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和桤木混交林土壤肥力表征指标研究

杉木和桤木混交林土壤肥力表征指标研究

一、杉木拟赤杨混交林土壤肥力表征指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陆湘云,刘奎,陈凯,杨梅[1](2020)在《3个木兰科树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改良效果的初步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以杉木纯林、杉木-香梓楠、杉木-香木莲、杉木-单性木兰4种林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20cm、21~40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4种林分的土壤肥力得分并排序,探讨不同林分下的土壤肥力状况,旨在为杉木纯林改造和土壤肥力管理提供基础的数据参考。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均逐渐降低;与其他林分对比,杉木-香梓楠混交林土壤的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提升,而且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速效磷的含量均表现为最高,但是4种林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全钾、速效钾变化不明显;主成分分析显示,土壤肥力状况排序为杉木-香梓楠混交林>杉木-香木莲混交林>杉木纯林>杉木-单性木兰混交林。

李琦[2](2020)在《不同恢复阶段阔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生态位研究》文中认为以江西省崇义县皆伐后自然恢复23年和38年两种阔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树种组成、直径结构、树高结构等指标分析不同恢复阶段群落非空间结构特征,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分析群落空间结构特征,同时对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分析其生态位变化特征。旨在解释该地区阔叶次生林自然恢复的演替进程和群落发展方向,为其科学经营管理以及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23年和38年群落的乔木物种数分别为32种、23种;株数密度分别为904株/hm2、1275株/hm2,均表现为下林层>中林层>上林层;蓄积量分别为160.4 m3/hm2、199.5 m3/hm2;重要值最大的树种分别为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直径分布分别呈单峰趋势、近倒“J”型分布。随着群落自然恢复时间的增长,其乔木物种数减小,株数密度和蓄积量增加,直径分布趋于合理,壳斗科树种的重要值增加。(2)随着群落自然恢复时间的增长,平均混交度减小,23年和38年群落的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816和0.762,均处于强度混交和极强度混交之间,而不同径级组混交度大小分别为大径木(DBH≥25 cm)>小径木(5 cm≤DBH≤12.9 cm)>中径木(13cm≤DBH≤24.9 cm)、中径木>小径木>大径木;各林层混交度则分别为上林层>下林层>中林层、下林层>上林层>中林层。两种群落在胸径、树高、冠幅大小分化程度均处于中庸向劣态过渡状态。23年和38年群落的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523和0.488,分别属于团状分布、随机分布,但不同径级组以及林层的林木分布特征有所不同。(3)23年群落中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B(SW)i)与Levins生态位宽度(B(L)i)分别为1.307和0.861,生态位宽度与重要值之间呈弱正相关关系;38年群落中米槠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B(SW)i与B(L)i分别为1.608和0.997。23年和38年群落平均Levins生态位重叠值分别为0.132和0.093;生态位重叠值为0的种对分别有44个和92个,分别占总对数的11.6%和24.2%;不为0的种对分别有336个和288个,分别占总对数的88.4%和75.8%。随着群落自然恢复时间的增长,平均生态位重叠值逐渐下降,占据相同资源的种对减少,物种之间的竞争减小。

易晓冬[3](2019)在《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造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通过杉木与乳源木莲分别进行了1∶1行状混交和5∶5块状混交开展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造林试验,21年生的试验林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提高了林分中杉木的生长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强了土壤持水能力;提高了土壤肥力。杉木与乳源木莲单行混交对促进杉木生长及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效果好于杉木与乳源木莲块状混交;该试验中杉木与乳源木莲采取单行混交为宜。

张莉[4](2019)在《闽北山地杉木-厚朴混交林生长状况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三明市三元区开展了杉木与厚朴比例分别为1∶1、2∶2和3∶3的行状混交试验,通过对19年生试验林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杉木与厚朴混交对杉木的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杉木与厚朴混交改善了土壤结构;杉木-厚朴混交林土壤肥力状况优于杉木纯林,杉木与厚朴混交提高了土壤肥力;杉木与厚朴按照3∶3的比例行状混交效果最好。

陈彬杭[5](2019)在《西南地区森林生态脆弱性随演替和气候的变化》文中指出基于气候变化的生态脆弱性问题,有必要建立科学的脆弱性评价体系,该研究通过确定脆弱等级标准,以为建立西南典型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脆弱性的指标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这对西南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脆弱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卧龙、贵州梵净山、云南哀牢山3个地点,按海拔段和演替阶段共选取62块森林和灌丛样地并进行样地的定位研究,以探讨以下问题:1)群落生物量、生产力、物种多样性随演替进程的变化;2)气候、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的影响;3)建立基于生物量、生产力、多样性、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指标;4)演替、气候因子和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以及相对影响大小。主要结论如下:1)各个研究地点的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力、生物多样性随正向演替进程变化趋势各异。三个研究地点的生物量均会随正向演替的进程而增加;生产力也随演正向替的进程而增加,灌丛阶段和演替早期增长明显,演替中、晚期的增长减缓;演替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则因地点而异。2)生产力有明显的纬度、海拔梯度格局,低纬度、低海拔地区有相对更高的生产力,同时受气候因子的影响显着。实际上纬度、海拔以及气候因子均是水分和热量起的作用,生产力随水分和热量条件的提升而增加,此外生产力也和群落结构相关,生产力随胸径和树高的增大而增大,常绿阔叶林的生产力相对更高。生物量与众多群落结构因子相关,随胸径、树高增大而增大,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相对较高;物种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实际上也是热量和水分的作用,它会随水分和热量条件的提升而增加,但同时林分密度过大却会使其降低。3)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组成随正向演替进程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基于这4个指标,我们建立了可以综合反映不同方面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生态健康度指数。可以初步判断西南地区森林样地中,灌丛和演替早期样地的生态脆弱性相对更高,而演替中、晚期的样地的生态脆弱性相对更低。4)生态脆弱性受到气候和群落结构的共同作用。生态脆弱性有显着的地理和海拔梯度格局,又与表征水分、热量的气候因子均有显着相关,实际上均是热量和水分的影响,表明在水分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生态脆弱性相对更小。生态脆弱性又与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显着相关,随着树高和胸径的增大而减小。5)结合气候指标及群落结构作对生态健康度指数的逐步回归与生态健康度指数与各个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降水量是导致生态系统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充足水分能够降低生态脆弱性;其次是林分的平均胸径,生态脆弱性随着树木胸径的增大而减小。其余气候指标、群落结构的作用则相对较小。降低森林的生态脆弱性对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从演替阶段来看,演替中、晚期的生态脆弱性较低,可以考虑保护原始林、采取抚育措施以促进次生林的恢复演替等。另一方面,基于生态脆弱性对水分的响应,那么可以考虑采取疏伐等营林措施降低对水分的竞争。

秦佳双[6](2019)在《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特征及近自然恢复状态评价》文中提出采用群落学调查方法在广西的镇龙林场、华山林场和派阳山林场选取立地条件大致相似,不同林龄、不同经营模式和不同纬度的马尾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变化特征;构建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灌木层立木生物量模型,并分析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的生物量分配格局、群落结构变化;定量分析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的土壤-生态水文功能特征;最后构建恢复度评价模型对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的近自然恢复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预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共记录到木本植物117种,隶属42科79属;Yz到Rz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而至Oz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相邻恢复阶段的马尾松人工林群落间的相似性较高,不相邻群落间物种替代率较高;不同经营模式马尾松人工林林下共记录到木本植物84种,隶属36科62属;D1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D2群落物种分布更为均匀,M2群落物种多样性较低。D1和D2群落间相似性高,M2群落与D1和D2间相似性低;不同纬度马尾松人工林林下共记录到木本植物有208种,隶属47科112属。随着纬度的降低,群落内热带分布物种占比增大,温带分布树种逐渐减少。中纬度林分物种多样性较差,幼龄林与中龄林和过熟林分别为高纬度(Yh群落)与低纬度(Mp群落、Op群落)最好;中纬度与低纬度的过熟林(Oz-Op)群落物种差异性最大,中纬度与低纬度的中龄林(Mz-Mp)群落间物种差异最小,且随纬度差异的增大中龄林群落物种差异逐渐增大。(2)运用3种模型对群落灌木层立木进行回归分析,干和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拟合效果较好,且模型Ⅱ:W=a×Db×Hc的各项评价指标最好。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群落地上生物量由大到小为:Oz>Rz>Mz>Yz。各林分中马尾松的地上生物量由大到小为:Oz>Rz>Mz>Yz,且随着林龄的增长林下树种生物量占比逐渐提升;不同经营模式马尾松人工林群落以及马尾松的地上生物量由大到小均为:D1>D2>M2;不同纬度马尾松人工林中,中龄马尾松人工林群落地上生物量由大到小为:中纬度>低纬度>高纬度,幼龄、过熟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生物量均为中纬度(Yz群落、Oz群落)最小。中龄林马尾松的地上生物量由大到小为: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而幼龄林与过熟林马尾松的地上生物量最大分别为高纬度(Yh群落)和低纬度(Op群落)。(3)随着林龄的增长,群落中各物种的化学势变化范围在-9.75-9.86,反映了物种在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群落中的适应能力,且适应性较好的物种随着人工林的生长逐渐增多并趋于稳定;群落生态?随着林龄的增长迅速增大,结构?有所减小,除了马尾松以外,遗传信息较小的物种及其生物量占比逐步提升;不同经营模式马尾松人工林物种化学势变化范围为-7.20-10.60,D1中适应较好的物种最多,为33种。D2群落居中,为25种。M2群落最少,为23种。M2群落中马尾松适应性不如D1和D2,生态?表现为:D1>D2>M2,结构?表现为:D2>D1>M2;不同纬度马尾松人工林物种化学势变化范围在-9.75-11.17,Yz与Yh中适应性较好的物种分别有21和40种,其中共有物种为8种。Mh,Mz和Mp中适应性较好的物种分别为45,30和49种,其中共有物种为7种。Oz和Op中适应性较好的物种分别为34和32种,其中共有物种为11种。中龄马尾松人工林生态?为低纬度的Mp最大,高纬度的Mh最小,幼龄林与过熟林为中纬度的Yz和Oz最小,结构?均为中纬度的马尾松人工林最小。(4)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土壤饱和持水量在Mz最大,Yz的土壤-生态水文功能指数最小,Oz群落土壤生态水文功能指数最大;不同经营模式中,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和土壤渗透率均为D1最大。土壤最大持水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为D2最大,且土壤容重最小。D1土壤-生态水文功能指数最大,M2土壤生态水文功能指数最小;不同纬度马尾松人工林中的中龄林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为中纬度(Mz)最大,且土壤容重最小。土壤渗透率为低纬度(Mp)最小。幼龄林、成熟林中各指标变化趋势并不一致,马尾松幼龄林、中龄林、过熟林土壤-生态水文功能指数在不同纬度中均以中纬度最大。(5)随着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群落恢复度逐渐增大,Yz,Mz和Rz的群落恢复度分别为25.0%,43.3%和52.3%,Oz的群落恢复度为88.2%;不同经营模式中,D1和D2的群落恢复度相差较小,分别为51.9%和49.1%,M2与D1和D2的群落恢复度相差较大,且恢复度最小,为37.8%。不同纬度中,除幼龄林外,均为中纬度的恢复度最大。Bray-Curtis指数恢复速率最慢,31年时才达到峰值;生态?恢复速率居中,28年时达到峰值,土壤-生态水文功能指数恢复最快,21年时达到峰值。通过逻辑斯蒂拟合模型可知,如果要恢复到潜在参照系统状态的95%,从Bray-Curtis指数、生态?、土壤-生态水文功能指数和群落恢复度模拟值得出,达到0.95以上的时间分别为100年、86年、85年和91年;且120年后各指标恢复速率非常缓慢,速率均在每十年0.1个百分点以下,可认为群落此时基本已经恢复到潜在参照系状态。

张莉[7](2019)在《杉木-厚朴人工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生物量对比》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19年生的杉木-厚朴单行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生物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与杉木纯林相比,杉木-厚朴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增加16.97t/hm2,灌木层生物量增加1.3448t/hm2,草本层生物量增加0.1132t/hm2,凋落物层生物量增加0.9182t/hm2,下层总生物量增加了2.3762t/hm2;总生物量增加了7.7%。杉木与厚朴混交,不仅有利于杉木形成良好干材,而且改善了林分生态环境。

罗天磊[8](2019)在《基于胸径/竹高的毛竹立地质量分级及生长潜力估测》文中研究表明毛竹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经济竹种,我国学者对毛竹生长及培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气候因子所导致的立地区及立地区域的不同,毛竹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生长的状况亦有所不同。针对于不同环境条件下毛竹的生长状况、不同环境因子与毛竹胸径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福建省永安市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安徽省黄山市国有林场、四川省长宁县蜀南竹海、江苏省宜兴市国有林场的毛竹纯林作为试验林,对毛竹的胸径、竹高、立竹度进行调查,并调查当地的气候因子及地形地貌因子,通过引入哑变量对拟合模型进行分级、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筛选变量等方法,旨在拟合及优化毛竹高-胸径生长模型,探讨各立地因子与毛竹胸径间的关系,建立基于毛竹林立地因子的毛竹立地质量评价分级体系。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引入哑变量的方法对毛竹高-胸径模型进行拟合及优化。选取9种常用的生长拟合模型,并通过模型筛选的方法选出最优模型引入分级哑变量。我国毛竹主要分布区的毛竹高-胸径生长模型均可采用逻辑斯蒂模型作为基础模型。福建省、安徽省、四川省、江苏省毛竹分别可分为5、12、11、10个级别,模型的确定系数R2分别由0.548、0.601、0.564、0.630提升至0.901、0.978、0.984、0.991。对四省份毛竹做统一研究时,模型的确定系数R2由0.571提升至0.982,大大提高了拟合模型的精度。(2)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一月均温、出笋期(3、4、5月)的平均温度与降水量、7、8、9月的降水量、GDD10等气候因子对毛竹生长具有重要影响,但是不同区域毛竹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3)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土壤类型、土层厚度等地形地貌因子对毛竹生长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地形地貌因子的毛竹胸径-地形地貌因子最佳拟合模型不同。福建省毛竹胸径-地形地貌因子最佳拟合模型为:D(28)0.119?(7)P os(8)(10)0.803?(Thc)(10)8.136。安徽省毛竹胸径-地形地貌因子最佳拟合模型为:D(28)0.2 87?(7)E lv(8)(10)0.3?(7)Pos(8)-0.221?(7)A sp(8)-0.374?(7)Typ(8)(10)9.608。四川省毛竹胸径-地形地貌因子最佳拟合模型为:D(28)-0.2 39?(7)E lv(8)(10)0.108?(7)Pos(8)-2.417?(7)Ty p(8)(10)0.580?(7)Thc(8)(10)16.279。江苏省毛竹胸径-地形地貌因子最佳拟合模型为:D(28)-0.395?(7)Slo(8)(10)10.645。(4)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质等土壤因子对毛竹生长具有重要影响。福建省毛竹主要受到全氮、有机质、碱解氮及土壤p H的影响;安徽省毛竹主要受到全氮、碱解氮、有机质、全磷的影响;四川省毛竹主要受到碱解氮、有机质、全氮与土壤p H的影响;江苏省毛竹主要受碱解氮、全氮、有机质及土壤p H的影响。采用引入哑变量分级的方法可显着提高毛竹立地质量评价的精度。气候、地形地貌与土壤因子均与毛竹生长密切相关,且不同区域毛竹对于立地因子的响应不同。研究结果为毛竹立地质量评价及生产潜力预估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方法。

侯燕南[9](2017)在《亚热带4种典型生态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库而受到广泛关注。我国亚热带地区森林类型多样、组成结构复杂和碳吸存能力高,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它们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选择亚热带4种生态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马尾松(Pimus massoniana)针阔混交林、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落叶阔叶林、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建立7个优势树种马尾松、拟赤杨(Alniphyllumfortunei)、南酸枣、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青冈、豹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木荷(Schima superba)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和3个树种组(针叶树种、落叶阔叶树种和常绿阔叶树种)的生物量通用相对生长方程。根据4种森林的1hm2调查样地数据,计算林分及各器官生物量和碳储量,确定亚热带森林碳贮量估算转换参数。主要研究目标是:检验亚热带树种的相对生长方程参数是否存在一致性;比较不同亚热带生态林碳储量及分配格局,分析生物多样性对森林碳储量的影响;建立景观生态林碳储量估算转换参数,为研究亚热带生态林碳汇功能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以胸径(DBH)为自变量的树种各器官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不同树种对各器官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的截距以及枝、叶和根生物量方程的斜率具有显着的影响,却对干、地上和总树生物量方程影响不显着。3个树种组的生物量通用相对生长方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0.7)。结果表明通用相对生长方程可用来估算亚热带生态林生物量。当一些树种没有相对生长方程时,可用树种组的相对生长方程来估算树干、地上和总树生物量。但枝、叶和根生物量的估算,需要更多的数据,对建立的相对生长方程进行修正。(2)亚热带4种生态林林分碳储量分别为:杉木人工林36.37 t/hm2,马尾松针阔混交林84.38 t/hm2,南酸枣落叶阔叶林56.05 t/hm2,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72.38 t/hm2。4种生态林的树干碳储量占林分碳储量的比重均最高,叶所占比重均最小,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的树根碳储量大于树枝碳储量,而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则树枝碳储量大于树根碳储量。亚热带4种生态林(杉木人工林、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结构特征指标平均值分别为:枝叶比(BNR)为1.3166、3.9887、6.7149、4.1052,枝叶指数(BNI)为 0.1042、0.1815、0.2986、0.2291,冠根比(CRR)为5.0992、5.3388、4.5635、4.5689,光合器官与非光合器官比值(FC)为0.0479、0.0401、0.0420、0.0492,干材与地上部分生物量比值(STR)为0.8749、0.7740、0.6360、0.7201。4种生态林自然分布的乔木科属种数分别为:杉木人工林1科1属1种、马尾松针阔混交林21科33属42种、南酸枣落叶阔叶林25科40属53种、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22科29属40种。各景观林主要优势树种碳储量占林分碳储量的一半以上。4种生态林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00、0.04、0.05、0.04,Simpson 指数分别为:0.04、0.73、0.69、0.66,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08、1.41、1.35、1.27,生态优势度分别为:0.96、0.27、0.31、0.34,Pielou均匀度分别为:0.12、0.39、0.34、0.34。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碳储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3)分析了亚热带4种生态林(杉木人工林、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的枝生物量与叶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与枝叶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与树干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与根生物量、光合器官与非光合器官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拟合的线性方程大部分的决定系数(R2)大于0.5,说明森林不同器官生物量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4)亚热带地区4种森林(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的木材基本密度(WD)平均值分别为:0.3133 g/cm3、0.4125 g/cm3、0.5021 g/cm3、0.5274 g/cm3,生物量扩展因子(BEF)平均值分别为:1.3089、1.2654、1.4233、1.3913,根冠比(R)平均值分别为:0.1694、0.1772、0.2391、0.2635。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估算转换参数间差异明显,且受林龄(A)、林分密度(D)、胸径(DBH)、树高(H)等林分因子的影响,其中WD随A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BE和R与A、DBH和H存在负相关关系,BEF与D存在正相关关系。亚热带4种生态林(杉木人工林、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的BEF平均值分别为:1.1444、1.3011、1.5919、1.3955,R平均值分别为:0.1973、0.1920、0.2259、0.2208。本研究通过实测数据构建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和生物量估算转换参数,丰富了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测定的方法,为亚热带森林碳储量的估算提供了多条估算途径,也为制定亚热带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和恢复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钱升平[10](2017)在《青冈栎次生林林木综合竞争压力指数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栎类总面积有1672万公顷,其中天然的有1610万公顷,它们广泛分布在全国,总面积占中国森林资源总面积的10.15%,占中国天然林总面积的13.7%,栎类次生林的经营是我国天然林保护的重点领域。林木竞争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普遍现象,是塑造植物形态、生活史的主要动力,并对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具有深刻的影响,它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湖南省国有芦头林场青冈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以了解青冈栎林分竞争状况、掌握青冈栎林分竞争结构规律为目的,通过选取青冈栎优势木构建冠幅模型并推导出自由树冠幅模型,根据树高和影响圈提出影响体,结合竞争压力指数(CSI)提出综合竞争压力指数(C-CSI)这一定量表达林木竞争的新指标,对样地以及单木的竞争压力指数和综合竞争压力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综合竞争压力指数对林木进行分级研究,根据分级结果对青冈栎次生林进行模拟间伐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拟合得出青冈栎优势木冠幅模型为CW=0.1589+0.2509*D,采用平均离差百分数调整法得到青冈栎自由树冠幅模型为CW=0.1773+0.2799*D。提出了单木影响体来表示单木生长发育需要的三维生长空间,基于单木影响体,提出了综合竞争压力指数C-CSI,并研究得出其计量模型为C-CSIi = 100(?)。(2)CSI和C-CSI在表达林木竞争上确实存在差异,根据竞争产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结果,选取大小比数、健康指数、空间密度指数以及交角竞争指数四个指标对CSI和C-CSI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CSI反映林木竞争状况要比CSI准确。对不同径阶和不同高阶的CSI和C-CSI进行比较,发现树体(胸径和树高)越大,其受到的竞争压力越小,同时,CSI和C-CSI的差异也越大。通过分析CSI、C-CSI、CI三个竞争指数与胸径和树高生长因子的关系发现C-CSI的拟合效果要比CSI和CI的都好,即C-CSI更能表达林木在林分中受到的竞争压力状况,这充分说明了在评价林木竞争时考虑树高的必要性。(3)基于CSI和C-CSI值对林木分级的结果存在差异,而基于C-CSI的林木分级要优于基于CSI的林木分级,就四个样地的总体状况而言,四个样地中都属优势木居多,总体竞争压力不大,生长状况较好,只有少部分林木扎堆生长,属于被压木和中庸木。(4)基于C-CSI的林木分级结果,对样地Ⅲ和Ⅳ进行模拟间伐分析,得出在间伐后林分的平均大小比数和平均健康指数基本保持不变,但林木的平均生长空间明显增大,受到的平均竞争压力显着减小,间伐后,林分中不存在被压木和中庸木。

二、杉木拟赤杨混交林土壤肥力表征指标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杉木拟赤杨混交林土壤肥力表征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3个木兰科树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改良效果的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2.2 样品处理与指标测定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混交模式下的土壤酶活性
        3.1.1 土壤脲酶
        3.1.2 土壤蔗糖酶
        3.1.3 土壤酸性磷酸酶
        3.1.4 土壤过氧化氢酶
    3.2 不同混交模式下的土壤养分
    3.3 主成分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2)不同恢复阶段阔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生态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林分非空间结构研究
        1.3.2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1.3.3 生态位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土壤
        2.1.5 森林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地设置
        2.2.2 重要值
        2.2.3 非空间结构
        2.2.4 空间结构
        2.2.5 生态位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不同恢复阶段阔叶次生林非空间结构分析
    3.1 群落物种组成
        3.1.1 群落结构特征
        3.1.2 群落优势度分析
    3.2 群落直径结构
        3.2.1 径阶分布
        3.2.2 径级组结构
    3.3 群落树高结构
    3.4 小结与讨论
4 不同恢复阶段阔叶次生林空间结构分析
    4.1 空间隔离程度
        4.1.1 不同群落混交度
        4.1.2 不同径级组混交度
        4.1.3 不同林层混交度
    4.2 大小分化程度
        4.2.1 胸径大小比数
        4.2.2 树高大小比数
        4.2.3 冠幅大小比数
    4.3 空间分布格局
        4.3.1 不同群落角尺度
        4.3.2 不同径级组角尺度
        4.3.3 不同林层角尺度
    4.4 小结与讨论
5 不同恢复阶段阔叶次生林种群生态位特征
    5.1 生态位宽度
    5.2 生态位重叠
    5.3 小结与讨论
        5.3.1 生态位宽度
        5.3.2 生态位重叠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经营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造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试验地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林管理和调查
4 结果与分析
    4.1 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生长量分析
    4.2 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土壤理化性状
        4.2.1 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土壤孔隙情况
        4.2.2 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土壤水分状况
        4.2.3 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土壤化学性质
5 结论与讨论

(4)闽北山地杉木-厚朴混交林生长状况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和造林
    2.2 试验林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比例杉木-厚朴混交林生长状况比较
    3.2 不同比例杉木-厚朴混交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3.2.1 不同比例杉木-厚朴混交林土壤通透状况
        3.2.2 不同比例杉木-厚朴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
4 结论

(5)西南地区森林生态脆弱性随演替和气候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态脆弱性国内外研究背景
        1.1.1 生态系统脆弱性
        1.1.2 生态脆弱性评价
        1.1.3 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
        1.1.4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1.2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属性
        1.2.1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
        1.2.2 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组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点概况
        2.1.1 卧龙自然保护区
        2.1.2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2.1.3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
    2.2 样地设置及群落调查
    2.3 生物量的计算
    2.4 生产力的测定
    2.5 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组成
        2.5.1 物种多样性
        2.5.2 物种组成
    2.6 气候数据的计算
    2.7 数据分析方法
        2.7.1 生态系统属性随正向演替的变化
        2.7.2 影响生态系统属性的因素
        2.7.3 生态健康度指数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
3 生态系统属性随正向演替的变化规律
    3.1 结果
        3.1.1 生产力随正向演替进程的变化
        3.1.2 生物量随正向演替进程的变化
        3.1.3 Gleason丰富度指数随正向演替进程的变化
    3.2 讨论
        3.2.1 生产力随着正向演替的变化
        3.2.2 生物量随着正向演替进程的变化
        3.2.3 物种多样性随着正向演替进程的变化
    3.3 小结
4 影响生态系统属性的因素
    4.1 结果
        4.1.1 生态系统属性的地理格局
        4.1.2 生态系统属性的海拔梯度格局
        4.1.3 气候因子对生态系统属性的影响
        4.1.4 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属性的影响
    4.2 讨论
        4.2.1 气候因子对生态系统属性的影响
        4.2.2 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属性的影响
    4.3 小结
5 生态健康度指数的建立及其与演替的关系
    5.1 结果
        5.1.1 各样地的生态健康度指数
        5.1.2 生态健康度指数随正向演替的变化
    5.2 讨论
        5.2.1 演替对生态系统属性的影响
        5.2.2 生态脆弱性与演替的关系
    5.3 小结
6 影响生态脆弱性的因素
    6.1 结果
        6.1.1 地点间生态健康度指数的差异
        6.1.2 气候因子对生态健康度指数的影响
        6.1.3 群落结构对生态健康度指数的影响
        6.1.4 气候因子、群落结构对生态健康度指数的相对影响大小
    6.2 讨论
        6.2.1 气候因子、群落结构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
        6.2.2 气候因子、群落结构对生态脆弱性的相对影响大小
    6.3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课题资助
致谢

(6)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特征及近自然恢复状态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恢复生态学
        1.2.2 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变化
        1.2.3 Exergy
        1.2.4 土壤-生态水文功能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及调查
        2.2.2 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2.2.3 群落特征研究方法
        2.2.4 土壤-生态水文功能特征研究方法
        2.2.5 近自然恢复状态评价方法
第3章 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林龄群落组成
        3.1.2 不同经营模式群落组成
        3.1.3 不同纬度群落组成
    3.2 讨论
第4章 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分配格局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灌木层生物量模型构建
        4.1.2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4.1.3 不同经营模式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4.1.4 不同纬度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4.2 讨论
        4.2.1 灌木层生物量模型
        4.2.2 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第5章 不同马尾松人工林基于热力学群落动态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基于热力学群落结构特征
        5.1.2 不同经营模式马尾松人工林基于热力学群落结构特征
        5.1.3 不同纬度马尾松人工林基于热力学群落结构特征
    5.2 讨论
第6章 不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生态水文功能特征
    6.1 结果与分析
        6.1.1 不同林龄土壤-生态水文
        6.1.2 不同经营模式土壤-生态水文
        6.1.3 不同纬度土壤-生态水文
    6.2 讨论
第7章 不同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状态评价
    7.1 结果与分析
        7.1.1 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土壤-生态水文功能的恢复比较
        7.1.2 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灰色关联度分析
        7.1.3 不同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状态评价
        7.1.4 恢复轨迹的模拟与预测
    7.2 讨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不同马尾松群落内物种化学势编号及种类
附录 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杉木-厚朴人工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生物量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林营造
        1.2.2 资料收集
2 结果与分析
    2.1 乔木层生物量
    2.2 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
    2.3 总生物量
3 小结

(8)基于胸径/竹高的毛竹立地质量分级及生长潜力估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立地及分类研究进展
        1.2.2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2.3 毛竹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福建省永安市
        2.1.2 安徽省黄山市
        2.1.3 四川省长宁县
        2.1.4 江苏省宜兴市
    2.2 调查方法
        2.2.1 试验样地选择及设置
        2.2.2 本底数据调查
    2.3 研究方法
        2.3.1 毛竹高生长模型建立与优化
        2.3.2 基于立地因子的毛竹立地质量评价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省份毛竹生长差异
        3.1.1 胸径差异
        3.1.2 高差异
        3.1.3 立竹度差异
    3.2 毛竹高生长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3.2.1 福建省毛竹高-胸径生长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3.2.2 安徽省毛竹高-胸径生长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3.2.3 四川省毛竹高-胸径生长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3.2.4 江苏省毛竹高-胸径生长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3.2.5 毛竹高-胸径生长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3.2.6 基于毛竹高-胸径生长模型的立地质量分级
    3.3 基于立地因子的立地质量分级
        3.3.1 气候因子
        3.3.2 地形地貌因子
        3.3.3 土壤因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亚热带4种典型生态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森林碳储量计算方法的研究
        1.1.1 生物量方程法及其研究现状
        1.1.2 生物量估算转换参数法及研究现状
        1.1.3 遥感技术和模型
    1.2 亚热带森林碳储量研究现状
        1.2.1 人工林碳储量
        1.2.2 次生林碳储量
2 研究目的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相对生长方程的构建
        2.2.2 生物量估算转换因子的测定
        2.2.3 已报道的生物量估算转换参数的收集整理
        2.2.4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相对生长方程
        3.1.1 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DBH)的关系
        3.1.2 树种相对生长方程
        3.1.3 通用相对生长方程
        3.1.4 讨论
        3.1.5 小结
    3.2 不同森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的比较
        3.2.1 不同森林林分碳储量比较
        3.2.2 不同森林各器官碳储量分配特征
        3.2.3 不同种森林林分生物量结构特征
        3.2.4 不同森林生物多样性分析
        3.2.5 讨论
        3.2.6 小结
    3.3 不同森林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3.3.1 不同森林枝生物量与叶生物量的关系
        3.3.2 不同森林地上生物量与枝叶生物量的关系
        3.3.3 不同森林地上生物量与树干生物量的关系
        3.3.4 不同森林地上生物量与根生物量的关系
        3.3.5 不同森林光合器官与非光合器官生物量的关系
        3.3.6 讨论
        3.3.7 小结
    3.4 亚热带不同森林生物量估算转换参数
        3.4.1 木材基本密度(WD)
        3.4.2 生物量扩展因子(BEF)
        3.4.3 根茎比(R)
        3.4.4 讨论
        3.4.5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青冈栎次生林林木综合竞争压力指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林木竞争指标研究进展
        1.3.2 林木分级研究进展
        1.3.3 抚育间伐研究进展
    1.4 课题来源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系
        2.1.5 土壤
        2.1.6 森林植被
    2.2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数据来源
    3.3 研究方法
        3.3.1 标准地调查法
        3.3.2 优势木选择
        3.3.3 自由树冠幅模型构建方法
        3.3.4 竞争木与对象木的确定
        3.3.5 竞争指数计算与林木分级
    3.4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自由树冠幅模型的构建
    4.2 综合竞争压力指数提出
        4.2.1 单木影响体构建
        4.2.2 综合竞争压力指数
        4.2.3 单木C-CSI案例分析
    4.3 青冈栎次生林竞争指数分析
        4.3.1 样地CSI与C-CSI计算
        4.3.2 样地CSI与C-CSI对比
        4.3.3 单木CSI与C-CSI对比
        4.3.4 竞争指数与生长因子的关系
        4.3.5 不同径阶和高阶竞争指数比较
        4.3.6 样地C-CSI特征分析
    4.4 综合竞争压力指数的应用
        4.4.1 青冈栎次生林林木分级
        4.4.2 青冈栎次生林抚育间伐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杉木拟赤杨混交林土壤肥力表征指标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3个木兰科树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改良效果的初步评价[J]. 陆湘云,刘奎,陈凯,杨梅. 西部林业科学, 2020(03)
  • [2]不同恢复阶段阔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生态位研究[D]. 李琦.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3]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造林研究[J]. 易晓冬. 绿色科技, 2019(17)
  • [4]闽北山地杉木-厚朴混交林生长状况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J]. 张莉. 防护林科技, 2019(06)
  • [5]西南地区森林生态脆弱性随演替和气候的变化[D]. 陈彬杭.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特征及近自然恢复状态评价[D]. 秦佳双.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7]杉木-厚朴人工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生物量对比[J]. 张莉. 安徽农学通报, 2019(09)
  • [8]基于胸径/竹高的毛竹立地质量分级及生长潜力估测[D]. 罗天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9]亚热带4种典型生态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研究[D]. 侯燕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12)
  • [10]青冈栎次生林林木综合竞争压力指数研究[D]. 钱升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杉木和桤木混交林土壤肥力表征指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