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开心果产量增加,市场价格暴跌

世界开心果产量增加,市场价格暴跌

一、世界开心果产量增加市场价格猛跌(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陈玉[2](2020)在《新疆红枣价格波动对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央强力的政策支持下,新疆农户拿出土地搞生态建设,为社会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态产品,让公众分享了生态红利。2015年新疆林果总面积已达146.67万公顷,总产值突破500亿。红枣作为温带作物素有“铁杆庄稼”之称,它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具有耐旱、耐涝的特性,是发展节水型林果业的首选良种。2016年新疆红枣(干枣)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3%,成为中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在红枣产量不断攀升的同时,其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表现为单产低、灾害防控能力弱、贮藏保鲜及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市场营销及品牌建设能力欠缺、产销不对接等,这些问题最终表现在红枣价格方面,导致红枣市场价格波动频繁,时而出现“红枣卖难”现象。红枣价格波动导致大量新疆农户因收入降低而致贫,同时价格作为信号传递到红枣种植户后,影响着农户的生产决策和种植行为。为了掌握红枣价格形成及波动规律、及价格波动对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有利于政府制定长期行之有效的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保障红枣种植户收入,防止毁林复耕情况的发生,使红枣经济林发挥更大的经济、生态效应。本文基于价格均衡、弹性及蛛网理论下研究红枣价格波动,同步研究新疆红枣价格波动对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应用SPSS统计学方法对新疆红枣主产区进行样本数据统计,并结合Logit模型对新疆地区红枣价格波动对农户种植意愿的样本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分析,以揭示新疆地区价格波动对不同种植规模农户种植意愿的客观影响因素,以切实为新疆地区红枣种植及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文章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于红枣价格在2003-2019期间的增长趋势,使用软件SPSS对灰枣、骏枣在2003-2019期间的价格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可以得出,灰枣和骏枣的价格在这期间的价格起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又将红枣价格对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数据结果显示,相对于骏枣,灰枣价格曲线的三次函数拟合的效果较为理想,骏枣价格曲线的增长函数模型拟合效果相对较好。(2)对农户红枣种植意愿和价格波动因素相互依存度进行一定的模型假设。最后归集出12个影响农户种植意愿的明细因素,并系统地分为3大类。即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其它因素,由此构建了概念模型以及相应的假设条件其中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其它因素对农户种植意愿有显着影响,生产成本、价格预期、产量、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户种植意愿有显着影响。其中:供给因素是导致农户种植意愿的直接因素;需求因素、其它因素是导致供给因素的直接因素,是导致农户种植意愿的间接因素。(3)最后,我们对红枣的价格波动及对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进行了弹性价格模型分析,其中确认了是农户红枣种植意愿的关键点——供给因素是农户种植红枣意愿的直接因素,而价格波动会对农户种植红枣具有一定的风险,而其他因素和需求因素成为制约和农户种植红枣意愿的间接因素。

刘明可[3](2020)在《产业风险视角下的食品安全标准调整及其实施环境分析 ——以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修订为例》文中提出为解决日趋凸显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对食品安全标准开展了整合与修订工作。然而,针对一些标准制定的宽严引发业界争议。本研究以标准的制定与调整需要在健康风险、产业风险与规制成本之间寻求一种经济上均衡为切入点,以玉米黄曲霉毒素为具体研究对象,从产业风险的视角探讨标准调整与实施环境之间的匹配关系。研究从理论上,可丰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制经济学研究,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与规制效果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从实践上,全面、准确地认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挥作用的条件,便于政府对标准制定与执行实行有效管理,为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修订与动态调整提供经济依据,为具有自然属性的其它产品的食品安全标准修订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首先构建了食品安全标准调整与实施环境相匹配的逻辑框架,然后对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体系进行比较与评价,又从产业风险视角对影响标准实施的自然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管理环境进行剖析,得到了以下基本结论:(1)我国目前已建立的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较为完备的与配套的;(2)受黄曲霉毒素自然生长属性约束,我国玉米黄曲霉毒素污染较为严重,执行新国标使我国面临着来自气候、采收及仓储等条件的巨大挑战;(3)受非洲猪瘟疫情和国家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影响,执行更严标准的市场效应难以在短期内显现,长期的市场效应有待观察;(4)生产企业采用原料选择、比例控制及针对性的霉菌毒素脱毒剂等防控措施来规避、分散与削减霉菌毒素的污染风险,是目前企业普遍采用的内化风险措施;(5)对黄曲霉毒素标准实施的监管存在着单个毒素标准与多种毒素协同效应之间的矛盾、产地监管与销地监管的矛盾、检测指标与检测成本的矛盾、投入品监管与产出品监管的矛盾,使得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强制性实施被实质上弱化。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针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实施条件的约束,应构建研究经济原则指导下的食品安全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针对产业现实的匹配性,应推进标准修订中的产业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应建立对不同属性产品安全标准修订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制定自然属性产品安全标准修订中的规范性要求;应正确认识实施环境建设对食品安全标准调整的重要意义,逐步推进自然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管理环境的建设。

彭睿[4](2020)在《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通过试定义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系统研究,提炼区域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驱动机制中的内在规律及其理论建立模型,寻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结合研究特色与数据可得性等现实条件,重点对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驱动力进行实证分析,最终为新疆经济林果业转型升级基本路径的实现提供决策依据与措施。本研究为新疆经济林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对促进农民增收、打赢新疆地区脱贫攻坚战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研究选择新疆全域,特别是新疆南疆四地州作为研究区域,以新疆种植的经济林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近30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数据,遵循经济林培育和利用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等原理,建立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运用LMDI分解法,分析新疆主栽的6种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主要变化特征、贡献和驱动因素。通过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建立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探索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明确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借鉴“钻石模型”,采用归纳演绎法,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阿克苏地区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特征:(1)红枣、葡萄、香梨、苹果比较优势测算结果显示,规模比较优势指数2.34、3.04、1.09、0.58,效率比较优势指数3.32、1.11、1.22、1.05,综合比较优势指数2.79、1.84、1.15、0.79,新疆苹果生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新疆主栽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现阶段新疆苹果、红枣和核桃产业呈现规模效率增长模式,葡萄和梨产业向技术效率转变,杏产业在技术层面存在较多问题。主栽经济林果主产区在南疆,其中,主要由规模驱动的是巴州地区的梨(0.59)、喀什地区的枣(0.91)、阿克苏地区的枣(0.68);主要由效率驱动的是阿克苏地区的苹果(0.53)和核桃(0.90)、吐鲁番地区的葡萄(0.52)。(3)新疆主栽经济林果面积变化特征:发展整体向好,在全国主产省中面积占比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苹果和梨种植业竞争力主要在于地域优势;葡萄和杏作为新疆本土种植产业,面积萎缩,市场竞争力下降;红枣和核桃种植面积迅速扩张,特征呈现板块化、生产区域化。(2)构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主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贡献5个方面选取了17个指标,通过熵值法得出结果:2000-2017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水平指数从0.45提升到0.75。(1)创新发展方面,从0.085增长到0.20,目前新疆林果业创新发展经营上呈现规模化优势;(2)协调发展方面,从0.11呈倒“U”增长到0.16;(3)绿色发展方面,从0.08呈倒“U”增长到0.09,绿色增长效果不明显;(4)开放发展方面,从0.09波动式下降到0.08,开放水平不高;(5)共享发展方面,由0.071增长到0.21,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惠民程度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提升。(3)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结果:(1)相关分析得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与林果播种面积、灌溉面积、劳动力、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科技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林果销售规模、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现代服务业产值、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相关水平较高,除了灌溉面积(0.524)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0.746),其他变量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与各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验证了理论假说。(2)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劳动要素投入、灌溉面积和现代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科技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着的负向作用,打破了理论预期假说,也从侧面反映出相关驱动力的正向效果发挥不足。(4)通过引入彼特“钻石模型”,进一步表明科技引领、主体增强、特色发展、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品牌营造等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研究梳理了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比较优势、增产格局,探索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晰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驱动力,探索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新疆林果业由量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力在于科技创新,林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应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推动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依靠内生动力和外部共同支持。过去30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依靠面积扩大、劳动要素投入等增长,科技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作用不明显。故需尽快连通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科技引领、主体增强、特色发展、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品牌营造等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刘一健[5](2019)在《需求不确定下农产品供应链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存在“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尖锐矛盾,严重影响农业增效、农户增收;此外,传统模式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中,中间商获利较多,往往引发“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农业生产趋向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由此推动农产品供应链重构与流通渠道变革,农产品供应链趋向扁平化、多渠道化。农产品供应链两头是众多农户生产者与家庭消费者,具有参与主体众多、多环节、跨地域、流通数量大等特征,供应链容易受到系统内部、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演变成供应链风险。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农产品供应链风险集中体现于供需扰动造成价格波动,导致供应链系统的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需求不确定下的供需关系包括供需平衡与供需偏差两种,其决策研究对供应链管理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农产品供应链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影响其决策,在考虑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其风险承受能力,最终也会影响系统的收益。文中利用条件风险价值(CVaR)、均值方差、效用函数等风险工具刻画供应链中的风险指标,以博弈论、契约论、营销渠道等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础,分别对“农超对接”供应链与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进行研究,重点从产业化模式下作为供应商的合作社视角进行分析,给出面临需求不确定状况农产品供应链的决策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梳理农产品供应链相关概念、理论与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营模式,重点分析了“农超对接”与农产品双渠道的模式,归纳出合作社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要素、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农产品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产生机理及表现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归纳出农产品供应链的常规处理与监控方法,给出了需求不确定下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管理策略,为下文决策研究奠定基础。其次,在需求不确定状态下,针对由一个风险中性合作社与一个风险规避型超市组成的“农超对接”供应链,给出一种双方采用“订金+延期支付”订单的农业运营模式。考虑超市的风险规避行为,运用CVaR模型研究供应链的最优订货决策及合作社的定价问题,实现需求不确定性市场下系统有效决策目的。再次,在需求不确定状态下,针对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分别考虑供应商、零售商在供应链中的主导作用,利用均值-方差法描述其风险态度,在一体化和独立决策模式下考虑供需关系,对六种不同情形进行分析,给出不同供需情形下供应链的最优决策。然后,在需求不确定状态下,针对生鲜农产品双渠道模式,分析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存在损耗的特性,构建生鲜农产品双渠道模型,进一步分析供应链最优量价的变化情况,初步设计收益共享契约,实现生鲜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最后,以我国坚果供应链为案例,分析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供需扰动风险,分别对“农超对接”模式与双渠道模式下的坚果产业供应链的运营进行决策,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坚果产业,为坚果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议。

柯杨敏[6](2019)在《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及传递效应研究 ——以大豆、棉花和白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迅猛,上市品种不断增加,交易量屡创新高。快速发展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为我国农产品现货市场提供了良好的风险管理平台,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者、加工商和经销商等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其中。然而,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波动频繁而剧烈,市场风险凸显,严重影响了风险管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进而对整个农产品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包括期货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对国外资本开放程度不断上升,市场不稳定性因素随之增加。作为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市场,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冲击。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水平如何?国际和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如何?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如何?论文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以增加市场参与者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的认知,并为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防控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以促进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更加健康和有序地发展。论文围绕研究问题,分别从风险测度、国内外市场价格关系和期现货市场价格关系等三个方面对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并对既有文献做了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论文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进行介绍,并分别从市场供求状况和相关政策两个方面对研究品种的基本情况做了简要说明。论文采用Va R和ES两个指标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水平进行测度,并通过Co Va R的分析框架对国际和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间的风险传递效应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针对研究结论,论文从风险防控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发现如下:第一,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水平研究。以夜盘交易推出为节点将全样本划分为两个子样本,并将单个交易日(收盘到收盘)划分为交易段(开盘到收盘)和非交易段(收盘到开盘)两个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ARMA-GARCH(1,1)模型对各样本和各交易时段收益率序列的边缘分布进行拟合。根据模型拟合结果,计算得到了相应的在险价值(Va R)和期望损失值(ES)序列。研究发现:(1)交易段比非交易段的风险水平高;(2)多数情况下,下尾风险大于上尾风险;(3)非交易段的风险水平在夜盘交易推出后有显着的下降;(4)棉花的市场风险大于白糖,白糖大于大豆。第二,国内和国外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研究。通过动态BB1 Copula模型,计算得到了各收益率序列的Co Va R和条件Co Va R序列值。经检验,Co Va R和条件Co Va R序列之间差异显着,由此证实,国内和国外农产品期货市场间存在显着的双向风险传递效应。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国外对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更为显着。基于此,论文进一步聚焦于国外对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将其分解为对国内交易段(开盘到收盘)和非交易段(收盘到开盘)的风险传递效应。研究发现:(1)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上尾风险传递大于下尾;(2)大豆和棉花的风险传递大于白糖;(3)国外对国内的风险传递大于国内对国外的风险传递;(4)国外对国内非交易段的风险传递大于对交易段的风险传递;(5)中国推出夜盘交易后,国外对国内非交易段的风险传递有明显的下降,而对交易段的风险传递下降不显着。第三,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研究。论文同样采用动态BB1 Copula模型和Co Va R的分析框架对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展开研究。研究发现:(1)国内农产品期现货市场的上尾风险传递大于下尾风险传递;(2)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风险传递大于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的风险传递;(3)白糖期现货市场间的风险传递大于大豆和棉花;(4)夜盘交易推出后,国内农产品期现货市场间的风险传递有所下降,但非常有限。针对研究结论建议如下:(1)期货交易所和相关监管部门应采取适当措施,引导产业企业等机构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优化我国农产品等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以推动和促进夜盘交易等市场机制的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2)在防范和应对国际对国内期货市场和国内期货对现货市场的风险传递中,应结合我国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背景,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以提升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水平;(3)稳步推进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合理定位我国期货市场的优势所在,吸引国际资本有序入场,提升我国期货市场在国际期货市场的影响力。本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1)通过条件在险值(Co Va R)的相对变动对市场风险传递效应进行刻画,突破已有文献基于波动传递进行分析的做法,对风险传递效应的刻画更为科学、准确和直观;(2)以时间因素为核心切入点,重点考察了夜盘交易推出前后和不同交易时段市场风险及市场风险传递效应的差异,更加深入和系统地揭示了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及风险传递效应的结构性特征;(3)分析国内外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时,针对不同区域交易时间不同步的问题,按照“事件发生先后原则”进行了合理的数据调整,有效降低了时差因素对研究结果造成的影响,提高了研究过程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价值。

BAHMANI ZAHRA[7](2018)在《伊朗农产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障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从古至今,伊朗与中国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在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伊朗与中国的重要通道。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国际间的合作机会更多,伊朗与中国的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提出“一带一路”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的“一带一路”秉持着和平发展的原则,通过与古代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进行合作,积极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共同的经济繁荣。伊朗是中东大国,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国家。虽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在伊朗政府追求贸易的均衡发展下,两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活动也是越来越频繁,但是就伊朗农产品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分别对伊朗和中国的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对伊朗和中国的农产品贸易进行了贸易互补性分析,通过对伊朗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伊朗农产品在中国经营面临的问题,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的策略与建议,为伊朗农产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借鉴与参考。

孙伟[8](2017)在《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郯城县种植银杏的历史悠久,银杏产业对郯城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对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发展阶段(1976年-1988年),此阶段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以第一产业的种植为主;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89年-1999年),这一阶段郯城县银杏产业第一产业发展迅猛,规模产量开始位居全国前列;第三阶段:缓慢发展阶段(2000年-2006年),此阶段受出口需求的降低和初级产品、加工产品价格的降低影响,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缓慢;第四阶段:转型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此阶段郯城县银杏产业布局完整,开始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2)通过对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发现: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在全国银杏产业发展中有着较大影响,银杏加工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近年来郯城银杏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和深度,整个产业链囊括了第一产业即银杏种植、第二产业即银杏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即银杏市场流通业服务业。郯城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银杏苗木集散地,郯城县目前的银杏产业从业人员超过5300人。郯城县每年销售银杏果达3200吨,销售银杏苗木5500多万株,银杏盆景年销量10万余盆,银杏果叶苗及系列加工产品综合产值超过12亿元,初级产品的出口创汇1.74亿元,银杏生产与银杏加工总产值超过30亿元,银杏种植面积、苗木保有量、银杏产量、银杏产业产值均居山东省第一。从目前郯城县银杏产业结构来看,作为第一产业的银杏生产仍然在整个产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第二产业即银杏加工产业的总体占比在逐年扩大;从产品结构来看,银杏生产产品结构主要包含:银杏果、银杏叶、银杏苗木和银杏盆景,其中产值占比较高的以银杏苗木和银杏叶为主。从生产加工产业来看,银杏深加工产品结构主要包括:银杏开心果、银杏茶叶、银杏叶枕头、银杏系列酒和银杏制药,其中产值占比最高的为银杏制药和银杏系列酒的加工生产。(3)影响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价格因素,银杏价格的波动与产业产值和产业规模呈正比例关系;二是政策因素,政府的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和智力与技术支持对于产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社会因素,当地种植习惯、种植户对市场的认知度、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当地产业结构状况都对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产生影响;四是要素投入因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是影响银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五是自然条件因素,气候条件、土地条件、水利条件、病虫害等对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六是其它因素,种植户情绪、国际市场突发状况和市场预期对于产业发展也有着相应的影响。(4)进一步发展郯城县银杏产业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二是市场导向原则;三是因地制宜原则;四是景观开发与环境保护互相协调原则。(5)进一步发展郯城县银杏产业应采取以下基本措施:一是坚持基本原则,合理布局产业制定发展目标;二是优化银杏产业发展模式;三是加大银杏产业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四是加强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同时还应该采取以下辅助措施:一是深化产权改革;二是培植龙头企业;三是拓展流通市场;四是开发银杏特色旅游;五是建立项目扶持机制;六是建立银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产业发展;七是深入开展城乡绿化建设;八是加大银杏资源保护力度,发展银杏保险事业;九是发挥银杏协会作用,开创品牌建设。

高群[9](2016)在《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迅速发展的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根据国情对蔬菜产业实行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调控或监管。面对国内外的现实压力与大众舆论,我国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蔬菜产业宏观调控政策。那么,针对蔬菜产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主要内容、演变历程及影响因素都有哪些?面对市场价格的波动,政府的产业调控政策真的对稳定菜价有影响吗?若存在影响,其影响的正负导向作用与持续时间又是怎么样的?未来,为确保蔬菜产业良性运营,政府调控是否有必要由行政手段向市场化手段转变?新形势下,修缮国内蔬菜产业政策调控机制的相关建议有哪些?这些,均是现有的文献研究未能深入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展开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及评价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梳理总结了国内外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发展概况(1)系统梳理与评价了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主要内容。按照产业调控政策执行主体—中央与地方政府、产业链所处环节—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两个视角,从调控政策实施背景、演变历程、相关内容、具体措施等方面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同时,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展开定性评价。(2)系统回顾与总结了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与影响因素。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演变历程,并将其总结为八大阶段,依次为:菜品自由购销阶段、国家统一制定菜品价格、调整不合理菜价体系、放开菜价管制权限、蔬菜类产品连续增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提升蔬菜类产品质量新阶段及统筹新一轮“菜篮子”工程阶段。与此同时,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维度解析了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影响因素。(3)展开国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评述与借鉴。从蔬菜产业基本情况、调控政策背景与发展历程、政策概览、效果评价四个维度对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国家蔬菜产业先进调控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评价这些国家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运行效果;并与中国进行对比,从而探寻、归纳出对国内蔬菜产业良性运营具有借鉴性意义的重要启示。二、基于事件分析法和案例研究科学评估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效果(1)基于事件分析法展开国内月度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借鉴金融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经典的事件分析法,通过与目标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按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分门别类的展开产业历次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作用效果的评估,用并不直接受到蔬菜产业政策影响的肉类及其制品价格作对比研究,重点考察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价格影响机制的正负导向作用及持续时间,并按类别的不同对历次调控政策干预措施的外生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按照其针对产业链环节的不同,对蔬菜市场价格的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其中,与生产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对菜价具有四个月左右的正向提价作用;与流通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对菜价具有三个月左右较低程度的正向提价作用;与其他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作用程度太低尚不足以将菜价拉至正常水平。(2)基于差分模型展开年度产业调控政策对蔬菜市场价格影响的案例分析。利用差分模型,测算蔬菜市场价格真实走势与假设未启动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菜价模拟值之间的差额,将差额绝对值较大的年份纳入案例库。从政策背景、政策效果、政策解读等维度展开分析,综合评估蔬菜产业调控机制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在样本考察区间内,国内蔬菜产业价格调控政策对菜价的正负导向不尽相同,且绝大多数年份的产业调控政策并没有对稳定蔬菜类产品价格起到明显的改善效果;与此同时,2000年以来国家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干预较之以往也明显增多,干扰了市场机制在蔬菜类产品价格形成中的作用。综合而言,无论是事件分析法的研究,还是基于差分模型的案例分析,均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21世纪以来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并未很好的实现政策初衷,虽然,政府在引导蔬菜市场改革、维护生产者福利及促进消费等方面的确承担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然而,直接的政策干预手段对蔬菜类产品价格的维稳能力有限。三、提出完善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建议(1)建议变革调控方式,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的蔬菜产业政策体系。贯彻“市场机制对价格形成的决定性功效”、“政府宏观调控不能退出”、“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的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原则—稳定性和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立足国内和学习国外相结合,建议重点强化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强化政府在蔬菜产业公益性、基础性和服务性环节的功能;二是毫不放松国内蔬菜类产品生产,缓解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三是综合供需双重因素,科学构建蔬菜类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预警体系;四是要增强居民蔬菜消费意识及维稳蔬菜类产品价格,加强政策创新。(2)建议进一步规范并完善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实现行政手段逐步向市场化手段转变,重点推行蔬菜市场化调控制度。并从内涵界定、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启示三个维度解读了当前主流的两大市场化调控举措一调控目录制度和蔬菜价格保险制度,以期为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机制由行政手段向市场化手段转变提供借鉴。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1)给出了一种新的评估鲜活农产品调控政策效果的方法与思路,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新意。为科学解析21世纪以来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效应,引入了金融学、社会学领域中运用较广的事件分析法和基于差分模型的典型案例研究,以期为未来蔬菜产业良性运营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2)构建了涵盖蔬菜全产业链的政策发展与效果评价体系,研究视角较为新颖。本研究打破了以往学者侧重于对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品种进行效果评估的逻辑,试图构建涵盖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的全产业链的蔬菜产业调控发展过程与政策效果的完整逻辑体系。

令博[10](2016)在《开心果采后射频杀虫技术及综合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开心果(Pistacia vera L.)与核桃、巴旦杏和榛子并称世界四大树坚果(tree nut)。其果仁富含油脂、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与植物化学成分,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与药理作用。近年来,我国开心果消费量逐年增加,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属特种珍贵坚果。然而,采后虫害侵染造成的储藏品质损失与精深加工不足形成的产品低端单一问题,已严重阻碍我国坚果产业的发展。如何控制采后开心果虫害,保证储藏品质,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丰富产品种类,是我国坚果加工业发展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课题以国内外开心果主要消费品种科曼为研究对象,利用射频加热技术进行采后开心果仓储害虫的杀灭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射频杀虫处理后的开心果样品进行综合加工利用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为:(1)利用终端开路同轴探头技术,测量了不同含水量与含盐量开心果仁的介电特性,计算特定频率下电磁波的穿透深度。(2)研究了开心果的射频杀虫单批次处理工艺,优化了射频加热的最佳极板间距、冷却方法与加热均匀性,明确了射频杀虫对开心果储藏稳定性的影响。(3)采用射频杀虫连续化处理方式,开展了射频加热均匀性、害虫死亡率、加热效率、处理量等工业放大研究。(4)用液压冷榨法获得未烘焙、传统烘焙、微波烘焙三种开心果油,针对上述开心果油进行了理化特性、香气成分与氧化稳定性研究。(5)以未烘焙与烘焙开心果仁经冷榨出油后的半脱脂粉为原料,用石油醚浸提获得全脱脂样品。测定并分析了半脱脂与全脱脂两种开心果粉的营养成分、功能特性、生物活性及微观结构。(6)用静态称重法测定了全脂、半脱脂、全脱脂三种开心果粉的解吸吸附平衡含水量,确定了最佳等温线模型,计算了样品的单层水含量与等量吸着热。主要结论如下:(1)开心果仁的介电特性随频率升高而减小,其中高含水量样品(>15%)在低频(<100 MHz)范围内,介电损耗的减小幅度更为显着。果仁损耗因子随含盐量增加而显着增大,但介电常数无显着改变。射频波段果仁损耗因子显着小于害虫,电磁波对开心果与害虫具有潜在的选择性加热效应。27 MHz射频杀虫时,开心果最大堆叠厚度可达24 cm,915 MHz微波杀虫时仅为4-6 cm,射频加热更适于进行大规模工业化杀虫处理。(2)利用27.12 MHz 6 kW中试规模射频加热系统对1.8 kg带壳与2.0 kg脱壳开心果进行杀虫单批次处理,分别仅需5.5和5.6 min即可使中心温度达到55°C。射频杀虫时,两种开心果辅以热风表面加热、往复运动、混合搅拌等措施可以改善加热均匀性。射频杀虫处理对开心果品质与储藏稳定性无显着影响。射频杀虫连续化处理中,射频加热的均匀性优于单批次杀虫处理的加热均匀性,可快速有效杀灭常见仓储害虫印度谷螟。当杀虫处理量为264.3 kg/h时,系统的平均加热效率为70%。(3)与未烘焙开心果仁冷榨油相比,适度烘焙处理,开心果油的过氧化值略有增加,叶绿素含量小幅降低,色泽相对变暗,总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显着增强。未烘焙开心果冷榨油在结晶过程中的热相变峰值温度分别为-47.15和-19.85°C,融化过程中分别为-13.11和3.11°C,烘焙处理后油脂的热相变温度、融化和结晶曲线未发生明显变化。烘焙能促使开心果冷榨油中吡嗪类物质的形成,其中2-乙基-5-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和3,5-二乙基-2-甲基吡嗪等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对烘焙油样风味特征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开心果冷榨油对光氧化与自动氧化均有较强敏感性,采用不透光容器包装并添加0.01%(w/w)的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或0.02%的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或0.07%的迷迭香提取物(RME),在室温条件下储藏其良好品质可至少保持4个月。(4)全脱脂处理后,开心果粉的黄色与绿色值较全脂和半脱脂粉显着减小。烘焙与未烘焙开心果脱脂粉的宏量营养素含量无显着差异,但烘焙开心果脱脂粉的色泽整体偏暗、氨基酸含量有所降低。烘焙处理对开心果粉的功能特性无显着影响,但脱脂处理后其吸水/油力、乳化能力、乳化稳定性、起泡能力均显着高于全脂粉,其中全脱脂粉性能最高。烘焙开心果半脱脂粉的多酚和黄酮类含量最高,分别为792 mg GAE/100 g粉(d.b.)和280.30 mg RE/100 g粉(d.b.)。同时具有最强的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力和铁氰化钾还原力分别为78.12和130.51μmol Trolox/g粉(d.b.)。开心果脱脂粉中淀粉颗粒为表面光滑的椭圆球状,直径介于5-15μm。开心果半脱脂粉的蛋白质与淀粉颗粒集中分布于表面光滑的连续结构中,而在全脱脂粉中蛋白质与淀粉颗粒分散且表面呈多孔状。(5)按BET分类法,开心果全脂粉、半脱脂粉、全脱脂粉的解吸吸附等温线属第二类,曲线呈S形。根据IUPAC分类,三种开心果粉的解吸吸附滞后现象为H3型。相同温度与水活度下,全脱脂粉的解吸吸附平衡含水量最高、半脱脂粉次之、全脂粉最低。统计分析表明:Smith模型为全脂粉等温线数据的最佳模型,Halsey模型为半脱脂粉和全脱脂粉的最佳模型。15-35°C时开心果全脂、半脱脂、全脱脂粉的单分子层水含量分别为2.433-3.404,3.784-4.823和4.987-6.687 g/100 g(d.b.)。25°C平衡含水量2-40%(d.b.)范围内,开心果全脂、半脱脂、全脱脂粉的等量吸着热分别为74.67-44.76,99.44-44.75和133.28-44.80 kJ/mol。其中,在低含水量范围内,均表现为等量解吸热大于吸附热。

二、世界开心果产量增加市场价格猛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开心果产量增加市场价格猛跌(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新疆红枣价格波动对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主要概念及基本理论
    2.1 主要概念
        2.1.1 农户
        2.1.2 农产品价格波动
        2.1.3 农户种植意愿
    2.2 基本理论
        2.2.1 价格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行为经济学理论
第3章 新疆红枣价格波动分析
    3.1 新疆林果业的发展
        3.1.1 政策驱动下的新疆林果业发展
        3.1.2 新疆红枣种植现状
    3.2 新疆红枣的供给与需求
        3.2.1 红枣供给量变化
        3.2.2 红枣的种植成本
        3.2.3 红枣的市场需求
    3.3 基于价格理论下红枣价格波动分析
        3.3.1 均衡价格理论下红枣价格分析
        3.3.2 弹性及蛛网理论下红枣价格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农户红枣种植意愿分析
    4.1 农户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4.1.1 供给因素
        4.1.2 需求因素
        4.1.3 其他因素
    4.2 调研数据描述性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样本的选择
    4.3 构建模型进行分析
        4.3.1 变量的选取及预期
        4.3.2 构建Logit模型
        4.3.3 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枣价格波动对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实证分析
    5.1 理论分析框架及模型构建
        5.1.1 理论分析框架
        5.1.2 模型构建
    5.2 变量选取及说明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红枣价格出现拐点原因分析
        5.3.2 红枣种植面积大幅度加大
        5.3.3 红枣产量大幅度增加
        5.3.4 红枣深加工产业相对落后
        5.3.5 红枣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
        5.3.6 目前红枣价格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提升红枣产业经营水平和拓展种植产业链
        6.2.2 加快拓展营销渠道加大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培育
        6.2.3 建立有效的农产品电商网络市场信息和配送平台
        6.2.4 加强地方、兵团政府对果农种植的合理规划和设计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3)产业风险视角下的食品安全标准调整及其实施环境分析 ——以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修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全面推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清理整合工作
        1.1.2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修订与产业现实的矛盾
        1.1.3 霉菌毒素污染标准的调整与实施可能面临的难题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研究
        1.2.2 最低质量标准的福利效应研究
        1.2.3 食品安全标准的贸易效应研究
        1.2.4 霉菌毒素标准的相关研究
        1.2.5 产业风险研究
        1.2.6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章节安排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2.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调整的理论分析
    2.1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调整的经济分析
        2.1.1 一个关于标准的理论模型
        2.1.2 标准对福利的影响
        2.1.3 标准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2.2 产业风险视角下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与调整
        2.2.1 标准规制与产业风险形成
        2.2.2 产业风险的转嫁分担
    2.3 基于产业风险的食品安全标准调整与实施环境匹配的逻辑框架
        2.3.1 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必须与其实施环境相匹配
        2.3.2 食品安全标准的实施环境
        2.3.3 食品安全标准调整与实施环境匹配的逻辑框架
3.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体系
    3.1 典型国家的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比较
    3.2 调整前后我国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
        3.2.1 食用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的调整
        3.2.2 饲用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
    3.3 供应链不同环节的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比较
        3.3.1 生产环节的黄曲霉毒素标准
        3.3.2 加工和流通环节的黄曲霉毒素标准
        3.3.3 消费环节的黄曲霉毒素标准
        3.3.4 供应链各环节黄曲霉毒素相关配套标准
    3.4 对我国黄曲霉毒素标准法规体系的现状评价
        3.4.1 完备性较强
        3.4.2 配套性较强
4.我国玉米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现状评价与自然诱因分析
    4.1 我国玉米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现状评价
        4.1.1 来自企业的数据检视
        4.1.2 来自政府抽检机构的数据检视
        4.1.3 来自收储部门的数据检视
    4.2 玉米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自然诱因分析
        4.2.1 气候因素
        4.2.2 采收因素
        4.2.3 储藏因素
    4.3 从自然属性检视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实施面临的产业约束
        4.3.1 现实与标准的差距
        4.3.2 黄曲霉毒素标准实施的自然条件约束
5.产业风险视角下对我国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实施环境的分析
    5.1 市场环境:实施更严格标准的市场效应
        5.1.1 分析模型
        5.1.2 新标准实施前后玉米的市场供给与需求变化
        5.1.3 从玉米供求变化中分析黄曲霉毒素标准实施的市场效应
    5.2 技术环境:企业规避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的技术选择
        5.2.1 主动防控:规避风险
        5.2.2 被动调整:分散风险
        5.2.3 技术支持:弱化风险
    5.3 管理环境:政府监管影响产业风险形成与分担
        5.3.1 政府对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监管难题
        5.3.2 监管部门对产业风险的控制
    5.4 思考: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调整与实施环境的匹配
6.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针对食品安全标准修订
        6.2.2 针对食品安全标准实施环境的治理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致谢

(4)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疆林果业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1.1.2 新疆发展林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和潜力
        1.1.3 林果业已成为新疆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1.1.4 新疆政府高度重视特色林果业发展
        1.1.5 为内陆欠发达区域经济林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4.1 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贡献因素分析
        1.4.2 新疆经济林果发展水平评估
        1.4.3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
        1.4.4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述法
        1.5.2 比较优势衡量方法
        1.5.3 LMDI分解法
        1.5.4 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1.5.5 探索性分析
        1.5.6 多元回归分析
        1.5.7 归纳演绎法
    1.6 基本概念
        1.6.1 产业
        1.6.2 经济林与经济林果
        1.6.3 林果业相关概念
        1.6.4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
        1.6.5 驱动力
        1.6.6 路径
    1.7 数据来源与研究范围
        1.7.1 数据来源
        1.7.2 研究范围
    1.8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8.1 国外研究综述
        1.8.2 国内研究综述
        1.8.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经济林栽培与加工利用理论
        2.1.2 制度变迁理论
        2.1.3 全球价值链理论
        2.1.4 规模经济理论
        2.1.5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1.6 产业竞争力理论
    2.2 技术路线
    2.3 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3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阶段分析(1988-2017)
        3.1.1 传统发展阶段(1988-1997)
        3.1.2 成长发展阶段(1998-2011)
        3.1.3 成熟发展阶段(2012-2017)
    3.2 新疆经济林果经营规模及结构分析
        3.2.1 种植面积
        3.2.2 产量规模
        3.2.3 品种结构
        3.2.4 空间分布
    3.3 新疆经济林果贮藏加工现状分析
        3.3.1 企业贮藏、加工能力发展情况
        3.3.2 企业贮藏、加工业绩效情况
    3.4 新疆经济林果销售现状分析
        3.4.1 国内销售现状
        3.4.2 对外贸易状况
    3.5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问题分析
        3.5.1 林果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失衡
        3.5.2 林果产品贮藏与加工实力薄弱
        3.5.3 林果产品国内外市场开拓不足
    3.6 本章小结
4 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贡献因素分析
    4.1 新疆经济林果业比较优势分析
        4.1.1 比较优势的内涵
        4.1.2 比较优势分析
    4.2 新疆主栽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研究方法
        4.2.3 新疆苹果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4.2.4 新疆梨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4.2.5 新疆葡萄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4.2.6 新疆杏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4.2.7 新疆红枣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4.2.8 新疆核桃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4.3 新疆经济林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变化的特征
        4.3.1 新疆苹果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4.3.2 新疆梨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4.3.3 新疆葡萄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4.3.4 新疆杏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4.3.5 新疆红枣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4.3.6 新疆核桃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
    5.1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5.1.1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5.1.2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主要特征
    5.2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2.2 评价指标选取及衡量说明
    5.3 发展水平的评价
        5.3.1 规模经营指数
        5.3.2 全要素生产率
        5.3.3 地均林果产值
        5.3.4 林果产量增长变动
        5.3.5 林果价格变动比率
        5.3.6 单位林果产值耗水
        5.3.7 单位林果产值耗能
        5.3.8 化肥用量缩减比例
        5.3.9 农药用量缩减比例
        5.3.10 林果业投资利润率
    5.4 评价方法
    5.5 评价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实证分析
    6.1 驱动力分析及基本假设
        6.1.1 内部驱动力
        6.1.2 外部驱动力
    6.2 研究设计
        6.2.1 模型选择
        6.2.2 变量选取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探索性分析
        6.3.2 多元回归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7.1 分析框架
    7.2 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2.1 问题分析
        7.2.2 主要措施
    7.3 以主体增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3.1 问题分析
        7.3.2 主要措施
    7.4 以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4.1 问题分析
        7.4.2 主要措施
    7.5 以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5.1 问题分析
        7.5.2 主要措施
    7.6 以品牌营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6.1 问题分析
        7.6.2 主要措施
    7.7 以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7.1 问题分析
        7.7.2 主要措施
    7.8 新疆典型地区(阿克苏)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执行情况案例
        7.8.1 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8.2 以主体增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8.3 以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8.4 以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8.5 以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8.6 以品牌营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9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构建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8.1.2 新疆经济林果种植、生产特征分析
        8.1.3 评估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水平
        8.1.4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
        8.1.5 驱动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8.2 主要创新点
        8.2.1 构建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8.2.2 提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8.3 研究展望
        8.3.1 完善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模型
        8.3.2 完善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测评依据和评价体系
        8.3.3 驱动路径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5)需求不确定下农产品供应链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农产品供应链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农产品供应链的界定及特征
        2.1.1 农产品供应链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农产品供应链的特征
    2.2 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营模式
        2.2.1 农产品供应链的基本模式
        2.2.2 农产品供应链的“农超对接”模式
        2.2.3 农产品供应链的双渠道模式
    2.3 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要素、特征及分类
        2.3.1 供应链风险的三要素
        2.3.2 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特征
        2.3.3 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分类
    2.4 相关理论概述
        2.4.1 Stackelberg博弈论
        2.4.2 非线性规划相关理论概述
        2.4.3 风险定量研究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需求不确定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
    3.1 农产品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分析
        3.1.1 需求不确定的产生机理
        3.1.2 需求不确定的表现
    3.2 需求不确定下两种不同模式的农产品供应链
        3.2.1 需求不确定下的“农超对接”供应链
        3.2.2 需求不确定下的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
    3.3 需求不确定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处理与监控
        3.3.1 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常规处理
        3.3.2 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监控
    3.4 需求不确定下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策略
        3.4.1 利用风险管理工具的管理策略
        3.4.2 宏观层面的管理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需求不确定下“农超对接”供应链的决策
    4.1 模型描述与假设
    4.2 “农超对接”供应链的订货决策
        4.2.1 不考虑风险态度供应链的决策
        4.2.2 考虑风险态度供应链的决策
    4.3 “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社的决策
        4.3.1 合作社的定价策略
        4.3.2 合作社对供应链的协调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需求不确定下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的决策
    5.1 考虑合作社风险态度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的决策
        5.1.1 模型描述与假设
        5.1.2 一体化模式下的决策
        5.1.3 独立化模式下的决策
    5.2 考虑零售商风险态度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的决策
        5.2.1 模型描述与假设
        5.2.2 独立化模式下的决策
    5.3 算例分析
        5.3.1 考虑合作社风险态度供应链的算例分析
        5.3.2 考虑零售商风险态度供应链的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需求不确定下生鲜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的决策
    6.1 模型描述与假设
    6.2 一体化模式下生鲜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的决策
        6.2.1 供需平衡下供应链的决策
        6.2.2 供需扰动下供应链的决策
    6.3 独立化模式下生鲜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的决策
    6.4 算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坚果供应链案例分析
    7.1 坚果产业现状
    7.2 坚果供应链供需扰动风险分析
    7.3 需求不确定下坚果供应链的决策
        7.3.1 “农超对接”模式下的决策
        7.3.2 双渠道模式下的决策
    7.4 坚果供应链的对策与建议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附录1 “农超对接”供应链相关文件
附录2 电子商务与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相关文件
附录3 板栗流通渠道合作社调研问卷

(6)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及传递效应研究 ——以大豆、棉花和白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市场风险
        1.3.2 风险传递效应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和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风险测度理论
        2.1.2 一价定律和价格空间均衡理论
        2.1.3 期现货价格关系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农产品价格风险研究
        2.2.2 农产品价格传递研究
        2.2.3 市场风险传递研究
        2.2.4 文献述评
第3章 风险测度与风险传递效应测度方法
    3.1 市场风险测度
        3.1.1 在险价值法(VaR)
        3.1.2 预期损失法(ES)
        3.1.3 基于GARCH模型的Va R和 ES测度
    3.2 市场风险传递效应测度
        3.2.1 条件风险值计算
        3.2.2 风险传递效应测度及相关检验
第4章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
    4.1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历程
    4.2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现状
    4.3 研究品种选择与基本情况介绍
        4.3.1 研究品种选择
        4.3.2 研究品种基本情况介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分析
    5.1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测度
        5.1.1 指标说明
        5.1.2 样本统计分析及边缘分布估计
        5.1.3 风险水平测度结果
    5.2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比较
    5.3 本章小节
第6章 国内和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传递效应分析
    6.1 国内和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关联性分析
        6.1.1 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特征分析
        6.1.2 国内和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传递机制
    6.2 基于全样本的国内和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传递效应
        6.2.1 风险传递效应测度
        6.2.2 风险传递效应比较
    6.3 基于子样本的国内和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传递效应
        6.3.1 风险传递效应测度
        6.3.2 风险传递效应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风险传递效应分析
    7.1 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价格关联性分析
        7.1.1 国内农产品现货价格特征分析
        7.1.2 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价格传递机制
    7.2 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风险传递效应分析
        7.2.1 风险传递效应测度
        7.2.2 风险传递效应比较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第5章附件
附录2:第6章附件
附录3:第7章附件
附录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成果
致谢

(7)伊朗农产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障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理论回顾
        1.2.1 伊朗与中国贸易关系的研究
        1.2.2 中国农业现状及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的研究
        1.2.3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2.2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2.3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2.4 4p营销理论
    2.5 4C理论
    2.6 相关理论对伊朗农产品企业进入中国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伊朗和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分析
    3.1 农产品范围界定
    3.2 伊朗农产品在中国经营的历史发展
    3.3 伊朗农产品贸易分析
        3.3.1 伊朗农产品市场状况
        3.3.2 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3.3.3 伊朗农产品出口情况
    3.4 中国农产品贸易分析
    3.5 伊朗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和互补性分析
        3.5.1 伊中贸易现状分析
        3.5.2 伊中贸易互补性分析
第四章 伊朗农产品企业进入中国的障碍分析
    4.1 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缺少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4.2 农产品质量不高
    4.3 农产品贸易规模小,种类单一
    4.4 农业生产水平不高
    4.5 伊朗农产品企业的销售水平不高
第五章 伊朗农产品企业应对障碍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相应的组织来提升伊朗企业适应中国市场的能力
    5.2 推动进出口双方协同的质量提升体系构建
    5.3 基于中国需求导向的伊朗农产品出口结构的调整机制建设
    5.4 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同时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构建
    5.5 重新构建农产品贸易协会在中国的运行机制
        5.5.1 农产品协会进行信息传递
        5.5.2 进行定期的法律培训
        5.5.3 与中国各农产品企业及政府进行联系
        5.5.4 促进伊朗农产品企业间的良性竞争
    5.6 针对中国市场构建伊朗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
    5.7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5.8 实行农产品的网络销售
    5.9 中国市场还需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第六章 伊中农产品贸易前景展望
    6.1 中国农产品需求量预测
        6.1.1 人口增长
        6.1.2 城镇化水平的增长
        6.1.3 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
        6.1.4 市场需求种类的增多
    6.2 伊朗农产品生产能力展望
        6.2.1 政策扶持的优势将继续保持
        6.2.2 粮食生产的灌溉用水将增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银杏产业效益分析
        1.2.2 银杏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1.2.3 银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1.2.4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创新之处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银杏
        2.1.2 银杏产业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发展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区域经济理论
        2.2.4 制度变迁理论
        2.2.5 生产者行为理论
3 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的状况分析
    3.1 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历程
        3.1.1 初步发展阶段(1976年-1988年)
        3.1.2 快速发展阶段(1989年-1999年)
        3.1.3 缓慢发展阶段(2000年-2006年)
        3.1.4 转型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3.2 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1 银杏种植与产出状况分析
        3.2.2 银杏产业与产品结构分析
        3.2.3 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3.3 郯城县银杏产业绩效分析
        3.3.1 经济效益
        3.3.2 生态效益
        3.3.3 社会效益
4 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价格因素
        4.1.1 价格波动状况分析
        4.1.2 价格波动的原因
    4.2 政策因素
        4.2.1 财政支持
        4.2.2 金融支持
        4.2.3 智力与技术支持
    4.3 社会因素
        4.3.1 当地传统种植习惯
        4.3.2 种植户对市场认知度与发展预期
        4.3.3 当地劳动力资源状况
        4.3.4 当地产业结构状况
    4.4 要素投入因素
        4.4.1 资本要素
        4.4.2 技术要素
        4.4.3 劳动力要素
    4.5 自然条件因素
        4.5.1 气候条件
        4.5.2 土地条件
        4.5.3 水利条件
        4.5.4 病虫灾害
        4.5.5 其他自然因素
5 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对策
    5.1 郯城县银杏产业的发展目标
    5.2 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5.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5.2.2 市场导向原则
        5.2.3 因地制宜原则
        5.2.4 景观与环境相互协调原则
    5.3 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的基本措施
        5.3.1 明确发展银杏产业的目标、坚持基本原则、合理布局产业发展
        5.3.2 创新银杏产业发展模式
        5.3.3 加大对银杏产业的扶持、保护力度
        5.3.4 增强科技对银杏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5.3.5 加强对银杏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5.4 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配套措施
        5.4.1 深化产权改革
        5.4.2 培植龙头企业
        5.4.3 拓展流通市场
        5.4.4 开发银杏特色旅游
        5.4.5 建立项目扶持机制
        5.4.6 设立银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5.4.7 深入开展城乡绿化活动
        5.4.8 加大银杏资源保护力度,发展银杏保险事业
        5.4.9 发挥银杏协会作用,开展品牌创建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对象
    1.2.1 概念的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框架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主要的不足与展望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均衡价格理论
    2.1.2 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理论
    2.1.3 准公共物品与福利经济学理论
    2.1.4 农业的弱质性与城乡反差协调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有关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研究进展
    2.2.2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相关研究
    2.2.3 文献简评
2.3 理论分析框架 3 中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概况
3.1 国内蔬菜产业运行基本概况
3.2 中央财政支持蔬菜产业良性运营的主要措施
    3.2.1 与蔬菜产业生产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3.2.2 与蔬菜产业流通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3.2.3 与蔬菜产业其他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3.3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持蔬菜产销经营活动的政策措施
    3.3.1 对菜品生产环节的扶持政策
    3.3.2 对菜品流通环节的支持政策
3.4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成效与不足
    3.4.1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成效
    3.4.2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不足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演变历程
4.2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4.2.1 影响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制定的因素
    4.2.2 影响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执行的因素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事件分析法的国内蔬菜价格调控政策效应分析
5.1 实证模型介绍
    5.1.1 事件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5.1.2 Hodrick-Prescott Filter分析的基本原理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3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相关价格影响的模型估计
    5.3.1 2000年以后蔬菜生产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5.3.2 2000年以后蔬菜流通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5.3.3 2000年以后其他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5.4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外生性检验——“目标定位分析法”
5.5 研究小结 6 基于差分模型的案例分析—产业调控政策对蔬菜价格走势影响
6.1 理论框架与模型介绍
6.2 基于差分模型的典型案例选取
    6.2.1 实施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蔬菜市场价格真实走势
    6.2.2 假设未实施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蔬菜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6.2.3 典型调控政策的选取
6.3 政策发生对菜价影响的政策案例分析
    6.3.1 2006年调控政策缺位、助推菜价上昂
    6.3.2 2008年为确保蔬菜消费、政府平抑菜价
    6.3.3 2010年为促进蔬菜生产、政策助推菜价
6.4 本章小结 7 国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评述与借鉴
7.1 美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7.1.1 蔬菜产业基本情况
    7.1.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背景与发展历程
    7.1.3 政策概览
    7.1.4 政策效果及评价
7.2 欧盟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7.2.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7.2.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出台背景与发展历程
    7.2.3 具体的调控政策
    7.2.4 政策效果
7.3 日本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7.3.1 蔬菜产业基本现状
    7.3.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历程
    7.3.3 具体的调控政策
    7.3.4 政策效果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转变调控方式: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的蔬菜产业政策体系
    8.2.2 革新调控手段:重点推行蔬菜市场化调控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1 蔬菜产业相关的调控政策概览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开心果采后射频杀虫技术及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开心果概述
        1.1.1 开心果的生物学特性
        1.1.2 开心果的种植与贸易概况
        1.1.3 开心果的营养价值
        1.1.4 开心果的加工现状与前景
    1.2 射频波加热技术概述
        1.2.1 射频加热简介
        1.2.2 介电特性
        1.2.3 穿透深度与能量密度
        1.2.4 介电加热技术的特点
        1.2.5 射频加热系统简介
    1.3 农产品采后杀虫技术的相关研究
        1.3.1 传统杀虫技术
        1.3.2 新型杀虫技术
    1.4 坚果综合加工与储藏研究进展
        1.4.1 坚果油脂
        1.4.2 坚果脱脂粉
        1.4.3 坚果产品的储藏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开心果果仁的介电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频率与果仁介电特性的关系
        2.3.2 特定频率下果仁介电特性与水分和温度的关系
        2.3.3 盐分对果仁介电特性的影响
        2.3.4 特定频率下果仁与害虫介电损耗的对比
        2.3.5 特定频率下电磁波在果仁中的穿透深度
    2.4 小结
第三章 开心果采后射频杀虫处理与储藏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射频杀虫的极板间距和加热速率
        3.3.2 射频杀虫的升温曲线与冷却方法
        3.3.3 射频杀虫的加热均匀性
        3.3.4 射频杀虫后样品的品质与储藏稳定性
    3.4 小结
第四章 开心果采后射频杀虫连续化处理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连续化处理的加热均匀性
        4.3.2 连续化处理的害虫死亡率
        4.3.3 连续化处理的加热效率与处理量
    4.4 可行性分析
        4.4.1 经济性
        4.4.2 装备的可行性
        4.4.3 政策法规的要求性
    4.5 小结
第五章 开心果冷榨油的理化性质、香气成分及氧化稳定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开心果冷榨油的理化特性
        5.3.2 开心果冷榨油的香气成分
        5.3.3 开心果冷榨油的氧化稳定性
    5.4 小结
第六章 开心果脱脂粉的营养成分、功能特性与生物活性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试验方法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脱脂粉的宏量营养素含量与色泽
        6.3.2 脱脂粉的微量营养素组成与含量
        6.3.3 脱脂粉的氨基酸组成与含量
        6.3.4 脱脂粉的功能特性
        6.3.5 脱脂粉的生物活性成分与抗氧化能力
        6.3.6 脱脂粉的微观结构
    6.4 小结
第七章 开心果脱脂粉的解吸吸附等温线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仪器与设备
        7.2.3 试验方法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脱脂粉的平衡含水量与等温线
        7.3.2 脱脂粉解吸吸附等温线与滞后现象的对比
        7.3.3 脱脂粉解吸吸附等温线的模型拟合
        7.3.4 脱脂粉的单分子层水含量
        7.3.5 脱脂粉的等量吸着热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主要试验设备和检测设备
符号表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世界开心果产量增加市场价格猛跌(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疆红枣价格波动对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研究[D]. 陈玉. 塔里木大学, 2020(11)
  • [3]产业风险视角下的食品安全标准调整及其实施环境分析 ——以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修订为例[D]. 刘明可.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4]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D]. 彭睿.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2)
  • [5]需求不确定下农产品供应链决策研究[D]. 刘一健. 燕山大学, 2019(06)
  • [6]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及传递效应研究 ——以大豆、棉花和白糖为例[D]. 柯杨敏.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7]伊朗农产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障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 BAHMANI ZAHRA.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8]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研究[D]. 孙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7)
  • [9]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D]. 高群.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4)
  • [10]开心果采后射频杀虫技术及综合利用研究[D]. 令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标签:;  ;  ;  

世界开心果产量增加,市场价格暴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