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滋养影视艺术的土壤

文学——滋养影视艺术的土壤

一、文学——滋养影视艺术的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郑友晴[1](2021)在《穆肃:为叙事理想逆流而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穆肃,文字与影视工作者,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理事、东莞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编剧作品《麦田守望者》获"夏衍杯"电影剧本奖并在电影频道播出;电影剧本《世界工厂》入围西安国际电影节创投计划;电影剧本《小人之书》入围戛纳电影节中国新影人计划;《迷魂狗》《失败先生》电影项目入围First青年影展。《鲜美》获吴天明电影基金最佳青年导演项目奖及广东省电影剧本奖。此外,出版有长篇小说《魔术师与传教士》《上帝的旅馆》、短篇小说集《丧家之犬的乡愁》《机器新娘》等。2021年入选"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扶持"项目。

张丽军,李佳卉[2](2021)在《新时期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电影改编的理念探析》文中认为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所不同又息息相关。在电影改编中,导演作为两者之间的纽带,既是文学的接受者,又是电影的生产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对人性问题的观照与反思成为其永恒的母题,这也使得导演们在对其进行电影改编时,从人性的角度入手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选择。不同时代的导演在改编中对人性的置换、凸显以及取舍均有所不同。从第三代导演在伤痕与反思后促进的美化升华理念,到第四代导演在传承与探索中生成的现实书写理念,再到第五代导演从时代更迭中成就的文化批判理念,最后到第六代以及当下导演们在商业大潮中锁定的个体观照理念,导演的改编理念在不断发展变迁,而这其中也隐藏了导演们在电影改编中的审美理想及创作密钥。

叶潇聪[3](2021)在《接受美学视野下甜宠剧创作策略研究——以“恋恋剧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荧屏中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甜宠剧已成为当前最热门的影视剧类型。2021年爱奇艺"恋恋剧场"的推出更是一次针对甜宠市场的集中发力。本文以此为案例,从接受美学的视野出发,明晰甜宠剧的火爆与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对观众审美距离的把握,甜宠幻想的满足、期待视野的超越和召唤结构的塑造息息相关。

徐望[4](2021)在《论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对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滋养》文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同源共生,一同滋养着中国公共艺术教育。具有"美善合一"属性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美学的根与源。儒家文化强调中和,追寻人格美;道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自由美;释家文化强调心悟,追求超脱美。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生态美学观、审美意象观、审美接受观、审美感通观、艺术创造观和艺术人生观等几个层面。其是中国艺术教育的灵魂;为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确立价值导向;要转化并落实为中华美育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滋养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使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路径具体化、现实化,使中华美育精神得以弘扬。具体路径包括: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创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打造展现中华美学气韵的文化艺术产品;促进"国风"文化传媒产品实现现象级传播;注重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在教育领域融合创新等。在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研究公共艺术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当下的研究趋势之一。

张慧霞[5](2021)在《论万玛才旦的小说创作》文中研究说明万玛才旦因导演和拍摄《静静的嘛呢石》和《寻找智美更登》、《塔洛》等,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在当下中国电影界,万玛才旦是一位有着鲜明艺术个性的导演;在中国藏族文艺界,万玛才旦则是影视界导演行业的旗帜性人物。他的影视作品深受藏族民众的喜爱;他在影视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样得到了国内外业内人士的高度肯定与赞赏。与其他一些导演拍摄影视作品时取材方式上略有差别的是,万玛才旦导演的影视作品,均改编自他所创作的小说,或者说基本题材和内容就源于他所创作的小说。

王妍[6](2021)在《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经济和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国家政策和影视制作行业的影响,我国乡村题材的影视作品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制作水平、内容创作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出现了反映这种社会巨变的思想主题和一系列从传统到现代转化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能体现时代思想和艺术变革的是乡村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其具有多元的意识嬗变和形象创新。从二十世纪三十代开始,乡村女性形象在中国影视艺术中是一个常见的形象。与中国乡村社会传统观念和五四新文化启蒙主义思想相纠葛,乡村女性形象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意识。新时代与旧时代的文化冲突、思想冲突以及大环境的变迁,都是女性形象变迁的原因。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题材电影和电视剧创作,在新时期同类题材创作的基础上,再次肩负起了反映社会变革和变革中的乡村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的历史重任,呈现出当下中国乡村社会风貌和乡村女性群像。她们是传统文化的现实载体,更是思想解放的主体。我们在梳理和评价这些形象鲜明的乡村女性形象时,不能不思考几个问题:她们在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她们与新时期姊妹们有些什么样的异同?她们的形象塑造具有哪些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作为观众和研究者我们要以什么样的视角去诠释这些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及其塑造方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努力在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影视作品中去寻找相关答案。从社会学和影视创作理论的角度分析并阐述新世纪以来乡村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和呈现方式,以表现对乡村女性群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注。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大潮的惯性影响下,新世纪影视剧中乡村女性的形象也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此其形象的变迁来印证中国改革开放的艰苦历程,并从中看到了乡村女性在人生价值观、道德取向、情感诉求等方面的变化。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女性的社会处境也发生进一步变化乃至分化。在市场化、都市化和网络化等浪潮冲击下,中国乡村社会结构、道德伦理、人生行为和家庭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其中乡村女性的身份、价值和命运的变化最为显着。以乡土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能够充分表征这种时代的新变化,另一方面也能够最适宜表达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对于当下的深层影响。不同于以往或从电影或从电视的单一形式和单部作品的角度分析乡村女性形象的常见方式,本文以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创作为起点进行纵向梳理、以作品中女性形象类型及其特征横向比较的全方位视角,力求从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演变和乡村女性形象谱系的延续中,去溯源乡村题材影视剧对乡土和乡村女性的重新审视和再塑造,同时从中探索新世纪中国乡土社会的变革及其引发的乡村女性社会地位、生活方式、职业身份、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通过梳理乡村题材影视剧的女性形象谱系及其人生历程,发现当下乡村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两大系列:一类是更加趋于开放和现代的乡村女性形象。她们接受了当代文明的洗礼,也留下了当代文明的伤疤。这类女性通过现实和网络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现代文明和都市文化,并给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她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勇于挑战传统宗法观念和女性道德,争取自己应有的社会角色和家庭地位。这类女性形象包括乡村女干部、女性创业者和某些大学生女村官等。同时,在现代文明和都市文化的负面影响下,乡村女性形象也发生了现代性的畸变。她们从社会底层冲杀出来寻找自己新的人生之路,这是一种正常的人性需求。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将人性良知、自然身体和个人尊严都变成了改变自己命运的资本,金钱至上、自我中心、纵欲享乐成为其追求的价值观。当代乡村题材影视剧生动地刻画了这些堕落或复杂女性的形象,其中包括乡村女贪官、风尘女和留守情妇等。另一类是受传统道德影响和宗法观念迫害的传统乡村女性形象。中国乡村社会和农民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普遍和最持久的保守者,往往也是最终的受害者。由于乡村社会与现代文明的自然间隔,传统文化对于乡村女性的影响源远流长。这种影响培养和保留了中国乡村女性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征,具有很高的道德境界和审美价值。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大量出现的贤妻良母形象是其中的代表,她们是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和好邻居。在商品化大潮中,这类形象和这种思想性格成为现实生活的东方女性的楷模,也成为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审美价值中最诱人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贤妻良母式的传统乡村女性形象往往是建构在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坚忍性格之上的,她们往往是传统道德的崇高者,又是封建道德的殉葬者。因此,除去正常的贤妻良母之外,在传统乡村女性中还有传统道德的牺牲品。新世纪以来,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的农民进城,成为一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他们抛家舍业辛勤劳作,为城市建设和城里人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支队伍在新时期是人数寥寥的,而进入新世纪之后,迅速壮大,同时也就在乡村社会产生出另外一支数量众多的队伍—留守妇女。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塑造了许多留守妇女这一新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她们的人生处境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了过去寡妇和弱女的命运。作品在描写这些人物形象时,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但同时也表现出将其与贤妻良母形象融合的模糊认识。当然,不能简单地将是否走出家庭或乡村作为新旧女性和觉醒蒙昧女性形象的划分依据,因为从新世纪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家务劳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分工,家庭主妇或者全职太太也可能是一种新女性的形象。但是,在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这类的形象和观念还十分鲜见,可能就是因为乡村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农民意识制约所致。论文在比较全面的对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类型进行了归类、界定的基础上,对于“留守妇女”“风尘女”等形象及其评价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这些问题与困惑不仅仅在影视作品创作中会遇到,而且还是“女性形象”在社会变革中必然面临的困惑。因此,以女性形象为理论出发点,将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影视作品创作为背景,探讨未来女性形象塑造的发展新途径,试图为影视剧中的女乡村性形象的创作及批评提出一点有价值的参考。在这两大类乡村女性形象系列之间,还有两种跨界性的女性形象,那就是靠近现代文明的大学生女村官和靠近乡村民间文化的农村“泼妇”形象。大学生女村官严格来说不属于乡村社会中人,但是其中扎根农村就业的女村官从身份和生活来说,具有了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新女性形象特质;而“泼妇”形象既有传统乡村民间文化的源流,又有现代文化的自我意识张扬。应该说,乡村现代女性中的这两类形象大多并不是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才新出现的人物,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新时期文艺中已经登场,但是,在新世纪同类题材影视剧中这些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和鲜明,而且这其中有的是新出现的女性形象。不同于二十世纪的乡村题材影视作品,新世纪同类题材的创作者具有了新的人学思想和美学理念,对于乡村女性形象的塑造手法更加多样,特别是受当代影视艺术观念和技巧的影响,在思想内涵上更加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元性,显示出新世纪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而在艺术手法上更加注意融会新的视听语言表现方式,特别是将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与现代主义表现技巧相结合,运用色彩、声音、构图和音乐等多种方式的不同变化来刻画各种女性形象,创造了比以往同类题材作品中更加丰富的乡村女性形象。本文力图从个案研究和文本细读中梳理总结出乡村女性形象并全面地分析其影像作品背后深刻的文化意蕴,结合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方法,将所研究的影视作品放置在新世纪市场化、城市化的叙事语境下,对其进行全景式的解读和阐释,并努力综合社会学、传播学、电影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方法,以尽量扩展当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文中专门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对于乡村女性形象塑造的不同艺术手法进行细致的分区,努力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女性形象建构进行艺术本体分析。新世纪以来的乡村题材的影视作品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用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新乡村的新风貌,也引起了全社会对乡村女性群体命运的关注。当然,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女性意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特别是在表达女性内在精神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性、丰富性方面还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讨,进而塑造出具有文艺史价值的典型形象。

唐世轩[7](2021)在《乡愁题材纪录片意境表达研究》文中指出

邢亚楠[8](2021)在《高满堂“老字三部曲”的传统美学研究》文中认为

李婷婷[9](2021)在《女性主义视域下国产校园剧中男性形象研究 ——以“振华三部曲”为例》文中认为

马巧仪[10](2020)在《凡一平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凡一平作为广西文学与影视两栖的壮族作家,当前学界以研究他的中长篇小说为主,研究点大都集中在小说人物、精神内核、创作特色三大方面,而关于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是近年新起的研究点,虽有不少论文成果,但相对零散,仍少有人结合文学与影视层面进行系统、整体的研究。本文的论旨由此生发。在审美娱乐化、大众化、市场化的多元文学背景下,大众对文学的认知方式已然发生改变,小说的影视改编化日渐成为人们接触、认知文学作品的重要渠道。基于此,本文以广西壮族作家凡一平为研究对象,试图结合文学地理、影视等有关知识,立足广西本土文化的背景影响,深入文本把握本土文化对凡一平的小说创作和影视改编所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析凡一平小说创作与影视改编之间的联系。“文学影视化”现象是当代文学大潮中一个主要发展趋势,作家在文学基础上所展开的影视上的二次创作,有利有弊,而如何把握这个利弊界限是作家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学者研究关注的重点。凡一平作为文学与影视的两栖作家,其创作在西南省区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希望透过对凡一平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能得出适合当下作家的一些新的文学创作经验和影视改编启示。本文分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分析概括凡一平现有的小说作品及相应的影视改编作品,分“凡一平小说的创作历程”“凡一平小说的影视改编”两节展开论述;第二章对凡一平的主要小说与对应影视改编作品的特征进行分析,分“小说与影视改编的关系”“小说的影视特征”两节展开论述;第三章主要就广西本土文化对凡一平的小说及其影视改编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分“本土文化与凡一平的关系”“凡一平小说的本土文化特点”及“本土文化对凡一平影视改编的影响”展开论述;第四章则总结凡一平小说的影视改编所带来的启示,分“广西文学不可缺的一环”“影视热下对文学的坚守”两节展开论述。

二、文学——滋养影视艺术的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学——滋养影视艺术的土壤(论文提纲范文)

(1)穆肃:为叙事理想逆流而上(论文提纲范文)

在东莞,当理想照进现实
做编剧,把文学拍成影片
在现场,记录城市的变迁
持初心,释放东莞文艺力量

(2)新时期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电影改编的理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伤痕与反思中寻找美和善
二、在传承与探索中生成现实关怀
三、探寻被压抑个体的生命叙事
四、现实叙事中的底层影像建构
结 语

(3)接受美学视野下甜宠剧创作策略研究——以“恋恋剧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甜宠剧兴起背景探析
    (一)社会焦虑催生年轻群体“精神糖分”需求
    (二)影视艺术商业属性促使甜宠剧成为市场“宠儿”
    (三)自带“网感”推动甜宠剧契合年轻群体“生存方式”
二、接受美学视野下甜宠剧的创作策略
    (一)从女性角色塑造上把握与观众的审美距离
        1.甜宠剧与观众间的审美距离
        2.入乎其内:构建甜宠剧女性角色与观众共通的意义空间
        3.出乎其外:通过角色与生活的“间离”阻隔现实焦虑
    (二)从男性形象塑造上满足观众“甜宠”想象
        1.以“完美”男性角色描绘女性观众的理想伴侣
        2.以男性角色的“情感缺憾”营造价值对等的完美爱情
    (三)“甜宠+”超越期待视野再塑召唤结构
        1.“甜宠+”:赋予甜宠剧超越观众期待视野的可能
        2.“甜宠+”:以“空白”再塑甜宠剧召唤结构
三、基于甜宠剧创作策略的反思
    (一)甜宠剧审美疲劳亟待解决
    (二)从现实中寻求甜宠剧的深层滋养
四、结语

(4)论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对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滋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美学的根与源
    (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美善合一”的属性
    (二)儒、道、释三脉文化的美学追寻
        1. 儒家文化:强调中和,追寻人格美
        2. 道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自由美
        3. 释家文化:强调心悟,追求超脱美
二、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国艺术教育的灵魂
    (一)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
    (二)中华美学精神为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确立价值导向
    (三)中华美学精神要转化并落实为中华美育精神
三、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滋养中国公共艺术教育
    (一)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与主要手段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滋养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
    (三)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滋养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
        1. 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创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2. 打造展现中华美学气韵的文化艺术产品
        3. 促进“国风”文化传媒产品实现现象级传播
        4. 注重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在教育领域融合创新
四、结语
    (一)几点结论
    (二)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趋势

(5)论万玛才旦的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间传说”里的精神信仰和心理意识
二、现实主义笔触下的草原书写

(6)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历史谱系
    第一节 “定量”与“变量”:乡村题材影视剧的理论辨析
        一、“乡村题材影视剧”和“乡村女性形象”的概念界定
        二、影视剧对“乡村”的发现、叙述和再造
        三、“乡村题材影视剧”中的文化之“根”
    第二节 “一体”与“多面”:“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一、1949-1978 年:在传统女性藩篱内外
        二、1978-1992 年:革命女性的现代借用
        三、1993-2000 年:世俗女性的“无名”和“分散”
第二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身份类型
    第一节 德性与重负:传统乡村女性形象
        一、传统的贤妻良母
        二、被“遗弃”的女性
        三、留守女童
    第二节 乡土与城市:由乡入城的乡村女性形象
        一、“打工妹”
        二、“风尘女”
        三、“泼妇”
    第三节 坚守与新生:乡村新女性形象
        一、女村官
        二、创业“女强人”
第三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主体意识
    第一节 转型与裂变:乡村女性主体意识的重构与乡村伦理的转向
        一、乡村传统伦理中的女性意识
        二、“女性主义”、乡村传统伦理与女性主体
    第二节 觉醒与新生:乡村女性意识的强化与乡村伦理的弱化
        一、现代法理精神和女性主体意识的自审
        二、现代生活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唤询
        三、身体爱欲和女性主体意识的激发
        四、女性传统身份的转变和女性主体意识的超越
第四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艺术呈现
    第一节 女性形象塑造与视听语言艺术手段
        一、视觉与认知:画面元素交错间乡村女性形象的确立
        二、听觉与情感:声音元素构架与乡村女性形象的烘托
    第二节 乡村女性形象的审美意蕴
        一、时代与环境中呈现的形象之美
        二、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的人伦之美
        三、不同时空交错下的意象之美
第五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价值和愿景
    第一节 困境突围与精神再造:乡村女性形象的两个价值维度
        一、影视剧的商业困境与乡村题材的突围
        二、乡村女性形象的精神意义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完善
    第二节 愿景与可能性:乡村女性形象塑造的几个维度
        一、乡村女性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理性化
        二、乡村女性故事的现实化
        三、乡村女性形象的多元化
        四、乡村女性意识的内面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主要作品辑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凡一平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局限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一章 凡一平小说及影视改编作品概述
    1.1 凡一平小说的创作概述
        1.1.1 新乡土小说
        1.1.2 新市民小说
        1.1.3 新历史小说
    1.2 凡一平小说的影视改编
        1.2.1 影像时代的新要求
        1.2.2 广西影视热的辐射
        1.2.3 作家的自主选择
        1.2.4 影视改编作品
第二章 凡一平小说与影视改编作品的特征
    2.1 小说与影视改编的关系
        2.1.1 凡一平小说的影视影响
        2.1.2 影视对凡一平小说的渗透
    2.2 小说的影视特征
        2.2.1 蒙太奇式的手法
        2.2.2 戏剧性的情节设置
        2.2.3 镜头化的语言描写
        2.2.4 影视化人物的塑造
第三章 本土文化对凡一平小说和影视的影响
    3.1 本土文化与凡一平的联系
        3.1.1 本土文化与作家风格
        3.1.2 凡一平创作的本土渊源
    3.2 凡一平小说的本土文化特点
        3.2.1 城乡两地的转变
        3.2.2 壮族文化的呈现
        3.2.3 方言土语的运用
    3.3 本土文化对凡一平影视改编的影响
        3.3.1 审美意识的悄然转变
        3.3.2 民族意识的影视消融
第四章 凡一平小说与影视改编关系的文学启示
    4.1 广西文学不可缺的一环
        4.1.1 广西当代文学的审美新变
        4.1.2 “影像化叙事”的继承与发展
    4.2 小说影视化的启示
        4.2.1 小说写作特质的变化
        4.2.2 文学本质性的坚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文学——滋养影视艺术的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 [1]穆肃:为叙事理想逆流而上[J]. 郑友晴. 文化月刊, 2021(12)
  • [2]新时期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电影改编的理念探析[J]. 张丽军,李佳卉. 民族艺术研究, 2021(05)
  • [3]接受美学视野下甜宠剧创作策略研究——以“恋恋剧场”为例[J]. 叶潇聪. 新闻研究导刊, 2021(19)
  • [4]论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对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滋养[J]. 徐望. 艺术百家, 2021(05)
  • [5]论万玛才旦的小说创作[J]. 张慧霞. 西藏文学, 2021(05)
  • [6]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D]. 王妍. 吉林大学, 2021(01)
  • [7]乡愁题材纪录片意境表达研究[D]. 唐世轩.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8]高满堂“老字三部曲”的传统美学研究[D]. 邢亚楠.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9]女性主义视域下国产校园剧中男性形象研究 ——以“振华三部曲”为例[D]. 李婷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10]凡一平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D]. 马巧仪. 广西大学, 2020(07)

标签:;  ;  ;  ;  

文学——滋养影视艺术的土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