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盆景艺术之一——杨式盆景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一)

杨式盆景艺术之一——杨式盆景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一)

一、扬派盆景艺术之一——扬派盆景艺术溯源与发展(一)(论文文献综述)

韩彩霞[1](2020)在《盆景跌枝及其造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跌枝是树木盆景的一种特殊类型,而跌枝盆景则是当今流行的动感强烈、造型奇特并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新类型。跌枝盆景的研究和创作为中国盆景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跌枝盆景的造型特点在行内已形成美学共识,但目前其系统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诸多基础理论已不能适应现实发展,对创作实践缺乏指导。针对此现状,本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基础理论和创作技法为研究重点,并形成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本文认为,跌枝是指在盆景树冠中具有相对粗度和过渡变化,由多级枝(或枝脉)以短直线、硬角为主以不规则方向构建,垂直跌幅大且节奏感强的下俯式特殊枝条。跌枝与盆景造型中的其它几种特殊枝型如摊手枝、飘枝、垂枝等有本质的区别,本文已借助“出枝点高度”、“枝条下俯角度”、“跌幅”等量化指标予以清晰界定。2.跌枝的分类研究是跌枝盆景创作研究的前提。本文提出跌枝有单枝型和多枝型(枝群)二种。单枝型按枝态可分为正跌枝、飘跌枝、垂跌枝、泻跌枝;按出枝部位可分为主枝跌枝和中心主枝跌枝。而多枝型跌枝根据形态又可分为垂状跌枝群、泻状跌枝群、飘状跌枝群等三种。跌枝根据其与盆树走势的关系可分为向跌枝、背跌枝二种。3.创作跌枝盆景应充分发挥跌枝的力度美、节奏美和空间美等美学特征,并根据树材的特点重点把握跌枝在盆景中的画龙点睛、突出主体、丰富构图、调整树势等功能作用。4.本文结合实操首次提出跌枝培育的“盘主曲侧弯小”蓄枝定形法,该法能做到一级枝、二级枝、三级枝同步蓄养,蓄枝与整枝同时进行,从而改变了传统岭南“蓄枝截干”法的枝脉逐节、逐级完成的现象,从而大大缩短培育时间,为跌枝盆景的普及、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本文对进一步深化跌枝盆景理论研究,加强对跌枝盆景的创作指导,促进盆景行业创新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万孝军,杨国程[2](2020)在《关于盆景创新发展的思考》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盆景艺术发展速度显着加快,从事盆景艺术创作的队伍水平也得到了充分提升,各个盆景流派都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盆景艺术作品。众所周知,创新是艺术的灵魂,盆景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创新。笔者依据多年从业经验,对当前我国盆景艺术的创新发展提出几点思考意见,以供同行参考。

赵宇丹[3](2018)在《现代盆景园展陈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南通盆景大观园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思想观念与审美偏好的变化,对精细化、精致化景观的诉求与日俱增。盆景艺术作为源于自然且高于自然的艺术品,更是受到大众的追捧。盆景园作为盆景艺术重要的展示平台,不仅有利于盆景艺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盆景艺术观赏、交流、学习的重要场所。盆景园展陈空间作为盆景艺术对外展示的窗口,承载着重要的功能需求与展陈诉求,高品质的展陈空间营造是盆景艺术展现魅力、实现价值的前提。然而,当下现代盆景园展陈空间多为“园中园”模式,规模较小,展陈方式单一,并且学界对现代盆景园展陈空间设计的关注度普遍较低,使得现代盆景园展陈空间设计缺少科学的、系统的理论引导。本文以现代盆景园展陈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造景、空间序列、空间单元、节点设计、文化彰显等五个方面,探究现代盆景园展陈空间设计的具体方法。对现代盆景园展陈空间传统的设计方法进行整合与更新,优化传统展陈方式,关注盆景艺术展陈空间“微生境”营造与空间协同设计,将盆景艺术与景园环境相结合,重视盆景艺术与地景融合的展陈组织;探讨现代盆景园展陈空间序列组织的“秩序与节奏”,构建尺度合宜的展陈序列组织关系;聚焦展陈空间单元的节点设计,探寻盆景艺术展陈“图底关系”构建的要素及其内在规律。通过定性描述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炼与归纳出现代盆景园展陈空间设计的具体方法与策略:突破传统单一的展陈方式,将盆景艺术展陈与水景、地景、植物造景相结合;强化展陈空间组织的序列营造,量化“点线式”、“组团式”、“单元式”盆景展陈组织的序列关系,构建展陈适宜间距;组织尺度合宜的参展空间,量化控制展陈设计,满足不同形态盆景艺术的展陈需求并形成最优观赏视角;重视展陈节点“图底关系”的营造,通过对比分析优选盆景艺术展陈背景,通过Colorschemer studio软件提取展陈空间图底色谱,生成色彩提取报告,使得对比色、互补色的图底搭配直观化。最后以南通盆景大观园设计项目为例,实践并总结现代盆景园展陈空间的设计策略,为现代盆景专类园展陈空间设计提供参考途径。

包广龙[4](2018)在《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扬州园林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实地调研、定量实验和定性分析等方法,梳理、总结了扬州园林的历史人文的发展过程与感知环境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合、提炼,提出了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二者并重的“两轴一链”的保护方法作为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上篇阐述了扬州园林历史和文化景观演进史。在梳理扬州园林发展历史概论的基础上,园林历史发展时期的划分节点由传统的园林断代史变为以园林和历史事件作为依据的新视角,重新划分了园林发展时期:由刘宋时期徐湛之的“起源四景”—隋代“城塔柳”景观发展的初始意象—宋代“三城”的城防系统—明末影园—清初休园—清中期个园—新中国成立作为划分节点。在梳理扬州园林历史文化景观的基础上,阐述扬州的历史文化景观,从与扬州园林史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战争、运河、帝王政治、士大夫、盐商、市民的多角度梳理园林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园林历史发展和文化景观的双视角阐述扬州园林历史人文环境,是对“竖向”的扬州园林史进行“横向”的有益补充,从而标定扬州园林中代表性的园林总体特征,为研究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关系提供坚实的历史与理论支撑。中篇从具有代表性的诸座园林内部的数据收集与模型建立入手,通过具体的调研数据和软件模拟,进行四种感知环境分析:以“精妙巧借”为主要特点的视觉环境;以“大音希声”为主要特点的听觉环境;以“触景生情”为主要特点的触觉环境;以“四季闻馨”为主要特点的嗅觉环境。基于扬州园林的感知环境实验是从主观的个体感受到客观的调查分析,从整体感知的角度出发,力图通过从园林现状感知实验到园林总体特征的还原与验证的过程,来揭示园林内部感知环境与历史人文的紧密联系,同时以新的视角进一步阐释园林感知环境在园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下篇从城市景观轴、非遗文化轴及园林感知链三方面入手,建立起园林外部环境—感知环境—园林总体特征的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并重的横纵理论联系,使得园林内外部环境能够根据园林自身的总体特征完整的保护起来,最终形成“两轴一链”式的将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并重的保护方法,为现有的扬州园林保护进行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以期为扬州园林环境的保护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濮毅东,肖来保[5](2017)在《浅谈泰州(扬派)盆景的艺术魅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州(扬派)盆景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并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对几盆泰州盆景的代表作品进行赏析,从而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泰州(扬派)盆景的艺术魅力。

刘春凤[6](2017)在《民间美术的特点及其发展研究——以扬派盆景为例》文中指出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珍品,盆景的素材主要有树木、山石等。盆景艺人经过精心培养与处理,不仅能够使盆景再现大自然的风貌,还能够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提高观赏者的美学修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也极大地增加,对于扬派盆景的审美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简述了扬派盆景的历史沿革、艺术特点、造型特色、绘画性特点,以及其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及良好的发展态势。

赵庆泉[7](2016)在《扬派盆景古今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盆景是我国传统的艺术珍品,滥觞于汉晋,形成于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代一度衰落,今又复兴。扬州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江苏中部、长江北岸、古运河畔,自春秋建城,已有2?500多年历史,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扬州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自然植被十分丰富,构成了盆景艺术生成与发展的土壤。扬州盆景的起源与发展几乎与中国盆景同步,唐代已在流行,历代都有发展。它是

刘春凤[8](2016)在《论扬派盆景艺术美》文中研究说明盆景艺术是一门活的造型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其特性在于制作技艺因活而异,因活而变,因活而难。扬派盆景制作技艺是指扬州、泰州地区范围内的盆景制作技艺,其艺术产生于生活美学基础之上,以扬州八怪的绘画理论"枝无寸直"为创作的理论依据,在艺术实践中,采用"一寸三弯"的扎片技法,其作品以少见多,以小见大,造型优美。扬派盆景风格与中国画的铁笔线描相似,寓壮观于清秀,融变化于严整,表现出自然美、造型美、形式美和意境美。

王相楠[9](2014)在《上海崇明岛中华盆景文化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盆景作为一种艺术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享受与业余生活,愈来愈受到重视。随着我国盆景的发展,盆景园应运而生并且发展迅速,很多城市相继建设了盆景园,但是盆景园规划设计的设计理论、方法研究上还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本文主要针对盆景园的相关理论、设计手法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力求探讨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发扬中华传统盆景文化,希望能为类似盆景园的设计提供理论及实践。本文通过对盆景园的分类、案例进行分析,对国内外盆景园规划设计方法进行研究,进而总结出盆景园的规划设计原则、景观设计手法。并且以上海中华盆景文化园为例,首先对上位规划、周边环境等进行分析,得出此次设计的任务:(1)充分体现上位规划的定位结合周边自行车公园的规划设计,营造宜人的盆景观赏环境,既要独具特色、具有盆景的古色古香的氛围,又要与自行车公园整体的现代、朝气的氛围相融合。(2)利用古典及现代园林设计手法,实现盆景展示空间的丰富度这也是本文的重点任务,由于土壤条件的限制,引入盆景这种在盆钵中生长的植物,就很好的减少了土壤的干扰,由此可见,在此建盆景园的必要性。地势过于平坦,所以需要通过园林设计手法、园林工程技术实现场地的高差变化,实现在竖向上的空间变化,但是要避免过多地挖湖堆山,节约人力、物力;利用景墙、廊架等,进行空间划分和组织,并且利用对景、框景等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实现平面上的丰富的空间体验。(3)提高周边地区的景观价值,带动盆景产业的发展通过景观营造,为周边居民、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及了解盆景文化提供了场所,通过对盆景文化的传播,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盆景产业,促进盆景产业的发展。(4)利用新的技术手段通过新的改良土壤的方法,改善土壤,引进抗盐碱、抗海潮风的植物,丰富当地的植物种类,创造合理的植物群落,为动物、微生物营造良好的生境。综上,本文系统地研究盆景的特点及分类并充分挖掘盆景的文化特质,并通过理论及案例研究,总结盆景园规划设计理论及设计手法,通过上海中华盆景文化园规划设计实践,最终尝试归纳出一套实际可行的盆景园规划设计方案和理论,希望能为类似盆景园的设计提供理论及实践。

鲁友明[10](2013)在《留得盆艺在人间——追记扬派盆景传承人尤六扣》文中研究表明尤六扣的逝世是泰州(扬派)盆景的损失。叹息之余,能聊以安慰的便是尤六扣毕竟留下了不少优秀作品,同时培养了园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为弟子,这些,将对弘扬泰州(扬派)盆景艺术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扬派盆景艺术之一——扬派盆景艺术溯源与发展(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扬派盆景艺术之一——扬派盆景艺术溯源与发展(一)(论文提纲范文)

(1)盆景跌枝及其造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理论
        1.1.1 相关概念
        1.1.2 盆景相关理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跌枝”的定义、分类及审美特征研究
        1.4.2 树木盆景中几种特殊造型枝的区别与关联研究
        1.4.3 跌枝在盆景空间结构中的位置及造势功能研究
        1.4.4 跌枝的培育方法(技法)研究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6.2 比较分析法
        1.6.3 归纳推理法
        1.6.4 案例分析法
    1.7 研究技术路线
2 跌枝定义、类型及特性研究
    2.1 跌枝的定义
    2.2 跌枝的分类研究
        2.2.1 按单枝型分类
        2.2.2 按多枝型(枝群)分类
    2.3 跌枝与其它几种特殊枝型的界定
    2.4 跌枝与树冠中的其它枝条的关联分析
        2.4.1 营养分配关系
        2.4.2 审美主次关系
        2.4.3 空间构图关系
        2.4.4 整体协调关系
3 “跌枝”的审美特征与功能分析
    3.1 跌枝的审美特征
        3.1.1 枝线的力度美
        3.1.2 枝线的节奏美
        3.1.3 枝线的空间美
    3.2 跌枝在盆景中的功能分析
        3.2.1 画龙点睛
        3.2.2 突出主题
        3.2.3 丰富构图
        3.2.4 调整树势
    3.3 “跌枝”在盆景中的取势作用
        3.3.1 顺势与逆势
        3.3.2 刚势与柔势
        3.3.3 枝势与气势
4 跌枝的创作技法研究
    4.1 跌枝培育途径
        4.1.1 以剪为主的跌枝培育方法——“蓄枝截干”法
        4.1.2 以扎为主的跌枝塑造方法——“盘主曲侧弯小”蓄枝定形法
    4.2 跌枝创作主要程序
        4.2.1 选择树材
        4.2.2 立意构图
        4.2.3 选定出枝点
        4.2.4 “盘主曲侧弯小”蓄枝定形
        4.2.5 养护管理
    4.3 跌枝创作关键要点分析
    4.4 跌枝促老增粗的几种特殊方法
        4.4.1 摘叶促枝法
        4.4.2 旋扭增粗法
        4.4.3 创伤矫型法
5 “跌枝”盆景案例分析及创作实践
    5.1 “跌枝”盆景精品赏析
        5.1.1 盆景作品《鹤舞》
        5.1.2 盆景作品《勇士探险》
        5.1.3 盆景作品《文笔独秀》
    5.2 跌枝盆景创作实践
        5.2.1 创作条件
        5.2.2 创作实践——以三角梅跌枝盆景为例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创作的部分盆景作品集
    附录2 :盆景基地概况
    附录3 :本人参赛作品获奖证书、展会现场及与大师合影
    附录4 :创作学习与交流
致谢
作者简介

(2)关于盆景创新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盆景艺术流派
    2.1 岭南派
    2.2 扬派
    2.3 川派
    2.4 苏派
    2.5 海派
    2.6 徽派
3 盆景艺术发展的影响因素
    3.1 评比标准局限
    3.2 艺术普及落后
    3.3 养护资金短缺
    3.4 发展方向模糊
4 盆景艺术发展的创新途径
    4.1 坚持艺术创新
    4.2 坚持民族传承

(3)现代盆景园展陈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南通盆景大观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盆景艺术的特质
        1.1.2 盆景园建设的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对象及问题
        1.3.3 创新点与研究价值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盆景园的空间组织与展陈
    2.1 盆景艺术与展陈
        2.1.1 盆景艺术的形态特征
        2.1.2 盆景艺术特征与展陈
        2.1.3 盆景艺术展陈的生境营造
        2.1.4 盆景艺术展陈的技术支撑
    2.2 盆景园展陈空间的类型
        2.2.1 室内展陈空间
        2.2.2 室外展陈空间
        2.2.3 灰空间的盆景展陈
    2.3 盆景园展陈空间的流线组织
        2.3.1 规整式参展流线
        2.3.2 自然式参展流线
        2.3.3 环绕式参展流线
    2.4 盆景园展陈空间的图底关系
        2.4.1 主景鲜明,层次丰富
        2.4.2 比例协调,组景有方
        2.4.3 构图有法,法无定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盆景园展陈空间设计研究
    3.1 空间造景的因境制宜
        3.1.1 展陈空间的“微生境”营造与空间协同设计
        3.1.2 盆景艺术展陈与地景相融合
        3.1.3 盆景艺术展陈与植物造景相结合
    3.2 空间序列的秩序井然
        3.2.1 节点布局的“井然有致”
        3.2.2 节点空间的“起承转合”
        3.2.3 空间动线的“通达便捷”
        3.2.4 展陈组织的“秩序与节奏”
    3.3 空间单元的变化统一
        3.3.1 展陈单元的“主题凸出”
        3.3.2 空间边界的“模糊与延伸”
        3.3.3 空间视线的“隔而不断”
        3.3.4 空间尺度的“量化控制”
    3.4 节点设计的展陈优化
        3.4.1 展陈方式的“整合更新”
        3.4.2 展陈设计的“图底关系”
    3.5 地域文化的特色彰显
        3.5.1 地域特色的植入
        3.5.2 文化意境的体现
        3.5.3 文化符号的渗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通盆景大观园设计项目实践
    4.1 现状研究
        4.1.1 项目概况
        4.1.2 交通特征分析
        4.1.3 生境特征分析
        4.1.4 竖向特征分析
        4.1.5 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4.1.6 区位优势与现状局限性
    4.2 南通盆景大观园及其展陈空间设计
        4.2.1 因地制宜的功能布局
        4.2.2 灵活自然的空间界定
        4.2.3 友好连续的空间界面
        4.2.4 尺度合宜的空间构建
        4.2.5 起承转合的空间动线
        4.2.6 传创结合的展陈方式
        4.2.7 技术融合的生境营造
        4.2.8 彰显文脉的盆景流派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

(4)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扬州园林的古代文献概况
        1.2.2 研究扬州园林的现代文献概况
        1.2.3 研究园林保护为主的文献概况
        1.2.4 研究园林感知环境为主的文献概况
    1.3 相关概念阐释和研究对象界定
        1.3.1 扬州园林
        1.3.2 园林环境
        1.3.3 历史人文
        1.3.4 感知环境
        1.3.5 园林总体特征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课题的创新之处
    1.5 论文研究框架
上篇 扬州园林的历史人文环境
    2 历史予园林--扬州园林历史概述
        2.1 扬州园林的起始期
        2.1.1 有关起始期的两种错误观点
        2.1.2 源于西汉,始于刘宋--徐湛之的“起源四景”
        2.2 扬州园林的发展与萧条期
        2.2.1 从隋代城、塔、柳到宋代三城--扬州园林的发展期
        2.2.2 从宋代三城到明末影园--扬州园林的萧条期
        2.3 扬州园林的成熟与繁荣期
        2.3.1 从明末影园到清初休园--扬州园林的成熟期
        2.3.2 从清初休园到清中期个园--扬州园林的繁荣期
        2.4 扬州园林的衰落与繁盛期——清嘉庆二十四年至今
        2.4.1 从清中期的个园到新中国的建立--扬州园林的衰落期
        2.4.2 新中国建国后--扬州园林的繁盛期
        2.5 本章小结
    3 人予园林--扬州园林历史文化景观的演进
        3.1 扬州园林与战争历史
        3.1.1 芜城之战暗助园林开创
        3.1.2 宋金、宋元之战完善水道体系
        3.1.3 洪杨之乱终结盛世园林
        3.2 扬州园林与运河文化
        3.2.1 一条河与一座城—运河的变迁
        3.2.2 河边城与城中园—运河与扬州园林
        3.3 扬州园林与帝王政治
        3.3.1 炀帝情缘与人文景观初创
        3.3.2 清帝南巡与园林繁盛
        3.4 扬州园林与士大夫文化
        3.4.1 鲍照名作《芜城赋》
        3.4.2 杜牧十年扬州梦
        3.4.3 欧阳修始建平山堂
        3.4.4 石涛大师叠山石
        3.4.5 马氏兄弟富藏书
        3.5 扬州园林与盐商文化
        3.5.1 盐法之变与盐业兴衰
        3.5.2 永恒的利益—宠信、威胁与利用
        3.5.3 灰色盐商带来的扬州园林大发展
        3.6 扬州园林与市民文化
        3.6.1 繁华的折射—扬州市民文化
        3.6.2 市民郊游与湖上园林的共荣
        3.7 本章小结
中篇 扬州园林的感知环境
    4 园林营建
        4.1 城市园林
        4.1.1 个园--“四季”为旨,“竹”为境
        4.1.2 小盘谷--以小见大,突出九狮图山的主体性特征
        4.2 湖上园林
        4.2.1 小金山景区—从一“借”到两“多”
        4.2.2 影园遗址—从因地制宜到借景
        4.3 研究讨论—为什么选择这四座园林
        4.4 本章小结
    5 精妙巧借—游线上的视环境感知
        5.1 视环境概述
        5.2 扬州园林视环境实验设计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对象
        5.2.3 实验方法与过程
        5.2.4 实验仪器
        5.3 扬州园林视环境分析
        5.3.1 个园视环境—四季赏景
        5.3.2 小盘谷视环境—小中见大
        5.3.3 小金山视环境—一点借多景
        5.3.4 影园视环境—一点观内外
        5.4 实验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大音希声--声环境感知
        6.1 声环境概述
        6.2 扬州园林声环境实验设计
        6.2.1 实验目的
        6.2.2 实验对象
        6.2.3 实验方法与过程
        6.2.4 实验仪器
        6.2.5 量表信度检验
        6.3 扬州园林声环境分析
        6.3.1 个园分析—竹声阵阵
        6.3.2 小盘谷分析—鸟声鸣鸣
        6.3.3 小金山分析—风铃悠悠
        6.4 实验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触景生情—铺地触环境感知
        7.1 触环境概述
        7.2 扬州园林铺地触环境实验设计
        7.2.1 实验目的
        7.2.2 实验对象
        7.2.3 实验方法与过程
        7.2.4 实验仪器
        7.2.5 量表信度检验
        7.3 扬州园林铺地触环境分析
        7.3.1 质感评价
        7.3.2 个园—功能分布,分类式触感
        7.3.3 小盘谷--集中分布,主题式触感
        7.3.4 小金山—功能性分布,多样式均衡触感
        7.4 实验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四季闻馨--嗅环境感知
        8.1 嗅环境概述
        8.2 扬州园林嗅环境实验设计
        8.2.1 实验目的
        8.2.2 实验对象
        8.2.3 实验方法与过程
        8.2.4 实验仪器
        8.3 扬州园林嗅环境分析
        8.3.1 个园分析--少中见大,营建布局均匀的特色香景
        8.3.2 小盘谷分析—以少胜多,营建主题明确的特色香景
        8.3.3 小金山分析—以多求全,基于四季花期的四季借景
        8.3.4 影园分析—多中求精,基于四季花期的四季香景
        8.4 实验讨论
        8.5 本章小结
下篇 两轴一链—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并重的保护方法
    9 城市景观轴
        9.1 景观分布轴
        9.1.1 自然山水轴线
        9.1.2 人文景观轴线
        9.2 城市发展轴
        9.2.1 城市规划概况
        9.2.2 “一城一轴四区”的旅游发展
        9.2.3 “一带、一城、三镇、多点”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框架
        9.2.4 “一区、三轴、两廊”的城市总体设计框架
        9.3 城市景观轴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9.3.1 景观分布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9.3.2 城市发展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9.3.3 “两轴一链”中的城市景观轴
        9.4 本章小结
    10 非遗文化轴
        10.1 扬州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概述
        10.2 以围绕传统园林建造艺术与技能为主的技艺类项目
        10.2.1 扬派盆景艺术
        10.2.2 扬州传统园林建筑技艺
        10.2.3 扬派叠石
        10.3 以围绕园林的民间文学或口头文学形式的口头传统类项目
        10.3.1 瘦西湖传说
        10.3.2 扬州古街巷传说
        10.3.3 冶春故事
        10.4 非遗文化轴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10.4.1 传统技艺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10.4.2 民间文学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10.4.3 “两轴一链”中的非遗文化轴
        10.5 本章小结
    11 园林感知链
        11.1 视觉感知链
        11.1.1 湖上园林—从因借成景到连景成轴
        11.1.2 城市园林—远眺近望
        11.2 非视觉感知链--声、嗅、触觉感知
        11.2.1 湖上园林--风铃声声与百花争香
        11.2.1 城市园林--莺声燕语与触景生情
        11.3 园林感知链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11.3.1 视觉感知链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11.3.2 非视觉感知链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11.3.3 “两轴一链”中的园林感知链
        11.4 本章小结
    12 结论与展望
        12.1 结论
        12.1.1 扬州园林的历史人文
        12.1.2 扬州园林的感知环境
        12.1.3 “两轴一链”--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并重的保护方法
        1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1.图片目录
    2.表格目录
附录一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附录二 部分园林环境调研表
    1.小金山声环境调研评价表
    2.个园声环境调研评价表
    3.小盘谷声环境调研评价表
    4.园林触觉环境好感度调研评价表(以小金山调研样表为例)

(5)浅谈泰州(扬派)盆景的艺术魅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泰州地区扬派盆景的发展现状
三、盆景技艺中的传统思想与审美倾向
    1、构图中独具写意特色
    2、动静之中张显魅力
    3、特色鲜明, 继承传统
四、总结

(6)民间美术的特点及其发展研究——以扬派盆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扬派盆景的历史沿革
二、扬派盆景的艺术风格特点
三、扬派盆景的造型特色
    1. 游龙弯式
    2. 挂口式
    3. 过桥式
    4. 根连式
    5. 提根式
    6. 垂直式
    7. 直干式
    8. 三弯五臂式
    9. 卧干式
    1 0. 合栽式
四、扬派盆景的绘画性特点
    1. 虚实与疏密
    2. 主次与藏露
    3. 曲直与动静
五、扬派盆景在扬州园林中的运用
    1. 扬派盆景与扬州园林的关系
    2. 扬派盆景的作用
    3. 扬派盆景的运用
六、新形势下扬派盆景的发展状况
七、结语

(9)上海崇明岛中华盆景文化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践研究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3.4 实践检验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盆景园基础理论概述
    2.1 盆景园的内涵
        2.1.1 盆景
        2.1.2 盆景园
    2.2 盆景园的任务
    2.3 盆景园的分类
        2.3.1 按形式分
        2.3.2 按风格分
        2.3.3 按所有权分
        2.3.4 按时效性分
第三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案例分析
    3.1 国内研究现状
        3.1.1 国内盆景研究现状
        3.1.2 国内盆景园研究现状
    3.2 国外研究现状
        3.2.1 日本
        3.2.2 美国
    3.3 国内外案例
        3.3.1 韩国“思索之苑”
        3.3.2 扬派盆景博物馆
        3.3.3 上海植物园盆景园
        3.3.4 小结
第四章 盆景园规划设计研究
    4.0 总体规划
    4.1 规划设计原则
    4.2 盆景园定位(园址选择、规模大小、性质)
    4.3 盆景园文化表达
    4.4 总体布局
        4.4.1 游览路线与视线安排
        4.4.2 组织分区
    4.5 盆景园规划设计手法
        4.5.1 空间的分隔
        4.5.2 空间的组合
    4.6 盆景园景观要素设计
        4.6.1 建筑与小品
        4.6.2 地形
        4.6.3 铺装
        4.6.4 种植设计
    4.7 盆景园规划设计的创新思路
第五章 上海中华盆景文化园规划设计
    5.1 上海中华盆景文化园场地分析
        5.1.1 项目概况
        5.1.2 场地分析
        5.1.3 场地解读
    5.2 设计宗旨与目标
    5.3 规划设计原则
    5.4 总体规划
        5.4.1 景观分区
        5.4.2 交通规划
        5.4.3 景观结构
    5.5 景观详细设计
        5.5.1 盆景博物馆
        5.5.2 盆景护养圃
        5.5.3 盆景大观苑
        5.5.4 盆景养生园
        5.5.5 盆景艺术工坊
    5.6 景观要素设计
        5.6.1 园路设计
        5.6.2 地形设计
        5.6.3 种植设计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扬派盆景艺术之一——扬派盆景艺术溯源与发展(一)(论文参考文献)

  • [1]盆景跌枝及其造型应用研究[D]. 韩彩霞.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2]关于盆景创新发展的思考[J]. 万孝军,杨国程. 内江科技, 2020(01)
  • [3]现代盆景园展陈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南通盆景大观园为例[D]. 赵宇丹. 东南大学, 2018(05)
  • [4]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研究[D]. 包广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5]浅谈泰州(扬派)盆景的艺术魅力[J]. 濮毅东,肖来保. 艺术品鉴, 2017(05)
  • [6]民间美术的特点及其发展研究——以扬派盆景为例[J]. 刘春凤. 艺术研究, 2017(01)
  • [7]扬派盆景古今谈[J]. 赵庆泉. 生命世界, 2016(11)
  • [8]论扬派盆景艺术美[J]. 刘春凤. 现代装饰(理论), 2016(08)
  • [9]上海崇明岛中华盆景文化园规划设计研究[D]. 王相楠.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2)
  • [10]留得盆艺在人间——追记扬派盆景传承人尤六扣[J]. 鲁友明.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 2013(04)

标签:;  ;  ;  ;  ;  

杨式盆景艺术之一——杨式盆景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