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资源状况的河北低平原种植结构调整

基于水资源状况的河北低平原种植结构调整

一、基于水资源状况的河北低平原种植结构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殷琳琳,尹心安[1](2020)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区域优先序研究》文中指出基于作物生产水足迹,引入水资源稀缺性指数,结合作物面积净收益,构建种植结构调整区域优先序评价模型,评价中国水稻、玉米、小麦的主要生产地.结果表明:水稻种植结构应优先调整的地区依次为湖南、江西、黑龙江、广东、广西;玉米种植结构应优先调整的地区依次为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古、山东;小麦种植结构应优先调整的地区依次为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本研究实现了种植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践衔接,有助于推动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进程,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张兵[2](2021)在《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河北省是水果生产大省,果品产业在河北省农业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河北省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水果种植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是必不可缺的生产要素之一。但河北省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可用于农业灌溉的用水十分有限,为保证果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果园灌溉用水效率,降低水分无效利用和损耗。果园节水灌溉技术具有提质增产效果,可以改良果园内的生产环境,便于喷药、修剪和采果等果园管理工作。经过调查发现,河北省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意愿较高,但实际采用率较低,且有弃用的现象。果农是否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研究分析果农节水技术的采用行为特征,对节水灌溉效率提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利于河北省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河北省水果产业的生产现状、果园灌溉用水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并估算各地区果园的节水潜力;利用问卷调查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了 150户果农进行实地访谈调查,发现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较高,但是实际采用率较低。对果农采用意愿和行为差异性的原因进行剖析,得出果农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补贴范围等,是影响果农采用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调研数据定量分析表明,节水灌溉技术的适应性、有用性、有效性是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果农的自身素质和小规模经营模式限制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扶持方式对果农是否采用技术有重要影响;合作社和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范围和水平,在政府宣传、推广和果农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之间起重要的联结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提高果农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建议:一是通过媒体、培训等方式提升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政策的认知水平;二是加强政府在果园节水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管理,确保落实,提高投资效益,加强技术合理性建设,因地制宜;三是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四是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等。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对河北省不同地区不同果园的节水潜力进行了测算;对果农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意愿和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剖析了果农采用意愿高,实际采用率低的原因。

张亚楠[3](2021)在《地下水超采区县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以河北省景县为例》文中提出河北省水资源极度短缺,而位于河北省东部的衡水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省人均水平的1/2,主要用水来源为地下水,占比89%。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形成了全国最严重的“冀枣衡”地下水超采漏斗,景县位于漏斗中心。目前景县全部区域深层地下水位均低于0m,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已成为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稳定的关键因素。由于景县水资源量有限,为保证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必然的。本论文以景县为例,构建了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采用改进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对景县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并对景县现状年的供需水量数据进行分析,指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供需矛盾突出、资金投入不足、非常规水开发利用不够与供水结构不合理。(2)根据景县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与“三条红线”,结合当地基础资料,选取2017年为现状水平年,2025、2035年为中、远期规划水平年,采用定额法和指标预测法对景县各个规划水平年进行需水量预测,需水量预测分为基本方案和强化节水方案;根据景县的供水规划对景县不同规划水平年进行供需平衡分析,分析发现不同规划水平年有水量供不应求的现象存在。(3)以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优化目标,各用水部门的需水量、可供水量等为约束条件,考虑了“三条红线”指标的限制,建立了景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4)针对水资源配置优化模型多目标、多约束的特点,对比分析常用的优化方法,最后选用带有精英保留策略的快速非支配分层排序算法(NSGA-Ⅱ算法)对景县的强化节水方案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并引用罚函数改进NSGA-Ⅱ算法对景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求解,解决了 NSGA-Ⅱ处理带约束问题能力的不足这一问题。(5)利用改进的NSGA-Ⅱ算法求得强化节水方案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下的景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本文考虑到决策者不同的需要,选取了三个典型方案进行了配水比例、缺水量与效益目标值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模型和方法具有适用性和合理性,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张雅芳[4](2020)在《全球主要农业生产国作物需水及缺水程度研究》文中提出全球范围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正在日益严峻,已成为全球性的危机。近些年,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不仅影响着水资源的供给,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资源的需求。全球70%以上的取水用于农业生产,并且人类消耗的水足迹的90%是来自农产品,农业已成为耗水最高的一个产业。全球约80%的雨养农业区产出了约60%的世界粮食,而占耕地20%的灌溉农业区产出了约40%的世界粮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上农业的高耗水特征,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问题,使得农业水资源供给面临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和作物种植规模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区域农业的需水格局,进而影响区域水平衡。因此,全面认识气候要素、种植规模变化背景下的作物需水格局及典型流域的缺水程度对于揭示农业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农业种植规模调整及区域灌溉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为评价气候要素和种植规模变化对全球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影响,本文对日尺度作物系数进行修正后运用作物系数法计算了全球主要作物的需水强度,然后结合作物种植规模及气候要素的变化特点,定量分析了各主要农业国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主要农业生产国主要流域降水亏缺度的分析,明确了各主要流域农业缺水程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从全球主要作物的需水强度特征来看,小麦需水强度大多在350mm-700mm间,冬小麦需水强度较高,一般大于450mm,春小麦需水强度较低,一般小于450mm;玉米需水强度在350mm-650mm间;大豆需水强度在350mm-550mm间,但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需水强度较高,一般在450mm以上。2、自1980年以来,全球作物需水量的时空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麦主产国中,我国和美国小麦需水量明显减少,其中美国减少46%,我国在1997年以前波动不明显,但在1997年以后迅速减少,共减少23%。而印度麦区需水量增加量较大,约为40%。玉米主产国中,除法国和美国外其余各国玉米需水量均呈显着上升趋势,我国玉米需水量增加最多,增加量达91%,其次是巴西和印度,均增加40%左右。大豆主产国中,除中国以外的其余各国大豆需水量均大幅增加,其中印度大豆需水增加量高达15.8倍,其次是阿根廷和巴西,分别增加8倍和2.7倍,而我国则减少32%。3、种植规模和气候要素的变化是作物需水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小麦主产国中,种植规模变化是影响各国小麦需水量的主导因素,在气候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美国小麦种植规模从1980年到2017年减少1357万公顷,导致小麦需水量减少了637亿m3。玉米主产国中,气候要素变化是法国玉米需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种植规模则为其余各国玉米需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我国玉米种植规模从1980年到2017年增加了2200万公顷,导致玉米需水量增加了816亿m3。大豆主产国中,除我国外其余各国均受种植规模影响较大,巴西、阿根廷、印度大豆种植规模分别增加2516公顷、1531公顷和999万公顷,导致大豆需水量分别增加1150亿m3、795亿m3和372亿m3。4、从四个典型流域作物的降水亏缺度的变化分析发现,各流域作物缺水程度均在较高水平且呈现加重趋势。其中缺水最为严重的是印度河流域,三种作物的降水亏缺度在0.5-0.8之间,明显高于其他各流域,且大豆季水资源短缺现象最为严重,降水亏缺度最高可达0.79。其次是黄河流域,各作物平均降水亏缺度均在0.5以上;海河流域小麦季缺水程度最高,平均降水亏缺度高达0.51,玉米季和大豆季缺水程度波动较大,但降水亏缺度相对较低;密西西比河流域作物缺水程度整体较轻,降水亏缺度基本在0.2-0.5之间,但小麦季波动较大。近40年,各流域作物缺水程度也呈现升高的趋势。可见,全球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仍在加剧,水资源短缺正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合理和适宜的种植规模和种结构调整以及节水农业是实现全球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张顺风[5](2020)在《冀中平原作物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种植模式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冀中平原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光热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年均降雨量不能满足小麦-玉米的需求。长期超采地下水引发地下水位连续下降,传统种植模式与当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严重,亟需进行传统种植制度改革,建立与当前生态条件相适应的新型种植制度。本试验于2018-2019年分别在河北农业大学清苑试验站和河北农业大学辛集马庄试验站进行。采用4个小麦品种,8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春玉米一熟制、青贮-粒用玉米、双季甜玉米3种种植模式与传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的周年产量、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以期筛选出与冀中平原农业资源相适宜的种植模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作物高产高效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种种植模式以冬小麦-夏玉米传统模式生物产量最高,平均为37.3t·hm-2,显着高于其他种植模式;其次是青贮-粒用玉米模式和双季甜玉米模式,平均分别为28.7t·hm-2,23.0t·hm-2;春玉米一熟种植生物产量最低,仅为18.8t·hm-2。不同种植模式周年能量生产率变化趋势与生物产量相同,较传统模式依次降低47.8%、22.0%、38.5%。(2)不同种植模式年光能利用率以传统模式的最高,为1.1%,其次为青贮-粒用玉米模式和双季甜玉米,分别为0.85%和0.67%,春玉米一熟模式最低,仅为0.57%。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分生产效率以青贮-粒用玉米和传统模式最高,分别为45.5kg·hm-2·mm-1和42.3 kg·hm-2·mm-1,显着高于其他模式,春玉米一熟和双季甜玉米模式分别比传统模式降低7.6%和9.0%。(3)在周年光能和水分生产效益中,3种种植模式均高于传统模式,分别依次高出14.5%、10.9%、42.5%和11.0%、7.5%、39.0%,双季甜玉米的温度生产效益比传统种植模式高30.2%,而春玉米一熟和青贮-粒用玉米模式的积温生产效益分别比传统2熟模式降低13.5%和10.8%。3种种植模式的周年耗水量分别低于传统模式45.4%、28.6%、32.1%,且土壤水消耗量均远低于150mm,均能维持冀中平原地下水平衡。(4)4种种植模式中以双季甜玉米种植模式收益最高,为2.3万元·hm-2,显着高于其他模式,其次是传统模式和青贮-粒用玉米模式,分别为2.1万元·hm-2和1.6万元·hm-2,春玉米一熟模式的收益最低,仅为1.3万元·hm-2。(5)不同小麦和玉米品种对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具有一定差异性。春玉米可选择中晚熟的高产品种,青贮玉米应选择早熟品种。夏玉米宜采用中早熟品种,利于降低收获期玉米籽粒含水率,并推动玉米籽粒机械收获技术的推广,提高种植收益。综上所述,符合冀中平原农业资源现状的种植模式为:传统模式与春玉米一熟相结合的种植模式,降低农业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利于冀中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

王月英,刘科伟,孙贵先[6](2020)在《河北省小麦-玉米水足迹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文中指出为量化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基于水足迹理论和量化方法,核算和分析了2001—2015年河北省小麦—玉米生产水足迹时空变化情况和特征,并利用通径分析对小麦—玉米水足迹空间变化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5年,河北省小麦—玉米单位质量水足迹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小麦和玉米单位质量水足迹平均值分别为1 210.4 m3/t(绿水16%、蓝水56.1%、灰水27.9%)和1 012.1 m3/t(绿水40.3%、蓝水26.5%、灰水33.3%);区域气象条件和农业生产水平的差异性是小麦—玉米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气象因子占主导地位,平均风速和降水量对小麦水足迹影响最大,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对玉米水足迹影响最大。

杜玲,徐长春,尹小刚,遆晋松,陈阜[7](2017)在《气候变化对河北低平原冬小麦需水量及水分生态适应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背景下,河北低平原地区冬小麦生产面临着巨大挑战。本研究以沧州市吴桥县为例,分析该地区1981—2015年冬小麦生育期内各项气象因素变化特征,采用SIMETAW模型模拟冬小麦各生育期需水量变化,分析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提出影响冬小麦各生育阶段需水量的重要气象因素。结果表明:近35年来,气温是冬小麦生育期内变化最为显着的气象因素,其中最低气温呈极显着上升趋势,增幅为0.41℃/10a,平均气温呈显着上升趋势,增温幅度为0.27℃/10a;其次是降雨量的变化,冬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历年来呈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6.06mm;其他气象因素均呈不显着上升趋势。在上述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生育期内需水量近3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981—1998年需水量呈下降趋势,1998—2015年呈上升趋势;冬小麦3个生长阶段(播种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成熟)的需水量均为上升趋势,其中拔节返青阶段需水量显着高于其他2个生育阶段,且水分生态适应性最差,降水耦合度多年平均仅为17.84%。影响冬小麦各生育阶段需水量的气象因素有所不同,其中影响冬小麦返青拔节阶段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空气相对湿度(-)、最高气温(+)、平均风速(+)、太阳辐射(+)、最低气温(+)。根据回归方程,预测吴桥县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在2020和2030年分别为466.7和472.6mm。本研究结果将为河北低平原地区冬小麦节水种植制度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杜玲[8](2017)在《河北省种植业水资源压力与小麦—玉米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河北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运用水足迹理论和方法对目前河北省主要农业产区农作物种植的水资源压力和污染水足迹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吴桥县作为典型区域,分析河北主要农作物即小麦和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因子,以及绿水生产率、灰水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实地调研,探讨了河北省小麦、玉米的种植布局优化方案。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沧州、邯郸、衡水、石家庄、保定的农作物种植的水资源压力明显较大,且基于农作物种植的水资源压力指数在1996—2000、2001—2005期间相对较高,其中沧州的年均水资源压力指数最高。河北平原区的农作物种植年均灌溉需水量达146.2亿m3,而年均水资源供给总量仅88.9亿m3。各地市的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邯郸下降最为显着,保定的年均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最大为20.8亿m3;经济作物的灌溉需水量仅廊坊是上升趋势,其他6个地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邢台的年均经济作物灌溉需水量最大为5.2亿m3;7个地市的蔬果类灌溉需水量均呈上升趋势,以石家庄最为显着。(2)河北省各地市种植业引起的潜在水污染问题值得关注。秦皇岛的农作物单位面积水污染足迹(wdf)增长率最高,2014年比1995年提高91.7%;石家庄的wdf年均值最高、且区域水污染足迹(WDF)最严重,在1995、2004、2014年里均在I级区;除张家口和承德一直处于V级区、廊坊一直处于IV级区外,其他地市农作物种植潜在水污染状况均愈发严重,如邯郸和保定1995年处于II级区,分别于2004年和2014年均已进入I级区,沧州2014年进入II级区。秦皇岛的WDF20年间增长比例最大(77.4%),石家庄的WDF增长比例最小(26.7%)。(3)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的需水量和水分生态适应性有明显变化。气温是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阶段内变化最为显着的气象因子,冬小麦播种~越冬、返青~拔节和孕穗~成熟三个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均为上升趋势,降水耦合度多年平均仅为26.63 %;太阳辐射、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在冬小麦的三个生育阶段均与其需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对湿度与其需水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夏玉米需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全生育期降水耦合度均值为68.75 %,其中太阳辐射、日照时数在夏玉米的三个生育阶段均与其需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在抽穗~开花和灌浆~成熟阶段与夏玉米需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对湿度在抽穗~开花和灌浆~成熟阶段均与其需水量呈极显着负相关。(4)农艺措施对农作物的绿水生产率和灰水生产率影响显着。从不同品种比较看,济麦22的绿水生产率显着高于其他小麦品种,可达8.14 kg·m-3;玉米品种郑单958的绿水生产率最高,达3.72kg.m-3;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绿水生产率以施氮180kg·hm-2为最高(4.31kg.m-3),雨养条件下以施氮120kg.hm-2为最高(2.56kg·m-3);雨养条件下夏玉米以施氮150kg·hm-2绿水生产率最高(7.3kg·m-3);而对种植模式的研究表明,薯-玉种植模式的绿水生产率和绿水经济效益最高,分别达到60.45 kg·m-3, 25.7元.m-3,而麦-玉模式的绿水生产率和绿水经济效益最低,分别为3.92 kg.m-3, 8.3元.m-3;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以施氮120kg.hm-2灰水生产率最高(2.82kg·m-3),而夏玉米以施氮75 kg·hm-2灰水生产率最高(4.84 kg·m-3)。(5)结合实地调研,采用灰色GM (1,1)模型对河北省各地市的用水量及农业灌溉用水比例进行模拟,提出2020年河北主要农作区的小麦、玉米面积调整优化方案,其中建议邯郸的小麦面积减少3.0万hm2,沧州的小麦面积减少0.7万hm2;玉米的种植面积调整中建议沧州减少20.2万hm2,邯郸减少11.2万hm2,保定和廊坊分别减少6.7万hm2。

王桂荣[9](2017)在《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益评价及推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北省位于我国缺水最严重的海河流域,是华北地区地下水严重漏斗区,可用水量只有世界平均用水量的1/28。农业是河北省用水量和耗水量最大的产业,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但农业灌溉存在灌溉水利用率、水分生产效率低和用水浪费严重问题,呈现“短缺-超采-低效-浪费”的现状。为解决农业节水问题,农业科技人员在国家项目的支持下,经过10多年的研发,构建了一系列的种植业高效用水模式。本文选择典型的粮食、蔬菜、果树高效用水技术模式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对其技术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技术推广存在问题以及农户采纳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首先,对河北省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设施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露地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果树小管出流高效用水技术模式进行效益评价。其中,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别为8412.18元/公顷、5699.3元/公顷、1352.56元/公顷,综合效益为15464.04元/公顷,分别比常规地面灌溉高1876.59%、34.46%、8.65%、49.92%;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别为1073.07元/公顷、1495.71元/公顷、126.14元/公顷,综合效益为2694.92元/公顷,分别比常规地面灌溉高24.19%、9.38%、0.78%、8.35%;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别为876.76元/公顷、743.06元/公顷、1691.61元/公顷,综合效益为3311.43元/公顷,分别比常规地面灌溉高99.74%、7.55%、12.82%、26.88%;设施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别为5239.92元/公顷、4630.59元/公顷、216.96元/公顷、综合效益为10087.47元/公顷,分别比常规地面灌溉高2.33%、6.46%、2.45%、3.3%;露地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别为10591.42元/公顷、8729.63元/公顷、313.71元/公顷,综合效益为19634.76元/公顷,分别比常规地面灌溉高52.81%、29.96%、11.22%、37.77%;果树小管出流高效用水技术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别为2172.92元/公顷、3451.23元/公顷、75.17元/公顷,综合效益为5699.32元/公顷,分别比常规地面灌溉高3.69%、13.27%、1.23%、5.83%。其次,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得出,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设施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露地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果树小管出流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技术效率分别为0.863、0.907、0.912、0.834、0.692、0.825,都存在一定的技术效率非有效性,存在技术模式生产要素投入配置不合理,规模与投入产出不相匹配的现象。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优势未完全发挥,存在着较大的技术效率改进空间,潜力有待挖掘。从小麦玉米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技术效率主要受技术培训的影响;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技术效率主要受经营面积、增加投资、技术培训、参加保险和土地细碎化程度的影响;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技术效率主要受户主年龄、技术培训和经营面积的影响。其中,技术培训是影响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第三,以小麦玉米三大高效用水技术模式为例,基于结构方程对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得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技术模式综合效益均有正向作用,其中社会效益对其作用最大,影响系数达到0.369;生态效益影响系数为0.190;经济效益影响系数为0.169。说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技术模式的综合效益作用较大。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看,三者呈相互促进关系。三种高效用水技术模式的优势在于省工、省水、省肥、省药。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更加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和肥料的利用;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更加注重对中低平原浅层咸水的利用开发,避免大量开采地下水;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更加注重作物潜力的开发,利用两年三熟代替一年两熟制度,土地修养生息的同时,发挥对雨水利用。三种技术模式各有优点,同时三种高效用水技术模型结合两晚技术,提高了作物产量,对地区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第四,分析了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高校用水技术模式推广现状、途径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以小麦玉米为例,运用二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采用小麦玉米高效用水技术模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技术模式属性特征不同,同一因素对农户采用不同类型高效用水技术模式的影响差异明显。受教育程度、对技术模式了解程度、是否省肥和减少成本的认知、是否参加技术培训、是否需要政府补贴对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的采用呈正向影响,而土地细碎化程度、是否省工的认知对其采用呈负向影响。户主年龄、经营规模、耕地细碎化程度、对技术模式了解程度、是否省工和减少成本的认知、是否需要政府补贴对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的采用起到正向影响,而家庭总收入、是否增加产量的认知对其采用呈负向影响。户主年龄、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土地细碎化程度、了解技术模式、是否增加产量的认知对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的采用起到正向影响。是否省水的认知对三种技术模式采用的影响不显着,说明农民对高效用水技术模式的节水功能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只考虑了其他因素。技术培训对三种技术模式的采用都起到正向影响。最后,从简化技术模式,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加强针对性技术培训,创造技术传播氛围;用好技术补贴和保险政策,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牵住水价改革牛鼻子,提高技术传播效率;加强管理组织建设,创新农业用水管理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以上途径,为高效用水技术模式的推广,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经济价值奠定基础。

李冉[10](2016)在《“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渤海粮仓”建设是国家面向粮食安全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环渤海低平原区开发利用盐碱荒地、改良提升中低产田,计划到2017年增粮30亿kg,到2020年增粮50亿kg,大幅度提升环渤海低平原区粮食生产能力和效益,为保障国家和区域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然而, “渤海粮仓”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科技、农业、国土、财政等多个国家部委和多个省市县,跨越了土地、农业、水利、工业、金融、气象等多个行业领域,涵盖了农作物种植、土壤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储运等行业的发展和相关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在盐碱地上建粮仓,更增加了其成效的不确定性,仅凭单个部门、单个系统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支持“渤海粮仓”建设。因此,科学构建“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实时性、智能性,增强建设工程实施的联动性、协调性和高效性,对于以最优化的投入,最大程度地实现“渤海粮仓”构想目标,真正建成“渤海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SWOT和系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渤海粮仓”建设背景、推进进展与现状,探究了“渤海粮仓”建设的影响因素和问题,以相关理论为指导,构建了“渤海粮仓”建设的支撑体系,并提出了支撑体系顺畅运行的保障机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渤海粮仓”实质是“环渤海低平原区粮仓”的简称,科技示范工程与建设工程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目前“渤海粮仓”总体上处于试验示范阶段,距离“渤海粮仓”建设工程还有较大的差距。 (2)土壤瘠薄盐碱、淡水资源匮乏、科学技术、政策机制和综合效益是影响“渤海粮仓”建设的关键因素,“渤海粮仓”实施区农业生产支撑体系薄弱,尚不足以支撑“渤海粮仓”顺利建成。 (3)“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是指适应“渤海粮仓”建设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能够保障“渤海粮仓”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的多功能复合型综合系统。依据系统论、控制论、可持续发展和运筹学等理论,构建的“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由政府、科技、资本、服务和智力5个子系统共同构成,每个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实现功能各不相同并相互补充;以信息支撑体系为例,构建了集“数据采集、挖掘分析、监控预警、决策服务”四位一体的“渤海粮仓”数据服务平台模型。(4)为保障“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顺利建成和顺畅运行,提出了“强化责任、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层级落实,尊重主体、保障实施,公众参与、聚合智慧,舆论引导、社会支持”的保障机制。本文在经验借鉴、现状分析和相关理论指导下,探讨构建了“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健全支撑体系、推进“渤海粮仓”建设提供参考,数据服务平台模型得到了实际运用。然而,不利的自然条件和薄弱的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渤海粮仓”建设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提出的支撑体系建设也需要实践的检验和修正。

二、基于水资源状况的河北低平原种植结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水资源状况的河北低平原种植结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2)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及不足
    1.5 相关概念界定
    1.6 理论基础
        1.6.1 理性选择理论
        1.6.2 农户技术采用理论
2 河北省水果生产及果园灌溉现状分析
    2.1 河北省水果生产现状分析
        2.1.1 果园面积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
        2.1.2 果园产量呈下降趋势
        2.1.3 缺水地区果园面积占比较大
    2.2 河北省果园灌溉现状分析
        2.2.1 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比例下降
        2.2.2 果园用水量呈下降趋势
        2.2.3 果园灌溉与地区缺水矛盾突出
    2.3 果园灌溉节水潜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被访农户基本特征
        3.2.1 个人特征
        3.2.2 家庭生产特征
    3.3 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特征
    3.4 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分析
        3.4.1 不同特征果农的采用意愿
        3.4.2 不同种植规模果农的采用意愿
        3.4.3 不同种植环境下果农的采用意愿
        3.4.4 不同销售模式下果农的采用意愿
    3.5 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3.5.1 不同意愿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3.5.2 不同特征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3.5.3 不同规模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3.5.4 不同种植环境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3.5.5 不同销售模式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3.5.6 技术应用效果估算
        3.5.7 果农果园节水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果农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影响因素选择分析
    4.2 实证分析
        4.2.1 模型的选择
        4.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4.2.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大节水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
        5.2.2 加大技术补贴力度和技术合理性建设
        5.2.3 提高农业专业人才待遇和政府人员服务意识
        5.2.4 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
        5.2.5 持续推进农业用水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河北省果园灌溉情况调查
作者简介
致谢

(3)地下水超采区县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以河北省景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河流水系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划及人口
        2.2.2 经济情况
    2.3 水资源概况
        2.3.1 降雨量
        2.3.2 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
        2.3.3 水资源总量与可利用量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2.4.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4.2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 区域社会经济指标与需水量预测
    3.1 区域社会经济指标预测
        3.1.1 人口与城镇化进程预测
        3.1.2 国民经济发展预测
        3.1.3 农业发展预测
    3.2 基本方案需水预测
        3.2.1 需水预测原则
        3.2.2 需水预测方法
        3.2.3 生活需水预测
        3.2.4 农业需水量预测
        3.2.5 工业需水预测
        3.2.6 第三产业需水预测
        3.2.7 生态需水预测
        3.2.8 基本方案总需水量
    3.3 强化节水方案需水预测
        3.3.1 农业节水方案
        3.3.2 工业节水方案
        3.3.3 生活节水方案
        3.3.4 第三产业节水方案
        3.3.5 节水方案总需水量
    3.4 不同用水方案总需水量汇总
    3.5 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4 景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与方法
    4.1 景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建立
        4.1.1 规划水平年
        4.1.2 水源和用水部门的构成
        4.1.3 目标函数
        4.1.4 约束条件
        4.1.5 模型参数选定
    4.2 水资源配置模型优化方法
        4.2.1 优化方法的确定
        4.2.2 NSGA-Ⅱ算法及其改进
    4.3 基于改进的NSGA-Ⅱ算法水资源优化的具体实现
5 景县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与分析
    5.1 景县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5.2 景县水资源优化结果分析
        5.2.1 各用水部门配水比例分析
        5.2.2 缺水量分析
        5.2.3 效益目标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全球主要农业生产国作物需水及缺水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
        1.2.2 种植规模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CRU气象数据集
        2.1.2 NCEP再分析数据集
        2.1.3 作物种植面积数据
        2.1.4 作物生育期数据
        2.1.5 标准条件下的作物系数
        2.1.6 柯本气候分类数据
        2.1.7 作物日历数据
        2.1.8 主要作物种植面积
    2.2 研究方法
        2.2.1 作物需水量的估算
        2.2.2 作物系数的修正
        2.2.3 作物种植面积的计算
        2.2.4 Mann-kendall趋势分析
        2.2.5 变异系数分析
        2.2.6 线性变化率分析
3 全球主要作物需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3.1 全球主要作物分布特征
    3.2 全球主要作物需水强度时空变化特征
        3.2.1 全球主要作物需水强度时空分布特征
        3.2.2 全球主要作物需水强度趋势分析
    3.3 全球主要作物需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3.3.1 主要作物需水量的时空分布
        3.3.2 主要农业国作物需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气候和种植规模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分析
    4.1 全球主要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2 全球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及原因
    4.3 气候变化和种植规模变化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主要农业国典型流域缺水程度分析
    5.1 典型流域缺水程度时间变化特征
    5.2 典型流域缺水程度空间变化特征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冀中平原作物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种植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背景
    1.2 冀中平原种植制度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1.3 冀中平原生态资源与种植制度的关系
        1.3.1 冀中平原气候变化与种植制度的影响
        1.3.2 冀中平原水资源变化与种植制度的影响
        1.3.3 青贮、甜糯玉米的现状及趋势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条件概况
    2.2 试验采用的品种
    2.3 试验设计
    2.4 田间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生育时期
        2.4.2 小麦茎蘖数测定
        2.4.3 叶片SPAD值测定
        2.4.4 叶面积指数测定
        2.4.5 玉米株高、穗位高和空秆率的测定
        2.4.6 干物质积累量与产能
        2.4.7 玉米籽粒灌浆特性测定
        2.4.8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
        2.4.9 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2.4.10 气象数据
        2.4.11 光、温、水生产效率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作物的生育进程及农艺性状
        3.1.1 生育进程
    3.2 春玉米一熟模式生长发育及产量情况
        3.2.1 不同品种穗位叶SPAD含量
        3.2.2 不同品种群体LAI变化情况
        3.2.3 不同品种干物质增长动态
        3.2.4 不同品种收获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3.2.5 不同品种籽粒灌浆期粒重增加动态
        3.2.6 不同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参数
        3.2.7 不同品种收获期穗部性状
        3.2.8 不同品种产量及其构成
    3.3 青贮-粒用玉米模式生长发育及产量情况
        3.3.1 不同青贮品种群体LAI变化
        3.3.2 不同青贮品种灌浆期鲜重变化
        3.3.3 不同青贮品种干物质增长动态
        3.3.4 不同青贮品种收获期产量
        3.3.5 不同粒用品种叶片SPAD值
        3.3.6 不同粒用品种群体LAI变化
        3.3.7 不同粒用品种干物质增长动态
        3.3.8 不同粒用品种收获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3.3.9 不同品种籽粒灌浆期粒重增加动态
        3.3.10 不同粒用品种籽粒灌浆参数
        3.3.11 不同粒用品种收获期穗部性状
        3.3.12 不同粒用品种收获期产量及其构成
    3.4 双季甜玉米模式生长发育及产量情况
        3.4.1 不同播期玉米植株性状
        3.4.2 不同播期玉米收获期穗部性状
        3.4.3 不同播期玉米收获期产量
    3.5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生长发育及产量情况
        3.5.1 不同冬小麦品种群体LAI变化
        3.5.2 不同冬小麦品种群体总茎(穗)数动态变化
        3.5.3 不同冬小麦品种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变化
        3.5.4 不同冬小麦品种收获期产量及其构成
        3.5.5 不同夏玉米品种叶片SPAD含量
        3.5.6 不同夏玉米品种群体LAI变化情况
        3.5.7 不同夏玉米品种干物质增长动态
        3.5.8 不同夏玉米品种收获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3.5.9 不同夏玉米品种籽粒灌浆期粒重增加动态
        3.5.10 不同夏玉米品种籽粒灌浆参数
        3.5.11 不同夏玉米品种收获期穗部性状
        3.5.12 不同夏玉米品种产量及其构成
    3.6 不同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比较
        3.6.1 不同种植模式周年干物质产量与季节分配
        3.6.2 不同种植模式周年能量生产
        3.6.3 不同种植模式光能分配与其生产效率
        3.6.4 不同种植模式积温量与其生产效率
        3.6.5 不同种植模式田间耗水量及其构成
        3.6.6 不同种植模式周年水分水分生产效率
        3.6.7 不同种植模式光、温、水生产效益分析
        3.6.8 不同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熟性品种的生态适应性
        4.1.2 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生物量
        4.1.3 不同种植模式光温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
        4.1.4 不同种植模式水分资源利用
        4.1.5 不同种植模式生产与经济效益分析
    4.2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6)河北省小麦-玉米水足迹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小麦—玉米作物水足迹
    2.2 小麦—玉米水足迹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业投入和气象条件分析
    3.2 河北省小麦和玉米水足迹构成和单位质量水足迹变化
    3.3 河北省小麦—玉米各区域水足迹空间差异性分析
    3.4 影响因素归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7)气候变化对河北低平原冬小麦需水量及水分生态适应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区域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气候倾向率
        1.2.2 需水量和有效降雨量
        1.2.3 降水耦合度
        1.2.4 未来冬小麦需水量预测
        1.2.5 数据分析
    1.3 数据来源
2 研究结果
    2.1 冬小麦生育期内气象因素变化
    2.2 冬小麦生育期内需水量和水分生态适应性变化
    2.3 影响冬小麦各生育阶段需水量的气象因子
    2.4 未来冬小麦需水量预测
3 讨论与结论

(8)河北省种植业水资源压力与小麦—玉米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2.1 河北省水资源概况
    2.2 吴桥县农作物种植及水资源利用状况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河北省平原区种植业水资源压力分析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2 研究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河北省种植业污染水足迹研究
    4.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4.2 研究结果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夏玉米需水量及水分生态适应性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需水量及水分生态适应性的影响
    5.3 气候变化对夏玉米需水量及水分生态适应性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农艺措施调整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
    6.1 试验设计
    6.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3 研究结果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河北省麦-玉模式优化调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7.1 基于调研的河北省麦-玉模式节水潜力分析
    7.2 河北省麦玉种植优化研究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益评价及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和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图
        1.4.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高效用水的概念与内涵
        2.1.2 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及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2.1.3 成本效益概念
        2.1.4 技术效率概念
        2.1.5 效益评价概念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成本-效益理论
        2.2.2 生态经济效益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博弈论理论
        2.2.5 行为经济学理论
    2.3 小结
3 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技术主导模式概述
    3.1 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
        3.1.1 实施背景
        3.1.2 技术模式简介
        3.1.3 实施内容及要点
        3.1.4 实施效果及适宜区域
    3.2 小麦玉米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
        3.2.1 实施背景
        3.2.2 技术模式简介
        3.2.3 实施内容及要点
        3.2.4 实施效果及适宜区域
    3.3 小麦玉米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
        3.3.1 实施背景
        3.3.2 技术模式简介
        3.3.3 实施内容及要点
        3.3.4 实施效果及适宜区域
    3.4 设施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
        3.4.1 实施背景
        3.4.2 技术模式简介
        3.4.3 实施内容及要点
        3.4.4 实施效果及适宜区域
    3.5 露地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
        3.5.1 实施背景
        3.5.2 技术模式简介
        3.5.3 实施内容及要点
        3.5.4 技术模式实施效果及适宜区域
    3.6 果树小管出流高效用水技术模式
        3.6.1 实施背景
        3.6.2 技术模式简介
        3.6.3 实施内容及要点
        3.6.4 技术模式实施效果及适宜区域
    3.7 小结
4 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益评价
    4.1 河北省小麦玉米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益评价
        4.1.1 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效益评价
        4.1.2 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效益评价
        4.1.3 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效益评价
    4.2 河北省果蔬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益评价
        4.2.1 设施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效益评价
        4.2.2 露地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效益评价
        4.2.3 果树小管出流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益评价
    4.3 小结
5 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率评价
    5.1 数据包络分析法
    5.2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5.3 小麦玉米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率评价
        5.3.1 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效率评价
        5.3.2 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效率评价
        5.3.3 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效率评价
    5.4 果蔬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率评价
        5.4.1 设施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效率评价
        5.4.2 露地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效率评价
        5.4.3 果树小管出流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率评价
    5.5 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小麦玉米为例
        5.5.1 研究模型
        5.5.2 指标选取和研究假设
        5.5.3 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5.4 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5.5 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6 小结
6 基于结构方程的高效用水技术模式综合效益分析——以小麦玉米为例
    6.1 结构方程模型介绍
    6.2 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解释
        6.2.1 指标体系构建
        6.2.2 评价指标解释
    6.3 研究假设
        6.3.1 经济效益与综合效益的关系
        6.3.2 社会效益与综合效益的关系
        6.3.3 生态效益与综合效益的关系
        6.3.4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的关系
    6.4 数据来源说明
    6.5 分析结果
        6.5.1 信度与效度分析
        6.5.2 结构方程分析
    6.6 小结
7 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推广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7.1 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推广现状
    7.2 推广主要途径和方法
        7.2.1 依托项目进行示范推广
        7.2.2 以行政手段进行推广
        7.2.3 以观摩宣传培训进行推广
    7.3 推广存在的问题
        7.3.1 政府推广与科研单位技术服务衔接不够
        7.3.2 政府补贴政策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
        7.3.3 节水激励机制不健全
        7.3.4 农户的主体意识不强
        7.3.5 农户劳动力素质偏低,技术操作不规范
    7.4 农户采用高效用水技术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7.5 变量选择与理论假设
    7.6 数据来源及统计描述
    7.7 计量分析
    7.8 小结
8 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模式推广对策与建议
    8.1 简化技术模式,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8.2 加强针对性技术培训,创造技术传播氛围
    8.3 用好技术补贴和保险政策,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
    8.4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
    8.5 牵住水价改革牛鼻子,提高技术传播效率
    8.6 加强管理组织建设,创新农业用水管理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
9 主要结论和不足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渤海粮仓”建设进展与现状评析
        1.2.2 “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的理论基础
        1.2.3 “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的构建
        1.2.4 “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运行保障机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1.3.2 实地调查法
        1.3.3 SWOT分析法
        1.3.4 系统分析法
        1.3.5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1.4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支撑体系研究进展
    2.1 国外支撑体系研究进展
    2.2 国内支撑体系研究进展
3 “渤海粮仓”建设进展与现状评析
    3.1 “渤海粮仓”的提出及内涵界定
        3.1.1 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环境
        3.1.2 "潮海粮仓"的提出背景
        (1) 保障粮食安全的新需求
        (2) 耕地资源开发提质的新需要
        (3) 区域三农发展的新途径
        3.1.3 “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的内涵
        3.1.4 “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的理论依据
        3.1.4.1 系统论
        3.1.4.2 控制论
        3.1.4.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4.4 运筹学理论
        3.1.5 科技示范工程与建设工程关系
    3.2 “渤海粮仓”建设进展评析
        3.2.1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推进进展
        3.2.2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山东区进展
    3.3 “渤海粮仓”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3.3.1 “渤海粮仓”建设SWOT分析
        3.3.2 推进“渤海粮仓”建设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1) 土壤瘠薄盐碱是“渤海粮仓”建设的根本障碍因素
        (2) 淡水资源匮乏是“渤海粮仓”建设的核心限制因素
        (3) 科学技术是“渤海粮仓”建设的关键支撑因素
        (4) 政策机制是“渤海粮仓”建设的重要推动因素
        (5) 综合效益是“渤海粮仓”建设的根本驱动因素
    3.4 “渤海粮仓”实施区农业生产支撑体系分析
4 “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的构建
    4.1 “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原则
        4.1.1 系统整体原则
        4.1.2 政府主导原则
        4.1.3 区域特色原则
    4.2 “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的功能及系统结构
        4.2.1 “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的功能
        4.2.2 “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的系统结构
        4.2.2.1 政府支撑系统
        4.2.2.2 科技支撑系统
        4.2.2.3 资本支撑系统
        4.2.2.4 服务支撑系统
        4.2.2.5 智力支撑系统
    4.3 实证案例:“渤海粮仓”建设数据服务平台设计
        4.3.1 平台设计思路
        4.3.2 平台结构
        4.3.3 平台实现
        4.3.3.1 数据采集
        4.3.3.2 挖掘分析
        4.3.3.3 监控预警
        4.3.3.4 决策服务
5 “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运行保障机制
    5.1 强化责任,政府主导
    5.2 统筹规划,层级落实
    5.3 尊重主体,保障实施
    5.4 公众参与,聚合智慧
    5.5 舆论引导,社会支持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特色
        6.2.1 研究视角
        6.2.2 成果应用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基于水资源状况的河北低平原种植结构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区域优先序研究[J]. 殷琳琳,尹心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
  • [2]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兵.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3]地下水超采区县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以河北省景县为例[D]. 张亚楠.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4]全球主要农业生产国作物需水及缺水程度研究[D]. 张雅芳.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冀中平原作物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种植模式优化研究[D]. 张顺风.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6]河北省小麦-玉米水足迹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J]. 王月英,刘科伟,孙贵先.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1)
  • [7]气候变化对河北低平原冬小麦需水量及水分生态适应性的影响[J]. 杜玲,徐长春,尹小刚,遆晋松,陈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7(12)
  • [8]河北省种植业水资源压力与小麦—玉米模式优化研究[D]. 杜玲.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2)
  • [9]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益评价及推广研究[D]. 王桂荣. 东北农业大学, 2017(12)
  • [10]“渤海粮仓”建设支撑体系构建研究[D]. 李冉.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基于水资源状况的河北低平原种植结构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