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大二“小学”

21岁大二“小学”

一、21岁的二年级“小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李菁菁[1](2021)在《7-12岁儿童道德概念方位隐喻的认知发展》文中认为儿童时期是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隐喻能力是语言和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儿童道德概念方位隐喻认知发展规律的研究,不仅可以考察儿童思维的发展,也可借此考察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国内外关于儿童道德概念方位隐喻的研究较少,已有的道德概念空间方位隐喻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儿童的心理现实性及其对知觉的影响,有研究发现道德概念方位隐喻心理现实性的具体表现并不稳定,尤其是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此外,目前国内还没有对于儿童道德概念水平方位隐喻和前后方位隐喻的形成年龄阶段以及发展规律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在已有的儿童道德概念垂直方位隐喻认知发展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验证儿童道德概念的方位隐喻是否具有心理现实性,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道德概念方位隐喻心理现实性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共包括三部分内容:研究一使用迫选范式,探讨儿童道德概念与上、下方位,在意识层面上是否具有隐喻联结。研究道德概念垂直方位隐喻,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之间的认知发展规律。研究二同样使用迫选法,探讨儿童道德概念与左、右方位,在意识层面上是否具有隐喻联结,研究道德概念水平方位隐喻,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之间的认知发展规律。研究三也使用迫选的方法,探讨儿童道德概念与前、后方位,在意识层面上是否具有隐喻联结,研究道德概念前后方位隐喻,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之间的认知发展规律。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儿童道德概念与上、下空间方位,在意识层面上是具有明显的隐喻联结,即被试更倾向于把道德概念与上方空间产生联系,而不道德的概念被试更容易与下方的方位产生联系。此外,二年级的学生也已经基本形成了,道德概念与上方空间联系,不道德概念与下方空间联系的空间方位隐喻,而且这种趋势伴随着年龄的增高越来越明显。(2)二年级年龄段的的被试还没有形成道德是左,不道德是右的方位隐喻。但四年级和六年级儿童道德概念与左、右空间方位,在意识层面上是具有隐喻联结的,也就是,被试更倾向于把道德概念与左边空间产生联系,而不道德的概念被试更容易与右边的方位产生联系。而且这种趋势伴随着年龄的增高越来越明显。(3)儿童道德概念与前、后空间方位,在意识层面上是具有明显的隐喻联结,即被试更倾向于把道德概念与前面空间产生联系,而不道德的概念被试更容易与后面的方位产生联系。此外,二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形成了,“道德是前,不道德是后”的空间方位隐喻,而且这种趋势伴随着年龄的增高越来越明显。综上所述,儿童道德概念方位隐喻在意识层面上具有心理现实性,而且这种趋势伴随着年龄的增高越来越明显。

张磊[2](2021)在《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文中指出对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而言,无论接收东北或统治东北,莫不以沈阳为大本营,沈阳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东北的军事政治重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东北所进行的接收重建工作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教育接收重建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其成败影响人心向背和政权兴亡。本文研究时段集中在1945-1948年,研究地域集中在沈阳市,旨在运用档案、报刊等文献史料,重点考察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严重危机,进而揭示国民党以教育为其内战服务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在国共东北争夺中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鉴于沈阳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先于国民党进驻沈阳。中共撤出沈阳后,国民政府派出董文琦等人于1945年12月底到达沈阳,直到1946年3月13日,驻沈苏军全部撤离,国民党军进驻沈阳,才开始正式接收。受日本十四年殖民统治,沈阳市教育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后又经苏军抢掠,各学校建筑设备饱受摧残。第二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为指导东北教育接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东北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通过《接收东北教育事业决议案》,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也相继颁布各类学校复员暂行办法。辽宁省教育接收工作由东北敌伪事业物资统一接收委员会辽宁省分会教育组负责,该教育组由教育部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处及辽宁省政府共同派员组成,专科以上学校由处派员接收,中等以下学校由省市派员接收。沈阳市教育接收工作逐次推进大体完成,但在接收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校舍残破、校具不全、教材匮乏等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在东北临大学生分发过程中,由于东大开学日期未定,致使千余有为青年棉衣无着、煤斤无源、课业荒废,给教育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第三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接收后国民党沈阳市划定教育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进行教材编审和课程的重新设置,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民党沈阳市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文化支出以22.75%居于第二位,不仅并未达到市县不得少于35%的规定,且不及保安警察支出47.86%的一半,这与蒋介石喊出的“抗战时期,军事第一;建国时期,教育第一”的响亮口号严重不符。国民学校通过周会、课程内容、壁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戡乱”教育,教育为内战服务的目的昭然若揭。献校运动口号喊的轰轰烈烈,最终结果却是徒有虚名,每区试办两保国民学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受战乱影响失学儿童日益增多,政府措施失当收容效果甚微。由于叙级未定1946年国民党沈阳市政府仅向教员发放维持费等生活补助,同时向学生征收尊师米。但维持费极其微薄,且存在拖欠发放、公教人员不平等问题。教员叙级甄审工作办理完竣后所发薪俸虽有增加,但仍不及物价升腾之速,教员生活难以为继,引发请愿罢教斗争。第四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战后东北青年失学过多亟待收容,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了大学先修班,国民党辽宁省设立临时中学,沈阳市接办东北青年中学并筹办暑期补习学校,并制定公立中等学校公助生暂行办法以及奖助金办法等。但中等教育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奖助金有名无实,教育救济收效甚微,教学设施匮乏,教师薪俸低微。甚至个别校长贪污公款以及一些教员教学无力、师德败坏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为扭转军事战场颓势及补充兵源,国民党对沈阳市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初中以下学生实施童子军训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举办冬令营,动员学校组建青年工作队,为实施“戡乱”服务,其结果是教育环境更加恶化。第五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复员重建方式有回迁国立东北大学、接收国立沈阳医学院,以及创办私立东北中正大学、私立辽东学院、私立辽宁医学院和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支出捉襟见肘,教学设备奇缺,教职员待遇微薄。在教师管理上存在任人唯亲,师资不齐,教授缺少。教育部所欠学生公费不能全部下拨,学生生活难以为继。教育部实行奖学金制度,但因为奖学金名额数量较少,引起学生的抗议和不满。加之战后东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政治敏感性的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第六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为推行社会教育,在沈阳设置的社教机构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及国民教育研究会等,这些社教机构相互配合,对民众实施识字教育、注音符号教育、电化教育、国民体育等。受经费限制沈阳市社会教育的推动十分困难,电化教育的器材设备不仅严重缺乏,对社会教育的人才培训也仍显不够。结语部分,对沈阳市教育接收与重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在教育接收中缺乏计划,并以军方和政治势力插手为主要特征。在教育重建中由于国民党在东北率先挑起内战,导致战后物价飞涨,经济殆于破产,教育经费被军事挤占,失学儿童和青年益众,种种弊端致使教师学生对国民党政权的离心力加速运转,并将政治信任投向了共产党一方,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灭亡。

彭娟,严朝珊,韩平[3](2021)在《5~21岁儿童和青少年作业治疗实践指南(二)》文中提出近年来,关于鼓励并支持儿童和青少年最大限度地参与以活动和作业为基础干预措施的文献越来越多。本实践指南对5~21岁儿童和青少年以活动和作业为基础的干预措施中3项系统综述进行整合,旨在为其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作业治疗服务,提供决策指导和最佳实践支持。

朱菀蓉[4](2020)在《柬埔寨汉语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以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作为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开始关注中国,学习汉语的人也日益增多,汉语教学的推广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截至2020年4月,全球已有162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2020年,中国和柬埔寨共同走过了休戚与共的62年岁月,中国和柬埔寨长期保持着友好的贸易合作关系,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柬埔寨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发展。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在柬埔寨学习汉语的人数日益增多,推动了柬埔寨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金边皇家大学是柬埔寨办学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公办高校机构,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规模一直荣居柬埔寨名校榜首。2007年12月12日,DHY汉语中心在金边皇家大学正式挂牌成立,首次将中文教育引入金边皇家大学,汉语作为柬埔寨高校的一门课程,首次正式进入柬埔寨高校课程体系中心,DHY汉语中心也成为柬埔寨高校内首家由官方认可的汉语中心。2010年4月,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正式成立,并且获得了教育部的认可。本文选择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这几种调查方法,介绍了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的基本情况。从教学资源、师资情况、学生情况、课程设置和使用教材、教学管理这五个方面对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的汉语教学情况作了相关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汉语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柬埔寨高校汉语教学的相关情况,让更多的人了解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的汉语教育发展现状。本文的主要价值在于丰富柬埔寨汉语教育现状的研究,为研究此方面的学者们提供一些真实详细的参考资料,也为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目前现存的汉语教学问题和未来的汉语教学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王玲[5](2020)在《排舞教学对7-8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运动协调能力对人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它是形成人们生活和运动的基本能力。有研究表明,儿童异常和不协调的表现往往能反映其身体、心理疾病的原因。在日常活动中,加入协调性训练可以促进儿童运动的发展,增强他们对动作的控制和反应力,甚至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自尊。7-14岁是儿童协调能力发展的黄金期,6-9岁是发展儿童一般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而这两个年龄段的儿童都是学龄阶段,他们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在学校。因此,学校体育是保障青少年学习体育动作技能,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主要途径。将排舞引入小学课堂实践中,旨在突破传统教学项目,不断丰富体育课的内容,帮助小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查阅和搜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发现:小学生排舞和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发展相结合的研究较少,缺乏全面性,而国内鲜有排舞教学对7-8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7-8岁,共60名二年级小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将其按性别分组,对实验班(排舞教学)和对照班(常规体育课)进行教学实验和指标测试。旨在通过实验,得出排舞教学作为体育课新型教学项目,与其他传统运动项目相比,哪种训练项目能更好地促进7-8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以及两者的优势比较,分析并总结出排舞教学对7-8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作用。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前,7-8岁男、女童运动协调能力存在差异性。7-8岁女童的平衡能力、感知判断能力、肢体配合能力都优于男童。(2)通过16周的教学实验,排舞教学和传统体育教学均对7-8岁儿童的空间定向能力、肢体配合能力、感知判断能力有显着性的提高。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排舞教学在空间定向、动态平衡、听觉判断、躯干与肢体配合和感知节奏能力的方面更具优势。(3)排舞教学能提高7-8岁儿童的平衡能力、节奏能力、空间定向能力、听觉判断能力、肢体配合能力,但在视觉判断及节奏再现能力方面的发展不全面;传统体育教学能提高7-8岁儿童的空间定向能力、肢体配合能力、视觉判断能力,但在平衡能力、节奏能力及听觉判断能力方面的发展不全面。(4)排舞教学对7-8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积极影响,相较于以单一技术动作为教学内容的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优越性。排舞运动开发了7-8岁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运动水平,奠定了良好的身体基础。

刘亮亮[6](2020)在《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项目管理是当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热门理念和模式,在当代教育管理中也被广泛采用,美国则是教育项目管理的最早策源地和当代应用最为普遍和成效显着的国家。在今日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几乎所有体现美国国家教育意志和导向需要的教育事务和相应资源,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相应的独立事项为基本单元,设计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项目来加以推进和管理的。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完整性质和内涵是什么?何以如此之先地在美国土地上原创性生成并有序地发展成长为体现甚至代表当代教育管理走向的教育项目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协调和处理教育国家行政干预和社会市场运作的矛盾中有何优势和局限,能否为我国教育管理模式乃至体制的改革提供相应的启示和借鉴?对这些当代教育项目管理根本问题的热切关注和思考,自然也就使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进入笔者的考察研究视野,成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首选。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科学统一的方法论指导下,以教育社会生态理念为基本研究范式,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和纵向比较法,按着教育项目管理形态由单项到体系的演化的基本进程和轨迹,对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演进背景、现实实践、成效问题和主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阶段梳理考察,在简要把握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在二战前萌芽成型奠定的基础上,对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重点创设(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初)、系统整合(20世纪60年代中—80年代初)、体系优化(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末)和创新提升(21世纪初—今)的各个阶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力求揭示其逐步铺开、连续改进和不断优化的发展历程与规律。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发展,是在二战前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萌芽成型所奠定的基础上起步的。现实教育的分散性发展条件、形态和格局,国家机器的天然教育使命、责任和权力,宪法的国会征税权与社会福利保障责任的明确规定,为联邦政府对教育进行直接有力但有限的项目管理干预提供了历史的必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结束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在战前奠定的坚实基础上进入了重点创设阶段,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国会于1944年通过颁布了《退役军人权利法》和1958年《国防教育法》,为联邦政府创设了退役军人教育援助项目和国防研究生奖学金项目及其管理模式,开始了运用教育项目管理对高等教育进行直接干预的重点探索。这些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有力实施,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事关全局的现实高等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合法合规、切实适用的机制和抓手,也为联邦政府更加积极全面的教育直接干预提供了基本模式与良好示范。当然,这种直接动用联邦政府力量对眼前的高等教育问题进行直接的干预,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应急性、权宜性和局部性的局限或不足。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进入到系统发展阶段。经过二战后的迅速调整与强势拓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社会进入到空前繁荣时期,“民权运动”也应时而生、风起云涌。这不仅使联邦政府财力雄厚,成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也为联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全面干预创造了有利的历史条件和需求。两法和随后国会一系列教育法案中陆续出台的大量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从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双语教育到少数民族教育,从移民教育到国际教育等,可谓遍及教育的各个层次和领域,直至1979年联邦教育部的设立。这些联邦教育项目的创设和实施与整个教育系统对应一致、相辅相成、相映成辉,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教育系统的全层次、全类型的全员性发展,也为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性优化提供了完整的框架、基础和资源。随着联邦教育项目的系统化设置与实施,在有力地保障和促进美国教育全面完整发展的同时,其固有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显露了出来,特别是随着联邦教育部对联邦教育项目直接干预的日渐加强,各个教育项目实施运行的孤立性、形式化、行政化、各自为政性和发展不平衡性日渐突出,促使和要求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相互协调配合,不断增强所有联邦教育项目的有机体系性,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由此进入体系优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东石油危机,也大大地削弱了美国联邦政府资助教育项目的能力。80年代初期,里根总统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对教育的过分干预,开始了“新联邦主义”教育计划,通过《1981年综合预算调节法》消减和整合联邦教育项目,减少联邦政府的教育拨款和干预措施,将联邦政府各部门分散化管理的项目转换为联邦教育部的集中化管理。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乔治·布什总统上台,联邦政府再次调整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结构优化,强化教育项目的相互衔接、体系性与弹性,制定了总揽全局、明确整体目标、优化和提升教育项目总体效能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紧密对接,联邦政府的教育职能也更加广泛,成为“教育标准的制定者”。在1993年《政府绩效和成果法》的影响下,教育部开始注重业绩文化和问责文化的建立,加强联邦教育项目的绩效评估,促进联邦教育项目的结构改进和质量提升。进入21世纪,伴随着“9·11”事件的发生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缓和各类社会问题和提升教育质量,联邦政府在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育项目管理体系对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体现、支撑和合理合法化的作用,开始了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的创新提升新阶段。国会密集立法加大教育拨款力度,仅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就专门为教育投入了1000多亿美元,其中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为536亿美元的州财政稳定基金项目,包括486亿美元的公式拨款项目和50亿美元的竞争性拨款项目,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联邦教育项目财政管理支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中设置推行的体系化教育项目把社会全员发展作为国家责任和终极目标,把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利完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联邦政府创设实施的STEM系列科技教育项目,重新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覆盖的“十万强”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促进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是把美国国家社会的发展与高科技、全球化和生态化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就美国与人类共同发展的教育项目管理蓝图。上述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发展进程表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产生、发展和最终成为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主体模式,既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特定的教育社会生态体系之中,即早期教育分散化发展的起步及后续格局、相应的文化理念和现实教育实践,更得益于美国社会全员普遍具有的能动参与干预意识和行动力;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既不是行政部门拍脑门的忽发奇想、权力任性的结果,也不是墨守成规、固执经验的因因相袭,而是按照教育行动的完整结构和展开过程,立法先行,职能明确,权责对应,事财一体,科学设计,不断创新提升,最终形成健全而富有活力的、国家行政合理干预和社会市场积极运作有机一体的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制。由此启示借鉴,当会大有脾益。

段炼[7](2020)在《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足球运动具有独特的全面育人功能,是学校体育工作中重要的育人手段和教学内容。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事关长远,涉及基础,对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和中国足球运动科学发展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2015年1月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动校园足球发展。2019年3月,教育部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的理念,遴选建设3570所足球特色幼儿园,开展试点工作。如何科学的从娃娃抓起?相关学者根据教育部“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要求,根据《3-6岁儿童发展纲要》,构建了系列“幼儿足球适宜性游戏课程”。至此,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科学发展和足球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完整体系构建,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但这一初创体系仍存在缺少从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一体化、全周期、系统化整体审视和对学龄层次间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等方面有效衔接的细节考量问题。尤其是缺少对最为关键的“幼小衔接”阶段6-7岁儿童——小学一、二年级足球课程开发、教学和活动设计与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问题的科学审视。当前6-7岁儿童足球教学未能形成适宜性、系统性、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存在课程目标单一化,教学内容技术化,教学形式专业化,活动开展竞技化,教学评价体质化等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没有抓手、学生学习没兴趣,严重削弱了校园足球课程体系的全面育人功能,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探索能够实现有效衔接、协同联动和可持续发展的6-7岁儿童足球课程理论及及实践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加强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校园足球打造成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奠基工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和新时代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探路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以系统构建与我国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的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与对象,以促进儿童“发展适宜性实践”与“适宜性游戏”为理念,以系统论、课程论、教学论、适宜性游戏理论以及青少年足球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了该课程体系的转换路径选择,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的目标要求,从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方面系统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并进行该课程体系的实施与论证。以期实现对现有足球课程的系统升级,更新该年龄段儿童足球教学理念、明确课程目标、完善内容体系、拓展实施渠道、实施科学评价,实现有效“幼小衔接”,全面提升足球课程体系全面育人的系统功能。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遵循”立体化”转换与路径选择。一是将校园足球水平一阶段课程实施路径由原有仅向上支撑三、四年级足球课程的基础功能定位,转换为向下有效衔接“学前幼儿足球游戏”与向上支撑“小学三、四年级”课程教学的承上启下功能定位,拓展了路径长度;二是将校园足球的体育学科课程形式,转换为有效衔接学校、家庭及社会多方参与的一体化适宜性游戏课程形式,延展了课程实施路径的宽度;三是将重点体现校园足球课程掌握足球技术和提升运动素质的课程目标,转换为更加重视学生运动兴趣、品格提升、习惯养成的全面教育发展目标,提升了足球课程实施的教育价值。第二,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是以发展适宜性实践及适宜性游戏理论为理念引领,以足球为手段实现全面教育为目标,以组织开展高水平的“适宜性游戏”为课程内容形式,以课程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与保障的全面化为依托,以建立全方位、标准化课程评价体系为参照,有效衔接学前课程与小学课程、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适宜于我国小学6-7岁儿童学校足球课程开展的理论-实践要素反馈体系。第三,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由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前两者以课程大纲、方案的创编为主要目标,强调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后两者则以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为目标,强调实施过程的科学性与评价方式的客观性、标准性。最终,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统一于课程体系建构之中,在理论指导、实践应用、反馈调整的系统循环中,实现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第四,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是以该年龄阶段学习特征与适宜性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各种素质能力发展的渐进性变化和足球基本技术结构特征为主线,将各阶段课程学习标准有效融合到适宜性足球游戏的创新创编中,通过科学分类、难度梯度、功能定位、菜单式选取等方式,将新创编的游戏内容有序排列组合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课程大纲、课程方案及每节课程教案三个层次。第五,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包括实施过程和实施保障两方面内容。前者强调了教师在执教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中的规范性与标准性要求,包括课前设计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调整三个环节;后者则从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和保障入手,为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与实施路径,包括建立运动联盟、设置主题活动、学校-家庭-社区活动、社会资本参与、智能科技支持等多元形式。第六,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及效果评价三个环节,本研究通过构建成长激励性标准化的指标评估体系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评估。目标评价的对象包括适宜性游戏创编与课程内容(大纲)创编两方面评价;过程评价的对象为教师或教练员的施教过程,包括施教准备、施教过程、施教效果和施教评价四方面评价;效果评价的对象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以及对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效益的综合性评估。

程静[8](2020)在《成人英语课堂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现状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近年来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以及全球一体化因素的日益凸显使得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愈发迅速,而英语科目的学习在成人教育中最为广泛。所以对于成人英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研究有利于从侧面衡量课堂质量以及反应出其特点。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随机选取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专升本三个年级的三个班级的英语课堂进行个案研究,考察了不同班级的成人英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现状及特点。并在结果分析以及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中探究影响成人英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因素,最后结合理论与分析结果给出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1)课堂言语行为结构中,教师言语比率明显高于学生言语比率,课堂中以教师直接讲授为主;教师言语行为结构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主要是以开放性问题以及封闭性问题为主,并注重予以学生积极的反馈,教师更倾向于通过直接讲授、提出问题、重复问题等对学生进行造成直接影响;学生言语行为结构,不同班级由于教师互动类型的差异,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倾向于师班互动的班级,学生主动应答比率高;在倾向于师个互动的班级,学生被动回答比率高,这说明,课堂中还是偏向于教师主导;师生问答特点,教师主要问答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提问之后,学生主动应答或者保持沉默,学生主动应答后,教师对答案进行采纳或者追问,学生沉默的情况下,教师选择自答或者重复问题,教师自答的频率高于重复问题。另外一种是教师进行提问并指定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反馈。总体而言,成人英语课堂中互动主要形式是教师发问,学生回答,互动内容主要是针对课本内容或者学习内容的提问,以师班互动以及师个互动为主,没有小组活动的形式。(2)成人英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存在的问题是:课堂互动结构分布不平衡,教师言语比率高;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不积极,集中于少数群体;师生互动类型单一,主要是侧重于师班互动或者师个互动;师生互动偏向负向模式,也就是说由于学生英语水平有限以及教师对学生知识背景和存储了解不够深入,师生互动往往以教师和学生两者积极性降低结束。(3)影响成人英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因素包括:教师因素,即教师教学风格及对学生的期望;学生因素,学生英语水平及学习动机;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够紧密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判断以及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因此对师生互动的内容和效率产生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笔者结合社会学及心理学理论,以及成人英语课堂师生言语行为互动所呈现的特点及问题给出自己的建议。

龙艳林[9](2020)在《语素意识对汉语阅读障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阅读障碍(Dyslexia)是由于神经系统问题导致的一种特定型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拼写、解码及词汇认读困难。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出发,关注语素意识在汉语阅读中的独特作用。语素意识被认为可能是阅读能力的重要预测指标,但当前鲜有实证研究深入探讨汉语语素意识如何作用于汉语阅读能力的各个维度。此外,阅读障碍学生多数伴有语素意识缺陷,针对语素意识的干预可能降低阅读障碍学生阅读能力落后的程度和症状,语素意识教学也被认为是提升阅读能力的辅助手段。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在分析语素意识与识字量、词汇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关系的基础上,探究汉语语素意识教学改善阅读障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研究一:汉语语素意识与词汇知识、识字量和阅读理解的关系研究。首先,运用Pearson积差相关对337名研究样本的语素意识、识字量、词汇知识以及阅读理解测验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探究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其次,运用回归分析探究语素意识、词汇知识、识字量与阅读理解四个变量之间的直接效应,为之后构建它们之间作用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提供依据;最后,根据前两项统计分析的结果,构建模拟语素意识与词汇知识、识字量和阅读理解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作用效应,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大小。研究二:语素意识教学改善小学生汉语阅读障碍的实验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从337名三年级抽样总体中筛选出22名阅读障碍学生,根据能力匹配为两组,并随机选择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实验组的阅读障碍学生进行语素意识教学,对照组进行日常语文教学。采用语素意识教学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11周的干预教学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均参与语素意识、词汇知识、识字量和阅读理解后测,评估语素意识教学对汉语阅读障碍学生语素意识、词汇知识、识字量和阅读理解的改善效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语素意识对识字量和词汇知识存在直接效应,对阅读理解存在直接效应和以词汇知识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但以直接效应为主;词汇知识对阅读理解的直接效应显着,但低于语素意识对阅读理解的作用效果。第二,经过语素意识教学后,实验组的语素意识较对照组有显着提升;实验组的词汇知识和阅读理解较对照组有显着提升,但识字量的改善效果不显着。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研究建议:重视语素意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注重教学内容和语素意识的融合;依据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特点设计教学,重视词汇知识在小学中段的作用;针对阅读能力发展落后的学生,加强科学有效的阅读能力补救教学。

张震东[10](2020)在《足球运球对二年级小学生灵敏素质的影响实验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3月,《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公布,足球走入校园这一话题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对学校体育来说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运动能力与兴趣爱好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5至11岁是身体素质发展的快速期,对处于发展快速期的小学生进行运动干预,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积极促进作用。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条件下,精确而协调地完成复杂动作的能力,亦指快速的应变能力。它是速度、力量和柔韧等各种身体素质在特定条件下的综合反映,因而是一项内容复杂的身体素质。足球运球本身就是一项需要不断变换身体动作与方向的技术,对于学生的灵敏素质与协调性有较高的要求。根据上述研究背景,本人试想通过实验在运球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影响小学生灵敏素质的发展。研究以二年级小学生32名(男16人、女16人)为实验对象。实验法采用足球运球技术为实验手段,以反复横跨跳、十字辨向跑、4×10米折返跑、十字跳为灵敏素质的评价指标。分析通过足球运球技术的学习,实验对象在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运球技术测试指标方面的变化,其变化是否是影响实验对象灵敏素质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运用运动训练理论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为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提供参考。经过为期4个月足球运球技术的学习。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各项指标的测试、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足球运球技术的学习提高了实验组的下肢力量素质、速度素质、柔韧素质2、实验组在灵敏素质的成绩上与实验前相比有极其显着的提高3、实验组在足球技能的掌握水平上与实验前相比有极其显着的提高。根据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足球运球技术的学习对二年级小学生的灵敏素质有积极的影响。实验后实验组在反复横跨跳、4×10米折返跑、十字辨向跑、十字跳测验的成绩上均有显着的提高。2、实验组在对足球技能掌握的过程当中,同时发展了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和柔韧素质。3、在足球运球技术掌握的过程中,保证足够的动作练习时间和提升动作储备的数量是影响实验组灵敏素质发展的另一个原因。

二、21岁的二年级“小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岁的二年级“小学生”(论文提纲范文)

(1)7-12岁儿童道德概念方位隐喻的认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儿童道德认知和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
        2.1.1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2.1.2 儿童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
    2.2 隐喻
        2.2.1 隐喻相关理论
        2.2.2 儿童隐喻认知发展阶段
        2.2.3 儿童隐喻认知能力实证研究
        2.2.4 道德概念空间隐喻实证研究
3 研究构思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思路与假设
    3.3 研究意义与创新
        3.3.1 研究意义
        3.3.2 研究创新
4 研究一儿童道德概念垂直方位隐喻的认知发展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研究材料
        4.2.3 研究过程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5 研究二儿童道德概念水平方位隐喻的认知发展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
        5.2.2 研究材料
        5.2.3 研究过程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6 研究三儿童道德概念前后方位隐喻的认知发展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被试
        6.2.2 研究材料
        6.2.3 研究过程
    6.3 研究结果与分析
7 讨论
    7.1 儿童道德概念方位隐喻的心理现实性与认知发展规律
        7.1.1 儿童道德概念垂直方位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及认知发展规律
        7.1.2 儿童道德概念水平方位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及认知发展规律
        7.1.3 儿童道德概念前后方位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及认知发展规律
    7.2 儿童道德概念方位隐喻形成机制分析
    7.3 儿童道德概念水平方位隐喻联结的二重性分析
    7.4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词语评定问卷
致谢

(2)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运用史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教育
        一、殖民教育的行政机构
        二、殖民教育的基本方针
        三、殖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接收前沈阳市的教育状况
        一、学校教育破坏严重
        二、社会教育残破不堪
    第三节 国民政府接收沈阳
        一、中共政权在沈阳的建立与撤出
        二、国民政府人员抵达沈阳
        三、国民党军对沈阳的军事接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教育的接收政策
        一、教育部东北青年救济处的《整理意见》
        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东北教育议案》
        三、国民党辽宁省政府制定《复员准则与办法》
    第二节 沈阳市初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民学校接收概况
        二、对教职员以训练代甄审
    第三节 沈阳市中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回迁
        二、省立中学接收概况
        三、市立中学接收概况
    第四节 沈阳市高等教育的复员
        一、东北临大补习班的设立与困境
        二、国立东北大学的回迁与窘境
        三、专科以上学校师生的甄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国民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沈阳市教育局的设置
        二、市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支出
        三、划定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
        四、献校祝寿运动徒有虚名
        五、整顿私立小学与私塾
        六、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教学重建
        一、贯彻落实“戡乱”方针
        二、教科书缺乏且价格昂贵
        三、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第三节 师资训练与薪俸
        一、重视师资训练
        二、教师薪俸微薄
        三、请愿罢教迭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中等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辽宁省教育厅的设置
        二、划分学区与学校设置
        三、筹办东北大学先修班
        四、设立临时中学收容流亡青年
        五、创设市立师范学校
        六、举办暑假补习学校
        七、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学生管理与训练
        一、学生费用高昂
        二、奖助金有名无实
        三、救济学生收效甚微
        四、实施童子军训练及军事训练
        五、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补充兵源
        六、组织青年工作队为“戡乱”服务
    第三节 教学重建与师资薪俸
        一、改订教学科目
        二、教学设施匮乏
        三、教师薪俸微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概况
        一、国立东北大学
        二、国立沈阳医学院
        三、私立东北中正大学
        四、私立辽东学院
        五、私立辽宁医学院
        六、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二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师生管理
        一、招生与就业
        二、公费及奖学金短缺
        三、教师管理办法
        四、教师薪俸低微
        五、教学设施不足
    第三节 沈阳市学生运动的浪潮
        一、“六二”罢课斗争
        二、反对冬令营的斗争
        三、迁校与反迁校斗争
        四、抗议“七五”惨案运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社会教育机构
        一、民众教育馆
        二、图书馆
        三、民众学校
        四、其他机构
    第二节 社会教育内容
        一、识字教育
        二、电化教育
        三、其他教育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5~21岁儿童和青少年作业治疗实践指南(二)(论文提纲范文)

5以活动和作业为基础的干预措施,用于改善心理健康、积极行为和社会参与
    5.1作业和生活技能训练
    5.2户外团体和营地
    5.3游戏
    5.4体育活动
    5.5电子和计算机游戏
    5.6瑜伽
    5.7冥想
    5.8动物辅助干预
    5.9创造性艺术
    5.10案例简介:中学生群体
6以活动和作业为基础的干预措施,用于提高学习、学业成绩和成功参与学校
    6.1 教育参与
        6.1.1 稳定球
        6.1.2负重背心
        6.1.3 瑜伽
    6.2 社会参与
        6.2.1 同伴介导
        6.2.2 操作性项目
        6.2.3 动物辅助活动
    6.3 体力活动
        6.3.1 基于活动和互动的项目
        6.3.2 环境改造
        6.3.3 电子游戏
    6.4 读写能力参与
        6.4.1 嵌入式和补充创造性读写能力活动
        6.4.2 家长辅导
        6.4.3 同伴辅导
    6.5 书写
        6.5.1 视知觉、运动觉和运动技能
        6.5.2感觉运动方法对比治疗实践方法
        6.5.3 感觉运动方法与治疗实践方法相结合
    6.6 案例例子:小学生
7结论

(4)柬埔寨汉语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以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柬埔寨汉语教育现状研究
        (二)关于柬埔寨孔子学院汉语教育现状研究
        (三)关于柬埔寨华文教育现状研究
第一章 柬埔寨汉语教育现状
    一、柬埔寨孔子学院汉语教育现状
        (一)柬埔寨孔子学院介绍
        (二)柬埔寨孔子学院的规模
    二、柬埔寨华校汉语教育现状
        (一)柬埔寨华校的介绍
        (二)柬埔寨华校的规模
第二章 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的基本情况介绍
    一、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的发展概况
    二、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办学性质
        (一)专业介绍
        (二)入学条件
        (三)培养目标
        (四)学习模式
第三章 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资源
    二、师资情况
        (一)师资构成
        (二)教师素质
    三、学生情况
        (一)学生背景
        (二)学习动机
    四、课程设置和使用教材
        (一)课程设置
        (二)教材使用
    五、教学管理
        (一)中文系管理
        (二)教师和学生管理
        (三)考试和成绩管理
第四章 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存在的问题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
    四、课程设置和使用教材存在的问题
    五、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对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教学现状的建议
    一、针对教学资源的建议
    二、针对教师的建议
    三、针对学生的建议
    四、针对课程设置和使用教材的建议
    五、针对教学管理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柬埔寨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 2 柬埔寨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汉语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教师问卷
附录 3 中文系主任及教师访谈提纲

(5)排舞教学对7-8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青少年体育及体质健康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1.1.2 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1.1.3 运动协调能力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1.1.4 排舞运动进入学校教育工作的现状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创新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目标
    1.5 本文研究思路图
2 文献综述
    2.1 排舞的相关研究
        2.1.1 “排舞”的定义
        2.1.2 排舞动作特点及其价值
        2.1.3 排舞的研究内容
        2.1.4 排舞与健美操、体育舞蹈的优势比较及其对运动协调能力发展的作用
    2.2 运动协调的相关研究
        2.2.1 “运动协调”的定义
        2.2.2 运动协调的归属与结构分类
        2.2.3 运动协调的研究内容
        2.2.4 运动协调的测评
        2.2.5 运动协调动作指标的筛选
    2.3 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实验对象
        3.1.2 实验对象选取依据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设计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假设
    4.3 实验设计
        4.3.1 实验内容及步骤
        4.3.2 实验的变量与控制
        4.3.3 实验测试指标的筛选
        4.3.4 实验测试指标的确定
        4.3.5 实验测试的具体方法
5 实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1.1 实验前 7-8 岁对照班和实验班男童之间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5.1.2 实验前 7-8 岁对照班和实验班女童之间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5.1.3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7-8岁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5.1.4 实验前7-8岁对照班和实验班异性儿童之间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5.2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 7-8 岁男童之间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5.2.2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 7-8 岁女童之间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5.2.3 实验后7-8岁异性儿童之间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5.3 实验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3.1 实验前、后对照班7-8岁男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5.3.2 实验前、后对照班7-8岁女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5.3.3 实验前、后实验班7-8岁男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5.3.4 实验前、后实验班7-8岁女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7 致谢
附录 A 7-8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测试指标筛选问卷
附录 B 专家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评价表
附录 C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D 问卷信效度检验
附录 E 告家长通知书
附录 F 运动协调能力动作指标测试流程图
附录 G 排舞教学教案范例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项目
        (二)美国联邦教育项目
        (三)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一)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演变历程的分期依据
        (二)各章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本论文的创新点
        (二)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重点创设(二战后至20 世纪60 年代初)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奠基
        一、美国建国前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萌芽
        二、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项目管理的雏形生成
    第二节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实践
        一、退役军人教育援助项目的创设
        二、国防研究奖学金项目的创设
        三、国际交流与教育项目的创设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问题
第二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系统整合(20 世纪60 年代中至80 年代初)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背景
        一、“民权运动”的兴起与“伟大社会”建设
        二、联邦管理体制的变革
        三、从联邦教育总署到联邦教育部的管理探索
    第二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实践
        一、初中等教育法中的系列教育项目的设置与运作
        二、高等教育项目管理的系列化运作
        三、关注社会地位处境不利人群项目的创设
        四、职业教育项目管理的调整
        五、影响援助项目的创设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问题
第三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优化(20 世纪80 年代初至20 世纪末) ··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背景
        一、教育项目管理固有局限的逐渐显露
        二、教育项目管理主体的“门户”之行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实践
        一、1981 年《综合预算调节法》对项目管理的改革
        二、教育项目管理向早期教育干预层面的延伸
        三、教育项目管理向优质学校示范引领层次的拓展
        四、教育项目管理向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跨越
        五、教育灵活性示范项目的设立
        六、大学生资助项目的反复调整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问题
第四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创新提升(21世纪初至今)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背景
        一、苏东剧变与世界体系的震荡
        二、多极化世界格局的新挑战
        三、教育升级创新的新需要
    第二节 联邦政府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实践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战略的升级与落实
        二、强化联邦对教育项目管理体制的操控
        三、项目引导各地构建STEM学习生态系统
        四、“十万强”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的全球覆盖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问题
结语 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启示
    一、深深地植根于美国教育社会生态的文化土壤
    二、联邦运作的法制化为教育项目管理提供合法性权威
    三、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社会全员主体的能动参与和干预
    四、结构清晰精细的教育项目科学设计
    五、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不断探索、创新与提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适宜性游戏理论对我国6-7岁儿童(幼小衔接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1.2 实现3-5岁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完整性,满足幼小衔接的现实需求
        1.1.3 满足6-7岁儿童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1.1.4 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推动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需
    1.2 研究问题
        1.2.1 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体系转换与路径选择
        1.2.2 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2.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实践成效验证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体育课程
        1.4.2 幼小衔接
        1.4.3 课程体系
        1.4.4 适宜性游戏
        1.4.5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8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小学体育课程相关研究
        2.1.1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与发展观研究
        2.1.2 小学体育课程模式研究
        2.1.3 小学体育课程研发研究
        2.1.4 小学体育游戏与足球游戏研究
        2.1.5 小结
    2.2 儿童群体特征相关研究
        2.2.1 儿童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2.2.2 儿童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研究
        2.2.3 儿童动作能力发展规律研究
        2.2.4 儿童认知过程研究
        2.2.5 儿童行为构建研究
        2.2.6 儿童人格形成及发展研究
        2.2.7 儿童智力、潜能开发研究
        2.2.8 儿童少年体育兴趣培养研究
        2.2.9 儿童性格形成及培养理论
        2.2.10 小学6-7岁儿童足球课程需求研究
        2.2.11 小结
    2.3 儿童足球运动发展相关研究
        2.3.1 儿童足球教学相关研究
        2.3.2 儿童足球课程相关研究
        2.3.3 儿童足球竞赛相关研究
        2.3.4 小结
    2.4 发展适宜性实践理论与适宜性课程研究
        2.4.1 DAP理论思想起源、理论背景、核心主张
        2.4.2 DAP理论的课程观、教师观研究
        2.4.3 DAP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创编实施的启示
        2.4.4 小结
    2.5 研究评述
        2.5.1 研究的主要观点
        2.5.2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5.3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发展趋势
        2.5.4 创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我国 6-7 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现状及中外对比分析
    3.1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分析
        3.1.1 课程要素调研分析
        3.1.2 课程调研方案设计
        3.1.3 课程调研结果与分析
        3.1.4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特征
    3.2 小学足球课程模式的分析框架
        3.2.1 “课程模式”概念分析
        3.2.2 比较教育理论模型分析
        3.2.3 足球课程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
    3.3 国外学校足球课程模式现状
        3.3.1 日本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2 德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3 英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4 中外6-7岁儿童足球课程模式比较分析
第四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4.1 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
        4.1.1 系统论:哲学基础
        4.1.2 课程论:课程设计模式基础
        4.1.3 适宜性游戏理论:课程理念基础
        4.1.4 儿童足球教学理论:教学论基础
        4.1.5 校园体育游戏创编理论:方法论基础
    4.2 课程设计的原则
        4.2.1 特异性
        4.2.2 系统性
    4.3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
        4.3.1 促进儿童足球全面发展
        4.3.2 实现课程幼小衔接
        4.3.3 促进功能不断优化
    4.4 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与模式
        4.4.1 设计思路
        4.4.2 设计模式
    4.5 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设计
        4.5.1 课程体系的要素分析
        4.5.2 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4.5.3 课程体系的功能规划
第五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
    5.1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指导思想
        5.1.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5.1.2 “适宜性游戏”理念
        5.1.3 “全面教育发展”理念
        5.1.4 “融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5.1.5 发展适宜性课程理念
    5.2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
        5.2.1 基本课程目标
        5.2.2 全面教育发展课程目标
        5.2.3 各阶段课程目标
    5.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结构
        5.3.1 数量结构
        5.3.2 内容结构
        5.3.3 组织结构
        5.3.4 课程长期发展结构
    5.4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内容创编
        5.4.1 基本规律
        5.4.2 逻辑演变
        5.4.3 游戏分类与内容体系搭建
    5.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与课程大纲创编
        5.5.1 课程创编的设计与调查
        5.5.2 游戏分类
        5.5.3 创编与组织实施
        5.5.4 新创编游戏的评估与甄选
        5.5.5 课程大纲创编
第六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
    6.1 课程实施的目标
        6.1.1 课程实施过程体系目标
        6.1.2 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目标
    6.2 课程实施的原则
        6.2.1 游戏规则合理性原则
        6.2.2 趣味与安全性原则
        6.2.3 合理运用场地器材原则
        6.2.4 分组分队原则
        6.2.5 练习变形应用原则
    6.3 课程实施的阶段划分
        6.3.1 课前设计准备
        6.3.2 课程实施阶段
        6.3.3 课程评价调整阶段
    6.4 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1 实施过程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2 实施保障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教学方法
        6.5.1 体育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6.5.2 适宜性教学方法的应用
    6.6 课程实施的步骤
        6.6.1 微观实施过程步骤
        6.6.2 宏观实施保障步骤
第七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
    7.1 适宜性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1.1 构建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7.1.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7.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7.2.1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2.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构成
第八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与论证
    8.1 课程实施方法
        8.1.1 试点课程基本安排
        8.1.2 试点课程评价方法
        8.1.3 试点课程评价模式
    8.2 课程实施效果实验论证
        8.2.1 实验方案
        8.2.2 实验步骤与方法
        8.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8.3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评价结果
        8.3.1 课程目标/内容评价
        8.3.2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8.3.3 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8.4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效益分析
        8.4.1 “课程体系”指标评估效益
        8.4.2 “课程体系”的系统建构效益
        8.4.3 适宜性课程理论理念贯彻执行效益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成人英语课堂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现状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成人英语学习的现实需要
        (二)成人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现实挑战
        (三)对于成人群体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观察法
        (三)访谈法
    五、研究问题
    六、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互动
        (二)课堂师生互动
        (三)课堂师生言语行为互动
        (四)总结
    二、国内外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现状
        (一)国外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现状
        1.研究对象
        2.研究工具
        3.研究结果
        (二)国内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现状
        1.研究对象
        2.研究工具
        3.研究内容
        (三)总结
    三、国内外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现状
        (一)国外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现状
        1.理论视角
        2.研究对象
        3.研究内容
        (二)国内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现状
        (三)总结
    四、理论基础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社会文化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对象
        (一)班级基本情况
        (二)任课教师基本情况
        (三)学生基本情况
    四、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访谈法
    五、研究工具
        (一)课堂录音编码工具
        (二)自制访谈提纲
    六、研究程序
        (一)课堂观察
        (二)访谈实施过程
        (三)研究资料分析
        (四)研究的信效度
第四章 研究结果
    一、一年级成人英语课堂师生言语行为互动情况
        (一)一年级英语课堂言语行为结构
        (二)一年级英语课堂教师言语行为结构
        (三)一年级英语课堂学生言语行为结构
        (四)一年级英语课堂师生问答情况
        (五)一年级师生言语比率对比
    二、二年级成人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情况
        (一)二年级英语课堂言语行为结构
        (二)二年级英语课堂教师言语行为结构
        (三)二年级英语课堂学生言语行为结构
        (四)二年级英语课堂师生问答情况
        (五)二年级师生言语比率对比
    三、三年级成人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情况
        (一)三年级英语课堂言语行为结构
        (二)三年级英语课堂教师言语行为结构
        (三)三年级英语课堂学生言语行为结构
        (四)三年级英语课堂师生问答情况
        (五)三年级师生言语比率对比
第五章 研究分析
    一、成人英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现状特点
        (一)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高效利用课堂
        (二)教师以直接讲授为主,反馈多为正向
        (三)学生在课堂中拥有主动权,少数学生积极应答
        (四)师生问答主要为教师发问学生回答,以师班及师个互动为主
    二、成人英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互动结构分布不平衡,教师言语比率高
        (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不积极,集中于少数群体
        (三)师生互动类型单一
        (四)师生互动偏向负向模式
    三、影响成人英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因素
        (一)教师因素
        (二)学生因素
        (三)其他因素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一)建立亲和互通的师生关系
        (二)优化课堂互动策略
        (三)转变成人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
    三、反思与展望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局限
        (三)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始编码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基本信息调查表
    附录4 :学生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9)语素意识对汉语阅读障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2 文献综述
    2.1 阅读障碍的相关研究
    2.2 语素意识的相关研究
    2.3 语素意识与阅读能力的关系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工具
4 汉语语素意识与识字量、词汇知识和阅读理解的关系研究
    4.1 研究程序
    4.2 研究结果
    4.3 研究讨论
    4.4 研究结论
5 语素意识教学改善汉语阅读障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设计
    5.2 实验结果
    5.3 实验讨论
    5.4 实验结论
6 综合讨论与结论
    6.1 综合讨论
    6.2 综合结论
7 研究反思与建议
    7.1 研究建议
    7.2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足球运球对二年级小学生灵敏素质的影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关于小学生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
        1.3.1 相关概念解释
        1.3.2 国内关于小学生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
        1.3.2.1 力量素质方面的研究
        1.3.2.2 速度素质方面的研究
        1.3.2.3 柔韧素质方面的研究
        1.3.2.4 灵敏素质方面的研究
        1.3.3 国外关于小学生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
        1.3.4 国内外足球运动对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
        1.3.4.1 国内足球运动对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
        1.3.4.2 国外足球运动对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的分析
        3.1.1 力量素质
        3.1.2 速度素质
        3.1.3 柔韧素质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灵敏素质测试评定
        3.2.1 反复横跨跳测验
        3.2.2 4 ×10 米折返跑
        3.2.3 十字辨向跑
        3.2.4 十字跳测验
    3.3 实验组足球运球技术能力的结果与分析
        3.3.1 脚背内外侧运球
        3.3.2 脚弓内侧运球
        3.3.3 技能熟练度对灵敏素质的影响
        3.3.4 练习数量对灵敏素质的影响
        3.3.5 动作数量的获得储备和积累对灵敏素质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B 训练计划
附录 C 实验对象详细情况

四、21岁的二年级“小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 [1]7-12岁儿童道德概念方位隐喻的认知发展[D]. 李菁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5~21岁儿童和青少年作业治疗实践指南(二)[J]. 彭娟,严朝珊,韩平. 康复学报, 2021(01)
  • [4]柬埔寨汉语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以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为例[D]. 朱菀蓉.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0(07)
  • [5]排舞教学对7-8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玲.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6]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D]. 刘亮亮. 河北大学, 2020(08)
  • [7]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 段炼.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成人英语课堂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现状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D]. 程静.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9]语素意识对汉语阅读障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研究[D]. 龙艳林. 西南大学, 2020(01)
  • [10]足球运球对二年级小学生灵敏素质的影响实验研究[D]. 张震东.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21岁大二“小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