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道嘎-漠河地区区域成矿特征

墨尔道嘎-漠河地区区域成矿特征

一、莫尔道嘎—漠河地区区域成矿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段明新,周传芳,杨华本,蔡艳龙,魏小勇,徐建鑫,赵佳琪[1](2021)在《漠河盆地西部二十二站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大兴安岭北部漠河盆地内广泛发育二十二站组,其形成时代及物质来源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及岩相学的基础上,利用碎屑锆石LA-ICP-MS U-Pb法测年,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等方法,探讨了二十二站组形成时代、物源区大地构造环境及沉积物来源。测年结果显示132个测点年龄主要分布在4个群落,分别为508.3~492.3 Ma; 486.9~435.5 Ma; 278.3~254.2Ma; 209.5~178.1 Ma。本次获得二十二站组最小碎屑锆石年龄为178.1 Ma,并结合漠河盆地东西部碎屑锆石的年龄,综合认为二十二站组形成时代应为中晚侏罗世。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二十二站组砂岩的稀土元素与活动大陆边缘的稀土元素曲线吻合较好,且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和Ta)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和Sr),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La、Th、Zr、Hf),地球化学特征与活动大陆边缘相似。综合古流向、源区母岩分析、碎屑锆石测年分析、微量元素特征等诸多因素,本次研究认为本区二十二站组砂岩的母岩主要来源于盆地南缘广泛分布的前中生代沉积-变质基底(兴华渡口岩群、佳疙瘩组、额尔古纳河组等)及各期中酸性火成岩。

李中会,李阳,李睿杰,苏航,李凯[2](2021)在《大兴安岭火山岩带中北部中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大兴安岭火山岩带中北部地区北岸林场一带中酸性火山岩进行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特征研究,探讨其形成的年代及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表明,中酸性火山岩形成时代为(166±1) Ma,属于中侏罗世,岩性为粗面英安岩和粗安岩。在主量元素组成上,SiO2含量为59.58%~68.34%,(Na2O+K2O)为7.78%~8.84%,K2O/Na2O值为0.73~0.82,MgO含量为0.75%~2.67%,Mg#值为25.5~44.4,显示岩石相对富硅、富钠、低钾、碱含量偏高、镁含量偏低的特征。TAS分类图及铝饱和指数A/CNK(0.91~0.97)显示岩石具有准铝质偏碱性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中等,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6.56~11.79,具有弱的Eu负异常(δEu=0.60~0.81);微量元素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贫高场强元素Nb、Ta、Hf、Ti。地质、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中酸性火山岩为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活动可能起源于早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过程中造山晚期构造环境,但在中侏罗世张性构造环境喷发成岩,提供了俯冲造山环境形成的岩浆在地壳中可能跨时、跨构造环境活动的范例。

孙晨阳[3](2021)在《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地壳生长及再造过程 ——花岗岩证据》文中提出本文以中亚造山带东段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为研究区,选取了区内不同时代和不同出露位置的代表性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中不同单矿物进行了元素和多重同位素分析测试工作,包括长石原位Sr-Pb同位素、磷灰石原位Nd同位素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依据单矿物Sr-Pb-Nd-Hf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异,并结合花岗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明确了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的地壳属性;通过锆石Hf同位素数据,建立了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的地壳生长和再造曲线,揭示了两个地块地壳生长与再造的时间和机制,并初步查明额尔古纳和兴安地块的地壳演化历史;本文还通过区分微陆块和碰撞拼贴带内不同的地壳演化过程,提出中亚造山带显生宙地壳生长量需要被重新评估。

李中会,李阳,李睿杰,李凯[4](2020)在《满归地区早侏罗世岩浆作用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指出通过对满归地区主体岩浆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构造背景及地质意义。研究区存在大量早侏罗世侵入岩和少量早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为(199±1)~(184±1) Ma,类型为细中粒石英闪长岩、中粒花岗闪长岩、细中粒二长花岗岩、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流纹岩、英安岩和安山岩,不是前人划分的新元古代—古生代,揭示了研究区有强烈的中生代早期构造-岩浆作用。岩石地球化学反映:岩石为准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岩浆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3.42~32.96,Eu元素亏损程度不遵从岩石从基性到酸性增强的演化规律;大离子亲石元素Ba相对富集,Rb、Sr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h、U相对富集,Nb、Ti、Y相对亏损。岩浆来源与构造分析表明,石英闪长岩与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来源于壳幔混合岩浆,中酸性火山岩、花岗闪长岩和细中粒二长花岗岩来源于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作用,其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的演化有关。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蒙古—鄂霍茨克洋壳中段可能在中三叠世末开始俯冲,至早侏罗世封闭,碰撞高峰时期在早侏罗世,晚于以往认为的晚三叠世。漠河逆冲推覆构造可能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东段闭合过程中自北向南挤压的远程效应。蒙古—鄂霍茨克洋中段、东段闭合时限对探讨东北地区中侏罗世—晚白垩世盆岭构造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纪政[5](2020)在《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对中国东北海拉尔盆地及其毗邻的蒙古塔木察格盆地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全岩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建立了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的精确年代地层格架,查明了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的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揭示了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和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对中国东北地区叠加改造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根据地震反射剖面、岩石组合、陆相古生物化石组合以及区域地层对比,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传统上自下而上被划分为塔木兰沟组、铜钵庙组和南屯组,但其形成时代缺乏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学的制约。本文对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32口钻井中的中生代火山岩岩心样品进行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限定了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建立了精确的年代地层格架:塔木兰沟组形成于中侏罗世卡洛夫期-晚侏罗世提塘期(166145 Ma);铜钵庙组形成于早白垩世贝里阿斯期-瓦兰今早期(142136 Ma);南屯组一段形成于早白垩世瓦兰今晚期-阿普特早期(135120 Ma);南屯组二段形成于早白垩世阿普特晚期-阿布尔早期(119111 Ma)。本文在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识别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中生代火山岩,包括高钾埃达克质火山岩、低钾埃达克质火山岩、富铌玄武安山岩、高硅火山岩、高镁埃达克质火山岩,它们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密切相关。中侏罗世高钾埃达克质岩石由加厚的石榴角闪岩相大陆下地壳发生脱水熔融而形成,为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的产物。晚侏罗世早期低钾埃达克质火山岩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平板俯冲过程中榴辉岩相洋壳的含水熔融,产生的熔体在快速上升穿越较薄的地幔楔时与橄榄岩发生非常有限的反应。晚侏罗世晚期富铌玄武安山岩源自受俯冲板片熔体交代的含金云母石榴石相二辉橄榄岩地幔楔低程度的部分熔融(<2%),为古太平洋板块回卷的产物。早白垩世晚期高镁埃达克质火山岩为拆沉大陆下地壳部分熔融所产生的初始埃达克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周围地幔橄榄岩发生反应的产物;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高硅火山岩存在两种成因类型,其中I型高硅火山岩起源于年轻的含云母富钾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A型高硅火山岩来源于曾经历脱水却并不亏损熔体的富钾中基性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此外,A型高硅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晚期和早白垩世晚期,分别对应于古太平洋板块的回卷和岩石圈的拆沉。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结合前人发表的资料,全面阐释了东北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构建了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和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叠加改造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侏罗纪期间古太平洋板块的平板俯冲造成东北地区岩浆活动向陆内迁移,而靠近海沟的松辽盆地和吉黑东部于晚侏世-早白垩世早期逐渐进入岩浆活动的间歇期。受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的影响,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中侏罗世经历了显着的地壳增厚。当古太平洋板块的平板部分俯冲到具有较厚岩石圈的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之下时,由于板片整体俯冲深度的增加导致洋壳充分发生榴辉岩化,俯冲板片不再稳定开始发生回卷。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古太平洋板片回卷速度较慢,所引起的软流地幔物质上涌的规模和速度较小,且影响范围局限于俯冲板片前缘及其附近。在古太平洋板块持续回卷的过程中,松辽盆地和吉黑东部的岩浆活动相继复苏,形成东北地区向海沟(东南向)变年轻的早白垩世岩浆活动迁移规律。同时,随着下沉的古太平洋板块逐渐在地幔过渡带滞留脱水,引发东北地区岩石圈的拆沉和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峰期自西北向东南迁移。

陈洋[6](2020)在《内蒙古乌奴耳蛇绿混杂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文中指出乌奴耳蛇绿混杂岩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乌奴耳-新林蛇绿混杂岩带西南段。区域构造演化复杂,具体表现为其板块拼合过程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乌奴耳蛇绿混杂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厘定其岩石组合、成因类型、构造背景和形成时代,为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野外踏勘、岩石薄片鉴定,查明了乌奴耳蛇绿混杂岩由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放射虫硅质岩组成,沿六十四米桥-乌奴耳镇北-乌川-扎敦河林场一线呈北东向展布。混杂岩均呈残块分布,与围岩地层呈断层接触。2、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技术,测得辉长岩和玄武岩形成年龄分别为450.2±1.4Ma和363.6±1.8Ma,分别代表了晚奥陶世和晚泥盆世的洋壳。3、通过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基性岩组分兼具岛弧和MORB的特征;放射虫硅质岩属于生物成因,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综合认为,乌奴耳蛇绿混杂岩属于SSZ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环境下弧-盆体系;4、结合区域岩浆活动、蛇绿混杂岩等资料,提出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新元古代-古生代的演化模式:(1)750540Ma:约750Ma,Rodinia超大陆裂解,伴随持续拉张,约700Ma,新林洋盆开始俯冲-闭合过程,阿里河蛇绿混杂岩形成(698630Ma);(2)540480Ma:新林洋俯冲作用停止,新林蛇绿岩就位(540510Ma),继而洋盆闭合,引发了一系列碰撞型岩浆活动;(3)480380Ma:晚奥陶世,乌奴耳洋开始俯冲-闭合过程,形成乌奴耳蛇绿混杂岩中辉长岩(450Ma),随后沉积了大民山组等海相地层。(4)380330Ma:进入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乌奴耳洋持续俯冲,形成岛弧火山岩(373Ma)。继而乌奴耳北侧发生弧后扩张,乌奴耳蛇绿混杂岩中玄武岩形成(363Ma);(5)330290Ma:以乌奴耳地区晚石炭世碰撞型花岗岩为标志,乌奴耳洋闭合,北侧弧后盆地收缩,乌奴耳蛇绿混杂岩便堆积到乌奴耳地区。

毛安琦[7](2020)在《额尔古纳地块中部中生代火山盆地岩浆岩 ——岩石成因与动力学机制》文中指出本文以额尔古纳地块中部中生代火山盆地及邻区岩浆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基底侵入岩、盖层火山岩以及邻区侵入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全岩Sr-Nd-Pb同位素以及黑云母、角闪石和斜长石单矿物地球化学等系统分析,限定了研究区中生代盆地基底、盖层以及邻区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和物质组成,探讨了各期次岩浆的物质来源、岩浆演化和岩石成因,结合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蒙古-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的中生代岩浆作用,揭示了中生代各构造演化阶段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在对岩浆作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了额尔古纳地块中部中生代火山盆地的构造属性与演化,探索了岩浆作用-盆地演化与额尔古纳地块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机制的耦合关系与成因链接,主要结论和认识如下:1.盆地基底及邻区侵入岩盆地基底侵入岩的时代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56238 Ma)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34182 Ma)。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侵入岩主要包括角闪辉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角闪辉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岩浆起源于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显示俯冲相关的地球化学信号。角闪辉长岩源于含有2%尖晶石的二辉橄榄岩发生约2%3%的均衡熔融,石英二长闪长岩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以及分离结晶作用。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岩浆主要来自于中元古代大陆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混入了古老地壳物质,具有类似于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属性。晚三叠世侵入岩以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占主导地位,岩浆起源于中元古代大陆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混入了古老的地壳物质。早侏罗世侵入岩为二长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起源于中元古代大陆下地壳富钾变质基性岩浆岩的部分熔融,有少量地幔物质参与,并指示地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加厚。盆地邻区侵入岩位于额尔古纳地块东缘塔源地区,包括晚三叠世正长花岗岩(210 Ma)和中侏罗世石英二长岩(172167 Ma)。晚三叠世正长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浆起源于较浅地壳长英质岩浆岩的部分熔融,暗示额尔古纳地块东缘在该时期处于伸展构造环境。中侏罗世石英二长岩具有埃达克岩特征,暗示地壳发生缩短加厚,岩浆起源于中-新元古代大陆下地壳的部分熔融。2.盆地盖层火山岩地块中部盆地盖层火山岩的时代主要为早侏罗世(193175 Ma)和早白垩世(140114 Ma)。本文以典型的向阳屯盆地为主要解剖对象。向阳屯盆地盖层火山岩主体部分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121114 Ma)。可进一步细分为以发育多斑晶粗面岩为特征的早期(约120 Ma)玄武岩-粗面岩-流纹岩组合,和以发育少斑(无斑)粗面岩、黑曜岩和松脂岩为特征的晚期(约115Ma)粗面岩-玻基粗面岩-火山玻璃质岩石组合。早期酸性火山岩属于I型火山岩,岩浆起源于中-新元古代陆壳火成岩的部分熔融,岩浆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且可能混染了古老的地壳围岩。晚期酸性火山岩属于高分异I型火山岩。随岩浆分异演化的程度增加,晚期酸性火山岩显示类似于A型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流纹岩显示由早期典型I型火山岩向晚期高分异I型火山岩转化的规律,指示母岩浆经历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在晚期形成了高分异火山岩。3.火山盆地构造属性和演化盆地火山岩浆的喷发方式主要为NE走向断裂系统控制的裂隙式喷发。盆地在构造属性上为伸展断陷盆地,经历了盆地初始形成期(T3J1期)、挤压期(J2期)、和控制盆地形成的强烈伸展断陷期(J3K1期)三个阶段的演化,指示了三个时期不同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4.中生代岩浆作用动力学机制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两侧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元素的时空变化规律表明该时期为大洋板块双向俯冲的活动大陆弧边缘环境。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56238 Ma)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34182 Ma)火山盆地基底侵入岩与盆地邻区早侏罗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洋盆南侧为安第斯型大陆弧环境。洋盆南侧晚三叠世的岩浆低谷期(225215 Ma)可能与237225 Ma期间俯冲引起的陆壳初始加厚有关。延迟的岩浆活动(210 Ma至早侏罗世)在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广泛分布。额尔古纳地块东缘和兴安地块最晚于216 Ma开始处于弧后构造环境,并控制了额尔古纳地块中部火山盆地的初始裂陷。早侏罗世额尔古纳地块陆壳因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南向俯冲而开始加厚,并伴随了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侵入。中侏罗世地壳加厚,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岩。火山盆地发生隆升剥蚀,普遍发育挤压构造。大兴安岭地区的岩浆活动间歇期(177167 Ma),指示该时期蒙古-鄂霍茨克洋盆的西段发生闭合和造山。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额尔古纳地块主要受控于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的造山后伸展体制。火山盆地内早白垩世高分异火山岩与全球典型伸展区发育的高分异花岗岩具有高度的相似的特征。火山盆地处于强烈伸展断陷期,大量喷溢的火山岩为NE走向伸展断裂系统控制下裂隙式喷发的产物。

王颖[8](2020)在《内蒙古得耳布尔地区火山岩中生代晚期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得耳布尔位于内蒙古根河市,地处大兴安岭北段。该地区经历了自古生代以来的一系列地质构造活动,形成了种类丰富的火山岩。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了解该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利用火山岩岩相学、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讨论岩浆活动期次、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而还原大兴安岭地区构造演化过程。本文取得的成果如下:1.塔木兰沟组以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辉石安山岩及玄武安山岩为主。LA-ICP-MS锆石U-Pb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塔木兰沟组多为捕获锆石,通过资料整理分析,推测其形成时代为中侏罗世。其中捕获锆石年龄1625±362661±27Ma,可知地块存在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富铝(Al2O3=16.68%16.91%),富镁(Mg#=50.3752.34),为中基性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岩石。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的强烈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亏损,微弱的负Eu异常(δ Eu=0.920.96),大陆岛弧元素分配模式相似。岩石成因为俯冲流体交代的大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于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2.满克头鄂博组以流纹岩、球粒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和流纹质火山角砾岩为主。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55±1.8Ma,形成时间为晚侏罗世。为富硅(Si2O=74.7%75.44%)、富钾(K2O=4.97%5.85%)、贫钠(Na2O=0.1%0.12%)、贫钙(CaO=0.14%0.16%)的过铝质高硅流纹岩。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Rb/Sr比值为4.110.3,LaN/YbN比值为13.9820.83,富集Zr、Cs及Rb元素,亏损Ba、Nb、Ta及P元素,Sr和Ti强烈亏损,明显的负铕异常(δEu=0.590.7)。满克头鄂博组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为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在岩浆房内经晶粥体模型(MUSH)再次演化形成。中侏罗世晚期,区域上为陆-陆碰撞的构造背景。3.玛尼吐组以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和英安质凝灰岩为主。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22.8±1.3Ma和124.1±0.8Ma,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富集Zr、Rb、Th和U,亏损Sr、Ba、Nb、Ta、P和Ti,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650.76)。LaN/YbN比值为9.2210.36,Rb/Sr比值为0.311.21,平均值为0.58,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是在伸展构造背景下通过地壳降压熔融形成。4.火山岩成岩年龄呈现出从北向南逐渐年轻的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晚期,构造背景由中侏罗世的蒙古-鄂霍茨克洋洋壳向南俯冲环境,中侏罗世晚期为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的陆-陆碰撞环境,早白垩世变为陆-陆碰撞造山后的伸展环境。推断中生代晚期大兴安岭地区火山活动主要受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控制。

徐智涛[9](2020)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额尔古纳地区,大兴安岭成矿带西坡得耳布干成矿带内东北段,地处中亚造山带东部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交汇地带的额尔古纳地块东部、得尔布干断裂中段西侧,是我国重要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的得耳布干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内从西南至东北沿得耳布干深大断裂依次发育着东珺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小型)、下护林铅锌多金属矿床(中型)、二道河子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型)、得耳布尔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型)、比利亚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型)等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了深入探讨该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和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本次研究在前人的工作与科研基础之上,选择研究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二道河子、得耳布尔和比利亚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矿区、矿床地质调研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岩(矿)相学、流体包裹体、矿物同位素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工作,深入探讨矿床成因、成岩成矿时代和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地质过程,并建立了研究区内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岩与成矿地球动力学模型”和“成矿地质模式”,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如下:1.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揭示,二道河子铅锌多金属矿床赋存于中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晚侏罗世石英斑岩及早白垩世安山玢岩与晚侏罗世石英斑岩接触带附近,矿体主要呈脉状形式产出,其次为透镜状、角砾状,具有膨胀收缩、分支复合和侧方再现特征;得耳布尔铅锌多金属矿床赋矿围岩为中侏罗世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玛尼吐组安山岩和晚侏罗世石英斑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形式产出,其次为扁豆状、角砾状,具分支复合和侧方再现特征明显;比利亚铅锌多金属矿床主要赋存于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形式产出,具有分支复合和侧向再现特征。整体上,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矿体均赋存于NE向得耳布干深大断裂与NNE向吉尔布干深大断裂交汇处的次一级NW向张扭性断裂体系中;在成矿体系中,发育着石英斑岩、安山玢岩和碱性侵入岩体二长斑岩,前两者与矿体共伴生产出,后者穿切矿体。2.野外地质观察和矿相学研究揭示,二道河子矿床围岩蚀变主要发育硅化、绢云母化、泥化、萤石化、青磐岩化,并可见冰长石、蛋白石、方解石;与二道河子相类比而言,得耳布尔矿床的萤石化、蛋白石化及青磐岩化低温蚀变尤为明显。而比利亚矿床中绢云母化、萤石化、蛋白石化及青磐岩化围岩蚀变相对较为发育;三座矿床与铅锌多金属矿化有密切关系的围岩蚀变为硅化和绢云母化;矿石类型主要为铅锌矿石,其次为银铅锌矿石和铜铅锌矿石;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构造,其次为团块状、细脉状、角砾状构造等;矿石结构包括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乳滴状结构等;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以及表生金属氧化矿物褐铁矿、铜蓝等,含银矿物主要为辉银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萤石、蛋白石、绿泥石等;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表生期和热液成矿期两个期次,其中热液期为主要的铅锌多金属成矿期次,所对应的矿化阶段划分为3个主成矿阶段和7个亚阶段。综上,研究区内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床具有浅成低温低硫化型的矿床地质特征。3.对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区内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围岩)、次火山岩或斑岩体和晚期侵入岩的LA-ICP-MS单颗粒锆石U-Pb测年和成矿热液期主阶段的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开展的Rb-Sr同位素测年工作揭示:(1)二道河子矿区内石英斑岩成岩年龄为160.3±1.4Ma,安山玢岩成岩年龄为133.9±0.9Ma,热液期成矿主阶段金属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130.5±3.6Ma;(2)得耳布尔矿区内满克头鄂博组流纹质凝灰岩成岩年龄为164.0±1.6Ma,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成岩年龄为167.0±2.0Ma;玛尼吐组安山岩成岩年龄为140.2±2.6Ma;穿切矿体的碱性侵入岩体二长斑岩成岩年龄为125.2±1.1Ma;(3)比利亚矿区内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成岩年龄为163.7±1.1Ma,热液期成矿主阶段金属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131.3±2.4Ma;(4)研究区内塔木兰沟组中基性岩浆与满克头鄂博组酸性岩浆喷溢发生在167164Ma,两期岩浆活动作用时间相近,限定铅锌多金属矿化时间于晚侏罗世(160Ma)与早白垩世之间(125Ma),精确成矿时代应发生在早白垩世(130131Ma),与早白垩世安山质岩浆作用有密切关联。4.研究区内火山岩和次火山岩或斑(玢)岩体的地质、岩相学、地球化学和Sr-Nd-Pb-Hf同位素分析研究揭示:(1)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含矿围岩)具有高铝富碱,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征,且具低的(87Sr/86Sr)i(0.7050070.705240)、εNd(t)值(+0.6+1.7)和较老的Nd模式年龄(699883Ma),结合其全岩中铅同位素数据,综合认为其成岩岩浆具有下地壳和亏损型地幔混合或造山带混合源区,为新元古代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下地壳,并由增生中元古界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而满克头鄂博组流纹质火山岩则表现为弱负铕异常(δEu平均为0.64)和明显的Sr元素亏损,176Hf/177Hf在0.282721-0.282870,所对应εHf(t)值变化范围在1.7-6.8(均大于0),所对应锆石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693-985Ma,指示了其成岩岩浆应为中元古界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研究区内酸性火山岩喷发作用是伴随塔木兰沟组火山喷发作用逐渐减弱的过程发生,两者在区域上构成了“双峰式火山岩作用”特征。(2)晚侏罗世石英斑岩属酸性、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列,早白垩世安山玢岩属中性、强过铝质、钾玄岩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U、K和LREE,相对亏损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Hf等,亏损Sr、Ba、Ti等元素,成岩岩浆均具有火山弧或者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属性。并且它们的εHf(t)特征值分别为5.78.0和3.15.8,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9201130Ma和11061343Ma,176Hf/177Hf值均落于亏损型地幔与下地壳之间,指示了它们成岩岩浆应主要来源于具有亏损型属性的地幔物质部分熔融了中元古界从亏损型地幔新增生的年轻下部大陆地壳(部分熔融作用是不同程度的),并在岩浆上侵或成岩过程中受到了壳源物质的混染。5.在以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之上,区内火山岩、次火山岩或斑(玢)岩体中成矿元素中的Cr、Ni、Co、Cu、Pb、Zn,它们普遍持有相近的元素含量特征值。相对原始地幔标准化元素成分值而言,均普遍亏损亲铁元素或相容元素Cr、Ni、Co,强烈富集亲硫元素或大离子亲石元素Pb,双重属性元素Cu(即亲铁又亲硫)和亲硫元素Zn与原始地幔成分值接近或相同。它们普遍持有≥100数量级以上的Pb元素含量(与Cu和Zn相比),Cu与Zn元素特征值与原始地幔中成分值相匹配。这可能说明了它们在成岩过程中所持有的岩浆热液均具有提供成矿物质Pb、Zn、Cu或受到成岩后期含Pb、Zn、Cu热液作用的特征,这些分析结果为区域矿化提供了有利的信息。6.对应热液期阶段不同成矿阶段的矿物特征、流体包裹体、金属硫化物中铅-铷-锶同位素、石英脉和萤石脉中氢-氧同位素综合分析表明:(1)区内浅成热液铅锌多金属矿床包裹体类型以气液两相(W型)为主,含少量CO2三相包裹体;初始含矿流体具有中低温、高低盐度共存、中低密度含少量CO2的H2O-NaCl(富含Fe2+、Zn2+、S2-等)以中性还原为主的多相流体体系;主阶含矿流体为有大气降水混入的低温、高低盐度共存、低密度少量CO2的H2O-NaCl±CH4(富含Fe2+、Zn2+、Pb2+等)中性还原流体体系;晚阶段残余含矿流体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H2O-NaCl(富含Ca2+、Cl-、F-1等)富液相或纯液相中性还原体系。(2)初步研究认为含矿流体弱沸腾或局部沸腾与不同源流体等温混合或流体不混溶是区内(银)铅锌多金属热液期成矿重要机理。(3)锶-钕-铅-铪同位素以及元素地球化学证据表明,(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热液期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中元古界新生下地壳,并有少量亏损型地幔源成矿物质加入,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7.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并与区域上其他(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类比分析,我们初步认为究区内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与陆相中酸性火山岩浆作用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低硫化型的金属矿床;区域上与“双峰式火山岩”成岩相关的岩浆可能为铅锌多金属成矿供了部分成矿物质,为区域上的大规模银、铅锌的成矿作用奠定了基础;区内酸性岩浆大规模活动与浅成就位发生在晚侏罗世早期(160Ma)古太平洋俯冲后伸展环境,成岩岩浆起源于亏损型地幔部分熔融了新增生的玄武质下地壳;中性岩浆侵位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早阶段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奇)俯冲后伸展环境,成岩岩浆起源于增生下地壳拆沉引发的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部分熔融新生下地壳过程;成矿动力学背景是在古亚洲洋闭合、新生中元古界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流纹质岩浆(160.3Ma±1.4Ma)基础上,转入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奇)俯冲挤压背景下的弧后伸展环境导致残余新生下地壳拆沉作用,地幔物质上涌与残留新生中元古界下地壳相互作用形成了富含铅锌多金属成矿物质的岩浆热液,可能是该区形成浅成热液铅锌多金属矿集区的根源;基于上述研究,系统建立了研究区内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岩与成矿动力学模型”和“成矿模式”,以期为该领域成矿理论深化和深度找矿提供理论基础

巩鑫[10](2020)在《上黑龙江盆地虎拉林金矿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黑龙江盆地虎拉林金矿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大兴安岭北部额尔古纳微地块北缘,夹持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与得尔布干断裂之间。本文通过对矿床岩体及矿体进行岩相学、矿相学、成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黄铁矿LA-ICP-MS原位测试、Hf及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确定成岩年代及岩石类型,探讨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组合特征、形成背景及演化机制,推断成岩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1)虎拉林矿床中花岗岩成岩年龄249.8±1.7Ma;花岗斑岩、石英斑岩成岩年龄为141.7~144.9Ma。确定了矿床中存在早三叠世(~250Ma)及早白垩世(~143.5Ma)两期岩浆侵入活动。(2)虎拉林矿床中早三叠世花岗岩为一套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岩石富硅、富铝,是岩浆高度结晶分异作用产物;岩石富集轻稀土、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相对亏损中、重稀土及高场强元素(HFSEs);结合锆石Hf同位素、微量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认为岩石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壳向额尔古纳地块俯冲构造背景下的古老地壳熔融。(3)虎拉林矿床早白垩世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均为高钾钙碱性向钾玄岩过渡的I型花岗岩,为同期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分离结晶作用产物;岩石均相对富集轻稀土及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相对亏损重稀土及高场强元素(HFSEs);结合锆石Hf同位素、微量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认为岩石形成于额尔古纳地块与西伯利亚大陆后碰撞环境,由挤压转为伸展的构造背景下古老地壳熔融,且存在少量的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4)虎拉林矿床黄铁矿LA-ICP-MS原位测试结果表明Co、Ni、As、Se等元素是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Au、Ag、Cu、Pb、Zn、Bi、Te、Mo、V、Cr、Mn、Sb、Sn、Ga等元素以微粒或独立矿物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或颗粒间。含金黄铁矿S、Pb测试结果表明,成矿流体来源深部岩浆;矿床形成于额尔古纳地块与西伯利亚大陆碰撞作用后伸展背景下,是一处后期叠加了浅成低温热液的斑岩型金矿床。

二、莫尔道嘎—漠河地区区域成矿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莫尔道嘎—漠河地区区域成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漠河盆地西部二十二站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样品特征及分析方法
    2.1 样品特征
    2.2 分析方法
3 分析结果
    3.1 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
    3.2 地球化学特征
        3.2.1 主量元素特征
        3.2.2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4 讨论
    4.1 二十二站组形成时代
    4.2 构造背景分析
    4.3 物源区分析
5 结论

(2)大兴安岭火山岩带中北部中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岩石学特征
3 样品分析方法
4 锆石U-Pb年龄
5 地球化学特征
    5.1 主量元素
    5.2 稀土及微量元素
6 讨论
    6.1 构造环境
    6.2 岩浆源区
    6.3 地质意义
7 结论

(3)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地壳生长及再造过程 ——花岗岩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大陆地壳生长演化——研究现状与问题
        1.1.2 中亚造山带地壳生长演化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及工作量
        1.3.1 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3.2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中亚造山带东段概况
    2.2 额尔古纳地块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构造
        2.2.2 区域地层
        2.2.3 区域岩浆岩
    2.3 兴安地块区域地质概况
        2.3.1 缝合线位置
        2.3.2 区域地层
        2.3.3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额尔古纳和兴安地块花岗岩样品的选择及其岩石学特征
    3.1 样品的选择原则
    3.2 额尔古纳地块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3.2.1 前寒武纪花岗岩
        3.2.2 古生代花岗岩
        3.2.3 中生代花岗岩
    3.3 兴安地块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3.3.1 前寒武纪花岗岩
        3.3.2 古生代花岗岩
        3.3.3 中生代花岗岩
第4章 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单矿物Sr-Pb-Nd-Hf同位素组成
    4.1 分析方法
        4.1.1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4.1.2 长石原位主微量元素与Sr-Pb同位素
        4.1.3 磷灰石原位主微量元素与Nd同位素
        4.1.4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4.2 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单矿物同位素组成
        4.2.1 额尔古纳地块
        4.2.2 兴安地块
第5章 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陆壳性质及其不均一性
    5.1 额尔古纳地块
        5.1.1 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存在
        5.1.2 显生宙增生还是再造?
        5.1.3 额尔古纳地块陆壳的不均一性
    5.2 兴安地块
        5.2.1 微陆块内部
        5.2.2 碰撞拼贴带——多宝山岛弧
第6章 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地壳生长及再造过程:对中亚造山带地壳演化的意义
    6.1 额尔古纳地块
        6.1.1 地壳生长过程
        6.1.2 地壳再造过程
        6.1.3 区域地壳演化历史
    6.2 兴安地块
        6.2.1 地壳生长过程
        6.2.2 地壳再造过程
        6.2.3 区域地壳演化历史
    6.3 对中亚造山带地壳演化的意义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满归地区早侏罗世岩浆作用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岩石学特征
3 样品分析方法
    3.1 锆石测年
    3.2 全岩化学分析
4 锆石年代学特征
5 地球化学特征
    5.1 主量元素化学特征
    5.2 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 讨论
    6.1 岩浆成因类型与来源
    6.2 构造环境
    6.3 构造演化及地质意义
7 结论

(5)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与工作量
        1.4.1 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4.2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中国东北区域构造格架
        2.1.1 额尔古纳地块
        2.1.2 兴安地块
        2.1.3 松辽地块
        2.1.4 佳木斯-兴凯地块
        2.1.5 那丹哈达地体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区域构造
        2.2.2 区域地层
        2.2.3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样品的地质与岩相学特征
    3.1 布达特群
    3.2 塔木兰沟组
    3.3 铜钵庙组
    3.4 南屯组一段
    3.5 南屯组二段
第4章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
    4.1 分析方法
        4.1.1 样品制备
        4.1.2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
        4.1.3 LA-ICP-MS锆石U-Pb定年
    4.2 定年结果
        4.2.1 布达特群
        4.2.2 塔木兰沟组
        4.2.3 铜钵庙组
        4.2.4 南屯组一段
        4.2.5 南屯组二段
    4.3 年代学讨论
        4.3.1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火山-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
        4.3.2 东北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
第5章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火山岩的地球化学
    5.1 分析方法
        5.1.1 全岩主量与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5.1.2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方法
        5.1.3 锆石Hf同位素分析方法
    5.2 地球化学特征
        5.2.1 中侏罗世高钾埃达克质火山岩
        5.2.2 晚侏罗世早期低钾埃达克质火山岩
        5.2.3 晚侏罗世晚期富铌玄武安山岩
        5.2.4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高硅火山岩
        5.2.5 早白垩世晚期高镁埃达克质火山岩
    5.3 岩石成因
        5.3.1 中侏罗世高钾埃达克质火山岩
        5.3.2 晚侏罗世早期低钾埃达克质火山岩
        5.3.3 晚侏罗世晚期富铌玄武安山岩
        5.3.4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高硅火山岩
        5.3.5 早白垩世晚期高镁埃达克质岩石
第6章 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
    6.1 中侏罗世岩浆活动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
    6.2 晚侏罗世早期岩浆活动与古太平洋板块的平板俯冲
    6.3 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与古太平洋板块的回卷
    6.4 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与岩石圈的拆沉
第7章 结论与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内蒙古乌奴耳蛇绿混杂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工作量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单元
        2.1.1 额尔古纳地块
        2.1.2 兴安地块
        2.1.3 松嫩地块
        2.1.4 乌奴耳-新林蛇绿混杂岩带
        2.1.5 贺根山-嫩江-黑河蛇绿混杂岩带
    2.2 区域地层概况
        2.2.1 前寒武系
        2.2.2 奥陶系
        2.2.3 泥盆系
        2.2.4 石炭系
        2.2.5 侏罗系
        2.2.6 白垩系
        2.2.7 新生界
    2.3 区域岩浆岩概况
    2.4 乌奴耳蛇绿混杂岩概况
3 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
    3.1 空间展布特征
    3.2 蛇绿混杂岩剖面地质特征
    3.3 岩石组合特征
4 蛇绿混杂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
        4.3.2 微量元素
    4.4 岩石成因与构造环境
        4.4.1 成因类型
        4.4.2 构造环境
        4.4.3 地质意义
5 蛇绿混杂岩对额尔古纳和兴安地块构造演化的指示
    5.1 缝合带位置
    5.2 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拼贴过程
    5.3 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构造演化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额尔古纳地块中部中生代火山盆地岩浆岩 ——岩石成因与动力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岩浆岩的研究现状
        1.1.2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研究现状
        1.1.3 额尔古纳地块中生代火山盆地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2.1 研究思路
        1.2.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中国东北区域构造格架
        2.1.1 额尔古纳地块
        2.1.2 兴安地块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侵入岩
第3章 分析测试方法
    3.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3.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3.3 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
    3.4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
    3.5 矿物成分电子探针分析
    3.6 锆石饱和温度和锆石Ti温度计
        3.6.1 锆石饱和温度计
        3.6.2 锆石Ti温度计
第4章 盆地岩浆岩类型与时代
    4.1 盆地基底岩石组成
        4.1.1 向阳屯盆地
        4.1.2 上护林盆地
        4.1.3 自兴屯盆地、土伦堆盆地和建设屯盆地
        4.1.4 盆地邻区花岗岩
    4.2 盆地基底侵入岩的形成时代
        4.2.1 向阳屯盆地
        4.2.2 上护林盆地
        4.2.3 自兴屯盆地、土伦堆盆地和建设屯盆地
        4.2.4 盆地邻区花岗岩
    4.3 盆地盖层火山岩的岩石组合
        4.3.1 向阳屯盆地
        4.3.2 自兴屯盆地、土伦堆盆地和建设屯盆地
    4.4 盆地盖层火山岩的形成时代
        4.4.1 向阳屯盆地
        4.4.2 自兴屯盆地、土伦堆盆地和建设屯盆地
    4.5 小结
第5章 盆地基底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1 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1 晚二叠世侵入岩
        5.1.2 早-中三叠世侵入岩
        5.1.3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侵入岩
        5.1.4 中侏罗世侵入岩
    5.2 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5.2.1 黑云母
        5.2.2 角闪石
        5.2.3 斜长石
    5.3 同位素特征
        5.3.1 锆石Hf同位素
        5.3.2 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5.4 侵入岩的成因
        5.4.1 晚二叠世角闪辉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
        5.4.2 早中三叠世石英二长岩
        5.4.3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
        5.4.4 晚三叠世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
        5.4.5 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
        5.4.6 中侏罗世石英二长岩
    5.5 小结
第6章 盆地盖层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6.1 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1.1 向阳屯盆地火山岩
        6.1.2 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6.2 火山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2.1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6.2.2 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6.3 火山岩的岩石成因
        6.3.1 早侏罗世火山岩
        6.3.2 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岩
        6.3.3 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
    6.4 小结
第7章 额尔古纳地块中生代岩浆作用与盆地演化动力学机制
    7.1 额尔古纳地块的地壳增生
    7.2 岩浆上升-迁移过程物理特征
        7.2.1 锆石Ti温度计
        7.2.2 岩浆粘度
    7.3 火山盆地构造属性和演化
        7.3.1 盆地断裂特征
        7.3.2 盆地构造属性
        7.3.3 盆地构造演化
    7.4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区域构造演化
    7.5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区域构造演化
    7.6 中侏罗世区域构造演化
    7.7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区域构造演化
    7.8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内蒙古得耳布尔地区火山岩中生代晚期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存在问题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工作量统计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概况
        2.2.1 塔木兰沟组(J_2tm)
        2.2.2 上库力组(J_3s)
        2.2.3 满克头鄂博组(J_3mk)
        2.2.4 玛尼吐组(K_1mn)
        2.2.5 白音高老组(K_1b)
        2.2.6 梅勒图组(K_1m)
        2.2.7 全新统(Qh~(pal))
    2.3 区域侵入岩概况
    2.4 区域变质岩概况
    2.5 区域构造概况
        2.5.1 断裂构造
        2.5.2 褶皱构造
第3章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3.1 塔木兰沟组
    3.2 满克头鄂博组
    3.3 玛尼吐组
第4章 火山岩年代学
    4.1 火山岩年代学分析方法
    4.2 定年结果
        4.2.1 塔木兰沟组
        4.2.2 满克头鄂博组
        4.2.3 玛尼吐组
第5章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5.1 分析方法
    5.2 地球化学特征
        5.2.1 塔木兰沟组
        5.2.2 满克头鄂博组
        5.2.3 玛尼吐组
第6章 讨论
    6.1 前寒武纪基底
    6.2 火山岩浆作用期次
    6.3 岩石成因
    6.4 构造背景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1.1 研究区范围
        1.1.2 自然经济地理
    1.2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项目依托与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概况
        2.1.1 元古界
        2.1.2 古生界
        2.1.3 中生界
        2.1.4 新生界
    2.2 区域侵入岩概况
        2.2.1 加里东期
        2.2.2 海西期
        2.2.3 燕山期
    2.3 区域构造
        2.3.1 断裂构造
        2.3.2 褶皱构造
    2.4 区域矿产
    2.5 区域构造演化
        2.5.1 元古代
        2.5.2 古生代
        2.5.3 中生代
第3章 区域浅成热液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3.1 二道河铅锌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床地质特征
    3.2 得耳布尔铅锌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床地质特征
    3.3 比利亚铅锌矿床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床地质特征
第4章 成岩与成矿年代学研究
    4.1 分析方法与测试手段
        4.1.1 实验测试样品
        4.1.2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4.2 实验测试结果
        4.2.1 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
        4.2.2 硫化物中Rb-Sr同位素测年结果
第5章 成矿系统岩浆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5.1 分析方法与测试手段
    5.2 地质、岩相学特征
    5.3 实验结果
        5.3.1 中-晚侏罗世火山-次火山岩
        5.3.2 早白垩世次火山岩
        5.3.3 早白垩世侵入岩
        5.3.4 火山岩-次火山岩成矿元素
        5.3.5 Sr-Nd-Pb同位素特征
第6章 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
    6.1 实验方法及样品采集
        6.1.1 流体包裹体
        6.1.2 氢-氧同位素
        6.1.3 铅同位素
        6.1.4 样品采集
    6.2 流体包裹体研究
        6.2.1 二道河子铅锌矿区
        6.2.2 得耳布尔铅锌矿区
        6.2.3 比利亚铅锌矿区
    6.3 氢-氧同位素特征
    6.4 铅同位素特征
第7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地质模式
    7.1 成岩与成矿时代
        7.1.1 成岩时代
        7.1.2 成矿时代
    7.2 矿床成因
        7.2.1 矿床地质
        7.2.2 含矿流体起源、性质与成矿物质来源
        7.2.3 流体演化与成矿机理
        7.2.4 地质过程与形成地质模式
第8章 岩浆-构造作用与成岩成矿动力学过程
    8.1 岩浆-构造作用与成矿关系
        8.1.1 中侏罗世中-基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8.1.2 中侏罗世酸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8.1.3 晚侏罗世酸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8.1.4 早白垩世中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8.2 岩浆作用对成矿制约
    8.3 成岩成矿过程与地球动力学模式
第9章 结论
    9.1 取得主要成果
    9.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上黑龙江盆地虎拉林金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区概况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工作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分析测试方法
    1.7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资源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体及矿石特征
    3.5 围岩蚀变
第4章 岩石成岩年代及地球化学特征
    4.1 测试结果
    4.2 成岩年代
    4.3 物质来源
    4.4 成因类型
    4.5 成岩背景
第5章 成矿物质特征及来源
    5.1 黄铁矿LA-ICP-MS原位测试
    5.2 硫、铅同位素特征
第6章 成岩、成矿演化机制及矿床成因
    6.1 大地构造演化机制
    6.2 成岩演化机制
    6.3 成矿演化机制
    6.4 矿床成因
    6.5 成矿潜力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四、莫尔道嘎—漠河地区区域成矿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漠河盆地西部二十二站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意义[J]. 段明新,周传芳,杨华本,蔡艳龙,魏小勇,徐建鑫,赵佳琪. 地质学报, 2021(11)
  • [2]大兴安岭火山岩带中北部中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J]. 李中会,李阳,李睿杰,苏航,李凯. 华东地质, 2021(03)
  • [3]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地壳生长及再造过程 ——花岗岩证据[D]. 孙晨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4]满归地区早侏罗世岩浆作用及其地质意义[J]. 李中会,李阳,李睿杰,李凯. 中国地质调查, 2020(05)
  • [5]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D]. 纪政. 吉林大学, 2020(08)
  • [6]内蒙古乌奴耳蛇绿混杂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D]. 陈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额尔古纳地块中部中生代火山盆地岩浆岩 ——岩石成因与动力学机制[D]. 毛安琦. 吉林大学, 2020(08)
  • [8]内蒙古得耳布尔地区火山岩中生代晚期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 王颖. 吉林大学, 2020(08)
  • [9]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D]. 徐智涛.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上黑龙江盆地虎拉林金矿床成因研究[D]. 巩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标签:;  ;  ;  ;  ;  

墨尔道嘎-漠河地区区域成矿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