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养老系统调查报告

澳洲养老系统调查报告

一、澳大利亚养老服务体系考察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霞琳[1](2021)在《晋江市磁灶镇融合式养老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婷[2](2020)在《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实践的路径研究 ——以浙江省“绿康医养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是人口结构随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遍结果。当前,中国正逐步迈向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基数大且增速快、高龄化与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失能失智与慢病老人持续增多、未富或未备先老交织存在,养老形势十分严峻,养老市场的需求巨大。传统的以国家和家庭为核心的二元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群体及其多样时代化照料需求,养老服务的供给之责亟需向国家、社会、市场、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模式转变。自我国全面提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来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从基本趋势看来,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格局,目前应继续保持全民参与、展现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支撑功能的改革方向。因而,笔者关注如何构建社会企业涉足养老事业的普遍适用性和公益持久性。近几年社会企业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的创新载体在全球迅速实践发展,取得可观成效。尽管组织形态各异,但其公益与商业的双重属性可以最大程度地有效融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三重力量,为我国养老服务产业注入新活力。从理论上看,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具有一定理论支撑为依据。以合作治理理论为切入点,笔者通过文献梳理,更加明确了社会企业和养老服务的概念界定,重点阐明了养老服务领域政府、市场、志愿供给纷纷出现的治理失灵困境,这让社会企业这一新型组织成为养老服务供给的必然选择。从实践上看,笔者把社会企业作为多元参与的研究主体,以浙江省绿康医养集团为例,采用实地访谈形式深入了解社会企业参与到养老服务的现实情况,并对其参与效果加以深入分析。从反馈结果探求社会企业参与模式的不足之处,在探求完善参与路径时总结反思,为解决社会企业实践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能的理路参考。对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供给的研究,不仅能为社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现实的实践指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是符合我国新时代多元社会化养老治理策略,有利于其功能作用的发挥。具体来说,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具有高度理论支撑和实践优势,是社会问题的治理良方。第二,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协同合作利于社会企业有效整合资源,为发展缺陷建言献策。第三,社会企业实践研究仍在起步阶段,需要反复检验,应鼓励引导“自我造血式”公益生态系统的构建。但典型的单案例研究可能在复制性和可鉴性等方面存在局限,未来将从多案例研究等方式来加以验证。

李文静[3](2020)在《医养理念导向下的城市居民养老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不断加剧,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老年人口增多,致使城市医养服务压力与日俱增。为了回应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对获得生活照料和医疗照护服务的合理诉求,也为了满足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联合政府、市场、社区、社会组织等服务主体的力量,促进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深度融合,合理构建医养理念导向下的城市居民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科学、便捷的医养服务。养老模式的合理构建有利于确保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公平;也有利于减少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的浪费,优化资源配置;还有利于对新经济增长点的培植,减轻经济压力,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选题依据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为医养理念导向下的城市居民养老模式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这一章在对“医养理念”、“养老模式”以及“城市居民养老模式”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的论述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养老模式的论述,并借鉴了西方主要社会保障理论,以此为后续原因及对策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为城市居民养老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这一章首先阐释了城市居民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制度保障、养老产业市场机制、社区工作及社会组织参与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制约因素分析;第四章为完善医养理念导向下的城市居民养老模式的策略选择,这一章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打造社区医养服务平台以及协调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医疗及养老服务的具体策略。

姜美全[4](2019)在《中日城市养老设施体系与空间布局对比研究 ——以天津和大阪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基础家庭结构演变,传统养老模式难以延续,亟需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参与,重构养老设施体系,优化养老设施空间布局。我国相对于日本等发达国家养老设施发展起步较晚,深入研究日本养老设施体系与空间布局方法,对于我国养老设施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对日本养老设施体系的解读相对简单,缺少构成逻辑层面的深入探讨;对城市层面养老设施总体空间布局的深入研究更是存在缺环。故本文以养老设施体系和设施空间布局特征为研究对象,以大阪市和天津市的养老设施数据为支撑,从设施类型与设施层级两方面展开对比研究。在养老设施体系比较研究方面,以城市总体数据为基础,着重从类型构成与层级体系两个维度展开。类型体系构成通过历时性研究,探索设施体系构成的内在逻辑与各类型养老服务的供给结构;层级体系通过分析中日养老设施分级体系差异及其影响要素,评估我国当前分级体系各项配建指标的合理性。研究发现中日两国养老设施体系存在四项主要差异:第一,日本养老设施体系相对完善,我国仍存在设施类型不完整情况;第二,日本养老设施类型高度细分,我国养老设施服务功能过度复合;第三,日本以设施服务供给总量划分层级,我国根据设施服务覆盖范围划分层级;第四,日本养老设施发展高度市场化,设施空间布局指标适应服务需求,我国政府参与设施统筹布局,但当前设施层级配建指标缺乏合理性。养老设施设施空间布局方面,建立包括设施空间位置、服务功能、床位规模、医护人员数量等数据的城市总体养老服务设施数据库,并构建养老设施空间布局评价体系,利用空间分布与资源分布对应的服务半径、空间可达性、空间分布均质度、资源供给能力、资源分布公平性五项指标,分别对不同类型与不同层级设施的空间布局特征展开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日本各类型设施普遍具有数量多、规模小、空间分布均质、设施服务供给总量较高且各地区设施资源供给相对均衡的特点,我国各类型养老设施均存在设施数量较少,服务资源总供给量不足,各地区间资源供给总量不均衡问题,与日本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第二,中日均存在设施层级间规模区分度低,空间布局缺乏协同性问题。最后,基于前文研究,系统性整理我国养老设施体系与空间布局问题,提出我国城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中,配建类型、总量控制、分级设置、空间引导、配置标准五大规划步骤的具体优化路径与优化方案,包括养老设施类型体系重构、各类型设施的服务供给结构总量控制、各层级设施分级建设标准、各类型设施空间配置指标以及服务供给不足空间的识别指标。

周芮冰[5](2019)在《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养老服务供给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中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7年,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8亿,占总人口的11.4%,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总量预期还将翻一番。相较于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我国以养老服务为核心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现行服务供给存在主体单一、模式陈旧、质量不均等问题,与老龄化社会下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本论文利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研究分析我国养老服务供给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认为,社会化大生产催生了社会保障,两种生产理论为社会保障提供理论支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于社会总产品的部分扣除,其功能是分摊和补偿,并且,社会保障要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从此理论出发,论文着重思考分析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及供给质量三方面问题。论文建议,可以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丰富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保障城乡养老服务的均衡化发展;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等手段促进养老服务供给方式的灵活化、现代化和智能化;提升养老服务供给高效化、高质量化,满足老年人口多元的养老需求。此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合力渲染敬老爱老的氛围,传播新型养老文化,为不同的养老服务供给主体提供对应的法律制度保障,积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养老服务供给案例,对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的理念创新和制度改革,都有积极作用。

蔡蔚[6](2019)在《我国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计划经济时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机构养老服务作为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由于其具有公益性和福利性的特征,所以一直以来都是由政府兴办的公办养老机构来承担供给责任。但是,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趋严峻和老年人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服务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坚守公益性和福利性的公办养老机构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面临结构调整、供给增加等多重困境,迫切需要发展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来弥补公办养老机构数量不足及服务层次单一等问题。由于社会财富积累的失衡以及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民办养老机构进入养老服务市场的准入条件被逐渐放宽,政府由原本限制民办养老机构进入养老服务市场转变为鼓励和支持兴建各类民办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在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刺激下,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逐渐成为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中坚力量。但另一方面,民办养老机构管理水平不足及风险观念落后,让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经营和发展也凸显出一些困难和隐藏的风险,值得政府和社会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支持。本文从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发展的机遇出发,基于当前老龄化社会的发展现状,全面总结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发展的具体困难,针对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发展障碍大、护理人员队伍发展滞后、专业化社工不足及特殊失能老人照护服务被忽视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在借鉴发达国家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为促进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发展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一是从国家层面上赋予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正确的定位,优化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激励扶持政策,完善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法律法规;二是从社会层面上注重人文关怀,呼吁社会理解与支持,加强社会舆论宣传与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吸引社会捐赠资金投入;三是从机构层面上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机构经营条件,加强机构内部管理,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需求为导向,开展个性化养老服务。

包世荣[7](2019)在《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我国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挑战,同时,也面临着促进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双重压力。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养老保障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基础、政策制度、设施条件等方面尚不完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家庭结构小型化、高龄老人、空巢老人以及失能老人数量增加,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已迫在眉睫。2016年,国家公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将改善全民的健康状况、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老年人健康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养老目标,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全面探讨我国养老服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并且提出了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重点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养老服务发展的相关理论。有关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人口转变理论、养老保障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等。目前对于养老服务业的宏观研究比较多,有部分学者根据大规模调查、CHARLS数据、CLASS数据等对于我国养老服务现状进行了探讨,也有部分学者对于我国的养老服务政策进行了思考和探究。本文梳理相关理论的同时,重点归纳总结日常照料、医疗保健、社会参与、精神慰藉四个方面养老服务需求,并且梳理出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三个重点领域,即社区+居家融合养老服务业、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老年社会参与养老服务业,并以此为分析框架展开本文的研究。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及挑战研究。本文结合我国人口发展的总体趋势,重点分析人口老龄化的总量、结构、性别、素质、城乡分布、地区分布等典型特征,并且结合权威机构的人口预测,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养老保障制度、家庭照顾、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影响。三、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养老服务业在我国仍是新兴产业,正处于发展和摸索的新阶段。本文首先阐述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我国目前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兴模式,围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候鸟式养老模式、互联网+养老模式以及房地产养老模式等开展前瞻性研究。四、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研究。本文利用2015年1%全国人口抽样数据、2014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养老服务需求调查等,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养老服务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现状及其特点,并探求供求矛盾,为我国养老服务业体系构建提供理论支撑。五、养老服务重点领域分析。我国养老模式呈现“9073”结构,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比例分别为90%、7%、3%。本文结合老年人养老需求结构,从社区+居家融合养老服务业、医疗保健养老服务业以及社会参与养老服务业三个重点领域探讨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同时,分析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医养结合领域关系、比对各省份养老服务政策,剖析我国医养结合领域需求方向。六、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我国养老服务业的产出效应和需求效应,探讨省区产出效应的差异及未来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依据老年人的健康程度,将老年人划分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推算目前以及未来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口数量及养老护理员需求人数,探究供求差异。七、国外养老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经验及启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较早的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体系和机制。我国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基础、政策体系、制度安排、设施条件尚不完备,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分析美国、日本、英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及养老服务体系的特征,总结相关经验,进一步分析美国商业养老模式、日本医疗养老模式、英国税收筹资体制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为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启示。八、促进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养老服务业的现状,提出了加快建设和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的相关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为基础,深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业;完善服务业管理体系,加大政策整合力度;提高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水平;鼓励养老服务业模式创新发展;加强养老服务监管、制定产业标准;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健全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平台等。

张锐[8](2019)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 ——以武汉市机构养老服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深,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政府对购买养老服务逐渐重视,相关制度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不仅如此,各级政府均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以武汉市为例,政府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购买养老服务的财政支出分别为6732.48万元、7020.53万元、8414.54万元,2016年和2017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28%、19.88%。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是否实现了政策目标,是否满足了老人需求,实施中又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则亟需通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评价来加以明确。然而,我国许多地区对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的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各自为政,相关政策规定缺乏可操作性,评价的标准、方法和指标体系不健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要求加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评价,注重养老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评价。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武汉市机构养老服务为例,试图回答4个核心问题:1.为什么评价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2.如何评价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3.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怎样?4.提高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路径是什么?从上述4个研究问题出发,本文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和八个具体章节。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回答上述研究问题1。这一部分提出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在前人研究成果贡献和不足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主要回答上述研究问题2。这一部分探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现实基础以及国外经验对评价维度和框架启示,在此基础上构建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武汉市机构养老服务的实际,进行调研设计;第三部分包括第五、六、七章,通过实证研究回答上述研究问题3。这三章以武汉市机构养老服务为例,分别从公平、效率、效果三个维度对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公平、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效率、机构养老服务服务质量进行分析。在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中,政府并没有直接生产服务,而是通过养老机构这一传导机制提供给服务对象。因此,对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结果评价必须通过对养老机构生产的机构养老服务的质量评价来体现。机构养老服务质量的评价可以弥补公平和效率维度评价的不足;第四部分为第八章,回答上述研究问题4,即对本研究主要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采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武汉市在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公平程度进行研究。使用DEA评价方法对武汉市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效率进行分析。基于感知服务质量理论,借鉴SERVPERF量表,设计机构养老服务质量评价量表评价武汉市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并使用回归分析法探讨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支出对机构养老服务质量的影响。最后,探讨提高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绩效的对策。研究发现:1.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公平性程度的差异主要源于组内差异,即各行政区内部分配不公平。2.武汉市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的综合技术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各区之间的差异性不明显。中心城区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的综合技术效率低于远城区,这也意味着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的综合技术效率与经济发展状况并不成正比。在6个行政区中,规模报酬不变的有2个区,规模报酬递增的有1个区,规模报酬递减的有3个区。3.武汉市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总体情况不高,58%的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得分低于总体平均水平。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在可靠性方面有待改进,在可靠性、保证性和有形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政府直接投资对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没有显着影响;而养老机构床位补贴对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控制其他变量条件下,每增加一个补贴床位数,机构养老服务质量评价综合得分会提高0.001。本文的主要创新:1.完善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国宪、章晓懿和吉鹏等学者以居家养老为例,构建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武汉市机构养老为例,构建了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前人研究共同形成完整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评价体系。2.设计机构养老服务质量评价量表。基于感知服务质量理论,借鉴SERVPERF量表,设计机构养老服务质量评价的调查量表,并结合武汉市机构养老服务的实际情况对量表进行优化,为实务工作者评价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提供可操作的工具。3.提出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的投资方式向补贴方式转变。在研究武汉市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时发现,政府直接投资对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没有显着影响,而政府对养老机构的床位补贴则对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这为政府转变购买机构养老服务支出方式提供了依据。

刘禹君[9](2017)在《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整个21世纪上半叶,中国虽然不是世界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却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当前,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问题已成为政府、学界乃至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和意见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健全养老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也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必将推动我国老龄事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应具备经济运作的高度自觉理性,运用超前的市场意识把握老龄市场变化,积极开展老龄市场的全方位探索。面对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中国亟需发展老龄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解决当前的老龄化问题。目前中国老龄人口规模居世界之首,而未来将支撑全球最大的养老(养生)产业群。因此,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下,中国的老龄市场化发展大有可为,快速增加的老龄人口规模以及其所带来的稳定的需求,政府对可控资源的调配能力,都为老龄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也为老龄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光明的发展前景。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探讨我国老龄产业的市场化潜力,并从宏观的市场化政策研究与具体的市场化策略两个维度对我国老龄产业市场化潜力进行研究,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又能为当前老龄产业转型及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指导,可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老龄产业问题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本文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运用经济分析手段,研究老龄产业市场化发展问题,主要涉及的内容以经济学为主,并辅以一些社会学的相关研究。通过文献的梳理与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老龄产业在中国实际还是一个新兴产业,其研究侧重于认知介绍与发展趋势的研究以及国外经验的引入等方面。虽然近期研究成果已经较以往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但更多的是从社会学及政策性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缺乏系统的经济学分析与策划,有关文献研究内容研究方向比较发散,理论研究并不系统。而西方的研究侧重于用经济学以及经济交换的角度来看待老龄产业相关问题,但西方并无与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背景,其消费方式和社会保障制度也与中国并不相同,所以其在考虑产品设计、市场开发实践方面虽可以借鉴,却是中国所不能复制的,有些研究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是需要我们采取批判的态度看待。为了更清楚、更深入地研究中国老龄产业的发展演进过程及其成长性,正文第一部分,即论文的第二章,首先对“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市场化”“产业化”等概念进行了解读,将老龄产业与养老服务业与养生服务业的内涵进行了辨析,还有将老龄产业与老龄事业的范畴进行了区别。其次,结合“三维度产业链”等理论,提出了老龄产业的“五维度”界定。随后,对有代表性的几个相关理论进行回顾性研究。最后,在对中国老龄产业特色的研究中,分析了中国从老龄事业到老龄产业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式养老方式形成的逻辑,认为中国老龄化的特有问题包括有未富先老、定位偏差、发展不平衡、城乡老龄化水平倒置等问题。在现代老龄产业经营模式及其市场运营的国际经验方面,即论文的第三章,首先对老龄产业的现代经营模式进行概括,将经营模式分为政府包办模式、纯粹市场模式以及政府主导的市场发展模式。同时,对西方主要的五种产业运作动态进行了总结,分别是“双业并存”的运作方式、“社区主、机构辅”的运作方式、“倒按揭”的运作方式、“契约式”的运作方式以及“ccrc”的运作方式。最后,本文还对老龄产业市场运行国别研究,选取了较具代表性的国家,即美国、欧洲的德国以及日本。对于中国老龄市场化潜力分析,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即论文的第四章,首先分析了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现状,同时对老龄产业价值链的经济贡献进行计量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其次,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老龄产业的市场规模进行了预测,并根据预测进行了相应的判断。最后,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从政府、社会、市场三个角度,分别从需求与供给两个维度探讨了我国老龄产业的市场化潜力。成熟的产业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持,特别是老龄产业,更与政府的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老龄产业的发展,政府不仅应给予政策的支持、资金的资助,更应该在政策进行引导并实施监督。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在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化政策研究这一部分,即论文的第五章,分别从新经济下运作老龄产业的政策需求、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化政策研究以及发展中国式老龄产业市场化运作的政策安排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在政策研究方面,本文以老龄产业中的投融资政策为研究重点。在市场化政策建议的方面上设计了一些创新性方案:一是制定分级化的服务券补贴政策;二是制定差别化的产业细分政策;三是制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具体产业政策。另外,本文还提出一些关联型或替代性的政策建议。事实上,产业的发展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前者的重点在政策层面上,而微观的重点则在为老龄产业具体的策略方式寻找出路。从市场化的内生因素角度讲,涉及资本、劳动和技术等要素;外生因素主要是制度或政策因素。第五章是从外生因素,即政策层面上进行了讨论,而本章研究的重点在于从内生因素角度,探讨老龄产业实现市场化的路径或策略。论文的第六章,将结合国外的经验,围绕资本、劳动和技术等核心问题,对中国未来的老龄产业市场化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了八条推进市场化的建议,分别是:(1)推进政府职能转换与市场转型;(2)发展老龄金融市场;(3)放活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4)推行老龄产业集群开发;(5)开发生态老龄产业;(6)引导老龄产业的体验式运营;(7)促进老龄产业链与互联网的融合;(8)推动科技型养老、养生产业的市场化。

王成文[10](2016)在《上海市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人口快速增长,传统的家庭养老照料模式逐步转向社会化管理服务,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三种养老模式都急需大量高素质养老服务人员。目前,如果按照国际公认的老人与养老服务人员3:1的比例计算,我国需要的养老服务人员数量大约在1000万人。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业人员培养存在规模小、层次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2016年初召开的两会上,养老问题,既是社会热点,也是诸多两会代表委员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上海市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现状调查并结合访谈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可以选择的对策建议。本文结构如下:绪论部分,通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阐述论文选题的出发点,在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结构、研究方法与思路等章节,对论文的写作思路做了整理和规范。第二部分,为上海市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现状调查。选择上海市14个区34所养老机构的170名养老服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自行设计培训调查问卷调查,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访谈,对资料进行收集、统计,并进行系统分析讨论,发现问题。第三部分为访谈及结果分析。第四部分中为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对策及建议。提出一些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建议的同时,重点强调了院校发挥优势,并归纳、创新、总结五种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培训模式。即,抓牢养老服务人才分类培训、创新分级培训模式、探索政企行校联合培训、拓展养老服务人员生力军储备培训模式、探索与海外院校探讨“养老服务人员交流交换”培训模式。同时,提出培训过程中,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联合运用,并在构建合理的养老服务人员培训考核评价体系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另附有参考附表。另外,极力呼吁政府发挥作用,给予养老服务人员培训方面以切实支持。最后结论中指出,为全面提高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培训水平,政府、院校社会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合作。

二、澳大利亚养老服务体系考察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大利亚养老服务体系考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实践的路径研究 ——以浙江省“绿康医养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框架安排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社会企业
        二、养老服务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合作治理理论
        二、理论的适用性
    第三节 养老服务供给的“三重失灵”治理困境
        一、养老服务供给政府失灵
        二、养老服务供给市场失灵
        三、养老服务供给志愿失灵
        四、小结
第二章 “绿康医养”参与养老服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选取与资料来源
        一、案例选取
        二、资料来源
    第二节 “绿康医养”参与养老服务的角色定位
        一、社会企业:服务生产者与提供者
        二、政府部门:服务购买者与扶持者
        三、老年群体:服务使用者与评价者
    第三节 “绿康医养”参与养老服务的方式内容
        一、“绿康医养”参与养老服务方式
        二、“绿康医养”参与养老服务内容
    第四节 “绿康医养”参与养老服务的社会反馈
        一、“绿康医养”服务满意度的问卷分析
        二、“绿康医养”服务满意度的访谈实录分析
        三、“绿康医养”服务成效的整体性评价
第三章 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独特优势与瓶颈
    第一节 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独特优势
        一、社会使命驱动成为养老供给的创新力量
        二、组织运作灵活,养老服务持续供给
        三、创新资源整合,丰富养老服务层次
        四、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兴起和彰显
    第二节 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现实瓶颈
        一、先天条件不足使发展受限
        二、社会公众认同认知欠缺
        三、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失衡
第四章 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基于政策法规的合法身份欠缺
        一、制度设计:扶持性与规范性政策不到位
        二、法律支撑:养老型社会企业立法相对滞后
    第二节 传统社会文化观念根深蒂固
        一、养老类社会企业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二、传统慈善观念对社会企业认同形成制约
        三、老年群体接受社会企业服务的意愿不强
    第三节 组织内部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一、社会企业的融资渠道普遍受限
        二、社会企业的专业化介护人才短缺
        三、社会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第五章 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实践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一、健全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
        二、完善养老服务型社会企业的法规制度
    第二节 凝聚社会共识,搭建多主体合作网络
        一、倡导社会企业理念,扩大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认知度
        二、培育社会企业家精神,构筑共商共建的信任基础
        三、注重志愿队伍的扩大,探索养老的多元共商共建平台
    第三节 增强内部治理,为服务供给提质增效
        一、强化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能力建设
        二、拓宽融资渠道,提升社会参与养老服务独立性
        三、建立介护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与培训机制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医养理念导向下的城市居民养老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医养理念导向下的城市居民养老模式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医养理念
        2.1.2 养老模式
        2.1.3 城市居民养老模式
    2.2 理论基础与借鉴
        2.2.1 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的论述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养老模式的论述
        2.2.3 西方主要社会保障理论
第3章 城市居民养老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城市居民养老模式发展取得的成就
        3.1.1 城镇基本医疗及养老保险保障能力明显上升
        3.1.2 养老模式日渐多样化
        3.1.3 “医养结合”实践成果初现
    3.2 城市居民养老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养老模式多元主体间联通不畅
        3.2.2 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3.2.3 医养护等服务职能相互分离
    3.3 城市居民养老模式发展的制约因素
        3.3.1 制度保障尚不健全
        3.3.2 养老产业市场机制尚不成熟
        3.3.3 社区工作纽带作用尚显微弱
        3.3.4 社会组织参与度有待提升
第4章 完善医养理念导向下的城市居民养老模式的策略选择
    4.1 国外主要养老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4.1.1 国外主要养老模式
        4.1.2 国外养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4.2 完善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
        4.2.1 维护城市养老服务多元供给
        4.2.2 缓解医养护支付压力
        4.2.3 制定科学的医养护评定标准
    4.3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优化养老服务及产品供给
        4.3.1 促进养老服务产业体系健康均衡发展
        4.3.2 拓展医疗及养老机构服务方式
        4.3.3 养老服务市场提升竞争活力
    4.4 打造社区医养服务平台
        4.4.1 社区医养设施建设及适老化改造
        4.4.2 面向社区内老年人提供基础的医疗及养老服务
        4.4.3 充当医疗与养老机构服务入户的重要介质
    4.5 协调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医疗及养老服务
        4.5.1 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容
        4.5.2 为社区开展医养服务筹集资金
        4.5.3 扩大“医养结合”人才储备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4)中日城市养老设施体系与空间布局对比研究 ——以天津和大阪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老龄化水平快速、持续上升
        1.1.2 中国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提高
        1.1.3 中国养老设施存在资源供给结构性矛盾
    1.2 相关概念阐释
        1.2.1 养老设施
        1.2.2 养老设施分类体系与分级体系
        1.2.3 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
        1.2.4 养老服务相关医疗概念
        1.2.5 养老设施命名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计量统计
    2.2 国内外老龄化发展研究理论框架
        2.2.1 国外老龄化发展研究理论
        2.2.2 国内老龄化发展研究理论
    2.3 国内外养老设施体系构建研究进展
        2.3.1 国外养老设施体系相关研究
        2.3.2 国内养老设施体系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研究进展
        2.4.1 国外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2.4.2 国内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2.5 小结
第3章 中日养老设施体系对比研究
    3.1 中日养老设施分类体系对比
        3.1.1 日本养老设施分类体系
        3.1.2 中国养老设施分类体系
        3.1.3 中日养老设施分类体系对比
    3.2 中日养老设施分级体系对比
        3.2.1 中日养老设施分级体系
        3.2.2 中日养老设施分级体系影响要素
        3.2.3 中日养老设施分级体系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日养老设施空间布局对比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数据准备
        4.1.1 研究区域
        4.1.2 数据准备
        4.1.3 研究区域概况
    4.2 养老设施空间布局评价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
        4.2.2 评价模型与方法
        4.2.3 评价标准
    4.3 中日不同类型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特征
        4.3.1 日本上门照护类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特征
        4.3.2 中日日间照护类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特征
        4.3.3 中日机构类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特征
        4.3.4 其他服务要素下日本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特征
        4.3.5 中日不同类型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特征对比
    4.4 中日不同层级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特征
        4.4.1 日本各层级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特征
        4.4.2 中国各层级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特征
        4.4.3 中日不同层级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特征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养老设施配置优化路径
    5.1 中国养老设施发展问题研判
        5.1.1 中国养老设施体系发展问题
        5.1.2 中国养老设施空间布局发展问题
    5.2 中国养老设施配置的优化路径
        5.2.1 配建类型——建立健全的设施类型体系
        5.2.2 总量控制——构建合理的服务供给结构
        5.2.3 分级设置——高度区分的设施层级体系
        5.2.4 配置标准——规模与服务半径双重约束
        5.2.5 空间引导——引导设施空间均衡性布局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养老服务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研究
        1.2.2 养老服务供给的研究
        1.2.3 完善养老服务供给路径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形成
        2.1.1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2.2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内容
        2.2.1 社会化大生产催生社会保障需求
        2.2.2 两种生产理论为社会保障提供理论支撑
        2.2.3 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于社会总产品的部分扣除
        2.2.4 社会保障的功能是分摊和补偿
        2.2.5 社会保障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
    2.3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当代价值
        2.3.1 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2.3.2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科学指南
第三章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的现状与问题
    3.1 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3.1.1 国家及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范
        3.1.2 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创新发展
        3.1.3 养老服务行业规模持续壮大
    3.2 养老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3.2.1 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城乡发展不均衡
        3.2.2 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僵化,未满足“医养结合”政策要求
        3.2.3 养老服务供给质量较低,难以迎合多元养老需求
第四章 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的对策
    4.1 促进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城乡发展均衡化
        4.1.1 拓宽资金供给渠道,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4.1.2 利用“PPP模式”建立养老机构
        4.1.3 鼓励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供给
        4.1.4 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供给同步发展
    4.2 促进养老服务供给方式灵活化、现代化、智能化
        4.2.1 协调家庭、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模式的有机融合
        4.2.2 以老年人为本,创建“老年大学式”综合性养老机构
        4.2.3 依托互联网与智能设备提高养老服务能力
        4.2.4 引进专业人才技术,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建设进程
    4.3 提升养老服务供给高效化、高质量化,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
        4.3.1 与高校对接,培养和储备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
        4.3.2 建立专业服务人员培养和考核机制
        4.3.3 重视老年人精神需求,促进老年人自由全面发展
        4.3.4 构建养老服务满意度和意见建议征询平台,满足多元养老需求
第五章 结论
    5.1 论文的结论
    5.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我国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养老机构
        2.1.2 民办养老机构
        2.1.3 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第三部门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第3章 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3.1 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发展历程
        3.1.1 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3.1.2 国家对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
    3.2 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
        3.2.1 养老机构数量多,区域分布广
        3.2.2 养老机构的房屋来源及土地性质多样
        3.2.3 养老机构资金投入金额不足
        3.2.4 养老机构不同规模的床位入住率差异小
        3.2.5 养老机构运营收支不平衡
第4章 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4.1.1 机构发展面临多重障碍
        4.1.2 难以满足失能老人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4.1.3 专业化的社工数量稀少
        4.1.4 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4.2 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在养老机构发展中的作用不到位
        4.2.2 缺乏康复训练意识且忽视老年人精神需求
        4.2.3 社会资源利用不足及融资困难
        4.2.4 护理人员从业意愿与从业环境难以整合
第5章 国外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5.1 国外养老服务市场化的实施
        5.1.1 瑞典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实践
        5.1.2 英国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实践
        5.1.3 澳大利亚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实践
    5.2 国外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问题
        5.2.1 老年人的自由选择权并未得到充分行使
        5.2.2 养老服务市场化容易产生垄断的现象
        5.2.3 提供养老服务的成本难以有效控制
        5.2.4 营利性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不足
    5.3 国外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5.3.1 正确认识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与作用
        5.3.2 平衡好经济发展与养老服务改革之间的关系
        5.3.3 正确认识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的作用
        5.3.4 重视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与开发
第6章 完善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6.1 国家层面
        6.1.1 赋予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正确的定位
        6.1.2 优化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激励扶持政策
        6.1.3 完善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法律法规
    6.2 社会层面
        6.2.1 注重人文关怀,呼吁社会理解与支持
        6.2.2 加强社会舆论宣传与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
        6.2.3 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吸引社会捐赠资金投入
    6.3 机构层面
        6.3.1 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机构经营条件
        6.3.2 加强机构内部管理,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6.3.3 以需求为导向,开展个性化养老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后记

(7)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老龄化与养老需求研究
        1.2.2 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
        1.2.3 养老服务业发展模式及政策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数据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主要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人口老龄化
        2.1.2 人口结构类型
        2.1.3 人口老龄化的指标
        2.1.4 养老服务
        2.1.5 养老服务体系
        2.1.6 养老保障
        2.1.7 健康老龄化
    2.2 主要理论
        2.2.1 人口转变理论
        2.2.2 福利多元理论
        2.2.3 需求层次理论
第3章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及影响分析
    3.1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趋势
        3.1.1 人口发展历史过程
        3.1.2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3.1.3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3.2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3.2.1 老龄人口规模大
        3.2.2 老龄化速度加快
        3.2.3 老龄化程度存在地区差异
        3.2.4 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3.3 老年人健康现状
        3.3.1 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
        3.3.2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3.3.3 老年人养老经济来源状况
    3.4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3.4.1 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3.4.2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4.3 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3.4.4 对家庭照顾的影响
        3.4.5 对健康医疗资源的影响
第4章 我国养老服务业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1.1 自然状况因素
        4.1.2 经济收入因素
        4.1.3 相关政策因素
        4.1.4 社会习惯因素
        4.1.5 生理心理因素
    4.2 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4.2.1 样本情况
        4.2.2 日常照料需求
        4.2.3 医疗保健需求
        4.2.4 精神慰藉需求
        4.2.5 社会参与需求
    4.3 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日常照料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4.3.2 医疗保健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4.3.3 精神慰藉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4.3.4 社会参与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4.3.5 养老服务需求实证结论
第5章 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5.1 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5.1.1 养老服务业发展历史沿革
        5.1.2 养老服务业政策演变
        5.1.3 养老服务业供给现状
        5.1.4 精神慰藉与老年就业
        5.1.5 社区与居家养老需求
    5.2 养老服务业新兴发展模式
        5.2.1 保险养老社区模式
        5.2.2 智慧养老模式
        5.2.3 互联网+养老模式
        5.2.4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5.2.5 候鸟式养老模式
        5.2.6 以房养老模式
    5.3 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3.1 养老服务业供需不匹配
        5.3.2 养老服务业核心服务功能定位不准
        5.3.3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机制与扶持政策不完善
        5.3.4 农村家庭老年照护体系不足
        5.3.5 养老服务专业照护人员短缺
第6章 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新趋势及重点领域分析
    6.1 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趋势
        6.1.1 养老服务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
        6.1.2 社区与居家养老模式融合发展
        6.1.3 健康老龄化融入养老服务业
    6.2 社区居家融合的养老服务业
        6.2.1 社区居家融合的养老发展服务业现状
        6.2.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问题
    6.3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业
        6.3.1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6.3.2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问题
    6.4 老年社会参与及老年再就业
        6.4.1 老年人力资源现状
        6.4.2 老年再就业养老服务业问题
第7章 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7.1 养老服务业的产出效应
        7.1.1 研究方法及数据
        7.1.2 实证结果的分析
    7.2 养老护理人员需求效应
        7.2.1 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7.2.2 养老护理需求效应分析
第8章 国外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8.1 美国的商业养老模式
        8.1.1 美国养老服务业现状
        8.1.2 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8.1.3 美国养老社区
        8.1.4 美国养老服务业的特点
    8.2 日本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8.2.1 日本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及现状
        8.2.2 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
        8.2.3 日本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8.3 英国税收筹资体制养老模式
        8.3.1 英国的养老服务业发展
        8.3.2 英国的税收筹资体制
    8.4 对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8.4.1 从养老保障到医养结合和疾病预防意识转变
        8.4.2 建立完善的长期照护制度
        8.4.3 创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8.4.4 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
        8.4.5 加强政策整合和整体规划力度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9.2.1 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养老服务体系
        9.2.2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深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
        9.2.3 完善服务业管理体系,加大政策整合力度
        9.2.4 提高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加强护理人员待遇
        9.2.5 鼓励养老服务业模式创新发展
        9.2.6 加强养老服务监管,制定服务标准和行业标准
        9.2.7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业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养老服务政策演变表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 ——以武汉市机构养老服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养老机构与机构养老
        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三、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绩效
    第二节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理论依据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公共品供给理论
    第三节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评价的方法
        一、公平:基尼系数法和泰尔指数法
        二、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
        三、质量:SERVPERF方法和因子分析法
第二章 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和政府购买的产生
        一、社会救助式机构养老服务
        二、福利社会化的机构养老服务
        三、福利化和产业式并存的机构养老服务
    第二节 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
    第三节 政府转变机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的目的及其实现
        一、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财政投入成本,增加供给量
        二、公平:扩大人群覆盖面,增加可及性
        三、服务质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满意度较高
    第四节 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面临的风险与问题
        一、降低机构养老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的风险
        二、缺乏统一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缺乏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
第三章 澳、英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评价及启示
    第一节 澳大利亚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评价
        一、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
        二、政府的角色与责任
        三、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指标的框架
        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评价关键指标的度量及政策目标
        五、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评价的特点
    第二节 英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价
        一、购买养老服务资金来源
        二、政府的角色与责任
        三、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评价的依据
        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的评价主体、对象和评价指标
        五、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评价的特点
    第三节 澳、英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评价维度和框架的启示
        一、传导机制决定了被评价主体的双元性
        二、对政府部门评价侧重公平与效率
        三、对养老机构评价侧重于服务质量
第四章 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绩效评价的框架与调研设计
    第一节 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绩效评价的维度框架
        一、绩效评价的模式:结果导向型
        二、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绩效评价的构成要素
        三、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绩效评价的维度
    第二节 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绩效评价的具体指标
        一、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公平”的评价指标
        二、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效率”的评价指标
        三、机构养老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
        四、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框架
    第三节 武汉市机构养老服务现状与调研设计
        一、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
        二、机构养老服务的供给
        三、机构养老服务的政府补贴
        四、调研设计和数据来源
第五章 武汉市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支出公平的评价
    第一节 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支出的总体差异
    第二节 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支出差异的分解
        一、对不同性质养老机构的政府购买支出公平程度
        二、对不同地理位置养老机构的政府购买支出公平程度
        三、对不同规模养老机构的政府购买支出公平程度
        四、对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购买支出公平程度
        五、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支出公平程度差异的来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武汉市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效率的评价
    第一节 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的效率值
        一、投入产出基本情况描述
        二、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效率DEA分析的结果
    第二节 弱DEA有效和非DEA有效决策单元的改进
        一、基于C2R模型的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二、基于BC2模型的纯技术效率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武汉市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及政府购买对其影响
    第一节 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因子分析的结果
        一、因子得分函数的构建及权重设置
        二、老人对养老服务质量评价的得分
        三、机构养老服务质量评价得分
    第二节 机构养老服务质量的聚类分析
    第三节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支出对机构养老服务质量的影响
        一、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指标设置
        二、变量的确定和控制变量的选择
        三、政府购买对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影响的回归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公平
        二、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的效率
        三、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支出与机构养老服务质量
        四、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绩效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提高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支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二、“补专业人头”,建立人才培训制度
        三、养老机构内部资源配置的改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9)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3 综合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2章 老龄产业的研究基础及我国特色养老的历史回顾
    2.1 概念的界定
        2.1.1 老龄“三化”概念的解读
        2.1.2“老龄”产业与“双养”产业的辨析
        2.1.3 市场化、产业化的界定
        2.1.4 老龄产业与老龄事业
    2.2 养老、养生产业的理论释义
        2.2.1“三维度产业链”理论
        2.2.2 养生产业的划分
        2.2.3 老龄产业的“五维度”视阈
    2.3 基础理论的阐述
        2.3.1 马克思的消费与市场化理论
        2.3.2 产业价值链理论
        2.3.3 福利多元化理论
        2.3.4 公共物品理论
        2.3.5 新公共管理与服务理论
        2.3.6 老龄经济学理论
        2.3.7 老年社会学与人口学理论
    2.4 中国特色的养老历程
        2.4.1 从老龄事业到老龄产业
        2.4.2 中国养老方式形成的历史逻辑
        2.4.3 当代中国老龄化特有问题的呈现
第3章 现代老龄产业经营模式及其市场运营的国际经验
    3.1 老龄产业的现代经营模式
        3.1.1 政府包办模式
        3.1.2 纯粹市场模式
        3.1.3 政府主导的市场发展模式
    3.2 西方老龄产业的发展态势
        3.2.1“双业并存”运作方式
        3.2.2“社区主、机构辅”的运作方式
        3.2.3“倒按揭”的运作方式
        3.2.4“契约式”的运作方式
        3.2.5“CCRC”运作方式
    3.3 发达国家老龄产业化状态分析
        3.3.1 美国老龄产业运行状态
        3.3.2 德国老龄产业运行状态
        3.3.3 日本老龄产业运行状态
第4章 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化潜力分析
    4.1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现状及经济贡献分析
        4.1.1 中国老龄产业现状考察
        4.1.2 老龄产业经济贡献实证分析
        4.1.3 老龄产业经济贡献的实证测算
        4.1.4 老龄产业经济贡献实证分析的结论
    4.2 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规模预测
        4.2.1 老龄产业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2.2 老龄产业市场规模预测的结构设计
        4.2.3 中国老龄产业模拟仿真与参数评估
        4.2.4 预测结果分析
    4.3 基于需求视角的老龄产业市场潜力分析
        4.3.1 政府需求视角下的市场潜力
        4.3.2 社会需求视角下的市场潜力
        4.3.3 市场需求视角下的市场潜力
    4.4 基于供给视角的老龄产业开发潜力
        4.4.1 政府供给视角下的开发潜力
        4.4.2 社会供给视角下的开发潜力
        4.4.3 市场供给视角下的开发潜力
第5章 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化政策
    5.1 新经济下老龄产业市场化政策需要
    5.2 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化政策研究
        5.2.1 老龄产业的民间资本投资政策
        5.2.2 老龄产业的人才培养与人才投融资政策
        5.2.3 政府购买与提高我国老龄产业效益的政策
        5.2.4 老龄信息产业投融资政策
    5.3 发展中国式老龄产业市场化运作的政策安排
        5.3.1 中国式养老政策演变趋势与特点
        5.3.2 完善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化的政策设计
        5.3.3 关联性或替代性的产业政策建议
第6章 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化策略
    6.1 推进政府与市场转型
    6.2 开发生态老龄产业
    6.3 繁荣老龄金融市场
    6.4 实现老龄产业集群开发
    6.5 引导老龄产业的体验式经营
    6.6 放活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
    6.7 促进老龄产业链与互联网的融合
    6.8 开拓科技型养生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第7章 结论
    7.1 观点的梳理
    7.2 对策的汇总
参考文献
附录
在研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上海市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养老服务
        1.2.2 养老服务人员
        1.2.3 职业培训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第2章 上海市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现状调查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一般资料
        2.2.2 培训现状情况
        2.2.3 培训需求
    2.3 分析讨论
        2.3.1 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2.3.2 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
        2.3.3 培训需求分析
第3章 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相关访谈及结果分析
    3.1 访谈对象
    3.2 访谈内容
    3.3 访谈结果
    3.4 访谈分析总结
        3.4.1 政府寻求加快养老服务人员培训路径
        3.4.2 上海市养老机构重视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
        3.4.3 培训院校、培训机构纷纷开办培训
        3.4.4 社会居民希望养老服务培训受众面广
第4章 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对策及建议
    4.1 依托院校开展多种形式、模式的培训教育
        4.1.1 抓牢养老服务人才分类培训
        4.1.2 创新分级培训模式
        4.1.3 探索政企行校联合培训
        4.1.4 拓展养老服务人员生力军储备培训模式
        4.1.5 探索与海外院校探讨“养老服务人员交流交换”培训模式
    4.2 培训过程中,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联合运用
        4.2.1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培训教学效果
        4.2.2 应用互动、讨论、经验分享式培训、教学方法
        4.2.3 结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法
        4.2.4 重视实训教学环节
    4.3 构建合理的养老服务人员培训考核评价体系
        4.3.1 理论试卷考核以选择题、判断题为主
        4.3.2 实训操作考核题目需结合养老服务实际
        4.3.3 对培训学员进行综合评价
        4.3.4 教师认真填写“实训项目评价表”
    4.4 政府发挥作用,给予切实支持
        4.4.1 积极落实有关政策制度
        4.4.2 建立机制吸引专业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澳大利亚养老服务体系考察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晋江市磁灶镇融合式养老服务研究[D]. 陈霞琳. 华侨大学, 2021
  • [2]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实践的路径研究 ——以浙江省“绿康医养集团”为例[D]. 张婷.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3]医养理念导向下的城市居民养老模式研究[D]. 李文静. 吉林大学, 2020(08)
  • [4]中日城市养老设施体系与空间布局对比研究 ——以天津和大阪市为例[D]. 姜美全. 天津大学, 2019(01)
  • [5]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养老服务供给研究[D]. 周芮冰.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9)
  • [6]我国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问题研究[D]. 蔡蔚.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7]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D]. 包世荣. 吉林大学, 2019(10)
  • [8]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 ——以武汉市机构养老服务为例[D]. 张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9]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化发展研究[D]. 刘禹君. 吉林大学, 2017(09)
  • [10]上海市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王成文. 吉林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澳洲养老系统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