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角营养袋嫁接育苗

酸角营养袋嫁接育苗

一、酸角营养袋嫁接育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廖礼彬[1](2016)在《甜酸角谱系地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甜酸角(Tamarindus indica L.)为苏木科(Caesalpiniaceae)酸豆属(Tamarindus)的单种属热带果树,是一种常绿高大的乔木。其果实是特色热带水果,果肉营养丰富、种子可提取罗望子胶;树形美观,耐贫瘠、干旱,且速生,是热带地区常见的园林和生态绿化树种,尤其在干热河谷地区,能够很好的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认为甜酸角的原产地在非洲热带,现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甜酸角虽然分布广,但由于受到分布零星和生境逐渐破坏的影响,其种质资源正在迅速的减少,一些优良种质资源甚至逐渐灭绝。虽然甜酸角种质资源丰富,分布区广,但由于对资源分布状况了解不够,尤其是遗传多样性分布及分化状况所知甚少,不仅影响了资源的有效保护,也难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全面采样的基础上,系统研究甜酸角果实表型变异、物种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摸清甜酸角资源状况及分布规律,揭示这个单属种的分布、分化过程,也为其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甜酸角只有个别居群的个别果实表型具有显着变异,但各居群的各个果实表型多样性均较高。JH居群的蛋白质含量(12.75%)和Fe含量(17.35mg/100g)、YS居群的总糖含量(46.78%)、YY居群的总酸含量(20.25%)和Mn含量(0.90 mg/100g)均与其余7个居群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而其余7个居群间差异不显着;各居群果肉蛋白质含量变化从1.42%到12.75%,极差达11.33%。atpF-atp H片段和ITS2片段分析结果表明,甜酸角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变异主要是在居群内,居群间遗传分化不显着;单倍型聚类将所有单倍型分为两组:非洲和亚洲。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为atpF-atp H:HT=0.882,HS=0.787,π=0.373×10-2;ITS2:HT=0.563,HS=0.660,π=0.551×10-2。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atpF-atp H:GST=0.107,NST=0.397;ITS2:GST=0.148,NST=0.216。AMOVA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atpF-atp H:59.70%,ITS2:78.40%)。两个基因片段的Network分析结果均将甜酸角12个居群分为非洲、亚洲两个谱系,且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成显着正相关(atpF-atp H:r=0.779,P=0.03;ITS2:r=0.546,P=0.03;P<0.05)。微卫星标记分析结果显示,甜酸角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间遗传分化水平较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聚类分析支持甜酸角分为非洲、亚洲两谱系。甜酸角的遗传多样性为HO=0.316,HE=0.356,HS=0.386,HT=0.457;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156。AMOVA结果显示,居群间和居群内的遗传变异分别为24%和76%。基于Nei’s遗传距离为基础构建的NJ树将甜酸角12个居群分为非洲和亚洲两个谱系,且各居群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606,P=0.04,P<0.05)。我们推断:非洲谱系的甜酸角由人为引种传入亚洲,逐渐演化形成了目前的亚洲谱系。由于甜酸角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果树,地区间或国家间尤其是在亚洲地区较为频繁的引种等人为因素,加强了各居群间的基因流(Nm=1.138),削弱了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造成的地理隔离影响,因此造成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部。而非洲与亚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地理障碍,人为因素影响较小,使得分属两个大陆的居群间基因交流受阻,最终形成了目前亚洲、非洲两个谱系的格局。甜酸角在物种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居群间的遗传差异以及果实性状的差异均较小,可为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丰富的材料,为种质资源的获取指明了方向。丰富的种质资源才能提供更大的利用价值,因此我们建议禁止乱砍滥伐等破坏甜酸角种质资源的行为,并采取在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居群(如YX居群)所在的地区划分保护区或建立种质资源库,以及将较大树龄的甜酸角果树列入古树名木进行种质资源的保护。

李青华,赵培仙[2](2014)在《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以元谋为例》文中认为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特殊地理环境区内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在开展恢复植被和生态重建所取得的成果研究基础上,提出应开展耐旱树种筛选和引进树种驯化适应性、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造林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配套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成林率的新配套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科技成果技术整合应用;探讨了植被恢复中所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阐述了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开展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研究工作,强调了适宜树种筛选、科学的造林整地要求、保水剂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应用,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植被恢复重建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马天晓,姚顺阳,刘震,王艳梅[3](2012)在《酸角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从酸角的地理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类型划分,酸角的开发利用,酸角的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对酸角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了酸角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酸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赵琼玲,沙毓沧,段曰汤,金杰,何璐,刘海刚,李丽[4](2011)在《罗望子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罗望子(Tamarindus indica L.)是丰产多用途的常绿高大优良果树。本文系统地对罗望子种质资源收集和整理、繁殖栽培技术、果实的化学组分分析和开发利用以及生态学价值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今后应加强罗望子种质资源评价及开花结实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肖艳,黄建昌,梁关生,冯颖竹[5](2008)在《酸豆引种初报》文中研究指明

韩炜[6](2007)在《长江上游3个典型生态脆弱区综合整治技术模式及其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广泛收集长江上游3个典型生态脆弱区(岷江上游退化生态区、四川盆周低山丘陵退化生态区和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区)生态综合整治模式与关键技术资料,采用时间序列与空间序列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系统总结和整合近年来生态脆弱区综合整治模式及关键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对项目区内不同整治技术模式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发现了脆弱生态区不同综合整治技术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及推广途径。为适宜于不同生态脆弱区综合整治技术的选择与推广提供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建立了评价西部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的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从治理效果、综合效益、生态适宜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对不同脆弱生态区综合整治技术模式进行全面评价和系统整合,提出了各种退化生态区综合整治技术模式推广的空间范围和实施条件。1提供3个典型区综合整治模式及关键技术清单分类成果在分析3个生态退化区域(岷江上游生态脆弱区、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区)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生态综合整治的主要模式配置、技术措施、主综合效益及适宜推广地区进行了系统总结。(1)岷江上游流域主要形成5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分别是:干旱河谷区粮、树、草带恢复与重建模式;干旱河谷区生态农林经济恢复与重建模式;典型亚高山生态公益林快速恢复模式;中山落叶阔叶灌木低效林生态功能恢复与调控模式及高效复合农林经营模式。(2)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主要形成4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分别是:农田林网式桑果经济林模式;坡地林带式固土保坎经济林模式;山地水土保持用树林、经济林混交与复合模式及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区的整治模式。(3)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区主要形成3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具体为11种配置模式分别是:植被恢复及农业生态治理模式主要包括雨养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模式;集水补灌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模式及适水灌溉生态农业模式3种;退化土地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元谋干热河谷坝周低山丘陵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云南农科院元谋热作所酸角-农作物(绿肥、饲料)复合经营模式;宁南干热河谷坡耕地粮食与木本固氮植物复合经营模式及米易立体农业开发中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4种;退耕还林的主要造林模式包括经济林模式;生态林模式;用材林模式及林草混交立体模式4种。2构建长江上游地区3个脆弱生态区生态治理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客观标准及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指标体系,结合当地生态环境治理的实际情况,为切实反应西部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水平,建立起生态、经济、社会评价的3项主体指标;为反映各主体指标的基本内容,建立起包括植被状况、土地资源、环境、适应性等10项分类指标;最后建立包括植被成活率、保存率、水土流失面积、系统稳定性、农民的收入增加率和可推广性等30项群体指标,系统形成四个层次的西部退化生态系统整治技术与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3系统集成长江上游脆弱生态区生态治理模式关键技术并评价其适宜性在广泛收集资料和专家评分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治理模式进行综合评价。(1)岷江上游流域从生态效益来看,干旱河谷区生态农林经济恢复与重建模式明显好于其他三种模式,其次是典型亚高山生态公益林快速恢复模式,而干旱河谷区粮、树、草带恢复与重建模式的生态效益不如中山落叶阔叶灌木低效林生态功能恢复与调控模式。经济效益方面,高效复合农林经营模式最好,其次是干旱河谷区生态农林经济恢复与重建模式,其他三种模式相差不大,5种模式的取得效果较为理想一致社会效益。(2)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从生态效益来看,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区的整治模式明显好于其他三种模式,但经济效益并不突出;其次是山地水土保持用材林、经济林混交与复合模式,而农田林网式桑果经济林模式的生态效益不如坡地林带式固土保坎经济林模式。经济效益较好的为农田林网式桑果经济林模式,其次是坡地林带式固土保坎经济林模式和山地水土保持用材林、经济林混交与复合模式。(3)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区①在植被恢复及农业生态治理模式中,雨养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模式生态效益明显好于其他两种模式,但其经济效益则不明显。其次是适水灌溉生态农业模式生态效益较好,且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集水补灌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模式的生态效益不如以上两种。②在退化土地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中,云南农科院元谋热作所酸角-农作物(绿肥、饲料)复合经营模式生态效益明显好于其他三种模式,经济效益一般;其次是元谋干热河谷坝周低山丘陵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生态效益较好。经济效益最好的为宁南干热河谷坡耕地粮食与木本固氮植物复合经营模式,其次为米易立体农业开发中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③在退耕还林的主要造林模式中,林草混交立体模式生态效益稍好于其他三种模式;其次是生态林模式,而经济林模式的生态效益不如用材林模式,但用材林模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经济效益。从以上评价可结果以看出,各种治理模式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其中脆弱生态区在以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理念下,取得了显着的生态效益,在以经济模式为主的区域,也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效果,同时各种治理模式还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综合来看,在西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较好地做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均衡、协调地发展。4提出3个典型生态脆弱区不同生态治理模式的适应范围和推广途径及其保障体制(1)生态综合治理的推广模式“基地+公司+农户+政府+科研单位”五位一体推广模式;国有式开发推广模式;统一结合式开发推广模式;股份式与村组联合式开发推广模式;典型大户示范式开发推广模式;公司+农户式开发推广模式;职工返乡开发推广模式;扶贫式开发推广模式;卖荒促开发推广模式。(2)生态综合治理的推广途径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大户经营;股份制与村组联合;国有开发经营;生态移民经营。(3)生态综合治理模式推广的体制保障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创新;提升西部的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提高西部农业的竞争力;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赵保荣,张乔伟[7](2007)在《酸角嫁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于2002-2004年在属干热河谷地区的元江坝进行以当地酸型酸角为砧木,泰国甜型酸角为接穗的酸角嫁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嫁接方法的嫁接效果无明显差异;嫁接季节以4月为宜,此时嫁接不但成活率高,而且可以当年出圃定植;选用1年生的砧木和接穗嫁接,其成活率较高;嫁接后7-10d进行第1次灌水,对于嫁接成活更为有利。研究结果对酸角的品种改良,良种扩繁和良种苗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为早实、丰产、优质的酸角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肖艳,梁关生,黄建昌,赵春香[8](2007)在《罗望子嫁接繁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一鹤,杨时宇,王兵益,胡海宏,温琼文,赵宝荣[9](2006)在《泰国甜角嫁接繁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对云南省元江干热河谷引进的泰国甜角开展嫁接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嫁接方法、嫁接时间、切砧高度、砧木类型、砧木龄级、接穗年龄、接穗位置和天气条件等因子对嫁接成活率有明显影响.嫁接方法宜采用技术简单、操作方便的切接法,其平均成活率75.0%76.4%;嫁接时间宜选在34月;用半年生切砧苗作砧木,切砧高度在2040 cm比较适合;接穗的位置效应明显,宜选1年生枝的基部和中部枝段,带12个腋芽的穗段为优;此外,天气状况对嫁接成活率也有显着影响,以阴天或雨后晴天嫁接为宜.采用常规管理技术,嫁接后3个月可育成甜角嫁接苗进行造林.

郎南军[10](2005)在《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在分析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退化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对云南干热河谷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金沙江元谋干热河谷研究区四年的人工植被恢复和人工促进天然植被恢复定点定位研究,揭示了环境胁迫与植物抗逆性是影响植被群落结构稳定和生态系统优化的重要特征因子,阐明了植被群落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构成了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和重建核心关键的思想,目的是为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建立气象站,重点观测研究区的降雨、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蒸发等影响植被恢复相关气象因子;通过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解读气象因子在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中的作用原理;研究表明:由于干热河谷的降水少且分配不均,光照充足气温高,蒸发量巨大,空气湿度小,冬春夏初呈灾害性干旱缺水,因此植被恢复极为困难。 (2)通过比较观测分析,探明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在植物群落恢复后对小气候的影响和作用;研究表明:①林中与林外地温存在极差值,各层次地温出现时刻延后;②在干季,林外、林中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差别不大;③林外平均蒸发量大于林中。 (3)通过对研究区土壤因子的调查、定期测定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不同季节的土壤水分,摸清干热河谷不同地形部位土壤的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及水分含量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①干热河谷土壤空间变异程度大;②干热河谷土壤结构差,容重偏高,保水能力差;③干热河谷土壤水分动态有雨季和旱季之分,而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差异相对较大;④干热河谷地温比较高,土壤热量交换昼夜可逆;⑤干热河谷区土壤坚硬致密,入渗能力差,研究区表层土壤初渗速率大小顺序为:加勒比松+车桑子混交林>加勒比松纯林>山合欢纯林>桉树纯林>山毛豆+车桑子混交林>裸地>膨胀土; (4)应用相应的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研究干热河谷植物在水分胁迫下光合系统的光能吸收、转换和利用效率等植物生理生化因子;研究表明:①实验植物光合午休现象主要是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光抑制引起的,其保护光合机构免受损伤;②实验植物车桑子在严重的水分胁迫下,仍能维持基本的光合生理能力,在PAR仍不低于1300umol.m-2.s-1情况下,Pn达到很高水平,这说明乡土植物对水分胁迫和高光强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5)运用叶片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MDA、SOD、POD、荧光、叶绿素含量、Pro等八个生理生化指标,分析评价植被物种抗旱能力的大小;研究表明:①在受到水分胁迫时,乡土树种车桑子和清香木幼苗更耐干旱;②在水分胁迫环境下,乡土树种车桑子叶片中的PSⅡ能保持比较高的光化学活性;③水分胁迫下,车桑子叶片中的光合色素系统比山毛豆、银合欢的更稳定,车桑子叶片中的光合色素系统更耐

二、酸角营养袋嫁接育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酸角营养袋嫁接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甜酸角谱系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以及目的与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问题与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甜酸角果实表型特征变异的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果实形态特征分析
        2.2.2 营养成分以及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atpF-atpH_KIM和ITS2片段的甜酸角谱系地理学分析
    3.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数据分析
        3.2.1 序列测序结果的处理和单倍型的统计
        3.2.2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
        3.2.3 单倍型建树和网状分支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序列特征以及单倍型的分布
        3.3.2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3.3.3 单倍型建树与网状分支分析
    3.4 小结
        3.4.1 遗传多样性
        3.4.2 遗传结构
        3.4.3 居群谱系关系
第四章 基于SSR的甜酸角谱系地理学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总DNA的提取
        4.1.3 SSR引物的开发和筛选
        4.1.4 SSR引物的PCR扩增
    4.2 数据分析
        4.2.1 数据采集与判读
        4.2.2 哈温平衡检测
        4.2.3 遗传多样性分析
        4.2.4 遗传分化分析
        4.2.5 基因流
        4.2.6 遗传结构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微卫星数据分型
        4.3.2 哈迪-温伯格平衡检测
        4.3.3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4.3.4 居群谱系关系
    4.4 小结
        4.4.1 遗传多样性
        4.4.2 遗传结构
        4.4.3 居群谱系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遗传多样性
    5.2 遗传结构
    5.3 居群谱系的形成
    5.4 资源利用与保护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2)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以元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现状和特点
2 元谋县的基本概况
3 元谋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情况
    3.1 元谋干热河谷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树种筛选
        3.1.1 耐旱、耐瘠强的乔、灌、草树种
        3.1.2 耐旱、耐瘠中等的乔、灌、草种
        3.1.3 耐旱性一般的树种
    3.2 元谋退耕还林工程区主要造林模式
        3.2.1 经济林模式
        3.2.2 生态林模式
        3.2.3 林草混交立体模式
    3.3 干热河谷人工造林配套技术
    3.4 干热河谷退耕还林管护措施
    3.5 开展干热河谷困难造林成活率的新技术应用
4 干热河谷困难区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配套技术应用
    4.1 保水剂凝胶的使用
    4.2 整地与造林
5 元谋干热河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取得的成果
    5.1 生态效益
    5.2 经济效益
    5.3 社会效益
6 结论与讨论

(3)酸角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酸角的地理分布
2 酸角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3 酸角的类型划分
4 酸角的开发利用现状
    4.1 果肉的开发利用
    4.2 种子开发的利用
5 酸角的栽培管理技术
5 酸角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存在的问题
    5.2 对策

(5)酸豆引种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引种地基本情况
2 引种表现
    2.1 植物学特征
    2.2 生长结果及生态习性
3 酸豆栽培技术要点
    3.1 育苗
    3.2 栽培管理要点
4 小结

(6)长江上游3个典型生态脆弱区综合整治技术模式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
    2.1 岷江上游区域
        2.1.1 岷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1.2 岷江上游区域生态环境特征
    2.2 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
        2.2.1 自然地理环境
        2.2.2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3 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区
        2.3.1 元谋干热河谷自然地理概况
        2.3.2 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
3 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模式的评价与筛选
        3.1.2 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的系统集成
        3.1.3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的适应性研究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3.2.2 生态治理模式分类筛选
        3.2.3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3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生态脆弱区综合整治模式集成
        4.1.1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治理模式
        4.1.2 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治理模式
        4.1.3 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区治理模式
    4.2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2.1 综合指标
        4.2.2 主体指标
        4.2.3 分类指标
        4.2.4 群体指标
        4.2.5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6 指标值的计算
        4.2.7 模式评价与筛选的指标体系构成
    4.3 不同生态脆弱区综合整治模式评价
        4.3.1 岷江上游流域5 个模式原始评分结果及综合结果
        4.3.2 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4 个模式原始评分结果及综合结果
        4.3.3 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区4 个模式原始评分结果及综合结果
    4.4 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的推广模式与保障体系
        4.4.1 “基地+公司+农户+政府+科研单位”五位一体推广模式
        4.4.2 国有式开发推广模式
        4.4.3 统一结合式开发推广模式
        4.4.4 股份式与村组联合式开发推广模式
        4.4.5 典型大户示范式开发推广模式
        4.4.6 公司+农户式开发推广模式
        4.4.7 职工返乡开发推广模式
        4.4.8 扶贫式开发推广模式
        4.4.9 卖荒促开发推广模式
    4.5 生态综合治理体制推广模式
        4.5.1 政府引导
        4.5.2 企业参与
        4.5.3 大户经营
        4.5.4 股份制与村组联合
        4.5.5 国有开发经营
        4.5.6 生态移民经营
    4.6 生态综合治理模式推广的体制保障与创新
        4.6.1 土地产权制度创新
        4.6.2 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创新
        4.6.3 提升西部的农业产业结构
        4.6.4 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4.6.5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4.6.6 加快乡镇企业发展
        4.6.7 提高西部农业的竞争力
        4.6.8 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5 结论与讨论
    5.1 长江上游3 个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模式
    5.2 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
    5.3 存在的问题
6 参考文献
7 附录:文中附图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酸角嫁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优良砧木和接穗的选择与培育
        1.2.1 砧木的选择培育
        1.2.2 接穗的选择培育
    1.3 嫁接时间和方法
    1.4 管理
        1.4.1 浇水与施肥
        1.4.2 遮阴、抹芽、剪砧、解绑
    1.5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嫁接方法与季节对嫁接成活率与苗木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龄砧木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2.3 不同龄接穗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2.4 嫁接后第1次灌水时间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8)罗望子嫁接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营养袋实生砧苗培育
    1.1 催芽
    1.2 营养袋育苗
    1.3 苗期管理
2 嫁接方法及结果
3 罗望子嫁接繁殖应注意的问题
    3.1 嫁接时期和方法
    3.2 加强嫁接后管理

(9)泰国甜角嫁接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点、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2.1 砧木苗的培育与选取
        1.2.2 接穗的培育与选取
    1.3 试验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嫁接方法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2.2 嫁接时间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2.3 砧木高度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2.4 砧木类型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2.5 砧木龄级对成活率的影响
    2.6 接穗的年龄和位置效应
    2.7 天气状况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10)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Key Words:
1 引言
    1.1 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综述
        1.2.1 历史形成演变
        1.2.2 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特征
        1.2.3 植被恢复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水土流失现状
3 研究依据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3.1 几个基本概念
        3.1.1 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 ecosystem)
        3.1.2 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
        3.1.3 植物生理生态学(Plant ecophysiology)
        3.1.4 群落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
        3.1.5 植被恢复(Re-vegetation)
        3.1.6 熵(Entropy)
        3.1.7 空间异质性(Space heterogeneity)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
        3.2.2 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3.2.3 植物群落演替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3.2.4 影响植被恢复相关环境因子研究的理论基础
        3.2.5 基于耗散结构研究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
        3.2.6 基于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研究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
    3.3 研究遵循的基本原理
        3.3.1 植被恢复物种的生态位原理
        3.3.2 植被恢复进程的协同效应与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3.3.3 植物群落演替原理
        3.3.4 植物群落协调稳定原理
        3.3.5 植物群落与环境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原理
        3.3.6 植物生理生态学原理
        3.3.7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植被演化方向判别原理
4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4.1 研究目标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方法
        4.3.1 影响植被恢复的气象因子分析研究方法
        4.3.2 雨季中期加勒比松林中、林外气象指标对比分析研究方法
        4.3.3 影响植被恢复的土壤因子分析研究方法
        4.3.4 水分胁迫下的植物生理生化因子分析研究方法
        4.3.5 水分胁迫下的植物抗旱性机理的综合因子分析评价研究方法
        4.3.6 影响植被恢复的植被演替动力学因子分析研究方法
        4.3.7 影响植被恢复的水文因子及其相关效应分析研究方法
        4.3.8 植被恢复与侵蚀因子相关关系的分析研究方法
    4.4 技术路线
5 影响植被恢复的气象因子分析研究
    5.1.研究区内部区域性气象监测指标分析研究
    5.2 雨季中期加勒比松林中、林外气象指标对比分析研究
    5.3 小结
6 影响植被恢复的土壤因子分析研究
    6.1 土壤类型
    6.2 土壤理化性质
        6.2.1 土壤剖面特征
        6.2.2 土壤的物理性质
        6.2.3 土壤的养分状况
    6.3 土壤水分动态
        6.3.1 旱季土壤水分动态
        6.3.2 雨季土壤水分动态
    6.4 土壤热通量
    6.5 土壤渗透特点
        6.5.1 不同林分标准地的基本情况
        6.5.2 不同林地土壤渗透性能比较
    6.6 小结
7 水分胁迫下的植物生理生化因子分析研究
    7.1 干旱季节植物的光合水分生理
        7.1.1 干旱季节不同处理植物叶水势日进程
        7.1.2 干旱季节实验植物叶片的气体交换
        7.1.3 干旱季节不同处理实验植物光合有效辐射、叶温日进程
        7.1.4 干旱季节实验植物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征
    7.2 不同造林树种对土壤干旱胁迫的生理反应及适应机理
        7.2.1 水分胁迫对造林树种水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7.2.2.水分胁迫对造林树种渗透物质的影响
        7.2.3 水分胁迫对造林树种酶活性及电导率的影响
    7.3 小结
8 水分胁迫下的植物抗旱性机理的综合因子分析评价研究
    8.1 抗旱性隶属函数法
    8.2 不同树种对水分胁迫抗旱性各个指标的综合评价
        8.2.1 以相对含水量为鉴定指标的综合评价
        8.2.2.以树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为鉴定指标的综合评价
        8.2.3 以MDA含量为鉴定指标的综合评价
        8.2.4 以SOD酶活性为鉴定指标的综合评价
        8.2.5 以POD酶活性为鉴定指标的综合评价
        8.2.6 以最大荧光效率为鉴定指标的综合评价
        8.2.7 以叶绿素含量为鉴定指标的综合评价
        8.2.8 以脯氨酸含量为鉴定指标的综合评价
    8.3 四种不同参试树种对水分胁迫抗旱性综合因子分析评价
    8.4 小结
9 影响植被恢复的植被演替动力学因子分析研究
    9.1 基于斑块动力学分析方法的同龄、单种、非空间动态模型
        9.1.1 加勒比松幼苗生长动力学分析
        9.1.2 加勒比松成年纯林动力学分析
        9.1.3 桉树成年纯林动力学分析
    9.2 基于斑块动力学分析方法的异龄、单种、非空间动态模型
        9.2.1 车桑子灌木纯林动力学分析
        9.2.2 山合欢纯林斑块动力学分析
        9.2.3 加勒比松斑块动力学分析
        9.2.4 银合欢纯林斑块动力学分析
    9.3 基于斑块动力学分析方法的异龄、多种、非空间动态模型
    9.4 基于马尔科夫过程的植被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动态模型
        9.4.1 迁移状态的界定
        9.4.2 显着性测验分析
    9.5 基于景观空间异质性的植被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动态模型
        9.5.1 基于景观空间异质性的植被与土壤成分的空间分布分析
        9.5.2 基于景观空间异质性的植被与土壤成分变异函数成分的空间分布分析
    9.6 小结
10 影响植被恢复的水文因子及其相关效应分析研究
    10.1 流域内代表植被类型地水文控制、涵养功能
        10.1.1 山合欢、加勒比松林地雨季中末期水文效应
        10.1.2 雨季中期加勒比松林中、林外水文指标对比
        10.1.3 雨季中期加勒比松枯落物水分涵养功能研究
    10.2 流域内不同立地类型产流的水文效应分析
    10.3 整个研究区流域产流状况的水文效应分析
    10.4 小结
11 植被恢复与侵蚀因子相关关系的分析研究
    11.1 研究区域内侵蚀类型
    11.2 研究区域内不同立地类型侵蚀强度
    11.3 研究区域内不同立地类型滴溅侵蚀
    11.4 研究区域内流域侵蚀产沙动态
    11.5 小结
12 结论与建议
    12.1 结论
    12.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读博期间获奖和发表专着情况
    相关论文发表情况
    主持国家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四、酸角营养袋嫁接育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甜酸角谱系地理学研究[D]. 廖礼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5)
  • [2]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以元谋为例[J]. 李青华,赵培仙. 山东林业科技, 2014(02)
  • [3]酸角研究进展[J]. 马天晓,姚顺阳,刘震,王艳梅.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2(06)
  • [4]罗望子的研究进展[J]. 赵琼玲,沙毓沧,段曰汤,金杰,何璐,刘海刚,李丽. 热带农业科学, 2011(10)
  • [5]酸豆引种初报[J]. 肖艳,黄建昌,梁关生,冯颖竹. 中国南方果树, 2008(04)
  • [6]长江上游3个典型生态脆弱区综合整治技术模式及其评价[D]. 韩炜.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1)
  • [7]酸角嫁接技术研究[J]. 赵保荣,张乔伟. 广西农业科学, 2007(02)
  • [8]罗望子嫁接繁殖技术研究[J]. 肖艳,梁关生,黄建昌,赵春香. 中国南方果树, 2007(02)
  • [9]泰国甜角嫁接繁殖技术研究[J]. 赵一鹤,杨时宇,王兵益,胡海宏,温琼文,赵宝荣.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6)
  • [10]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D]. 郎南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酸角营养袋嫁接育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