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春玉米籽粒氨基酸含量、组成及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普通春玉米籽粒氨基酸含量、组成及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一、普通春玉米籽粒氨基酸含量、组成及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妮娜,纪瑞鹏,米娜,张淑杰,于文颖,方缘,张玉书[1](2021)在《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籽粒品质对减量施氮的响应》文中提出针对当前东北地区过量施氮的问题,研究减量施氮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对优化氮肥的科学管理技术,促进春玉米生产绿色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丹玉405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播种的方式,以农民习惯性施氮量为对照,设置11.1%、55.5%和100%三个水平减量施氮试验,分析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籽粒品质对减量施氮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减氮导致生长发育指标(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干、鲜重、叶片比重等)均减少,不利于地上部的生长和干物质向叶片分配,随着减氮量的增加,减少幅度增加。苗期以后,适量减氮促进玉米地上部的生长,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叶片占比等生物学性状有增加趋势。适量减氮导致果穗长、果穗粗、百粒重、理论产量、籽粒含水量和淀粉含量增加,籽粒脂肪含量减少,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随着减氮量的增加,果穗长、果穗粗、百粒重和理论产量增加幅度均减小,籽粒含水量和淀粉含量增加幅度增大,脂肪含量减少幅度减小。减氮11.1%时,果穗长、果穗粗和理论产量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1.9%、3.7%和11.5%。当施氮量为240 kg·hm-2(减氮11.1%)时,玉米产量达到最大,为945.4 g·m-2,籽粒脂肪含量最少,为2.4 g·100 g-1;氨基酸含量最大,为83.9μmol·g-1;粗蛋白含量最高,为6.8%。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的玉米生产提供更加完善的施肥管理,指导农户科学施肥。

唐靓[2](2021)在《覆盖和施氮对旱作春玉米农田水氮迁移利用和生产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是我国主要的旱作农业区,早春低温和不均匀降水是限制该地区春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采用不同地表覆盖和农田养分管理技术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控释氮肥因其能控制氮素释放速率,使其与作物需求基本同步,实现作物高产和养分高效,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探究黄土高原旱作区不同地表覆盖下配施控释氮肥的增产增效潜力及其机制,本研究以春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同覆盖(NM:无覆盖;FM:地膜覆盖;SM:秸秆覆盖)与施氮方式(N0:不施氮肥;NU:常规施氮-普通尿素;NC:优化施氮-普通尿素和控释氮肥1:2配施),共9个处理,并结合田间微区试验和15N标记,系统分析不同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产量、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累积、根系时空分布、水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比较作物对剖面残留硝态氮的吸收利用,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多年连续不同覆盖与施氮的响应趋势,以期为旱作稳产高产氮高效和农田绿色可持续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均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增加了作物产量,地膜覆盖优化施氮增产作用最显着。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增加了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和营养生长期光能捕获量,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累积,从而提高了春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部植株氮素吸收量,三年平均籽粒产量较无覆盖分别增加6.3%~27.9%和2.6%~8.9%。施氮显着增加春玉米籽粒产量,优化施氮处理2016和2017年平均籽粒产量较常规施氮分别显着增加4.6%和12.4%,2018年两者之间无差异。地膜覆盖优化施氮获得最高产量,2016、2017和2018年分别为14.9、14.8和16.7 t ha-1。地膜覆盖优化施氮显着增加了玉米籽粒产量,减少了追肥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2016和2017年获得最大净效益,分别为每公顷1.76和1.75万元。(2)优化施氮处理改变了覆膜玉米根系生长特征,促进了生育后期根系下扎和细根生长。优化施氮显着促进吐丝期、乳熟期和蜡熟期上层根系生长,同时延缓蜡熟期深层土壤根系衰老。与常规施氮相比,优化施氮处理2016和2017年蜡熟期各土层根长密度分别显着增加52.1%~119.4%和24.2%~63.2%。吐丝期上层以及乳熟期和蜡熟期0-100 cm土壤剖面根长、根干重和根表面积密度与玉米籽粒产量显着正相关。(3)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均有效改善玉米生育前期上层土壤含水量,增加生育后期深层土壤水分消耗,显着提高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地膜覆盖效果更显着。与无覆盖相比,三年V6时期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处理0-2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11.2%~22.7%和2.29%~8.2%。从施氮平均看,与无覆盖相比,2016和2017年地膜覆盖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28.5%和25.4%,秸秆覆盖分别增加16.0%和17.5%,2018年覆盖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优化施氮增加生育后期深层耗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与地膜覆盖常规施氮相比,2017和2018年地膜覆盖优化施氮处理10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降低1.3%~6.8%和0.4%~2.6%。从不同覆盖平均看,与常规施氮相比,2016、2017和2018年优化施氮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3.7%、19.8%和3.9%。地膜覆盖优化施氮获得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三年分别达38.1、38.8和38.9 kg ha-1 mm-1。(4)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优化施氮增加了吐丝前氮素累积和转移,增加了吐丝后氮素累积量和收获时期总氮素吸收量,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减少了剖面硝态氮累积和向下淋溶,地膜覆盖效果更显着。与无覆盖优化施氮相比,地膜覆盖优化施氮处理2016、2017和2018年PFP分别增加28.8%、21.2%和8.9%,秸秆覆盖优化施氮分别增加6.3%、2.5%和3.0%。与无覆盖相比,优化施氮条件下地膜覆盖处理0-100 cm和100-200 cm土壤剖面NO3-N残留量分别减少59.6%和87.2%,秸秆覆盖分别减少53.6%和61.9%;常规施氮条件下,地膜覆盖0-100 cm和100-200 cm土壤剖面NO3-N残留量分别减少58.6%和73.7%,秸秆覆盖0-100 cm土壤剖面NO3-N残留量减少49.9%,100-200 cm增加18.4%。(5)地表覆盖或施氮均显着增加对土壤剖面残留硝态氮的吸收利用,对上层土壤硝态氮的吸收利用率高于下层,且地膜覆盖的效果比秸秆覆盖显着。15NO3-N标记结果表明,2018年地膜覆盖施氮处理对20-50 cm和50-80 cm土层15NO3-N的利用率最高,分别为20.20%和16.99%。从施氮平均看,与50-80 cm土层15NO3-N的吸收利用率相比,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处理玉米对20-50 cm土层15NO3-N的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25.1%、28.2%和25.7%。从不同覆盖平均看,与50-80 cm土层15NO3-N的吸收利用率相比,不施氮和施氮处理玉米对20-50 cm土层15NO3-N的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31.2%和22.6%。施氮和地膜覆盖对20-50 cm和50-80 cm土层15NO3-N的吸收利用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降低了15NO3-N的下移距离。因此,覆膜和施氮可调控增加对黄土高原旱作玉米农田剖面累积硝态氮的吸收利用,避免其向更深层次土壤迁移,减少损失。(6)地表覆盖和施氮不同程度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以及微生物共生关系。与无覆盖相比,地膜覆盖降低了土壤有机质(SOM)、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的含量,增加了寡营养型细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增加了细菌的Alpha多样性,促进了物种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秸秆覆盖增加了SOM、DOC、MBC和MBN含量,增加了富营养型细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寡营养型细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降低了物种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不同覆盖和施氮对真菌Alpha多样性无明显影响。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处理显着降低了细菌的Alpha多样性,增加了富营养型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促进了土壤细菌和真菌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增加了微生物网络的复杂性,增加了生态位和获取养分的渠道。本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控释氮肥配施优化施氮处理氮素释放规律更好地满足该地区春玉米生长氮素需求,促进玉米生育后期根系下扎,延缓根系衰老,有效吸收利用深层土壤水分;促进植株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利用,减少了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和向下迁移损失;增加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多年连续地膜覆盖和施氮处理也增加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增加获得养分的渠道,是促进黄土高原旱作玉米生产可持续的有效途径。

宋端朴[3](2021)在《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覆膜玉米水肥利用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土高原是我国旱作农业的重要区域,春玉米是该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春玉米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紧密相关。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旱作农业区发展并完善了系列地膜覆盖技术,显着提高了作物产量,但覆膜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田间生产过程产生的作物秸秆被丢弃或焚烧,造成了秸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此外,作物氮素利用效率偏低,秸秆氮素流失未能有效利用。本系列研究(2017-2020年)立足于黄土高原渭北旱塬区,以春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三个试验,垄沟覆膜下不同的耕作方式(对照CK、覆膜前旋耕MR、覆膜前翻耕MP);地膜覆盖下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两个氮肥梯度,三个种植模式:对照CK、秸秆翻压还田SR、秸秆沟埋还田SB);多年秸秆还田效应试验(对照CK、地膜覆盖WP、地膜覆盖下秸秆还田WP-S),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还田方式对覆膜春玉米水肥利用和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垄沟覆膜下不同耕作方式(1)不同生育期,各处理土壤含水量表现为MP>MR>CK,垄沟覆膜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显着均高于CK处理,MP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显着高于MR处理;(2)在垄沟覆膜前对土壤进行旋耕或翻耕会改变垄和沟的养分含量;旋耕使肥料集中在垄上土壤内,使玉米不易吸收,降低了肥料氮素吸收效率,翻耕会减少肥料在垄上的分布,增加肥料氮素吸收效率,不同处理的肥料氮素吸收效率表现为MP>MR>CK。(3)垄沟覆膜处理的玉米产量显着高于CK处理,MP处理的产量比MR处理显着高23.42-31.47%,从籽粒含氮量来看,MP>MR>CK,垄沟覆膜显着提高了玉米籽粒含氮量,相比于旋耕,翻耕显着提高籽粒含氮量。不同秸秆还田方式(1)秸秆还田会补充表层土壤氮素,表层土壤的硝态氮、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SB>SR>CK,SB处理土壤养分补充效果更明显;(2)不同氮肥处理中,相比CK,在2019年,SB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6.95%和16.17%;在2020年,SB处理产量分别提高14.2%和14.62%;玉米收获后,单株玉米氮素积累量也表现为SB>SR>CK,还田处理籽粒含氮量显着高于CK;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效率表现为SB>SR>CK,差异显着,还田处理显着提高了玉米的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多年秸秆还田效应(1)与CK相比,WP和WP-S处理的土壤持水能力有明显的改善,WP-S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经过多年的秸秆还田,WP-S处理0-40cm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着高于WP和对照CK;(3)春玉米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呈现WP-S>WP>CK的趋势,两年试验中,WP-S的产量相比于CK处理提高了67.29%和57.06%,氮素积累量、氮收获指数和氮素吸收效率相比于WP处理提高显着。综上,在旱作农田地膜覆盖的基础上,翻耕能够显着提高覆膜农田氮素吸收效率,秸秆沟埋还田能够显着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并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

胡迎春[4](2019)在《氮肥减量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对黄土高原春玉米生长发育和效益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春玉米是该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针对黄土高原春玉米生产中过量施肥和效益较低的问题,本试验研究了氮肥减量下缓释肥(Slow-release Urea,简称C)和尿素(Urea,简称U)配施对土壤水分、土壤养分、春玉米生长发育以及效益的影响,试验于2017年和2018年两年在中科院长武生态试验站进行。以平作半膜覆盖下的春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模式为全尿素施肥(100%U,施氮225 kg·hm-2)、缓释肥和尿素7:3配施(100%CU,施氮225 kg·hm-2)、氮肥减量20%下的缓释肥和尿素7:3配施(80%CU,施氮180 kg·hm-2)、氮肥减量40%下的缓释肥和尿素7:3配施(60%CU,施氮135 kg·hm-2)五种处理,旨在提出适合黄土高原地区高效的减氮施肥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年的0200 cm土壤贮水量在春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呈现出高-低-高的趋势。与CK相比,氮肥的施用增加了春玉米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降低了土层含水量,增加了春玉米对土壤40 cm以下水分的消耗,在春玉米生长的灌浆期较为明显。而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贮水量以及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消耗量在缓释肥配施处理与常规施肥之间的差异并不显着。(2)0100 cm土层的土壤硝铵态氮含量、全氮含量在灌浆期和成熟期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缓释肥和尿素配施显着增加了收获期040 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80%CU处理的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100%U处理之间并无显着差异,而60%CU处理却造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降低。土壤铵态氮在各施肥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3)与常规施肥相比,氮肥减量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并没有造成春玉米灌浆期SPAD值、成熟期株高以及成熟期籽粒氮素含量的降低。和100%U处理相比,80%CU处理的灌浆期叶面积指数,成熟期的干物质量、植株氮素积累量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增加了单株玉米籽粒干重,提高了籽粒灌浆速率;而60%CU处理的灌浆期叶面积指数、灌浆速率和成熟期的植株干物质量以及植株氮素积累量有所降低。(4)80%CU处理两年均收获了较高的产量,分别为12068 kg·hm-2和13214kg·hm-2,比100%U处理高出了4.68%和4.63%,并且没有造成春玉米籽粒品质降低。从经济效益来看,80%CU处理的利润最高,平均为11122 CYN·hm-2,平均每年比100%U处理增加189 CYN·hm-2。同时,80%CU处理的籽粒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在两年里都最高,氮肥减量下的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处理均显着提高了氮素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氮肥减量20%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80%CU处理)可以实现减氮增效的目标。

王乐[5](2019)在《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春玉米籽粒淀粉形成及灌浆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讨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对旱地春玉米籽粒淀粉形成及灌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在2017年和2018年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先玉698为供试材料,在相同的氮肥条件下(施氮区纯N均为225kg·hm-2),设置4种控释/常规尿素不同配比,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比较了常规尿素基施N150kg·hm-2+小口期追施N75kg·hm-2(T1)、控释尿素基施N75kg·hm-2+常规尿素基施N 75 kg·hm-2+小口期追施N 75 kg·hm-2(T2)、控释尿素基施N 150 kg·hm2+常规尿素基施N75kg·hm-2(T3)、控释尿素基施N225kg·hm-2(T4)对玉米生长发育、淀粉含量及淀粉酶的活性、籽粒灌浆过程以及产量的影响,并且通过RNA-seq技术玉米籽粒淀粉合成基因进行初步筛选分析。结果表明:1.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比有利于玉米的生长,能增加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LAI、玉米功能叶片SPAD值及总干物质积累。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的株高以T3最好,T3处理的株高在2017年为286.32cm,2018年为352.10cm,并且玉米的株高整齐度在出苗后140天(即成熟期),2017年以T3处理最大,2018年以T2处理最大;控释尿素可以在生育后期维持相对较高的SPAD值和LAI,延缓植株衰老,在成熟期玉米叶面积指数以T4处理最好,2017年和2018年T4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较CK分别增加41.74%和20.09%;玉米最终的干物质积累在2017年和2018年均表现为T3>T2>T4>T1>CK,2017年T3处理较CK、Tl、T2和T4分别高15.75%、5.79%、0.07%和 1.02%,2018年T3处理较CK、T1、T2和T4分别高16.36%、9.76%、3.30%和7.72%。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合理配比处理有利于玉米干物质积累的积累,进而有利于产量的形成。2.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合理配比可以显着增加玉米籽粒淀粉含量,在灌浆后期可以维持较高的直链淀粉积累速率,提高淀粉合成过程中关键酶的活性。玉米籽粒直链、支链及总淀粉含量以T2处理条件下最高,分别为13.01%、70.83%和83.84%;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直链淀粉含量受GBSS活性的影响最大,而支链淀粉含量和总淀粉含量受UDPG-PPase活性的影响最大。其他酶活性之间通过相互的间接作用,对玉米籽粒淀粉的积累也存在一定的影响。3.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可以显着影响玉米籽粒灌浆过程。玉米籽粒的最大灌浆速率、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及灌浆持续期共决定了百粒重的99.9%,其中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对百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大,相关系数达0.9995。不同处理之间的灌浆特征参数存在差异,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处理以T2处理条件下可以显着影响玉米籽粒灌浆过程。4.玉米籽粒淀粉代谢相关基因在不同处理间存在差异。通过RNA-Seq技术对玉米籽粒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不同处理处理间差异表达基因存在显着性差异。Tl、T2、T3、T4处理中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数分别为:131个(75个上调表达,56个下调表达)、561个(216个上调表达,345个下调表达)、367个(263个上调表达,104个下调表达)、381(222个上调表达,159个下调表达)。其中参与淀粉合成途径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3个(1个上调表达,2个下调表达)、6个(2个上调表达,6个下调表达)、3个(3个均为上调表达)、4个(2个上调表达,2个下调表达)。本研究初步推测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T2和T3处理)可以调控玉米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玉米籽粒淀粉的合成。5.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可显着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经济效益。2017年各处理玉米产量以T2处理最高(12.11 t/hm2),从大到小的顺序表现为:T2>T3>T4>T1>CK,Tl、T2、T3和T4处理的产量较CK分别增加了12.58%、25.88%、19.13%和17.26%;2018年的玉米产量以T3处理最高(14.60t/hm2),从大到小的顺序表现为:T3>T2>T4>T1>CK,T1、T2、T3和T4处理的产量较CK分别增加了4.53%、8.91%、10.19%、5.13%。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均以T2处理最好,2017年和2018年T2处理的经济效益分别为16544.35元/hm2和18924.50元/hm2。

吕东波,吴景贵,李建明,曲晓晶,胡娟[6](2016)在《不同缓控尿素对春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有机氮的动态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制缓控尿素(HKN),在等氮量条件下,以包膜尿素BMN、YMN作对比,验证其缓释效果和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品质以及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以田间小区试验为平台,利用Bremner酸解法测定春玉米生长不同时期土壤有机态氮各组分含量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缓控尿素对春玉米籽粒产量、品质及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缓控尿素(HKN)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各处理籽粒产量较CK处理(不施肥)分别增加12.74%,12.14%,8.03%,9.52%,籽粒中淀粉、蛋白质含量较CK均有所增加,脂肪的含量均有所降低,而缓控尿素的增加幅度优于普通尿素,这表明缓控尿素提高春玉米籽粒品质。与CK相比,缓控尿素的施入促进籽粒对磷、钾元素的吸收;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酸解总氮大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所占全氮比例呈下降趋势,而非酸解氮则相反。与CK相比,施肥处理酸解总氮含量要显着地增高,且缓控尿素处理要优于普通尿素处理。施氮处理中缓控尿素和包膜尿素有机氮组分含量整体高于普通尿素处理,所占全氮比例则无明显的规律性。各有机氮组分含量高低顺序为:酸解未知氮>氨态氮>氨基酸氮>氨基糖氮。施氮处理的土壤氨态氮、氨基酸氮、酸解未知态氮以及非酸解氮的含量均高于CK处理,而氨基糖氮则无此规律性。与CK相比,自制缓控尿素提高春玉米产量、品质。不同缓控尿素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影响显着,能够提高总有机氮含量。

车升国[7](2015)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三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李玲玲[8](2011)在《有机肥氮素有效性和替代化肥氮比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机肥与化肥的合理配施和高效利用对实现作物优质高产、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其关键在于了解有机肥氮素释放、转化特征及其氮素有效性,确定有机肥与化肥的合理配比。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有机肥氮素矿化特征及其有机氮形态转化、有机肥氮素有效性和替代化肥氮的替代当量,并借助于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在东北平原黑土-春玉米种植体系下研究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最佳替代比例及其可行性。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好气培养试验研究鸡粪、猪粪和牛粪各3种来源9种有机肥的氮素矿化和不同形态有机氮素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培养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上升而铵态氮含量在14 d内迅速下降。土壤矿质氮累积量随培养时间呈近似“S”型曲线变化,在56-84d累积量最多,累积速率最高,此阶段土壤矿质氮累积量占总累积量的38.8%-98.5%,之后增加缓慢,112 d后趋于稳定。在培养28 d后出现净矿化,不同有机肥氮素的净矿化量差异显着(P<0.05),鸡粪、猪粪、牛粪的净矿化量平均占施入有机氮总量的21.0%、19.1%和13.1%。培养期间土壤酸解总氮包括氨基酸态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氮含量都不同程度降低,而非酸解氮则没有显着变化。土壤有机氮净矿化量与培养开始和培养结束的土壤酸解总氮、氨基酸态氮、氨态氮含量分别呈显着(P﹤0.05或P﹤0.01)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说明酸解总氮尤其是酸解总氮中的氨基酸态氮是可矿化氮的主要有机氮形态。培养161d后9种有机肥有1.7%-26.9%的有机氮矿化。2.盆栽试验条件下,利用在黑土上种植玉米探讨猪粪氮素有效性和替代化肥氮的替代当量。结果表明,猪粪氮素有效性用当季回收率表示为22.5%-38.3%,平均30.6%,当猪粪用量为120 mg N kg-1土时,其氮素的相对有效性(Rel Eff)为27.2%,利用化肥氮与吸氮量的关系计算的相对替代当量(RFE)平均为32.9%,即在植物氮吸收上,1 kg有机肥氮素相当于0.329 kg化肥氮。3.利用15N同位素田间微区试验,2009-2010年在东北黑土春玉米种植体系下研究氮磷钾养分一致下不同比例的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效应和15N后效。结果表明,与100%化肥氮处理相比,15%-45%的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不影响春玉米籽粒产量、粗蛋白产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用30%的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可促进氮素累积,两季通过有机肥和化肥施用氮的回收率平均为60.3%,高于其他处理10-15个百分点,15N的回收率两年共59.6%,高于其他处理2.6-5.5个百分点。15N尿素的第二季后效很小,回收率只有1.78%-2.36%。随有机肥氮替代化肥15N比例的增加,15N在各土层中的残留率降低,第一季结束后15N在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中的残留率分别为39.3%-47.6%、2.9%-7.9%、0.8%-2.4%,第二季各土层15N残留率不超过2.5%。4.利用田间小区试验,在东北黑土春玉米种植体系下研究不同施肥模式的效应,以验证等氮磷钾条件下用3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可行性。综合分析不同施氮处理对春玉米不同生育期SPAD值、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表明用30%的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优于或相当于农民习惯施氮和100%化肥氮模式,而且比农民习惯施肥减少化肥氮、磷、钾的用量,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利用30%的有机肥有效氮替代化肥氮不仅增加氮素用量近一倍,还未增加产量和品质,并降低了氮素利用效率。因此,利用3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是东北黑土春玉米施肥的最佳模式。

李锦辉[9](2007)在《高蛋白玉米的品质形成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玉米籽粒品质性状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该性状的表达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尽管多有报道,但环境因素和栽培措施对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还较为薄弱;以往的研究多以常规玉米为材料,进行高蛋白玉米的相关研究很少;蛋白质组分决定着蛋白质的优劣,但缺少对自然因素和栽培措施影响玉米蛋白质组分的系统研究。本文以高蛋白玉米豫单2002和普通玉米郑单136为试材,2004-2005年在大田和池栽情况下,研究了高蛋白玉米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探讨了河南省适合高蛋白玉米生长的适宜生态区域及关键栽培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高蛋白玉米氮代谢特征高蛋白玉米氮素利用率较高,豫单2002的氮素利用率比郑单136高7.79%;NRase活性在灌浆期内变化趋势相近,授粉后0-30d,二者的NRase活性相差不大,授粉后30 d至收获,豫单2002的NRase活性明显高于郑单136:二者籽粒中的GS活性在籽粒灌浆期的变化动态均呈“S”型,且豫单2002籽粒中Gs活性一直高于郑单136;高酶活性促进了蛋白质的形成。高蛋白玉米具有氮素利用率高和氮素同化酶活性高的特征。2高蛋白玉米蛋白质组分及酶活性变化在玉米籽粒灌浆期间,高蛋白玉米籽粒的粗蛋白含量及蛋白组分含量变化动态与普通玉米相近,均呈下降趋势,且粗蛋白含量在灌浆期一直高于后者;高蛋白玉米的清蛋白含量在灌浆期始终高于普通玉米,球蛋白含量在授粉后5-15 d前者低于后者,15 d以后前者高于后者,二者的清蛋白和球蛋白差异不显着;高蛋白玉米的醇溶蛋白低于普通玉米,二者谷蛋白含量在授粉后25 d前差异不大,其后高蛋白玉米逐渐大于普通玉米;高蛋白玉米的NRase、GS活性与普通玉米的变化趋势一致,前者NRase和GS活性较高,NRase与蛋白质形成呈正相关,GS活性变化趋势与蛋白质累积速率一致,两种基因型玉米的GS峰值出现均早于蛋白质灌浆速率峰值。高蛋白玉米籽粒氨基酸的含量高于普通玉米,而穗位叶中的氨基酸含量相反,可能是普通玉米穗位叶中的氨基酸不能快速运往籽粒,影响了籽粒中蛋白质的形成。3高蛋白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高蛋白玉米和普通玉米籽粒中IAA含量动态变化均为抛物线型,灌浆前期快速升降,而后平稳下降;籽粒中IAA质量为双峰曲线,总趋势为上升。灌浆前期和后期高蛋白玉米豫单2002的IAA含量和质量均高于普通玉米郑单136,灌浆中期相反。高蛋白玉米中ZR含量总的变化为单峰曲线,授粉后15 d达到峰值;普通玉米中ZR含量总的变化为“M”型曲线,灌浆后期的峰值较小。籽粒中ZR质量的变化二者都为双曲线,第一次到达峰值的时间相同,为授粉后20 d,第二次到达峰值的时间不同。豫单2002籽粒中GA3的含量变化呈下降趋势,但变化比较平稳;郑单136籽粒中GA3的含量在授粉后5-10 d快速升高,10-15 d快速下降,然后保持基本平稳:在整个灌浆期中豫单2002的GA3含量均低于郑单136。二者籽粒中GA3质量均为上升趋势,授粉后32 d以前豫单2002低于郑单136,32 d以后高于郑单136,45 d时二者没有差异。豫单2002和郑单136中ABA含量总的变化为下降趋势,灌浆期普通玉米籽粒中ABA含量高于高蛋白玉米:籽粒中ABA质量都为上升趋势,授粉后37 d以前郑单136高于豫单2002。籽粒发育初期IAA和ZR含量高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灌浆期ABA和GA3含量高则不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籽粒中硝酸还原酶活性和GA3相关性较强。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受多种内源激素的调节,激素间互相作用可能是蛋白质含量积累的生理基础。4高蛋白玉米氮代谢日变化特征在授粉后第30天,高蛋白玉米豫单2002和普通玉米郑单136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动态相近,20点时蛋白质含量最高,2点时蛋白质含量最低。籽粒和穗位叶中NRase的变化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化动态一致,而且第30天的24 h里高蛋白玉米籽粒和穗位叶的NRase活性均大于普通玉米。籽粒中GS活性均为高蛋白玉米高于普通玉米,穗位叶中GS活性8-11点时高蛋白玉米含量较高,其余时间均较低;普通玉米籽粒中蛋白酶活性高于高蛋白玉米,高蛋白玉米籽粒中合成的蛋白质分解少,有利于蛋白质的贮藏,穗位叶中蛋白酶活性相反,有利于氮素运往籽粒。5高蛋白玉米的生态适应性高蛋白玉米在河南省内不同区域的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不同。积温、日照时数、湿度都影响蛋白质的形成,其中积温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最大。四种组分均受环境的影响,但它们的变化规律不同。年份变化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小于生态区差异。高蛋白玉米适宜的种植区域为豫西灌区。6种植密度影响高蛋白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高蛋白玉米豫单2002产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含量呈现“升高一降低一升高”的趋势,高蛋白玉米豫单2002应选择45 000株/公顷的种植密度。不同蛋白组分受密度影响不同,醇溶蛋白最易受密度影响。7不同质地土壤对高蛋白玉米的产质效应高蛋白玉米种植在中壤土上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最高,沙壤土上最低。高蛋白玉米籽粒中包括赖氨酸在内的17种氨基酸含量顺序为中壤>沙壤>粘壤。中壤种植的玉米籽粒中四种蛋白质组分均高于沙壤和粘壤,在三种土质上,清蛋白和球蛋白变化较少,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变化较大。8化肥用量及配比对高蛋白玉米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影响施肥提高了高蛋白玉米的产量和蛋白质含量,肥料配合施用比单一施用效果明显,一定范围内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增加。高蛋白玉米最佳肥料用量为225:112.5:112.5 kg·hm-2。增施氮肥提高籽粒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氮肥对提高醇溶蛋白的作用最大,而对清蛋白和球蛋白的影响较小。玉米籽粒中的清蛋白在不同肥料的配比下变化不明显,施肥配比对球蛋白含量在授粉后20 d以前的影响较大;氮磷钾配合对谷蛋白提高最多。施肥提高了穗位叶中NRase活性,有利于穗位叶蛋白质的合成,为籽粒中蛋白质的合成提供了保障。玉米籽粒中NRase也具有较高活性,变化总趋势呈“S”型,施肥提高了籽粒中NR的活性,但总趋势不变;灌浆后期高蛋白玉米籽粒中仍保持较高的NRase活性,促进了籽粒中蛋白质的快速合成。肥料配比均提高了籽粒中GS在整个灌浆期中的活性。

杜双奎[10](2006)在《玉米品种籽粒品质与挤压膨化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玉米在中国农业生产、饲料工业和淀粉加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淀粉和油脂工业的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开发,玉米已不仅仅作为粮食作物,其工业用途地位迅速上升。玉米品种选育由追求产量型逐渐向产量和用途质量并重转变,专用型玉米育种和生产日益受到重视,玉米品种籽粒品质性状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研究玉米品种籽粒品质和加工利用特性,对于利用玉米资源,开展玉米深加工,提高玉米的综合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挤压膨化加工技术是集混合、搅拌、破碎、加热、蒸煮、杀菌、膨化及成型等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与饲料工业。用挤压膨化法加工富含营养、风味多样、食用方便的新型休闲食品将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研究玉米品种籽粒的加工特性,是促进玉米加工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玉米作为挤压膨化食品的主要原料,国外对玉米品种的食品加工特性已有较多的报道,而国内尚没有针对玉米品种的加工特性,特别是挤压膨化特性进行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黄淮海平原玉米主产区推广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系统分析玉米品种籽粒品质性状的基础上,研究玉米品种多个品质性状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德国布拉本德食品仪器公司DSE-25型双螺杆挤压膨化实验室工作站为膨化设备,对挤压膨化特性进行系统研究,以建立工艺参数与产品特性以及系统参数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系统分析玉米品种籽粒的挤压膨化特性,玉米品种籽粒特性与挤压膨化特性的关系,优化玉米挤压膨化工艺参数。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同一生态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的品质特性有差异,其中百粒重、百粒体积、粗脂肪含量、粗纤维含量、出珍率以及糊化特性差异显着,而粗蛋白含量、灰分、颗粒度指数、出粉率、糊化温度差异较小。通过因子分析,筛选出玉米籽粒品质指标评价因子,即加工因子、物理因子、营养因子、色泽因子、纤维因子以及硬度因子,其性状信息贡献率为83.27%。喂料水分含量、喂料速度、螺杆转速以及加工温度工艺参数对玉米挤压膨化产品特性和系统参数的影响十分复杂,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工艺参数与产品特性以及系统参数之间具有二次回归关系。喂料水分含量和加工温度对膨化产品特性的影响最大,喂料速度影响次之,螺杆转速影响较小。随着喂料水分含量的增大,产品含水量、吸水性指数、容积密度、产品硬度、剪应力增大;降低喂料水分含量,产品水溶性指数、径向膨化率、色差、扭矩、压差以及SME有增大趋势。升高加工温度,产品的水溶性指数、剪应力增大,而产品含水量、吸水性指数、径向膨化率、色差、硬度、扭矩、压差、SME均呈下降趋势。喂料速度对膨化产品的径向膨化率、产品温度、扭矩、压力以及产量有正向效应,对容积密度、SME有负向效应。螺杆转速增大,SME增加,而吸水性指数、扭矩以及压差减小。在相同的挤压膨化工艺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挤压膨化物的产品特性差异较大,而挤压膨化时的系统参数差异较小。播种期对玉米品种挤压膨化特性有显着影响,与夏播玉米品种相比,春播玉米品种籽粒挤压膨化物具有较高的径向膨化率、吸水性指数和产量以及较低的水溶性指数和单位机械能耗。玉米品种籽粒挤压膨化特性与其理化特性有关。玉米品种淀粉含量越高,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越低,其挤压膨化物的径向膨化率越大,容积密度和硬度越小,挤压膨化时的扭矩、五区压力以及单位机械能耗越大。蛋白质含量低、淀粉含量高的品种可加工具有较大体积膨胀指数的产品。玉米品种的糊化参数可用来预测挤压膨化产品的质量以及挤压膨化加工时的系统参数。适当调控播种期,可以改善玉米品种的物理性状、糊化特性和膨化产品的质量。特种玉米品质特性差异很大。爆裂玉米、普通玉米具有较高的硬度、角质率,适宜加工玉米珍子;而高油玉米、糯玉米比较适合加工玉米粉。与普通玉米粉相比,糯玉米粉具有低的糊化温度、回生值以及最终粘度,爆裂玉米粉的糊化温度较高,破损值较低,冷糊稳定性较好,而高油玉米粉峰粘度最低,冷糊稳定性最差。特种玉米品种间糊化特性的差异受淀粉含量、淀粉组成等影响。特种玉米品种的膨化特性有差异。高油玉米品种膨化产品具有较高容积密度、吸水性指数以及色差;糯玉米膨化产品具有较高的水溶性指数、硬度和剪应力,较小的径向膨化率、吸水性指数、色差以及系统参数(扭矩、四区压力、五区压力、压差、单位机械能耗);而爆裂玉米品种膨化产品的径向膨化率较大,挤压膨化时系统参数较高。爆裂玉米具有较好的膨化特性,适合加工膨化产品;糯玉米适合加工溶解性好的膨化产品,而高油玉米不适宜加工膨化食品。

二、普通春玉米籽粒氨基酸含量、组成及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春玉米籽粒氨基酸含量、组成及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籽粒品质对减量施氮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1.2 观测项目与方法
        1.2.1 土壤湿度观测
        1.2.2 生长发育观测
        1.2.3 产量结构分析
        1.2.4 品质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减量施氮对春玉米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2.1.1 株高
        2.1.2 叶面积指数
        2.1.3 生物量
    2.2 减量施氮对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3 减量施氮对春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2.3.1 脂肪
        2.3.2 淀粉
        2.3.3 氨基酸
        2.3.4 粗蛋白
3结论与讨论

(2)覆盖和施氮对旱作春玉米农田水氮迁移利用和生产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膜覆盖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1.2.2 秸秆覆盖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1.2.3 普通氮肥分次施氮对作物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1.2.4 控释氮肥一次施氮对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生长及资源利用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点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4 指标计算
        2.2.5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降雨量和干期
        2.3.2 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3.3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生长动态的影响
        2.3.4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2.3.5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2.3.6 各指标相关分析
        2.3.7 经济效益分析
    2.4 讨论
        2.4.1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温度和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2.4.2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点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4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施氮对地膜覆盖春玉米根系时空分布的影响
        3.3.2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水分分布和利用的影响
        3.3.3 各指标相关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及土壤残留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点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4 指标计算
        4.2.5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和各器官氮浓度的影响
        4.3.2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氮素累积、转运和利用的影响
        4.3.3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和累积的影响
        4.3.4 覆盖和施氮对农田氮损失和氮素平衡的影响
        4.3.5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4.3.6 各指标相关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剖面残留硝态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点概况
        5.2.2 试验年份玉米生育期内气象条件
        5.2.3 试验设计
        5.2.4 样品采集与分析
        5.2.5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吸氮量的影响
        5.3.2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吸收残留硝态氮的影响
        5.3.3 覆盖和施氮对残留硝态氮在土壤剖面运移的影响
        5.3.4 土壤剖面根系和残留硝态氮利用率的关系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点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4 数据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2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6.3.3 覆盖和施氮对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6.3.4 覆盖和施氮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和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6.3.5 覆盖和施氮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网络相关性
    6.4 讨论
        6.4.1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4.2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
        6.4.3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微生物类群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特色和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覆膜玉米水肥利用和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1.3.2 耕作方式的研究概况
        1.3.3 还田方式的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
        1.4.1 不同耕作方式下垄沟覆膜对春玉米水肥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1.4.2 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覆膜春玉米水肥利用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1.4.3 多年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对春玉米水肥利用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玉米农艺性状
        2.3.2 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相关指标
        2.3.3 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
        2.3.4 玉米穗部性状和籽粒品质
        2.3.5 经济效益计算
        2.3.6 指标计算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耕作方式下垄沟覆膜对春玉米水肥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3.1 不同耕作方式下垄沟覆膜对春玉米农田水温和养分的影响
        3.1.1 对春玉米生育期农田水分的影响
        3.1.2 对春玉米生育期农田表层温度的影响
        3.1.3 对春玉米生育期农田养分的影响
    3.2 不同耕作方式下垄沟覆膜对春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3.2.1 对春玉米株高的影响
        3.2.2 对春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3 对收获期玉米植株氮素积累的影响
    3.3 不同耕作方式下垄沟覆膜对春玉米水肥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3.3.1 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3.3.2 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3 对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不同耕作方式下垄沟覆膜对春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
        3.4.2 不同耕作方式下垄沟覆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3 不同耕作方式下垄沟覆膜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第四章 不同还田处理对覆膜春玉米水肥利用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4.1 不同还田处理对覆膜春玉米农田养分的影响
        4.1.1 对覆膜春玉米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4.1.2 对覆膜春玉米收获期土壤全氮的影响
        4.1.3 对覆膜春玉米收获期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4.2 不同还田处理对覆膜春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4.2.1 对覆膜春玉米株高的影响
        4.2.2 对覆膜春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2.3 对覆膜春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2.4 对覆膜春玉米根冠比的影响
        4.2.5 对收获期玉米植株氮素积累的影响
    4.3 不同还田处理对覆膜春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4.3.1 对覆膜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4.3.2 对覆膜春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4.3.3 对覆膜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3.4 对覆膜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讨论
        4.4.1 不同还田处理对覆膜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
        4.4.2 不同还田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4.3 不同还田处理对覆膜玉米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第五章 多年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水肥利用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5.1 多年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农田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5.1.1 对春玉米农田水分的影响
        5.1.2 对春玉米收获期农田养分的影响
    5.2 多年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5.2.1 对春玉米株高的影响
        5.2.2 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2.3 对春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2.4 对收获期玉米植株氮素积累的影响
    5.3 多年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对玉米水肥利用效率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5.3.1 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5.3.2 对春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5.3.3 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4 对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5.3.5 对春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5.4 讨论
        5.4.1 多年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
        5.4.2 多年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5.4.3 多年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生长和籽粒产量品质的影响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氮肥减量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对黄土高原春玉米生长发育和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的氮肥利用现状以及过量施氮的影响
        1.2.2 缓释肥的发展以及使用现状
        1.2.3 缓释肥的使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2.4 缓释肥使用对产量和收益的影响
        1.2.5 缓释肥使用对氮肥利用效率和作物品质影响
        1.2.6 缓释肥使用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2.7 缓释肥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应用前景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土壤水分测定
        2.3.2 土壤养分测定
        2.3.3 植物氮素养分测定
        2.3.4 春玉米生长发育相关指标测定
        2.3.5 玉米品质
        2.3.6 春玉米经济效益分析
        2.3.7 相关指标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氮肥减量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3.1 氮肥减量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1.1 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0~200cm土壤含水量
        3.1.2 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0~200cm土壤贮水量
        3.1.3 春玉米生育期内0~200cm土层的耗水量变化
    3.2 氮肥减量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2.1 土壤硝态氮
        3.2.2 土壤铵态氮
        3.2.3 土壤全氮
        3.2.4 土壤有机质
第四章 氮肥减量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对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春玉米形态特性和生理指标
        4.1.1 春玉米株高
        4.1.2 春玉米叶面积
        4.1.3 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
        4.1.4 灌浆期春玉米穗位叶SPAD值
        4.1.5 春玉米灌浆速率
    4.2 春玉米氮素含量
        4.2.1 玉米植株氮素积累量
        4.2.2 春玉米植株各部位的氮素分配
第五章 氮肥减量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的效益分析
    5.1 春玉米产量分析
    5.2 春玉米籽粒品质分析
    5.3 春玉米水分和氮素效率分析
    5.4 春玉米收获后的经济效益分析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氮肥减量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对春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
        6.1.2 氮肥减量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6.1.3 氮肥减量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对土壤肥力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6.1.4 氮肥减量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6.1.5 氮肥减量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对春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6.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春玉米籽粒淀粉形成及灌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玉米淀粉生物合成过程及其关键酶
        1.2.1 淀粉的生物合成过程
        1.2.2 参与淀粉合成过程的关键酶
    1.3 氮素对玉米籽粒淀粉合成的影响
        1.3.1 氮素对玉米籽粒淀粉合成过程的影响
        1.3.2 氮素对玉米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
    1.4 控释尿素在作物生产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1.5 RNA-seq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玉米籽粒淀粉研究中的应用
        1.5.1 RNA-seq技术的原理和发展
        1.5.2 RNA-seq技术在玉米研究中的应用
    1.6 研究思路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区降雨量及温度
    2.3 供试材料
    2.4 试验设计
    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2.5.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5.2 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2.5.3 玉米籽粒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关键酶的测定
        2.5.4 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测定
        2.5.5 玉米籽粒RNA-seq转录组分析的测定
        2.5.6 产量指标的测定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3.1.1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3.1.2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3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玉米功能叶片SPAD值的影响
        3.1.4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玉米籽粒淀粉合成的影响
        3.2.1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玉米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3.2.2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玉米籽粒淀粉积累速率的影响
        3.2.3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玉米籽粒淀粉形成关键酶的影响
        3.2.4 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籽粒淀粉关键酶与淀粉含量的通径分析
    3.3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3.3.1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玉米籽粒灌浆动态的影响
        3.3.2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玉米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影响
        3.3.3 玉米籽粒灌浆过程各参数对百粒重的通径分析
    3.4 玉米籽粒转录组及淀粉代谢相关基因的初步分析
        3.4.1 RNA-Seq高通量测序数据质量检测结果
        3.4.2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Mappi Statistic)
        3.4.3 RNA-Seq相关性分析(Sample Correlation)
        3.4.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4.5 差异基因GO显着富集分析(GO Analysis)
        3.4.6 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显着富集分析结果
        3.4.7 玉米籽粒淀粉代谢途径调控基因的初步筛选
    3.5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3.5.1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5.2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4.1.2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玉米籽粒淀粉合成的影响
        4.1.3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4.1.4 玉米籽粒转录组及淀粉代谢相关基因的初步分析
        4.1.5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4.2 主要结论
    4.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论文发表情况

(6)不同缓控尿素对春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有机氮的动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样品采集与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缓控尿素对春玉米籽粒产量及相关因子的影响
    2.2 不同缓控尿素对春玉米籽粒品质及养分含量影响
        2.2.1 不同缓控尿素对春玉米籽粒品质影响
        2.2.2 不同缓控尿素对春玉米籽粒养分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缓控尿素对春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动态影响
        2.3.1 不同缓控尿素对春玉米灌浆期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影响
        2.3.2 不同缓控尿素对春玉米灌浆期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影响
        2.3.3 不同缓控尿素对春玉米成熟期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7)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状况
        1.2.1 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2.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研究进展
        1.3.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因素
        1.3.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3.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养分元素配伍与效应
        1.3.4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增效技术研究
        1.3.5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环境效应
        1.3.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工业化实现
        1.3.7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
        2.3.2 参数获取与数据来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3.1 引言
    3.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与方法
        3.2.1 配方依据
        3.2.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
    3.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施肥量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
        3.3.2 环境养分输入量
        3.3.3 肥料养分损失率
        3.3.4 矫正参数的确定
    3.4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3.4.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原则与方法
        3.4.2 区域农田作物施肥配方区划的确定
        3.4.3 区域农田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确定
    3.5 模型评价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1 引言
    4.2 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4.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4.1 区域小麦施肥量确定
        4.4.2 区域小麦施肥量验证
        4.4.3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4.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1 引言
    5.2 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5.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5.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4.1 区域玉米施肥量确定
        5.4.2 区域玉米施肥量验证
        5.4.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5.4.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1 引言
    6.2 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6.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6.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4.1 区域水稻施肥量确定
        6.4.2 区域水稻施肥量验证
        6.4.3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6.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1 引言
    7.2 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7.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7.4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4.1 区域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7.4.2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7.4.3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1 引言
    8.2 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8.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8.4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4.1 区域油菜施肥量确定
        8.4.2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8.4.3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8.5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1 引言
    9.2 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9.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9.4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4.1 区域棉花施肥量确定
        9.4.2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9.4.3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9.5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1 引言
    10.2 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0.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0.4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4.1 区域花生施肥量确定
        10.4.2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0.4.3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0.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1 引言
    11.2 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1.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1.4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4.1 区域大豆施肥量确定
        11.4.2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1.4.3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1.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1.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2.1.2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5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6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7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8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9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
    附录2 作物统计数据
    附录3 长期施肥试验基本概况
    附录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附录5 小麦、玉米、水稻各地区肥料施用量
    附录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附录7 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施肥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8)有机肥氮素有效性和替代化肥氮比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机肥氮素矿化与转化
        1.2.2 有机肥氮素有效性与替代化肥氮当量
        1.2.3 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作物产量及氮素有效性的影响
    1.3 研究契机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契机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有机肥氮素释放与转化-室内培养
        2.1.1 供试材料
        2.1.2 培养试验
        2.1.3 测定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有机肥氮素有效性与替代化肥氮当量-盆栽试验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方法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研究-利用~(15)N 标记
        2.3.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3.2 供试材料
        2.3.3 试验设计和实施方案
        2.3.4 测定方法
        2.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最佳比例的验证-田间试验
        2.4.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4.2 供试材料
        2.4.3 试验设计
        2.4.4 测定方法
        2.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有机肥氮素释放和转化特征
    3.1 有机肥氮素释放特征
        3.1.1 有机肥的矿质氮含量
        3.1.2 施用有机肥后土壤硝态氮含量动态变化
        3.1.3 施用有机肥后土壤铵态氮动态变化
        3.1.4 施用有机肥后土壤矿质氮累积量
        3.1.5 不同有机肥氮素矿化
    3.2 不同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氮组分转化特征
        3.2.1 培养初始不同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及分布
        3.2.2 培养后不同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及分布
    3.3 培养前后有机氮组分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有机肥氮素有效性与替代化肥氮当量
    4.1 不同用量有机肥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4.2 有机肥氮素有效性
    4.3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替代当量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研究
    5.1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玉米氮素营养状况的影响-SPAD 值
    5.2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春玉米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5.3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4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5.5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最佳比例的验证
    6.1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春玉米不同生育期SPAD 值的影响
    6.2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春玉米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6.3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6.4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春玉米氮素累积动态的影响
    6.5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6.6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春玉米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6.7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春玉米生育期内土壤矿质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6.8 春玉米氮素吸收与土壤养分供应的关系
    6.9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7.1 全文主要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高蛋白玉米的品质形成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高蛋白玉米和优质蛋白玉米的比较
    1.2 高蛋白玉米选育与栽培的现状
    1.3 玉米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1.4 影响玉米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因素
        1.4.1 玉米的自身遗传因素
        1.4.2 生态因素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1.5 栽培措施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1.5.1 施肥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1.5.2 种植密度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1.5.3 土壤质地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1.6 籽粒中蛋白质组分研究
        1.6.1 蛋白质组分分类
        1.6.2 蛋白质组分积累规律
        1.6.3 自然因素对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
        1.6.4 栽培措施对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1.7 玉米氮代谢研究
    1.8 植物激素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1.9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蛋白玉米氮代谢特征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高蛋白玉米籽粒蛋白含量及氮素利用率分析
        2.2.2 高蛋白玉米籽粒蛋白质相对含量动态变化
        2.2.3 高蛋白玉米籽粒蛋白质绝对含量积累动态
        2.2.4 籽粒蛋白质累积速率的动态变化
        2.2.5 氮代谢关键酶的动态变化
    2.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蛋白玉米蛋白质组分及酶活性变化特征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与设计
        3.1.2 样品制备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高蛋白玉米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与普通玉米比较
        3.2.2 不同基因型玉米籽粒蛋白质动态变化
        3.2.3 高蛋白玉米蛋白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3.2.4 不同基因型玉米单个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变化动态
        3.2.5 籽粒蛋白质累积速率的变化动态
        3.2.6 氮代谢关键酶的变化
        3.2.7 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3.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高蛋白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样品制备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籽粒灌浆过程中IAA含量变化
        4.2.2 籽粒灌浆过程中ZR含量变化
        4.2.3 籽粒灌浆过程中GA_3含量变化
        4.2.4 籽粒灌浆过程中ABA含量变化
    4.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高蛋白玉米氮代谢日变化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与设计
        5.1.2 样品制备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日变化
        5.2.2 籽粒中硝酸还原酶活性日变化
        5.2.3 穗位叶中硝酸还原酶活性日变化
        5.2.4 籽粒中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日变化
        5.2.5 穗位叶中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日变化
        5.2.6 籽粒中蛋白酶活性日变化
        5.2.7 穗位叶蛋白酶活性日变化
        5.2.8 籽粒中IAA含量日变化
        5.2.9 籽粒中GA_3含量日变化
        5.2.10 籽粒中ZR含量日变化
        5.2.11 籽粒中ABA含量日变化
    5.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高蛋白玉米生态适应性研究
    6.1 试验材料和方法
        6.1.1 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采样
        6.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生态区高蛋白玉米的蛋白质含量
        6.2.2 蛋白质含量与纬度的关系
        6.2.3 不同生态区玉米蛋白质形成动态
        6.2.4 不同生态区高蛋白玉米产量的比较
        6.2.5 不同生态区域综合效益比较
        6.2.6 不同生态区高蛋白玉米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
        6.2.7 温度、日照时数、湿度对蛋白质的影响分析
        6.2.8 生态因子对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
    6.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种植密度对高蛋白玉米产t及品质的影响
    7.1 试验材料和方法
        7.1.1 材料
        7.1.2 试验设计
        7.1.3 采样
        7.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种植密度对高蛋白玉米产量的影响
        7.2.2 种植密度对高蛋白玉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7.2.3 种植密度对蛋白质产量的影响
        7.2.4 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蛋白质含量变化
        7.2.5 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7.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土壤质地对高蛋白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8.1 试验材料和方法
        8.1.1 材料
        8.1.2 试验设计
        8.1.3 采样
        8.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土壤质地下玉米产量
        8.2.2 土壤质地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8.2.3 不同土壤质地下玉米蛋白质变化动态
        8.2.4 不同土质条件下玉米籽粒中清蛋白含量变化
        8.2.5 不同土质条件下玉米籽粒中球蛋白含量变化
        8.2.6 不同土质下玉米籽粒中醇溶蛋白含量变化
        8.2.7 不同土壤质地下玉米籽粒中谷蛋白含量变化
        8.2.8 土壤质地对玉米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8.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化肥用量及配比对高蛋白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9.1 材料与方法
        9.1.1 材料
        9.1.2 试验设计
        9.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化肥用量及配比对高蛋白玉米产量的影响
        9.2.2 化肥用量及配比对高蛋白玉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9.2.3 综合效益分析
        9.2.4 不同肥料配比下玉米蛋白质含量动态变化
        9.2.5 不同肥料配比下高蛋白玉米籽粒中清蛋白含量变化动态
        9.2.6 不同肥料配比下玉米籽粒中球蛋白含量动态变化
        9.2.7 不同肥料配比下玉米籽粒中醇溶蛋白含量动态变化
        9.2.8 不同肥料配比下玉米籽粒中谷蛋白含量动态变化
        9.2.9 不同肥料配比下玉米籽粒中NR活性动态变化
        9.2.10 不同肥料配比下玉米穗位叶中NR活性动态变化
        9.2.11 不同肥料配比下玉米籽粒中GS活性动态变化
    9.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总结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致谢
作者简介

(10)玉米品种籽粒品质与挤压膨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玉米籽粒品质
        1.1.1 我国玉米的生产与加工利用
        1.1.2 玉米籽粒品质研究
        1.1.3 影响玉米籽粒品质的因素
        1.1.4 玉米籽粒性状的相关性
    1.2 挤压膨化加工技术概述
        1.2.1 挤压膨化加工技术的分类及机理
        1.2.2 挤压膨化加工技术的特点
        1.2.3 挤压膨化加工设备
        1.2.4 挤压膨化加工技术的应用
    1.3 挤压膨化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1.3.1 挤压膨化理论研究
        1.3.2 物料组分在挤压过程中的变化
        1.3.3 工艺参数对挤压膨化特性的影响
第二章 玉米品种籽粒品质性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玉米籽粒物理性状
        2.2.2 玉米籽粒营养品质
        2.2.3 玉米籽粒磨粉品质
        2.2.4 玉米粉糊化特性
        2.2.5 播种期、品种、播种期×品种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2.2.6 玉米品种品质特性聚类分析
    2.3 讨论
        2.3.1 试验材料容重值偏高
        2.3.2 玉米籽粒品质状况
        2.3.3 玉米籽粒硬度的测定
    2.4 小结
第三章 玉米品种籽粒品质性状因子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因子分析
        3.1.4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玉米品种品质特性
        3.2.2 玉米品种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3.2.3 玉米品种品质性状的因子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单因素工艺参数对玉米膨化特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挤压膨化试验设计
        4.1.4 膨化产品质量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加工温度对玉米挤压膨化特性的影响
        4.2.2 物料水分含量对玉米挤压膨化特性的影响
        4.2.3 螺杆转速对玉米挤压膨化特性的影响
        4.2.4 喂料速度对玉米挤压膨化特性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多因素工艺参数对玉米膨化特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挤压膨化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5.1.4 膨化产品质量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喂料速度、喂料水分含量与实际喂料量的关系
        5.2.2 工艺参数对玉米挤压膨化特性的影响
        5.2.3 玉米珍子挤压膨化特性
        5.2.4 挤压膨化特性指标间的相关性
        5.2.5 挤压膨化特性因子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玉米品种籽粒挤压膨化特性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备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玉米珍子理化特性
        6.2.2 玉米品种挤压膨化特性
        6.2.3 播种期、品种、播种期×品种对玉米挤压膨化物特性的影响
        6.2.4 玉米品种挤压膨化特性与籽粒品质特性的相关关系
        6.2.5 玉米品种挤压膨化特性聚类分析
    6.3 讨论
        6.3.1 玉米品种挤压膨化特性与籽粒品质的关系
        6.3.2 玉米播种期与挤压膨化特性的关系
        6.3.3 挤压膨化特性与工艺参数的关系
    6.4 小结
第七章 特种玉米籽粒品质与挤压膨化特性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特种玉米品质特性
        7.2.2 特种玉米挤压膨化特性
        7.2.3 特种玉米挤压膨化特性相近程度分析
        7.2.4 特种玉米品种挤压膨化特性与品质特性的相关性
        7.2.5 特种玉米挤压膨化工艺参数的优化
        7.2.6 不同类型玉米混合搭配的挤压膨化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玉米品种籽粒品质特性
        8.1.2 工艺参数对玉米膨化特性的影响
        8.1.3 玉米品种籽粒挤压膨化特性
        8.1.4 特种玉米籽粒品质与挤压膨化特性
    8.2 创新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普通春玉米籽粒氨基酸含量、组成及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籽粒品质对减量施氮的响应[J]. 陈妮娜,纪瑞鹏,米娜,张淑杰,于文颖,方缘,张玉书.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04)
  • [2]覆盖和施氮对旱作春玉米农田水氮迁移利用和生产力的影响[D]. 唐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覆膜玉米水肥利用和产量品质的影响[D]. 宋端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氮肥减量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对黄土高原春玉米生长发育和效益的影响[D]. 胡迎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5]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对春玉米籽粒淀粉形成及灌浆特性的影响[D]. 王乐. 宁夏大学, 2019
  • [6]不同缓控尿素对春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有机氮的动态影响[J]. 吕东波,吴景贵,李建明,曲晓晶,胡娟.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3)
  • [7]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8]有机肥氮素有效性和替代化肥氮比例研究[D]. 李玲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9]高蛋白玉米的品质形成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李锦辉. 河南农业大学, 2007(10)
  • [10]玉米品种籽粒品质与挤压膨化特性研究[D]. 杜双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普通春玉米籽粒氨基酸含量、组成及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