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垃圾污染源小调查

白色垃圾污染源小调查

一、关于白色垃圾污染来源的小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竹君[1](2020)在《基于规范焦点理论的绿色消费行为研究 ——以商超绿色产品销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政策的倡导和绿色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前,不少企业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消费者对于绿色商品的需求,大步进军绿色市场,然而,这些企业在绿色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难题。为了给企业提供一个有效促进绿色产品销售的办法,本文基于规范焦点理论,分别从社会规范能否有效促进绿色消费、社会规范如何才能更好促进绿色消费、社会规范为什么能够促进绿色消费三种不同的角度剖析社会规范对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力图克服绿色产品销售的一个根本难题——如何让消费者花高于普通产品的价格去购买利他利益高于利己利益的绿色产品。本文主要采用实验法,以商超绿色产品销售为例,共开展了 3次实验,共有近700名不同背景的被试参与到实验中。实验一采用单因素四水平(描述性规范组、命令性规范组、社会规范组、控制组)组间实验设计,探讨了社会规范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都能够正向促进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受到社会规范影响的消费者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良好的绿色产品使用习惯。实验二采用双因素被试间(社会规范:描述性规范vs.命令性规范;广告诉求:利他诉求vs.利己诉求)设计,探讨了广告诉求在社会规范促进绿色产品购买意愿中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当社会规范信息为描述性规范时,利己广告诉求下的绿色产品购买意愿高于利他广告诉求下的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当社会规范为命令性规范时,利他广告诉求下的绿色产品购买意愿高于利己广告诉求下的购买意愿。实验三同样采用双因素被试间(社会规范:描述性规范vs.命令性规范;广告诉求:利他诉求vs.利己诉求)设计,探讨了环保自我担当在社会规范促进绿色产品购买意愿中存在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都能通过激发消费者的环保自我担当来提高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研究发现,企业可将社会规范与广告诉求营销策略相结合应用于绿色产品销售过程中以提升销售业绩;研究还发现,社会规范可以在至少一周的时间内对消费者的绿色产品使用习惯产生持续影响,一方面这说明社会规范有助于培养消费者绿色产品使用习惯,这大大增加了消费者下一次购买同款绿色产品的概率,这能够为企业增加“回头客”,另一方面,企业可据此发现把握此类广告的投放频率;研究还得到了一个反常识的结论,当呈现给被试命令性规范时,此时强调利他意义反而更能够促进其绿色产品购买,这一研究发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绿色产品普遍面临的销售难题。

朱仁霞[2](2018)在《小学中高学段学生作文选材状况调查及教学指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生怕写作文,被动应付,内容假大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已经成为作文教学中的毒瘤,时常戳中语文教师的痛点。围绕着怎样解决作文难教,作文难写的问题,语文届的专家和一线教师不断做着各方面的研究和改革,有关于写作方法方面的研究,有关于作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关于作文评价方式的研究等等,但对于作文选材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薄弱。实际上,选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能力,只有当学生头脑中有了写作素材之后,才谈得上构思能力和行文能力;拿到一篇作文,先不看写作技巧和行文水平,单单只看选材,学生的见识、气度就高下立判了。但可惜的是放眼小学作文教学,选材能力的培养基本不被重视。基于此,本选题在充分了解国内国外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学段学生的选材能力”展开调查研究,指出选材现状,分析背后成因,最终形成有效的策略指导。论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指出本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价值。第二部分“习作概述”,主要对中高年级学段习作特点和所处的重要位置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当前中高年级学段习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选材能力的关系,明确了选材能力的重要性。第三部分“选材状况的调查及问题分析”,主要介绍如何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记录和习作批改案例来发现选材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对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总结出学生层面的问题、教师层面的问题和社会层面的问题。第四部分“选材能力的策略研究”,主要从前面的问题入手,找到切入点。从作文命题方式、选材感受力、选材思考力、选材鉴别力、选材与生活、选材与读书、选材与积累、选材与性格八个方面进行论述,介绍了如何提高选材能力的策略。这一部分是本选题的重心所在,通过这部分的阐述,让我们明确了选材能力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人的情感、态度、思维等诸多心智能力的综合体现,需要我们从智力、心理、生活、读书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选材能力的提高,不仅对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学生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感悟力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蔡林杉[3](2017)在《西南地区绿色校园更新发展适宜性策略体系研究》文中提出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在城市建设中应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我国“十三五”规划对于绿色建筑产业的要求是实现节能建筑到绿色建筑的转变,并在未来实现单体建筑到区域建筑“浅绿”到“深绿”的转变。因此,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必然由“浅”至“深”,从关注绿色建筑单体向关注绿色园区、低碳城市转型。我国当前的校园建设面临着建筑设施量大面广的局面。但由于校园具有学生、老师、管理人员等多元主体参与下不同类型、规模与地域的差异性。即它既涉及一定地理范围和空间尺度的复杂建筑设施种类,又涵盖了教学、科研、生活等多样的功能需求。所以校园建设不仅包含设施设备与管理体系的硬件建设,也涵盖了文化传播和人才培育的软件建设。因此,绿色校园实际具有超越绿色单体建筑,与生态园区、生态城市具有了同类层面的研究价值。对既有校园开展绿色更新、新建校园进行绿色规划,是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规划纲领做出的有效响应。因此,本次研究针对西南地区绿色校园的更新与发展展开研究,试图建立适宜性的策略体系,从而为绿色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论文分为三个部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即全文第一章、第二章主要内容。对绿色校园建设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行业行动与规范、地方政策与规程编制等进行了介绍,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发展的梳理,厘清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并确立研究的技术路线。在分析西南地区区域地貌、气候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校园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向,并将环境条件作为同类策略途径区分的条件之一。利用访谈、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法对西南地区的校园建设与发展进行调研,在调查结果与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南地区绿色校园更新发展五类建议,将其作为体系覆盖角度与策略选用的依据。第二部分即全文第三、四、五章主要内容。提出了策略体系建构的四项原则,借鉴“体、面、线、点”关系的逻辑形成了“策略类别”—“策略覆盖面”—“策略途径”—“策略点”逐级细分的体系框架。并通过对应绿色校园评价标准所进行的对比解析,利用经验总结与描述性研究法分划布置形成九个策略类别及其具体的覆盖角度,再分类整合为在内部支撑策略体系的技术型策略群和政策型策略群。第四章和第五章针对九类策略及其覆盖面,通过总结与描述,提出了具体的策略途径与策略点,从而完善了策略体系内部技术型与政策型策略群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即全文第六章、第七章主要内容。选取西南地区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校园,将所建构的策略体系进行实证与应用,为其绿色校园更新发展提供策略方案。第七章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研究工作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研究工作深入继续开展做了相应规划。本次开展的西南地区绿色校园更新发展适宜性策略体系研究,完成了适宜性策略体系的建构,并整理完善了适宜性策略群的内容,希望研究结果可有效推动西南地区绿色校园的更新发展。

刘海兵[4](2016)在《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 ——基于S县、J县、L县6乡镇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不同于一般地区乡镇政府,在更为复杂的环境中承担着更加丰富的职能,它是民族政治关系的重要变量,其治理能力强弱影响到民族自治地方农牧民对现有民族政治体系的满意度大小,进而他们将这种满意度通过一定方式向民族政治秩序反馈,形成或认同维护、或抵触对抗的民族心理情绪,最终凝结为特定的民族关系。这一逻辑充分说明,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是和谐民族关系、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最直接公共资源供给者,也是各个民族调适民族政治关系的理想舞台。而其治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建设。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对维护当地民族关系、发展乡镇经济、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治理生态、治理职能、治理权力和治理人员是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的核心要素。本文以甘肃民族自治地方S县、J县、L县的6个乡镇为研究个案,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境,在从治理场域、治理特征、治理演进和治理面向分析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生态的基础上,深入田野,运用访谈、调查问卷等民族学方法深入分析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过程中的职能、权力、人员的运作逻辑,剖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运用治理的范式探讨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权力、人员的调适策略,并整合性地提出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建设路径。治理生态决定治理职能,治理权力和治理人员是治理职能实现的基础,治理生态、治理职能、治理权力和治理人员是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政府的分析框架。沿着这样的逻辑,论文共安排七个部分:绪论对本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作了说明。对“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治理型政府”等本文的核心概念作了界定。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民族地区乡镇政府管理”以及“治理型政府”的角度对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族群冲突理论、族际整合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治理理论。介绍了本文研究方法、研究进路、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资料。第一章强调治理生态是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政府建设的依据,即是治理职能选择、治理权力调适、治理人员发展的依据。本章首先介绍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S县、L县、J县乡镇政府治理场域,并分析了治理基质,进而以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空间和新中国建国以来乡镇政府治理演进为基础,深入剖析甘肃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治理生态与乡镇演进的互动规律,从而揭示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治理面向。第二章重点阐述了职能是政府运行的目标,也是权力配置和人员优化的基础。本章对职能、乡镇政府职能、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核心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并运用民族学方法梳理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职能结构。进而从民族基层社会公共服务、少数民族经济、宗教组织管理、族际关系、民族基层社会秩序、民族基层社会村政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等方面对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给予了回应。第三章首先分析了权力相关理论,进而在一个包括县、乡、村、宗教组织的空间格局中,以相互之间权力博弈的视角分析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权力结构。第四章首先阐释了人员厘定依据,进而深入考察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的规模、能力和职业发展,以及族群对少数民族干部晋升、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族际关系、基层群众的辐射。第五章以职能、权力、人员三要素存在的问题为基础,深入探讨了治理的语境中如何实现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权力和人员更加有序、规范地运行,从而推动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促进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建设。结语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族群冲突理论、族际整合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治理理论进行了再探讨,在与服务型政府相区别的基础上,阐释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实质和运作逻辑。

蒋莉[5](2015)在《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的小学责任教育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责任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而责任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基础。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公民意识。而责任感作为公民的重要素质,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对于责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最终的归属点就是为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培养有责任心的合格公民。大量的研究显示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容置疑,前人的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责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多数研究的一个共识就是责任属于基础性道德品质、负责才有德,小学阶段开展责任教育能够为道德教育奠定基础;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责任感的缺乏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家庭责任教育意识和方法不够到位、学校尚未重视或开展责任教育、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责任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品质,提高责任能力,训练责任行为。而少先队活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实践形式,但通过少先队活动的角度开展的责任教育研究几乎没有。少先队管理是小学的特色,也是小学生展现自我、行使权力的平台。学生既是施教者又是受教者,将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相结合。本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HT小学为例,通过少先队活动开展的小学责任教育实践教育为基础,以三至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自我责任、家庭责任、他人责任、集体责任、社会责任五个方面总结现状、发现问题。然后从少先队组织管理的角度,对如何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开展小学责任教育开展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自我责任感是其他责任感的基础,责任教育要从低年级开始层层递进,螺旋开展;责任教育要细化各个责任目标,持之以恒;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开展的责任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做出正确的责任行为选择提供自由的平台。

张玏[6](2015)在《基于定性与定量结合的青海省生态系统美学价值综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方面的研究,更注重其直接或间接使用价值,但对其非使用价值的评估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涉及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的研究则更少。而青海省作为“中华水塔”和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由于粗放经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美青海”岌岌可危。本文旨在通过指标体系的定性评价和货币化的定量核算,对青海省生态系统的美学价值进行综合评估,使之能够改变人们对青海省生态系统美的认知,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解读“大美青海”内涵,并为合理设定青海省生态补偿制度、公平实施利益分配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等。本文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青海省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定性评价青海省生态系统美学价值;采用条件估值法(CVM)构建假想市场,询问被访者对景观美的支付或保护意愿,定量衡量青海省生态系统美学价值。针对青海省森林、草地、荒漠、湿地、农田五大生态系统,本研究选择了青海省孟达国家自然保护区、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等11个地点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2748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2690份。在对调研数据进行录入、处理、筛选、计算等一系列工作后,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可知:(1)青海省生态系统的美学总价值为507.89亿元,旅游者定性总评价76.24分,当地居民73.97分。(2)青海五大生态系统在美学价值的定性评价中,森林、草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评价较高,湿地、农田生态系统评价低。其中,旅游者对草地生态系统给予81.55分的最高评价,当地居民对荒漠生态系统给予79.28分的最高评价。(3)青海五大生态系统在美学价值的定量评估中,湿地生态系统以281.92亿元独占鳌头,其次为森林生态系统144.42亿元,草地生态系统66.47亿元,荒漠、农田生态系统最小。研究的结果表明,青海省生态系统的美总体上是秀美、原始而旷远的,各类生态系统又各具特色;其次,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估的结果存在一定差距,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两大群体对美学价值的评价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也正证明了,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估青海省生态系统的美学价值更为全面和客观。最终结果将有效指导青海省生态补偿制度、利益分配等的制定实施。

王音佳[7](2009)在《化学教育中利用地方环境资源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学生是21世纪国家的栋梁,在中学阶段开展环境教育,刻不容缓,意义重大。本文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环境科学理论,结合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采用文献分析、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着重探讨利用地方环境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文章中首先对环境素养和环境教育的基本理论做一总体概述,并对国内外环境教育的发展概况进行介绍,以形成对环境教育的整体认识;其次,对本市的地方环境资源进行分析,从生态环境资源和工业资源两方面介绍资源优势;在了解本地区环境现状基础上,通过各种课内外活动,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技能、强化环保行为;通过多种角度多种渠道发掘利用地方环境资源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反馈,总结出利用地方环境资源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有效策略。实践证明,在化学工业区,地方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环境教育,对教师而言,就地取材,方便可行;对学生而言,贴近实际,乐于参与。在提高学生环境素养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乡环境,为改善家乡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更期望能为本地其他兄弟学校的环境教育提供一点借鉴,也为中学化学的教学改革尽一份力。

王红梅[8](2005)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与教学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10月教育部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2002年春季开始,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时间安排中,至少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这是在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实践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同时《课程标准》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中的实践活动,是相对于传统讲授课而言的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形式。它以学科教材内容为活动的基本依据,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为其基本特征,核心是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它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整合,并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建构性、趣味性、开放性的特点。实践活动的实施适应了新课改形势的发展要求,符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全面人才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这种教学要求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关注,并纷纷在教学中尝试通过这种形式提高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效度。笔者是一名战斗在一线的教师,这几年一直在从事初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理论探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本文力图通过自己的质性研究,为从事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直接经验,为进一步探索实践活动的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实践活动的理论构建。主要由实践活动教学形式的历史演进、内涵界定、意义和价值几个方面内容组成。第二部分: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侧重教学实践。主要从实践活动的组织要求、分类、反思、评价以及存在问题和前景几个方面做了一点归纳和总结。 实践活动当前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还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与高中阶段以课程形式专门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很大不同。但它的出现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和规模上会有更大的推进,不仅使学生收获知识,更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傅顺康[9](2004)在《积极利用地方课程,拓展语文学习空间——以开发和利用嘉兴市地方课程资源《南湖时代》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宗旨[10](2003)在《关于白色垃圾污染来源的小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在生活中使用塑料袋,仿佛是每个人身边司空见惯的小事。但“小事不小”,宗旨同学的小调查就是以说明问题……

二、关于白色垃圾污染来源的小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白色垃圾污染来源的小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规范焦点理论的绿色消费行为研究 ——以商超绿色产品销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论文框架
2 相关研究概述
    2.1 社会规范与规范焦点理论
    2.2 绿色消费
    2.3 广告诉求
    2.4 环保自我担当
3 研究假设、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模型
    3.3 研究方法
4 数据分析与讨论
    4.1 实验数据分析
    4.2 实验结果汇总
    4.3 实验结果讨论
5 结论与管理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管理启示
    5.3 本文创新点
    5.4 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验一问卷
附录B 实验二问卷
附录C 实验三问卷
致谢

(2)小学中高学段学生作文选材状况调查及教学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现状
    六、研究价值
第一章 小学中高学段学生作文选材能力的理论研究
    一、作文选材能力的内涵
    二、新课程标准在选材方面的教学目标解读
    三、中高学段学生选材能力的特点
第二章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选材状况调查及分析
    一、作文选材状况调查
        (一) 调查对象选择
        (二) 调查工具研制
        (三) 调查问题
        (四) 调查结果
    二、选材问题原因分析
        (一) 学生层面
        (二) 教师层面
        (三) 社会层面
第三章 小学生中高段作文选材能力的教学指导
    一、变换命题方式,创造选材自由的教学指导策略
        (一) 命题方式
        (二) 命题方式分析
        (三) 创造条件适当改变命题方式
    二、培养中高段小学生选材感受力的教学指导策略
        (一) 唤醒学生写作的心
        (二) 提升发现材料的敏感力
        (三) 提升选材的审美能力
    三、培养中高段小学生选材思考力的教学指导策略
    四、培养中高段小学生选材鉴别力的教学指导策略
    五、培养中高段小学生生活体验能力的教学指导策略
        (一) 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二) 培养诗意的生活感悟
        (三)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态度
        (四) 创造一种安静自由的心灵空间
    六、以读书养选材,促进中高段小学生精神成长的教学指导策略
        (一) 重视高品位阅读
        (二) 重视深阅读
        (三) 什么年龄读什么样的书
    七、重视积累,储备材料的教学指导策略
        (一) 培养积累的意识
        (二) 用日记记录感悟
        (三) 利用相机记录生活中的精彩
    八、养成良好性格,倾向积极选材的教学指导策略
        (一) 做个乐观的人
        (二) 做个阳光充满正能量的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3)西南地区绿色校园更新发展适宜性策略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政策导向
        1.1.2 行业行动与规范出台
        1.1.3 地方政策与规程编制
    1.2 课题相关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解析与理论阐释
        1.2.2 国外绿色校园发展与研究现状
        1.2.3 国内绿色校园发展与研究现状
        1.2.4 发展与现状小结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南地区绿色校园建设发展调查与分析
    2.1 传统绿色校园建设概况
    2.2 校园建设环境条件
        2.2.1 分异明显的地貌特征
        2.2.2 类型多样的气候特征
    2.3 校园建设调研分析
        2.3.1 调研目标、区域及校园分布
        2.3.2 调研方法
        2.3.3 调研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2.4 校园建设调查结果与需求分析
        2.4.1 校园规划视野与交通改善意愿
        2.4.2 校园建筑室内外环境评估与能源利用
        2.4.3 校园空间利用与环境建设需求
        2.4.4 绿色教育与运营管理现状
        2.4.5 绿色校园建设创新的探索
    2.5 绿色校园更新发展建议
        2.5.1 校园规划原则和动态开放的校园形态
        2.5.2 适应于区域气候条件的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利用
        2.5.3 校园空间改造与绿化环境建设
        2.5.4 教育推广形式与运管参与机制
        2.5.5 注重适宜性和信息智能化的绿色校园创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南地区绿色校园更新发展适宜性策略体系建构
    3.1 适宜性策略体系建构原则与方法
        3.1.1 建构原则
        3.1.2 建构方法与步骤
    3.2 绿色校园建设相关评价标准
        3.2.1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
        3.2.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
    3.3 适宜性策略体系建构
        3.3.1 对应设计施工和运行阶段的策略群
        3.3.2 以群分体——策略类别
        3.3.3 以体划面——策略覆盖面
        3.3.4 以面引线——策略主线
        3.3.5 以线聚点——策略点
    3.4 适宜性策略体系特点
        3.4.1 逐级深化的层次结构
        3.4.2 因势而异的策略区分
        3.4.3 操作简易的选用过程
        3.4.4 软件建设的融合并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南地区绿色校园更新发展技术型策略群
    4.1 校园规划策略
        4.1.1 场地与土地利用
        4.1.2 园区发展与动态开放
        4.1.3 室外环境质量
        4.1.4 校园交通
    4.2 建筑设计策略
        4.2.1 建筑单体
        4.2.2 开窗、幕墙与照明采光
        4.2.3 声环境
        4.2.4 自然通风与空气质量
        4.2.5 室内热环境与围护结构
    4.3 设备节能策略
        4.3.1 空调系统、空调器与通风空调
        4.3.2 能耗分项计量
        4.3.3 余热废热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4.3.4 电气节能
    4.4 资源利用策略
        4.4.1 材料再生与利用
        4.4.2 施工与装饰装修
        4.4.3 供水与排水
        4.4.4 非传统水源
    4.5 生态景观策略
        4.5.1 绿地指标
        4.5.2 景观建设
        4.5.3 雨水调蓄与景观利用
    4.6 空间建设策略
        4.6.1 空间整合
        4.6.2 空间更新
        4.6.3 空间共享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南地区绿色校园更新发展政策型策略群
    5.1 运营管理策略
        5.1.1 环境管理与健康管理
        5.1.2 管理制度
        5.1.3 管理团队与管理技术
    5.2 绿色教育策略
        5.2.1 课程教育
        5.2.2 学生活动
        5.2.3 创建活动与建设推广
    5.3 绿色创新策略
        5.3.1 性能提高
        5.3.2 智能化管理
        5.3.3 云平台与绿色校园资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南地区绿色校园更新发展适宜性策略体系实证与应用
    6.1 案例选择依据
    6.2 小学校园
    6.3 中学校园
        6.3.1 重庆市永川中学校
        6.3.2 贵州省湄潭县求是高级中学
    6.4 大学校园
        6.4.1 重庆交通大学
        6.4.2 云南省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研究工作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西南地区绿色校园更新发展建设行业专家、设计师调研问卷
附录B 西南地区绿色校园更新发展校园行政、后勤管理调研问卷
附录C 西南地区绿色校园更新发展中小学校园调研问卷
附录D 西南地区绿色校园更新发展大学校园调研问卷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4)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 ——基于S县、J县、L县6乡镇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五、研究进路和研究方法
    六、研究内容
    七、研究资料
    八、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生态
    第一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场域
        一、S县J县L县乡镇概况
        二、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基质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环境
        一、少数民族群体收入水平很低
        二、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十分明显
        三、民族关系多样复杂
        四、宗教组织多而交错
        五、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演进
        一、以控制和约束为核心的代理型基层政权(1949-1982)
        二、以“分开”和放权为核心的汲取型基层政权(1982-2000)
        三、以意识和机制转换为核心的服务型基层政权(2000-至今)
    第四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面向
        一、民族生态与乡镇演进的互动
        二、少数民族对甘肃民族自治地方基层政治生活的影响
        三、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演展
第二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职能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关于“政府职能”
        二、关于“乡镇政府职能”
        三、关于“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职能“应然”结构
        一、提供民族基层社会公共设施
        二、提高少数民族群体收入
        三、调节族际关系
        四、保护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实然”回应
        一、民族基层社会公共服务比较短缺
        二、少数民族经济欠发展
        三、宗教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
        四、族际关系调节尚有挑战
        五、民族基层社会秩序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民族基层社会村政服务仍需改善
        七、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第三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权力
    第一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路径与配置
        一、权力相关理论
        二、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获得路径
        三、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配置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县乡权力博弈
        一、“天大的责任”
        二、“巴掌大的权力”
        三、权力配置失序下的“混沌”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内部博弈
        一、权力边界模糊
        二、机构设置模式化
        三、党政权力关系有一元化倾向
        四、决策过程不精细
        五、基层公权力威信不高
    第四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村权力博弈
        一、不得不干预村政
        二、不得不依赖村政
    第五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与宗教组织的权力博弈
        一、宗教组织治理的实践不断丰富
        二、宗教治理中的“条块”关系尚不顺畅
        三、在不同领域整合社会资本
第四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
    第一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人员的厘定依据
        一、决定因素:“民族”生态下的政府职能
        二、直接依据:“民族”生态下的政府规模与结构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规模
        一、“职责同构”下的“专干”
        二、存在临时性借调
        三、人权事权相对独立的“条条”人员较多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能力
        一、年龄以“80 后”“90 后”为主
        二、第一学历为本科和大专的比例较低
        三、素质和能力的满意度测评不高
        四、服务意识的满意度测评不高
        五、政策水平的满意度测评不高
    第四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职业发展
        一、职位晋升比较困难
        二、人员流动性较高
        三、身份“天花板”
        四、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激励机制缺失
    第五节 族群的能量
        一、对少数民族干部晋升的辐射
        二、对乡镇政府人员族际关系的辐射
        三、对民族社会基层群众的辐射
第五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路径
    第一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职能厘定
        一、推进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职能建设
        二、提升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能力
        三、增加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投入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权力调适
        一、平衡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结构
        二、完善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过程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优化
        一、适度扩大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人员规模
        二、着力优化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人员结构
        三、构建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人员治理考评系统
结语 理论反思
    一、对四个理论基础的再探讨
    二、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实质
    三、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运作逻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的小学责任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对责任教育理论的研究
        1.2.1.1 国外责任教育理论的研究
        1.2.1.2 国内责任教育理论的研究
        1.2.2 责任教育的政策导向
        1.2.2.1 国外责任教育的相关政策
        1.2.2.2 国内责任教育的相关政策
        1.2.3 对责任教育的实践探索(目标与内容、现状与问题、对策与方法)
        1.2.3.1 国外责任教育的实践探索
        1.2.3.2 国内责任教育的实践探索
        1.2.4 文献综述小结
    1.3 理论依据
        1.3.1 康德为首的责任伦理
        1.3.2 品格教育理论
        1.3.3 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
        1.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5 人和社会的关系学说
    1.4 研究设想
        1.4.1 研究方案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对象
        1.4.4 研究工具
        1.4.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以及关系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责任
        2.1.2 责任感
        2.1.3 责任教育
    2.2 少先队活动及其与责任教育的关系
        2.2.1 少先队活动
        2.2.2 少先队活动与责任教育的关系
3 通过少先队活动在小学开展责任教育的实践和研究
    3.1 调查和分析
        3.1.1 研究对象
        3.1.2 问卷设计
        3.1.3 数据分析
        3.1.3.1 总体数据结果及分析
        3.1.3.2 三年级的数据结果及分析
        3.1.3.3 四年级的数据结果及分析
        3.1.3.4 五年级的数据结果及分析
        3.1.3.5 六年级的数据结果及分析
        3.1.3.6 各年级之间的比较与分析
        3.1.4 访谈整理
        3.1.5 分析小结
    3.2 组织与管理
        3.2.1 理念先行夯实组织
        3.2.2 完善架构组织保障
    3.3 目标与内容
    3.4 实践与探索
        3.4.1 制定方案逐步开展
        3.4.2 分层实施融会贯通
        3.4.2.1 学会负责认清责任
        3.4.2.2 行为训练践行责任
        3.4.2.3 责任争星弘扬正气
        3.4.3 评价反思分析利弊
        3.4.4 修订计划再次实施
    3.5 成效与反思
4 通过少先队活动实施责任教育的建议
    4.1 自我责任教育的实施建议
    4.2 家庭责任教育的实施建议
    4.3 他人责任教育的实施建议
    4.4 集体责任教育的实施建议
    4.5 社会责任教育的实施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基于定性与定量结合的青海省生态系统美学价值综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持续深入
        1.1.2 青海省生态系统美学价值流失严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2.1.3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价值
        2.1.4 生态系统美学价值
        2.1.5 小结
    2.2 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2.2.1 国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2.2.2 国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2.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美学价值研究
        2.3.1 国内外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分类研究
        2.3.2 国内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分类研究
        2.3.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美学价值评估方法
    2.4 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实践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青海省生态系统概况
        3.1.1 森林生态系统
        3.1.2 草地生态系统
        3.1.3 湿地生态系统
        3.1.4 荒漠生态系统
        3.1.5 农田生态系统
    3.2 青海省生态环境问题
        3.2.1 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3.2.2 水土流失程度日益严重
        3.2.3 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
        3.2.4 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
        3.2.5 生态难民数量逐年增加
4 青海省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方法体系
    4.1 理论基础
        4.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4.1.2 景观美学价值论
        4.1.3 消费者剩余理论
    4.2 青海省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方法概述
    4.3 青海省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性评价的方法运用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3.2 青海省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4 青海省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性评价数据分析方法
        4.3.5 小结
    4.4 青海省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量评估的方法运用
        4.4.1 CVM基本步骤
        4.4.2 CVM的偏差问题
        4.4.3 青海省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量评估数据分析方法
        4.4.4 小结
5 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5.1 调查方案设计
        5.1.1 调查地点确定
        5.1.2 调查对象的确定
        5.1.3 调查样本量的确定
    5.2 面访调查问卷设计
        5.2.1 定性评价设计内容
        5.2.2 定量评估设计内容
    5.3 调查实施
    5.4 调查实施效果
6 青海省森林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
    6.1 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
        6.1.1 北山国家森林公园概况及其存在问题
        6.1.2 样本概况
        6.1.3 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性评价
        6.1.4 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量评估
    6.2 孟达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
        6.2.1 孟达国家自然保护区概况及其存在问题
        6.2.2 样本概况
        6.2.3 孟达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性评价
        6.2.4 孟达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量评估
    6.3 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
        6.3.1 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及其存在问题
        6.3.2 样本概况
        6.3.3 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性评价
        6.3.4 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量评估
    6.4 青海省森林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小结
        6.4.1 美学价值定性评价结果
        6.4.2 美学价值定量评价结果
7 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
    7.1 祁连山风光旅游区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
        7.1.1 祁连山风光旅游区概况及其存在问题
        7.1.2 样本概况
        7.1.3 祁连山风光旅游区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性评价
        7.1.4 祁连山风光旅游区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量评估
    7.2 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小结
        7.2.1 美学价值定性评价结果
        7.2.2 美学价值定量评估结果
8 青海省荒漠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
    8.1 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
        8.1.1 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概况及其存在问题
        8.1.2 样本概况
        8.1.3 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性评价
        8.1.4 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量评估
    8.2 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
        8.2.1 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及其存在问题
        8.2.2 样本概况
        8.2.3 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性评价
        8.2.4 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量评估
    8.3 青海省荒漠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小结
        8.3.1 美学价值定性评价结果
        8.3.2 美学价值定量评价结果
9 青海省湿地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
    9.1 青海湖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
        9.1.1 青海湖概况及其存在问题
        9.1.2 样本概况
        9.1.3 青海湖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性评价
        9.1.4 青海湖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量评估
    9.2 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
        9.2.1 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及其存在问题
        9.2.2 样本概况
        9.2.3 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性评价
        9.2.4 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量评估
    9.3 贵德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
        9.3.1 贵德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概况及其存在问题
        9.3.2 样本概况
        9.3.3 贵德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性评价
        9.3.4 贵德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量评估
    9.4 克鲁克湖——托素湖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
        9.4.1 克鲁克湖——托素湖概况及其存在问题
        9.4.2 样本概况
        9.4.3 克鲁克湖——托素湖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性评价
        9.4.4 克鲁克湖—托素湖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量评估
    9.5 青海省湿地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小结
        9.5.1 美学价值定性评价结果
        9.5.2 美学价值定量评价结果
10 青海省农田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
    10.1 门源百里油菜花景区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
        10.1.1 门源百里油菜花景区概况及其存在问题
        10.1.2 样本概况
        10.1.3 门源百里油菜花景区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性评价
        10.1.4 门源百里油菜花景区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量评估
    10.2 青海省农田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小结
        10.2.1 美学价值定性评价结果
        10.2.2 美学价值定量评价结果
11 青海省生态系统美学总价值评估
    11.1 五大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性评价结果分析
    11.2 五大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定量评估结果分析
    11.3 五大生态系统美学价值结果综合分析
    11.4 青海省生态系统美学总价值推算
        11.4.1 推算方法
        11.4.2 推算结果
12 结论与讨论
    12.1 结论
        12.1.1 青海省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结果
        12.1.2 美学价值的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估结果存在较大差距
        12.1.3 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对美学价值评价存在一定差异
    12.2 研究局限
        12.2.1 未对定量评估展开区分研究
        12.2.2 调查数据的局限性
        12.2.3 运算数据偏差
    12.3 研究展望
        12.3.1 指导青海省生态补偿制度的制定实施
        12.3.2 纵向开展某一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
        12.3.3 生态系统美学价值动态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大美青海”美学价值评估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化学教育中利用地方环境资源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1 课题的产生
    1.2 环境理论概述
        1.2.1 环境
        1.2.2 环境问题
        1.2.3 环境教育
        1.2.4 环境素养
第二章 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理论基础
    2.1 中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目标
    2.2 中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原则
    2.3 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必要性
第三章 利用地方环境资源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实践研究
    3.1 吉林市环境资源概况
    3.2 基于地方环境资源进行环境教育的策略实施
        3.2.1 结合真实素材,渗透环境知识
        3.2.2 通过参观调查,增加环境体验
        3.2.3 组织生态旅游,培养环境情感
        3.2.4 开展科技活动,形成环境技能
        3.2.5 利用宣传工具,提高环境意识
第四章 环境教育效果
    4.1 高中生环境素养的调查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初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与教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学校课程中实践活动的演进
    (一) 学校课程中实践活动的历史
    (二) 我国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实践活动的现状
二、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内涵
    (一) 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含义
    (二) 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三) 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四) 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目标
    (五) 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特点
三、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 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分类
    (二) 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选择原则
    (三) 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评价
四、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实践活动的反思
    (一) 从教师角度
    (二) 从学生角度
    (三) 从资料角度
    (四) 从其他角度
五、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实践活动的问题和前景
    (一) 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二) 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发展前景
结束语
附录一节实践活动课例《人生难免有挫折》
参考文献

(9)积极利用地方课程,拓展语文学习空间——以开发和利用嘉兴市地方课程资源《南湖时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嘉兴市可供开发和利用的地方课程资源丰富
二、化地方课程资源为语文课程资源
三、利用地方课程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四、关于白色垃圾污染来源的小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规范焦点理论的绿色消费行为研究 ——以商超绿色产品销售为例[D]. 李竹君. 暨南大学, 2020(03)
  • [2]小学中高学段学生作文选材状况调查及教学指导研究[D]. 朱仁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3]西南地区绿色校园更新发展适宜性策略体系研究[D]. 蔡林杉.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4]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 ——基于S县、J县、L县6乡镇的个案研究[D]. 刘海兵. 兰州大学, 2016(06)
  • [5]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的小学责任教育实践研究[D]. 蒋莉. 四川师范大学, 2015(02)
  • [6]基于定性与定量结合的青海省生态系统美学价值综合评估研究[D]. 张玏.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
  • [7]化学教育中利用地方环境资源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策略研究[D]. 王音佳.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2)
  • [8]初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与教学反思[D]. 王红梅. 首都师范大学, 2005(12)
  • [9]积极利用地方课程,拓展语文学习空间——以开发和利用嘉兴市地方课程资源《南湖时代》为例[J]. 傅顺康.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4(11)
  • [10]关于白色垃圾污染来源的小调查[J]. 宗旨. 新作文(小学版), 2003(Z1)

标签:;  ;  

白色垃圾污染源小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