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步行街发展思路

江南古镇步行街发展思路

一、江南古镇发展步行街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龚丹韵,林淑婷,胡悦[1](2021)在《步行街夜市,“诀窍”在这里》文中研究表明夜幕降临,月上枝头。每到夏秋季节的夜晚,找一条小马路吃吃逛逛,欣赏街边店铺的风景,是城市夜经济的重要内容。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海几条夜市马路长期人声鼎沸,有些已成为网红。记者以普通游客的视角,逛了逛这些夜马路,它们各自的特色是什么?如何避免内容的?

曹俊宇[2](2020)在《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安昌古镇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乡镇全面发展大背景下,十九大提出将乡村振兴作为重要战略。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不断兴起,历史文化型、旅游发展型小镇以特色文化及旅游体验为要义。古镇作为特色物质文化资源的载体,商业化需求下如何寻求保护与开发、传统与更新,居民生活与游客活动等平衡亟待解决。在高速发展进程中“千村一面”,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究其根本,地域文化的不完全挖掘是原因之一。文章阐述建筑类型学基本理论,立足类型学地图解析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绍兴市安昌古镇空间布局及脉络肌理。从安昌古镇空间特点出发,对古镇空间的单体建筑、水街关系、地块类型整体类型学分类。古镇已有基本空间基础,将类型学理论引入现有空间能够最大化保留并重现建筑与空间的节奏氛围,还原其历史性及原真性。结合古镇自身现阶段发展状况对古镇本身及周边新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整体设计、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建设指导建议,并据此进行商业街设计实践,也是一次建筑类型学本土化应用的尝试。最后对类型学地图的推广应用,由狭义向广义的转化以及类型学的参数化研究提出展望。

刘唯书[3](2020)在《江南地区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江南地区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享有优质的国家政策资源和经济区位。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迅猛,江南地区在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过程中,城市环境面临着多样且急剧的转换。大规模的拆除和商业建设活动,使历史街区附近不断涌入大体量的建筑和道路,城市交通规划也一味的满足快速便捷的交通需要,导致部分江南地区历史街区和当代城市空间的衔接处成为突变地带,整体风貌的对抗性现象严重。江南地区历史街区毗邻地带作为城市与历史街区的过渡区域,可以弥补历史街区功能上的需求,提供更多社会基础设施与服务,还可以将历史街区融入到当代城市的整体功能之中。且毗邻地带作为历史街区向城市展示的第一界面,其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特色形象的展现,处理得当的历史街区毗邻地带可以强化人们对江南街区的认同感,能帮助历史街区和江南地区的城市建立高度的识别性并强化地域化的特征形象。因此,文章通过分析毗邻地带建设的主要问题,梳理其设计的难点,依据历史街区毗邻地带优秀的更新设计实践,探寻出系统化的城市设计方法。文章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及缘起、研究对象等,对国内外相关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梳理,明确本文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框架。第二章从江南地区历史街区、江南城市发展和江南历史街区毗邻地带这三个层面对江南地区城市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的发展进行梳理和概述,强调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必要性和毗邻地带合理建设的重要性。第三章主要是对江南地区历史街区毗邻地带城市设计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梳理毗邻地带城市设计的相关理论,归纳出过渡调和与对比协调两种毗邻地带的建设更新模式,并依据调研的相关情况总结毗邻地带的类型特征以及建设更新中的难点问题。第四、五章为平行章节,从毗邻地带建设更新中肌理关系、尺度关系、界面关系、视线关系这四个难点关系的角度出发,总结过渡调和与对比协调两种毗邻地带建设更新模式的城市设计方法。为今后江南地区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的设计更新提供一定的依据。

解宾[4](2020)在《上海旅游景点网络关注热度特征及联动效应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旅游出行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旅游需求不断增长。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旅游业发展更加迅速,同时,“互联网+旅游”模式的发展,一些旅游网络平台日益影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游客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大量旅游信息,为旅游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来源。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借助网络爬虫技术,以游客在携程网站上发布的上海游记作为数据源,爬取2203篇不同游客的关于上海景点游记形成文本集合作为本文的文本分析数据。首先,利用Python软件中的jieba中文分词组件对上海景点游记文本进行中文分词,分词后采用TF-IDF算法对关键词进行提取并计算其综合权重;其次,以此为基础提取游客在游记中关注热度排名前100位的上海旅游景点,分析上海旅游景点的网络关注热度空间特征。最后,构建这100个上海旅游景点的共现矩阵,利用Gephi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形成上海旅游景点社会网络图,挖掘景点之间的共现关联效应。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从上海旅游景点网络关注热度特征来看:(1)总体上,上海排名前100位旅游景点空间热点区分为一阶热点区和二阶热点区,呈现出在中心城区高度集聚,其他地区分布较为分散的空间特征。(2)不同地区景点关注热度特征,将上海16个区县分为高热度区、中高热度区、中低热度区和低热度区,其中,景点级别属于高热度的分别为黄浦区和浦东新区,其所包含的景点数量多,且单个景点的游客关注热度较大,景点级别属于低热度的分别为宝山区、普陀区、长宁区、奉贤区、杨浦区、金山区,这些区县所包含的景点数量较少,且单个景点的有了关注热度较小。(3)不同类型景点关注热度特征,将上海排名前100位旅游景点分为8类,分别为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场馆、动物与植物展示地、遗址遗迹与宗教祭祀场所、园林游憩场所、游乐休闲场所、自然观光游憩区、特色街区与标志建筑物、文博教育与文化创意场所,从景点数量上看,前三从高到低分别为特色街区与标志建筑物、文博教育与文化创意场所和园林游憩场所,从景点关注热度上看,最受关注的景点类型为特色街区与标志建筑物,关注热度最高单个景点为外滩,景点类型仍然为特色街区与标志建筑物。(2)从上海旅游景点联动效应来看:(1)从整体上看,外滩、城隍庙、东方明珠、陆家嘴等景点为核心区域,景点的共现关系强度大,越往外围景点的数量越多,景点之间的联系越弱,且游客网络游记中共现关系较强的景点,为上海知名度较高的标志性景点。(2)从不同层次共现关系看,上海旅游景点关注热度前100位景点共现关系分成核心关联层、中间关联层和外围关联层三个层次,且三个层次共现关系特征存在差异。(3)从不同群组共现关系看,通过对上海旅游热门景点进行模块化分析,得到7个不同群组,每一个群组都包含一定的共现关联特征,分别形成了以徐家汇、徐家汇天主教堂为中心黄色节点群组,以新天地、田子坊、武康路和淮海路为中心的蓝色节点群组、以泰晤士小镇、朱家角古镇和中山公园等景点为中心形成紫色节点群组,以崇明岛为核心的橙色群组,只包含迪士尼乐园和迪士尼小镇两个景点的黄色群组、以静安寺为中心的粉色群组以及以外滩和东方明珠为中心的绿色群组七个群组。(3)上海旅游景点发展优化策略:基于文章分析结果,并结合上海市旅游发展实际情况,从建设景观游览水道,加强沿岸景点联系;强化相关景点联系,设计主题线路旅游;邻近地区景点组团发展,差异化引导旅游业发展;把握游客偏好,实施精准宣传这四个方面提出推动上海旅游景点发展的优化策略。

黄潇逸,孙婧雯,骆腾飞[5](2019)在《体验旅游视角下古镇旅游业态优化研究——以浦江江南第一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者对于旅游六要素的需求愈发多样化,参与体验的心理也愈发强烈,古镇"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已无法满足旅游者与旅游产品产生交互的需求,古镇旅游业态亟需优化和提升。根据体验旅游类型理论提出体验旅游由浅入深的四个等级类型,以浦江江南第一家为例,依据其创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的评分标准,认为浦江江南第一家旅游业态开发上有价值的古建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展示与体验等。依据体验旅游等级类型理论以及体验式旅游产品设计理念,浦江江南第一家应进行旅游业态优化,如牌坊群东侧的商业街应植入旅游购物业态、义门路步行街可打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体验区、白麟溪步行街适宜打造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旅游体验场所等。

查晓莉,徐雨晨,陆林,赵海溶[6](2019)在《上海迪士尼国内旅游流地理分布与流动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作为都市旅游发展新要素,具有强烈旅游辐射效应。从旅游者视角研究上海迪士尼旅游流空间分布与流动对于主题公园类旅游者空间行为及流动提供理论认识,对合理有效地组织城市内部和跨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旅游线路开发提供实践借鉴。文章基于实地调研获得旅游活动空间数据,研究上海迪士尼旅游者在上海市、长三角区域和全国不同尺度目的地内的空间分布形态和旅游流流动特征。研究表明:(1)上海迪士尼国内旅游者在沪内有向高禀赋旅游景区集聚趋势,沪内旅游热点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2)旅游者在长三角区域内较多活跃于江浙省份的热门旅游城市,在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嘉兴核心旅游城市间进行旅游客流的集聚和扩散。(3)旅游者在全国范围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性,旅游流集散有明显的"东部指向性"和"大中城市指向性"特征。热点区主要位于长三角区域,旅游者在沪外的目的地选择呈现明显的"近沪性"空间分布格局。

邹禹坤[7](2019)在《基于街道步行性的中小城市步行交通规划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中小城市中心城区作为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聚集地,在城市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城镇化和机动化进程加快,步行作为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在中小城市的优势逐渐被机动化出行削弱,同时不合理的步行交通系统规划为居民的步行出行带来欠佳的出行体验。需加强了解中小城市中心城区的步行出行心理诉求,合理的步行街道网络和良好的步行街道环境,增强步行在中小城市中的出行优势,促进居民从机动化出行转移到绿色的出行方式。论文通过研究可步行性的定义,剖析可步行性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归纳出可步行性内涵中城市形态和街道环境的两个层次。从广义的街道环境提出街道步行性的研究范围边界包括步行距离、街道网络空间和街道景观环境,明确街道步行性的空间网络属性和景观环境属性,运用IAPD法明确街道步行性调查、分析、规划和设计的内容,为后文的研究内容组织结构提供基础。分析中小城市中心城区步行交通系统特征。中小城市中心城区新城和旧城的中心更替,引起城区空间结构的改变,需要合理的规划设计协同新老城的互动发展;中小城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呈现经济沿街道发展的初期发展特征,并逐渐向组团式发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归纳出中小城市中心城区居民步行出行距离范围以及在交通方式中步行出行的距离。运用Maslow需求上提出步行参与者基本心理诉求分为移动性、保护性、舒适性、娱乐性、认同性五个方面,并分层次总结步行参与者各心理诉求的内心诉求强度。构建中小城市中心城区步行网络形态分析方法。从空间句法系统的尺度下、步行出行的经济性、以及城区步行网络构成要素的相似性和步行街道网络发展的双向性四个方面论证空间句法应用于中小城市中心城区步行街道网络分析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对步行街道网络形态的表达模型进行选取并综合比较各空间句法运用平台,选取Depthmap,从时间和空间对步行街道网络进行多维度分析。从卫星图片中剥离步行街道网络,并对街道网络进行拓扑化处理,搭建句法分析数据库,并选取整体集成度、局部集成度、空间智能度和网络集成核等句法参量对中小城市中心城区步行街道网络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以步行指数模型为基础,构建步行街道空间环境模型。通过DeepLab模型对获取的百度街景图片进行语义分割,提去视觉感知构成因素,利用API接口提供的POI兴趣点提取街道功能因素,通过调查和测量获取步行尺度元素,采用中小城市步行出行距离,设置合理的设施距离衰减系数,对步行指数进行修正,在GIS平台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评分将步行道分类为功能偏向型步行道、视觉偏向型步行道、尺度偏向型步行道、环境均衡型步行道,为步行街道空间环境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以高平市中心城区的步行街道为例,分析高平市中心城区现状路网特征,以及居民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方式构成、出行时耗距离和居民出行时间分布时间分布特征。运用空间句法分析高平市中心城区的步行街道网络形态整体特征,以及局部和整体街道网络的关系,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步行街道网络的整合与优化策略。通过获取高平市中心城区百度街景图片和补充拍摄的街道环境图片,进行语义分割提取参数,并通过获取POI,基于步行街道空间环境模型,定量分析街道环境,提出环境设计优化策略,验证方法和模型的可实施性。

李天伟[8](2019)在《与文化旅游结合的辽阳历史城区保护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阳历史厚重,在新时代新的社会背景下,结合城市特色发展旅游产业是总体趋势。本论文基于对辽阳历史城区的空间结构演变,对其历史格局与格局变迁、社会背景与产业构成、区域地位与建筑风貌系统分析下,结合文化旅游视角,捋顺形态空间塑造的思想方法与技术路线,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多层面综合梳理出辽阳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式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分阶段性的规划文化旅游形态空间,从具体形态空间层面保护性塑造历史建筑及特色建筑。作者将辽阳历史城区分期规划,划分为品牌树立阶段、功能完善阶段、以及自我更新阶段三大阶段,通过保护性更新启动区域选取,包括从宏观及中观层面考虑,保护性重塑公共空间形态,并对建筑单元机理提出保护性与延续延措施。探寻符合人们需求的,具有文化上内涵丰富和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形态空间。

吴静之[9](2019)在《转型期水乡古镇旅游营销战略研究 ——以周庄为例》文中认为周庄作为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旅游业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然而,目前周庄水乡古镇旅游产业模式单一、营销理念过时、人才资源匮乏,发展陷入瓶颈,与浙江乌镇相比,在游客接待量、综合收入、产品竞争力等方面逐渐落下了差距。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如何抓住政府大力发展特色乡镇、文化休闲、全域旅游的契机,实现与周边水乡古镇的错位发展,强化周庄水乡古镇旅游的商旅文化元素,加快周庄旅游业转型升级,改变其旅游营销理念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首先通过对周庄古镇旅游营销现状的诊断,结合目前客源市场调查数据,以及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指出周庄旅游导入市场营销策略的必要性和问题研究方向;其次,在阐述基本营销理论及相关旅游营销概念基础上,提出其景区的客源目标市场选择及定位,归纳其旅游“6Ps”营销的概念模式;最后,采用“6Ps”营销概念模式,对周庄水乡古镇的旅游产品、产品价格、销售渠道、旅游促销、人员培训、服务过程等方面进行系统剖析,旨在解决其景区运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扩大市场接待能力和综合盈利水平,实现其重组旅游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营销市场目标定位策略。周庄要运用信息传播新渠道,实现细分旅游目标市场的差异化营销服务,带来商旅文化特色旅游的营销新理念、新战略和新成就。通过全业全民全景的深度融合发展,培育社区参与、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新业态。

王梦杨[10](2018)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会理古城景观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色小镇”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十大类型特色小镇中,历史文化型古城镇居于首位,同时,因为古城镇本身具有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使得其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在此背景下,景观环境导视系统作为景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也愈发普遍。虽然,导视系统发展到如今,通过它体现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不必多做赘述的必然路径,但是,现有的古城镇景观环境导视系统已经无法应对社会飞速进程中不断应运出的文化多元、国际设计思潮下倡导的全球化,以及不断更新的人类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所提出的新挑战。本文为解决会理古城景观环境导视系统在美观、位置、照明、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会理古城景观环境导视系统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阅及实地调研,结合会理古城保护规划,对会理古城多元文化进行挖掘,并对其应用于导视系统的理论及案例进行借鉴。提出在会理古城景观环境导视系统设计时,应从形、色、材等方面提炼出山水文化、历史古城文化、红色文化、石榴文化、民族文化、药市文化、非物质文化的内容特征作为设计要素,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分别应用于对应文化区位范围,体现文化内涵。不论是导视系统基础造型、标牌、标志、文字、照明还是位置设置,都应根据提出的因地因时因需制宜与批判性地域主义两项设计理念,以及功能作用、系统规范、环境相适、细节趣味四项设计原则,结合现实环境,对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应用,兼顾设计质感与可实施性,方可设计出有品质的成果。

二、江南古镇发展步行街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南古镇发展步行街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安昌古镇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建筑类型学
        1.2.2 安昌古镇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归纳法
        1.3.2 实地调研法
        1.3.3 多学科协同研究法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类型学
        2.1.1 国外建筑类型学研究
        2.1.2 国内建筑类型学研究
    2.2 关于安昌古镇
第三章 建筑类型学的本土化应用
    3.1 建筑类型学
        3.1.1 罗西的建筑类型学
        3.1.2 莫内欧的建筑类型学
    3.2 类型学地图
        3.2.1 类型学地图概况
        3.2.2 类型学地图制作
    3.3 建筑类型学本土化实践
        3.3.1 王澍的建筑类型学
        3.3.2 建筑类型学本土化的可能与局限
第四章 安昌古镇空间的演进
    4.1 安昌古镇的发展与现状
        4.1.1 发展与兴起
        4.1.2 现状与问题
    4.2 安昌古镇建筑空间特点
        4.2.1 以水为界
        4.2.2 以桥相通
        4.2.3 台门建筑
    4.3 安昌古镇实地调研
        4.3.1 产业更替
        4.3.2 地域特色的空间形态
        4.3.3 不平衡的更新进度
    4.4 小结
第五章 建筑类型学在安昌古镇的分析与应用
    5.1 安昌古镇空间分类
        5.1.1 “笔法”模件——建筑细部探索
        5.1.2 “母题”模件——单体建筑特点
        5.1.3 “构图”模件——空间关系表达
    5.2 安昌古镇类型学地图地图制作
        5.2.1 资料收集
        5.2.2 类型整合
        5.2.3 生成地图
    5.3 安昌古镇类型学地图对当地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
        5.3.1 对安昌古镇本身的指导意义
        5.3.2 对周边新建建筑的指导意义
        5.3.3 设计实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安昌古镇空间的“原型”与“变型”
        6.1.2 “千村一面”现状的应对方法
        6.1.3 安昌古镇空间类型应用原则
    6.2 展望
        6.2.1 类型学地图的推广应用
        6.2.2 从狭义走向广义的类型学
        6.2.3 类型学与参数化设计
        6.2.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江南地区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缘起
    1.2 研究对象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研究综述总结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框架及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江南地区城市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的发展概述
    2.1 江南地区历史街区自然人文背景概述
        2.1.1 地理区位环境
        2.1.2 经济结构
        2.1.3 文化发展
        2.1.4 社会结构
    2.2 江南地区历史街区共性特征
        2.2.1 依水而生的街区布局
        2.2.2 水陆交织的阡陌街巷
        2.2.3 粉墙黛瓦的建筑造型
        2.2.4 情感归属的共同记忆
    2.3 江南地区城市发展动因及特点
        2.3.1 江南地区城市发展动因
        2.3.2 江南地区城市发展特点
        2.3.3 城市发展中江南地区历史街区的特点
    2.4 江南地区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的作用
        2.4.1 补充城市新功能
        2.4.2 保护历史街区整体形象
        2.4.3 延续地域化城市意向
    2.5 江南地区城市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现状调研
        2.5.1 实地现状调研
        2.5.2 主要建设问题
    2.6 小结
第三章 江南地区历史街区毗邻地带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3.1 相关理论的研究
        3.1.1 城市设计方法相关理论
        3.1.2 历史街区周边环境保护相关理论
    3.2 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的建设更新模式
        3.2.1 过渡调和的建设更新模式
        3.2.2 对比协调的建设更新模式
    3.3 江南地区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的类型与特征
        3.3.1 居住型
        3.3.2 商业服务型
        3.3.3 公共服务型
        3.3.4 文化景区型
        3.3.5 辅助功能型
    3.4 江南地区历史街区毗邻地带城市设计难点关系
        3.4.1 肌理关系
        3.4.2 尺度关系
        3.4.3 界面关系
        3.4.4 视线关系
    3.5 小结
第四章 江南历史街区毗邻地带过渡调和模式的城市设计方法
    4.1 肌理关系
        4.1.1 延续历史街区传统肌理
        4.1.2 延伸历史街区轴线,强调新旧街区融合
    4.2 尺度关系
        4.2.1 传承江南传统空间结构,延续场所精神
        4.2.2 协调道路交通组织
        4.2.3 控制街道断面高宽比
    4.3 界面关系
        4.3.1 统一界面色彩与材料关系
        4.3.2 移植传统构件符号,延续界面风格
        4.3.3 合理划分界面控制街区尺度
        4.3.4 延续街区轮廓线
    4.4 视线关系
        4.4.1 丰富街道景观层次
        4.4.2 开辟视景廊道,引入历史街区视景
    4.5 小结
第五章 江南历史街区毗邻地带对比协调模式的城市设计方法
    5.1 肌理关系
        5.1.1 整合城市结构修复传统肌理
        5.1.2 肌理重构实现新旧共生
    5.2 尺度关系
        5.2.1 建构公共边缘空间,处理尺度矛盾
        5.2.2 规划地区交通,理顺道路层级
        5.2.3 化整为零缓和体量冲突
    5.3 界面关系
        5.3.1 现代材料创造新旧界面对话
        5.3.2 元素的抽象隐喻回应传统界面
        5.3.3 界面形态异化与街区巧妙对比
    5.4 视线关系
        5.4.1 调控冲突景物优化街道景观
        5.4.2 城市视线延伸展示历史街区景象
    5.5 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上海旅游景点网络关注热度特征及联动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旅游网络关注热度研究
        2.1.1 网络关注热度概念
        2.1.2 旅游网络关注热度测算方法
        2.1.3 旅游关注热度空间特征研究
    2.2 旅游空间联动效应研究
        2.2.1 共现分析研究
        2.2.2 社会网络分析
    2.3 理论基础
        2.3.1 旅游偏好理论
        2.3.2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3.3 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第3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上海旅游业发展概况
        3.1.2 上海旅游景观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网络文本数据预处理
        3.2.3 网络文本数据分词
第4章 上海旅游景点网络关注热度特征分析
    4.1 基于TF- IDF算法权重的景点热度分析
        4.1.1 基于TF-IDF算法关键词提取
        4.1.2 上海旅游景点网络关注热度分析结果
    4.2 上海旅游景点网络关注热度特征分析
        4.2.1 旅游景点关注热度总体特征
        4.2.2 不同地区景点关注热度特征分析
        4.2.3 不同类型景点关注热度特征分析
第5章 基于共现关系的上海旅游景点联动效应分析
    5.1 上海网络游记共现矩阵的建立
        5.1.1 共现矩阵建立及计算
        5.1.2 上海网络游记共现矩阵的建立
    5.2 上海旅游景点的共现联动效应分析
        5.2.1 景点整体共现联动效应分析
        5.2.2 不同层次景点共现联动效应分析
        5.2.3 不同群组景点共现联动效应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上海旅游景点网络关注热度特征
        6.1.2 上海旅游景点共现关系特征
    6.2 上海旅游景点发展优化策略分析
        6.2.1 建设景观游览水道,加强沿岸景点联系
        6.2.2 强化相关景点联系,设计主题线路旅游
        6.2.3 邻近地区景点组团发展,差异化引导旅游业发展
        6.2.4 把握游客偏好,实施精准宣传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体验旅游视角下古镇旅游业态优化研究——以浦江江南第一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验经济下的旅游业:旅游与体验密不可分
    (一)体验经济概述
    (二)旅游业的重心:旅游体验
二、旅游体验等级类型与“畅爽”理念
    (一)闲暇娱乐
    (二)舒缓身心
    (三)寓教于游
    (四)最佳体验“畅爽”
三、浦江江南第一家旅游风情小镇的创建
    (一)旅游风情小镇的创建背景
    (二)郑宅旅游风情小镇创建的评分情况及主要问题
四、浦江江南第一家旅游业态优化建议
    (一)植入旅游购物与美食制作体验业态
    (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体验区
    (三)植入家文化体验业态:凸显历史文化氛围

(6)上海迪士尼国内旅游流地理分布与流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文献回顾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问卷设计与调查
    2.2 研究方法
        2.2.1 反距离权重插值法
        2.2.2 社会网络分析法
3 上海迪士尼国内旅游者沪内空间分布和空间流动
    3.1 上海迪士尼国内旅游客流沪内空间分布特征
    3.2 上海迪士尼国内旅游客流沪内空间流动特征
4 上海迪士尼国内旅游流沪外空间分布和空间流动
    4.1 上海迪士尼国内旅游流地理分布特征
    4.2 上海迪士尼国内旅游流在全国的空间流动特征
    4.3 上海迪士尼国内旅游流在长三角的空间流动特征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7)基于街道步行性的中小城市步行交通规划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步行性的含义
        1.2.2 步行街道网络结构分析
        1.2.3 步行空间环境定量分析方法
        1.2.4 步行交通规划设计方法
        1.2.5 既有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街道步行性规划设计分析
    2.1 街道步行性的内涵
        2.1.1 可步行性研究方法
        2.1.2 街道步行性的研究范围
    2.2 街道步行性的属性
        2.2.1 空间网络属性
        2.2.2 景观环境属性
    2.3 街道步行性的规划设计方法及应用
        2.3.1 步行交通系统调查
        2.3.2 步行网络规划分析
        2.3.3 步行空间环境分析与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小城市中心城区步行交通系统特征分析
    3.1 中小城市中心城区交通环境发展特征
        3.1.1 城区空间结构发展特征
        3.1.2 土地利用发展特征
    3.2 中小城市中心城区步行出行特征
        3.2.1 步行出行距离
        3.2.2 步行出行分担率
    3.3 步行交通基本心理诉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小城市中心城区步行网络形态分析方法
    4.1 空间句法在中小城市中心城区步行网络形态分析的可行性
        4.1.1 空间句法系统尺度性
        4.1.2 步行出行经济性
        4.1.3 步行网络构成要素相似性
        4.1.4 步行网络发展双向性
    4.2 中小城市中心城区步行网络形态分析技术支撑
        4.2.1 步行网络形态图像表达
        4.2.2 步行网络形态表征平台选择
        4.2.3 步行网络形态多维度分析
    4.3 中小城市中心城区步行网络形态分析数据搭建
        4.3.1 步行网络空间剥离
        4.3.2 步行网络数据预处理
        4.3.3 步行网络数据可视化分析
    4.4 中小城市中心城区步行网络形态空间句法分析指标选取
        4.4.1 步行网络整体集成度
        4.4.2 步行网络局部集成度
        4.4.3 步行网络空间智能度
        4.4.4 步行网络集成核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小城市中心城区步行空间环境设计
    5.1 中小城市中心城区步行街道空间环境模型
        5.1.1 步行街道空间环境模型原理
        5.1.2 景观环境分类权重
        5.1.3 设施距离衰减系数
    5.2 中小城市中心城区步行街道空间环境影响因素选取
        5.2.1 街道功能元素获取
        5.2.2 DeepLab视觉构成元素提取
        5.2.3 步行尺度要素指标获取
    5.3 中小城市中心城区步行道分类设计
        5.3.1 功能偏向型步行道
        5.3.2 视觉偏向型步行道
        5.3.3 尺度偏向型步行道
        5.3.4 环境均衡型步行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例应用
    6.1 高平市中心城区交通现状特征
        6.1.1 中心城区现状路网特征
        6.1.2 居民出行统计分析
        6.1.3 居民出行时耗和距离
        6.1.4 居民出行时间分布特征
    6.2 高平市中心城区步行街道网络形态分析
        6.2.1 步行街道网络形态整体特征分析
        6.2.2 步行街道网络形态局全关系分析
        6.2.3 步行街道网络优化
    6.3 高平市中心城区步行街道空间环境设计
        6.3.1 步行街道空间环境现状
        6.3.2 步行街道分类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8)与文化旅游结合的辽阳历史城区保护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1.2.1 历史城区保护更新
        1.2.2 文化旅游内涵
        1.2.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主要研究进展
        1.3.2 国内主要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辽阳历史城区文化旅游及保护基础
    2.1 辽阳历史城区概述
        2.1.1 社会背景与区域地位
        2.1.2 格局变迁与建筑风貌
    2.2 辽阳古城文化旅游现状
        2.2.1 资源利用
        2.2.2 商业环境
        2.2.3 综合评价
    2.3 辽阳历史城区城市结构
        2.3.1 路网结构
        2.3.2 功能结构
        2.3.3 空间结构
    2.4 辽阳历史城区公共空间形态
        2.4.1 公共空间整体分布格局
        2.4.2 场域空间
        2.4.3 街巷空间
    2.5 辽阳历史城区建筑单元
        2.5.1 宗教保护建筑
        2.5.2 纪念性保护建筑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阳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体系构建
    3.1 市域层次
        3.1.1 总体导向
        3.1.2 保护建设规划分区
    3.2 历史文化街区层次
        3.2.1 核心保护范围
        3.2.2 建设控制地带
    3.3 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层次
        3.3.1 保护要素
        3.3.2 特色保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辽阳历史城区文化旅游空间设计策略
    4.1 旅游空间结构构建
        4.1.1 规模定位
        4.1.2 结构调整
    4.2 景观空间整合组织
        4.2.1 主题挖掘与细化
        4.2.2 景观轴带整合设计
    4.3 交通空间架构梳理
        4.3.1 构建便捷化区外交通体系
        4.3.2 统筹网络化区内交通体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阳历史城区建设实施策略
    5.1 辽阳历史城区分期规划
        5.1.1 品牌树立阶段
        5.1.2 自我更新完善阶段
    5.2 辽阳历史城区公共空间形态重塑
        5.2.1 场域空间保护性重塑
        5.2.2 街道空间保护性重塑
        5.2.3 院落空间保护性重塑
    5.3 辽阳历史城区建筑单元保护延续
        5.3.1 建筑保护措施
        5.3.2 建筑延续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今后应讨论的问题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今后应继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转型期水乡古镇旅游营销战略研究 ——以周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
    1.5 拟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二章 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回顾
    2.1 水乡古镇旅游内涵
    2.2 转型期水乡古镇旅游及其特征
        2.2.1 转型期水乡古镇旅游内涵
        2.2.2 转型期水乡古镇旅游特征
    2.3 理论与方法
        2.3.1 旅游营销战略的理论
        2.3.2 STP理论
        2.3.3 重要性绩效分析法(IPA)
        2.3.4 6Ps营销理论
第三章 转型期水乡古镇旅游营销环境分析
    3.1 基于PEST的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及政策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3.2 古镇旅游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3.3 周庄旅游营销环境实地调研分析
        3.3.1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3.3.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4 基于SWOT的周庄旅游发展战略分析
第四章 转型期水乡古镇周庄旅游营销战略制定
    4.1 基于STP的旅游市场细分战略
        4.1.1 周庄旅游市场细分
        4.1.2 周庄旅游目标市场选定
    4.2 基于IPA的旅游市场传播战略
        4.2.1 数据来源
        4.2.2 分析过程
        4.2.3 分析结果
    4.3 基于6PS的旅游营销组合战略
        4.3.1 产品战略
        4.3.2 价格战略
        4.3.3 渠道战略
        4.3.4 促销战略
        4.3.5 人员战略
        4.3.6 过程战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型期水乡古镇周庄旅游营销战略实施
    5.1 STP旅游市场细分战略实施
    5.2 IPA旅游市场传播战略实施
    5.3 6PS旅游营销组合战略实施
        5.3.1 产品战略实施
        5.3.2 价格战略实施
        5.3.3 渠道战略实施
        5.3.4 促销战略实施
        5.3.5 人员战略实施
        5.3.6 过程战略实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A:基于游客的水乡古镇周庄旅游问卷调查
    B:水乡古镇旅游调查问卷

(10)多元文化背景下会理古城景观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与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会理县概况及古城保护规划
    2.1 会理县概况
    2.2 会理古城保护规划背景
    2.3 会理古城保护规划内容
        2.3.1 会理县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3.2 会理古城历史城区保护规划
3 会理古城多元文化历史渊源及其应用于导视系统的理论与案例
    3.1 由时间沉淀出的历史古城文化
        3.1.1 会理历史古城文化由来
        3.1.2 会理历史古城文化特征
    3.2 依据史实产生的红色文化
        3.2.1 红色文化定义
        3.2.2 会理红色文化由来
    3.3 从产业发展出发的石榴文化
        3.3.1 石榴文化的定义
        3.3.2 会理石榴文化的由来
    3.4 以少数民族彝族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
        3.4.1 会理少数民族文化的由来
        3.4.2 会理彝族文化的特征
    3.5 特色端午习俗孕育的药市文化
        3.5.1 会理端午药市文化的由来
        3.5.2 会理端午药市文化的特征
    3.6 以传统手工艺技艺保护为目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6.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3.6.2 红铜火锅制作技艺及其保护
        3.6.3 绿釉陶瓷手工技艺及其保护
    3.7 会理古城多元文化分别应用于导视系统设计的理论及案例
        3.7.1 理论研究
        3.7.2 案例分析
    3.8 小结
4 多元文化背景下会理古城景观环境导视系统设计应用
    4.1 会理古城景观环境导视系统现状
        4.1.1 实地走访结果分析
        4.1.2 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4.2 会理古城景观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理念
        4.2.1 因地因时因需制宜理念
        4.2.2 批判的地域主义理念
    4.3 会理古城景观环境导视系统设计原则
        4.3.1 功能作用原则
        4.3.2 系统规范原则
        4.3.3 环境相适原则
        4.3.4 细节趣味原则
    4.4 会理古城景观环境导视系统设计要素及其应用方式与范围
        4.4.1 会理古城多元文化关系梳理
        4.4.2 会理古城景观环境导视系统设计要素提炼
        4.4.3 会理古城多元文化介入景观环境导视系统的方式
        4.4.4 会理古城多元文化在景观环境导视系统中的应用范围
    4.5 会理古城景观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策略及建议
        4.5.1 导视造型
        4.5.2 导视标牌
        4.5.3 导视标志
        4.5.4 导视系统文字
        4.5.5 导视系统照明
        4.5.6 导视系统位置设置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关于会理古城导视系统的调研问卷
附录二:会理古城景观环境导视系统设计方案
附图
致谢

四、江南古镇发展步行街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步行街夜市,“诀窍”在这里[N]. 龚丹韵,林淑婷,胡悦. 解放日报, 2021
  • [2]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安昌古镇空间设计研究[D]. 曹俊宇.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3]江南地区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D]. 刘唯书. 江南大学, 2020(01)
  • [4]上海旅游景点网络关注热度特征及联动效应分析[D]. 解宾.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体验旅游视角下古镇旅游业态优化研究——以浦江江南第一家为例[J]. 黄潇逸,孙婧雯,骆腾飞.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5)
  • [6]上海迪士尼国内旅游流地理分布与流动特征[J]. 查晓莉,徐雨晨,陆林,赵海溶. 旅游学刊, 2019(06)
  • [7]基于街道步行性的中小城市步行交通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 邹禹坤. 东南大学, 2019(05)
  • [8]与文化旅游结合的辽阳历史城区保护规划策略研究[D]. 李天伟.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9]转型期水乡古镇旅游营销战略研究 ——以周庄为例[D]. 吴静之. 东南大学, 2019(01)
  • [10]多元文化背景下会理古城景观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研究[D]. 王梦杨.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江南古镇步行街发展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