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西部人居环境最佳的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西皇故里

打造西部人居环境最佳的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西皇故里

一、创建西部最佳人居环境大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羲皇故里展新姿(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玲[1](2017)在《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的重要战略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区域间的差距扩大、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日趋严重,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是我国目前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三农”问题严重,尤其是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尖锐的社会经济问题最为突出。虽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农村发展滞后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促进该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农业实践和工业实践推动的发展,也是城乡关系矛盾的运动的过程,还是城乡系统不断演化的过程。论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结合马克思主义城乡理论的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系统思想为视角,运用现代系统科学分析方法,借鉴其他国内外相关理论,以“理论构建—现实观照—机理分析—建模测评—策略选择”为思路,进行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的研究。通过对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静态和动态、时间和空间、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西北地区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脉,探讨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的规律以及各阶段的特点;进行系统论视域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分析城乡一体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质、前景目标,以及各子系统间联系的内容、方式及结构功能,尝试引用系统动力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从城乡系统内部的微观结构入手,分析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系统的内部反馈结构与动态行为,基于系统行为与内在机制间相互紧密的依赖关系,透过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操弄过程,获得对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力的理解,揭示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力的动力机制,并构建了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力仿真模拟的理论模型;以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发展为视角,选取全面的且更具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时序主成分法,建构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数,研究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序变化规律;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内容及系统要素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社会人口一体化、城乡空间设施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各系统的指标变量,将四个系统放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以2000~2015年16年的观测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行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运行机制的量化分析。通过西北地区各省(区)及西北地区与全国的比较研究,揭示西北地区各省(区)城乡城乡一体化发展运行机制的规律及差异,寻求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系统优化调控点,给出推进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着力点。论文分共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界定和辨析本研究涉及到的几个关键概念及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为西北地区城乡关系的历史演进分析。第四部分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观测点与模型建构。第五部分为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运行机制的量化分析。研究表明西北地区城乡关系演变历程为五个阶段,依次为:①休养生息背景下的互惠型开放对流的城乡关系。②赶超发展背景下的逐步制度化隔离型城乡关系。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推动的逐步改善型城乡关系。④全面改革背景下的城乡对立逐步扩大型城乡关系。⑤再平衡下合规律的反哺与一体化发展型城乡关系。对西北地区城乡关系演化启示的思考表明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是长期的发展过程,国家政策和制度创新是推进西北地区城乡一化发展的关键。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力系统是一个具有多级界面的复杂系统,由基于转移源头、转移空间、转移渠道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三个子系统耦合而成,它遵循多重反馈的交互作用机制。西北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力的强化作用机制非常有限,而且可能会由于持续的平衡作用机制而停滞,并对农村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而阻碍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力的提升,要需要在动态发展中转换平衡作用机制的抑制作用。总体来看,西北各省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机制有较大的差别,不仅反映在整体影响变量的多少上的差别,而且也体现在各省推动经济一体化发展、社会人口一体化发展、空间设施一体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各系统的影响机制上也有显着的不同。2000~2015年来,西北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呈上升趋势,但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各省2011年以来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和青海与西北整体变动基本一致,甘肃和新疆波动较大不稳定,宁夏变化幅度最小,进程相对迟缓。与全国相比,西北总体城乡一体化发展作用机制更加多样化。西北各省经济、社会人口、空间设施和生态环境四个子系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机制和途径有显着的差异,产业结构在各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作用较广泛和稳定,人口城市化在各省社会人口一体化发展中逐渐发挥了正效应,空间人口效应对西北空间设施一体化发展影响显着各省份一直是负向作用,生态环境一直是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短板,环境净化美化变量和生态建设保护变量对西北地区大部分省份都没有显着影响。陕西和甘肃作用机制更多元化,青海、宁夏和新疆则较单一。推进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着力点为:优化城乡经济一体化系统,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改善城乡社会人口一体化功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强化城市组织功能,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完善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宏观环境,拓展环境治理途径。

陈永健[2](2017)在《地域文化在兰州黄河风情线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体现》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逐渐的成为热点话题。从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在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发现,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文化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更好的体现城市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关键问题。笔者通过研究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经典实例的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出滨水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如何表现地域文化特色——即以地域文化为前提,通过对其采集、整理、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等方面,将地域文化结合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融入到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中。文章最后以兰州市安宁区七里河黄河桥北以西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实践案例进行实践研究,进一步证实方法的可行性及实用性,以确保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宋彦军[3](2016)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天水绿色发展路径探析》文中提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经济发展之路,更是绿色发展之路。本文从"一带一路"战略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入手,对天水市在"一带一路"中的位置及"天水构想"进行了分析,指出天水应该积极主动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和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发挥绿色生态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中去。

高鸿雁[4](2015)在《天水城市风貌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在高速城镇化推动下,城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伴随区域经济格局调整、城市规模扩张、片区功能优化重组,城市风貌面临着“千城一面,万镇一统”的巨大挑战。甘肃天水市是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西北地区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其城市风貌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受到城市快速发展的影响,河谷型自然生态环境面临威胁,其自然风貌破坏严重;另一方面,城市的无序发展摧毁了“五城连珠”的历史空间格局,削弱了城市人文价值,城市风貌内涵和发展问题亟待解决。论文从西北地区河谷型城市的整体特征入手,在天水市城市风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河谷城市的特征构建风貌规划框架。形成风貌保护与发展策略,以指导天水市的风貌建设。论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针对城市风貌相关基础理论展开研究探索,分析城市风貌的构成,挖掘其内在特质与外延特质,探讨性地提出了城市风貌特质的“风”、“貌”、“意”与城市人文特质“真”、“善”、“美”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构建对于城市风貌要素的认知体系,搭建了城市现状风貌基底的认知框架。然后整合“基质要素”、“认识要素”、“控制要素”、“价值体现”四个层面的内容,从“河谷格局”、“河谷文明”、“河谷建城”三个方面进行天水市现状风貌的分析与解读。进而做出对于天水市整体层面的风貌特色认知和城市各方面风貌建设状况评价。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天水城市风貌的整体定位,并结合营造“河谷格局”,发扬“河谷文明”,完善“河谷建城”的理念,形成城市风貌系统格局,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符合实际的整改目标和策略建议,为构建天水特色河谷型城市风貌提供参考。

韩蓉[5](2014)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兰州滨河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生命之源,孕育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近几年,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一直都是城市建设的热点,它逐渐成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城市的地域特色逐渐消失,对于滨水景观来说也不例外。设计者应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和理解地域文化,寻找一种塑造地域特色的新思路。本文首先研究了地域文化及滨河景观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分别从这两个方面了解它们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概况,并结合实例归纳和总结了地域性滨河景观的设计原则和表现手法。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个层面整合了兰州城市的地域文化,并对目前兰州滨河景观地域文化的体现及其它方面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如何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兰州滨河景观进行探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策略。

孛随文[6](2013)在《天水创建园林城市的优势和面临挑战》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关中"经济区发展规划,为陇东南地区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和景观作用,良好的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引进外资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展示不同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功能;合理利用和配置植物,使城市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城市园林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李怀庆[7](2013)在《加强天水—宝鸡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 努力打造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文中研究说明一、天水市基本市情及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天水市是宝鸡近邻,现辖两区(秦州、麦积)、五县(甘谷、武山、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和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西部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区位条件相对优越,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特色农业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良好,劳动力资源充

宁妍妍[8](2013)在《浅谈天水城市绿化建设与城市旅游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天水城市绿化与旅游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创建园林城市和旅游城市如何体现审美价值和生态效益,提出了城市绿化中应遵循的原则。

王明亚[9](2012)在《天水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天水建市以来的城市建设实际出发,分析了天水市城市发展的状况,探索其城市变化的基本依据和追求,以及现代城市转型中的困惑。对天水未来发展的展望,需要在城市主题文化的确立中获得新的认识,才能把天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周学红[10](2012)在《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人类居住环境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下不断恶化,人居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深度都在随之不断拓展和延伸。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是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中,在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范式的指导下,综合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以水环境为介质,重点研究流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及其相互耦合关系,构建流域“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流域本身是一个水文概念,在流域人居环境研究体系中,流域已经超出了地理水文意义,由自然封闭的区域转化为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开放复合的区域,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的人居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人居环境科学是指以河流(水系)的集水区域为边界或范围,以该区域人类聚居(包括村庄、乡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构建以“流域”为区域单元的人居环境建设体系,着重探讨人与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论文在文献法、调查法等常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人居环境科学融贯的综合研究法,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水资源节约型、人居环境友好型”两型型流域人居建设的总体目标,运用类型学研究方法归纳出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核心内容—流域统筹,在借鉴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研究框架。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的基础上初步构建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为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以嘉陵江流域为实践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考证法对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自然系统及人类系统演化过程进行了纵向研究。针对嘉陵江流域全江渠化及生态文化资源丰富的典型特征,论文在对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及人类系统发展演化的特点分析基础上,重点从流域人居环境区域发展统筹、空间结构及城乡统筹、文化旅游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及管理统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统筹五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为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实践提供参考,促进流域人居环境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在现状研究部分,论文从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自然系统特征分析入手,研究了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对人类聚居选址的影响,归纳了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山水一体”的形态构成要素。在对嘉陵江流域城镇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流域人类系统聚居演变过程,以区域规划研究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的不同模式,建构了流域区域统筹格局。流域空间统筹是流域综合发展的基础,是以流域城镇空间发展为载体,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以中心城镇为依托,以流域为发展轴,在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居空间地域综合体。论文在总结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进的一般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人居环境结构形态扩展的动力机制,针对嘉陵江流域传统人居环境结构要素演变的不同类型特征,分析了规划调控的不同模式。在流域文化体系统筹研究部分,论文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流域文化及文化体系进行了界定,针对流域人居环境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对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现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分类及资源评价,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旅游统筹开发策略并指出,流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即呈饱和状态,代之内部的振荡与冲突,如果没有新的文化因素的融入,这一孤立的社会系统便会趋于停滞、内耗,甚至灭亡。流域作为一个自然—人类复合系统,自然属性的系统性决定资源开发利用必须遵守流域系统原则。在水资源开发与统筹管理部分,基于流域内部水资源的整体性及关联性特征,论文指出,流域水资源应在充分考虑局部人居环境建设特征及整个流域的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统筹开发,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论文通过对嘉陵江流域水资源的综合评价与供需分析,提出了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与思路,并从流域灌溉与供水、航运开发及水电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规划思路。流域生态环境统筹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流域水生态环境统筹研究部分,论文从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的生态现状问题分析入手,针对嘉陵江流域含泥沙量多、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工业和城镇生活对江河水质造成的污染较大、流域原生植被残存面积不多、森林覆盖率低等问题,研究分析了嘉陵江流域地表环境与水土保持、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流域防洪、河道的生态整治、节水问题及流域水资源开发,提出了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明确了流域干流范围内水功能区的划分原则及划分方法,提出了节水减污策略,推进流域内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强调了通过对行洪区的有效管理来减少损失的防洪策略并提出了梯级开发的环境保护思路与措施。结论部分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进一步阐明本研究验证并构建的有关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的部分理论框架及本文的创新之处。指出由于研究学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及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有关流域人居环境研究范式的建立尚需进一步完善。

二、创建西部最佳人居环境大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羲皇故里展新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建西部最佳人居环境大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羲皇故里展新姿(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城乡一体化相关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释义
        一、城市与乡村
        二、城乡一体化
        三、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化、城乡统筹关系辨析
    第二节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乡融合理论
        二、毛泽东的城乡关系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四、习近平的城乡关系思想
        五、其他相关理论
第三章 西北地区城乡关系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西北地区城乡关系演变历程
        一、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西北城乡关系
        二、改革开放到十六大前的西北城乡关系
        三、再平衡下合规律的反哺与一体化发展型城乡关系
    第二节 城乡关系历史演进的启示
        一、城乡关系是我国各种社会与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二、国家政策是影响西北地区城乡关系的首要因素
        三、制度创新是推进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协调推进是重要途径
        五、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西北地区地域系统的要素特点
        一、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
        二、人文历史悠久经济发展滞后
        三、战略位置显要民族问题突出
        四、三农比重大工业不发达
        五、城市规模有限结构体系不完整
        六、公共服务不足基础设施欠缺
第四章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观测点与模型建构
    第一节 系统论视域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二、科学辨识城乡大系统
        三、城乡系统发展的前景和目标:城乡一体化
    第二节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力分析与建模
        一、系统动力学概述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系统动力学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力研究中的优势
        四、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力系统的构成
        五、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力SD模型构建
第五章 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运行机制的量化分析
    第一节 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时序变化
        一、生活质量提高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
        二、指标体系构建
        三、数据获取及方法选择
        四、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数模型
    第二节 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分析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内容及系统要素
        二、变量选择测量与研究假设
        三、实证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推进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着力点
        一、优化城乡经济一体化系统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二、改善城乡社会人口一体化功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
        三、强化城市组织功能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
        四、完善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宏观环境拓展环境治理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地域文化在兰州黄河风情线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国内外对滨水区的发展与研究
        1.4.1 国外对滨水区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1.4.2 国内滨水区域的发展过程及研究概况
2 地域文化及滨水景观相关理论概述
    2.1 地域文化的相关概念
    2.2 城市滨水景观的相关概念
3 国内外城市相关滨水景观设计的实例分析及现状
    3.1 国外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实例分析
    3.2 国内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实例分析及现状调研
        3.2.1 南京秦淮河滨水景观设计
        3.2.2 山东临沂的凤凰广场
    3.3 目前国内城市滨水景观存在的问题
4 兰州地域文化探究
    4.1 城市自然环境特征
    4.2 城市人文环境
5 兰州黄河风情线滨水景观现状调研与分析
    5.1 黄河兰州段滨水地区发展概况
    5.2 地域文化下的兰州滨水景观现状分析
        5.2.1 兰州滨水景观整体规划概况
        5.2.2 兰州黄河风情线滨水景观重要节点
    5.3 兰州地域性滨水景观现状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5.3.1 优势
        5.3.2 存在的问题
6 基于地域文化特征提升兰州黄河风情线的策略剖析
    6.1 兰州黄河风情线景观设计整体规划
        6.1.1 合理安排滨水景观的空间结构
        6.1.2 分区规划滨水景观
    6.2 黄河风情线滨水景观中地域文化的体现
        6.2.1 丰富景观地域文化
        6.2.2 加强景观节点的连续性
        6.2.3 地域特色产业的开发
        6.2.4 增强地域文化的多种表现和表现手法
    6.3 黄河风情线景观功能要素规划
        6.3.1 突出游览步道景观功能性
        6.3.2 挖掘大桥景观内涵
        6.3.3 注重黄河风情线亮灯工程
        6.3.4 开发黄河风情线夜游景观
7 结合地域文化以兰州市安宁区七里河黄河桥北以西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7.1 安宁区七里河黄河桥北以西滨水景观设计项目概况
    7.2 安宁区七里河黄河桥北以西滨水景观设计总体规划
    7.3 景观节点设计
    7.4 地域文化在七里河黄河桥北以西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7.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一
附图二(兰州市安宁区七里河黄河桥北以西滨水景观设计效果图)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一带一路”背景下天水绿色发展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天水市在“一带一路”中的位置及“战略构想”
二、发挥特色优势产业, 立足于“一带一路”
    1. 特色农业优势。
    2. 装备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优势。
三、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 唱响“一带一路”。
    1. 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
    2. 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

(4)天水城市风貌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起源
        1.1.2 课题起源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风貌
        1.2.2 河谷型城市
        1.2.3 相关概念辨析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1.4.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1.4.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中国西北地区河谷型城市风貌特征与问题概述
    2.1 西北地区河谷型城市概述
    2.2 中国西北地区河谷型城市之“风”
        2.2.1 崇尚“隐逸”的生活方式
        2.2.2 倡导“比德”的行为准则
        2.2.3 尊崇“宗教”的精神信仰
    2.3 中国西北地区河谷型城市之“貌”
        2.3.1 地域环境的总体特征
        2.3.2 城市环境的基本状况
    2.4 西北地区河谷型城市风貌问题总结
        2.4.1 自然环境特征与问题
        2.4.2 历史片区特征与问题
        2.4.3 城市建设特征与问题
    2.5 小结
3 城市风貌规划方法构建——概念模型、目标定位、行动路线
    3.1 城市风貌规划的角色和定位
        3.1.1 城市风貌规划的目标
        3.1.2 城市风貌规划的作用
        3.1.3 城市风貌规划的特征
    3.2 城市风貌规划解读
        3.2.1 城市风貌体系的价值
        3.2.2 城市风貌体系概念模型搭建
    3.3 河谷型城市风貌的规划方法
        3.3.1 河谷型城市风貌的认知方法
        3.3.2 河谷型城市风貌规划的行动路线
    3.4 小结
4 城市风貌基底认知——天水河谷型城市现状分析
    4.1 河谷格局分析——山水自然基底
        4.1.1 生态环境
        4.1.2 山脉纵横
        4.1.3 水系交错
        4.1.4 空间形态
        4.1.5 气候气温
        4.1.6 植被条件
    4.2 河谷文明探究——历史文化纵览
        4.2.1 历史发展
        4.2.2 文化发展
        4.2.3 物质文化遗存
        4.2.4 非物质文化遗存
        4.2.5 各县文化发展综述
    4.3 河谷建城评述——城市建设现状
        4.3.1 总体认知
        4.3.2 市域风貌现状
        4.3.3 中心城区风貌现状
    4.4 小结
5 着眼于河谷型城市内涵与特质的天水城市风貌总体定位
    5.1 着眼于河谷格局的大山水城市定位
        5.1.1 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
        5.1.2 生态保护区规划定位
    5.2 着眼于河谷文明的大文化城市定位
        5.2.1 市域范围文化结构定位
        5.2.2 市域旅游发展结构研究
    5.3 着眼于市域河谷建城的大体系城市定位
        5.3.1 市域城镇风貌整体规划定位
        5.3.2 五县风貌规划定位
        5.3.3 乡村风貌规划定位
    5.4 小结
6 天水城市中心区风貌规划策略
    6.1 面向自然生态的山水策略
        6.1.1“显山”策略——山城一体的城市空间控制
        6.1.2“露水”策略——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引导
        6.1.3“透绿”策略——城市绿化系统的整体格局
    6.2 面向城市文明的文化策略
        6.2.1“筑核”策略——城市历史节点的保护
        6.2.2“存根”策略——城市历史格局的延续
        6.2.3“续脉”策略——城市历史片区的更新
    6.3 面向市民生活的宜居策略
        6.3.1“点穴”策略——城市公共空间风貌规划
        6.3.2“舒筋”策略——城市交通走廊风貌规划
        6.3.3“活络”策略——城市慢性系统风貌规划
    6.4 面向对外服务的旅游策略
        6.4.1“塑景”策略——城市典型认知空间风貌规划
        6.4.2“乐活”策略——城市休闲度假空间风貌规划
        6.4.3“营城”策略——城市游览参观空间风貌规划
    6.5 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的主要内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表录
    图录
致谢

(5)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兰州滨河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历程及研究概况
        1.4.1. 滨水区发展历程及研究概况
        1.4.2. 地域文化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1.5. 论文结构
2. 城市滨河景观与地域文化相关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滨河区及其范围界定
        2.1.2. 景观及滨河景观
        2.1.3. 地域文化及地域性景观
    2.2. 城市滨水景观的分类
        2.2.1. 按水域形式分类
        2.2.2. 按空间形态分类
        2.2.3. 按土地使用分类
    2.3. 城市滨河景观的构成与特征
        2.3.1. 城市滨河景观的构成
        2.3.2. 城市滨河景观的特征
    2.4. 地域文化的特征
        2.4.1. 内在的趋同性
        2.4.2. 外在的多元性
        2.4.3. 系统的复杂性
        2.4.4. 动态的变化性
    2.5. 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
        2.5.1. 自然环境要素
        2.5.2. 人文环境要素
    2.6. 地域性景观形成的相关理论研究
        2.6.1. 场所精神
        2.6.2. 批判的地域主义
    2.7.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2.7.1. 地域性滨河景观设计原则
        2.7.2. 地域性滨河景观设计手法
3. 兰州地域性文化研究
    3.1. 城市自然环境
        3.1.1. 地理环境
        3.1.2. 气候环境
        3.1.3. 绿化建设
    3.2. 城市人文环境
        3.2.1. 城市性质和区域定位
        3.2.2. 城市发展历史沿革
        3.2.3. 城市经济发展概况
        3.2.4. 城市代表性地域文化
4. 兰州滨河景观现状调研与分析
    4.1. 滨河地区发展概况
        4.1.1. 黄河兰州段水系概况
        4.1.2. 黄河对兰州城市格局的影响
        4.1.3. 黄河风情线的提出及建设概况
    4.2. 地域文化下的兰州滨河景观现状调研与分析
        4.2.1. 兰州滨河景观整体规划概况
        4.2.2. 兰州滨河景观重要节点地域文化的塑造
    4.3. 调查问卷
        4.3.1. 使用者情况调查
        4.3.2. 滨河区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4.3.3. 对滨河景观地域文化体现方面的满意度调查
        4.3.4. 对滨河景观其他方面的意见及改进建议调查
    4.4. 兰州地域性滨河景观现状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4.4.1. 优势
        4.4.2. 存在的问题
5. 具有地域文化的兰州滨河景观提升策略探析
    5.1. 宏观方面
        5.1.1. 合理安排滨河景观的空间结构
        5.1.2. 系统进行滨河景观分区规划
    5.2. 中观方面
        5.2.1. 丰富景观地域文化内涵
        5.2.2. 加强景观节点的连续性
        5.2.3. 增加地域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
    5.3. 微观方面
        5.3.1. 沿岸建筑
        5.3.2. 植物
        5.3.3. 驳岸
        5.3.4. 配套设施
        5.3.5. 道路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天水创建园林城市的优势和面临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水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的优势
    1.1 自然条件优势
    1.2 经济区域优势
    1.3 城市内涵的优势
    1.4 植物资源优势
2 天水城市园林植物应用面临的机遇
    2.1 政策倾斜的机遇
    2.2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已具有的条件
    2.3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机遇
3 天水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应用面临的挑战
    3.1 城市绿化植物的选择上如何把握整体优先的原则
    3.2 城市绿化植物创造城市景观如何强调生态优先的原则
    3.3 城市绿化植物应用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原则
    3.4 城市绿化植物应用如何体现城市文化原则

(8)浅谈天水城市绿化建设与城市旅游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绿化建设与城市旅游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1.1 城市绿化建设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城市绿化建设提升了城市旅游业的竞争能力
    1.3 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绿化建设
2 城市绿化的旅游审美价值和城市景观效益
    2.1 城市绿化的旅游审美价值
    2.2 城市绿化、美化环境的都市景观效益
    2.3 加快城市绿化建设是调整产业结构、培养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3 天水城市绿化植物应用的原则
    3.1 城市绿化植物的选择上要把握整体优先的原则
    3.2 城市绿化植物创造城市景观要强调生态优先的原则
    3.3 城市绿化植物应用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原则
    3.4 城市绿化植物应用要体现城市文化原则

(9)天水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扩展建城区的面积, 目标和实际要求的差距。
    2. 城市化水平低。
    3. 交通瓶颈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4. 标志性建筑和文化元素的缺失。
    5. 城市绿化和宜居环境。
    1. 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弘扬。
    2. 特色文化的传播和城市名牌。

(10)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关于选题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核心概念界定
    1.2 流域统筹与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1.2.1 流域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剖析
        1.2.2 “流域统筹”研究体系
        1.2.3 “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1.2.4 流域统筹基本结构模式选择
    1.3 国内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研究与实践
        1.3.1 国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研究
        1.3.2 国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实践
        1.3.3 国内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研究与实践
        1.3.4 国内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与实践小结
    1.4 论文研究范围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框架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论文常规研究方法
        1.5.2 论文特殊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研究
    2.1 引言
    2.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概况
        2.2.1 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概况
        2.2.2 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对人类聚居选址的影响
        2.2.3 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与“山水一体”的形态构成要素
        2.2.4 嘉陵江流域人类系统聚居演变过程
        2.2.5 嘉陵江流域城镇现状调查
        2.2.6 嘉陵江流域城镇空间系统特征
    2.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模式
        2.3.1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模式
        2.3.2 以区域经济为导向的圈层发展模式
        2.3.3 以交通干线为骨架的轴向引导模式
        2.3.4 以基础设施为支撑的网络协调模式
    2.4 嘉陵江流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2.4.1 城乡关系演进与乡村聚落人居形态调控经验借鉴
        2.4.2 我国乡村聚落人居形态调控的发展历程
        2.4.3 嘉陵江流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2.5 本章小结
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空间统筹发展研究
    3.1 引言
    3.2 流域人居环境空间形态及其扩展模式
        3.2.1 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进的一般模式
        3.2.2 流域人居环境结构形态演进过程
        3.2.3 流域人居环境基本结构形态的形成
        3.2.4 流域人居环境结构形态扩展的动力机制
        3.2.5 流域人居环境形态扩展的基本形式
    3.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空间形态规划调控类型分析
        3.3.1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传统结构要素特征
        3.3.2 广元:盆周边缘错接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3.3 阆中:传统风水格局迂回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3.4 南充:中游低丘屈曲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3.5 合川:下游十字交汇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3.6 重庆:T 型交汇的流域中心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4 小结
4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文化旅游统筹开发研究
    4.1 引言
    4.2 流域人居环境文化特质研究
        4.2.1 流域文化的界定
        4.2.2 流域人居环境文化体系研究的内在动因
        4.2.3 流域人居环境主题文化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4.2.4 流域人居环境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4.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文化资源现状调查及问题梳理
        4.3.1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调查
        4.3.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文化特征分析
        4.3.3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4.3.4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4.3.5 嘉陵江流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4.4.1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圈层开发策略研究
        4.4.2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极点—廊道开发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水资源统筹开发与利用研究
    5.1 引言
    5.2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评价与供需分析
        5.2.1 水资源数量及可利用量
        5.2.2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质量状况评价
        5.2.3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2.4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2.5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配置
    5.3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基础、思路与基本方案
        5.3.1 开发利用基础
        5.3.2 水资源开发利用思路
        5.3.3 流域中下游河段开发
        5.3.4 流域上游河段开发
        5.3.5 嘉陵江流域主要支流开发规划思路
    5.4 嘉陵江流域灌溉与供水规划
        5.4.1 灌溉现状及规划
        5.4.2 城乡供水现状及规划
    5.5 嘉陵江流域灌溉航运开发与规划
        5.5.1 干流腹地经济与航运现状
        5.5.2 流域航运开发与规划
    5.6 嘉陵江灌溉水电开发与规划
    5.7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综合管理统筹实施机制构想
        5.7.1 当前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综合管理统筹存在的主要问题
        5.7.2 流域人居环境统筹建设综合管理模式
    5.8 本章小结
6 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统筹研究
    6.1 引言
    6.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的生态现状与问题
        6.2.1 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6.2.2 嘉陵江流域水环境状况
        6.2.3 嘉陵江流域植被与自然保护区状况
    6.3 嘉陵江流域地表环境与水土保持规划研究
        6.3.1 流域水土保持现状
        6.3.2 水土保持规划依据及目标
        6.3.3 嘉陵江流域水土保持分区
        6.3.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6.3.5 流域生态修复
    6.4 嘉陵江流域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研究
        6.4.1 嘉陵江流域水功能区
        6.4.2 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统筹对策与措施
    6.5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生态防洪对策
        6.5.1 嘉陵江流域防洪现状与标准
        6.5.2 嘉陵江流域防洪总体规划
        6.5.3 嘉陵江流域的山洪灾害生态防治策略
    6.6 嘉陵江流域节水对策与措施
        6.6.1 嘉陵江流域节水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6.6.2 嘉陵江流域生态节水措施
    6.7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环境影响与生态措施
        6.7.1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
        6.7.2 嘉陵江流域梯级开发的环境影响与生态措施
        6.7.3 嘉陵江流域梯级开发的环境保护思路与措施
    6.8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四、创建西部最佳人居环境大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羲皇故里展新姿(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D]. 李春玲.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2]地域文化在兰州黄河风情线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体现[D]. 陈永健. 西北师范大学, 2017(12)
  • [3]“一带一路”背景下天水绿色发展路径探析[J]. 宋彦军. 新丝路(下旬), 2016(02)
  • [4]天水城市风貌规划策略研究[D]. 高鸿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 [5]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兰州滨河景观设计研究[D]. 韩蓉.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6]天水创建园林城市的优势和面临挑战[J]. 孛随文. 中国林副特产, 2013(03)
  • [7]加强天水—宝鸡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 努力打造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A]. 李怀庆. 宝天论坛论集, 2013
  • [8]浅谈天水城市绿化建设与城市旅游的关系[J]. 宁妍妍. 甘肃科技, 2013(04)
  • [9]天水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初探[J]. 王明亚.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2(06)
  • [10]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 周学红. 重庆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打造西部人居环境最佳的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西皇故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