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义务教育培训制度比较研究

英法义务教育培训制度比较研究

一、英法后义务教育与训练体系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郝东升[1](2021)在《山西沦陷区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继而蚕食华北,1937年7月7日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依靠军事上的优势,迅速占据了中国东南沿海及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然而,军事占领并不能从根本上稳固其殖民统治,为了向侵华日军提供稳固的后方基地,日军在各占领区组建伪政府,实施“以华治华”,而沦陷区教育作为配合日伪政府强化其统治的一项重要措施,与直接的屠杀和劫掠政策截然不同,它的根本目的是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用军国主义文化取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中国永远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一般而言,日伪政府管理下的教育大致分三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即奴化教育、教会教育与日本居留民教育。所谓奴化教育,是以日本政府在中国台湾、朝鲜及中国东北实施殖民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推行的一种以削弱中国人民抵抗意志,养成“顺民”的教育。教育政策的制定、教材的篡改,均以稳固统治,削弱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为目的。从殖民教育的本质而言,培养愚民是殖民教育的根本目的,但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历届政府积极推动义务教育,中国民众的知识普及率已有很大提高,而山西省尤为显着。对此,日本政府亦有着清醒地认识:愚民教育已不能适应占领区的统治需要,欲想对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知识分子及成年人实施奴化教育,难度颇大。如能从儿童教育入手,经过数十年的教育,有可能弱化并消弭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为此,日伪政府积极检定和培训教师,开办小学,恢复小学教育。日军宣抚班和日本宗教团体在日占领区设立日语学校,招收学生,推广日语,从而培养了一大批能够熟练掌握日语的学生,进一步强化了日军对各占领区的殖民统治。近代以来,传教士跟随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渗透于中国内地,教会学校亦在传教士的积极努力下得以萌芽和发展,并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凭借其军事优势,迅速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如何在其占领区内推行殖民教育,日本政府在鼓励创办日语学校、篡改教科书的同时,亦对当地既有的教会学校加以改造。以山西沦陷区而论,日伪政府对教会学校政策演变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太平洋战争前,对已经存在的教会学校,日本政府以殖民主义特有的排他性原则,劝告其自行关闭或接受改造,令其严格遵照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修正私立学校规程》办学,以尽可能地减弱西方国家对沦陷区教育的影响力。二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于德意系教会学校,日本政府限制其发展;对于英美系教会学校强令其关停。日本政府正是依靠这种手段,逐渐实现了其对占领区内教会学校的控制。居留民教育是日本政府对其国外移民的一种教育。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侵华日军涌入中国的日本居留民人口激增,使得居留民教育成为现实的需要。为适应“总力战”需要,日本政府对在外居留民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强化军国民动员体制。为使日本居留民子弟迅速适应山西占领区的环境,日本人学校增加占领区的游学及占领区知识的传授,从而为长期占领中国培养“优秀”的统治者。这使得看似孤立的居留民教育,成为沦陷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述三种教育中,居留民学校主要从事于日本居留民子弟的教育,涉及的人数有限,且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教育。教会学校遭日伪政府的督饬改造或关停,对于沦陷区教育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奴化教育是三种教育中,覆盖人数最多,日伪政府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教育,但受日军统治不稳定的影响,奴化教育实施的时间长短不一,未能培养成日本殖民统治所需的大量“顺民”。

朱永新[2](2021)在《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新教育实验坚持以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为价值准则,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和相关课程为路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进行了二十年的田野实践探索。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三专模式"使数以千计的普通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在国内率先开展的"营造书香校园""家校合作共育"等教育理念与行动实践,为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家校社政共育提供了强大助力。在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抗教育异化,回归教育本质以及大面积改善区域教育生态等方面,新教育实验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展望未来,我们将通过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力争把新教育实验建设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使新教育共同体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陈晓菲,林杰,俞凌云[3](2021)在《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发轫——基于北京师范大学18位学者的史料分析》文中认为本文选取1902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师范馆到195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成立翻译室,这50年间具有游学或留学背景、从事过比较教育研究的北师大教育学者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学者们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分别从学科基本要素所涵盖的文化、活动与知识三个范畴对北师大比较教育学在发轫时期的研究状况展开探索。通过归纳,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具有六个显着特征,即家国情怀的研究旨趣、批判式借鉴的研究视角、基于国情的研究对象、基于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立足社会发展的研究内容以及专一深入的研究主题。在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中,比较教育的学科价值更为明确,不仅要清楚认识本国的教育,全面剖析别国的教育,而且还要肩负起社会与民族的担当,针砭时弊地看待国内外教育。

申素平[4](2021)在《教育立法与受教育权的体系化保障》文中研究表明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教育法对其承担保障落实的责任。从基本权利的功能体系出发对受教育权进行具体化、体系化保障,是完善教育立法、实现教育法体系化乃至法典化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立法对受教育权的实体规定不断丰富,程序规定和救济条款不断增加,但远未实现体系化保障。从受教育权的功能体系视之,其对防御权功能的规范不足,对受益权功能的规范不完整,客观价值秩序功能彰显不够;应进一步明晰受教育自由,从教育机会、教育条件、免费教育及教育资助等方面积极推进国家给付义务体系,并加强受教育权的制度、组织与程序保障,增强国家保护义务。

王文源[5](2021)在《何谓成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讨论与实践(1927-1949)》文中研究指明

马一昕[6](2021)在《基于思维导图的语文教学设计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教材中的信息类文本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武珂瑄[7](2021)在《普鲁士王国义务教育政策研究(1713-1871)》文中认为

刘谦[8](2021)在《初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研究》文中提出

刘芯宇[9](2021)在《成都高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巧双[10](2021)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课前提示语的使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英法后义务教育与训练体系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法后义务教育与训练体系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沦陷区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四、资料收集与运用
第一章 七七事变前山西省教育概况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日本对山西省的调查与认识
    第二节 七七事变前山西省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伪山西省公署的设立与伪教育行政体系的运行
    第一节 伪山西省公署的设立
        一、侵占与宣抚
        二、伪政府的建立与矛盾
        三、治安与财政
    第二节 奴化教育政策与行政管理体系
        一、奴化教育政策的制定
        二、伪教育行政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第三章 山西沦陷区学校教育
    第一节 学校的设立及运行
        一、校舍紧张
        二、经费不足
        三、生源紧张
    第二节 教员的登录、检定与培训
        一、教员的登录与检定
        二、教员的培训
        三、教员的培养
        四、教员的经济生活
        五、信任危机
    第三节 教学工作与学校生活
        一、课程、教学督导
        二、日籍教员的作用
        三、各类活动中的教员与学生
        四、伪政府“捏合”下的中日学生交流活动
第四章 山西沦陷区教会学校教育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山西教会学校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前的教会学校
        一、山西沦陷区的教会
        二、日伪政府对教会学校政策的演变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后的教会学校
第五章 山西沦陷区日语教育
    第一节 占领区的语言政策
    第二节 驻军与日本宗教团体的日语教育
        一、驻军的日语教育
        二、日本宗教团体设立的日语学校
    第三节 日伪政府设立的各类日语培训学校
        一、山西省公署公务人员训练所日语教员班
        二、太原市立日语学校
        三、各伪县政府附设的日语讲习所
    第四节 中小学校的日语教育
        一、中小学校日语教育实施情况
        二、日语教员的培养与培训
第六章 山西沦陷区居留民教育
    第一节 居留民的社会生活
        一、人口激增
        二、职业构成
        三、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运行
        四、日常生活
        五、学校的设立
    第二节 日本人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来源
        二、学生构成
    第三节 “皇国少年”的养成
        一、课程设置
        二、勤劳报国与少年参军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
    (一)实验酝酿期(1986年—1999年)
    (二)实验初创期(1999年—2002年)
    (三)实验建构期(2002年—2013年)
    (四)实验深化期(2013年至今)
三、新教育实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一)新教育实验的使命
    (二)新教育实验的愿景
        1. 愿景一: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2. 愿景二: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三)新教育实验的价值观
        1. 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
        2. 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
        3. 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
        4. 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
四、新教育实验的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一)新教育实验的哲学基础
    (二)新教育实验的伦理学基础
    (三)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学基础
五、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
    (一)营造书香校园
    (二)师生共写随笔
    (三)聆听窗外声音
    (四)培养卓越口才
    (五)构筑理想课堂
    (六)建设数码社区
    (七)推进每月一事
    (八)缔造完美教室
    (九)研发卓越课程
        1. 新生命教育课程
        2. 新智识教育课程
        3. 新德育课程
        4. 新艺术教育课程
        5. 特色教育课程
    (十)家校合作共育
六、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问题反思与未来发展
    (一)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
        1. 通过教师“三专”培养模式,使大批普通教师得以成长提升
        2. 通过书香校园建设,使大批乡村学校、普通孩子获得优质发展
        3. 通过家校社政共育,形成多元协同教育效应,使许多实验区教育生态得以改变
        4. 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新教育实验的问题反思
        1. 关于大规模教育实验与质量控制的问题
        2. 关于新教育实验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的问题
        3. 关于新教育实验话语体系与学派建设的问题
        4. 关于如何提高新教育实验年会水平与成效的问题
    (三)新教育实验的未来发展
        1. 继续加强新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完善新教育课程体系
        2. 继续加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新教育实验区建设,发挥新教育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
        3. 继续深化新教育教师成长模式,开展教师培养体系再造探索
        4. 继续研究未来学校的转型,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

(3)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发轫——基于北京师范大学18位学者的史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科建制及其基本要素
二、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旨趣与视角:学科发轫时期的文化范畴
    (一)教育为何:学者们的家国情怀
    (二)教育何为:外国经验的批判式借鉴
三、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学科发轫时期的活动范畴
    (一)从何借鉴:基于国情的选择
    (二)如何借鉴:基于教育规律的探寻
四、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题:学科发轫时期的知识范畴
    (一)作何研究:社会发展的迫切问题
    (二)以何研究:专一主题的深入分析
五、结语:历史与当代的对话
    (一)清楚认识本国教育的实际需求:比较教育学的反思价值
    (二)全面剖析别国的教育:比较教育学的探究价值
    (三)肩负起社会与民族的担当:比较教育学的使命价值
    (四)客观看待国内外教育:比较教育学的批判价值

(4)教育立法与受教育权的体系化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受教育权作为基本权利的双重属性:文献综述与研究视角
    (一)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二)受教育权的双重属性和功能体系
    (三)基本权利功能体系学说对教育立法的启示与意义
三、受教育权在我国教育立法中的规范基础
    (一)教育立法对受教育权的确认和保障历程
        1. 保障受教育权逐渐成为教育立法的目的
        2. 受教育权的实体权利内容不断丰富
        3. 受教育权的程序保障和救济规定逐渐增加
    (二)受教育权的立法规范现状
        1.《教育法》的受教育权条款
        2.《义务教育法》的受教育权条款
        3.《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受教育权条款
        4.《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受教育权条款
四、受教育权的体系化保障与教育立法之完善
    (一)受教育权的体系化保障:防御权功能的视角
    (二)受教育权的体系化保障:受益权功能的视角
        1. 教育机会请求权
        2. 教育条件请求权
        3. 免费教育请求权
        4. 教育资助请求权
    (三)受教育权的体系化保障:客观价值秩序功能的视角
        1. 立法必须遵循受教育权所确认的客观价值秩序
        2. 立法应该为受教育权的行使提供充分制度性保障
        3. 立法应该重视受教育权的组织与程序保障
        4. 立法应该保护权利人的受教育权免受来自第三人的侵犯

四、英法后义务教育与训练体系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沦陷区教育研究[D]. 郝东升. 山西大学, 2021
  • [2]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J]. 朱永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11)
  • [3]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发轫——基于北京师范大学18位学者的史料分析[J]. 陈晓菲,林杰,俞凌云. 比较教育研究, 2021(09)
  • [4]教育立法与受教育权的体系化保障[J]. 申素平. 教育研究, 2021(08)
  • [5]何谓成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讨论与实践(1927-1949)[D]. 王文源. 山东大学, 2021
  • [6]基于思维导图的语文教学设计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教材中的信息类文本为例[D]. 马一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普鲁士王国义务教育政策研究(1713-1871)[D]. 武珂瑄.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8]初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研究[D]. 刘谦.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9]成都高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案例研究[D]. 刘芯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10]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课前提示语的使用研究[D]. 王巧双.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  

英法义务教育培训制度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