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

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

一、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钱建丹,姚甜甜,王艳,王贵强[1](2021)在《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管理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肝病通过多种机制引发出血和凝血系统异常, 血小板减少是慢性肝病常见并发症, 而慢性肝病, 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往往面临较多的侵入性检查或手术, 这给临床诊疗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传统血小板输注是主要的临床干预措施, 随着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获批, 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现行管理标准可能面临改变。综述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目前主要非药物和药物干预措施, 并基于这些干预措施的疗效和局限性, 提出相应的临床管理改进策略。

李尚书,刘群,黄丽雯[2](2021)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文中研究表明血小板减少是晚期肝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慢性肝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影响既定治疗方案的实施,严重者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了解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并早期干预是必要的。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在过去被认为是脾功能亢进的结果。近年来,随着血小板生成素机制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发现,研究人员对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有了新的理解。本文现对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进行综述。

张荣[3](2021)在《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前期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中我们认识到“毒瘀肝络”是肝纤维化的基本病机,治疗在扶正的基础上强调化瘀通络、解毒散结,以芪术颗粒(黄芪、莪术、白术、丹参等)用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防治。前期研究发现芪术颗粒可减弱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酪氨酸激酶受体 2(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 2,Tie-2)、p38-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磷脂酰肌醇 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等表达,从而起到减轻肝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影响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至于芪术颗粒如何影响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LSEC)毛细血管化,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合临床、整体动物及细胞实验,进一步完善芪术颗粒对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抗肝窦毛细血管化的作用机制。目的:1.通过临床观察芪术颗粒对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及肝脏弹性纤维值的影响,研究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2.通过体内实验(Wistar大鼠)与体外实验(大鼠LSEC)相结合,观察芪术颗粒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14)诱发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选取2019年03月-2021年0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肝炎门诊及消化科病房就诊的18-65岁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芪术颗粒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两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芪术颗粒和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治疗12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停药后检查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肝脏弹性指标,并记录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2.动物实验:雄性健康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ed pathogen free,SPF)级Wistar大鼠40只,其体重约180~200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和芪术颗粒组,除正常组大鼠外其它各组大鼠均腹腔注射40%CC14橄榄油溶液,以3ml/kg的剂量每周2次,连续注射4周制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在建模的同进行药物灌胃。造模4周时,取各组大鼠肝脏组织Masson及HE染色来评估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程度,造模成功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肝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染色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高度糖基化的i型跨膜糖蛋白(cluster-of-differentiation-34,CD34)、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D31)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同时进行新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毛细血管内皮陷窝蛋白-1(Caveolin-1)、Ⅷ因子相关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蛋白的表达。3.细胞实验:将Wistar大鼠腹腔注射40%CC14橄榄油溶液4周诱导肝纤维化,通过原代分离正常大鼠LSEC及肝纤维化大鼠LSEC。制备正常大鼠含药血清、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复方鳖甲软肝片含药血清。正常组(正常大鼠LSEC+正常大鼠血清)、模型组(肝纤维化大鼠LSEC+正常大鼠血清)、芪术颗粒组(肝纤维化大鼠LSEC+芪术颗粒含药大鼠血清)、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纤维化大鼠LSEC+复方鳖甲软肝片含药大鼠血清)分别常规培养48h。采用台盼蓝染色及流式细胞术鉴定各组LSEC,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LSEC的窗孔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LSEC表型CD31、SE-1(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标记物)及整合素α Vβ 3-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R as/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临床试验(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共60例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完成了临床观察,芪术颗粒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均值为53.53±6.83岁,病程6.23±3.24年,Child-Pugh评分均为A级;复方鳖甲软肝片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均值为54.13±6.21岁,病程6.00±2.83年;Child-Pugh评分均为A级。两组早期肝硬化患者病因均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肝功能的影响: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AST和ALT的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ST和ALT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纤维化四项的影响:两组早期肝硬化患者治疗前血清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 Ⅲ,PC-Ⅲ)、层粘连蛋白(laminin,LN)、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及 Ⅳ 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Ⅳ-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芪术颗粒组患者血清PC-Ⅲ、LN、HA及Ⅳ-C的均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鳖甲软肝片组患者血清PC-Ⅲ、LN、HA及Ⅳ-C的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肝脏弹性值的影响:本研究纳入的60例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肝脏弹性值均高于正常水平,早期肝硬化患者给与芪术颗粒治疗后肝脏弹性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芪术颗粒治疗12周后患者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肝区(胁肋部)疼痛、气短懒言、胸闷善太息的症状均得到改善(P<0.01),芪术颗粒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其中在改善患者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症状,芪术颗粒明显优于复方鳖甲软肝片(P<0.05)。芪术颗粒在缓解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上具有明显优势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2.动物实验(1)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的影响:4周后处死大鼠,取正常组、模型组、芪术颗粒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组织进行Masson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HE),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增生的纤维组织和纤维隔形成,表明本研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同时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减轻。(2)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α-SMA的表达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α-SMA表达很低,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组肝组织α-SM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组织α-SMA表达显着降低(P<0.05)。(3)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CD31、CD34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CD31、CD34的表达,其中模型组肝组织染色强度最强,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组织中CD31、CD34平均光密度面积比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vWF、Caveolin-1蛋白表达的影响:正常大鼠肝组织很少表达vWF和Caveolin-1蛋白,vWF和Caveo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显着增加。与肝纤维化模型组比较,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vWF及Caveolin-1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5)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新生MVD的影响:分别用CD31、CD34标记对各组大鼠肝脏组织进行新生MVD分析,经CC14处理后,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中MVD明显增加,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5)。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同时给予芪术颗粒或者复方鳖甲软肝片灌胃处理,大鼠肝组织新生MVD明显减少,与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实验(1)LSEC的观察:台盼蓝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LSEC的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正常组及模型组LSEC中CD146+细胞和SE-1+细胞的比例均在90%以上。(2)对肝纤维化大鼠LSEC窗孔的影响:在扫描电镜下,正常LSEC的表面可见许多窗孔,模型组出现LSEC窗孔的减少,肝纤维化LSEC经芪术颗粒药物血清处理后LSEC窗孔增加。(3)对肝纤维化大鼠LSEC表型的影响:模型组大鼠LSEC表达CD31和SE-1的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与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组比较,芪术颗粒组LSEC中CD31和SE-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4)对肝纤维化大鼠LSEC整合素α Vβ 3-FAK-R as/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SEC整合素α Ⅴ β 3/GAPDH比值显着升高(P<0.01),肝纤维化大鼠LSEC给予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处理后,LSEC中整合素α Ⅴβ 3/GAPDH比值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SEC中p-FAK/FAK、p-MAPK/MAPK比值均显着升高(P<0.01),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处理肝纤维化大鼠LSEC后,LSEC中p-FAK/FAK、p-MAPK/MAPK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对比,芪术颗粒组整合素αV β 3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1.芪术颗粒治疗3月后可明显改善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中医证候评分,使转氨酶恢复正常,并改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可降低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肝脏弹性值。2.芪术颗粒可显着抑制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纤维化,可减少肝纤维化肝组织中CD31、CD34、vWF和Caveolin-1的表达,降低肝窦微血管密度,减少肝窦微血管增生,防止肝窦毛细血管化。3.芪术颗粒可减轻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其机制为抑制肝纤维化过程中LSEC窗孔的减少,改善肝纤维化过程中LSEC的表型,同时可调控LSEC中整合素αVβ3-FAK-Ras/MAPK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窦毛细血管化作用。

崔彦[4](2021)在《外周血相关指标与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APRI)评估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首次住院的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9例(出血组)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未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0例(非出血组)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生化及出凝血时间)并计算出PLR、NLR及APRI。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分析方法评估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结果:1.出血组与非出血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DW、ALB、PT、PT%、INR、MELD、NLR、LMR、PLR、ALBI及APRI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APTT、FIB-4、AAR及RPR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R、NLR、RDW及APRI是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3.PLR及RDW与Child-Pugh有相关性(均P<0.05),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55及0.263,PLR、NLR、RDW及APRI与MELD评分有相关性(均P<0.05),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31、0.182、0.277及0.15。4.评估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价值:PLR、NLR、RDW及APRI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0.756、0.667、0.650,灵敏度分别为85.51、82.61、69.57、75.36,特异度分别为79.09、63.64、56.36、50.91。结论:PLR、NLR、RDW及APRI值可评估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存在上消化道出血风险,PLR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评估价值较高。

刘皎皎[5](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王海玉[6](2021)在《基于Baveno Ⅵ标准和脾硬度预测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高风险静脉曲张的研究:一项前瞻性、单中心试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诊断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金标准为胃镜(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但是EGD的昂贵及痛苦不能被患者接受,探索一种适合我国肝硬化患者的非侵入性方法对我国肝硬化患者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我国肝硬化病因学下,(1)验证乙肝(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硬化Baveno Ⅵ标准和扩展的Baveno Ⅵ标准的效能;(2)评价脾硬度在预测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效能;(3)探索新的预测模型评估其作为非侵入方法替代EGD筛查肝硬化静脉曲张的效能。方法从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前瞻性招募了连续就诊于南方医院肝病中心的肝硬化患者并自愿参加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肝、脾弹性成像和EGD检查,采集患者基线资料、抗病毒治疗、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种非侵入性方法和EGD预测高风险静脉曲张的效能。结果在研究期间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内,前瞻性招募了连续就诊于南方医院肝病中心的患者,共660名各种病因导致的肝硬化患者进行了筛查。根据病毒性肝硬化的纳排标准,有220例患者被排除,最终纳入分析的有440例正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病毒性肝硬化患者。其中高风险静脉曲张(highrisk varice,HRV)的患病率为22.7%(100/440)。Baveno Ⅵ标准可以安全的排除正在抗病毒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中的HRV,并且31.8%的患者可幸免EGD检查。脾硬度(spleen stiffness measurement,SSM≤46.0 kPa)被证明可以安全排除正在抗病毒治疗的肝硬化患者(HRV漏诊率为4.3%),可使53.9%的肝硬化患者豁免EGD检查。应用组合模型(Baveno Ⅵ标准组合SSM≤46 kPa)可使58.4%的抗病毒治疗的肝硬化患者豁免EGD检查,HRV漏诊率为5%。根据病毒学达到抑制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的纳排标准,有319例患者被排除,最终341例病毒学达到抑制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70例患者为HRV(20.5%)。应用Baveno Ⅵ标准排除HRV时可以使37%的患者幸免EGD检查并且不漏诊任何HRV。应用SSM≤ 46 kPa排除HRV时并可使52.8%的患者豁免EGD检查,漏诊率仅为4.3%。应用组合模型(Baveno Ⅵ标准组合SSM≤46kPa)在病毒学抑制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中可以安全排除HRV,胃镜豁免率为61.6%。结论我们在长期抗病毒治疗的病毒性肝硬化队列和病毒抑制的HBV相关肝硬化队列中,验证了单独应用Baveno Ⅵ标准和SSM≤46 kPa可以安全的排除HRV患者,进一步又探索了 Baveno Ⅵ标准联合SSM的组合模型在排除HRV方面的优异表现,发现组合模型可以使超过一半的肝硬化患者幸免EGD检查(61.6%)。这种简单算法(Baveno Ⅵ/SSM≤46 kPa)可以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无创性HRV筛查方法,指导未来的监测策略。

钟国涛[7](2021)在《DIC评分联合出血事件预测慢加急性肝病短期预后》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近几十年来,慢性肝病已被认为是获得性凝血障碍的代表。因为肝脏是大部分凝血因子的合成部位,故在肝硬化患者中大部分凝血因子减少,包括FⅡ、FⅤ、FⅦ、FⅨ、FⅩ、FⅪ、FⅫ。但是,一些研究报道了肝硬化患者中抗凝因子与抗凝因子之间的不平衡,并且表明血浆中的“促凝”因子占主导地位,这是由于因子Ⅶ的水平升高和血浆抗凝因子蛋白C的水平降低所致。由于复杂的凝止血状态,慢性肝病急性肝损伤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出血事件。这可能是因为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量常有不同程度减少。肝硬化患者中骨髓抑制、TPO生成减少、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及自身抗体(如抗TPO受体抗体、抗GPⅡb/Ⅲa抗体等)的产生等因素对血小板的产生及破坏产生影响,同时这种影响随疾病严重程度及肝病病因不同而有所变化。严重的肝病还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合成减少而导致多部位出血。此外,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同时存在包括粘附、聚集、活化等功能缺陷,这种出血现象在临床上容易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相混淆。研究目的:1)观察肝病患者中的出血事件。2)评估ISTH出血评分标准在肝病出血事件中的应用。3)利用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慢加急性肝病的DIC事件。4)评估出血事件及DIC事件对慢加急性肝病患者的短期预后的影响。研究设计与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单中心(南方医院肝病科)观察性队列研究。该队列主要招募了南方医院感染内科肝病中心收治的18-80岁的慢性肝病急性加重而住院的患者。主要记录患者入院前3天发生的出血事件,主要治疗手段,入院时DIC的发生率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我们前瞻性入组了 385例患者,排除了 114例患者。在入组的269例患者中,28天死亡率为10.8%(n=29),入院前3天内观察到的总出血事件为48.7%(n=131),以小出血事件发生的居多,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穿刺部位瘀斑,ISTH出血评分标准可以准确描述肝病患者多种黏膜出血的情况。符合ISTH-DIC标准的91例患者与未达到ISTH-DIC定义的患者相比,他们有更多的出血事件发生(69.2 vs 38.2%,p<0.001)和更高的28天死亡率(22.0 vs 5.1%,p<0.001)。通过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DIC≥5分且发生出血事件,感染和肝性脑病是慢加急性肝病患者28天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余健彬[8](2021)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及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CDFI联合SWE评估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联合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17年8月2019月12月在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PHT)患者246例,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级82例,B级115例,C级49例。同期选取150名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通过CDFI测量彩色多普勒参数:门静脉内径(PVD)、门静脉血流速度(PVV)、门静脉血流量(PVQ)、脾静脉内经(SVD)、脾静脉血流速度(SVV)、脾静脉血流量(SVQ)、肝动脉阻力指数(HARI)、肝动脉搏动指数(HAPI)、脾动脉阻力指数(SARI)、脾动脉搏动指数(SAPI)、门静脉充血指数(PVCI)及门脉高压指数(PHI)。运用门静脉压力(PVP)公式:PVP=(0.066′SAPI-0.044)′PVQ,估算门静脉压力。通过SWE测量肝硬度(LSM)。以上所有参数均进行对照组与门脉高压组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且每一个参数均按肝功能分级(A级、B级C级)分为三个亚组,并进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较差异性。将PHT组所有参数与门静脉压力作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确定影响PV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PHT组患者的PVD、PVQ、SVD、SVQ、HAPI、SARI、SAPI、PVCI、PHI、PVP和LSM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27)0.001),而HARI略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但PHT组患者的PVV与SVV均较对照组减低,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27)0.001)。2.PHT患者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之间参数PVD比较:A级(1.41±0.24)mm与B级(1.47±0.31)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17,P(29)0.05);A级与C级比较(q=6.18,P(27)0.01),B级与C级比较(q=4.76,P(27)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亚组之间参数HAPI比较,A级(1.51±0.34)与B级(1.62±0.57)比较(q=2.36,P(29)0.05),B级(1.62±0.57)与C级(1.73±0.29)比较(q=2.00,P(29)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级与C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78,P(27)0.05)。4.3亚组各参数PVV、SVD、SVQ、PVCI、PHI、LS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27)0.01)。3亚组各参数PVQ、SVV、HARI、SARI、SAPI及P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29)0.05)。5.参数PVD(P=0.045)、HARI(P=0.002)、HAPI(P=0.010)、SARI(P=0.009)、SAPI(P=0.002)、LSM(P=0.000)与门静脉压力(PVP)相关,而参数PVV、PVQ、SVD、SVV、SVQ、PVCI和PHI与门静脉压力无明显相关性(P(29)0.05)。6.将目标变量门静脉压力(PVP)设为因变量,与PVP有相关性的6个参数(PVD、HARI、HAPI、SARI、SAPI、LSM)设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PI和LSM为影响PV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彩色多普勒参数PVD、HARI、HAPI、SARI、SAPI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量的LSM值与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能够间接反映门静脉压力变化,六个参数当中,LSM的相关性最高。2.彩色多普勒参数PVV、SVD、SVQ、HAPI、PVCI、PHI和LSM值可以作为判断PHT患者肝功能严重程度的较敏感指标,为临床提供判断病情的依据。而参数PVQ、SVV、HARI、SARI及SAPI不能作为判断PHT患者肝功能严重程度的标准。3.HAPI和LSM是影响门静脉压力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运用判断效果更佳,可以作为量化指标。4.运用PVP计算公式算出的门静脉压力可以半定量预测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严重程度,用于PHT患者的初步筛查。5.SWE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无创伤等优点,可成为临床上评估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程度的一种新技术、新方法。第二部分SWE联合多参数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测量肝硬度(LSM)预测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EVs)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2017年8月2019月12月期间在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468例肝硬化患者。应用SWE测量肝硬度值,用内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记录所有病人的基本资料包括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凝血酶原时间。计算参数模型中血小板计数与脾脏长径比值(PC/SD)大小。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ROCs)比较血小板、PC/SD、LSM值来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及其程度的准确性。取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最大组合值为截断值。运用De Long测试对AUROCS之间进行比较。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肝硬化病人出现食管静脉曲张及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危险因素。结果:1.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和ALT与EVs的存在与否及程度无关。AST、总胆红素、脾脏长径及LSM值EVs组高于无EVs组、高危EVs高于非高危EVs组(P均(27)0.05);血小板、血清白蛋白及PC/SDEVs组低于无EVs组(P(27)0.05)、高危EVs明显低于非高危EVs组(P(27)0.001)。2.468例肝硬化患者中,271例没有EVs(57.9%),轻度EVs(F1)139例(29.7%),高危EVs58例(12.4%)。肝硬化患者平均肝硬度值为18.4KPa(6.8-52.5KPa)。肝硬化患者LSM值与EVs发生率呈显着相关,且随着EVs程度的增加而升高。3.血小板计数(PC)、PC/SD和LSM预测EVs发生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92(95%的可信区间0.684-0.842)、0.814(95%的可信区间0.658-0.875)和0.895(95%的可信区间0.813-0.918)。LSM预测EVs的诊断效能大于PC和PC/SD的诊断效能,它们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PC、PC/SD及LSM预测EVs存在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12′109/L,8.4′109/L/cm和18.5k Pa。4.PC、PC/SD和LSM预测发生高危EVs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26(95%的可信区间0.753-0.886)、0.843(95%的可信区间0.766-0.904)和0.872(95%的可信区间0.812-0.947)。PC、PC/SD和LSM预测高危EVs发生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PC、PC/SD及LSM预测存在高危EVs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94′109/L,7.3′109/L/cm和20.4KPa。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SM预测EVs和高危EVs的优势比(OR值)分别为1.642(95%CI:1.365-1.984,P=0.004)和1.38(95%CI:1.142-1.546,P=0.026)。PC/SD预测EVs和高危EVs的OR值分别为0.924(95%CI:0.714-1.276,P=0.042)和0.883(95%CI:0.682-1.034,P=0.284)。结论:1.肝硬化患者LSM值能反映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运用LSM截断值可以为临床合理检查、判断病情、及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LSM和PC/SD可作为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独立因素,且LSM的预测效果要高于PC/SD,而LSM是预测高风险静脉曲张的独立因素。3.SWE技术可成为临床上用以无创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新技术、新方法。第三部分SWE在评估常见类型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SWE技术在评估和鉴别常见类型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20月8月期间在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478例肝硬化患者,其中按病因分类为:乙肝187例,丙肝88例,酒精肝13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45例,自身免疫性肝病20例。同期选择15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SWE检查并测量肝硬度(LSM)值,分析比较正常对照组和五种常见类型肝硬化组LSM差异性。结果:1.正常对照组肝脏LSM为(5.24?1.13)k Pa,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组、乙肝后肝硬化组、丙肝后肝硬化组、自免性肝硬化组和酒精性肝硬化组LSM值呈逐渐递增趋势,且LSM值分别为(11.14?5.30)k Pa,(13.70?6.13)k Pa,(14.25?5.94)k Pa,(15.93?5.87)k Pa及(27.33?8.61)k Pa。2.各类型肝硬化组LSM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27)0.001)。各类型肝硬化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值=171.33,P(27)0.001)。3.各类型肝硬化组内比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组与乙肝后肝硬化组、丙肝后肝硬化组、自免性肝硬化组、酒精性肝硬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27)0.01)。酒精性肝硬化组与其他四组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亦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27)0.001),但乙肝后肝硬化组与丙肝后肝硬化组、自免性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结论:1.不同病因所致的各组肝硬化患者LSM有一定的差异。2.SWE技术对评估和鉴别诊断常见类型肝硬化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佳真[9](2021)在《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及其输血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脏是凝血系统最重要的器官,肝脏发生严重病变时,凝血和抗凝物质合成减少、肝功能衰竭、门脉高压、血小板减少等均可导致人体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或血栓风险增加。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常用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评估和分级的标准。然而这些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作为一种快速、便捷了解患者凝血全貌的技术迅速发展,成为临床评估肝硬化患者体内复杂的凝血状态的检测方法。但目前TEG指标与肝硬化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尚无详细的研究说明,TEG对肝硬化患者的输血治疗指导也没有明确的指导。目的1.通过对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患者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了解TEG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不同进展期肝硬化患者的TEG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探索其在肝硬化进展中的评估价值。2.通过探究TEG在肝硬化患者凝血障碍诊断中的预测价值,了解TEG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指导意义;通过探究TEG在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血治疗中的预测价值,了解其对肝硬化输血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本研究收集汕头市中心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收治于感染科、消化内科的346名诊断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并排除合并已知凝血障碍、急性肝功能衰竭、近期使用血制品或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根据MELD评分分为A、B、C、D 4组,观察4组不同进展期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包括R、K、α、MA、CI)、常规凝血功能五项(包括PT、APTT、FIB、TT、D-D)、凝血因子Ⅹ、抗凝血酶Ⅲ、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肌酐、前白蛋白、胆碱酯酶等指标,分析TEG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及相关指标在肝硬化进展中的变化,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最佳临界值了解TEG对肝硬化患者发生凝血障碍的预测作用;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TEG对肝硬化患者凝血障碍输血治疗的指导意义。结果1.TEG参数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TEG参数中的K值与FIB、ATⅢ、FⅩ、PLT成负相关(r=-0.421、-0.578、-0.505、-0.512,P<0.05);α值与FIB、ATⅢ、FⅩ、PLT成正相关(r=0.427、0.574、0.582、0.445,P<0.05);MA值与FIB、ATⅢ、FⅩ、PLT成正相关(r=0.593、0.663、0.522、0.716,P<0.05);CI值与FIB、ATⅢ、FⅩ、PLT成正相关(r=0.420、0.636、0.605、0.517,P<0.05)。2.TEG参数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1)随着肝硬化进展,常规凝血指标PT、APTT、TT、D-二聚体均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增加(P<0.05);FIB、PLT、ATⅢ、FX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降低(P<0.05);在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中,总胆红素、肌酐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增高(P<0.05);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减小(P<0.05)。(2)随着肝硬化进展,TEG参数中R值在肝硬化进展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P>0.05);K值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延长(P<0.05);α值、MA值、CI值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减小(P<0.05)。(3)TEG参数中,R值与MELD评分无显着相关性(P>0.05);K值与MELD评分成正相关(r=0.413,P<0.05);α值、MA值、CI值均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0.323、-0.515、-0.384,P<0.05)。3.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相比非凝血障碍患者存在更严重的低凝状态。TEG中MA值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凝血障碍的AUC值(AUC=0.712,P<0.05)最高,其次是CI值(AUC=0.620,P<0.05)。TEG诊断肝硬化凝血障碍的最佳临界值分别是R>5.1min,K>5.6min,α<43.5°,MA<37.2mm,CI<-6.5。当MA<37.2时,MA诊断肝硬化凝血障碍的灵敏度是60.3%,特异度是80.8%,阳性预测值是65.0%,阴性预测值是76.9%(P<0.05);当CI<-6.5时,CI诊断肝硬化凝血障碍的灵敏度是37.4%,特异度是91.5%,阳性预测值是72.1%,阴性预测值是69.9%(P<0.05)。4.肝硬化凝血障碍输血组患者相比非输血组存在更严重的低凝状态。TEG中所有参数均是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是输注病毒灭活血浆的影响因素,并可解释总变异的56.3%(P=0.015),其中CI的回归系数(B)最大(B=-1.257,95%CI:-2.003~-0.511,P=0.009);TEG中R、α、MA、CI是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注血小板的影响因素(P<0.05),并可解释总变异的47.4%(P=0.003),其中MA的回归系数(B)最大(B=-0.853%CI:-1.065~-0.641,P=0.029)。结论TEG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肝硬化进展的标志;TEG可联合相关凝血功能试验、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对肝硬化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MA、CI在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凝血障碍有较大价值,MA<37.2、CI<-6.5可作为肝硬化凝血障碍诊断的阈值。CI对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病毒灭活血浆输注的指导意义最大,MA对血小板输注的指导意义最大。

程龙浩[10](2021)在《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期的共同病理表现,是诊断和治疗慢性肝病的关键环节。现阶段,临床诊断肝纤维化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但仍需更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由于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疗效明确的药物可供使用,因此在临床研究前期,需要建立能模拟不同病因导致肝纤维化的小鼠模型,作为解决肝纤维化防治问题的基础研究手段。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是探索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研究工具,生物标志物是代谢组学的研究意义,考虑到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和药物治疗手段,通过代谢组学筛选肝纤维化模型的血清生物标志物,不仅能为临床疾病代谢组学提供前期理论基础,也对肝纤维化代谢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本课题旨在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种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血清代谢物,寻找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相关的共同代谢标志物和代谢机制。方法:分别建立四氯化碳化学毒性诱导的急、慢性肝纤维化模型,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早、晚期肝纤维化模型和胆管结扎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并通过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病理分析及纤维化标志物等验证肝纤维化模型的成功性。运用UPLCHDMS技术对以上小鼠模型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差异性化合物,再与代谢组学数据库匹配,鉴定得到各组模型特定的内源性代谢物,通过通路分析研究与肝纤维化相关的代谢通路变化。最后将五种肝纤维化模型的差异性代谢物信息和代谢通路进行整合,筛选共同的肝纤维化生物标志物。结果:五种肝纤维化模型中Model组小鼠的血清生化指标AST和ALT水平均较Control组有不同升高,但在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早期肝纤维化模型中升高不明显,肝组织切片H&E染色发现五种模型中Model组均发生炎症反应和肝损伤;肝纤维化评价方面,Masson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表明,五种模型中Model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沉积,肝纤维化轻重不同,编码肝纤维化基因Acta2和Col1a1的m RNA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肝纤维化病理结果,Model组Acta2和Col1a1的基因表达升高。以上结果说明五种不同类型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构建成功。随后就上述小鼠模型的血清样本进行基于代谢组学的生物标志物群研究。多元统计分析共筛选得到四氯化碳急性模型的81个差异性代谢物,四氯化碳慢性模型的63个差异性代谢物,高脂高糖早期模型的88个差异性代谢物,高脂高糖晚期模型的107个差异性代谢物和胆汁淤积性模型的147个差异性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得到与肝纤维化发生相关的通路有苯丙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视黄醇代谢和生物素代谢,五种肝纤维化模型差异性代谢物整合分析得到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相关的共同代谢标志物有Lyso PC(14:0)、Lyso PC(15:0)、Lyso PC(16:0)、Lyso PC(17:0)、Lyso PC(18:0)、Lyso PE(22:0/0:0)、12(S)-HEPE和4,7,10,13-Eicosatetraenoic acid。结论:成功复制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并就其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的生物标志物群研究。肝纤维化发生涉及的代谢通路变化有苯丙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视黄醇代谢和生物素代谢。Lyso PC(14:0)、Lyso PC(15:0)、Lyso PC(16:0)、Lyso PC(17:0)、Lyso PC(18:0)、Lyso PE(22:0/0:0)、12(S)-HEPE和4,7,10,13-Eicosatetraenoic acid这8个代谢物可作为肝纤维化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二、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 脾功能亢进
2 原发病因
    2.1 慢性病毒性肝炎
        2.1.1 慢性乙型肝炎
        2.1.2 慢性丙型肝炎
    2.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
    2.3 酒精性肝病
3 循环TPO减少
4 内毒素血症
5 抗菌药物
6 其他原因
7 展望

(3)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纤维化/肝硬化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1. 肝穿活检病理学
        2. 影像学检查
        3. 血清学
        4. 肝静脉压力梯度
        5.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1. 肝脏的结构
        2. 肝窦内皮的结构与功能
        3. 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
        4. 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的调控机制
        5. 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治疗
        6.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统计方法
    3. 试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实验一 芪术颗粒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实验二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过程中血管新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实验三 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实验四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整合素αVβ3-FAK-Ras/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性
不足
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外周血相关指标与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民族特征
    3.2 两组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3.3 两组临床资料统计结果
    3.4 两组实验室指标及评估指标分析
    3.5 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3.6 消化道出血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7 外周血相关指标与Child-Pugh和 MELD评分相关性分析
    3.8 外周血相关指标的临床价值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慢性炎性环境、外周血相关指标与肝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基于Baveno Ⅵ标准和脾硬度预测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高风险静脉曲张的研究:一项前瞻性、单中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肝硬化和门脉高压
    1.2 非侵入性方法预测静脉曲张
        1.2.1 Baveno Ⅵ标准与静脉曲张
        1.2.2 脾硬度与静脉曲张
    1.3 抗病毒治疗与门脉高压和静脉曲张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抗病毒治疗的肝硬化患者
        2.1.2 病毒学抑制的乙肝肝硬化患者
    2.2 弹性成像(肝、脾硬度检查)
        2.2.1 肝硬度检查
        2.2.2 脾硬度检查
    2.3 胃镜检查
    2.4 其他变量
    2.5 抗病毒治疗及病毒抑制的定义
    2.6 Baveno Ⅵ标准,扩展的Baveno Ⅵ标准,RESIST标准
    2.7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非侵入性方法预测病毒性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的性能
        3.1.1 病毒性肝硬化患者入组和基线特征
        3.1.2 Baveno Ⅵ标准和扩展的Baveno Ⅵ标准在病毒性肝硬化患者中预测HRV的性能
        3.1.3 SSM在病毒性肝硬化患者中预测HRV的性能
        3.1.4 组合模型(Baveno Ⅵ标准联合SSM≤46kPa)在病毒性肝硬化患者中预测HRV的性能
    3.2 非侵入性方法预测病毒学抑制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的性能
        3.2.1 病毒学抑制的肝硬化患者入组和基线特征
        3.2.2 Baveno Ⅵ标准和扩展的Baveno Ⅵ标准在病毒学抑制的肝硬化患者中预测HRV的性能
        3.2.3 SSM在病毒学抑制的肝硬化患者中预测HRV的性能
        3.2.4 组合模型(Baveno Ⅵ标准联合SSM)在HBV相关肝硬化并且病毒学达到抑制的患者中预测HRV的性能
        3.2.5 病毒持续应答时间小于2年和大于2年的分层分析中,各种非侵入性方法预测HRV的性能
    3.3 非侵入性方法在病毒学未应答肝硬化患者中的诊断性能
    3.4 基于非TE的RESIST标准在病毒学抑制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中排除HRV的效能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综述 非侵入性方法筛查肝硬化患者胃食管静脉曲张的评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DIC评分联合出血事件预测慢加急性肝病短期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慢性肝病的现状及其并发症
    1.2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定义
    1.3 肝病患者的凝血机制
    1.4 肝病患者出血事件发生
    1.5 出血事件评估标准
    1.6 DIC的病理基础
    1.7 DIC的诊断与治疗
    1.8 DIC与肝脏疾病
第二章 研究目的
第三章 队列设计与方法
    3.1 队列设计
    3.2 队列建设与样本收集
    3.3 研究终点
    3.4 定义
        3.4.1 肝硬化、腹水,感染定义
        3.4.2 慢加急性肝衰竭(欧洲肝病联盟)
        3.4.3 慢加急性肝衰竭(亚太肝脏研究协会)
        3.4.4 出血事件的定义
        3.4.5 DIC评分标准
        3.4.6 肝性脑病诊断标准
    3.5 公式
    3.6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队列研究实施进展
    4.2 入组患者基本资料
    4.3 幸存者与非幸存者患者一般资料与实验室资料的比较
    4.5 住院前3天发生出血事件的患者与非出血患者一般资料与实验室资料的比较
    4.6 住院患者的出血事件及ISTH在出血事件的应用
    4.7 DIC评分联合出血事件可以预测慢加急性肝病患者的短期预后
讨论
小结
研究的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及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CDFI联合SWE评估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仪器设备
        2.4 研究方法
        2.4.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4.2 门静脉压力(portal vein pressure,PVP)测量
        2.4.3 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检查方法与步骤
        2.4.4 Child-Pugh分级标准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受检者基本资料比较
        3.2 两组受检者彩色多普勒相关参数比较
        3.2.1 两组受检者门静脉系统相关参数比较
        3.2.2 两组受检者肝、脾动脉阻抗指数比较
        3.2.3 两组受检者衍生参数比较
        3.3 两组受检者门静脉压力值(PVP)、肝硬度值(LSM)比较
        3.4 门脉高压组(PHT)不同Child-Pugh分级之间各参数比较
        3.5 PHT患者各参数与PVP相关性分析
        3.5.1 PHT患者门静脉系统相关参数及肝、脾动脉阻抗指数与PVP相关性分析
        3.5.2 PHT患者衍生参数、LSM与 PVP相关性分析
        3.6 PHT患者PVP危险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机理
        4.2 彩色多普勒相关参数对PHT的诊断价值
        4.3 SWE检测LSM对 PHT的诊断价值
        4.4 彩色多普勒相关参数、LSM与 PVP在 PHT中的相关性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WE联合多参数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仪器设备
        2.3.1 肝脏弹性(LSM)检测
        2.3.2 上消化内镜检查
        2.3.3 实验室检查
        2.4 研究方法
        2.4.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4.2 SWE检查
        2.4.3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2.4.4 实验室检查
        2.4.5 参数模型设置
        2.4.6 MELD值计算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所有受检者临床基本资料特征
        3.2 无EVs 组与EVs 组参数比较
        3.3 非高危 EVs 组与高危 EVs 组参数比较
        3.4 各参数ROC曲线分析
        3.4.1 预测EVs的各参数ROC曲线分析
        3.4.2 预测高危EVs的各参数ROC曲线分析
        3.5 预测EVs和高危EVs相关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意义及常用检查方法
        4.2 实验室血清学指标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中的作用
        4.3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中的价值
        4.4 参数模型PC/SD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中的价值
        4.5 SWE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中的价值
        4.6 独立危险因素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的应用价值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WE在评估常见类型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仪器设备
        2.4 研究方法
        2.4.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4.2 SWE检查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所有受检者临床基本资料特征
        3.2 正常对照组及常见类型肝硬化组LSM值比较
    4 讨论
        4.1 SWE成像技术及原理
        4.2 SWE在评估和鉴别常见类型肝硬化中的应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9)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及其输血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肝硬化概述
    1.2 肝硬化的凝血问题
    1.3 肝硬化的实验室检查
    1.4 TEG在肝硬化中的应用
    1.5 肝硬化患者的输血问题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材料
    2.3 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2 肝硬化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 血栓弹力图及相关指标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
    3.4 血栓弹力图与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血治疗
第四章 讨论
    4.1 血栓弹力图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
    4.2 血栓弹力图及相关指标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
    4.3 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患者凝血障碍预测诊断
    4.4 血栓弹力图与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血治疗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栓弹力图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不同类型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药品与试剂
        2.3 实验动物
    3.实验方法
        3.1 溶液配制
        3.2 动物实验方法
        3.2.1 CCl_4诱导的急性肝纤维化模型
        3.2.2 CCl_4诱导的慢性肝纤维化模型
        3.2.3 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早期肝纤维化模型
        3.2.4 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晚期肝纤维化模型
        3.2.5 胆管结扎诱导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BDL模型)
        3.3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3.4 病理切片分析
        3.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
        3.5.1 肝组织样本处理
        3.5.2 Total RNA的提取
        3.5.3 逆转录(RT)
        3.5.4 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
        3.6 数据统计分析
    4.实验结果
        4.1 CCl_4诱导的急性肝纤维化模型
        4.2 CCl_4诱导的慢性肝纤维化模型
        4.3 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早期肝纤维化模型
        4.4 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晚期肝纤维化模型
        4.5 胆管结扎诱导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
    5.讨论
    6.结论
第二章 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药品与试剂
    3.实验方法
        3.1 溶液配制
        3.2 样本处理
        3.2.1 血清样本前处理
        3.2.2 质控(QC)样本前处理
        3.3 仪器分析方法
        3.3.1 色谱条件
        3.3.2 质谱条件
        3.3.3 质量轴调谐与校正和质量控制
        3.4 数据处理方法
        3.4.1 数据预处理
        3.4.2 多元统计分析
        3.4.3 物质鉴定
        3.4.4 生物标志物筛选
        3.4.5 代谢通路分析
    4.实验结果
        4.1 质控(QC)样本考察
        4.2 各组肝纤维化模型血清代谢轮廓分析
        4.3 多元统计分析
        4.4 生物标志物的鉴定与筛选
        4.5 潜在肝纤维化共同代谢物和代谢通路分析
        4.6 肝纤维化模型代谢标志物含量分析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肝纤维化临床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

四、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管理策略[J]. 钱建丹,姚甜甜,王艳,王贵强.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09)
  • [2]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J]. 李尚书,刘群,黄丽雯.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21(02)
  • [3]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D]. 张荣.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外周血相关指标与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分析[D]. 崔彦. 延边大学, 2021(02)
  • [5]“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6]基于Baveno Ⅵ标准和脾硬度预测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高风险静脉曲张的研究:一项前瞻性、单中心试验[D]. 王海玉.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7]DIC评分联合出血事件预测慢加急性肝病短期预后[D]. 钟国涛.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8]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及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D]. 余健彬. 南昌大学, 2021(01)
  • [9]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及其输血治疗的研究[D]. 李佳真. 汕头大学, 2021(02)
  • [10]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研究[D]. 程龙浩.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