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艾滋病防治日主题

历年艾滋病防治日主题

一、历年来预防艾滋病日主题(论文文献综述)

蒙强[1](2021)在《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2019年度为例》文中提出国家边境地区之间艾滋病的跨境传播和联防联控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广西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周边国家传染病输入我国的主要窗口之一。当前,广西和越南边境地区重大传染病流行以及跨境传播的问题较为突出,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广西开放陆路边境口岸的数量和规模逐步扩大,边境地区人口流动日益增加,在新发再发传染病交织和跨境传播的双重夹击下,传染病防控形势愈加严峻。本论文基于项目管理的视角,以2019年度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项目管理的相关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技术分析工具,实施对2019年度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论文首先在对历年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的成效进行评估与分析的基础上,对2019年度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关键风险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评估。研究发现,2008年以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了基层执行单位组织机构尚未完善、国家间政策协调障碍、宣传教育有待加强、基于跨境婚姻的艾滋病检查机制尚未建立、重点干预对象对艾滋病的防控意识欠缺、高风险人群活动更富隐蔽性、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其次,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技术会议法等分析技术的应用,在对2019年度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来源及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影响2019年度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的10个潜在关键风险要素,即外交关系稳定性、合作机制、项目组织管理、经费投入保障、社会包容性、社会组织参与、风险防范意识、生存驱动、利益驱使、思想认识等。基于上述研究发现,论文最后在综合考虑以往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中越两国政府之间在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的实际,提出了对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期望本论文的研究发现能在丰富与发展世界各国政府间跨境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也能对国家之间边境地区艾滋病风险管理的实践探索提供经验借鉴。

陈珏[2](2020)在《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研究(1949-2019)》文中研究说明女犯改造与男犯改造的区别不仅在于监管场所的男女隔离,而且在于两者在改造难度、改造方式上有很大不同。建国70年来我国在女犯改造上进行了理论和实务的长期探索,已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出现了不同于男犯改造的理论成果。了解这段历史时期女犯改造的变迁情况,无论对于女犯改造思想理论的整理和研究,还是以史为鉴、指导女犯改造实务工作都是极其宝贵的。但目前尚未发现针对建国70年来女犯改造文献整理分析的系统研究。从历史史料看,与女犯改造相关史料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文献史料,一类为口述史料。文献史料以上海保存最为丰富完整、公开透明。上海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在民国时期便建有女子“监狱”、管理上兼具中西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吸收和借鉴了其好的经验,在70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女犯改造工作的翘楚。上海有属于自己的监狱志,记载了1949年以来的监狱改造全貌,并且在2000年后每年均编写年鉴可供查阅。另外,上海有关政法类的报纸和书刊等文献资料也存有记载女犯改造的史料,这些均可公开查阅。口述史料是建国以来监狱监管实务工作中有关罪犯监管方法、工作体会等方面的口述资料,通过它可以更细致地了解不同时期监狱管理的实际情况。但目前,这类资料极少,仅在报纸或档案中零星出现。但建国以来上海从事女犯监管的退休人员健在的仍有不少,他们对不同时期监狱工作的实际情况最为熟悉,这些潜在资料是研究这段历史的最好补充。因而,及时地对健在的历史见证者进行访谈、固定这些口述史料极为紧迫、也很必要。鉴于以上原因,本文拟通过书面和口述史料的广泛收集、整理、分析,系统研究上海1949~2019年这70年的女犯改造情况。论文将综合采用史料收集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个案访谈法、数量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提炼,以期对女犯的犯罪预防、犯罪改造等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参考。全文包括导言和五个章节。导论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明确了选题的意义,对文章中提到的“女犯”和“女监”概念进行界定,以便后续论述的展开。第三部分对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中外理论界、实务界对女犯改造和女犯改造历史研究成果的梳理和研究内容的提炼,发现在建国后上海女犯改造历史研究领域是一块空白。第一章对建国后上海女犯改造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分为初创与停滞阶段、恢复与重振阶段、改革与创新阶段。初创阶段的女犯管理没有单独的关押机构,在管理手段上与男犯管理差别不大,比较强硬。经历了文革的停滞阶段后,女犯改造进入恢复与重振阶段,法制体系逐渐完善,工作制度逐渐完备,并建立了专门的女犯监狱,形成分类改造模式。进入21世纪后,开始进入改革和创新阶段,女犯改造开始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教育改造的比重,并创新性地研发了全国独有的女犯评估量表,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女犯改造品牌。第二章论述了上海女犯改造70年指导思想的变迁,从以惩治为主过渡到以管理安全为主,最终确定到以再社会化为主的思想变化历程。以惩治为主指导下的女犯改造思想,来源于建国初期反革命罪犯数量多,阶级斗争激烈的历史状况,形成了男女无差别对待的女犯改造表现形式。以管理安全为主指导下的女犯改造思想,来源于改革开放后犯罪类型的增多、女犯结构的日益复杂化和向西方学习借鉴的成果。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对女犯改造的要求就是守住安全底线,但同时也兼顾宽严相济的刑罚执行手段,并尝试对表现较好的女犯以人文关怀的形式实现文化改造。以再社会化为主指导下的女犯改造思想强调通过狱内改造帮助女犯实现回归后顺利开始社会生活的目标。第三章详细论述了70中上海女犯政治改造、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和文化改造的变迁历程。政治改造作为具有统领作用的改造手段,始终贯穿于女犯改造中,并且与国家政治思想工作同步发展和跟进。监管改造是监狱工作的基础,内容丰富和多样,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教训,但总体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改造和文化改造在总体上其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不断丰富的过程。劳动改造则从以生产效能为主演变为以培养劳动技能为主的变迁过程。第四章介绍了与女犯改造相关的法律环境、生活卫生环境、管理环境和改造主体环境的变迁。法律环境方面,针对女犯的减刑假释、通信会见、探家、安置等法律制度均发生了变化。生活卫生环境方面,对女犯人权保障不断增强,在女犯伙食、医疗卫生、生产生活、囚被服和作息时间等方面均有较大进步。管理环境方面,监狱警戒和应急条件明显提升,惩戒和证据保全条件逐步完善,体现了监狱执法不断规范。主体环境方面,其变迁进程表现为监狱民警来源的正规化、工作制度的规范化、培养机制不断优化,科研能力也不断增强。第五章是对前述四章的总结和思考,论述了女犯改造变迁的动力,分析了女犯改造与同时期男犯改造相比较的特点,以及研究70年变迁历史带来的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反思,对女犯改造和女性犯罪预防工作的启示。

张东生[3](2020)在《HIV/AIDS患者的非理性认知及其社会工作干预 ——基于南昌市J医院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提出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已经不是普通的身体病症,还具有特殊的社会隐喻。从医学上看,艾滋病是病毒“入侵”肌体;从传播方式上看,艾滋病则是将感染者置于死地的“传染源”,疾病的隐喻带来的是对患病者的污名化。艾滋病进入中国的三十余年间,从最初遥远的“外来病”,到农民工的“记号”,再到近年来的“艾滋病=同性恋”,与新型冠状病毒流行前期“COVID-19=湖北人”如出一辙(1)。不同的是,对于艾滋病,大众则给予其更多的道德批判。现阶段我国对于HIV/AIDS患者心理问题的关注、患者自身关系网的恢复以及患者权利保障等方面研究开展较为薄弱。通过对南昌市HIV/AIDS患者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HIV/AIDS患者普遍存在非理性认知,他们常带有自我偏见和否定的负面情绪,并且担心身份暴露、自我接纳程度低、社会关系上的自我封闭等,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HIV/AIDS患者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也降低了他们接受药物治疗的意向,在其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同时,更容易引发其报复社会的行为。理性的认知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和接纳艾滋病,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社会工作注重救难、解困和发展,通过转变HIV/AIDS患者对艾滋病的非理性认知,让患者接纳自己、正确接受抗病毒治疗、以理性认知去看待艾滋病的污名化。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通过对案主理性认知的塑造,以及自助小组成员间的符号互动,有助于患者恢复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本文旨在探究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自身层面研究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同时也是社会工作在艾滋病医务领域的一次尝试,能够为未来医务社会工作在艾滋病群体中的开展提供参考。

乔珂[4](2020)在《艾滋病风险议题的媒体建构 ——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风险社会的背景下,艾滋病作为全球性健康风险的一种,常常出现在大众媒体的报道之中。风险社会是高度媒介化的社会,大众媒体在界定、诠释和建构现代化风险上具有持久且广泛的影响力。作为传递风险信息的重要渠道,为了降低艾滋病风险带来的公众恐慌,避免自身沦为这一风险的扩大站和扬声器,大众媒体必然会选择性地凸显或淡化艾滋病议题的某些面向。因此,大众媒体对艾滋病风险议题具有建构性。正是这种建构性,使得透过艾滋病风险议题相关报道文本,研究大众媒体在该风险报道中呈现出怎样的现实图景成为可能。本研究在风险沟通理论的基础上,以《人民日报》2009-2018年艾滋病风险议题的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建构艾滋病风险议题的特征和策略。本研究运用了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框架理论作为一种建构视角的理论,也为本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支持。最终,本研究通过考察内容分析路径下《人民日报》艾滋病风险报道的基本情况,及框架分析路径下相关报道对风险议题框架、新闻通用框架、新闻结构框架的使用情况,分析了媒介在艾滋病风险议题建构中的报道倾向和风险沟通状况,并总结了《人民日报》艾滋病风险议题的建构策略。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首先,在内容分析路径下,从报道形式层面来看,《人民日报》艾滋病风险报道呈现出对该风险关注度有所下降、从宏观角度塑造严肃议题、以事实为主,观点为辅的特征;从报道内容层面来看,该风险报道具有权威的风险定义者、多元的风险内容等特征。其次,在框架分析路径下,从相关报道对风险议题框架的使用情况来看,风险调控议题框架是《人民日报》艾滋病风险报道最偏向使用的框架。并且,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中风险调控议题框架的使用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而风险事态议题框架和风险反思议题框架的使用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从相关报道对新闻通用框架的使用情况来看,《人民日报》艾滋病风险报道最青睐使用的新闻通用框架是责任框架和事态框架,且责任框架与风险调控议题框架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事实框架与风险事态议题框架的联系最大,冲突框架则与风险反思议题框架之间具有明显联系。从相关报道对新闻结构框架的使用情况来看,《人民日报》艾滋病风险报道在文本组织框架上更倾向于使用情节框架而非议题框架,在报道主体框架上更倾向使用治理框架。除此之外,动员框架、科研框架和关爱框架也是构成艾滋病风险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归因框架则没有被广泛使用。最后,根据《人民日报》艾滋病风险报道的基本情况和框架使用情况,总结出媒体在该风险议题中的传播逻辑是:第一,权威信源的强化使用,媒体在艾滋病风险议题中维护了政府官方与专家学者的风险定义者地位。第二,“政治化”的风险议题建构,在《人民日报》艾滋病风险议题中,风险被当作“政治”问题来进行呈现,而“医学”语境下的艾滋病问题却很少进入媒体的视野。第三,复杂风险的简单归因,国外的相关报道呈现出典型的一元化归因模式,国内相关报道的归因虽然较为多样,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在无形之中弱化了艾滋病本身的传染风险和危险性行为者的感染风险。第四,风险的隐匿与遮蔽,报道展现出可控的风险图景,却很少呈现出风险沟通中各利益关系人的观点争锋。

谢真真[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体系之一,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经脉。汉字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系统性、分析性和表意性的特征。作为表意体系的汉字,它的超时空性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汉字识字教学活动是使汉字一代代流传下去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高效的识字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智力、语言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汉字的能力。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育从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群体以及汉字识字教材方面进行研究,并详细阐述研究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的意义,最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和意义,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简述研究内容与汉字识字教育的现状,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汉字识字教育的历程进行了探索。在汉字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方法层面上,介绍了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和汉字识字教学方法。对识字运动中的儿童识字和成人识字(包括妇女识字和青壮年识字)进行了描述。详细叙述了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部件识字等其他各种识字教学方法,简要介绍了各种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指出“六书”理论对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指导意义。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材的研究上,选取了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与《发展汉语(第二版)》《国语》《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这六套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这六套汉字识字教材生字表中的汉字进行字种与字量的统计分析。把六套教材的汉字字量与字种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六套教材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进行对比分析。在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教材研究方面,研制出三个新的字表,筛选出汉字识字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生僻字。提出适应新时代的汉字识字教育方法。在汉字学习与汉字识字教材编写、汉字识字教学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从识字教材、识字方法和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写出取得的成就对现行识字教育的借鉴意义,提出改进识字教学不足之处的方法。

王佳[6](2019)在《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自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以来,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其最突出的特征包括出生率持续偏低、死亡率居高不下和外来移民人口补偿能力显着减弱三个方面。受此影响,俄罗斯人口持续多年出现负增长,全国人口总数逐年下滑。此次人口危机因其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久,影响程度之深,已经成为事关俄罗斯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性问题,引起了俄朝野各界的普遍高度关注。当代俄罗斯的人口形势是在全球人口向现代化发展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形成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欧美国家为首的世界各国人口纷纷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转变,传统的多子女大家庭模式逐步被少子女的现代家庭模式取代,居民生育意愿显着下降,人口生育水平降至自然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增长趋缓甚至步入负增长阶段。在全球人口转变的背景下,俄罗斯的人口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向现代人口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它既受到了俄人口发展历史上形成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差异等传统人口因素的影响,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转型时期的激进改革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冲击则是此次人口危机的助推器,不仅加快了危机爆发的进度,也增强了危机蔓延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并加重了它的灾难性后果。为摆脱日益严峻的人口形势,俄政府出台了包括鼓励居民生育、降低人口死亡率和吸引外来移民在内的一系列应对人口危机的配套措施,旨在扭转持续多年的人口负增长趋势,同时增强外来移民对人口再生产的补偿能力。上述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俄罗斯人口总数自2010年起恢复增长。2013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人口出现了自苏联解体以来的首次自然增长。尽管近年来人口危机的状况有所缓和,但就目前人口形势来看,俄罗斯未来面临的人口问题依旧严峻。居民生育意愿仍然偏低,无法保证维持人口数量稳定所需的出生率水平。随着上世纪90年代人口危机最严峻时期出生的女性逐渐步入生育年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育龄女性数量将面临显着减少的局面,人口出生率预计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人口死亡率水平尽管有所回落,但与大部分欧美国家相比依然处于高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口死亡率难以出现较明显的下降,俄罗斯人口自然负增长的规模很可能将持续扩大。在外来移民对人口自然损失的补偿能力难有实质性提升的背景下,当代俄罗斯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增长的前景仍不容乐观。本论文的研究以当代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严峻形势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人口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及俄政府应对危机的主要措施,并对其实施成效和不足进行评价。同时,通过比较并借鉴世界同类国家应对人口问题的经验,为俄罗斯摆脱人口危机提出可行建议,并对俄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做出预测。论文由绪论、四章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思路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一章对俄罗斯的人口发展历史进行回顾,论述了旧俄时期和苏维埃时期俄罗斯人口的主要发展阶段;第二章重点分析了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严峻形势,从低出生率、高死亡率和日益减弱的移民人口补偿能力三个方面,着重对人口危机的具体表现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从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入手,详细探讨了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产生的原因;第四章重点分析了俄罗斯政府实施的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和增强移民吸引力等应对人口危机的主要措施,并对相关措施的成效和不足进行了评价。结语部分论述了俄罗斯人口的发展前景,并就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解决尝试提供可行性建议。人口危机的解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难以一蹴而就。一方面,受人口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单纯依靠人口自身的再生产能力,已经很难维持人口数量的动态平衡。因此,俄罗斯应更加重视外来移民的人口替代效应,充分发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着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移民环境,进一步加大引进外来移民的力度,秉承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人口交流,充分利用邻国的人口资源禀赋,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在吸引外来国际移民的同时,优化整合国内人口资源配置,推动区域间人口流动同样可作为俄罗斯应对人口问题的可行途径。另一方面,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居民的家庭、婚姻和生育观念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多样性影响下发生了现代化转变。因此,俄政府应从文化和价值观层面入手,健全有利于人口发展的长效机制,更加重视培养居民对待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感,提高家庭在社会舆论及居民思想观念中的威望,从根本上引导社会环境向有利于家庭和生育的方向转变。总体而言,鉴于俄罗斯未来依旧严峻的人口发展形势,俄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人口和移民政策的财政投入,为应对人口危机措施的落实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保障。因此,经济发展才是未来俄罗斯解决人口危机的最根本途径。

杨秋颖[7](2019)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与健康教科书是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地反映体育与健康学科内容的教学活动文本,是体育学科实现“立德树人”、“健身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实施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品德、能力的培养及运动技能、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的获得具有重要价值。2016年8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文件,国家层面教材建设相关政策的首次确立为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尤其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推动了新一轮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工作的开展。但当前我国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在实践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并不乐观,信息技术蓬勃发展致使静态化纸质文本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学生的阅读需求,且在基础教育阶段教科书编制缺乏系统理论框架指导的前提下,如何改进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编写质量和如何将信息科技手段引入教科书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博士论文以“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理论研究”为题,旨在探索与构建指导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理论框架,并从现代信息技术与教科书融合的视角探讨增强现实技术运用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开发流程,从而为新时代背景下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编制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借鉴。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系统文献综述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首先,在辨析体育与健康教科书概念以及梳理国内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从理论基础、理念指导、框架结构、内容选择、内容呈现、与增强现实技术融合6个方面构建指导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理论框架;其次,探讨教育学、认知心理学和体育与卫生学领域的理论观点对教科书编制的启示,分析核心素养理念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对教科书编制的要求;再次,比较国内三个版本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在框架结构、内容选择、内容呈现上的特征,并分析与借鉴美国体育教科书的优良经验;最后,系统分析国际领域教科书与增强现实技术融合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增强现实技术运用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开发流程。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研究从理论框架构建的6个方面进行研究,所得结论如下:一、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理论基础包含教育学领域的泰勒原理、知识结构教学论、发现学习法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领域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同化理论和多媒体学习理论;体育与卫生学领域的儿童青少年体能发育特征、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和动作技能分类与发展模型。这些理论观点对教科书的编制思路、内容选择与呈现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二、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编制应依循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发展、国内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时代教育理念,在此理念导向下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应具备如下特征:具有鲜明的编制理念、特色和功能;符合学生身体、心理、认知、体能、运动技能的发展规律和特征;框架结构搭建要兼顾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识思路发展;选择具备学科和核心素养发展双重价值的内容;内容呈现应以问题为导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并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体现开放性、过程性和情境性。三、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由外部和内部结构组成,编制过程中的外部框架搭建包括导学系统、核心系统和助学系统三个方面;内部结构反映在目录的设计上,目录的章、节标题要能够反映出编制团队对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识思路的设计,在编制过程中可呈现以运动项目分类、以发展综合运动技能、以体力活动金字塔和与健康相关的体适能为主线的结构特色。四、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中内容选择应以我国常规的运动技能类和健康知识类内容为主,引入户外生存、探险类运动,舞蹈或表演类运动,以培养学生适应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表达能力、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注意学段内容之间的独立和衔接,小学阶段以发展基本动作技能的内容为主,游戏贯穿始终,初中阶段强调比赛游戏中的动作技能应用,掌握各种运动情境中的运动概念和策略。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内容选择依循的6条原则为:遵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础上的本土传承与国际借鉴;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与生活化;体现“体育”与“健康”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挖掘方法性和价值性知识;追求跨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与迁移;加强体育与健康领域科研成果的指导与渗透。五、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内容呈现需重视图表的功能分析、类型选择和数量分配;重视栏目的功能分析、名称设置和形式选择;重视课外练习与评价的功能分析、内容选择和形式设计;重视文字表述的表达方式、叙述视角和用语方式。六、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开发流程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明确并梳理与运动项目相关的知识;其次,整合理论基础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元素,深度剖析内容和呈现方式;最后,设计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程序的开发步骤——选择云服务、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选择增强现实技术开发包,选择交互方式和跟踪注册技术,创建虚拟内容资源库。最终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增强现实应用程序的预想使用方法为:启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的应用程序,当摄像头扫描到教科书中的已设标记时,会在屏幕中叠加虚拟数字资源,通过操作与交互,使学习变得立体、生动、有趣。

玛依拉·尼牙孜[8](2018)在《新疆东疆、南疆57所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开展现状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新疆东疆、南疆两疆域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教育资源建设情况、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以及对机构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分析,发现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影响发展制约因素,为今后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两地区57所基层医疗机构和辖区内770户社区居民进行定量问卷调查;收集整理各机构年度工作总结以及采用访谈法深入了解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和工作难点。结果:(1)定量研究结果显示:2015年D市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654人,其中专职健康教育人员占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17.74%;非专职健康教育人员占50.76%;每所机构平均健康教育活动场地面积为56.04㎡,占公共卫生业务用房面积的21.93%;健康教育支出占公共卫生支出的3.02%;每所机构平均发放健康教育折页7种,健康教育小册子11种,健康教育处方5种,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7种,播放次数53.9次;平均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42.3次,公众健康咨询活动13.1次,个体化健康教育活动26种;每所机构宣传栏平均更换期数为10.8期;平均每所机构设置宣传栏10个;设置汉语言宣传栏5.1个,民族语言宣传栏4.3个;每所机构均开展了12种健康主题日宣传活动。2015年N县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219人,其中专职健康教育人员占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17.71%;非专职健康教育人员占54.34%;每所机构平均健康教育活动场地面积为130.69㎡,占公共卫生业务用房面积的19.55%;健康教育支出占公共卫生总支出的0.92%;每所机构2015年平均发放健康教育折页11.4种,健康教育小册子10.1种,健康教育处方8.9种,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8.3种,播放次数31.1次;平均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32.8次,公众健康咨询活动21.2次,个体化健康教育活动10.7种;每所机构宣传栏平均更换期数为16期;平均每所机构设置宣传栏28.7个;设置汉语言宣传栏11.6个,民族语言宣传栏19个;每所机构均开展了12种健康主题日宣传活动。(2)定性研究结果显示:D市、N县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主次形式中健康教育宣传是关键活动,特殊人群与疾病的健康教育是重要活动,健康教育的监督与考核和其他健康教育活动是次要活动。(3)人群调查研究显示:D市、N县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1.28%和56.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地区(χ2=45.451,P<0.01)、性别(χ2=47.306,P<0.01)、年龄(χ2=21.212,P<0.01)、民族(χ2=100.106,P<0.01)、文化程度(χ2=131.133,P<0.01)、职业(χ2=100.732,P<0.01)等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知识得分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552,P<0.01)、年龄(OR=0.105、0.211、0.227、0.187,P<0.05)、民族(OR=3.615,P<0.01)和文化程度(OR=0.223、0.234、0.276、0.357、0.459,P<0.05)是健康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D市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为88.6%,N县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为85.5%。结论:新疆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逐渐向规范化转变,但依旧存在管理、人员配置、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健康观念有待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长效的工作机制,加大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提高人员整体素质。为了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着力改善居民的健康观,针对各地区居民的特点积极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分析影响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朱飞[9](2018)在《框架理论视域下的“艾滋病日”报道研究 ——以(1988-2017)《人民日报》为例》文中指出艾滋病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公共卫生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除了影响着人们对艾滋病的理解外,更影响着人们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的意识和行为。自1988年12月1日第一个“世界艾滋病日”确立至今,新闻媒体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对艾滋病的报道频数往往更高、报道的价值取向也更具有代表性。本文以《人民日报》1988-2017年在“世界艾滋病日”期间(11月30日-12月2日)有关艾滋病议题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以及文本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对《人民日报》在“世界艾滋病日”期间艾滋病议题的报道框架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在第一章中,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框架理论以及艾滋病报道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研究分析;在第二章中,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三十年来报道的数量、报道的版面、报道的地域、报道的主题、报道的体裁、报道的消息来源进行量化分析,在宏观上得出《人民日报》艾滋病日报道的变化特点;在第三章中,进一步运用文本分析法通过细致的考察来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展现出报道框架的特点。研究发现:以2003年为报道框架的“时间拐点”,《人民日报》艾滋病日报道框架从1988-2002年间的议题建构偏差到2003-2017年间逐步步入科学人性化,艾滋病日报道还存在着“报道兴趣减退”、“艾滋病患者/病毒感染者个体形象模糊”的问题。《人民日报》在今后的报道中要注重在平台上吸引读者、在内容上满足读者、在感情上凝聚读者,切实提升党媒的影响力,承担党媒的社会责任。

张昕[10](2017)在《凤凰网同性恋报道的内容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同性恋群体长久以来游走在主流社会的边缘地带,他们的存在一直是灰色的姿态,而近年来媒体报道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同性恋者的身影,他们正在浮出水面,走进大众的视野。一直以来,他们在主流社会中的接纳度和自我认同感都很低,这跟主流社会对他们的看法直接相关。由于种种背景,同性恋者在大众视野中的形象一直无法摆脱艾滋病、伦理包袱等等饱受争议的影子,因此,研究媒体上关于同性恋者的报道成为一种必要。关于同性恋群体的媒体形象建构,长久以来都不受到媒体从业者的注意,正因为同性恋群体是少数的弱势群体,大众与同性恋群体的直接接触较少,了解程度较低。媒体报道对大众对其的认知就有更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目前主流媒体在处理关于同性恋的报道中尚存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凤凰网这家较为权威的媒体中同性恋话题的报道文本的解读发现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发现出现这样的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促进媒体改进报道方法,做出更加公正的报道。本文对凤凰网2007——2016年这十年间的同性恋主题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在这十年间同性恋这在报道中是怎样被再现的,十年间的报道出现了何种变化,并且通过分析报道中各个要素的呈现方式来深入了解凤凰网在进行媒体再现的时候对同性恋群体所包含的隐含态度,以及探究造成这些再现结果和变化背后的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凤凰网对同性恋者这十年来的报道让更多的大众认识了这一群体,发出了媒介应有的声音,凤凰网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报道基本上遵循了客观公正的原则,但仍然存在负面报道比重过重,形象再现存在污名化倾向,过分突出报道的娱乐性和爆炸性而有意夸大其负面形象和报道有失真实的情况存在。在再现同性恋者群体时存在性别比例失衡的情况,容易给大众造成误导。

二、历年来预防艾滋病日主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历年来预防艾滋病日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2019年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综述
        1.3.1 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综述
        1.3.2 国内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径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艾滋病的概念
        2.1.2 联防联控的概念内涵
        2.1.3 项目的定义
        2.1.4 项目管理的内涵
        2.1.5 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
    2.2 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2.2.1 项目风险的分析
        2.2.2 项目风险的评估
        2.2.3 项目风险的管控
第三章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3.1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概况
    3.2 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的组织保障
    3.3 艾滋病联防联控的主要措施
        3.3.1 推动艾滋病联防联控广覆盖
        3.3.2 积极开展与越南双边交流合作
        3.3.3 加强跨境流动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干预
        3.3.4 广泛开展边境地区艾滋病健康宣传工作
    3.4 艾滋病联防联控的存在问题分析
        3.4.1 基层执行单位组织机构尚未完善
        3.4.2 两国政府间的联防联控管理存在政策障碍
        3.4.3 两国基于边境地区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与协调有待加强
        3.4.4 基于跨境婚姻的艾滋病检查机制尚未建立
        3.4.5 边境地区重点干预对象对艾滋病的防控意识欠缺
        3.4.6 边境地区艾滋病高风险人群活动更富隐蔽性
        3.4.7 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第四章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潜在关键风险要素的识别与评估
    4.1 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的背景概述
    4.2 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的范围三角
        4.2.1 项目时间进度安排
        4.2.2 项目经费投入
        4.2.3 项目风险管控目标
    4.3 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4.4 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要素识别
        4.4.1 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来源分析
        4.4.2 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要素的识别
    4.5 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潜在关键风险要素的评估
        4.5.1 潜在关键风险要素评估的原则
        4.5.2 潜在关键风险要素评估的方法
        4.5.3 潜在关键风险要素评估的过程
        4.5.4 潜在关键风险要素评估的结果
第五章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潜在关键风险要素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5.1.1 建立项目风险管理的理念
        5.1.2 健全项目执行的基层组织管理机构
        5.1.3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支持政策措施
        5.1.4 加大边境地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培训
        5.1.5 加强对重点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
        5.1.6 加强边境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5.1.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2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潜在关键风险要素管理的对策建议
        5.2.1 面向艾滋病感染者提供就业岗位
        5.2.2 增强社会包容性
        5.2.3 増强普通民众艾滋病防控意识
        5.2.4 健全完善项目的组织管理
        5.2.5 提高艾滋病感染者思想认识
        5.2.6 打造中越卫生健康共同体
    5.3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保障
        5.3.1 建立两国政府间合作机制
        5.3.2 建立项目管理办公室
        5.3.3 建立项目经费的保障制度
        5.3.4 完善项目风险的绩效评估机制
        5.3.5 建立基于项目风险管理的奖惩制度
        5.3.6 建立艾滋病感染者跨境流动的跟踪管理服务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2)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㈠理论意义
        ㈡实践意义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㈠对“女犯”的解读
        ㈡对“女监”的界定
    三、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㈠研究成果概述
        ㈡研究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的几个阶段
    第一节 新中国女犯改造事业的初创与停滞
        一、建国早期女犯改造的初创阶段
        ㈠关押机构“大集中小分散”
        ㈡管理手段强硬
        二、文革时期女犯改造的停滞阶段
        ㈠文革前的社会背景
        ㈡冲击与亮点并存——“开门改造”试点
    第二节 新中国女犯改造事业的恢复与重振
        一、改革开放后女犯改造的恢复阶段
        ㈠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情况
        ㈡改革开放后的法制与监狱工作恢复
        二、20世纪80年代开始女犯改造的重振阶段
        ㈠从数据看女犯改造形势已发生变化
        ㈡从管理看分类改造已形成
    第三节 新中国女犯改造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一、21世纪女犯改造的改革阶段
        ㈠整合资源为女犯改造服务
        ㈡加大对女犯的文化教育比重
        二、新时代女犯改造的创新阶段
        ㈠打造上海特色的女犯改造品牌
        ㈡研发具有可推广性的女犯评估量表
第二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指导思想的变迁与体现
    第一节 以惩治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与体现
        一、以惩治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
        ㈠旧上海侵犯女性人格尊严的思想
        ㈡20世纪50年代改造旧时代的运动思想
        二、惩治思想在上海女犯改造中的体现
        ㈠女犯关押机构未形成独立监狱设置
        ㈡看守人员未形成专业化队伍
        ㈢改造手段与男犯基本无异
        ㈣携带儿童服刑的特权逐渐被剥夺
        ㈤对孕产妇女犯的规定趋于规范
    第二节 以管理安全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与体现
        一、以管理安全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
        ㈠划分警戒度的监狱管理理念
        ㈡以分类促安全的监狱管理理念
        二、管理安全思想在上海女犯改造中的体现
        ㈠严峻社会形势带来的新要求——安全底线
        ㈡管理手段之新尝试——宽严相济
        ㈢文化改造之初体验——人文关怀
    第三节 以再社会化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与体现
        一、以再社会化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
        ㈠再社会化改造的思想理念
        ㈡罪犯再社会化改造的发展历程
        二、再社会化为主的思想在上海女犯改造中的体现
        ㈠与地区衔接促进监所内外联动
        ㈡将“循证矫正”理论引入女犯改造
        ㈢实践“个体定制化”改造方式
        ㈣探索民警与女犯“同频共振”
第三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的内容变迁
    第一节 政治改造的变迁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政治改造
        ㈠20世纪50年代初期改造反革命为主要目标
        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为主要目标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政治改造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政治改造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政治改造
    第二节 监管改造的变迁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监管改造
        ㈠监管工作有较为规范的制度支撑
        ㈡出现了分类管理的雏形
        ㈢监管和教育工作界限不明朗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监管改造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监管改造
        ㈠在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基础上注重人性化
        ㈡女犯整体结构的变化导致手段变革
        ㈢变性人之殇——监管改造面对的新形势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监管改造
        ㈠民警管理工作规范度提升层级
        ㈡女犯管理模式在稳定中求变革
        ㈢通过狱务公开检验女犯监管改造工作成效
    第三节 教育改造的变迁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教育改造
        ㈠以女犯思想动态的掌握为核心
        ㈡以文化教育为重要内容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教育改造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教育改造
        ㈠以普及法律常识教育为媒介
        ㈡重视综合素质提升
        ㈢以“个别谈话”解决个体问题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教育改造
        ㈠通过系列读书活动提高整体文化素质
        ㈡“高低并轨同行”提升个体女犯学历
        ㈢开展精品技术教育
    第四节 劳动改造的变迁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劳动改造
        ㈠女犯劳动改造强度大
        ㈡以生产效能为主要评价标准
        ㈢劳动改造与其他改造手段高度熔合
        二、文革时期的上海女犯劳动改造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劳动改造
        ㈠准确定位适合女犯的劳动项目
        ㈡“监企分离”适度改变女犯劳动改造方向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劳动改造
        ㈠以生产安全为衡量劳动改造的红线和底线
        ㈡质量控制成为核心环节
        ㈢将女犯技能培训与劳动改造紧密结合
    第五节 文化改造的变迁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文化改造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文化改造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文化改造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文化改造
        ㈠以亲情专题系列教育为抓手
        ㈡以警囚互动为形式
        ㈢以科学评估为前提
第四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的环境变迁
    第一节 女犯改造之法律环境的变迁
        一、女犯减刑、假释等权利的变迁
        ㈠减刑假释法律制度的变迁
        ㈡女犯减刑假释执行情况的变迁
        二、女犯通信、会见权利的变迁
        ㈠基本通信、会见制度逐渐规范
        ㈡资源共享搭建特殊会见平台
        ㈢通讯模式电子信息化
        三、女犯探家、安置权利的变迁
        ㈠“周末监禁”、探家等回归前的探索与尝试
        ㈡通过安置政策确保顺利回归
        四、女犯其他法律权利的变迁
        ㈠申诉、控告权利得到法律保护
        ㈡法律援助保障女犯权益
        ㈢保护狱内的其他合法权利
        ㈣关注外籍女犯合法权利保护
        五、女犯深挖工作的变迁
    第二节 女犯改造之生活卫生环境的变迁
        一、女犯伙食条件变迁
        二、女犯医疗卫生条件变迁
        ㈠女犯医疗机构专业化
        ㈡对重点时间段和重点病犯的管理不断加强
        ㈢规范疾病预防和病情档案整理工作
        三、女犯生活和生产条件变迁
        四、女犯囚被服、作息时间变迁
    第三节 女犯改造之管理环境的变迁
        一、警戒条件的变迁
        ㈠提高监狱二大门科技水平以加强警戒
        ㈡监管信息技术化的实现为警戒工作护航
        ㈢加强对重大事件的组织策划和管理
        ㈣集约警务与增强责任意识并举
        二、应急条件的变迁
        ㈠应急预案演习种类不断完备、形式更加科学
        ㈡通过单位联动进行应急预案演练
        ㈢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中的单元格
        三、惩戒条件的变迁
        四、证据保全条件的变迁
    第四节 女犯改造之管理者环境的变迁
        一、女犯改造管理者的变迁
        ㈠监狱管理者来源正规化
        ㈡监狱管理者工作制度详细化
        ㈢监狱管理者培养机制化
        二、女犯改造科研环境的变迁
第五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的思考
    第一节 女犯改造变迁的动力
        一、政治是女犯改造变迁的原动力
        ㈠国家的政治走向决定女犯改造的政策指导方向
        ㈡国家的政治变革引起女犯改造的重要变化
        ㈢国家的重大政治事件可能引发女犯改造方式的变化
        二、经济为女犯改造变迁提供物质基础
        ㈠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女犯改造的物质条件
        ㈡国家的经济进步促进女犯改造的物质环境改善
        ㈢国家的经济政策变革可能造成女犯改造具体措施的改变
        三、法制为女犯改造变迁提供规则支持
        ㈠国家的法制精神是女犯改造的制度渊源
        ㈡国家的法制原则是女犯改造原则的形成依据
        ㈢国家的重大法制事件可能引起女犯改造制度的变化
        四、文化为女犯改造变迁提供精神助力
        ㈠国家的文化底蕴是女犯改造的精神基础
        ㈡国家的文化氛围制约女犯改造的变迁速度
        ㈢国家的文化进步是女犯改造变迁的起点
    第二节 女犯改造变迁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一、女犯改造变迁的三大特点
        ㈠在法制层面比男犯相对宽松
        ㈡在改造手段上比男犯更多样
        ㈢在文化领域比男犯更易受影响
        二、主要原因分析
        ㈠政治改造上把女性社会责任融入
        ㈡监管改造上能兼顾女性生理特点
        ㈢教育改造上与女性特色贴近匹配
        ㈣劳动改造上向培养适宜女犯的实用技能倾斜
        ㈤文化改造上用女性元素构建氛围
    第三节 女犯改造变迁历史带来的启示
        一、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反思
        ㈠社会文化决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㈡女性法律地位的提升是社会地位提升的体现
        ㈢女犯改造的进步依赖于女性整体社会地位的提升
        二、对女犯改造的启示
        ㈠改造精神上注重树立培育自立女性的矫治理念
        ㈡改造原则上注重形成有利于女犯回归的矫治目标
        ㈢改造手段上注重建立符合当地发展的矫治模式
        ㈣预防警囚“互害”模式的产生
        三、对女性犯罪预防的启示
        ㈠从“女权主义”分析女性犯罪原因
        ㈡改变女性的依附从属地位
        ㈢增强女性的个人能力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HIV/AIDS患者的非理性认知及其社会工作干预 ——基于南昌市J医院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学科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方法
        1.5.2 资料分析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核心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
        2.3.1 国外大众对艾滋病认知的研究
        2.3.2 国内大众对艾滋病认知的研究
        2.3.3 HIV/AIDS患者对艾滋病认知的研究
        2.3.4 艾滋病的社会工作相关研究
        2.3.5 文献评述
3 HIV/AIDS患者的非理性认知研究
    3.1 HIV/AIDS患者的非理性认知量化研究
        3.1.1 资料来源
        3.1.2 统计方法及结果
    3.2 HIV/AIDS患者的非理性认知质性研究
        3.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2 深度访谈的运用
        3.2.3 HIV/AIDS患者普遍存在非理性认知
        3.2.4 HIV/AIDS患者非理性认知的表现
        3.2.5 HIV/AIDS患者非理性认知的根源
        3.2.6 HIV/AIDS患者非理性认知的危害
    3.3 研究总结
4 HIV/AIDS患者非理性认知的社会工作
    4.1 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4.2 社会工作介入理论分析
    4.3 小组工作计划的制定
        4.3.1 小组名称
        4.3.2 小组特征
        4.3.3 小组成员的选取
        4.3.4 小组目标
        4.3.5 社会工作者在小组中的角色
    4.4 小组活动的预计困难及对策
    4.5 小组活动计划实施的过程
        4.5.1 接纳自己,接纳他人
        4.5.2 拥抱健康,正确治疗
        4.5.3 消除歧视,一路同行
        4.5.4 回顾分享,展望未来
    4.6 小组工作的评估
        4.6.1 小组工作过程评估
        4.6.2 小组工作结果评估
    4.7 小组工作的反思
5 总结与反思
    5.1 总结
    5.2 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小组活动记录表
    附录3 小组活动承诺书
    附录4 非理性信念问卷

(4)艾滋病风险议题的媒体建构 ——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理论基础
        (一)风险社会
        (二)风险沟通
        (三)框架理论
    三、文献综述
        (一)风险议题的媒体建构研究
        (二)艾滋病报道研究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样本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问题
第一章 内容分析下的艾滋病风险议题
    第一节 艾滋病风险报道的形式特征
        (一)议题关注度有所下降
        (二)从宏观角度塑造严肃议题
        (三)事实为主、观点为辅
    第二节 艾滋病风险报道的内容特征
        (一)权威的风险定义者
        (二)多元的风险内容
第二章 风险议题框架下的艾滋病风险议题
    第一节 风险议题框架的细分原则
        (一)风险议题的具体内容
        (二)风险议题的分类标准
    第二节 风险议题框架的整体特征
        (一)风险议题框架的使用情况
        (二)主导风险议题框架的使用情况
    第三节 风险议题框架的历时特征
        (一)风险事态议题框架的使用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
        (二)风险调控议题框架的使用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
        (三)风险反思议题框架的使用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
    第四节 风险反思议题的具体取向
        (一)风险信号与风险反思议题框架
        (二)风险反思议题的关注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闻通用框架下的艾滋病风险议题
    第一节 新闻通用框架的细分原则
        (一)新闻通用框架的具体内容
        (二)新闻通用框架的分类标准
    第二节 新闻通用框架的整体特征
        (一)新闻通用框架的使用情况
        (二)主导新闻通用框架的使用情况
    第三节 不同风险议题下的新闻通用框架
        (一)风险事态议题下的新闻通用框架
        (二)风险调控议题下的新闻通用框架
        (三)风险反思议题下的新闻通用框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闻结构框架下的艾滋病风险议题
    第一节 文本组织框架下的艾滋病风险议题
        (一)文本组织框架的分类标准
        (二)文本组织框架的使用情况
    第二节 报道主题框架下的艾滋病风险议题
        (一)报道主题框架的分类标准
        (二)报道主题框架的使用情况
    第三节 归因框架的具体取向
        (一)艾滋病风险议题的归因框架
        (二)国外艾滋病报道的归因框架
        (三)国内艾滋病报道的归因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艾滋病风险议题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权威信源的强化使用
    第二节 “政治化”的风险议题建构
    第三节 复杂风险的简单归因
    第四节 风险的隐匿与遮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识字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历程探索
第二节 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一、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
        (一) 成人识字
        (二) 儿童识字
    二、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一) 集中识字法
        (二) 分散识字法
        (三) 集中法与分散法相结合
        (四) 其他识字方法
        (五) “六书”理论对识字教学法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统计分析
        (一) 小学语文人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二) 小学语文苏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三)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四) 《发展汉语(第二版) 》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五) 《国语》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六) 《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二、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对比分析
        (一) 识字教材识字量的对比分析
        (二) 识字教材识字字种的对比分析
        (三) 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字种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对比分析
        (四) 各汉字识字教材字种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常用字表》的对比研究
第四节 识字教材研究分析的意义
    一、对汉字识字教材编写的意义
        (一) 为教材编写识字量的多少提供参考
        (二) 为教材编写识字字种、字序的选择提供参考
        (三) 使汉字教材的编写在字种选择上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二、对汉字识字方法的借鉴意义
    三、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一、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影响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成就
        (二) 识字教学方法方面的成就
        (三) 师资的进步
        (四) 成就的影响及借鉴价值
    二、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不足
        (二) 识字方法方面的不足
        (三) 师资方面的不足
        (四) 不足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
    三、硕士论文
    四、研讨会和科研成果汇编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论文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 俄罗斯人口发展历史概述
    第一节 旧俄时期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苏维埃时期的俄罗斯人口发展状况
        一、苏维埃时期的俄罗斯人口发展概述
        二、苏维埃时期俄罗斯人口发展的历史阶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严峻形势
    第一节 当代俄罗斯的人口发展概述
    第二节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具体表现
        一、人口出生率持续偏低
        二、人口死亡率居高不下
        三、外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日益减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人口发展的历史结构原因
        一、育龄人口数量阶段性减少导致人口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
        二、人口性别构成严重失衡制约人口再生产的良性运行
        三、人口年龄结构日益老化造成死亡率水平的控制难度增加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原因
        一、家庭生活水平下降抑制居民生育意愿
        二、居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降低导致人口健康状况恶化
        三、经济实力衰退造成高技能人才大量流失
    第三节 文化和价值观原因
        一、家庭、婚姻和生育观念转变导致居民生育意愿下降
        二、不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死亡观念成为高死亡率的重要诱因
        三、民众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制约移民吸引力的提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政府应对人口危机的措施及绩效分析
    第一节 刺激居民生育意愿提高人口出生率水平
        一、出台刺激人口生育意愿的物质激励措施
        二、为女性兼顾家庭责任与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协助家庭改善居住条件,为居民落实生育意愿提供住房保障
        四、宣传重视家庭和生育的传统价值观
    第二节 改善居民健康状况降低人口死亡率水平
        一、提高医疗保健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二、推行控烟、限酒和禁毒等措施
        三、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提高移民吸引力增强外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
        一、根据移民现状与移民需求,适时调整移民政策定位
        二、刺激境外侨胞回归意愿,主动吸引侨胞回迁
        三、大力吸引高技能移民
        四、优先吸纳独联体地区移民
        五、培育包容的移民环境,促进移民融合
    第四节 人口危机应对措施的绩效分析
        一、提高出生率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二、降低死亡率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三、增强移民吸引力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7)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一)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对体育学科教科书的编制提出新要求
        (二)现代信息化技术促进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多元化发展
        (三)关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研究层面仍存在亟待探索的课题
        (四)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研究进展
    一、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内涵与外延的辨析
        (一)教科书的本质
        (二)教科书的功能
        (三)教科书的结构、本质、功能的关系
        (四)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概念、结构、功能及其与教材的关系
    二、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历史变迁与演变的研究
        (二)关于不同版本体育与健康教科书比较分析的研究
        (三)关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内容分析的研究
        (四)关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功能与作用分析的研究
        (五)关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使用现状的研究
        (六)关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其他内容研究
        (七)文献述评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三、教科书与增强现实技术融合的研究现状
        (一)增强现实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二)系统文献综述法详述
        (三)文献筛选和研究质量评估结果
        (四)中小学阶段教科书与AR技术融合研究的共性特征
        (五)AR技术教科书应用程序/系统的开发与使用
        (六)对AR技术教科书应用程序/系统的评价
        (七)AR技术教科书应用程序/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八)小结
第三章 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学理论
        (一)拉尔夫·泰勒原理及其对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启示
        (二)布鲁纳的知识结构教学和发现学习法对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启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启示
    二、认知心理学理论
        (一)让·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启示
        (二)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及衍生理论对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启示
        (三)理查德·梅耶多媒体学习及相关理论对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启示
    三、体育与卫生学理论
        (一)儿童青少年体能发育的整体特征
        (二)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三)儿童青少年动作技能分类与发展模型
        (四)儿童青少年体能、动作技能发展特征对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启示
    四、小结
第四章 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依循的宏观理念
    一、新时代的教育理念
        (一)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二)基于学科本质和价值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修订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启示信息
        (二)各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揭示的启示信息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理念和策略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理念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策略
    四、小结
第五章 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框架结构
    一、中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外部结构—框架分析
        (一)中美四个版本教科书的框架构成分析
        (二)中美教科书框架的比较与借鉴
    二、中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内部结构—目录分析
    三、小结
第六章 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中的内容选择
    一、从国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获取内容选择的启示
        (一)各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习内容的解读与分析
        (二)各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内容特征对内容选择的启示
    二、国内三个版本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内容选择特征分析
        (一)运动技能类内容选择特征分析
        (二)健康知识类内容选择特征分析
        (三)体能类内容选择特征分析
        (四)小结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内容选择原则
        (一)遵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础上的本土传承与国际借鉴
        (二)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与生活化
        (三)体现“体育”与“健康”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四)挖掘核心素养指向下的方法性和价值性知识
        (五)追求跨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与迁移
        (六)加强体育与健康领域前沿成果的指导与渗透
第七章 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中的内容呈现
    一、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图表分析
        (一)图表的类别与数量
        (二)图表的功能
        (三)教科书中图表设计需考虑的因素
    二、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栏目分析
        (一)华东师大版教科书的栏目分析
        (二)人教版教科书的栏目分析
        (三)河北教育版教科书的栏目分析
        (四)美国人体运动版教科书的栏目分析
        (五)教科书中栏目设计需考虑的因素
    三、教科书的课外练习与评价分析
        (一)教科书中课后学习评价与复习题分析
        (二)教科书中课外练习与活动分析
        (三)教科书中课外练习与评价设计需考虑的因素
    四、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文字表述分析
第八章 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与增强现实技术融合的探索
    一、教科书与增强现实技术融合研究的案例分析
    二、与AR技术融合的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具备的优势特征
        (一)提供丰富的视、听、触觉学习资源
        (二)形成交互、互动式的学习方式
        (三)虚拟对象与学习内容密切关联
        (四)创建沉浸式混合学习环境
    三、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AR技术的应用时机
        (一)肢体动作类运动项目的内容学习
        (二)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内容学习
        (三)体育比赛、游戏规则的内容学习
        (四)体育品德培养的内容学习
    四、体育与健康教科书融合AR技术的编制与开发流程—以跆拳道运动项目为例
        (一)明确跆拳道项目相关的知识
        (二)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呈现分析
        (三)跆拳道学习内容与AR技术融合的应用程序开发步骤
    五、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活动和成果

(8)新疆东疆、南疆57所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开展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调查机构
        1.2 调查人员
        1.3 样本含量
    2 研究内容
        2.0 总体框架
        2.1 主要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方式
        3.2 资料处理
    4 质量控制
        4.1 调查表设计阶段
        4.2 调查实施阶段
        4.3 资料收集与录入阶段
    5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5.1 定量资料
        5.2 定性资料
结果
讨论
对策和建议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框架理论视域下的“艾滋病日”报道研究 ——以(1988-2017)《人民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艾滋病日”报道框架的形式类目分析
    第一节 类目建构
    第二节 报道数量
    第三节 报道版面
    第四节 报道地域
    第五节 报道主题
    第六节 报道体裁
    第七节 报道消息来源
第三章 “艾滋病日”报道框架的文本建构分析
    第一节 标题建构
    第二节 图片呈现
    第三节 人物描写
    第四节 修辞表达
    第五节 环境建构
第四章 “艾滋病日”报道框架的呈现
    第一节 艾滋病日报道框架演变的“时间拐点”
    第二节 1988-2002年艾滋病日报道框架的呈现
    第三节 2003-2017年艾滋病日报道框架的呈现
第五章 “艾滋病日”报道的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 报道呈现“出现-达到顶点-减退”的周期模式
    第二节 艾滋病患者/病毒感染者的个体形象模糊
    第三节 《人民日报》在艾滋病日报道中的优化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10)凤凰网同性恋报道的内容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凤凰网同性恋报道现状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报道数量与报道体裁
    第二节 报道主题与报道来源
    第三节 版面分布与地域分布
    第四节 报道标题分析
第二章 凤凰网同性恋报道话语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主题内容分析
    第二节 情感倾向分析
    第三节 人物形象分析
    第四节 同性恋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凤凰网同性恋主题报道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同性恋报道所处的社会语境
    第二节 凤凰网所担当的角色
第四章 对凤凰网同性恋报道中现存问题的建议
    第一节 提升媒体从业者对待同性恋的宽容度
    第二节 恰当选取报道对象并正确引导受众认识同性恋现象
    第三节 邀请同性恋人士给予报道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历年来预防艾滋病日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2019年度为例[D]. 蒙强. 广西大学, 2021(12)
  • [2]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研究(1949-2019)[D]. 陈珏.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3]HIV/AIDS患者的非理性认知及其社会工作干预 ——基于南昌市J医院的调查[D]. 张东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4]艾滋病风险议题的媒体建构 ——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个案[D]. 乔珂. 兰州大学, 2020(01)
  • [5]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D]. 谢真真.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6]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D]. 王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 [7]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编制的理论研究[D]. 杨秋颖.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新疆东疆、南疆57所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开展现状调查分析[D]. 玛依拉·尼牙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1)
  • [9]框架理论视域下的“艾滋病日”报道研究 ——以(1988-2017)《人民日报》为例[D]. 朱飞. 苏州大学, 2018(01)
  • [10]凤凰网同性恋报道的内容分析研究[D]. 张昕. 沈阳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历年艾滋病防治日主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