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发热、关节痛、水肿、尿异常1个月以上

间歇性发热、关节痛、水肿、尿异常1个月以上

一、间断发热、关节痛、水肿、尿异常1月余(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1](2020)在《植物日光性皮炎文献病例回顾分析(附10例病例资料)》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植物日光性皮炎(phytophotodermatitis,PPD)病例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PPD发病因素的认识,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至2019年国内外文献个案报道的208例PPD患者发病因素、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情况,另附2010年6月至2020年9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收住的10例PPD患者病例资料。应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一部分:文献病例分析1.性别和年龄:国内患者100例,男性30例(30.0%),女性70例(70.0%),男女比例1:2.3;国外患者108例,男性49例(45.4%),女性59例(54.6%),男女比例1:1.2;国内外性别构成比有差异(P<0.05)。208例国内外患者中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87岁,中位年龄29.5(14.0,45.0)岁。2.发病时间:国内100例患者中有62例说明了发病月份,1例仅说明发病季节。其中春季发病38例(60.3%)、夏季20例(31.7%)、秋季4例(6.3%)、冬季1例(1.6%),春夏季发病人数占比92.1%,患者全年发病时间集中于3~7月(87.3%)。国外文献中仅17例说明患者发病季节,夏季15例,春季和秋季各1例。3.诱发植物与地域:所有患者中189例提及PPD诱发植物及种属。国内以藜科(31.1%)和十字花科(16.7%)植物较多见,灰菜(Chenopodium album L.)、苋菜(Amaranthus mangostanus L.)、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var.oleifera DC.)、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w.)为常见诱发植物。国外以芸香科(54.6%)、伞形科(24.2%)和桑科(19.2%)植物多见,常见的植物包含酸橙(Citrus aurantium L.)、无花果(Ficus carica L.)、巨型猪草(Heracleum mantegazzianum Sommier&Levier)、芸香(Ruta graveolens L.)和柠檬(Citrus limon Burm.)。对于地域分布,国内东部地区48例(48.0%)、中部地区27例(27.0%)、西部地区25例(25.0%)。108例国外患者中107例说明发病地域,其中欧洲51例(47.7%)、美洲34例(31.8%)、亚洲17例(15.9%)、大洋洲5例(4.7%)。4.皮损部位及特点:所有患者中141例存在两处或两处以上多部位的皮损,以头面部(52.4%)、手部(69.7%)、臂部(40.9%)多见。177例(85.1%)皮损呈对称分布。食用发病患者和皮肤接触发病患者相比,皮损部位(头面颈部、躯干部)和皮损对称性方面均有差异(P<0.05),皮损部位(四肢)无差异(P>0.05)。青少年、成人和老年组皮损部位、皮损对称性比较均无差异(P>0.05)。所有患者中皮损特点以红斑(77.9%)、肿胀(71.2%)、水疱(54.8%)较多见。食用发病患者出现红斑肿胀、瘀点瘀斑、溃疡坏死、水疱大疱血疱、色素沉着与皮肤接触发病患者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青少年、成人和老年组皮损特点比较无差异(P>0.05)。5.误诊情况:所有患者中提及误诊的有28例,其中过敏性皮炎7例、血管性水肿6例、接触性皮炎6例、湿疹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荨麻疹、卟啉病、皮肤幼虫移行症、水痘、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单纯疱疹各1例。6.治疗及预后:食用发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扩张血管药物、利尿剂的比率显着高于皮肤接触发病患者(P<0.001),在抗生素使用方面无差异(P>0.05);除了皮肤接触患者较食用发病患者更易出现色素沉着外(P<0.05),两组在痊愈、瘢痕形成、坏死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青少年、成人和老年组在治疗及预后均无显着差异(P<0.05)。第二部分:10例病例分析10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8.5(45.3,63.5)岁;农民9例;春夏季发病9例。诱发植物种类如下:灰菜(Chenopodium album L.)6例,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玉米穗(Zea mays L.)各1例;曾误诊为过敏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各2例、特应性皮炎1例。结论:国内外PPD发病均以女性多见(国内70.0%、国外54.6%),国外男性患者比率(45.4%)高于国内(30.0%);所有患者发病中位年龄29.5(14.0,45.0)岁。我国发病时间主要集中于3~7月(87.3%),春夏季(92.1%)为主。国内诱发植物中以藜科(31.1%)和十字花科(16.7%)较多见,灰菜、苋菜、油菜、木耳为常见诱发植物;国外以芸香科(54.6%)、伞形科(24.2%)和桑科(19.2%)多见,其中常见的植物包含酸橙、无花果、巨型猪草、芸香和柠檬。国内东部地区(48.0%)多于中部地区27例(27.0%)和西部地区(25.0%);国外主要分布于欧美洲(79.4%)。本病易误诊为过敏性皮炎、血管性水肿和接触性皮炎。食用发病患者和皮肤接触发病患者皮损部位、皮损特点、治疗及预后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青少年、成人和老年组无显着差异。

李佳音[2](2020)在《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确认葛根芩连汤方证,并通过整理导师黄煌教授应用葛根芩连汤的临床经验,以“方-病-人”学说为指导,归纳出葛根芩连汤适用人群特征和主治疾病谱,为临床安全有效应用葛根芩连汤提供参考。方法:以黄煌教授门诊病案记录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近五年效案80例,并择取古今名家医案75例作为参照研究对象,通过基于黄煌教授“方-病-人”诊疗模式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确认葛根芩连汤方证,以及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的主治疾病谱。结果:(1)葛根芩连汤适用人群体质特征。以男性45-55岁左右,肥胖倾向者,及女性17-29岁,体格中等偏胖者为多见。体貌特征包括:头面、肩背皮肤异常,如皮肤油腻、好发痘疹、色素沉着、体毛较重、毛孔角化甚或黑棘现象。面红,肤色较暗,眼睑红或巩膜红染,男性眼皮脂肪厚,脂肪型眼袋突出。唇红或暗红,或有酒渣鼻,或额红。腹部充实,上腹部或有满闷不适,或有弥漫性压痛,但按之则有弹性。颈肩背肌肉厚实,拘急不舒,筋肉板凝,常感身重乏力,尤以腰骶下肢为甚。时有烦躁焦虑,部分患者记忆力减退或思维迟钝。舌红,多暗红,质坚老,苔黄、厚、腻,或舌底静脉充盈。脉有力,或数或滑。多有不良饮食及习惯,喜食辛辣油腻及饮酒等。(2)适用症状包括便溏、腹泻、粘滞不畅、便频、肛门灼热、腹胀、腹痛、反酸、嗳气、呕恶、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口干口渴、口腔溃疡、视物模糊、咽喉肿痛、鼻衄齿衄、多汗、盗汗、头颈汗出、心悸、胸闷、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异常及性功能下降、小便短赤、尿痛、尿热、身热,怕热、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思维迟钝、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雄激素等。(3)适用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脑中风、颈椎病、头痛、失眠、冠心病、心律失常(过速)、神经证、急慢性肠炎、反流性胃食管炎、痢疾、痤疮、湿疹、耳鸣耳聋、多囊卵巢综合征、前列腺炎、阴道炎、流行性感冒、口腔溃疡、牙周炎、牙周脓肿、小儿中毒性肠炎、肠伤寒、麻疹、乙型脑炎等。结论:在“方-病-人”诊疗模式指导下,对导师医案及古今名家医案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明确了葛根芩连汤方证,包括适用病症及适用人群的特质;以病案数据为基础,明确并验证了导师提出的“葛根背”的具体含义,并对导师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经验进行了总结。

王建婷[3](2020)在《从仲景辨治“不能食”探讨李家庚教授“和胃气”学术思想与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筛选李家庚教授辨治不能食类病案1162例,以症-药为基础展开数据挖掘、经验分析与药理研究,旨在对李教授和胃气学术思想进行总结,为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李教授学术经验奠定基础;再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在辨治不能食的过程中,李教授对仲景理法方药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基于网络药理研究对此进行补充说明,并观察所选处方的作用通路,以期为后续研究打开思路。方法(1)筛选李家庚教授于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坐诊于湖北省中医院凤凰门诊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的门诊病案,将筛选后的病案根据不同分析所需的格式进行整理、分类,导入excel,并进行各项规范化处理,构建本次研究所需的数据库。运用excel完成频数分析。将病案数据导入Weka 3.6.11软件中,采用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使用cytoscape3.7.2软件进行图像绘制,构建李教授辨治不能食类疾病的核心药物网络图。(2)选取李家庚教授在脾胃湿热证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4味中药拟方作为研究对象,名为湿热证方,并选取《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网站BATMAN-TCM,对两方的用药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搜集中药的化学成分与对应的作用靶点,并对靶点进行基因功能分析、基于KEGG数据库的通路富集分析,和基于TTD数据库的疾病富集分析。对靶点进行筛选,利用软件cytoscape 3.7.2生成中药-靶点-疾病网络图,全面直观地阐明处方治疗疾病的药理机制。结果(1)数据挖掘李家庚教授辨治不能食经验本研究筛选出李家庚教授2014-2019年期间诊治不能食的病案共1162例,男性有335例,占总数的29%,女性有827例,占总数的71%;患者年龄最小为5个月,年龄最大为93岁,平均年龄53.4岁。以51-60岁年龄段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大。不能食类疾病常见症状除了消化道疾病范畴的食欲改变、胃脘痞胀、嗳气、胃痛、反酸、大便异常等,还可见失眠、口干、乏力、头昏、腰痛、尿频、恶风寒等。将1162例病案分为7个证型,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阴虚火旺证、肺虚邪恋证、脾肾两虚证、肝郁肾虚证与湿阻气滞证。统计西医诊断与实验室检查的频数,首位诊断为高血压,消化系统方面常见的诊断包括萎缩性胃炎与非萎缩性胃炎等。所用处方包括二陈汤、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四逆散、安神定志丸等51种方剂。所用中药按功效分类,使用频率前十位依次为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消食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中药的使用频率前十位依次为甘草、炒山楂、赤芍、丹参、茯苓、法半夏、陈皮、川芎、茯神、广藿香。脾胃湿热为不能食类疾病最常见证型,基础方为半夏泻心汤合藿香正气散化裁;肝郁脾虚之不能食,基础方为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四物汤、玉屏风散化裁;阴虚火旺之不能食,基础方为银翘散、五味消毒饮、四逆散化裁;肺虚邪恋之不欲食,基础方为藿香正气散、三拗汤、玉屏风散化裁;脾肾两虚之不能食,偏阳虚者,基础方为藿香正气散、二陈汤、四物汤化裁,偏阴虚者,基础方为六味地黄丸、增液汤化裁;肝郁肾虚之不能食,肝气郁滞甚者,基础方为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化裁,肝肾阴虚甚者,基础方为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化裁;湿阻气滞之不能食,基础方为柴胡疏肝散、安神定志丸化裁。(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药物分子机制研究于中医药资源数据库BATMAM-TCM进行搜索,得到湿热证方的活性成分316个、预测靶点13103个;得到半夏泻心方的活性成分325个、预测靶点12972个。经过BATMAM-TCM富集分析得到湿热证方的核心通路57条,半夏泻心方核心通路60条;两方共有核心通路49条,在机体的新陈代谢、组织系统、信号转导等方面较为集中,尤其在氨基酸、脂质代谢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方面富集最多。经过疾病表型富集分析得到两方疾病富集结果,湿热证方潜在可治疾病26种,半夏泻心方潜在可治疾病23种,两方共有的潜在可治疾病21种,主要在痛症方面,亦包含神经、心血管疾病与精神病等。结论李家庚教授对仲景的脾胃学术思想既有继承亦有发展,在辨治不能食类疾病时,李教授尤重固护脾胃,令气血条畅而胃气因和,所用药物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多重视理气、化瘀、消食类药的运用。总结李教授“和胃气”学术思想,包括(1)重视脾胃,调畅气血;(2)四诊合参,整体观念;(3)师承百家,法贵活用;(4)轻灵平稳,衷中参西;(5)情志疏导,药食结合。

钟林庆[4](2020)在《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研究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目的:总结分析本中心诊治的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AIDs)患儿的临床表现、基因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在本中心诊治的单基因AIDs患儿的临床资料、基因型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自200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本中心收治的单基因AIDs患儿共90例,其中2015年9月1日前确诊病例18例。这些患儿包括Ⅰ型干扰素病13例(14.5%)、炎症小体病36例(40.0%)、非炎症小体相关疾病39例(43.3%)和未分类综合征(ROSAH综合征)2例(2.2%)。男女比为46/44,其中17例患儿有阳性家族史,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起病年龄自出生后至16周岁,中位起病年龄为1周岁;起病至确诊的时长3个月-14年,中位时长3.5年;规律就诊至确诊的时长2个月-14年,中位时长为6个月。共34例(37.8%)曾被误诊。(2)ADA2缺乏症的临床特点是反复发热,伴双下肢网状青斑,炎症指标升高,免疫球蛋白可减低,自身抗体阴性或低滴度阳性。其他Ⅰ型干扰素病的主要特点包括:①特殊类型的皮疹,包括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②头颅钙化:可能随着疾病进展后出现;③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④炎症指标升高;⑤多种自身抗体阳性。炎症小体病和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以反复发生的发热、皮疹、关节炎等为特征,炎症指标通常升高明显。Ⅰ型干扰素患儿主要应用Janus激酶抑制剂治疗,ADA2缺乏症和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患儿主要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治疗,而因白介素1抑制剂在我国大陆地区尚未上市,炎症小体病的患儿无特效治疗。(3)本中心诊治了两例新的单基因AIDs——ROSAH综合征的患儿,他们的临床表现较为一致,突出表现是眼底病变和脾肿大。结论:(1)有特殊类型的皮疹,包括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头颅钙化,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IgG显着升高的自身免疫病患者,需警惕Ⅰ型干扰素病的存在。(2)根据单基因AIDs的发病机制上所涉及的炎症通路,针对性地予以相应生物制剂治疗,可显着改善患儿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第二部分目的:以单基因AIDs之一的cryopyrin蛋白相关周期性综合征(cryopyrin-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CAPS)为例,探索抗变态反应药物——曲尼司特,在治疗CAPS患儿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部分为单中心的单臂前瞻性队列研究,以治疗3月后的自身炎症性疾病活动度指数(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 activity index,AIDAI)的减少程度为主要研究终点,以治疗1月后AIDAI的减少程度,治疗1月、3月后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白细胞、血小板的降低程度,治疗1月、3月后的医生关于疾病活动度VAS评分的改善情况,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次要研究终点,对入组的CAPS患儿给予曲尼司特治疗3个月后,评估曲尼司特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本部分自2019年4月20日至2020年1月20日共入组并完成了 5例CAPS患儿的随访。在开始曲尼司特治疗前,1例患儿已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1.5月,2例患儿已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沙利度胺治疗数年。在上述药物治疗不变的前提下,这三例患儿加用曲尼司特治疗。(2)通过比较分析这5例CAPS患儿的基线、曲尼司特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的AIDAI、医生关于疾病活动度的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现曲尼司特治疗后,无论是1个月还是3个月后,CAPS患儿的AIDAI指数和医生VAS评分均无改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均无显着减低。这5例患儿在服用曲尼司特期间,均未发生可疑的药物相关的不适症状,通过实验室指标的检测,也未发现血尿、肝肾功能受损的不良反应。结论:曲尼司特治疗CAPS患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目的:初步探讨多基因AIDs之一的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ystemic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JIA)的基因背景和发病机制。方法:(1)对sJIA患儿进行二代测序,并分析炎症小体中模式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的变异,基于少见等位基因频率与常见等位基因频率比值比,比较sJIA患儿和健康人群数据库的上述基因变异是否存在差异。(2)基于基因分析中发现的sJIA患儿TREM1基因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血浆可溶性髓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1,sTREM1)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的 TREM1 的表达,比较sJIA患儿和健康儿童、成人Still’s病患者和健康成人的TREM1表达差异。(3)采用Spearman分析研究sTREM1与同批次标本中的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铁蛋白、前白蛋白、白介素1β、白介素18和白介素18结合蛋白的相关性。结果:(1)共59例sJIA患儿完成二代测序。分析后,多个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低频变异中,均发现sJIA患儿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包括NLRP1、NLRP3、NLRC4、NLRP7、NLRP12、DDX58 和PLCG2 等多个基因。(2)TREM1基因的rs2234246变异频率显着低于健康人群,比值比为0.55(0.33-0.91)。本部分共收集sJIA患儿和健康儿童血浆标本各58份,包括28份活动期和30份非活动期sJIA患儿标本。与健康儿童相比,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6.66±162.75 vs99.74±37.33,t=-8.397,P<0.001);与非活动期 sJIA患儿相比,活动期患儿血浆sTREM1水平无显着差异(259.90±141.85 vs 247.93±228.17,t=0.646,P=0.521)。与健康儿童相比,非活动期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7.93±228.17vs 109.31±40.47,t=-5.451,P<0.001);与健康儿童相比,活动期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9.90±141.85 vs 94.16±38.64,t=6.785,P<0.001)。本部分收集到成人Still’s病患者和相应健康对照血浆各10份。与健康对照相比,成人Still’s病患者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70.35±456.21 vs 176.95±74.88,t=-2.748,P=0.023)。通过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发现sJI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膜表面TREM1表达高于健康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30±4.60 vs 11.68±4.48,t=-2.598,P=0.020)。与非活动期患儿相比,活动期sJI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膜表面TREM1表达无差异(16.64±3.78 vs 13.23±4.69,t=-1.419,P=0.178)。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sTREM1与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前白蛋白和白介素18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540,P<0.001;r=0.500,P<0.001;r=0.380,P=0.005;r=0.484,P=0.005),而与血小板计数、ESR、CRP、铁蛋白、白介素18结合蛋白和白介素1β不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050,P=0.70;r=0.130,P=0.30;r=0.170,P=0.19;r=0.330,P=0.06;r=0.204,P=0.263;r=0.105,P=0.580)。结论:(1)多种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的低频变异,是sJIA发病的危险因素。(2)TREM1参与了 sJIA的发生发展,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莹[5](2020)在《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大动脉炎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临床特征、预后和随访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反复炎症导致动脉狭窄或扩张。大动脉炎可累及心脏瓣膜,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最常见的类型,可见于约20%-44%的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是大动脉炎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既往关于大动脉炎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研究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研究。只有少数几个回顾性研究探讨了接受手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长期预后。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一个中国大动脉炎人群中评估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患者的比例、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分析1992年1月至2017年8月在阜外医院住院的1069例大动脉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临床资料。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瓣膜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具有心脏瓣膜受累患者的临床特征。随访信息通过复诊或电话回访获得。手术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包括:中度或重度瓣周漏、瓣膜功能障碍、瓣膜脱落、吻合口动脉瘤、残余升主动脉再发动脉瘤、再次手术和死亡。结果1069例患者中,373例患者(34.9%)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相较于不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患者,合并瓣膜受累的患者发病年龄较大(28.1±10.6岁vs.25.9±9.8岁,P=0.036),病程较长(65.9月vs.50.6月,P=0.009),红细胞沉降速率(47.4%vs.30.5%)和C-反应蛋白(40.1%vs.25.1%)升高的比例较高。在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患者中,260例(69.7%)表现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其次是二尖瓣关闭不全(39.1%)、三尖瓣关闭不全(34.6%)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11.8%)。心脏瓣膜狭窄罕见,仅占10例。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中,49.6%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中度或重度。其他瓣膜受累多表现为轻度关闭不全。相较于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中度和重度患者的升主动脉较宽、心悸和呼吸困难比例较高,大动脉炎发病较晚。1 1例患者曾误诊为其他心脏病,8例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41例(女性25例,男性16例)患者在我院行首次手术治疗,23例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18例接受复合带瓣管道手术(composite graft replacement,CGR)。手术的平均年龄为40.3岁。从大动脉炎发病到手术的中位时间为18.0月(最短20天,最长27年)。两组均无住院期间死亡。经过6.6(四分位数间距0.6-9.4)年的随访,12例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其中AVR组10例,CGR组2例。AVR组和CGR组的5年无复合终点事件率分别为55.8%和91.7%。在将性别、围术期糖皮质激素和炎症活动性作为协变量纳入分析后,我们发现AVR组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有高于CGR组的倾向(风险比4.212,95%置信区间[0.910,19.509],P=0.066)。结论(1)心脏瓣膜受累在中国大动脉炎患者中较常见,占34.9%。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主,占瓣膜受累患者的69.7%。(2)当诊断为大动脉炎时,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脏瓣膜情况。育龄期妇女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应考虑大动脉炎。(3)约5%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CGR是重要的手术方式。第二部分:大动脉炎合并贫血的临床特征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贫血是大动脉炎患者常见的合并症。贫血与多种疾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相关。既往关于大动脉炎中贫血的研究多为病例报道。本研究旨在分析大动脉炎合并贫血的比例、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4月在阜外医院住院的大动脉炎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按照血红蛋白浓度将患者分为合并贫血和不合并贫血两组,分析两组间临床表现、治疗方面的异同。本研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随访合并贫血的患者,分析其预后。结果在533例大动脉炎患者中,贫血占194例(36.4%),其中女性占92.8%。两组间的发病年龄和评估年龄差异不显着,但贫血组的病程短于非贫血组(54.8月vs.79.4月,P=0.039)。与不合并贫血的患者相比,炎症活动(64.9%vs.50.1%)、头晕(29.4%vs.21.2%)在合并贫血患者中的比例高;而肺动脉受累(12.4%vs.26.8%)、肺动脉高压(12.9%vs 20.1%)和使用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2.8%vs 11.6%)在合并贫血患者中的比例较低。贫血程度以轻度为主(177例,91.2%)。贫血类型以正细胞性贫血(62.9%)最常见。贫血患者的体重指数、左室射血分数低于非贫血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比例在两组间差异不显着,但贫血组每日激素剂量较高。35例贫血患者接受了 口服铁剂治疗。经过4.0月(四分位数间距2.1-11.8)的随访,43.7%的患者仍处于贫血状态。仍处于贫血状态患者的比例在口服铁剂组(44.8%)和未口服铁剂组(42.0%)间差异不显着。口服铁剂组血红蛋白升高幅度大于未服铁剂组。结论(1)贫血在大动脉炎患者中常见,占36.4%。女性患者合并贫血的比例高于男性。(2)相较于非贫血患者,贫血患者处于炎症活动期的比例较高。(3)口服铁剂有助于提高血红蛋白浓度。第三部分:大动脉炎合并结核的临床特征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肺动脉和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可能是诱因之一。大动脉炎和结核具有相似的病理特征,且大动脉炎人群中结核病的比例高于一般人群。本研究旨在分析合并结核的大动脉炎患者的比例、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分析199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住院的1105例大动脉炎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根据有无结核病史将患者分为合并结核组和不合并结核组,分析两组临床表现、治疗方面的异同。对合并活动性结核的患者进行随访并分析其预后。结果1105例大动脉炎患者中,109例(9.9%)合并结核,女性为男性的3.7倍,平均发病年龄为26.7±10.0岁,中位病程为56.3月。两组间人口学特征差异不显着。与不合并结核的患者相比,合并结核的大动脉炎患者炎症活动(61.5%vs.48.4%)、一般症状(15.6%vs.8.7%)、咯血(7.3%vs.1.4%)、肺动脉高压(19.3%vs.10.7%)和肺动脉受累(31.2%vs.17.3%)的比例较高。肺结核最常见(97例,在结核患者中占89.0%),其次为淋巴结核(8例,7.3%)。53例(48.6%)结核病发生于大动脉炎之前,23例(21.1%)结核病与大动脉炎同时发生,24例(22.0%)结核病发生于大动脉炎之后。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的比例和每日激素剂量在两组间差异不显着,合并结核患者介入治疗的比例低于不合并结核患者。10例合并活动性结核的患者接受三联抗结核药物治疗,其中3例接受了泼尼松治疗。随访期间,未发现结核扩散。结论(1)我国合并结核的大动脉炎患者比例并不低,肺结核是最常见的类型。约50%患者的结核病发生于大动脉炎之前。(2)肺动脉受累、肺动脉高压、和炎症活动在合并结核患者中的比例更高。(3)抗炎治疗前应筛查结核;抗炎治疗期间对炎症和结核的密切随访是必要的。

张婧,张海力,高彤彤,王世长,彭博,黄佳钦,李靖,吕仁和[6](2020)在《吕仁和“二五八”方案及“三期九度”法辨治过敏性紫癜肾炎经验》文中研究指明过敏性紫癜肾炎是由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损害,急性期属中医学"血证"范畴,晚期可归属"关格"范畴,随病情进展可累及肾功能,出现严重的肾功能损伤,现代医学尚缺乏特效治疗手段。吕仁和教授基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结合长期临床经验总结出"二五八"方案(2个治疗目标、5项观察指标及8项治疗措施)及"三期九度"辨证方法("虚损、虚劳、虚衰"3期,每期又分为轻、中、重3度),抓住疾病不同时期主要矛盾,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辨证用药,效果显着。

宣磊[7](2017)在《董振华学术经验总结及滋阴祛湿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本情况介绍:董振华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着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为全国遴选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着名中医药专家祝谌予教授(1914一 1999)。祝谌予教授是我国着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及社会活动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首批认定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祝老早年师从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学习中医,后又东渡日本学习西医,曾任北京中医学院第一任教务长兼《金匮要略》教研组组长,1975年调至北京协和医院任中医科主任。祝谌予教授一生治学严谨,学贯中西,他素禀施今墨先生之教导,一贯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治病突出气血辨证,推崇活血化瘀,尤其擅长于消渴病、胃肠病、妇科病和风湿病的治疗,经验颇丰,在国内首创“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董振华教授随祝老侍诊多年,深得其传;再经过自身多年的临床历练,在治疗内科杂病、妇科病、肝病、风湿病等方面疗效显着。自2003年董振华教授牵头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创建了中医风湿免疫病专业组,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及人才建设工作,特别在中医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病方面颇有建树。[研究目的]董振华教授行医近40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着,对他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继承人要在继承和发掘老师经验基础上,将理论升华并创新实践,提高继承人自身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辨治水平;学习老师在风湿免疫疾病、内科杂病、妇科疾病等方面的诊疗经验;重点学习和体会老师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的临床诊疗思路、经验以及用药特点,为解决临床难治病证及复杂病证提出新的思路和证据。[研究方法]采用日常亲身跟师出诊抄方、撰写跟师笔记、月记,聆听授课、总结典型病案体会、研读中医经典、撰写心得体会、查阅文献、收集病例、建立数据库将患者资料进行存档管理的方法,继承、研究、梳理和总结老师诊治风湿病和其他常见病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发扬创新,完成临床立题和研究,在继承董振华教授治疗风湿病过程中,发掘老师临床诊治中医复杂难治证型的经验;以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夹湿燥毒这一复杂证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滋阴祛湿为主兼顾解毒为治法,选用中药合方甘露饮合柴芩升降散加味方治疗本病,完成临床研究,对结果进行总结并分析临床疗效,力求为解决临床棘手问题提供新思路。临床研究按1:1随机分组方法,将纳入的pSS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分别给予中药汤剂甘露饮合柴芩升降散加味方、硫酸羟氯喹片(纷乐)口服,疗程分为3个月、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疾病活动指数ESSDA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以及具体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资料加以分析,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总结董振华教授治疗本病的学术经验特色。继承人总结本病的证型特点并升华老师临床思路及用药经验,做到加深体会和给予创新发挥。[研究结果](一)第一部分介绍董振华老师学术思想的形成渊源及对古今各家学说的研究。其中包括了老师的成才道路、师承渊源等,总结了古今各家学者的学术思想及师承学习对老师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特别是对风湿病研究方向确立的影响。(二)第二部分全面整理和总结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包括三部分:1.学术思想:“气血相依、气在血先”、“脾肾为正虚之本、重视调补二本”、“痹虚痹繁、正虚合邪。其中详细总结了老师对气血辨证的重要性、气血的密切关系,如气血不足、气血不畅、气血寒热异同;肾之先天及脾之后天为正虚之根本、补虚宜调补先后二本;痹证本虚、痹证多繁杂、治疗需扶正除痹。2.临床经验:老师临床掌握精准的辨证思路,病证结合、合方对药、专方专用、扶正固本等经验,其中分别总结了老师辨证辨病的双重模式、中西并重、善抓主证、巧用合方、妙用对药等方法;列举了治疗常见内科杂病、妇科病、风湿免疫病等的临床经验以及合方对药的应用心得。3.老师治疗风湿病临床经验的专述(1)风湿病诊治思路特色的概况:介绍老师精专把握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切入点,发挥中医优势特色的思路;主张在风湿病西医疗效不确定或不满意、或疾病处于早期、患者存在焦虑心理、多脏器损害或大剂量激素冲击后等时候,配合中药治疗。介绍老师应用中医药治疗风湿病以“增效减毒”、减缓病情的经验,擅长分期论治,依据激素等不同用量应用滋阴清热解毒、补肾填精固本等治法针对患者严重痤疮、卵巢功能低下等。(2)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总结:包括老师对本病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主要治疗经验。临床经验包括以下两大部分:①对pSS非系统受累的对症治疗:包括缓解口眼干燥、腮腺肿大、关节疼痛、皮肤粘膜病变、焦虑抑郁的治疗。②对本病多系统受累的综合治疗:包括针对pSS合并肺间质病变、肾小管酸中毒、免疫性肝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几方面的治疗;介绍经验同时列举了部分经老师诊治的典型病案,用实例证实疗效。另外,补充了老师对pSS辨病治疗的经验。最后继承人对经验作以升华和发扬,叙述了自身跟师学习过程中对pSS阴虚夹湿证的深入理解和临床治疗体会。4.临床研究结果:(1)综合疗效分析:中药甘露饮合柴芩升降散加味方治疗组疗程3个月总有效率为51.1%,疗程6个月总有效率为75.6%;西药纷乐对照组疗程3个月总有效率为35.6%,疗程6个月总有效率为82.2%;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疗程两组ESSDAI和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比较:组内比较,两组ESSDAI评分随时间延长在3个月、6个月均逐渐下降,存在显着变化(P<0.05);两组中医症状积分也逐渐下降,并随时间延长存在显着变化(P<0.05)。组间比较,疗程3个月,ESSDAI评分下降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比对照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6个月,ESSDAI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下降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西医病情和临床症状的改善:疗程3个月及6个月,组内比较,两组ESSDAI评分均比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3个月和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淋巴结肿大、腮腺肿痛、高IgG的评分比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症状积分和具体症状的改善:疗程3个月及6个月,治疗组组内比较,中医症状积分下降均显着下降,和治疗前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疗程3个月,患者口咽干燥、两目干涩、皮肤干燥、口眼粘腻和腮腺肿痛、关节疼痛、舌干燥裂、舌苔厚腻的中医症状积分比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延续到6个月,上述症状的积分进一步下降,并降低五心烦热的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3个月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比对照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疗程3个月治疗组患者口眼粘腻、舌苔厚腻症状积分下降比对照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6个月,治疗组患者皮肤干裂和舌苔厚腻症状积分下降比对照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室血清炎症指标的改善:疗程3个月,治疗组组内比较,IgG水平显着下降(P<0.05);疗程6个月,血沉和IgG均显着下降(P<0.05),和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董振华教授师从名家,精研经典,扎根临床,坚持中西医结合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治疗内科杂病、妇科疾病、风湿免疫疾病等具有丰富的经验,疗效显着,值得继承人学习和发扬。2.董振华教授治疗风湿免疫病独具特色,把握了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切入点,发挥中医临床“增效减毒”的优势。特别是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诊疗独具特色,他对pSS的治疗层次分明、用药精准,对本病临床复杂难治证型疗效显着。3.继承人在发掘总结老师经验基础上,首次以pSS阴虚夹湿兼有燥毒证这一复杂难治证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中药合方“甘露饮合柴芩升降散加味方”治疗,显着改善患者病情,明显减轻淋巴结肿大、腮腺肿痛、高IgG的病情和症状,作用持续,总有效率和西药硫酸羟氯喹(纷乐)具有等效性。本方可减轻pSS 口咽干燥、两目干涩、皮肤干燥、口眼粘腻、腮腺肿痛、关节疼痛、五心烦热、舌干燥裂和舌苔厚腻的中医症状,作用持续,疗程达半年时效果最佳,药性安全;改善pSS中医口眼粘腻、舌苔厚腻、皮肤干裂症状方面,起效快,优于西药纷乐。4.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对提高继承人学术水平意义重大。继承人创新实践,应用中药合方首次对pSS阴虚夹湿燥毒证型患者完成临床疗效分析,为中医治疗复杂难治病证提供了临床证据。

董振华[8](2014)在《风湿病多系统损害的中医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湿病中的弥散性结缔组织病(CTD)主要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系统性硬化症(SSc)、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常累及全身各个组织器官,造成多系统损害,根据本院资料统计[1],至少50%的SLE患者有1个以上的内脏器官损害,至少40%pSS患者有1个器官损害,而25%有

李海端[9](2014)在《狼疮性肾炎合并狼疮性肺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并探讨狼疮性肺部损害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狼疮性肾炎,肾脏损害表现为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同时合并狼疮性肺炎,首诊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相关知识复习。设计:病例报告病例:患者于入院前3年出现全身紫癜伴浮肿,曾先后多次就诊,行相关检查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肾炎综合征”,并给予激素规律治疗,但入院前1月再次出现全身皮肤紫癜、水肿并伴心悸、腹痛及乏力。干预:入院后行自身免疫疾病排查,自身抗体提示抗Sm抗体及nRNP抗体阳性,结合患者其他系统表现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据患者SLEDAI评分制定甲强龙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方案;针对血液系统损害,积极补充血小板,补充造血原料并刺激造血以纠正贫血,纠正凝血功能紊乱,行骨髓穿刺术;针对患者全身水肿,给予间断利尿消肿,后期介入连续血液净化治疗。于上述症状缓解后即行肾活检穿刺术,余辅以降压、调脂及营养支持综合治疗。结果:患者院内肾穿刺活检病理回报证实为狼疮性肾炎(III(A/C)+V),存在肾功能减退,给予抑制免疫及营养支持综合治疗,但患者于病程中反复出现间断发热,反复多次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提示合并狼疮性肺炎细菌性感染不排,经给予提高氧浓度,加强抗生素等治疗后,血氧饱和度仍进行性降低,进展为I型呼吸衰竭,经相关科室会诊后认为存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危险因素,病情危重,家属经商议后自动出院。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多发于生育期女性,临床可出现多系统损害,皮肤、关节、血液系统及肺、肾脏、脑等均可受累,但当生育期年龄女性患者表现为血液系统损害及肾脏损害,首要应行自身抗体筛查,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避免漏诊、误诊。组织学检查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约100%存在肾脏病理改变,狼疮性肾炎病理及临床表现多样,针对狼疮性肾炎肾脏损害的治疗应依据肾脏病理类型制定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当患者合并血小板减低及贫血时,在积极纠正的同时应注意与其他相关疾病鉴别;当患者出现难治性水肿,常规治疗疗效不佳时可适时介入血液净化治疗以及时行肾穿刺活检术,避免延误治疗时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现肺部损害时诊断有一定困难,应注意与细菌性肺部感染相鉴别。

胡东鹏[10](2012)在《薛伯寿教授学术思想及小柴胡汤相关传承研究》文中提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古代先贤智者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现代中医人,有责任也必须学习、掌握它,并做好传承工作,使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作为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名老中医传承项目的继承人,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名老中医薛伯寿教授,努力“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以期学习继承薛师的临床经验,通过再读经典,反复临床锤炼,进一步提高自己对中医的认识,从而做好中医药的继承、传播、发扬工作。本研究本着全面继承、重点突出、科学论证的原则,采用临诊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实践应用法等,分别对薛伯寿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诊病应用小柴胡汤的合方、加减用药与治疗疾病等方面的规律及临床验案9则进行了研宄整理工作,同时在薛师的指导启发下,对有关中医理论做了进一步研究工作,借鉴薛师经验,应用小柴胡汤合方酸枣仁汤、黄精丹采用前瞻、对照的研究方法对57例(治疗组27例,对照组30例)糖尿病抑郁状态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并总结部分本人应用薛师经验的临床验案个案5例。结果表明:首先,薛师学术思想及思辨特点为:1、善用和法,和法亦有兼他法之需;2、内伤七情肝先损,内伤五脏脾为先;3、痹证的外邪合侵,深入于里,内外重病;4、形寒于外,寒饮于内,重寒伤肺;5、升降出入,治病之本;6、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7、大气一转,其“邪”乃散;8、治病求本;9、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等;其次,通过应用频数法对薛师临床首诊应用小柴胡汤相关合方、加减药物及疾病证候分析,显示薛师临床应用小柴胡汤及合方、加减药物规律:1、在本次小柴胡汤相关临床研究中显示:应用小柴胡汤患者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其比例为:1.45:1;患者年龄集中在20岁到60岁之间共427例,占所有708例患者的60.3%;平均主诉时间近2年;2、本次研究中共治疗中医疾病79种,统计主诉症状103种,牵涉西医诊断多达233种,因此,小柴胡汤不为外感少阳病专设,相关合方加减变化后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临床疾病;3、从小柴胡汤相关合方加减总症状表前20个症状及中医治疗疾病排序前9种疾病分症状表前20个症状中均可显示小柴胡汤证五大证,说明各种疾病中均有小柴胡汤证表现,“有是证,用是方”原则,为小柴胡汤变方的理论根据,亦说明薛师临床应用小柴胡汤认证准确,严格遵守小柴胡汤的适应证候;4、本研究小柴胡汤涉及合方118种,基本合用方涉及各类方剂,具体体现薛师善用和法,而和法亦需兼用其他七法,小柴胡汤作为和法祖方,可以和汗、下、和、温、清、消、补各类方剂合方加减形成复方治疗疾病。对复杂疾病症候群的处理上除对小柴胡汤方证辨证拿捏准确到位外,对合用各方的方证的症状群亦了如指掌,当患者临床症候群表现出多组方证表现时,薛师采用方证辨证方法,灵活采取小柴胡汤合方加减治疗,即“有是证,用是方”,“方证对应”,依靠多年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底及临床反复实践的经验,抓主证,定方证,结合时方及各代名方灵活合方加减。薛师在临床中诊治疑难病时往往考虑数方并用,通过2方或3方相合形成复方是提高临床疗效,治疗复杂疾病的关键因素;5、小柴胡汤相关合方后加减药物达185种,涉及除涌吐药合拔毒化腐药外所有现在中药学门类,体现薛师加减药物采用“有是症,用是药”,对症用药,对病用药,专药专用,密切配合主方,临床灵活加减使用。如:失眠加茯苓、炒枣仁;失眠大便干者加用柏子仁;严重失眠者加用龟板;胆囊炎、胆石症胁部不适者者加用郁金、鸡内金、茵陈、金钱草;肝功转氨酶升高者加用茵陈、栀子、丹参、五味子;癫痫病者加用郁金、白矾;妇科疾病加用当归、川芎、白芍、益母草;宫血淋漓偏寒者加炮姜;不孕不育者加菟丝子、覆盆子、枸杞子、五味子、沙苑子、茺蔚子等以子求子;去除湿邪常用杏仁、厚朴、茯苓;消食积症瘕常用三棱、莪术、白术、木瓜、鸡内金;肝脾肿大常用鳖甲、穿山甲、牡蛎、白芍、甘草;风寒咳喘痰多加用干姜、细辛、五味子;清湿中之热用连翘;腹痛用川楝子、元胡,可加用肉桂加强止痛之力;用石膏加用天花粉增加药力;颈椎病项背不舒者加用葛根、白芍、威灵仙;高血压病头晕不适者加用天麻、葛根、牛膝、杜仲、桑寄生、石决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加用连翘、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总之,在传统辨证,如阴阳、八纲、气血、三焦、脏腑、经络、卫气营血、六经等辨证的基础上,充分掌握方证的主证,在临床诊病过程中抓主证,抓住主要证候群,应用方证辨证法灵活合方“有是证,用是方”;加减药物,“有是症,用是药”,对症用药,对病用药,专药专用;善用和法,亦兼用其他七法,圆机活法治疗疾病;2方、3方相合形成复方增加临床疗效,从而治疗疑难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第三,对薛师临床治疗发热、积聚、瘰疬、痛经、疳积、痫证、失眠18则验案加以整理分析展示薛师学术思想和思辨特点的具体应用;第四,通过再次精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金元四大家的相关着作,《蒲辅周医疗经验》、《蒲辅周医案》、《继承心悟》等中医经典及先贤恩师等着作,并在薛师的谆谆教诲启发指点下,分别对1、阳气衰于中,经脉满而络脉衰;2、《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中有关六经的生理病理的论述;3、《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六经的生理病理的论述学习体会;4、《伤寒论》六经实质研究;5、《温病条辨》温病初起用桂枝汤;6、“柴胡证”;7、外感热病必须融会贯通“伤寒”“温病”和“瘟疫”学说;8、“推陈致新”;9、风药亦为活血药等做了理论探讨和思想继承工作;第五,由于当今世界,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糖尿病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正日益增重。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亿人患糖尿病。中国近3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总热量摄入增加而运动的减少)、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增加及中国人的易感性等原因,导致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7-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我国可能己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60]相当于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高血糖状态者。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状态作为患者心理评估及治疗的重要方面正越来越受到关注。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显着高于非糖尿病人群。我国江苏数家医院糖尿病患者门诊问卷调查患病率达50%,其中有4%左右是需要治疗的抑郁症。伴有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血糖不易得到满意控制、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可能高于普通糖尿病患者。有证据表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抗抑郁治疗可以改善糖尿病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态,但某些抗抑郁药可能对血糖控制不利。通过总结薛师经验,应用小柴胡汤、酸枣仁汤合黄精丹,疏郁安神,益气养阴对57例(治疗组27例,对照组30例)肝胃不和、心阴亏损证糖尿病抑郁状态住院患者进行前瞻、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小柴胡汤、酸枣仁汤合黄精丹加减治疗糖尿病抑郁状态患者具有:1、明显改善肝胃不和,心阴亏损证候糖尿病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对情绪抑郁、心悸心烦、胸脘痞满、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头晕健忘、大便秘结具有显着缓解作用;同时在情绪抑郁、心悸心烦、胸脘痞满、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2、在缓解肝胃不和,心阴亏损证候,降低肝胃不和,心阴亏损证候总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症状改善情况疗效分析表明:小柴胡汤、酸枣仁汤合黄精丹加减治疗糖尿病抑郁状态患者虽然四级疗效评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66),但考虑本临床试验样本较小,以二级(有效、无效)疗效分级评定后,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44);4、对于主要疗效评定指标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治疗效果可以看出:治疗组不但可以疗后明显降低SDS标准分,HAMD总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而且对于SDS标准分,HAMD总分疗前疗后下降幅度亦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6、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对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四项的影响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7、安全性评价方面,治疗组在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肾功能(肌酐)方面疗后与疗前比较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在尿素氮方面治疗组疗后为5.49±2.57mmol/l,较治疗前6.05±3.54mmol/l有所下降,统计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30);总之,本临床试验显示小柴胡汤、酸枣仁汤合黄精丹加减治疗糖尿病抑郁状态患者是安全的,同时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第六,将跟师3年来体会应用薛师经验自己的临床验案5例(少阴三急下证的临床应用、以汗法治汗症、风药取汗疗发热、风药亦活血的临床应用及流感治验二则)加以整理和分析,以期较为全面展示自己继承学习应用薛师学术思想工作成果。

二、间断发热、关节痛、水肿、尿异常1月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间断发热、关节痛、水肿、尿异常1月余(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日光性皮炎文献病例回顾分析(附10例病例资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病例资料
        2.1.1 文献检索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4 文献筛选
        2.1.5 数据提取
        2.1.6 数据分析
    2.2 质量控制
    2.3 10例病例资料
第三章 文献病例回顾分析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发病因素
        3.2.1 职业与户外史
        3.2.2 诱发植物
        3.2.3 发病地域分布
        3.2.4 发病月份和季节
    3.3 临床特点
        3.3.1 皮损部位及特点
        3.3.2 自觉症状及系统症状
    3.4 误诊情况
    3.5 治疗及预后
    3.6 植物不同接触方式患者病史资料比较
第四章 10例病例分析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临床特点
    4.3 实验室检查
    4.4 小结和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性别与年龄
    5.2 诱发因素
    5.3 临床特点
    5.4 误诊情况
    5.5 治疗及预后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植物日光性皮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植物日光性皮炎典型皮损图片
附录二 常见诱发植物图片
附录三 植物日光性皮炎患者信息录入表(中文文献)
附表四 植物日光性皮炎患者信息录入表(英文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方证相应
    二、方-病-人诊疗模式
第一章 葛根芩连汤方论及研究现状
    1 历代方论
        1.1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
        1.2 利遂不止
        1.3 脉促
        1.4 表未解
        1.4.1 具体病位
        1.4.2 病邪性质
        1.4.3 对分歧的思考
        1.5 喘而汗出
        1.6 小结
    2 药论与方解
        2.1 葛根
        2.2 黄芩
        2.3 黄连
        2.4 甘草
        2.5 方解
    3 现代研究
        3.1 药理学研究
        3.2 现代临床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黄煌经验之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纳入
        1.2 工具软件
        1.3 数据整理
        1.4 统计及数据挖掘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适用体质研究
        2.2 适用症状研究
        2.3 适用疾病研究
        2.4 主体适用人群病症研究
        2.5 用方规律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讨论
    1 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
        1.1 体质特征
        1.1.1 主体适用人群的确定
        1.1.2 体貌特征
        1.1.3 精神心理状况
        1.1.4 生活方式
        1.2 适用症状
        1.3 药证相关
        1.3.1 葛根证
        1.3.2 黄连证、黄芩证
        1.3.3 甘草在葛根芩连汤中的作用
        1.4 葛根芩连汤与肠道菌群
        1.4.1 葛根芩连汤适用疾病
        1.4.2 肠道菌群与葛根芩连汤适用疾病的相关性
        1.4.3 肠道菌群与代谢综合征
        1.4.4 肠道菌群与葛根芩连汤证发病趋向
        1.4.5 肠道菌群与葛根芩连汤作用机制
        1.5 小结
    2 黄煌经验探讨
        2.1 GGQLT综合征
        2.2 Ⅱ型糖尿病
        2.2.1 用方经验
        2.2.2 葛根的剂量
        2.2.3 大黄、肉桂
        2.2.4 葛根的煎煮法
        2.2.5 药物炮制与丸剂的使用
        2.3 方证鉴别
        2.3.1 病症相类
        2.3.2 方组相类
        2.3.3 患者身形相类
        2.4 使用注意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研究结论
    1 葛根芩连汤方证
        1.1 适用人群
        1.2 适用病症
        1.3 方证提要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数据标准化-加味药物名称及品种
附录二: 数据标准化-体征
附录三: 数据标准化-症状
附录四: 数据标准化-现代病名
附录五: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
附录六: 葛根芩连汤方人体貌特征图谱
附录七: 黄煌教授验案举隅
致谢
作者简介

(3)从仲景辨治“不能食”探讨李家庚教授“和胃气”学术思想与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不能食类疾病的理论研究
    1 不能食类疾病的范畴
    2 仲景对不能食类疾病的辨治
        2.1 《伤寒论》中不能食类疾病的辨治
        2.2 《金匮要略》对不能食类疾病的辨治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李家庚教授辨治不能食经验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与筛选
        1.2 病案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疗效评价标准
        1.4 标准化
        1.5 拟录入的指标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库的建立与信息录入
        2.2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病案资料基本信息
        3.2 李家庚教授辨治不能食临证经验数据挖掘结果
    4 结论
        4.1 中医诊疗原则贯穿始终
        4.2 李家庚教授对不能食理法方药的认识
        4.3 李家庚教授辨治不能食临证经验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药物分子机制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的来源
        1.2 处方的选取
    2 研究方法
        2.1 成分与靶点收集
        2.2 通路与疾病富集
        2.3 中药-靶点-疾病网络构建
    3 研究结果
        3.1 活性成分与靶点收集
        3.2 预测通路富集结果
        3.3 预测疾病富集结果
        3.4 中药-靶点-疾病网络构建
    4 结论
第四部分 讨论
    1 李家庚教授“和胃气”学术思想
        1.1 重视脾胃,调畅气血
        1.2 四诊合参,整体观念
        1.3 师承百家,法贵活用
        1.4 轻灵平稳,衷中参西
        1.5 情志疏导,药食结合
    2 李教授“和胃气”学术思想对仲景脾胃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1 基于理法方药
        2.2 基于网络药理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数据分析资料附图
致谢

(4)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研究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基因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一) 受试人群及标本
        (二) 临床资料收集
        (三)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四) 主要实验试剂
        二、方法
        (一) DNA提取
        (二)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Sanger测序
        (三) RNA提取、逆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结果
        一、总体情况
        二、Ⅰ型干扰素病
        (一) ADA2缺陷(ADA2 deficiency,DADA2)
        (二) 其他Ⅰ型干扰素病
        三、炎症小体病
        (一) 家族性地中海热(familial Mediterranean fever,FMF)
        (二) 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NLR)相关的炎症小体病
        (三) 其他炎症小体病
        四、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综合征
        (一)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的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NF receptor-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TRAPS)
        (二) Blau综合征
        (三) A20单倍剂量不足(A20 haploinsufficiency,HA20)
        五、新发现的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
    讨论
第二部分 曲尼司特治疗cryopyrin蛋白相关周期性综合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患者入组及排除标准
        二、主要研究终点
        三、次要研究终点
        四、终点指标的定义
        五、统计方法及样本量
        六、研究流程
    结果
        一、入组的CAPS患儿临床资料
        二、曲尼司特治疗效果评估及不良反应
    讨论
第三部分 多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之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初探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一) 实验标本和受试人群
        (二) 临床资料收集
        (三)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四) 主要实验试剂
        二、方法
        (一) 标本采集及处理
        (二) 基因组学测序及分析
        (四) 血浆sTREM1检测
        (五) 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REM1检测
        (六) ELISA法测定IL-18和IL-18BP
        (七) ELISA测定IL-1β
        (八) 统计分析
    结果
        一、sJIA患儿不存在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编码基因的致病性突变
        二、sJIA患儿的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编码基因的变异与健康人群有差异
        三、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显着升高
        四、sJI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TREM1表达增加
        五、sTREM1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六、sJIA患儿的sTREM1相对量高于健康对照
    讨论
结论
文献综述 髓细胞触发受体1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1 自身炎症性疾病CRF表
附录2 Sanger测序引物列表
附录3 曲尼司特治疗CAPS患儿知情同意书
附录4 sJIA患儿的CRF表
附录5 英文缩略语表
致谢
个人简历

(5)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大动脉炎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临床特征、预后和随访研究
    1.1 前言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动脉炎合并贫血的临床特征研究
    2.1 前言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动脉炎合并结核的临床特征研究
    3.1 前言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3.6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大动脉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个人简历
致谢

(6)吕仁和“二五八”方案及“三期九度”法辨治过敏性紫癜肾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二五八”方案
    2.1 “二”,即2个治疗目标
    2.2 “五”,即5项观察指标
    2.3 “八”,即8项治疗措施
        2.3.1 4项基础治疗措施:
        2.3.2 4项选择措施:
3 “三期九度”辨治方法
    3.1 虚损期(早期)
        3.1.1 轻度:
        3.1.2 中度:
        3.1.3 重度:
    3.2 虚劳期(中期)
        3.2.1 轻度:证属风湿热毒合邪。
        3.2.2 中度:证属脾虚湿蕴。
        3.2.3 重度:证属气滞血瘀。
    3.3 虚衰期(晚期)
        3.3.1 轻度:证属气阴两虚,瘀毒内留。
        3.3.2 中度:证属阳气亏虚,瘀毒内留。
        3.3.3 重度:证属气血阴阳俱虚,瘀毒内留。
4 注重生活调摄
5 病案举例

(7)董振华学术经验总结及滋阴祛湿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董振华教授的学术渊源及各家学说研究
    一 成才背景和学术渊源
        1 励志中医,勤奋好学
        2 熟谙经典,不拘一格
        3 师从名家,广求贤思
        4 中西合璧,独有建树
    二 各家学说研究(综述一)
        1 中医古籍及各家着作对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
        2 师承关系对风湿病研究方向形成的影响
第二部分 董振华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一 董振华教授学术思想经验概述
        (一) 学术思想
        1 气血相依、气在血先
        2 脾肾为正虚之本、重视调补二本
        3 痹“虚”痹“繁”、正虚合邪
        (二) 临床经验
        1 辨识精准,病证结合
        1.1 双重模式,证无局限
        1.2 中西并重,扬长抑短
        1.3 善抓主证,主次兼顾
        1.4 分期辨识,不泥一证
        2 合方对药,专方专用
        2.1 活用经方,法不失宗
        2.2 合方相助,功效灵妙
        2.2.1 古今合用,应对复杂顽证
        2.2.2 巧用合方,治疗多科杂病
        2.2.2.1 合方治疗内科杂病
        2.2.2.2 合方治疗妇科病
        2.3 对药相伍,相宜得彰
        3 培补脾肾,扶正固本
    二 董振华教授治疗常见风湿病特色专述
        (一) 风湿病诊治思路特色概况
        1 精专注入,尽显优势,把握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切入点
        2 “减毒增效”、缓解病情
        (二) 董振华教授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经验总结
        1 对“燥痹”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2 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专述
        2.1 非系统受累的治疗经验
        2.1.1 滋阴润燥为主、区分虚实病邪,缓解口眼干燥
        2.1.2 行气在先,解毒润燥散结,减轻腺体肿痛
        2.1.3 祛湿补虚、顾护中焦,治疗多关节疼痛
        2.1.4 润燥祛风、养血凉血治疗皮肤粘膜损害
        2.1.5 重视“情志致痹、郁而燥甚”,缓解pSS焦虑抑郁
        2.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系统损害的诊疗经验
        2.2.1 治疗pSS肺脏损害的经验
        2.2.2 治疗pSS肾脏损害的经验
        2.2.3 治疗pSS肝脏损害的经验
        2.2.4 治疗pSS血液系统损害的经验
        2.2.5 治疗pSS神经系统损害的经验
        2.3 无证可辨,辨病论治pSS
        3 继承与发扬
        3.1 提高对pSS阴虚夹湿证的认识
        3.2 心得与发扬
        3.2.1 一脉相承、研习痹证
        3.2.2 配伍新探、发扬师宗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董振华教授滋阴祛湿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前言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概况(综述二)
        1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概况
        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分型
        3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
        4 “燥痹”诊疗的名医经验
        5 小结
        参考文献
    滋阴祛湿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脱落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疗效评定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用药方案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学方法
        3.5 质量控制
        4 研究结果
        4.1 纳入资料及基线比较
        4.2 剔除病例
        4.3 综合疗效分析及病情改善评价
        4.4 实验室指标的改善
        4.5 安全性评价
        5 讨论
        6 创新点与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第一作者)
附表1-4
附件

(8)风湿病多系统损害的中医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肺脏损害
    1.1 痰热阻肺
    1.2 气阴两虚
    1.3 治验举例
2 肾脏损害
    2.1 阴虚火旺
    2.2 脾肾气虚
    2.3 肾气不足
    2.4 治验举例
    2.5 治验举例
3 肝脏损害
    3.1 肝郁脾虚
    3.2 脾胃气虚
    3.3 湿热瘀血
    3.4 肝肾阴虚
    3.5 治验举例
4 血液系统损害
    4.1 气血两虚
    4.2 血热妄行
    4.3 治验举例
5 神经系统损害
    5.1 风邪入络
    5.2 气虚血瘀
    5.3 湿痰阻络
    5.4 治验举例

(9)狼疮性肾炎合并狼疮性肺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报告
    1. 一般资料
    2. 主诉
    3. 现病史
    4. 既往史
    5. 个人史
    6. 婚姻史
    7. 家族史
    8. 体格检查
    9. 辅助检查
    10. 初步诊断
    11. 诊疗经过及实验室检查
    12. 出院诊断
病例分析
经验总结
临床讨论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诊断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及肾脏病理
    三、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表现
    四、狼疮性肾炎的免疫抑制及其他治疗
    五、狼疮性肺部损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附录1 实验室各指标参考值
    附录2 缩略词表

(10)薛伯寿教授学术思想及小柴胡汤相关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中医传承的重要意义
    1.2 薛伯寿教授的简要介绍
    1.3 跟师学习的任务和方法
        1.3.1 学习的目的与任务
        1.3.2 学习的基础与方法
        1.3.2.1 临诊学习法
        1.3.2.2 案例分析法
        1.3.2.3 文献分析法
        1.3.2.4 数理统计分析法
        1.3.2.5 实践应用法
第二章 薛伯寿教授的学术思想和小柴胡汤相关的临床研究
    2.1 学术思想和思辨特点
        2.1.1 善用和法,和法亦有兼他法之需
        2.1.2 内伤七情肝先损,内伤五脏脾为先
        2.1.3 痹症的外邪合侵,深入于里,内外重病
        2.1.4 形寒于外,寒饮于内,重寒伤肺
        2.1.5 升降出入,治病之本
        2.1.6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
        2.1.7 大气一转,其“邪”乃散
        2.1.8 治病求本
        2.1.9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2.2
        2.2.1 小柴胡汤相关合方、加减药物的文献综述
        2.2.1.1 小柴胡汤相关合方、加减药物的认识
        2.2.1.2 小柴胡汤的现代扩展应用
        2.2.2 小柴胡汤相关合方、加减药物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2.3 薛伯寿教授临床验案赏析
        2.3.1、小柴胡汤变方八法疗发热
        2.3.2、积聚验案一则
        2.3.3、瘰疬验案一则
        2.3.4、痛经验案一则
        2.3.5、疳积验案一则
        2.3.6、痫症验案一则
        2.3.7、内伤发热验案一则
        2.3.8、外感发热验案一则
        2.3.9、失眠验案三则
第三章 理论继承和在临床中的应用
    3.1 思想继承与理论探讨
        3.1.1、阳气衰于中,经脉满而络脉衰
        3.1.2、《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中有关六经的生理病理的论述体会
        3.1.3、《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六经的生理病理的论述学习体会
        3.1.4、《伤寒论》六经实质研究之我见
        3.1.5、《温病条辨》温病初起用桂枝汤之我见
        3.1.6、“柴胡证”之我见
        3.1.7 外感热病必须融会贯通“伤寒”、“温病”和“温疫”学说
        3.1.8、“推陈致新”之我见
        3.1.9、风药亦为活血药谈
    3.2 小柴胡汤变方治疗糖尿病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研究
    3.3 学习薛师经验治疗其他疾病的典型验案
        3.3.1 验案一:《伤寒论》少阴三急下证应用体会
        3.3.2 验案二:以汗法治汗症体会
        3.3.3 验案三:风药取汗出疗发热
        3.3.4 验案四:风药亦活血临床应用体会
        3.3.5 验案五:流感临床治验二则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间断发热、关节痛、水肿、尿异常1月余(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日光性皮炎文献病例回顾分析(附10例病例资料)[D]. 刘鑫. 兰州大学, 2020(04)
  • [2]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D]. 李佳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从仲景辨治“不能食”探讨李家庚教授“和胃气”学术思想与用药规律研究[D]. 王建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4]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研究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D]. 钟林庆.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5]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D]. 张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吕仁和“二五八”方案及“三期九度”法辨治过敏性紫癜肾炎经验[J]. 张婧,张海力,高彤彤,王世长,彭博,黄佳钦,李靖,吕仁和. 北京中医药, 2020(01)
  • [7]董振华学术经验总结及滋阴祛湿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宣磊.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8]风湿病多系统损害的中医治疗[J]. 董振华.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4(11)
  • [9]狼疮性肾炎合并狼疮性肺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 李海端. 兰州大学, 2014(11)
  • [10]薛伯寿教授学术思想及小柴胡汤相关传承研究[D]. 胡东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6)

标签:;  ;  ;  ;  ;  

间歇性发热、关节痛、水肿、尿异常1个月以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