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94例临床分析及药敏试验

新生儿败血症94例临床分析及药敏试验

一、新生儿败血症94例临床及药敏试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艳蓉,梁跃波[1](2021)在《新生儿败血症抗生素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是新生儿期的危急重症,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存活者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后遗症。治疗关键在于抗生素的合理选用。抗生素选用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该文对近年来新生儿败血症抗生素治疗情况进行综述,旨在有助于临床工作中及时、正确、合理选用抗生素。

崔凯洁,邵长荣,孙雪荣,刘秀香,周继勇[2](2021)在《早发型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15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早发型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分析其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8月青岛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5例早发型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药敏试验、治疗方案和预后。结果 15例早发型李斯特菌败血症发病年龄均在生后24 h以内。母亲明确产前感染12例(其中发热8例,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9例),分娩时伴有Ⅱ~Ⅲ度羊水污染者8例,伴有胎儿宫内窘迫者7例。15例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3/15)、呼吸困难(12/15)、肌张力异常(10/15)、反应差(10/15)、惊厥(2/15);外周血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增高8例、白细胞数明显降低3例、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12例、血小板减少9例、降钙素原升高11例。15例患儿均进行脑脊液检查,10例合并细菌性脑膜炎。从患儿外周血及脑脊液培养中共分离出20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其中血标本15例,脑脊液5例),体外药敏试验示患儿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红霉素、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等敏感率均为100.0%;对氨苄西林、青霉素、苯唑西林敏感率分别为25.0%、30.0%、45.0%。15例患儿分别经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等抗生素抗感染治疗,11例患儿治愈出院,2例好转出院,1例患儿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患儿因脑积水加重转上级医院。结论早发型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病情凶险,合并神经系统感染几率高,对母亲伴有产前感染的高危新生儿应高度警惕,尽早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齐越涛[3](2021)在《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和晚发型败血症(LOS)的临床特点,尽早识别新生儿败血症(NOS),降低新生儿患病率和病死率,指导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且被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分析,根据发病日龄可分为早发和晚发两组。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范围[M(P25,P75)]。统计学数据用百分比(%),组间差异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病情况及一般资料比较近8年来,我院NOS的发生率稍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且由于我院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性,近年NOS发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12名NOS患儿中,男性173名,女性139名,男性比例高于女性。EOS组103名男性患儿(男女比例约为1.2:1),LOS组70名男性患儿(男女比例约为1.5:1),EOS组与LOS组在性别、分娩方式、TORCH感染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儿出生胎龄和体重发现,EOS组和LOS组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男婴与女婴之比约为1.2:1,LOS组男婴与女婴之比约为1.5:1。LOS组低出生体重儿的比例高于EOS组。两组在早产、低出生体重、羊水粪便污染、深静脉置管、产妇绒毛膜炎、胎膜早破>18小时、产妇B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排除绒毛膜炎的产妇产前发热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窒息、产妇高血压、产妇高血糖、胎盘早破、胎盘前置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9±0.57Kg,LOS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10±0.97Kg。EOS组的平均胎龄为37.5±1.87w,LOS组的平均胎龄为37.1±2.10w。分析发现,EOS组和LOS组在出生体重和胎龄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临床表现及局部感染比较对312例NOS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体温异常和反应差是NOS较常见的临床表现,EOS组和LOS组在体温异常、反应差、病理性黄疸、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机械通气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在呼吸道感染、脐部感染占比79.5%和29.1%,相比较EOS组56.4%和9.2%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和LOS组在皮肤硬肿、食欲差、肝脾肿大、皮肤粘膜瘀点瘀斑、青紫、呼吸窘迫的占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各系统局部感染情况为:呼吸道感染110例(56.4%),新生儿脐炎18例(9.2%),泌尿系感染17例(8.7%),皮肤粘膜感染(臀部感染、脓疱疮等)19例(9.7%),新生儿结膜炎8例(4.1%)。LOS各系统局部感染情况为:呼吸道感染93例(79.5%),新生儿脐炎34例(29.1%),泌尿系感染16例(13.7%),皮肤粘膜感染(臀部感染、脓疱疮等)16例(13.7%),新生儿结膜炎8例(6.8%),两组在局部感染中主要指呼吸道感染及脐炎,发生率高,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非特异性实验性指标比较对312例败血症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白细胞异常、C反应蛋白是NOS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两组之间在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白介素异常占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占比分别为29.9%、25.6%、59.8%,而EOS组在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占比分别是16.4%、12.8%、47.2%,比较发现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发现EOS组和LOS组在PLT计数下降、I/T比值异常和FIB值异常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统计了312名败血症患儿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其中并发症包括:肺炎、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肺炎、细菌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和DIC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并发症。EOS组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比例高于LOS组,L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高于EOS组,EOS组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7.7%和8.7%,明显高于LOS组的1.7%和2.6%。L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分别为13.7%和8.5%,而E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为6.2%和2.6%,分析发现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组肺炎发生比例为87.7%高于晚发组肺炎发生比例67.5%,两组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DIC和死亡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临床转归情况比较195名EOS患儿中,160名(82.1%)好转,23名(11.8%)好转后继续治疗,死亡8名(4.1%),117名LOS患儿中,79名(67.5%)好转,32例(27.4%)好转继续治疗,死亡6名(5.1%)。EOS组和LOS组在临床转归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3.647,P=0.986,P>0.05)。6.两组血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分析1.在312名被诊断为败血症的儿童中,共有51个血培养物呈阳性。经统计分析,这51例菌株包括36例(11.5%)革兰氏阳性(G+)、14例(4.7%)革兰氏阴性(G-)和1例(0.3%)真菌。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表皮葡萄球菌(5.1%)(16/312),其次为大肠杆菌3.5%(11/312)、人葡萄球菌3.5%(11/312)、溶血性葡萄球菌1.6%(5/312),藤黄微球菌0.3%(1/312),屎肠球菌0.3%(1/312),阴沟肠杆菌0.3%(1/312),肺炎克雷伯菌0.3%(1/312)。无乳链球菌0.3%(1/312),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0.3%(1/312),小芽孢杆菌0.3%(1/312),白色念珠菌0.3%(1/312)。2.对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为主的G+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均为100%,对β-内酰胺类、头孢类及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性非常高,均超过80%。多重耐药菌检出1例,为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耐药性均在较低水平,但由于新生儿特殊性及药物严重的副作用,上述药物在儿科属于慎用,甚至禁用。对肽类和恶唑啉酮类等耐药性均为0%。3.对14例主要G-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G-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有较高的耐药性,近年来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G-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明显升高。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敏感性较好,其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耐药性多达90%以上,对头孢呋辛、头孢西丁耐药性在70%以上,未发现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喹诺酮类等耐药情况;而肺炎克雷伯杆菌不仅对头孢唑林第一代头孢、第二代头孢、而且对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极高,多数90%以上耐药,敏感性较差,未发现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耐药的菌株,敏感性较好;而对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表明,对哌拉西林、四环素、头孢菌素第一、二、三代等完全耐药(100%),未发现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未发现对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耐药的菌株。4.检出白色念珠菌1例,对其进行药敏分析示: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康唑、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均敏感,耐药性为0%。结论:1.NOS在男婴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女婴。母体胎膜早破>18小时、羊水粪便污染、母体绒毛膜炎、B组链球菌感染等是EOS的高危因素;而低出生体重儿、长期置管操作、皮肤黏膜感染等是LOS的高危因素。2.G+菌(主要是CoNS)是我院NOS的主要病因,EOS中以G-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常见,而LOS中以葡萄球菌及机会致病菌为主。3.EOS致病菌感染主要通过母体阴道菌群上移和胎盘垂直传播感染,而LOS致病菌感染主要通过社区获得性感染及院内感染,定期检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对减少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及改善预后有一定参考意义。

王丝雨[4](2021)在《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基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血培养或痰培养阳性结果,分别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变迁,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最佳方案、临床药物应用提供合理依据,加强对疾病的防控,改善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NICU中血培养或痰培养阳性结果中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的患儿的病原菌种类、药敏结果及临床资料。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或校正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以革兰氏阴性菌(69/121,57.0%)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39/121,32.2%)、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26/121,21.5%)、大肠埃希菌(15/121,12.4%)为主要致病菌;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以革兰氏阳性菌(28/45,62.2%)为主,CNS(22/45,48.9%)、大肠埃希菌(6/45,13.3%)、肺炎克雷伯菌(6/45,13.3%)为主要致病菌。2015~2019年间,CNS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017年后未再检出。2.新生儿败血症中,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大环内脂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3.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和新生儿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分别占85.4%和84.0%。C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92/152,51.7%)、克雷伯菌(28/152,15.7%)和鲍曼不动杆菌(11/152,6.2%);H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克雷伯菌(33/94,35.1%)、大肠埃希菌(13/94,13.8%)和阴沟肠杆菌(13/94,11.7%)。2015~2019年间,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4.新生儿肺炎中,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发现对厄他培南、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及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头孢三四代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结论:1.2015~2019年间,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以CNS为主。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时,临床用药可选择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临床用药可选择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2.2015~2019年间,新生儿肺炎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普遍耐药率高,临床用药可选择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3.新生儿败血症近五年主要致病菌检出率的变化,考虑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的规范应用有关。4.新生儿肺炎近五年检出大肠埃希菌的变化,考虑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有关;鲍曼不动杆菌的变化,考虑该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株出现耐药有关。

陈秋芳,和俊杰,付荣[5](2021)在《新生儿败血症血液标本主要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血液标本主要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方法采集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46例新生儿败血症血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病原菌,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146例败血症患儿中共分离出致病菌株16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居多,占比为71.08%,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占比为27.11%,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阿米卡星、万古霉素耐药性较低,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诺氟沙星耐药性较低,对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诺氟沙星耐药性较低,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耐药性较高。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病原菌为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较少,临床治疗时可通过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确保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张伶玲[6](2021)在《儿童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念珠菌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了解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儿童念珠菌血症的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微生物学实验室记录中血液念珠菌培养阳性的标本信息,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白色念珠菌组与非白色念珠菌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1.124例念珠菌血症患儿中,男性66例(53.2%),女性58例(46.8%),男女比例约1.14:1。年龄最小的为58分钟,最大的为16岁4月。新生儿组有70例(56.5%),婴幼儿组30例(24.2%),年长儿组24例(19.3%)。科室分布排名前三的依次是新生儿病房77例(62.1%)、血液肿瘤病房23例(18.5%)、重症监护病房12例(9.7%)。2.基础疾病按比例高低前三位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52例(41.9%)、消化系统疾病34例(27.4%)、肿瘤性疾病23例(18.5%)。危险因素居前四位的依次为:静脉置管102例(82.3%)、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91例(73.4%)、静脉营养88例(71.0%)、低白蛋白血症87例(70.2%)。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68例(54.8%)、精神反应差68例(54.8%)、气促47例(37.9%)、腹痛或腹胀42例(33.9%)、频繁呼吸暂停36例(29.0%)。实验室检查包括:C反应蛋白>8mg/L有94例(75.8%)、血小板<100×109/L有59例(47.6%),白细胞计数≥10×109/L者有46例(37.1%),白细胞计数≤4×109/L者有32例(25.8%),合并血培养细菌阳性者22例(17.7%),1,3-β-D-葡聚糖阳性69例(62.2%)。3.124例念珠菌血症,白色念珠菌61例(49.2%),非白色念珠菌63例(50.8%)。非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前三位依次是:近平滑念珠菌26例(21.0%)、热带念珠菌14例(11.3%)、光滑球拟酵母菌7例(5.6%)。除6例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天然耐药外,其余念珠菌对其均敏感。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为5.0%(6/121),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氟康唑三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6.5%(20/121)、12.6%(15/119)、11.6%(14/121)。4.白色念珠菌组与非白色念珠菌组相比,后者在肿瘤性疾病、化疗后骨髓抑制中感染率高于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β内酰胺类及酶抑制剂、静脉置管、静脉营养者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更高,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中性粒细胞缺乏者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色念珠菌在C反应蛋白>8mg/L、白细胞≥10×109/L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的发生率较非白色念珠菌高,后者在合并败血症以及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较前者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儿童念珠菌血症以新生儿多见,发生念珠菌血症的科室主要是新生儿病房、血液肿瘤病房及重症监护病房。2.念珠菌血症患儿基础疾病重、危险因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血培养耗时长,不利于早期诊断,容易漏诊、误诊。因此,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儿童以及临床抗感染治疗效果不好时,需警惕念珠菌血症的可能,应及时完善血培养及1,3-β-D-葡聚糖检测等检查协助诊断。3.儿童白色念珠菌感染较常见,但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后者以近平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多见。念珠菌对唑类药物,尤其是伊曲康唑耐药率最高,部分非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存在天然耐药,因此应根据药敏试验及临床治疗效果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4.肿瘤性疾病、化疗后骨髓抑制、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中性粒细胞缺乏者易感染非白色念珠菌,而使用β内酰胺类及酶抑制剂、静脉置管、静脉营养者更容易感染白色念珠菌。此外,白色念珠菌在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更为突出,而非白色念珠菌多合并有败血症,且其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白色念珠菌。

柯叶芳,刘文渊,朱攀,朱喆[7](2021)在《121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降低发病率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败血症患儿的病原菌分布、药敏结果与临床资料并进行分组与统计学分析。结果革兰阳性菌的检出率大于革兰阴性菌(P <0.0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最高;大肠埃希菌与无乳链球菌在非低出生体质量组的检出率高于低出生体质量组,在足月儿组的检出率高于早产儿组(P <0.05);产单核李斯特菌均检出于低出生体质量组、早产儿组与早发型败血症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80%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CNS),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均敏感;无乳链球菌与产单核李斯特菌对青霉素类药物敏感性较好。结论本院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在不同起病时间、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分组中的分布略有差异,应加强病原菌的监测,根据耐药情况合理用药。

刘洋[8](2020)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的构建,来应对近年来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的趋势和临床医生早期确诊存在不足的现状,以提高各级医师的早期识别能力,加强专科的临床诊断和处置能力。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住院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的707例患儿的病例信息(患儿母亲自然、社会和人文信息,母婴流行病史,患儿临床表现、炎症相关检查指标、免疫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等多维度信息),总结病例特点,并按照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早产儿与非早产儿、是否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条件进行分组比较,提出优化诊断信息。第二部分: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通过将对照组228例新生儿和病例组707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通过LASSO回归对数据进行降维,结合文献复习及临床工作特点,确定建模所需变量。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建立了模型A和模型B,其中模型A的预测变量包含有母亲居住地区、母亲先兆流产史、母乳喂养、母亲产前抗菌素治疗、患儿体温、精神反应弱、原始反射、患儿就诊前抗菌素治疗、患儿就诊时体重与出生体重差共9个变量,主要涉及患儿母亲病史及患儿临床表现两部分;模型B的预测变量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级医疗机构均可以完成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和C反应蛋白升高。建立列线图,最后,利用区分度和校准度两方面对预测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第三部分: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选择儿科常见病原菌和常用抗菌药物配对分组后,将菌液、抗菌素(中点和峰血药浓度)、新鲜无菌血、β-内酰胺酶依次注入各培养瓶后,立即放入全自动细菌培养仪进行培养,记录120小时内的各培养瓶的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含树脂培养瓶:BACTEC Peds Plus血培养瓶(BD-F瓶)、含木炭颗粒培养:BACT/ALERT PF血培养瓶(BT-C瓶)、添加β-内酰胺酶后的普通培养瓶:BACTEC FX血培养瓶(BD-S瓶)和Bac T/ALERT SA血培养瓶(BT-S瓶)对模拟含抗菌药物血标本中细菌的检测能力(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验证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全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重要信息:(1)母亲信息:分娩时年龄以35岁以下女性为主(92.93%),受教育程度以大专及本科、初中为主(32.53%、31.97%);(2)分娩地区:居住地农村(53.61%)多于城市(46.39%),分娩医院以二级医院(64.07%)为主;(3)患儿情况:足月儿为主(86.14%),存在羊水情况异常、脐带情况异常的比例高,各占19.52%,2500克≤出生体重<4000克的患儿占83.59%,母乳喂养占62.09%,26.17%存在明确的感染接触史,53.32%的患儿入院体重低于出生体重;(4)入院临床表现:体温(肛温)异常和呼吸频率异常多见,比例分别为28.57%、23.20%,黄疸表现、脐部残端渗出、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异常比例分别为47.95%、23.34%、21.08%、19.66%;(5)实验室特征:白细胞计数异常的患儿占31.68%,中性粒细胞占比>60%、白介素-6>7pg/m L、C-反应蛋白≥8mg/L、前降钙素≥0.5mg/L的患儿占比分别为31.54%、79.49%、49.93%、21.48%,血标本病原学检查结果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占91.40%。2.分成不同的组比较:(1)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EOS1,≤72小时)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LOS1,>72小时)。结果显示,LOS1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及先兆流产、居住在城市、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均大于EOS1组母亲(P<0.05);LOS1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抢救复苏比例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的剖宫产、就诊前在家中、母乳喂养、感染接触史、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入院体重≥出生体重、体温异常、心率异常、黄疸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精神弱、吃奶差、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血中性粒细胞占比>60%、血IL-6>7pg/ml的比例,及血乳酸、Ig G,CD3+、CD4+、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及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前白蛋白、CD19+淋巴细胞百分比、CD16+、56+淋巴细胞百分比、Ig M、Ig A、Ig E、均大于EOS1组患儿(P<0.05)。(2)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EOS2,≤7天)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LOS2,>7天)。与第一种分组方法比较,结果显示比较结果基本相同,两组在母亲年龄、居住在城市、多胎妊娠、黄疸、呼吸系统感染灶、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8mg/L等方面有差异。(3)早产儿组(<37周)与非早产儿组(≥37周)。结果显示,非早产儿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年龄≥35岁的比例、妊娠高血压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母亲(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多胎妊娠、抢救复苏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非早产儿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就诊前在家中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体温异常、呼吸频率异常、心率异常、精神弱、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Ig G、血培养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4)非化脓性脑膜炎组与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果显示,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母亲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母亲(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胎龄、足月儿比例,小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体温异常、心率异常、前囟张力异常、惊厥、呼吸系统感染灶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第二部分:模型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模型A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5和0.768,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7和0.735,模型B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3和0.862,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5和0.736;模型A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7和0.764,模型B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和0.824。模型的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A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1143和0.902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模型B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9602和0.4169。校准曲线的结果显示模型A和模型B的校准曲线均良好。第三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和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中,当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D-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D-S瓶(P<0.05),仅当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及BT-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T-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T-S瓶(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与BD-SE瓶的检出阳性率一致(P>0.05),BT-C瓶的检出阳性率多高于BT-SE瓶,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的TTP均优于BD-S瓶(P<0.001),BT-C瓶及BT-SE瓶均优于BT-S瓶(P<0.001),当中点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SE瓶优于BD-F瓶(P<0.05),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F瓶优于BD-SE瓶(P<0.05),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D-F瓶及BD-SE瓶TTP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时BT-C瓶TTP均优于BT-SE瓶(P<0.001),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与BT-SE瓶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通过广泛、多维度的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的整理、分组比较,有助于优化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以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制定的参考。分别以72小时和7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特点比较结果基本相同。早产、低体重、围产期的异常等因素应该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对于可疑新生儿败血症,尤其是可疑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宜尽快住院或转往新生儿专科病房,酌情完善腰穿脑脊液等相关检查,及时确诊,尽早给予规范、合理的抗菌治疗,以有效降低本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首次建立的能够覆盖0-28天全日龄段新生儿败血症的,由患儿家属和基层临床医生可以简便易得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构成的诊断预测模型,具有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便于在基层新生儿医疗和保健机构推广和应用。3.首次验证的通过添加β-内酰胺酶来清除儿童血培养标本中的抗菌药物残留的方法,达到了缩短阳性报菌时间和提高阳性检出率的效果,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与含树脂或木炭颗粒的培养瓶相接近。优化了细菌性脓毒症(包含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也为中低收入国家的医务人员,尤其是仍然采取手动血培养检测的医务人员,解决儿童血培养标本中抗菌素残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赵迪[9](2020)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的严重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识别且合理使用抗生素十分重要,但其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随地域分布、时间迁移有明显的区别。本文收集西北妇女儿童医院5年中新生儿败血症的资料,总结其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这5年中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378例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及晚发型败血症,按照出生胎龄分为早产儿及足月儿败血症,分别统计并分析不同组别患儿的一般资料、围产期及住院诊疗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合并症、病原学分布、药敏学及预后。结果:1.新生儿败血症378例,临床诊断败血症64例、确诊(血培养阳性)败血症314例。EOS 132例(34.9%),LOS 246例(65.1%)。早产儿227例(60.1%),足月儿151例(39.9%)。EOS组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3999g比例比LOS组高,LOS组胎龄28周-36+6周、出生体重1000g-2499g患儿比例比EOS组高;早产儿组发病日龄比足月儿组晚、剖宫产比例比足月儿高,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EOS组羊水III度污染、新生儿窒息比例比LOS组高,LOS组发病前使用呼吸机及置管穿刺比例比EOS组高;早产儿组在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发病前使用呼吸机及置管穿刺比例比足月儿组高,足月儿组在羊水III度污染比例比早产儿组高,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EOS组中黄疸、呼吸困难比例较LOS组多,LOS组中发热、反应差、呼吸暂停、肤色苍灰、皮肤发花等比EOS组多;早产儿组中反应差、腹胀呕吐、呼吸暂停、肤色苍灰、皮肤发花等比足月儿组多,足月儿组中发热、黄疸比早产儿组多,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LOS组中WBC降低、PLT计数降低、CRP升高较EOS组多;早产儿组中WBC降低、PLT计数下降较足月儿组多,足月儿组中WBC增高较早产儿组多,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EOS组在感染性肺炎较LOS组多,早产儿组在细菌性脑膜炎、NEC较足月儿组多,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6.血培养阳性共314例,共培养出菌株314株。其中G-菌164株(52.3%),G+菌126株(40.1%),真菌24株(7.6%)。在所有的病原菌中,最常见的主要病原体为肺炎克雷伯菌67株(21.4%)、CONS 65株(20.7%)、大肠埃希菌49株(15.6%)、产单核李斯特菌17株(5.4%)、无乳链球菌15株(4.8%)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5株(4.8%)。产单核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呈现增高的趋势,无乳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真菌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他主要病原菌随年份改变检出趋势变化不明显。EOS组中G+菌比例比LOS组高,LOS组G-菌、真菌比例高;早产儿组中G-菌、真菌比例比足月儿组多,足月儿组中G+菌比例高,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7.主要G+菌中的CONS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极高,普遍为80%以上,对苯唑西林耐药率较高达70%以上,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在40%左右,对头孢西丁尚敏感,耐药率15%左右,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利奈唑胺100%敏感。产单核李斯特菌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未发现耐药菌,其他未行药敏试验验。GBS对红霉素耐药率高达70%左右,对青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无耐药株,余未行药敏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100%耐药,对红霉素耐药率高约75%,对苯唑西林耐药率约40%,对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约7%,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完全敏感。G-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有极高的耐药率,达85%左右。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高,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最高。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极高度耐药,对第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约60%,对第三代头孢耐药率约40%。大肠埃希菌对第一、二代头孢耐药率约50%,对第三、四代头孢耐药率约20%左右。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及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余未行药敏试验检查。粘质沙雷菌及产酸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耐药,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真菌中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率40%,对其他抗真菌药均100%敏感。光滑假丝酵母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无耐药。8.LOS组住院时间比EOS组长;早产儿组中住院时间比足月儿组长、死亡率比例高,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本院近5年来败血症病死率为9.8%。结论:1.EOS和LOS、早产儿败血症和足月儿败血症在围产期住院诊疗、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合并症、病原学分布之间存在差异。2.EOS多有呼吸困难、黄疸表现,早产儿败血症及LOS易出现反应差、呼吸暂停、肤色发花,足月儿败血症以发热、黄疸多见。3.早产儿败血症及LOS以WBC下降、PLT计数降低多见,足月儿发生败血症时以WBC增高多见。4.本院病原菌以G-菌为主,EOS及足月儿败血症以G+菌多见,LOS及早产儿败血症以G-菌、真菌多见。5.本院葡萄球菌感染时首选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产单核李斯特菌感染首选青霉素和氨苄西林。GBS感染可选择青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治疗。G-菌感染时不选氨苄西林治疗,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首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可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

刘锋[10](2020)在《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早发(EOS)和晚发(LOS)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中心收治的败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标准分EOS和LOS两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围生期及住院期间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并发症、临床转归及病原学特点。结果:1.4年共收治败血症新生儿232例,男性151例,女性81例,EOS85例,LOS147例;早产儿54例,足月儿176例,过期产儿2例,低出生体重儿42例,正常出生体重儿181例,巨大儿9例;最大胎龄者42.14周,最小胎龄者26.42周,最大出生体重者4300g,最小出生体重者950g。EOS平均胎龄38.10±2.55周,平均出生体重2972.18±655.39g;LOS平均胎龄37.60±2.92周,平均出生体重2965.92±678.11g,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在两组无差异(P>0.05)。232例患儿平均住院天数14.53天,治愈好转率87.93%,死亡率6.47%;EOS平均住院天数11.65天,治愈好转率87.06%,死亡率5.88%;LOS平均住院天数16.21天,治愈好转率88.44%,死亡率6.80%,LOS住院时间长于EOS(P<0.05)。2.孕母妊娠合并症和(或)并发症90例,羊水污染47例,窒息21例,脐带、胎盘异常19例,胎膜早破17例,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OS宫内窘迫者6例多于LOS3例(P<0.05)。住院期间有创操作(气管插管、PICC置管、两项操作),LOS患儿分别有23例、9例、12例,EOS患儿分别有13例、0例、1例,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以皮肤改变(黄疸154例,花斑纹、脓点101例)、反应低下117例、消化系统症状(吃奶差66例,腹泻24例)、发热77例、呼吸系统症状(血氧下降49例,肺部啰音伴咳嗽26例,呼吸暂停15例)多见,其中反应低下、发热、吃奶差、腹泻及肺部啰音伴咳嗽易发生在LOS,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LOS在并发贫血(47/64)、肺炎(33/47)、皮肤感染(27/39)、化脓性脑膜炎(7/8)、NRDS(20/30)、PLT减少(12/16)、肺出血(6/7)、MODS(3/5)等发生率较EOS高,并发贫血在两组间比较P<0.05,其余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WBC计数异常者40例(17.2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者76例(32.76%),CRP升高者62例(26.72%),PLT减少16例(6.90%),心肌酶CKMB升高63例(27.16%)。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CRP升高在LOS多见(P<0.05);心肌酶谱CKMB升高多见于EOS(P<0.05)。PLT减少患儿有14例并发多种严重疾病(呼吸衰竭11例、NEC2例、休克6例、肺出血4例、MODS4例等),8例最终死亡,占全部死亡53.33%。5.232例患儿有177例血培养共培出183份致病菌,阳性率(76.29%),革兰阳性菌154份,其中CNS122份(包括表皮葡萄球菌96份、人葡萄球菌亚种6份、溶血葡萄球菌8份等)。革兰阴性菌21份,其中大肠埃希菌11份,肺炎克雷伯杆菌3份;另培养出8份真菌。阳性菌耐药主要以青霉素(64.94%)、苯唑西林(55.84%)、红霉素(51.95%),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6.36%)、头孢曲松(33.77%)耐药率也较高;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达托霉素敏感性好。阴性菌对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高于30%,对青霉素、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碳青霉烯类药物均只有1例耐药。结论:1.近4年我院新生儿败血症以LOS为主,以正常胎龄、出生体重为主。LOS患儿住院时间长于EOS,新生儿败血症的治愈好转率为87.93%,病死率为6.47%,平均住院天数14.53天。2.败血症新生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反应低下、发热、吃奶差、腹泻、肺部啰音伴咳嗽表现对LOS的早期判断有参考价值。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CRP可作为LOS的诊断参考指标,PLT水平可用于评估败血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4.近4年我院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以CNS为代表的阳性菌为主,β内酰胺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高,目前首选药物为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碳青霉烯类可作为二、三线药物。

二、新生儿败血症94例临床及药敏试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败血症94例临床及药敏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败血症抗生素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生素使用原则
    1.1 抗生素使用指征
    1.2 抗生素经验性选用
    1.3 血培养阳性结果
    1.4 使用疗程
    1.5 给药方式
2 提高经验性选用抗生素的有效性
3 各类抗生素使用及药敏现状
    3.1 青霉素及青霉素类
    3.2头孢菌素类
    3.3 氨曲南
    3.4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3.5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3.6 氨基糖苷类
    3.7 喹诺酮类药物
    3.8 利奈唑胺(斯沃)
    3.9 立思丁———注射用夫西地酸钠
    3.1 0 甲硝唑
    3.1 1 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
4 小结

(2)早发型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1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室检查
        ①细菌培养及鉴定:
        ②药敏试验:
        1.2.2 抗生素治疗
        1.2.3 预后判定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2.2 实验室检查
    2.3 头颅影像学检查
    2.4 治疗和预后
    2.5 随访
3 讨论

(3)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缩略词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患病情况及一般资料比较
    2.2 临床表现及局部感染
    2.3 两组非特异性实验性指标比较
    2.4 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
    2.5 两组临床转归情况比较
    2.6 病原菌血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发病情况分析
    3.2 临床表现、局部感染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3.3 临床转归分析
    3.4 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第四章: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各种炎症标志物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4)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血培养结果部分
        3.1.1 病原菌分布情况
        3.1.2 2015~2019 年血培养病原菌年度变化
        3.1.3 血培养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
        3.1.4 常见病原菌抗生素治疗情况
        3.1.5 出生情况比较
        3.1.6 临床资料比较
    3.2 痰培养结果部分
        3.2.1 病原菌分布
        3.2.2 2015~2019 年痰培养病原菌年度变化
        3.2.3 痰培养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3.2.4 常见病原菌感染后抗生素治疗情况
        3.2.5 临床资料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血培养结果分析
    4.2 痰培养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现况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5)新生儿败血症血液标本主要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选取标准
    1.3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主要病原菌构成
    2.2 主要革兰阳性菌耐药性
    2.3 主要革兰阴性菌耐药性
3 讨论

(6)儿童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基础疾病及危险因素
    2.3 临床表现
    2.4 实验室检查
    2.5 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试验
    2.6 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
    2.7 白色念珠菌组与非白色念珠菌组的比较
3 讨论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侵袭性念珠菌病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121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儿一般情况
    2.2 病原菌分布及构成
    2.3 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构成
    2.4 不同胎龄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分布及构成
    2.5 不同出生体质量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分布及构成
    2.6 药敏情况
        2.6.1 主要革兰阴性菌的药敏情况
        2.6.2 主要革兰阳性菌的药敏情况
3 讨论

(8)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707例新生儿败血症一般情况分析结果
        1.2.2 以 72 小时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3 以 7 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4 早产儿组与非早产儿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5 化脓性脑膜炎组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3 讨论
        1.3.1 新生儿败血症流行现状
        1.3.2 新生儿败血症分类及临床特点分析
        1.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小结
二、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对照组和病例组临床资料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2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2.2.3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的性能评价
    2.3 讨论
        2.3.1 预测模型方法的概况
        2.3.2 预测模型方法与新生儿败血症诊断
        2.3.3 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2.4 小结
三、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标本来源
        3.1.2 仪器与试剂
        3.1.3 方法
        3.1.4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3.2.2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3.2.4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3.3 讨论
        3.3.1 脓毒症及血培养
        3.3.2 体外模拟实验研究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现状与临床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2.方法
    2.1 临床资料搜集
    2.2 统计分组
    2.3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2.4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围产期及住院诊疗情况
    3.3 临床表现比较
    3.4 实验室检查比较
    3.5 合并症比较
    3.6 病原菌
    3.7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3.8 转归
4.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围产期资料及住院诊疗
    4.3 临床表现
    4.4 实验室检查
    4.5 合并症
    4.6 病原菌
    4.7 耐药性
    4.8 转归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室检查与设备
    2.3 资料收集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围生期及住院期间易感因素
    3.3 临床表现
    3.4 实验室检查结果
    3.5 并发症及临床转归情况
    3.6 病原菌及药物耐药性分析
        3.6.1 血培养病原菌
        3.6.2 痰培养、脑脊液、导管尖端及其他无菌腔隙液病原菌
        3.6.3 病原菌耐药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一般情况
    4.2 围生期及住院期间易感因素
    4.3 临床表现
    4.4 实验室检查
    4.5 并发症及临床转归情况
    4.6 病原学构成及药物耐药
        4.6.1 病原菌构成
        4.6.2 病原菌耐药情况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四、新生儿败血症94例临床及药敏试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败血症抗生素治疗研究进展[J]. 吴艳蓉,梁跃波. 现代医药卫生, 2021(16)
  • [2]早发型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15例临床分析[J]. 崔凯洁,邵长荣,孙雪荣,刘秀香,周继勇.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21(06)
  • [3]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D]. 齐越涛. 大理大学, 2021(09)
  • [4]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王丝雨. 大理大学, 2021(09)
  • [5]新生儿败血症血液标本主要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J]. 陈秋芳,和俊杰,付荣. 河南医学研究, 2021(13)
  • [6]儿童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分析[D]. 张伶玲.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121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柯叶芳,刘文渊,朱攀,朱喆.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1(04)
  • [8]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 刘洋.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D]. 赵迪.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10]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D]. 刘锋. 南昌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新生儿败血症94例临床分析及药敏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