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水土流失演变及未来治理对策

长汀县水土流失演变及未来治理对策

一、长汀县水土流失演变及今后治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益和[1](2021)在《长汀县水土保持型乔木树种资源调查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给长汀县水土保持林乔木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实地调查、专家评判、层次分析等方法构建水土保持林乔木树种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其权重,设置指标打分标准和乔木树种综合水土保持能力评价等级划分标准,对长汀县乔木树种水土保持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为,长汀县策武、濯田、河田等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共有种子植物96科251属599种植物,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乔木树种118种;长汀县乔木树种综合水土保持能力较好,评价等级共有Ш级,没有较差级别,其中Ⅰ级即水土保持能力优秀乔木有23种,Ⅱ级即水土保持能力良好乔木74种,Ш级即水土保持能力一般乔木有21种,该结论也可为环境条件类似地区水土保持乔木树种选择提供参考。

何泽雁,林惠花,武国胜[2](2021)在《长汀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以水土流失治理区长汀县为研究区域,基于2005、2010、2015、2019年4期遥感影像,应用ENVI、ArcGIS等技术,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该区域2005—201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PSR模型选取18个指标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长汀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9年长汀县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耕地次之;单一动态度最高的是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最少的是林地;综合动态度最高的是2005—2010年;(2)2005—2019年长汀县土地生态安全总体呈现上升态势,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从0.230 7上升至0.649 5,生态安全等级由不安全状态提升至较安全状态;研究期间各子系统指数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压力指数先下降后略有回升,状态指数先快速上升后略有下降,响应指数呈现快速上升—略微下降—快速上升的趋势.研究结果真实反映出长汀县的土地生态安全发展状况,为未来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陈华阳,王远,黄逸敏,伍博炜,赖文亭[3](2021)在《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耦合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文中认为生态系统质量是区域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可获取国土空间生态本底特征,为生态系统保护格局构建提供现状底图,明确生态系统修复重点、国土空间优化提供导向。以长汀县为例,基于地区生态典型性、区域生物量差异及公众支付意愿与能力构建特色评价指标,采用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耦合研究方法,对长汀县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县域、镇域、村域及系统斑块等多尺度评估。结果表明:长汀县生态系统服务等级空间分布符合区划规律,大致呈中间低、四周高的特征;尺度细化使结果分布异质性更强,可为开展生态修复、空间优化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长汀县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低生态等级乡镇个数占比高达38.89%,影响因素多样,水土流失及森林覆盖率影响显着;地形地势、人类活动、政策实施影响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布,地势平坦的人口稠密区系生态承载力低值集中区;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评估中扮演重要角色,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均值等级极高的4个乡镇,其森林生态系统面积皆占89%以上。通过对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耦合的方法进行探究,有利于推进"两山"理论的应用实践,将为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与空间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沈苏丹[4](2021)在《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中国的生态建设已经从保护建设阶段向文明建设阶段转变,与之相伴的是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的经济社会领域的巨大变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重点,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必要性与特殊重要性日益凸显。与传统生态研究的学术成果相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有着研究主体的多样性,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和研究的强现实导向性。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生态文明理念初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也在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探索,其中有典型代表性的就是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当前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优化中国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型城乡社会贡献巨大。仍然要指出的是,改革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也难免会走弯路,在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过程中也会难免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值得生态建设学者与从业者的关注与研究。有鉴于此,本文选取了中国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的江西省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又由于生态文明的强公共品属性,将主要的研究视角限定于行政管理机构——江西省政府机构与各部门。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采用了公共管理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于江西省政府及部门的在2014年江西省开始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后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发布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监督报告等内容与国家统计局网上数据库的内容,在文章与数据图表等形式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坚持全方位、全流域、全体系、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好绿色生态优势。本文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回顾,归纳了取得的部分成就,但是试验区在建设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制度不健全,二是生态文明教育落后,三是生态意识的薄弱,四是环境污染问题没能得到根本性改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随后借鉴了两个同为生态文明试验区省份——福建省和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分析江西省能够从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分析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为了找出改进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包括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支撑、优化自然资源产权配置、统筹协调绿色产业布局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健全生态文化宣传体系、挖掘特色生态文化资源、健全污染防控体系,深化污染综合防治,共同打造天更蓝、水更清的生态文明新江西。

黄金凤[5](2021)在《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基础》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也已经成为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纳入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中,美丽中国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愿景,这既是施政所指,也是民心所向。因此,全面系统总结习近平从知青时期到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基础,对于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以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为研究对象,由绪论和六个章节对文章主题展开论述,深入探讨了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理论溯源、形成过程、实践特点以及重要意义。第一章主要论述的是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理论溯源。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美丽中国的相关论述,可以为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的形成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价值。第二至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研究部分,分别论述了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的形成过程。主要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通过梳理习近平在陕北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时期、浙江时期以及十九大以来的实践历程,围绕“实现什么样的美丽中国、如何实现美丽中国”,详细研究习近平关于美丽山川、美丽人居、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的相关论述和实践探索,以便于系统完整的掌握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的形成脉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思想成长的范例,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理论思路,从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步伐。第六章主要阐述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在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坚守人民情怀、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调查研究和统筹谋划全局的实践特点,阐明了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全人类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理论意义,对推动美丽中国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强国的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王涛[6](2021)在《长汀县全域旅游开发建设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和娟[7](2021)在《基于GIS辅助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提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教学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GIS强大的功能对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将GIS作为教学手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GIS与乡土地理相结合能够发挥出更大的育人功能,因此研究GIS辅助乡土地理教学十分必要。本文以呼和浩特市为例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践研究法,分析了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和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两类教学案例并总结出相应启示,指导本文教学案例的开发;根据初中地理教科书的内容收集和遴选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资料,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确定教学主题;设计了4个GIS辅助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实施了一个教学案例并进行了反思和优化;通过对教学案例设计过程的总结提出了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依据初中地理教科书的内容,通过查阅书籍、网站和实地走访收集到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资源13类。依据课标筛选出7类16个教学主题。第二,依据课程标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以及GIS的功能,开发出4个GIS辅助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包括呼和浩特市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自然环境特征、工业和交通运输。教学案例包括教案和学案两部分。第三,通过总结GIS辅助呼和浩特市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过程,得到了3个阶段,9条策略。第一阶段乡土资料收集及遴选策略:以地理教科书内容为指导收集乡土地理资料、以多种资料收集方式确保乡土资料全新全面;第二阶段确定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主题的策略:以课程标准作为确定教学主题的依据;第三阶段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确定教学目标、恰当引用高中地理知识融入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以教学内容和学情为依据设计GIS的应用形式、以问题的形式对乡土地理和GIS进行总结反馈、课后探究环节以实践为主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以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作为落实教学目标的保障。

陈国光,刘红樱,陈进全,张晓东,湛龙[8](2020)在《福建长汀县水土流失的地质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为揭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地质成因规律和模式,促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选择福建长汀县开展地质背景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岩性对水土流失侵蚀速度、侵蚀剧烈程度、水土流失发育阶段等具有控制作用;地形坡度和部位、节理裂隙对水土流失程度具有重要影响;区内不同岩性不同地形部位风化壳-土壤分布具明显的规律性。建议长汀县进一步依据地质背景优化水土流失治理布局,优选水保植物和种植方式,优化茶果园等坡地农业开发项目。

王瑛[9](2020)在《长汀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下的水土流失率》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福建省长汀县水土保持的进一步治理效能提供参考,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对其1995-2018年水土流失率及三次产业产值占比进行显着性检验,并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分析其2019-2022年三次产业产值占比。结果表明:1995-2018年,长汀县水土流失率下降15.59%,产业发展处于从"一二三"向"二三一"的过渡阶段;水土流失率与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呈显着正相关,与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呈显着负相关;预测2022年长汀县将实现由"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二三一"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的差距逐渐缩小。长汀县在发展经济时,可优先发展第二产业,其次为第三产业,调整第一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

吴雪娇[10](2020)在《西北黄土高原农业要素时空演变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该区的贫穷与落后,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1999年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实施以来,改善了该区的生态环境,影响了该区农业的发展。因此,水土流失治理等大规模生态建设背景下,黄土高原农业产值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与空间分异规律尚未被充分理解。本文采用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模型对该区农业(即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影响农业的因素,构建了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业各因子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以6个类型区为例具体进行剖析。结果如下:(1)1995年、2000年、2008年、2013年、2017年5个时期,农业的产值不断地增加,农业结构变化不显着,基本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次之,林业比偏小。从空间分布来看,种植业的产值中部低四周高,且从东向西递减;林业的产值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畜牧业的产值由西北向东南递减。3个产业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性。(2)1995年、2000年、2008年、2013年、2017年5个时期,机械、劳动力等投入因子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最大的促进因素,因此在现有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加大机械、劳动力等的投入力度可促进农业的发展。而随着退耕还林的推进,原来陡坡耕地转变为林地,因此地形因子客观上推动了林业的发展。(3)6个类型区3个产业最主要的促进因素存在差异,对于种植业而言,安塞区为农村人口,安定区、吉县为农业机械总动力,长武县为人口密度,原州区为林草地占比,准格尔旗为年平均降水;对于林业而言,安塞区为年平均气温,安定区、长武县、吉县为人口密度,原州区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准格尔旗为林草地占比;对于畜牧业而言,安塞区为畜牧业规模,安定区、吉县为林草地占比,原州区为年平均气温,长武县、准格尔旗为人口密度。因此可根据不同类型区最主要的促进因素,增加该要素的投入,因地制宜的发展当地的农业。

二、长汀县水土流失演变及今后治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汀县水土流失演变及今后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汀县水土保持型乔木树种资源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乔木种质资源及评价对象调查
    2.2 评价方法
        2.2.1 指标体系建立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2.2.2 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
        2.2.3 综合平均分值计算与分级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汀县植物资源
    3.2 水土保持乔木植物资源评价指标的权重
    3.3 长汀县水土保持乔木资源综合评价
4 结论与讨论

(2)长汀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土地利用变化
        2.1.1 土地利用动态度
        2.1.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2.2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1 PSR模型
        2.2.2 评价指标选取
        2.2.3 指标标准化
        2.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2.2.5 综合指数计算
    2.3 生态安全等级划分
3 结果分析
    3.1 土地利用分析
        3.1.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1.2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3.1.3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
    3.2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与分析
        3.2.1 土地生态安全总体评价
        3.2.2 各子系统生态安全状况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3)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耦合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ECC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2.1.1 植被覆盖度评价
        2.1.2 生态系统生产力评价
        2.1.3 水源涵养量评价
        2.1.4 生物多样性维护能力评价
        2.1.5 水土保持量评价
    2.2 GEP核算体系与评价方法
    2.3 数据来源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汀县生态承载力
        3.1.1 单项指标分析
        3.1.2 生态承载力集成评价
    3.2 长汀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3.3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发展定位
4 讨 论
    4.1 ECC与GEP耦合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优势
    4.2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成果支撑国土空间规划
    4.3 长汀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与空间发展优化
5 结 论

(4)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生态文明概念
        2.1.1 生态文明的定义
        2.1.2 生态文明的分类
        2.1.3 生态文明的特征
        2.1.4 衡量指标
    2.2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3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3.1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演变
        3.1.1 “山江湖”工程
        3.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3.1.3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3.2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3.2.1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措施
        3.2.2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4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生态制度不健全、落实难
        4.1.1 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
        4.1.2 政策落实效率低
        4.1.3 自然资源产权体系不完善
    4.2 生态技术发展落后
        4.2.1 能源开发技术落后
        4.2.2 生态工业技术落后
        4.2.3 生态农业技术落后
    4.3 生态意识薄弱
        4.3.1 生态文明教育落后
        4.3.2 生态保护公民参与度低
        4.3.3 生态法治观念淡薄
    4.4 环境污染问题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4.4.1 大气污染治理效果欠佳
        4.4.2 垃圾处理流程形式化
        4.4.3 土壤污染历史遗留问题严重
5 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经验借鉴及启示
    5.1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借鉴
    5.2 福建长汀生态文明经验借鉴
    5.3 其他省生态文明建设对江西省的启示
6 推进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6.1.1 完善相关制度法规
        6.1.2 自然资源产权配置
    6.2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6.2.1 培育绿色发展动能
        6.2.2 打造绿色品牌
        6.2.3 布局绿色产业
    6.3 提升生态文明意识
        6.3.1 加强生态文化宣传
        6.3.2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
    6.4 健全污染防控体系
        6.4.1 深化污染综合防治
        6.4.2 打造“碧水蓝天”
参考文献
致谢

(5)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分析法
        3.比较研究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2.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理论溯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美丽中国的相关论述
        1.道家“天地大美”思想
        2.儒家“善美合一”思想
        3.佛家“万物平等”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关于美丽中国的相关论述
        1.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和解”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美的规律”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美丽中国的相关论述
        1.毛泽东的环境保护理念
        2.邓小平的协调发展理念
        3.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观
        4.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二、初心萌发:初显保护环境意识
    (一)保护环境观念的初立
        1.对基层环境现状的切身体会
        2.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真切体认
    (二)积累基层生态环保经验
        1.务实行动,投身陕北环境治理
        2.多措并举,净化美化“高产脏县”
三、施政福建:构建“生态强省”
    (一)关于建设秀美山川的的实践探索
        1.发展特色风景,打造秀美景观
        2.实施造林绿化,点亮“闽东之光”
        3.推动长汀治理,建设优美生态县
    (二)关于建设优美舒适人居环境的实践探索
        1.发动全民参与,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2.深入基层一线,指导人居环境治理
    (三)关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1.明晰城市定位,建设“海上花园”
        2.制定发展规划,率先提出“城市生态建设”
        3.延续城市文脉,保持城市个性美
四、主政浙江:唱响“美丽浙江”主旋律
    (一)奠定“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1.实施“千万工程”,统筹城乡发展
        2.建设美村,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二)制定“绿色浙江”的建设目标
        1.走在时代前列,力促环保工作
        2.创新发展理念,造就秀美山川
        3.革新实践方式,建节约型社会
五、大国治理: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
    (一)美丽中国重要命题的正式形成
    (二)美丽中国重要命题的建设目标
        1.建设美丽山川
        2.建设美丽人居
        3.建设美丽乡村
        4.建设美丽城镇
六、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特点及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特点
        1.坚守人民情怀
        2.坚持问题导向
        3.注重调查研究
        4.统筹谋划全局
    (二)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理论意义
        1.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2.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3.贡献了建设美丽地球家园的中国智慧
    (三)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推动美丽中国目标的早日实现
        2.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强国的建设
        3.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GIS辅助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GIS
        2.乡土地理
        3.教学案例
    (二)理论基础
        1.生活教育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GIS辅助乡土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1.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2.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3.巩固地理知识,奠定高中GIS学习基础
    (二)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的可行性
三、GIS辅助呼和浩特市初中乡土地理教学课程资源收集和遴选
    (一)依据教材内容确定乡土地理资源收集类型
    (二)依据GIS的功能确定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
    (三)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
四、案例分析与启示
    (一)案例来源及筛选
    (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目的
        2.案例分析内容
        3.案例分析呈示
    (三)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目的
        2.案例分析内容
        3.案例分析呈示
    (四)案例分析启示
        1.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启示
        2.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启示
五、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一)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依据
        1.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依据GIS的功能
        3.依据“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二)教学案例设计
        1.教学案例设计说明
        2.教学案例一:阴山南麓、锦绣青城
        3.教学案例二:依山傍水,四季分明
        4.教学案例三:内外联动,朝发夕返
        5.教学案例四:乳香四溢,百业俱兴
    (三)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
        1.课前准备
        2.教学过程
        3.实施启示
六、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
    (一)乡土资料收集及遴选策略
    (二)确定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主题的策略
    (三)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七、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资源
附录2 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一览表
附录3 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附录4 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案例一览表
附录5 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附录6 学生访谈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8)福建长汀县水土流失的地质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2 地质条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1 岩性对水土流失的控制
    2.2 地形坡度和部位对水土流失影响
    2.3 地质构造对水土流失影响
3 水土流失成因模式
    3.1 中(粗)粒花岗岩分布区水土流失成因模式
    3.2 中细粒花岗岩分布区水土流失成因模式
    3.3 细粒花岗岩分布区水土流失成因模式
    3.4 早-中侏罗统碎屑岩水土流失成因模式
    3.5 白垩系红层水土流失成因模式
4 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4.1 优化水土流失治理布局
    4.2 完善水土流失治理技术
    4.3 优化茶果园等坡地农业开发项目
5 结论

(9)长汀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下的水土流失率(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研究方法
        1.3.1 Spearman相关性分析
        1.3.2 灰色预测GM(1,1)模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土流失率
    2.2 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2.3 水土流失率与三次产业产值占比的相关性
    2.4 产业结构发展预测
3 结论与讨论

(10)西北黄土高原农业要素时空演变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与基础数据
        2.1.1 研究区域
        2.1.2 基础数据
    2.2 研究方法
        2.2.1 空间自相关分析
        2.2.2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2.2.3 冗余分析
3 农业产值时空特征分析
    3.1 农业产值时空分异特征
        3.1.1 农业产值时空分异特征
        3.1.2 农业产值结构时空分异特征
    3.2 农业产值空间相关性分析
        3.2.1 种植业产值空间相关分析
        3.2.2 林业产值空间相关分析
        3.2.3 畜牧业产值空间相关分析
    3.3 小结
4 农业要素对农业影响的时空特征分析
    4.1 农业要素
    4.2 模型构建及检验
    4.3 影响因子时空分异特征
        4.3.1 种植业影响因子时空分异特征
        4.3.2 林业影响因子时空分异特征
        4.3.3 畜牧业影响因子时空分异特征
    4.4 小结
5 不同类型区农业产值分析
    5.1 延安市安塞区
    5.2 定西市安定区
    5.3 固原市原州区
    5.4 咸阳市长武县
    5.5 临汾市吉县
    5.6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
    5.7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长汀县水土流失演变及今后治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汀县水土保持型乔木树种资源调查与评价[J]. 王益和. 陕西林业科技, 2021(06)
  • [2]长汀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J]. 何泽雁,林惠花,武国胜.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6)
  • [3]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耦合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J]. 陈华阳,王远,黄逸敏,伍博炜,赖文亭. 水土保持学报, 2021(05)
  • [4]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 沈苏丹.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基础[D]. 黄金凤.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长汀县全域旅游开发建设创新研究[D]. 王涛. 湖南理工学院, 2021
  • [7]基于GIS辅助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D]. 和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8]福建长汀县水土流失的地质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J]. 陈国光,刘红樱,陈进全,张晓东,湛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06)
  • [9]长汀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下的水土流失率[J]. 王瑛. 贵州农业科学, 2020(08)
  • [10]西北黄土高原农业要素时空演变特征分析[D]. 吴雪娇.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长汀县水土流失演变及未来治理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