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盲人摸象到全面掌握

从盲人摸象到全面掌握

一、从盲人摸象到整体掌握(论文文献综述)

许金叶[1](2022)在《管理会计理论如何形成》文中提出"科学知识如何形成"是困扰人类至今且未能真正解决的"知识论难题"。与所有科学知识相比,作为面向未来会计,管理会计有强"不在场"特征,"管理会计理论如何形成"则是管理会计理论必须解决的"管理会计知识论难题"。想象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殊的心智品质,能够解决"不在场"形成知识的问题;因果思维又能够解决想象力中脱离现场的幻想、虚构等负面消极问题。本文以企业作为管理会计知识的生长点,借鉴社会学想象力成果,特别是社会学想象力中反事实思维与反事实推理,提出管理会计想象力中超事实思维与超事实推理,综合构成管理会计的方法论,解决管理会计的"知识论难题",丰富管理会计面向未来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刘武君[2](2021)在《机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地方政府都在致力于研究以航空港为依托,以临空产业为基础,发展涵盖航空客流、物流产业在内的城市经济。我们要提高认识,坚持港、产、城互动,集各方之力量,走出一条"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产城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崔宪[3](2021)在《“同均三宫”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文中研究指明黄翔鹏先生提出的"同均三宫",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既是历史理论的深化认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理论归纳。历史上,均调相通,均宫相等,宫调合称,20世纪后宫调分离,表明这几个概念的既有含义与历史演变过程。同均三宫将原属同一层次的内容析解为三个层次,目的在于揭示均、宫、调的不同内涵。同均三宫与同宫三阶不同,前者是在"七律"中的三种不同音阶,后者则是在"九律"中的"同宫系统"三种不同音阶,还包括"三宫同曲"和"三宫同均"两种形式。七声是"变声可立调"的前提条件,也是八十四调的构成基础。在"一均""七律"之中,三种不同宫音位置与结构的七声音阶,为一百八十调的构建提供了基本条件。同均三宫对记谱习惯、古谱解译、曲调考证、唐宋乐调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技法。

吴文生[4](2020)在《航空发动机跨界、跨域、跨越创新模式的研究》文中认为创新是航空发动机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的永恒驱动力,是航空发动机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源泉。航空发动机创新模式对航空发动机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先进创新理念和实践的基础上,在航空发动机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中引入多元思维、第一性原理、技术进步S形曲线、颠覆性创新等理论或方法,从认知边界、创新领域、创新强度等三个维度探索跨界、跨域、跨越(简称"三跨")创新模式,以期为航空发动机创新发展提供科学实用的思路和实践。

晁天义[5](2020)在《阐释学对历史研究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阐释学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示。在认识论方面,阐释学扬弃了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可能导致的历史终结论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定程度上破解了长期以来争执不下的历史认识之争。阐释学的"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理论摒弃了客观主义史学对史实的崇拜,为历史研究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提供了可能。"阐释学循环"理论意味着历史认知的实现是一个往复不断、永无休止的过程,有助于防止排他主义的独断论,确定了历史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保持了历史认知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张力,为历史认知的不断推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如何立足当代中国历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努力汲取中西方阐释学的丰富资源,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阐释学,是当前中国历史学学术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郭淑娅,何喜平[6](2019)在《注入新元素 增添新感受——寻求数学课堂新面貌》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的思考,笔者一直在探索如何使数学课堂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再带给学生一些美妙的感受,如带给学生一些心灵启迪,或者带给学生一些轻松与幽默等,使数学课堂变得轻松和谐,这能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更多的积极情感与积极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略有心得体会,在高三的一轮复习《函数与方程》中用三个成语"盲人摸

李世锋[7](2019)在《刑事案件事实认定过程研究 ——基于法官审判实践视角》文中提出案件事实问题是被称为证据法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诉讼中最为争议的问题,审判中必须“认真对待事实”。然而案件事实不会自动地呈现,它是复杂的经验和思维过程。尽管案件事实认定在审判中如此重要,但是目前国内外的司法实践、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案件事实的认定,在对案件事实研究的阶段上,一般较多关注证据的认证,并一定程度上将证据认证视同为案件事实的认定,而忽视从证据认证到案件事实认定作为一个独立过程的研究,导致大多研究仅仅停留在对案件事实的性质、构建与证据审查判断或者逻辑推理上。案件事实认定是裁判者通过法定程序,在举证、质证和认证三方参与证明案件事实的前提下,独自从认证证据中分析、论证和整理得出案件事实的过程。为揭示案件事实认定的规律,本文以刑事审判法官实践运作为视角,以证据“认证”到事实“认定”过程作为研究重点,对案件事实认定的审判实践经验与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按照认识规律,从证据认证到案件事实认定过程,包括思维推论过程和外化固定过程两个层面。思维过程,是裁判者对证据自由评价,形成心证确信的过程;外化固定过程是裁判者将思维确信的内容,外化为外界可感知的案件事实的过程。思维过程无形,只有外化显现才能被人感知,因此法官对案件事实认定的思维过程必须外化固定,且必须以一种可监督、可检验的载体进行。对于上述思路的阐释,本文从以下方面展开:关于论证角度。要研究案件事实认定,无法回避案件事实认定过程、认定规律、认定方法和认定行为的研究。因此,本文总结了审判实践中案件事实认定的过程、内在规律和方法,提出了从证据到事实如何“飞跃”的理性外化过程,包括:争议和差异确定的异议确定过程、证据裁判的对应分析过程、排除合理怀疑防范误认的质疑过程和证据到事实的外化阀定过程,突破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事实认定研究的不足。关于逻辑关系。法官首先通过异议确定,找出控辩双方的争议事实,发现指控事实与证据不一致的差异事实;再按照证据裁判原则,将事实与证据通过对应分析,论证证据与事实的对应性,然后对对应分析采信的证据和初步认定的事实进行反思、质疑检验,最终按照概括和叙事方法外化固定成规范的案件事实。上述过程不是分割成独立的一个阶段,而是一个融合过程,也并非单一的流向模式,而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关于研究内容。案件事实认定离不开认定的过程,认定过程包括异议确定、对应分析、质疑检验和外化固定四部分。四部分既是四个过程,也是四种方法。异议确定是裁判者确定控辩双方争议事实,以及主动发现指控事实和证据不一致的差异事实,以准确确定案件焦点和证据上存在的缺陷。证据是事实认定的依据,对应分析是指对认证证据与认证事实间,争议事实与争议性证据间,待证事实与认证证据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按照证据裁判原则,以实践样本对以单个证据分析证明片段事实,到组合证据证明部分事实,再到综合全案证据证明全案事实的思路论证。为了确保认定的案件事实的准确性,必须设立案件事实认定的验证程序。故质疑就是对事实认定的批判性检验,旨在对应分析的基础上,对证据与事实提出疑点,并对存在的疑点予以排除,最终确认案件事实的过程。案件事实必须经一定的载体外化固定形成书面直观的案件事实。因此,审判实践中法官通过内部载体审理报告和对外载体裁判文书对案件事实进行固定。外化固定案件事实时,依据概括、叙事的方法将案件事实整理成规范的裁判事实。案件事实认定是在限定的时间、空间和规范下进行,因此,要保证认定的案件事实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事实,裁判者应遵循一定认定规律,才能反映或者再现事实真相。对案件事实认定过程的研究,其目的是总结规范既有的司法技艺与司法规律,从而防范裁判者对事实认定的恣意与任性,最终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刘宏涛[8](2018)在《竞优型组织员工绩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早已表明了事物规律的重要性,当人们的行为符合事物规律时就取得进步和发展,违背规律就要遭受惩罚。在取得文明成果的同时,人们过分强调了“竞争”的作用,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也造成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因此,如何基于新的思想引导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人与环境等之间和谐的发展,便成为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竞争不同,竞优理论强调事物规律的作用,指出“竞”不应简单的理解为万物竞争,而应理解为万物争先恐后,竞相表现出符合自然规律的优良行为。以竞优思想来引导组织的构建、运营和发展,形成竞优型组织,则是竞优理论在组织管理领域的拓展应用。目前竞优型组织是一个较新颖的概念,相关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为了在实践中更好的指导竞优型组织的运行和发展,需要对竞优型组织中涉及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员工的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为组织的各项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因而建立客观而公正的员工绩效评价方法,对组织及员工个人的不断提升和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对竞优型组织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目前员工绩效评价的方法有多种,但这些方法大都以决策者对各绩效指标的价值认知为评价基础,缺少员工的参与和认同,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这些方法不能有效识别和认同不同员工的内质差异和个体优势,将这些方法直接应用在对竞优型组织员工绩效的评价中,不能客观而真实的反映各员工的竞优水平,因此,有效的竞优型组织员工绩效评价方法,应在竞优理论的指导下,充分体现出竞优型组织的不同特征和价值主张。为了丰富和完善竞优型组织的相关理论,本文以竞优型组织为研究背景,按照从激励竞优到竞优调整的逻辑主线提出了三种员工绩效的评价方法,形成了竞优型组织员工绩效评价的方法体系。竞优型组织在对员工绩效进行评价时,可依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或方法组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理论层面,构建了竞优型组织员工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并着重分析了竞优型组织与传统组织员工绩效评价的差异,进而指出了竞优型组织员工绩效评价方法的前提、功能及特点,从而有利于员工绩效评价工作的有序进行,也为员工绩效评价方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2)提出了基于竞优模式识别的员工绩效评价方法。在确定价值内容的前提下,该方法允许被评价对象全面参与评价过程并充分表达其不同的价值主张,不需外部评价者的人为干预,而且在提高群体决策科学性的同时,可以获得整个群体竞优行为的“结构性”特征。首先按照竞优思想,从尊重和鼓励事物个体的内质差异出发,从最有利于体现员工价值的角度对其个体优势进行客观识别;其次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从优势特征集中识别群体竞优行为的模式特征;最后以各竞优模式包含的个体数量和评价信息的差异程度为基准确定各模式的话语权重,并得到最终的员工绩效评价结果。(3)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重优势的员工绩效评价方法。该方法是从组织内部的角度进行考虑,全面反映了部门或团队内员工的个体优势和整体优势,在认同员工整体价值的同时给员工个体留有充分的价值实现空间。首先以竞优思想为指导,利用目标规划方法构建优势特征识别模型,充分挖掘成员个体和整体的优势特征;然后通过一个集成优化模型,将个体信息与整体信息进行集成,并得出绩效指标的属性权重向量,进而得到最终的员工绩效评价结果。(4)提出了一种多主体参与的员工绩效评价方法。该方法是从组织整体的角度进行考虑,不仅要认同组织内部员工的竞优行为,也要兼顾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需求。首先基于各员工的个体优势特征情况,获得评价客体的竞优结构;然后获得专家、同行业高管和客户等其他群体对员工绩效结构的价值认知情况,并基于各群体的一致性程度对信息进行集结,得到员工外部群体的最终认知结果;最后将员工外部群体对员工绩效的价值认知结果与评价客体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融合,得到最终的评价值。(5)对竞优型组织员工绩效的管理对策进行了研究。现有的员工绩效管理对策,大多缺少对竞优型组织特征和原则的考虑,员工在提升绩效的同时可能会出现违背竞优型组织价值主张的情形。本文首先提出了竞优型组织员工绩效管理对策的逻辑框架,指出了管理对策研究所遵循的逻辑主线;其次在竞优思想的指导下,给出了基于理论抽象和实践经验的竞优型组织员工绩效管理对策;最后将本文提出的管理对策在选定的案例对象中进行了应用研究。(6)选择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作为案例对象进行应用研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首先对高新技术企业及R&D人员作为案例对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然后依据评价目的对员工绩效评价的方法进行了选择;最后对被评价员工的绩效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徐莉[9](2017)在《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2030提出“全面整合的可持续变革方式”的新主张,并强调没有这种变革方式的出现,全球的改革事业都将因此受阻。变革路径的逻辑重构,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在这个深层意义框架内,理论指导对成功实践变得空前重要。那么,这个新变革方式的核心是什么?其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又是什么?本研究认为,此两个问题都非现存理论所能解决,需要跳出现有框架来探索和审视。然而,这种新理论意识却并没有真正地被感知到,教育改革的现状仍在边角思想的传统框架内徘徊。研究发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需要整体重新设计,而非在既有框架下能改造而成的,硬把两个体系进行拼接的结果,不是把事情搞得更糟,就是毫无意义。而这种路径却仍在被不断地重复着,由此使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步履维艰。基于研究问题,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着眼于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尝试了以新方法和新视角,系统探讨了变革的内在机理及规律,并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变革理论框架。全文沿着理论—实证—理论的线索展开:首先,构建了以突破性变革为起点的问题前提及新概念框架。针对终身教育与变革理论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乱问题,尝试将概念对象从单个变为图式块进行研究,为本文新理论体系提供了概念框架,并有效解决了相关概念混乱的现实难题;其次,着力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变革系统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案例研究及理论构建提供了逻辑框架和分析工具;进而,为确保研究的可靠性,采用罗伯特·K·殷创立的案例实证研究法,对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进行了系统严谨的研究。研究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七种来源数据,包括遍及全国的50余人(共计300多小时)的关键人物访谈和4个学习型城市1600份调查问卷及其他类重要资料。获得了理论构建的重要数据资料。并取得可作为研究工具共享使用的附带性成果:一份案例实证研究设计,一个终身教育改革试点研究数据库;最后,在理论研究与案例抽象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并据此设计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新路径方案(见图7-8),以及中国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和改革生态诊断案例。本研究的结论,关于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理论框架:由“外边界框架”“思想体系”“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三部分构成。外边界框架(见图7-2),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原理得出。框架界定了完整的理论视界,主要部分包括:变革目标体系、变革实施体系和人的要素三个方面,以及整体变革生态的形成和可持续性能的生成。该框架将有助于确保变革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的完整无残损性;思想体系(见表7-1),来源于对案例实证研究结论的抽象。体系构成于五个关键要件,即分别从时代、社会、事物自身、以及事物的质变标志、质变的深、广度五个视角上抽取观察事物发展阶段的关键信号。这些信号可帮助人们准确判断变革对象的发展阶段,以便决定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此5个关键信号构成系统,被视为使变革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系统,可为科学构建变革中的关键和首要的目标问题,减少变革失误提供科学支持。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见图2-4,图2-5),是由“适时、适度、连续”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可持续变革系统内模型,其作用是,从根本上说明可持续变革机制的来源,揭示出实现变革有效而可持续的内在机理。此模型源自于对复杂适应系统变革机制的探索,是可持续变革理论最深层的本质内核。其核心思想是,变革策略和变革干预强度的选择,要与变革对象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特点相适应。是“整合的”“包容的”“可永续的”变革系统理想状态模型。第二,形成了 3个配套的理论操作工具:(1)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表7-4)。本量表可在三个方面为选择变革路径提供支持:一是根据“方向、张力、节奏、内涵、广度”几个关键要素间关系的规律,识别事物发展阶段;二是根据事物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三是根据变革策略确定改革内容,并由此确定变革在制度体系、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几个方面实现变革的任务目标;(2)变革策略整合模型(图7-4)。整合已有变革理论中孤立使用的不同变革模型而形成的变革类型选择参照表;(3)可持续变革三层任务操作框架(图7-5)。可持续变革实施过程路线图,是一份有助于改善变革质量的操作性工具。该工具可为克服变革实施的随意性提供设计规范和原则。本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变革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生态、适应及可持续性,即有节律有张力并且节律张力合理的连续可持续性的变革过程。研究的主要突破:一是使变革系统自身成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适应性系统;二是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开辟了新道路;三是在现有维持型变革基础上,使变革类型得到了扩展和完整。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两个相对的方向运行而不断循环往复的,传统变革理论关注的是保持事物已确定状态下的稳定问题,本研究关注了另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即发展与突破的问题,亦即如何推动某种新质事物产生的问题。

宗先信[10](2017)在《盲人触觉图形的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针对现有的触觉图形不能有效的为盲人提供明确的内容语义信息和盲人对触觉图形识别效率不高的问题,从盲人对触觉图形的需求出发,通过分析盲人在使用传统触觉图形所遇到的问题,涉及到的触觉感知相关的背景知识,结合盲人对触觉图形的认知规律,总结出盲人触觉图形绘制的原则与原理,以及普通的视觉图像转化为盲人触觉图形的处理方法与规律。根据新的盲人触觉图形设计准则设计的图形,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触觉图形的可用性,提升了盲人识别图形内容的准确性,提高了盲人获取触觉图形信息的效率,验证了此种新的触觉图形设计的可行性。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在盲人触觉图形识别的研究上,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模型的研究,对比明眼人获取图形图像信息的认知方式,构建出盲人用户在图形图像信息获取过程中的认知特点,便于设计出合适盲人用户触摸的触觉图形。盲人触觉图形绘制原则的提出,补全了盲人触觉图形特有特点研究的空白,为以后的盲人触觉图形的设计,盲人教材的出版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以及设计的方向。

二、从盲人摸象到整体掌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盲人摸象到整体掌握(论文提纲范文)

(1)管理会计理论如何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盲人摸象”及其启示
二、“知识论难题”及其解决思路的回顾
    1.“知识论难题”: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的焦点。
    2. 想象力:解决“知识论难题”的切入口。
    3. 超越在场而切中不在场:想象力解决整体性知识的核心问题。
三、社会学想象力:走出社会学困境的出路
    1. 社会学想象力的诞生。
    2. 因果推理:想象力有效发展的保障。
四、超事实思维与超事实推理,综合构成管理会计的方法论
    1. 管理会计知识的生长点是企业而不是高校。
    2.“管理会计想象力”思维框架。
    3. 超事实思维和超事实推理:管理会计的因果思维与因果推理。

(2)机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港产城一体化”缘起
2 临空产业链的整合
3 港产城一体化规划
4 港产城一体化的实践
    案例1: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的“港产城一体化”实践
    案例2:海口美兰机场地区的“港产城一体化”规划
5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 结 语

(3)“同均三宫”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同均三宫的历史来源
    1.“均”“调”相通
    2.“均”“宫”相等
    3.“宫”“调”合称
    4.“宫”“调”分离
二、同均三宫的理论内涵
    1. 同均三宫与同宫三阶(6)
    2. 同均三宫与正声选择
    3. 同均三宫与正变互转
    4. 同均三宫与调式本质
    5. 同均三宫与清商音阶
    6. 同均三宫与八十四调
三、同均三宫的理论意义
    1. 同均三宫的理论发现
    2. 同均三宫的理论前提
    3. 同均三宫的创新意义
    4. 同均三宫与记谱习惯
    5. 同均三宫与曲调考证
    6. 同均三宫与乐谱解译
    7. 同均三宫与音乐创作
四、同均三宫的新例证
    1. 二人台《出鼓子》
    2.《(双渐)赶苏卿》
    3. 晋北笙管乐
    4.《华秋苹琵琶谱》西板小曲
    5. 敦煌乐谱《品弄Ⅱ》
    6. 韩庄大曲《泣颜回》

(4)航空发动机跨界、跨域、跨越创新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不断提升认知能力,在原界创新的基础上实现跨界创新
    1.1 采用换位思维
    1.2 采用类似空间思维
    1.3 采用历史思维
    1.4 采用系统思维
2 掌握和应用关键的有效知识,在本域创新的基础上实现跨域创新
    2.1 深耕细植航空发动机的理论与实践,通过知行合一实现本域创新发展
    2.2 引入交叉学科的技术和理念,通过直接移植或间接借鉴实现跨域创新发展
3 掌握和应用创新强度理论,在连续性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不连续性(跨越)创新
    3.1 连续性和不连续性(跨越)创新模式
        3.1.1 连续性创新
        3.1.2 不连续性创新
    3.2 如何实现不连续性创新实现新的飞跃
4 航空发动机创新的建议

(5)阐释学对历史研究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研究面临两大问题
    (一)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对峙
    (二)方法论的分裂
二、阐释学对历史认识论的启示
    (一)“前见”“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
    (二)历史研究中的“前见”“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
    (三)化解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三、阐释学对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一)阐释学循环
    (二)历史研究中的阐释学循环
    (三)阐释学循环的方法论启示

(7)刑事案件事实认定过程研究 ——基于法官审判实践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述评
        1.1.1 案件事实认定理论
        1.1.2 案件事实认定方法
        1.1.3 案件事实认定研究的成果
        1.1.4 文献述评:边缘化的事实认定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3 研究进路: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案件事实认定过程之机理因素
    2.1 案件事实与案件事实认定
        2.1.1 案件事实的定义
        2.1.2 案件事实的性质
        2.1.3 案件事实认定的内涵与外延
    2.2 案件事实认定的影响因素
        2.2.1 诉讼模式与程序因素
        2.2.2 证据制度因素
        2.2.3 认定主体因素
        2.2.4 客观条件因素
    2.3 案件事实认定要素与过程界定
        2.3.1 认定的要素
        2.3.2 认定的过程
第3章 争议与差异事实的异议确定过程
    3.1 异议确定的理论依据
        3.1.1 异议确定与“争点”理论的关系
        3.1.2 异议确定之原理
        3.1.3 异议的种类及形成原因
    3.2 异议确定之价值
        3.2.1 可以引导诉辩确保事实认定的合理性
        3.2.2 可以明确审理重点确保裁判的公正性
        3.2.3 可以发挥程序功能确保程序的正当性
    3.3 确定争议事实
        3.3.1 争议事实的内容——必须具有现实合理性
        3.3.2 争议事实的来源——必须依法定程序提出
        3.3.3 争议事实的固定——必须由法官归纳整合
    3.4 发现差异事实
        3.4.1 指控事实与辩解事实的差异
        3.4.2 证据与证据间的差异
        3.4.3 证据与事实间的差异
第4章 证据裁判的对应分析过程
    4.1 为什么要对应分析
        4.1.1 对应分析是指引裁判的坐标
        4.1.2 对应分析是证据裁判的体现
        4.1.3 对应分析是证明标准的检验
    4.2 对应分析的基本要求
        4.2.1 客观要求——证据的相关性
        4.2.2 外在要求——证据的充分性
        4.2.3 内在要求——证据的体系性
    4.3 对应分析的实践样本
        4.3.1 从事实到证据的分析——从整体到个体
        4.3.2 从证据到事实的分析——从个体到整体
        4.3.3 事实证据的综合分析——从整体到整体
第5章 排除合理怀疑的质疑检验过程
    5.1 质疑——事实认定的批判性检验
        5.1.1 质疑是批判性思维
        5.1.2 质疑是排除合理怀疑
        5.1.3 质疑是反思中论证
    5.2 设疑——发现事实中的疑点
        5.2.1 设疑的方法
        5.2.2 设疑的对象
    5.3 排疑——排除案件事实中的疑点
        5.3.1 分解疑点
        5.3.2 正向排疑
        5.3.3 反向排疑
第6章 证据与事实的外化固定过程
    6.1 外化的前提
        6.1.1 认证化的证据
        6.1.2 程序化的结果
    6.2 外化的方法
        6.2.1 概括方法
        6.2.2 叙事方法
    6.3 外化的载体
        6.3.1 内部载体——审理报告
        6.3.2 外部载体——裁判文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竞优型组织员工绩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结构安排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2.1 竞优及其评析方法
        2.1.1 竞优思想的提出
        2.1.2 竞优思想的内涵
        2.1.3 竞优活动的特点
        2.1.4 竞优评析方法
    2.2 竞优型组织及其构建策略
        2.2.1 竞优型组织的含义
        2.2.2 竞优型组织的特征
        2.2.3 竞优型组织的优势
        2.2.4 构建竞优型组织的基本策略
    2.3 员工绩效评价理论
        2.3.1 员工绩效的含义
        2.3.2 员工绩效评价的内容
        2.3.3 员工绩效评价的方法
    2.4 综合评价理论
    2.5 对本文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竞优型组织员工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
    3.1 员工绩效评价的含义
    3.2 员工绩效评价的目的
    3.3 员工绩效评价的原则
    3.4 员工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
        3.4.1 组织外部因素
        3.4.2 组织内部因素
        3.4.3 评价本身的因素
    3.5 员工绩效评价的指标
        3.5.1 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3.5.2 绩效评价指标的分类
        3.5.3 绩效评价指标的提取
        3.5.4 绩效评价指标的描述
    3.6 绩效评价的标准
        3.6.1 绩效评价标准的类型
        3.6.2 定义绩效评价标准的原则
        3.6.3 绩效评价标准的特征
        3.6.4 绩效评价标准的制定
    3.7 绩效指标权重的确定
    3.8 绩效评价理论框架的构建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竞优型组织员工绩效评价方法的构建基础
    4.1 理论基础
        4.1.1 竞优型组织与传统组织员工绩效评价的差异分析
        4.1.2 竞优型组织员工绩效评价方法的前提
        4.1.3 竞优型组织员工绩效评价方法的功能
        4.1.4 竞优型组织员工绩效评价方法的特点
        4.1.5 个体优势特征的内涵
        4.1.6 识别个体优势特征的意义
    4.2 技术基础
        4.2.1 个体优势特征的表达方式
        4.2.2 基于理想点效用模式的个体优势特征识别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竞优模式识别的员工绩效评价方法
    5.1 问题描述及评价原理
        5.1.1 问题描述
        5.1.2 评价原理
    5.2 个体优势识别
    5.3 竞优模式识别
    5.4 竞优模式话语权重的确定
    5.5 评价结论及方法流程
        5.5.1 评价结论
        5.5.2 方法流程
    5.6 特点及适用范围
        5.6.1 方法的特点
        5.6.2 适用范围
    5.7 应用案例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双重优势的员工绩效评价方法
    6.1 问题描述及评价原理
        6.1.1 问题描述
        6.1.2 评价原理
    6.2 发掘员工个体优势
    6.3 发掘员工整体优势
    6.4 基于双重优势的集成优化
    6.5 方法的流程
    6.6 特点及适用范围
        6.6.1 方法的特点
        6.6.2 适用范围
    6.7 应用案例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多主体参与的员工绩效评价方法
    7.1 问题描述及评价原理
        7.1.1 问题描述
        7.1.2 评价原理
    7.2 员工外部主体意见的获取
        7.2.1 不同类别外部主体意见的获取
        7.2.2 基于有效性的各类别信息集结
    7.3 员工竞优结构的获取
    7.4 评价信息的集中
    7.5 评价流程
    7.6 特点及适用范围
        7.6.1 方法的特点
        7.6.2 适用范围
    7.7 应用案例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竞优型组织员工绩效的管理对策
    8.1 竞优型组织员工绩效管理对策的逻辑框架
    8.2 竞优型组织的价值观管理
        8.2.1 组织价值观与员工绩效评价的逻辑关系
        8.2.2 竞优型组织价值观的优选
        8.2.3 竞优型组织价值观的传递
    8.3 竞优内核管理
    8.4 基于优势识别和评价结果的管理对策
        8.4.1 竞优模式的分析及管理
        8.4.2 基于竞优的员工绩效标杆选拔
        8.4.3 竞优激励
        8.4.4 基于竞优特征的岗位选择及安排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绩效评价研究
    9.1 案例对象选择的可行性分析
        9.1.1 高新技术企业的可行性分析
        9.1.2 R&D人员的特点及可行性分析
    9.2 DR公司及其对R&D人员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9.3 确定绩效评价小组
    9.4 R&D人员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9.5 数据处理及结果
    9.6 R&D人员竞优特征分析
        9.6.1 个体优势特征分析
        9.6.2 竞优模式特征分析
    9.7 绩效标杆选择
    9.8 竞优激励
    9.9 对策建议
    9.10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本文研究的不足
    10.3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和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附录

(9)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 选题经过:对识别一个真问题的警醒和追求
        (二) 选题反思:是否为一个真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
        (一)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的总体思考
        (二)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的具体呈现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创新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创新
    四、研究综述
        (一) 有关终身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 有关变革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综述小结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可持续变革研究的问题阐释
        (一) “变革我们的世界”和“如何变革我们的世界”
        (二) 变革规律及“可持续变革”的思考框架
    二、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 研究的起点和目标方向问题
        (二) 研究的基本概念问题
    三、本研究基本问题的尝试性解释框架
        (一) 关于起点和方向问题的解释框架
        (二) 关于基本概念问题的解释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变革研究框架建构
    一、探索人类社会复杂系统奥秘的工具:CAS
        (一)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阐释
        (二)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适切性
    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的变革机制初探
        (一) 变革机制的宏观视域:人类社会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二) 变革机制的中观探察:变革真相与理想道路寻求
        (三) 变革机制的深层探源:理想变革的适应性内模型及其含义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变革机制下研究框架建构
        (一) 本文案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界定
        (二) 研究空间:逻辑与实证之间的往返穿梭
        (三) 研究框架:多视角分析框架的组合尝试
第三章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的研究设计
    一、案例意义:独具解剖和研究价值的典型实例
        (一) 大力推进的时代价值
        (二) 走出困境的研究价值
    二、案例的研究目标及分析单位
        (一) 研究目标
        (二) 拟解决的问题及分析单位
    三、案例的观察框架
        (一) 确保足够视域度的双维度观察思路
        (二) 变革的行动维度:启动—实施—成果
        (三) 变革的目标维度:理想目标—政策目标—实践目标
        (四) 双维度组合的案例观察框架构成
    四、案例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一) 数据收集:全面完整可靠多来源
        (二) 数据分析:数据因子—数据单元—数据链—数据库
        (三) 数据库建构
    五、信效度及伦理问题
        (一) 信效度
        (二) 伦理遵循
第四章 社会惯常视角的案例研究结果呈现
    一、试点启动:目标和规模
        (一) 理想目标——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再推进
        (二) 政策目标——新世纪中国迈向终身教育的规划纲要及实施
        (三) 实践目标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四) 一场空前规模的教育改革
    二、试点实施:项目背景及行动策略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
        (二) 开放大学建设项目
    三、试点结果:成效及制度化情况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向世界亮出一张靓丽的名片
        (二) 开放大学建设——新历史起点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三) 不能不提的部分特别的改革者队伍
        (四) 制度化成果——标志性文件及机构变化
第五章 局内人视角的案例评估与反思
    一、经验启示:愈是基础性改变,愈能解决整体性问题
        (一) 试点案例改革成功推进的主要经验
        (二) 打散重组战略转型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三) 试点案例战略转型经验的重要启示
    二、教训反观:愈是局部上的困境,愈在折射着全局性后果
        (一) 试点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困境
        (二) 问题困境所致的阻滞性变革难题
        (三) 试点案例问题及困境的深刻警示
    三、试点结果的评估与反思:终身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一) 挤在方格子里的变革图景
        (二) 试点结果并非为全局性问题的答案
        (三) 冷静审视局部性改革成效
第六章 研究者视角案例改革路径的探察与审思
    一、研究者视角试点案例改革模式的探寻
        (一) 试点运行的改革系统环境
        (二) 试点运行的改革内生空间
        (三) 试点改革模式的形成及影响过程评估
    二、试点改革路径的审视与反思:与解决终身教育问题南辕北辙
        (一) 并非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适切路线
        (二) 单一维持型模式的方向错误与不可持续性
    三、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的理论启迪
        (一) 对一项好的改革之关键要素的理论启示
        (二) 案例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模型匹配
第七章 可持续变革理论构建及终身教育建设改革路径重构
    一、可持续变革理论的系统构建
        (一) 名称来历及本研究的新定义
        (二) 理论构建的前提及关键所在
        (三) 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整体构成
        (四) 可持续变革的理论属性及优越性
    二、范型:可持续变革理论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路径重构
        (一) 五要件内涵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的识别与建构
        (二) 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路径选择
        (三) 三层任务操作框架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方案设计
结论
    一、研究回望
    二、研究结果及主要贡献
        (一) 变革理论的系统探索
        (二) 方法论的新尝试
    三、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一) 研究局限
        (二) 研究展望
    四、中国教育改革及试点案例的对策与建议
        (一) 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诊断和修复
        (二)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重新审视再出发
    附: 可持续变革视域下的中国教育改革生态诊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2: 关键人物访谈信息一览表(局内人与局外人)
附录3: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一)
附录4: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二)
附录5: 关键文件一览
附录6: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致谢

(10)盲人触觉图形的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难点
第2章 理论研究
    2.1 盲人群体研究
        2.1.1 盲人的数量
        2.1.2 盲人的分类
        2.1.3 盲人的心理特征分析
        2.1.4 盲人的感知系统分析
    2.2 触觉的研究
        2.2.1 触觉的描述
        2.2.2 触觉的机理分析
        2.2.3 触觉的分类和特性
        2.2.4 触觉认知的特点
        2.2.5 主动触觉和被动触觉的对比
    2.3 盲人的触觉认知研究
        2.3.1 盲人的模板匹配认知模型
        2.3.2 盲人的特征分析认知模型
        2.3.3 明眼人对图形图像的认知过程
        2.3.4 盲人对触觉图形图像的认知过程
        2.3.5 盲人与明眼人对图形图像信息认知过程对比
    2.4 影响盲人理解触觉图形图像内容的因素
        2.4.1 认知的主体因素
        2.4.2 认知的客体因素
        2.4.3 认知的媒介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盲人触摸识别能力和触摸偏好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的目的
    3.2 实验项目设置
    3.3 实验对象的确定
    3.4 基本图形测试及分析
        3.4.1 点的偏好测试
        3.4.2 线的粗细测试
        3.4.3 实线虚线的偏好测试
        3.4.4 轮廓线的偏好测试
        3.4.5 面状符号的偏好测试
        3.4.6 箭头符号的偏好测试
    3.5 常见图形测试及分析
        3.5.1 几何图形测试
        3.5.2 几何图形变形的测试
        3.5.3 生活中常见物体轮廓的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盲人触觉图形设计的方法及其设计应用
    4.1 触觉图形绘制原则与原理
    4.2 普通视觉图像转化为触觉图形的处理方法与规律
    4.3 触觉图形的设计应用
    4.4 触觉图形设计实践
    4.5 触觉图形设计实践可用性测试
第5章 总结及未来展望
    5.1 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四、从盲人摸象到整体掌握(论文参考文献)

  • [1]管理会计理论如何形成[J]. 许金叶. 财会月刊, 2022(02)
  • [2]机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研究[J]. 刘武君. 交通与港航, 2021(02)
  • [3]“同均三宫”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J]. 崔宪. 中国音乐学, 2021(02)
  • [4]航空发动机跨界、跨域、跨越创新模式的研究[J]. 吴文生. 航空发动机, 2020(04)
  • [5]阐释学对历史研究的启示[J]. 晁天义. 史学理论研究, 2020(03)
  • [6]注入新元素 增添新感受——寻求数学课堂新面貌[J]. 郭淑娅,何喜平. 中学数学研究, 2019(06)
  • [7]刑事案件事实认定过程研究 ——基于法官审判实践视角[D]. 李世锋. 湘潭大学, 2019(12)
  • [8]竞优型组织员工绩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 刘宏涛. 东北大学, 2018(12)
  • [9]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D]. 徐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10]盲人触觉图形的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宗先信.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从盲人摸象到全面掌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