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P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

TURP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

一、TURP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肖雨田[1](2021)在《DACT2在前列腺癌进展及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前列腺癌是我国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人群前列腺癌初诊时超过70%处于中晚期,高比例发生转移与耐药。前列腺癌有显着的地域和种族异质性,然而当前的临床指南和生物标志物高度依赖国外研究数据,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人群。因此,寻找中国人群特异性的分子靶标和分子机制,对于中国人群前列腺癌的精准诊疗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研究DACT2在前列腺癌进展及去势抵抗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揭示前列腺癌疾病进展的新分子机制,寻求早期干预前列腺癌进展的潜在新思路。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中国人群前列腺癌样本的转录组测序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发现DACT2的在中国人群前列腺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通过整合转录组测序、单细胞转录组测序、CRISPR筛选等高通量测序数据及相应样本的临床病理指标,阐述DACT2在前列腺癌中发挥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利用慢病毒构建过表达DACT2的多种前列腺癌细胞系,并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开展体外、体内实验以验证其生物学作用并探索其调控机制。结果跨组织样本及泛癌研究提示DACT2具有前列腺组织特异性表达。DACT2在包括前列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中低表达,是一个潜在的抑癌基因。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及多个独立的转录组数据集揭示了DACT2在正常前列腺和早期隐匿性前列腺癌中广泛表达,但随疾病进展和去势抵抗形成逐渐表达下调的过程。成功利用慢病毒构建了表达DACT2的多种前列腺癌细胞系,并开展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明确了DACT2具有负调控细胞周期、抑制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减弱侵袭转移能力等生物学功能。裸鼠实验进一步验证了DACT2体内的抗肿瘤效应。结论高通量多组学数据的整合分析为研究前列腺癌的分子机制、破解种族差异、促进精准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新策略;DACT2在中国人群前列腺癌疾病进展和去势抵抗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有潜在临床价值的干预靶点。

阳青松[2](2021)在《基于DBSI的深度神经网络学习在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及预测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基于DBSI的深度神经网络学习在鉴别诊断前列腺癌中的运用价值研究目的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作为目前临床公认的诊断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最有优的影像学方法之一。近年来MP-MRI在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穿刺中担任了重要角色,随着MP-MRI的推广和运用,使得越来越多的早期前列腺癌被诊断出来,同时将MP-MRI和靶向穿刺联合,也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前列腺癌index lesion判断的准确性,使得我们能检出更多的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同时降低临床无意义癌的检出率。但通过系统穿刺我们知道,即便在磁共振阴性的患者中仍然有约15%的患者存在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同样PI-RADS 5分的患者也约有12%的患者非前列腺癌。因此我们急需一种能够更为精准鉴别诊断前列腺癌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我们知道,在多参数MR中,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评估鉴别诊断前列腺癌最重要的序列之一,但我们常规使用的DWI序列是按照单指数模型设计的,也就是说它把组织看着成一个整体,并未区别水分子扩散受限是来源于各项同性部分还是各项异性部分,也并未将各项同性受限部分进一步区分,这也是导致DWI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创新性的提出了全新的扩散加权成像模型-扩散谱成像(diffusion based spectrum imaging DBSI),该模型创新性的将水分子在组织中的扩散受限分为各项异性和各项同性部分,其中各项异性部分表示为纤维部分(fiber fraction,FF),该部分的定量参数指标用于显示前列腺中的纤维成分。各项同性部分又以水分子扩散受限的程度区别为高度扩散受限部分(highly restricted fraction,HRF)该部分代表水分子在炎性细胞中扩散受限部分,受限部分(restricted fraction,RF)该部分代表水分子在肿瘤细胞中扩散受限部分,阻碍部分(hindered fraction,HF)该部分代表水分子在间质细胞中扩散受限部分,及自由扩散部分(free fraction,free F)该部分代表水分子在正常腺管腺泡中扩散受限部分。本研究备运用DBSI联合深度神经网络学习为分类器以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大病理切片为金标准评估其在鉴别诊断前列腺癌中的效能。研究方法2015年3至2017年8月前瞻性连续招募临床可疑前列腺癌患者。入组标准:(1)PSA升高大于4ng/ml;(2)超声检查有异常回声;(3)直肠指诊有阳性发现。排除标准(1)患者既往接受过放疗或者内分泌治疗;(2)有磁共振检查禁忌者;(3)患有幽闭恐惧者。所有入组患者均同时接受多参数MR和DBSI扫描。按照PI-RADS 2评分标准对多参数MR进行评估,选择PI-RADS≥3的患者进行系统+靶向穿刺,穿刺后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对接受根治术的患者按照术后的大病理切片勾画癌灶,选择PI-RADS≥3的并接受靶向穿刺的但结果阴性的患者为良性病灶对照组,按照靶向穿刺结果勾画良性病灶区域。采用有监督深度神经网络(DNN)构建分类器。共使用22个DBSI扩散指标参数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监督性学习来计算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检测DBSI在基于体素水平对PCa与其他病理或组织类型的区分能力;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性和特异性。所有计算使用基于Python(3.8版本)的软件包裹Tensor Flow(2.0版本),Scikit-learn以及Scipy获得。结果该研究总共入组243人(平均年龄65.8岁,平均PSA 25.4ng/ml),其中96位患者(平均年龄69.3岁,平均PSA 27.9ng/ml)通过病理最终确诊为前列腺癌,穿刺阳性率为25.8%(391/1515)。92位患者接受了前列腺癌根治术,接受根治术的患者标本交由经验丰富的泌尿病理医师进行病理诊断,病理危险度分级及病理临床分期。并依据病理大切片勾画癌灶。总共54例(平均年龄65岁,平均PSA11.5ng/ml)接受穿刺的患者被诊断为前列腺增生或者前列腺炎症。我们将该54例患者依据靶向穿刺的结果选择靶向穿刺部位为良性对照组。其中93位患者(平均年龄62岁,平均PSA9.8ng/ml)因PI-RADS评分<3且PSA小于10ng/ml未接受穿刺,而采用动态随访模式。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学习,DBSI在体素水平上鉴别活体组织中前列腺癌诊断效能如下:区分PCa和良性外周带组织的AUC为0.995,敏感性为94.8%,特异性为98.3%;区分PCa与良性移行带的AUC为0.985,敏感性为93.9%,特异性为94.7%。DHI区分PCa与前列腺良性疾病AUC为0.998,敏感性为97.7%,特异性为97.8%。结论基于DBSI的深度神经网络学习在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疾病中有较高诊断效能,能够准确的鉴别诊断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外周带疾病,良性移行带疾病和良性前列腺疾病,对后续的靶向穿刺和精准治疗有意义。第二部分基于DBSI的深度神经网络学习在预测前列腺癌病理分级中的运用价值研究目的前列腺癌诊断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评估其病理危险度分级,因不同的危险度分级的前列腺癌预后差异性显着,临床非显着癌大多只需要动态随访或主动监测,其并不会危及患者生命,而临床显着癌则需要更为积极的治疗,我们目前列腺癌诊断的金标准仍然是经直肠或者会阴的系统穿刺,但是该方法诊断后往往和术后的病理评分存在差异,因此术前的准确预测前列腺癌患者的病理分级就显得尤为重要,之前的相关研究已经表明,DWI在预测患者病理分级中有一定的运用价值,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扩散谱成像(diffusion based spectrum imaging,DBSI)较常规的DWI在鉴别诊断前列腺癌方面更具有优势,因此我们推测DBSI较常规DWI在预测患者病理分级中更具优势。本研究备运用深度神经网络学习发的方法联合DBSI评估其在体素水平预测前列腺癌患者病理分级中的运用价值。研究方法2015年3至2017年8月前瞻性连续招募临床可疑前列腺癌患者。入组标准:(1)PSA升高大于4ng/ml;(2)超声检查有异常回声;(3)直肠指诊有阳性发现。排除标准(1)患者既往接受过放疗或者内分泌治疗;(2)有磁共振检查禁忌者;(3)患有幽闭恐惧者。所有入组患者均同时接受多参数MR和DBSI扫描。按照PI-RADS 2评分标准对多参数MR进行评估,选择PI-RADS≥3的患者进行系统+靶向穿刺,穿刺后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前列腺癌根治,选择接受根治术的患者术后的大病理切片由泌尿外科病理医师勾画癌灶并按照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 ISUP)1-5级进行评分。采用有监督深度神经网络(DNN)构建分类器。共使用22个DBSI扩散指标参数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监督性学习来计算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评估DBSI在基于体素水平对不同ISUP病理分级的预测能力;评估其预测的准确性、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性和特异性。所有计算使用基于Python(3.8版本)的软件包裹Tensor Flow(2.0版本),Scikit-learn以及Scipy获得。结果该研究总共入组243人(平均年龄65.8岁,平均PSA 25.4ng/ml),其中96位患者(平均年龄69.3岁,平均PSA 27.9ng/ml)通过病理最终确诊为前列腺癌,穿刺阳性率为25.8%(391/1515)。92位患者接受了前列腺癌根治术,接受根治术的患者标本交由经验丰富的泌尿病理医师按照术后大切片进行病理诊断,并按照ISUP前列腺癌病理分级进行评估。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学习,DBSI在基于体素水平预测前列腺癌ISUP病理分级中的结果如下:在前列腺切除术标本ISUP分级基于体素水平分类的总体准确率为91.4%。1级、2级、3级、4级、5级个体等级分类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84.0%、89.6%、91.5%、89.8%、97.8%。AUC分别达到了0.989、0.968、0.967、0.972、0.978。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7%和93.6%,94.0%和91.5%,90.7%和91.5%,93.7%和90.4%,92.7%和92.3%。结论基于DBSI的深度神经网络学习在能够准确的预测前列腺癌患者ISUP病理分级,为后续的精准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是一种无创评估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影像学方法,有较好的临床推广运用价值。第三部分基于DBSI深度神经网络学习在离体前列腺标本中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和预测病理分级中的运用价值研究目的前列腺的无创鉴别诊断和预测病理分级一直是影像诊断的重点,当前多参数磁共振是公认的最优的无创鉴别诊断和预测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影像学方法。但是诸如前列腺炎症和前列腺间质增生等良性疾病可以模拟前列腺癌在多参数MR下的影像学表现。在预测病理分级方面,虽然多参数磁共振也有一定的运用价值但是不同病理分级之间的交叉程度明显,很难做准确的预测,究其主要原因是常规的DWI序未很好的区别前列腺组织中的水分子扩散受限来源,我们提出的全新扩散加权成像模型-扩散谱成像(diffusion based spectrum imaging,DBSI)创新性的将水分子在组织中的扩散受限部分区别为各项异性和各项同性部分,在各项同性部分又进一步按照水分子受限程度的不同进行区分。在之前的在体前列腺组织中我们已经得出其较常规的多参数磁共振无论是在鉴别诊断前列腺癌还是在预测病理分级都更具优势。因此我们将进一步评估DBSI在离体前列腺组织标本中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和预测病理分级中的运用价值。本研究备运用深度神经网络学习为分类器联合DBSI评估其在离体前列腺组织标本中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和预测前列腺癌病理分级中的运用价值。研究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选取19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97份前列腺癌组织标本(其中上海长海医院9例,华盛顿大学10例)进行离体标本超高场磁共振扫描,长海医院借助于中科院上海分院9.4T磁共振进行离体组织扫描,华盛顿大学使用该研究机构4.7T磁共振进行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的T2WI,DWI和DBSI。将离体标本制作成大切片,由泌尿病理专家勾画前列腺癌组织,前列腺增生组织,前列腺炎症组织,并对前列腺癌部分进行病理评分。使用基于Python语言的Tensor Flow 2.0版本软件来统计基于DBSI深度神经网络学习为分类器在体素水平上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和预测ISUP病理分级中的能力。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评估DBSI对不同前列腺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和ISUP病理分级的预测能力;评估其预测的准确性、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97例组织标本经过超高场磁共振扫描后,通过病理切片机切分成97份HE染色的大病理切片,并由经验丰富的泌尿系统病理专家(余永伟教授)在HE切片上勾画出48个前列腺癌病灶,39个前列腺增生结节,40个前列腺间质增生区和76个良性外周带区。对于前列腺切除术标本,DBSI区分前列腺癌与良性外周区,基于体素水平的AUC为0.949,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8.4%;DBSI区分前列腺癌与前列腺间质增生,基于体素水平的AUC为0.928,敏感性为86.6%,特异性为84.9%;DBSI区分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基于体素水平的AUC为0.900,敏感性为82.6%,特异性为81.6%;DBSI区分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疾病,基于体素水平的AUC为0.911,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83.0%;DBSI对前列腺切除术标本ISUP病理分级的总体准确率为72.1%。等级1、2、3、5的基于体素水平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70.1%、76.0%、75.6%、71.1%。结论基于DBSI深度神经网络学习在离体前列腺标本中能够准确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和前列腺良性外周带及间质增生前列腺组织,同是也能较为准确的预测离体前列腺癌组织的ISUP病理分级。

胡代星[3](2021)在《NPRL2基因转录水平调控及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NPRL2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运用公共数据库对NPRL2基因进行大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主要参考TCGA和部分GEO数据库中的全转录组数据及临床信息,分析大数据中NPRL2在前列腺癌中的特征,并以TCGA数据库中的样本进行GSEA富集分析。结果:在TCGA数据库中,NPRL2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不同于以往为抑癌基因的特点,其显着高表达。同时,我们运用两个GEO数据集(GSE68882和GSE6956)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TCGA及GEO数据库是检测NPRL2的m RNA表达水平,进一步我们通过公共数据库中的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发现了与TCGA等数据库中的相似结论,即蛋白水平也存在高表达。随后,将TCGA中485例有完整预后信息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了分析,以NPRL2的中位表达值分界,发现NPRL2高表达的患者预后更差。最后,我们运用TCGA的转录组数据,以NPRL2的高、低表达进行GSEA富集分析,发现NPRL2在前列腺癌中可能参与多种功能,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小细胞肺癌、缝隙连接、肿瘤通路、WNT通路、ERBB通路、HEDGEHOG通路、脂肪酸代谢、肾上皮发育、腺体发生和线粒体蛋白复合物等。结论:NPRL2在前列腺癌中的特点不同于既往对该基因的研究,结果甚至完全相反,表现为一个癌基因。且该基因可能参与了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多种生物学行为。第二部分NPRL2基因转录水平调控的分子机制目的:探究NPRL2基因的转录水平调控机制,寻找正向调控其表达的转录因子,揭示NPRL2基因在前列腺癌中高表达的机制。方法:通过普通PCR、报告基因及转录因子预测软件等对NPRL2的上游序列进行分析,通过Western blot、q PCR、双萤光素霉报告基因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 IP)检测转录因子与NPRL2的结合情况。结果:首先我们通过NCBI获取NPRL2转录起始上游-2000bp的序列,通过普通PCR构建NPRL2上游-2000bp启动子序列,并以-2000bp序列为基础构建不同长度的启动子序列。通过质粒装载,转染细胞后检测双萤光素霉报告基因的活性,发现-1500至-1100bp的启动子活性最强,并通过JASPAR预测了多个转录因子结合的位点,设计si RNA验证,发现沉默转录因子c-Jun时,NPRL2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被抑制。随后双萤光素霉报告基因及Ch IP证实c-Jun能与NPRL2的上游序列所结合,从而调控NPRL2的表达。分析GSE6956数据集发现c-Jun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组织。GSE68882数据集中NPRL2表达与c-Jun呈显着正相关,依据NPRL2和c-Jun的中位值在TCGA数据库中探讨了基因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情况,发现NPRL2和c-Jun同时高表达的患者的无病生存和总生存均最差。结论:转录因子c-Jun能在转录水平与NPRL2的上游启动子结合,从而促进NPRL2的表达。第三部分NPRL2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目的:研究NPRL2基因的沉默或过表达及上游调控分子c-Jun的沉默或过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中常规检测细胞增殖、凋亡的实验验证NPRL2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同时,在沉默或过表达NPRL2的前提下增加沉默或过表达c-Jun,探讨c-Jun与NPRL2在功能上的相关性。结果:CCK-8法发现NPRL2能够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能力,克隆形成实验也发现了相似的结论。在细胞的凋亡维度,NPRL2发挥抗前列腺癌凋亡的作用,裸鼠成瘤实验发现沉默NPRL2的前列腺癌细胞系相比空白组细胞,瘤体更小且重量更轻。随后,在过表达和沉默NPRL2的基础上,增加了沉默及过表达c-Jun的组别,发现在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及LNCa P的细胞中,同时过表达c-Jun及NPRL2时,相较过表达NPRL2的同时沉默c-Jun组,细胞的生长显着加快,存活能力增强,细胞凋亡率降低,凋亡蛋白Caspase 3(cleaved)、BAX的表达均降低。而同时沉默c-Jun及NPRL2时,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减弱,凋亡率显着增加,凋亡蛋白Caspase 3(cleaved)、BAX的表达均显着升高。结论:NPRL2基因在前列腺癌中发挥促增殖的作用,且该作用与c-Jun的参与有关,c-Jun能够增强NPRL2的这种促增殖作用。第四部分NPRL2促进前列腺癌增殖的分子机制探讨目的:探讨NPRL2通过何种机制在前列腺癌中发挥促增殖作用,为今后针对以NPRL2为靶点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分析沉默NPRL2的PC3细胞与空白组细胞的差异基因表达,并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进而通过Western blot检测通路分子在沉默或过表达NPRL2后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加入通路抑制剂再次验证通路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首先我们通过转录组测序比较了沉默NPRL2与否的PC3的差异基因,发现它们富集最多的通路为PI3K/AKT,而该通路参与了多种肿瘤的促增殖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前列腺癌细胞PC3及LNCa P中,沉默NPRL2时PI3K/AKT通路上的关键分子,p-AKT、p-MDM2均显着降低,而过表达NPRL2时,p-AKT、p-MDM2的表达显着升高,因为PC3细胞为p53天然阴性的细胞系,因此沉默和过表达NPRL2对PC3细胞中p53的表达无明显影响,而在LNCa P细胞系中,沉默和过表达NPRL2分别上调和下调p53的表达。随后,我们在过表达NPRL2组的前列腺癌细胞中加入了AKT的抑制剂MK2206,结果显示,加入MK2206后,即使过表达NPRL2,p-AKT、p-MDM2的表达均显着降低。同时,CCK-8实验提示加入MK2206的前列腺癌细胞细胞,即使过表达NPRL2,较空白组细胞的增殖活性显着降低。相较空白组,过表达NPRL2组的凋亡蛋白Caspase 3(cleaved)和BAX显着降低,而过表达NPRL2的同时加入MK2206组的凋亡蛋白Caspase3(cleaved)和BAX表达则显着升高,BCL2的表达与Caspase 3(cleaved)和BAX的表达变化相反。同时,NPRL2可能对CDK2存在调控作用,从而影响了AKT通路,而CDK2可能作为一个中间效应分子介导了NPRL2对AKT/MDM2/p53通路的作用。结论:NPRL2通过调控AKT/MDM2/p53通路进而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第五部分前列腺癌自噬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与分析目的:自噬相关基因可能在前列腺癌中参与了多种生物学功能,然而目前关于自噬相关基因的大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较少。通过分析自噬相关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功能特点,构建自噬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指导对患者预后的评估。方法:首先,从人类自噬数据库获得了共234个自噬相关基因(ARG)的信息。然后,根据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在前列腺癌患者中鉴定出差异表达的ARG。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筛选核心预后ARG与前列腺癌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的关系,并建立了预后模型。最后,进一步分析了预后模型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包括年龄,T分期,N分期和Gleason评分等。结果: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总生存相关的预后模型是基于五个ARG(FAM215A,FDD,MYC,RHEB和ATG16L1)所构建的,并将前列腺癌患者按模型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组(HR=6.391,95%CI=1.581–25.840,P<0.001)。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为0.84。T3-4期和Gleason评分>7的前列腺癌患者OS相关的预测模型评分显着高于T1-2期患者(P=0.008),和Gleason评分≤7的患者(P=0.015)。此外,基于22种ARG(ULK2,NLRC4,MAPK1,ATG4D,MAPK3,ATG2A,ATG9B,FOXO1,PTEN,HDAC6,PRKN,HSPB8,P4HB,MAP2K7,MTOR,RHEB,TSC1,BIRC5,RGS19,RAB24,PTK6和NRG2)构建了DFS相关的预后模型,AUC为0.85(HR=7.407,95%CI=4.850-11.320,P<0.001),DFS相关的预后模型与前列腺癌患者T分期(P<0.001),N分期及Gleason评分(P<0.001)密切相关(P=0.001)。NPRL2基因与这些预后相关的自噬基因大多存在相关性,如MAPK1、FOX01、PRKN、HSPB8、ULK2、TSC1、MTOR等,可见NPRL2可能参与到了自噬的多个环节。结论:本部分研究成功构建了前列腺癌中自噬相关基因的两套预测模型,分别预测患者的总生存和无病生存,针对这些预后相关核心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为前列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胡盼[4](2020)在《EP4受体拮抗剂BY001和PD-1抗体联合治疗前列腺癌的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是全球男性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益上升,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由于前列腺癌发病比较隐匿,我国绝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丧失根治性治疗机会。内分泌治疗是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最主要治疗方法,但绝大多数患者会在治疗后发展为难治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目前,FDA批准的可用于CRPC治疗的药物为卡巴他赛、阿比特龙、阿帕他胺、恩杂鲁胺和镭-223等,但是这些药物延长CRPC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不超过2年。免疫治疗是近年新兴的肿瘤治疗策略,作为FDA批准的首个肿瘤疫苗制剂,Sipuleucel-T用于治疗无症状或者轻微症状的转移性CRPC,但患者的生存获益仍然有限。后续兴起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黑色素瘤、肾细胞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中显示出较好疗效,但在前列腺癌中疗效欠佳。联合治疗不仅是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热点,也是改善治疗效果的重要策略。因此,本论文致力于通过联合治疗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前列腺癌中的效果。已有研究表明,COX-2/PGE2/EP4(PTGER4)信号通路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结肠癌和乳腺癌中,EP4受体拮抗剂有免疫治疗效果。COX-2/PGE2/EP4信号通路在前列腺癌中高度活化,但尚无针对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研究。为探索前列腺癌肿瘤微环境中EP4受体的分布和功能,本论文对前列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进行单细胞测序和分析,并结合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和既有数据库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到EP4受体是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特异性靶点。随后,我们选择实验室合成和筛选到的新型EP4受体小分子拮抗剂BY001,研究单药治疗以及与PD-1抗体联合治疗在前列腺癌中的功能和机制。在体外,BY001一方面直接靶向EP4受体阻止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的形成以及MDSC细胞分泌免疫抑制性因子ARG1和i NOS。BY001也可以促进T细胞的增殖、存活和效应功能;另一方面通过靶向肿瘤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间接地逆转肿瘤微环境中MDSC细胞和T细胞的比例,从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接下来,我们评估BY001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抗体在前列腺癌同系异种动物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PD-1抗体或者BY001单药治疗只能抑制40%左右的肿瘤生长。尽管治疗效果不显着,但是BY001可以促进肿瘤内部CD8+T细胞的浸润,抑制MDSC细胞的浸润,具有改善前列腺癌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能力。鉴于BY001治疗后,CD8+T细胞依然处于耗竭状态以及临床上联合治疗策略的探索,我们采用BY001和PD-1抗体进行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显着抑制前列腺肿瘤生长,促进肿瘤内部CD8+T细胞的增加和NK细胞群的富集,抑制MDSC细胞的浸润。联合治疗增强与T细胞招募有关的趋化因子CXCL9、CXCL10和CXCL11的表达,与此同时,抑制与MDSC细胞招募有关的趋化因子CCL2、CCL4、CCL5、CXCL5、CXCL12和CXCL16的表达。此外,联合治疗也促进IFN-γ和TNF-α的表达,抑制ARG1的表达。在前列腺癌原位动物模型和再挑战动物模型中,联合治疗诱导更为有效的肿瘤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或复发,并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初步探索联合治疗的作用机制,我们发现,联合治疗后,肿瘤内部存在更多的CD8+TCF1+T细胞和MHC-Ⅱ+抗原递呈细胞共定位,这表示CD8+TCF1+T细胞与MHC-Ⅱ+抗原递呈细胞联合抱团,组成独立的抗肿瘤基地,维持免疫应答。此外,联合治疗主要通过CD8+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BY001与PD-1抗体具有强烈的协同作用,可以将免疫治疗反应较差的前列腺肿瘤转化为敏感的肿瘤,抑制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期,并维持免疫应答,这为CRPC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新策略。

刘云峰[5](2020)在《前列腺癌的新生物标志物识别及其综合诊断评分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男性中第二大常见的癌症,前列腺癌正逐渐成为临床上的主要负担。全球预计每年有超过35万人死于前列腺癌,此外每年新增的前列腺癌确诊病例也在逐渐增加。鉴于当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我们迫切需要确定这种疾病发展的精准分子机制,进而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前列腺癌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是没有临床症状的,因此很难被诊断出来,而一旦进展到晚期通常就被认为无法治愈或治疗困难。当前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前列腺癌特异抗原(PSA)检测,但这会漏诊掉一些侵袭性肿瘤或导致对非有害疾病的过度诊断。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由于前列腺癌是一种异质性、多因素的疾病,所以可能需要多种生物标志物来指导临床上的决策。针对这一临床上的问题,本研究分别从长链非编码RNA和m6A修饰两个方面探索了前列腺癌的新生物标志物,并希望基于这些标志物构建一个综合诊断评分模型。为此,我们基于TCGA数据库的前列腺癌临床队列分别在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组层面上开展了多组学的数据挖掘。首先,通过权重关联分析构建了lnc RNA-m RNA的共表达网络,我们从其中发现了两个未知的lnc RNA(LINC00683和LINC00857)和一个新的m RNA(CCDC178)作为前列腺癌潜在的预后因子。接着,利用皮尔森关联分析揭示了LINC00683与GNAO1高度相关,且该lnc RNA可能通过影响GNAO1来参与Wnt信号通路和转录过程。然后,从m6A修饰的角度,本研究系统分析了551前列腺癌样本中14个被广泛报道的m6A甲基化调控因子的表达以及它们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联,构建了一个包含3个风险基因(YTHDF2,METTL14和HNRNPA2B1)标签的预后评分模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和ROC分析表明它不仅可以作为一个独立预后因子,而且可以预测前列腺癌病人的临床特征。特别的,利用非监督一致性聚类识别出了2个前列腺癌分子亚型,首次证明了METTL14在前列腺中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最后,利用前面发现的前列腺癌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3 lnc RNA+2 m RNA+3 m6A调控因子),我们尝试去构建一个预测性能更加理想的综合诊断评分模型。结果发现,基于这6个风险基因(LINC00683、LINC00857、FENDRR、CCDC178、SERPINA5和HNRNPA2B1)标签构建的LASSO-Cox回归模型在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上预测效果更加理想,具体体现在预测准确率更高(AUC=0.827)、临床诊断潜力更大。此外,本研究还首次尝试将m6A修饰与力学微环境结合起来,希望探索流体剪切力下m6A甲基调控因子介导的前列腺癌的骨转移机制。为了模拟真实的血流剪切力对前列腺癌转移的影响,我们分别针对爬行和跨膜迁移两种表型设计并搭建了两种力学加载装置(循环流动腔、微流控芯片),而这将为后续的m6A力学实验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开发新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同时也为相关抗癌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邱俊[6](2020)在《中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出口梗阻患者行内分泌联合姑息性前列腺电切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初次诊断并接受治疗的中晚期PCa伴有膀胱出口梗阻患者诊疗资料,筛选出符合标准61例患者,运用SPSS 21.0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疗效评价,希望为中晚期PCa伴膀胱出口梗阻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指导方向。方法:从所有PCa患者中整理出61例前列腺癌伴排尿困难或尿潴留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35例行姑息性前列腺电切术联合内分泌治疗(下面简称联合治疗)的患者,归为研究组。治疗方法:在腰麻或全身麻醉下行pTURP,术后联用ADT治疗,选择药物去势的可在术后每天服用比卡鲁胺片50mg,每4周进行皮下注射一次3.6 mg的戈舍瑞林植入剂;而通过双侧睾丸切除的患者,则在切除术后口服比卡鲁胺片每次50mg,每天一次。其余26例未行pTURP的患者将其归为对照组,接受ADT治疗加常规药物治疗。使用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及治疗后数据,评价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下的疗效及预后,为临床上患有膀胱出口梗阻的晚期PCa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方向。结果:1、患者的一般资料:纳入研究患者总共61例,年龄(75.3±8.1)岁,最小53岁,最大89岁;Gleason评分(7.6±1.2)分,最小6分,最高10分;前列腺体积(57.4±25.6)cm3,最小26.3cm3,最大172.0cm3;IPSS评分中度患者22例(36.1%),重度患者39例(63.9%);最大尿流率(25.6±8.1)ml/s,最小4 ml/s,最大13 ml/s;PSA中位数15.2ng/ml,最小值0.23 ng/ml,最大值575 ng/ml;ISUP 2017 GS分级:其中1组共14例(22.9%),2组共8例(13.1%),3组共10例(16.4%),4组共9例(14.8%),5组共20例(32.8%);T3期患者共31人,T4期患者共30人。2、组间比较: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对比患者的年龄、Gleason评分、前列腺体积、IPSS评分、Qmax以及临床分期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比治疗1月后及治疗3月后的数据,两组患者在前列腺体积、IPSS评分及Qmax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PSA的对比上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对比: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PSS评分、Qmax、PSA及前列腺体积,发现治疗1月和3月后的患者有显着疗效且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研究组与对照组生存时间比较(32vs27个月),均可使生存时间获益,但经Log Rank检验,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曲线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χ2=1.131,P>0.05);在无进展时间曲线的对比上,均可使无进展时间延长,但经Log Rank检验分析,研究组与治疗组比较(27vs22个月)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χ2=1.268,P>0.05)。结论:1、与单独使用内分泌治疗比较,联合治疗的患者在治疗1至3月后的IPSS评分,Qmax和前列腺体积方面均有显着优势,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2、将采用联合治疗的患者进行组内比较发现,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短期内可得到显着改善,与治疗前患者比较不管是在IPSS评分、Qmax、前列腺体积还是PSA都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生存时间和无进展时间曲线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都可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疾病进展时间,但两者比较却无显着差异(P>0.05);4、通过对两种不同方式的治疗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两种治疗方式均可使患者的IPSS评分、Qmax、PSA、前列腺体积改善,同时延长PCa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无进展时间,短期内不仅改善病人的排尿症状还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为内分泌治疗联合pTURP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徐欢[7](2020)在《糖脂代谢在前列腺癌诊断和进展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近年来已成为全球男性发病率第二高的肿瘤。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晚期治疗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而作为肿瘤的标志性特征之一,肿瘤的代谢“重编程”也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重视。在肿瘤细胞中,为了给细胞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能量,同时为各项肿瘤细胞生命活动提供必须的小分子物质,肿瘤的代谢形式发生了相应转变。其中,糖脂代谢的改变是不可忽视的,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前列腺癌而言,一方面其与非肿瘤前列腺组织的糖脂代谢形式差异巨大,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糖脂代谢的方式也有着显着的异质性。探索这种差异和转变,对于早期诊断和晚期治疗前列腺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前列腺癌糖脂代谢的变化,探索揭示前列腺癌糖酵解的新形式-“糖酵解潜能”,从而为早期诊断和辅助治疗提供可能的新靶点;研究进展期前列腺癌中,脂链延长所发挥的作用,以寻求进展期前列腺癌治疗的新思路。研究方法采用代谢物质谱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组织以及细胞样本之间的代谢物含量的差异。采用靶向代谢示踪法,研究糖酵解和糖三羧酸循环中间代谢物的起始来源。Seahorse XF系统用于监测能量产量及产生的具体途径。为检测细胞ATP产生水平,我们采用了ATP比色法进行了观察。RNA-Seq和组织芯片(TMA)数据分别用于在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对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方面,我们结合TCGA等公共数据库,使用了基因组变异分析(GSVA)、基因集富集(GSE)分析作为总结归纳相关通路的方法。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如Western blotting法、QPCR法、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等方法用于观察相应分子的变化水平。采用CHIP方法研究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观察细胞增殖、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实验中,我们采用了相应的试剂盒来进行研究。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观察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细胞生长方面,我们使用了细胞计数和染色等方法。为了研究不同代谢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我们根据不同实验需求调整培养基成分,采用条件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且外部给与相应的脂肪酸进行了条件培养基的补救实验进行观察。此外,为研究基因上调或下调对细胞表型的变化,我们应用了敲减质粒、过表达质粒以及慢病毒包装和CRISPR-CAS9等基因调控技术。在体实验研究中,我们使用了裸鼠及Nod-Scid小鼠,此后小鼠肿瘤成像以及18F-FDG-PET/CT用于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放疗及腹腔注射给药用于肿瘤的治疗研究。研究结果通过对RNA-Seq数据库的研究我们发现,糖酵解水平在前列腺癌中显着下调,线粒体相关基因含量显着上升。前列腺癌和癌旁组织的代谢组学数据显示葡萄糖水平降低,丙酮酸、苹果酸,琥珀酸水平上升。此外,我们发现线粒体丙酮酸转运体(mitochondria pyruvate carrier2,MPC2)变化最为显着(P<0.05,上升2.47倍)。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ssay,TMA)结果提示MPC1随着Gleason评分的上升,显着性下调,而MPC2无显着性差异,且MPC1与包膜侵犯、切缘侵袭等关系密切,MPC1/2与p-AKT,ERG等肿瘤重要的耐药及调控基因关系密切。细胞实验发现,高剂量UK5099(100μM)对所有细胞均起到了抑制生长和迁移的作用,而低剂量UK5099(10μM)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24小时内的ATP产生,而对良性前列腺细胞作用与之相反。代谢物质谱分析,低浓度UK5099使得C4-2B细胞系葡萄糖摄取量显着上升(2.73±0.10 vs.3.76±0.06,P<0.05),而BPH-1未观察到类似现象(2.62±0.05 vs.2.82±0.06)。乳酸含量中,低浓度UK5099使得C4-2B细胞系中乳酸产生显着性上升(14.15±0.71 vs.16.54±0.43,P<0.05)。尽管在代谢物含量的分析中,我们发现MPC小剂量或大剂量阻断后,所有细胞系的三羧酸循环代谢物均发生了显着性降低,而靶向代谢物示踪中,我们发现在C4-2B细胞系的柠檬酸和α-KG中碳原子来自于葡萄糖的百分比却上升而BPH-1细胞系中无此现象,提示前列腺癌细胞可能“糖酵解潜能”较大。免疫荧光结果显示UK5099高剂量可促进线粒体裂解,而VDAC1的蛋白水平在前列腺癌细胞和非肿瘤前列腺细胞中的变化差别最为明显。随后动物实验提示,使用UK5099可增加前列腺癌18F-FDG-PET/CT和放射治疗的敏感性。脂代谢实验中,经过雄激素剥夺治疗(ADT)或恩杂鲁胺处理之后的细胞,长链多元非饱和脂肪酸(PUFA)升高显着,且RNA-Seq数据也显示在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neuroendocrine prostate cancer,NEPC)细胞系中ELOVL5升高明显。敲除或敲低ELOVL5表达后,细胞生长未见显着性变化,但原本恩杂鲁胺耐药细胞重新对恩杂鲁胺敏感,而过表达ELOVL5时,原本对恩杂鲁胺敏感的细胞,恩杂鲁胺处理后细胞增殖降低比率下降。WB结果提示予以ELOVL5敲除或PUFA处理后,细胞的AKT-m TOR通路可能介导了其生物学作用。研究结论综合以上结果,我们发现MPC抑制剂对于非肿瘤前列腺细胞和前列腺肿瘤细胞作用不同,由此提出了MPC抑制诱发的“糖酵解潜能”假说。且将此差异应用于了在体实验,提高了18F-FDG-PET/CT和放疗的敏感性。通过线粒体形态、公共数据库分析和分子方面的观察,我们发现了VDAC1可能在糖酵解潜力中起重要作用。总体而言,糖酵解潜力是前列腺癌能量代谢的新模型,其关键酶MPC可能是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靶标。而这一模型的提出也进一步补充了现有的肿瘤代谢重编程体系。脂代谢方面实验显示,PUFA在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细胞系中和ADT处理之后显着增高,且其相关基因ELOVL5表达量上升。因此,脂肪酸碳链延长在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的发展和耐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关键酶ELOVL5及其产物之一花生四烯酸在整个疾病进展中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在肿瘤的耐恩杂鲁胺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这也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恩杂鲁胺耐药的前列腺癌提供了新的可能靶点。

杨小康[8](2020)在《代谢综合征与前列腺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前列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符合本研究要求并经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患者共390例。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包括年龄、身高、体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血清睾酮(testosterone,TT)、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Gleason评分、血压(blood pressure,BP)、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B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组MS(β=0.752)、tPSA(β=0.13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收缩压、CRP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患者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PSA(β=0.004)在Gleason≤7分组与Gleason>7分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MS、收缩压、CRP、PV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可能为前列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MS与前列腺癌恶性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王芳[9](2020)在《MicroRNA-16-5p在前列腺癌细胞辐射应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大常见癌症。在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全国癌症统计报告明确指出,男性前列腺癌近年来的上升趋势明显,已位居男性发病第六位,在未来的肿瘤防控中应该重点关注。放疗具有疗效好、适应症广且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最常见的、疗效明确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然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前列腺癌患者最终会出现放疗后复发。因此,如何提高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疗效果,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仍然是目前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重离子是国际上公认的21世纪最理想的放疗用射线,特别适宜于外科手术、化疗、常规放疗无效或易复发的难治病例。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碳离子辐照与传统的X射线辐照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包括造成更严重的DNA损伤,对细胞的活力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导致更高水平的细胞周期阻滞以及细胞凋亡等,为碳离子在前列腺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基础数据。MicroRNAs(MiRNAs)可以通过调控多种靶基因的表达,进而在细胞电离辐射应答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因此,我们通过mi RNA探针杂交芯片技术对碳离子和X射线辐射后前列腺癌细胞中的miRNA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碳离子及X射线辐照造成的miRNA表达谱是不同的。此外,与X射线辐照组相比,70keV/μm的碳离子辐照引起更多的miRNA表达发生变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与前列腺癌细胞PC-3相比,在前列腺癌细胞LNCaP中,不管是X射线辐照还是碳离子辐照,均引起更多的miRNA表达发生变化。我们对辐照前后具有差异表达的mi RNA进行筛选,发现X射线和碳离子辐照后,microRNA-16-5p(miR-16-5p)的表达均有上调。MiR-16-5p是最早报道的与人类恶性肿瘤相关的miRNA之一,我们随后也对其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miR-16-5p在前列腺癌细胞中显着下调,抑制细胞存活能力,调节细胞周期分布,诱导细胞凋亡。AKT3是miR-16-5p的直接靶点,miR-16-5p通过直接靶向AKT3发挥抑癌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PI3K/AKT/mTOR途径。此外,miR-16-5p作为辐射应答miRNA,在前列腺癌细胞辐射应答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X射线辐照显着诱导mi R-16-5p的表达,且过表达miR-16-5p可以增强前列腺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靶向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E1调节Cyclin D1/E1-Rb-E2F1信号通路,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进而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最后,我们就miR-16-5p的辐射应答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发现,X射线辐射主要通过影响miR-16-5p的核内加工阶段来诱导mi R-16-5p的表达,p53作为一个辐射应答蛋白,很可能参与了辐射后miR-16-5p的核内加工过程,最终导致miR-16-5p的表达增加。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miRNA探针杂交芯片技术对碳离子和X射线辐射后前列腺癌细胞中的miRNA表达谱进行分析,发现了mi R-16-5p是一个辐射应答miRNA,并对其在前列腺癌发展及辐射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初步研究了其辐射应答机制。本研究为重离子在前列腺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基础数据,miR-16-5p作为一个前列腺癌中的抗肿瘤及辐射増敏mi RNA,可能有助于开发基于miRNA的前列腺癌新疗法及克服前列腺癌放射治疗中的辐射抵抗现象,为前列腺癌的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吕世栋[10](2020)在《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KMT2D缺失介导前列腺癌氧化DNA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前列腺癌是世界男性发病率第二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老年男性的健康。前列腺癌具有很强的肿瘤异质性,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患者在发病率、预后和治疗后应答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然而,目前针对前列腺癌的基因测序及临床相关分析多集中在欧美人群,缺少亚洲人群的数据。此外,针对测序发现的基因异常,多缺乏后续的生物学验证,对于前列腺癌的致病和进展机制的认知仍不够全面。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KMT2D负责催化形成H3K4me1,激活增强子,调控下游基因表达。我们前期研究证实,KMT2D在前列腺癌中能够通过调控LIFR及KLF4基因表达,激活PI3K/AKT、EMT通路,促进肿瘤的生长及转移。然而,作为表观遗传学修饰酶,KMT2D可能同时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及进展过程,因此仍需要更全面的研究KMT2D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机制。1.中国人群前列腺癌患者基因改变特征分析本章研究中,我们联合靶向基因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同时对中国人群前列腺癌病例样本的基因突变、基因拷贝数改变、基因转录异常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明确中国人群前列腺癌基因改变特征,并考察异常基因改变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KMT2D、ZFHX3、AKAP1和GLI1在我们检测的病例样本中突变频率较高。相关性分析发现,RB1缺失患者具有高疾病进展风险;MYC拷贝数扩增、RB1拷贝数缺失、APC突变/缺失和CDK12突变同患者预后不良。此外,KMT2D水平与AR通路活性呈正相关,并且在AR-V7阳性病例表达上调。综上,通过对中国人群前列腺癌患者的靶向基因测序和qRT-PCR分析,能够为前列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且为后续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目标基因。2.KMT2D缺失介导前列腺癌氧化DNA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本章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彗星实验、免疫组化/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分析证实KMT2D缺失会介导前列腺癌细胞DNA损伤。其次通过CellROX细胞内活性氧(ROS)检测、抗氧化剂NAC拮抗实验发现ROS升高是KMT2D缺失DNA损伤的主要原因。随后,细胞凋亡、周期和衰老检测表明,KMT2D缺失介导的氧化DNA损伤会引起细胞凋亡和衰老。机制研究上,PCR芯片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PCR(ChIP-PCR)结果表明KMT2D沉默会下调抗氧化应激基因表达,同时抑制抗氧化应激转录因子FOXO3与DNA的结合。结合文献报道、ChIP-seq数据分析和ChIP-PCR,发现KMT2D-FOXO3是前列腺癌细胞抗氧化应激的关键调控途径。沉默KMT2D会导致增强子活化标志H3K4me1和H3K27ac水平下降,影响FOXO3与下游基因DNA的结合,抑制转录,进而削弱细胞对氧化应激的抵抗。此外,KMT2D缺失会增加前列腺癌细胞对基因毒性化疗药物和PARP抑制剂的敏感性,提示KMT2D是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二、TURP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URP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DACT2在前列腺癌进展及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前列腺癌抑癌基因的筛选及临床意义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DACT2 在前列腺癌进展中的作用和功能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DACT家族基因的功能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2)基于DBSI的深度神经网络学习在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及预测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DBSI的深度神经网络学习在鉴别诊断前列腺癌中的运用价值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DBSI的深度神经网络学习在预测前列腺癌病理分级中的运用价值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DBSI深度神经网络学习在离体前列腺标本中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及预测病理分级中的运用价值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种影像学方法在前列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运用价值
    一 、前列腺的组织胚胎学
    二、前列腺癌的简要发生机制
    三、前列腺癌的诊疗现状
    四、多参数磁共振及放射组学的临床运用
    五、全身磁共振的临床运用
    六、CT 的临床运用
    七、骨扫描(Bone Scintigraphy BS)的临床运用
    八、PET/CT 的临床运用
    参考文献
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3)NPRL2基因转录水平调控及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NPRL2 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NPRL2 基因转录水平调控的分子机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NPRL2 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及机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NPRL2 基因促进前列腺癌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前列腺癌自噬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NPRL2 基因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EP4受体拮抗剂BY001和PD-1抗体联合治疗前列腺癌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列腺癌概述
        1.1.1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
        1.1.2 前列腺癌的致病因素
        1.1.3 前列腺癌的发展进程
    1.2 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1.2.1 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
        1.2.2 前列腺癌的诊断
        1.2.3 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评估
        1.2.4 前列腺癌的临床治疗
    1.3 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现状
        1.3.1 肿瘤疫苗疗法
        1.3.2 双特异性抗体疗法
        1.3.3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
        1.3.4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
    1.4 前列腺癌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
        1.4.1 肿瘤突变负荷
        1.4.2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1.4.3 MDSC细胞
    1.5 前列腺癌与COX-2/PGE2/EP4 信号通路
        1.5.1 COX-2/PGE2/EP4 通路与肿瘤免疫
        1.5.2 EP4受体拮抗剂的免疫治疗现状
        1.5.3 前列腺癌中COX-2/PGE2/EP4 通路高度活化
第二章 EP4受体是前列腺肿瘤免疫治疗的特异性靶点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P4受体与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2.3.2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结果
        2.3.3 EP4受体损害机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2.4 小结
第三章 PGE2调控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GE_2影响肿瘤细胞分泌趋化因子
        3.3.2 PGE_2损害T细胞的功能
        3.3.3 PGE_2 促进MDSC细胞的形成和免疫抑制因子的分泌
    3.4 小结
第四章 EP4受体拮抗剂BY001调控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Y001的结构和功能
        4.3.2 BY001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
        4.3.3 BY001逆转肿瘤细胞分泌趋化因子
        4.3.4 BY001增强T细胞的功能
        4.3.5 BY001 抑制MDSC细胞的形成
        4.3.6 BY001 抑制MDSC细胞的功能
    4.4 小结
第五章 BY001抑制前列腺肿瘤的体内生长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免疫治疗动物模型的建立
        5.3.2 PD-1抗体治疗前列腺癌的效果评价
        5.3.3 BY001抑制前列腺癌的体内生长
        5.3.4 BY001改善前列腺癌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
    5.4 小结
第六章 BY001联合PD-1抗体抑制前列腺肿瘤的体内生长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BY001和PD-1抗体联合治疗显着抑制前列腺肿瘤生长
        6.3.2 联合治疗改善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
        6.3.3 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亚群的变化
        6.3.4 联合治疗促进抗肿瘤基地的形成
        6.3.5 初步探索联合治疗的作用机制
        6.3.6 多种动物模型验证联合治疗的效果
    6.4 小结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2 表格索引
附录3 图片索引
附录4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表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
致谢

(5)前列腺癌的新生物标志物识别及其综合诊断评分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前列腺癌中的长链非编码RNA全景图
        1.2.2 m~6A修饰-新的抗癌药物靶点
        1.2.3 肿瘤生物力学-机械力对癌症转移影响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论文的主要内容
        1.3.1 科学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简介
        2.1.1 R语言
        2.1.2 Perl语言
    2.2 数据来源
        2.2.1 TCGA数据库
        2.2.2 ICGC数据库
        2.2.3 GTEx数据库
    2.3 数据分析
        2.3.1 差异表达分析
        2.3.2 WGCNA分析
        2.3.3 生存分析
        2.3.4 一致性聚类
        2.3.5 Cox风险模型与LASSO回归
        2.3.6 ROC分析
        2.3.7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
        2.3.8 使用CIBERSORT算法估算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浸润细胞
    2.4 统计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683 的下调促进前列腺的不良预后
    3.1 引言
    3.2 总体分析流程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6A甲基化调控因子的前列腺癌预后诊断
    4.1 引言
    4.2 总体研究设计
    4.3 结果
        4.3.1 前列腺癌中m~6A甲基化调控因子的全景图
        4.3.2 一致性聚类识别不同的前列腺癌分子亚型
        4.3.3 LASSO-Cox回归模型的构建
        4.3.4 基于3个m~6A甲基化调控因子的风险评分分析
        4.3.5 预后风险评分与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4.3.6 METTL14在前列腺癌中的潜在预后价值
        4.3.7 METTL14可能是肿瘤微环境的指示剂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前列腺癌的综合诊断评分模型构建
    5.1 引言
    5.2 结果
        5.2.1 基于6个风险基因标签构建的前列腺癌综合诊断评分模型
        5.2.2 综合诊断评分模型的临床预后价值评估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6A修饰与力学微环境的潜在关联初探
    6.1 引言
    6.2 结果
        6.2.1 循环流动腔系统的搭建
        6.2.2 力诱导的细胞跨膜迁移装置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中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出口梗阻患者行内分泌联合姑息性前列腺电切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写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患者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患者基本资料(见表1)
        2.1.4 临床表现和既往病史
        2.1.5 PCa的诊断及临床分期
    2.2 患者的治疗方式(见表2)
        2.2.1 研究组的治疗方式:pTURP
        2.2.2 对照组的治疗方式:内分泌治疗
    2.3 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见表3)
    2.4 评价指标
    2.5 随诊方法和内容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治疗前基本资料比较(见表1)
    3.2 治疗后数据对比
        3.2.1 IPSS评分
        3.2.2 Qmax
        3.2.3 前列腺体积
        3.2.4 PSA
        3.2.5 总体生存时间分析(见图5)
        3.2.6 无进展生存时间分析(见图6)
第4章 讨论
    4.1 内分泌联合姑息性前列腺电切术
    4.2 内分泌治疗
    4.3 pTURP
第5章 结论
    5.1 本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7)糖脂代谢在前列腺癌诊断和进展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糖酵解潜力”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和机制探讨
    一、课题设计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脂链延长在进展期前列腺癌耐药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一、课题设计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代谢改变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和进展期治疗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8)代谢综合征与前列腺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MS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
    2.1 两组不同病理诊断患者基线资料特征
    2.2 影响前列腺癌发病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3 两组不同Gleason评分患者的基线资料特征
    2.4 影响Gleason评分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MicroRNA-16-5p在前列腺癌细胞辐射应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前列腺癌现状与放射治疗
        1.1.1 前列腺癌现状
        1.1.2 前列腺癌放射治疗进展
    1.2 MicroRNA与前列腺癌辐射应答
        1.2.1 MicroRNA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
        1.2.2 MicroRNA在前列腺癌辐射应答中的作用
    1.3 MicroRNA与前列腺癌辐射敏感性
        1.3.1 MicroRNA通过DDR调节前列腺癌辐射敏感性
        1.3.2 MicroRNA通过细胞周期检查点调节前列腺癌辐射敏感性
        1.3.3 MicroRNA通过凋亡和自噬调节前列腺癌辐射敏感性
        1.3.4 MicroRNA通过缺氧反应调节前列腺癌辐射敏感性
        1.3.5 MicroRNA通过EMT调节前列腺癌辐射敏感性
        1.3.6 MicroRNA通过肿瘤干细胞调节前列腺癌辐射敏感性
    1.4 MicroRNA作为前列腺癌放射治疗的标志物与靶点
        1.4.1 MicroRNA作为前列腺癌放射治疗的标志物
        1.4.2 MicroRNA作为前列腺癌放射治疗的靶点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重离子及X射线辐照对前列腺癌细胞辐射应答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试剂
        2.2.1 实验细胞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和步骤
        2.3.1 细胞培养
        2.3.1.1 细胞复苏
        2.3.1.2 细胞传代
        2.3.1.3 细胞冻存
        2.3.2 辐照处理
        2.3.2.1 重离子辐照
        2.3.2.2 X射线辐照
        2.3.3 细胞增殖实验
        2.3.4 克隆形成实验
        2.3.5 免疫荧光实验
        2.3.6 细胞周期检测
        2.3.7 Hoechst33258 染色实验
        2.3.8 细胞凋亡检测
        2.3.9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2.3.10 数据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不同前列腺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具有差异
        2.4.2 碳离子辐照诱导更严重的DNA双链断裂(DSB)损伤
        2.4.3 碳离子辐照引起DNA的团簇性损伤
        2.4.4 碳离子及X射线辐照对前列腺癌细胞生存活力的影响
        2.4.5 碳离子及X射线辐照对前列腺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2.4.6 碳离子及X射线辐照对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2.4.7 碳离子及X射线辐照对前列腺癌细胞micro RNA表达的影响
    2.5 讨论
第三章 MicroRNA-16-5p通过靶向AKT3 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发挥抑癌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试剂
        3.2.1 实验细胞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和步骤
        3.3.1 细胞培养
        3.3.2 细胞增殖实验
        3.3.3 克隆形成实验
        3.3.4 细胞周期检测
        3.3.5 细胞凋亡检测
        3.3.6 细胞总RNA提取
        3.3.7 MicroRNA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 PCR,RT-PCR)
        3.3.8 MicroRNA实时定量q RT-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
        3.3.9 mRNA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 PCR,RT-PCR)
        3.3.10 mRNA实时定量q RT-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
        3.3.11 细胞瞬时转染
        3.3.1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3.3.13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3.3.14 细胞划痕实验
        3.3.15 数据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Mir-16-5p在前列腺癌中低表达
        3.4.2 过表达miR-16-5p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
        3.4.3 过表达miR-16-5p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3.4.4 过表达miR-16-5p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
        3.4.5 过表达miR-16-5p调控前列腺癌细胞的周期分布
        3.4.6 过表达miR-16-5p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3.4.7 AKT3是mi R-16-5p的靶基因
        3.4.8 Mi R-16-5p靶向抑制AKT3 的表达并参与调控PI3K/AKT/m TOR信号通路
        3.4.9 运用si RNAs敲低AKT3 的表达
        3.4.10 敲低AKT3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3.4.11 敲低AKT3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3.4.12 敲低AKT3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的周期分布
        3.4.13 敲低AKT3对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讨论
第四章 MicroRNA-16-5p通过调节Cyclin D1/E1-p Rb-E2F1信号通路增强前列腺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4.1 引言
    4.2 材料与试剂
        4.2.1 实验细胞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和步骤
        4.3.1 细胞培养
        4.3.2 辐照处理
        4.3.3 细胞增殖实验
        4.3.4 克隆形成实验
        4.3.5 细胞周期检测
        4.3.6 细胞凋亡检测
        4.3.7 细胞总RNA提取
        4.3.8 MicroRNA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 PCR,RT-PCR)
        4.3.9 MicroRNA实时定量q RT-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
        4.3.10 m RNA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 PCR,RT-PCR)
        4.3.11 m RNA实时定量q RT-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
        4.3.12 细胞转染
        4.3.1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4.3.14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4.3.15 数据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X射线辐照显着诱导miR-16-5p的表达
        4.4.2 过表达miR-16-5p增强前列腺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4.4.3 敲低miR-16-5p增强前列腺癌细胞的辐射抗性
        4.4.4 过表达mi R-16-5p诱导前列腺癌细胞G0/G1 期的周期阻滞
        4.4.5 Cyclin D1/E1是mi R-16-5p的靶点
        4.4.6 Mi R-16-5p调节Cyclin D1/E1-p Rb-E2F1 信号通路
    4.5 讨论
第五章 前列腺癌细胞中MicroRNA-16-5p辐射应答的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试剂
        5.2.1 实验细胞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和步骤
        5.3.1 细胞培养
        5.3.2 辐照处理
        5.3.3 细胞总RNA提取
        5.3.4 MicroRNA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 PCR,RT-PCR)
        5.3.5 MicroRNA实时定量q RT-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
        5.3.6 m RNA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 PCR,RT-PCR)
        5.3.7 m RNA实时定量q RT-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
        5.3.8 细胞转染
        5.3.9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5.3.10 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
        5.3.11 数据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X射线辐照对mi R-16-5p的转录即pri-mi R-16 的影响
        5.4.2 X射线辐照对mi R-16-5p的核内加工pre-mi R-16 的影响
        5.4.3 X射线辐照对miR-16-5p的核外加工成熟的影响
        5.4.4 X射线辐照对mi RNA生物合成关键蛋白的影响
        5.4.5 X射线辐照对前列腺癌细胞翻译后修饰的影响
        5.4.6 X射线辐照后p53与mi RNA加工蛋白Drosha结合
        5.4.7 构建p53敲除的稳定细胞株
        5.4.8 敲除p53影响miR-16-5p的辐射诱导表达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作者简历
    获奖情况
    参加的研究项目
    已发表(或正式接受)的学术论文

(10)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KMT2D缺失介导前列腺癌氧化DNA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高通量基因测序在前列腺癌研究中的应用
    2.CRPC相关分子机制
    3.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KMT2D在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4.总结
第一章 46例中国人群前列腺癌患者基因改变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2.2 46例中国人群前列腺癌病例样本基因突变及拷贝数改变
        2.3 43例中国人群前列腺癌病例样本重要基因表达异常
        2.4 前列腺癌基因改变及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分析
        2.5 前列腺癌中KMT2D表达同AR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具有相关性
    3 讨论
第二章 KMT2D缺失介导前列腺癌氧化DNA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构建KMT2D沉默细胞模型
        2.2 KMT2D沉默介导前列腺癌细胞DNA损伤
        2.3 前列腺癌细胞DNA损伤与细胞内ROS升高具有相关性
        2.4 前列腺癌细胞DNA氧化损伤会导致细胞凋亡和衰老
        2.5 KMT2D沉默抑制抗氧化应激基因表达和FOXO3与DNA的结合
        2.6 KMT2D沉默会降低抗氧化应激基因上增强子活化标志的水平
        2.7 KMT2D沉默会增加前列腺癌细胞对基因毒性抗肿瘤药物和PARP抑制剂的敏感性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成果
致谢

四、TURP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DACT2在前列腺癌进展及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肖雨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2]基于DBSI的深度神经网络学习在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及预测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D]. 阳青松.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NPRL2基因转录水平调控及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D]. 胡代星.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EP4受体拮抗剂BY001和PD-1抗体联合治疗前列腺癌的功能和机制研究[D]. 胡盼.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5]前列腺癌的新生物标志物识别及其综合诊断评分模型构建[D]. 刘云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中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出口梗阻患者行内分泌联合姑息性前列腺电切的疗效分析[D]. 邱俊. 南昌大学, 2020(08)
  • [7]糖脂代谢在前列腺癌诊断和进展中的研究[D]. 徐欢.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8]代谢综合征与前列腺癌的相关性研究[D]. 杨小康.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9]MicroRNA-16-5p在前列腺癌细胞辐射应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0(01)
  • [10]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KMT2D缺失介导前列腺癌氧化DNA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吕世栋.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TURP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