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岔渠头扩建工程导流闸水力试验研究

桃岔渠头扩建工程导流闸水力试验研究

一、陶岔渠首枢纽扩建工程引水闸水力学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运飞,赖跃强,姜小兰,黄玲[1](2021)在《水利科技期刊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以《长江科学院院报》为例》文中认为为了解水利科技期刊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并明确下一步对前沿研究领域的报道方向,以《长江科学院院报》为例,通过分析其刊载的相关学术论文,发现:南水北调科研成果贯穿该工程前期规划、设计论证、施工和运行整个过程,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陶岔引水闸、穿黄隧洞、渡槽等水工建筑物结构的设计,总干渠岩土力学问题的治理,冰期安全输水方案的确定,水源地水质保护法规的立法等提供了科技支撑;报道的内容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水利科研成果为主,但对南水北调中线二期、东线一期和西线工程的水利科研成果鲜有报道。由此可见,水利科技期刊还将继续积极组织、报道和宣传相关科研成果,为南水北调工程正在推进的东、中线后续工程规划建设和西线工程规划方案的比选论证及其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搭建学术研究交流的平台。

颜磊[2](2017)在《塔尔朗引水枢纽布置方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塔尔朗渠首为多沙河流上的低水头闸坝式引水枢纽,引水与防沙矛盾突出,泄洪冲沙建筑物布置及工程运行调度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枢纽引水与防沙功能的正常使用。因此本文对塔尔朗渠首枢纽主要建筑物布置方案进行优化并提出合理的防沙冲沙运行措施,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本文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了各特征洪水情况下,枢纽原设计方案的引水、泄洪、防排砂和消能情况,详细对比分析了各典型工况下枢纽建筑物水流流态、流速、水边线和枢纽上下游冲淤试验结果,确定原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试验研究优化了枢纽布置方案,同时开展了不同工程运行调度管理方案试验研究,为实际工程运行提供最佳的闸门调度运行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枢纽布置方案能满足设计引水、泄洪和防沙要求。当河道发生小于设计洪水流量时,通过调整泄洪冲沙闸闸门开度,引水渠均能引入设计引水流量9m3/s。当河道发生校核和设计洪水时,泄洪闸的实际泄流量为403m3/s和275m3/s,满足设计泄洪要求,枢纽整治段堤顶高程和冲沙槽段墙顶高程均满足泄流要求。引水闸和泄洪冲沙闸闸前泥沙淤积高程较低,引水渠进沙量满足设计要求。应用CCHE软件对塔尔朗渠首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对原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分析引水建筑物前水流特性、结构布置原方案的水流流态、水位变化以及典型断面流速分布等,分析枢纽闸前冲淤变形,与物理模型试验实测结果对比分析,模型计算结果符合实际且与试验实测值相吻合。为工程长期有效运行提供保证,研究结果为工程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和依据。

邓君承[3](2017)在《江西省潦河灌区解放闸坝加固方案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闸作为调节水位、控制流量的水工建筑物,具有挡水和泄(引)水的双重功能,起着防洪排涝(挡潮)、灌溉供水、水资源调控、改善水环境等作用,是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国水利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大中型水闸7000多座,大部分建于20世纪5070年代,限于当时经济技术条件,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加之长久运行,部分水闸老化失修严重,影响防洪、排涝、挡潮、引水等功能的正常发挥,亟需进行除险加固。本文选取江西省潦河灌区解放闸坝为例进行水闸的加固方案研究与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通过对水闸现场检查及水力结构复核计算,分析总结解放闸坝存在的问题;2、针对解放闸坝存在的问题,研究解放闸坝的不同加固方案的可行性,并确定加固方案;3、针对方案进行加固设计;4、分析加固效果和投资情况,总结加固效果效益和经验。

徐乐[4](2016)在《基于CCHE模型的多沙河流引水枢纽水沙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地区经济生活方式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其灌区水资源所需是影响经济活动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利用天然河湾进行无坝引水在新疆地区已有上百年历史,然而新疆所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山溪性河流特点,长期以来径流量较小,造成河道“水少沙多”,形成了与内地其他地区差异较大的河流水沙特性。从河流中引水,随之而来的泥沙问题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多沙河流上尤为突出,泥沙淤积的迅速发展使得河床演变剧烈,从而导致水沙分布变化规律极为复杂,泥沙危害问题也尤为突出。充分认识和掌握引水枢纽泥沙输移规律,据此合理设计枢纽结构布置和运用科学管理调度以减少泥沙问题带来的工程危害是历年来新疆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文采用CCHE软件建立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新疆低水头引水枢纽的水流运动、泥沙输移规律、河床地形冲淤变化、推移质泥沙颗粒分布、推移质单宽输沙率等水沙运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新疆塔里木河乌斯满引水枢纽和新疆盖孜河塔什米里克引水枢纽水工模型为研究对象,建立水沙数学模型,分析引水枢纽附近的水流特性、结构布置优化前后的水流流态、流速分布以及典型断面水深变化等,同时结合推移质泥沙资料,分析枢纽闸前冲淤变形,与模型试验实测结果对比分析,模型计算结果符合实际且与试验实测值相吻合。验证了该模型计算引水枢纽水沙运动的可靠性。利用经过验证的数学模型,对实际已建工程进行河床冲淤变化模拟,分析了推移质泥沙运动颗粒分布规律、闸前冲淤变化规律、推移质单宽输沙率的随机性。在此基础上对引水枢纽长期运行后可能产生的泥沙冲淤问题以及相应整治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从科学管理调度的角度出发,对闸门运行方式进行方案优化模拟,提出“间歇冲沙”的优化方案,为解决引水枢纽泥沙淤积问题提供相关参考。引水枢纽水沙运动特性极为复杂且影响其运动规律的因素诸多,本文通过CCHE2D模型模拟引水枢纽的水沙运动,针对计算网格的剖分、初始河床地形设置、泥沙粒径确定、以及建筑物冲刷属性的选取等问题提出一些处理方法、建议及经验。

黄国兵,聂艳华,段文刚[5](2014)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力学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长、控制建筑物多,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其工程设计、建设及运行过程中的水力学问题突出且技术难度大。长江科学院经过几十年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成功运用于工程中。对其中的总干渠渠道糙率问题、节制闸流量计算公式、穿黄隧洞布置形式及水力特性、突发事件下渠道应急调度、冬季冰期输水等几个主要方面的水力学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可为中线工程运行调度提供技术支持及供类似工程设计借鉴。

胡中升[6](2014)在《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而言,治水活动十分重要。而作为中国重要水道的黄河,则夙以难治闻名于世,治黄遂成为中国历代治水的重要任务。近代以来,西方水利科技的传入,为黄河治理带来新的契机,使治黄思想、方略与手段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作为与作用值得检讨。鉴于黄河灾害频发,为有效开展治黄工作,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成立了黄委会,结束了清末以来黄河下游河防的分省治理体制。随着时局的发展及治黄任务的改变,黄委会大致经历了“初创”与“扩张与调整”两个阶段。作为一个近代水利机构,黄委会组织结构科层化的特点较为明显,委员会下依次设处、科等层级,各级部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而委员会决策制和委员长执行制的相互结合,则既能收集思广益之效,又能杜决而不行之弊,有利于工作绩效提升。委员长在黄委会中据有重要地位,不论是对该会的日常管理,还是对治黄事业的发展规划,都有重要权责。历任委员长均为治黄事业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此外,黄委会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作流程以及人事与财务管理制度,为该会的日常运行与业务开展提供了条件。黄委会在权限、人事与财务方面均受中央节制,又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其委员构成及会址确定都曾受到地方的影响,双方的行政博弈迹象明显。黄委会与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简称黄灾会)、华北水利委员会及导淮委员会亦有密切联系。虽然黄灾会曾与黄委会发生工作冲突,但“华北水利”及“导淮”两委员会则与黄委会合作顺利,成效显着。黄委会不再仅凭经验治黄,而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不再局限于整治黄河下游,而是着眼于整个黄河流域,坚持上中下游并重、干支流兼顾的方针。该会不仅在黄河堵口、修防等治标方面取得重要成就,而且不断探索黄河治本之策,诸如建立测量队、水文站、水位站,开展河道地形及水文测量,开展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拟订各种专门及综合治本计划。该会还促成在德国举行治导黄河试验,并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期多管齐下,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在治理河患的同时,黄委会还致力于开发黄河水利事业。该会不仅关注与支持黄河下游的虹吸放淤工程,而且积极发展西北灌溉事业。为适应抗战及开发西北的需要,黄委会对黄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进行测勘,并对局部河道实施重点整治,以改善其通航条件。该会还勘查了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力资源,并拟订了一些发展黄河水利的计划,虽然未能付诸实施,却为此后的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黄委会对黄河标本兼治的各项探索,开辟了近代治黄的新趋向,将中国治黄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黄委会虽然不同于普通衙署,但毕竟也是国民政府的行政性机构之一,后者的相关决策与政令无疑都会影响黄委会的工作。经费不足制约着治黄事业的开展,政府不当人事任免也给黄委会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抗战时期,黄委会被纳入战时体制,成为配合政府对敌斗争的工具;战后,在花园口堵口活动中,黄委会成为国民党方面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工程博弈的主要角色之一。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式微及终结,黄委会的历史使命也很快结束。

禹勋[7](2011)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利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21世纪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宏伟水利工程,特别是中线工程的实施将有效解决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对受水区内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受“水源保护”的政策约束,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水源地及上游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当地政府、企业和居民形成潜在的利益损失。水源地权益保障及各方利益协调将成为今后调水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方面。论文从中线工程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融合区域经济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从评估机制、实施机制和保障机制三个层面构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利益协调机制的总体框架,并利用中线工程总体规划设计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文全面梳理了关于流域生态补偿和跨流域调水补偿的相关研究成果,在经过理论分析并借鉴国内外调水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以水源区潜在利益损失总和作为利益协调的参考标准。第二部分,重点对水源地及上游区域的4项潜在利益损失进行评估。根据水能发电模型计算丹江口大坝加高前后的发电量之差,得到库区发电量年均损失值;利用永久年金现值公式将一次性补偿额转换成年均补偿额,再与耕园地年均产值比较,得到库区移民耕园地年均损失值;利用水资源价值法与污水处理成本间接计算出水源区的水体纳污能力年均损失值;利用机会成本法和人均GDP等指标计算出水源地及上游区域的发展权受限年均损失值。综合汇总得到中线工程的年均利益协调标准:575064.68万元(约合57.5亿元)。第三部分,主要从资金来源、分配及协调方式等方面构建利益协调的实施机制。经过相关利益者分析,确定水源地及上游地区的农民、渔民、市民及污染企业为调水过程中的受损方(即补偿对象),受水区市民、自来水公司及工业企业等为直接受益对象(即收费对象)。建立调水基金作为经济利益协调方式,由受水区各省、市按调水量确定基金分担比例,除去政府转移支付外,向用水户收取工程水价基础上的基金水价:北京0.499元/m3,天津0.541元/m3,河北0.570元/m3,河南0.572元/m3,应属于可承受范围。资金分配主要参考各省的潜在损失评估值比例进行(约为3.07:1:0.08),其中分配给陕西省42.5亿元、湖北省13.9亿元、河南省1.1亿元。第四部分,论文最后提出了维护利益协调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应进行水质水量监测站点、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建设,构建调水工程信息监测网络;根据相关信息监测结果进行水源保护效果评估和调水量统计,修正利益协调标准,实现利益协调机制动态管理;建立高效统一的调水管理机制,协调调水矛盾和经济利益纠纷。

尹北直[8](2010)在《李仪祉与中国近代水利事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治水,在中国拥有特殊的文化和历史地位,但是近世以来中国治水却困难重重,到清后期大幅度衰退,直至近代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才出现转机。如何站在科技史的角度,对近代水利科技本土化过程进行审视,是科技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学术界对近代治水方略、水利发展的综述性研究,以及各流域、不同技术类别和社会运作方式的研究日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水利作为一门工程科学,学术领军人物的作用突出。以人物为主线,审视近代水利事业发展过程的研究仍然缺乏。李仪祉是世界知名的水利学家,近代中国水利的先驱者。他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并树立起我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对中国水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样一位先驱人物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中国近代水利事业发展的一个侧影。以李仪祉为主线进行研究,能够生动地了解中国近代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好地认识近代水利科技本土化过程的内在逻辑。近代水利科技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中西交汇、传统与现代科技融合的过程,因此,本研究对中国科学技术走向近代的宏观探讨也是有所裨益的,对深入探讨中国近代科技的转型及工程哲学发展也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人物研究:阐述李仪祉所处时代背景及家庭背景,认为李仪祉的家学渊源和教育经历造就了他融贯中西的气度,使他逐步完成了从儒生到工科学生的转变,选择水利作为终身事业,最终学以致用,成为一代水利宗师。二、阐述在近代水利人才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李仪祉参与近代水利办学并翻译、引介国外水利论着,编写教材和科普读物的工作,说明李仪祉对中国近代水利人才培养所做出的贡献。三、对李仪祉参与陕西水利,以及黄河、淮河、海河、长江等各流域工程实践的内容进行介绍,重点体现李仪祉在参与水利工程实践中,对旧的治水模式及思路进行改革的努力,同时也以李仪祉为线索,通过具体事例,反映当时水利建设的基本面貌和成就;四、将李仪祉的水政思想,以及李仪祉与近代水利科技本土化提炼出来,作为单独的阐述。李仪祉为水利管理和水政统一所做出的贡献不亚于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绩,而他在吸收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治水思想的方式,则试图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阐释说明。同时,探讨和总结了李仪祉对水利发展的宏观认识,即治水兴邦的“大水利观”。本研究认为,李仪祉是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融会中西、勇于创新,在引介西方近代水利科技、培养近代水利人才、开展水利科学研究以及“学以致用”亲身水利实践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历史成就决不仅限于学术方面,他关于江河治理的思路、对待传统和现代水利科技的态度以及将技术、经济、管理及政府政策等融为一体的大水利观不仅留下了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对今天我国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历史证明,李仪祉无愧为“中国近代水利导师”和“现代水利先驱”。

王振颖[9](2006)在《基于GIS辽宁省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辽宁省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41.79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目前,全省已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占可利用总量的67%,除鸭绿江流域和辽东沿海诸河流域以外,其他流域的开发潜力已十分有限,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日益成为辽宁省粮食安全的严重威胁,并制约着辽宁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用水占全省总用水量的61%,灌区用水又是农业用水的大户。辽宁省共有大型灌区9处,有效灌溉面积35.7万hm2。传统的灌区水资源管理模式,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为进一步提高全省灌区水资源管理水平,积极促进水资源由“经验性管理”向“科学性管理”的转变,开发出具有信息管理、分析、查询、检索、存储、实时监测和决策支持、闸门监控功能的灌区管理信息系统,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研究是在充分解析辽宁省灌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国内外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计算机组件技术和计算机建模技术,研究分析了灌区的信息组成,并根据信息的特性,设计“辽宁省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类数据库以及数据库联系的各类编码,以达到科学管理灌区水资源的目的。系统构建的核心是灌区管理数据库,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超文本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辽宁省灌区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灌区支持决策系统、灌区闸门监控系统三部分。所涉及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多媒体数据、超文本数据等数据是十分复杂,同时由于数据的来源是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的多元数据,存在很多信息关联,所有这些对于数据库的构建技术要求是十分严格。为此本研究利用现代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的构建技术,将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多媒体数据以及超文本数据统一到以数据库平台下,实现了多种数据类型存储管道的问题,并使各类信息查询、检索、管理分析等功能在一个界面下实现,大大提高了有关管理部门的管理和决策职能。本研究从总体上将灌区的灌水、排水以及管理机构视为一个信息整体,对全部信息载体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基于数据库生命周期的理论,以遥感解译作为获得灌区水田数据变化主要渠道,以收集地图数据、属性数据、多媒体数据和超文本数据为主要手段,同意进行数字化和数据校核,统一入库。支持决策子系统以大

王晓松,刘海涛,夏庆福[10](2005)在《尼尔基枢纽北引渠首河段流场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尼尔基水利枢纽灌区配套工程改扩建的具体情况,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引水方式及运行方式对北引渠首河段水流运动形态产生的影响,确定主河道不同河段及重点部位的流速分布。为兼顾计算域空间尺度及局部精细计算的要求,针对不同河段采用二维有限元法及三维控制体积法相结合的模拟方法,各有侧重地进行数值计算,并通过嵌套计算确定三维水流数学模型的进口流速边界条件。通过计算结果分析,明确了泄洪闸对计算河段河势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了工程区附近水位、流速的变化情况,并就不同运行方式不同水位组合进行计算,确定闸门运行方式对水流流场及泄流能力的影响。

二、陶岔渠首枢纽扩建工程引水闸水力学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陶岔渠首枢纽扩建工程引水闸水力学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利科技期刊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以《长江科学院院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2 《院报》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
    2.1 土力学专业方面
    2.2 河流泥沙专业方面
    2.3 水工结构与材料专业方面
    2.4 水力学专业方面
    2.5 水资源与环境专业方面
    2.6 其他研究领域
3 结论与建议

(2)塔尔朗引水枢纽布置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工程概况与模型试验方案
    2.1 工程概况
    2.2 试验方案
        2.2.1 模型设计及制作
        2.2.2 模型建筑物制作
        2.2.3 模型沙的选取及地形制作
    2.3 试验测量方法及量测设备
        2.3.1 流量观测
        2.3.2 水位、冲淤地形的观测
        2.3.3 水面线及流速观测
    2.4 试验工况
    2.5 小结
第3章 塔尔朗引水枢纽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3.1 原设计方案试验结果
        3.1.1 引水泄洪能力
        3.1.2 引水泄洪流态
        3.1.3 流速分布
        3.1.4 水面线
        3.1.5 枢纽上下游冲淤情况
        3.1.6 不同闸门组合运行时闸前淤积及引水渠进沙试验结果及分析
        3.1.7 原设计方案试验总结
    3.2 修改方案试验结果
        3.2.1 流态及水面线
        3.2.2 流速分布
        3.2.3 枢纽上下游冲淤地形变化
        3.2.4 修改方案试验总结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CCHE软件介绍
    4.1 简介
    4.2 CCHE数学模型
        4.2.1 水流模型
        4.2.2 紊流粘性模型
        4.2.3 输沙模型
    4.3 网格生成技术
        4.3.1 分块的混合网格生成
        4.3.2 网格边界分块的规则限制
        4.3.3 CCHE网格改进生成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塔尔朗引水枢纽二维水沙数值模拟
    5.1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
        5.1.1 计算模拟区域
        5.1.2 网格划分
    5.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5.2.1 初始条件
        5.2.2 边界条件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1 水面线
        5.3.2 平面流速等值线分布
        5.3.3 河床淤积演变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原设计方案试验结论
    6.2 修改方案及试验结论
    6.3 数值模拟研究结论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江西省潦河灌区解放闸坝加固方案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解放闸坝现状与复核
    2.1 设计的依据
    2.2 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闸坝工程复核
第三章 闸坝加固方案比选研究
    3.1 闸坝的加固原则
    3.2 加固方案比选研究
    3.3 枢纽加固平面布置方案的确定
    3.4 闸坝加固的效益分析
第四章 闸坝加固设计
    4.1 加固后工程总体布置
    4.2 溢流坝加固设计
    4.3 冲沙闸加固设计
    4.4 泄洪闸加固设计
    4.5 灌溉进水闸加固设计
    4.6 闸坝护岸设计
    4.7 河道清淤疏竣及清障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第六章 附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4)基于CCHE模型的多沙河流引水枢纽水沙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水沙数学模型研究概况
    1.3 国内外河流泥沙模拟回顾
    1.4 新疆河流特点及引水枢纽布置形式
    1.5 新疆引水枢纽研究进展
    1.6 本文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7 小结
第2章 CCHE2D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基本理论
    2.1 前言
    2.2 CCHE2D模型功能
    2.3 CCHE2D水流模型理论
    2.4 CCHE2D输沙模型理论
    2.5 CCHE2D模型功能局限性
    2.6 网格生成技术
    2.7 参数物理特性说明
    2.8 小结
第3章 乌斯满引水枢纽二维水流数值模拟
    3.1 工程概况
    3.2 模型试验设计及布置
    3.3 模型试验结果
    3.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5 枢纽优化布置形式数值模拟
    3.6 小结
第4章 塔什米里克引水枢纽二维水沙数值模拟
    4.1 工程概况
    4.2 模型试验设计及布置
    4.3 数学模型的建立
    4.4 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验证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引水枢纽不同调度运行时闸前冲淤变化数值模拟
    5.1 研究背景
    5.2“保证引水”时闸前冲淤变化数值模拟
    5.3“间歇冲沙”时闸前冲淤变化数值模拟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力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渠道糙率问题
3 节制闸流量计算公式
4 穿黄工程布置形式及其水力特性
5 突发事件下应急调度
6 冬季冰期输水
7 结语

(6)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创新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黄委会的成立
    第一节 近代水利科技在治黄中的运用
    第二节 早期的水利“海归”派与黄河治理
    第三节 黄委会的成立
        一、1933年前黄河下游的河防体制
        二、黄委会的成立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一节 黄委会的组织机构
        一、组织沿革
        二、机构设置
        三、组织结构特点
    第二节 黄委会委员长
        一、首任委员长李仪祉
        二、其他历任委员长
    第三节 内部管理
        一、建立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二、人事管理
        三、财务管理
第三章 与各方的关系
    第一节 黄委会与中央及地方的关系
        一、中央的管理与控制
        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 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
        一、黄委会与黄灾会
        二、与华北水利委员会及导淮委员会的合作
第四章 治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黄委会的黄河治标实践
        一、从贯台堵口到董庄堵口
        二、黄委会与黄河修防
        三、严密黄河防汛
    第二节 黄委会对黄河治本的探索
        一、关于黄河治本的准备与初步设计
        二、恩格斯的黄河模型试验
        三、黄委会的水土保持思想和实践
        四、黄委会的黄河治本方略
第五章 黄委会与黄河水利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参与开发黄河流域灌溉事业
        一、对黄河中下游虹吸淤灌的关注与支持
        二、黄委会与西北地区的灌溉
    第二节 黄委会与黄河航运之发展
        一、整治黄河航道的必要性
        二、提出发展黄河航运的办法
        三、对黄河干支流河道的勘测与整治
    第三节 对黄河水力资源的勘测与开发设计
        一、注重黄河水力开发之原因
        二、对黄河水力资源的勘测与开发设计
第六章 黄委会与抗战
    第一节 黄委会与花园口事件
        一、被纳入战时体制
        二、花园口决堤前之战场形势
        三、黄委会参与并指导了花园口掘堤
    第二节 继续开展“以黄制敌”的斗争
        一、筑堤坝阻敌
        二、黄委会对敌伪处置黄泛办法之反制
        三、以水代兵的继续
        四、侦查新黄河两岸敌情,搜集提供相关情报
    第三节 黄委会与黄河花园口堵口
        一、花园口堵口问题的提出与准备
        二、关于黄河归故的谈判及第一次堵口的失败
        三、花园口合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内容
        (二) 技术路线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调水利益协调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产权与水权理论基础
        (一) 产权理论
        (二) 水权解释
    二、外部效应与补偿原理
        (一) 外部效应
        (二) 补偿原理
    三、平等发展权与可持续发展概念
        (一) 平等发展权概念
        (二) 可持续发展概念
第三章 中外水资源利用对南水北调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国外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借鉴与启示
        (一) 印度流域管理中的嵌套市场手段
        (二) 美国流域保护中的票据交换所贸易
        (三) 菲律宾在森林保护区建立流域付费机制
        (四) 哥伦比亚的协会保护模式
        (五) 借鉴与启示
    二、国内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实践:认识与反思
        (一) 福建九龙江流域环境协议模式
        (二) 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水资源补偿费征收机制
        (三) 甘肃张掖地区的可交易水票探索
        (四) 认识与反思
第四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及社会经济影响
        (一) 工程概况
        (二) 社会经济影响
    二、评估机制
        (一) 发电量损失评估
        (二) 移民耕园地损失评估
        (三) 水体纳污能力损失评估
        (四) 发展权受限损失评估
        (五) 损失评估结果汇总分析
    三、实施机制
        (一) 利益协调的对象与标准
        (二) 利益协调的资金来源
        (三) 利益协调的资金分配
    四、保障机制
        (一) 信息监测网建设
        (二) 利益协调的绩效评估与标准改进
        (三) 管理机构设置与调水矛盾处理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李仪祉与中国近代水利事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结构
    五、创新点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近代水利先驱李仪祉
    第一节 李仪祉的家庭、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
        一、家学渊源
        二、外出求学
        三、工作经历
    第二节 李仪祉生平重要转折及思想发展
        一、从儒生到工科学生
        二、选定水利为终身事业
        三、从"时局负我"到学以致用
第二章 李仪祉与中国近代水利教育
    第一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兴起的背景
        一、中国近代工科教育的萌芽
        二、水利专业教育从近代工科教育中独立出来
    第二节 李仪祉与近代水利办学
        一、李仪祉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二、李仪祉与陕西水利道路专门学校
        三、李仪祉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
    第三节 李仪祉编撰、译介的教材和科普读物
        一、李仪祉《水功学》教材
        二、宇冰学说
第三章 李仪祉与陕西水利
    第一节 泾惠渠的筹划与修筑
    第二节 李仪祉与陕西其它灌溉工程
        一、洛惠、渭惠、梅惠等灌渠的修筑
        二、李仪祉对陕西水利的全盘谋划
    第三节 李仪祉的沟洫思想
        一、高原沟洫设想
        二、山坡、阶地沟洫设想
        三、大平原沟洫设想
        四、谷壑沟洫设想
第四章 李仪祉与近代江河治导
    第一节 李仪祉参与黄河防洪和治理工作及所遇挫折
        一、李仪祉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任职与辞职
        二、李仪祉任职期间(1933-1935年)两种汛期减灾策略的冲突
        三、1935年李仪祉辞职事件背后的矛盾
    第二节 李仪祉与江淮水利
        一、承前启后——李仪祉治导淮河的实践
        二、李仪祉着眼于全流域的治江思想
        三、李仪祉对太湖圩岸和浙江海塘提出的建议
    第三节 李仪祉与华北水利
        一、基础工作
        二、华北地区灌溉事业的推广普及工作
        三、致力于流域管理的努力及挫折
第五章 李仪祉与中国近代水政
    第一节 水利工程管理的思想与实践——以关中灌溉工程管理为例
        一、继承并发展了关中传统灌溉管理的分水、用水基本原则
        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三、重视人才培养、水文测验和灌溉试验
    第二节 为统一水利行政事业做出的贡献
        一、统一之前的中国水利行政概况
        二、流域管理与流域间合作——李仪祉与统一水政体系的前期工作
        三、李仪祉参与水政统一工作及拟定水利机关行政方案
    第三节 对"农为政本,水为农本"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的"农为政本,水为农本"思想及其局限性
        二、李仪祉对传统农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李仪祉对"水为农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第六章 引进、融合与创新——李仪祉与中国近代水利科技
    第一节 引入水工试验——江河治理方法迈向新阶段
        一、近代水工试验的兴起
        二、李仪祉与恩格尔斯、方修斯等外国专家的合作
        三、创建中国自己的水工试验所
    第二节 李仪祉对中国传统治水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堤防理论为例
        一、摒弃"堤防祸河"论,提出"学术筑堤"
        二、注重堤防的治导作用,护滩、巩岸成为筑堤概念外延
        三、强调生物护堤固岸要避其松土之短,扬其助淤之长
        四、希望全面改进传统堤防的施工管理和基础研究
    第三节 治水兴邦——李仪祉的"大水利观"
        一、林木业与水利事业
        二、畜牧业与水利事业
        三、水利与交通
        四、李仪祉对水利工程和工程学的整体认识
结语 李仪祉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 李仪祉生平着述一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GIS辽宁省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目的
    1.2 意义
2 研究背景
    2.1 研究区基本情况
    2.2 灌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综述
    2.3 国内外灌区决策支持系统
    2.4 灌区地理信息系统的最新发展动态
    2.5 辽宁省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3 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3.2 灌区数据库的基本信息分类
    3.3 灌区数据库基本数据
    3.4 灌区实时数据库
    3.5 灌区多媒体数据库
    3.6 灌区超文本库
    3.7 灌区数据库实体-联系(E-R)图
    3.8 灌区空间数据库
    3.9 灌区基础数据库表
4 元数据及数据库编码设计
    4.1 元数据设计
    4.2 数据库编码设计
5 基于GIS 的灌区数据库管理系统
    5.1 GIS(地理信息系统)
    5.2 基于GIS 数据库管理系统
6 大洼灌区决策支持系统
    6.1 大洼灌区基本情况
    6.2 灌区决策支持系统发展概述
    6.3 灌区用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框架
    6.4 灌区用水管理模型
7. 渠系闸门自动监控技术及信息采集技术
    7.1 闸门自动监测系统
    7.2 技术关键
    7.3 灌区泵站水泵机组自动监控技术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 谢

四、陶岔渠首枢纽扩建工程引水闸水力学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利科技期刊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以《长江科学院院报》为例[J]. 刘运飞,赖跃强,姜小兰,黄玲.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2]塔尔朗引水枢纽布置方案优化研究[D]. 颜磊.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3]江西省潦河灌区解放闸坝加固方案设计与研究[D]. 邓君承. 南昌大学, 2017(06)
  • [4]基于CCHE模型的多沙河流引水枢纽水沙数值模拟[D]. 徐乐.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力学问题研究[J]. 黄国兵,聂艳华,段文刚.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4(10)
  • [6]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D]. 胡中升. 南京大学, 2014(05)
  • [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 禹勋. 中南民族大学, 2011(07)
  • [8]李仪祉与中国近代水利事业发展研究[D]. 尹北直.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5)
  • [9]基于GIS辽宁省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D]. 王振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3)
  • [10]尼尔基枢纽北引渠首河段流场数值模拟研究[A]. 王晓松,刘海涛,夏庆福. 第二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5

标签:;  ;  ;  ;  ;  

桃岔渠头扩建工程导流闸水力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