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一部四集电视理论故事片的评论

飞跃——一部四集电视理论故事片的评论

一、飞跃——四集电视理论专题片解说词(论文文献综述)

程雪晴[1](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影视作品选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教学资源是教学实施的载体,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拓展教学资源成为时代所需。各种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成为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力支撑,不断涌现的影视作品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需要借助生动详实的影视作品阐释理论知识,也需要借助视听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以提升教学的吸引力。生活中的影视作品纷繁复杂,为有效发挥影视作品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对影视作品进行选取。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影视作品的选取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影视作品选取的含义、类型和主要依据进行说明,从而厘清影视作品选取的基本概念。并从推动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成长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对其选取的重要性。随后分别从影视作品选取的出发点、关键点、拓展点、闪光点四个不同的角度结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的教学内容逐一分析选取的具体策略。在影视作品选取出发点的把握上,要关注思想政治课程德育性的学科特性、备课充分性、时间与效果的统筹性;在选取关键点的定位上,要针对不同的课型以及不同的教学环节分析各自的主要任务,并据此进行选取;在选取拓展点的激活方式上,可以从树立开放性的选取观念、拓展选取渠道和养成善于整理的选取习惯方面下功夫;在选取闪光点的凸显上,要彰显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基于教学过程及影视作品本身进行推敲,于细节之处找寻最合适的影视作品。最后,本文还梳理了影视作品选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要不断增强对影视作品选取的认同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选取的科学性。只有坚持选取意识与选取能力并重的基本原则,才能保证以上选取策略的有效实施,也才能使得影视作品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学服务。

王洁[2](2019)在《新纪实、新美学、新传播 ——《在那遥远的地方》导演田野手记与叙事思考》文中指出本文选取湖南经视与芒果TV联合制作播出的新纪实节目《在那遥远的地方》为研究样本,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深入拍摄与制作一线,以观察者、创作者的身份进行调查研究,纪录了节目制作过程中从策划到拍摄到剪辑的完整流程。本文以《在那遥远的地方》为例,以叙事学、电视美学为理论基础,以创作者的身份叙述了该节目在选题上的叙事构思。该节目在拍摄过程中具有流程化的模式,在选题和策划中均加入了叙事学思考,在技术上有一定的突破,在视听语言上的精准支撑了完整的内容表达和思想输出。《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叙事结构和话语是值得讨论的,它在形式上是一种全新的纪实类电视节目,开辟了新的纪实方式,新的电视美学,和新的传播思路。其制作模式和传播方式对国内纪实类电视节目的拍摄与制作都有借鉴意义。

晁晓峰[3](2018)在《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纪录片家族中意识形态性最强、与政治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文献纪录片具有弘扬主旋律、进行国族建构和社会整合的功能。修辞是语言发出者利用语言的选用和调整,以产生说服或认同效果为目标。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是创作者通过选择题材内容、采用一定的创作策略、风格,组合使用影像视听语言,创作出文献纪录片文本,目的是使观众认同作品所承载的意识形态。本文认为,中国文献纪录片的主导风格是格里尔逊式和形象化政论。在中国文献纪录片多个发展阶段中,这两种风格以强烈的观点倾向性和兼容性较强的修辞策略,成为构建国家民族、塑造集体记忆、反映当代意识形态的有力形态。根据政治经济、媒体政策、文艺思潮等外部因素进行权力支点选择是进行政治修辞的必要前提和措施。本文将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2年是意识形态的人文化呈现时期,这一时期创作者用“纪录”突破“汇编”美学,主要选用文化作为支点,利用纪录山川河岳进行国家民族精神的建构。1993-2002年受到纪实观念影响,以伟人题材作品为代表的这一时期文献纪录片利用平视的视角和故事化的讲述方式进行主旋律的弘扬。2003-2010年的创作思潮受到新纪录电影的影响,在重大历史题材和人文历史题材作品中充分利用情景再现等新虚构纪录手段,对历史进行当代的编织,完成符合当下意识形态的诠释。在政策的主导下,2010年开始,纪录片进入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对时代主题的反映中,非逻辑的论证这一政治修辞手段被广泛运用到“中国梦”、“反腐”等现实题材作品中,完成了当下国家主题展现的政治修辞。在纪录、诠释和论证三种政治修辞手段的选择中,每个阶段都体现出了不同的使用特征。它们的组合使用形成了文献纪录片不同的形态风格。它们内在的关联互动生发了文献纪录片的艺术性质。

谭纪芝[4](2017)在《中国电视旅游节目生存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时至今日,我国电视旅游节目已走过近40个年头,尽管经历了其蓬勃发展和繁荣强盛的时期,但就整体情况而言,发展态势并不乐观,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制作过程也存在些许的问题与不足,进而导致诸如中央电视台《旅游风向标》、旅游卫视《世界游》和《中国游》等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节目惨遭停播或改版的命运,电视旅游节目的生存现状极度堪忧。但2013年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这档结合旅游题材的大型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的开播,瞬间改变了这一现状,成为同时段的收视冠军,出现了几近万人空巷的盛况。这是一个在媒介融合、类型融合大背景、大趋势下,将真人秀结合旅游题材做得非常成功的案例,而这种新形态节目的出现无疑给原本处于低迷状态的电视旅游节目打了一针强心剂,为整个电视旅游节目的发展带来了新景象、新希望。那么,如何才能使得我国电视旅游节目继续沿袭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的价值所在。本文不仅有电视理论依据的支撑,成功案例的分析,更有亲身创作实践的参与,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为了更好地做到说理有据、翔实准确,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来完成对本文主题的探究。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章对中国电视旅游节目的相关概念、产生背景、发展历程、类型划分和特征特点进行了界定和梳理,以便于接下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章通过整理我国部分电视旅游节目的播出和收视情况,反映当下电视旅游节目举步维艰、令人堪忧的生存现状。第三章从节目收视率、形式、内容、包装和品牌效力等不同层面探析当下中国电视旅游节目存在的问题,并着重从节目内部维度来分析其成因。第四章从节目自身的内在蜕变、外部改进和吸收借鉴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介在表现旅游方面的长处与优势三个层面提出发展策略,辅之以主创系列旅游节目的点滴感悟,希望能够为今后我国电视旅游节目打破现状、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些许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王光艳[5](2016)在《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独特的影像形式,纪录片担负着诸多重要功能:第一,它真实记录人类社会的历史,用直观的影像为社会的变迁留存一份珍贵的档案;第二,它通过影像传递某种思想,进而影响受众;第三,它通过文化传播,促进不同地域人们的相互了解;第四,它属于文化产业,可以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第五,纪录历史与现实,最终目的是启迪未来。作为地方纪录片的代表,湖北纪录片创作具有某种意义上的“标本”价值。一、起步较早。早在1905年,湖北人谭鑫培就参与了中国第一部舞台纪录片《定军山》的拍摄。1911年,朱连奎在武汉拍摄了辛亥革命。二、水平较高。湖北创作的纪录片屡屡斩获国内、国际大奖。三、思想活跃。湖北纪录片导演的创作思想十分活跃,既有坚持传统的一面,也有部分思想引起诸多的争议。四、产业待兴。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部分,湖北纪录片的振兴尚待时日。因此,研究湖北当代纪录片的发展有助于我们认识湖北地区在纪录片创作中的成就,也有利于我们“解剖麻雀”,充分认识地方纪录片创作中的巨大能量。本文着力研究的是湖北当代纪录片,力图通过纵、横两条脉络来揭示湖北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和创作特点。整篇论文分为“绪论”、“上篇”、“下篇”、“结语”等四个部分,主干是“上篇”和“下篇”。绪论部分是全文的总体说明,也是全文逻辑思路的集中表述,说明了选题的由来、研究现状、研究方案与学术创新、有关概念的界定等问题。论文的“上篇”是湖北纪录片发展史研究,分为五章。第一章是湖北当代纪录片创作的“前史”,介绍从纪录电影的传入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湖北纪录片创作的情况。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是“十七年”、“文革”期间、新时期、多元化时期的湖北纪录片创作。按照拉斯韦尔的5w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纪录片的“谁拍摄/放映”、“放映/拍摄什么”、“通过什么渠道”、“谁观看”、“产生什么效果”的考察和研究,结合世界及中国影视的发展状况横向比较,构建基于传播学视野下的湖北纪录片发展史。这是历史纵向的湖北纪录片梳理。论文的“下篇”是湖北纪录片创作研究,也分为五章。依据纪录片的主题、内容倾向等把纪录片分成五大类,即:新闻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文献纪录片、自然科学纪录片、人文社会纪录片等,从第六章到第十章按照纪录片的类型分别论述。在具体每章论述中,分成本类型纪录片创作概貌、创作特点、个案研究、本章小结等几个方面,力图建构一个从历史到现实、从面到点的研究模式。从整体来看,“下篇”是横向的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结语部分是对湖北纪录片的若干思考,包括纪录片影像介入历史的意义、地域影像纪录与社会发展、湖北纪录片创作的启迪、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关于后续研究的思考等。需要说明的是,本人竭尽所能地将有代表性的、主流的湖北纪录片基本上都搜集在文中。但是,由于湖北纪录片在不同的年代,由不同的机构和个人拍摄,数量很大,不计其数,很难收全。因此,难免有遗漏,后续的研究可弥补其不足。此外,在文末,还附录了《湖北纪录片发展大事记》和《湖北纪录片获奖作品名录(部分)》。通过这种的形式,期望读者可以很便捷地了解各个不同时期湖北纪录片的发展状况。

杨新磊[6](2015)在《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一种现象学交叉研究》文中提出《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一种现象学交叉研究》是笔者的博士论文,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建筑与影像的关系。此研究基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法,认定建筑与影像之间存在互文性,廓清影像中的建筑之文本间性,澄明建筑中的影像之主体间性,指陈建筑与影像的悖谬与契通,有志于首创建筑影像学。具体地,此论文包括《导言》、《概论》、《文本间性——影像中的建筑》、《主体间性——建筑中的影像》、《建筑与影像的悖谬与契通》、《定量研究》、《结语》,共七章。在对现象学的精髓与局限予以客观评价和辩证分析后,作者重新界定了“建筑”、“影像”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而引入“互文性”并将其区分为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两个维度,依此囊括建筑与影像的关系。作者认为,影像中的建筑,主要体现为文本间性,遂从摄影中的建筑、电影中的建筑、电视中的建筑三个层面共15个视角剖析建筑进入影像之后的话语转捩,寻求影像文本中建筑符号的建构性,试图概括建筑与影像作为彼此文本的可能性,尤其二者的某种“文本间位移”。建筑中的影像,主要体现为主体间性,遂立足于建筑的多元化分类,从住宅-客厅、公共建筑、电影院、美术馆、地铁、历史文化遗址、园林景观、权力建筑-会堂、乡土建筑、城市-街道、数字建筑等13个视角逐一剖析,探寻这些不同定位、功能、风格的建筑内各种影像的元素组成、语言建构、美学意蕴乃至社会文化价值,试图概括建筑与影像同时作为主体的可能性,尤其二者的某种“主体间位移”。不论从文本还是从主体,建筑与影像均可互渗互补,作者于是对二者进行了深入的对比与比较,分析建筑艺术与影像艺术之异同,辨别建筑文化与影像文化之异同,提出影像创作充分彰显建筑的诸多策略,枚举建筑设计巧妙利用影像的数种方法,表明文脉其实正是建筑与影像之间两种互文性的意向表征。但是,在现象学进入建筑学之前,学界却无法认清二者之间的这种深刻关系,故需以现象学统摄形形色色的建筑学理论,洞明建筑与影像的本己性与一同性。建筑即影像,影像即建筑,只有现象学才能做到如此精准而清晰。为了佐证和坐实上述质性研究,笔者设计并完成了17项以上社会调查,跨度从西安、北京到纽约,面向不同社会属性的各种人群,深入田野与一线,广泛搜集数据,进而开展严谨而客观的统计分析。基于此,笔者就“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建筑设计与影像创作的相互借鉴问题”建立了三个数学模型,希冀借此对这两大乃至相关领域的实践与应用提供科学的指南。在在场与缺场、可见与不可见之中,在看与被看、主我与客我之中,影像与建筑融溶通会,竞合共生,这正是建筑影像学的生存空间。空间之间,象外有象;象象之间,空间无垠。本论文系基础理论研究,作者依靠扎实的人文尤其传媒学科积淀,秉持现象学的“悬置—体验—思—真理自明”方法,在建筑与影像之间展开交叉研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刷新建筑学理论。

郭媛[7](2014)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影像始于纪录,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节目-栏目-频道”的进程。2011年,是中国纪录片诞辰100周年。与此同时,在新年的第一天,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中国纪录片发展迎来了新春。它的建立契合了国内热爱纪录片人多年的热望,对内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对外真实反映中国的民族特色。尽管开播时间不长,却取得了业内非同凡响的影响力。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的诞生以我国纪录频道专业化发展历程为背景。新世纪以来,我国纪录频道走过了初创、生长期,逐渐进入成熟阶段,经过央视科教、上海纪实、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文教育、重庆科教、湖南金鹰纪实、辽宁北方等栏目、频道的前期实践与探索,央视纪录频道的出现是纪录片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标志着纪录片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为研究对象。首先,论文从我国纪录频道专业化发展历程入手,将我国新世纪以来建立的纪录片频道进行了整体梳理,针对央视纪录频道与国内其他纪录频道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对比,着重分析了不同时段、不同纪录频道的概况、节目的编排特色及受众定位。其次,笔者研究了许多着作和论文中有关纪录片的分类角度,结合央视纪录频道的节目内容,试图通过不同角度的划分尽最大可能把该频道的节目类型分析清晰、透彻,并就具体的节目案例分析了其艺术特色。再次,论文详细介绍了该频道目前的发展现状,细致分析了频道节目的内容、形式、包装设计、艺术制作手法及媒体运营等,尽可能做到多角度、全面、立体、综合研究一个频道的方方面面。CCTV-9作为央视新建的一个频道,其发展时间不长,而且对于市场的掌控还不够得心应手。但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却是纪录类专业频道的最强品牌,通过将二者进行比较,会更大意义上发现我们的不足和问题。因此,本文从频道题材定位、艺术制作手法和品牌运营策略三个方面,就央视纪录频道与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进行了对比,试图从中西方纪录频道对比中得出目前该频道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央视纪录频道走向世界的几个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更快地帮助我国纪录片产业找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市场化和国际化道路。在行文中,一些国外的纪录片理念、纪录片精品、和纪录片从业者的观念穿插其间。当然,本论文的书写也并非面面俱到,但也尽力做到前后连贯、形成脉络。希望能对我国纪录频道及纪录片的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刘汗青[8](2013)在《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本土纪录片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新疆电视台创作的纪录片。独特的风格和个性的创作成为新疆电视台纪录片的显着特点,纪录片从选材角度、制作风格、叙事结构等方面都独树一帜。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因其特殊的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色而拥有极具辨识度的鲜明风格,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所构建的少数民族文化景观,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大亮点。但新疆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的梳理以及研究在学界尚未完善,本文力图全面系统地梳理其纪录片发展的线索和脉象,分析典型的纪录片作品,总结其叙事艺术和多样化风格,并对其纪录片未来创作和发展提出个人看法,对新疆纪录片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在引言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动因,以及研究方法和相关的文献综述,介绍新疆电视台纪录片目前发展的背景和优势,指出目前理论领域对新疆电视台纪录片研究的缺失。第一章为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发展轨迹历时研究,这一章分为四节,概述了新疆电视台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性创作走向。1973年开始到1989年,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发展进入创作的前期;90年代为纪录片创作的繁荣阶段,具体为1990年至1999年;从2000年到2004年是新疆电视台纪录片走向国内外市场的成熟时期;2005年至今则为全面进入精品纪录片时代。总结整个发展历史,创作者们经历了初期摸索尝试,依靠联合摄制学习创作,到自主实践探讨实践与创作方法交织,最后到客观纪实、关注细微的多元化叙事方式的实践。第二章分析研究新疆电视台纪录片的叙事艺术,根据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四个时期叙事方式的特点,分析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叙事艺术。本章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引用了多部纪录片,从选题、情节、细节、节奏、悬念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炼新疆纪录片各个发展时期特有的创作中的叙事特点。第三章探讨新疆电视台纪录片的多样化类型,分别从西域风格和多样化类型来分析其纪录片创作的风格化和多元化,具体研究和分析多部获奖作品的影像风格,以及对新疆电视台历年创作的作品按照内容和主题的不同进行了分类。第四章探讨了目前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选题、创作和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对发展前景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同时提出在创作中应该重视的问题。在结语部分阐述了新疆电视台纪录片的独特风格和研究以新疆电视台为代表的新疆本土纪录片的意义,力图为纪录片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一点“抛砖引玉”的参考意见。

盘旋[9](2011)在《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文中研究指明人类文化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电子媒介时代,而电视的影像手段又非其他媒体可比拟,它以其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成为当今最为强势的媒体。作为电视节目中的一大类型,从电影纪录片发展而来的电视纪录片,历来是所有电视节目中文化含量最丰富的“阳春白雪”,具有较高的社会认知价值、文献史料价值和文化传承交流价值。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在改革开放后得到空前发展,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形成了纪实主义风格为主导的一个发展高峰。然而随着我国电视媒体商业化市场化的加速,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竞争也更加剧烈。纪录片在与大量泛滥的娱乐化电视节目同场较量中败下阵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尽管不断开拓和丰富其形态和内容,但却始终未能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其社会影响力大打折扣。迫于生存压力,很多电视纪录片栏目被取消或者(?)头换而,而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很大一部分纪录片也开始走向娱乐化的道路,具体策略足在题材上避实就虚,回避主流社会和现实问题,寻找轻巧的,耸动的,滥情的故事,在叙事上追求故事性、营造悬念,同里为了达到“好看”的效果,很多纪录片开始采用模拟再现的手法,强调视觉冲击力。这不仅使得当F的电视纪录片出现价值漂浮、文化贫血的状况,将虚构的手段引入非虚构的纪录片中,还不可避免地与传统的纪录片核心价值观念产生冲突,不仅令纪录片创作者产生困惑,也给观众带来认识上的混乱,导致纪录片的意义危机。因此,笔者认为,电视纪录片要发展,除了打破市场逻辑作为唯一标准的桎梏,还要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寻求突破。从整体上研究人及其文化的人类学,其工作方法、观察角度、体验方式、话语特质等各方面,都有值得电视纪录片借鉴的理念和方法,而将这些理念和方法贯穿到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前期策划、选题立意、收集资料、实地采访拍摄、后期剪辑等整个过程中,可以提高纪录片创作的质量,提升其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更好地发挥纪录片的各项功能。本文回顾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几个阶段,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研究大量作品和充分借鉴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人类学知识的梳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人类学理念和方法对电视纪录片的启示。一、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既是人类学的核心理念,也是纪录片一贯秉承的精神传统。电视纪录片的人文关怀应借鉴人类学的眼光,展现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肤浅泛滥的大众温情。二、田野调查:人类学的生命在田野,而纪录片的生命在现场。以参与观察为主的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这种方法在电视纪录片中的运用可以更真实准确地反映被拍摄对象,通过用科学规范的田野工作维护纪录片真实的原则。三、主位与客位观:人类学不仅采取客位的角度观察文化,还特别强调主位观,尊重他者的眼光,主张从文化持有者的立场看待文化。这种换位思考,为电视纪录片带来新的观察和记录的角度。四、整体论:从整体和全貌的角度看待文化是人类学的基本视角和研究方法之一,把人类学的整体论视角引入纪录片创作中,使得纪录片关注的范围更全而、在选题上更注重个体所具备的群体代表性在表现拍摄对象时更注重其所处的整体文化环境。电视纪录片研究一直是我国电视理论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但是多是基于纪录片本体的研究,跨学科研究开展得还比较少。与人类学相结合进行的纪录片研究多局限于影视人类学的范畴。笔者把整个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纳入到了人类学的视阈之中来考察,这在人类学界尚属首次。而在影视纪录片研究界,这样的研究视角虽然被少数几个人采用过,但笔者力图做到在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引征上更系统化、更全面,且对纪录片创作各个环节的具体实践更有针对性。笔者有在电视媒体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三年时间对人类学理论知知识的系统学习,因此,本文的具体研究方法既有作为纪录片创作参与者的长期主位体验,又有系统学习后运用人类学知识对纪录片创作进行的客位观察和思考。同时,本文也采用了影视纪录片研究中常用的文本分析的方法,收集了大量纪录片影视资料和研究材料,并有针对性地根据本研究需要进行了采访,以补充、印证文献材料。本研究不仅将人类学的应用范围拓宽到对公众影响力更大的电视媒体领域,更有助于提升电视纪录片这种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能力,有助于电视纪录片更好地承担起社会使命、历史仗命和文化使命,对于提高当前媒体的文化品质、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王燕清[10](2010)在《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手法变迁探析》文中指出大型电视纪录片是纪录片创作中的高端大制作,它以其鸿篇的巨制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体现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它不仅代表一个电视台的综合实力,同时也表明一个国家纪录片创作的最高水准,构建起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我国大型电视纪录片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可谓是高峰迭起、成绩斐然,一次次的引领了我国整个纪录片的创作潮流。大型电视纪录片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的创作和变迁都有着一定的规律,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以及纪录片的整体创作有着深刻的联系。本文试图从纵向的维度,对大型电视纪录片三个发展阶段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的变迁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在大型电视纪录片数量越来越多的今天,以期对创作者和受众有所启发,推动大型电视纪录片的实践创作。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概述。我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发端于1979年中日联合拍摄的《丝绸之路》一片。在此之后至今的30年间,大型电视纪录片不断涌现,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本章首先对大型电视纪录片的几个描述性概念作了简单列举;在第二节中提出了我国大型电视纪录片的三个发展历程,并就各阶段的主要作品加以简要分析;最后对我国大型电视纪录片的意义和价值从社会文化、电视文化和电视纪录片的整体艺术创作三个方面做了分析。二、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嬗变。本章主要依据发展历程分节,每一节从时代的文化背景和国际纪录片创作理念对我国的影响入手,提出三个时期大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及其表征,即精英文化背景下形象化政论的内在转换、大众文化崛起后纪实主义的回归、主流文化回归中的多元化创作理念。在每一节的最后,分析了本阶段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局限性,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和变迁提出了目标。三、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作手法的革新。本章同样根据发展历程分为三节,从初期画面加解说的形式到纪实主义风格最后到现阶段多元化的创作手法,以具体的纪录片创作作为论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四、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手法未来趋势展望。本章主要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联系目前的创作实践,就大型电视纪录片未来开放的创作理念和多元的创作手法做出了前景展望。

二、飞跃——四集电视理论专题片解说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跃——四集电视理论专题片解说词(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影视作品选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原因及意义
        1. 选题原因
        2. 选题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创新及不足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一、影视作品选取及其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 影视作品选取的含义及类型
        1. 含义
        2. 类型
    (二) 影视作品选取的主要依据
        1 符合教师的“教”
        2. 符合学生的“学”
    (三) 重要性
        1. 是顺应课程改革的选择
        2. 是提升教学效果的要求
        3. 是立足学生实际的需要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影视作品选取出发点的把握
    (一) 关注思想政治学科特性
        1. 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
        2. 着眼于中学德育体系
        3. 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
    (二) 精心备课
        1. 解读课标
        2. 把握教材
        3. 了解学生
    (三) 统筹选取作品的时间与效果
        1. 时长适宜
        2. 易于理解
        3. 落实目标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影视作品选取关键点的定位
    (一) 针对不同课型的作品选取
        1. 授新课
        2. 复习课
        3. 活动课
    (二) 针对不同环节的作品选取
        1. 导入环节
        2. 讲授环节
        3. 小结环节
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影视作品选取拓展点的激活
    (一) 观念开放
        1. 超越国别界限
        2. 打破学科界限
    (二) 广泛收集
        1. 网络检索
        2. 个人原创
        3. 交流共享
    (三) 及时梳理
        1. 有序整理收集到的作品
        2. 合理保存常用收集渠道
五、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影视作品选取闪光点的凸显
    (一) 紧扣教学重难点
        1. 突出重点
        2. 突破难点
    (二) 彰显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
        1 贴近时代
        2. 贴近生活
    (三) 重视选取作品的细节
        1. 画面清晰性
        2. 配音同步性
        3. 情节独立性
六、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影视作品选取策略有效实施的保障
    (一) 增强作品选取的认同感
        1. 现实中存在丰富的优秀影视作品
        2. 教师具备选取的能力
    (二) 保证作品选取的科学性
        1. 来源可靠
        2. 内容科学
    (三)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 切忌教师个人偏好
        2.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纪实、新美学、新传播 ——《在那遥远的地方》导演田野手记与叙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子
绪论
第一章 新纪实:一种观看丝绸之路的新方式
    第一节 流程:规则,田野中的变与不变
        一、准备:滚动策划与追踪策划
        二、拍摄:在技术的肩膀上盛开艺术之花
        三、写作:穿梭在客观与主观之间
        四、剪辑:制作与再制作
    第二节 结构:秩序的骨肉与非秩序的灵魂
        一、单集结构:预叙、顺叙与倒叙
        二、栏目结构:复苏的纪录与绽放的母题
    第三节 话语:叙事与表现、重构
        一、文本的口语和诗意
        二、打破性别二元对立的“墙”
        三、日常的陌生与陌生的日常
第二章 新美学:在真实与故事之间
    第一节 视听语言:动态的、直观的、线性的、平面的艺术美学
        一、声音:通向叙事的桥梁
        二、景别:在特写里拥抱,在全景中告别
        三、光线:被点亮的叙事场景
    第二节 技术、纪录与艺术的美学
        一、电视技术美学
        二、电视纪录美学与电视艺术美学
    第三节 一种新的电视美学——故事化、大片化
        一、不站在纪实美学对立面的故事化
        二、电视新闻节目的大片化
    第四节 重构的电视新美学
        一、新策划中的电视新美学
        二、新主题中的电视新美学
第三章 新传播:传统电视与互联网在浪潮中相遇
    第一节 期待与满足:站在受众的视角做电视
        一、延伸型需求
        二、调节型需求
        三、充实型需求
    第二节 传播与再传播
        一、台网联动的传播与再传播
        二、后加工时代的传播与再传播
        三、传播与反馈:制播互动在路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文献纪录片的内涵与外延
        (二) 文献纪录片文本的政治修辞现象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对文献纪录片的综合研究
        (二) 对“纪录片修辞”的研究
        (三) 和“纪录片政治修辞”相关的研究
    三、本研究展开思路
        (一)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任务
        (二) 本研究的展开思路和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纪录片政治修辞的理论架构
    第一节 政治修辞的内涵解析
        一、文献纪录片的意识形态性质
        二、政治修辞:发出意识形态“声音”
    第二节 政治修辞的文本显现
        一、政治修辞的手段:纪录、诠释与论证
        二、政治修辞的主导风格:格里尔逊模式和形象化政论
    第三节 政治修辞的作用机制
        一、权力关系:政治修辞的作用支点
        二、修辞效果:观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
第二章 国家话语的人文化呈现:人本主义思潮中政治修辞初现(1978-1992)
    第一节 折射政治动向:作品内容回归现实
        一、反映“拨乱反正”的政治形势
        二、为正面历史人物与革命事件立传
        三、宣传“改革开放”政策
    第二节 “纪录”:政治修辞人文化的主导手段
        一、“人声”出现软化政治话语
        二、与“新闻”分家淡化宣教色彩
    第三节 “论证”:回归逻辑的政论手段
        一、使用“论据”:客观理性的论证手段
        二、“知识”权力:政治修辞的新支点
第三章 主旋律的大众化表达:纪实观念下政治修辞转向(1993-2002)
    第一节 对主旋律的坚守
        一、“一面提示”:用发展成就弘扬主旋律
        二、“合作”模式:对主旋律性质的保障
    第二节 故事化:主旋律表达的大众化策略
        一、将政治观点寓于故事讲述之中
        二、平视视角带来“日常化”效果
        三、故事结构的变化突出叙述主旨
    第三节 故事讲述迎合大众:纪录与诠释相结合
        一、多种纪录手段贴近观众的接受习惯
        二、对文献史料的诠释契合大众心理
第四章 在历史诠释中表现政治:新纪录电影理念下政治修辞变更(2003-2010)
    第一节 “历史相对论”推动对历史的诠释
        一、格里尔逊风格的回归加强政治修辞力度
        二、复归历史题材构建新型文化记忆
        三、红色记忆的强化与国族软形象的“硬化”
    第二节 “新虚构”:诠释历史的技术手段
        一、“情景再现”等手段填补文献空白
        二、“新虚构”的人物串联起历史碎片
        三、与观众的“契约”:通往意识形态的认同之路
    第三节 凸显当下意识形态:历史叙事的政治诉求
        一、与历史的时空对话:强化与重构文化记忆
        二、历史故事的编织带来“主体化”的认同效果
        三、象征与归纳论证导向政治意图
第五章 国家主题的多元化展现:产业化进程中政治修辞新阶段(2011-2017)
    第一节 发展动力:政策与产业的双轮驱动
        一、“意识形态+产业”:纪录片双重属性的确立
        二、政策保障:对重大题材作品创作的扶持
        三、产业助力:新型产业格局带动精品创作
    第二节 国家主题展现方式的多元化
        一、技术美学下政治内容的视听呈现
        二、周期性叙事的戏剧化策略
        三、中国故事的“世界讲述”
    第三节 论证手段主导政治话语表达
        一、“向人民汇报”:政治成就的影像展现
        二、兼容叙事:政治话语的“论证化”表达
        三、非逻辑论证:“论证”手段的发展
余论
    一、文献纪录片政治修辞策略的嬗递
    二、政治修辞的生成:三个手段的共生整合
    三、政治修辞提升文献纪录片的艺术品质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纪录片主要片目(1976—2017)
致谢

(4)中国电视旅游节目生存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电视旅游节目综述
    第一节 电视旅游节目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中国电视旅游节目的产生背景
    第三节 中国电视旅游节目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中国电视旅游节目的类型划分
    第五节 中国电视旅游节目的特征特点
第二章 中国电视旅游节目生存现状
    第一节 中国电视旅游节目播出情况
    第二节 中国电视旅游节目收视情况
第三章 中国电视旅游节目现存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受众研究缺失导致收视率低下
    第二节 克隆现象超标导致形式模式化
    第三节 实用价值欠佳导致内容假大空
    第四节 包装能力薄弱导致整体呈现差
    第五节 品牌意识欠缺导致王牌节目少
第四章 中国电视旅游节目发展策略
    第一节 电视旅游节目的内在蜕变
        一、树立品牌意识
        二、激励自主创新
        三、细分受众类型
        四、完善节目内容
        五、创新节目形态
    第二节 电视旅游节目的外部改进
        一、顺应时代潮流
        二、进入市场运作
        三、竞相招贤纳士
        四、重视反馈评估
    第三节 吸收借鉴其它媒介的长处与优势
        一、吸收平面媒体在宣传旅游方面的长处
        二、借鉴网络媒介在表现旅游方面的优势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湖北纪录片研究现状分析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纪录片”及“湖北纪录片”的界定
上篇:湖北纪录片发展史研究
    第一章 晚清民国时期湖北影视纪录(1895—1949)
        第一节 纪录片的传入与萌发
        一、影像生意:纪录片的诞生
        二、西风东渐:纪录片传入中国
        第二节 纪录片在湖北的早期传播
        一、登陆汉口:湖北人初会纪录片
        二、立足武汉:纪录片带来的“欧风美雨”
        第三节 辛亥战火催生的纪录片
        一、巧遇辛亥:武昌首义遭逢“纪录”
        二、辐射各地:纪录片在湖北境内传播
        第四节 抗日烽火中的湖北影视纪录
        一、风云际会:艰苦卓绝的抗战纪录
        二、热血奔涌:基于影像的抗战宣传
        三、管中窥豹:魂牵中国的大师纪录
        第五节 解放战争中的湖北影视纪录
        一、战火洗礼:如影随形的战争纪录
        二、迎接胜利:大军南下的湖北纪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七年”的湖北纪录片创作(1949—1966)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湖北纪录片(1949—1953)
        一、机构整合:创作机构重新洗牌
        二、欢庆建国:庆祝新中国诞生的湖北影像
        三、关注发展:解放初期的湖北影像纪录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纪录片(1956—1966)
        一、发展电影:湖北纪录片创作有了自己的阵地
        二、建立电视:湖北纪录片有了电视舞台
        三、史海拾珠:省外电影厂镜头下的湖北纪录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革”时期湖北纪录片创作(1966-1976)
        第一节 “文革”初期的湖北纪录片(1966-1969)
        一、山雨欲来:创作机构遭遇“夺权”风暴
        二、乱中蓄势:纪录片创作蹒跚起步
        第二节 “文革”中期的湖北纪录片(1969—1973)
        一、风雨飘摇:创作机构乱中求生
        二、艰难跋涉:湖北电影纪录片登上舞台
        第三节 “文革”末期的湖北纪录片(1973—1976)
        一、风潇雨晦:创作机构渐成规模
        二、逆境成长:纪录片创作初显成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期湖北纪录片创作(1976—1992)
        第一节 徘徊期与拨乱反正期湖北纪录片(1977—1982)
        一、调整巩固:地市开始建立电视台
        二、蓄势待发:纪录片创作影、视并进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期湖北纪录片(1983—1992)
        一、发展壮大:地市电视台纷纷成立
        二、扬帆起航:纪录片创作影、视双丰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世纪发展期湖北纪录片(1993—今)
        第一节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期湖北纪录片(1993—2002)
        一、合流发展:创作机构初步整合
        二、阔步向前:纪录片创作“影退视进”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的湖北纪录片(2003—)
        一、整合发展:创作机构多次重组
        二、开放多元:纪录片创作接轨市场
        本章小结
下篇:湖北纪录片创作研究
    第六章 现实的写作:湖北新闻纪录片创作
        第一节 湖北新闻纪录片创作概貌
        一、新闻纪录片的概念
        二、湖北新闻纪录片发展概述
        第二节 湖北新闻纪录片创作特点
        一、深入纪录重大历史事件,及时向外传播
        二、围绕社会热点,注重思想性表达
        三、立足现实问题,挖掘新闻背后的真相
        第三节 个案分析《三峡移民备忘录》:工程移民的当代画卷
        一、纪实视野下的人文关怀
        二、宏大叙事中面与点的平衡
        三、生存视野下的纵横对比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化的坐标:湖北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
        第一节 湖北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概貌
        一、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概念
        二、湖北历史文化纪录片发展概述
        第二节 湖北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特点
        一、凸显宏大的历史文化观
        二、聚焦荆楚文化的特色
        三、渗透文化担当的思考
        第三节 个案分析《楚国八百年》:荡气回肠的楚国史诗
        一、历史与文化:抽丝剥茧的追问
        二、写实与写意:多维叙事的表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共时与历时的交响:湖北文献纪录片创作
        第一节 湖北文献纪录片创作概貌
        一、文献纪录片的概念
        二、湖北文献纪录片发展概述
        第二节 湖北文献纪录片创作特点
        一、小投入,大视野
        二、小题材,大文章
        三、小细节,大格局
        第三节 个案分析《情系长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武汉》:用文献还原历史
        一、文献:有温度的历史
        二、遗址:有见证的历史
        三、声音:有回想的历史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生命的平等:湖北自然科学纪录片创作
        第一节 湖北自然科学纪录片创作概貌
        一、自然科学纪录片的概念
        二、湖北自然科学纪录片发展概述
        第二节 湖北自然科学纪录片创作特点
        一、用平等的视角关注自然界的生命
        二、从关注单个科学现象发展到关注生态环境
        三、将人类的命运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第三节 个案分析《麇鹿家园》:人与动物的命运共同体
        一、灭绝与再生:环境变迁中的高歌
        二、觅食与繁殖:四季更替中的轮回
        三、竞争与合作:人与动物的相处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生存的范本:湖北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
        第一节 湖北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概貌
        一、人文社会纪录片的概念
        二、湖北人文社会纪录片发展概述
        第二节 湖北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特点
        一、保持平等视角
        二、凸显人文关怀
        三、贯穿理性思考
        第三节 个案分析《舟舟的世界》:生命的尊严
        一、镜子:反观自我
        二、故事:人文关照
        第四节 个案分析《请为我投票》:人性的折光
        一、标本:班级的透视
        二、视角:社会的映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湖北纪录片发展大事记
附录2:湖北纪录片获奖作品名录(部分)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6)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一种现象学交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的依据
        1.1.1 业界需要
        1.1.2 学界需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
        1.2.2 国外
    1.3 结构脉络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及其拓荒意义
    1.6 应用价值
    小结
第2章 概论
    2.1 现象学
        2.1.1 精髓
        2.1.2 局限
    2.2 本论文从现象学界定的建筑
        2.2.1 一般意义上的建筑
        2.2.2 笔者的重新界定
    2.3 本论文从现象学界定的影像
        2.3.1 一般意义上的影像
        2.3.2 笔者的重新界定
    2.4 互文性
        2.4.1 文本间性
        2.4.2 主体间性
    2.5 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
    小结
第3章 文本间性——影像中的建筑
    3.1 摄影中的建筑
        3.1.1 从摄影镜头物像共轭系统看建筑物的点线面
        3.1.2 置身于摄影构图焦点透视中的建筑物的平立剖三面
        3.1.3 建筑摄影的美学特质与摄影思想史的现象学进路
        3.1.4 纪实摄影对建筑场所精神的捕捉及其内蘖的焦虑与惶惑
        3.1.5 从影像的现代性构筑建筑摄影(学)的“脱域”空间
    3.2 电影中的建筑
        3.2.1 电影照会建筑的唯一方式——现象学“亲在”
        3.2.2 从线性到非线性:电影叙事之于建筑动线的“述行性”转喻与类拟
        3.2.3 从数字时代电影画幅的阔巨化趋势看建筑跻身的无限空间
        3.2.4 西方电影大师的建筑情结及电影中建筑的经典化通途
        3.2.5 中国电影敞拥建筑以及园林的审美痼癖——以武侠电影为重点
    3.3 电视中的建筑
        3.3.1 中外电视直面建筑的文体形态及其哲学分野
        3.3.2 敞露私域与蔽遮公域:电视剧对建筑物空间伦理尤其耻感的戏剧化揶揄
        3.3.3 中国故事:涉房题材影视剧作为当前社会首要矛盾之影像实录
        3.3.4 电视节目演播室空间设计理念的嬗递及其文化意向
        3.3.5“感官性极少主义”的中国版悲剧——影视城蔓延反思及控制
    小结
第4章 主体间性——建筑中的影像
    4.1 客厅里的影像及其禁忌——住宅作为电视接受的亲情空间与伦理家园
    4.2 公共建筑内的影像展映及其作为媒介仪式的人类学意义
    4.3 电影院——建筑作为现代人无意识底层性欲乃至原欲泊憩的港湾
    4.4 美术馆里的另类影像——建筑对录像或视像艺术当代性与先锋性的形塑与重构
    4.5 地下铁内的镜语与拟像——城市中产阶层迅疾旅途中驿动而羁泊的心境
    4.6 大遗址乃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影像的介入及其尴尬窘境
    4.7 园林中的“影”——蕴含丰约人文情愫的营造语汇及其华夏美学韵致
    4.8 影像主题建筑“物化”的生活美学及其环境行为学“瞄固”
    4.9 会堂内“可见的/在场”的影像与“不可见/不在场”的权力
    4.10 因“土”而“乡”:“反规划”的乡土建筑与“文化寻根”热潮中的乡村影像
    4.11 隐私被广播:从建筑乃至城市“电子眼”的广谱看远程监控影像的伦理悖谬
    4.12 数字建筑中虚拟影像的“上手状态”与“苍莽之境”
    4.13 建筑与电影的异质同构——从Montage源于Bauhaus说起
    小结
第5章 建筑与影像的悖谬与契通
    5.1 作为艺术的建筑与作为艺术的影像之比较
    5.2 作为文化的建筑与作为文化的影像之比较
    5.3 影像创作充分彰显建筑能动性的策略与方法
    5.4 建筑设计巧妙利用影像能动性的理念与通途
    5.5 影像化或高度互文影像的建筑设计乃至工程施工总图
    5.6 建筑与影像互文性的意向表征——文脉
    5.7 前现象学时期学界对建筑与影像关系之认识及其缺憾
    5.8 现象学对建筑学理论的统摄与归集
    5.9 建筑即影像,影像即建筑
    小结
第6章 定量研究
    6.1 针对“文本间性”和“主体间性”的调查与统计
        6.1.1 面向20位研究生和5位副教授就“互文性”这一概念的实验心理学调查
        6.1.2 面向12位不同学科背景博士生导师就“现象学”这一基础概念之调查
        6.1.3 面向大学生就“透视法对建筑设计与摄影创作的利与弊”之调查与统计
        6.1.4 面向多种属性受访者就“摄影在传达建筑的场所精神时的优劣短长”之调查与统计
        6.1.5 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访者就“建筑物进入电影后所发生的变异”之调查与统计
        6.1.6 基于上千次拉片的“电影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建筑元素与构件”之统计分析
        6.1.7 基于上千次拉片的“中外电影导演通过画面表现建筑物过程中的态度差异”之统计分析
        6.1.8 西安、北京、纽约电视受众观看建筑与园林类纪录片的接受心理学统计分析
        6.1.9 西安、北京受众对拆迁等涉房题材电视剧的反馈之媒介统计学分析
        6.1.10 对陕、浙、京等地全国主要影视城生存现状与经营模式的调查与统计
        6.1.11 基于“住宅对电视收视行为与心理的影响”调查的统计分析
        6.1.12 对六位摄影家“选择大型影像作品展映的地点与场所的决定性因素”的统计分析
        6.1.13 基于“西安、北京、纽约市民对待地铁内影像的态度”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6.1.14 对“北京、西安市民对影视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作用与价值”的调查与统计
        6.1.15 对西安市李家村地区四家酒店监控探头安装情况以及房客反应之调查与统计
        6.1.16 对北京天安门广场超大屏幕前游客的行为心理学调查与统计
        6.1.17 史上最具建筑 / 电影意识的导演 / 建筑师所彰显的主体间性之统计分析
    6.2 基于“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问题”的数学建模
        6.2.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6.2.2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6.2.3 思绪的升华——基于可拓学的初步模型
        6.2.4 对三种模型的比较与评价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初步结论
    7.2 不足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7.3 后续研究展望
图表总释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
2 我国纪录频道专业化发展历程
    2.1 我国纪录频道的创建期(2000 年——2007 年)
        2.1.1 央视科教频道
        2.1.2 上海纪实频道
        2.1.3 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文教育频道
    2.2 我国纪录频道的生长期(2008 年——2010 年)
        2.2.1 重庆科教频道
        2.2.2 湖南金鹰纪实频道
        2.2.3 辽宁北方频道
    2.3 我国纪录频道的成熟期(2011 年至今)
        2.3.1 央视纪录频道
        2.3.2 北京高清纪实频道
        2.3.3 中国教育电视台文献纪录频道
3 央视纪录频道的节目类型
    3.1 收视区域的二分法
        3.1.1 国际版纪录片
        3.1.2 国内版纪录片
    3.2 题材内容的五分法
        3.2.1 自然地理类纪录片
        3.2.2 人物传记类纪录片
        3.2.3 历史文献类纪录片
        3.2.4 社会现实类纪录片
        3.2.5 文化纪实类纪录片
4 央视纪录频道的发展现状
    4.1 频道的内容形式
        4.1.1 题材内容丰富
        4.1.2 节目形式新颖
    4.2 频道的制作风格
        4.2.1 包装设计技术
        4.2.2 艺术创作手法
    4.3 频道的媒体经营
        4.3.1 节目内容经营
        4.3.2 广告经营
        4.3.3 品牌经营
5 央视纪录频道与美国 Discovery 探索频道对比
    5.1 频道题材定位的比较
        5.1.1 美国 Discovery 探索频道的题材定位
        5.1.2 在比较中看央视纪录频道的题材定位
    5.2 艺术制作手法的比较
        5.2.1 美国 Discovery 探索频道的艺术制作手法
        5.2.2 在比较中看央视纪录频道的艺术制作方法
    5.3 品牌运营策略的比较
        5.3.1 美国 Discovery 探索频道的品牌运营策略
        5.3.2 在比较中看央视纪录频道的品牌运营策略
6 央视纪录频道如何走向世界
    6.1 制约央视纪录频道走向世界的几个因素
        6.1.1 文化背景不同
        6.1.2 艺术表现手法不同
        6.1.3 盈利模式不同
    6.2 分析央视纪录频道存在的问题
        6.2.1 题材选择面狭窄
        6.2.2 表现形式单一化
        6.2.3 市场化和国际化问题
    6.3 如何把央视纪录频道的纪录片卖到世界
        6.3.1 整合体制内外的纪录片资源
        6.3.2 树立全球化发展的中国模式
        6.3.3 建构跨文化传播平台
7 央视纪录频道对于国内纪录片发展的意义
    7.1 集中优势力量,打造纪录片精品
    7.2 整合多方资源,展开纪录片市场
    7.3 开展各项活动,推动纪录片产业大繁荣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8)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发展轨迹
    1.1 初创时期(1973年——1989年)
        1.1.1 1985年以前概述
        1.1.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概述
    1.2 步入正轨(1990年——1999年)
    1.3 进入跨越时期(2000年——2004年)
        1.3.1 “双高”时期
        1.3.2 多个优秀作品的诞生
        1.3.3 开拓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3.4 《真实世界》栏目的开播
    1.4 精品创作时代(2005年至今)
第2章 新疆电视台纪录片的叙事艺术
    2.1 庄严奋感——政论式叙事风格
    2.2 具象细腻——传记式叙事风格
    2.3 诗意灵性——史诗性叙事风格
    2.4 饱满凝练——情结式叙事风格
第3章 新疆电视台纪录片的多样化类型
    3.1 独具特色的西域风情
    3.2 别具一格的类型
        3.2.1 新疆地区历史文化类
        3.2.2 少数民族生存实录类
        3.2.3 西北社会人文专题类
        3.2.4 边疆自然生态纪实类
第4章 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发展思考
    4.1 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创作中对“纪实”的把握
    4.2 民族性选题的创新
    4.3 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发展策略
        4.3.1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守卫
        4.3.2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我与电视纪录片和人类学的因缘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核心观点
    第三节 电视纪录片研究概况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纪录片界说与纪录片价值
    第一节 纪录片的定义
    第二节 纪录片的价值及其在电视节目中的地位
    小结
第二章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简况
    第一节 电视纪录片的初创期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期
    第三节 电视纪录片的成熟期
    第四节 电视纪录片的多元拓展期
    小结
第三章 当前中国电视纪录片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收视率至上——市场化导致的生存困局
    第二节"娱乐至死"——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意义缺失
    第三节 检视"新闻场"——纪录片呼唤价值回归
    小结
第四章 人类学理念与方法对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第一节 人类学基本理念与方法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和人类学的渊源
    第三节 人类学纪录片的基本特性
    第四节 人类学理念方法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作用
    小结
第五章 人文关怀: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灵魂
    第一节 人文关怀:人类学的核心价值纪录片的应有之义
    第二节 "大写的人":人文关怀在电视纪录片题材中的体现
    第三节 纪录片伦理:人文关怀在电视纪录片拍摄和传播中的体现
    小结
第六章 生命力源自田野:人类学田野调查对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第一节 体验与观察
    第二节 积累时间的"重量"
    第三节 访谈与口述历史
    小结
第七章 "我看人看我":人类学换位思考对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第一节 换个位置用"主位"来拍摄
    笫二节 把摄像机交给被拍摄者
    第三节 从他者叙述到自我建构
    第四节 通过他者的眼光反思自我
    小结
第八章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应遵循的整体论原则
    第一节 了解拍摄对象所处的整体文化系统
    第二节 群体个体化与个体群体化
    第三节 关注人类生存的全部内容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10)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手法变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概述
    第一节 大型电视纪录片概念
    第二节 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
        一、起步期(1979年——1990年)
        二、发展期(1991年——2004年)
        三、繁荣期(2005年——今)
    第三节 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嬗变
    第一节 精英文化背景下形象化政论的内在转换
        一、形象化政论苏联模式的中国化
        二、精英文化的萌芽与大型电视纪录片的诞生
        三、教化与指导创作理念的内在转换
    第二节 大众文化崛起后纪实主义的回归
        一、大众文化思潮在中国的崛起
        二、纪实主义成为中国纪录片新的潮流
        三、客观与再现纪实理念的确立
    第三节 主流文化回归中的多元化创作理念
        一、新时期多元文化复兴中主流文化的回归
        二、纪录片娱乐化的诞生和主观与表现理念的提出
        三、回归主流的多元化创作理念的明晰与确立
第三章 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作手法的革新
    第一节 格里尔逊模式的影响
        一、格里尔逊模式的重新理解
        二、画面与解说的相辅相成
    第二节 原生态纪实主义风格的指导
        一、现代科技与纪实理念
        二、原生态纪实主义的张扬
    第三节 后现代个性多元手法的融合
        一、新纪录电影的影响
        二、市场占据话语权
        三、多元化的创作手法
第四章 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手法未来趋势展望
    第一节 开放的创作理念
        一、坚守大型纪录片的大片责任
        二、加强对于现实及自然类题材的开拓
        三、讲求故事性和情节性
        四、运用国际化的视野
    第二节 多元的创作手法
        一、数字特效跨越后期制作阶段,贯穿纪录片创作全过程
        二、数字特效跨越技术领域范畴,成为纪录片的内容主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飞跃——四集电视理论专题片解说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影视作品选取策略研究[D]. 程雪晴.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新纪实、新美学、新传播 ——《在那遥远的地方》导演田野手记与叙事思考[D]. 王洁. 兰州大学, 2019(08)
  • [3]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研究[D]. 晁晓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5)
  • [4]中国电视旅游节目生存发展研究[D]. 谭纪芝.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5]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D]. 王光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6]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一种现象学交叉研究[D]. 杨新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12)
  • [7]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发展研究[D]. 郭媛.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9)
  • [8]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研究[D]. 刘汗青.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3)
  • [9]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 盘旋.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10]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手法变迁探析[D]. 王燕清. 曲阜师范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飞跃——一部四集电视理论故事片的评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