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有效成分脑心多肽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

蒺藜有效成分脑心多肽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

一、白蒺藜有效组分脑心多肽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其布日[1](2021)在《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脑卒中是我国第一大死亡原因,是全球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因此,研发新型抗脑卒中药物意义重大。额尔敦-乌日勒(EW)是蒙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经典方剂,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对脑卒中引起的半身不遂等症状疗效显着,因而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然而,EW化学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确。因此,必需明确EW的生物活性成分,并阐明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本论文中分析了EW的部分有效成分,并发现了EW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基因调控作用、极化作用以及从抗神经性炎症作用。【研究目的】(1)验证EW对MCAO/R模型大鼠病变部位组织内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并分析EW中所含有的神经活性化合物;(2)确定EW在脑卒中恢复期间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来抑制神经炎症的主要化合物;(3)确定EW的分级分离组分中的关键抗炎分子及作用机理以及对神经细胞保护及突触生长的影响;(4)EW中关键活性分子的协同作用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研究方法】(1)建立大鼠MCAO/R模型,连续给药两周。第15天,提取大鼠大脑皮质病变区组织的总RNA,并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筛选未处理组、MCAO模型组和EW给药组之间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分析各个基因的功能以及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过程中的可能作用。(2)根据文献报道收集EW药材中与神经相关的生物活性化学分子信息,采用Chem Draw软件画出结构式并建立数据库,命名为“EW神经活性化合物数据库”;其次,采用五种不同溶剂提取EW可溶解组分,并使用UPLC-QTof-MS分析其活性化合物。(3)以调控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株)M1表型表达的细胞因子Cxcl10为筛选标准,利用RT-q PCR法对EW的5种溶剂提物进行快速筛选,选出了调控作用最为显着的提取物,通过两次HPLC半制备分离,得到优化的生物活性小分子组,并利用UPLC-QTof-MS鉴定了其生物活性分子。(4)采用UPLC-QTof-MS鉴定EW的分离组分(命名为F4-6)的关键抗炎分子;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了F4-6对脂多糖(LPS)刺激的BV2小胶质细胞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以及分析F4-6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培养液对神经元(N2a细胞)的增值和突触生长的影响。(5)利用RNA-seq分析讨论EW所含关键活性分子土木香内酯(Ala)和去氢二异丁香酚(Deh)单分子以及混合物对LPS刺激的BV2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n pattern profile)的影响,并采用RT-q PCR法对RNA-seq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1)Bederson评分显示,给药14天后,EW给药组MCAO/R模型大鼠的评分从治疗前的2.07降至治疗后的0.21(P<0.01),说明EW显着降低了神经系统损伤。与NT组相比,MCAO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区病变组织内有63个差异表达的基因;而与MCAO模型组相比,EW治疗后有186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生长因子(Igf1、Igf2和Tgfβ)和颗粒蛋白编码基因Grn等的表达在EW治疗后显着上调(P<0.05);同时也检测到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的表达大幅增强,以及补成分和分泌蛋白酶的表达。(2)五种不同溶剂提取的EW组分的UPLC-QTof-MS分析发现,在我们建库的11种蒙药的32个小分子化合物中,除决明子外其他10种蒙药(红花、肉豆蔻、甘草、草果、川楝子、栀子、土木香、木香、荜茇和黑种草等)中已报道的16个神经活性相关小分子化合物分别出现在五种溶剂提取物中。(3)快速筛选结果表明,EW石油醚提取物(命名为EW-5)对Cxcl10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最强(P<0.05)。采用HPLC半制备法,对EW进行2次分级分离后最终得到12个组分。其中,组分F4-6对促炎细胞因子(Cxcl10、Tnfα、Il1β和Nos2)表达的抑制作用最显着(P<0.05)。通过UPLC-QTof-MS对F4-6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其中包括木香烃内酯、肉豆蔻醚、土木香内酯和亚麻酸;这些小分子在LPS刺激的BV2细胞和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中,显着下调关键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4)土木香内酯(Ala)和去氢二异丁香酚(Deh)是F4-6的关键抗炎活性分子。F4-6、Ala和Deh均下调LPS刺激的小胶质细胞中Ccl2、Cox2和Il6等促炎基因的表达;同时上调Hmox1、Tgfβ、Igf1和Creb1等抗炎基因的表达。此外,F4-6处理的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能显着促进N2a细胞的增殖,并可能通过上调Nefh和Dlg4来促进突起的生长。从机理上讲,F4-6显着降低了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了p65的核转位,导致NF-κB启动的促炎基因转录受到抑制。(5)RNA-seq发现,Ala、Deh和Mix均下调促炎基因和上调抗氧化基因。Mix组的作用比Ala组和Deh组的作用更显着(P<0.05),其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Ala和Deh作用的加和。【研究结论】综上所示,本论文首次利用RNA-seq技术,系统的分析了蒙药EW对MCAO/R模型大鼠脑卒中病变区周围细胞的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发现EW显着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损伤的恢复,并促使小胶质细胞从M1表型极化至M2表型;同时利用UPLC-QTof-MS系统的分析了EW中神经炎症及神经保护等相关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发现EW中多种活性化合物组分的协同作用可能是平衡小胶质细胞极化和缺血性脑卒中后的恢复,也验证了EW治疗白脉病(神经系统疾病)的传统功效,为进一步研究EW甚至其他传统药物的治疗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毛婷[2](2020)在《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认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发病率高,可引发或加重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肥胖、胰岛素抵抗及脑卒中等,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OSAHS是房颤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阵发性房颤若频繁发作,日久可进展成为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合并OSASH目前缺乏确效治疗药物,射频消融术、外科手术等治疗手段存在明显局限性,且治疗依从性较差。目前房颤治疗达标率存在严重不足,其基本治疗原则如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及抗凝强度均远未达标。房颤的药物治疗存在转复及维持窦律困难,易复发,且手术费用较高并具有不可预知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而在疾病早期就联合中药治疗有望提高房颤总体疗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减缓合并症进展,改善预后。中医药还能够减轻西药副作用,安全性良好,对于降低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致死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治疗费用,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是将随机对照的原理应用于单一病例所进行随机、多周期二阶段交叉设计的研究方案,阵发性房颤为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疾病,适用于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可通过反复在同一个体身上进行多次的交叉对照研究,通过观察患者对干预措施的反应,来评价某种药物与安慰剂或另一种药物比较的疗效,优选出对于该患者最佳的治疗措施。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与中医辨证论治有相通之处。中药复方通过作用于多个靶标和多种途径来发挥其治疗作用,传统研究很难阐明其作用机理。随着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被用来系统地反映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靶标,多途径和复杂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网络药理学是通过网络平衡的整体观来探索药物与机体互作关系的学科,可反映多靶点与多疾病间的复杂关系,对于研究复杂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靶标具有重要价值。其与中医学整体观有相通之处。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入开展中药复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分别从OSAHS相关房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两个方面进行传统文献综述;并对OSAHS对冠心病患者房颤风险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发现OSAHS能够增加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生的风险,且OSAHS严重程度越重,发生房颤的风险越大。第二部分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的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共纳入16例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患者,使用调肝益气定悸方与安慰剂进行三轮二阶段交叉对照,共持续23周。以观察调肝益气定悸方在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及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的疗效;探索适用于评价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借鉴系统药理学思路,从“药物成分-作用靶点-信号通路-疾病”系统阐释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OSAHS对冠心病患者房颤风险影响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OSAHS对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等中外文数据库,搜集OSAHS与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风险关系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7月2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队列研究,包括709例OSAHS患者和975例非OSAHS患者。结果显示,OSAHS明显增加冠心病患者房颤的发病风险[OR=3.00,95%CI(2.31,3.90),P<0.0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①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SG)诊断的冠心病合并OSAHS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OR=3.24,95%CI(2.26,4.65),P<0.000 01],其中冠心病合并中重度OSAHS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更高[OR=5.60,95%CI(3.28,9.56),P<0.000 01];②采用柏林问卷调查(BQ)评估的冠心病合并高风险OSAHS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也比冠心病合并低风险OSAHS 患者增加[OR=2.21,95%CI(1.50,3.26),P<0.001]。小结:OSAHS明显增加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生的风险,且OSAHS严重程度越重,发生房颤的风险越大。第二部分: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目的:通过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调肝益气定悸方在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及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的疗效;进一步探索调肝益气定悸方临床疗效评估的研究方法,为寻找适用于中医药个体化的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系列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以自身病例作为对照,采用随机、双盲、三轮二阶段交叉对照设计的研究方案。共纳入16例受试者,采用试验药物(调肝益气定悸方)与安慰剂自身前后交替对照,每位受试者将接受三轮治疗交替周期,每轮治疗交替周期为8周,包括调肝益气定悸方与安慰剂两个治疗阶段,每个治疗阶段前3周为治疗期,后1周为洗脱期,疗程共23周。试验药物与对照药物的使用顺序为随机双盲。分别在3w末、7w末、11w末、15w末、19w末、23w末进行病症信息及疗效指标采集,包括房颤发作频率、房颤持续时间、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心率变异性、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1)与对照期相比,受试者4、受试者10、受试者11治疗期的房颤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即房颤负荷)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受试者治疗期的房颤负荷较对照期相比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所有受试者治疗期的房颤负荷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与治疗前相比,所有受试者对照期的房颤负荷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115)。(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期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三角指数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期的PNN50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全部病例的每轮治疗期与对照期的临床症状疗效结果显示,治疗期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对照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4)与治疗前相比,所有病例的每轮治疗期与对照期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减低。13例受试者每轮各期中医证候积分合并后结果显示,与对照期相比,病例1、病例2、病例6、病例7、病例9、病例10、病例12治疗期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对照期相比,治疗期的病例1、病例2、病例6、病例7、病例9、病例10、病例12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的病例3、病例4、病例5、病例8、病例12、病例13、病例14、病例1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完成全部试验的受试者行多导睡眠监测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多导睡眠监测相关指标AHI、ODI、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总次数、平均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均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低SaO2在治疗后未见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调肝益气定悸方能够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及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且中医证候疗效显着,同时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调肝益气定悸方对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未见毒副作用,安全性良好。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探索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入开展中药复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首先采用TCMSP数据库及BATMAN-TCM分析平台检索并获取调肝益气定悸方中11味药物酸枣仁、甘松、延胡索、仙鹤草、蒺藜、牡蛎、炙甘草、党参、白芍、麦冬、桂枝的药物成分及候选靶点。接着以“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及“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为关键词,在疾病基因数据库Genecards中检索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再将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靶点与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作用靶点,接着结合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并分析潜在作用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将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靶点网络与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靶点网络相映射,构建“药物候选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疾病”互作网络,获得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药效成分及其潜在作用靶点。通过对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靶点互作网络进行拓扑分析,确定关键治疗靶点;通过对潜在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相应靶点的信号通路,构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药物成分-关键治疗靶点-信号通路”网络。结果:(1)调肝益气定悸方11味药物共有活性成分214个,其作用于422个候选靶点。分别来源于酸枣仁、甘松、延胡索、仙鹤草、蒺藜、炙甘草、党参、白芍、麦冬、桂枝的8、5、50、9、11、89、18、7、8、5个活性成分为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有效成分。(2)经疾病基因数据库检索得到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232个。(3)调肝益气定悸方214个活性成分作用于422个候选靶点,将其与232个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相映射,得到调肝益气定悸方189个活性成分作用于55个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4)通过对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治疗靶点互作网络进行拓扑分析,获得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A)、蛋白激酶-1(AKT1)、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3(MAPK3)、白介素-1B(IL1B)、胰岛素(INS)、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共8个关键治疗靶点。(5)通过对潜在治疗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发现65条生物学过程,14个分子功能相关过程,10条细胞组分表达过程及92条信号通路。其中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调节MAPK级联反应的正调控、NO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对缺氧的反应、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I-kappaB激酶/NF-kappaB信号的正调控、细胞增殖的正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有关;与调控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HIF-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等有关。小结:调肝益气定悸方中189个主要成分作用于55个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 疾病相关靶点,其中,IL6、TNF、VEGFA、AKT1、MAPK3、IL1B、INS、TP53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关键靶点,主要富集于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

吴淑馨[3](2014)在《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早期糖尿病心脏病变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性心脏病为糖尿病最主要的一个慢性并发症,其心脏微血管病变发病时间早,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虽已认识到它的存在,然而尚缺乏特异性强的定量指标以协助诊断,在治疗上尽管西医有肯定的控制血糖的效果,但是对糖尿病性心脏病的治疗缺乏特异性手段,这些仍然是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中医方面,消渴病心病以气阴两虚为本,而血瘀是病变过程中主要致病因子和病理产物,已为当代医家所共识。本课题在导师前期研究的以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消渴病心病的基础上,从细胞因子角度及临床方面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本文包括文献综述、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三个方面。目的:观察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对STZ糖尿病大鼠模型和KKAy小鼠两种糖尿病动物模型的一般状态、心肌形态、AngⅡ和IGF-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观察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对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气阴两虚夹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课题实验研究部分通过建立STZ糖尿病大鼠模型和KKAy小鼠模型,观察心肌形态的变化,运用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中Ang Ⅱ和IGF-1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心肌组织Ang Ⅱ和IGF-1蛋白的表达;运用原位杂交和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心肌组织Ang Ⅱ和IGF-1基因的表达。本研究临床研究部分以明确诊断为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在中医证候评分、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超声心动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所有实验数据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实验研究方面,STZ糖尿病大鼠模型体重增长较正常组缓慢(P<0.01),中药组较模型组的体重有所增长(P<0.01);模型组的AngⅡ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中药组显着降低AngⅡ的过表达(P<0.01);模型组的IGF-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IGF-1蛋白及mRNA显着升高(P<0.05)。第4周与第8周的趋势相同。2.实验研究方面,KKAy糖尿病小鼠模型组,在实验的第4、8、1 2周FBG、TG、TC、LDL-C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在第12周时FBG明显下降(P<0.01),在第8周时,血TG、TC和LDL-C有降低趋势(P<0.05),血HDL-C有升高趋势(P<0.05)。在实验的第4、8、12周,与正常组相比,血清及心肌组织中AngⅡ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的血清AngⅡ在第8周和第12周表达明显降低(P<0.05),心肌组织中AngⅡ蛋白在第4、8、12周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AngⅡmRNA在第12周表达明显降低(P<0.05)。在实验的第4、8、12周,与正常组相比,血清及心肌组织中IGF-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的血清IGF-1在第8周和第12周表达明显升高(P<0.05)。3.临床研究方面,与对照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组降低了患者的 FBG、TG、TC、LDL-C(P<0.05,P<0.01),升高了 HDL-C(P<0.01),改善了 A/E、AO、LVDs、LVDd、LPW、EF 等超声心动指标(P<0.05,P<0.01),改善了胸闷、胸痛、疲倦乏力、口渴喜饮、肢体麻木等症候(P<0.05,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16.55vs23.44),总有效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90.32%vs68.75%)。结论: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可通过改善血清及心肌组织中AngⅡ的表达;调控血清及心肌组织中IGF-1的表达,从而对糖尿病模型动物的心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善了糖脂代谢紊乱,改善了中医临床症候,对糖尿病患者的早期心脏病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4](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提出

桂海水[5](2013)在《蒺藜茎叶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为蒺藜科(Zygophylaceae)蒺藜属(Tribulus)植物。蒺藜茎叶又名蒺藜苗,始载于《本草纲目》,具有祛风、消肿作用,主治痈肿,疥癣,风痒,鼻塞等。蒺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素有“草中名药”之称,其果实、花、根等也均可作为药用部位。蒺藜主要含有皂苷、黄酮、生物碱和多糖类等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甾体皂苷和黄酮类成分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改善心脑血管、降血糖、增强性功能、抗衰老、调血脂、抑菌、抗肿癌等药理活性。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对蒺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共引用153篇文献。在此基础上,采用化学手段以及多种分离手段,包括萃取、大孔树脂、日本MCI树脂、羟丙基葡聚糖凝胶色(Sephadex LH20)及PHPLC等分离手段对蒺藜茎叶95%乙醇提取物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UV、1hnmr、13cnmr、hmbc、hsqc等波谱技术鉴定出6个化合物,分别为异鼠李素-3-O-β-D-龙胆双糖苷(isorhamnetin-3-O-β-D-gentiobioside, JL-1),槲皮素-3-O-β-D-龙胆双糖苷(quercetin-3-O-β-D-gentiobioside, JL-2),山奈酚-3-O-β-D-龙胆双糖苷(kaemp ferol-3-O-β-D-gentiobioside, JL-3),异鼠李素-3-O-β-D-龙胆双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isorhamnetin-3-O-β-D-gentiobioside-7-0-P-D-glucoside, JL-4),山奈酚-3-O-β-D-龙胆双糖基-7-I-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entiobioside-7-0-β-D-glucoside, JL-5), N-反式-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4’-0-βD-葡萄糖苷(N-trans-ferulo yl tyramine-4’-O-β-D-glucopyranoside, JL-6)。化合物JL-5和JL-6中糖的连接方式首次明确,JL-6为首次从蒺藜科植物中分离得到。JL-1, JL-2及JL-4在蒺藜中含量较高,经检测纯度均达到99%以上,符合对照品的要求。另外,对蒺藜茎叶有效部位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HPLC-DAD法建立了蒺藜茎叶中含量较高的三种黄酮醇苷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异鼠李素-3-O-β-D-龙胆双糖基-7-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β-D-龙胆双糖苷及异鼠李素-3-O-β-D-龙胆双糖苷分别在0.56~14.00、3.24~129.60及0.92~23.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21388X-2087.8, r=0.9996; Y=34596X-37335, r=0.9998; Y=50667X+10439, r=0.9998。本文通过对蒺藜茎叶化学成分的研究,从分离出的黄酮化合物中,选择含量较高的三个黄酮醇类化合物作为对照品。利用反相HPLC法同时检测了异鼠李素-3-O-β-D-龙胆双糖基-7-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β-D-龙胆双糖苷及异鼠李素-3-O-βp-D-龙胆双糖苷的含量,该法具有简便、快速、稳定可靠、灵敏的特点,精密度及重现性良好,回收率符合要求,可为蒺藜或其制剂的质量控制和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徐冰[6](2012)在《粘附分子与UAP中医证候相关规律及黄芪多糖干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方法,从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信息中归纳证候类型和证候要素,并研究其与血清中粘附分子P-选择素,VCAM-1浓度变化的关系,从无监督的机器分析数据方法中,获得较客观的更深层次隐含关系。通过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进行缺糖缺氧和复糖复氧造模,模拟心绞痛发作时缺血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机制,研究黄芪多糖对内皮损伤时粘附分子(P-选择素,VCAM-1)表达的干预作用和对P38和NF-Kb通路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1.运用Kohonen网络聚类方法,对26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症状聚类分析,获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常见证候分型;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UAP的常见证候要素进行归纳总结;运用QUEST决策树算法,探索证候要素和粘附分子P-选择素,VCAM-1的内在联系。2.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蛋白印迹和荧光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模拟冠心病心绞痛缺血发作时的病理机制,对HCMEC进行缺糖缺氧和复糖复氧处理,观察黄芪多糖干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HCMEC下P-选择素、VCAM-1的蛋白表达和mRNA转录水平变化,以及P38和NF-Kb的磷酸化活性水平。结果1.UAP证候分型:运用Kohonen网络聚类方法,UAP证候聚为9个证型,按构成比排列依次为心血瘀阻(20.99%)、气虚血瘀夹痰(14.89%)、阳虚血瘀(11.83%)、心气亏虚(11.45%)、气阴两虚(10.69%)、痰浊壅滞(10.69%)、气郁(滞)化火(热)(9.16%)、痰热壅滞(6.49%)、心阳亏虚(3.82%)。2.UAP证候要素: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UAP患者临床症状,得到具有中医理论意义的7个公因子(证候要素),按构成比排列依次为血瘀(47.33%),气虚(38.55%)、痰浊(27.10%)、热蕴(20.61%)、气滞(16.03%)、阴虚(15.27%)、阳虚(14.89%);57种组合型证候要素中,≥10例有6型,>10~≥5例有9型,>5~≥3例有11型,2例有10型,1例有21型,其中血瘀(15.85%)、气虚(12.83%)、气虚血瘀(7.17%)型最多。3.UAP证候类型与粘附分子关系:各组证候类型的P-selectin、VCAM-1浓度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 P-selectin浓度以气虚血瘀夹痰组<血瘀组<阳虚血瘀组<痰浊或兼化热组<气滞或兼化热组<痰浊组<气阴两虚组<气虚<阳虚;与气虚血瘀夹痰组比较,除血瘀组外的其他各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与气虚组比较,除气阴两虚、阳虚组外其他各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P<0.01)。VCAM-1浓度以气虚血瘀夹痰<痰浊或兼化热<血瘀组<气滞或兼化热组<阳虚血瘀<痰浊组<气阴两虚组<气虚<阳虚;与气虚血瘀夹痰组比较,除心血瘀阻、气郁(滞)化火(热)、痰热蕴结外的其他各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与气虚组比较,除心气亏虚、气阴两虚、痰浊阻滞外的其他各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UAP证候要素与粘附分子关系(QUEST算法):气虚与低浓度P-selectin值有关,与VCAM-1的浓度关系不明显;瘀血与高浓度P-selectin值有关,与VCAM-1浓度有一定关系,但关系较复杂;痰浊与P-selectin的浓度关系不明显,与高浓度VCAM-1值有关;热蕴与一定范围较高浓度的VCAM-1有关,与P-selectin的浓度关系不明显;阳虚与低浓度P-selectin、VCAM-1值均有关;阴虚和气滞与P-selectin、VCAM-1的浓度关系不明显。即P-selectin在瘀血存在时呈高表达,气虚、阳虚时呈低表达;VCAM-1在瘀血、热蕴、痰浊存在时呈高表达,阳虚时呈低表达。4.损伤模型粘附分子及P38和NF-κb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模拟冠心病心绞痛缺血发作时的病理机制,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进行缺糖缺氧和复糖复氧处理后,P-selectin、VCAM-1蛋白表达和1nRNA转录水平比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P<0.01),P-P38和其下游靶点ATF-2、NF-κb下游靶点iκb的mRNA基因转录水平比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5.黄芪多糖干预损伤后粘附分子及P38和NF-κb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HCMEC的P-selectin、VCAM-1蛋白表达和mRNA转录水平较模型组比较明显下调(P<0.05, P<0.01), P-P38、ATF-2、iκb的mRNA基因转录水平较模型组有显着下降(P<0.01),与NF-κb抑制剂PDTC和P38抑制剂SB20358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UAP证候类型以心血瘀阻和气虚血瘀夹痰型最为多见。2.UAP证候要素为血瘀、气虚、痰浊、热蕴、气滞、阴虚、阳虚;以组合型证候要素居多,组合规律复杂多样,其中血瘀、气虚、气虚血瘀型最多。3. P-selectin、VCAM-1在虚实夹杂和实证时表达较高,以气虚血瘀夹痰证最高,在虚证时表达偏低,以阳气亏虚的浓度最低。QUEST算法提示,P-selectin的浓度直接反映瘀血的程度,间接反映痰浊的程度;VCAM-1的浓度直接反映痰浊程度,间接反映瘀血、热蕴程度;热蕴对增加P-selectin、VCAM-1浓度起促进作用;气滞对P-selectin、VCAM-1浓度的影响小于痰、瘀对二者的影响。4.正常HCMEC中P38和NF-κb活性受到相对抑制,使P-selectin、VCAM-1处于低表达、低转录水平,损伤后P38和NF-κb活性明显增强,使P-selectin、VCAM-1表达和转录明显增高,加重细胞损伤。5.黄芪多糖能下调HCMEC的P-selectin、VCAM-1表达及转录,具有浓度依赖性;对P38和NF-κb活性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与PDTC和SB203580比较无差异;对P38通路和NF-κb通路的信号转导有共同抑制作用,通过抑制两通路的活性,使依靠这两条通路转录基因和表达蛋白的粘附分子(P-selectin、VCAM-1)水平被有效降低,阻断粘附分子介导的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粘附后,白细胞释放大量细胞毒性介质对内皮的损伤。本研究UAP者以血瘀、气虚多见,血清中sP-selectin、sVCAM-1虚证时偏低表达,虚实夹杂和实证时较高表达;经缺氧再灌注损伤造模后,高度表达的P-selectin、VCAM-1经黄芪多糖干预后浓度明显下降,推测以益气为主的黄芪,兼有活血的功效,在UAP的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鹏[7](2010)在《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因子及凋亡基因Bcl-2、p53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心脑通络液对MCAO大鼠急性期病理形态学、超微结构、细胞因子、凋亡基因Bcl-2和p5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简称模型组)、步长脑心通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心脑通络液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心脑通络液低剂量(简称低剂量组)。用线栓法制备MCAO大鼠模型,在造模成功后48h实验,采用放免法测定脑组织IL-8、IGF-1含量;采用ELISA法测定脑组织VEGF、ICAM-1含量;采用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p53的表达;采用RT-PCR测定BFGFmRNA、Es-mRNA表达。结果: (1)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IL-8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ICAM-1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显着,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IGF-1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升高最为显着,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VEGF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升高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HE染色: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神经细胞水肿,毛细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高剂量组最为显着。(4)电镜: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明显改善,以高剂量组最为显着。(5)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细胞凋亡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以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Bcl-2表达有不同程度升高,p53表达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变化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BFGFm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变化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E选择素m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变化最为显着,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脑通络液可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脑组织IL-8、ICAM-1的含量,减轻缺血时炎性损伤;(2)心脑通络液可升高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脑组织IGF-1、VEGF的含量,加强内源性保护机制;(3)心脑通络液可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神经元损伤,改善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4)心脑通络液可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凋亡率,促进Bcl-2的表达,抑制p53的表达,表明其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与调控Bcl-2和p53的表达有关;(5)心脑通络液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BFGFmRNA的表达,从逆转录水平升高脑组织NTF的含量,抑制E选择素mRNA的表达,从逆转录水平减轻炎性损害,有效减轻神经元的缺血损伤。

章怡祎,刘宇,潘志强,王国印,杨建梅,顾仁樾[8](2009)在《白蒺藜有效组分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白蒺藜有效组分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以探讨白蒺藜有效组分抑制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32只14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白蒺藜组、联用组,每组8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8只作为正常对照。卡托普利组采用卡托普利每只30mg·kg-.1d-1、白蒺藜组采用白蒺藜有效组分每只15mg·kg-.1d-1、联用组采用白蒺藜有效组分每只15mg·kg-1.d-1和卡托普利每只30mg·kg-1.d-1、模型组及正常组给0.9%NaCl溶液每只2ml/d灌胃,共8周。采用尾动脉容积法测定血压;分离左心室,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生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羟脯氨酸含量。结果与正常Wistar大鼠比较,14周龄SHR大鼠收缩压明显升高(P<0.01)。8周后,模型组大鼠收缩压较14周龄时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白蒺藜组收缩压明显下降(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则无明显差异(P>0.05);卡托普利组、联用组收缩压显着下降(P<0.01),左室重量指数显着降低(P<0.05);各用药组心肌羟脯氨酸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心肌胶原沉积减少。结论白蒺藜有效组分能降低SHR收缩压,改善左室肥厚程度,降低心肌胶原含量,从而保护高血压病所致的靶器官损伤。

章怡祎,刘宇,顾仁樾,王国印,杨建梅[9](2009)在《白蒺藜有效组分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骨形态发生蛋白通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白蒺藜有效组分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14周龄雄性SHR 32只随机分为未治疗SHR组(n=8)、卡托普利组[30 mg/(kg.d),n=8]、白蒺藜组[15 mg/(kg.d),n=8]、联用组[白蒺藜有效组分15 mg/(kg.d)+卡托普利30 mg/(kg.d),n=8],同周龄雄性WKY大鼠8只作为正常对照。未治疗SHR组及正常组给生理盐水2 mL/(只.d)灌胃。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收缩压;VG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blot方法检测肾BMP7、Smad5、Smad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经治疗后,各用药组SHR收缩压均明显下降[未治疗SHR组(226±6)比WKY组(141±13)mmHg,P<0.01;比白蒺藜组(209±7)、卡托普利组(179±8)、联用组(170±4)mmHg,P<0.01]。肾组织病理结果表明各用药组SHR肾纤维化程度较未治疗SHR明显减轻。未治疗SHR组肾BMP7、Smad5表达降低,Smad6表达增高。白蒺藜有效组分可明显下调肾Smad6表达(0.502±0.131 vs未治疗SHR:0.959±0.099,P<0.01),卡托普利及二药联用明显上调肾BMP7(卡托普利:0.454±0.041,联用组:0.615±0.252 vs未治疗SHR:0.181±0.063,P<0.01)及Smad5(卡托普利:0.819±0.077,联用组:0.850±0.069 vs未治疗SHR:0.428±0.038,P<0.01)表达、同时下调Smad6(卡托普利:0.720±0.104,联用组:0.631±0.041 vs未治疗SHR:0.959±0.099,P<0.01)水平。结论白蒺藜有效组分可能通过对BMP/Smads通路的调控改善高血压肾纤维化。

吴艳[10](2008)在《肉鸭脂肪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与胴体和脂肪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指出脂肪沉积受多基因控制,但实验发现单基因的突变也可改变脂肪沉积的状况。肉鸭脂肪沉积过多使得饲料利用率和胴体品质下降,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脂肪摄入过多而产生的各种疾病已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肉鸭业的发展。因此,深入了解肉鸭体内脂肪分布和生长发育的差异,提高肌间脂肪含量、控制脂肪在体内的过多蓄积,进一步提高肉鸭的饲料转化率和改善肌肉品质是当前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研究以北京鸭肝脏组织为试验材料,采用RT-PCR法克隆北京鸭脂肪性状候选基因脂肪分化相关蛋白(ADRP)、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PAR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PARγ)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RT-PCR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研究了上述4个基因在8周龄北京鸭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构建原核表达载体,研究了PPARα、PPARγ和IGF-Ⅰ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情况;以SSCP与D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PPARα、PPARγ和IGF-Ⅰ基因不同外显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胴体和脂肪性状的相关性,取得如下结果:1北京鸭脂肪性状候选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成功克隆了北京鸭ADRP、PPARα、PPARγ和IGF-Ⅰ基因,其长度分别为1311bp、1430bp、1650bp和620bp,均包括完整的编码区序列,将其提交GenBank获得序列号分别为EU303280、EF534215、EF546801和EU031044。对ADRP、PPARα、PPARγ和IGF-Ⅰ进行人、鸡和鸭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发现同源性均在75 %以上;对北京鸭上述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进行结构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ADRP蛋白没有复杂的空间结构;PPARα和PPARγ蛋白各含有一个ZnF-C4结构域和HOLI结构域,而PPARγ蛋白含有一个信号肽切割位点,位于第29和30个氨基酸之间;IGF-Ⅰ蛋白含有两个强的跨膜螺旋,信号肽区域位于148个氨基酸,其切割位点位于第48和49个氨基酸之间,此外该蛋白还有一个IIGF结构域。2北京鸭脂肪性状候选基因的组织表达规律研究采用RT-PCR法检测8周龄北京鸭胸肌、腹脂、肝脏、肾脏、心脏、小肠、肺脏、肌胃和脾脏等9个组织中ADRP、PPARα、PPARγ和IGF-Ⅰ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ADRP基因在公鸭和母鸭中均在肾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腹脂、肺脏、心脏、小肠、肝脏、脾脏、胸肌,在肌胃中的表达量最低,且大多数组织中母鸭的表达量大于公鸭。PPARα在公鸭肺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脾脏、腹脂、心脏、肾脏、肌胃、胸肌和肝脏,小肠中的表达量最低;在母鸭中,肾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心脏、肝脏、小肠、肌胃、腹脂、肺脏和脾脏,在胸肌中的表达量最低;其中多数组织中母鸭的表达量高于公鸭。PPARγ在公鸭肺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脾脏、腹脂、心脏、肌胃、胸肌、肝脏和肾脏,在小肠中的表达量最小;在母鸭中,肾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小肠、肌胃、肝脏、腹脂、心脏、脾脏和肺脏,在胸肌中的表达量最低;其中多数组织中公鸭的表达量高于母鸭。IGF-Ⅰ在公鸭心脏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小肠、肌胃、肾脏、肺脏、肝脏、脾脏和胸肌,在腹脂中的表达量最低;在母鸭中,肺脏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脾脏、心脏、肾脏、肌胃、小肠、腹脂和肝脏,在胸肌中的表达量最低;其中公鸭在多数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母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表明, ADRP基因在腹脂和胸肌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而在其它7个组织中的表达量较少;其中在公鸭和母鸭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胸肌,在肝脏、脾脏、肌胃、小肠、肾脏、心脏表达量较少,而在肺脏中的表达量很低;且母鸭在多数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公鸭。PPARα基因在公鸭和母鸭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腹脂、胸肌、肺脏、脾脏、心脏、肌胃和小肠,在肾脏中的表达量最低;其中母鸭在多数组织中表达量高于公鸭。PPARγ基因在公鸭和母鸭腹脂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肺脏、胸肌、肝脏、肌胃、心脏、脾脏和肾脏,在小肠中的表达量最低;在多数组织中公鸭表达量高于母鸭。IGF-Ⅰ基因在公鸭和母鸭肌胃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腹脂、肝脏、心脏、小肠、肾脏、胸肌和脾脏,在肺脏中的表达量最低;其中在多数组织中母鸭的表达量高于公鸭。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不尽相同,与其它物种中相关组织的表达规律进行比较发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检测结果较RT-PCR法更准确。3 IGF-Ⅰ和PPAR基因的原核表达将IGF-Ⅰ、PPARα和PPARγ基因的编码区插入pET32a (+)载体中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结果在大肠杆菌BL21中仅成功表达了带组氨酸标签的34.66kD的IGF-Ⅰ蛋白,且经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该蛋白表达正确;优化后的表达条件为28℃、0.3mmol/L IPTG诱导5h;而重组质粒pET32a (+)-PPARα和pET32a (+)-PPARγ在BL21(DE)中没有成功表达。4 PPAR和IGF-Ⅰ基因遗传多样性与鸭脂肪性状的关联分析采用SSCP与D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PPARα、PPARγ和IGF-Ⅰ基因不同外显子在北京鸭Z2、Z4、杂交系和樱桃谷鸭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及与胴体及脂肪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PARα、IGF-Ⅰ及PPARγ基因外显子1、3、4、6在4个鸭群体中均未检测到SNP,而PPARγ基因外显子2和外显子5则各检测到有1个位点的突变,分别为A→C(外显子2)和G→T(外显子5),且均为同义突变、未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外显子2和外显子5均为中度多态性位点。4.1 PPARγ基因外显子2位点多态性与胴体及脂肪性状的相关分析考虑基因型、性别及基因型与性别之间的互作效应,分别分析PPARγ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与北京鸭Z2、Z4、杂交系和樱桃谷鸭群体胴体及脂肪性状的相关性,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及基因型之间的互作效应对4个群体的胴体及脂肪性状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性别对北京鸭Z2群体的影响不显着(P>0.05),性别对北京鸭Z4的胴体重、腿肌重、全净膛重和腹脂率、樱桃谷鸭的胴体重、全净膛重、腹脂率、肌间脂肪含量和杂交系的胴体重、腿肌重、全净膛重、皮脂重、腹脂重和肌间脂肪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而对其它性状无显着影响(P>0.05)。对该位点多态性与胴体和脂肪性状进行最小二乘均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北京鸭Z2群体中,该位点多态性与胴体重、胸肌重和腿肌重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而与全净膛重、腹脂重、皮脂重、皮脂率、腹脂率和肌间脂肪含量间存在显着相关,且CA型个体均显着优于AA型(P<0.05);在北京鸭Z4群体中,该位点多态性与胸肌重和全净膛重之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而与胴体重、腿肌重、皮脂重、皮脂率、腹脂重、腹脂率、肌间脂肪含量间存在显着相关,且AA型个体均显着优于CA型(P<0.05);在樱桃谷鸭群体中,该位点多态性与胸肌重和肌间脂肪含量之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而与胴体重、腿肌重、全净膛重、皮脂重、腹脂重、皮脂率和腹脂率间存在显着相关,且AA显着优于CC型(P<0.05);在北京鸭杂交系群体中,该位点多态性与胴体重、胸肌重、腿肌重、全净膛重和肌间脂肪含量之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皮脂重、皮脂率、腹脂重和腹脂率间存在显着相关,且CC型显着优于AA型(P<0.05)。提示该位点对脂肪性状有显着影响。4.2 PPARγ基因外显子5位点多态性与胴体及脂肪性状的相关分析考虑基因型、性别及基因型与性别之间的互作效应,分别分析PPARγ基因外显子5多态性与北京鸭Z2、Z4、杂交系和樱桃谷鸭群体胴体及脂肪性状的相关性,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及基因型之间的互作效应对4个群体的胴体及脂肪性状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性别对北京鸭Z2胴体重和全净膛重、北京鸭Z4的胴体重、腿肌重、全净膛重、皮脂率和腹脂率、樱桃谷鸭胴体重、胸肌重、全净膛重、腹脂重、腹脂率和杂交系胴体重、腿肌重、全净膛重、皮脂重、腹脂重和肌间脂肪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而对其它性状无显着影响(P>0.05)。对该位点多态性与胴体和脂肪性状进行最小二乘均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北京鸭Z2中,该位点多态性与腿肌重和全净膛重之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而与胴体重、胸肌重、皮脂重、腹脂重、皮脂率、腹脂率和肌间脂肪含量间存在显着相关,且GT型显着优于GG型(P<0.05);在北京鸭Z4中,该位点多态性与胸肌重、腿肌重、全净膛重和肌间脂肪含量之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而胴体重、皮脂重、腹脂重、皮脂率和腹脂率间存在显着相关,且TT型显着优于GG型(P<0.05);在樱桃谷鸭中,该位点多态性与胴体重、胸肌重、腿肌重、全净膛重和肌间脂肪含量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而与皮脂重、皮脂率、腹脂重和腹脂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且TT型显着优于GT型(P<0.05);在杂交系中,该位点多态性与胴体重、胸肌重、腿肌重和肌间脂肪含量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而与全净膛重、皮脂重、腹脂重、皮脂率和腹脂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且TT型显着优于GG型(P<0.05)。提示该位点对脂肪性状有显着影响。

二、白蒺藜有效组分脑心多肽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蒺藜有效组分脑心多肽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额尔敦-乌日勒的简介
        1.1.1 额尔敦-乌日勒历史沿革
        1.1.2 额尔敦-乌日勒研究进展
        1.1.3 额尔敦-乌日勒所含单药化学成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脑卒中简介
        1.2.1 脑卒中分类及病因
        1.2.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1.2.3 治疗脑卒中的策略
    1.3 小胶质细胞简介
        1.3.1 小胶质细胞简介
        1.3.2 小胶质细胞的极化
        1.3.3 小胶质细胞极化与信号通路
        1.3.4 小胶质细胞与其它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
        1.3.5 作用于小胶质细胞的药物
    1.4 中草药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1.5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创新性
第二章 额尔敦-乌日勒对大鼠大脑中基因表达调控作用及其活性成分的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饲养
        2.3.2 MCAO模型
        2.3.3 治疗组
        2.3.4 收集样品,提取RNA和 RNA-seq
        2.3.5 序列过滤、比对和组装(Assembly)
        2.3.6 差异表达分析
        2.3.7 EW的提取方法
        2.3.8 建立数据库
        2.3.9 UPLC-QTof-MS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治疗后MCAO/R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评估
        2.4.2 Illumina测序和参考基因组比对
        2.4.3 EW处理后差异基因表达
        2.4.4 EW-1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2.4.5 EW-2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2.4.6 EW-3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2.4.7 EW-4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2.4.8 EW-5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额尔敦-乌日勒中活性小分子对小胶质细胞分泌的促炎型细胞因子的转录调控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细胞品系
        3.2.3 主要试剂耗材
        3.2.4 仪器设备
        3.2.5 引物
        3.2.6 主要试剂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的提取制备
        3.3.2 HPLC半制备分离
        3.3.3 UPLC-QTof-MS分析
        3.3.4 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3.3.5 BV2 小胶质细胞培养
        3.3.6 EW对小胶质细胞表达的促炎因子的影响
        3.3.7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8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EW不同溶剂提取物对Cxcl10 表达的下调作用
        3.4.2 EW-5 半制备馏分的UPLC分析及其对促炎因子表达的下调作用
        3.4.3 F4 半制备馏分的UPLC分析及其对促炎因子表达的下调作用
        3.4.4 F4-6 中生物活性化学物质的分析及鉴定
        3.4.5 木香烃内酯对小胶质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3.4.6 肉豆蔻醚对小胶质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3.4.7 土木香内酯对小胶质细胞中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3.4.8 亚麻酸对小胶质细胞中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额尔敦-乌日勒中活性小分子土木香内酯和去氢二异丁香酚抑制小胶质细胞NF-κB信号通路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细胞品系
        4.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4.2.3 主要仪器
        4.2.4 引物
        4.2.5 抗体
        4.2.6 主要试剂的配置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的提取制备
        4.3.2 UPLC-QTof-MS法对F4-6 定性分析
        4.3.3 UPLC-QTof-MS法对F4-6中Ala和 Deh进行定量分析
        4.3.4 细胞培养
        4.3.5 细胞毒性测定
        4.3.6 N2a细胞的细胞增值活力和神经突触生长测定
        4.3.7 提取总RNA和 RT-q PCR
        4.3.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4.3.9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EW提取物中活性分子的Ala和 Deh的定性
        4.4.2 F4-6 抑制LPS刺激的BV2 细胞促炎因子的表达
        4.4.3 F4-6 促进BV2 细胞LPS刺激后抗炎基因表达
        4.4.4 F4-6 的神经保护作用
        4.4.5 F4-6对LPS诱导的BV2 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天然产物小分子土木香内酯和去氢二异丁香酚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的联合调控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细胞品系
        5.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5.2.3 主要仪器
        5.2.4 引物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培养
        5.3.2 提取RNA和文库构建
        5.3.3 序列过滤、比对和组装
        5.3.4 差异表达分析
        5.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5.3.6 实时荧光定量PCR
        5.3.7 统计学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Illumina测序和参考基因组比对
        5.4.2 Ala、Deh和 Mix处理后的差异表达基因
        5.4.3 DEG的GO富集分析
        5.4.4 DEG的 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5.4.5 通过RT-qPCR验证DEG数据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房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冠心病患者房颤风险影响的系统评价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样本量的估算
        2.3 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及隐藏
        2.4 对照措施
        2.5 盲法
        2.6 试验对象
        2.7 试验用药
        2.8 合并用药及治疗
        2.9 观察周期
        2.10 疗效评定标准
        2.11 疗效性指标
        2.12 安全性指标
        2.13 试验流程图及随访时点
        2.14 质量控制
        2.15 数据管理
        2.16 统计方法
        2.17 伦理与注册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试验完成情况
        3.3 随访及指标检测
        3.4 个体化疗效评价
        3.5 疗效揭盲
        3.6 安全性评价
        3.7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关于本研究的方法学探讨及方案设计
        4.2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房颤合并OSAHS的临床疗效分析
        4.3 房颤合并OSAHS中医证候的理论研究
        4.4 从肝论治房颤合并OSAHS
        4.5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作用的机理探讨
        4.6 OSAHS相关房颤的机制研究及治疗
    5 结论
    验案举例
    参考文献
机制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及候选靶点筛选
        2.2 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作用靶点筛选
        2.3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作用靶点的网络构建
        2.4 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构建
        2.5 调肝益气定悸方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分析
        2.6 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结果
        3.1 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作用靶点
        3.2 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网络图(D-pT network)
        3.3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作用靶点网络
        3.4 调肝益气定悸方潜在作用靶点网络PPI分析
        3.5 调肝益气定悸方潜在治疗靶点的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3.6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药物候选成分-关键治疗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分析
    4 讨论
        4.1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
        4.2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主要成分
        4.3 调肝、益气、安神定悸的生物学机制
        4.4 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创新点
课题来源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3)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早期糖尿病心脏病变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性心脏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糖尿病性心脏病的认识
        2. 病因病机
        3. 瘀血与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关系
        4. 辨证论治
        5. 治疗研究
        6. 实验研究
        7. 评价与展望
    综述二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现代医学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病机
        3. 病理改变
        4. 临床表现
        5. 诊断依据
        6. 预防及治疗
        7. 评价与展望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STZ糖尿病大鼠早期心脏病变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对自发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三 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对自发糖尿病小鼠血清AngⅡ、IGF-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四 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对自发糖尿病小鼠心肌组织AngⅡ、IGF-1蛋白及其mRN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临床研究 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
    前言
    病例选择标准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组KKAy小鼠HE染色(4×100)
附录2: 临床病例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5)蒺藜茎叶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Abbreviations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蒺藜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第三节 蒺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蒺藜茎叶实验研究部分
    第一章 蒺藜茎叶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化学成分结构解析
        第二节 实验部分
    第二章 蒺藜茎叶黄酮对照品研究
        第一节 对照品结构鉴定
        第二节 对照品纯度测定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HPLC法测定蒺藜茎叶中3个黄酮苷的含量
总结与讨论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6)粘附分子与UAP中医证候相关规律及黄芪多糖干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粘附分子与冠心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综述二 医学数据挖掘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作用
    综述三 黄芪多糖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与粘附分子表达相关规律的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黄芪多糖干预粘附分子表达的机理研究
    前言
    实验研究 黄芪多糖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P-selectin、VCAM-1蛋白表达及基因转录的影响
        实验一 黄芪多糖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P-selectin、VCAM-1(免疫组化法)蛋白表达的影响
        实验二 黄芪多糖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P-selectin、VCAM-1(westen blot)蛋白表达的影响
        实验三 黄芪多糖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再灌注损伤P-selectin、VCAM-1基因转录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个人简介

(7)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因子及凋亡基因Bcl-2、p5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病名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病位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4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证型的研究进展
        1.5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1.6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实验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2.2 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2.3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4 治疗进展
        2.5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模型的建立
        2.3 IL-8 含量测定
        2.4 IGF-1 含量测定
        2.5 VEGF 含量测定
        2.6 ICAM-1 含量测定
        2.7 脑组织光学显微镜观察
        2.8 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9 Bcl-2 及p5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10 脑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2.11 BFGFm RNA、E-选择素m RNA 表达测定
        2.12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L-8 含量的影响
        3.2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GF-1 含量的影响
        3.3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VEGF 含量的影响
        3.4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CAM-1 含量的影响
        3.5 脑组织光学显微镜观察
        3.6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7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Bcl-2 表达的影响
        3.8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p53 表达的影响
        3.9 脑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3.10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BFGFm RNA 表达的影响
        3.11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E 选择素m R N A 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实验动物和动物模型的选择
    2. 脑梗死气虚血瘀病因病机分析及立法
    3. 心脑通络液的组方分析
    4.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5.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L-8 的影响
    6.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CAM-1 的影响
    7.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GF-1 的影响
    8.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VEGF 的影响
    9.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10.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凋亡基因 Bcl-2、p53 蛋白表达的影响
    11.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B F G F m R N A 表达的影响
    12.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E-选择素m RNA 表达的影响
    13.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中文详细摘要

(8)白蒺藜有效组分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实验前后血压、心率变化
    2.2 各组白蒺藜有效组分对大鼠左心室重量指数的影响
    2.3 白蒺藜有效组分对心肌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9)白蒺藜有效组分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骨形态发生蛋白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试剂、仪器及药物
    1.3 血压与心率测定
    1.4 肾脏病理形态学观察
    1.5 Western blot法测定肾组织BMP7、Smad5、Smad6蛋白表达
    1.6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实验前后各组大鼠血压、心率的变化 (表1)
    2.2 各组大鼠肾病理观察
    2.3 白蒺藜有效组分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BMP7、Smad5、Smad6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10)肉鸭脂肪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与胴体和脂肪性状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候选基因分析方法
        1.2.1 候选基因法分析的步骤
        1.2.2 候选基因法的优缺点
    1.3 标记辅助选择
    1.4 脂肪性状的相关研究
        1.4.1 调节脂肪细胞分化的相关因素
        1.4.2 影响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
    1.5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特点
        1.5.1 SNP 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5.2 SNP 的特点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北京鸭脂肪性状候选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载体和菌株
        2.1.4 组织样品
        2.1.5 主要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总RNA 的提取
        2.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3 RT-PCR
        2.2.4 PCR 产物的回收
        2.2.5 连接
        2.2.6 转化
        2.2.7 菌落PCR
        2.2.8 阳性克隆cDNA 片断测序及序列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组织中总RNA 的提取及检测
        2.3.2 北京鸭ADRP 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3.3 北京鸭PPAR 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3.4 北京鸭IGF-Ⅰ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讨论
        2.4.1 基因克隆方法
        2.4.2 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北京鸭脂肪性状候选基因的组织表达规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
        3.2.1 ADRP 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
        3.2.2 PPAR 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
        3.2.3 IGF-Ⅰ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
    3.3 讨论
        3.3.1 组织表达规律研究方法
        3.3.2 cDNA 模板
        3.3.3 ADRP、PPAR 和IGF-Ⅰ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
    3.4 小结
第四章 北京鸭IGF-Ⅰ和PPAR 基因的原核表达
    4.1 材料
        4.1.1 主要仪器
        4.1.2 主要试剂
        4.1.3 载体及宿主菌
        4.1.4 cDNA 模板
    4.2 方法
        4.2.1 引物设计
        4.2.2 克隆载体的构建
        4.2.3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2.4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4.2.5 表达产物的SDS-PAGE 分析
    4.3 结果
        4.3.1 克隆载体的构建
        4.3.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3.3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
        4.3.4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IGF-Ⅰ和PPAR 基因遗传多样性与鸭脂肪性状的关联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PPARα基因多态性及其与鸭胴体及脂肪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5.2.2 PPARγ基因多态性及其与鸭胴体及脂肪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5.2.3 IGF-Ⅰ基因多态性及其与鸭胴体及脂肪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3.1 SNP 的检测及群体遗传分析
        5.3.2 关于PPARα、PPARγ和IGF-Ⅰ基因的遗传多样性
        5.3.3 PPARγ基因多态性与鸭胴体及脂肪性状相关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个人简介

四、白蒺藜有效组分脑心多肽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D]. 其布日.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2]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毛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3]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早期糖尿病心脏病变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吴淑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4]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5]蒺藜茎叶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研究[D]. 桂海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6]粘附分子与UAP中医证候相关规律及黄芪多糖干预机理研究[D]. 徐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7]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因子及凋亡基因Bcl-2、p53的影响[D]. 陈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6)
  • [8]白蒺藜有效组分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J]. 章怡祎,刘宇,潘志强,王国印,杨建梅,顾仁樾.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9(02)
  • [9]白蒺藜有效组分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骨形态发生蛋白通路的影响[J]. 章怡祎,刘宇,顾仁樾,王国印,杨建梅.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9(01)
  • [10]肉鸭脂肪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与胴体和脂肪性状的关联分析[D]. 吴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蒺藜有效成分脑心多肽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