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香港位居榜首

2003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香港位居榜首

一、2003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香港夺魁(论文文献综述)

方行明,曾小玲,倪鹏飞,王璐[1](2021)在《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困局及突破——基于城市之间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定期发布的城市商业魅力指数进行深度挖掘,以揭示中国城市竞争活力。通过纵向的比较分析,展示城市竞争与发展状况动态的、连续的轨迹和趋势;通过横向的比较分析,深度展示中国区域间城市发展的差异,为深入认识东西部差距和西部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和视角。对城市发展水平和结构进行分析比以GDP相关数据的分析更加鲜明、生动,更能揭示问题的本质性。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城市极化效应非常突出,由此出现了一种城市间发展差距的"固化"特征,这与东部地区城市群的"多轮驱动"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深层次原因。

梁绮琪[2](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发展形态日新月异,城市群、湾区等新的城市形态构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枢纽,也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和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在从单一地缘关系朝向复合治理架构的演进中,城市群不同主体间逐渐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格局,促进人力、资本、商品等要素在不同区位进行合理配置;各城市主体也会结合城市群整体发展趋向及自身在其中的比较优势,出台和执行一系列发展政策和规划,构成了城市区域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基础,从而引导城市竞合关系产生不同的导向性;竞争关系导向与合作关系导向都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由11个城市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形态丰富、发育较为成熟且地缘联系紧密;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已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其演进中的城市竞合关系对于提升湾区整体的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对国内其他城市群的发展也具有先行先试的探索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过往关于城市竞合关系与城市发展评价的相关文献,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分析为基础,从关系强度和关系方向两个方面探索测量粤港澳大湾区2010年—2017年的城市竞合关系,以竞争关系导向的内生竞争力和合作关系导向的外生竞争力作为城市发展的两个自变量,将基于城市竞争力框架测量所得的城市发展水平作为因变量,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对城市发展影响的回归模型,以此来探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城市发展水平的提升,并尝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与治理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陈晓[4](2019)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文中指出本文将国产商业电影置于产业研究、文本研究、文化研究的交叉视野之中,在电影史、电影理论及电影批评的框架下,旨在厘清2002-2017年国产商业电影的纷繁面貌。首先,在时间上对其进行微观层面的断代划分,历时考察国产商业电影的生发环境及流变状况。第二,结合“本土性”表达及“国际化”表达两条共时线索,力图解释国产商业电影生成、变化、发展的主体因素,勾画出该领域范畴内丰富立体的文化图景。第三,综合实证研究方法,尝试以跨文化视角透视国产商业电影的输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方法论延伸及讨论。基于此,本文将分作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对已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指出目前研究中缺乏对国产商业电影集中化、系统化、理论化的论述,并由此提出本文的主体研究架构。第一章“国产电影商业环境的生成”描述新世纪后的国产商业电影延续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娱乐属性,生发于政策-经济生态圈、媒介生态圈以及跨域合作生态圈所构成的复杂语境当中。政策-经济生态圈以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通过股份制、院线制的建立,促成中国电影产业的体系化发展。媒介生态圈以内容生产领域的“IP转化”及内容流通领域的“互联网+电影”战略性格局,建立国产商业电影的跨媒体运营模式。跨域合作生态圈广泛利用资金与人才优势,以“合拍片”生产为基本路径,使国产商业电影迈入全球化商品行列。第二章“国产商业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述”指出国产商业电影受到内在文化势力的深刻影响,官方、资本方、大众三股力量的互动,根本性地决定了国产商业电影的差异性面貌与本土性表达。官方以向大众输出主流意识形态为根本目的,通过与资本方的联姻,促成“主旋律”电影转向“主流商业片”。从对“主旋律”的商业化重述,到对“样板戏”的娱乐化改写,主流话语从显性在场转变为隐性在场。资本方以商业营利为根本目的,在实践层面搭建不同文化相互沟通的桥梁,生产出兼顾多方文化需求的电影产品。其中,商业电影的历史空间呈现出想象性叙述的特征、动作类型片自觉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询唤”功能、贺岁片全面迎合流行文化与消费语境、文艺片流露出电影艺术的退守与反抗姿态。大众文化从“沉默者”转为一股显在力量,既处在官方与资本方的引导之下,又因其自反性而促使电影市场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电影“粉丝”通过协商性参与的方式,进入商业电影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以“青春片”为代表,大众群体自身的属性成为资本方的创作指南。“新主流”电影的出现,既表明“现象级”作品源自于大众文化“时代面向”的刺激和培育,也反映出多股文化力量共同促动了集体欲望的影像化宣泄。第三章“国产商业电影影像美学新质”指出国产商业电影受到外来文化引导,文本实践逐渐与世界商业电影范式达成共识,并自觉进行着影像美学现代性的重新建构。在影像符号层面,国产商业电影对异域景观实行“标签化”处理,在银幕上勾勒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认知地图”。一方面,大量涌现的西方符号明示着西方文化的强力渗入;另一方面,在外来文化的映照下,跨文化个体同时流露出对本地文化强烈的复归心态。在镜头修辞层面,制造影像“吸引力”成为国产商业电影重塑“电影性”的重要目的与途径。对“蒙太奇”的活用展现出国产商业电影的速度“变奏”;“数字长镜头”标示出国产商业电影的数字技术转向。在故事题材层面,国产商业电影在类型化叙事的流变过程中,不断分化、变异、繁殖出多样式的类型片。“奇幻片”糅合西方元素与本土文化,成为国产商业电影类型融合的先驱范例;“一本多拍”作为新样态的跨国改编形式,彰显出类型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在母题内涵层面,情感母题、寻找母题及英雄母题均与世界电影的创作潮流构成互文关系,指向人类共通的价值选择。第四章“国产商业电影的海外之旅——以北美市场为参照系”将北美地区中国商业电影的市场接受作为切入口,论述国产商业电影所遭遇的真实文化壁垒。古装大片的热潮与失落印证着北美市场的“选择性阅读”模式,而“华狮”及“华语片”的推广开拓了各类型商业电影的发行路径。国产商业电影“输出”的基本困境在于面临着结构性的文化霸权,中国电影作为“外语片”,难以获得“准”商业片待遇,始终未能进入北美主流市场。国产商业电影遭受“冷遇”的另一重因素在于中美观众的文化认知差异,基于对中美在线影评网站的实证考察,美国观众重“形式”、重技术以及自觉的跨文化立场与中国观众形成鲜明对比。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指向中美不同的文化语境,即普遍意义上的高/低文化语境差异,以及不同的观影模式,即审美机制上的类型/故事传统差异。《英雄》与《长城》作为两部具备典型“访美”特质的作品,值得重点关注。《英雄》之于中国电影商业化、国际化取向的历史功绩应当予以重新追认;《长城》标志着中美合作的深度开展,而“杂交”文本的缺陷阻碍了其背后深刻世界性主题的有效传播。第五章“国际坐标内国产商业电影的精进路径”尝试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当前历史语境中的国产商业电影。国产商业电影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时刻遭遇着本土文化裂变与外来文化冲击所带来的种种难题。面对如此纷杂的跨文化语境,国产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应当坐落于世界电影的版图之中,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基础,回归具有主体性特质的中国电影范畴,扮演好国家电影、文化商品、图像档案等多重角色。

程雪[5](2019)在《“成都发布”与成都城市形象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由政府机关开设的,行政机关或公共部门用来发布新闻资讯、政务信息和传达公众意愿的重要网络平台,政务微博在公共管理中不仅扮演着信息发布者、舆论阐释者等多重角色,而且也是城市形象传播的有效渠道。荣登2017年新浪“十大政务机构微博”外宣影响力榜首的政务微博“成都发布”,就是该媒介行业中的典型代表。经由智能技术支撑和融合化媒介环境的双重态势,信息生产主体出现了从PGC独尊到PGC、UGC融合的重大转变,颠覆了传统媒体信息的单一化生产消费格局,而且基于迅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等主观需求,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于2010年6月创办了“宣传+服务+资讯”型综合立体平台——“成都发布”,力图实现“服务市民”和“政治外宣”的媒介追求。遵循以上创办理念,八年来,政务微博“成都发布”以丰富的文本内涵,构建了一个立体多元的城市形象:“内政外交开放型”之都;“西部金融与交通枢纽”之都;“生态人文”之都。为了呈现城市的诸多面相,“成都发布”注重传播技巧的使用,如采用多种视角融合的叙事角度;设置高频且固定的叙事结构;形成“软硬兼施”的叙事风格等。当然,“成都发布”在城市形象的构建上也存在城市形象媒介构建渠道的传统化、城市形象塑造的偏差、忽视县乡镇区域受众等诸多不足。以“成都发布”为代表的政务微博,要实现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价值提升,必须树立全媒体理念,加强媒介融合;开辟多种渠道增强用户连接度;实施对县乡镇区域受众的信息覆盖;实现“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和“政府形象传播”的功能定位。

张慧[6](2019)在《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竞争力理论与测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内陆城市已深刻意识到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纷纷提出打造物流枢纽城市的规划,试图通过整合城市内外优势资源,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然而,如何扭转内陆城市的先天劣势,使其具备港口的资源禀赋,发挥物流枢纽洼地效应,是当下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我国多个内陆城市现已具备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的条件,但相关理论研究相比于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的发展要滞后得多,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因此,加强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的理论研究、构建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对于把握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竞争力水平、拉动内陆地区与沿海港口城市共同发展及确保政策制定和规划的针对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背景,通过对国内外物流枢纽城市、城市竞争力的现状及相关理论研究,建立基于物流枢纽视角的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通过梳理物流枢纽和城市竞争力的相关基础理论,结合国内外物流枢纽城市发展经验,总结出物流枢纽城市的构成要件,并嫁接到内陆地区,分析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的构成要件、内涵及特征;其次,基于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的特点,分析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并构建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竞争力“四度”理论模型,即城市规模度、网络连通度、网络流通度和市场发育度;再次,在“四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依据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选取9个具有针对性的、可得性强的、以物流枢纽功能反映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并将拟选取的指标与原有城市竞争力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而验证拟构建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最后,基于熵权-TOPSIS模型对我国12个内陆物流枢纽城市进行竞争力测度,并将测度结果与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对比分析,验证本文所构建的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并根据排名结果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旷群[7](2018)在《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同期学成归国人员数量增长迅猛,虽然海外文凭随之逐渐失去光环,留学的经济收益并不乐观,但留学需求仍然持续强劲。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些重要问题:人们放弃境内高等教育机会而选择出国读大学的驱动原因是什么?留学决策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除了经济因素,人们的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的产生是否受到其他社会文化的因素的推动?留学目的国和学校的选择受到什么影响?我国境外高等教育需求是否存在着盲目性?本研究将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看做连续的发生过程,结合消费者行为理论、院校选择理论和推拉理论等重构了个人境外高等教育需求过程发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文献梳理、小样本测试等方式整理出需求发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按照新划分的六个维度归类建构新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研工具以了解境外高等教育动机产生的原因以及人们选择境外高等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研究者实地走访了全国15个城市的27所公立高中和1所中外合作大学,收集问卷2500余份。问卷的发放以国际部学生为主,选择少量在同一学校的普通班级就读的学生作为比较群体样本,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选取在校学生、老师、学校管理人员、家长、已经在国外大学就读的学生、留学中介六大群体进行了访谈,访谈人数达到140人次,访谈时间超过100小时。研究发现:1)我国高中生留学意愿强烈,需求产生时间较早,高中国际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的产生,但也造成了许多被动需求;2)境外高等教育满足了我国社会多元化的教育诉求,人们对留学的投资收益预期逐渐回归理性,但是对消费性收益的预期较高;3)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的差异推动了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海外高校的市场营销策略拉动需求,个体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诉求构成了强烈的内部驱动力;4)中国的民族性对留学动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根文化、孝文化、面子文化作用明显;5)经济因素对境外高等教育需求产生的影响较小但是对需求的内容(留学国家、学校)的影响较大,人们更偏好学费和生活成本较低的地方;6)对留学者安全的担忧、国内的情感因素和跨文化能力欠缺是阻碍留学的主要原因;7)国外高等教育质量是学生选择留学目的地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国外高校的社会声望(包括雇主评价、预期收入、就业前景、社会认可),高校的市场推广策略和教育国际化的合作活动等市场因子的作用也不可小觑。研究同时发现我国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非理性。决策主体缺乏对境外高等教育的正确认知,同时也缺乏对受教育者的兴趣、能力、智力的理性认知,未形成清晰的留学规划,从众跟风行为严重。境外高等教育选择过于单一与集中,在留学院校和专业选择上喜欢扎堆,过度依赖排行榜信息。信息不对称和中国社会心理导致的认知偏差是盲目留学的主要根源。需求主体的信息意识较强,但由于信息渠道不通畅、信息利用能力弱无法获得充分的、准确的信息,容易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严重影响了认知与判断,低估留学风险,从而导致盲目的留学决策。研究认为我国普通高中生的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规模将持续增长,但学成归国发展的比例也将进一步扩大。在家庭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下,个体留学将逐渐从以家庭投资决策行为为重点转向消费决策行为为重点,需求主体将从关注留学所带来的身份职业变化转变为对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注重。因此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媒体、学校以及家庭共同合作构建一个合理的高中生出国留学保障体系,规避留学风险,提升境外高等教育消费体验满足感。由于研究者的时间、精力和经济能力有限,调研完成较为仓促。抽样样本的地区分布稍显不均匀,不留学群体的样本偏少。此外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本研究难免有疏漏,可能导致研究结论不够全面与深入。

何逸明[8](2018)在《品牌形象理论视域下的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研究 ——以新时代深圳城市品牌形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品牌形象能充分展示一个城市经济实力、文明程度、社会风气和市民素质等。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充分吸引游客、投资者、企业乃至外商,从而增加城市的竞争力,促进政府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职能管理效率,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圳城市品牌形象的国际化发展是未来品牌发展的核心。基于深圳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央政策的支持,深圳城市快速崛起,经济实力不容小觑,其城市品牌的传播也需要进一步推动,从而为深圳城市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本文对于深圳城市品牌传播的分析立足于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尝试运用传播学、营销学、管理学和品牌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主要从传播学视角对深圳城市品牌形象进行全方位剖析,其具体的写作思路遵循以下逻辑展开:首先,解释品牌、品牌形象和城市品牌形象的概念。这一章主要是理论阐述,分析各个理论的含义和彼此之间的关系,阐明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和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其次,阐述38年来深圳城市发展的演进历程,以及每个阶段的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走进新时代的深圳在其城市品牌形象定位上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作为其奋斗目标。并从创新、科技、绿色、文化等几个方面做出具体分析。接下来,对于现阶段深圳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策略进行认真研究。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也发现了深圳在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最后,结语部分再次重申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和新时代深圳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取得的巨大进步,以及未来城市发展道路中需要改进和借鉴的地方。通过对深圳城市品牌形象的分析,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城市品牌传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通过政府和广大市民不断的实践和努力,会将深圳城市品牌建设和传播得更好。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探索,尽微薄之力,对其他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带来借鉴。

《安家》编辑部[9](2016)在《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文中认为

陈信康[10](2015)在《上海城市网络资源拓展及功能性机构集聚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应以构建多维腹地的视角,全方位推进城市网络资源的拓展;坚持"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以提升功能性机构集聚能力;锚定新兴经济体,抢占全球城市网络资源配置与功能性机构集聚新高地;建设世界标准的宜居城市,培育功能性机构核心集聚力;对智力资本进行重点投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绩效;拓展社会资本,引入各种类型的国际性非营利组织机构;疏通国内外信息交流的通道,构筑国际交流大平台;构筑优异的城市营商硬环境和软环境,降低网络资源的流动成本。

二、2003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香港夺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香港夺魁(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困局及突破——基于城市之间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竞争力概念与指标体系
二、城市魅力指标之下的中国城市竞争活力分析
三、城市商业魅力区域结构指标与东西部经济失衡的度量
    (一)区域城市活力的横向比较
        1.各区域二线城市的个数及占比
        2.二线城市各项指标分值及占比
    (二)区域城市竞争活力的轨迹——纵向分析
        1.分区域的二线城市个数及占比变化情况
        2.分区域的二线城市的分值及占比变化情况
    (三)区域经济总量和结构上的差异分析
四、合肥的崛起——中部城市发展的亮点和启示
    (一)政府创新投资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劳动力的供给与流动展示了合肥的经济活力
    (三)合肥崛起的启示
        1.城市间的竞争白热化
        2.中部崛起的标志
        3.为西部城市树立了榜样
五、极化效应——西部城市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一)三线城市比较
    (二)四线城市比较
    (三)五线城市比较
    (四)各区域不同层级的城市结构比较
六、广东与四川城市结构的差异彰显东、西部的差距
七、融入成渝与融入沪深——西部地区较中部地区的区位劣势
八、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二)对策
        1.寻求西南地区的突破口——成渝经济区的内涵深化与外延扩张
        (1)推动成渝经济区的外延扩张。
        (2)推动成渝经济区内涵深化。
        2.寻找西南城市发展的突破口
        (1)加强政策支持以实现推动宜宾这一关键节点城市的突破。
        (2)宜宾应跳出西部区域空间而与东部进行更多的合作。
        3.突破西北地区城市困局有待进一步研究

(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湾区及城市群
    2.2 城市竞合关系相关研究
        2.2.1 城市竞合概念研究
        2.2.2 城市竞合关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城市发展评价相关研究
        2.3.1 城市发展评价概念研究
        2.3.2 城市发展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2.4 城市竞争力相关研究
        2.4.1 城市竞争力概念研究
        2.4.2 城市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2.5 城市竞合关系与城市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分析
    3.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的制度基础
    3.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的强度维度分析
        3.2.1 空间联系度的测量
        3.2.2 数据来源
        3.2.3 实证分析
    3.3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的方向维度分析
        3.3.1 地缘关系的测量
        3.3.2 数据来源
        3.3.3 实证分析
    3.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的整体分析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城市竞争力框架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评价
    4.1 城市发展评价的一般分析框架
    4.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争力评价的设计
    4.3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争力评价的实证操作
        4.3.1 指标无量纲化
        4.3.2 指标赋权
        4.3.3 指标集结
        4.3.4 数据来源
    4.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回归分析
    5.1 城市竞合关系对城市竞争力影响的回归分析框架
    5.2 假设提出与变量选取
        5.2.1 假设提出
        5.2.2 变量选取
    5.3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对城市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5.3.1 相关性检验
        5.3.2 回归分析结果
    5.4 基于实证分析结果的探索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4)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产业浪潮:“国产商业电影”作为研究对象
    二、间性思维:“跨文化语境”作为研究视角
    三、他山之石:西方理论视野与中国商业电影
    四、激荡新世纪的国产商业电影
第一章 国产电影商业环境的生成
    第一节 政治-经济生态圈:电影产业的体系化发展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开放形势
        二、股份制:电影企业作为主体
        三、院线制:全国放映网络的建立
    第二节 媒介生态圈:国产商业电影的跨媒体运营
        一、内容生产:从叙事文本到IP转化
        二、内容流通:“互联网+电影”格局初显
    第三节 跨域合作生态圈:商业电影作为全球化商品
        一、资金与人才:“合拍片”的双翼
        二、“铁三角”:地缘文化想象中的内地/香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述
    第一节 国家形象:主流意识形态的宏观构建
        一、从“主旋律”到“主流商业片”
        二、重大历史题材的商业化重述
        三、“样板戏”的娱乐化改写
    第二节 商业资本:体制与市场的博弈空间
        一、历史空间的想象性叙述
        二、动作类型片的“询唤”功能
        三、贺岁片:消费时代的文化“共谋”
        四、文艺片:“艺术”的退守与抗争
    第三节 大众选择:“沉默者”的广泛参与
        一、超越“盗猎”:“粉丝”文化的协商性
        二、青春片:定制“怀旧”与城市想象
        三、“新主流电影”:集体欲望的影像化转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产商业电影影像美学新质
    第一节 异域景观:符号与“文化认知地图”
        一、“标签式”的区域符号
        二、普遍“在场”的西方符号
        三、跨文化个体符号的复归
    第二节 语言形式:镜头与“吸引力”修辞
        一、分流与面向:重塑“电影性”
        二、蒙太奇:电影速度的“变奏”
        三、长镜头:数字“渐近线”的生成
    第三节 故事题材:情节与类型化叙事
        一、分化与异变:多元化的类型电影
        二、类型融合:奇幻片的“皮”与“骨”
        三、“一本多拍”:新样态的跨国改编
    第四节 母题内涵:普遍化的价值共鸣
        一、“真情至上”:人际关系与情感母题
        二、“在路上”:“漂泊/归乡”与寻找母题
        三、“中心视点”:个体呈现与英雄母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海外之旅——以北美市场为参照系
    第一节 “访美”之选:国产商业电影的北美发行现状
        一、选择性阅读:古装大片在北美的热潮与失落
        二、发行新势力:“华狮”与“华语片”的推广
        三、期待错位:文化霸权下的“外语片”
    第二节 “他者”之镜:比较视野下的中美在线网站影评
        一、非对称性:国产商业电影的正/负向传播
        二、高/低语境之辩:“故事”传统与“类型”传统
    第三节 《英雄》的全球视野与“东方主义”再考察
        一、电影偏向力:基于商业与市场的试验
        二、毁誉参半:差异性的文化分野
        三、策略性本质主义:对“东方主义”的回应
    第四节 “杂交”的《长城》:本地、国际与“墙”
        一、混搭的类型:奇幻、怪兽与西部片
        二、黏合“分裂”:英雄与禁军的形象塑造
        三、环球议题:“饕餮”危机与有“缝隙”的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坐标内国产商业电影的精进路径
    第一节 中国电影:主体性的再确认
    第二节 资本并流:多样化的再生产
    第三节 图像档案:人文价值的再书写
    本章小结
结语:商业电影尚在进行时
参考文献
附录A: 2002-2017年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前十数据统计
附录B: 2002-2017年北美上映国产院线电影名录
博士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5)“成都发布”与成都城市形象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政务微博“成都发布”的创办及媒介定位
    第一节 智能化技术语境下的“成都发布”
        一、智能技术支撑与融合化的媒介环境
        二、信息生产与消费习惯的转变
        三、提高办事效率与塑造政府形象的双重需求
    第二节 “宣传+服务+资讯”型立体平台构建的媒介追求
        一、以四川用户为中心的受众定位
        二、以政治民生为主的内容定位
        三、“服务市民”与“政府外宣”融合的功能定位
第二章 “成都发布”视域下的成都城市形象
    第一节 “内政外交开放型”之都
        一、惜才为民的亲民政府
        二、内系中央外联国际的开放型政府
    第二节 “西部金融与交通枢纽”之都
        一、内外通达的交通枢纽之城
        二、国际化现代化气息融合的西部金融中心
    第三节 “生态人文”之都
        一、绿色环保的生态宜居之城
        二、“音乐-美食-历史遗迹”荟萃的天府文化之都
第三章 “成都发布”城市形象构建的叙事策略与手段
    第一节 多种视角融合的叙事角度
        一、多元视角的立体呈现
        二、叙事焦点的多方位辐射
    第二节 高频且固定的叙事结构
        一、高频率叙述彰显对象显着性
        二、固定话题与机动话题的融合叙事
    第三节 “软硬兼施”的叙事风格
        一、“只有事实”的官方硬新闻式话语
        二、“乐趣横生”的趣味软新闻式话语
第四章 “成都发布”城市形象构建的偏差与消解
    第一节 “成都发布”城市形象构建的偏差
        一、城市形象媒介构建渠道的传统化
        二、媒介形象塑造的现实偏差
        三、对县乡镇区域受众的忽视
    第二节 社交媒体时代政务微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一、树立全媒体理念加强媒体融合
        二、开辟多种渠道增强用户连接度
        三、实施对县乡镇区域受众的信息覆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竞争力理论与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物流枢纽是发展枢纽经济的增长极
        1.1.2 国家战略使内陆城市得到政策赋能
        1.1.3 内陆城市培育物流枢纽功能的迫切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物流枢纽城市的研究现状
        1.3.2 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3.3 物流对城市影响的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物流枢纽基础理论
        2.1.1 区位理论
        2.1.2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
        2.1.3 复杂系统理论
    2.2 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2.2.1 双框架理论模型
        2.2.2 弓弦箭模型
        2.2.3 “花瓣”模型和“钻石”模型
第三章 国内外物流枢纽城市的发展启示
    3.1 新加坡的发展启示
        3.1.1 新加坡的发展历程
        3.1.2 新加坡的发展经验
    3.2 伦敦的发展启示
        3.2.1 伦敦的发展历程
        3.2.2 伦敦的发展经验
    3.3 深圳的发展启示
        3.3.1 深圳的发展历程
        3.3.2 深圳的发展经验
    3.4 物流枢纽城市的发展规律
        3.4.1 物流枢纽城市的演化规律
        3.4.2 物流枢纽城市的构成要件
第四章 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构建
    4.1 内陆物流枢纽城市
        4.1.1 物流枢纽城市的概念界定
        4.1.2 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的形成
        4.1.3 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4.2 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竞争力
        4.2.1 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竞争力的定义
        4.2.2 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第五章 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2 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5.2.1 构建思路
        5.2.2 指标描述及赋值
        5.2.3 相关性分析
    5.3 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第六章 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竞争力测度
    6.1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6.1.1 样本选取
        6.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6.2 测度方法
        6.2.1 熵权-TOPSIS法基本原理
        6.2.2 熵权-TOPSIS法计算步骤
    6.3 分析过程
    6.4 结果分析
        6.4.1 权重结果分析
        6.4.2 测度结果分析
    6.5 提升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
        6.5.1 确立合理城市规模
        6.5.2 加强枢纽连通建设
        6.5.3 完善枢纽流通功能
        6.5.4 加大市场培育力度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局限性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境外高等教育
        二、留学与留学生
        三、教育需求
        四、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
    第六节 文献综述
        一、国际市场学生流动的研究及述评
        二、我国出国留学现象的研究及述评
        三、留学意愿与动机的研究及述评
        四、留学选择理论模型的研究及述评
        五、留学行为的研究总评
第二章 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的本质
    第一节 作为市场行为的留学活动
        一、境外高等教育市场的客观存在
        二、高等教育市场的国际供需配置
        三、留学市场行为的发生过程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框架下的境外高等教育
        一、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基本形式
        二、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
        二、国际服务贸易视角下的留学活动
    第三节 作为有限市场的境外高等教育市场
        一、境外高等教育供需双方受到限制
        二、境外高等教育兼顾公私属性
        三、境外高等教育市场中的信息有限性
        四、境外高等教育机构缺乏清晰的产权利益结构与售后保障
    第四节 作为家庭决策的留学选择
        一、个体留学是家庭决策行为
        二、家庭投资视角下的个体留学行为
        三、家庭消费视角下的个体留学行为
        四、我国家庭境外高等教育决策特点
第三章 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理论框架构建
    第一节 多学科视域下的留学行为研究
        一、留学行为的经济学视角
        二、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视角
        三、留学行为的社会心理视角
    第二节 个体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发生机制分析
        一、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发生的条件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
        三、个体境外高等教育消费过程
        四、我国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过程模型
    第三节 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基于文献的影响因素梳理
        二、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分阶段影响因素指标
        三、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章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的研究设计与过程
    第一节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的预调研
        一、预调研问卷的构成与优化
        二、预调研过程与调研对象
        三、信效度检验
    第二节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研究设计
        一、问卷的设计与修订
        二、访谈设计
        三、样本选取
    第三节 第一阶段调研过程
        一、问卷的再次验证与修改
        二、调研过程
    第四节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第二阶段调研
        一、问卷的最后修订
        二、问卷的发放
    第五节 调查情况汇总
        一、调研学校汇总
        二、问卷调查样本描述
        三、访谈过程与访谈样本描述
第五章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研究发现
    第一节 样本检验
        一、效度检验
        二、信度检验
    第二节 高中生接受境外高等教育的意愿分析
        一、高中生接受境外高等教育的意愿描述性分析
        二、个体特征对高中生留学意愿的影响
        三、家庭因素对高中生留学意愿的影响
    第三节 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动机分析
        一、境外高等教育动机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二、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动机影响因素的逻辑回归分析
        三、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动机影响因素解释
        四、高中生出国留学阻碍因素分析
    第四节 高中生留学目的地选择分析
        一、高中生留学目的地选择影响因子分析
        二、留学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指数分析
        三、高中生留学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解释
第六章 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的社会心理解释
    第一节 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的外部环境解释
        一、政策打造积极的留学环境
        二、经济发展保障有利的留学环境
        三、国际化大环境与中国文化共同营造留学社会氛围
        四、国内教育环境推动境外高等教育需求
        五、境内高中国际教育的发展促进境外高等教育需求
    第二节 信息不对称现象对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发挥重要影响
        一、高等教育选择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二、个体拥有的信息能力有限
        三、家长对子女的能力与心理特征所掌握的信息不充分
        四、掌握的教育质量信息不完全不准确
        五、错误利用排行榜信息
    第三节 感知消费性价值对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的影响
        一、消费性收益驱动留学需求
        二、感知收益价值偏差导致盲目性需求
        三、低估留学决策风险
    第四节 社会流动诉求促进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
        一、社会阶层流动的诉求驱动家庭境外高等教育需求
        二、资本转化机制激发境外高等教育需求
    第五节 中国社会文化影响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
        一、中国消费者选择偏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二、根文化与儒家文化共同作用下产生留学动机
        三、“面子”在需求发生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从众行为是导致社会留学热潮的重要原因
        五、民族记忆促进了境外高等教育的狂热需求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研究结论
        一、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特点
        二、非理性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的主要根源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的变化趋势
        一、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与归国需求都将持续增长
        二、消费结构升级改变我国社会的留学消费观念
        三、个体留学从以投资行为为重点转变为以消费行为为重点
    第三节 政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
        二、社会层面
        三、学校层面
        四、家庭层面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问卷(第一阶段)
    附录二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问卷(第二阶段)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修订稿)
    附录四 学校老师访谈提纲(修订稿)
    附录五 国际部主任访谈提纲(修订稿)
    附录六 家长访谈提纲(修订稿)
    附录七 已经留学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八 访谈学生名单
    附录九 访谈教师名单
    附录十 访谈国际部主任名单
    附录十一 访谈家长清单
    附录十二 已留学学生访谈名单
    附录十三 部分数据分析图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品牌形象理论视域下的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研究 ——以新时代深圳城市品牌形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1.2.2 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
2 品牌与城市品牌形象
    2.1 品牌与品牌形象理论
        2.1.1 品牌的概念
        2.1.2 品牌形象理论
    2.2 城市品牌形象
    2.3 城市品牌形象传播意义
        2.3.1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3.2 提高政府的职能管理效率
        2.3.3 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市民幸福指数
    2.4 城市品牌形象定位
        2.4.1 城市品牌形象定位的实质
        2.4.2 城市品牌形象定位的意义
3 深圳城市品牌形象发展历程
    3.1 深圳城市发展的阶段
        3.1.1 1979-1985 年改革开放初创阶段
        3.1.2 1986-1992年经济转型阶段
        3.1.3 1993-2002年高速发展阶段
        3.1.4 2003-2012年国际化打造时期
        3.1.5 十八大以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
    3.2 不同阶段城市品牌形象的定位
        3.2.1 1979-1985 年“深圳经济特区”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3.2.2 1986-1992年“综合型经济特区”
        3.2.3 1993-2002年“现代化城市”
        3.2.4 2003-2012年“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3.2.5 十八大以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
4 新时代深圳城市品牌形象定位
    4.1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活力之城
    4.2 宜居宜业的绿色低碳之城
    4.3 高科技含量的智慧便捷之城
    4.4 高质量标准的普惠发展之城
    4.5 包容合作的开放共享之城
5 新时代深圳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策略
    5.1 强化优势资源推动品牌传播成效
    5.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联动提高国际知名度
    5.3 优化媒介资源扩展传播方式提高传播效率
    5.4 开展多样化活动提高品牌认可度
    5.5 做好危机管理和舆情监测应对突发事件
6 新时代深圳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6.1 新时代深圳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6.1.1 城市品牌形象缺少文化底蕴支撑
        6.1.2 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内容缺乏整合
        6.1.3 传播主体各自为政及民众参与度低
        6.1.4 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缺乏战略布局
    6.2 新时代深圳城市品牌形象传播改进建议
        6.2.1 要加强深圳城市文化建设和传播
        6.2.2 要加强政府与民众在城市品牌传播中的价值共创
        6.2.3 要借鉴国际城市品牌传播的成功经验
        6.2.4 要运用大数据分析提高传播效率
        6.2.5 要增加品牌建设与传播的人才智库储备
        6.2.6 要加强深圳城市品牌形象的体验式传播
        6.2.7 要构建科学品牌管理和测评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上海城市网络资源拓展及功能性机构集聚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网络资源与功能性结构的关系
    (一)全球城市与城市网络资源
    (二)全球城市网络资源与功能性机构的关系
二、全球城市网络资源流动与功能性机构空间集聚趋势
    (一)中国本土网络资源流动与功能性机构空间集聚演化特征
    (二)全球城市网络资源流动与功能性机构空间集聚演化特征
    (三)全球城市网络资源流动与功能性机构空间集聚未来趋势
三、全球城市网络中的上海
    (一)中国城市网络中的上海地位
    (二)全球城市网络中的上海地位
四、国际对标下的上海功能性机构集聚能力测评
    (一)功能性机构集聚能力评价模型
    (二)功能性机构集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上海功能性机构集聚能力实证测量
五、上海集聚功能性机构和拓展城市网络资源的战略性思路
    (一)以构建多维腹地的视角,全方位推进城市网络资源的拓展
    (二)坚持“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以提升上海功能性机构集聚能力
    (三)锚定新兴经济体,抢占全球城市网络资源配置与功能性机构集聚新高地
    (四)建设世界标准的宜居城市,培育功能性机构核心集聚力
    (五)对智力资本进行重点投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绩效
    (六)拓展社会资本,引入各种类型的国际性非营利组织机构
    (七)疏通国内外信息交流的通道,构筑国际交流大平台
    (八)构筑优异的城市营商硬环境和软环境,降低网络资源的流动成本

四、2003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香港夺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困局及突破——基于城市之间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 方行明,曾小玲,倪鹏飞,王璐. 经济研究参考, 2021(07)
  • [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D]. 梁绮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D]. 陈晓. 南京大学, 2019(06)
  • [5]“成都发布”与成都城市形象构建研究[D]. 程雪.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内陆物流枢纽城市竞争力理论与测度研究[D]. 张慧. 长安大学, 2019(01)
  • [7]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研究[D]. 旷群.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8]品牌形象理论视域下的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研究 ——以新时代深圳城市品牌形象为例[D]. 何逸明. 武汉大学, 2018(06)
  • [9]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12)
  • [10]上海城市网络资源拓展及功能性机构集聚趋势[J]. 陈信康. 科学发展, 2015(12)

标签:;  ;  

2003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香港位居榜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