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订阅管理,提高资金和图书利用率

做好订阅管理,提高资金和图书利用率

一、做好订阅管理工作 提高经费和书刊的利用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哲[1](2020)在《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文中提出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国立六中的建校过程充满艰辛,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缩影。国立六中的建校史是一部苦难师生的流亡史,充满浓重的战时色彩。“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学生纷纷涌入关内平津等地,此为流亡学生之嚆矢。迨至“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陷入日军敌手,华北危急,大量中等学校学生南下流亡,迁至后方地区安置。山东部分中等学校师生在教育厅及教职员的带领下,南下迁至河南赊旗镇,成立山东省联合中学(即国立第六中学前身)。在这之后,国立六中先后落脚河南、湖北,后转经陕西,最后到达绵阳,流亡师生们在此度过余下的战时时光。国立六中的建校也是充满生机的历史,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国立六中落户四川绵阳之后,开始其战时教育新阶段。以国立六中为代表的国立中学团体确立起校务会议决策机制,学校教职员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到国立中学的管理过程中。国立六中的教职员在战前便有密切的联系,或是求学时期的同学关系,或是任职一校或机关的同事关系,或是师生关系。教职员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密切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一个坚实的战前山东教育界团体力量,坚守其教育宗旨。救亡与启蒙,成为国立六中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以民族国家复兴为主流叙事的附加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教职员所强调的民族危亡意识。与此同时,启蒙课程和教育并未缺失。教员在课程中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冶于一炉,而难解难分。学生仍然能够在贷金中保证其人格上的独立,而担负其工作后的偿还责任。贷金意在培育人才,不失国家保育人才之美意,非为养成徒劳寄生之辈。学校为保障学生享受贷金之利而与教育部几番博弈,试图为学生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学校成为保障师生利益的法团,而向国家争取最大利益。在医疗活动中,国家强调学生身体的健康,是以为国效劳为目的,强调对于学生身体的规训和使用。健康的体魄与国家的强盛结合起来,身体成为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与国家的目的不同,国立六中教职员关注学生身体各方面,尽量保障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六中强调对于乡梓父老请托和诺言的践行,是出于一种为人父母的感同身受。国立六中教员既是学生求学路上的指路明灯,又是他们生活上的保姆。在国立六中所藏图书中,既藏有有关党化教育的着作,也收藏其他类型的着作。国立六中师生阅读世界之丰富,而这种多元开放自由的阅读条件,开阔师生眼界,有利于其自由主义品格的养成。在国立六中的校园纪念日活动中,学校当局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纪念日秩序的遵循和安排,将政治纪念活动楔入学校教育秩序之中,这也是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中的一部分。在国立六中的纪念实践中,校园虽然有相关的纪念活动,但与社会上的纪念相比,其纪念日数目、纪念活动范围等规模都大大缩小。教育对于政治侵入存在一定抵制,而强调其相对独立自主的自由主义教育空间。此外,从党团冲突和学生参军等问题上看到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夹杂在党团、民族大义问题之中。教育支配党团和党团支配教育之间的冲突,学生往往成为这些冲突的牺牲品而被推到前台,其背后是行政当局与党团代表之间的利益博弈。抗战时期,中学生是参军的主力,而研究一直受到忽略。与以往对于抗战时期学生参军的颂扬不同,从国立六中学生参军活动中看到,参军成为部分贫穷学生的出路所在,有助于纾解其所面对的困境。国立六中的生存和发展与地方社会密切相关,国立六中在遵照国家政策而带动地方教育复兴的同时,也在服务地方社会的互动中寻求生存空间。国立六中因其国立身份,既是地方教育发展的引擎,又成为拦阻与地方社会融合的隔断。国立六中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地方社会原有的自治秩序,而呼求新的管理方式的出现。在一些经济利益上,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产生角逐。面对民族国家要求与自身秉持的自由主义教育之间的冲突,国立六中是民族危机下孕育出的产物,但在其内核仍然是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国立六中面对强势国家意志的管制,并没有展开激烈的对抗,而是将国家的意志创造性的转化成其发展的资源和凭借。民族主义的确进入国立六中,但已不再是原有的状态,而是得到消解。战前,山东教育界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培育起一批秉持自由主义教育理念的教职员群体,这一群体成为战时国立六中教职员群体的基干力量。在国立六中教职员的保育之下,自由主义之花并未夭折,反得欣欣向荣之象。国立六中在抗战时期培育几千名学生,有很多学生成长为各行业的优秀人才,为海峡两岸的发展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费欣意[2](2020)在《开放存取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于20世纪90年代末大规模地兴起,在传统期刊与开放存取期刊并行的环境下,科研人员在选择向OA期刊投稿时会遇到包括费用、同行认可等在内的诸多困扰,而为科研人员提供出版服务的学术期刊出版社也同样面临着挑战。通过对国内外开放存取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发现现有研究缺乏对不同学术交流主体在开放存取环境下学术资源供给行为与策略的关注,以技术接受模型为代表的一系列信息系统研究模型是否能够真实且充分地解释科研人员在开放存取环境下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也尚存疑问。因此,本研究选取OA期刊这一金色开放存取的典型代表作为切入点,从科研人员与出版社两个视角展开研究,并在科研人员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部分采取混合研究方法,从而更加真实地还原其在OA期刊环境下的行为逻辑与影响因素。首先,从科研人员的内容供给视角出发,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根据访谈资料得出科研人员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回收407份有效问卷,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处理,对研究模型与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其次,从出版社的服务供给视角出发,本研究使用SWOT分析方法与SWOT-CLPV理论,以爱思唯尔出版社为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讨论了其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态势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上的建议。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感知风险对作者的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有显着的负向影响,OA期刊概况、开放存取理念与社群引导则对行为态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行为态度直接影响着行为意向;此外,社群引导与绩效期望对作者的资源供给行为意向也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然而,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并不能证明感知成本对作者的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与意向存在影响,作者的期刊偏好对行为意向、感知风险对绩效期望的影响也均不显着。通过案例分析则可以发现,出版社的学术服务供给实力是发展的根本,针对不同性质的市场竞争制定差异化策略是长期发展的必要保证,而解决多方利益冲突则是OA期刊业务发展的核心问题。本研究的贡献之处在于:第一,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构建了科研人员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研人员在OA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行为逻辑;第二,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对学术期刊市场的竞争态势进行了研究,为出版社的OA期刊业务发展提供了现实建议与参考;第三,系统性地梳理了OA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状况,有利于深化人们对此的认知与理解。

蓝紫琪[3](2020)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思想、文化重地,在建设“研究型高校”、“书香校园”、“和谐校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数据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用户对图书馆服务有了新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逐渐朝数字人文与应用方向转型,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以促进服务的多元化发展。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逐步改进和升级各项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但其整体发展仍相对缓慢,推广效果不甚明显,因此,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而言,创新服务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笔者首先以我国471所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调研的形式,对各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内的创新服务项目、内容和读者反馈进行了调查统计。其次,以山东省济宁学院图书馆为例,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深入调查其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开展情况,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最后,结合调查数据对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研究绪论,本章通过文献调研阐明了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同时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理论基础,本章分别对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图书馆创新服务用户满意度予以概念界定,并进一步介绍了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模式与原则。第三章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调查分析,本章通过网络调研的形式,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进行网络调查和统计分析。第四章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用户满意度调查分析,本章以济宁学院图书馆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形式,指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的七个重要维度,分别是:阅读服务、图书资源服务、信息素养教育、数字智能咨询、智能技术应用、新媒体服务、学习共享空间服务。第五章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发展策略,本章根据前文研究提出了开展品牌化阅读推广、注重资源建设、加强学科服务力量、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合理进行空间规划的发展策略。第六章为结语,本章对本文的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进行了论述。

侯江宁[4](2019)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自微信推出以来,其活跃用户数持续增长;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为餐饮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它也为政府、事业单位、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对于新媒体的适应性及新平台的接纳能力更胜人一筹,因此,高校图书馆可将微信作为拓展服务的新阵营。本文首先概述了微信公众平台和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概念、内容、特点、功能、优势等,并对全国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基本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其次,抽取全国35所高校图书馆微信进行服务现状调查研究,总结出目前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最新进展情况;再次,根据调查内容提出目前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存在的问题,包括服务定位不够清晰、功能设定不够完善、宣传推广不够主动、推文效果不够显着、服务创新力度不足;最后,从重视规范建设、明确服务职能,整合菜单模块、拓展微信功能,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推广方式,提升消息质量、加强内容管理,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方式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合理化的发展建议。旨在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发挥高校馆藏资源的最大效用,满足各种用户的信息需求,扩大公众影响力,并留住用户。

黄闽敏[5](2019)在《美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核准计划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的环境下及移动设备、数字存储工具、网络终端硬件的技术革新加快化,使得图书馆在图书采购方式上墨守成规的弊端逐渐暴露,因此选择科学的图书采购方式成为了当前图书馆在数字馆藏建设中的首要任务。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日趋完善,数字信息、数字阅读逐渐成为越来越多读者的首要选择,电子书对于图书馆和读者的重要性也随之不断提升。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施行的核准计划主要适用于图书馆纸质图书的采购,而电子书的采购则是通过与超星、方正、书生等合作采用包库采购、订阅模式。因此,在不断优化的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创新电子书采购模式、搭建与供应商的新型合作框架,以强化现代图书馆纸电融合、纸电协调采购是图书馆领导层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网络文献资源检索对电子书资源采购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详细阐述了核准计划的起源发展以及一般工作流程。其次结合核准计划相关基础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重点分析了美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核准计划应用现状及其实施障碍。再者,通过对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实证分析,总结电子书核准计划对馆藏发展的多方面影响。根据我国现行的电子书采购体系,借鉴美国的实践经验,提出针对我国的电子书采购模式的完善措施及核准计划的实施策略的相关建议。

完颜邓邓[6](2017)在《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又明确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是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形态。当今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实现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转变,能够扩展公共文化资源的传播范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是借助新技术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性选择。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过程中对数字化设施设备的建设、公民数字素养的教育培训以及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不仅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而且有助于消除数字鸿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界定相关概念,阐释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分析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促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意义及相关制度建设,调查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分析造成不均等的现实原因,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并提出其运行策略。论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应该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文化权益理论要求政府为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服务过程应重视公众参与,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对公众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以提高服务的利用率。依据公平正义理论,实现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需要首先建立制度,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水平,服务中应将那些获取服务困难的群体作为重点,均等化是动态变化的、是相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要求强化政府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职能,满足所有公民的数字文化需求,建立公民需求表达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2)在国家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及若干地方性数字文化项目的推动下,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水平与数字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城乡与群体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本文运用所构建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不同地域、城乡、群体间的评价,发现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薄弱,这些地区为特殊群体提供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明显不足,整体上与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存在显着差距。造成非均等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制度安排的非均等或相关制度的缺失,包括国家长期区域有别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同地区当地政府财政能力的差异、公共文化行业缺乏专门的法律支持、电信普遍服务与信息无障碍发展缓慢等。由于均等化的实现依靠公众的需求与利用,公民自身的经济条件差距、数字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差距等微观因素对非均等造成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为此,实现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必须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3)通过对国外实践的调查分析,表明国外经验对于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借鉴意义。主要有:完善制度体系是实现均等化的根本保障、普及信息基础设施与提高公民数字素养是均等化的基本前提、应用信息无障碍技术是促进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均衡服务对象是实现均等化的必然路径、发展社会合作是实现均等化的必要助力。(4)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统筹兼顾与重点保障、动态发展原则,构建由目标、对象、责任主体、方式四要素构成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为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与供给者推进均等化提供一种模式。根据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非均等的现实问题,将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与特殊群体作为重点对象,将提高对这些地区与群体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作为目标,政府部门、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力量都是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参与主体,负有不同的责任,确立标准、实施评价是促进均等化的有效方式。(5)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的运行需要从制度环境、服务供给、技术应用、人文与素养四个层面加以推进。制度环境层面,构建以均等化为导向的法律政策体系;细化服务标准,评估实施效果;确立服务均等化评价标准,评估均等化程度。服务供给层面,改变服务的单一供给方式,发展多元供给主体;明确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实施分众化供给。技术应用层面,改造数字服务网站,实现无障碍化;推动辅助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人文与素养层面,构建均等化组织文化,培育服务人员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公众素养的教育培训,提高服务的利用率。

陈一[7](2017)在《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信息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既给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导致全球图书馆业态都发生剧烈的变化。为了应对新型环境与保持图书馆传统价值,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图书馆共同趋势。但转型进程中伴随着经济、政策、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又被理论和实践所忽略,这就使得图书馆转型也伴随着风险,乃至灾难的发生。本文认为,为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系统梳理我国图书馆转型实践,科学认识转型中存在的风险,及时识别并治理风险,防止转型灾难。论文结合组织发展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图书馆发展理论以及不确定性理论展开研究,使用文献调研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语义强度分析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社会发展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使图书馆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而图书馆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又使得在转型过程中又必定会伴随着不确定性,“发展与不确定性”矛盾推动风险演化。通过梳理我国图书馆转型现状,确定转型风险测度,找出其中的风险来源。通过对图书馆从业人员对图书馆转型风险的认知调查,以及对风险因素的多维度分析,总结出图书馆转型风险的主要特征。研究重点在于凝练出我国图书馆转型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构建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将“馆员”作为一个变量纳入到风险演化体系中。探索构建治理手段专业、合法,风险控制有效、高效的图书馆转型风险迁移路径。为探索我国图书馆转型方向,规避图书馆转型风险提供参考。本研究一共分为9章:第1章为文献综述。论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图书馆转型研究现状。调研发现,国内外有关图书馆转型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而且研究轨迹比较类似。从宏观上讨论信息环境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冲击,分析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到探索具体的转型策略,以及对一些典型转型案例的探讨。关于转型中的风险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忽略。第2章阐述了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图书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距离全面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必须通过转型来适应新常态、新业态。在服务经济增长、国民素质提升、文化强国、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社会发展对图书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图书馆在投资、人口数量与结构、人力资源与技术、其他行业竞争以及内部治理方面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通过转型,使得图书馆优化工作流程,节约运作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论文将我国图书馆转型主要归纳为:服务模式转型、业务流程转型以及组织结构转型。第3章确立了图书馆转型风险测度并分析了转型风险来源。论文通过转型效率、转型成本、转型效益以及转型文化来测度风险。从服务模式转型、业务流程转型以及组织结构转型三个角度总结了转型实践中的遇到的不确定性,其中涉及图书馆经费、人力、法律、价值定位等各个层面。第4章筛选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因素。论文利用系统性、完整性、重要性原则进行风险因素筛选。在参考国际组织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对国内图书馆转型现状的梳理,对各类转型中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归纳,同时根据各社交媒体平台关注用户的留言反馈,留意媒体的相关报道。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包含图书馆业务、战略、财务、人才、法律、运营、技术、价值等在内的40种风险因素。并就这40项风险因素,向业内人士展开意见征询。采用因子分析,对风险因素进行降维处理,最终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归纳为运营风险、技术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价值风险6个类别,共29项风险因素。第5章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图书馆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的认知。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测度图书馆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感知。研究发现,业内人士对图书馆转型风险整体认知水平较为一致,绝大多数的风险发生可能性及发生后产生的后果均值都在3以上,业内人士认为在转型过程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但对风险发生后带来的后果认识并不十分明晰。论文基于不同的图书馆性质,受调查者不同的职业层级、职业背景以及图书馆不同的发展水平4个角度分析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的认知差异,并从主观-客观、行业内-行业外、领导-管理这3个维度,6类属性对转型风险进行多维分析,从而更全面的认识风险本质。第6章总结了我国图书馆转型的主要风险。其中包括环境风险:用户逐渐远离图书馆,商业性信息服务竞争;运营风险:业务流程改变,领导力挑战,人力资源短缺;财务风险:投资保障不足,财政投资的可持续性不够,社会力量投资热情不高;法律风险:图书馆法律地位模糊,图书馆忽略责任与义务,图书馆特权政策缺失;技术风险:技术采纳迟缓,技术融合不佳;价值风险:图书馆价值社会可视性,传统服务弱化。第7章归纳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规律。论文发现,图书馆转型风险具有普遍性、可预知性和可变性。图书馆为巩固社会地位,提升社会价值,转型成为必然,而同时,业态环境中资本的投入水平、持续保障能力;新信息技术的更迭;法律政策的支撑水平等诸多不确定性又可能制约转型进展,可能给图书馆转型带来风险。发展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都必然存在,“发展与不确定性”这对矛盾相互作用,导致转型过程产生风险。同时,图书馆员和用户的感知差异对风险产生“催化”作用,可能共同推动风险向纵深演进。第8章探讨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策略。在坚持风险识别前瞻性、风险管理专业化、风险迁移合法性以及风险治理社会化的原则的基础上,论文提出通过环境洞察把控风险,优化治理迁移风险,业务创新降低风险,制度建设规避风险。第9章为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王丹[8](2018)在《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科技型企业——DW技术研发中心的图书资料馆为研究对象,运用采购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开展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管理的优化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全面调研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阐明其应用于图书馆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接着运用采购管理和文献资源采购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考察DW研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采购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现状,全面了解其采购目标、采购原则和细则、采购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采购业务流程和供应商管理现状,并挖掘分析其采购流通数据,基于长期采购业务的实践体验和企业“降本增效”运营战略的要求,全面排查分析其文献资源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自我排查问题的基础上开展采购管理优化的可行性调研分析,分别针对图书馆同行、文献资源供应商和DW研发中心不同岗位类型的员工读者,设计并开展了问卷调查。利用信息管理和统计学方法对三类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厘清文献资源采购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掌握“降本增效”要求之下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新需求,为优化DW研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依据。最终以自我排查梳理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的问题为切入点,采用定性和定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在文献资源采购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采购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改进和优化DW研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管理的针对性对策建议方案。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管理优化建议的整套方案包括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优化方案、采购业务流程优化方案、供应商管理优化方案和读者决策采购模式实施方案。其中的供应商管理优化方案,包括基于卡拉杰克采购模型的供应商关系维护策略建议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评价体系构建方案,文中以实例详细论述了应用层次分析法实现供应商科学评价和有效选择的具体计算步骤。为DW研发中心图书资料馆制订的常态化、多途径的读者决策采购实施方案,则分别给出了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的读者荐购途径与方法,以及读者荐购的规则和审核标准。所提出的一整套文献资源采购管理优化建议方案已得到DW技术研发中心图书资料馆的采纳与应用。

陈德胜[9](2016)在《约束下的变通:县域政府教育治理 ——以中部某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提高教育治理效能是当下一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诉求。围绕这一主题,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践、社会和教育、历史和当下、日常和改革之间反复求索、来回比较,对基础教育治理进行了探索—建构式研究。论文试图通过具体个案呈现嵌入在具体社会里的教育制度的真实运行图景,展示内地教育日常治理和改革治理的全过程,发掘教育治理背后的历史性和社会结构性深层次原因,尝试建构基层教育治理行为的理论。在回答“县域教育是如何治理的”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论文以“结构性关系对行动的扩展和限制”的社会学基本视角为出发点,关注教育治理实践过程的内部和外部真实世界。在参考和反思治理理论和教育治理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认为县域教育的治理主体是政府,因此教育治理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政府治理教育。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运用了 “以历史追踪和类型比较为逻辑架构,通过个案县教育治理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比较,进而形成解释模型,最终提炼出治理特征和治理行为规律”的研究策略对研究问题展开具体探索。具体而言,首先,论文以个案中县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为起点、以中县县志和教育志等史料为基础详细描述了近代以来中县教育的行政机构、知识结构、社会功能的近或现代化过程,以晚清的科举和儒学、清末民国的革故鼎新频繁、共和国的扩张与整顿反复拉锯,再现了中县教育宏观发展的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具体特征,发现了中县教育发展始终面临的薄弱经济基础等约束条件和历届政府发展教育的相应变通策略。在宏观描述中县教育发展概况之后,论文继续进入中县教育治理的内核,以简约治理、新旧转型治理、精细治理三种体制类型揭示了中县教育治理体制的历史演变,并以学校等级系统、行政部门分散治理、学校—教师—学生利益联盟关系、群体竞争策略四个层次剖析了当下的基础教育治理体制。随后,论文进入现实中中县教育治理实际过程的分析,并以教育日常治理和教育改革治理作为当下教育治理的“正题”和“反题”,分别施加以过程性考察,展示了组织结构、治理目标、治理过程和治理效果评估的复杂性,并发现了教育日常治理和教育改革治理面临共同的经济社会条件和政治经济体制基础,类似的工作机制以及治理行为中程度不等但始终存在的变通性行为现象;借此,论文实现了教育治理从历史到当下的延续,既展示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治理的复杂性,同时也完成了历史变迁过程内不同阶段的比较和当下教育治理内部正反两种类型比较的准备。在此分析的基础之上,论文以中县教育治理的自然社会经济基础、集中型政治经济体制、有限财政能力与多重发展任务的矛盾、政府的变通性治理策略、社会选拔少数人与教育培育所有人的矛盾、锁定的教育改革路径和有限的效果、教育秩序与适应性生存策略七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作为解释模型来说明中县教育治理的内里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治理理论和教育治理研究进行了基于中县经验的反思和批判,认为中县教育治理有自己的任务逻辑和主动性不足、政府部门本位、治理效果评估结果信效度低的问题。最后,论文在对个案县教育治理的传统时期、晚清-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三个阶段治理特征和当下教育日常治理与改革治理过程比较的基础上,研究者初步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一是“国家能力的大小与教育治理方式类型选择之间存在共变关系,也即当国家能力小时,国家倾向于选择简约型教育治理;当国家能力大时,国家倾向于选择精细型教育治理”。二是“教育治理目标达成要素的稀缺度和教育治理效果的可测量性与教育治理过程中变通行为发生概率之间存在共变关系,也即当教育治理目标达成要素稀缺度大且教育治理效果的可测量性差,那么教育治理过程中变通行为发生的概率大;当教育治理目标达成要素的稀缺度小且教育治理效果的可测量性强,那么教育治理过程中变通行为发生的概率小”。基于以上研究,论文认为“县域教育是如何治理的”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在多种约束条件之下,县级政府对教育进行着变通治理”。

申晓娟[10](2013)在《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图书馆事业是一个国家为了保障公民能够平等自由地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一种制度安排,是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作为建设与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责任主体,其履行责任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从而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受国家政策影响非常之大,研究公共图书馆事业不可避免也涉及到对相关政策的研究,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不可避免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近年来,随时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调整,公共文化政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文化政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变化对政策的新需求,建立和完善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宏观性、整体性研究明显不足,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本研究以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框架、重点领域政策内容、当前政策优化路径等进行研究。全文约20余万字,分为八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这部分的研究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借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政策的研究成果,分析和定义了本研究中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强调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应由政府主导,并将本研究的图书馆事业政策限定在公共图书馆事业政策范围,对政策的具体形式做了明确界定,为后续研究划定了范围。二是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有关图书馆事业政策基础研究、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及现状研究、重点领域政策研究、国内外图书馆事业政策实践研究、图书馆立法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现状进行了梳理与述评。三是对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对1949-2004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到200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提出前,分别对每个阶段的政策特点及其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政策发展所蕴含的历史经验。第三章首先对2005年后的图书馆事业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分析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部门、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公众三个视角归纳了当前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需求。第四章选择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总结分析了其在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中可资我国借鉴的三点经验,即建立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的体制,图书馆立法与事业发展同步,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规范体系。第五章重点研究了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构建。提出了该政策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思路,在此基础上,从政策系统结构、政策内容结构和政策过程结构三个方面研究了该政策体系的构成。认为,从政策的属性角度看,这个政策体系中既包括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元政策,也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从政策的主体层次看,应当是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配套形成的政策体系。从政策的内容看,既有专门政策,也有相关政策。从政策的过程看,应当是一个涵盖了政策酝酿、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价和政策调整与终结的完整过程。第六章针对组织管理、经费投入、资源建设、服务、从业人员、技术支撑和标准规范等七个重点领域,对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七章对当前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优化路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五点政策建议,即抓紧制定出台《公共图书馆法》,尽快确立国家层面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政策,出台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层图书馆事业专门政策,优化和完善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过程,加大图书馆事业政策宣传力度。第八章是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图17,表12,附录5)

二、做好订阅管理工作 提高经费和书刊的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好订阅管理工作 提高经费和书刊的利用率(论文提纲范文)

(1)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框架、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与联校自保:行政运作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流亡简史
    第二节 国立中学校务会议研究
    第三节 国立六中行政办事人员考察
    第四节 国立六中德阳分校裁并问题研究
    小结
第二章 民族情感与教育团体:教职员关系网络研究
    第一节 同乡: 国立六中教职员的地缘关系
    第二节 同学: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一
    第三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二
    第四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与职员关系
    小结
第三章 启蒙与救亡: 国立六中教学主题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教科书荒及其应对
    第二节 启蒙教育: 国立六中的人文和科学教育
    第三节 救亡教育: 国立六中的战时教育色彩
    小结
第四章 贷金、卫生、阅读: 生活史视野下的国立六中师生
    第一节 国家扶持与人格独立: 贷金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 为国保育与视若己出: 国立六中师生健康
    第三节 党化教育与自由阅读: 国立六中阅读世界
    小结
第五章 政治意志与教育实践: 以党团冲突和校园纪念为例
    第一节 党团冲突与教育统合: “校党团合一
    第二节 国立六中的中共组织力量
    第三节 国家纪念与教育秩序: 校园中的纪念日
    小结
第六章 报效国家与纾解困境: 国立六中参军问题研究
    第一节 抗战时期关于青年学生从军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从军运动”前的学生参军情况
    第三节 从军运动的兴起及发展
    第四节 从军运动的余音
    小结
第七章 国家襁褓与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政策管道与文化代表: 地方中的“国家”和“大学”
    第二节 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挟校自重: 与地方社会的冲突
    小结
结语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交缠下的战时教育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开放存取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
        1.2.2 开放存取资源的呈现与利用
        1.2.3 开放存取环境下学术交流主体的参与状况及对策
        1.2.4 开放存取带来的学术与社会影响
        1.2.5 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
    2.1 理性行为理论
    2.2 技术接受模型
3 从科研人员视角出发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探索性研究
    3.1 数据来源
        3.1.1 受访对象控制
        3.1.2 访谈提纲设计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译码
        3.2.1 开放性编码
        3.2.2 主轴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科研人员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形成过程
        3.3.2 感知成本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与意向的影响
        3.3.3 社群引导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与意向的影响
        3.3.4 感知风险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的影响
        3.3.5 OA期刊概况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的影响
        3.3.6 开放存取理念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的影响
        3.3.7 期刊偏好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意向的影响
        3.3.8 绩效期望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意向的影响
        3.3.9 感知风险对绩效期望的影响
4 从科研人员视角出发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验证性研究
    4.1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4.2 问卷编制与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
        4.2.2 预调查
        4.2.3 数据收集
    4.3 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检验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3.4 信度检验
        4.3.5 效度检验
    4.4 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4.4.1 模型拟合评估
        4.4.2 路径系数
        4.4.3 假设检验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1 感知风险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4.5.2 OA期刊概况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4.5.3 开放存取理念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4.5.4 社群引导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4.5.5 绩效期望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4.5.6 感知成本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4.5.7 期刊偏好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4.5.8 感知风险对绩效期望的影响
5 从学术期刊出版社视角出发的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
    5.1 SWOT因素分析
        5.1.1 优势(Strengths)
        5.1.2 劣势(Weaknesses)
        5.1.3 机会(Opportunities)
        5.1.4 威胁(Threats)
    5.2 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5.2.1 杠杆效应
        5.2.2 抑制性
        5.2.3 脆弱性
        5.2.4 问题性
    5.3 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启示
        6.1.1 OA期刊环境下科研人员的内容供给行为
        6.1.2 OA期刊环境下学术期刊出版社的服务供给策略
        6.1.3 OA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概况
    6.2 贡献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3)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图书馆服务研究综述
        1.2.1 国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综述
        1.2.2 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理论基础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地方本科院校概念界定
        2.1.2 图书馆创新服务概念界定及其特性
        2.1.3 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用户满意度概念分析
    2.2 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与原则
        2.2.1 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
        2.2.2 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
        2.2.3 图书馆创新服务原则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调查分析
    3.1 基本服务状况
        3.1.1 图书馆面积
        3.1.2 藏书量与服务时间
        3.1.3 馆员数量
    3.2 创新服务现状分析
        3.2.1 阅读推广创新服务统计分析
        3.2.2 资源创新服务统计分析
        3.2.3 学科创新服务统计分析
        3.2.4 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统计分析
        3.2.5 空间创新服务统计分析
    3.3 创新服务调研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用户满意度调查分析——以济宁学院为例
    4.1 图书馆概况与创新服务实践
        4.1.1 图书馆概况
        4.1.2 创新服务实践
    4.2 研究设计与实施
        4.2.1 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4.2.2 问卷设计
        4.2.3 问卷收集与问卷前测
    4.3 问卷分析
        4.3.1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4.3.2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4.3.3 观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4 问卷结果分析
        4.3.5 因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发展策略
    5.1 开展品牌化阅读推广
    5.2 注重资源建设
    5.3 加强学科服务力量
    5.4 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
    5.5 合理进行空间规划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 1:调查问卷
    附录 2: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现状统计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4)我国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概述
    第一节 微信公众平台的概述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账号类型、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概述
        一、全国高校图书馆微信开通现状的概述
        二、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特点
        三、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功能
        四、高校图书馆应用微信开展服务的优势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调查
    第一节 研究对象选取
    第二节 调查内容
        一、公众号基本情况
        二、功能模块
        三、推广方式
        四、推文情况
        五、双号服务情况
        六、个性化服务
    第三节 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小结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服务定位不够清晰
    第二节 功能设定不够完善
    第三节 宣传推广不够主动
    第四节 推文效果不够显着
    第五节 服务创新力度不足
第四章 促进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重视规范建设,明确服务职能
    第二节 整合菜单模块,拓展微信功能
    第三节 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推广方式
    第四节 提升消息质量,加强内容管理
    第五节 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方式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缺点与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美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核准计划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发展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核准计划
        二、电子书核准计划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文献采访理论
        二、成本-效益理论
    第三节 电子书核准计划概述
        一、核准计划起源及发展过程
        二、应用电子书核准计划的意义
        三、电子书核准计划采购的一般流程
        四、电子书核准计划的优势和劣势
第二章 美国电子书核准计划应用概述
    第一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采购模式实施现状
    第二节 美国电子书核准计划应用模式
        一、纸质书、电子书并行的核准计划
        二、读者决策采购模式下的电子书核准计划
第三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核准计划实施障碍
    第一节 出版延迟性问题
    第二节 电子书授权许可限制
    第三节 缺乏合理的可持续定价模式
    第四节 供应商未形成合作共赢的战略式联盟
    第五节 图书馆采访馆员专业素养不足
第四章 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案例分析
    第一节 馆藏发展政策
    第二节 财政预算支出情况
    第三节 通过电子书核准计划获取电子书数量情况
    第四节 电子书使用情况
    第五节 实施效果分析
第五章 美国高校电子书核准计划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启示
    第一节 我国高校电子书采购现状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获取方式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采购问题
    第二节 电子书核准计划在我国实施障碍分析
        一、图书馆缺乏采访质量考评
        二、文献采访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三、文献采访的利用率导向不强
        四、电子书生态系统不健全
    第三节 促进我国高校实施电子书核准计划的建议
        一、提高采访相关人员专业素养
        二、预设文档参数设置科学
        三、构建强大的书商联合平台
        四、及时地跟踪评价采购效益
        五、建立多方共赢的产业合作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综述
        1.2.2 国内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
2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与内涵
        2.1.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2.1.2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
    2.2 理论依据
        2.2.1 文化权益理论
        2.2.2 公平正义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 制度背景
        2.3.1 信息公平获取制度
        2.3.2 公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2.3.3 数字包容制度
    2.4 现实意义
        2.4.1 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2.4.2 消弭数字鸿沟
        2.4.3 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3 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
    3.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概况
    3.2 推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举措与成效
        3.2.1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
        3.2.2 财政投入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3.2.3 服务覆盖面向农村基层、偏远地区延伸
        3.2.4 针对特殊群体需求整合资源
    3.3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调查——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例
        3.3.1 调查设计
        3.3.2 不同地区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3.3.3 基层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3.3.4 特殊群体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3.3.5 调查总结
4 影响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因素
    4.1 制度因素
        4.1.1 国家现行法律政策
        4.1.2 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的制度
    4.2 经济因素
        4.2.1 地区经济发展与财政投入差距
        4.2.2 不同群体自身的经济条件差异
    4.3 文化因素
        4.3.1 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水平
        4.3.2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单位的均等化组织文化
    4.4 技术因素
        4.4.1 信息及通信技术
        4.4.2 信息无障碍技术
    4.5 素质因素
        4.5.1 公众文化素养
        4.5.2 公众数字素养
5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国外借鉴
    5.1 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5.1.1 政府的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5.1.2 行业的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5.1.3 公共文化机构的政策规划
    5.2 信息基础设施与设备
        5.2.1 农村与偏远地区的服务网点和宽带网络建设
        5.2.2 无障碍网站建设
        5.2.3 辅助技术产品开发
        5.2.4 辅助技术产品应用
    5.3 数字资源建设
        5.3.1 多样性资源建设
        5.3.2 专题资源建设
    5.4 数字服务
        5.4.0 公民数字素养教育服务
        5.4.1 面向农村、偏远地区的宣传推广与服务推送
        5.4.2 为特殊群体推出个性化服务项目
    5.5 国外提供的借鉴
        5.5.1 完善制度体系是实现均等化的根本保障
        5.5.2 普及信息基础设施与提高公民数字素养是均等化的基本前提
        5.5.3 应用信息无障碍技术是促进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5.5.4 均衡服务对象是实现均等化的必然路径
        5.5.5 发展社会合作是实现均等化的必要助力
6 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构建
    6.1 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
        6.1.1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原则
        6.1.2 统筹兼顾与重点保障原则
        6.1.3 动态发展原则
    6.2 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6.2.1 目标与对象
        6.2.2 责任主体
        6.2.3 保障方式
    6.3 保障体系模型
    6.4 保障体系的实例分析
        6.4.1 广东省保障体系的构建举措
        6.4.2 广东省保障体系的不足与优化方案
7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的运行
    7.1 制度环境层面
        7.1.1 构建以均等化为导向的法律政策体系
        7.1.2 细化服务标准,评估实施效果
        7.1.3 确立均等化评价标准,评估均等化程度
    7.2 服务供给层面
        7.2.1 发展服务的多元供给主体
        7.2.2 明确群体差异化需求,实施分众化供给
    7.3 技术应用层面
        7.3.1 改造数字服务网站,实现无障碍化
        7.3.2 推动辅助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7.4 人文与素养层面
        7.4.1 构建均等化组织文化,培育人文精神
        7.4.2 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培训,提高服务利用率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7)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相关术语界定
        0.2.1 图书馆转型
        0.2.2 不确定性和风险
        0.2.3 风险治理
    0.3 理论基础
        0.3.1 组织发展理论
        0.3.2 社会认同理论
        0.3.3 图书馆发展理论
        0.3.4 不确定性理论
    0.4 研究目标、方法与内容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方法
        0.4.3 研究内容
    0.5 研究创新点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图书馆转型研究
        1.1.1 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
        1.1.2 图书馆转型具体策略
        1.1.3 图书馆转型典型案例分析
        1.1.4 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
    1.2 国内图书馆转型研究
        1.2.1 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
        1.2.2 图书馆转型的具体策略
        1.2.3 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
    1.3 研究评论
2 我国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
    2.1 图书馆发展转型动力考察
        2.1.1 图书馆通过转型适应新常态
        2.1.2 图书馆通过转型适应新业态
    2.2 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新要求
        2.2.1 图书馆服务经济增长
        2.2.2 图书馆服务国民素质提升
        2.2.3 图书馆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2.2.4 图书馆服务社会建设
        2.2.5 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2.3 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2.3.1 投资与预算
        2.3.2 人口数量与结构
        2.3.3 人力资源
        2.3.4 信息技术
        2.3.5 其他行业的竞争
        2.3.6 图书馆内部治理
    2.4 我国图书馆转型实践
        2.4.1 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
        2.4.2 图书馆业务流程转型
        2.4.3 图书馆组织结构转型
3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测度与来源
    3.1 风险测度
        3.1.1 转型效率
        3.1.2 转型成本
        3.1.3 转型效益
        3.1.4 转型文化
    3.2 风险来源
        3.2.1 服务模式转型风险
        3.2.2 业务流程转型风险
        3.2.3 组织结构转型风险
4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因素筛选
    4.1 识别原则
        4.1.1 系统性
        4.1.2 完整性
        4.1.3 重要性
    4.2 风险因素筛选过程
        4.2.1 国际组织的调查
        4.2.2 图书馆观察
        4.2.3 意见征询
5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认知调查
    5.1 总体认知
        5.1.1 风险发生可能性认知
        5.1.2 风险产生后果认知
        5.1.3 风险因素测评
    5.2 风险认知差异
        5.2.1 图书馆性质
        5.2.2 图书馆职业层级
        5.2.3 图书馆职业背景
        5.2.4 图书馆发展水平
    5.3 多维分析
        5.3.1 客观风险与主观风险
        5.3.2 领导风险与管理风险
        5.3.3 行业内风险与行业外风险
6 我国图书馆转型的主要风险
    6.1 环境风险
        6.1.1 用户逐渐远离图书馆
        6.1.2 商业性信息服务竞争
    6.2 运营风险
        6.2.1 业务流程改变
        6.2.2 领导力挑战
        6.2.3 人力资源短缺
    6.3 财务风险
        6.3.1 投资保障不足
        6.3.2 财政投资的可持续性不够
        6.3.3 社会力量投资热情不高
    6.4 法律风险
        6.4.1 图书馆法律地位模糊
        6.4.2 图书馆忽略责任与义务
        6.4.3 图书馆特权政策缺失
    6.5 技术风险
        6.5.1 技术采纳迟缓
        6.5.2 技术融合不佳
    6.6 价值风险
        6.6.1 图书馆价值社会可视性
        6.6.2 传统服务弱化
7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
    7.1 图书馆转型风险特征
        7.1.1 普遍性
        7.1.2 可预知性
        7.1.3 可变性
    7.2 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规律
        7.2.1 演化路径
        7.2.2 演化模型
        7.2.3 转型风险函数
8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
    8.1 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原则
        8.1.1 风险识别前瞻性
        8.1.2 风险管理专业化
        8.1.3 风险迁移合法性
        8.1.4 风险治理社会化
    8.2 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策略
        8.2.1 环境洞察把控风险
        8.2.2 优化治理迁移风险
        8.2.3 业务创新降低风险
        8.2.4 制度建设规避风险
9 研究结论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8)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第2章 采购管理与文献资源采购理论综述
    2.1 采购与采购管理
        2.1.1 采购的概念
        2.1.2 采购管理的概念
        2.1.3 采购与采购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2.1.4 采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2.2 文献资源采购的任务与特点
        2.2.1 科技型企业文献资源采购的任务
        2.2.2 科技型企业文献资源采购的特点
    2.3 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2.3.1 采购管理发展历史
        2.3.2 采购管理与文献资源采购研究现状
        2.3.3 采购管理发展趋势
第3章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管理制度
        3.1.1 采购目标与原则
        3.1.2 采购工作细则
    3.2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
        3.2.1 现行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
        3.2.2 现行组织结构存在问题分析
        3.2.3 现有人力资源存在问题分析
    3.3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业务流程
        3.3.1 采购业务流程现状
        3.3.2 采购业务流程存在问题分析
    3.4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供应商管理
        3.4.1 供应商管理现状
        3.4.2 供应商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3.5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流通数据
        3.5.1 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利用情况
        3.5.2 采购流通数据存在问题分析
第4章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管理优化的可行性调研与分析
    4.1 研究型图书馆采购管理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4.1.1 调查问卷设计
        4.1.2 调查结果统计
        4.1.3 调查结果分析
    4.2 DW研发中心图书资料馆供应商调研与分析
        4.2.1 文献资源供应商市场竞争现状
        4.2.2 调研内容设计
        4.2.3 调研结果归纳
        4.2.4 调研结果分析
    4.3 DW研发中心读者需求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4.3.1 调查问卷设计
        4.3.2 调查结果统计
        4.3.3 调查结果分析
第5章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管理优化方案
    5.1 采购战略分析
        5.1.1 文献资源采购战略的内容
        5.1.2 文献资源采购战略的原则
    5.2 组织结构优化
        5.2.1 组织结构优化内容
        5.2.2 组织结构优化方案
    5.3 人力资源优化
        5.3.1 招募符合岗位要求的采购人员
        5.3.2 重视采购人员的教育与培养
        5.3.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5.4 采购业务流程优化
    5.5 供应商管理优化
        5.5.1 卡拉杰克采购模型
        5.5.2 基于卡拉杰克模型的供应商关系维护策略
        5.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评价体系构建方案
    5.6 实施读者决策采购
        5.6.1 读者决策采购的优势
        5.6.2 DW研发中心图书资料馆读者决策采购方案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约束下的变通:县域政府教育治理 ——以中部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秉承社会学的基本视角
    二、关注教育领域的实践形态
    三、直面教育领域外面的中国社会图景
    四、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治理的研究
    二、关于教育治理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三、分析框架 第一章 中县的社会与教育
第一节 中县的基本情况:资源匮乏与发展滞后
第二节 传统教育的遗产:科举导向的儒学教育
    一、州学
    二、书院
    三、义学、族学、私塾
第三节 新学教育的发展:频繁改革与艰难普及
    一、清末新学
    二、民国教育
第四节 解放之后的轨迹:扩张与整顿反复循环 第二章 中县教育治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传统时期:简约型治理
第二节 新学时期:过渡型治理
第三节 解放之后:精细型治理
    一、1949—1985年精细型治理体制的创建与演变
    二、1985年之后的精细型治理体制的改革与秩序 第三章 中县教育的日常治理——以教育局年度工作任务为例
第一节 教育局的职责和结构:科层再组织与领导优先分工
第二节 年度任务的确定机制:承上启下的本职与服务中心
第三节 工作安排和推进节奏:周期性按部就班与上级推动
第四节 年终总结和绩效考核:上级认可和完成任务的导向
    一、教育局对下级的检查和考核:寻找亮点和考核从宽
    二、上级对教育局的检查和考核:工作落实与排名占位
第五节 反思:常规治理内部的逻辑矛盾 第四章 中县教育的改革治理——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执行为例
第一节 政策传达:地方政府层层加码跟进颁布文件
    一、文件特征:中央先行推动与地方缓慢跟进
    二、政策设计:成本下放到县和任务分散到多部门
第二节 政策理解与执行:教育“填谷”和有限增量
    一、政策执行的机制:轻车熟路的规定动作
    二、政策执行的内容:工程化思维下的政策实施
    三、政策执行的效果:内部文本中的秘密
第三节 政策效果评估过程:结果已定下的前台表演
    一、迎检准备:高压力下的动员和布景
    二、迎检过程:高标准的接待和紧凑的行程
    三、反馈意见:肯定增量与鼓励继续努力
    四、整改方案:借机讲真话和提要求
第四节 政策执行与评估结果的反思:执行难与评估易
    一、政策设计的问题:政府同心是梦想
    二、政策评估的逻辑:大势下的增量评估
    三、公众的实际感受:大局已定吐真言 第五章 中县教育治理的变迁与秩序
第一节 前文各章主要观点总结
第二节 教育治理的约束性因素和教育治理中恒久的变通现象
    一、自然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差导致经济水平发展落后
    二、集中型政治经济体制中的不利地位
    三、有限财政能力与多样化社会发展任务的矛盾
    四、历届政府都采取降低成本的教育发展策略
    五、教育培养所有人的理想与社会选拔少数人的现实之间的永恒矛盾
    六、锁定的教育改革路径和有限的改革效果
    七、新教育秩序下的适应性生存策略及其消极后果
第三节 教育治理理论的反思与教育治理关系的两个命题
    一、对教育治理理论的反思
    二、教育治理关系的两个基本命题 结语
一、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二、研究反思 附录
附录一 中县教育局主要职责
附录二 中县人民政府部门目标责任制实施管理办法
附录三 中县普通中小学工作考评方案
附录四 中央省市县层面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文件 参考文献
一、地方史料
二、文章或报刊
三、专着、教材或者文集
四、学位论文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
    1.1 选题背景
        1.1.1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转型急需政策引导
        1.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急需政策支持
        1.1.3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的需求日益迫切
        1.1.4 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需要优化图书馆事业政策
        1.1.5 公民文化权利的有效实现需要政策做保障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文献总体情况
        1.3.2 主要研究领域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
    1.5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5.1 理论基础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价值
        1.6.1 理论价值
        1.6.2 实践价值
    1.7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7.1 研究重点
        1.7.2 研究难点
        1.7.3 研究创新点
2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2.1 1949-1977年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
        2.1.1 明确图书馆事业发展目标,确立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方针和任务
        2.1.2 重视文献资源的建设与组织,出版物样本缴送制度初步建立
        2.1.3 以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为基础,开展大规模图书馆协作协调
        2.1.4 对前苏联图书馆学理论及图书馆工作方法、技术的介绍与引进
        2.1.5 图书馆事业政策存在脱离实际,反复,冒进等不良特征
    2.2 1978-2004年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
        2.2.1 努力消除文革对图书馆事业的不良影响
        2.2.2 建立新时期图书馆工作制度,进一步扩充图书馆职能
        2.2.3 在国家层面初步建立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
        2.2.4 建立图书馆业务职称评定制度
        2.2.5 形成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与发展思路,确立有偿服务的政策导向
        2.2.6 图书馆立法在地方层面取得突破
        2.2.7 通过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带动事业整体发展的政策环境初见端倪
        2.2.8 建立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制度
    2.3 政策体系变迁蕴含的历史经验
3 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需求
    3.1 政策的积累
        3.1.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政策成为图书馆事业核心政策的重要载体
        3.1.2 部署实施重点文化工程成为国家层面图书馆事业政策的重要内容
        3.1.3 免费开放成为图书馆事业政策的最强音
        3.1.4 以总分馆制为代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逐步成熟
        3.1.5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开始受到重视
        3.1.6 在农村县以下建立综合文化设施的政策制度逐步清晰
        3.1.7 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实现重要突破
        3.1.8 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政策机制逐步完善
    3.2 当前政策分析
        3.2.1 取得的显着成绩
        3.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政策需求的调查
        3.3.1 对主要政策及其内容的基本认知和潜在需求
        3.3.2 对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基本认知和潜在需求
        3.3.3 调查对象的其他建议
    3.4 政策现实需求归纳
        3.4.1 政府部门的需求
        3.4.2 公共图书馆的需求
        3.4.3 社会公众的需求
4 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的国际借鉴
    4.1 建立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的体制
        4.1.1 国家层面的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
        4.1.2 地方层面的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
        4.1.3 大力发展行业协会
    4.2 图书馆立法与事业发展同步
    4.3 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规范体系
        4.3.1 标准规范形式多样内容全面
        4.3.2 广泛覆盖的服务体系
        4.3.3 强调分类指导
        4.3.4 注重服务标准的制订
        4.3.5 注重对图书馆的评估
        4.3.6 建立标准修订和实施机制
5 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构建
    5.1 构建原则
    5.2 构建思路
    5.3 基本框架
        5.3.1 政策系统结构
        5.3.2 政策内容结构
        5.3.3 政策过程结构
6 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内容分析
    6.1 组织管理政策
    6.2 经费投入政策
    6.3 资源建设政策
    6.4 服务政策
    6.5 从业人员政策
    6.6 技术支撑政策
    6.7 标准规范政策
7 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优化路径
    7.1 抓紧制定出台《公共图书馆法》
    7.2 尽快确立国家层面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政策
    7.3 出台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层图书馆事业专门政策
    7.4 优化和完善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过程
    7.5 加大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宣传力度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现行有效的图书馆领域主要国家标准一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四、做好订阅管理工作 提高经费和书刊的利用率(论文参考文献)

  • [1]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D]. 王哲. 山东大学, 2020(09)
  • [2]开放存取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D]. 费欣意. 南京大学, 2020(02)
  • [3]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D]. 蓝紫琪.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4]我国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调查研究[D]. 侯江宁.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美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核准计划应用研究[D]. 黄闽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D]. 完颜邓邓. 武汉大学, 2017(07)
  • [7]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D]. 陈一. 武汉大学, 2017(06)
  • [8]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管理优化研究[D]. 王丹.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9]约束下的变通:县域政府教育治理 ——以中部某县为例[D]. 陈德胜.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 [10]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D]. 申晓娟. 武汉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做好订阅管理,提高资金和图书利用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