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毕业生择业的心理准备

浅谈高校毕业生择业的心理准备

一、浅谈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心理准备(论文文献综述)

曹黎[1](2021)在《疫情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缓解路径研究 ——沟通理论视角下的小组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如马克·格兰诺维特所论,人们总是在社会网络中发现自己,发现就业机会。然而,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经济下滑,国内很多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就业的社会网络遭遇巨大变局,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前所未有地更大。教育部、民政部也明确指出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要加强社会工作介入力度。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焦虑已成为他们的普遍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可以促进个人成长,而且也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本研究以J职业大学和C普通本科院校为不同办学层次的比较研究对象,在应届大学生中抽取学生填写就业焦虑问卷937份,剔除无效问卷最后有效问卷为889份。本文运用SPSS应用软件,分析调查对象的专业、性别、户籍、家庭条件状况、与父母的关系、沟通情况等。首先本文对调查对象所做的问卷进行分析,得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水平和现状,并分析了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1)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普遍不高;(2)大学生的沟通锻炼的机会比较少;(3)大学毕业生与朋辈沟通较多,而与父母、老师等周围他人沟通非常少;(4)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与他们的就业焦虑显着相关。从而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的焦虑程度与他们的沟通能力有关。根据调查,为缓解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社工引入了小组方法。本小组活动一方面通过赋能引导组员积极参与、挖掘他们的潜能并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沟通知识、模拟沟通场景帮助组员改善与父母、老师及朋辈群体之间的沟通模式。在活动过程中笔者对组员进行评估、满意度调查及问卷前后测发现组员整体焦虑水平有所下降。因而社会工作对于缓解大学生毕业焦虑是有效的。本文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角度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提出相应措施,尤其是如何利用沟通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方法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提出合理化建议。

房欲飞[2](2021)在《适应基层就业发展趋势的就业质量评价核心指标构建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思考与建议》文中提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常用指标"精英"色彩过于浓厚,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重心下移的就业趋势,亦有悖于国家引导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择业就业的政策导向,难以适应我国就业优先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文章对就业重心朝基层下移背景下常用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适切性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访谈,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更适合基层就业趋势的就业质量评价核心指标的建议。

欧阳润[3](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鄂义强[4](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李尧利[5](2020)在《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以塔里木大学本科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国家、社会和大学生个体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择业观是关乎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核心要素,树立正确、合理的择业观对于促进就业、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特质因素理论、职业动机理论、马克思的青年择业观等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对塔里木大学582名本科生开展实证调查,对25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深入访谈;运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了解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在择业认知、择业动机、择业期望、择业态度等四个维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中的相异之处,探析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五个层面对影响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改进和完善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路径和对策。实证分析显示,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的择业观在学生的性别、家庭所在地(乡村或城镇)、生源地、家庭经济条件、个人身份(是否为党员或学生干部)、不同年级、来疆就读原因,所填志愿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的择业观整体状况较好,但部分学生的择业观与新疆高校的办学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择业认知不够全面,择业动机中存在动机冲突,择业期望不够合理,择业态度不够积极等。针对以上问题,国家要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社会要增强社会保障力度,强化对用人单位与人才市场的约束与规范,加强舆论的监督;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促进学校综合实力提升;家庭中家长需更新认知,改善教养方式;学生自身要提升综合素养。

孙丽娟[6](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取得了一些亮眼成绩。2019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高达99.09万亿元,中国人均GDP超1万美元。但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经济增速放缓,一些社会问题也开始凸显,如就业难的问题。在整个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倍增的大环境中,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就业难度也随之加大。理性的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去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导致人才市场竞争压力大等客观原因外,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念与社会实际存在偏差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大学生择业观是新时代大学生对新时期择业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认识,是新时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新时期择业问题中的集中反映和体现。进一步解读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需要注意区分研究主体,准确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同时也要进一步考虑新问题产生的新时代发展背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独特性,使其能够利用其个体性功能引导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的生存、发展和享用,以此为据,本文重点从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择业观形成中的作用。以实证调查的形式,为论述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料。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择业观形成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进行佐证。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择业观形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发挥其个体生存、发展和享用功能上。个体功能的发挥能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择业观念与人才市场发展实际相契合,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道德行为水平、务实理性的择业观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培育发挥着巨大作用,存在着巨大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择业实际的不断变化,大学生择业观仍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难题。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先了解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历史变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这三方面的内容的论述为分析大学生择业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建设与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设与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出发,培育大学生科学择业观需要从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同辈群体环境进行深入思考。其次也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出发,提出与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相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宋瑞玲[7](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高校毕业生就业面试焦虑问题探究 ——以J市S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逐年剧增,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变革,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大学生自主择业模式替代了曾经由国家统招统分的分配机制。就业面试成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的重要途径。用人单位通过面试了解毕业生能力和综合素质,毕业生通过面试获得录用机会。面试对于毕业生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良好的面试技巧和面试能力则成为毕业生顺利择业的敲门砖。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毕业生初入职场,没有工作经验,缺乏相应的面试技巧和能力,面对面试充满了担忧、烦躁以及紧张等焦虑情绪,严重者甚至影响睡眠和饮食。面试焦虑极大地影响毕业生面试自信心,影响毕业生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影响毕业生在面试中的发挥,不能向面试官展现最真实的状态。同时,这也造成面试官不能更好地了解毕业生的能力。笔者选择小组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作为理论指导,采用小组工作方法进行实务探索,以此降低毕业生就业面试焦虑,重塑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提升面试能力,最终可以积极应对面试。本文选择J市S大学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S大学毕业生关于就业及面试相关情况。然后笔者访谈了几位毕业生,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毕业生存在的面试困境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6次小组活动方案,通过组员之间相互分享和鼓励、社工的帮助与支持,组员掌握了缓解焦虑情绪的方法,重塑自我认知,进行准确自我定位,获得面试经验,增强了面试自信心。笔者在小组结束后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估发现,小组工作的介入对于降低毕业生就业面试焦虑具有积极效果,本次降低毕业生面试焦虑的小组工作活动方案切实可行。笔者在本文最后部分对小组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为以后开展类似小组工作积累经验和奠定基础。

王爱琳[8](2020)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S大学A小组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社会不断前进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尽管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大幅度扩张,大学生人数也在增加,但实际就业岗位并未相应改变。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就更加严重了起来,就业焦虑问题也就日益凸显了。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女大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就业焦虑情绪,就业焦虑使女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感受到心里不踏实、缺乏安全感、精神紧张,并会因此产生忧虑、惊慌,甚至会对就业产生恐惧,最终会导致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加置身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经过调查研究,最终确定S大学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地点,对S大学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通过采用《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基本发现并了解到S大学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现实状况、具体表现、实际问题以及造成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其次根据问卷结果对招募到的人员进行焦虑程度测量,最终确定参与活动的成员,通过运用《女大学生就业焦虑自评表》来进行测量并采取访谈的方式来对研究对象的焦虑程度进行了解,总结出组员们有身体健康、尊重、精神安慰、自我实现这几方面的需求,其次,根据测量和访谈结果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组织开展小组活动,充分利用小组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以帮助研究对象准确地定位自己,了解他们自己的需求和问题,并带动小组成员们让他们可以参与进来,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互动并学习应对焦虑的技巧,帮助其增强自身的信心。在小组中,主要运用小组动力学理论来支撑小组的共识,引导小组成员自身做出调整,最终促进小组目标的完美达成。此后,在对小组活动效果进行评估的阶段,主要运用两种评估方式,即对过程的评估以及对结果的评估。最后,在结果评估中,比较量表测量前后的结果,并根据测量结果评估小组成员参与小组活动之前和之后的变化以及小组活动的效果,并对此进行总结,梳理小组活动带来的利弊,探析如何帮助女大学生摆脱就业焦虑,并对此提出适当建议。通过研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首先,充分运用小组工作帮助女大学生缓解就业焦虑情绪.其次,完善小组专业性,将小组工作与就业指导有效结合.第三,建立服务对象跟进追踪机制。第四,在高校中推广学校社会工作、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最后,丰富社会工作的介入方式来帮助女大学生更好的解决就业焦虑问题。

王艺婷[9](2020)在《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可雇佣性能力的关系研究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严进宽出等政策和制度的盛行,从2013年“最难就业年”开始,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今年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70万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的现象同时存在,而相关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力不足。与传统的就业能力不同,可雇佣性能力强调从企业和雇主的视角出发,注重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取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的综合,贯穿于获取岗位、维持就业、重新就业的整个过程,概括性的包含了最初就业和未来胜任两大能力范畴,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332名大学生为被试,以可雇佣性能力为因变量,对大学生的可雇佣性能力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基本现状、相关关系、中介效应展开探析,经过数据收集和处理,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的可雇佣性能力高于平均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专业、年级、有无实习或兼职经历人口学变量上具有显着差异,在性别、生源地上不具有显着差异;(2)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专业、年级、有无实习或兼职经历人口学变量上具有显着差异,在生源地上差异不显着;(3)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中等,客观支持的分值低于平均水平,在专业、年级、生源地、有无实习或兼职经历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显着,在性别上不具有显着差异;(4)可雇佣性能力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两两显着相关,经过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职业自我效能感能和社会支持均能正向预测可雇佣性能力,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可雇佣性能力越强。(5)社会支持在自变量职业自我效能感对因变量可雇佣性能力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量为65.6%。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提高需要从政府、高校、企业及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多角度、多主体出发,共同发力,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系统。

刘新生[10](2019)在《毕业前大学生就业焦虑、抑郁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为834万人,又创历史新高。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政策指导,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每年也都在大幅递增,但我国的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还需面临社会其他人员的就业再就业竞争,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一定的就业竞争压力。张晓琴在2005年研究江苏省高校焦虑情况分析中得出高焦虑者占15.4%,中焦虑者占68.53%,低焦虑者占16.3%;2011年马洪芝、王秀莉等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焦虑和抑郁水平均高过全国常模;2013年刘颖研究发现,河南四所高校毕业生中,65%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焦虑。以上研究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抑郁一直处于高水平状态。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焦虑,付翠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因素对心理焦虑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她用社会心理学里的认知失调、自我不一、归因等理论对焦虑心理的产生进行研究和分析。张玉柱、单和盛通过对产生就业焦虑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高校毕业大学生就业焦虑主要是就业竞争、自信心不够、缺乏相应的就业支持、担忧就业的前景等4个方面导致。本研究基于以上文献复习,预通过研究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焦虑、抑郁现状以及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对缓解毕业生就业焦虑、抑郁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在校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研究目的通过对某大学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1)了解毕业前大学生就业焦虑、抑郁的现况;(2)探讨毕业前大学生就业焦虑、抑郁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尤其是与社会支持的关系;(3)为毕业前大学生就业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指导与社会支持,以便顺利毕业和走入社会。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调研时间为2017年 5月。山东某省属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前大学生按照专业分为文科、理科、艺体类三层,然后在每层下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单纯随机抽样选取目标班级,所选取班内的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样本量估计:根据现况研究样本量计算公式:(?)参考以往研究,预期毕业前学生高焦虑、高抑郁人数阳性率为15%,d=0.2p,α=0.05,初步估计样本量为566人,考虑到20%的无应答,所需样本量为679人。调查工具包括:张晓琴编制的“就业焦虑诊断问卷”,刘春雷编制的“就业社会支持和应对技能问卷”,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Zung编制的“抑郁自测量表(SDS),和自制的“个人基本资料调查表”。所有调查问卷回收后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将有效样本数据整理好后导入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本研究检验假设水准取双侧α=0.05。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就业焦虑、抑郁、就业心理、社会支持基本情况本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实际回收834份,其中有效问卷795份,有效率79.5%。毕业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情况为高焦虑组1 16人,占14.6%;中焦虑组541人,占68.0%;低焦虑组138人,占1 7.3%。毕业前大学生抑郁情况为无抑郁者48人,占6.0%;轻度抑郁者3 17人,占39.9%;高抑郁者430人,占54.1%。毕业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各维度平均得分:就业准备2.93±0.59,就业观念3.37±0.53分,就业能力3.03±0.47分,就业认知2.6±0.51分,就业压力感 3.01±0.52 分。毕业前大学生社会支持各维度平均得分:客观支持4.86±1.42分,主观支持17.27±2.94分,支持利用度7.48±1.93分,社会支持29.62±4.05分。2就业焦虑与就业心理、社会支持、抑郁的相关性研究毕业前大学生就业焦虑与就业准备(r=-0.1 92,P<0.01)、就业认知(r=-0.125,P<0.01)、社会支持(r=-0.148,P<0.01)等社会因素呈负相关;与就业压力感(r=0.242,P<0.01)、抑郁(r=0.462,P<0.01)呈正相关。3就业抑郁与就业心理、社会支持、焦虑的相关性研究毕业前大学生抑郁与就业准备(r=-0.099,P<0.01)、就业认知(r=-0.088,P<0.05)、社会支持(r=-0.093,P<0.01)等社会因素呈负相关;与就业压力感(r=0.150,P<0.01)、就业焦虑(r=0.462,P<0.01)呈正相关。4就业焦虑、抑郁与其社会心理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4.1 毕业前大学生高焦虑与其社会心理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就业压力感(OR=2.475,95%CI:1.532~3.998)与高焦虑呈正关联。主观支持(OR=0.913,95%CI:0.845~0.987)与高焦虑呈负关联。4.2毕业前大学生高抑郁与其社会心理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就业压力感(OR=1.342,95%CI:1.008~1.788)与高抑郁呈正关联。就业准备(OR=0.737,95%CI:0.573~0.949)、主观支持(OR=0.945,95%CI:0.899~0.993)与高抑郁呈负关联。4.3毕业前大学生既有高焦虑又有高抑郁相关社会心理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就业压力感(OR=2.444,95%CI:1.483~4.025)与毕业前大学生既有高焦虑又有高抑郁的呈正关联。主观支持((OR=0.911,95%CI:0.840~0.987)与毕业前大学生既有高焦虑又有高抑郁的呈负关联。结论(1)毕业前大学生就业焦虑和抑郁普遍存在,所占群体比例较高。抑郁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常模,说明大学毕业生的抑郁程度较高。(2)毕业前大学生社会支持各维度都低于全国常模水平,说明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支持差。(3)就业压力感和主观支持与毕业前大学生高焦虑相关联;就业压力感、就业准备和主观支持与高抑郁相关联;就业压力感和主观支持与既有高焦虑又有高抑郁相关联。

二、浅谈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心理准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心理准备(论文提纲范文)

(1)疫情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缓解路径研究 ——沟通理论视角下的小组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法
        1.2.2 访谈法
        1.2.3 统计分析法
        1.2.4 比较研究法
    1.3 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思路
        1.3.3 创新点
2 文献研究现状
    2.1 理论基础
        2.1.1 沟通理论
        2.1.2 社会工作中的沟通理论及其应用
    2.2 就业焦虑的相关研究
        2.2.1 就业焦虑的内涵研究
        2.2.2 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相关研究
    2.3 文献述评
3 样本选择及就业焦虑因素分析
    3.1 样本选择
        3.1.1 问卷分析
        3.1.2 调查对象情况分析
    3.2 就业焦虑形成的因素分析
        3.2.1 个体因素
        3.2.2 朋辈因素
        3.2.3 家庭因素
        3.2.4 学校因素
        3.2.5 市场因素
    3.3 疫情对就业焦虑的影响
        3.3.1 就业机会的减少
        3.3.2 沟通方式的变化
        3.3.3 招聘方式的变化
4 小组介入的前期准备
    4.1 小组成员的遴选
    4.2 参与者需求评估
        4.2.1 心理健康需求
        4.2.2 技能辅导需求
    4.3 小组工作目标
        4.3.1 小组的总目标
        4.3.2 小组的分目标
    4.4 小组活动设计
    4.5 预计问题及应对策略
        4.5.1 预计出现的问题
        4.5.2 应对策略
5 小组工作介入
    5.1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5.1.1 第一次活动“相识相知”
        5.1.2 第二次活动“发现自己”
        5.1.3 第三次活动“面面俱到”
        5.1.4 第四次活动“礼仪之邦”
        5.1.5 第五次活动“人生情景剧”
        5.1.6 第六次活动“梦想起飞”
    5.2 小组活动评估
        5.2.1 结果评估
        5.2.2 满意度评估
    5.3 小组活动总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提升自我认知水平,优化沟通需求
        6.2.2 建立社会工作服务,完善指导机制
        6.2.3 建构良好沟通氛围,提升情感支持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适应基层就业发展趋势的就业质量评价核心指标构建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思考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常用指标
    (一)研究文献中常用就业质量评价指标
    (二)就业质量报告常用就业质量评价指标
        1.常用评价指标频次分析
        2.“高大上”的价值取向明显
二、基层就业趋势下常用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适切性调查
三、优化毕业生就业质量核心评价指标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的原则
        1.尊重当前阶段的国情
        2.重视毕业生的主观评价
        3.反映国家引导面向基层就业的价值导向
    (二)调整建议
        1.去除不适合的常用指标
        (1)薪酬水平、社会福利
        (2)专业对口
        (3)就业单位性质、就业行业流向、就业地域流向
        2.保留具有一定认同度的指标
        3.建议增设的指标

(3)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1.1.1 大思政的内涵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1.2.1 就业概念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2.1.1 劳动分工理论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3.3 职业锚理论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2.4.1 双元结构理论
        2.4.2 人力资本理论
        2.4.3 择业动机理论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3.1 样本结果分析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4.6.1 责任意识
        4.6.2 就业观念
        4.6.3 就业适应
        4.6.4 就业态度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5.1.1 总体目标
        5.1.2 工作原则
        5.1.3 育人模式
        5.1.4 实施内容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5.3.2 职业素养教育
        5.3.3 职业规划教育
        5.3.4 社会实践教育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一)责任政府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三)市场失灵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5)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以塔里木大学本科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2 研究设计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职业
        2.1.2 择业观
        2.1.3 内地生源大学生
    2.2 理论基础
        2.2.1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
        2.2.2 职业动机理论
        2.2.3 马克思的青年择业观
    2.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3.3 研究思路
    2.4 创新之处
        2.4.1 研究对象和区域的拓展
        2.4.2 研究视角的创新
    2.5 样本分析
3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与问题
    3.1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情况
        3.1.1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认知的基本情况
        3.1.2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动机的基本情况
        3.1.3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期望的基本情况
        3.1.4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态度的基本情况
    3.2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3.2.1 择业认知不够全面
        3.2.2 择业动机存在冲突
        3.2.3 择业期望不够合理
        3.2.4 择业态度不够积极
4 影响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
    4.1 国家层面
        4.1.1 国家就业政策和制度的影响
        4.1.2 区域文化与民族特征的影响
    4.2 社会层面
        4.2.1 市场供求方面的影响
        4.2.2 社会舆论的影响
        4.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环境的影响
    4.3 学校层面
        4.3.1 学校教育环境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影响
        4.3.2 学校声誉方面的影响
        4.3.3 教师以及校友、同学的影响
    4.4 家庭层面
        4.4.1 家庭经济条件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4.4.2 家庭文化观念、教养和认知方面的影响
    4.5 个人层面
        4.5.1 学生认知程度的影响
        4.5.2 学生自身条件及能力素养差异方面的影响
5 改进和完善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对策建议
    5.1 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5.1.1 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
        5.1.2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5.2 努力增强社会在提供保障、规范市场、舆论导向中的力度
        5.2.1 增强社会的保障力度
        5.2.2 强化对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约束与规范
        5.2.3 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5.3 充分发挥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5.3.1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5.3.2 注重对学生的培养
        5.3.3 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5.4 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
        5.4.1 更新家长认知
        5.4.2 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5.5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5.5.1 提升自身的择业认知
        5.5.2 端正自身的择业动机
        5.5.3 合理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
        5.5.4 保持积极的择业态度
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访谈提纲
附录 C:被访者信息
致谢

(6)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五、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条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条件
    六、创新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点
        (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择业观形成中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择业观形成中的作用
        (一)提升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
        (二)提高大学生择业的道德行为水平
        (三)筑牢大学生务实理性的择业观
        (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
        (五)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现状
    一、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
        (一)择业观的内涵
        (二)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
    二、大学生择业观的历史变迁
        (一)统包统分阶段的大学生择业观
        (二)过渡阶段的大学生择业观
        (三)自主择业阶段的大学生择业观
        (四)“自主择业+”阶段的大学生择业观
    三、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对自我认知有缺失
        (二)新时代大学生对岗位认知有缺失
        (三)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认知有缺失
    四、大学生择业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二)客观原因
第三章 建设与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
        (一)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二)优化社会环境
        (三)优化同辈群体环境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理性择业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四)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择业观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小组工作介入高校毕业生就业面试焦虑问题探究 ——以J市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学者关于焦虑的研究综述
        1.3.2 国内学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的研究综述
        1.3.3 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的研究综述
        1.3.4 对过往研究的评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1.4.1 概念界定
        1.4.2 理论依据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点
第2章 J市S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面试焦虑问题分析
    2.1 调查所用工具
        2.1.1 调查问卷
        2.1.2 SAS焦虑自评量表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S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2.2.2 S大学毕业生就业面试困扰及成因
第3章 S大学毕业生就业面试焦虑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
    3.1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1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3.1.2 小组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3.2 小组工作方案设计
        3.2.1 小组组员招募
        3.2.2 小组目标
        3.2.3 小组工作人员确定
        3.2.4 小组特征
        3.2.5 小组活动方案
    3.3 小组工作安排和实施
        3.3.1 第一次活动
        3.3.2 第二次活动
        3.3.3 第三次活动
        3.3.4 第四次活动
        3.3.5 第五次活动
        3.3.6 第六次活动
第4章 小组工作成效评估
    4.1 过程评估
        4.1.1 第一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4.1.2 第二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4.1.3 第三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4.1.4 第四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4.1.5 第五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4.1.6 第六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4.2 结果评估
        4.2.1 前后测评
        4.2.2 组员满意度评估
        4.2.3 观察者评估
        4.2.4 社工自我评估
        4.2.5 访谈评估
第5章 总结与反思
    5.1 总结
        5.1.1 服务成效与服务需求具有一致性
        5.1.2 工作方法与服务需求具有针对性
        5.1.3 评估方法具有全面性
        5.1.4 小组工作者经过专业培训
    5.2 反思
        5.2.1 小组工作者的专业性问题
        5.2.2 小组工作方法的局限性问题
        5.2.3 小组活动效果的欠缺性问题
    5.3 启示
        5.3.1 提高小组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5.3.2 做好服务对象后续跟进服务工作
        5.3.3 运用多种工作方法介入
        5.3.4 推广小组活动方案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S大学A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概念界定
        (一)概念基础
        (二)理论基础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创新点
    四、文献综述
        (一)对于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
        (二)针对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采取方法的相关研究
        (三)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方面的研究
        (四)文献述评
    五、分析框架与研究思路、方法
第二章 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现状
    一、S大学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现状与问题
        (一)情绪水平较低,容易进入持续困扰周期
        (二)意志力水平薄弱,坚持性、韧性、抗逆力较差
        (三)身体健康状况差、伴有严重不良反应
        (四)就业目标不明确、缺乏对自身的定位
        (五)自信心不足、自我认同感差
    二、S大学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成因
        (一)女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
        (二)家庭教育对择业就业观念、行为的影响
        (三)高校就业教育设置不完善
        (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的“暗箱行为”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实务过程
    一、小组工作实务方案设计
        (一)小组的名称和主题
        (二)小组理念
        (三)小组目标
        (四)小组规模、成员与招募计划
        (五)预料中的问题和应变能力
        (六)小组活动评估方法
    二、介入
        (一)小组活动设计
        (二)第一次小组活动——以建立互信为主
        (三)第二次小组活动——目标的落实阶段
        (四)第三次小组活动——目标的实现阶段
        (五)第四次小组活动——活动的结束阶段
    三、小组评估与总结
        (一)小组过程评估
        (二)小组结果评估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一)充分利用互助型小组缓解女大学生就业焦虑
        (二)完善专业资源链接、共享就业指导
        (三)社会工作介入方式多元化
        (四)建立服务对象跟进追踪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1 调查问卷
    附件2 量表

(9)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可雇佣性能力的关系研究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胜任力素质模型
        2.1.1 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内涵
        2.1.2 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国内外研究历程
    2.2 可雇佣性能力
        2.2.1 概念界定
        2.2.2 概念辨析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2.2.4 可雇佣性能力的测量
    2.3 职业自我效能感
        2.3.1 概念界定
        2.3.2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
        2.3.3 国内外相关研究
        2.3.4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2.4 社会支持
        2.4.1 概念界定
        2.4.2 国内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4.3 社会支持的测量
    2.5 可雇佣性能力、职业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三者之间相关的研究
        2.5.1 可雇佣性能力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5.2 可雇佣性能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5.3 职业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6 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反思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概念界定
        3.2.1 可雇佣性能力
        3.2.2 职业自我效能感
        3.2.3 社会支持
    3.3 研究内容
    3.4 研究方法
    3.5 研究假设
    3.6 研究路径
    3.7 研究被试
    3.8 研究工具
        3.8.1 可雇佣性量表
        3.8.2 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3.8.3 社会支持量表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研究结果
        4.1.1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整体现状
        4.1.2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2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结果
        4.2.1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整体现状
        4.2.2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3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结果
        4.3.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整体现状
        4.3.2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4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职业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4.4.1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可雇佣性能力的相关分析
        4.4.2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可雇佣性能力的相关分析
        4.4.3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职业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4.5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职业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4.5.1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对可雇佣性能力的回归
        4.5.2 大学生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可雇佣性能力的回归分析
    4.6 社会支持在职业自我效能对可雇佣性能力影响的中介效应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5.1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
        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性别差异
        5.1.3 专业差异
        5.1.4 年级差异
        5.1.5 生源地差异
        5.1.6 有无实习或兼职经历差异
    5.2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性别差异
        5.2.3 专业差异
        5.2.4 年级差异
        5.2.5 生源地差异
        5.2.6 有无实习或兼职经历差异
    5.3 大学生社会支持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性别差异
        5.3.3 专业差异
        5.3.4 年级差异
        5.3.5 生源地差异
        5.3.6 有无实习或兼职经历差异
    5.4 变量间的关系研究分析
        5.4.1 职业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
        5.4.2 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可雇佣性能力
        5.4.3 社会支持与可雇佣性能力
        5.4.4 社会支持在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可雇佣性能力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第6章 对策及建议
    6.1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6.2 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的提高
    6.3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提升
        6.3.1 政府方面
        6.3.2 高校方面
        6.3.3 企业及用人单位方面
        6.3.4 学生方面
        6.3.5 家长方面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人口学变量差异研究
        7.1.2 变量间的关系研究
    7.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附录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职业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10)毕业前大学生就业焦虑、抑郁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优点与局限性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浅谈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心理准备(论文参考文献)

  • [1]疫情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缓解路径研究 ——沟通理论视角下的小组工作[D]. 曹黎.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2)
  • [2]适应基层就业发展趋势的就业质量评价核心指标构建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思考与建议[J]. 房欲飞.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1(01)
  • [3]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4]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以塔里木大学本科生为例[D]. 李尧利.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研究[D]. 孙丽娟.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0(07)
  • [7]小组工作介入高校毕业生就业面试焦虑问题探究 ——以J市S大学为例[D]. 宋瑞玲. 山东大学, 2020(11)
  • [8]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S大学A小组为例[D]. 王爱琳.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9]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可雇佣性能力的关系研究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D]. 王艺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毕业前大学生就业焦虑、抑郁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研究[D]. 刘新生. 山东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浅谈高校毕业生择业的心理准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