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例报告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例报告

一、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例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汤英姿,于晓东,唐应成,王雪,高云晶[1](2017)在《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临床病理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LGNPPA)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鼻咽部低级别甲状腺样乳头状腺癌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2岁。因鼻堵反复发作1年多。鼻内镜显示鼻咽部球形赘生物,灰红色,最大径1.5 cm,表面见点状伪膜附着。镜检:肿瘤表面被覆单层或假复层柱状上皮,其下由乳头状和管状腺体组成,乳头可见纤维血管轴心,部分区域呈梭形。腺体不规则,呈囊性、管状、梭形。瘤细胞圆形、卵圆形,形态一致,相对温和,排列拥挤,胞质轻度嗜酸,核重叠,细胞核染色均匀,部分细胞核空泡状,类似甲状腺乳头状癌。免疫组化:TTF-1、CK7、CK5/6、CK19、EMA和vimentin(+),p63小灶(+),Ki-67阳性指数为3%,而S-100、SMA、Tg、CK20和PAS均(-)。结论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肿瘤,好发于青少年,组织学特点较典型,手术切除无复发或转移。

戴珍珍,陈锋,曹澄,周春儿,李萍,王玲娣,杨丽丽[2](2017)在《原发性鼻咽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鼻咽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thyroid-like low-grade papillary adennocarcinoma,TLLGNPPA)是一种罕见的鼻咽原发腺癌,目前国内外文献仅见20余例报道[112]。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呈叶状乳头状和腺样结构以外生性生长为特征的低级别腺癌[13],病理形态学特征易与转移性或异

杜维,周全,杨利民,胡丹妮,黄丽芳,卢雪琳,秦晶[3](2016)在《鼻咽部原发性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TL-LGNPP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1例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及分子病理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随访患者预后,以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7岁。镜下肿瘤主要由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树枝状乳头、管状腺体和梭形细胞区构成。腺体不规则,呈囊状或管状,乳头和管腔表面被覆单层或假复层柱状上皮。瘤细胞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未见核分裂。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7、CK19和TTF-1(+),TG、CD15和CK5/6(-)。原位杂交检测示EBER(-),BRAF基因1799位点15外显子(BRAFV600E)无突变。随访3年,无复发。结论原发性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明确诊断需结合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

刘喻[4](2020)在《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和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鼠类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l,BRAF)V600E突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但其与乳头状癌相关指标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乳头状癌侵袭性有关,BRAFV600E基因突变是乳头状癌预后不良的因素,因此,研究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建立BRAF V600E基因突变预测模型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目的:分析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建立BRAF V600E基因突变预测模型,为乳头状癌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20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探讨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进行了一项meta分析对所得结果进行验证。最后以所得独立危险因素建立BRAF V600E基因突变预测模型。结果:175例(85%)患者检测到BRAF V600E基因突变,单因素分析显示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肿瘤位置、桥本氏甲状腺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肿瘤直径、甲状腺外侵犯、病灶数目、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无BRAFV600E突变组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要高于有BRAF V600E突变组(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于下1/3、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不伴桥本氏甲状腺炎是BRAF V600E突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eta分析显示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性别、桥本氏甲状腺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侵犯、病灶数目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肿瘤直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为0.775,模型的预测准确性中等。结论:肿瘤位于甲状腺下1/3、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不伴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乳头状癌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中有关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对于BRAF V600E突变概率大的患者术后应该执行更为严格的TSH抑制治疗策略和更短的复查周期。

缑向楠,宋志刚[5](2019)在《小涎腺筛状腺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涎腺筛状腺癌(CASMG)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筛选出明确诊断为小涎腺筛状腺癌的病例,观察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符合该诊断的病例共4例,患者年龄37~76岁,平均59.8岁,其中女性2例,男性2例。3例肿瘤位于舌根,1例位于右腮腺。组织学形态像甲状腺乳头状癌,但是缺乏胶质,呈实性、筛状、微囊状或肾小球样结构;肿瘤细胞质丰富,多嗜酸,核通常相互重叠,可透亮或泡状,呈毛玻璃样,核分裂象少见,常见1~3个小核仁。免疫组化:瘤细胞CK7和S-100(+),部分细胞CK5/6、p63(+),Ki-67阳性指数低;甲状腺球蛋白和TTF-1(-)。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随访1~64个月,其中1例失访,余3例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小涎腺筛状腺癌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涎腺肿瘤,早期即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却有惰性生物学行为;舌根部最常见,其他部位小涎腺和大涎腺也有报道。它需要与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腺样囊性癌及甲状腺乳头状癌鉴别。目前对该病认识不足,易误诊,需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张荣荣[6](2019)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32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面出发,探究PTM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180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伴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32例。回顾性分析各组之间的临床特点,包含年龄,性别,病灶位置、长径、数目,是否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单因素分类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将统计学显着性变量的单因素纳入到多因素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以确定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其临床特征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示:男性与女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6%、18.5%(X2=0.203 P=0.653);年龄≤45岁和>45岁者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9.2%、16.0%(X2=0.301 P=0.583);肿瘤长径D≤0.5cm与0.5cm<D≤1.0cm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4%、22.8%(X2=3.927P<0.05);肿瘤位于上极、中部、下极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9%,14.9%、13.1%(X2=5.138 P=0.07);单灶与多灶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3.7%、26.8%(X2=4.513 P<0.05);伴HT和不伴HT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15.4%、19.1%(X2=0.399 P=0.528);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4.8%,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8%(X2=11.233 P<0.05)。2.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肿瘤长径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72,95%CI 1.0205.989,P=0.045);多灶性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88,95%CI 1.5578.268,P=0.003);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5.968,95%CI 1.70520.890,P=0.005)。3.颈侧区淋巴结Ⅱ、Ⅲ、Ⅳ、Ⅴ转移率分别为31.25%、56.25%、62.5%、9.4%。结论:对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单因素分析得出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及伴发HT不是影响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肿瘤长径>0.5cm、多灶性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同时,多元回归分析认为肿瘤长径>0.5cm、多灶性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TM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Ⅳ区最常见,其次是Ⅲ区,Ⅴ区最少见。

武迪,农琳,熊焰,李东,李鑫,李挺[7](2017)在《鼻咽乳头状腺癌临床病理观察》文中研究指明鼻咽乳头状腺癌(nasopharyngeal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是一种发生于鼻咽部的极为罕见的低级别腺癌[1]。自Wenig等[2]于1988年首次命名至今,英文文献中仅检索出22例,中文文献有17例报道。大多数医师对其缺乏认识,临床工作中极易误诊。我们收集3例,对其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等方面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为认识这一罕见肿瘤积累资料。一、资料与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2008至2016年间诊断的鼻咽乳头状腺癌3例。手术切除标本常规制片、HE染色,采用抗体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细胞角蛋白(CK)7、波形

二、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例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临床病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巨检
    2.2 镜检
    2.3 免疫组化
    2.4 原位杂交
3 讨论
    3.1 诊断
    3.2 鉴别诊断
        3.2.1 乳头状肠型腺癌
        3.2.2 低级别唾腺起源的乳头状腺癌
        3.2.3 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
        3.2.4 来源于小涎腺的多形性低级别腺癌
        3.2.5 转移性肺乳头状腺癌
        3.2.6 鼻咽部的滑膜肉瘤
    3.3 分子检测
    3.4 治疗与预后

(2)原发性鼻咽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肉眼观形态
    2.2 切片镜检
    2.3 免疫组化标记
    2.4 分子病理
3 讨论

(3)鼻咽部原发性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巨检
    2.2 镜检
    2.3 免疫组化
    2.4 原位杂交
    2.5 分子病理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
    3.2 诊断
    3.3 鉴别诊断
        3.3.1 异位甲状腺发生的乳头状腺癌
        3.3.2 转移性乳头状腺癌
        3.3.3 原发性鼻咽肠型腺癌乳头状亚型
        3.3.4 鼻咽部多形性低级别腺癌乳头状变型
        3.3.5 双相性滑膜肉瘤
    3.4 治疗与预后

(4)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和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1.1 患者及变量
    1.2 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1.1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1.2 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单因素分析结果
    1.3 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多因素分析结果
    1.4 BRAF V600E基因突变预测模型及模型预测效能评价
    1.5 BRAF V600E基因突变meta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BRAF V600E基因对于甲状腺癌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小涎腺筛状腺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病理检查
        2.2.1 巨检
        2.2.2 镜检
        2.2.3 免疫组化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
    3.2 组织学特征
    3.3 鉴别诊断
        3.3.1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
        3.3.2 腺样囊性癌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
        3.3.3 甲状腺乳头状癌
    3.4 分子机制
    3.5 治疗与预后

(6)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32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例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临床病理观察[J]. 汤英姿,于晓东,唐应成,王雪,高云晶.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7(07)
  • [2]原发性鼻咽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临床病理分析[J]. 戴珍珍,陈锋,曹澄,周春儿,李萍,王玲娣,杨丽丽.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7(03)
  • [3]鼻咽部原发性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J]. 杜维,周全,杨利民,胡丹妮,黄丽芳,卢雪琳,秦晶.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6(09)
  • [4]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和预测模型的建立[D]. 刘喻. 苏州大学, 2020(02)
  • [5]小涎腺筛状腺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J]. 缑向楠,宋志刚.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06)
  • [6]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32例分析[D]. 张荣荣.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鼻咽乳头状腺癌临床病理观察[J]. 武迪,农琳,熊焰,李东,李鑫,李挺.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7(03)

标签:;  ;  ;  ;  ;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