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脏腑相关性的定位定性定量研究

经络与脏腑相关性的定位定性定量研究

一、经络脏腑相关联系的定位、定性与定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席崇程[1](2021)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及其对《黄帝内经》继承发扬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基本框架和临床应用等相关内容;探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对《黄帝内经》的继承与发扬以及其肾命学说对现代中医临床的指导作用;以知识图谱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古籍进行研究,望能为现代文献研究提供一条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将知识图谱与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对于孙一奎、赵献可和张介宾三人的研究,构建其肾命学说知识图谱。对于知识图谱的分析,以节点度、BC度量和人工判定确定肾命学说核心组成,并在可视化展示的基础上,引入扎根理论和数据挖掘的方式。最后从哲学、医学两方面出发探讨三者肾命学说,以及其肾命学说对《黄帝内经》的继承与发扬。对名老中医治疗腰痛的医案以数据挖掘和扎根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腰痛的辨治特色,探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在现代中医临床的应用。各个板块所涉及的主要数据挖掘算法详细如下。孙一奎:改进后关联规则、K-Means聚类、PCA降维赵献可:改进后关联规则、XGBoost张介宾:神经网络、贝叶斯信念网络名老中医:改进后关联规则结果1孙一奎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包括元气、命门、原气、三焦、真气、动气、肾。原气与动气同类,是人体之命门,位于两肾之间,其气与肾相通;原气与谷气共同构成元气,并以三焦为通道,发挥对后天的管控。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孙一奎临床辨证多从元气入手,认为劳逸过度、疾病损耗、脾胃不足、人欲过度、滥用苦寒和邪气侵袭是导致元气不足的主要病因病机,从营卫不足、脏腑失养、经络异常、躯体异常、神志异常和三焦异常六方面论述元气不足导致的病症。治疗方面,除了戒除奢欲和日常调养保养元气,孙一奎还通过方药以复元气之不足。关于孙一奎的处方用药经验,本研究一共纳入孙一奎补元气方剂108个,最常用剂型为汤剂;孙一奎补元气常用药物19味,常用药对18个,以温热药物和甘味药物为主。药物剂量方面,人参、茯苓、白术、黄芪、当归等核心药物用量之差较大,但是总体用量偏小。2赵献可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包括命门、命门之水、命门之火、真阴、真水、元精、三焦、相火、真火、真阳、元气、肾阴、肾阳、肾。命门位于两肾之间,其性属火,为真君太极。命门以三焦为通道,主宰后天脏腑。命门水火作为先天之水火,位于两肾之中,二者互根互用,互相制约。相火与真阴为命门水火下一级的先天水火,相火为命门之火寄运于三焦的产物,并由命门之火主管;真阴为命门之水所化生,并由命门之水主管。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赵献可认为导致命门水火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贪奢之欲望,分而论述命门水火不足的表现与治法。关于命门火衰的表现,赵献可从元气不足、命门之火不归元、水液不化、冲任异常、脾胃阳虚、神光化生不足和真水偏盛七方面进行论述,治之以八味丸进行加减;关于命门水亏的表现,赵献可从冲任异常、后天失养、肾阴不足和相火离位四方面进行论述,治之以六味丸进行加减。关于赵献可的处方用药经验,本研究一共纳入相关方剂77个,赵献可补命门的主要治法体现在对六味丸和八味丸的加减应用。附子、熟地、芍药、肉桂、陈皮、人参对于赵献可补命门水火方剂贡献较大。3张介宾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包括命门、元气、元精、元阳、命门之水、真阴、真气、命门之火、元阴、肾、真水、真阳、真精。命门之水火蕴藏于命门之中,属于先天精气的范畴。命门在人体为子户,兼备水火二性,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向上抽象出形而上的真阴,向下形成命门水火。真阴藏于命门,决定命门功能的发挥,嗜欲过度、气血失调、邪气侵扰和不合理治法可以导致真阴异常;命门在两肾之间,其气与肾相通,因此既可通过调节命门水火调补肾阴肾阳,又可补益肾阴肾阳恢复命门水火。张介宾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以真阴与命门水火为中心,而真阴的相关内容可以归入命门水火。张介宾认为嗜欲过度、外邪侵袭、不合理的治疗方法和肾阴不足会影响命门之水,先天不足、外感邪气、命门水盛、后天失养可以影响命门之火。治之之法,张介宾不仅通过戒除奢欲、艾灸等治法恢复命门水火,还自创新方,培补真阴命门。关于张介宾的处方用药经验,本研究一共纳入补命门之水方剂95个,补命门之火方剂152个,补益真阴方剂29个;张介宾补命门常用药物24个,形成补命门之水马尔科夫毯21条,补命门之火马尔科夫毯22条。张介宾补命门之水以平性药和甘味药为主,补命门之火以温热药和辛温药为主。4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腰痛方剂一共纳入284份,涉及7位名老中医的腰痛诊治病例,治疗18个西医疾病,共涉及常用药物39味,以温性药和甘味药为主。常用药对49个,以扎根理论的方式进行编码形成亚类别5个,类别2个。结论1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对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相关内容进行结构化整理,并对知识图谱包含的专业知识进行推理,可以获取与传统文献研究方法相似的结论。而在症状、方药节点的处理上,以数据挖掘和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节点进行分析,其信度和效度都十分可观。因此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对中医古籍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切实可行。2孙一奎吸收“气一元论”的思想,借由《黄帝内经》藏象理论、道教和《易经》相关内容定义命门,并借“精气学说”将命门与肾相连;命门以三焦为通道,发挥对后天的管控,构建起命门-三焦主水道系统和命门-三焦气化系统。基于“气一元论”和“理一分殊”,孙一奎构建起元气-原气(动气)系统。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孙一奎以《黄帝内经》和理学相关理论构建病因病机,确定治法和指导养生,其处方思路大致可以分为温脾健运、补中兼温、补中兼升、脾肾双补和营卫同调五方面。3赵献可从《黄帝内经》、道家、《易经》等角度定义命门,并旁参阴阳学说为指导定义命门水火、真阴相火的相关内容。赵献可借三焦,构建命门-三焦津液代谢系统、命门之火-三焦阳气运行系统和命门之水-三焦神水运行系统。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对于命门火衰导致的病症,赵献可治之以八味丸进行加减,温补命门、补肾生脾、脾肾双补以益命门之火;对于命门水亏导致的病症,赵献可治之以六味丸进行加减,滋补命门、引火归原、滋阴降火、肝肾同调、脾肾同调以壮命门之水。4张介宾借无极定义真阴,以《黄帝内经》藏象理论和哲学的相关概念定义命门,并以太极为指导,构建命门-命门水火-阴阳系统。同时张介宾借藏象理论构建真阴-命门-肾先后天系统,并以太极、理气、精气和道器等相关概念定义命门与命门水火、真阴与命门之间的关系。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张介宾以理学和《黄帝内经》相关理论指导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并以此指导治则治法的确立。张介宾将“补法”作为其调理命门之核心,视真阴亏损之程度,而分别采用补益真阴和峻补真阴的治法;补命门水火处方以药物阴阳属性为依据,调节真阴之动静而达到化生命门水火的作用。同时张介宾以精气学说作为切入点,补精以复命门之水,佐以补气“阳中求阴”;补气以复命门之火,佐以补精“阴中求阳”。5明代温补学派继承《黄帝内经》精气阴阳学说,进而构建肾命学说的组成以及各组成之间的关系;继承《黄帝内经》藏象学说,以命门与肾的关系突出命门之重要地位,以三焦和相火为媒介将命门与后天联系起来;继承《黄帝内经》的温补思想,使其与肾命学说相佐为用;继承《黄帝内经》的病因病机理论,指导辨证与处方。6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腰痛最常用的治法为补肾、补脾、清湿热、除寒湿和活血。明代温补学派的肾命学说中以六味八味作为补肾基础方,脾肾双补等思想用于现代中医临床腰痛的治疗效果显着。

黄鹂[2](2021)在《中医治未病脏腑与经络辨识法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慢性病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一般经历长期病前状态才步入慢病状态。病前状态是一个可控可逆的过程。从慢性病的防治角度考虑,需要实现长远管控,预防关口前移的目标。治未病是中医预防疾病的重要理论,但目前中医治未病仍缺乏系统化的早期识别预警技术和评测工具。故急需研制或者验证适用于不同健康状态的功能评测工具,该工具能对机体整体功能进行系统化评估,简易无创,灵敏有效,调动患者自我检测的主观积极性,尤其针对治未病人群,实现早期识别与干预。中医以人为中心,脏腑经络辨识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其中,经络更容易反映近期的或浅表的病理信息,提示脏腑的气血储备情况,对多种慢性病均有诊断功能,而脏腑对于疾病的核心病机更具判断及预测优势,两者结合相互弥补,可期对机体整体功能状态具备良好的辨识功能。但目前临床尚未形成公认的脏腑功能评测工具,经络测评仪器也因缺乏科学研究基础备受质疑。本研究针对治未病领域中对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整体评测技术难题,研制中医五脏健康状态的评估量表,对经络仪测评稳定性及一致性进行检验,通过体检中心-治未病中心-慢病中心所获得的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的脏腑经络测评数据库,评价主客观相结合的脏腑经络辨识方法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的区分能力和诊断效果,建立健康人群的经络值常模,为脏腑经络辨识法临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疾病预防与慢性病监测能力。内容与方法:1.研制中医五脏健康量表:通过文献检索形成条目池,基于中医原创思维和理论,形成五脏量表结构,经过三轮的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确定中医五脏健康量表,通过信效度检验,形成脏腑功能主观测评工具。2.对经络测量工具进行规范化评估,获得仪器的稳定性评价。3.采用中医五脏健康量表与经络测评工具,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实施检测与工具验证,形成健康人群经络值与平衡值常模。4.通过对亚健康状态及2型糖尿病、高血压、脑梗塞后遗症期、慢性肾病等常见慢性病的比对,获得中医五脏健康量表与电导经络检测系统对不同健康状态的区分和识别效果。5.探讨脏腑经络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构建治未病人群的脏腑主观评测、经络客观评测的辨识方法,形成定性、定位、定量评估的评测工具与技术方案,证实脏腑经络辨识法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具有区分识别功能。1.脏腑主观辨识法根据脏腑的生理与病理特征,定位与定量功能出发,采用主观自评方法,遵循量表研发的规范流程,通过文献筛查与总结、量表结构分析,前后三轮进行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确定《中医五脏健康量表》。通过444例的正式调查评价量表信效度,结果发现《中医五脏健康量表》具备良好信度(Alpha信度=0.783,分半信度=0.777)、和效度(KMO=0.76,球形检验=1,554.78,P<0.05.共提取9个维度,累积贡献59.15%)该量表在五脏整体总分能区分健康与亚健康人群(P<0.05),五脏整体总分及部分心肝脾肺肾分系统得分能区分健康与不同类型的慢性病人群(P<0.05),且显示出统计学差异的分脏腑与中医理论对该类慢性病病机涉及的脏腑定位基本一致;本研究研制的《中医五脏健康量表》可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的偏颇脏腑进行辨识定位和量化评估,为中医脏腑辨识法提供可操作化的临床工具,从量化、定性与定位三个维度对人体脏腑功能实施评价。2.经络客观辨识法采用电导经络检测系统,对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的功能状态进行测评评估,通过30位受检者前后两小时内两时点的检测结果和4位操作者对12位受检者进行检测的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验证电导法经络检测系统的测评稳定性与仪器科学性。通过318例健康人群的调查,建立经络不同性别年龄经络值常模和经络平衡值常模(井原穴阴阳、左右、手足经络总值平衡值集中在0.6-2.0之间,井原穴左右平衡值集中在0.4-2.4之间);建立708例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经络检测数据库,分析评价经络辨识法对不同健康状态的区分能力和识别效能:经络值在健康与慢性病两组人群中呈现统计学差异(P<0.05),且健康人群的经络值呈高值状态,慢性病期尤其遗留肢体运动障碍的脑梗塞后遗症期患者经络值呈现低值状态(明显低于其他三组慢病人群:高血压、2型糖尿病、CKD1-CKD2期慢性肾病患者);电导法经络检测系统平衡值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也具有良好的辨识功能,决策树模型显示经络平衡值对健康人群与2型糖尿病人群识别正确率为84.60%,健康人群与脑梗塞后遗症期识别正确率为83.00%,健康人群与慢性肾病人群的识别正确率为78.40%,健康人群与高血压人群识别正确率为76.40%。提示电导经络检测系统的经络值与经络平衡值均能有效区分健康人群与慢性病人群。3.脏腑经络相关性研究从中医理论出发,脏腑与经络辨识法对相同人群的辨识应具备相关性和同质性。本研究基于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的脏腑辨识结果(《中医五脏健康量表》总分)与经络检测结果(经络失衡总分)进行双因素相关性分析,证实两者之间呈现中度相关的正相关性,符合中医理论,侧面验证了所采用的脏腑经络的评测方法及检测工具的科学合理性。该研究还提示脏腑总分与失衡总分高低与疾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结论:研究所采用脏腑辨识法、经络辨识法对临床上不同健康状态人群均具备良好辨识效能,脏腑经络辨识法结果之间呈正相关性。基于中医原创理论所进行的中医治未病脏腑经络辨识法研究过程中,产生了针对治未病人群的《中医五脏健康量表》测评工具,验证了电导法经络检测系统仪器稳定性和科学性,建立了健康人电导经络检测系统的经络值与平衡值常模,验证了脏腑辨识法与经络辨识法适用于区分健康与亚健康人群,区分健康与慢性病人群,且发现了健康人群经络值高,慢性病人群经络值低的特征,发现了健康人群《中医五脏健康量表》总分与经络失衡总分均低于慢性病人群的特征。本研究所形成或验证的脏腑经络辨识法具有主客观相结合评测特点,辨识工具具备定位与定量相结合的良好评测效能,拓展了中医治未病的评估技术,为实现疾病早期识别与预防提供路径和方法。

宋晓晶,王广军,李宏彦,张维波[3](2021)在《经络研究60年——一条多学科交叉之路》文中研究指明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维持生命并参与疾病形成和治愈的重要系统。揭示经络的生物学内涵是现代中医研究的重要内容。6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生物医学(生理、解剖、组织形态等)、影像学、物理、化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对经络展开了研究。现代经络研究就是一部多学科交叉的历史,为认识经络提供了多视角的科学资料。未来经络研究需要更精准的多学科交叉,它将是揭示经络生物学内涵的希望之光。

胡巧巧[4](2020)在《基于蛋白组学的COPD大鼠经穴血流灌注量特异性变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疾病状态下,大鼠“肺俞”出现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特异性增高的机制。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COPD模型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N组),造模时间为29天,模型组用改良的自制烟熏箱内熏烟联合气道注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造成COPD模型,正常对照组在造模期间普通饲养,两组均不给予任何治疗干预。分别在造模前和造模后测定每组大鼠背部“肺俞”、“肺俞旁开点”的皮肤血流灌注量,造模后取两组大鼠“肺俞”及“肺俞旁开点”的皮肤,提取总蛋白,用串联质谱标签法(Tandem mass tag,TMT)进行蛋白组学检测,将筛选出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GO、KEGG、Clustering、复杂网络分析。结果1、模型复制:采用改良的造模方法,大鼠COPD模型复制成功。2、血流灌注量结果:造模前两组所有监测点组间比较、各组组内经穴与旁开非经穴相比,血流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模型组(C组)两侧“肺俞”血流值较造模前均升高(P<0.01),且显着高于旁开对照点(P<0.01)和正常对照组的“肺俞”(P<0.01);正常组(N组)两侧“肺俞”血流值较之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肺俞”与右“肺俞旁开点”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3、COPD疾病状态下,“肺俞”与“肺俞旁开点”皮肤比较组(CF vs.CP组)、病理和生理状态下“肺俞”皮肤比较组(CF vs.NF组)检测到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均富集到HIF-1信号通路、糖酵解/糖异生、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和钙信号通路,而轴突指导通路是CF vs.NF组特异性的富集信号通路。4、CF vs.CP组的差异表达蛋白所参与的生物学进程以肌肉系统过程与肌肉收缩为主,发挥的分子功能多集中在细胞骨架蛋白结合、转移酶活性、结构分子活性,细胞组分富集于超分子纤维;CF vs.NF组的差异表达蛋白所参与的生物学进程以系统过程、肌肉系统过程为主,发挥的分子功能多集中在细胞骨架蛋白结合、结构分子活性、肌动蛋白结合,细胞组分富集于超分子纤维和超分子聚合物。5、CF vs.CP组的差异蛋白主要表达于前列腺与心脏,CF vs.NF组多表达于前列腺与食管。6、CF vs.CP组、CF vs.NF组筛选出的显着差异蛋白均有Tnnc2、Atp2a1、Pgam2、Ryr1、Pygm、Eno3、Gapdh、Aldoa、Pfkm、Ldha、Ppp3cb、Camk2b、Pgm1、Phka1、Mtor、Phkg1、Phkb、Slc25a4和Acacb;而Tnnc1、Fbp2、Pgk1、Aldoc和Nfkb1是CF vs.CP组的特异性显着差异蛋白;Cfl2、Ptk2、Hmox1、Rac2、L1cam、Gnai1、Aldh3a1、Adh7、Plxna4a、Eif4e2和Sema3f是CF vs.NF组的特异性显着差异蛋白。结论1、COPD疾病状态下,大鼠“肺俞”穴区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出现特异性增高。2、COPD疾病状态下,“肺俞”穴区血流灌注量特异性增高与HIF-1信号通路、糖酵解/糖异生、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与钙信号通路等通路的激活有关。

杨彩云[5](2020)在《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针刺干预即时效应研究及小腹部热成像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小腹部红外热成像图,总结寒凝血瘀型PD患者的小腹部红外热成像特征;并观察分别针刺中极、地机、三阴交对寒凝血瘀型PD患者小腹部热成像的影响,同时以视觉模拟评分为观察指标,分别评定针刺此三穴对寒凝血瘀型PD患者的即时效应,探讨针刺治疗的时效性及经络腧穴和脏腑部位的特异性关系。方法:本课题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PD患者作为PD组,3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组,由二部分组成研究。第一部分,将PD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极组、地机组和三阴交组,每组30例,进行针刺干预,观察比较三组针刺前与起针即刻、起针后10min、起针后20min、起针后30min VAS评分变化,评价单穴对寒凝血瘀型PD患者的即时效应。第二部分,观察比较PD组与健康组间小腹部热代谢情况及红外热成像特征;并观察起针后30min与针刺前小腹部热代谢及红外热成像特征变化情况,同时比较起针后30min与健康组小腹部热代谢及红外热成像特征变化情况;观察分析针刺干预对小腹部热代谢即时的影响。结果:1.PD组针刺不同腧穴即时VAS评分变化比较(1)组内比较:三组针刺前与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分别针刺中极、地机、三阴交后,三组的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在针刺结束后即刻达到最低,并有逐渐上升趋势。(2)组间比较:与地机组和三阴交组比较,中极组起针即刻、起针后各时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机组与三阴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针刺后V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在起针即刻达到最低值后有逐渐上升趋势,且均低于针刺前水平;其中中极组下降趋势较其余两组明显,且VAS水平在开始针刺后逐渐低于其余两组,并保持到起针后30min。2.寒凝血瘀型PD患者的小腹部红外热成像特征与健康组相比,PD患者小腹部热代谢较低,热代谢区散在分布,无较明显的热代谢区,可见较大区域的热代谢低区。PD组与健康组治疗前观察区的热代谢△T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PD组起针后30min小腹部红外热成像变化情况(1)与针刺前比较,中极组起针即刻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起针后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机组和三阴交组起针即刻、起针后3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小腹部观察区热代谢△T均在针刺后有明显提高,且在起针即刻达到最高值,起针后热代谢△T逐渐下降,在起针后30min仍高于针刺前。(2)与中极组比较,地机组和三阴交组在起针即刻、起针后30min的热代谢△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地机组比较,三阴交组在起针即刻、起针后30min的热代谢△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D组起针后30min小腹部红外热成像特征与健康组比较与健康组比较,中极组起针后30min观察区的热代谢△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机组和三阴交组起针后30min观察区的热代谢△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中极穴、地机穴、三阴交穴对寒凝血瘀型PD均具有即时止痛效应,其中中极穴的即时镇痛效果最佳,红外热成像热代谢也为针刺中极穴提升最好,提示穴位的近治作用及经穴-脏腑相关作用。

顾鑫[6](2020)在《使用荧光照相法对大鼠任脉低流阻通道的显示与结扎阻断效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现代经络研究中,经脉与组织液、组织间隙和筋膜结缔组织相关是将经络与已知组织结构相联系的重要研究思路之一。本研究拟使用荧光照相的方法观察组织液通道的分布和形态,并观察阻断大鼠循经部位的组织液通道对大鼠相应生理功能的影响,探索阻断循经低流阻通道与“经脉不通”的相关性,为经络实质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实验依据。[方法]1.实验一:使用荧光照相法对大鼠任脉低流阻通道的观察24只5~8周龄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任脉低电阻点组(LIP组)、任脉低流阻点组(LHRP组)、任脉旁开组(旁开组),每组8只。将大鼠麻醉后对其腹部进行脱毛处理,使用经络定位仪定位大鼠腹中线上的低电阻线,剥离腹部皮肤。LIP组在任脉低电阻线上注射荧光素钠,LHRP组使用流阻仪定位任脉低流阻点并注射荧光素钠,旁开组使用流阻仪在任脉低电阻线旁开处定位一高流阻点并注射荧光素钠。使用荧光照相法观察各组大鼠荧光素钠的迁移情况及分布规律。2.实验二:结扎对任脉低流阻通道荧光素钠迁移影响的观察21只5~8周龄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其中清醒不结扎组和清醒结扎组各8只,麻醉不结扎组5只。清醒结扎组大鼠在实验前一周使用外科手术法结扎任脉低流阻通道。麻醉不结扎组大鼠使用戊巴比妥钠麻醉,清醒不结扎组与清醒结扎组大鼠使用混合氧将大鼠麻醉。使用经络定位仪测定大鼠腹部任脉低电阻线,使用流阻仪定位大鼠腹部任脉低流阻点,在任脉低流阻点注射荧光素钠。清醒不结扎组与清醒结扎组在注射荧光素钠后将大鼠放回饲养笼,待其活动15 min后重新麻醉,使用荧光照相法采集注射荧光素钠20min后的荧光迁移图像,分析比较三组大鼠荧光素钠迁移轨迹的特征。3.实验三:结扎任脉低流阻通道对生殖系统影响的观察24只4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任脉结扎组、非经结扎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8只。将大鼠麻醉后对其腹部脱毛处理,测定大鼠任脉低电阻线,任脉结扎组(任脉组)和非经结扎组(非经组)分别在任脉低流阻通道上和任脉旁开处进行结扎。每周观察大鼠体重变化,在造模后第5周测定血清激素水平,解剖分离脏器,计算脏器系数。[结果]1.实验一:(1)荧光素钠轨迹特征:LIP组和LHRP组可观察到以注射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及沿任脉循行方向的线状迁移轨迹,旁开组仅出现以注射点为中心向四周的扩散,没有线状迁移轨迹。(2)荧光素钠沿任脉方向迁移长度:LIP组平均长度1.88±0.31 cm,LHRP组平均长度1.73 ± 0.26 cm,极显着长于旁开组平均长度1.19±0.18 cm(P<0.01);LHRP组的长度略小于LI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荧光素钠轨迹宽度:LIP组平均宽度0.71±0.15 cm,LHRP组平均宽度0.63±0.19 cm,极显着小于旁开组平均宽度1.21±0.28 cm(P<0.01);LHRP组的宽度略小于LI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荧光素钠轨迹长宽比:LIP组平均长宽比2.67 ±0.26,LHRP组平均长宽比2.99±0.93,均极显着大于旁开组平均长宽比1.02±0.17(P<0.01),LHRP组的长宽比略大于LI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荧光素钠迁移速度:LIP组平均迁移速度0.166±0.059 cm/min,LHRP组平均迁移速度0.135 ± 0.048 cm/min,均极显着快于旁开组平均速度 0.040±0.037 cm/min(P<0.01);LHRP组的速度略大于LIP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二:(1)荧光素钠沿任脉方向的迁移长度:清醒不结扎组平均长度4.81±0.45 cm,极显着长于麻醉不结扎组平均长度2.58±0.36 cm和清醒结扎组平均长度2.12±0.22 cm(P<0.01)。(2)荧光素钠轨迹宽度:清醒不结扎组和清醒结扎组的荧光素钠轨迹宽度略小于麻醉不结扎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荧光素钠轨迹长宽比:清醒不结扎组长宽比为2.64±0.28,极显着大于麻醉不结扎组1.10±0.10和清醒结扎组 1.15±0.10(P<0.01)。3.实验三:(1)体重:任脉结扎组大鼠体重在造模后第一周、第三周均极显着低于同时期空白对照组(P<0.01);在造模后第三周极显着低于同时期非经结扎组(P<0.01)。(2)血清E2、FSH、LH: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任脉结扎组大鼠血清E2、FSH、LH显着降低(P<0.05或P<0.01),非经结扎组大鼠FSH极显着降低(P<0.01);与非经结扎组相比,任脉结扎组大鼠血清E2、FSH、LH显着降低(P<0.05或P<0.01)。(3)脏器重量系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任脉结扎组的卵巢和肾脏重量系数显着降低(P<0.05),脾脏重量系数显着升高(P<0.05),非经结扎组脾脏重量系数显着升高(P<0.05);与非经结扎组相比,任脉结扎组卵巢和肾脏重量系数显着降低(P<0.05)。[结论]1.建立了基于荧光照相法的循经低流阻通道可视化观察方法,为经络的可视化研究提供了安全便捷的新方法。2.使用可视化的方法直观地观察到了大鼠任脉低流阻通道的存在,证明了组织液在任脉循行部位存在循经脉方向的流动而不是向四周均匀扩散,并验证了结扎对任脉低流阻通道的阻断作用。3.结扎任脉低流阻通道可使大鼠血清E2、LH、FSH水平降低。说明阻断大鼠任脉低流阻通道可对大鼠生殖功能造成影响,证明任脉低流阻通道可能与任脉有一定相关性,为经脉的低流阻通道假说提供了实验依据。

刘婷[7](2019)在《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锁骨针法隶属微针系统疗法,是陈以国教授从医三十余载,不断临床实践,并在太极阴阳理论和三才理论启发下,总结而来的宝贵经验。锁骨是人体的重要骨骼,具有太极属性、三才属性、全息属性,在锁骨上有与人体脏腑和肢体相应的反映区域或反映点,这些反映区域组成了锁骨的全息穴群。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维模式,以及中医思维和文化的梳理,深度挖掘和探讨锁骨针法的理论基础、穴位分布规律以及锁骨针法应用于临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和内容:本文从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和三才原理出发,结合中医对太极和三才原理的认识与应用,采用取类比象思维深入探讨锁骨针法的理论基础,通过中医经络学说解释锁骨针法的中医理论基础,为锁骨针法提供较全面的理论支撑,本文以《易经》[1]、《周易》[2]、《周易本义》[3]、《四库全书》[4]、《道德经》[5]、《太玄经》[6]、《太极图说》[7]、《黄帝内经素问》[8]、《灵枢经》[9],等为参考书籍挖掘太极和三才原理内容及联系。本论文主要内容可分成以下两个部分:1.第一部分:锁骨针法的理论研究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太极理论和三才理论,研究太极理论和太极图涵义,以及“天-人-地”三才独特思维模式,明确古人认识事物“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与“一分为三,函三为一”的思维模式,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象数思维,来解析和探讨锁骨的特殊之处,采用取类比象思维将锁骨带入到太极图和三才原理中认识锁骨独特的太极属性和三才属性。依据中医经络学说来认识和探讨锁骨的三才、太极和全息属性。从寸口脉脉位与脏腑相对应的机制入手,探讨锁骨上相应区域与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中医“天-人-地”三才和“上-中-下”三部思维模式为方法,探讨锁骨特定区域与肢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探讨锁骨上全息穴群的分布和脏腑、肢体间的对应规律。2.第二部分:以颈椎病为例,探究锁骨针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收集门诊中使用常规体针配合中药(对照组)与锁骨针法结合中药(治疗组)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病例资料,采用国际标准的NPQ颈痛量表、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和颈部废用程度Vernon评分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搜集来的两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探讨锁骨针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验证锁骨相应部位(穴位)与脏腑肢体的相关规律。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满足方差齐性时,两组之间疗效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内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运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f)表示,两组之间的构成比比较用卡方检验。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太极和“天-人-地”三才概念均出自《易经》,二者同源异构,有相同的来源和属性,统一于化生太极的“道”或“元气”,阴阳将太极和三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于解释自然和万物的变化规律。太极分则两阴阳,阴阳合则一太极,为天地万物基本的演化规律,即阴阳运动不停,变化不止,不断交感生新,生生不息,唯变不变。三才理论所揭示的规律是自然万物所具有的最基本规律之一,对中医的影响颇深,促使中医形成独特的“天-人-地”三才医学思维模式,首次将心身和社会等因素考虑其中,视人体与心身、社会为统一整体,将自然、生命分为“天-人-地”三才和“上-中-下”三部,注重事物和生命在不同层面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性,认识到人与自然天地相统一,形成“天人相应”观念。人是三才系统的核心,为自然万物之灵长,得天地精气而生而成,人是有曲度的高级生命,矢状面呈类“S”形态,锁骨与其形态相似,取类比象思维认为有其形而有其质,推测锁骨的性质和功能可能与太极线和“人”相似,它在人体中可能有重要的功能。2.观察太极图形态发现,位于中间的类“S”形阴阳线是太极图中最核心的部位,太极阴阳规律表现最突出,最具太极属性,为太极的本源。曲线分割的圆形太极图是在不停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中逐渐成型的,它象征着事物和现象处于不断地变化,具体表现为太极在建立的初始阶段便确立了阴阳两仪,而后两仪以升降和交感运动持续不停变化使太极图中心的太极线发生扭曲和旋转,表现出类“S”形曲线。运动可引发能量的形成和消耗,也是信息沟通、交换和表达的过程,在太极图中表现为类“S”形曲线。笔者推测这条类“S”曲线是整个太极图中力、运动、能量、信息的汇聚中心。通过取类比象思维推测具有相似结构的事物可能也具有太极线相似的功能和属性。3.成人锁骨呈类“S”形与脊柱形态相似,观察婴幼儿X线检查和锁骨骨折图片发现,锁骨类“S”形曲度和脊柱一样并非生来就有,因而笔者推测锁骨的类“S”形态形成可能与脊柱相似,为人长期行为活动生物力作用的结果,可能与抬头、抬胸、翻身、坐、立、行走有关,人体骨骼之间通过肌肉、肌腱、韧带等结缔组织连接,通过肌肉的收缩带动骨骼运动,肌肉收缩时会对骨骼产生牵拉作用力,锁骨分布有颈、胸、背、上肢等部位的重要肌肉,如胸锁乳突肌、胸大肌、斜方肌、三角肌。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分别止于锁骨上缘的内侧端(胸骨端)和外侧端(肩峰端),而胸大肌与三角肌分别起自锁骨下缘的内侧端(胸骨端)和外侧端(肩峰端),当肌肉收缩为运动供能时,会对所起止的骨骼产生作用力,当胸锁乳突肌收缩时,对头部有向下的作用力,可以使头向下运动,如仰头和侧屈头部等,相反会对锁骨产生向上的作用力,依此可推断出斜方肌对锁骨有向上的作用力。胸大肌与三角肌均起于锁骨下缘的内1/3端和外1/3端,分别可使肱骨内收、旋内,或肩关节外展、后伸、旋外,故胸大肌对锁骨内1/3端有向下、向前的作用力,而三角肌对锁骨外1/3端有向下、向后的作用力。锁骨中1/3没有肌肉附着,笔者推测锁骨在两端肌肉牵拉的作用下,使得锁骨体扭转、弯曲,其内1/3向上、向前凸出,外1/3向下、向后凸出,呈现出类“S”形。锁骨在人体胸腔的上部,有阴经和阳经走行经过锁骨,阴阳经气在锁骨处汇合,二者对锁骨作用不同,产生的作用力可能使得锁骨发生弯曲、扭转。锁骨和脊柱与太极线的形态相似,推测二者是人体运动、生物力、能量(代谢)、信息汇聚中心。研究发现锁骨和脊柱能调节人体运动,维持人体动、静态平衡,是人体代谢和信息交换的重要部位,具有太极属性,是人体的太极部位,将其肩峰端朝上胸骨端朝下放置,类似人形,具有三才属性,刺激锁骨的相应位置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与运动平衡,及能量(代谢)和信息交换,进而调节人体功能,使得人体重新到达阴平阳秘状态,治疗疾病。4.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十二正经、经筋、经别和奇经八脉,共同组成了人体庞大的信息和能量交换网络,是针灸发挥调整人体功能的重要载体,为人体部位的全息性提供经络支持。在诸多经脉中有5条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2条阴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6条奇经(冲脉、任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4条经筋(肺经、胃经、胆经、膀胱经经筋),3条经别(大肠经、三焦经、肺经经别)与锁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经脉将人体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与锁骨关联起来。这些经脉中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锁骨联系最紧密,因其走行上分别经过锁骨的外(头)、中(体)、内(尾)而体现出三者与锁骨的密切关系,三者分别对应天、人、地三才,直接说明了锁骨的三才属性。《内经》指出:肺脏位于上焦,在五脏最高处,状如华盖与自然界的天之气(清气)相通,主司呼吸,为人一身之气的根本,是五脏六腑中与外界接触最密切的脏腑,与“天”相应。胃位于中焦,与脾统称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谷气化生之处,饮入于胃化为精气入脾,脾气布散精气至肺,经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将精气转输至全身各处。脾主司运化,胃主受纳和腐熟,胃既有受纳也有消化的生理功能,化生的谷气洒陈于六腑,和调于五脏以资人体,因而称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胃气强盛则人体强健,胃气虚弱则体弱多病、形体瘦削,又如人之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与人相应。肾位于下焦,在脏腑位置中靠下,为先天之本内藏人体之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为水火之宅内舍有元阴元阳,为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与“地”相似,为自然万物生长的根源,为生命提供必须的营养和物质基础。此三条经脉与锁骨直接相交于云门、气户、俞府三穴,将肺中天气、胃中谷气、肾中精气输注于锁骨,为锁骨针法核心三基穴奠定基础。5.锁骨有太极、三才和全息属性,其上分布着与人体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有对应关系的反映区或反映点,共同组成了锁骨的全息穴位群,按照“三才”规律分布,左侧锁骨由外向内分别分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侧锁骨分候肺(大肠)、脾(胃)、命门(肾、三焦),即锁骨针法三基穴;锁骨与肢体相关规律左右一致,上缘对应人体背侧部位,下缘对应人体腹侧部位,由外向内对应头至足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和机制与寸口脉的脉位所候脏腑一致,是“天-人-地”三才理论和思维应用于中医的体现。锁骨针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影响下,以“天-人-地”三才理论和方法为核心思维模式,以太极阴阳理论为根本,以全息对应原则为指导形成的微针系统。6.统计整理和分析门诊搜集到的患者资料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如年龄、病程)和症状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可以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相近,或几乎相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缓解程度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疗法都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症状。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P>0.05,说明锁骨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组)与常规体针结合中药疗法(对照组)疗效相似,证明锁骨穴位与脏腑肢体间可能存在三才相关规律。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生命体征正常。锁骨针法与常规体针比较,二者效果相近或几乎相同,但就操作而言,锁骨针所需暴露部位较少,对场所要求较少,方便临床应用,针刺取穴较少,针感较强,可有效节省成本,降低患者因针刺较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结论:1.“天-人-地”三才和太极概念同出《易经》,二者本质相似,同源异构,均用于解释和说明天地、万物基本的变化规律,蕴含全息观念。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立于天地之间,为万物之灵长,人体的锁骨和脊柱同自然万物都在太极作用下形成,无论是在人体所处的位置还是其在人体发挥的作用属性都蕴含太极含义。2.“天-人-地”三才规律是天地万物最基本的变化规律之一,人有三才属性,脊柱有三才属性,锁骨也有三才属性。锁骨是人体一块集太极、三才、全息属性于一身的特殊骨骼。3.太极图作为太极阴阳理论的直观表达方式,其中的类“S”形太极线是太极图的核心,太极规律集中体现于此,太极图中的力、运动、能量、信息汇聚在这条曲线上,是太极阴阳变化的本体,象征太极形成阴阳即分便运动不停,变化不止,象征事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体现着太极含义,是人们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和依据。4.锁骨和脊柱类“S”形弯曲并非生来就有,可能与后天行为活动有关,如仰头、抬胸、坐、立、抓取、行走等过程中,肌肉收缩和舒张导致作用在骨骼上力改变的结果。此外,人体经脉和阴阳之气分别抵于锁骨,可能也参与了锁骨曲度的形成,为锁骨特殊之处埋下伏笔。5.锁骨与脊柱、太极线的形态相似,都呈类“S”形,曲度相近,是人体运动、生物力、能量(代谢)、信息汇聚之处,能够调节和维持人体运动和平衡,参与腧穴的形成,调控人体的代谢和信息交换,实现人体内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稳定状态。6.经络系统中,有5条阳经(大肠、小肠、三焦、胃、胆经),2条阴经(肺、肾经),6条奇经(冲脉、任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4条经筋(肺、胃、胆、膀胱经经筋),3条经别(大肠、三焦、肺经经别),共18条经脉与锁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直观明了地解释了锁骨的太极属性和全息属性,为锁骨针穴位分布提供经络基础。7.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锁骨关系最密切,相交于云门、气户、俞府三穴,将肺、胃、肾中精气输注于锁骨,成就锁骨的三才属性,组成锁骨针法三基穴(左侧:心穴、肝胆穴、命门穴;右侧:肺穴、脾胃穴、肾穴),按照“三才”规律分布。8.太极、三才原理与全息理论内容有相通之处,锁骨是一块全息骨(全息元)有三才属性,其上有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的反映区,呈三才规律一一对应,即左侧锁骨由外向内分别分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侧锁骨分候肺(大肠)、脾(胃)、命门(肾、三焦);锁骨与肢体相关规律左右一致,上缘对应人体背侧部位,下缘对应人体腹侧部位,由外向内对应头至足部,共同组成锁骨的全息穴群,这些穴位与脏腑对应关系和机制与寸口脉脉位分布相似,均以三才原理为基础。9.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发现锁骨针治疗疾病效果与常规体针相近,治疗中无不良反应发生,说明锁骨针法操作得当是安全的,验证锁骨穴位与脏腑肢体呈三才规律相关。锁骨针法遵循中医经典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有机地将古代文化瑰宝—太极、三才理论与现代全息理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微针系统,具有操作方便,应用广泛,临床疗效佳,对场地要求少,取穴少而精,降低患者痛苦,临床患者认可度较高等优点。

叶丰瑶[8](2019)在《结扎胃经、肾经和督脉对大鼠情志认知及相关脏器影响的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经脉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中经脉病候是经脉理论的重要部分,直接指导临床辨证,为治疗疾病的治则治法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线结扎法阻断大鼠循经低流阻组织液通道,制作“经脉不通”病理模型,是否会出现相关经脉证候,且不同经脉的阻塞造成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并尝试建立一种“经脉不通”病理模型的病候观察方法,为经脉的病候研究提供病理模型和评价方法等实验研究基础。[方法]1实验一:结扎胃经和肾经对大鼠行为学和脏器的影响60只雄性SD大鼠通过旷场实验选择得分相近的41只大鼠入组,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10只,非经结扎组(非经组)10只,胃经结扎组(胃经组)10只和肾经结扎组(肾经组)11只。进行造模前蔗糖水偏好实验。模型制备方法:对照组只做麻醉和腹部脱毛处理,其他三组使用经络定位仪分别测量胃经低电阻线、肾经低电阻线、找出背部无经脉走行部位,使用结扎法分别结扎胃经部位、肾经部位和非经脉部位。观察各组大鼠整体状况及体重,每周观察一次旷场实验,共进行五次,在造模后第六周再次进行糖水偏好实验,于第七周测量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大体脏器解剖,称重计算脏器系数,对部分脏器进行形态学观察。2实验二:结扎督脉对大鼠学习记忆和脑系数的影响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非经脉结扎组(非经组)和督脉结扎组(督脉组),每组10只。对照组只做麻醉和腹部脱毛处理,非经组结扎非经脉部位,督脉组使用经络定位仪找出督脉相应部位进行结扎。结扎后观察体重变化,第八周进行Mirrors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取脑称重计算脏器系数。[结果]1实验一1.1 一般情况:对照组和非经组大鼠实验前后毛发正常,精神状态良好,反应灵敏,随实验时间增加活动度减少,激惹度降低。胃经组大鼠大便呈干燥颗粒状,喜活动,余整体状况如对照组。肾经组大鼠毛发松散,毛色晦暗,活动少,喜扎堆,形体瘦小,易激惹。1.2体重:肾经组大鼠在第二周、第四周及第六周体重均低于同时期的对照组与非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1.3旷场实验:行为学得分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胃经组在造模后第一周显着减少(P<0.05),在造模后第四、第五周显着增加(P<0.05),肾经组在造模后第一周极显着减少(P<0.01),第二至五周均显着减少(P<0.05);与非经组相比,胃经组在造模后第一周显着减少(P<0.05),第五周显着增加(P<0.05),肾经组在造模后每周均显着减少(P<0.05或P<0.01)。中央区停留时间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胃经组在造模后第一周显着减少(P<0.05)。1.4糖水偏好实验:与对照组和非经组相比,胃经组在造模后糖水偏好值显着增加(P<0.01)。1.5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胃经组小肠推进率比对照组和非经组显着增高(P<0.05)。1.6脏器系数:与对照组与非经组比较,胃经组心脏脏器系数显着增高(P<0.01,P<0.01),肾脏的脏器系数显着增高(P<0.05,P<0.05)。肾经组的附睾脏器系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和非经组(P<0.05);肾上腺脏器系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非经组(P<0.05,P<0.05);前列腺脏器系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和非经组(P<0.01)。1.7脏器观察:胃经组心脏大小异常出现4例,以心房肥大,冠状动脉怒张,心尖钝圆多见。胃经组和肾经组肺脏均出现5例颜色改变;对照组和非经组分别出现4例和3例颜色改变,主要表现为充血样变。肾经组肝脏见5例颜色异常,表现为色黑。胃经组肾脏见6例表面异常,多见米粒大小的囊泡,3例形态改变、表面异常,多见肾脏肿大,内含大量浑浊液体,双侧肾脏被膜难剥离。胃经结扎组的肝脏、睾丸、肠部偶见异常,肾经结扎组心脏、脾脏、胃部、睾丸、附睾、前列腺、精囊和肠偶见异常。此外,胃经组出现1例大鼠腹主动脉旁血肿物。1.8形态结果:对照组和非经组的心脏、肺脏、肾脏、胃、睾丸和附睾组织形态基本正常。胃经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长,肌纤维间隙增宽,出现多发性、节段性核固缩坏死;肝脏胆管上皮细胞增生,大量炎性淋巴细胞浸润;肾脏可见远曲小管核固缩,空泡样变,系膜细胞增生,致密斑液化性坏死、溶解;胃黏膜的上皮层、固有层和黏膜肌层层次不清晰、结构紊乱,上皮细胞少量脱落,黏膜固有腺体数量减少、排列稀疏紊乱,固有层血管扩张充血;睾丸组织生精细胞排列疏松,细胞层数减少,少数生精小管内有生精细胞脱落现象,同时睾丸间质水肿;附睾管萎缩、变形,管腔内部分精子头尾断裂,呈颗粒状。肾经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萎缩,核固缩、坏死,间质明显水肿;肺泡壁较厚,肺泡间隙增加,肺泡结构不完整,肺泡间隙局部炎症明显,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有肺泡融合、破裂的情况;肝细胞肿胀,细胞核多分裂为双核,胆管增生,散在细胞出现核固缩、凝固性坏死,胞浆红染,肝细胞界限不清;肾小球肿胀、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小管腔隙消失,间质血管淤血,炎性细胞浸润;胃黏膜上皮大量脱落,轻度淤血;生精小管形状呈椭圆形,生精细胞排列疏松,细胞层数减少,空泡样变性,曲精管管壁变薄;附睾管组织结构正常,但精子大部分见头尾断裂,呈颗粒状散在分布于管腔内,有异常的色素沉积。2实验二2.1定位航行实验: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各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均呈不同幅度的下降。与对照组比较,从训练的第3天至第6天,督脉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显着增高(P<0.01)。督脉组与非经组相比,第2、5、6天逃避潜伏期显着增高(P<0.01,P<0.01,P<0.01)。空白对照组与非经结扎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空间探索实验:督脉组的目标象限路程占比及时间占比均极显着少于对照组(P<0.01,P<0.01)。督脉组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也为三组最少,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3体重:督脉结扎组在造模后第4周体重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其余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4整脑系数:三组整脑系数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 一般情况如体重、毛色、精神状况等表明,结扎肾经循经低流阻通道对大鼠全身生长发育状况的改变最明显,胃经结扎组大鼠则有大便和活动方面的改变,显示出结扎胃经、肾经经脉能出现相关的经脉特异性变化。2行为学实验方面,以旷场实验和糖水实验观察胃经组和肾经组情志行为,结果显示结扎大鼠胃经和肾经循经低流阻通道出现与胃经和肾经相关的经脉病候表现,胃经组表现出类似阳明经实证证候,肾经组表现出类似少阴经虚证证候。运用Mirrors水迷宫可观察出结扎督脉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3脏器观察方面,结扎胃经循经低流阻通道可造成胃肠亢进,影响心肾的发育,心脏、肝脏、肾脏、胃、睾丸和附睾形态结构发生变化。而肾经结扎组大鼠影响了肾上腺、附睾和前列腺的脏器系数,还对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胃、睾丸和附睾的组织形态学造成影响。“经脉不通”对多脏器产生影响。4结扎不同循经低流阻通道可产生相关经脉的病候及脏器改变,证明了低流阻通道的阻断是产生经脉病候的原因之一,为经络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马晓彤[9](2018)在《肿瘤发病机制的中医系统学诠释》文中指出在中医系统学框架内,机体有三大生理功能:气化、运化、疏泄。其中气化与运化是影响整体状态的两个序参量,疏泄则是调节两者间平衡的中介参量。气化受损可致虚,运化不及则为瘀,疏泄不力可生毒。从典型的肿瘤患者发病情况看,通常都有"累""乱""气"三种情况。累,伤及肺肾,导致气化功能降低,出现"虚";乱,损及心脾,以致运化功能障碍,出现"瘀";气,伤害心包与肝,造成疏泄功能失衡,出现"毒"。三者叠加,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机体节奏紊乱,触及某个临界点时,肿瘤发生。肿瘤是最有代表性的慢病,发病过程、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均个体化差异很大,临界点的不同是导致差异的关键要素。了解肿瘤发病机制,不仅可以强有力地推进肿瘤防治,也有助于全面深入认识慢病的一般规律。

张平[10](2016)在《心肌处于不同状态的大鼠心包经穴位温度及NO、CaM含量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对比观测大鼠心肌处于正常生理态、心肌缺血损伤病理态、低频或高频电针干预态时心包经上“内关”、“郄门”和“天泉”穴区皮肤温度的变化,探寻心肌处于不同状态时出现与心肌状态相关的特异性温度变化的穴位;(2)低频或高频电针治疗心肌缺血损伤大鼠后,通过对比观测大鼠心包经上“内关”、“郄门”和“天泉”穴区温度在电针治疗结束即刻、30min、60min三个时间点温度变化情况,阐明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后的时间效应差异。(3)通过前期实验,选择心肌处于不同状态时出现与之相关的特异温度变化的穴位,进一步对比观察大鼠心肌处于正常生理态、缺血损伤病理态和不同频率电针干预态时穴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含量变化,阐释心肌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特异温度变化穴区NO、CaM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将体重200-230g,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处穿线,不结扎)、模型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经穴低频电针组(经穴A组)和经穴高频电针组(经穴B组)。经穴A组、经穴B组均在成功制备模型的基础上给予低频或高频电针治疗,治疗3天后,采用心电图检测技术观测并记录各组大鼠心电图的肢体Ⅱ导联“J”点变化情况,采用小动物超声影像技术记录大鼠超声心动图及LVIDd、LVIDs、EF和FS值,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记录各组“内关”、“郄门”和“天泉”穴区温度,并记录电针治疗后Omin,30min,60min三个时间点穴区温度值;同时治疗结束后在冰上快速提取大鼠“内关”、“郄门”和“天泉”穴区皮肤组织(2mm × 1mm ×1mm),冻存。根据红外热成像检测结果,选取大鼠心肌处于不同状态时穴区温度出现特异性变化的穴区组织,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代谢产物硝酸盐的含量,ELISA法检测CaM的含量。结果(1)大鼠在心肌缺血损伤病理态时,其心包经上“内关”、“郄门”和“天泉”穴区温度分别较正常对照组同名穴区升高,且以双侧“天泉”穴区温度升高最显着(P<0.05);低频或高频电针治疗后,心包经“内关”、“郄门”和“天泉”穴区温度均显着降低(P<0.01,P<0.05)。在实验中发现心肌处于缺血状态时,“天泉”穴区温度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内关”、“郄门”穴区温度有升高趋势,经低频或高频电针治疗后,“天泉”、“内关”、“郄门”穴区温度均较模型组显着降低,且以近端“天泉”、“郄门”最接近正常态相同穴区的温度。(2)电针“内关”治疗心肌缺血损伤大鼠结束即刻,经穴A组双侧“内关”、双侧“郄门”、左侧“天泉”体表温度较经穴B组更接近空白对照组;电针治疗结束30min时,经穴B组双侧“内关”、“郄门”更接近空白对照组;电针治疗结束60min时,经穴B组双侧“内关”、右侧“郄门”、右侧“天泉”更接近空白对照组。(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大鼠心肌处于缺血损伤病理态时,“天泉”穴区NO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项比较,低频或高频电针治疗后,,经穴A组和经穴B组“天泉”穴NO均显着升高(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大鼠心肌处于缺血损伤病理态时,“天泉”穴区CaM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低频或高频电针治疗后,,经穴A组和经穴B组“天泉”穴区CaM均显着升高(P<0.01)。结论(1)大鼠心肌处于正常生理态、心肌缺血损伤病理态和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干预态时,心包经“内关”、“郄门”和“天泉”穴区温度存在一定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天泉”穴区温度显着升高,低频或高频电针治疗后”天泉”穴区温度显着降低,提示“天泉”穴区温度变化与心肌状态密切相关。(2)低频电针或高频电针治疗后,大鼠心包经上“内关”、“郄门”和“天泉”穴区温度较心肌缺血损伤时同名经穴均明显下降,其中电针治疗结束即刻以经穴A组各穴位温度明显接近正常,电针治疗结束30min后60min则以经穴B组各穴区温度明显接近正常,提示低频电针起效快,持续时间短,高频电针起效慢,后效应持续时间长。(3)在心肌缺血损伤后,经穴处NO的含量显着下降,随着心肌缺血损伤的好转,经穴处NO的含量逐渐升高,并趋于正常;同时,在心肌缺血损伤后,经穴处CaM的含量显着下降,随着心肌缺血损伤的好转,经穴处CaM的含量会逐渐升高,并趋于正常。

二、经络脏腑相关联系的定位、定性与定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络脏腑相关联系的定位、定性与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及其对《黄帝内经》继承发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1 明代温补学派概述
        2 肾命学说的基本内容
        3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4 小结
    综述二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1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
        2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3 小结
    综述三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
        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应用问题及解决建议
        4 小结
    综述四 扎根理论在中医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1 扎根理论在中医应用现状
        2 扎根理论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存在问题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
    第一节 知识图谱构建
        1 数据来源
        2 抽样方法
        3 本体构建
        4 知识抽取
        5 消歧技术
        6 知识补充
        7 剂量换算
        8 核心组成确定
        9 图数据库构建
        10 知识图谱构建流程图
    第二节 知识图谱分析
        1 可视化展示
        2 扎根理论编码
        3 数据挖掘
    第三节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孙一奎肾命学说研究
    第一节 孙一奎肾命学说研究结果
        1 知识图谱结果概述
        2 肾命学说内容展示
        3 肾命学说核心内容展示
        4 元气不足内容展示
        5 补元气用药特点
    第二节 以藏象和儒道相关概念定义命门
        1 借太极阐释命门特征
        2 以气一元论定义命门所指
        3 以藏象理论、道教和《易经》确定命门位置
    第三节 基于精气学说构建命门-肾主后天系统
        1 以精气学说将命门与肾相连
        2 命门-肾主呼吸系统
        3 命门-肾主后天系统
    第四节 基于三焦的命门-三焦先后天系统
        1 命门-三焦-膀胱主水道系统
        2 命门-三焦气化系统
    第五节 基于“气一元论”和“理一分殊”的元气-原气思想
        1 元气真气所指为一
        2 元气原气所指不同
        3 原气动气所指相同
    第六节 以《黄帝内经》与哲学相关理论指导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1 以《黄帝内经》“劳伤”与理学“人欲”构建病因病机
        2 以《黄帝内经》治则和理学“革尽人欲”构建治法
        3 以《黄帝内经》与哲学、道教“真气”指导养生
    第七节 基于元气理论的辨治思路
        1 温脾健运
        2 补中兼温
        3 补中兼升
        4 脾肾双补
        5 重营卫气血
    第八节 孙一奎肾命学说总结
        1 孙一奎肾命学说框架
        2 孙一奎以元气为纲的辨治特色
第三章 赵献可肾命学说研究
    第一节 赵献可肾命学说研究结果
        1 知识图谱结果概述
        2 肾命学说内容展示
        3 肾命学说核心内容展示
        4 命门水火异常内容展示
        5 补命门水火用药经验
    第二节 以精气、藏象和哲学定义命门
        1 以精气学说将命门与肾相连
        2 以真君真主、太极定义命门人身之主
        3 以“中道”“坎卦”和“小心”确定命门位置
        4 以命门指导养生
    第三节 以阴阳为指导阐释先天水火
        1 医哲范畴下的阴阳
        2 以阴阳理论构建先天水火
        3 以阴阳理论阐述先天水火关系
        4 以阴阳理论指导先天水火的临床应用
        5 以阴阳理论形成“重阳”特色
    第四节 基于“理气”与藏象阐释命门-命门水火-肾系统
        1 基于理气关系构建命门与命门水火的关系
        2 从藏象理论阐释先天水火-肾内容
    第五节 借三焦构建命门-三焦先后天系统
        1 三焦概念
        2 命门-三焦-膀胱的津液代谢系统
        3 命门之火-三焦-相火的阳气运行系统
        4 命门之火-相火-君火的阳气运行系统
        5 命门之水-三焦-神水的神水运行途径
    第六节 肾命学说下的命门水火应用
        1 八味丸处方思路
        2 六味丸处方思路
    第七节 赵献可肾命学说研究总结
        1 赵献可肾命学说框架
        2 赵献可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第四章 张介宾肾命学说研究
    第一节 张介宾肾命学说研究结果
        1 知识图谱结果概述
        2 肾命学说内容展示
        3 肾命学说核心内容展示
        4 命门水火异常内容展示
        5 补命门水火用药特点
    第二节 借无极定义真阴
        1 真阴类似无极
        2 真阴之象在形体
    第三节 以藏象和太极定义命门
        1 以藏象定义命门形而下内容
        2 以哲学构建命门形而上的内容
    第四节 以太极定义命门-命门水火-阴阳系统
        1 以太极定义命门主宰后天
        2 以太极定义命门水火为阴阳之根
    第五节 以藏象理论构建真阴-命门-肾先后天系统
        1 真阴藏于肾与命门
        2 命门主肾
    第六节 借“道器”、太极动静定义先天关系
        1 命门与命门水火关系
        2 真阴与命门关系
    第七节 以理气阴阳阐释命门水火之关系
        1 以理气为框架阐释命门与命门水火
        2 以阴阳精气阐释命门水火之联系
        3 以重阳思想定义命门之火的重要性
    第八节 以理学和《内经》指导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1 以“过用”指导认识病因病机
        2 将“灭人欲”作为真阴命门异常基本治则
    第九节 肾命学说下的真阴、命门应用
        1 真阴之治分缓急
        2 命门水火重精气动静
    第十节 张介宾肾命学说研究总结
        1 张介宾肾命学说框架
        2 张介宾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第五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研究内容讨论
    第一节 医哲互参构建基本框架
        1 哲学思想为划分先后天之依据
        2 医学思想是肾命学说成形之保证
        3 医哲相合服务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第二节 以阴阳学说作为基础,辅以精气
        1 以阴阳学说决定肾命学说的组成
        2 以精气学说对肾命学说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重阳思想与肾命学说互补互用
        1 重阳思想贯穿于肾命学说
        2 肾命学说为重阳思想提供理论支持
    第四节 重视命门与脏腑的相关性
        1 肾与命门理论相关
        2 补肾以复命门之不足
        3 温脾以助补肾
    第五节 三者肾命学说特色
        1 三者肾命学说框架比较
        2 孙一奎肾命学说重元气
        3 赵献可肾命学说重水火
        4 张介宾肾命学说重水火精气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对《黄帝内经》的继承发扬
    第一节 对《黄帝内经》中精气阴阳学说的继承发扬
        1 天人相应理论
        2 精气学说
        3 阴阳学说
    第二节 对《黄帝内经》藏象理论的继承发扬
        1 命门与肾
        2 脾与肾
        3 三焦与相火
    第三节 对《黄帝内经》温补思想的继承发扬
        1 温补思想来源于《黄帝内经》
        2 处方思路来源于《黄帝内经》
    第四节 对《黄帝内经》病机治法的继承发扬
        1 命门之不足源于“过用”
        2 保命门之关键在于防止过用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在现代中医临床应用举隅
    第一节 现代名老中医医案研究流程
        1 数据来源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现代名老中医医案研究结果
        1 数据基本情况
        2 jaccard相关系数结果
        3 定量研究结果
        4 扎根理论研究结果
    第三节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腰痛辨治思路
        1 扶正以治本
        2 驱邪以治标
        3 现代名老中医与明代温补学派诊治相似之处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2)中医治未病脏腑与经络辨识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治未病与中医健康管理
        1.1.1 中医治未病渊源与内涵
        1.1.2 健康管理概念与现状
        1.1.3 治未病与中医健康管理的可实施性
    1.2 脏腑经络辨识在治未病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1.2.1 脏腑功能与健康状态的密切关系
        1.2.2 经络功能与健康状态的密切关系与客观化测评研究进展
        1.2.3 脏腑经络辨识在治未病临床中的运用现状
第二章 脏腑经络研究基本情况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病例排除标准
    2.3 采集方法
        2.3.1 一般信息
        2.3.2 量表检测
        2.3.3 仪器检测
    2.4 统计方法
        2.4.1 计量资料
        2.4.2 计数资料
        2.4.3 等级资料
        2.4.4 量表分析
第三章 脏腑经络测评工具研制及检验
    3.1 脏腑功能测评工具研制
        3.1.1 中医五脏健康量表研制技术路线
        3.1.2 中医五脏健康量表症状相关文献来源
        3.1.3 中医五脏健康量表条目筛选原则与结构
        3.1.4 基于德尔菲法中医五脏健康人群量表研制
        3.1.5 量表特性分析
    3.2 电导经络检测系统
        3.2.1 测量结果稳定性
        3.2.2 操作者稳定性
第四章 脏腑经络测评工具的诊断效能
    4.1 脏腑功能测评工具-中医五脏健康量表
        4.1.1 健康与亚健康人群中医五脏特征比较
        4.1.2 健康与脑梗塞后遗症期人群中医五脏特征比较
        4.1.3 健康与慢性肾病中医人群五脏特征比较
        4.1.4 健康与糖尿病中医人群五脏特征比较
        4.1.5 健康与高血压人群中医五脏特征比较
    4.2 电导经络检测系统
        4.2.1 健康人群电导法经络测量特征及其常模
        4.2.2 慢性病人群电导法经络检测系统测量特征
        4.2.3 电导经络检测系统对疾病的识别效能评价
第五章 不同健康状态人群脏腑经络相关性研究
    5.1 经络脏腑辨识法的相关性探讨
    5.2 不同健康状态脏腑经络测量特征
第六章 讨论
    6.1 脏腑辨识法在治未病功能检测中的作用
    6.2 电导法经络测量在治未病功能检测中的作用
    6.3 脏腑经络辨识体系的探讨
        6.3.1 临床数据相关性证实了脏腑与经络之间存在关联
        6.3.2 临床数据未能验证病在经络浅,病入脏腑深的观点
    6.4 脏腑经络法在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3)经络研究60年——一条多学科交叉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 经络的解剖与形态学研究
2 经络的生理学研究
3 经络的病理学研究
4 经络的化学与分子成分研究
5 医学影像技术在经络研究中的应用
6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研究及工程技术的介入
7 经络的生物力学与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
8 小结

(4)基于蛋白组学的COPD大鼠经穴血流灌注量特异性变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改良的COPD大鼠模型的复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实验试剂
        1.2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动物及分组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流程图
        3.2 COPD大鼠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存活率
        4.2 体重
        4.3 肺组织病理切片
        4.4 肺泡灌洗液炎性因子含量
    5 小结
实验二 COPD大鼠背部“经穴”微循环灌注量变化特征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实验试剂
        1.2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动物及分组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流程图
        3.2 COPD大鼠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方法
        3.3 血流值监测方法
        3.4 数据处理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模型评价
        4.2 大鼠背部经穴与非经穴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结果
    5 小结
实验三 COPD病理状态下经穴局部皮肤的蛋白组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实验试剂
        1.2 主要实验仪器
    2 主要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分析软件
    3 实验动物及分组
    4 实验方法
        4.1 实验流程图
        4.2 COPD大鼠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方法
        4.3 血流值监测方法
        4.4 皮肤组织取材方法
        4.5 数据处理方法
        4.6 串联质谱标签法(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
        4.7 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方法
        4.8 KEGG通路注释方法
        4.9 GO注释与KEGG注释的富集分析方法
        4.10 蛋白质聚类分析(Clustering)方法
        4.11 蛋白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模型评价及血流值监测结果
        5.2 COPD大鼠经穴与非经穴皮肤组织差异蛋白质筛选结果分析
        5.3 COPD大鼠经穴与非经穴皮肤组织差异蛋白质GO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5.4 COPD大鼠经穴与非经穴皮肤组织差异蛋白质KEGG通路注释及富集分析
        5.5 COPD大鼠经穴与非经穴皮肤组织差异蛋白质聚类分析
        5.6 COPD大鼠经穴与非经穴皮肤组织差异蛋白质复杂网络分析
        5.7 关键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筛选分析
    6 小结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钙离子与腧穴特异性关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针刺干预即时效应研究及小腹部热成像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针刺干预即时效应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及样本量
        2.2 腧穴定位
        2.3 针具选择
        2.4 操作方法
        2.5 不良事件及处理
        2.6 观察指标
        2.7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情况比较
        3.2 三组各时间点VAS评分情况
    第二部分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小腹部热成像特征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PD组
        1.3 健康组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及样本量
        2.2 主要仪器
        2.3 检测环境设置
        2.4 检测时间和记录时间点
        2.5 腧穴定位
        2.6 测温区标记
        2.7 检测过程
        2.8 观察指标
        2.9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四组治疗前基线比较
        3.2 健康组和PD组各组治疗前小腹部红外热成像比较
        3.3 PD组三组各时点热代谢△T比较
讨论
    1.现代医学对PD的认识
    2.中医学对PD的认识
    3.经穴-脏腑相关
    4.选穴依据
    5 红外热温度与疾病状态的关系
    6.结果分析
        6.1 PD组针刺不同腧穴即时VAS评分变化比较
        6.2 寒凝血瘀型PD患者的小腹部热成像特征研究
    7.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妇科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6)使用荧光照相法对大鼠任脉低流阻通道的显示与结扎阻断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循经低流阻通道的相关研究进展
        1 循经低流阻通道的发现
        2 循经低流阻通道的检测与证明
        3 循经低流阻通道的电特性研究
        4 经脉不通病理模型的研究
        5 循经低流阻通道的可视化研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任脉的古今文献研究
        1 任脉的循行
        2 任脉的功能
        3 任脉的病候
        4 任脉与女性生殖轴
        5 任脉相关的现代研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使用荧光照相法对大鼠任脉低流阻通道的观察
        1 实验动物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结扎任脉低流阻通道对荧光素钠迁移影响的观察
        1 实验动物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结扎任脉低流阻通道对生殖系统影响的观察
        1 实验动物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讨论
    1 使用荧光照相法进行经脉可视化的意义
    2 荧光素钠循经迁移规律与生物学内涵的分析
    3 结扎阻断任脉低流阻通道的效应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锁骨针法理论研究与应用
    锁骨针法理论研究部分
    锁骨针法应用部分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锁骨针法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结扎胃经、肾经和督脉对大鼠情志认知及相关脏器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基于足阳明脉、足少阴脉对经脉病候的探讨
        1 以经脉病候看经络理论的形成
        2 经脉病候对五脏学说的补充发展
        3 十二经别、经筋和皮部与奇经八脉的病候
        4 讨论
    综述二 脏腑与器官及器官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1 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
        2 器官与行为的联系
        3 循经低流阻组织通道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结扎肾经、胃经对大鼠行为学和脏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结扎督脉对大鼠学习记忆和脑系数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讨论
        1 经脉不通模型评价
        2 对行为学指标的思考
        3 对脏器相关指标的思考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肿瘤发病机制的中医系统学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系统学的建构
2 中医系统学对生命过程的认识
3 中医系统学框架内的肿瘤发病机制

(10)心肌处于不同状态的大鼠心包经穴位温度及NO、CaM含量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同一条经脉上不同穴位与脏腑的相关性研究情况
        1. 机体在疾病状态下相关经脉不同穴位的反映
        2. 刺激同经不同穴位对相关脏腑的调节作用
        3. 同经不同穴与脏腑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
        4. 同经不同穴位功能主治差异的其他研究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在针灸中的应用
        1. 红外热成像技术原理
        2. 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的研究情况
        3. 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的研究情况
        4.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针灸动物实验中的应用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在皮肤中的研究进展
        1. NO及NOS在正常皮肤组织中的研究
        2. NO及NOS在病理状态下皮肤中的研究
        3. NO及NOS在皮肤损伤情况下的研究
        4. NO及NOS在紫外线照射后表皮细胞的研究情况
        5. NO及NOS在药物治疗皮肤类疾病作用的研究
        6. NO及NOS在经络理论中的研究
        7. NO及NOS在皮肤中的其他研究
        8.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心肌处于不同状态大鼠心包经穴位温度变化的对比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二 心肌处于不同状态大鼠相关穴位NO、CaM含量的对比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经络脏腑相关联系的定位、定性与定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及其对《黄帝内经》继承发扬的研究[D]. 席崇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中医治未病脏腑与经络辨识法研究[D]. 黄鹂.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经络研究60年——一条多学科交叉之路[J]. 宋晓晶,王广军,李宏彦,张维波. 针刺研究, 2021(06)
  • [4]基于蛋白组学的COPD大鼠经穴血流灌注量特异性变化的机制研究[D]. 胡巧巧.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针刺干预即时效应研究及小腹部热成像特征分析[D]. 杨彩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使用荧光照相法对大鼠任脉低流阻通道的显示与结扎阻断效应的研究[D]. 顾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D]. 刘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结扎胃经、肾经和督脉对大鼠情志认知及相关脏器影响的观察[D]. 叶丰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肿瘤发病机制的中医系统学诠释[J]. 马晓彤. 山东中医杂志, 2018(12)
  • [10]心肌处于不同状态的大鼠心包经穴位温度及NO、CaM含量的对比研究[D]. 张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经络与脏腑相关性的定位定性定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