造具有价值自觉意识的大学变革领导团队
    6.3 培育充满活力的“无边界”大学学术组织
    6.4 构建基于价值观统领的大学制度文化
    6.5 实施积极有效的大学组织成员价值观化育策略
7 结语
    7.1 几点基本结论
    7.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7.3 不足和有待深化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胡适外语教学思想研究 ——基于胡适中西文化观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胡适中西文化观的形成
    第一节 中西文化观
    第二节 中西文化观的形成
第二章 胡适论外语教学的目的
    第一节 外语教学目的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外语教学的目的
第三章 胡适论外语教材
    第一节 外语教材的作用
    第二节 外语教材的选编
第四章 胡适论外语教学的科学方法
    第一节 “科学方法”的内涵和理论渊源
    第二节 外语教学的科学方法
第五章 胡适外语教学思想的启示
    第一节 对外语课程的启示
    第二节 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文化、政治与教育 ——教育的文化政治学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绪论
    一、研宄缘起:问题与逻辑
    二、文献述评:认识和理路
    三、理论基础:嵌入性理论
    四、总体构想: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 意义和边界:文化政治学及其批判
    一、文化研宄:文化的政治学新路向
    二、激进与保守:西方文化政治之争
        (一) 激进保守之争
        (二) 激进还是保守
    三、意义与边界:中国文化政治之维
        (一) 意义与启示
        (二) 局限与边界
第二章 制约或促进:教育的文化思考及其批判
    一、教育的文化思考
        (一) 文化的教育概念
        (二) 教育要素的文化分析
        (三) 教育个案的文化解读
    二、文化的教育事实
        (一) 古今抑或中西:近代中国教育的现代性审视
        (二) 西方教育契入:京师同文馆的官方认知
        (三) 东方文化抵触:京师同文馆流变的民众意识
    三、文化的教育理论
        (一) 工具与价值:文化的两维区分
        (二) 官方和民间:文化的两种态度
        (三) 制约或促进:文化的两种可能
第三章 可能与困境:教育的教育选择及其困境
    一、教育独立思潮
        (一) 教育独立思潮议说
        (二) 教育独立思潮发展
    二、教育独立实践
        (一) 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二) 北大校务改革
        (三) 大学院、大学区实验
        (四) 教育独立思潮的现实困境与内外局限
    三、教育独立论说
        (一) 教育独立的内涵与分层
        (二) 教育独立的可能与局限
第四章 泛化与窄化:教育的政治干预及其异化
    一、教育的政治之维
        (一) 教育政治的天然关联
        (二) 教育政治的现实演进
    二、教育的政治衍化
        (一) 教育转向的政治路线
        (二) 教育转身的政治表达
    三、教育的政治阐述
        (一) 泛化与窄化:教育政治的双重边界
        (二) 权力与权利:教育政治的双重向度
        (三) 宏观与微观:教育政治的双重层面
结语 边界与意义:批判教育之批判
    一、批判教育研究论说
    二、微观政治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三、批判教育研宄在中国的境遇与可能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7)胡适的一流大学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的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论文综述
        一、胡适教育思想和实践研究的现状
        二、胡适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与难点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
第二章 胡适一流大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实用主义教育观
        一、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形成与确立
        二、实用主义教育观的主要阐述
    第二节 教育救国观
        一、教育救国观的形成与确立
        二、教育救国观的主要阐述
    第三节 教育独立观
        一、教育独立观的行成与确立
        二、胡适对教育独立观的主要阐述
第三章 胡适一流大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思想萌芽、诞生与《非留学篇》
    第二节 思想成熟与《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
    第三节 思想延续与《五年计划的纲领草案》
第四章 胡适一流大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建立中国学术独立的基础是目的
        一、建立中国学术独立的基础
        二、学术独立的四个条件
    第二节 集中力量办几所国家大学是方法
        一、要有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的一流大学
        二、五到十个一流大学目标的提出
    第三节 办好研究生院是重点
        一、大学中宜设毕业院(研究院)
        二、一流的大学要以办研究生院为方针
    第四节 改变大学观念是根本
        一、大学必须具有综合性
        二、大学教育制度的革新
        三、注重大学的精神与大学的延续性
    第五节 人才与经费是必要条件
        一、人才是第一要件
        二、独立的经费来源
    第六节 具有前瞻性的校长是关键
        一、教育家办学
        二、校长要具有远大的理想与开创性
第五章 创建一流大学的实践
    第一节 北大教授时的初次尝试
        一、创议“教授治校”
        二、提倡选课制
        三、注重学术研究,积极延聘人才
        四、北大应注重提高
        五、为清华设计“国学研究院”的组织体制
    第二节 中国公学校长时的大胆尝试
        一、设法筹款,裁并院系
        二、无为而治,民主办学
        三、聘请一流人才,提倡学术自由
    第三节 北大中兴时期的实践
        一、筹措经费,招募优秀人才
        二、倡导“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
    第四节 北大校长时的实践
        一、诚聘一流师资与办研究生院
        二、办全国最高学术的研究机关
        三、向政府提出创建一流大学的若干建议
    第五节 台湾研究院长时的实践
        一、屡谈一流大学的建设与主掌台湾中央研究院
        二、拟定“五年计划纲领草案”,创建一流研究中心
第六章 评价与启示
    第一节 胡适一流大学思想的评价
        一、根植于强烈的民族感与责任感
        二、科学的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相支撑
        三、在我国首创性地提出一流大学的建设,具有先导作用
    第二节 胡适一流大学思想的启示
        一、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创建一流学术研究中心
        二、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基础,一流人才是支撑
        三、革新大学观念,发展研究生教育是重要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政治思想
        (二) 哲学思想
        (三) 教育思想
        (四) 文化思想
        (五) 学术思想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历史研究法
        (三) 比较研究法
    五、研究难点和拟创新点
        (一) 研究难点
        (二) 本研究的拟创新点
    六、研究思路
第一章 蔡元培的教育人生
    一、清末名翰林
        (一) 商人世家
        (二) 就学私塾
        (三) 科场及第
    二、创办新教育
        (一) 出任绍兴中西学堂总理
        (二) 担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
        (三) 受任中国教育会会长
    三、留学欧洲
        (一) 赴德留学
        (二) 留学法国
    四、首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
    五、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一)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二) 出长北京大学
    六、担任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
        (一) 担任大学院院长
        (二) 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第二章 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一) 对儒家文化的继承
        (二) 对旧教育体制的批判
    二、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熏陶
        (一) 西学东渐的影响
        (二) 留学海外
    三、清末民初进步学人的影响
        (一) 严复对蔡元培的影响
        (二) 王国维对蔡元培的影响
        (三) 胡适对蔡元培的影响
第三章 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价值取向
        (一) 思想自由
        (二) 兼容并包
    二、二元论的世界观
        (一) 本体论
        (二) 二元论
    三、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 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
第四章 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大学的职能:研究高深学问
        (一) 大学职能的嬗变
        (二) 蔡元培大学职能提出的缘由
        (三) 蔡元培大学职能的内涵
    二、大学的办学理念:兼容并包
        (一) 蔡元培"兼容并包"办学理念的提出
        (二) 蔡元培"兼容并包"办学理念的主要内容
    三、大学的管理体制:教授治校
        (一) 蔡元培"教授治校"的提出缘由
        (二) 蔡元培"教授治校"的内涵与施行
    四、大学的办学目标:五育并举
        (一) 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的提出
        (二) 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的具体内容
    五、大学办学的保障:教育独立
        (一) 蔡元培"教育独立思想"提出之缘由
        (二) 蔡元培"教育独立"思想的内容
第五章 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对现代的大学理念进一步廓清
        (一) 我国大学理念的偏失
        (二) 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矫治
    二、为当代大学定位提供理论依据
        (一) 我国高校定位的发展历程
        (二) 我国高校定位的现状
        (三) 我国高校定位的理性思考
    三、对现代大学民主管理的指导
        (一) 高等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是新形势的必然需要
        (二) 科学民主的管理模式是大学发展的保障
        (三) 强化高校民主管理中的制度建设
    四、对提升现代大学学术权力的启迪
        (一) 提升学术权力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
        (二) 强调学术影响力,坚决遏制"权力寻租"现象
        (三) 促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调发展
    五、对培养现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启示
        (一) 人格的内涵与特征
        (二) 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提出
        (三) 当代大学生人格不健全的现状
        (四) 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举措
    六、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一) 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
        (二) 我国现行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
        (三) 我国现行大学制度的缺陷
        (四) 构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举措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再造文明与教育革新 ——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既有研究成果综合分析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及研究难点
第1章 胡适的学思历程
    1.1 九年家乡教育与传统文化熏染
        1.1.1 徽州文化的熏染
        1.1.2 胡适的家世与父母的影响
        1.1.3 成为“无神论”者的思想根源
        1.1.4 私塾教育外的偶得
    1.2 上海求学与初步接受新思想
        1.2.1 步出家门,赴沪求学
        1.2.2 思想的变动
        1.2.3 思想的结胎
    1.3 七年留美生涯与志业的选择
        1.3.1 浪子回头,赴美留学
        1.3.2 由农学改习哲学
        1.3.3 师从杜威,接受实验主义
        1.3.4 再造文明的滥觞与志业的选择
        1.3.5 酝酿文学革命
第2章 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的文化基础
    2.1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2.1.1 胡适与文学革命
        2.1.2 胡适与整理国故
        2.1.3 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再造文明
    2.2 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2.2.1 胡适的基本文化文明观
        2.2.2 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2.2.3 胡适对西方近代文明的态度
        2.2.4 全盘西化还是中国本位文化?
        2.2.5 中国文化复兴之路
第3章 胡适的高等教育发展方略与实践
    3.1 胡适的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方略
        3.1.1 再造文明与高等教育关系
        3.1.2 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战略规划
        3.1.3 高等教育发展方略
    3.2 胡适与我国高等教育革新
        3.2.1 初教北大的教育革新实践
        3.2.2 执掌中国公学的教育革新实践
        3.2.3 北大中兴时期的教育革新实践
        3.2.4 出掌北大的教育革新实践
        3.2.5 晚年在台湾的教育革新实践
第4章 胡适的教育独立论与高等教育理念
    4.1 胡适的教育独立思想
        4.1.1 胡适的教育独立思想探源
        4.1.2 胡适的教育独立思想内涵
        4.1.3 胡适教育独立思想的评价和启示
    4.2 胡适的高等教育理念
        4.2.1 科学与人才并重
        4.2.2 学术独立与思想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与自由主义力量的关系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共产党与民盟、民社党
    (一) 中共与民盟的关系。
    (二) 中共与民社党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与《大公报》《观察》
    (一) 自由主义者对中共的认识。
    (二) 双方的一些争论。
        1.何谓自由主义者。
        2. 挖根与“填土”。
        3.“新路”不通。
        4.“阴谋”与“和平”。
    (三) 自由主义者处境窘迫。
    (四) 中共与自由主义者双方审慎地接近。
    (五) “民主个人主义者”的归依。
中共与胡适
历史启示
    (一) 团结、争取是主导。
    (二) 批评、教育不可少。
    (三) 合理区分是技巧。所谓合理区分包括三层含义:

四、胡适在风雨飘摇的旧北大(论文参考文献)

  • [1]跫音——百年中共与北大红楼[J]. 李舫.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21(06)
  • [2]论王德昭史学[D]. 柴超. 淮北师范大学, 2018(12)
  • [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蔡元培时期的北京大学为例[D]. 刘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02)
  • [4]大学组织文化变革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价值观管理的视域[D]. 蔡世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3)
  • [5]胡适外语教学思想研究 ——基于胡适中西文化观的视角[D]. 李静. 聊城大学, 2014(03)
  • [6]文化、政治与教育 ——教育的文化政治学阐释[D]. 白明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7]胡适的一流大学梦[D]. 戴升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2)
  • [8]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D]. 吴舸. 西南大学, 2010(05)
  • [9]再造文明与教育革新 ——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 李运昌. 河北大学, 2010(10)
  • [10]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与自由主义力量的关系述论[J]. 曹建坤. 中共党史研究, 2010(03)

标签:;  ;  ;  ;  ;  

胡适在岌岌可危的老北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