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一、抗血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马驰千,郭效宁,张全全,秦义人[1](2022)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2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10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联合组采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持续治疗7个疗程后,评估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简易智力状况检查评分(MMSE)及血小板聚集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显着下降,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高于联合组(P<0.05);二磷酸腺苷(ADP)诱导下,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在治疗后均显着降低(P<0.05),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下,联合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而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4周、12周,两组MMSE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5)且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安全性高。

魏林林,刘东亮,董艳彩[2](2021)在《不同剂量替格瑞洛对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老年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冠脉血流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替格瑞洛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术后老年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漯河市中心医院心内二科在2018年至2019年间122例冠心病PCI术后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单次给予替格瑞洛90 mg,观察组单次给予替格瑞洛180 mg,比较两组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 (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冠脉血流指标[左前降支收缩期血流峰值(SPV)、左前降支舒张期血流峰值(DPV)及冠脉血流储备(CFVR)]。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80%高于对照组68.85%(P<0.05);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PCT、IL-6、hs-CRP)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冠脉血流指标(SPV、DPV、CFVR)水平均有不同上升,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负荷剂量替格瑞洛治疗冠心病PCI术后老年患者可以显着降低其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冠状动脉血流指标,降低术后出血概率,使临床疗效提高。

席蕴文[3](2021)在《赤箭调节免疫、减肥、降脂、降糖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内容为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名贵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赤箭保健功效”课题一部分。天麻作为大宗中药材,《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alta B1.的干燥块茎,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天麻具有抗惊厥、抗眩晕、抗癫痫、催眠、镇痛、改善学习记忆力、抗抑郁、降血糖、降血脂、抗血凝、抗血栓、保护神经细胞、抑菌抗炎、提高免疫力、调节肠胃、减少肝脏损害、抗氧化性、抑制肿瘤细胞形成等作用。其地上茎杆部分(赤箭)目前多数废弃,其是否具有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有待研究。我们查阅了古籍文献,对赤箭和天麻均有记载,如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载赤箭无天麻,以“其茎如箭杆”,赤色而得名,列为上品,曰“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宋、元时期和明初将赤箭和天麻分为两味药,认为天麻药用部位是地下块茎,而赤箭用药部位是地上部分茎杆。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天麻用根,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仍须加而用之。苗则赤箭也。赤箭,天麻苗也。然与天麻治疗不同,故后人分之为二。”宋代科学家沈括云:“古方用天麻者不用赤箭,用赤箭者不用天麻。所用古方中天麻性效,两者均有之。”明代《本草纲目》云“赤箭用苗,有自表入里之功,天麻用根,有自内达表之理。”清代以后,天麻茎杆部位很少作为一味中药在使用。查阅现代文献,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天麻地上部分天麻素的含量远比地下部分高,从天麻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但天麻地上部分药理活性研究未见报道。本文从化学成分、调节免疫、预防肥胖、预防高血脂、降血糖方面研究了赤箭(天麻地上部分)的作用,并比较了赤箭与天麻的差异,为赤箭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目的:比较赤箭和天麻中腺苷、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巴利森苷B和A的成分含量;比较赤箭水提液和天麻水提液调节免疫功能、减肥、降脂、降糖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评价赤箭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6种成分的含量,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4 min,0.5%B;4~5 min,0.5%~2%B;5~10 min,2%~15%B;10~12 min,15%~20%B;12~15 min,20%~95%B;15~17 min,95%B;17~17.5 min,95%~0.5%B;17.5~20 min,0.5%B),流速 0.5 mL·min-1,检测波长 270 nm。免疫功能评价采用环磷酰胺致小鼠免疫功能低下模型,测定廓清指数、校正廓清指数及外周血象,以及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并基于16S rDNA技术测定肠道菌群,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赤箭水提液和天麻水提液进行药理活性比较。预防减肥功能评价采用高脂饲料建立大鼠肥胖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药奥利司他胶囊组、中药对照荷叶水提液组、天麻粉组、天麻水提液高、低剂量组、赤箭水提液高、低剂量组。自实验开始,正常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模型对照组、实验组动物每日给予等量的高脂饲料,饲料给予量与基础饲料相同。实验组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受试药物,连续给予45天,实验期间每周称体重2次。实验结束检测各组大鼠的体重、Lee’s指数、肝体比、脂体比;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胰脂肪酶(PL)、脂联素(ADP)的含量;取盲肠内容物,用16S rDNA技术进行肠道菌群分析。预防高血脂功能评价采用高脂饲料建立大鼠高血脂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药阿伐他汀组、血脂康组、天麻粉组、天麻水提液高、低剂量组、赤箭水提液高、低剂量组。自实验开始,正常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模型对照组、实验组动物每日给予等量的高脂饲料,饲料给予量与基础饲料相同。实验组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受试药物,连续给予60天。每周称体重1次。实验结束后,检测并计算各组大鼠的体重、肝体比、脂体比;检测血清中TCHO、HDLC、LDLC、TG等指标,以及血清中肝脂酶(HL)、脂蛋白脂酶(LPL)的含量,并计算动脉硬化指数(动脉硬化指数=(TCHO-HDLC)/HDLC),测定肝匀浆中的TCHO、TG;取盲肠内容物,用16S rDNA技术进行肠道菌群分析。降血糖功能评价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造模72 h后,测定小鼠空腹血糖,选取空腹血糖值大于10.0 mmol·L-1的小鼠作为造模成功小鼠。将造模成功小鼠按血糖值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药二甲双胍组、天麻水提液高、低剂量组、赤箭水提液高、低剂量组。灌胃给药4周。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每周1次称体重和测定空腹血糖(FBG),结束前一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实验结束时采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中 TCHO、HDLC、LDLC、TG。结果:赤箭粉末、醇提液中腺苷、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巴利森苷B和A这六种成分含量总和分别高于天麻粉末、醇提液,赤箭水提液和天麻水提液六种成分含量总和相近,且赤箭粉末和天麻粉末中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的总量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的相关要求。免疫功能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赤箭水提液中剂量组(10 g.kg-1)、天麻水提液中、低剂量组(10,5 g.kg-1)可明显增加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廓清指数;赤箭水提液、天麻水提液高剂量组(20 g.kg-1)均可明显增高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水平。肠道菌群研究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在门水平上,赤箭水提液和天麻水提液增加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赤箭水提液、天麻水提液均可增加PrevotellaaceaeUCG-001 和 RuminococcaaceaeUCG-005 的相对丰度,降低厌氧棍状菌属,unclassifiedfErysipelotrichaceae 和 CandidatusStoquefichus 的相对丰度,这些肠道菌与免疫系统、细胞增殖、调节代谢等相关。预防肥胖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天麻粉组大鼠的终末体重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赤箭水提液低剂量组、天麻水提液低剂量组可降低PL的活力,从而降低脂类在体内的水解吸收,提示赤箭和天麻水提液可能通过抑制PL活力,从而对肥胖治疗产生积极作用。在门水平上,天麻粉、赤箭水提液和天麻水提液降低了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赤箭水提液、天麻水提液和天麻粉降低毛螺菌科norankfLachnospiraceae属的相对丰度;赤箭水提液和天麻粉降低瘤胃菌科unclassifiedfRuminococcaceae属的相对丰度;天麻水提液和天麻粉降低有害菌韦荣球菌科norankfErysipelotrichaceae属的相对丰度。预防高血脂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中的TCHO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赤箭水提液高剂量组、天麻水提液低剂量组和天麻粉末组可明显降低肝组织中TCHO含量;赤箭水提液高剂量组可升高血清中HL含量,提示赤箭水提液、天麻水提液和天麻粉末具有一定的降血脂功效。在属水平上,赤箭水提液和天麻水提液可降低有害菌艾克曼菌属(Akkermaansia)的相对丰度;赤箭水提液提高有益菌普雷沃氏菌科(unclassifiedfPrevotellaceae)的相对丰度;天麻水提液提高有益菌异杆菌属(Allobaculum)的相对丰度。降血糖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赤箭和天麻水提液组FBG、OGTT、血清中TCHO、HDLC、LDLC、TG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赤箭和天麻水提液在所试剂量范围内对链脲佐菌素致小鼠糖尿病未表现出降血糖作用。结论:赤箭粉末、醇提液、水提液所测腺苷、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巴利森苷B和A总量高于或者接近于天麻相应提取液;调节免疫、减肥、降脂实验中,赤箭水提液与天麻水提液药理活性相似;肠道菌群研究发现,赤箭水提液和天麻水提液均可以降低有害菌韦荣球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的相对丰度,提高有益菌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的相对丰度;赤箭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咪[4](2021)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112例冠心病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冠心病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2例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划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56例。通过阿司匹林治疗对甲组实施治疗,在此基础上,通过氯吡格雷对乙组实施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血浆纤维白原、血浆黏度、不良反应。结果乙组的总有效率(96.4%)明显高于甲组(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63,P<0.05);治疗后,乙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1.8±0.4)g/L、血浆黏度(1.0±0.1)mPa/s均明显优于甲组(2.8±0.2)g/L、(1.8±0.2)m P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33、26.773,P<0.05);乙组的不良反应10.7%与甲组的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9,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具有显着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等指标,而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陈颖萍[5](2021)在《中风康复汤治疗气虚痰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主要探讨中风康复汤对气虚痰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患者的感觉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继而更好地完善本病治疗方案。方法:观察病例主要来自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脑病科住院部及门诊部,共6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在常规基础上加用中风康复汤治疗,分别临床数据收集对照组和治疗组记录就诊时、治疗14d后和28d后的中医证候疗效、Fugl-Meyer评分、感觉积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及疗效评估。结果:1.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在一般资料(年龄、性别)、Fugl-Meyer评分、感觉积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2.感觉功能评分(Fugl-Meyer)方面,治疗组的效果与对照组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84,P<0.05)。治疗后14d与28d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8.860,P<0.05),表现为治疗组28d在改善感觉障碍效果最好,而治疗14d效果次之。3.感觉积分方面,治疗组的效果与对照组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54,P<0.05)。治疗后14d与28d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46.367,P<0.05),表现为治疗组28d在提高感觉功能效果最好,而治疗14d效果次之。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治疗组的效果与对照组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835,P<0.05)。治疗后14d与28d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175.653,P<0.05),表现为治疗组28d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最好,而治疗14d效果次之。5.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两组治疗14d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15,P=0.000<0.05),两组治疗28d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98,P=0.000<0.05),表现为治疗组28d在改善中医症状效果最好,而治疗14d效果次之。6.中医症状疗效方面,两组治疗14d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两组治疗28d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表明治疗组中医症状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8d效果明显,治疗后14d次之。结论:1.中风康复汤与单纯常规治疗气虚痰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临床均有一定疗效。2.中风康复汤治疗气虚痰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对比单纯常规治疗,可促进感觉功能及中医症状、证候恢复,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更优。

吴琼[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张喜奎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风药”用药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张喜奎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病案,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张喜奎教授治疗本病的用药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索张喜奎教授从“风”论治慢性肾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治疗慢性肾炎常用的“风药”、常用的治法、常用的药对、常用的联合用药等规律,能更好总结张喜奎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用药特色。方法通过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以及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导师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肾炎病案进行全面收集,按照统一格式整理,运用Mir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IBM SPSS Modeler 18.0以及IBM SPSS Statistics 22.0等软件,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病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0例病案,200诊次,性别分布上,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分布上,41岁到50岁以及31到40岁发病率较高;使用频率大于5.00%的药物有53味,为本研究的常用药物。根据本研究纳入的风药范围及类型,本研究常用风药为22味,前10位的药物分布为:白鲜皮、蝉蜕、麻黄、地肤子、牡蛎、桑寄生、连翘、钩藤、天麻、赭石。常用的治法有祛风解表法、平肝熄风法、祛风解毒法、祛风湿法、补肾祛风法、搜风通络法、祛风理气法。主要的药物组合有麻黄与杏仁,麻黄与连翘,柴胡与黄芩,白鲜皮与三七,山药与钩藤、天麻与钩藤,牡蛎与石决明,蝉蜕、白鲜皮与地肤子。聚类得到四组核心处方分为为:第一组药物:麻黄、五味子、苦杏仁、茯苓、泽泻、大腹皮、陈皮、连翘、白鲜皮、蝉蜕。第二组药物:黄芪、女贞子、墨旱莲、牛膝、三七、芡实、茯苓、白茅根、白鲜皮、蝉蜕。第三组药物:黄芪、女贞子、墨旱莲、牛膝、茯苓、白茅根、麻黄、五味子、苦杏仁、白鲜皮、蝉蜕、地肤子。第四组药物: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黄芪、天麻、钩藤、牡蛎、赭石、珍珠母、石决明。结论:慢性肾炎多由内、外二因引起的以肺、脾、肾三脏亏虚,肝气郁结为本,风、湿、瘀、毒等病理产物堆积为标的疾病。用药上多以寒味药清热解毒,甘味药扶助正气,辛味药祛邪解表、调畅气机;药物多归肾、肝、肺三经;药类上多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风药常用药味高达22味,所占比例大,风药多使用祛风解表药、平肝熄风药、搜风通络药、祛风湿药、补肾祛风药。处方上,根据六经辨证以确立处方用药,风邪首犯太阳,以宣肺祛风为主,予麻杏味甘汤;太少阴合病,风邪内伏,以扶正祛邪为主,予黄芪二至丸加减;脏腑亏虚,内风久稽,极易引动外风侵袭,在扶正祛邪的同时内外风共解,予黄芪二至丸合麻杏味甘汤;少阴肾水不足,厥阴肝风内动,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为主,予芪麻地黄汤。

阎昭铭[7](2021)在《鹊炎灵组方口服加灌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鹊炎灵组方口服加灌肠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观察对病人症状、体征、妇科彩超及血清CA125的改善情况,评估鹊炎灵组方口服加灌肠的疗效和优势。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妇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鹊炎灵组方口服加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散结镇痛胶囊联合鹊炎灵组方灌肠治疗。鹊炎灵组方口服剂为我院浓缩颗粒,日1剂,早晚分服,灌肠剂为草药房统一熬制的袋装汤药,1剂2袋,隔日1袋。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经周期,经期停药。观察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血清CA125、妇科彩超的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3个月经周期后,记录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血清CA125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A125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妇科彩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和痛经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治疗1、2、3个月经周期后VAS评分及痛经症状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1个月经周期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治疗1、2、3个月经周期后中医证候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1、2个月经周期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84.2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总体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9.74%,对照组总有效率81.5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检测均无异常,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鹊炎灵组方口服加灌肠与散结镇痛胶囊联合鹊炎灵组方灌肠均有效果,但鹊炎灵组方口服加灌肠效果更好,改善中医证候,缓解痛经,缩小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降低血清CA125,且安全性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谈谣[8](2021)在《多组学综合分析薯蓣皂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降尿酸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尿酸血症(HUA)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嘌呤代谢异常和尿酸排泄异常导致尿酸生成增多或者排泄减少,从而表现出体内尿酸值的偏高。当下,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中国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数量在不断上升,现在已经成为继“三高”之后的“第四高”。并且此病与多种代谢性疾病有关,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薯蓣皂苷(Dioscin)是一种甾体皂苷,作为一种中药活性成分,在薯蓣科植物的根茎中含量丰富。中医认为薯蓣科植物具有多种功效,如利水消肿、祛痰消食、活血舒筋、截疟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其具有降尿酸、降血脂、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血管功能、调节免疫功能等多重作用,是备受关注的中药有效成分之一。近年来有多项研究表明,薯蓣皂苷可以改善代谢症状,降低血尿酸水平。但目前尚无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基于多组学技术对薯蓣皂苷抗高尿酸血症作用机制的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三种组学技术——代谢组、脂质组、转录组,全面探究薯蓣皂苷对高尿酸血症影响的相关代谢途径,筛选与尿酸代谢有关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差异代谢基因,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本研究采用29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氧嗪酸钾灌胃组(PO,200mg/kg/d)、薯蓣皂苷组(氧嗪酸钾+薯蓣皂苷,分别为200 mg/kg/d、50 mg/kg/d)、正常组(空白)。所有小鼠均采用42天的灌胃。模型组建立了高尿酸血症的模型,通过比较薯蓣皂苷组,研究薯蓣皂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改善作用。对小鼠的血清尿酸值进行了检测,收集了实验小鼠的生物样本(血样、尿样、肝脏和肾脏),并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分析。2.基于1H-NMR和UHPLC-MS技术,建立了小鼠血浆和尿液中代谢物的鉴定方法,并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高尿酸血症模型相关的差异代谢物以及薯蓣皂苷治疗高尿酸血症相关的差异代谢物进行表征,共筛选出33种差异代谢物。3.根据代谢组学结果,发现血浆中一部分差异代谢物为脂质,进一步采用靶向脂质组学方法,通过UHPLC-MS技术,结合sMRM(Scheduled 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模式,对小鼠血浆中的脂质成分进行检测并分析出不同组间差异,探索出与高尿酸血症模型建立以及薯蓣皂苷治疗高尿酸血症相关的差异脂质共19种。4.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发现薯蓣皂苷可能通过调节六种mRNA水平,改善高尿酸血症引起的代谢紊乱。与上述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综合分析相结合,为阐明薯蓣皂苷的降尿酸机制提供线索。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差异代谢产物与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的代谢途径有能量代谢——TCA循环、氨基酸代谢、脂类代谢,和嘌呤代谢。这些代谢物和基因可能为进一步研究薯蓣皂苷的治疗机制提供有用的信息,并为高尿酸血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为其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郭甘霖[9](2021)在《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虚津亏证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难治性的自身免疫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晰,目前暂无有效根治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虚津亏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探讨润燥饮作用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潜在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主要包含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医及西医研究进展,介绍了中医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药物与非药物疗法,以及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的研究及治疗现状。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虚津亏证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纳入5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虚津亏证患者,予润燥饮汤剂治疗,每日1剂,日2次,以12周为一个疗程。主要观察指标为ESSDAI评分、ESSPRI评分,次要观察指标为中医证候评分、外分泌腺功能指标(Schirmer I试验、唾液自然流率试验、眼表综合分析、方糖试验)、炎症及免疫指标(ESR、IgA、IgG、IgM、C3、C4),同时观察治疗期间有无不良反应。结果:(1)ESSDAI评分、ESSPRI评分:治疗一个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一个疗程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为77.78%,中医证候总分、中医主要症状积分、中医次要症状积分分数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外分泌腺功能:泪液分泌情况:进行Schirmer I试验的患者左眼与右眼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眼表综合分析的患者左眼泪河高度在治疗前后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眼泪河高度、左眼与右眼的泪膜破碎时间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唾液分泌情况:进行唾液自然流率测定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方糖试验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炎症及免疫指标:IgG指标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免疫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安全性指标:患者入组前后生命体征均平稳,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润燥饮能够降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疾病活动程度,减轻患者干燥、乏力、关节疼痛等症状,改善泪腺、唾液腺的分泌功能,调节免疫指标的水平。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第三部分: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TCMSP数据库(筛选条件为OB≥30%、DL≥0.18)搜集润燥饮中药物的化学成分信息及作用靶点;通过检索TTD、OMIM、DrugBank、GeneCards数据库,获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疾病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并筛选出10个关键靶点及10个重要中药成分。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筛选条件均为Pvalue<0.05)。结果:润燥饮中共有172个活性成分作用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90个疾病基因靶点,筛选出的10个核心疾病靶点为STAT3、JUN、TNF、AKT1、MAPK1、TP53、IL6、CXCL8、MAPK8、ESR1,10个重要成分为山柰酚、木犀草素、槲皮素、柚皮素、β-谷甾醇、黄芩素、刺芒柄花素、甘草查而酮A、川陈皮素、黄豆黄素;GO富集分析发现,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基因靶点涉及1787个生物过程,92个分子功能以及70个细胞组分。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润燥饮可能通过调节TNF信号通路、EB病毒感染信号通路、Th1细胞亚群信号通路、Th17细胞亚群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κ B信号通路、Th1和Th2细胞分化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发现润燥饮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作用于STAT3、JUN、TNF、AKT1、MAPK1、TP53、IL6、CXCL8、MAPK8、ESR1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基因靶点,通过TNF信号通路、EB病毒感染信号通路、Th1细胞亚群信号通路、Th17细胞亚群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κ B信号通路、Th1和Th2细胞分化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来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沐贤锋[10](2021)在《脱氢偶联反应制备6-烷基取代嘌呤及其核苷衍生物》文中研究表明鉴于6-取代嘌呤类衍生物在癌症治疗、抗血小板凝集、抗病毒等方面广泛的生物活性,如今对嘌呤6位修饰的研究越来越多,包括烷基化、芳基化、胺化等。其中6-烷基取代嘌呤及其核苷衍生物在抗病毒、细胞活性抑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开发一条高效合成6-烷基取代嘌呤的路线显得至关重要,本论文即围绕6-烷基取代嘌呤及其核苷衍生物的合成进行展开,开发出一条绿色、温和合成6-烷基嘌呤及其核苷衍生物的技术路线。具体合成技术路线为,以6-氯嘌呤为起始原料,先9位经过烷基化修饰,得到中间体9-取代-6-氯嘌呤,再经过钯/碳还原制备一系列6-氢嘌呤类底物。之后采用三氟醋酸碘苯(PIFA)作为氧化剂,12 W蓝色LED光照诱导,室温搅拌下使草酸单酯同嘌呤底物发生脱氢偶联反应,成功合成了30个6-烷基取代嘌呤及其核苷衍生物,所得产物均经过1H NMR、13C NMR和HRMS确证。本技术路线较为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偶联反应中贵金属催化剂使用、反应条件苛刻等缺点,可简洁、高效制备6-烷基取代嘌呤衍生物。同时,该路线对羰基、酯基、碳碳双键、碳碳三键、氰基、苄基等官能团都具有广泛的兼容性。此外,一级、二级、三级烷基都能够高收率实现嘌呤6位修饰,产率最高可达94%。同时,结合控制实验,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值得指出的是,本技术路线,可放大至克级规模。综上,本论文成功探索出一条简洁、高效合成6-烷基取代嘌呤及其核苷衍生物的技术路线,为新型嘌呤类活性分子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抗血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血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
        (2)脑梗死中医证候积分:
        (3)认知功能评价:
        (4)血小板聚集率:
        (5)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3 两组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MMSE评分比较
    2.4 两组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2.5 两组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2)不同剂量替格瑞洛对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老年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冠脉血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案
    1.4 观察指标和指标检测方法
        1.4.1 临床疗效
        1.4.2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1.4.3 冠脉血流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2.3 两组冠脉血流水平比较
3 讨论

(3)赤箭调节免疫、减肥、降脂、降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赤箭与天麻的历史沿革
    1.2 天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1.3 天麻现代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UPLC测定比较天麻和赤箭的6种成分含量
    2.1 材料
    2.2 方法与结果
    2.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赤箭和天麻增强免疫功能评价及肠道菌群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赤箭和天麻预防肥胖功能评价及肠道菌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赤箭和天麻预防高血脂功能评价及肠道菌群研究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赤箭和天麻降血糖功能评价
    6.1 材料
    6.2 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112例冠心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清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比较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5)中风康复汤治疗气虚痰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基础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及治疗方案
        2.1 样本量估计
        2.2 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病例来源
    2 基线资料比较
        2.1 性别、年龄
        2.2 治疗前观察指标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感觉功能评分(Fugl-Meyer)变化比较
        3.2 患者感觉积分变化比较
        3.3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分变化比较
        3.4 中医证候评分疗效比较
        3.5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3.6 安全性指标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梗死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的认识
        1.1 感觉通路受损出现感觉障碍
        1.2 对IS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的评价以Fugl-Meyer感觉评分为主
        1.3 IS肢体感觉障碍治疗手段较少
    2 中医理论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的认识
        2.1 虚、痰、瘀为主要病因,气虚痰瘀为基本病机
        2.2 运用中风康复汤为干预方法及治疗依据
    3 结果分析
        3.1 改善感觉障碍
        3.2 提高感觉功能
        3.3 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4 改善中医症状
        3.5 改善中医症状有效率
    4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4.1 创新之处
        4.2 不足之处
    5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张喜奎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风药”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病案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风药范围与分类
        1.5 病案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案预处理
        2.2 中药名规范化处理
        2.3 录入信息及建立数据库
        2.4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3.2 用药规律分析
        3.3 系统聚类分析
        3.4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讨论部分
    1 从“风”论治慢性肾炎理论依据
        1.1 风邪致病特点与慢性肾炎发病特点
        1.2 风邪伤肾病因病机
        1.3 风邪在慢性肾炎临床表现作用
        1.4 风邪与现代医学研究的联系
    2 张喜奎教授治疗慢性肾炎数据挖掘结果探讨
        2.1 性别年龄
        2.2 药性、药味结果分析
        2.3 归经结果分析
        2.4 药类与药物频数结果分析
        2.5 风药频数结果分析
        2.6 慢性肾炎核心药对分析
        2.7 核心处方
    3 张喜奎教授从“风”论治慢性肾炎
        3.1 风邪说
        3.2 风邪与“固邪说”
        3.3 祛风药贯穿始终
        3.4 从风论治慢性肾炎注意事项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从“风”辨证论治慢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鹊炎灵组方口服加灌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分析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分析
    3 临床疗效比较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A125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最大直径比较
        3.3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痛经症状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6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7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4 安全性检测
讨论
    1 立论依据
    2 鹊炎灵方的组方原则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 中药灌肠治疗
    4 散结镇痛胶囊作为对照的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实验室指标比较分析
        5.2 局部体征比较分析
        5.3 痛经症状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分析
        5.4 中医证候比较分析
        5.5 总体疗效比较分析
        5.6 安全性检测指标比较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多组学综合分析薯蓣皂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降尿酸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的制备及组织病理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模型制备
        2.2 待测样品收集
        2.3 血浆生化分析
        2.4 组织病理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生物化学实验
        3.2 组织病理学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薯蓣皂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治疗机制
    1 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技术代谢组学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试剂
        1.1.2 实验药品
        1.1.3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UHPLC-MS待测样品的制备
        1.2.2 UHPLC-MS条件
        1.2.3 方法学考察
        1.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方法学考察
        1.3.2 血浆和尿液代谢物的鉴定
        1.3.3 多变量统计分析
    2 核磁共振技术代谢组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PBS的配制
        2.2.2 NMR待测样品的制备
        2.2.3 NMR实验参数的设置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方法学考察
        2.3.2 扫描次数NS的优化
        2.3.3 血浆和尿液代谢物的鉴定
        2.3.4 多变量统计分析
    3 差异代谢物分析
        3.1 分析方法
        3.2 分析结果
    4 代谢路径分析
        4.1 分析方法
        4.2 分析结果
    5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基于脂质组学技术分析薯蓣皂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治疗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待测样品的制备
        2.2 仪器条件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方法学考察
        3.2 脂质检测
        3.3 多变量统计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分析薯蓣皂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治疗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RNA质量检测
        2.2 RNA-Seq文库的制备与测序
        2.3 文库质量检测
        2.4 上机测序
        2.5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原始测序数据质量
        3.2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情况
        3.3 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3.4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3.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薯蓣皂苷的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虚津亏证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古代中医对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2 现代中医对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2.1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的探讨
        2.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学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病因
        1.1 基因遗传因素
        1.2 环境因素
        2 发病机制
        2.1 固有免疫
        2.2 适应性免疫
        3 临床表现
        3.1 腺体内表现
        3.2 腺体外表现
        4 治疗进展
        4.1 局部对症治疗
        4.2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4.3 植物药的应用
        4.4 生物制剂的应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虚津亏证临床观察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人群
        1.3 治疗方案
        1.4 观测指标
        1.5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1.6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试验完成情况
        2.2 基线情况分析
        2.3 临床疗效分析
    3 结论
        3.1 疗效指标
        3.2 安全指标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润燥饮化学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1.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靶点筛选及整理
        1.3 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潜在作用靶点预测
        1.4 网络构建及可视化
        1.5 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润燥饮化学成分的筛选与靶点预测
        2.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疾病靶点的预测
        2.3 润燥饮化学成分靶点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靶点的交集靶点
        2.4 PPI网络的构建
        2.5 GO功能富集分析
        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3.1 润燥饮作用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关键靶点基因分析
        3.2 润燥饮作用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重要成分分析
        3.3 润燥饮作用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重要通路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ESSDAI评分量表
附录2 ESSPRI评分量表
附录3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致谢
个人简介

(10)脱氢偶联反应制备6-烷基取代嘌呤及其核苷衍生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嘌呤及其核苷衍生物结构
    1.2 嘌呤及嘌呤核苷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1.2.1 嘌呤衍生物在抗癌方面的研究
        1.2.2 嘌呤衍生物在抗病毒方面的研究
        1.2.3 嘌呤衍生物在抗血栓方面的研究
    1.3 嘌呤类衍生物的应用研究
        1.3.1 嘌呤类衍生物在纳米金方面的应用研究
        1.3.2 嘌呤类衍生物在自组装方面的应用研究
        1.3.3 嘌呤类衍生物在光电材料方面的应用研究
    1.4 6-取代嘌呤及其核苷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1.4.1 嘌呤6 位烷基化修饰研究
        1.4.2 嘌呤6 位芳基化修饰研究
        1.4.3 嘌呤6 位胺化修饰研究
        1.4.4 嘌呤6 位的其他修饰
    1.5 小结
    1.6 选题意义
        1.6.1 研究背景
        1.6.2 课题设计及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嘌呤底物合成
    2.3 草酸单酯原料合成
    2.4 6-烷基取代嘌呤产物合成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条件优化
    3.2 底物拓展
    3.3 机理研究
    3.4 放量试验
    3.5 产物谱图表征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部分典型化合物表征谱图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抗血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 马驰千,郭效宁,张全全,秦义人.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2
  • [2]不同剂量替格瑞洛对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老年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冠脉血流的影响[J]. 魏林林,刘东亮,董艳彩. 中国医学工程, 2021(09)
  • [3]赤箭调节免疫、减肥、降脂、降糖作用研究[D]. 席蕴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112例冠心病的疗效分析[J]. 张咪. 系统医学, 2021(11)
  • [5]中风康复汤治疗气虚痰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的疗效观察[D]. 陈颖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张喜奎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风药”用药规律[D]. 吴琼.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鹊炎灵组方口服加灌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的研究[D]. 阎昭铭.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8]多组学综合分析薯蓣皂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降尿酸机制[D]. 谈谣.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虚津亏证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郭甘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10]脱氢偶联反应制备6-烷基取代嘌呤及其核苷衍生物[D]. 沐贤锋. 鲁东大学, 2021

标签:;  ;  ;  ;  ;  

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