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周炜杰[1](2020)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幸福是人们渴望获得的生命体验,是人们永恒追求的终级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间表和路线图如此清晰的今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人民幸福更是所有中国人民的梦想所在,幸福这个影响着我们的思考与实践的历久弥新的人生课题,对于处在人生转折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其看待幸福的根本观点和态度,更是直接关系到青年一代未来的人生走向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使人生活幸福的科学,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度。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进行研究。在对积极心理学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积极心理学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两者之间的价值共生进行阐释。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幸福观及幸福观教育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效果不理想、课程不系统和实践不突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和学生对幸福观教育的重视不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内容及方法的束缚和相关实践及活动的匮乏。针对这些问题,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来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并提出三个方面对策,一是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内容的丰富;二是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方法的改进;三是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实践的加强。本研究结合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实际,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这既是对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思考和反思,也是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方法与实践的创新和突破。

任小琴[2](2019)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深入,我国的物质经济基础得到极大的发展,继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被提上日程之后,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的幸福问题。事实上,让人民幸福是党和国家一贯的追求目标和永恒的事业。政府的工作报告越来越多地提到“幸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事业,服务于国家的需要。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幸福这个终极目的,发现大学生的幸福观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索了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一章、第二章为此进行了理论准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模式的设定等进行了论述,为研究做前期准备。第二章对幸福观的相关理论资源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幸福观、幸福观养成教育进行理论建构,为研究做了理论准备。第三章是在充分的理论准备之后,研究了我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分为三个方面,“时代背景”是首要考察的环节。幸福观养成教育要确立目标,除了传统意义和普适意义上的目标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有新的时代性目标,即幸福观养成教育需与中国梦、核心价值体系、健康财富观、市场文化等融合起来。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我国当前的时代存在很多机遇,当然也有来自教育客体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各种挑战。“历史考察”回顾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治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经济转型期以经济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则回归当代,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的多少,与其幸福观是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总体向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幸福感总体并不十分强烈;在对幸福的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上,不少大学生存在偏差;在追求幸福的路径、方式、受挫反应上,部分大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态度。此外,在幸福观认知领域、追求领域、享有领域的养成教育上,我国采取的通常做法是不够完善的,幸福观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境。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从更细致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五元分析模式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进行了全方位的五元分析。首先,从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起引领的作用;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应当在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上有积极的影响;再次,从高校的层面,高校是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肩负着教育的重任;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家庭应助推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内化;第五,从大学生个人的层面,个人作为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内因和受益者,必须有能力和有觉悟进行自省。这五个方面的应然和实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大量实证调查,探索了存在差距的原因。第五章在国内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国外,以期分析国外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做法、经验和借鉴。选择美国、英国、法国进行研究,考察了这三个国家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基本举措,研究起主要特点,并分析了我国在五元视角下可以反思和借鉴的经验。第六章是对策章,基于上述对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目标研究、历史考察、现状分析,结合五元分析的结果,同时借鉴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包括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和微观上的具体设计。具体来看,首先,政府层面的设计。政府当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当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从社会文化的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从财富分化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从多元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第三,从高校的层面。高校当走出认识误区,设立目标体系,细化目标群体,依托心理科学,进行科际整合,完善现实对接,优化学科设置,发展体验式与价值选择式教学。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应大力推行家长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第五,从个人的层面。个人当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自觉意识;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提高精神境界和需要层次。第七章主要针对五元要素之间要互动起来,形成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冯展君[3](2019)在《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现状及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各类幼儿性暴力事件持续发酵,“儿童性侵”几度成为我国的社会热点,并给大众敲响了教育警钟。作为儿童大国,我国的儿童权益工作虽然受到法律法规、官方机构组织以及民间团体的支持,但发展缓慢、成效甚微,特别是儿童性教育,更处于落后阶段。如何打破谈“性”色变的困境,如何科学地普及性知识,如何提升国民的性教育水平等,成为当下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儿童性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知识、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的培养,尤其帮助儿童认同自己的性别,依性别规定个体的性别角色行为和动情反应。它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协作,以期进一步推动其良性发展。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民众获取知识、信息、文化的主要场所之一,承担着保存遗产、收集和开发资源、传递科学情报,以及开展社会教育等社会职能。作为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的中坚力量,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提高儿童性教育的工作水平和施行力度,受相关理论的支持和现实根据的驱动——这将对儿童性教育以及图书馆本身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基于我国儿童性教育现状,综合采用了多种研究方式,梳理了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重要性和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为了了解我国儿童性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通过网上调查和文献检索两种方式,验证本项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意义;二、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实分析,阐释了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儿童性教育的特点、政府相关政策、图书馆的公益性和教育职能,以及图书馆的优势,能有效地引导和保障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性教育服务;三、为了掌握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的服务现状,通过网络搜索和实地采访,进行了全国性调查和地方性调查,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性教育工作存在专业性较低、服务较单一、合作度较弱三大问题;四、通过梳理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的服务特色,并推介相关优秀案例,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优化提炼可供借鉴的经验;五、综合调查结果和案例分析结果,针对现存问题,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可从服务的专项化、服务的多元化、服务的合作度着手,通过立项与服务制度的建立、馆员的职业发展、专题馆藏的筹建、服务方式的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模式的运用等六大对策,提升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刘宇洋[4](2019)在《底线思维指导下人的发展安全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底线思维为指导,通过研究我国教育重大课题和难题之一的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到位的问题发现,一旦教育不当,学生就会出现许多严重问题,如身心健康问题、违纪违法问题和发展不充分问题,严重的可能出现英年早逝、判刑入狱、发展失败等情况,因此,提出了“人的发展安全”新概念,并对“人的发展安全”新概念提出的背景、起点和合理性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本文对“安全”和“人的发展安全”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人的发展安全概念的新阐述,具体表述为:“人的发展安全”是人在发展过程中,面对与人的发展相关的外部风险和自身发展不当产生的内部风险,通过采取防范措施使自身可能受到的伤害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的一种状态。本文还通过建立人的发展安全的数学模型,使影响人的发展安全的各项参数一目了然,为更好分析和解决人的发展安全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阐述了提出“人的发展安全”新概念后,对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重点探讨了对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认识和解决当前教育难题的新思考。此外,本文还针对如何保障人的发展安全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具体措施。本文旨在通过“人的发展安全”概念的提出和分析,保障我国教育目标的实现及教育难题的有效解决,从而为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贡献绵薄之力。

詹伟峰[5](2018)在《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师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高校安全问题影响广泛,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政府与高校都积极采取了各种提升高校安全管理的措施,但涉及师生的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环境、校园管理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之外,也暴露了高校师生安全素质缺失这一根本问题。安全素质缺失的根源还在于高校安全教育不够系统、深入、有效。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安全教育体系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要素、特征与动力三个角度对高校安全教育进行分解,通过对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分析,对境外高校安全教育先进经验进行阐释和借鉴,以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从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来看,局面可谓复杂。尽管各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付出较多,也在不断改进,但从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层次性各方面来审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改进空间。本研究基于丰富细致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境外四所高校的实地考察、调研访谈,对国内六所高校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调研访谈,在此基础上获取大量数据和有效信息,对国内外高校安全教育有一个总体把握与评估,进一步提炼出有益经验做法及不足之处。从系统角度来看,境外高校则在安全教育方面先于我们作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如在整体性上,教育内容完善,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协同性上,内部协调顺畅,构建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在开放性上,教育形式多样,形成了有力的校内外联动机制;在层次性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丰富的探索。这些探索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国内高校参考与借鉴,可根据我国及各高校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去粗取精、博采众长。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柏璐[6](2017)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暴露出在高等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短板。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对于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相当的正面意义。本文对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鞠楠楠[7](2016)在《转专业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研究 ——以Z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逐渐被认同和付诸实践,为进一步满足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需求,全国各个高校已相继出台了本科生转专业的新规章,放宽或打开了转专业的大门。有研究发现,转专业后的学生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学习方面尤为突出。为此,本研究以Z校大二至大四的转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法、访谈法调查Z校转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一是研究Z校历年来本科生的转专业政策和转专业基本情况。二是研究Z校本科生转专业后的学习适应现状。主要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学方式、学习环境探讨适应情况。三是研究转专业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学习适应问题主要归为学习内容适应问题、学习环境适应问题和心理适应问题,学习适应性不良的原因主要从转专业制度、专业学习追求、补修课程安排、学校心理健康、院系班级活动、教师额外关怀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四是研究了提高转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思考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转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较好,转专业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四个维度的适应中,教学方式适应最好,学习内容适应最差;转专业女生学习适应总体上优于男生;高年级转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总体上优于低年级转专业学生;大一上学期转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总体上优于大一下学期转专业学生;对新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学习适应总体上优于对新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不盲目转专业的学生学习适应总体上优于盲目转专业的学生。转专业学生还存在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倍感吃力、学习成绩不佳、信息获取少、课外活动参与少以及心理适应不良等问题。本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学校要制定明确的学分换算准则、实施多样化的补课方案、建立灵活的转专业辅导机制、实现随转随迁的宿舍管理、加强转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积极强化专业指导作用,要引导学生发扬朋辈互帮互助的风格;转专业的学生要提高转专业认识、理性选择转专业,加强人际交往、主动融入班集体,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提高转后学习效率。

编辑部[8](2008)在《2008年《沧桑》总目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积极心理学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相关概述
    2.1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相关概念
        2.1.1 幸福、幸福感及幸福观
        2.1.2 幸福观教育
        2.1.3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2.2 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三大要素
        2.2.1 强调激发积极情绪
        2.2.2 重视培养积极人格
        2.2.3 主张构建积极社会组织系统
    2.3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价值共生
        2.3.1 从问题到优势: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价值补充
        2.3.2 从无助到乐观: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共同目标
第三章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研究设计
        3.1.2 调查研究实施
    3.2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分析
        3.2.1 大学生幸福观取向的主流性
        3.2.2 大学生幸福观内容的选择性
        3.2.3 大学生幸福观形成的可塑性
    3.3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现状调查
        3.3.1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成效调查
        3.3.2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课程调查
        3.3.3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环境调查
    3.4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3.4.1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效果不理想
        3.4.2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课程不系统
        3.4.3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实践不突出
    3.5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3.5.1 高校和学生对幸福观教育的重视不足
        3.5.2 传统的幸福观教育内容及方法的束缚
        3.5.3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实践及活动的匮乏
第四章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对策
    4.1 丰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4.1.1 发掘品格优势与美德
        4.1.2 强调积极的情绪教育
        4.1.3 开展积极的意义教育
    4.2 改进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方法
        4.2.1 注重积极人格培育
        4.2.2 拓宽积极人际关系
        4.2.3 利用量表评价体系
    4.3 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实践
        4.3.1 激发个体的福流沉浸体验
        4.3.2 增加积极复原力实践项目
        4.3.3 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B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2)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观点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分析模式的设定
        1.4.1 模式依据
        1.4.2 模式设计
        1.4.3 模式验证
    1.5 概念与理论基础
        1.5.1 概念厘定
        1.5.2 理论基础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准备
    2.1 幸福观的理论资源
        2.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2.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2.1.3 西方的典型幸福观
    2.2 幸福观的理论建构
        2.2.1 幸福观的结构
        2.2.2 幸福观的特征
        2.2.3 幸福观的功能
    2.3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建构
        2.3.1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构成
        2.3.2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
    3.1 时代背景
        3.1.1 新时代赋予的目标要求
        3.1.2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3.1.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存在的机遇
    3.2 历史考察
        3.2.1 计划经济时期政治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2 转型经济时期经济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3 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3 现实状况
        3.3.1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3.3.2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3.3.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分析
    4.1 政府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1.1 应然要求
        4.1.2 实然状况
        4.1.3 问题原因
    4.2 社会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2.1 应然要求
        4.2.2 实然状况
        4.2.3 问题原因
    4.3 高校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3.1 应然要求
        4.3.2 实然状况
        4.3.3 问题原因
    4.4 家庭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4.1 应然要求
        4.4.2 实然状况
        4.4.3 问题原因
    4.5 个人层面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4.5.1 应然要求
        4.5.2 实然状况
        4.5.3 问题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1 基本举措
        5.1.1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2 英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3 法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2 主要特点
        5.2.1 广泛渗透性
        5.2.2 目标淡化性
        5.2.3 科际整合性
        5.2.4 价值选择性
        5.2.5 交流对话性
        5.2.6 现实实用性
    5.3 经验借鉴
        5.3.1 政府层面:公民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3.2 社会层面:影视与文化的反思借鉴
        5.3.3 高校层面:校内教学的反思与借鉴
        5.3.4 个人层面:实践体验的反思与借鉴
        5.3.5 家庭与个人层面:宗教思想的反思与借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设计
    6.1 政府层面的设计
        6.1.1 定位: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
        6.1.2 导航: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
        6.1.3 纠偏: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
        6.1.4 提升: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
    6.2 社会层面的设计
        6.2.1 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
        6.2.2 从社会文化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
        6.2.3 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
        6.2.4 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
        6.2.5 从社会现象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
        6.2.6 从社会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
    6.3 高校层面的设计
        6.3.1 认识前提:走出认识误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6.3.2 目标设定:设立目标体系,贯穿奋斗幸福观
        6.3.3 客体细分:细化目标群体,分层实施幸福观教育
        6.3.4 渠道优化:思政主渠道与科际整合结合
        6.3.5 保障支撑:现实对接与学科设置相结合
        6.3.6 实效提升:依托心理科学,提升幸福观教育实效
    6.4 家庭层面的设计
        6.4.1 大力推进家长教育,提升家长素质
        6.4.2 多维度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6.4.3 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
    6.5 个人层面的设计
        6.5.1 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的自觉意识
        6.5.2 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
        6.5.3 自觉抵制外界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
        6.5.4 提高精神境界与需要层次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五元互动做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7.1 五元静态配合织育人之网
        7.1.1 五元各司其职
        7.1.2 五元内外结合
    7.2 五元动态协调育幸福之人
        7.2.1 五元互相渗透
        7.2.2 五元互利共生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调查
    附录二 五元分析模式各层次的实然状况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现状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主要概念界定
        1.3.1 公共图书馆
        1.3.2 儿童性教育
        1.3.3 儿童性教育服务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2.1 理论依据
        2.1.1 儿童性教育的特点
        2.1.2 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
        2.1.3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2.2 现实依据
        2.2.1 国家相关政策的导向和保障
        2.2.2 性教育在家庭和学校的缺失和障碍
        2.2.3 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的动机与优势
第3章 国内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现状调研及问题探析
    3.1 现状调研
        3.1.1 全国性调查
        3.1.2 地方性调查
        3.1.3 调查结果
    3.2 问题探析
        3.2.1 专业性较低
        3.2.2 服务较单一
        3.2.3 合作度较弱
第4章 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实例及基本借鉴
    4.1 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实例
        4.1.1 玛丽·斯泰肯·卡尔德隆图书馆
        4.1.2 穆鲁玛郡图书馆
        4.1.3 SHQ图书馆和SHINE图书馆
        4.1.4 威康图书馆
    4.2 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对我国的基本借鉴
第5章 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优化对策
    5.1 实现服务的专项化
        5.1.1 立项并制定服务准则
        5.1.2 关注图书馆馆员的职业发展
    5.2 打造多元化服务
        5.2.1 建立儿童性教育专题馆藏
        5.2.2 创新服务方式
    5.3 增加与社会力量的粘合度
        5.3.1 “引进来”模式
        5.3.2 “走出去”模式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图书馆性教育资源”声明(原文)
    附录2 南京15家一级公共图书馆名录及其网络平台地址
    附录3 南京10家一级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性教育读物
    附录4 采访南京市家长所用的调查问卷
    附录5 SIECUS推出的“性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35本书”书目信息
    附录6 国内较高知名度的儿童性教育社会机构、组织、团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底线思维指导下人的发展安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底线思维指导下“人的发展安全”概念提出与内涵分析
    第一节 提出“人的发展安全”概念的背景
    第二节 提出“人的发展安全”概念的起点--底线思维
    第三节 提出“人的发展安全”概念的合理性分析
        一、因“体”发展不当造成的人的安全问题分析
        二、因“德”发展不当造成的人的安全问题分析
        三、因“德智体美劳”发展不当造成的人的安全问题分析
    第四节 “人的发展安全”概念探析
        一、“安全”概念内涵分析
        二、“人的发展安全”概念分析
第三章 “人的发展安全”概念的教育思考
    第一节 “人的发展安全”概念的教育理论支撑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终身教育理论
        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五、安全教育理论
    第二节 “人的发展安全”概念的教育认识提升
    第三节 “人的发展安全”概念的教育难题探索
第四章 人的发展安全现状分析——以天津大学部分学生为例
    第一节 人的发展安全现状问卷调查
        一、问卷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对象选定
        三、问卷调查流程
    第二节 调查数据及文字资料分析
        一、调查对象自身发展安全现状分析
        二、调查对象关于人的发展影响因素认知情况分析
        三、调查对象现阶段保障安全的主要措施分析
        四、调查对象对于人的发展与安全关系的认知情况分析
        五、调查对象健康观、“三观”、发展观现状分析
        六、调查对象面临的外部风险状况分析
        七、调查对象对于人的发展安全的诉求及观点分析
    第三节 调查对象人的发展安全现状总结
第五章 保障人的发展安全的实现途径
    第一节 教育中保障人的发展安全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外部风险的有效防范
    第三节 内部风险的有效防范
    第四节 防范措施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底线思维指导下人的发展安全探析问卷
致谢

(5)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溯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安全
        一、何谓安全?
        二、安全的内涵与外延
        三、安全的特征
    第二节 安全教育
        一、安全教育的含义
        二、安全教育的特征
        三、安全教育的功能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
        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四、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
        五、高校安全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理论视角——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基础
        二、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任务和方法
        三、系统理论与教育
    第二节 系统理论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一、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
        二、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第三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之一:多案例比较
    第一节 实证分析的实施
        一、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过程
        二、问卷与访谈提纲的内容框架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实施
    第二节 高校安全系统要素的分析
        一、高校安全教育内容的分析
        二、高校安全教育形式的分析
        三、高校安全教育组织机构的分析
        四、高校安全教育人员的分析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特征分析
        一、整体性特征分析
        二、开放性特征分析
        三、层次性特征分析
        四、协同性特征分析
    第四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动力分析
        一、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的构建
        二、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要素的分析
第四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二:单案例透析
    第一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优化过程
        一、安全教育内容的扩展
        二、安全教育方式的创新
        三、安全教育组织的变革
        四、安全教育人员的培养
    第二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特征的完善过程
        一、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
        二、开放性:校内外联动机制
        三、层次性:教育目标分层
        四、协同性:部门间密切合作
    第三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强化过程
        一、体制机制的建立
        二、科学技术的引进
        三、资金和设施的投入
    第四节 E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成效
        一、各类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
        三、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
    第五节 E高校未来安全教育体系的展望
        一、强化全局意识,加强薄弱环节
        二、拓宽宣传教育途径,构建立体式宣传教育模式
        三、深化“警校联动”,提升安全教育开放性
        四、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协同合作
        五、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工作开展
第五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缺陷及其成因分析
    第一节 整体性:忽视安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一、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
        二、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三、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
    第二节 开放性:低估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
        一、社会环境风险
        二、网络环境复杂
        三、周边环境混乱
        四、教育理念不当
        五、其他不良因素侵蚀
        六、资源尚未有机整合
    第三节 协同性: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其影响
        一、问题家庭教育不健全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三、家长的不良示范
    第四节 层次性:高校安全教育观念与保障偏差
        一、高校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理念缺失
        三、安全教育法律法规缺位
        四、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
        五、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
第六章 境外高校安全教育的相关经验启示
    第一节 整体性:内容、人员、制度机制完善
        一、内容全面且有针对性
        二、人员专业且充足
        三、制度机制科学完备
    第二节 开放性:教育形式多样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
        二、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节 协同性:组织完备与协调
        一、纽卡斯尔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二、香港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三、台湾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四、东京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第四节 层次性:多层面的安全文化建设
        一、物质层面
        二、制度层面
        三、精神层面
第七章 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优化路径及措施
    第一节 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
        一、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安全教育内容
        二、丰富多元、生动有趣的安全教育方式
        三、专业过硬、力量充足的安全教育队伍
    第二节 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
        一、整体性:把握安全教育的理念
        二、层次性:健全安全教育的组织机构
        三、协同性:提升安全教育各层面的协作
        四、开放性:促进高校内外的合作与共享
    第三节 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
        一、制度建设
        二、机制建设
        三、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
        四、经费投入与设施保障
    第四节 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
        一、安全文化与高校安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功能和作用
        三、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三: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问卷
    附录四: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指标问卷
    附录五: 高校安全教育访谈提纲
后记

(6)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
    1.1 环境适应问题
    1.2 人际关系问题
    1.3 恋爱心理问题
    1.4 求职与择业问题
2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 年龄阶段的影响
    2.2 社会环境的影响
    2.3 家庭环境的影响
    2.4 应试教育的影响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3.1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2 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3.3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3.4 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3.5 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3.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4 结束语

(7)转专业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研究 ——以Z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核心概念
    五、研究思路与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七、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Z校本科生转专业概述
    第一节 Z校转专业政策
        一、Z校转专业基本原则
        二、Z校转专业条件
        三、Z校转专业程序
    第二节 Z校本科生转专业基本概况
        一、转专业实施情况
        二、转专业学生基本信息
        三、申请转专业时间
        四、申请转专业原因
第二章 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后学习适应性情况
    第一节 转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概况
    第二节 转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各维度适应状况
        一、学习内容适应
        二、学习方法适应
        三、教学方式适应
        四、学习环境适应
    第三节 转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内部差异性比较
        一、不同性别学习适应性比较
        二、不同年级学习适应性比较
        三、不同转专业时间学习适应性比较
        四、不同转专业原因学习适应性比较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本科生转专业后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本科生转专业后学习适应性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内容适应问题
        二、学习环境适应问题
        三、心理适应问题
    第二节 本科生转专业后学习适应不良的原因
        一、转专业配套制度不完善
        二、转专业补修课程安排不合理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四、教师额外关怀不够
        五、转专业盲目跟风
        六、院系班级活动参与度有限
第四章 提高本科生转专业后学习适应性的思考建议
    一、学校管理层面
    二、教师和同学层面
    三、转专业学生自身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本科生转专业后学习适应性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D]. 周炜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D]. 任小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3]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现状及其优化研究[D]. 冯展君. 南京大学, 2019(05)
  • [4]底线思维指导下人的发展安全探析[D]. 刘宇洋. 天津大学, 2019(06)
  • [5]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D]. 詹伟峰. 厦门大学, 2018(12)
  • [6]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 柏璐.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7(22)
  • [7]转专业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研究 ——以Z大学为例[D]. 鞠楠楠.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4)
  • [8]2008年《沧桑》总目录[J]. 编辑部. 沧桑, 2008(06)

标签:;  ;  ;  ;  ;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