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识渊博的学术巨着,读于润阳的《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

学识渊博的学术巨着,读于润阳的《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

一、具有深厚功底的一部学术力作读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论文文献综述)

袁靖茹[1](2021)在《于润洋的音乐批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扬清[2](2020)在《西方自律论音乐的演进历史及其哲学转向——基于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的思考》文中提出于润洋在《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中,以西方自律论音乐作为线索,由线及面引出不同音乐哲学流派进行划分而形成全文。在自律论音乐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艺术家将形式——自律论应用在音乐创作、音乐分析以及音乐实践之中。但在后期由于自身的理论限制,逐渐出现了东学西渐的哲学转向。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将自律论音乐的提出、历史演进以及后期的哲学转向进行整理以及思考。

于亮[3](2019)在《于润洋音乐美学学术谱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于润洋作为我国第一代音乐美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非常重视音乐理论人才的培养,他为我国音乐美学学科及人才梯队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学术谱系研究在国内外均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目前学界对于润洋的谱系研究尚属空白。文章试从于润洋及其学生指导的音乐美学博士论文、博士后工作报告入手,以学术谱系的形式对于老师一脉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研究。

王晓南[4](2019)在《百年二胡音乐风格与文化身份考察》文中指出二胡的音乐文化身份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身份,其在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都存在明显差异。古代是依附于传统音乐乐种、地方音乐风格而存在;近代刘天华等开始了走向舞台音乐表演形式的文化身份塑造,这其中也包含着借用西方音乐表演形式保留自己音乐文化风格的探索;从新中国建立开始的现代中国二胡音乐,以刘文金为代表的音乐家也同样借用西方音乐的独奏形式,将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本土化,并融入二胡音乐传统风格,形成了50、60年代二胡音乐风格的民族文化认同;改革开放后,二胡音乐随着中国“四个现代化”的提出以及工业文明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浸染,二胡演奏交响化、二胡作品协奏曲的形式促成了大型民族乐队协奏的二胡音乐风格;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二胡艺术发展更加注重借鉴西方音乐艺术的优长,出现移植西方高难度乐曲、小提琴化演奏大为流行的特征,同时也出现了二胡演奏的声腔化、流行音乐化以及与歌手合作、与西洋交响乐团合作、与爵士乐队合作、与原生态土着音乐人合作、与外国作曲家特别创作合作等多样舞台表演形式。近10余年来,二胡演奏曲目和表演形式的丰富变化和大胆尝试,都在试图以新观念、新形式将二胡音乐进行更广泛的推广。从表面上看,这些二胡音乐十分丰富多彩,但从本质上观察近百年二胡艺术发展,则伴随二胡音乐繁荣发展的是一种内在的危机,即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方向到底在哪里一直困扰着中国二胡艺术的实践——这是一种音乐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随着中国大国崛起、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我们对自我音乐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已逐渐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面对传统音乐传承的危机、传统音乐风格流派的断裂等重大问题,中国二胡音乐如何做出回应?百年二胡艺术发展留给中国音乐界的思考太多。本论文从全球多元文化视野的角度切入,通过对百年二胡音乐变迁和音乐文化风格变迁的考察,思考二胡音乐传统的主体性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重建中国二胡音乐教育与音乐风格流派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韩佳恒[5](2018)在《20世纪90年代大陆音乐学者撰写的西方音乐家传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记作为文学和艺术范畴中最重要的文类之一,一直被广大学者所密切关注。而音乐家传记作为研究音乐家的一个重要史料来源与依据,也在音乐学领域日益被重视起来。而20世纪90年代是国人在此项领域第一个高峰期,本文将通过对十部此时期由国内专家学者所着的西方音乐家传记的研究,分析其写作的类别、结构、选材、叙述手法,目的希望能引起更多的研究者关注此领域,也希望今后能为众人在此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点参考。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现状、交代作者的研究方法,着重梳理国人有关音乐家传记的成果和相关理论,用以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第二章是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分析。第三章则是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对其材料处理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对研究对象的作者采取的叙述手法进行分析。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总结。

周宛鹿[6](2017)在《浅论音乐录音的再现性与表现性》文中指出一切艺术都应当有其相对应的审美,录音艺术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应当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建立起一定的审美体系。笔者试图在美学的架构下,通过对录音艺术三度创作的特性分析,阐述了音乐录音的多种属性,结合哲学释义学,探讨了音乐录音的再现性与表现性两种录音美学特征。再现性音乐录音应当体现在乐谱与历史环境的客观性方面,而表现性音乐录音则体现在现代技术应用与录音师个性化创作方面,辩证的思考音乐录音中再现性与表现性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

智凯聪[7](2014)在《《对一种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剖析》中的音乐批评实践特点探微》文中研究表明于润洋先生在我国音乐理论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批评文论在他的音乐研究总数中占据相当的数量,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批评文风。本文以《对一种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剖析—评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为例,通过对该文结构、内容和思想的解析,认为其音乐批评特点如下:一、从历史出发,着眼于现实的严谨逻辑;二、根基坚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三、以音乐美学特性为核心的睿智批判;四、跨学科融合的多元文化视角;五、对象、观念与方法和谐互动的科学批评方法;六、沉稳凝练、鞭辟入里的独特批评风格。

赵仲明[8](2012)在《历史研究与美学评价——于润洋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学术精神是学术研究工作中的一种诚笃精神,一种批判精神,一种超越精神。它鲜明地体现在学者执着的理论信仰、敏锐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批判意识,以及整体的学术思想之中。在中国音乐学术史上,我们或许

包玉姣[9](2011)在《艺术:一种生命的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生命形式理论研究及其对艺术教育的启示》文中认为苏珊·朗格(Susanne K.L anger,1895-1985)是美国当代着名哲学家、艺术理论家,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一位具有卓越成就的女性美学家。她秉承和发展了卡西尔的人类文化符号论,将艺术视为一种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并将这些原理广泛运用到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符号美学体系,是符号论美学的集大成者。“生命形式”概念是朗格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首先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被提出,在《艺术问题》和《心灵:论人类情感》中则作了专章论述。从朗格对“生命形式”的定义,我们发现朗格将艺术的本质从“符号”、“情感的形式”、“生命的投射、”最终定位在“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即“生命形式”上。虽然后人只是强调了她的符号美学创始人的身份,但仔细研究朗格的美学思想会发现,“生命形式”是其艺术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其艺术哲学思想中的每一部分都是指向艺术的“生命形式”理论,每一部分都可以在艺术的“生命形式”理论中找到答案,每一部分也都是在证明“艺术即是一种生命形式”。它就像一条连结人类生命与艺术形式之间的纽带,一方面强调艺术是对人类情感与内在生命的表达,艺术是人类生命的投射,肯定了“艺术表现生命”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也将艺术自身视为一种有机的“生命形式”,关注艺术形式本身的独立审美价值。通过这条纽带,人的情感现实、生命形式和艺术之间的血脉相连。因此,“生命形式”是开启朗格艺术哲学体系的一把新的钥匙,为我们展现了朗格艺术哲学的更为丰富和精彩的内涵,同时它突破传统美学中“情感”与“形式”二元对立的桎梏,将这种二元对立统一在“生命形式”这一概念中,为我们把握艺术与生命的关系,艺术之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从苏珊·朗格“生命形式”概念去切入其符号艺术哲学,通过“生命形式”这一红线将朗格的艺术理论进行有机融合,建构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理论。在此基础上,与中国艺术之“气韵生动”形式理论进行比较和对话,总结出艺术形式生命内涵以及艺术与生命的关系,获得对艺术本质的崭新认识——艺术是与生命“血脉相连”的“生命形式”。最后,在艺术生命形式理论的视野下审视我国当前的艺术教育现状,针对当前艺术教育中“生命”的缺席和遮蔽,提出“回归生命之根的艺术教育”的构想。从艺术与生命的关系,阐述艺术创作是一种“生命”的自然生成过程,艺术欣赏则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过程,强调艺术教育就是要尊重和培养学生“有感而发”的艺术表达习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艺术所蕴含的“生命”力量,并与这种艺术“生命”进行对话,在“对话”中,以实现人之生命与艺术之“生命”的丰盈和生长。

董军强[10](2010)在《于润洋音乐阐释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于润洋是我国着名的音乐学家,在西方音乐史学与美学领域取得了显着成就。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观点,通过一系列论文和专着,尝试回答了诸如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内容、音乐的特性以及如何对音乐作品进行阐释。本论题以于润洋的的论文和着作为对象,分析和梳理了他的美学思想,在这基础上,对其美学思想进行了思考。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组成。在引言中,对选题意义、国内研究现状、本论题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进行概括介绍。正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他的美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分析了他的哲学基础;第三部分对其美学思想来源进行了剖析;第四部分论述他对音乐作品的见解;第五部分重点解析了他的音乐阐释思想。在结语中,对其音乐美学思想做了几点思考。

二、具有深厚功底的一部学术力作读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具有深厚功底的一部学术力作读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论文提纲范文)

(2)西方自律论音乐的演进历史及其哲学转向——基于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律论音乐的提出
二、自律论音乐的发展
三、自律论面向东方音乐哲学的转向

(3)于润洋音乐美学学术谱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一、 于润洋先生学术背景概述与音乐美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
二、 于润洋音乐美学学术研究特征
    1. 音乐美学研究与西方音乐史学研究相互融合
    2. 哲学—美学的立足点
    3. 肖邦音乐研究
    4. 音乐学分析的提出
    5. 以中国的“意境”理论审视西方音乐
三、 于润洋教授音乐美学学术谱系
    1. 音乐美学观念的历史性研究
    2. 音乐意义问题研究
    3. 后现代音乐美学问题研究
    4.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研究
    5. 音乐美学审美问题研究
    6.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研究
    7. 近代音乐思想研究
    8. 音乐会受众、音乐歌剧的戏剧研究及社会学视角下的戏曲剧种音乐研究
结 语

(4)百年二胡音乐风格与文化身份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视角与思路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百年二胡音乐风格及其嬗变
    第一节 20世纪初期二胡音乐风格
        一、沿袭传统音乐载体的发展轨迹
        二、“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发展轨迹
        三、民间到高校的身份转变
    第二节 20世纪中期二胡音乐风格的特殊性
        一、写实的民族主义风格
        二、本土意识下的“西体中用”风格
        三、“声腔化”的演绎风格
    第三节 新时期二胡音乐风格
        一、“体系化”二胡音乐风格
        二、传统音乐风格“边缘化”
        三、一种新的音乐风格
    第四节 21世纪二胡音乐风格
        一、“工业化创造”的表现
        二、西方作曲观念的影响
        三、技法借鉴与新技法开拓
第二章 百年二胡音乐文化身份的游离
    第一节 “全盘西化”表现
        一、意识形态的西化导向
        二、二胡音乐的拿来主义
    第二节 “中西融合”“兼收并蓄”表现
        一、三观争鸣的历史节点
        二、汇通中西的二胡音乐风格
    第三节 “国粹”里的民族话语
        一、追溯源于传统的二胡音乐身份
        二、传统音乐与二胡艺术的内在关联
第三章 百年二胡音乐风格文化身份的反思
    第一节 “寻求认同”观念
        一、“文化自卑”的历史踪迹
        二、当代音乐文化身份的危机
    第二节 “国粹主义”观念
        一、历史的追溯
        二、多维的理解
        三、观念的弊端
    第三节 “跨界融合”观念
        一、“跨界融合”的价值内核
        二、现实语境下中国音乐身份症候
        三、“新民乐”的理想境域
第四章 对二胡音乐风格文化身份重建的思考
    第一节 基于生态文明观念构建文化多样性
        一、“生态文明”对二胡音乐风格发展的要求
        二、“主体间性”对二胡音乐风格发展的启示
        三、传统音乐的内在结构力对二胡音乐风格发展的规定
    第二节 “教育传承”的理念
        一、音乐语言的文化身份认知
        二、“天人合一”和“演创合一”的认知
        三、“双轨并行”的教育机制
    第三节 确立音乐文化风格的主体立场
        一、目前音乐体系单边发展的现象分析
        二、中国音乐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三、强调中华文化属性意识观
        四、确立文化身份特质的必要性
结语
    一、对多元视角的再认识
    二、二胡音乐风格现实样态的身份危机
    三、强化二胡音乐风格的文化身份
附录:中国二胡源流研究综述
    一、二胡源流观点分析
    二、民国以前的二胡音乐原生状态
    三、二胡名称之来源
    四、二胡的称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20世纪90年代大陆音乐学者撰写的西方音乐家传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为
        2.实践意义为
    (二)研究现状
        1.传记理论
        2.音乐家传记与相关研究文献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
二.国内学者撰写的西方音乐家传记的分类分析
    (一)传记分类相关理论概述
    (二)具体传记个案分类分析
        1.学术传记
        2.文学传记
    小结
三.国内学者撰写的西方音乐家传记结构分析
    (一)相关传记结构理论概述
        1.时序结构
        2.场面结构
        3.专题结构
        4.复合结构
    小结
四.国内学者撰写的西方音乐家传记材料使用分析
    (一)相关传记传材使用理论概述
    (二)具体传记个案传材使用分析
        1. 传材的使用维度
        2. 传材的鉴别与选择
    小结
五.国内学者撰写的西方音乐家传记叙事手法分析
    (一)相关传记叙事理论概述
    (二)具体传记个案叙事分析
        1.叙述视点
        2.叙述时态
        3.叙述层次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浅论音乐录音的再现性与表现性(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本文资料准备情况及相关介绍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音乐录音的多重属性
    第一节 音乐录音与三度创作
    第二节 音乐录音与现代技术
    第三节 音乐录音与美学风格
第二章 再现性音乐录音
    第一节 “再现”的释义
    第二节 音乐符号的再现
    第三节 历史性环境的再现
    第四节 再现中的创新
第三章 表现性音乐录音
    第一节 “表现”的释义
    第二节 现代技术带来的变革
    第三节 表现性录音的个性创造
    第四节 《意象箜篌》带来的启示
结语 再现性与表现性的对立统一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8)历史研究与美学评价——于润洋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反思探索期 (70年代末至80年代)
二、理论构建期 (90年代)
三、理论深化期 (2000年以后)

(9)艺术:一种生命的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生命形式理论研究及其对艺术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问题之源
    二、研究之因
        (一) 苏珊·朗格符号美学的研究现状
        (二) 西方对艺术“生命形式”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之脉
第一章 苏珊·朗格艺术生命形式理论的土壤及源泉
    一、朗格的生平和着述
    二、朗格艺术符号美学思想简介及来源
        (一) 怀特海的逻辑符号论
        (二) 卡西尔的人类文化符号论
    三、西方生命形式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 西方哲学家对于艺术“生命形式”的相关论述
        (二) 西方生命美学对艺术“生命形式”理论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艺术是一种符号
    一、艺术即是一种符号
    二、艺术是一种表现性(表象性)符号
    三、艺术符号与艺术中的符号
    四、艺术符号的创作过程——艺术抽象
    五、幻像化——艺术抽象的关键
    小结
第三章 艺术是生命的投射
    一、艺术是情感的形式
    二、情感与生命的关系
    三、艺术是对生命的投射
    小结
第四章 艺术自身是一种生命形式
    一、生命形式的内涵
    二、艺术作为生命的一种逻辑形式
    三、生命形式的意味
    四、直觉把握生命意味的形式
    小结
第五章 中国艺术的“气韵生动”形式理论
    一、中国哲学即生命哲学
    二、中国艺术是对天地生命精神的表现
        (一) 艺术家内在生命精神的写照
        (二) 天地生命精神的颂扬
        (三) 天地生命精神即是“和”的精神
    三、中国艺术是一种“气韵生动”的形式
        (一) 气韵生动之内涵
        (二) “气韵生动”之原理
    四、观照——体味——妙悟的审美感知方式
        (一) 观照
        (二) 体味
        (三) 妙悟
    小结
第六章 回归生命之根的艺术教育
    一、艺术教育为何要回归生命之根
    二、对几种艺术教育理论的反思
        (一) 艺术工具论的艺术教育观
        (二) 艺术本位论的艺术教育观
    三、朗格的生命形式理论对艺术的教育的启示——回归生命之根
        (一) 关于艺术创造——艺术“生命形式”的自然“生成”
        (二) 关于艺术欣赏——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于润洋音乐阐释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 相关文献综述
    (三) 本论题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
    (四) 本论题意欲创新之处
一 于润洋音乐阐释美学产生的背景
    (一) 西方音乐美学:二元分立思维方式的困境
    (二) 中国西方音乐美学研究面临的挑战
二 于润洋音乐阐释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
    (一) 于润洋高度重视哲学与音乐美学的关系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是他的哲学基础
    (三) 于润洋音乐美学研究的方法论
三 于润洋音乐阐释美学的思想来源
    (一)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
    (二) 苏珊·朗格的符号语义学相关理论
    (三) 哲学阐释学与符号语义学的存在的问题
四 音乐作品论
    (一) 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
    (二) 音乐的内容
    (四) 音乐作品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五 音乐作品的阐释
    (一) 音乐文本的层级结构
    (二) 音乐作品阐释的方法——音乐学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具有深厚功底的一部学术力作读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于润洋的音乐批评研究[D]. 袁靖茹. 天津音乐学院, 2021
  • [2]西方自律论音乐的演进历史及其哲学转向——基于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的思考[J]. 周扬清. 黄河之声, 2020(15)
  • [3]于润洋音乐美学学术谱系研究[J]. 于亮.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9(03)
  • [4]百年二胡音乐风格与文化身份考察[D]. 王晓南.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5]20世纪90年代大陆音乐学者撰写的西方音乐家传记研究[D]. 韩佳恒.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6]浅论音乐录音的再现性与表现性[D]. 周宛鹿.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5)
  • [7]《对一种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剖析》中的音乐批评实践特点探微[J]. 智凯聪.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4(04)
  • [8]历史研究与美学评价——于润洋学术思想研究[J]. 赵仲明. 音乐研究, 2012(05)
  • [9]艺术:一种生命的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生命形式理论研究及其对艺术教育的启示[D]. 包玉姣.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4)
  • [10]于润洋音乐阐释美学研究[D]. 董军强. 西北师范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学识渊博的学术巨着,读于润阳的《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