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不同学科间的名词规范

浅谈不同学科间的名词规范

一、也谈不同学科间的名词规范(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波[1](2021)在《公安学范畴体系论纲》文中研究指明范畴是思维的成果,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范畴的建立与推演构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图景。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范畴体系,体系内各范畴间的关联推演推动了学科理论的原始创新。范畴体系规定了一个学科认识世界的价值取向和基本方式。目前公安学的快速发展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构建自身范畴体系的阶段,它不仅是深化学科基础研究的阶段性任务,也是推动学科理论体系形成、展开与其他学科对话的重要前提。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出发,公安学范畴体系划分为基石范畴、中心范畴和基本范畴三大部分。公安学基石范畴由一系列价值取向及其理论主张构成,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价值取向方面,秩序和安全是公安学的核心,是对公安学研究意义的总体性抽象,概括了公安活动的核心任务,有效地将人类安全实践的主体性与价值性联系起来,是公安学立学的价值基石;在理论主张方面,应从本土实践出发,将一元主导下多元并存的集体主义秩序观作为公安学的根本立场。公安学的中心范畴由公安学本体论和公安学史论构成。公安学是研究警务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是公安学本体的核心概念,两者关系紧密;学科史是揭示学科知识生产动力机制、解释学科发展进路的重要素材。公安学史论是人类社会有关安全实践的知识流变以及学科化进程的概括,学科史研究要坚持古今中外立场,注意中外关于公共安全实践经验及理论之间的差异,重在阐释我国公安学理论渊源,并结合当代的理论创新与其他国家展开比较研究。公安学基本范畴从警务实践出发,是公安主体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依据相应规范对公安客体展开的实践活动,由主体论、客体论、行为论和运行论四个子范畴构成,实践中,四个子范畴密切联系并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从而使警务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治理活动。

杨小兰[2](2021)在《英文学术着作封底简介体裁的跨学科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Swales和Bhatia的语步分析论以及Hasan的体裁结构潜势论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语言学、社会学、公共健康学、材料学和化学5个学科,各选取200篇英文学术着作封底简介为研究语料,自建5个微型语料库,从词汇特征、语步特征和体裁结构三个维度对英文学术着作封底简介进行跨学科体裁对比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微观语言分析上,5个学科的英文学术着作封底简介在虚词选择上介词和情态动词存在差异,在实词部分说服性动词与权威性名词的使用上也有显着不同;其次,结合统计数据,确立可选与必选语步,比较得出5个学科的英文学术着作封底简介在语步使用方面表现出显着差异。其中,宏观层面看,语步一和语步三的高频率使用最为显着。最后,通过总结所有语料的体裁结构公式,推出适用的体裁结构模式,分析得出不同学科的英文学术着作封底简介的差异主要受交际目的、写作者行文习惯、学科间差异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深化人们对语步分析和体裁结构潜势的认识,同时希冀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更透彻理解英文学术着作封底简介,对建构学术简介语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吴俊杰[3](2021)在《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文件层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进一步增进化学学科理解,《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2]1号)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教师厅[2017]10号)也提出了类似要求。在研究层面,已有研究大都指出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学科理解的转变十分重要,教师对所教学科如何理解,如何将国家规定的课程转化为实施的课程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核心问题。而在教学实践实然层面,不少教师将化学教学仅窄化为具体知识的教学,对知识背后的化学研究方法、化学学科思想和化学学科价值等更有“素养”的内容缺乏认知或重视,即相对缺乏基于学科深度且系统理解的能力或意愿。基于此背景,对教师的化学学科理解展开相关研究。经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后认为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现状仍是一个有研究空间且同时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价值的研究主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了解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现状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采用文献分析法及专家咨询法以确定教师化学学科理解的具体维度并据此编制相关问卷。采取前测访谈、试调查等形式确定问卷的适用性及信效度。确定正式问卷后以链接形式向调查对象发布电子问卷以进行正式调查,并对所获取数据进行样本人口学背景分析、描述性分析及差异性分析。研究结论可主要分为理论层及调查层。在理论层主要有:一,学科理解、学科教学理解与学科理解教学表现在内容指向上非同一客体;二,化学学科理解的维度解构可回溯至化学哲学领域。在调查层主要有:一,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在部分维度上存在明显不足;二,不同背景的高中化学教师在部分学科理解范畴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三,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不同范畴在不同教龄阶段发展进度不一。研究启示主要有:一,系统阐述化学学科理解基本维度,确切提供化学学科理解增进渠道;二,完善教师化学学科理解培训机制及内容,助力核心素养课堂广泛发展及深度生成;三,注重青年高中化学教师群体学科理解水平的针对性提升。

李雪[4](2020)在《国际期刊论文引言语步的词块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块(formulaic sequences)在语言中普遍存在,承载着意义表达的主要功能,是话语社团(discourse community)成员在学术交流中重要的话语特征之一,已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语料库语言研究方法的兴起,词块研究在语言学界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局面。基于目前词块研究的现状,本研究结合自上而下的语类分析方法与自下而上的语料库驱动的研究方法,探析不同学科作者在期刊论文引言语步高频词块的使用特征。本文将从频数分布、形式结构、语篇功能、意义单位等几个方面,依次分析毗邻式词块(n-grams)与非毗邻式词块(phrase frames)在学术英语语篇中的学科特质与语类特质。毗邻式词块与非毗邻式词块在学术语篇中大量出现,这两种词块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其中,毗邻式词块研究重在讨论固化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毗邻式词块的结构、功能与意义单位,探讨词块各个层面(词汇与词汇、词汇与语法、形式与意义)的共选关系以及学科与语类对词块使用的制约关系。而非毗邻式词块重在关注词块的变异性及词汇变体的语义聚合关系。通过非毗邻式词块的分布特征,如内部变异性、词汇变体与词块数量的相关性等,映射语篇的程式化程度、词块与词汇变体的组合与聚合关系,以及非毗邻式词块使用的学科特质与语类特质。本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自建专题语料库,语料来自四个学科(语言学、市场营销学、生物学、机械工程学,分别代表软性纯科学、软性应用科学、硬性纯科学、硬性应用科学学科)的383篇国际期刊英文论文引言部分。其次,本文依据“创立研究空间”语步模式,人工标注“语步—语阶”单位。为保证标注的信度,本文采取双人标注,并为此开展Kappa检验与百分比一致性计算。接着,根据语料库数据驱动的方法,通过自动提取与人工筛选,确定各学科的高频词块。为了确保本文“语步—语阶”框架开展词块研究的可行性,本文开展了对应分析,探讨了语步—语阶概念框架与人工标注的可行性。在确保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基础上,本研究探讨了四个学科期刊论文引言部分的语步—语阶序列与呈现重点(即必要语步与可选语步)。在语类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依次分析了毗邻式词块与非毗邻式词块在引言部分的整体分布特征、以及学科差异性特征。接着,统计共用词块的使用特征,主要包其括频数分布与意义单位分析。最后,结合语步分析,从两种词块的形式结构、语篇功能,描述两种词块的学科化倾向与语步特质性,并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还设计了学术英语教学辅助工具,以期验证、探索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在研究的语类分析部分,本文发现,各学科期刊论文引言有不同的语步—语阶序列与呈现重点。同时,不同学科之间又出现重合的特征,这些特征反应了各学科“软—硬”、“纯科学—应用科学”的学科属性。这些数据可大体反映出学科作者对于使用何种修辞策略、以及传播何种信息的侧重,体现出学科话语社团对学术社团成员的制约。同时,结合这两种学科属性可以阐释学科文化是如何影响着语类结构的构建、以及相应的语言形式的选择。毗邻式词块分析结果表明,引言部分的毗邻式词块分布具有明显的次语类特征。通过分析共用毗邻式词块的频数分布与意义单位,本文发现,部分共用毗邻式词块存在搭配、语义倾向与语义韵的差异。从语义韵的层面,相比一般态度意义,微观的具体态度意义更能区分学科差异。通过统计并分析引言语步的毗邻式词块分布,本文发现,这些分布主要是“纯科学—应用科学”的学科属性差异,而且主要体现在“介绍本研究”语步。非毗邻式词块研究结果表明,学科间存在内部变异性的差异。非毗邻式词块的频数与词汇变体之间呈现出中等程度相关(0.4—0.6)到强相关(0.6—0.8)。非毗邻式词块存在少量学科共用词块,其词汇变体的语义聚合可明显反应出学科差异。统计引言语步的非毗邻式词块分布,本文发现,这些分布同样存在“纯科学—应用科学”的学科属性差异,差异主要集中在“确立研究领域”语步与“介绍本研究”语步。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与学术英语教学实践接口的探索等方面,以期为语类研究、特别是语类视角下的学术英语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周丽威[5](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高霞[6](2020)在《基于中西学者学术论文可比语料库的情态动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系统分析了中西学者4个学科英文学术论文中情态动词和情态序列的使用特点。研究发现:1)中国学者情态动词使用频数显着低于西方学者,软科学学科情态动词使用频数低于硬科学学科;2)中西学者更多使用表达委婉语气的低值情态动词,表明作者对命题或观点的态度;3)中国学者过多使用"名词+can""代词+can"两类序列,较少使用would情态序列。中西学者使用同一类情态序列所侧重描述的对象也不同,高频搭配词差异显着。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杜文彬[8](2020)在《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应对21世纪人才需求挑战的战略举措,我国STEM教育的政策要求与实践探索方兴未艾,急需系统的基础研究和理论成果支持。与此相对照,美国作为最早开展STEM教育的发达国家,其推动STEM教育的历史脉络和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我国STEM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尤其是本土化的课程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STEM教育以20世纪80年代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提出“科学素养”作为开端。短短三十几年间,其已完成从科学教育改革思潮到实体课程的进化,并依托STEM学校,以“必修课”形式嵌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的生长空间构筑于学校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差异。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手段、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机制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规格之间存在多重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了STEM教育的发展动因。以STEM教育发展多重矛盾的结构变化与矛盾解决主体在不同“行动者”间的转换为依据,可将美国STEM教育发展划分为STEM教育思想萌芽、课程体系初建、制度化推进以及标准化课程建设四个阶段。这背后既体现着学校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大潮的回应,也凝结着科教精英、民间团体以及政府等不同利益团体以教育改革回应社会矛盾的斗争与妥协。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是STEM教育的思想萌芽时期。美国政治经济发展新格局带来大量高素质劳动力需求,面向少数精英的结构主义教育已经难以满足新的人才结构需要。为解决上述矛盾,科教精英发起了以STS运动、2061计划为代表的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以破除科学教育精英化的弊端。这次改革使科学教育呈现出大众化、素养化、跨学科整合以及标准化等有别于传统科学教育的新特征。STEM教育理念内核,包括面向国家劳动力需求的培养目标、跨学科整合的课程内容、秉承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方法、以及具有标准化评价烙印的课程评价,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构筑起来。尽管“STEM”这一专用术语尚未出现,其思想萌芽已经孕育在科学教育改革之中。但由于工程教育在STEM整合中缺乏实质性的地位,STEM教育尚未形成正式概念,也难以脱离于传统科学教育框架而获得自主发展。以“STEM教育”专门术语在2001年的出现为标志,2001年至2005年STEM教育处于课程体系初建阶段。随着美国不断向第三产业转化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海外精英对STEM工作岗位的占领,硬科学在美国学校教育中不断式微。为保证市场中STEM专业人才储备,以工商业主利益为代表的民间组织纷纷要求学校加强硬科学教育。这一诉求为工程教育进入基础教育体系开辟了通道,使STEM教育获得“工程”拼图,实现了其概念的完整建构。完成概念建构的STEM教育在大型学术团体主导下实现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长足进步,课程体系建设初见形态。但由于发展主体各自为政,STEM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呈现出各课程要素发展不均衡、发展动力受限等缺点。要应对伴随再工业化战略而来的STEM人才需求大潮,就必须在课程管理体系中做出调整,在更强力量的主导下实现整体推进。伴随着2006年《崛起于聚集的风暴之上》报告的发布,STEM教育正式进入联邦视野。2006年至2011年是STEM教育制度化推进阶段。为配套促进制造业回岸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政府通过财政支援、整体规划、项目引导以及法令保障手段,强势主导着STEM教育发展。同时,联邦政府还统合各利益主体形成发展合力,实现了STEM教育国家战略式推进。该阶段STEM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各种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层出不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由于财政的突然倾斜,该时期STEM教育呈现一种聚焦价值讨论而轻视实践质量的状态,功利主义与形式主义危机接踵而至。以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对全美STEM教育项目的质量审查为开端,STEM教育进入标准化课程建设时期。为应对美国STEM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危机,曾一度缺位的课程专家重新主持STEM课程改革。以课程专家为主导,各发展力量通过构建横纵衔接的一贯制课程体系、开发聚焦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以及制定州级STEM课程实施标准,实现STEM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建设,并构筑起“联邦主导——地方规范——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实施体系。至此,STEM教育依托STEM学校,以必修课身份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纵观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可发现STEM教育各个阶段都和特定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背景紧密相连,有其独特的发展机制,包括从外力推进与内部自觉的发展动因机制,以工程为基点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以及由多元走向统一规范的课程实施机制。我国STEM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呈现着发展力量自发性、课程开发多元化与课程实践零散化等特点。从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梳理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相关经验、教训与发展机制,对接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发展现状,本研究认为美国STEM教育发展对我国具有以下发展启示:首先,在与“结构”的关系上,应适度超前于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间的矛盾暴露;其次,需联合各方“行动者”发挥多元主体共同推进效用;最后,还要遵循科目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在内容开发机制与实践机制上要契合我国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与育人要求,选择适配的发展方式。

王伟[9](2020)在《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中化学教师对化学的理解(即学科理解)是课程与教学领域一个业已存在但容易忽视的研究领域,本轮新课程改革将学科理解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提出,也是因为其是新课程改革亟待研究的一个领域。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是一个是基础、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它是教师进行深度教学的前提。本研究结合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科学本质研究成果,从梳理化学学科本质出发,充分利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教育研究方法,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概念、特点、研究向度等诸多要素进行了理论研究,构建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5个维度、28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标准,从整体调查、具体内容观察两个层面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进行评价,剖析两种水平的特点,挖掘水平、特点背后的影响因素,对此提出多维度、全方位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提升对策。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作为基础的、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其评价标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不高、差异较大,其中青年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尤为薄弱;高中化学教师在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及教学的水平也不高、差异也较大,且关系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以制约因素为主,因此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对教师学科理解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文献综述,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论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PCK理论和深度教学理论进行梳理,研究认为教师学科理解与PCK理论有着紧密的关联,教师进行全面、系统地学科理解是其进行深度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了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问题以及研究向度。第二章是建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分析科学本质与学科本质的关系,提出学科本质的研究展望,并梳理得出感知、解释、应用、评价四个理解的进程。其次结合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本体论视角,从化学学科发展史中梳理出理解化学学科本质的5个维度,将之作为学科理解的维度,对这些维度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8位专家进行开放式访谈,确定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的初步指标,并结合CVI效度检验法,向10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咨询,得到5个维度、28个指标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三章是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整体水平及现状进行评价。研究首先设计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对1 1 89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调查,再分析调查得到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及现状,最后对此提出了宏观层面的提升对策。第四章是以“原电池”为例,制定高中化学教师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研究对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科书、高考题以及大学教科书中有关“原电池”内容的呈现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其次,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跳出以上几种材料来分析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的生长点,从而确定每个指标“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五章是对以“原电池”为例,对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层面的学科理解及其教学水平进行评价。研究遴选10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研究,经过29课时的录像观察、1154多分钟访谈,整理了 31万余字的访谈资料,最终得出10位教师在28个指标上的“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和学科理解教学水平,分析这两个水平的特点以及联系。进一步通过文本分析法得出其两个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得到一些有益的信息。第六章提出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研究认为需要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教学的关系,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教师“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重认识境界。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只有补足自身学科理解认识上的短板,及时更新自身的学科理解认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去实施相关内容,进而真正达成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素养课”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从个人领域、外部领域、实践领域、结果领域四个方面提出整合性的提升对策。在这其中,特别地提出了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第七章是本次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再次简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罗琴秋[10](2020)在《小学英语教材人教版与香港朗文版语言知识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和发展技能的中心内容。小学英语教材作为英语教学内容载体,不仅是英语学习的重要输入来源,而且也是课程标准指导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随着一本多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小学英语教材编写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质量方面的短板,尤其是教材语言知识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欠合理的问题。表现为:多个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语言选材标准偏低,其教材内容丰富性有余知识性不足、语言知识繁简矛盾明显、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数量倾斜、教材内容偏离真实语境和情境价值理念本土化。即语言知识编排存在的有无、繁简、多少、真假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英语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而且难以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无益于学生新知识的建构和英语能力素养的形成。再者,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以考试和分数衡量教学质量的方式在英语教学评价中仍然占据着重要位置,且语言知识仍然是试题内容结构和测试能力的基础。因而,对于语言知识内容适切性的研究仍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对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和香港朗文版小学英语教材的语言知识进行文本分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意义等相关情况,对国内外教材研究的现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并选定了教育学、语言学等相关知识作为论文的理论支撑。第二章至第五章依托理论知识,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定量分析法,以小学英语教材语言知识为研究切入点,重点对两套教材的语音、语法、词汇、话题和功能五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呈现这五个内容要素在知识编排时存在的特点和问题。最后一部分对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整理出两套教材的异同点和优缺点,分析产生异同点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朗文教材语言知识编排的优点,向内地小学英语教材编写提出如下可行性建议:语音知识要淡化机械拼读重视超音段音位知识的情感体验、词汇呈现方式要实现由“词”到“词群”的分类整合、语法点呈现顺序要有利于意义练习和交际练习、话题内容体现时代性和文化性的价值内涵、重视语言意动功能和情感功能。

二、也谈不同学科间的名词规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谈不同学科间的名词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公安学范畴体系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一、为什么要研究公安学范畴体系
    (一)建立公安学范畴体系是深化学科认识的阶段性任务
    (二)建立公安学范畴体系是开展学科间对话交流的重要前提
    (三)构建公安学范畴体系对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的公安学理论体系极为重要
二、公安学范畴体系的基本构成及内在关系
    (一)公安学范畴体系划分的理据
    (二)公安学范畴体系的基本构成
        1. 公安学的基石范畴
        2. 公安学的中心范畴
        3. 公安学的基本范畴
    (三)公安学范畴体系内在关系分析
三、公安学基石范畴的基本构成
    (一)基石范畴的构成要素
    (二)公安学基石范畴的框架
        1. 公安学学科的价值体系
        2. 实现公安学核心价值的理论主张
四、公安学中心范畴的基本构成
    (一)公安学的本体分析
        1. 经验型抽象阶段的本体研究
        2. 理性抽象阶段的本体研究
    (二)公安学学科史的基本构成
        1. 我国公安学学科史阶段划分
        2. 西方警察科学发展的主要脉络
        3. 公安学学科史研究的基本内容
五、公安学基本范畴的基本构成
    (一)主体论范畴
    (二)客体论范畴
    (三)行为论范畴
    (四)运行论范畴
余论

(2)英文学术着作封底简介体裁的跨学科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设计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简介类语篇的体裁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 英文学术着作封底简介的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研究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体裁分析
        一、体裁
        二、语步分析
    第二节 Hasan的 GSP模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文学术着作封底简介的词汇特征分析
    第一节 介词
        一、整体特征分析
        二、跨学科对比分析
    第二节 情态动词
        一、整体特征分析
        二、跨学科对比分析
    第三节 动词
        一、整体特征分析
        二、跨学科对比分析
    第四节 名词
        一、整体特征分析
        二、跨学科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文学术着作封底简介的语步特征分析
    第一节 语步确立
    第二节 基于“语步”的跨学科对比
        一、可选/必选语步
        二、跨学科差异对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文学术着作封底简介的体裁结构分析
    第一节 体裁结构分析
        一、化学
        二、材料学
        三、社会学
        四、语言学
        五、公共健康学
    第二节 GSP模式下的跨学科对比
        一、学科特点
        二、交际目的
        三、个体写作特点
    本章小结
结语
    一、主要发现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探析
        1.2.1 理解
        1.2.2 学科
        1.2.3 学科理解
        1.2.4 化学学科理解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知识图谱分析
        1.3.2 研究述评
    1.4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问题的提出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设计
        1.7.1 研究目标
        1.7.2 研究内容
        1.7.3 研究路径及方法
        1.7.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化学学科理解维度解构
    2.1 化学学科理解对象的已有观点分析
    2.2 化学学科理解维度解构路径探寻
    2.3 基于化学哲学视角梳理化学学科理解对象
        2.3.1 从化学哲学本体看其可行性
        2.3.2 从化学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本质看其合理性
        2.3.3 从化学教学与化学哲学的“供需”关系看其必要性
    2.4 化学学科理解维度解构路径确立
        2.4.1 化学哲学与化学史的关系剖析
        2.4.2 化学学科理解维度解构路径
    2.5 化学学科理解维度及测量指标剖析
        2.5.1 化学知识体系范畴
        2.5.2 化学哲学范畴
    2.6 化学学科理解维度的效度检视
3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现状调查问卷的研制
    3.1 问卷的架构及具体设计过程
    3.2 前测访谈
    3.3 试调查
        3.3.1 信度分析
        3.3.2 效度分析
        3.3.3 其它建议
4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信效度分析
    4.2 描述性分析
    4.3 差异性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1.1 理论层
        5.1.2 调查层
    5.2 启示
        5.2.1 系统阐述化学学科理解基本维度,确切提供化学学科理解增进渠道
        5.2.2 完善教师化学学科理解培训机制及内容,助力核心素养课堂广泛发展及深度生成
        5.2.3 注重青年高中化学教师群体学科理解水平的针对性提升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不足
        6.1.1 方法上的局限
        6.1.2 操作上的不足
    6.2 研究展望
        6.2.1 与本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研究方向上的研究展望
        6.2.2 在化学学科理解其它研究方向上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现状调查的指标效度咨询
    附录二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现状调查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国际期刊论文引言语步的词块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术语界定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词块的计量文献分析
        2.1.1 计量文献研究设计
        2.1.2 计量文献研究发现
    2.2 词块的提取标准
        2.2.1 毗邻式词块的提取标准
        2.2.2 非毗邻式词块的提取标准
    2.3 词块的分析框架
        2.3.1 词块的结构形式分析框架
        2.3.2 词块的语篇功能分析框架
        2.3.3 词块的意义分析框架
    2.4 学科差异与词块研究
        2.4.1 学科差异与学科分类
        2.4.2 学科差异与词块研究
        2.4.3 核心词块与典型词块
    2.5 期刊论文语类与词块研究
        2.5.1 期刊论文语类与语步分析
        2.5.2 期刊论文语类与词块研究
        2.5.3 期刊论文语步与词块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语料
    3.2 语料标注
        3.2.1 标注方案
        3.2.2 标注过程
        3.2.3 信度报告
    3.3 词块的识别与提取
        3.3.1 毗邻式词块的识别与提取
        3.3.2 非毗邻式词块的识别与提取
    3.4 词块与语步—语阶的对应分析
        3.4.1 对应分析方法
        3.4.2 对应分析报告
    3.5 词块的分析框架
        3.5.1 毗邻式词块的分析框架
        3.5.2 非毗邻式词块的分析框架
    3.6 词块的研究路径
        3.6.1 毗邻式词块的研究路径
        3.6.2 非毗邻式词块的研究路径
    3.7 本章小结
4 期刊论文引言的语步—语阶序列分析
    4.1 语步的学科差异化分析
        4.1.1 语步的序列分析
        4.1.2 语步的循环与套嵌
    4.2 语阶序列的学科差异化分析
        4.2.1 语阶的整体分布
        4.2.2 语阶序列的学科差异化分析
    4.3 引言语阶的具体分析
        4.3.1 M1语步微观结构分析
        4.3.2 M2语步微观结构分析
        4.3.3 M3语步微观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毗邻式词块研究
    5.1 毗邻式词块的总体分布情况
    5.2 毗邻式词块的结构形式
        5.2.1 整体分布
        5.2.2 名词类词块
        5.2.3 介词类词块
        5.2.4 动词类词块
        5.2.5 句干类词块
        5.2.6 连接词词块
    5.3 毗邻式词块的语篇功能
        5.3.1 整体分布
        5.3.2 研究类词块
        5.3.3 文本类词块
        5.3.4 立场类词块
    5.4 共用高频毗邻式词块
        5.4.1 共用毗邻式词块的总体分布
        5.4.2 共用毗邻式词块的学科分类研究
        5.4.3 共用毗邻式词块的个案研究
    5.5 毗邻式词块在各语步的使用情况
        5.5.1 确定研究领域语步
        5.5.2 确立研究地位语步
        5.5.3 介绍本研究语步
    5.6 本章小结
6 非毗邻式词块研究
    6.1 非毗邻式词块的总体分布情况
        6.1.1 种类与数量的分布
        6.1.2 内部变异性
        6.1.3 数量与变异的相关性
        6.1.4 结构形式的分布
        6.1.5 语篇功能的分布
    6.2 共用高频非毗邻式词块
    6.3 非毗邻词块在各语步的使用情况
        6.3.1 确定研究领域语步
        6.3.2 确立研究地位语步
        6.3.3 介绍本研究语步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词块的学术英语教学辅助工具
    7.1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7.2 相关的英语教学辅助工具介绍
    7.3 基于词块的教学辅助工具开发
        7.3.1 设计与开发
        7.3.2 测试与反馈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启示
    8.1 主要发现
    8.2 研究贡献
    8.3 研究启示
    8.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语料库入选期刊
附录2 期刊论文引言语步序列
附录3 期刊论文引言语阶序列
附录4 期刊论文引言部分毗邻式词块的结构与功能分布
附录5 期刊论文引言语步毗邻式词块的结构与功能分布
附录6 期刊论文引言部分非毗邻式词块的功能分布
附录7 期刊论文引言语步非毗邻式词块的功能分布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5)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中西学者学术论文可比语料库的情态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文献综述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情态动词的使用:中西学者及学科间的频数差异
    3.2 学术文本中不同情态量值的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
    3.3 中西学者学术文本中can和would情态序列的使用差异
4. 结论

(8)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STEM教育的一般研究
        二、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审视与思考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课程史研究的理论审视
        二、学校科目社会史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
        三、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的研究方法选择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深化STEM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二、为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实践提供参考经验
第二章 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多重矛盾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STEM教育发展的多重矛盾
        一、STEM教育发展矛盾的梳理
        二、推动STEM教育发展多重矛盾的基本解释
    第二节 STEM教育发展的矛盾结构变化与阶段划分
        一、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孕育STEM教育思想萌芽
        二、工程教育的加入带动STEM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设
        三、政府力量主导学校课程改革与STEM教育制度化建设
        四、课程专家主导的STEM教育标准化课程体系构建
第三章 科学教育改革中的STEM教育思想萌芽
    第一节 学校教育面临转型课题
        一、精英化科学教育难以满足大量技术型人才需求
        二、高等教育中的科学与工程教育式微
    第二节 科学教育新特征的出现
        一、不同团体的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试验
        二、多重改革下科学教育呈现新特征
    第三节 科工教育改革的实践火种
        一、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下的科学课程整合实践
        二、前瞻性却举步维艰的工程教育项目发展
    第四节 思想萌芽期STEM教育的发展特征
        一、STEM教育的理论基础大致形成
        二、STEM教育的实践路径初见端倪
        三、STEM概念发展尚未完善
第四章 工程教育推动的STEM课程体系初步建设
    第一节 STEM人才预警与工程教育的纳入
        一、硬科学专业选择持续遇冷引发STEM劳动力危机
        二、STEM本土人才储备需从基础教育改革入手
        三、基础教育中纳入工程教育实现STEM专业准备
    第二节 依托工程教育实现STEM教育完整拼图
        一、以工程教育作为STEM整合的“催化剂”
        二、“术语”出现与STEM教育步入系统化发展
    第三节 民间大型学术团体主导的STEM课程研究
        一、STEM课程改革全国示范项目出现——以“项目引路计划”为例
        二、《学生如何学习科学》发布与对探究式教学手段的重新思考
        三、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引导的全国性STEM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研究
    第四节 STEM课程体系的初建表现
        一、STEM课程理念共识初步形成
        二、STEM课程开发技术层面的经验累积
        三、多方主体尚未形成发展合力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下的STEM教育制度化推进
    第一节 STEM教育的国家战略式发展需求
        一、联邦政府的“风险投资”
        二、标准化运动下STEM教学质量堪忧
        三、STEM教育的国家战略上升进程
    第二节 政府主导的STEM教育政策建设
        一、大力度财政拨款为STEM教育改革提供保障
        二、STEM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三、以竞争性拨款项目调动各方STEM教育参与热情
        四、立法以昭示发展STEM教育的国家意志
    第三节 政府引领下STEM教育多主体发展合力形成
        一、联邦主导下民间组织的STEM教育推动路径
        二、“多元主体”STEM教育改革模式形成
    第四节 制度化推进期STEM教育的发展特点
        一、为满足国家劳动力需求而发展的STEM教育
        二、STEM教育价值唤醒研究的热潮
        三、趋向多元的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
第六章 STEM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建设
    第一节 STEM教育发展面临内外困境
        一、再工业化战略持续升级带来STEM劳动力需求倍增
        二、STEM教育实施出现形式主义危机
        三、功利主义反噬STEM劳动力培养效率
    第二节 迈向标准化的STEM课程建设
        一、横纵衔接的STEM课程体系
        二、聚焦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
        三、内容性与表现性一致的STEM课程实施标准
    第三节 标准化课程建设阶段STEM教育的发展特征
        一、课程专家成为STEM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纳入人文学科提升STEM教育育人价值
        三、强化问责保障STEM教育发展质量
        四、层次分明的课程实施体系实现STEM教育有效落地
第七章 STEM教育发展机制及其启示
    第一节 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发展机制解析
        一、从外力推进到内部自觉的发展动因机制
        二、以工程为基点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
        三、由多元走向统一的课程实施机制
    第二节 美国STEM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STEM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二、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与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概念界定
        一、理解
        二、学科
        三、学科理解
        四、学科理解水平
        五、学科理解水平评价
        六、相近概念辨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框架的确立
        二、化学等学科的理解研究
        三、学科本质的理解研究
        四、课程理解的研究
        五、化学学科理解及发展演变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教师学科理解理论基础与研究向度
    第一节 PCK理论
        一、学科知识概念及特点
        二、学科知识与PCK
        三、学科知识与教师资格认定
        四、学科知识与教师发展
        五、学科知识测评研究
        六、研究启示
    第二节 深度教学理论
        一、深度教学的概念
        二、深度教学的特征
        三、深度教学的启示
    第三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及问题检视
        一、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分析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问题检视
    第四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研究向度
        一、教师学科本质的特征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表征
        三、教师学科理解的评价
        四、教师学科理解的价值
第二章 化学学科理解的内涵及水平标准构建
    第一节 学科本质理解—化学学科理解的起点
        一、理解缘起: 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困境
        二、学理分析: 理解研究转向的可行依据
        三、研究维度: 学科本质理解的研究展望
        四、结语
    第二节 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标准构建
        一、从化学史中探寻学科本质的可行性分析
        二、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原则
        三、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要素内涵
        四、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历史探寻与内容呈现
        五、化学学科理解内容的其它解读
    第三节 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效度检视
        一、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一轮专家咨询过程
        二、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二轮专家咨询过程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方案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调查工具
    第二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的过程分析
        二、调查的分析过程
        三、调查的主要结论
        四、调查的主要启示
第四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划分——以“原电池”为例
    第一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起点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三、高考试题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四、大学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五、研究小结
    第二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一、化学学科价值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及水平划分
        二、化学学科方法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三、化学知识结构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四、化学知识获取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五、化学知识本质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六、研究小结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测查—一以“原电池”为例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研究总体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过程
    第二节 基于学科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水平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教学水平的解读与分析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表现水平研究的结论
    第三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分析过程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研究结论
    第四节 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解读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影响因素分析的结论
第六章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第一节 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的教学
        一、教师要重新审视素养为本的化学知识教学
        二、教师学科理解要关照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学科理解须纳入教师成长的专业发展指标
    第二节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一、个人领域的提升对策
        二、外部领域的提升对策
        三、实践领域的提升对策
        四、结果领域的提升对策
        五、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理论研究结论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是基础的、典型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需要多维、多层的评价标准
        二、实证研究结论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差异较大
        (二)青年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普遍较弱
        (三)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具体水平较为薄弱
        (四)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受多种因素制约
        (五)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维度的效度评价量表
    附录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建构表
    附录三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现状的问卷调查
    附录四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附录五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水平的访谈提纲
    附录六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小学英语教材人教版与香港朗文版语言知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概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方法
        5.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相关概念界定
        2. 国外研究综述
        3. 国内研究综述
    (三) 论文依据
        1. 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的达标性
        2. 课程观与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
        3. 内容组织理论与教材编写的组织性
        4.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语言知识的系统性
一、语音知识的比较
    (一) 语音概述和目标
        1. 语音和英语语音
        2. 课标与指引的语音目标
        3. 语音知识的分布
    (二) 音段音位知识的比较
        1. 26个英文字母的排列形式
        2. 元音和辅音知识的差异
    (三) 超音段音位知识的比较
        1. 超音段音位知识的分布和类别
        2. 超音段音位知识的功能价值
    (四) 语音编排的共有特征与差异性
        1. 共有特征
        2. 差异性
二、词汇知识的比较
    (一) 词汇概述与目标
        1. 词汇概念
        2. 课标与指引的词汇目标
    (二) 词汇的呈现形式
        1. 附录词表与文中重点词汇的呈现方式
        2. 附录词表与文中单词的呈现特点
    (三) 词汇的数量
        1. 单词总量
        2. 重点词数量
    (四) 词汇的类型
        1. 词汇类别的数量与内容
        2. 词汇类型的编排特征
三、语法知识的比较
    (一) 语法概述与目标
        1. 语法概念
        2. 课标与指引的语法目标
    (二) 词法内容与特征
        1. 语法内容的分布
        2. 语法项目的特征
    (三) 词法比较——以动词时态为例
        1. 动词时态的内容与分布
        2. 特征异同
    (四) 句法比较——以特殊疑问句为例
        1. 特殊疑问句的内容与分布
        2. 特征异同
四、话题和功能
    (一) 话题
        1. 话题概述与目标
        2. 话题选材范围与分布
        3. 话题的量
        4. 话题的质
    (二) 功能
        1. 功能概述与目标
        2. 功能内容的分布
        3. 功能类别的数量和特征
        4. 语言功能的偏重性
    (三) 小结
五、结论和建议
    (一) 结论
        1. 异同点
        2. 异同点的原因分析
    (二) 建议
        1. 加强教材语音环境的渲染,整合纸质化和数字化的语音资源
        2. 重视教材词汇的聚类性,增设助读系统促进可视化和多样化
        3. 调整教材语法呈现顺序,编排弹性化练习
        4. 提升话题的质量和价值,体现文化性和时代性
        5. 突出功能意念的通用性,兼顾情感性和娱乐性
    (三)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之处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也谈不同学科间的名词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安学范畴体系论纲[J]. 李小波. 公安学研究, 2021(06)
  • [2]英文学术着作封底简介体裁的跨学科对比研究[D]. 杨小兰. 黑龙江大学, 2021(11)
  • [3]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现状研究[D]. 吴俊杰.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国际期刊论文引言语步的词块特征研究[D]. 李雪. 浙江大学, 2020(08)
  • [5]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6]基于中西学者学术论文可比语料库的情态动词研究[J]. 高霞.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05)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D]. 杜文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D]. 王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小学英语教材人教版与香港朗文版语言知识的比较研究[D]. 罗琴秋.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浅谈不同学科间的名词规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