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鸭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

番鸭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

一、番鸭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曹礼静,程依林,胥辉豪,赵光伟,张天奇,张蕾,邵骜骏,冯昊南,杨晓伟,魏思远,袁丽花,张立武[1](2022)在《番鸭细小病毒YN株分离鉴定及其卵黄抗体效力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制预防番鸭细小病毒病的卵黄抗体,试验对采自云南省曲靖市某番鸭养殖场的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 MDPV)阳性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用分离株灭活抗原免疫产蛋鸡,制备MDPV卵黄抗体并进行效力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分离到MDPV,命名为MDPV YN株;该毒株与GenBank中15株水禽细小病毒的同源性为99.69%~100%,MDPV YN株第626位核苷酸由T突变为C,翻译的209位氨基酸由L变为S。MDPV YN株经番鸭胚传至第26代,病毒纯净、耐氯仿、对1%鸡红细胞无血凝性,检测其病毒含量为1×10-5.16ELD50/0.2 mL,毒力为1×10-4.50 LD50/0.5 mL。当MDPV卵黄抗体中和抗体效价为1∶256时,用于预防和治疗的剂量分别为0.5 mL/只和2 mL/只。说明MDPV YN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以其制备的卵黄抗体对番鸭细小病毒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袁佐清,吴庆海,曹铮,王思贵[2](2020)在《番鸭细小病毒病近年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鸭细小病毒病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病毒病,以1~3周龄的雏番鸭最为易感,给我国番鸭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该病的主要病原为番鸭细小病毒。文章从病原学、临床症状、流行病学以及实验室诊断方法等多个方面对番鸭细小病毒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汪保国[3](2020)在《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诊治》文中认为2019年9月桐城市青草镇某养殖户饲养的一批900只番鸭暴发细小病毒病。本文介绍了发病情况,并通过临床诊断、病理剖检诊断、鉴别诊断等对该病例进行了初步诊断,并提出治疗和预防措施,以期有助于该病的防治。

饶体宇,张益,鲜思美,包细明,李婷,吴伯梅,张友,吴专伟,彭庆波[4](2019)在《鸭瘟病毒、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为建立鉴别鸭瘟病毒(DPV)、鹅细小病毒(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参考文献合成针对DPV UL6基因、GPV NS基因和MDPV VP1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多重PCR反应中的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建立快速鉴别3种病毒的多重PCR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鸭肝炎病毒、鸭源巴氏杆菌、鸭疫里氏杆菌的核酸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表明特异性较强;DPV、GPV和MDPV的最低核酸检出量分别为237.3 pg、22.45 pg和204.6 pg,表明敏感性良好;该方法对DPV+GPV+MDPV、DPV+GPV、DPV+MDPV、GPV+MDPV、DPV、GPV和MDPV的核酸均能扩增出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目的条带,表明该多重PCR方法重复性较好。本研究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良好、重复性较好和快速简便等特点,可用于DPV、GPV和MDPV临床感染病例的联合检测与鉴别诊断。

戴银,胡晓涵,胡晓苗,赵瑞宏,张丹俊,侯宏艳,沈学怀,潘孝成,周学利[5](2019)在《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的血清学检测与PCR鉴定》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安徽省番鸭细小病毒病的流行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该省内部分番鸭群进行鹅细小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同时对疑似病鸭进行了病原的PCR检测。结果发现,在被检测的44份血清样本中鹅细小病毒血清抗体阳性率高达34.1%;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检测的样品中,有2份为鹅细小病毒阳性,1份为番鸭细小病毒阳性,且3份被检样品均来自雏番鸭。该研究结果表明,该省番鸭群中存在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感染,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刘陈针玉[6](2019)在《鸭细小病毒病与鸭病毒性肝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初步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鸭病毒性肝炎能够引起雏鸭大规模死亡,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近年来我国多个地区发生了引起鸭生长发育缓慢的鸭细小病毒病,与鸭病毒性肝炎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给养鸭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鸭病毒性肝炎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分离,运用鸭病毒性肝炎分离毒株与鸭细小病毒分离毒株试制了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并开展了疫苗安全性评价,为该两种病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为了解鸭病毒性肝炎在我国鸭群中的流行和发病情况,通过临床诊断、病毒分离、PCR等方法对2017年10月2018年11月从全国收集的20份疑似病料进行检测,结果为20份疑似病料中有鸭肝炎病毒1型(Duck hepatitis virus type 1,DHV-1)阳性病料11份,鸭肝炎病毒3型(Duck hepatitis virus type 3,DHV-3)阳性病料2份,主要发生于7日龄内雏鸭,1030日龄鸭也有发生。将阳性病料处理后接种9日龄鸭胚传代5代,获得3株DHV-1分离毒株YN株、LY株、SG株,并测定其中YN株的ELD50为10-3.75/0.1 mL。对3株分离毒株进行测序,利用DNAstar软件将3株分离毒株的核苷酸序列与其他20株DHV-1参考毒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YN株的核苷酸序列与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2.2%97.7%,SG株与参考毒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2.1%97.6%,LY株与参考毒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2.7%98%,3株均与DHV-1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YN株与LY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3%,YN株与SG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SG株与LY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5%,遗传进化分析显示YN株与SG株亲缘关系最近,属一类分支。用YN株感染1日龄雏鸭进行动物回归实验,可复制出鸭病毒性肝炎的病例,病死鸭呈角弓反张姿势,剖检可见肝脏充血发黄肿胀,肾脏充血,结果表明从鸭病毒性肝炎自然病例分离到的DHV-1与鸭病毒性肝炎有关。扩繁实验室保存的鸭细小病毒SD株,测定其EID50为10-3.5/0.1 mL,将鸭肝炎病毒YN株与鸭细小病毒SD株过滤除菌后取等量病毒液混匀,经甲醛灭活之后加白油、司班-80等佐剂初步制备鸭细小病毒病与鸭病毒性肝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并对该疫苗的剂型、稳定性、黏度、安全性等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疫苗的剂型为油包水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黏度符合标准,且无菌检验和安全性检验均合格,注射动物体内无不良反应。本研究为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资源,同时,也为如何防控鸭细小病毒病与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卞国志[7](2019)在《新型鹅细小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对喙致畸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短喙和侏儒综合征的典型临床症状为软脚、短喙和生长障碍。1971年该病症首次出现在法国西南部的半番鸭群中,1995年和2009年分别在波兰和匈牙利暴发。2015年福建省部分地区的半番鸭暴发此病,随后陆续在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西的半番鸭和樱桃谷鸭中出现,造成养鸭业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确定短喙和侏儒综合征病原,解析该病的致病特点及流行病学,制定切实可行综合防控措施,对我国养鸭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引起典型短喙和侏儒综合征的鸭群中分离到两株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分别命名为AH株和GD株。其全基因组长度分别为5053 nt和5106 nt,与其他报道的NGPV的同源性为91.8%~99.9%,与经典GPV的同源性为89.7%~98.1%,与MDPV的同源性为79.2%~85.0%。通过对GD株与AH株基因序列的比对,发现半番鸭NGPV与樱桃谷鸭NGPV无显着差异。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多数NGPV分离株存在多段14个连续核苷酸序列缺失。与经典GPV和MDPV相比,NGPV NS基因有12个氨基酸突变,VP基因有8个氨基酸突变。本研究用新型鹅细小病毒AH株分别感染樱桃谷鸭和雏鹅,樱桃谷鸭能成功复制出典型的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SBDS)症状,而雏鹅未有明显的SBDS症状。感染AH株的樱桃谷鸭喙长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喙变短,舌裸露在外。而雏鹅感染组和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在病毒载量的监测上,樱桃谷鸭和雏鹅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感染后6小时至28天,樱桃谷鸭所有监测脏器都能检出病毒,而鹅在胰腺和法氏囊均未检出病毒,并且在病毒感染滴度上鹅明显低于樱桃谷鸭。实验结果表明:AH株病毒在樱桃谷鸭中成功复制出典型的SBDS,感染滴度较高,而对原宿主鹅AH株病毒适应性较差。本研究以樱桃谷鸭源鹅细小病毒AH分离株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该病毒感染樱桃谷鸭的肝脏基因表达差异研究。肝脏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新型鹅细小病毒感染后,影响钙离子代谢基因的调控。维生素D3羟化酶相关蛋白基因具有维生素D3羟化酶调节功能,该基因表达量下调了2.7倍,从而影响1,25-(OH)2-D3最终的生成。降钙素基因的表达量下调了5.4倍,这表明新型鹅细小病毒感染能影响降钙素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钙在骨骼中的沉积。新型鹅细小病毒感染后,影响Wnt信号通路基因的调控。Wnt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和功能分化的过程中起着核心调节作用,包括骨和软骨的形成。差异基因分析中发现R-spondin-2基因在感染组中缺失表达,此外LGR5和LGR6,R-spondin蛋白激活Wnt信号通路的结合受体,分别下调了2.3和20倍。Wnt3a在骨形成和成骨细胞中起着重要作用,显示该基因在感染组中缺失表达。DKK1蛋白通过抑制LRP5/6与Wnt的相互作用,进而阻断Wnt信号通路的信号传导。分析结果发现DKK1在感染组特异性表达,提示该蛋白的特异性表达与骨骼发育异常相关。跨膜蛋白198通过酪蛋白激酶促进LRP6磷酸化,从而激活Wnt信号传导。差异基因分析显示跨膜蛋白198在感染组中下调了30.44倍,表明该基因的下调表达可能阻碍Wnt信号通路的传导。维甲酸是体内维生素A的代谢中间产物,也是治疗癌症的常见药物。细胞色素P450 26A1是维甲酸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该基因表达量在感染组中下调24.4倍。为了进一步验证维甲酸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对新型鹅细小病毒感染后试验鸭血清中的维甲酸浓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18天后,试验鸭维甲酸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维甲酸动物饲喂试验表明维甲酸能显着抑制鸭喙长度的增加(p<0.01),同时体重明显减轻(p<0.01)。结合维甲酸体内浓度检测和动物饲喂试验,推测新型鹅细小病毒下调维甲酸关键代谢酶基因细胞色素P450 26A1的表达量,造成维甲酸在体内的蓄积,进而引起鸭喙长度变短,发育迟缓。

张欣欣[8](2019)在《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分离鉴定与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指出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从2015年3月以来,在我国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养鸭场陆续出现了以喙舌发育不良、舌头外露、生长缓慢、痢疾、瘫痪等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被称为“短喙-侏儒综合征”。据统计肉鸭死亡率为2%6%,感染率在10%30%,发病率严重的鸭场甚至能够达到50%,发病鸭由于喙舌发育不良而造成饮食困难,从而造成严重消瘦,体重比正常鸭降低20%30%,由于生产性能的下降,严重威胁着肉鸭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研究方法和结果:本研究通过琼脂扩散试验,PCR扩增试验及测序方法从泰安某病鸭场分离到1株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通过同源性分析,发现本试验获得的SD01毒株与国内外15个参考毒株的同源性在79.6%-98.5%之间。通过血凝试验,发现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不能够凝集鸡、鸭和鹅的红细胞。由于检测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的方法目前还不够完善,为提高其准确性和效率,本研究选择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基因作为目标基因,以阳性重组质粒作标准曲线,构建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发现荧光定量PCR的溶解曲线均出现了窄而尖的单峰,说明引物具有特异性,可用于荧光定量PCR的扩增。N-GPV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3,扩增曲线呈现出良好的S型曲线,通过荧光定量PCR的特异性试验发现其具有特异性,只能扩增N-GPV基因。通过人工感染雏鸭试验来评估感染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后对各个组织造成的病理变化以及研究荧光定量PCR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发现,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主要造成肠绒毛受损较严重,这可能与鸭的腹泻有关,另外研究还发现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能够造成肝脏的肝细胞变形坏死,肾脏的肾小管空泡化。结论及应用前景:利用本研究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检测鸭源鹅细小病毒,可应用于临床检测。

卞国志,马海彬,罗梦萍,龚凤平,王贵平,廖明,袁建丰[9](2019)在《新型鹅细小病毒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鸭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或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经典MDPV和GPV毒株引起的病鸭主要症状为腹泻、脚软、渗出性肠炎,三周龄内雏鸭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但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及江苏省等地的雏半番鸭和樱桃谷鸭陆续出现一种新型细小病毒病,该病发病率10%~30%,病死率低于3%,临床症状主要为软脚、短嘴和生长障碍。通过对该病病原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发现该病原与鹅细小病毒亲缘性很近。本文通过比较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与经典的MDPV和GPV在基因组、感染宿主范围和致病性的区别,为新型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李晓轩[10](2018)在《鸭细小病毒病灭活疫苗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11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所饲养的肉鸭发生了以雏鸭发育迟缓、上下喙萎缩、舌头外伸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其发病临床特征命名为鸭短喙-侏儒综合征(duck 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SBDS)。本实验室通过病原分离以及动物回归实验,确定了引起SBDS的病原为鸭细小病毒(Duck Parvovirus)。目前,防控该病尚无商业化的疫苗,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鉴于此,作者选取鸭细小病毒流行株制备了鸭细小病毒病灭活疫苗,围绕新制品的研制对其实验室试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将15只1日龄的樱桃谷雏鸭随机分成三组:第1组(口服组),每只口服1 mL病毒尿囊液:第2组(肌肉注射组),每只肌肉注射病毒尿囊液1 mL(EID50为10-4.5/0.2mL),第3组(对照组),每只雏鸭口服1 mL生理盐水。在感染鸭细小病毒后7、14、21 d分别对三组动物称重、测量喙长,口服组雏鸭体重极显着低于对照组,肌注组低于对照组,因此确定最佳感染途径为口服途径。为探明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将SD株鸭细小病毒用鸭胚传至40代,分别用10、20、30、40代病毒对动物进行攻毒实验。结果表明,F10代鸭细小病毒组雏鸭体重和喙长和对照组差异极显着,感染F20?F30代病毒组雏鸭体重和喙长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着,感染病毒F40代病毒组雏鸭和对照组差异不显着,感染后,21 d均可以检测到排毒。综上所述,该病毒传至40代,病毒对动物的致病力降低。将保存的鸭细小病毒分离株经鸭胚传代五次,收获病毒尿囊液。9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加双抗。将提前处理好的尿囊液和吐温-80按比例制作水相,按照油相和水相2:1比例将二者混匀,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并对种毒纯净性和疫苗的外观、粘度、稳定型、安全性和保存期的质量检验。为评价制备的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将50只1日龄的雏鸭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1?4组为免疫组,免疫剂量分别为100μL、250μL、500μL、1000μL,第5组为对照组。免疫后7 d进行免疫保护实验,观察实验鸭的临床症状和排毒情况。结果表明疫苗外观为乳白色、油包水型、无外源病毒污染、粘度符合标准、稳定性良好、对动物无不良影响、4℃可保存1年以上;对疫苗安全性检验用20只1日龄雏鸭,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一组注射成品疫苗为疫苗组,二组注射白油佐剂为对照组。疫苗组和对照组对比后精神状态正常、注射部位没有发生炎症,证明安全性检验合格;免疫保护实验中,对照组在攻毒后3d泄殖腔肛拭子检测到部分阳性,100μl?1000μL四组免疫组检测结果全部阴性。攻毒后5 d对照组全部阳性,而1?4组免疫组检测结果全部阴性。直到攻毒21 d后,对照组检测仍然全部呈阳性,四组免疫组检测全部阴性。上述结果表明制备的鸭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安全、稳定、易于储存运输,雏鸭免疫后可以获得坚强保护。本研究通过不同代次病毒接种动物,探明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为了有效预防本病的蔓延,用该毒株制备鸭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疫苗安全有效,能在雏鸭易感日龄提供保护,为鸭细小病毒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依据。

二、番鸭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番鸭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番鸭细小病毒YN株分离鉴定及其卵黄抗体效力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病料
    1.2 试验动物和胚体
        1.2.1 易感番鸭胚和易感番鸭
        1.2.2 产蛋鸡
    1.3 MDPV阳性血清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器材
2 方法
    2.1 病料处理
    2.2 PCR检测
    2.3 病毒培养
    2.4 鉴定
        2.4.1 病毒含量
        2.4.2 毒力
        2.4.3 纯净性
        2.4.4 氯仿耐受性
        2.4.5 血凝性
    2.5 卵黄抗体制备及其预防效果试验
        2.5.1 免疫抗原的制备
        2.5.2 免疫
        2.5.3 卵黄抗体的制备
    2.6 效力试验
        2.6.1 用于预防
        2.6.2 用于治疗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料处理
    3.2 PCR检测
    3.3 病毒培养
    3.4 鉴定
        3.4.1 病毒含量
        3.4.2 毒力
        3.4.3 纯净性
        3.4.4 氯仿耐受性
        3.4.5 血凝性
    3.5 卵黄抗体制备及其预防效果试验
        3.5.1 免疫抗原的制备
        3.5.2 免疫
        3.5.3 卵黄抗体的制备
    3.6 效力试验
        3.6.1 用于预防
        3.6.2 用于治疗
4 讨论与结论

(2)番鸭细小病毒病近年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1.1 理化特性
    1.2 分子生物学特征
    1.3 生物学特征
2 病理与流行病学研究
    2.1 临床症状
    2.2 病理组织学
    2.3 流行病学
3 新型实验室检测方法
    3.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3.2.1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3.2.2 核酸探针技术
        3.2.3 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
4 小结

(3)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2 诊断
    2.1 临床诊断
    2.2 病理剖检诊断
    2.3 鉴别诊断
        2.3.1 雏番鸭小鹅瘟。
        2.3.2 鸭病毒性肝炎。
        2.3.3 鸭传染性浆膜炎。
        2.3.4 番鸭“花肝病”。
3 治疗措施
    3.1 无害化处理和消毒灭源
    3.2 紧急治疗
    3.3 免疫接种
4 预防措施
    4.1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慎重引进番鸭苗和引种,做好疫苗接种
    4.2 加强育雏期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做好鸭场生物安全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4)鸭瘟病毒、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毒株
    1.2 主要试剂
    1.3 引物
    1.4 病毒增殖
    1.5 病毒DNA 的提取
    1.6 单重PCR检测及产物鉴定
    1.7 多重PCR方法的建立及条件优化
    1.8 特异性试验
    1.9 敏感性试验
    1.10 多重PCR方法的重复性
2 结果
    2.1 单重PCR检测及产物鉴定
    2.2 多重PCR方法的建立及条件优化
    2.3 特异性试验
    2.4 敏感性试验
    2.5 多重PCR方法的重复性
3 讨论

(5)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的血清学检测与PCR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病料与血清样品:
        1.1.2 主要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血清学检测:
        1.2.2 病毒核酸鉴定
        1.2.2. 1 核酸提取:
        1.2.2. 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2.2.3 PCR扩增:
2 结果与分析
    2.1 鹅细小病毒抗体检测
    2.2 病原的核酸鉴定
3 讨论

(6)鸭细小病毒病与鸭病毒性肝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初步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病原学
1.2 蛋白及功能
1.3 病毒培养特性
1.4 理化特性
1.5 流行病学
1.6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7 常用试验方法
    1.7.1 琼脂扩散沉淀试验
    1.7.2 聚合酶链式反应
    1.7.3 血清学诊断方法
1.8 鸭病毒性肝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1.8.1 灭活疫苗
    1.8.2 弱毒疫苗
    1.8.3 基因工程疫苗
1.9 预防
    1.9.1 生物安全措施
    1.9.2 疫苗防控
1.10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毒株及试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溶液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 方法
    2.2.1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2.2.2 鸭细小病毒的扩繁与鉴定
    2.2.3 疫苗的初步制备
    2.2.4 疫苗的检验 3 结果
3.1 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
    3.1.1 病料检测
    3.1.2 病毒分离结果
    3.1.3 分离毒株的同源性分析
    3.1.4 分离毒株的遗传进化分析
    3.1.5 鸭肝炎病毒ELD_(50)的测定结果
    3.1.6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3.2 鸭细小病毒扩繁与鉴定结果
    3.2.1 鸭胚病变
    3.2.2 鸭细小病毒SD株EID_(50)的测定结果
    3.2.3 鸭细小病毒SD株PCR鉴定结果
3.3 油乳剂灭活疫苗的检验
    3.3.1 疫苗剂型检验
    3.3.2 疫苗稳定性检验
    3.3.3 疫苗黏度检验
    3.3.4 疫苗无菌检验
    3.3.5 疫苗安全性检验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新型鹅细小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对喙致畸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新型鹅细小病毒研究进展
    1 病原学特征
        1.1 形态
        1.2 基因组
        1.3 核苷酸序列
        1.4 NGPV关键突变位点分析
    2 致病特征
        2.1 临床症状
        2.2 剖检特点
    3 流行病学
    4 培养特性
    5 诊断技术研究
    6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新型鹅细小病毒流行病学及病原分离鉴定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毒株、质粒
        2.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2.1.3 试验动物
        2.1.4 主要溶液及配制
        2.1.5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流行病学调查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3 PCR鉴定及序列分析
        2.2.4 细菌分离
        2.2.5 病毒分离
        2.2.6 病毒纯化与电镜
        2.2.7 动物回归实验
    3 结果
        3.1 流行病学调查
        3.2 临床症状
        3.3 眼观病变
        3.4 细菌分离结果
        3.5 PCR检测结果
        3.6 病毒分离
        3.7 病毒的纯化及电镜观察
        3.8 动物回归试验
    4 小结
第三章 樱桃谷鸭源GPVAH株及半番鸭源GPVGD株全基因组扩增及遗传进化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毒株、质粒
        2.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2.1.3 试验动物
        2.1.4 主要溶液及配制
        2.1.5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样品收集
        2.2.2 病料样品处理
        2.2.3 病毒的分离
        2.2.4 病毒全基因组的扩增
        2.2.5 序列分析
    3 结果
        3.1 病毒分离与动物实验
        3.2 全基因序列分析
        3.3 NS基因序列比对分析
        3.4 VP基因的序列比对
    4 小结
第四章 樱桃谷鸭GPVAH株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对樱桃谷鸭和雏鹅的致病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质粒
        2.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2.1.3 试验动物
        2.2 方法
        2.2.1 樱桃谷鸭源GPVAH株 VP3 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2.2.2 樱桃谷鸭源GPVAH株 VP3 重组蛋白的表达
        2.2.3 樱桃谷鸭源GPV AH株 VP3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2.2.4 樱桃谷鸭源GPV AH株 VP3 重组蛋白的纯化
        2.2.5 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
        2.2.6 樱桃谷鸭源GPVAH株 qPCR的建立
        2.2.7 动物试验
    3 结果
        3.1 樱桃谷鸭感染AH株GPV的临床症状
        3.2 樱桃谷鸭源GPVAH株对樱桃谷鸭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NGPV攻毒后鸭子体重变化
        3.2.2 实验鸭喙长度和宽度变化
        3.2.3 试验鸭舌头长度变化
        3.3 樱桃谷鸭源GPVAH株感染后的组织病变
        3.4 樱桃谷鸭源GPV AH株 VP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3.4.1 VP3目的基因的扩增
        3.4.2 VP3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3.4.3 VP3 重组蛋白的SDS-PAGE电泳
        3.4.4 IPTG浓度优化
        3.4.5 IPTG诱导时间优化
        3.4.6 目的蛋白的Western blot鉴定
        3.4.7纯化目的蛋白VP3
        3.5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3.5.1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及血清最佳稀释度
        3.5.2 最佳封闭液
        3.5.3 其他间接ELISA工作条件的优化
        3.5.4 重复性试验
        3.6 FQ-PCR的建立
        3.6.1 FQ-PCR标准曲线建立和FQ-PCR的灵敏性
        3.6.2 FQ-PCR检测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3.6.3 Real-timePCR的特异性
        3.7 感染樱桃谷鸭的组织病毒载量检测与分析
        3.7.1 肌肉注射组心脏病毒载量变化
        3.7.2 肌肉注射组血液病毒载量变化
        3.7.3 肌肉注射组胰腺病毒载量变化
        3.7.4 肌肉注射组肾脏病毒载量变化
        3.7.5 肌肉注射组脾脏病毒载量变化
        3.7.6 肌肉注射组脑病毒载量变化
        3.7.7 肌肉注射组肛门拭子病毒载量变化
        3.7.8 肌肉注射组肝脏病毒载量变化
        3.7.9 肌肉注射组肺病毒载量变化
        3.7.10 肌肉注射组法氏囊病毒载量变化
        3.7.11 灌胃组病毒载量测定
        3.7.12 血清抗体变化
        3.8 感染雏鹅的组织病毒载量检测与分析
    4 小结
第五章 感染新型鹅细小病毒樱桃谷鸭肝脏转录组分析及对喙致畸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毒株、质粒
        2.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2.1.3 试验动物
        2.2 方法
        2.2.1 实验动物和样品采集
        2.2.2 转录组文库的建立
        2.2.3 转录组重测序信息分析流程
        2.2.4 维甲酸浓度测定
        2.2.5 维甲酸攻毒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序数据过滤
        3.2 参考基因组比对
        3.3 新转录本预测
        3.4 SNP和 INDEL检测
        3.5 差异剪接基因检测
        3.6 基因表达量分析
        3.6.1 基因比对与表达
        3.6.2 Reads对转录本的覆盖度及分布
        3.6.3 样品间的相关性
        3.6.4 样品中基因表达量的分布
        3.6.5 样品间及组间的基因表达情况
        3.7 差异表达基因检测
        3.8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
        3.9 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功能分析
        3.10 维甲酸浓度测定
        3.11 维甲酸动物试验
    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总结
    1 讨论
    2 全文总结
    3 本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分离鉴定与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鹅细小病毒简介
    1.2 鹅细小病毒形态结构及理化特性
    1.3 鹅细小病毒的培养特性
    1.4 鹅细小病毒流行特点
    1.5 鸭短喙侏儒综合症概述
    1.6 鹅细小病毒诊断方法
        1.6.1 临床诊断方法
        1.6.2 血清学诊断方法
        1.6.3 分子生物学方法
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病毒与试验动物
        3.1.2 主要试剂及化学药品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试剂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
        3.2.2 琼脂扩散试验
        3.2.3 血凝试验
        3.2.4 EID50的测定
        3.2.5 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检测新型鹅细小病毒(SD01 株)方法的建立
        3.2.6 动物试验
4 试验结果
    4.1 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
    4.2 序列同源性和亲缘性分析结果
    4.3 琼脂扩散试验
    4.4 血凝试验
    4.5 EID50 测定结果
    4.6 荧光定量PCR检测GPV标准曲线的建立
    4.7 荧光定量PCR特异性试验结果
    4.8 荧光定量PCR敏感性试验结果
    4.9 动物试验结果
        4.9.1 组织病理变化
        4.9.2 荧光定量PCR检测动物组织样品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型鹅细小病毒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特征
    1.1 形态MDPV和GPV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
    1.2 基因组
    1.3 核苷酸序列
    1.4 N-GPV关键突变位点分析
2 致病特征
    2.1 临床症状
    2.2 剖检特点
3 流行病学
4 培养特性
5 免疫学实验
6 总结

(10)鸭细小病毒病灭活疫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病原学
    1.1.1 鹅细小病毒
    1.1.2 番鸭细小病毒
    1.1.3 鸭细小病毒
1.2 基因结构
1.3 蛋白及功能
1.4 病毒培养特性
1.5 理化特性
1.6 流行病学
1.7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8 病原诊断方法
    1.8.1 病毒分离
    1.8.2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1.8.3 中和试验
    1.8.4 免疫组化试验
    1.8.5 琼脂扩散试验
    1.8.6 聚合酶链式反应
    1.8.7 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
    1.8.8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1.9 预防
    1.9.1 生物安全措施
    1.9.2 疫苗防控
1.10 技术路线
1.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毒株
    2.1.2 试验用胚、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溶液
    2.1.5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鸭细小病毒最佳感染途径的确定
    2.2.2 鸭细小病毒不同代次病毒致病性分析
    2.2.3 新型鸭细小病毒疫苗研制 3 结果
3.1 鸭细小病毒最佳感染途径的确定
    3.1.1 不同感染途径对雏鸭体重的影响
    3.1.2 不同攻毒途径对雏鸭喙长的影响
3.2 鸭细小病毒F10~F40代病毒致病性
    3.2.1 F10~F40代病毒对雏鸭体重的影响
    3.2.2 F10~F40代病毒对雏鸭喙长的影响
    3.2.3 F10~F40代病毒接种动物排毒情况
3.3 新型鸭细小病毒疫苗检测结果
    3.3.1 鸭胚病变
    3.3.2 病毒的PCR检测
    3.3.3 种毒的纯净性检测
    3.3.4 疫苗用种毒的外源病毒检测
    3.3.5 疫苗用种毒毒力的测定
    3.3.6 灭活油乳剂疫苗检验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四、番鸭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番鸭细小病毒YN株分离鉴定及其卵黄抗体效力试验[J]. 曹礼静,程依林,胥辉豪,赵光伟,张天奇,张蕾,邵骜骏,冯昊南,杨晓伟,魏思远,袁丽花,张立武.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2(03)
  • [2]番鸭细小病毒病近年研究进展[J]. 袁佐清,吴庆海,曹铮,王思贵.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0(15)
  • [3]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诊治[J]. 汪保国. 现代农业科技, 2020(04)
  • [4]鸭瘟病毒、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饶体宇,张益,鲜思美,包细明,李婷,吴伯梅,张友,吴专伟,彭庆波. 畜牧与兽医, 2019(07)
  • [5]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的血清学检测与PCR鉴定[J]. 戴银,胡晓涵,胡晓苗,赵瑞宏,张丹俊,侯宏艳,沈学怀,潘孝成,周学利.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9(06)
  • [6]鸭细小病毒病与鸭病毒性肝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初步研制[D]. 刘陈针玉. 河北农业大学, 2019(12)
  • [7]新型鹅细小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对喙致畸机制研究[D]. 卞国志.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8]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分离鉴定与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 张欣欣.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9]新型鹅细小病毒研究进展[J]. 卞国志,马海彬,罗梦萍,龚凤平,王贵平,廖明,袁建丰.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9(04)
  • [10]鸭细小病毒病灭活疫苗的研制[D]. 李晓轩. 河北农业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番鸭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