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完善我国参加政党民主监督机制的思考

对完善我国参加政党民主监督机制的思考

一、民主监督机制的思考对完善我国参政党(论文文献综述)

李珊珊[1](2021)在《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党制度是人类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共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全新概括,其中具有两大主体,一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二是作为参政党的八个民主党派。作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政党概念,民主党派是与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亲密友党,而参政党的称谓则是一个具有集体含义的政治名词,彰显了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独特位置和作用。它突破了西方政治学对“政党”的一般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之“特色”所在。新型政党制度是一个系统性构成,参政党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角色定位的规范化程度,及其与其他结构性要素的互动关系对这一制度具有重要的型塑作用。因而以参政党为视角对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需要从要素分析系统、从部分考察整体,这与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范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性,可以借鉴其角色、结构与体系的分析模型,将参政党角色定位于组织、制度与治理三个层面,再以此为基础分析参政党与执政党在新型政党制度体系中的结构性互动,以及参政党的角色功能向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效能的转化,从而形成从参政党视角出发考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框架。参政党的三种角色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首先,参政党只有具备完善的组织体系,才能在此基础上建构规范化的制度,进而充分发挥治理功能;其次,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也为参政党组织的良性发展,及其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必要保障;再次,随着参政党参与国家治理的不断深化,又反过来对其组织建设和制度设置的规范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角色定位在新型政党制度演进的过程中不断明确,同时其自身的规范化进程也深刻影响着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模式,使后者呈现出平稳渐进、合作共识的总体特征。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包括组织模式、制度模式与治理模式三重要素。在组织模式上,参政党与执政党的互动遵循民主集中的组织原则,形成了非竞争性的组织关系,具有非对称性的组织特征。在制度模式上,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权层面的互动形成了“执政—参政”的制度模式,在政党层面的互动形成了多党合作的制度模式,在社会层面的互动形成了政治协商的制度模式。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型政党制度全方位嵌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中,形成了“嵌入式”治理的模式,具有一主多元的权力配置格局,以及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政策优化机制。从总体上看,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合作型特征,其中执政党领导合作,参政党协同参与,有效提升了治理绩效。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效能包括体系效能、过程效能与政策效能三个维度。参政党自身具有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利益综合、社会服务与政策反馈等功能,它与执政党互动则形成了政治沟通、科学决策、民主协商以及民主监督等功能。这些功能维系着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提升了该制度的效率与稳定性,充分展现了该制度治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政策效果。尽管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显着的制度优势,但它在结构运作与能效发挥等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而参政党自身建设也有待进一步规范。鉴于外在的环境的复杂多变,新型政党制度尤需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升运行效能、增强适应能力,从而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邓清[2](2021)在《新时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研究 ——以民建贵州省委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四新”“三好”目标要求的提出,各民主党派积极作为,将参政议政能力的建设与提升作为工作的重点。本文以民建贵州省委参政议政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及政治学相关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首先概述了民建贵州省委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其当前在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如参政议政人才短缺、建言献策与理论研究能力薄弱等。其次深度剖析产生困境的原因,即部分成员政党意识薄弱、参政议政社会基础薄弱、机制不健全等。最后从加强理论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完善机制等方面出发,对进一步提升民建贵州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水平提出对策,以期提高参政议政实效。

俞晗[3](2021)在《提升农工党江西省委会参政履职水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密战友,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积极践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属于中国独有的特色体制,是以多党合作为外在表现,以共同参与政治管理为核心的协商民主体制。作为重要国家治理主体,民主党派为广大党外人士提供了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中承担着智囊团和咨询者的角色,提高了中共党委、政府决策的有效性、针对性、科学性;通过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监督。近年来,民主党派整体队伍具备的高素质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使民主党派成为一支参政履职的生力军。但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对民主党派参政履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国家政治体系中,能否优质高效地参政履职,直接关涉民主党派政治功能、任务的实现,直接影响着民主党派的生存和发展。进一步提升民主党派参政履职水平,更好地把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作用,对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创新政府公共管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践行新型政党制度,发挥民主党派自身界别优势,提升民主党派参政履职水平,不仅是充分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也是当前民主党派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大课题。论文选取视角独特,区别于传统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三类公共管理研究主体视角,而是以一种全新的独特的参政党视角切入,将公共管理学原理与党政学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探讨民主党派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参与公共管理和国家治理的理论依据,并运用公共政策科学以及公共选择理论等作为分析研究工具,从研究提升民主党派参政履职水平着眼,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广泛了解民主党派理论国内外研究成果、民主党派主要理论研究体系和民主党派开展自身建设的理论基础,其次以农工党江西省委会参政履职现状为例,深入开展参政履职数据统计和参政履职问卷调研,分析统计和调研结果,研究得出农工党江西省委会参政履职现状、存在的问题,最后研究探索提升农工党江西省委会参政履职水平,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途径。

黄士家[4](2021)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建构逻辑》文中指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从中国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多党制和社会主义国家一党制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自身独特优势的政党制度。其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宪法、政协章程和相关条例为基本遵循,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平台,规范着包括中国共产党、八大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多个主体的政治行为,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独特优势作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新型政党制度萌芽于新民主主革命时期,这一时期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并总结了一党制的经验教训,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初步探索期,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正式确立并经历了曲折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前是规范发展期,新型政党制度步入制度化、法治化、程序化发展阶段;十八大以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进入发展完善期,新型政党制度深入发展。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具有自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党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思想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生成的理论逻辑。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长期实践的升华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里存在的历史逻辑。从现实逻辑看,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社会发展带来阶层分化的客观要求,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的现实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角度看,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世界政党政治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话语范畴,为世界政党制度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实践角度看,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有利于实现人民民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维护我国政治稳定,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孙曈[5](2020)在《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党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国情,淬炼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主要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框架下,存在着执政党认同与参政党认同的两个维度,由于参政党与执政党在目标、利益和使命上的一致性,因此,中国的执政党与参政党携手形成了“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认同关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政治发展道路,构建了新型的中国政党制度。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参政党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这一历史性文件中,将中国八个民主党派定性为“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①由此可见,中国参政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到信任,同时所肩负的使命也更加重大。但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参政党认同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参政党在领导班子建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党协商、自身建设等还存在诸多不足,进而影响了参政党的认同度。因此,从政党认同的视角来把握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脉络,总结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探索今后参政党认同的路径,对新时代参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脉络,论证了各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认同中国共产党、发挥参政党政党功能、与执政党一道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基础。通过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参政党认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参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队伍建设、履职绩效、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认同路径,为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参政党的认同度、提升中国参政党的履职能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论文内容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述。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政党认同理论概念问题,如:认同、政治认同、政党认同进行界定与解读;对参政党认同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认同思想进行梳理和阐释,为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和理论指导。第二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建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实践成果,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经验进行了概括与总结。第三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认同的空间、认同的平台、自我认同层面阐明新时代参政党认同的机遇;从意识形态、信息技术、大统战工作格局、参政党履职能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层面阐述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参政党认同的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揭示出当前参政党认同面临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根据参政党认同理论,分别从政党意识形态认同、参政党队伍认同、参政党履职绩效认同、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及对策。

刘思彤[6](2020)在《融媒体时代参政党网络能力建设研究 ——以835个民主党派官微为例》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在融媒体时代,各类融媒体平台给参政党创新履职方式,提高自身能力建设水平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参政党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利用融媒体平台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而网络能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是加强其他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本文把要研究的参政党网络能力定义为参政党利用网络履行职能、发挥价值的能力。本文将研究焦点聚焦到微信公众号这一代表性融媒体平台上,选取835个民主党派官微,即官方微信公众号建立数据库,对其进行实证定量分析,重点进行形式性和内容性两方面的研究,发现其优势与劣势,进而以小见大,分析融媒体时代参政党网络能力建设取得的成果与不足,探究参政党如何利用融媒体平台加强自身网络能力建设。在融媒体时代,参政党只有切实加强自身网络能力建设,才能跟上执政党的步伐,更好地发挥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加强参政党网络能力建设对于完善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有所助益,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刘蓉[7](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党际协商民主的演进及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际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核心内容,它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制度载体,并受其制度保障。它的产生、发展与完善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同的协作、努力与奋斗,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更是标志了党际协商民主的发展翻开新的历史篇章。在改革开放的长河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党际协商民主在其实践中绽放光彩,为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间的友好团结、精诚协作搭建协商桥梁、开辟协商渠道,党际协商民主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继承、发展、创新、丰富与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党际协商民主在各届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经历了恢复发展、全面发展、深入发展以及创新发展四个阶段,也使党际协商民主在其演进过程中表现出一体多元性、发展创新性和传统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时代的变迁、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国内外局势的新变化、国际话语权的增强等,党际协商民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显现出其地位作用的进一步凸显、协商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法治保障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协商渠道的进一步拓展等发展成效,为新型党际协商民主的实践、发展、创新与完善留下了诸多宝贵经验,包括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十六字”方针是指导党际协商民主发展的基本方针、加强协商制度和平台建设、重视协商主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建立健全党际协商民主的整体运行制度等,也为新时代以党际协商民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整体发展、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以及引导党际协商民主走向基层协商、善治等提供了理论和现实意义上的借鉴与参考。

刘旭[8](2020)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参政党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参政党建设”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统战理论研究和政党制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但相对于执政党建设,参政党建设研究相对滞后,一定程度影响多党合作完善和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参政党建设,在其性质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在职能上增加了“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拓展履职空间;在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上强调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强化思想政治建设,以坚持质量优先、做好政治交接、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强化组织建设,以创新履职内容、方式强化履职能力建设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逐渐形成了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思想体系。本文旨在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参政党建设的重要论述。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分析,阐明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形成国内外研究综述,确立研究思路与方法、重难点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理论渊源、实践经验和现实要求分析其形成。第三章为本文的重点,将其所包含的丰富理论内容概括分为明确新时代民主党派的定位(性质地位、基本职能)、提出新时代参政党建设“四新”“三好”的期望和要求、指明新时代参政党建设的原则、支持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四个部分。其中在支持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阐述中形成了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组织建设为基础,履职能力建设为支撑,作风建设为抓手,制度建设为保障的五大建设体系。第四章是本文的难点,通过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将其理论特质总结为历史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思想理念、系统整合与要点突破相结合的理论机理、目标定位与问题意识相结合的实践导向、政治话语与通俗话语相结合的语言特色。第五章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对其时代价值作以总结:在理论价值上,是新时代参政党建设的思想指引,指明了参政党建设理论构建的方向,丰富了中国特色政党理论体系;在实践价值上,是新时代参政党建设的行动指南,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唐琼[9](2020)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制度体系的基本构架。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是正确认识我国政党制度内容与价值的重要切入点,是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和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发挥我国政党制度优势以适应新的统战形势和环境的迫切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丰富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论述,对文章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阐述和说明。第二章主要是对政党、政党制度相关概念进行介绍,阐释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并对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进行梳理。第三章是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进行分析,从制度设计、制度结构和制度体系认识其本质特色;通过对我国政党制度理论基础、理论创新和理论价值的研究分析其理论特色;通过我国政党制度实际运行效果及其与我国旧式政党制度和其他国家政党制度的比较展现其实践特色。第四章是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分析,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正确方向、价值取向和内在动力认识其内生优势;从制度、社会、国家和世界四个层面分析其价值优势;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五个维度把握其运行优势。第五章在“当代中国”具体语境中对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进行思考,立足新时代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应坚持的主要原则,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思考新时代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主要路径。

朱新光[10](2020)在《我国参政党党内民主监督机制刍议》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参政党党内民主监督机制建设实践经验的分析,对参政党党内民主监督的作用、定位、模式、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系统探讨,并尝试从规范参政党党内民主监督制度体系、处理参政党党内民主监督中的三种关系、运用多种手段强化民主监督的思想认识等方面提出可行建议。

二、民主监督机制的思考对完善我国参政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主监督机制的思考对完善我国参政党(论文提纲范文)

(1)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对中国新型(特色)政党制度的研究状况
        二、国外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状况
        三、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评价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何谓参政党
        二、何谓新型政党制度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困难与不足
第一章 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参政党视角的形成
        一、政党制度研究的西方路径
        二、中国政党制度的既有解释
        三、参政党: 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新角度
    第二节 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功能分析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缘起与发展
        二、本文对结构-功能主义的借鉴
        三、角色定位、角色互动与功能转化:参政党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参政党角色定位与新型政党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参政党的角色定位及其规范化发展
        一、作为组织的参政党
        二、作为制度的参政党
        三、治理中的参政党
        四、参政党三种角色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变迁
        一、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党制度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党制度的健全与制度化
        四、新时代以来“新型政党制度”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参政党角色规范化对新型政党制度变迁的积极作用
        一、新型政党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二、新型政党制度变迁中执政党与参政党的角色定位
        三、参政党角色规范化与新型政党制度变迁关键节点的契合
        四、参政党文化建设对新型政党制度的意义
第三章 参政党和执政党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
    第一节 组织角色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组织模式
        一、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二、组织关系——非竞争性
        三、组织特征——非对称性
    第二节 制度角色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模式
        一、政党与政权关系——执政-参政
        二、政党与政党关系——多党合作
        三、政党与社会关系——政治协商
    第三节治理角色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机制
        一、嵌入式治理——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机制
        二、一主多元: 治理主体的权力分配机制
        三、协商整合: 治理过程的协同互动机制
        四、科学民主: 治理绩效的提升机制
    第四节 参政党与执政党互动下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
        一、合作型: 新型政党制度结构的整体特征
        二、参与型: 参政党在新型政党制度结构中的定位
        三、参政党政治参与对新型政党制度合作型结构的塑造
第四章 参政党功能与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效能
    第一节 体系维持: 参政党与新型政党制度的体系效能
        一、政治录用: 参政党的人才吸纳效应
        二、政治沟通: 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党际交流
        三、政治社会化: 参政党的文化传播
    第二节 治理优化: 参政党与新型政党制度的过程及政策效能
        一、利益表达与聚合: 参政党的利益整合作用
        二、政策制定与实施: 参政党对决策科学化的推动
        三、职权行使、社会服务与政策监督: 参政党的政策输出与反馈功能
    第三节 参政党功能转化对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积极作用
        一、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特点
        二、参政党对新型政党制度体系的巩固效应
        三、参政党对新型政党制度过程与政策效能的优化作用
第五章 参政党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第一节 参政党角色缺位及其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影响
        一、参政党角色规范化的不足
        二、参政党自身的结构性瓶颈
        三、参政党的功能局限
    第二节 新型政党制度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一、国内社会环境的压力
        二、国际局势的影响
    第三节 参政党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化路径
        一、在执政党领导下完善参政党建设
        二、完善政党协商机制与新型政党制度合作型制度结构
        三、提升参政党治理能力与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效能
        四、增强参政党与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适应性
结语
    一、理论价值
    二、治理价值
    三、民主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新时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研究 ——以民建贵州省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
一、新时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一)相关概念
        1.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
        2.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
    (二)相关理论
        1.习近平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
        2.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力建设理论
        3.统一战线学说
二、民建贵州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现状
    (一)民建贵州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取得的成绩
        1.提升了参与政治协商的能力
        2.提高了开展专题调研的能力
        3.增强了社情民意撰写的能力
    (二)民建贵州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困境
        1.参政议政人才短缺
        2.参政党整体建言献策能力薄弱
        3.理论研究能力薄弱
三、新时代民建贵州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建设面临困境的成因
    (一)参政党部分成员政党意识薄弱
    (二)参政议政建设社会基础薄弱
    (三)参政议政机制不健全
    (四)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相对薄弱
四、新时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提升的路径
    (一)加大理论研究,增强参政议政理论建设
        1.加强对参政议政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2.借鉴国外政党建设理论的有益成果
    (二)开展内部教育,增强参政议政思想建设
        1.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政党理论
        2.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参政议政组织基础
        1.加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2.做好政治交接工作
    (四)加强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提供参政议政制度保障
        1.完善相关制度
        2.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五)完善相关机制,提升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效率
        1.建立健全参政议政人才选用机制
        2.强化成果转化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民建贵州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访谈实录
附录3:2017 年-2019 年民建贵州省委社情民意采用情况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提升农工党江西省委会参政履职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成果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民主党派参政履职的含义
        2.1.1 民主党派概念
        2.1.2 民主党派参政履职的含义
    2.2 民主党派参政履职的主要方式
    2.3 民主党派参政履职的理论基础
        2.3.1 人民民主理论
        2.3.2 多党合作理论
        2.3.3 参政党功能作用理论
3 农工党江西省委会参政履职现状分析
    3.1 农工党江西省委会参政履职情况简介
    3.2 农工党江西省委会2018-2020 年度参政履职工作情况
        3.2.1 社情民意工作
        3.2.2 调研专报工作情况
        3.2.3 政协提案和大会发言工作情况
    3.3 江西省各民主党派参政履职影响力对比分析
    3.4 农工党江西省委会参政履职问卷调查情况和结果
        3.4.1 问卷调查情况
        3.4.2 问卷调查结果
4 农工党江西省委会参政履职存在的问题
    4.1 理论研究发展滞后
    4.2 履职方向“偏科”
    4.3 “强干弱枝”现象明显
    4.4 纪律约束不足
    4.5 党员存在的自身问题
5 提升农工党江西省委会参政履职水平的途径
    5.1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5.2 准确定位参政履职目标
    5.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4 完善参政履职工作机制
    5.5 建立民主党派联合性综合智库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农工党员参政履职状况调查问卷
致谢

(4)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建构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
    第一节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相关概念
        一、政党制度
        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
    第二节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规范范畴
        一、规范的主体
        二、规范主体间的关系
    第三节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现机制
        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
        二、以宪法政协章程和各部门工作条例为规范
        三、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载体
第三章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萌芽期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二、抗日战争时期
        三、解放战争时期
    第二节 初步探索期
        一、1949—195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二、1957—1976 20 年波折时期
    第三节 规范发展期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
        二、新世纪新阶段
    第四节 发展完善期
第四章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建构逻辑
    第一节 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党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关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观点
    第二节 历史逻辑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蕴含的文化根源
        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长期实践的结晶
    第三节 现实逻辑
        一、社会发展带来的阶层分化的客观要求
        二、新时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的现实要求
第五章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
    第一节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价值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二、形成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话语范畴
        三、为世界政党制度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节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二、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和谐稳定
        三、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5)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有助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 有助于提高我国参政党的政党生命力
        3. 对中国参政党的政党社会形象塑造具有推动意义
        4. 对参政党理论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 关于参政党研究
        2. 政党认同理论研究
        3. 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 政党认同理论在西方
        2.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政党认同研究
        (三) 文献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点
        1. 研究观点的创新
        2. 研究视角创新
        (二) 论文不足之处
        1. 对原始资料的研究不足
        2. 理论阐述中还存在不够深入、透彻的问题
        3. 调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第一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释
    一、 政党认同相关概念
        (一) 认同
        (二) 政治认同
        (三) 政党认同
    二、 参政党认同
        (一)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和客体
        1.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与客体界定
        2. 主体对客体认同内容界定
        (二) 参政党认同层次
        1. 参政党的情感认同
        2. 参政党的认知认同
        3. 参政党的评价认同
        4. 参政党的行为认同
    三、 参政党认同与执政党认同的区别与联系
        (一) 二者认同的联系:具有一致性
        (二) 二者认同的区别:具有多样性
    四、 参政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意识形态影响因素
        (二) 参政党形象(组织、领导人)影响因素
        (三) 参政党绩效影响因素
        (四) 信息技术革命影响因素
    五、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认同思想
        (一) 关于人民群众认同的思想
        (二) 关于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
        (三) 关于政党组织认同的思想
        (四) 关于执政党治理能力认同的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的历史构建
        (一) 在救亡图存中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二) 在历史性抉择中不断构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1. 高举“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促进了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2. 在爱国民主运动中,各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纲领
        3. 积极响应“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构建
        (一) 《共同纲领》在制度上培育参政党政治认同
        (二) 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打下参政党认同基础
        (三) “八字方针”构筑参政党认同的制度根基
        1. “八字方针”提供了参政党认同制度保障
        2. “八字方针”坚定了民主党派成员政党认同的信心
        3. 在各种政治考验中不忘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初衷
    三、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完善
        (一) 拨乱反正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期
        1. 召开政协会议,明确民主党派政党认同基调
        2. 巩固政治联盟地位,凝聚参政党认同共识
        3. 出台“十六字方针”,巩固参政党认同基础
        (二) 建章立制完善参政党认同体系
        (三) 提升绩效塑造参政党认同形象
        1. 发挥人才优势,提升参政党绩效
        2. 发挥参政党职能,突显履职成效
        (四) 强化自身建设提升参政党认同质量
        1. 政治参与体现参政党价值认同
        2. 政治交接传承参政党认同传统
        3. 强化参政党成员认同主体作用
        4. 创新履职方式,增强参政党认同评价
        (五) 出台重要法规文件为参政党认同保驾护航
    四、 中国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代
        (一)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新论断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提出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科学内涵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论断的重大意义
        (二) 参政党认同迈上新台阶
        1. 召开中央统战会议,参政党认同的一个里程碑
        2. 出台系列法规性文件,从理论、政策上加大对参政党认同
        (三) 参政党认同实践步入新境界
        1. 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参政党政治认同
        2. 强化组织建设构建参政党认同根基
        3. 履职尽责强化参政党绩效认同
        4.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赢得民众认同
        5. 在促进祖国统一中,增进海内外同胞对参政党认同
    五、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
        (一) 参政党认同的根基是与执政党永葆政治共识
        (二) 参政党认同的基础是不断提升履职绩效
        (三) 参政党认同的优势是“人才兴党”战略
        (四) 参政党认同的源动力是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
        (一) 新时代拓宽了参政党认同的空间
        (二) 新时代搭建了参政党认同的平台
        (三) 新时代为参政党自我认同带来机遇
    二、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
        (一) 意识形态复杂化的挑战
        1. 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的挑战
        2. 社会主流价值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
        3. 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变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二)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
        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网络党建
        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党建”网络平台的成功构建
        3. 参政党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的滞后性
        (三) 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挑战
        (四) 参政党履职能力的挑战
        (五)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挑战
    三、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情况调查与分析——以XX省部分参政党成员为例
        (一)调查基本情况
        (二) 调查基本内容
        1. 对参政党认知情况
        2. 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认知情况
        3. 参政党与意识形态
        4. 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5. 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6. 对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情况
        7.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
        8. 对参政党认同有什么建议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路径选择
    一、 参政党认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路径选择
        (一)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坚信者
        1. 要坚定信仰,树牢价值自信
        2. 要不断增进多党合作的政治共识
        (二)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守护者
        (三)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者
        1.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要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身体力行
        3.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4. 在网络意识形态中释放最大正能量
    二、 推动中国参政党队伍建设认同的路径
        (一) 对中国参政党领导班子的认同
        (二) 对中国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认同
        (三) 对中国参政党成员的认同
    三、 推动中国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认同路径
        (一) 参政议政绩效认同路径
        (二) 民主监督绩效认同路径
        (三) 政党协商绩效认同路径
        (四) 社会服务绩效认同路径
    四、 推动中国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认同路径
        (一) 参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认同路径
        (二) 参政党特色建设认同路径
        1. 在参政党思想建设上,在坚持政治共识的基础上要保持“求同存异”
        2. 在组织建设上注重界别特色与组织结构优势
        3. 各民主党派要在自己重点分工领域做出成绩,推出经典和品牌
        (三) 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认同路径
        (四) 参政党作风建设认同路径
        (五) 参政党制度建设认同路经
        (六) 参政党机关建设认同路径
    五、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中国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一)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
        1. 促进了参政党领导班子作用的发挥
        2. 思想建设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3. 参政党监督机制更加完善
        4. 参政党的特色更加突出
        5. 参政党基层组织更加活跃
        6. 组织管理更加精准
        (二) 参政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参政党互联网平台技术的滞后性
        2. 参政党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匮乏
        3. 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的弱化性
        4. 参政党网络安全的危险性
        (三)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1. 构建“智慧参政党”网络大数据管理平台
        2. 建立参政党大数据中心
        3. 培养参政党网络技术人才,不断增强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
        4.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参政党网络安全
        5. 只有线上线下联动才能取得参政党建设的双赢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参政党认同情况问卷调查
    第一部分 个人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 参政党认知
    第三部分 关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
    第四部分 关于参政党在意识形态的作用
    第五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第六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第七部分 关于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评价
    第八部分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
    第九部分 (开放题)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融媒体时代参政党网络能力建设研究 ——以835个民主党派官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研究现状综述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关于融媒体的相关理论
        2.1.1 融媒体的概念
        2.1.2 融媒体的特点
    2.2 关于政党能力的相关理论
        2.2.1 政党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2.2.2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内涵及特点
        2.2.3 中国参政党参政能力的内涵及特点
        2.2.4 中国参政党利用网络履行职能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融媒体时代参政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融媒体时代参政党面临的机遇
        3.1.1 获取社情民意信息更便捷
        3.1.2 参政议政平台更广阔
        3.1.3 民主监督的方法和手段更多样
        3.1.4 思想建设内容更丰富
        3.1.5 教育培训工作思路更新颖
        3.1.6 扩大自身影响力方式更多元
    3.2 融媒体时代参政党面临的挑战
        3.2.1 功能被弱化
        3.2.2 参政议政难度加大
        3.2.3 民主监督方式需更新
        3.2.4 思想建设任务艰巨
        3.2.5 对媒体运用能力要求更高
第四章 融媒体时代参政党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形式性研究
    4.1 留言回复情况分析
    4.2 发文来源分析
    4.3 发文形式分析
    4.4 发文时间分析
    4.5 发文互动性分析
第五章 融媒体时代参政党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内容性研究
    5.1 建国70周年纪念日前后发文分析
    5.2 职能类文章分析
    5.3 有关新冠疫情主题文章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参政党网络能力建设的成果
        6.1.2 参政党网络能力建设的不足
    6.2 对策建议
        6.2.1 对参政党加强官方融媒体平台建设的建议
        6.2.2 对参政党加强网络履职能力建设的建议
        6.2.3 对网络统战工作的建议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党际协商民主的演进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党际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中国特色党际协商民主的基本概述
        一、党际协商民主的内涵
        二、党际协商民主的基本要素
        三、党际协商民主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特色党际协商民主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和列宁主义的政党理论
        二、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理论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党际协商民主的演进历程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党际协商民主的演进的阶段划分
        一、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9)
        二、全面发展阶段(1989-1992)
        三、深入发展阶段(1992-2012)
        四、创新发展阶段(2012-至今)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际协商民主演绎过程的基本特征
        一、一体多元性
        二、发展创新性
        三、历史传承性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党际协商民主的发展成效
    第一节 党际协商民主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凸显
        一、党际协商民主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党际协商民主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
        三、党际协商民主成为协商共识达成的重要前提
        四、党际协商民主充分发挥出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党际协商主体的协商意识进一步增强
        一、党际协商教育、培训得到重视
        二、党际协商民主的宣传力度得到增强
        三、党际协商民主的榜样带头作用得到加强
        四、党际协商民主的实践得到强化
    第三节 党际协商民主的法治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建设的深化
        二、党际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第四节 党际协商渠道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完善传统党际协商渠道
        二、创新新型党际协商渠道
    第五节 党际协商的广泛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间民主协商得到增强
        二、各民主党派间民主协商得到加强
        三、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间交流协商得到增强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党际协商民主发展的经验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党际协商民主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
        一、坚持中共的政治领导是发展党际协商民主的根本保障
        二、坚定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开展党际协商民主的前提
        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增强协商主体自觉协商的动力
    第二节 “十六字方针”是党际协商民主健康发展的原则保证
        一、“十六字”方针是“八字”方针的继承和升华
        二、“十六字”方针是建立和谐政党关系的基础
        三、“十六字”方针为党际协商民主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节 制度与平台建设是党际协商民主健康发展的运行保证
        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政党制度
        二、健全党际协商民主制度
        三、完善党际协商民主的平台
    第四节 重视提升协商主体素质是党际协商民主健康发展的力量保证
        一、提升参政党的参政意识
        二、提高参政党的协商能力
        三、提高参政党积极主动性
    第五节 建立健全整体运行体系是党际协商民主健康发展的效能保证
        一、促进党际协商主体的信息沟通
        二、加强协商过程的公开透明
        三、完善协商结果的反馈机制
        四、注重建立健全党际协商民主的考核评价机制
        五、重视发展和完善党际协商监督体系
    第六节 注重理论创新是党际协商民主健康发展的科学保证
        一、创新发展党际协商民主理论
        二、丰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理论
        三、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四、提升中国特色党际协商民主的话语权
第五章 中国特色党际协商民主的发展展望
    第一节 党际协商民主必将带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整体性发展
    第二节 深入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将是我国协商民主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党际协商民主将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我国协商民主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参政党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 对“参政党建设”的概念阐释
第二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参政党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
    2.1 理论渊源
        2.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
        2.1.2 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政党关系学说
    2.2 实践经验
    2.3 现实要求
        2.3.1 新时代对参政党建设的新要求
        2.3.2 执政党建设对参政党建设的新要求
        2.3.3 回应西方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质疑,打赢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的新要求
第三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参政党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明确新时代民主党派的定位
        3.1.1 性质地位: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论断
        3.1.2 基本职能:增加了“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拓展履职空间
    3.2 提出新时代参政党建设“四新”“三好”的要求
        3.2.1 践行“四新”
        3.2.2 力争“三好”
    3.3 指明新时代参政党建设的原则
    3.4 支持新时代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
        3.4.1 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
        3.4.2 以组织建设为基础
        3.4.3 以履职能力建设为支撑
        3.4.4 以作风建设为抓手
        3.4.5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第四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参政党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4.1 历史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思想理念
    4.2 系统整合与要点突破相结合的理论机理
    4.3 目标定位与问题意识相结合的实践导向
    4.4 政治话语与通俗话语相结合的语言特色
第五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参政党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5.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参政党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5.1.1 是新时代参政党建设的思想指引
        5.1.2 丰富了中国特色政党理论体系
    5.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参政党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5.2.1 是新时代参政党建设的行动指南
        5.2.2 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2.3 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基本概述
    2.1 政党与政党制度
        2.1.1 政党
        2.1.2 政党制度
        2.1.3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2.2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2.1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
        2.2.2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
第3章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分析
    3.1 本质特色:彰显中国智慧
        3.1.1 人民本位的制度设计
        3.1.2 非竞争性的制度结构
        3.1.3 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3.2 理论特色:彰显科学品质
        3.2.1 坚持中西文化结合的理论基础
        3.2.2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创新
        3.2.3 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理论价值
    3.3 实践特色:彰显治理效能
        3.3.1 展现机制的科学性和现代性
        3.3.2 展现模式的创造性和示范性
        3.3.3 展现民主的广泛性和实践性
第4章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分析
    4.1 内生优势:具有同心同向同行的制度自觉
        4.1.1 党的领导保证正确方向
        4.1.2 人民民主是价值取向
        4.1.3 改革创新是内在动力
    4.2 价值优势:具有推进全面发展的制度价值
        4.2.1 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4.2.2 创造了生动活泼又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4.2.3 推动了国家现代化建设
        4.2.4 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4.3 运行优势:具有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制度效能
        4.3.1 促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
        4.3.2 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
        4.3.3 坚定文化自信
        4.3.4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3.5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5章 新时代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思考
    5.1 新时代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主要原则
        5.1.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5.1.3 坚持法治保障
        5.1.4 坚持实事求是
    5.2 新时代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面临的挑战
        5.2.1 主体建设有待加强
        5.2.2 制度运行有待完善
        5.2.3 时代发展要求有待落实
        5.2.4 西方国家质疑攻击有待明辨回应
    5.3 新时代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主要路径
        5.3.1 加强主体建设,巩固新型政党制度运行基础
        5.3.2 推进制度化建设,保障新型政党制度治理效能
        5.3.3 树立发展眼光,推进新型政党制度现代化建设
        5.3.4 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我国参政党党内民主监督机制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参政党党内民主监督的意义与作用
二、我国参政党党内民主监督的现实表现
三、我国参政党党内民主监督的制约因素
四、关于我国参政党党内民主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四、民主监督机制的思考对完善我国参政党(论文参考文献)

  • [1]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D]. 李珊珊. 山东大学, 2021(02)
  • [2]新时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研究 ——以民建贵州省委为例[D]. 邓清.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3]提升农工党江西省委会参政履职水平研究[D]. 俞晗.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建构逻辑[D]. 黄士家.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5]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D]. 孙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融媒体时代参政党网络能力建设研究 ——以835个民主党派官微为例[D]. 刘思彤. 山东大学, 2020(02)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党际协商民主的演进及经验研究[D]. 刘蓉. 扬州大学, 2020(05)
  • [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参政党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D]. 刘旭. 山东大学, 2020(02)
  • [9]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研究[D]. 唐琼. 南华大学, 2020(01)
  • [10]我国参政党党内民主监督机制刍议[J]. 朱新光.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02)

标签:;  ;  ;  ;  ;  

对完善我国参加政党民主监督机制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