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宾语重复与“Le_1”变位的“V le VN”结构

浅谈宾语重复与“Le_1”变位的“V le VN”结构

一、略论带宾动词重叠和“了_1”套合的“V了VN”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1](2013)在《汉语双宾句历时演变及相关结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细致考察了汉语从先秦至清代双宾句及相关话题句、介宾结构式、连谓结构、处置式和被动式历史演变面貌,分析了汉语双宾句历时演变特点及原因,探讨了诸相关句式结构选择制约因素,并从类型学角度分析R和T在被动化、去被动化、疑问、内嵌、关系化、反身化、互指、量化关系等八项参数下的句法表现特征。文章在结构上分为绪论—主体—结论三大部分,共六章。第一章是绪论,本文在综述以往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描写先秦至清代汉语双宾句及相关话题句、介宾结构式、连谓结构、处置式和被动式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第三章基于第二章的语料考察,分析了汉语双宾句历时演变特点及原因。第四章探讨了汉语双宾句及相关话题句、介宾结构式、连谓结构、处置式和被动式句式选择制约因素问题。第五章从类型学的角度考察汉语双及物构式的句法特征。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如下:(一)汉语双宾句历时演变总体特点是:1.各时期都有V+OIO+ODO和V+ODO+OIO两种语序类型,V+OIO+ODO语序占优势,关于V+ODO+OIO语序出现的原因,本文不同意介词省略说而认为与“之於/乎”连用时的合音现象有关。2.由于“动词及其论元语义关系农达的明晰性原则”作用力,汉语双宾句类型上有减少趋势,句法表现复杂化,动宾关系紧密化。3.双宾动词配价能力由于二次分类不同有历史变化,单独带宾语的能力也有历史演变。4.宾语语义和形式上逐渐复杂化。本文为“夺取类”双宾句存在合理性补充了两点证据。(二)各个历史时期的句式面貌、动词语义、句法、语用认知原则均会影响句式选抒。(三)动词论元的语义角色和句法位置对指称表达有影响。(四)汉语双及物构式类型学上的特点有:1.汉语在线性序列上属于“混合型(mixed)",R和动词V的关系比T更紧密,这种线性序列使汉语双宾句VOROT语序为优势语序,并且使R和T具备多种句式结构呈现可能性。2.汉语进入双及物构式的动词为开放的类型。3.汉语双宾句能容纳的语义类型比Malchukov et. al.(2007)所绘制的语义地图要复杂。(五)“同一形式表达多种意义”和“同一意义可以使用多种形式表达”的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关系问题是认知、语用和语法共同作用力的结果。

陈雪萍[2](2012)在《现代汉语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现代汉语中两种越来越引起学者关注的复合词——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为研究对象,从其来源、特点、分类、配价等方面进行考察,力求对这两类复合词存在的合理性做全面深入的分析。文章第一章简要介绍现代汉语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语料来源,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第二三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二章首先对现代汉语连动式兼语式句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其次从句法语义框架压模的角度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解释了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的产生。最后从汉语词法和句法一致性的角度对连动式兼语式句法与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这两个处于不同层面的语法单位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不仅存在一些相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论文第三章写现代汉语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的确定。首先介绍现代汉语复合词结构类型确定的依据,然后通过这两类复合词与其他结构类型复合词的比较突出其特点:连动型复合词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语素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兼语型复合词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语素之间可以插入“兼语”去理解。再接下来从构成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的两语素的特点出发,以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区别点对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进行了下位分类。论文第四章研究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的配价情况。简要介绍了多种确定汉语动词配价的原则与方法,经过筛选,选取了在最简单的抽象句中确定配价的方法,然后借鉴袁毓林先生的控制——还原分析法对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的配价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计算。最后是结语。简要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不足之处。

卢桂芝[3](2011)在《汉语“给”与泰语“(?)”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对比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从词性、语义、句法功能三个方面对汉语“给”和泰语“(?)”进行考察,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给”和“(?)”有很多相同之处,也存在很多差别。二者的相同之处有:“给”和“(?)”都是表示“给予义”的动词;“给”和“(?)”都可以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服务对象;“给”可以作助词,“(?)”在泰语中也可以作为状语标志的结构助词使用。“给”和“(?)”作为动词使用时,都是及物动词,并且都可以接双宾语;二者都有连动、兼语结构;二者都可以用在祈使句中。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词性不完全对等:“给”从动词虚化为介词和助词,语法化过程清晰明显;而“(?)”兼属多类词性,除了及物动词外,它还可以是介词、趋向动词、结构助词,甚至可以当连词使用。二是语义不完全对等:动词“给”没有“提供义”、“提出义”、“出示义”和“吩咐义”;三是句法功能不完全对等:“给”的四个常用句型与“(?)”的相关句型不是一对应的关系,二者构成兼语结构和双宾结构时的情况不一样;“给我”可以用在祈使句中,加强语气,“(?)”可以用在表示祝福或提出某种要求的句子里,二者用法各有特点。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对泰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以及汉泰双语词典的编纂提供一些帮助。

段益民[4](2011)在《“V了 VN”结构论略》文中认为带宾的动词重叠和"了1"套合的"V了VN"(如"点了点头")和V一VN、VVN、V着N、V了N、VN构成一组相关的结构。这个结构在动态、时态等方面形成一个兼容而错互的互补系统,在动宾选择方面因时量特点、动作频度、语义特征组成一个非均质系统。

王俊[5](2011)在《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汉语离合词为研究对象,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和杨庆蕙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为基础,对现代汉语离合词进行周遍性统计。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定性分析,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离合词的性质,并对离合词进行界定,认为离合词是一种过渡的中间状态,是一类具有句法属性的词的单位,具有形式上的离析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既涉及词法模式,又涉及句法模式的一类特殊的语法单位。将离合词历时阶段的形成原因与共时阶段的逐步扩散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寻找离合词逐渐壮大的原因。唐宋时期,动补结构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是现代汉语离合词动词会分离出来的前提基础;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语素绝大多数为成词语素,离合词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融合传承后的历史结晶;词汇化、去词汇化与类化是离合词发展的内在机制;句法中轻动词的存在是离合词产生离析的根本原因。以“拼爹”一词的产生和传播为例,描写和分析离合词的传播过程,并预测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离合词在未来将还会大幅度增加。将现代汉语普通话、方言与古代汉语进行对比研究,将汉语、英语、德语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离合现象在语言中的共性和个性。通过考察离合词的合并态类型与离合词的游离态类型,打通词法与句法的界限,从语义构词的角度来分析合并态离合词的结构与关系,并对汉语离合词带宾语的现象进行描写分析,归纳了离合词带宾语的十种语义关系,从语义方面、语法方面以及语用方面来分析离合词带宾语的成因;从句法构词的角度来分析游离态离合词的扩展与构式,总结了游离态离合词中可插入成分的三种类型,归纳了离合词的离析度的特征及离析受限的原因,并对汉语离合词的四种构式分别从去词汇化和语法化角度给予分析解释,将语义构词分析法和句法构词分析法结合起来分析离合词,使之更加贴近离合词的实际面目,进而借鉴本体研究的成果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

段益民[6](2006)在《汉语语法的三元系统》文中认为语形、语义、语值、语境是汉语语法的基本要素,是研究、解释汉语语法事实和语法理论的基本前提。因而,从“语形、语义、语值、语境”角度切入,结合不同的相关因素,可以构建汉语语法的制约系统、证明系统、柔性系统。

宛新政[7](2004)在《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三维语法”的理论为指导,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现代汉语致使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文章认为汉语致使句是形式与意义的紧密结合体。致使句在意义上对应的是由致力事件和结果事件整合而成的致使事件。汉语致使句形式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由特定标记构成的致使句、由特定句法格式构成的致使句、由词语的使动用法构成的致使句。文章着重对这三种致使句的句式特征进行全面考察和描写,发掘各种形式所具有的语义和功能特点,充分探究汉语致使句语法形式系统与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并对各种致使句次类进行对比研究,在致使句系统中确立其特定位置。全文共分八章,外加前言和结语两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主旨、研究范围、研究原则和方法,语料来源以及其标注方式。第一章,汉语致使句研究综述。以时间为顺序全面梳理了从《马氏文通》至今的汉语致使句的研究脉络。文章将致使句的研究分为三个时期:一是革新与草创时期;二是语法知识大普及时期;三是繁荣发展时期。文章总结了各个时期致使句研究的成果和特点,并指出目前汉语致使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章,分析现代汉语致使句的性质、范围及类别。讨论并明确致使和致使句的含义,吸收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在深入分析致使句的语义结构和形式表现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汉语的致使句系统;并依据致使句的有关特征,对现代汉语致使句的边界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尝试从新的角度为致使句进行分类。为致使句各种句式的描写和解释提供一个大致的理论背景。 第三章至第八章对现代汉语致使句的三个大类、六个小类进行全面的描写。 第三章,分析由特定标记构成的致使句的第一种——“使”字句。详细考察“使”字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使”字句进行内部和外部的比较研究。第四章,分析由特定标记构成的致使句的第二种——致使性“把”字句。重点研究致使性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并对两种由特定标记构成的致使句进行对比分析。第五章,分析由特定句法格式构成的致使句的第一种——使令句。详细研究使令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并将其与相关句式使字句进行对比考察。第六章,分析由特定句法格式构成的致使句的第二种——使成句。研究使令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并将其与相关句式使动句和使令句进行对比研究。第七章,分析由特定句法格式构成的致使句的第三种——V 得致使句。详细讨论其两个次类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并将其与相关句式“使”字句和使令句进行对比研究。第八章,分析由词语使动用法构成的致使句——使动句。详细探究使动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将其与相关句式使成句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使动句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地位进行探讨。结语部分概述全文的内容和基本观点,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文章末尾附有参考文献。

段益民[8](2000)在《略论带宾动词重叠和“了1”套合的“V了VN”结构》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V了VN"结构,如"伸了伸腿"、"敲了敲门"等。本文的"V"指单音节及物动词,一般是表示动作的自主动词。"N"指单音节或多音节的体词类宾语。①本文的"V了VN"结构为带宾的动词重叠和"了1"套合的结构,因而也涉及到和这类格式有密切关系的"VN"、"V着N"、"V了N"、"VVN’’、"V—VN"等结构。

二、略论带宾动词重叠和“了_1”套合的“V了VN”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带宾动词重叠和“了_1”套合的“V了VN”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双宾句历时演变及相关结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1.2 研究回顾
        1.2.1 双宾句的界定和分类问题
        1.2.2 对双宾句的共时研究情况
        1.2.3 对双宾句的历时研究情况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定义、分类、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定义、分类
        1.3.2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1.3.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1.5 语料范围
第二章 先秦至清代汉语双宾句及相关结构概况
    2.1 先秦时期汉语双宾句及相关结构概况
        2.1.1 双宾句事件类型的构成模式
        2.1.2 双宾动词特点
        2.1.3 近宾语和远宾语的指称表达情况
        2.1.4 与双宾句有关的句式结构
        2.1.5 小结
    2.2 西汉时期汉语双宾句及相关结构概况
        2.2.1 双宾句事件类型的构成模式
        2.2.2 双宾动词特点
        2.2.3 近宾语和远宾语的指称表达情况
        2.2.4 与双宾句有关的句式结构
        2.2.5 小结
    2.3 东汉时期汉语双宾句及相关结构概况
        2.3.1 双宾句事件类型的构成模式
        2.3.2 双宾动词特点
        2.3.3 近宾语和远宾语的指称表达情况
        2.3.4 与双宾句有关的句式结构
        2.3.5 小结
    2.4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双宾句及相关结构概况
        2.4.1 双宾句事件类型的构成模式
        2.4.2 双宾动词特点
        2.4.3 近宾语和远宾语的指称表达情况
        2.4.4 与双宾句有关的句式结构
        2.4.5 小结
    2.5 唐五代时期汉语双宾句及相关结构概况
        2.5.1 双宾句事件类型的构成模式
        2.5.2 双宾动词特点
        2.5.3 近宾语和远宾语的指称表达情况
        2.5.4 与双宾句有关的句式结构
        2.5.5 小结
    2.6 宋代汉语双宾句及相关结构概况
        2.6.1 双宾句事件类型的构成模式
        2.6.2 双宾动词特点
        2.6.3 近宾语和远宾语的指称表达情况
        2.6.4 与双宾句有关的句式结构
        2.6.5 小结
    2.7 元明时期汉语双宾句及相关结构概况
        2.7.1 双宾句事件类型的构成模式
        2.7.2 双宾动词特点
        2.7.3 近宾语和远宾语的指称表达情况
        2.7.4 与双宾句有关的句式结构
        2.7.5 小结
    2.8 清代汉语双宾句及相关结构概况
        2.8.1 双宾句事件类型的构成模式
        2.8.2 双宾动词特点
        2.8.3 近宾语和远宾语的指称表达情况
        2.8.4 与双宾句有关的句式结构
        2.8.5 小结
第三章 汉语双宾句历时演变特点
    3.1 双宾句构成的演变特点
        3.1.1 双宾句语序演变特点
        3.1.2 双宾句类型演变脉络
        3.1.3 双宾句句法演变特点
    3.2 双宾动词演变特点
        3.2.1 双宾动词语义演变特点
        3.2.2 双宾动词音节演变特点
        3.2.3 双宾动词带宾语能力演变特点
    3.3 宾语演变特点
        3.3.1 宾语语义演变特点
        3.3.2 宾语语法形式演变特点
        3.3.3 宾语指称表达演变特点
    3.4 小结
第四章 汉语句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4.1 双宾句及相关句式结构历时演变脉络对句式选择影响
    4.2 动词语义对句式选择影响
    4.3 句法特点对句式选择影响
    4.4 语用认知原则对句式选择影响
        4.4.1 重量成分后置原则对句式选择影响
        4.4.2 话题前置原则对句式选择影响
        4.4.3 经济性原则对句式选择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双及物构式研究
    5.1 双及物构式的编码特征
    5.2 双及物构式的基本线性序列和表现特征
        5.2.1 双及物构式的基本线性序列
        5.2.2 双及物构式的表现特征
        5.2.3 小结
    5.3 双及物构式中的词汇变化
        5.3.1 封闭的类型
        5.3.2 开放的类型
    5.4 认知网络与语义地图研究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形式和意义的关系问题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引用书目
类型学研究网络库
附录
后记

(2)现代汉语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现代汉语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的研究现状
    1.2 现代汉语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研究的必要性
    1.3 本文的语料来源,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现代汉语连动式兼语式句法的特点以及连动兼语语义框架压模
    2.1 连动式句法的定义和特点
    2.2 连动式的语义框架压模以及连动词的产生
    2.3 现代汉语连动型复合词与连动式的异同
        2.3.1 词法和句法的关系
        2.3.2 连动型复合词与连动式的比较
    2.4 兼语式句法的特点
    2.5 兼语结构方式的语义框架压模以及兼语词的产生
    2.6 现代汉语兼语型复合词与兼语式的比较
第三章 现代汉语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的确定
    3.1 现代汉语复合词结构类型确定的方法
        3.1.1 构词法和造词法的区别
        3.1.2 复合词内部结构关系的性质
    3.2 现代汉语连动型复合词的确定
        3.2.1 现代汉语连动型复合词与联合型复合词的区别
        3.2.2 连动型复合词与补充型复合词的区分
        3.2.3 连动型复合词与动宾型、偏正型复合词的区别
    3.3 现代汉语兼语型复合词的确定
        3.3.1 兼语型复合词与联合型复合词的区分
        3.3.2 兼语型复合词与补充型复合词的区分
        3.3.3 兼语型复合词与动宾型、偏正型复合词的区别
    3.4 连动型复合词与兼语型复合词的区分
    3.5 连动型复合词的类型
    3.6 兼语型复合词的类型
第四章 现代汉语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的配价研究
    4.1 现代汉语配价理论介绍
    4.2 汉语动词配价的原则与方法
    4.3 现代汉语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的配价分析
        4.3.1 袁毓林的控制——还原分析方法
        4.3.2 连动型复合词的配价计算
        4.3.3 兼语型复合词的配价计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连动型复合词
附录 2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兼语型复合词
后记

(3)汉语“给”与泰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理论与方法
2 "给"和"(?)"的词性对比
    2.1 "给"的词性及语法化过程
    2.2 "(?)"的词性
    2.3 "给"和"(?)"词性的异同
3 "给"和"(?)"的语义对比
    3.1 "给"的语义
    3.2 "(?)"的语义
    3.3 "给"和"(?)"语义的异同
4 "给"和"(?)"的句法功能对比
    4.1 "给"的四个常用句型与"(?)"相关句型对比
    4.2 "给"字兼语句与"(?)"兼语结构对比
    4.3 "给"和"(?)"特殊用法
5 总结
    5.1 "给"和"(?)"的相同点
    5.2 "给"和"(?)"的不同点
    5.3 教学建议
    5.4 文章不足之处
注释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4)“V了 VN”结构论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结构组合
    l.1 结构要素
        1.1.1 “V”的特征
        1.1.2 “N”的特征
    1.2 结构制约
二、成分系连
三、格式转换
    3.1 “V了VN”和“V一VN”“VVN”的转换
    3.2 “V了VN”和“V了N”“V着N”的转换
    3.3 “V了VN”和“VN”的转换
四、功能类别
五、结论

(5)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1.1 离合词的本体研究
        1.1.2 离合词的应用研究
    1.2 存在的问题
        1.2.1 本体研究存在的问题
        1.2.2 应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
        1.3.1 摸清离合词的基本情况
        1.3.2 探索离合词演化的过程
        1.3.3 为应用研究提供本体支持
    1.4 研究思路
        1.4.1 定量与定性
        1.4.2 历时与共时
        1.4.3 词法与句法
        1.4.4 对比研究
        1.4.5 静态与动态
        1.4.6 本体与应用
2. 离合词的界定
    2.1. 离合词的定义
        2.1.1 典型离合词的演变过程
        2.1.2 离合词的特征
    2.2 离合词的定性分析
        2.2.1. 以双音节语素构成的
        2.2.2. 以动宾结构为主体的
        2.2.3 离合两可
        2.2.4 词义的文化地域性
    2.3 离合词的多维度比较
        2.3.1 汉——外比较
        2.3.2 普——方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离合词的产生和传播
    3.1 离合词的产生
        3.1.1 动补结构对离合词产生的影响
        3.1.2 历史传承性对离合词产生的影响
        3.1.3 词汇化、去词汇化与类化对离合词产生的影响
        3.1.4 轻动词对离合词的影响
    3.2 离合词的传播
        3.2.1 离合词的整体传播图形描写
        3.2.2 离合词的个体传播数学描写
    3.3 本章小结
4. 离合词的语义分析
    4.1 谓词前置型
        4.1.1 单构式离合词
        4.1.2 复构式离合词
    4.2 谓词后置型(主谓式)
        4.2.1 主事-性状
        4.2.2 主事-动作
        4.2.3 遭遇-动作
    4.3 本章小结
5. 离合词的语法分析
    5.1 离合词的词类分布
        5.1.1 动词
        5.1.2 形容词
        5.1.3 副词
        5.1.4 兼类词
    5.2 离合词的造句功能
        5.2.1 充当句子的主语或者主语中心
        5.2.2 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者谓语中心
        5.2.3 充当句子的定语
        5.2.4 充当句子的状语
        5.2.5 充当句子的补语
    5.3 离合词的组合能力
        5.3.1 能够接受副词的修饰
        5.3.2 不能带宾语的现象
        5.3.3 能够带宾语的现象
    5.4 本章小结
6. 离合词的带宾形式
    6.1 离合词带宾语的语义关系
        6.1.1 O2是动作行为VO1的对象
        6.1.2 O2是动作行为VO1的发出者
        6.1.3 O2是动作行为VO1的接受者
        6.1.4 O2是动作行为VO1的目标
        6.1.5 O2是动作行为VO1的目的
        6.1.6 O2是动作行为VO1的原因
        6.1.7 O2是动作行为VO1的结果
        6.1.8 O2是动作行为VO1发生所触及的范围
        6.1.9 O2是动作行为VO1的处所
        6.1.10 02是动作行为V01的时间
    6.2 离合词带宾语的成因
        6.2.1 语义方面
        6.2.2 语法方面
        6.2.3 语用方面
    6.3 本章小结
7. 离合词的游离形式
    7.1 游离中可插入成分的类型
        7.1.1 体类型
        7.1.2 非体类型
        7.1.3 套合类型
        7.1.4 逆置类型
    7.2 离合词的离析度
        7.2.1 离合词离析的可推导性与不可推导性
        7.2.2 插入成分的受限性
        7.2.3 离析度受限的原因
    7.3 本章小结
8. 汉语离合词的去词汇化和语法化
    8.1 离合词的去词汇化
        8.1.1 "越A越B"的去词汇化
        8.1.2 "A了B了"的去词汇化
    8.2 离合词的语法化
        8.2.1 "A什么B"的语法化
        8.2.2 "你A你的B,我C我的D"的语法化
    8.3 本章小结
9. 离合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9.1 离合词的偏误类型
        9.1.1 初级阶段偏误分析
        9.1.2 中高级阶段偏误分析
    9.2 离合词的偏误成因
        9.2.1 本体研究的不统一
        9.2.2 离合词自身的特殊性
        9.2.3 母语的负迁移
        9.2.4 目的语语法规则的过度泛化
        9.2.5 教材和词典的关注不充分
        9.2.6 教师的讲解与训练不充分
        9.2.7 学生的畏难情绪
    9.3 离合词的教学策略
        9.3.1 初级阶段离合词教学设计
        9.3.2 中级阶段离合词教学设计
        9.3.3 高级阶段离合词教学设计
    9.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6)汉语语法的三元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三元系统的组合要素
    1.语形要素
        (1) 替代性语形法 (一级)
        (2) 增删性语形法 (一级)
        (3) 组合性语形法 (一级)
        (4) 转换性语形法 (二级)
        (5) 框架性语形法 (三级)
    2.语义要素
        (1) 分解性语义法 (二级)
        (2) 蕴涵性语义法 (二级)
        (3) 指向性语义法 (二级)
    3.语值要素
    4.语境要素
        (1) 延展式语境 (一级)
        (2) 对话式语境 (二级)
二、 三元系统的建构整合
    1.制约系统
        (1) 制约系统试图解构话语制约的基本因素, 借以探讨话语在汉语语法框架内的生成机制和转换机制。 制约系统可图示如下:
        (2) 制约因素的多元联系
        (3) 制约系统的操作程序:
    2.证明系统
        (1) 证明系统的整合流程
        (2) 证明系统各部分内容
    3.柔性系统
        (1) 柔性系统的表述方式
        1) 两可型 (A或B)
        2) 类同型 (A同B)
        3) 添加型 (A加B)
        4) 失衡型 (A非B)
        (2) 柔性系统的复合动因
        (3) 柔性系统的图示
        (4) 柔性系统的操作流程
三、 结 论

(7)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汉语致使句研究综述
    1.1 草创与革新时期的致使句研究
    1.2 语法知识大普及时期的致使句研究
    1.3 繁荣发展时期的致使句研究
    1.4 小结
第二章 致使句的性质、范围及类别
    2.1 “致使”和“致使句”
    2.2 致使句的语义结构与致使句的生成
    2.3 汉语致使句系统及致使句特征
    2.4 关于汉语致使句边界的讨论
    2.5 汉语致使句的分类
第三章 由特定标记构成的致使句(一)
    3.1 “使”字句的范围
    3.2 “使”字句的句法分析
    3.3 “使”字句的语义分析
    3.4 “使”字句的语用分析
    3.5 “使”字句内部成员的比较
第四章 由特定标记构成的致使句(二)
    4.1 致使性把字句的范围
    4.2 致使性把字句的句法分析
    4.3 致使性把字句的语义分析
    4.4 致使性把字句的语用分析
    4.5 致使性把字句与“使”字句
第五章 由特定句法格式构成的致使句(一)
    5.1 使令句的范围
    5.2 使令句的句法分析
    5.3 使令句的语义分析
    5.4 使令句的语用分析
    5.5 使令句与相关句式的比较
第六章 由特定句法格式构成的致使句(二)
    6.1 使成句的范围
    6.2 使成句的句法分析
    6.3 使成句的语义分析
    6.4 使成句的语用分析
    6.5 使成句的比较分析
第七章 由特定句法格式构成的致使句(三)
    7.1 V 得致使句的范围
    7.2 前指 V 得致使句的特点
    7.3 后指 V 得致使句的特点
    7.4 V 得致使句与相关致使句的比较
第八章 由词语的使动用法构成的致使句
    8.1 使动句的范围
    8.2 使动句的句法分析
    8.3 使动句的语义分析
    8.4 使动句的语用分析
    8.5 使动句在现代汉语中地位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略论带宾动词重叠和“了_1”套合的“V了VN”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双宾句历时演变及相关结构问题研究[D]. 张文. 北京大学, 2013(10)
  • [2]现代汉语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研究[D]. 陈雪萍.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
  • [3]汉语“给”与泰语“(?)”的对比研究[D]. 卢桂芝. 暨南大学, 2011(10)
  • [4]“V了 VN”结构论略[J]. 段益民.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2)
  • [5]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 王俊.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1)
  • [6]汉语语法的三元系统[J]. 段益民. 洛阳大学学报, 2006(03)
  • [7]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 宛新政. 复旦大学, 2004(01)
  • [8]略论带宾动词重叠和“了1”套合的“V了VN”结构[A]. 段益民. 华中语学论库(第二辑)——汉语重叠问题, 2000

标签:;  ;  ;  ;  

浅谈宾语重复与“Le_1”变位的“V le VN”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