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及其成本

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及其成本

一、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及其成本(论文文献综述)

徐硕,余碧莹[1](2021)在《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氢能,作为清洁能源载体,将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氢能产业链长、技术多元化,"氢能热"的背后存在重复建设、无序规划等隐患,不利于氢能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通过梳理氢气制取、氢气储运和氢气使用三个环节的技术发展及成本特征,对比不同技术的优缺点,为氢能技术选择提供参考。通过文献计量法,对比全球、中国和美国在氢能制取、氢能储运和氢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的发展水平,为行业发展布局提供参考,并分析氢能在不同领域形成技术竞争力的时间。研究发现:氢气制取中短期内仍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到2030年之后,制氢文献研究渐近饱和期,可再生能源制氢可望与化石能源制氢在成本上形成竞争力。氢气储运方式多元化,需根据运输距离和输氢体量选择合适的输氢方式。在研究方面,需加强氢液化、固态储氢和有机溶液储氢技术的突破,相关文献研究将于2027年左右进入饱和期。氢气在工业、交通业、电热供应行业均有应用前景和减排潜力,但其渗透率取决于技术成本和与其他低碳技术的竞争力。最后,结合中国氢能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为推动中国氢能行业均衡、高水平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刘诗剑[2](2021)在《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的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转变,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越发急迫。如何构建包括氢能在内的新型能源系统、支撑我国能源转型的实现,是当前及未来能源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氢能有望在难以减排的领域实现深度脱碳,其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在我国氢能供给体系中,占主流的是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制氢方式。新能源制氢通过将新能源与电解水制氢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可以保障电解水制氢的电力来源是清洁能源,从而实现氢能产业在全生命周期中的清洁化和低碳化。新能源制氢能够连接新能源和氢能这两种能源,保障了氢气的制取过程是清洁低碳的,对于整个氢能产业的清洁化和低碳化起关键作用,从而有助于我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因此,新能源制氢是我国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并且在目前阶段解决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对于我国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新能源制氢处于示范应用阶段,并未大规模应用。而新能源制氢无法独立于目前的能源体系之外,必须与现有能源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助力于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新能源制氢可以应用于多个市场,为针对性地推广新能源制氢,本文选择其中的三个重点市场,即制氢产业的绿色化转型、综合能源系统中作为储能、电力市场中作为需求侧响应资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新能源制氢在这三个重点市场中推广的关键问题,本文的第3、4、5章分别对应这三个重点市场中推广的关键问题。除此之外,新能源制氢的推广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本文的第6章对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开展研究,有助于绿色氢能市场的建设,对新能源制氢的市场推广起到了促进和扶持作用。本文详细的研究工作如下:(1)“综合制氢”对新能源制氢推广的影响研究。首先,从技术组合创新的角度,利用新能源制氢所具有的“负碳排放”特性,将新能源制氢技术和煤制氢技术进行技术组合创新,从而提出一种“综合制氢”方案;然后,为比较不同制氢技术的优劣势,根据制氢技术的特点,建立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最后,通过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综合制氢”方案、煤制氢和新能源制氢的技术效率进行综合评估,探讨不同制氢技术的效率差异,并在新能源制氢效率测算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综合制氢”区位发展潜力进行分析。该部分的研究成果为新能源制氢推广提供一种新的制氢方案。该方案在传统电解水制氢收益的基础上,考虑“负碳排放”特性带来的环境收益,从而提升新能源制氢的综合价值,为新能源制氢项目应用的推广提供有力支持。(2)新能源制氢在综合能源系统中推广的经济性研究。首先,分别根据新能源制氢和磷酸铁锂电池两种储能方式的特点,设计电-储供能能源系统和电-热互补能源系统的基本构成思路,并明确以上两种储能方式的功能特性;然后利用改进的鸡群优化算法,以综合能源系统生命周期的年化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构建电-储供能能源系统和电-热互补能源系统的配置优化模型;最后,将上述模型用于案例分析中,从而比较新能源制氢和磷酸铁锂电池在不同负荷类型的能源系统的经济性和特性。该部分的研究成果将新能源制氢作为一种储能方式,并在“电-氢-电”情景的基础上扩展到“电-氢-电+热”情景,从而提升新能源制氢在储能应用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可为新能源制氢在综合能源系统中的推广提供重要参考。(3)考虑需求响应的新能源制氢多主体的合作运行研究。首先,根据新能源制氢的高动态响应率和宽功率调节范围的特点,将新能源制氢和新能源发电的合作模式引入电力需求响应市场中;然后,通过合作博弈的收益分配理论,以风电场和风电制氢系统联盟的总收益最高为目标,构建多风电场与风电制氢系统联合优化模型;最后,将上述模型用于案例分析中,验证在风电现货市场的背景下,多风电场与风电制氢系统联合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市场具有多方共赢的特性。该部分的研究成果将新能源制氢作为一种灵活性的需求响应资源,从而挖掘新能源制氢新的附加价值,实现新能源和电解水制氢的协同发展,可为新能源制氢在需求响应中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4)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研究。首先,对绿色氢能的定义以及识别进行介绍;然后,根据新能源制氢公司以及氢气销售公司的共同利益关系,构建基于非共享收益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模型和共享收益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模型;最后,将上述模型用于案例分析中,从而对在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下的氢能市场运作进行模拟。该部分的研究成果通过强制配额以及绿色氢能证书交易的机制,对新能源制氢推广起到了促进和扶持作用。

王源慧[3](2021)在《直接氨燃料电池中的阳极催化剂的研究》文中提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将燃料中的化学能高效转化电能的能源转化装置,具有高效率、低排放、燃料适用性广等优点,在分布式发电、制氢储能、车辆船舶增程供电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氢能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然而现阶段氢气的规模化储存和运输技术尚未成熟,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欠缺,且纯氢燃料成本仍然较高,限制了氢能产业的推广。氨气极易被压缩,含氢量高(17.8 wt%),是一种低成本的无碳燃料。相比于纯氢燃料,液氨在生产、运输和安全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SOFC各部件在一定浓度的氨气中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且SOFC工作温度(600~800℃)与氨气催化分解温度(>400 ℃)重合,因此SOFC可以直接以氨气高效发电。前期报道已经证实了氨燃料SOFC具备较好的发电性能,而其长期耐久性和热循环稳定性相关研究很少。在SOFC以氨气发电时,氨气进入阳极材料,发生催化分解反应与电化学反应。因此影响NH3-SOFC性能与耐久性的关键在于阳极材料。传统的SOFC阳极通常为Ni基陶瓷材料,当氨气进入SOFC时首先在阳极热分解为氢气和氮气,产生的氢气参加电化学反应并产生电能。由于氨气在传统的Ni基阳极的氨分解催化活性不高,进入阳极的氨气会与Ni金属发生氮化反应,不仅使阳极的催化活性降低,而且会破坏阳极的微观结构,最终使电池性能迅速衰减。因此,提高阳极的氨分解催化活性是改善氨燃料SOFC性能和耐久性的十分重要的环节。为了推动NH3-SOFC的实用化,本论文以提升其性能与耐久性为目标,主要围绕氨燃料SOFC阳极的氨分解催化特性、电化学特性、耐久性开展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可分为以下四部分:(1)以Y2O3-ZrO2(YSZ)体系的商用平管式对称SOFC(Double cathode flat-tude solid oxide fuel cell,DSC)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其在氨燃料条件下,燃料种类、燃料流量、温度、运行工况等因素对DSC发电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DSC较厚的阳极支撑体(0.49 mm)和电极结构使其具有的较高的结构强度,可以抵抗高温SOFC工作条件下的氧化还原环境。同时DSC特殊的中空孔道结构,可为氨气提供一个内反应器,从而使氨气在阳极孔道内高效分解。当DSC通入氨气燃料时,在750℃下的阳极氨转化率为83%,其对应的电池性能为:0.8 V的电压下的功率密度为195 W cm-2,与同等条件下的氢气燃料的功率密度基本接近(198 W cm-2)。随着温度的降低,阳极氨转化率降低,且氨气与氢气的电池性能差异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我们也探讨了氨气流速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氨气流速越快,阳极氨转化率越低,电池性能降低。同时对氨气燃料下的DSC在750℃下进行120h的恒流放电耐久性测试,电池电压未发现明显的衰减。此外,对以氨为燃料的DSC在550~750℃之间进行热循环测试,结果表明氨燃料DSC在经历连续15次的热循环测试后,氨燃料电池性能未出现明显的变化。与传统的平板式SOFC相比,以氨气为燃料的DSC的热循环稳定显着提高,更符合SOFC的实际运行工况。另外,通过建立基于DSC真实结构的三维多场耦合数值计算模型对DSC内部的氨分解过程进行模拟,可以发现DSC的特殊结构更有利于氨燃料SOFC的稳定运行。(2)发展在低温区间(<600℃)具备高氨分解催化活性的催化剂。采用YSZ为原始材料通过一步浸渍法制备了Ni/Ba(Zr,Y)O3(Ni/BZY),系统研究了Ni/BZY催化剂中Ni、Ba含量以及烧结温度等因素对氨分解催化活性的影响。当Ni/BZY催化剂中Ni的含量为30 wt%,Ba的含量为20 wt%,烧结温度为900℃时,氨分解转化率在560℃可达到100%。从氨分解动力学分析表明Ni/BZY催化剂的氢气反应级数为-0.07,低于绝大多数Ni基催化剂,“氢中毒效应”被显着抑制从而表现出优异的氨分解催化活性。此外,由H2-TPR和TPD实验分析可得Ni与BZY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且质子导体BZY具有一定的储氢能力,这对氨分解催化性能的提升也有很大的贡献。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从Ni到BZY载体的“氢溢流机制”。(3)为了进一步提高氨燃料SOFC阳极的氨分解催化活性,利用DSC电池的结构优势,在阳极中空孔道中直接内置氨分解催化剂,研究其在氨燃料下的电池性能和耐久性。在DSC中分别内置Ni/YSZ和Ni/BZY催化剂,在750℃下二者阳极的氨转化率分别为100%和95%,其对应的氨燃料电池性能与氢燃料电池性能基本相等。然而在650℃,DSC内置Ni/BZY催化剂的阳极氨转化率和电池性能高于显着高于内置Ni/YSZ催化剂。同时相比于DSC未放置催化剂,DSC内置Ni/BZY催化剂表现出优异耐久性。此外我们对DSC内置催化剂的氨分解催化过程进行模拟,相比于未加催化剂的DSC,电池内部的温度场和浓度场发生明显变化。此研究表明DSC内置催化剂可以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方法去提高阳极氨分解活性,进而提升氨燃料电池性能和耐久性,对碳氢燃料SOFC以及SOFC电解等领域具有借鉴意义。(4)针对DSC的独特阳极结构,通过原位浸渍法在多孔Ni/YSZ阳极表面合成BZY相以增强其催化性能。在Ni/YSZ阳极表面浸渍不同含量的Ba并高温烧结。系统研究了合成制备参数对阳极微观结的影响,并考察了Ba修饰的Ni/YSZ在氨气和甲烷燃料条件下的性能与长期耐久性。结果表明当Ba含量为3 wt%时,在Ni/YSZ阳极表面生成BZY相;相比于未改性的Ni/YSZ,3%Ba-Ni/YSZ阳极在氨燃料下催化性能大幅提升(83%→95%@750℃)。同时随着Ba含量增加至6 wt%,阳极氨分解催化活性和电池性能降低,这是由于过多的Ba破坏了Ni/YSZ的阳极结构。以3%Ba-Ni/YSZ为阳极的DSC氨气燃料下的耐久性优于Ni/YSZ阳极,在350 h内电池性能几乎无衰减。另一方面,3%Ba-Ni/YSZ为阳极的DSC在干甲烷燃料中阳极催化活性增强,在750℃下甲烷转达率达到了100%,且在750℃和150m A cm-2的恒定电流密度下使用纯甲烷燃料可以稳定发电40 h,电池表现出优异的抗积碳性性能。通过密度泛函计算(DFT)分析氢气在3%Ba-Ni/YSZ材料表面的吸/脱附特性。计算结果表明,Ni/BZY和Ni/YSZ体系相比较,氢气和氨气在BZY载体表面的吸附能高于在YSZ或者Ni表面的吸附能。同时,氨分解动力学结果表明3%Ba-Ni/YSZ阳极的氢气反应级数(-0.08)小于Ni/YSZ阳极(-1.05)。以上结果有力支持了我们提出的氢溢流假说,即氢从Ni向BZY载体的“溢流效应”减少了其在Ni表面的吸附,从而抑制了Ni催化剂表面的氢中毒效应,提升了对脱氢反应的催化活性。

李金灵[4](2021)在《高性能铂基核壳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对甲醇的电催化》文中认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DMFC)因其能量转化效率高、容易加注、环境友好、甲醇来源广泛、燃烧系统简单等诸多优势,已成为新能源研究者追逐的热点。但其阳极催化剂的高成本和低活性仍然是限制DMFC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主要“卡脖子”问题。因此,研究低成本、高活性和优异耐久性的阳极催化剂一直是DMFC商业化的研究难点及重点。研究表明,可以通过调协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及形貌特征,增加催化剂活性位点数,同时提升催化剂的内在活性,进而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本文借助新型零维碳纳米材料-石墨烯量子点(Graphene Quantum Dots,GQDs),在未使用任何稳定剂及形貌导向剂的前提下,合成了形貌可控的一维Au@GQDs@Pt纳米线及三维纳米枝晶,并以纳米线或枝晶为晶种,引入非贵金属Pb/Bi,通过调节纳米材料的形貌及Pt的电子结构,增加催化剂表面暴露的活性位点,提升催化剂的内在活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为充分降低催化剂的成本,激活催化剂的内在活性,在材料制备过程中引入储量相对丰富的Au和Pb元素,并结合催化剂的组分、结构、形貌的综合调控,在不添加任何形貌导向剂和稳定剂的情况下,采用方便、环保的逐步还原法成功制备了一维Au@GQDs@Pt3.5Pb纳米线。探索了Au@GQDs的生长机理,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合成了Au@GQDs纳米线,并以Au@GQDs纳米线为晶种,成功的合成了Au@GQDs@Pt纳米线和Au@GQDs@Pt3.5Pb纳米线。随后,测试了Au@GQDs@Pt3.5Pb纳米线对于碱性甲醇的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Au@GQDs@Pt3.5Pb纳米线催化剂具有一定的MOR活性,优于Au@GQDs@Pt纳米线和商业Pt/C。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发现Au@GQDs@Pt3.5Pb纳米线的壳层是以纳米颗粒生长在Au@GQDs表面。2、三维枝晶结构因其表面积大且粗糙,暴露出更多的原子台阶和缺陷而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活性,本文根据Au@GQDs的生长机理,合成了Au@GQDs纳米颗粒,并以纳米颗粒为晶种,成功的合成了三维结构的Au@GQDs@Pt纳米枝晶和不同Pt/Pb摩尔比的Au@GQDs@PtxPb系列纳米绒球。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Au@GQDs@Pt3.5Pb纳米绒球具有较好的MOR活性、抗CO中毒性能和稳定性,优于Au@GQDs@Pt,GQDs@Pt3.5Pb和商业Pt/C。Au@GQDs@Pt3.5Pb纳米绒球催化剂的起始电位(-0.54 V)远早于商业Pt/C催化剂(-0.44 V),其氧化电流最高,为98.86 mA/cm2,是商业Pt/C(2.61 mA/cm2)的37.88倍。作为甲醇氧化阳极催化剂,在降低其成本的同时,甲醇氧化性能也得到了增强。研究表明,较高的甲醇催化活性归因于GQDs、Au和Pt-Pb之间的电子效应以及绒球结构丰富的通道。3、从催化剂回收环保性的角度出发,用绿色金属Bi代替毒性金属Pb。实验发现,制备Au@GQDs@PtxPb纳米绒球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合成Au@GQDs@PtxBi纳米绒球,绒球以Au@GQDs为核心,合金Pt Bi枝晶作为壳。与Au@GQDs@Pt、Au@Pt3.5Bi和商用Pt/C相比,有趣的是,当Pt/Bi摩尔比为3.5时,制备的Au@GQDs@Pt3.5Bi纳米绒球仍表现出优异的甲醇氧化活性(114 m A/cm2)、稳定性和抗CO毒性能力。可见,绒球结构对于提供一个大的活性表面积和促进甲醇分子进入Pt3.5Bi壳的内部活性位点是非常重要的。此外,Au@GQDs@Pt3.5Bi的高催化性能归因于合金化后的Pt和Bi的电子效应和协同效应,可以有效降低Pt的d带中心,促进碳毒性物中间体的解吸,尤其是吸附的CO,进而有效的提高了其内部电催化活性。

袁文龙[5](2021)在《光伏燃料电池发电储能装置的设计与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全球能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利用清洁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已经势在必行。其中,光伏发电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光伏电池无法实现对电能的储存,导致供电过程存在间歇性。因此有必要把光伏发出的电能进行储存,以便需要时再使用,进而保证供电的连续性。本文采用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及燃料电池发电技术,设计了一套小型光伏燃料电池发电储能装置,并在此基础上,本文设定了一个负载为5k W级的用户,根据负载对此装置进行了放大设计,为不同用户建设光伏燃料电池发电储能装置提供技术参数及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工作:(1)本文首先开展了小型光伏燃料电池发电储能装置的设计工作;根据光伏电池与燃料电池发电的特点,构建了发电储能装置的基本结构,并对装置中主要的子组件进行了介绍与选型。同时根据装置的工作原理,依次完成了光伏电池组件、燃料电池组件、电解池组件及储存装置的结构、容量及连接方式设计。在对燃料电池关键部件流场的设计中,本文通过Fluent软件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模块建立了流道仿真模型,分析了流道尺寸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并对流道尺寸进行了优化设计;在对光伏支架的设计中,本文通过MATLAB/simulink搭建了光伏电池的仿真模型,分析了光照强度对光伏电池的影响,结合仿真结果的分析,对小型装置的光伏支架进行了设计,通过以上工作完成了小型光伏燃料电池发电储能装置的设计。(2)接着,本文采用实验的方法,对小型光伏燃料电池发电储能装置发电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同时根据能量守恒及法拉第定律,对发电储能装置的能量转换效率进行了计算,并获取实验技术参数。(3)最后,根据本文设定的用户负载,对光伏燃料电池发电储能装置进行了放大设计,以小型发电储能装置为参考,结合实验技术参数为用户配置了子组件的容量参数,确定了光伏支架倾斜角,同时完成了装置的安装布局设计,并通过效益分析得到:该装置具有显着的经济与环境效益。通过本文对光伏燃料电池发电储能装置的实现,可以为不同用户建设发电储能装置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更有利于推动发电储能装置的应用与发展。

刘守一[6](2021)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气体扩散层制备机理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具有非常多的优点,包括清洁无污染、能量转换效率高、合适运行温度以及可靠性高等特点,因此被用作为能量转换装置,并且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目前PEMFC也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其技术瓶颈也尤为突出。电池高电流密度工作时阴极侧产水较多,导致排水不及时易水淹,因此性能快速下降。而位于催化剂层(CL)和气体扩散背衬层(GDBL)之间的微孔层(MPL)对PEMFC的水管理和气体传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论文针对燃料电池面临的技术瓶颈,从MPL的材料和结构入手,制备出性能优异的阴极气体扩散层(GDL)来降低PEMFC的制造成本,加快商业化进程。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本论文中选取无毒、低成本的无水乙醇为溶剂,普遍使用的聚四氟乙烯作为疏水剂,以及低成本易得的乙炔黑和Vulcan XC-72作为导电炭黑,制备具有孔径梯度的分级MPL式GDL。通过对物理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的测试分析,研究了分级MPL和商业MPL之间的差别,以及它们各自对燃料电池性能和水管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喷涂制备的GDL不仅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而且还具有较低的电阻率。和商业GDL相比,当湿度为60%时,最大功率密度增加了25%,湿度为100%时,最大功率密度增加了12%。(2)研究并优化了分级式GDL的制备工艺。并不是所有分级MPL都能产生积极效果,炭黑浆料的喷涂顺序通过影响分级MPL合理的孔径梯度严重制约电池的性能。通过优化制备工艺,GDL先喷涂一层乙炔黑,再喷涂一层Vulcan XC-72,在高电流密度下具有更好的燃料电池性能。(3)系统研究了分级MPL式GDL的厚度和疏水性能,并在60%加湿和100%加湿的条件下测试了电池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MPL厚度的调节增加了GDL 0.5-7μm和20-100μm孔隙的数量,这更有利于排水。因此,厚度的调节更有利于高湿度下的电池性能。而梯度疏水设计使得改性中间层的MPL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而对反应气进行加湿,这在低湿度下效果更好。(4)通过乙炔黑和Vulcan XC-72的复合对GDL的孔径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碳粉制备的MPL结合了两种碳粉的优点,具有更加合理的孔结构。此外,通过调整复合碳粉的配比对GDL的孔径分布做了进一步的优化。特别的,具有70wt.%乙炔黑和30wt.%Vulcan XC-72的GDL表现出了最佳的性能。与商业GDL相比,本文对GDL结构和材料组成的优化对于提高电池性能,以及改善水管理具有明显的优势,为GDL的发展以及解决燃料电池的技术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吴桂良[7](2021)在《我国氢能产业链难题待解》文中认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初具条件,但在产业链布局、成本与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上尚未自主,并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商业化应用场景单一等诸多难题。从另一个角度则应该看到其中的发展潜力巨大,只要解决好统筹布局、技术研发、降低成本等难题,势必迎来一个新的增长领域。

黎冲森[8](2021)在《直面燃料电池汽车普及化困局》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普及率偏低,被看作叫好不叫座。要真正做到叫好又叫座,它需要补足短板,才能全面产业化和商业化,最终实现破局。2021年1月,广汽埃安因称将推出"续航1000公里"和快充"8分钟内充满80%"的车型而在业内引发巨大争议。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说:"如果某一位说他的车既能跑一千公里,又能几分钟充完电,还特别安全,成本还非常低,那大家不用相信,因为这在目前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

杜泽学[9](2021)在《车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技术研发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车用燃料电池系统成本的不断降低和电堆耐久性能的提高促进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快速发展。燃料电池堆是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的核心单元,电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和气体扩散层是制造燃料电池堆的基本材料,决定了电堆的成本和耐久性能。本文从应用角度对国内外电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和气体扩散层制造技术的应用发展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国内发展燃料电池电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和气体扩散层制造技术的重要性和国内产业化水平落后的原因,提出了发展的建议,为这些关键材料加快国产化提供参考,以期尽快提高国产燃料电池堆耐久性能、降低制造成本。

杜德春[10](2020)在《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文中认为本翻译报告是基于对“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英中翻译任务的一份报告。所翻译的源语材料是国际能源署(IEA)为2019年二十国集团能源部长级会议而编写的一份报告。译者主要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Wordfast、Xbench以及Google Translate等完成了这一翻译任务。本报告采用定性分析,只针对该翻译任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翻译总结。译者所翻译的文本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科技英语中多用复合句,甚至会出现多重复合句的情况,因此复合句的翻译是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基于这一特点以及对所翻译材料的具体情况分析,译者着重选取了其中的定语从句的翻译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报告由六章组成。第一章是概论部分,主要介绍对翻译任务的要求、翻译文本的特点分析、本报告的结构以及方法论。第二章主要介绍译前准备,包括文字识别、项目创建、术语库和记忆库创建、文件分析以及伪翻译处理等。第三章是对翻译过程的介绍,包括译后编辑、质量保证以及译文导出等。第四章是本报告的重点部分,针对该翻译任务中的有关翻译处理案例进行分析。译者基于对所选翻译文本的分析和总结,着重对源语材料中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讨论。基于该翻译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定语从句的翻译处理方法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译为前置定语、译为主句、译为状语从句以及译为从属小句。其中部分大类中又进行了小类的细分,译为前置定语这一类别又分为译为“所+v.+的”结构做前置定语以及“v.+Obj.+的”动宾结构做前置定语。译为状语从句这一类别又分为目的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以及让步状语从句。译为从属小句的类别又分为完全重复或部分重复先行词引导分句、以及总结性重复先行词引导分句。第五章是译后反思与提高部分,通过对比译者译本与校对后的译本,总结翻译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在该部分,译者主要选取了三方面比较普遍的问题进行探讨:“而且”与“并且”的辨析、逻辑关系的误用以及“对+obj.+进行+v.”结构,从而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同时也为其他译者或翻译爱好者作为提醒,避免出现类似错误。第六章对本报告进行了整体总结。本报告对科技英语翻译从业者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对科技英语翻译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本报告仅仅是基于所选翻译项目的案例,对定语从句处理方法的进行了定性总结和分析,因此,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利用相当大的扩展语料库进行类似的定量统计分析,其代表性和适用性则应更好。

二、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及其成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及其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氢能技术适用性及经济性评估
    (一)氢气制取
        1. 技术特征
        2. 成本分析
    (二)氢气储运
        1. 技术特征
        2. 成本分析
    (三)氢气使用
        1. 交通行业
        2. 工业
        3. 其他行业
二、氢能技术预见
    (一)氢能本征技术发展预测
    (二)氢能与替代技术竞争分析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2)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的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的关键问题
        1.2.1 兼顾低成本和低碳排放的制氢方案问题
        1.2.2 综合能源系统中作为储能的经济性问题
        1.2.3 需求响应中多主体合作运行问题
        1.2.4 推广过程中政策支持的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的影响因素研究
        1.3.2 新能源制氢评价的研究动态
        1.3.3 新能源制氢综合利用的研究动态
        1.3.4 绿色证书交易机制研究动态
        1.3.5 总体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能源制氢的概念界定
        2.1.2 其他相关概念界定
    2.2 基础理论介绍
        2.2.1 新能源制氢的评价理论
        2.2.2 能源系统规划理论
        2.2.3 合作博弈理论
        2.2.4 绿色证书交易机制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合制氢”对新能源制氢推广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综合制氢”方案原理
        3.2.1 化石燃料制氢技术
        3.2.2 新能源制氢技术
        3.2.3 “综合制氢”方案
    3.3 制氢方案的效率评价模型
        3.3.1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评价模型
        3.3.2 效率指标构建和数据来源
    3.4 制氢方案的效率评价结果
        3.4.1 化石能源制氢与新能源制氢的效率对比分析
        3.4.2 “综合制氢”对新能源制氢效率的提升分析
    3.5 “综合制氢”的区位推广潜力分析
        3.5.1 区位推广潜力评价模型
        3.5.2 区位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5.3 区位发展潜力评价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能源制氢在综合能源系统中推广的经济性研究
    4.1 引言
    4.2 新能源制氢在综合能源系统中的作用
        4.2.1 综合能源系统的基本框架
        4.2.2 新能源制氢作为储能的原理
        4.2.3 电-储供能系统
        4.2.4 电-热互补系统
    4.3 综合能源系统规划的成本收益模型构建
        4.3.1 能源管理策略
        4.3.2 规划成本收益目标函数
        4.3.3 模型约束条件设定
        4.3.4 基于鸡群优化算法的模型求解框架
    4.4 算例分析
        4.4.1 电-储供能情景下新能源制氢的经济性对比分析
        4.4.2 电-热互补情景下新能源制氢的经济性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需求响应的新能源制氢多主体的合作运行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需求响应的合作运行原理
        5.2.1 新能源消纳中需求响应的作用与原理
        5.2.2 新能源制氢参与需求响应的合作运行原理
    5.3 合作运行情景的构建
        5.3.1 新能源制氢中各主体合作运行的优化模型
        5.3.2 相关的考虑及假设
    5.4 基于合作博弈论的收益分配模型
    5.5 算例分析
        5.5.1 基本数据
        5.5.2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绿色氢能的定义与识别
    6.3 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模型
        6.3.1 问题描述
        6.3.2 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模型构建
        6.3.3 基于收益共享的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模型构建
        6.3.4 模型求解
    6.4 案例分析
        6.4.1 参数设置
        6.4.2 优化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3)直接氨燃料电池中的阳极催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氨燃料SOFC概述
        1.2.1 氨燃料SOFC工作原理
        1.2.2 氨燃料SOFC效率的热力学原理
        1.2.3 氨燃料SOFC研究现状
    1.3 氨燃料SOFC阳极材料
        1.3.1 贵金属阳极
        1.3.2 Ni/YSZ阳极
        1.3.3 Ni/doped-CeO_2阳极
        1.3.4 钙钛矿阳极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
    2.2 实验的表征
        2.2.1 X射线衍射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4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
        2.2.5 H_2程序升温还原
        2.2.6 H_2程序升温脱附
        2.2.7 气相色谱仪
        2.2.8 电池测试系统
        2.2.9 电化学工作站
第三章 平管式对称NH_3-SOFC电池性能和耐久性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2.1 电池的制备
        3.2.2 氨分解催化活性评价
        3.2.3 DSC电池内氨气分解过程模拟
    3.3 Ni/YSZ粉末的氨分解催化活性
    3.4 以氨气为燃料的DSC电池性能
    3.5 以氨为燃料的DSC的耐久性和热循环稳定性
    3.6 氨气在DSC电池内的催化分解过程模拟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i/BZY催化剂的开发及其氨分解反应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Ni/BZY催化剂的制备
    4.3 Ni/BZY催化剂的合成工艺
        4.3.1 Ni含量对Ni/BZY催化剂合成的影响
        4.3.2 Ba含量对Ni/BZY催化剂合成的影响
        4.3.3 烧结温度对Ni/BZY催化剂的合成影响
    4.4 Ni/BZY催化剂的氨分解催化性能
    4.5 Ni/BZY催化剂的氨分解动力学研究
    4.6 Ni/BZY催化剂的氨分解反应机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置催化剂对NH_3-SOFC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电池的制备
        5.2.2 DSC电池内置催化剂物理场模拟
    5.3 DSC内置催化剂的氨燃料电池性能
    5.4 DSC内置催化剂的氨燃料电池的耐久性
    5.5 DSC内置催化剂的物理场模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Ba-Ni/YSZ阳极对NH_3-SOFC性能与耐久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和理论计算
    6.3 Ba-Ni/YSZ阳极结构与微观形貌
    6.4 Ba-Ni/YSZ阳极的氨燃料发电性能和耐久性研究
    6.5 Ba-Ni/YSZ阳极的氢溢流效应
    6.6 Ba-Ni/YSZ阳极的干甲烷燃料电池性能和耐久性研究
    6.7 Ba-Ni/YSZ表面氢溢流效应的理论计算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高性能铂基核壳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对甲醇的电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ce fuel cell,PEMFC)
    1.3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DMFC)
        1.3.1 概述
        1.3.2 结构和工作原理
        1.3.3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1.3.4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应用现状
    1.4 DMFC阳极催化剂研究进展
        1.4.1 碱性介质中Pt基催化剂反应机理
        1.4.2 阳极催化剂的选择条件及设计要求
        1.4.3 碱性甲醇中阳极催化剂类型
        1.4.4 影响Pt基催化剂性能的因素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设计及表征方法
    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催化结构与性能表征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ion microscope,TEM)
        2.3.2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um,UV-vis)
        2.3.3 X射线谱学技术
        2.3.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nductivelycoupled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ICP-AES)
    2.4 工作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2.4.1 工作电极的制备
        2.4.2 电化学测试方法
第3章 一维Au@GQDs@Pt_xPb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对碱性甲醇的电催化氧化
    3.1 前言
    3.2 Au@GQDs@Pt_xPb纳米线的制备
    3.3 结果和讨论
        3.3.1 材料表征
        3.3.2 电催化氧化甲醇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维Au@GQDs@Pt_xPb纳米绒球的制备及其对碱性甲醇的电催化氧化
    4.1 前言
    4.2 Au@GQDs@Pt_xPb纳米绒球的制备
    4.3 结果和讨论
        4.3.1 材料表征
        4.3.2 电催化氧化甲醇性能测试
        4.3.3 Au@GQDs@Pt_(3.5)Pb纳米绒球催化活性增强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维Au@GQDs@Pt_xBi纳米绒球的制备及其对碱性甲醇的电催化氧化
    5.1 前言
    5.2 Au@GQDs@Pt_xBi纳米绒球的制备
    5.3 结果和讨论
        5.3.1 材料的表征
        5.3.2 电催化氧化甲醇性能测试
        5.3.3 电化学测试中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光伏燃料电池发电储能装置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发电储能装置的结构及组成
    2.1 发电储能装置的结构设计方案
    2.2 光伏电池
        2.2.1 光伏电池的分类
        2.2.2 光伏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3 光伏电池的特点及输出特性
    2.3 电解池
        2.3.1 电解池的分类
        2.3.2 PEM电解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4 燃料电池
        2.4.1 燃料电池的分类
        2.4.2 PEM燃料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4.3 PEM燃料电池的特点及输出特性
    2.5 氢气的储存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电储能装置的设计
    3.1 光伏电池组件的设计
        3.1.1 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
        3.1.2 光伏电池组件的整体结构设计
        3.1.3 光伏容量及阵列方式的确定
        3.1.4 光伏支架的设计
    3.2 燃料电池与电解池组件的设计与制备
        3.2.1 燃料电池的数学模型
        3.2.2 燃料电池整体结构设计
        3.2.3 流场及端板的设计
        3.2.4 膜电极的设计与制备
        3.2.5 集流体的选型
        3.2.6 电解池的设计与制备
    3.3 储存装置的设计
        3.3.1 存储需求分析
        3.3.2 存储罐的结构设计
        3.3.3 共储罐的体积容量确定
    3.4 光伏电池与电解池连接方式的选择
        3.4.1 间接连接方式
        3.4.2 直接连接方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电储能装置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测试装置及仪器
    4.2 实验测试方案的设计
        4.2.1 光伏发电部分
        4.2.2 电解水部分
        4.2.3 燃料电池发电部分
    4.3 实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4.3.1 发电储能装置的输出性能测试
        4.3.2 发电储能装置的能量转换效率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电储能装置的放大设计与分析
    5.1 用户用电情况介绍
    5.2 装置组件的设计
        5.2.1 光伏支架倾斜角的确定
        5.2.2 装置各组件的设计及选型
    5.3 发电储能装置的安装设计
    5.4 发电储能装置的成本分析
        5.4.1 成本构成
        5.4.2 成本计算
    5.5 发电储能装置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效益分析
        5.5.2 环境效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气体扩散层制备机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概述
        1.2.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结构组成
        1.2.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2.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极化现象
    1.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气体扩散层
        1.3.1 气体扩散层概述
        1.3.2 气体扩散层中的水/气传质
        1.3.2.1 气体扩散层中的水管理
        1.3.2.2 气体扩散层中的气管理
        1.3.3 气体扩散层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的内容
2 实验设计与表征测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气体扩散层的制备工艺
        2.3.1 碳纸的疏水化处理
        2.3.2 微孔层的制备
    2.4 表征与测试
        2.4.1 物理表征
        2.4.1.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1.2 疏水性
        2.4.1.3 电阻率
        2.4.1.4 孔结构
        2.4.1.5 表面粗糙度
        2.4.2 电化学表征
        2.4.2.1 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测试
        2.4.2.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2.5 本章小结
3 分级微孔层式气体扩散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分级微孔层制备材料
        3.2.2 分级微孔层制备设备
        3.2.3 分级微孔层制备过程
    3.3 测试部分
        3.3.1 燃料电池测试材料
        3.3.2 物理和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电导率测试分析
        3.4.2 疏水性测试分析
        3.4.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分析
        3.4.4 表面粗糙度测试分析
        3.4.5 孔隙率测试分析
        3.4.6 孔径分布测试分析
        3.4.7 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测试分析
        3.4.8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分级微孔层式气体扩散层的厚度和疏水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微孔层制备材料
        4.2.2 微孔层制备设备
        4.2.3 微孔层制备过程
    4.3 测试部分
        4.3.1 燃料电池测试材料
        4.3.2 物理和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电导率和水接触角测试分析
        4.4.2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分析
        4.4.3 孔径分布测试分析
        4.4.4 孔隙率测试分析
        4.4.5 单电池性能测试分析
        4.4.6 最大功率密度测试分析
        4.4.7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复合碳粉调控气体扩散层的孔径分布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气体扩散层制备材料
        5.2.2 气体扩散层制备设备
        5.2.3 气体扩散层制备过程
    5.3 测试部分
        5.3.1 燃料电池测试材料
        5.3.2 物理和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碳粉特性的测试分析
        5.4.2 疏水性测试分析
        5.4.3 电导率测试分析
        5.4.4 孔径分布测试分析
        5.4.5 孔隙率测试分析
        5.4.6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分析
        5.4.7 表面粗糙度测试分析
        5.4.8 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测试分析
        5.4.9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我国氢能产业链难题待解(论文提纲范文)

氢能产业链建设面临的难题
    布局难题
    成本难题
    制氢成本
    氢气储运成本
    加氢站成本
氢能产业链的技术难题
如何打通整个氢能产业链
    顶层设计应规范产业链布局
    全链条技术升级

(8)直面燃料电池汽车普及化困局(论文提纲范文)

产销瓶颈
成本高企
两不“熟”
单腿走路

(9)车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技术研发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催化剂
    1.1 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散与负载技术
        1.1.1 浸渍还原法
        1.1.2 胶体法
        1.1.3 有机溶胶法
        1.1.4 微乳液法
    1.2 催化剂性能稳定化技术
        1.2.1 铂纳米粒子的抗迁移技术
        1.2.2 铂纳米粒子的抗溶解技术
        1.2.3 碳载体腐蚀的抑制技术
    1.3 国内PEMFC催化剂的应用市场与国产化
2 质子交换膜
    2.1 均质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
    2.2 结构增强型全氟磺酸质子交换复合膜
    2.3 质子交换膜的国产化
3 气体扩散层
    3.1 气体扩散层组成与功用
    3.2 气体扩散层的制造与成本
    3.3 气体扩散层的应用市场与国产化
4 结语与展望

(10)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Overview
    1.1 Task Description
    1.2 Text Features
    1.3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1.4 Report Structure
    1.5 Methodology
Chapter 2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 Character Recognition
    2.2 Project Creation
    2.3 Creation of Glossary and Translation Memory
    2.4 File Analysis
    2.5 Pseudo-translation
    2.6 Summary
Chapter 3 Machine Translation Post-Editing
    3.1 Editing of Target Segments
    3.2 Quality Assurance
    3.3 Translation Export
    3.4 Summary
Chapter 4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4.1 Translation into Pre-modifier
    4.2 Translation into Main Clause
    4.3 Translation into Adverbial Clause
    4.4 Translation into Subordinate Clause
    4.5 Summary
Chapter 5 Contrast between Translator’s and Proofread Versions
    5.1 Distinction between “而且”(erqie) and “并且”(bingqie) in Chinese
    5.2 Misinterpretation of Logical Relationship
    5.3 “对(dui)+obj.+进行(jinxing)+v.” Structure
    5.4 Summary
Chapter 6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amples of Source Text in PDF Format
Appendix Ⅱ Glossary
Appendix Ⅲ Translation Versions
Acknowledgements

四、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及其成本(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 徐硕,余碧莹.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的关键问题研究[D]. 刘诗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直接氨燃料电池中的阳极催化剂的研究[D]. 王源慧.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4]高性能铂基核壳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对甲醇的电催化[D]. 李金灵.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光伏燃料电池发电储能装置的设计与分析[D]. 袁文龙.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6]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气体扩散层制备机理及实验研究[D]. 刘守一.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7]我国氢能产业链难题待解[J]. 吴桂良.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2021(03)
  • [8]直面燃料电池汽车普及化困局[J]. 黎冲森. 汽车纵横, 2021(03)
  • [9]车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技术研发应用进展[J]. 杜泽学. 化工进展, 2021(01)
  • [10]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D]. 杜德春.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及其成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