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法在深圳中兴花园大面积厚填地基加固处理中的应用

强夯法在深圳中兴花园大面积厚填地基加固处理中的应用

一、强夯法在深圳中兴花园大面积厚填土地基加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庆博[1](2020)在《崇明东滩多期吹填区地面沉降与土体固结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与日俱增,用疏浚废土进行填海造陆已经成为上海这一港口城市缓解土地资源紧张,拓展生存空间和减少海洋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上海先后在崇明东滩、浦东边滩以及横沙东滩等海岸带进行了多次吹填造陆活动,获得了大量土地资源。在合理规划与综合利用的前提下,这些吹填新陆地将为上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注入新的动力。然而,水力吹填形成的吹填土层在沉积过程中不仅自身会产生较大的变形量,还会进一步压缩下伏海陆交互相软土层,进而引起新一轮的固结变形。多层土压缩变形的累积即表现为地面沉降,这是一种在吹填区不可回避的环境地质现象,严重时可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工程地质问题,不仅威胁地基的安全使用,破坏建(构)筑物(尤其是线性工程)的结构稳定性和长期使用的安全性,还会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削弱沿海地区抵御洪水、风暴、海平面上升等海洋灾害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分析、研究、监测和预测吹填区的地面沉降特性,进而了解长时间尺度条件下地面沉降的演变与发展,同时从多层土工程地质性质的角度对地面沉降的分布做出机理上的解释。最终,为地面沉降的防治与工程建设的规划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本文选择城镇化推进较快的崇明东滩为研究区域,该区域是上海典型的多期吹填区。但是这里的地面沉降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前期工程地质资料与原位监测资料和主城区相比远远不足,对当前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分布与固结机理鲜有认知,难以有效规避地面沉降带来的环境危害与隐患。为丰富崇明东滩地面沉降的相关研究,本文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场地调查。在研究区布设10个沿东西长轴方向、跨越多期吹填区的勘探取样孔,取样孔深统一限定在55m,以查明崇明东滩自西向东扩张过程中典型剖面的地层结构;(2)室内试验。探究研究范围内吹填土层与天然沉积土层在不同尺度下的工程地质性质差异,阐明当前应力条件下的主要压缩层。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压汞(MIP)和扫描电镜(SEM)等先进手段探究各土层的细微观结构与孔隙特征;(3)地面沉降监测与分析。搜集2015年初到2019年末近5年时间内共70景Sentinel-1A雷达影像数据,选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 SAR)来获取区域性的地面变形信息并统计自西向东多期吹填区的地面沉降规律并选取感兴趣区域来估算多层土的平均固结度;(4)通过综合分析多期吹填区内土体地层结构、物理与成分特征、化学与压缩特性以及渗透与微细观结构特征的变化,揭示差异性沉降的形成机制;(5)利用BP神经网络探究代表性工程地质参数与区域性地面沉降速率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1)吹填土具结构性引起的超固结性质,反而是下伏的黏土与粉质黏土层为欠固结土层,对地面沉降贡献较大。研究深度内广泛分布的土层主要有由吹填土、砂质粉土组成的粉性土和由淤泥质黏性土、黏土以及粉质黏土组成的黏性土。崇明东滩的吹填土已自重固结20余年,期间受到地表蒸发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层有一定收缩,结构性增强,致使吹填土表现为反常的超固结,砂质粉土同理,淤泥质黏性土则接近正常固结,以上三层土在当前应力条件下对地面沉降贡献较小;相反,黏土与粉质黏土均为欠固结,且黏土层是代表性压缩层。(2)In SAR监测表明,长轴方向上,成陆时间短的吹填区,沉降速率反而慢。近海晚期吹填区成陆时间较晚,理应沉降较快,然而,本文通过在SBASIn SAR遥感监测得到的地面变形速率场中统计各吹填区平均变形速率却发现了相反规律;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双曲线法和三点修正指数曲线法估算了选定的近海和内陆土层的平均固结度范围。结果表明,当前应力状态下,近海吹填区土层固结已基本完成而内陆吹填区土层固结速度相对较快。基于In SAR的固结度估算可促进对区域地面沉降的发展的理解,对缺乏原位监测信息条件下的固结度评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较强的时效性。(3)近海晚期吹填区渗透固结条件差是引起地面沉降缓慢的内在控制因素。通过对多期吹填区固结特征进行对比来探究引起差异性地面沉降的机制。结果表明,代表性压缩层(黏土层),随着成陆时间的缩短,土层厚度加大,黏粒含量升高,压缩性变大,结合水膜变厚,细观非均质性增强,微观孔隙复杂度升高,黏粒团聚性由强至弱,黏粒常分散在孔隙之中,形成絮凝状结构,造成排水通道淤堵,渗透系数降低,因而固结效率低,最终导致地面沉降速率缓慢。(4)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了地面沉降速率与土体多尺度工程地质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以取自黏土层的16组黏土试样为研究对象,选取10个代表性的工程地质参数,包括黏土层厚度、黏粒含量、渗透系数、阳离子交换量、含水率以及回弹指数;微观孔隙形态分形维数、结构单元体的平均等效孔径、定向频率的标准差以及平均形状系数等160组参数作为自变量,选取In SAR得到的各吹填区沉降速率作为因变量来构建模型。结果表明,当选用宏微观多尺度参数共同参与分析时,土体工程地质参数对地面沉降速率的预测精度更高,关联更加密切。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要更丰富的室内试验,更长时间、更高精度的沉降监测来拓展本文初步的研究成果。

戚惠峰[2](2020)在《吹填疏浚土地基堆载预压联合强夯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陆地资源日益紧张,填海造陆是增加城市空间的解决方法之一。疏浚土作为一种方便取材且低成本的吹填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填海造陆工程中;但疏浚土(淤泥及粉质黏土类)强度低,含水率和孔隙比高,容易发生较大的变形,会对地基上部建(构)筑物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必须对吹填后的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堆载预压联合强夯加固方法能够逐渐将孔隙水排出,减小孔隙比,提高有效应力和地基承载力,是疏浚土地基处理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目前关于吹填疏浚土地基堆载预压联合强夯加固方法仍然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建立了单竖井地基排水固结解析模型,上下皆为半透水边界,相比已有解析模型,更切合工程实际;通过边界半透水系数的选取,透水边界可以退化为完全不透水边界或完全透水边界,该模型更具通用性。采用分离变量法进行求解,模型计算结果与已有研究吻合,然后研究了排水边界、井阻效应和吹填疏浚土性质对超孔压分布和固结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若竖井上下边界中有一边界排水条件良好,则另一边界排水条件变化对地基固结度影响较小;若竖井上下排水边界中有一边界排水条件较差,则另一边界渗透性对于固结影响明显。竖井的井阻随时间变化系数aw在10-7s-1量级对最终固结度有着显着影响。疏浚土渗透系数仅在5×10-10 m/s以下时对固结有较大影响。涂抹效应对固结的作用体现在整个固结阶段。之后建立了吹填疏浚土地基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有限元模型。模型通过将塑料排水板等效为砂墙,将三维问题转化为二维,同时考虑了吹填疏浚土的非线性、井阻效应以及涂抹效应。文中分析了排水板布置间距、排水板长度、分级加载量、加载间隔时间、总加载量对于地基超孔压、孔隙比以及沉降的影响。研究表明:排水板的插入深度对疏浚土的加固效果影响显着,排水板应该尽量穿过渗透性较低的土层。减小排水板的布置间距可以有效缩短横向排水距离,从而加速土体固结速率;但排水板布置间距不会影响地基最终固结度。加载过程中,采用均匀的单级加载量以及间隔时间有利于地基整体的安全性。若需要增大荷载总量,则应增大堆载间隔时间或者增加堆载级数。在吹填疏浚土地基堆载预压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地基强夯有限元模型。模型使用冲击荷载模拟夯击过程,使用无限元吸收边界模拟模型边界。结合相关规范以及类似工程实测数据,确定了与数值计算结果切合的有效加固深度判别标准以及停夯标准。之后,分析了夯击能、夯锤落距、夯锤尺寸、夯击次数、砂垫层厚度等因素对于夯沉量以及有效加固深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类似地质条件的场地,采用1400 kJ左右能级的夯击能既能够满足工程施工,又能达到最佳的加固效果。相同夯击能时,相较于轻锤高击,重锤低击的夯沉量更大。在规范允许的夯锤面积内,夯锤形状对加固区域几乎没有影响。垫层对强夯加固效果产生巨大影响,对于吹填疏浚土地基,将垫层设置为1.5~1.75 m较为合适。以湄洲湾浦头作业区地基处理项目为工程背景,引入价值工程方法对该项目的可行方案进行价值分析及成本管控,确定本文研究方案为最优方案。将堆载预压联合强夯地基处理技术应用于该地基处理工程,提出地基处理初步设计建议,结合进一步的数值计算模拟,为该泊位工程的地基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从项目安全风险管控的角度出发,对堆载预压联合强夯地基处理方案进行了风险识别及风险等级评定,并提出风险管控措施。

王威[3](2016)在《强夯作用下饱和粉(砂)质土地基响应及加固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总结了已有强夯工程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以饱和粉(砂)质地层强夯加固法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考虑速率效应和地基模量变化的粘弹塑帽子土体本构模型;基于该模型,通过耦合动力有限元方法,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强夯下饱和土的动力排水固结规律,揭示了强夯下不同渗透性土体的动力夯实机理,最后提出了强夯法加固地层的设计建议和分析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1)分析了强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得出高能级强夯技术以及强夯复合降水措施的应用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同时,结合收集的国内182项强夯工程的实践成果,采用实测统计方法定量研究了施工各参数间关系,包括夯击能级与有效加固深度的关系、夯锤重量与夯锤落距间的关系、夯锤直径与夯击能级的关系、夯击次数与夯沉量的关系、夯锤直径与夯间距的关系以及各类工程中加固的有效深度范围,获得了强夯施工各参数间的变化规律。(2)建立了基于Biot流固耦合理论、弹塑性CAP本构以及考虑了夯锤与土体接触计算的强夯分析模型,并借鉴Pareto最优理论,以NSGA-IIa作为主体反分析算法,结合现场测试结果,实现了动态调查强夯下土体的变化过程。研究表明:所提方法解决了数值计算在确定参数上的困难,同时很好的克服了室内试验、现场测试在调查强夯下土体力学特性方面的局限性。另外,目前计算常采用的CAP本构低估了土体在高应变率条件下的刚度响应且不能很好的反映土体不断被压密的特性。(3)针对CAP本构不能很好的反映应变率和连续压密等问题,本文将Perzyna超应力方程嵌入到CAP本构模型当中,用来考虑土体加载速率效应特性的影响,同时引入了土体弹性参数变化模式来考虑土体不断被强夯压密的特性,对CAP本构进行了扩展。最后利用Umat子程序进行二次开发导入至LS-DYNA平台,并得到了室内静、动态试验以及原位试验的验证。(4)利用前述改进的本构模型,阐明了饱和土在强夯作用下的孔压发展规律,总体上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强夯冲击阶段,此刻地基处于不排水状态,土体内部的孔隙水压力随强夯荷载的施加瞬间增大,当地基上的加载开始卸荷时,孔隙水压力也随之下降,直至强夯结束地基内仍保持一定的残余孔压;第二阶段为强夯固结阶段,此刻地基处于固结排水状态,土体内的残余孔隙水压力随固结的发生逐渐消散,而地基的强度开始逐渐的固结增强。进一步地,对影响强夯下饱和土动力排水固结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夯击能级的提高,对地基内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逐渐扩大,单纯地提高能级反而会使孔压消散变慢,土体固结强度增长减缓;随着夯锤半径的增大,对地基内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由深层向浅部并沿径向发展,超孔压的消散逐渐变快,相应的土体固结强度增长也随之加快;渗透系数的变化对地基内孔压的影响主要在强夯固结阶段,渗透系数愈大,地基的超孔隙水压消散的愈迅速,土体固结强度增长的也愈快。另外,在强夯实践中,可在地基内增设排水措施加速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但并非是排水设施的插入长度越深越好或是离夯点中心的间距越近越好,应综合水力梯度影响来选取最佳的埋置深度和距离。(5)应用上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不同渗透性地基的强夯加固效果研究,完善了强夯施工的设计方法。针对弱渗透性粉质土地基的强夯加固特点,关键在于处理孔压消散和增加有效加固深度间的关系,在对影响弱渗透性地基加固效果以及效率的因素进行全面参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弱渗透性粉质土地基强夯法加固的设计建议,并通过上海某工程大面积吹填土地基强夯处理进行施工方案的优化比选,验证了所提出的强夯处理设计建议是合理的;针对强渗透性砂质土地基的强夯加固特点,系统的研究了强夯作用下强渗透性砂质土地基的地表变形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地基密实度、夯击能级和动量、夯锤形状以及锤击数等因素影响下的强夯施工地表变形程度的预测公式,并通过与两个工程案例的实际地面变形情况对比分析,验证了该公式的有效性。

王亚东[4](2015)在《复式真空预压深层软基处理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土地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海涂围垦造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真空预压法处理人工吹填淤泥土工期短,效果好,普遍应用于沿海地区吹填淤泥的处理,但传统的真空预压方法对深层土体的加固效果差,难以提高土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因此需要对工法和技术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满足工程需要。本文针对温州沿海围垦广泛分布的滩涂淤泥含水率高、承载力低等特点,结合温州围垦区淤泥质土的物理力学特征,对真空预压法加固深层淤泥质软土地基开展室内及现场试验研究,提高真空预压法对深层软土地基加固效果,在滩涂超软土地基处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基础上,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及现场工程试点,开发深层复式真空预压新技术、解决温州淤泥质吹填土地基处理的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从温州瓯飞一期水闸工程滩涂区域现场取出土样并根据相关标准通过室内土工试验测试得到滩涂区淤泥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参数,分别对淤泥土的粒度组成、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观结构进行系统的测试分析及研究,为后续的吹填淤泥土加固处理提供参考依据。(2)通过研究对比不同排水板间距下土体表层沉降、真空度监测及工后土体含水率、十字板剪切强度,找出对真空预压加载效果最优的排水板间距,采用四种不同排水板间距真空预压进行室内模型对比试验研究,结合试验监测和检测结果优选最佳排水板间距,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3)通过现场工程试验研发新型塑料排水板,开发深层复式真空预压新技术,并通过现场试验实时监测被加固土体的各项指标,根据实测资料预测地基固结情况,确定合理的卸载时间,及时掌握加固过程中地基土的固结和各土层的变形情况,从而对施工质量及地基的加固效果作出正确评估;(4)通过场地内外钻孔取样、各土层土体物理力学指标测试、含水率测试、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平板载荷试验,得出最优排水板打设深度并根据检测结果对深层土体加固效果进行综合分析。

李明[5](2013)在《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无振动挤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黄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深化,有越来越多的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需要处理,如隧道、涵洞、房屋等,这些建(构)筑物内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既对设备的大小有所限制,又不能振动或限制振动,现有的设备及处理技术均不能满足此要求。本研究首先对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其特征和处理要求;其次通过圆孔扩张理论分析了无振动挤密过程中挤土主应力、弹塑性区范围、挤密器受力特征变化规律等;接着通过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小空间无振动挤密器现场试验,对无振动挤密的影响半径及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单孔挤密数值模拟对挤密的主要物理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鉴于目前地基处理技术对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局限性,开展无振动挤密技术实验研究,试验结果证实该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要求,而且处理效果较好。(2)通过对桩径为0.42m的桩孔挤密过程的土体变形和破坏分析,得到桩周土体变形、破坏规律:自桩体向外大体分三区,破坏区(040cm)、塑性区(4080cm)和弹性区(大于80cm)。(3)无振动挤密技术处理后,桩间土的湿陷性消除,孔隙比减小(1.0375→0.7475);干密度增大(1.34g/cm3→1.83g/cm3),地基的承载力也明显提高(提高约140kPa);(4)通过单孔挤密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监测点的应力、应变、位移与孔心的距离成反比;挤密的最大影响半径是1.4m;孔口发生隆起破坏的主因是竖向的压应力过大。

吕玉勇[6](2012)在《粗粒土加固时冲击能吸收规律及强夯机理》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实验室击实仪所能提供的不同击实能量,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研究了在不同冲击能的作用下粗粒土对能量的吸收传播规律。试验测试得到了实验土样的密度、含水量、最佳干密度以及最优含水率,在基于研究能量的吸收传播规律利用实验室电动击实仪对单位粗粒土进行了轻、重型冲击试验,得到了在不同冲击能作用下试验土体的密度、干密度、夯沉量、剪切强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得到了冲击能与被加固土体的密度、干密度、夯沉量、剪切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以及关系公式,反映出了不同冲击能作用下的密度、干密度、夯沉量以及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即冲击能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吸收传播规律,进而也反映出了强夯过程中冲击能量在土体中的吸收传播规律。同时本文还对粗粒土的强夯加固机理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总结。在试验的基础上本文还研究分析了一个强夯工程实例,重点分析了该实例冲击能与夯沉量之间的关系,并与室内试验做了对比分析,验证了室内试验所得结论。通过基于能量的吸收规律角度进行的室内实验研究以及研究分析对比工程实践,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在强夯过程中,随着冲击能的增加,被加固土体的密度、干密度以及夯沉量亦随之增加,但最终会收敛于某一值而不再变化,对于轻型击实试验来说累积冲击能量达到600N·m的时候,重型击实实验累积能量值达到1750N·m的时候,被加固土体的密度、干密度以及夯沉量开始出现收敛。(2)能量波的传递与被加固土体的约束条件有关系,同时还与夯锤直径与被加固土体的性质有关系,通过试验得到了冲击能量波在竖向上的传播吸收规律,某一冲击能冲击作用下必然对应一个影响深度,超过此深度,该能量将无法到达。也就是在强夯过程中能量波的传递深度是有限的,能量在竖向吸收传递上存在一个极限值。(3)达到极限压实度时的累积能量值:在轻型击实试验条件下粗粒土的压实度达到97%-100%吸收消耗的总能量为630~720N·m,换算成单位土体上吸收消耗的能量约为:557.32kN·m/(m3);在重型击实试验压实度达到99%~100%,消耗的总能量为1746.36~2381.40N·m,单位土体消耗的总能量为800.11kN·m/(m3)~1094.19kN·m/(m3)。

苑晓青[7](2012)在《新型真空预压法室内模拟试验与沉降的预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世界上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各国学者都致力于寻找新的手段开发土地。利用从海域中吹填上来的淤泥进行围海造陆,既可以清理海港、码头,还可以疏浚航道,保护环境,同时可以降低运输物源砂料的工程造价,提高地基处理效率,满足工程需要,是一种变废为利、一举两得的好方法。但从海底疏浚出来的淤泥具有含水率和粘粒含量极高、孔隙比极大等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使得吹填土必须经过一定的处理后才能使用。工程上常采用真空预压法对其进行加固,但采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要求土体具有一定的强度,即土体表面形成硬壳,这需要23年的时间,极其浪费时间;而在对吹填土进行真空加压的过程中,土体由于受到强大的真空吸力作用,粘粒会随着水一同向竖向排水体处迁移,使得排水体周围包裹着一层厚厚的泥膜,严重制约土体的固结过程,影响工程效率。另外,利用处理后的吹填土作为建筑物地基使用过程中,土体的工后沉降量值很大,而且沉降达到稳定所需要的时间很长,往往可达到几年甚至几十年,由此引发的工程破坏及失稳事故更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所以有必要对吹填土的次固结变形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本论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级真空预压固结法在高塑性吹填土中物理模拟与颗粒运移规律的研究”(NO.4117223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积软土地基加固过程中有机质的作用和影响”(No.40372122)的资助,针对高粘性吹填土的特殊工程地质性质,提出两种改良的真空预压法:直排式真空预压法和分级式真空预压法,分别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的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加固吹填土的加固效果;同时,针对吹填土的工后沉降量值较大,可能给工程带来严重安全隐患的问题,对天津、大连两地吹填土的固结及次固结特性进行分析,并对次固结系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应用非线性小波阈值法对两种真空预压法的实测沉降数据进行小波降噪处理,剔除沉降中的偶然误差,提取真实的沉降数据;最后,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对土体最终沉降量进行了预测,评价两种真空预压法的最终固结效果,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达到可以预测土体沉降量的目的,为吹填土地基处理工程分析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本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总结了真空预压法、软土次固结特性、小波分析理论以及吹填土沉降预测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给出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和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对比研究了天津、大连两地吹填土的基本性质,总结了吹填土的普遍特征,指出高粘性高有机质含量吹填土的特点。第三章介绍了两种新型真空预压法:直排式真空预压法和分级式真空预压法的室内模拟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第四章对两种新型真空预压法的加固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试验的监测数据、土体力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微观孔隙特征,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反映高粘性吹填土的固结规律,评价两种真空预压法的加固效果。第五章详细分析了天津、大连两地吹填土的固结及次固结特性,并对次固结系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第六章利用非线性小波阈值法对两种真空预压法的实测沉降数据进行了降噪分析,剔除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使得沉降数据更接近真实值。第七章建立了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对降噪后的沉降数据进行了沉降量的预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第八章为结论和展望,总结了本文所得到的结论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彭冬芹[8](2012)在《海南沿海地区强夯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海南省,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工程项目日渐增多,地基处理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较一般的机械和化学处理方法,强夯法具有施工机具简单,施工工期短,工程造价低廉,加固效果显着等方面的优越性,因而受到广泛应用。前人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强夯机理的分析及影响深度的计算,对强夯后地基承载力的研究尚不多见。由于强夯问题的复杂性和现有设计计算理论的不完善性,强夯后地基土的改善状况必须由夯后质量检测来加以确认。因此,针对海南沿海地区这一特定条件,开展对强夯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对提高强夯法的应用水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对强夯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查规范法、理论公式法、现场试验法的计算公式及原理进行分析,得出查规范法和理论公式法用于评价夯后地基承载力时存在一定的不可靠性,而采用载荷试验和动力触探试验相结合,建立一定的相关关系式,可以既方便又准确的确定夯后承载力。其次,通过理论分析可知,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不需要进行杆侧摩擦和地下水位的修正,只需对杆长进行修正。通过在文昌滨海旅游公路项目上的对比试验研究得出:采用回转钻进和冲击钻进方式得到的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存在N回=1.183N冲的关系;在数据统计处理的方法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的方法比概率论统计法的可靠度要高。第三,通过在三亚海外人才拓展中心项目上的试验研究表明:平板载荷试验存在尺寸效应,使用的承压板越宽,试验结果越大,离散性越小,若以板宽lm得到的结果为准,板宽0.5m、0.707m、0.866m的修正系数分别为1.22、1.16、1.08;快速法所需要的时间是慢速法的一半,但快速法只适合用于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能用来确定极限承载力;强夯砂土地基在预压作用下得到的承载力与不预压相差不大,对于一般工程,可以不进行预压。最后,对陵水土福湾项目、文昌滨海旅游公路项目、三虹海外人才拓展中心项目进行原位测试相关性分析,得出各项目用锤击数确定地基承载力的关系式,并对三个工地进行总结分析,得出适用于海南沿海地区强夯砂土地基的关系式为:

贾义斌[9](2011)在《振冲法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条件不同,产生了不同地基处理方式。振冲法地基加固技术是其中的较为常见的一种,它具有施工简单、方便、直观和经济的特点。本论文通过对振冲法地基加固机理、施工方法及其发展过程的进行了研究,提出振冲法是砂性土、粘土、粉土、饱和黄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加固的一种方法,通过振冲法处理可提高该类地基的承载力,降低地基沉降量,达到地基加固的效果。本论文对振冲法地基加固技术的发展、加固机理、适用条件和振冲施工方法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参考了前人用振冲法成功加固地基的实践经验,对振冲法加固地基后地基承载力提高、沉降量降低的幅度和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振冲法在地基加固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本论文结合振冲法在深圳河文锦渡旧河曲车辆轮候区地基处理中的实例,通过对该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分析,在振冲试验并检测合格基础上,提出了振冲法地基加固方式在加固此类地基中较其它地基处理方式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本论文还提供了振冲法地基加固的设计、施工、效果检测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与处治措施,并通过施工过程、加固效果检测和后续的沉降位移监测资料,总结了振冲法地基加固施工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以后同类工程处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高丹[10](2011)在《粗粒土强夯加固效果及关键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强夯法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粗颗粒填土地基中,有着其他地基处理方法无可比拟的作用。强夯法对进一步加强土体的强度,降低压缩性,消除不均匀沉降,改善地基的物理力学性质有着明显的效果。本文在分析归纳目前强夯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强夯加固地基的简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有效加固深度的估算公式,结合工程实例,对强夯加固效果和影响因数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对强夯法加固粗颗粒填土地基进行加固模式的简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估算公式。2、对强夯后地基土体的承载力和压缩模量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出不同土类的相关经验公式。3、分析了土质参数和施工参数对强夯加固效果的影响。通过工程实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利用逐步回归,对强夯前土质参数和施工参数与夯后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进行了曲线拟合,得出相应的经验公式。4、结合具体的实际工程,预估夯后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并通过现场试验,检测强夯加固效果。

二、强夯法在深圳中兴花园大面积厚填土地基加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夯法在深圳中兴花园大面积厚填土地基加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崇明东滩多期吹填区地面沉降与土体固结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吹填土的区域性研究
        1.2.2 地面沉降的发展与应对
        1.2.3 土体沉降计算理论
        1.2.4 InSAR技术及其在上海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调查
    2.1 上海的扩张及崇明岛形成背景
    2.2 区域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与构造
        2.2.3 气候水文
    2.3 场地调查
        2.3.1 崇明东滩简介
        2.3.2 取样与地层结构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层工程地质特征
    3.1 基本物理性质
    3.2 基本水理性质
    3.3 粒度成分
    3.4 矿物组成
    3.5 化学性质
        3.5.1 易溶盐与酸碱度
        3.5.2 有机质
        3.5.3 阳离子交换量
    3.6 土层的压缩特性
    3.7 土层的渗透特性
        3.7.1 试验仪器与参数设置
        3.7.2 渗透系数获取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细观结构特征
    4.1 土的微观结构
    4.2 冻干法制备微观结构试样
    4.3 基于MIP试验的微观孔隙特征
        4.3.1 压汞实验原理
        4.3.2 微观孔隙分布
        4.3.3 基于分形理论的孔隙复杂程度分析
    4.4 基于SEM的微观结构单元体特征
        4.4.1 微观结构定性分析
        4.4.2 结构单元体等效直径与形态特征
        4.4.3 结构单元体排列特征分析
    4.5 基于CT扫描的细观结构特征
        4.5.1 CT扫描成像原理
        4.5.2 扫描参数设置与ROI确定
        4.5.3 CT值统计与参数计算
        4.5.4 基于CT值的土非均质性评价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BAS-In SAR的地面变形监测
    5.1 SBAS-In SAR算法原理
    5.2 地面变形速率场的获取
        5.2.1 数据源
        5.2.2 流程与参数设置
        5.2.3 地面变形场与分区
    5.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结果验证
    5.4 多期吹填区地面沉降特征
    5.5 差异性沉降成因探讨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期吹填区土体固结特征分析
    6.1 多层土的平均固结度估算
        6.1.1 双曲线和三点修正指数曲线法联合预测
        6.1.2 模型预测与结果分析
    6.2 多期吹填区土体工程特性差异
        6.2.1 多期吹填区地层结构变化
        6.2.2 多期吹填区土体物理与成分特征
        6.2.3 多期吹填区土体压缩与化学特性
    6.3 多期吹填区土体渗透特征与细微观机理
    6.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多尺度参数与地面沉降速率关系模型
        6.4.1 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与基本理论
        6.4.2 模型构建流程
        6.4.3 参数选取与模型实现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吹填疏浚土地基堆载预压联合强夯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土基本固结理论研究
        1.2.2 竖井固结研究
        1.2.3 强夯固结理论研究
        1.2.4 项目成本管控研究
        1.2.5 项目风险管控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考虑半透水边界的疏浚土地基单井排水固结解析研究
    2.1 引言
    2.2 疏浚土地基单井排水固结解析解
    2.3 疏浚土地基单井排水固结的参数影响分析
        2.3.1 排水边界性能对固结度的影响分析
        2.3.2 井阻效应对固结效果的影响分析
        2.3.3 疏浚土层参数对固结效果的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疏浚土地基群井排水堆载预压加固效果数值模拟及设计优化
    3.1 引言
    3.2 基本建模假设
    3.3 疏浚土堆载预压-群井排水数值模型的建立
        3.3.1 土体非线性本构模型和参数
        3.3.2 塑料排水板的二维等效和参数
        3.3.3 模型边界条件选取和网格划分
        3.3.4 堆载预压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3.4 塑料排水板设计参数的优化分析
        3.4.1 塑料排水板长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3.4.2 塑料排水板间距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3.4.3 塑料排水板设计参数的综合影响分析
    3.5 加载参数的优化分析
        3.5.1 分级加载间隔时间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3.5.2 分级加载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3.5.3 荷载总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疏浚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数值模拟及设计优化
    4.1 引言
    4.2 疏浚土强夯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建模基本假设
        4.2.2 土体参数选取
        4.2.3 冲击荷载施加和边界条件选取
        4.2.4 疏浚土强夯有限元模型验证
    4.3 加固范围和停夯标准的选取研究
    4.4 夯击能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分析
        4.4.1 夯沉量随夯击能的变化规律
        4.4.2 塑性影响区域随夯击能的变化规律
    4.5 落距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分析
        4.5.1 落距对夯沉量的影响
        4.5.2 落距对塑性影响区域的影响
    4.6 夯锤几何尺寸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分析
    4.7 砂垫层厚度对于加固效果的影响
        4.7.1 夯沉量随砂垫层厚度的变化规律
        4.7.2 塑性影响区域随砂垫层厚度的变化规律
    4.8 本章小结
5 疏浚土地基堆载预压联合强夯设计施工新方法研究
    5.1 疏浚土地基处理工程管理
    5.2 现场勘查及室内试验
    5.3 吹填疏浚土地基堆载预压阶段的设计施工方法
        5.3.1 堆载预压设计方法
        5.3.2 堆载预压施工方案
    5.4 吹填疏浚土地基强夯阶段的设计施工方法
        5.4.1 强夯设计方案
        5.4.2 强夯施工方案
    5.5 吹填疏浚土地基堆载预压联合强夯的设计施工新方法
    5.6 本章小结
6 湄洲湾吹填疏浚土地基处理工程管理和设计优化
    6.1 工程背景
        6.1.1 工程概况
        6.1.2 地质条件
    6.2 湄洲湾莆头作业区地基处理项目价值分析与成本管控
        6.2.1 价值工程方法简介
        6.2.2 价值工程法在项目设计阶段投资管控上的应用
    6.3 吹填疏浚土地基处理设计施工优化
        6.3.1 堆载预压数值模型建立
        6.3.2 堆载效果分析
        6.3.3 强夯数值模型的建立
        6.3.4 强夯效果分析
    6.4 项目风险管控
        6.4.1 风险评估
        6.4.2 风险管控措施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简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傅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己发表论文
    参与完成的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3)强夯作用下饱和粉(砂)质土地基响应及加固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强夯法概述
        1.1.2 强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1.1.3 强夯法设计与施工规定
        1.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强夯作用下土体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进展
        1.2.2 强夯加固的理论分析进展
        1.2.3 强夯施工设计参数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强夯作用下土体相关力学特性的数值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强夯分析模型
        2.2.1 Biot动力固结方程
        2.2.2 边界条件
        2.2.3 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
    2.3 强夯作用下土体力学特性的反分析方法
        2.3.1 多目标反分析理论
        2.3.2 待估的土体力学参数
        2.3.3 强夯作用下土体力学特性的反分析程序实现
    2.4 工程案例分析
        2.4.1 工程概况
        2.4.2 模型建立
        2.4.3 多目标反分析过程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
        2.5.1 强夯冲击特性分析
        2.5.2 多目标反分析结果
        2.5.3 不同夯能下土体动力响应预测与比较验证
        2.5.4 连续夯击下土体动力响应预测与比较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强夯作用下土体相关力学特性的本构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改进的粘塑性帽子本构模型
        3.2.1 超应力方程
        3.2.2 CAP本构模型
        3.2.3 土体弹性参数的变化模式
        3.2.4 数值算法的实现
        3.2.5 模型参数的总结
    3.3 有限元软件LS-DYNA的本构二次开发
        3.3.1 用户材料子程序的编写
        3.3.2 用户材料子程序的使用
    3.4 室内试验验证
        3.4.1 静态加载试验
        3.4.2 动态加载试验
    3.5 原位测试验证
        3.5.1 连续强夯加载试验
        3.5.2 不同能级强夯加载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夯作用下饱和土的动力排水固结分析
    4.1 引言
    4.2 强夯动力固结模式
    4.3 强夯动力固结的分析模型
        4.3.1 数值模型
        4.3.2 强夯作用下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和消散规律
    4.4 强夯动力固结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夯击能级的影响
        4.4.2 夯锤半径的影响
        4.4.3 渗透系数的影响
    4.5 工程排水措施的设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弱渗透性粉质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分析
    5.1 引言
    5.2 多点夯击下地基的压密模式
    5.3 多点夯击下地基压密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数值模型
        5.3.2 夯点间距的影响
        5.3.3 夯击次序的影响
        5.3.4 夯击方式的影响
    5.4 强夯处理的设计建议
    5.5 大面积吹填土强夯加固的工程应用
        5.5.1 工程概况
        5.5.2 模型建立
        5.5.3 模型验证
        5.5.4 加固效果分析
        5.5.5 施工方案的比选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强渗透性砂质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分析
    6.1 引言
    6.2 强夯地基加固的变形模式
    6.3 强夯地表变形分析模型
        6.3.1 工程概况
        6.3.2 模型建立
        6.3.3 模型验证
        6.3.4 强夯地表变形分布的简化模型
    6.4 模型参数分析
        6.4.1 地基属性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6.4.2 夯锤半径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6.4.3 夯击的能级与动量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6.4.4 夯击次数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6.5 预测公式的提出与应用
        6.5.1 预测模型
        6.5.2 工程案例1
        6.5.3 工程案例2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国内强夯工程实例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复式真空预压深层软基处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瓯飞一期围垦水闸工程滩涂区域淤泥土基本特征
    2.1 滩涂淤泥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2.2 滩涂淤泥土的组成
        2.2.1 滩涂淤泥土的粒度组成及沉积分选性分析
        2.2.2 滩涂淤泥土的矿物成分
        2.2.3 滩涂淤泥土的化学成分
    2.3 滩涂淤泥土的微观结构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排水板间距真空预压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装置及过程
    3.3 试验数据分析
        3.3.1 沉降
        3.3.2 孔隙水压力
        3.3.3 真空度
        3.3.4 十字板剪切强度
        3.3.5 含水率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深层复式真空预压现场试验研究
    4.1 工程概况
    4.2 试验场地划分及设计荷载、卸载要求
    4.3 土层分布特征
    4.4 深层复式真空预压现场试验方案
        4.4.1 设备和材料要求
        4.4.2 施工工艺要求
    4.5 传统真空预压现场实验方案
    4.6 监测项目及规范
        4.6.1 监测项目
        4.6.2 监测采用的标准及规范
    4.7 监测项目的布置及数量
    4.8 监测仪器设备及编号
    4.9 监测结果及加固效果分析
        4.9.1 插板沉降
        4.9.2 地表沉降
        4.9.3 分层沉降
        4.9.4 孔隙水压力观测
        4.9.5 深层水平位移观测
        4.9.6 真空度观测
    4.10 小结
第五章 现场试验工后效果检测
    5.1 十字板剪切强度
    5.2 静力触探试验
    5.3 平板荷载试验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无振动挤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特征及处理要求
    2.1 湿陷性黄土的基本特征
    2.2 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内涵
    2.3 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特征及处理要求
3 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无振动挤密技术理论分析
    3.1 小空间湿陷性无振动挤密技术的适用条件
    3.2 挤密过程
    3.3 挤密理论
    3.4 土体参数的确定
    3.5 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3.6 小结
4 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无振动挤密试验研究
    4.1 无振动挤密试验场地概况
    4.2 无振动挤密成孔成桩试验
    4.3 无振动挤密桩影响半径试验
    4.4 无振动挤密试验处理效果及效果分析
    4.5 小结
5 湿陷性黄土地基无振动挤密数值模拟研究
    5.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5.2 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5.3 模拟计算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7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阶段参加项目及论文、获奖等成果

(6)粗粒土加固时冲击能吸收规律及强夯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强夯法概述
        1.1.1 强夯法的由来
        1.1.2 强夯法的特点
    1.2 强夯法的种类
        1.2.1 普通强夯法
        1.2.2 特种强夯法
    1.3 强夯法的发展研究
        1.3.1 国内强夯法应用的发展
        1.3.2 国外强夯法应用的发展
        1.3.3 强夯法计算理论的发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粗粒土强夯加固机理分析
    2.1 粗粒土的动力压密机理
        2.1.1 强夯产生的能量波
        2.1.2 能量波的反射和折射
        2.1.3 粗粒土强夯压密机理
    2.2 粗粒土动力固结机理
        2.2.1 饱和粗粒土的组成
        2.2.2 粗粒土的固结机理
    2.3 动力置换
    2.4 粗颗粒填土的强夯加固机理
        2.4.1 粗颗粒填土
        2.4.2 粗颗粒填土的强夯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冲击能的吸收消耗规律研究
    3.1 试验准备
        3.1.1 仪器设备
        3.1.2 土样制备
        3.1.3 试验土含水率的测定
        3.1.4 试验土密度、干密度的测定
        3.1.5 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率的测定
    3.2 基于研究能量吸收规律的击实试验
        3.2.1 能量的确定
        3.2.2 基于研究能量的击实试验
        3.2.3 侧、底面刚性约束的能量冲击试验
        3.2.4 底面柔性约束、侧面刚性约束的能量冲击试验
        3.2.5 注意事项
    3.3 冲击能量与密度、干密度的变化规律
        3.3.1 冲击能量的轻型击实试验
        3.3.2 冲击能量的重型击实试验
    3.4 冲击能与夯沉量的变化关系
        3.4.1 轻型击实试验中冲击能与夯沉量关系
        3.4.2 重型击实试验中冲击能与夯沉量关系
        3.4.3 轻、重型击实试验的对比分析
    3.5 冲击能与剪应力之间的变化关系
        3.5.1 轻型击实试验下冲击能与抗剪强度的关系
        3.5.2 重型击实试验下冲击能与抗剪强度的关系
    3.6 冲击试验中冲击能的竖向吸收规律
        3.6.1 数据处理
        3.6.2 数据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场工程实例分析
    4.1 工程场地概况
        4.1.1 场地地层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
        4.1.2 工程地质现象
    4.2 强夯试验方案选择设计
        4.2.1 单击夯击能的选取
        4.2.2 夯击击数的确定
        4.2.3 夯击遍数
        4.2.4 夯点布置及间距
    4.3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4.3.1 夯沉量数据处理
        4.3.2 夯沉量数据分析
    4.4 室内冲击试验与工程实例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新型真空预压法室内模拟试验与沉降的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真空预压法研究现状
        1.2.2 软粘土次固结特性研究现状
        1.2.3 小波变换研究现状
        1.2.4 吹填土沉降计算及预测研究现状
    1.3 目前仍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吹填土基本性质
    2.1 引言
    2.2 研究区地理位置
    2.3 吹填土的物质组成
        2.3.1 粒度成分
        2.3.2 矿物成分
    2.4 物理性质
    2.5 化学性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真空预压法室内模拟试验
    3.1 引言
    3.2 直排式真空预压法室内模拟试验
        3.2.1 试验装置
        3.2.2 试验方法
    3.3 分级真空预压法室内模拟试验
        3.3.1 试验装置
        3.3.2 试验步骤
第4章 新型真空预压法加固吹填土效果分析
    4.1 引言
    4.2 直排式真空预压法加固大连吹填土效果分析
        4.2.1 监测数据分析
        4.2.2 大连吹填土加固效果分析
    4.3 分级式真空预压法加固天津吹填土效果分析
        4.3.1 监测数据分析
        4.3.2 天津吹填土加固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吹填土固结及次固结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一维固结试验
        5.2.1 试验方法
        5.2.2 试验步骤
        5.2.3 试验方案
    5.3 不同地区吹填土固结特性
        5.3.1 不同地区吹填土压缩特性分析
        5.3.2 不同地区吹填土固结特性分析
    5.4 不同地区吹填土次固结特性分析
        5.4.1 先期固结压力的确定
        5.4.2 主次固结的划分
        5.4.3 加荷比对主次固结划分的影响
        5.4.4 不同地区吹填土次固结特性分析
    5.5 次固结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5.5.1 预压荷载对次固结系数的影响
        5.5.2 加荷比与加荷时间对次固结系数的影响
        5.5.3 压缩指数和次固结系数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小波理论的吹填土沉降数据处理分析
    6.1 引言
    6.2 小波理论的由来
    6.3 小波变换理论
        6.3.1 连续小波变换
        6.3.2 离散小波变换
        6.3.3 多分辨率分析
        6.3.4 Mallat 算法
    6.4 常用的小波函数
        6.4.1 小波基函数性质
        6.4.2 常用小波函数介绍
    6.5 针对沉降数据进行小波降噪总体设计
        6.5.1 非线性小波阈值法降噪原理
        6.5.2 小波降噪数据的提取
        6.5.3 边界的处理
        6.5.4 小波函数的选取
        6.5.5 分解最大尺度的确定
        6.5.6 阈值的确定
        6.5.7 阈值函数的选取
        6.5.8 非线性小波阈值法降噪步骤
    6.6 吹填土沉降数据的小波降噪结果分析
        6.6.1 直排式真空预压法吹填土沉降数据小波降噪结果分析
        6.6.2 分级式真空预压法吹填土沉降数据小波降噪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吹填土沉降预测
    7.1 引言
    7.2 人工神经网络
    7.3 BP 神经网络
        7.3.1 BP 神经网络结构
        7.3.2 BP 神经网络学习过程
        7.3.3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7.3.4 BP 神经网络在 MATLAB 中的实现
    7.4 BP 神经网络预测吹填土沉降
        7.4.1 直排式真空预压法吹填土沉降数据的 BP 神经网络预测
        7.4.2 分级式真空预压法吹填土沉降数据的 BP 神经网络预测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海南沿海地区强夯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序言
    1.1 强夯法简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一般试验法确定强夯处理效果研究现状
        1.2.2 原位测试法确定强夯处理效果及相关性研究现状
        1.2.3 原位测试法方法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强夯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和影响因素
    2.1 强夯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
        2.1.1 查规范法
        2.1.2 理论公式法
        2.1.3 现场试验法
    2.2 原地基土对承载力的影响
        2.2.1 地基土工程特性
        2.2.2 地层结构
        2.2.3 地下水
    2.3 强夯参数对承载力的影响
        2.3.1 夯击能
        2.3.2 强夯机具
        2.3.3 夯击方式
        2.3.4 夯点布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力触探试验在强夯地基中的应用
    3.1 动力触探试验基本原理
    3.2 动力触探检测强夯地基土时杆长的修正
    3.3 不同钻孔工艺对标准贯入试验的影响
        3.3.1 工程简介
        3.3.2 冲击钻进和回转钻进试验对比分析
    3.4 试验数据处理
        3.4.1 圆锥动力触探结果整理
        3.4.2 标准贯入试验结果整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强夯地基平板载荷试验的影响因素
    4.1 概述
        4.1.1 载荷试验存在的问题
        4.1.2 项目简介
        4.1.3 强夯施工的工艺参数
    4.2 承压板尺寸效应
        4.2.1 试验设计
        4.2.2 试验数据处理
        4.2.3 试验结果分析
    4.3 加载方式
        4.3.1 快速法试验原理
        4.3.2 快速法工程应用
        4.3.3 快速法与慢速法试验结果分析
    4.4 预压
        4.4.1 天然地基的预压
        4.4.2 强夯地基的预压
    4.5 研究成果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原位测试结果的相关性
    5.1 土福湾项目工程概述
        5.1.1 项目简介
        5.1.2 工程地质条件
        5.1.3 强夯施工参数
    5.2 土福湾项目检测结果相关性研究
        5.2.1 各检测方法试验要点
        5.2.2 试验数据统计
        5.2.3 动探击数确定承载力的回归分析
        5.2.4 标贯击数确定承载力的回归分析
    5.3 滨海公路项目检测结果相关性研究
        5.3.1 试验数据统计
        5.3.2 触探击数确定承载力的回归分析
        5.3.3 标贯击数确定承载力的回归分析
    5.4 海外人才扩展中心项目检测结果相关性研究
        5.4.1 试验数据统计
        5.4.2 触探击数确定承载力的回归分析
        5.4.3 标贯击数确定承载力的回归分析
    5.5 适用于海南沿海地区强夯砂土地基的相关性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振冲法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振冲法地基处理的历史发展
    1.3 振冲法地基处理发展现状
    1.4 振冲法地基加固机理研究现状
    1.5 振冲法地基加固应用现状
    1.6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振冲对软基加固强度的影响
    2.1 振冲机械及振冲材料组成
        2.1.1 振冲机械
        2.1.2 振冲材料
    2.2 振冲法分类
        2.2.1 振冲挤密法
        2.2.2 振冲置换法
    2.3 振冲法软基处理加固机理与效果检验
        2.3.1 振冲法软基处理加固机理
        2.3.2 振冲法软基处理加固效果检验
第三章 振冲法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3.1 地基处理对象及当前主要的加固措施
        3.1.1 地基处理对象及其主要特性
        3.1.2 主要地基加固处理措施
    3.2 振冲法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3.2.1 振冲法在上海某工程粉细砂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3.2.2 广州港南沙港区一期工程吹填砂地基振冲加固的工效检测探讨
        3.2.3 振动挤密碎石桩在冀中、南地区液化治理中的处理效果分析
        3.2.4 振冲碎石桩法处理地基原体试验成果分析
    3.3 振冲法处理地基适用范围与设计纲要
        3.3.1 振冲法处理地基适用范围
        3.3.2 振冲法处理地基设计纲要
第四章 文锦渡旧河曲地基处理工况分析
    4.1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4.1.1 工程地质条件
        4.1.2 水文地质条件
    4.2 地基处理技术要求
    4.3 施工场地状况及施工要求
    4.4 强夯施工及其效果分析
    4.5 振冲施工工艺确定
    4.6 旧河曲地基处理区标贯击数取值
第五章 振冲法地基处理在深圳河治理中应用实践
    5.1 振冲法地基处理方案及设计研究
        5.1.1 地基处理区域振冲工作面处理
        5.1.2 振冲法地基处理设计方案
        5.1.3 振冲法地基处理现场实验
    5.2 振冲法地基处理现场试验
        5.2.1 Ⅰ区地基处理现场试验
        5.2.2 Ⅱ区地基处理现场试验
    5.3 振冲法地基处理施工方法研究
        5.3.1 振冲法地基处理施工方案
        5.3.2 施工效果检测
    5.4 振冲法地基处理施工特点研究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粗粒土强夯加固效果及关键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强夯法概述
        1.1.1 强夯法适用范围
        1.1.2 强夯法在我国的应用
    1.2 强夯法分类
        1.2.1 普通强夯
        1.2.2 特种强夯
    1.3 强夯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强夯加固机理的研究
        1.3.2 强夯数值模拟现状
        1.3.3 强夯现场试验和检测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路线
第二章 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和加固模式研究
    2.1 有效加固深度定义
    2.2 有效加固深度的影响因素
        2.2.1 土体性质因素
        2.2.2 强夯工艺因素
        (1) 强夯施加的总夯击能
        (2) 夯点间距
        (3) 夯击击数
        (4) 夯锤形状
    2.3 有效加固深度计算公式归纳
        2.3.1 梅那公式及系数修正法
        2.3.2 能量守恒法
        2.3.3 模型计算法
        2.3.4 理论分析法
        2.3.5 规范查表法
    2.4 强夯加固模式的研究
        2.4.1 产生加固区的形状
        2.4.2 加固粗颗粒填土地基的模式简化
    2.5 简化模式下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公式的计算
        2.5.1 计算公式的建立
        2.5.2 计算公式的实例验证
    2.6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强夯效果分析评价
    3.1 强夯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3.1.1 地基承载力的定义及其表达形式
        3.1.2 地基土中应力状态
        3.1.3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3.2 地基土压缩模量的确定
        3.2.1 压缩模量的定义
        3.2.2 压缩模量的计算公式
        3.2.3 压缩模量的测定
    3.3 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与土质参数、施工参数的关系研究
        3.3.1 土体工程性质
        3.3.2 土层结构的影响
        3.3.3 强夯施工设计参数的影响
        3.3.4 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与土质参数和施工参数的关系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场试验研究
    4.1 岩土工程概况
        4.1.1 场地地层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
        4.1.2 地下水及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4.2 强夯试验方案选择设计
        4.2.1 单击夯击能
        4.2.2 夯击击数的确定
        4.2.3 夯击遍数
        4.2.4 夯点布置及间距
        4.2.5 夯后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估算
    4.3 现场检测试验分析结果研究
        4.3.1 夯沉量试验
        4.3.2 重型动力触探检测结果分析
        4.3.3 载荷板试验检测结果分析
        4.3.4 瑞雷波检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进一步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强夯法在深圳中兴花园大面积厚填土地基加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崇明东滩多期吹填区地面沉降与土体固结特征分析[D]. 于庆博. 吉林大学, 2020
  • [2]吹填疏浚土地基堆载预压联合强夯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D]. 戚惠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3]强夯作用下饱和粉(砂)质土地基响应及加固效果研究[D]. 王威.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4]复式真空预压深层软基处理试验研究[D]. 王亚东. 江西理工大学, 2015(05)
  • [5]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无振动挤密技术研究[D]. 李明.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3)
  • [6]粗粒土加固时冲击能吸收规律及强夯机理[D]. 吕玉勇. 江西理工大学, 2012(07)
  • [7]新型真空预压法室内模拟试验与沉降的预测研究[D]. 苑晓青. 吉林大学, 2012(09)
  • [8]海南沿海地区强夯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法研究[D]. 彭冬芹. 海南大学, 2012(10)
  • [9]振冲法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贾义斌. 中南大学, 2011(03)
  • [10]粗粒土强夯加固效果及关键参数研究[D]. 高丹. 江西理工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强夯法在深圳中兴花园大面积厚填地基加固处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