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C化疗方案显着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和复发率

TAC化疗方案显着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和复发率

一、TAC化疗方案显着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和复发率(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提出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施锦红[2](2021)在《早期乳腺癌辅助化疗方案AC-T与TAC的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739例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肿瘤中心收治的应用AC-T与TAC辅助化疗方案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启发临床实践;总结关于两方案疗效比较的临床试验,进行meta分析。方法:1.回顾性分析:收集2009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AC-T及TAC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名单,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病理资料、其他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在真实世界中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比较两组预后和不良反应。2.meta分析: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关于两辅助化疗方案疗效对比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并进行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等数据处理。结果:1.回顾性分析1.1.符合条件患者共739例,AC-T组370例,TAC组369例。两组资料大致平衡,总体具有可比性。1.2.单因素、多因素综合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大小、Ki67、危险度分级、辅助化疗方案和辅助内分泌治疗是DFS的独立预测因素,是否复发是OS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1.3.TAC较AC-T方案显着改善患者DFS,P=0.031;在OS方面,两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629)。AC-T对比TAC的3年DFS率为84.0%vs 86.5%;5年DFS率为74.9%vs 80.4%;5年OS率为94.3%vs 93.5%。1.4.分层分析显示,DFS方面:对于35-60岁、Ⅰ期和Ⅱ期、激素受体阴性、中度复发风险患者,TAC显着优于AC-T,P<0.05;对于<35岁和>60岁、各淋巴结分层、Ⅲ期、各组织学分级分层、激素受体阳性、高度复发风险患者,两组DFS无显着性差异,P>0.05。OS方面:上述分层分析中,两组OS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1.5.在淋巴结阴性、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组织学分级为3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蒽环紫杉联合、紫杉为主和蒽环为主三种辅助化疗方案的DFS(P=0.531)和OS(P=0.783)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1.6.病理分期和危险度分级是Ki67<14%患者的独立预测因素。1.7.TAC组调整治疗方案的比例高于AC-T组,TAC组3-4级血液学毒性、白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显着高于AC-T组,P<0.05。2.meta分析2.1.共纳入4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均为RCTs,研究总人数6986人,其中AC-T组3492人,TAC组3494人。总效应量HR=0.90,95%CI:0.77~1.05,P=0.19,AC-T方案与TAC方案在DFS方面无显着差异。2.2.发表年代亚组分析显示,5年内HR=0.99,95%CI:0.87~1.11,P=0.81,该亚组内两方案DFS无差异;5年前HR=0.81,95%CI:0.67~0.99,P=0.03,该亚组内两方案DFS有差异,AC-T较TAC降低19%DFS事件风险。2.3.样本量>1000、高加索人种、随访>5年、淋巴结阳性:HR=0.90,95%CI:0.77~1.06,P=0.22,该亚组内两方案DFS无差异;样本量<1000、亚裔人种、随访<5年、无论淋巴结状态:HR=0.82,95%CI:0.32~2.12,P=0.68,该亚组内两方案DFS无差异。结论:1.回顾性分析提示在早期HER-2阴性乳腺癌中,辅助化疗方案TAC在DFS方面优于AC-T。2.对于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TAC辅助化疗方案是更优的选择。3.不推荐单纯组织学分级高而其他危险因素少者选择高强度的蒽环紫杉联合方案。4.总体上TAC方案的血液学毒性较AC-T方案明显。5.RCTs的meta分析:AC-T方与TAC辅助化疗方案在DFS方面均无显着差异,且结果不受研究的样本量、人种、随访时间和淋巴结状态影响。

王初蕊[3](2021)在《T1-2N1M0期乳腺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及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T1-2N1M0期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是否应行局部放射治疗仍有争议。乳房切除术后放疗(post-mastectomy radiotherapy,PMRT)在1-3枚淋巴结阳性患者中的应用缺乏证据支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接受PMRT和未接受PMRT患者的预后差异,观察患者术后放疗效果,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筛选高复发风险人群,为PMRT在T1-2N1M0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633例改良根治术后病理诊断为p T1-2N1M0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接受PMRT将患者归为未放疗组和放疗组,研究纳入的患者皆为女性。未放疗组患者入院后首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结合病理特征、患者自身状况评估及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性等选择辅助治疗方案(包括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放疗组患者入院后首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结合病理特征、患者自身状况评估及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性等选择辅助治疗方案(包括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并在辅助化疗结束后接受患侧胸壁及同侧区域淋巴结的放射治疗。利用Kaplan-Meier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loc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及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比较放疗和未放疗的疗效,并采用Cox风险模型分析与肿瘤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随访至术后3年时,22例(3.5%)出现局部复发,54例(8.5%)出现远处转移,16例(2.5%)在随访期间死亡。全组患者3年LRFS为96.5%,DMFS为91.5%,DFS为90.2%,OS为97.5%。2.未放疗组269例,放疗组364例。未放疗组和放疗组的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4.8%和97.8%(P=0.038),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9.6%和92.9%(P=0.146),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7.4%和92.3%(P=0.037),总生存率分别为97.8%和97.3%(P=0.687)。结果表明,未放疗组和放疗组在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上存在统计学差异,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Ⅲ级、肿瘤原发灶位于内象限及中央区、术后未放疗及分子分型为HER-2型是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组织学Ⅲ级、肿瘤原发灶位于内象限及中央区、病理类型为其他类型癌、T2期、术后未放疗及分子分型为HER-2型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T1-2N1M0乳腺癌患者在改良根治术后放疗可降低3年局部复发率,提高无病生存率,而对远处转移率和3年总生存率无明显影响。2.改良根治术后未放疗是影响T1-2N1M0乳腺癌患者3年局部复发和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郝帅[4](2020)在《循环肿瘤DNA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及复发预测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乳腺癌是世界上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更精准的癌症诊断以及更有效的癌症治疗成为了可能。然而,仍有许多患者最终对治疗产生了耐药性,在治疗后数年出现复发和转移,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存预后。乳腺癌作为一类具有明显异质性的恶性肿瘤,目前基于不同的基因表达谱,可以将乳腺癌分为不同的分子亚型。当前乳腺癌的治疗以手术、全身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等的综合治疗为基础。上述治疗手段为数十年来乳腺癌导致的死亡率的持续下降做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以来,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已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重要的治疗选择,能够消除随着血液循环播散的肿瘤细胞(微转移),达到降级降期的目的。但是,即使完成了新辅助化疗或者接受了局部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微小残留病灶,而这是远处复发转移的关键原因。临床现有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如CEA、CA-153等,以及影像学检查手段,均无法早期准确评估病情。肿瘤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活检虽然作为目前临床病理诊断的金标准,然而这种方法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 DNA)检测作为一种无创的液体活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ct DNA具有比传统蛋白质类癌症生物标志物更短的半衰期,并且能够克服传统病理活检的局限性,不受取样位置的限制,能够克服空间、时间异质性,全面反映肿瘤基因谱特征。另一方面,ct DNA能够实时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这有助于快速反馈既定治疗是否有效,从而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真正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近年来,随着新型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液体活检方法已经能够在实体肿瘤的标准治疗过程中得到应用,表明了其并不需要提供传统意义上的组织标本而同样能够揭示癌症的全面信息。然而,ct DNA检测在评价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测早期复发中的价值尚不明确。目的本研究拟采用包含727基因的二代测序技术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多时间节点的ct DNA检测和组织样本基因检测,旨在评估NAC前后ct DNA的突变特征,以及肿瘤组织突变特征,评估ct DNA作为预测NAC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同时,我们探讨了手术后6个月的ct DNA是否可预测乳腺癌复发进展。方法1.患者入组根据以下纳入及排除标准,前瞻性地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诊治的女性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研究纳入标准:(1)女性,无化疗禁忌;(2)穿刺活检确诊为乳腺浸润性癌;(3)无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4)患者新辅助化疗前临床分期为ⅡB-Ⅲ期;(5)患者行4-6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当出现不可耐受毒副作用或疾病进展并且医生认为不宜继续化疗的其他情况时中止治疗;(6)新辅助治疗结束后可手术患者1个月内进行手术,手术方案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术,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或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研究排除标准:(1)炎性乳腺癌;(2)哺乳期乳腺癌;(3)入院前已行肿块切除;(4)不能按既定方案完成化疗、手术;(5)合并远处转移的Ⅳ期乳腺癌;(6)男性乳腺癌。完整记录临床病理资料。本研究设置了3个时间节点,分别为新辅助化疗治疗前(C1时间节点)、手术切除肿瘤组织(T时间节点)和手术后6个月(C2时间节点)。我们在C1、C2节点收集患者的外周血,T节点收集患者的肿瘤组织。对所有血液样本的ct DNA和所有组织样本的组织DNA进行基于二代测序(NGS)技术,包含727个基因的靶向序列分析。与此同时,广泛运用于临床上的癌症生物标志物包括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及癌胚抗原(CEA)在相同的3个时间点被检测。本研究经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No.2018(57))。研究方案符合美国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本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样本处理C1及C2时间节点10 ml外周血样本及T时间节点组织样本分别采用相关试剂盒进行游离DNA提取。首先于4°C 1600×g离心15分钟,得上清液,然后4°C 16000×g离心15分钟。使用血浆和外周血细胞按照各自操作说明书提取游离DNA(cf DNA)和基因组DNA(g DNA)。根据标准流程提取肿瘤DNA(t DNA)。3.建库测序本研究中采用广州拓普基因公司设计的涵盖2.8 Mb区域的727基因大panel来捕获目标DNA片段。该技术对体细胞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SNVs)及小插入/缺失(In Dels)的检测下线为≥0.50%,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的检测下限为≥3拷贝。cf DNA和t DNA均采用Kapa DNA文库制备试剂盒(Illumina,San Diego,USA),g DNA则采用Illumina Tru Seq文库制备试剂盒(Illumina,San Diego,USA)进行DNA文库制备。DNA文库与727个基因探针进行杂交,然后使用DNBSEQ-2000测序仪(华大基因,深圳,中国)进行DNA测序。原始测序数据按照默认参数进行数据筛选,为后续分析保留高质量的reads。使用Burrows-Wheeler Aligner(BWA-0.7.17-r1188)将过滤好的数据与人类基因组hg19进行比对,并采用Genome Analysis Toolkit(GATK 4.0.12.0)去除重复reads以及重新校准。生成的BAM文件用于后续调用分析。4.体细胞变异分析使用GATK(4.0.12.0)分析SNVs及In Dels,使用Haplotype Caller in GATK分析胚系变异。对于所有变异分析,与每个样本相匹配的g DNA均被用作对照,用来排除种系变异。从正常样本中生成一组正常数据(Panel of Normal,Po N)来改善变异分析结果。剔除在Po N、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或1000基因组项目数据库中发现的不可靠的体细胞突变,得到质量较高的SNVs及In Dels。最后使用Integrative Genomics Viewer对BAM文件进行手动检查。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被定义为每Mb体细胞突变数。5.拷贝数变异分析使用Varscan2对配对样本进行拷贝数变异分析。简单来说,首先使用samtools mpileup程序对对照样本和肿瘤样本BAM文件进行mpileup,然后使用Copy Caller软件对mpileup结果进行鸟嘌呤-胞嘧啶校正。其次,采用圆形二值分割算法对不同拷贝数的区域进行分割。最后,结合候选CNVs片段得到CNVs。与体细胞变异分析一样,从正常样本中得到的CNV Po N来提高拷贝数变异分析准确性。6.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风险分析评估临床病理特征与新辅助化疗治疗结果的相关性。在本研究中,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来确定C2时间点ct DNA样本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使用卡方检验来确定C1时间点血液中ct DNA水平与治疗效果相关性。以双侧检验P值<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本次分析软件采用的是SPSS21.0软件和Graph Pad Prism 6软件。结果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从2018年1月开始,前瞻性收集43例接受新辅助化疗治疗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其中,5例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于我院行手术及后续治疗而排除研究,7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前(C1基线节点)血液样本未能提取合格的cf DNA而被排除在后续研究之外。最终纳入的31例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48.2±7.0),Luminal A型9例(29.0%),luminal B型8例(25.8%),HER2过表达7例(22.6%),TNBC 7例(22.6%)。依据病理学MP评级,术后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达到p CR的共4例(12.9%),non-p CR患者共27例(87.1%)。癌症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示,C1组中发现指标异常的有3例(P5C1,P16C1和P17C1),T组指标异常的有1例(P5T1),C2组指标异常的有1例(P5C2)。2.靶向测序质量控制C1,T,C2三个时间节点样本的平均测序捕获效率分别为72.89%(64.20%-78.72%),74.98%(59.72%-80.62%)和72.80%(67.53%-81.05%);C1,T,C2三个节点样本的有效靶向测序深度分别为1010.19X(633.1X-1650.01X),1071.61X(474.41X-1624.33X)和925.15X(625.15X-1383.41X)。3.靶向捕获测序和基因突变结果C1、T、C2组分别鉴定出159,271,70个体细胞突变。31例C1样本中,有30例检测出体细胞突变(96.8%),而在25例C2样本中,有12例检测出体细胞突变(48%)。研究发现年龄<50的患者基线状态具有更高水平的ct DNA(p≤0.05),而基线时ct DNA水平与TNM分期、分子分型、BMI、淋巴结状态、癌栓等未见明显相关(p>0.05)。分别在C1,T和C2组中鉴定出10、26、10个体细胞热点突变。在组织样本中,最常见的体细胞突变基因分别是PIK3CA(48.5%)、TP53(41.9%)和KMT2C(9.7%)。而在全部87个样本中,最常发生突变的基因分别为KMT2C(20.69%)、PIK3CA(18.39%)和TP53(18.39%)。我们还在31名乳腺癌患者中鉴定出了6个胚系突变(19.4%),涉及BRCA2、C HEK2和MUTYH基因,分别是BRCA2:c.5645C>A(P1),BRCA2:c.987_988ins A(P7),MUT YH:c.892-2A>G(P15),BRCA2:c.31del(P17),CHEK2:c.1651dup(P29)和BRCA2:c.3940_3941del(P31)。在所有的87个样本中有23个(26.44%)检测到基因拷贝数异常,其中82.61%(19/23)来自组织样本,其余4个(17.29%)来自外周血样本。4.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4.1基因突变与新辅助化疗p CR率的相关性4例(P3、P4、P8、P12)患者术后病理评估达到p CR(12.9%),non-p CR患者共有27例(77.1%)。无论是C1节点还是T节点,达到p CR的患者基因突变数目与nonp CR患者基因突变数目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故新辅助化疗前ct DNA及新辅助化疗后组织样本肿瘤突变数目与新辅助化疗p CR率无相关性。进一步分析组织和血液中最常见的三个突变基因PIK3CA、TP53、KMT2C与新辅助化疗p CR的相关性,均未发现显着相关性结果(p>0.05)。TMB和胚系突变与p CR之间的相关性同样未发现显着结果。4.2基因突变与新辅助化疗疗效(RECIST)的相关性我们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RECIST)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化疗后达到CR、PR者为有效,SD、PD为无效。新辅助化疗有效率64.5%(20/31),无效率35.5%(11/31)。无论是C1节点还是T节点,新辅助化疗后化疗有效的患者基因突变数目与新辅助化疗后化疗无效的患者基因突变数目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故新辅助化疗前ct DNA及新辅助化疗后组织样本肿瘤突变数目与新辅助化疗疗效无相关性。进一步分析组织和血液中最常见的三个突变基因PIK3CA、TP53、KMT2C与新辅助化疗疗效(RECIST)的相关性,均未发现显着相关性结果(p>0.05)。TMB和胚系突变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同样未发现显着结果。5.乳腺癌复发进展的风险因素5.1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多因素分析随访至今,7例患者发生术后复发转移。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NAC后淋巴结阳性(≥4)和新辅助化疗后达到SD的患者短期内会发生复发或转移(P=0.012;P=0.036),而癌栓、年龄、分子类型、BMI等临床因素与复发时间无关(P>0.05)。因此,我们认为淋巴结状态和SD可以作为乳腺癌复发的预测因子。5.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复发进展的相关性生存分析(Kaplan-Meier曲线)结果表明,C2节点的ct DNA KMT2C c.5053G>T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显着相关(P=0.0014)。ct DNA突变可作为新辅助治疗后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潜在预测指标。5.3传统肿瘤生物标志物与乳腺癌复发进展的相关性在7名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CA 15-3,CA 12-5和CEA结果中,仅1例复发的患者(P5)上述肿瘤标志物出现异常,而其余6例患者均为正常,这表明传统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无法满足乳腺癌早期复发转移检测的需要。结论我们证实了基于二代测序的ct DNA检测应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可行性。C1、T、C2组分别鉴定出159,271,70个体细胞突变。31例C1基线样本中,有30例检测出体细胞突变(96.8%),而在25例C2样本中,有12例检测出体细胞突变(48%)。我们发现最常发生突变的基因分别为KMT2C(20.69%)、PIK3CA(18.39%)和TP53(18.39%)。KMT2C基因在乳腺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突变率,尤其是TNBC患者。KM生存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均提示ct DNA KMT2C c.5053G>T是乳腺癌复发进展的预测因子,但ct DNA与新辅助治疗疗效无关(P>0.05)。ct DNA的连续检测是传统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治疗的有效补充,有助于及时识别患者的病情进展,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赵同德[5](2020)在《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影响化疗方案执行的重要原因,本课题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以气血两虚证的肺癌、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安多霖胶囊、化疗为干预措施,监测化疗后全血细胞计数、气血两虚证积分变化,评价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进一步以环磷酰胺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通过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小鼠白细胞计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骨髓增生程度、细胞因子表达等变化,探讨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的机制,为推广中成药辅助治疗肿瘤性疾病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拟纳入8个中心260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并拟行化疗的患者,按脱落率不超过20%,拟纳入312例,中央随机按2:1的比例进入观察组(芪胶升白胶囊组)及对照组(安多霖胶囊组)。肺癌患者应用含顺铂/卡铂方案,乳腺癌应用含多西他赛/紫杉醇方案。观察组口服芪胶升白胶囊,对照组口服安多霖胶囊,两组患者均口服包装编盲药物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化疗周期(20天)。入组前3天填写一般资料,采集血常规、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指标,化疗第5±1天、10±1天、15±1天、20±1天采集血常规,第20±1天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主要疗效指标分别使用FAS、PPS进行统计,次要疗效指标使用PPS进行统计。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苗药芪胶升白胶囊再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14ZX09301308007)。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ECPJ-BDY-2015-09。主要疗效指标为4级、3/4级、1-4级中性粒细胞(NE)下降发生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白细胞(WBC)及NE最低值、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各访视点WBC、NE变化情况及复常率。根据本次化疗的疗程数、基线WBC计数、患者年龄分别进行分层统计,对影响1-4级NE下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气血两虚证积分量化,对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症状改善率、各项症状积分的差值,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2.实验研究:①造模:应用ICR小鼠制备白细胞减少模型。5-6周龄ICR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连续给药3天。②分组给药:以白细胞减少模型鼠为研究对象,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将ICR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5雄5雌),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共6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芪胶升白胶囊0.5、1.0、2.0g/Kg,正常中药组为正常小鼠灌胃芪胶升白胶囊1.0g/Kg,模型组及正常空白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7天。各中药组于造模前3天开始灌胃芪胶升白胶囊,除正常两组外,注射环磷酰胺造模。③观察指标:给药第7天开始隔日采集血常规,第17天处死动物,眼眶取血,制备骨髓涂片,称重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观察骨髓增生程度,ELISA方法检测脾组织IL-2、IL-4、IL-6、GM-CSF以及血清GM-CS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脾组织GM-CSF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2016年3月-2018年3月共纳入309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的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主要疗效指标:全数据集(FAS)287例(观察组192例、对照组95例),符合方案集(PPS)共252例(观察组175例、对照组7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14.6%vs15.5%、31.2%vs 31.7%,73.2%vs 73.5%;在 PPS 中分别为 13.4%vs15.5%、29.4%vs 30.5%,71.9%vs 72.7%,FAS 及 PPS 中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中第1周期化疗的患者,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P<0.05);3/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WBC、NE的最低值、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第2周期化疗的患者中,观察组化疗第5±1天的WBC、NE计数(×109/L)分别为(6.29±1.87)、(4.79±1.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75±1.08)、(2.26±0.75),(P<0.01);③头晕眼花症状为化疗后1-4级NE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3)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肺癌患者168例(观察组114例,对照组54例),FAS中161例(观察组109例,对照组52例),PPS中138例(观察组98例,对照组40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6.6%vs6.1%、28.8%vs25.7%、65.5%vs 6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5±1天,观察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NE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KPS评分、头晕眼花症状。(4)乳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乳腺癌141例(观察组96例,对照组45例),FAS中126例(观察组83例,对照组43例),PPS中114例(观察组77例,对照组3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24.6%vs28.0%、34.4%vs40.0%、83.3%vs 81.5%,均无明显差异(P>0.05)。NE回升幅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第3周期及以上化疗者更为突出。≥60岁的患者,观察组WBC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获益更明显。(5)中医疗效指标,FAS共309例(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PPS共266例(观察组185例、对照组81例)。芪胶升白胶囊能显着改善气血两虚证,避免药毒损耗气血。①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②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基线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10分者: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积分回落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指标:共有309例患者进入安全性分析,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①观察组4例患者发生4次,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3次,经关联性判定“可能及以上”的人数为0。②HGB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1.0%vs81.2%;PLT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0%vs93.0%,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研究:成功建立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6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①白细胞计数:中药给药后第7天,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4.03±0.92、3.48±1.71、3.60±1.34、3.91±1.52、9.96±1.94、11.41±3.63,各组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P<0.05)。给药第15天,中药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给药第17天,中药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骨髓增生程度:以正常空白组为参照,模型组增生程度明显减低,高剂量组骨髓增生程度已接近正常。③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④脾组织IL-2、IL-4:模型组IL-2、IL-4含量均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IL-2、IL-4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⑤脾组织GM-CSF含量:模型组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GM-CSF含量(ng/L)分别为0.99±0.14、0.81±0.1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33±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中、高剂量组GM-CS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⑥血清GM-CSF含量:模型组血清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 GM-CSF 含量(ng/L)分别为 358.75±20.02、350.19±28.28、323.60±34.44,均高于模型组 290.02±43.74(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能有效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改善气血两虚证,通过调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提高造血功能,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复常。

张暖[6](2020)在《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及其核心方调控Wnt/β-eatenin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研究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提取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的核心方及新方。2.研究乳腺癌核心方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迁移、侵袭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1.收集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的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得到药物频次、处方规律、新方分析等结果,并提取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的核心方,探讨其治疗乳腺癌的特色。2.制备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实验,通过MTT法、细胞计数法观察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的影响,通过HE染色法观察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形态的影响,通过划痕试验、Transwell实验观察其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观察乳腺癌核心方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β-catenin、Cyclin D1、c-Myc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药性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药物频次排在前十位的药物为:柴胡、重楼、甘草、佛手、合欢皮、薏苡仁、浙贝母、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白术。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对:柴胡、重楼;佛手、合欢皮;白术、枳壳;白英、蛇莓。得到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新处方7个。2.乳腺癌核心方:柴胡15g重楼15g甘草15g佛手30g合欢皮30g薏苡仁45g浙贝母30g太子参30g白花蛇舌草24g白术15g夏枯草15g莪术15g枳壳15g白英15g蛇莓15g。3.MTT实验各含药血清组均在药物干预24h后出现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HE染色后,各药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变小变圆,呈多边形,细胞团缩在一起,胞质和胞核区别不明显。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可有效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迁移、侵袭,联合阿霉素具有协同作用。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可下调β-catenin、Cyclin D1、c-Myc的表达,纠正Wnt/β-catenin通路紊乱,进而抑制乳腺癌转移。结论: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进行数据挖掘,探索出其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2.乳腺癌核心方具有抑制乳腺癌生长、增殖、迁移、侵袭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调控Wnt/β-catenin通路有关。

程晨[7](2020)在《T1-2期1至3个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疗效观察和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术后放疗对全乳切除术后腋窝淋巴结阳性数为13个患者的价值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术后放疗可以提高局部肿瘤控制率并带来生存获益,反对者则认为在乳腺癌现代系统治疗规范完善的当下,患者的复发风险很低,术后放疗可能弊大于利。因此,在既能提高患者生存获益又不增加放疗毒性反应的同时,是否能个性化在这部分人群中选择高危患者进行术后放疗,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术后放疗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改良根治术后腋窝13个淋巴结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临床疗效,并通过临床及病理特征进一步寻找影响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探讨术后放疗在预后不良亚组中的价值,为术后放疗在早期乳腺癌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于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和肿瘤放疗科的T1-2期改良根治术后伴有1-3个腋窝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女性患者的生存预后,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明确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再依据预后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研究放疗对不同高危亚组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随访时间为1311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3个月。全组患者5年LRR为7.5%,5年OS为88.8%,5年DM为13.8%。放疗组与未放疗组的5年LRR分别为4.2%和11.1%(P=0.062),5年OS分别为93.1%和84.9%(P=0.157),5年DM分别为8.8%和17.9%(P=0.122),两组生存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46)、三阴型(P=0.001)、术后放疗(P=0.035)是影响患者LRR的独立预后因素,未放疗患者的LRR风险是放疗的5.508倍。肿瘤大小(P=0.014)、三阴型(P=0.002)同时也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对预后因素分组分析后显示,放疗使肿瘤≥3cm患者的LRR降低了17.9%(4%和21.9%,P=0.010),OS提高了21.4%(90.7%和69.3%,P=0.039)。而在肿瘤<3cm、三阴型、非三阴型亚组中,放疗并未带来显着生存获益。结论:术后放疗可以降低T1-2期1至3个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区域复发风险,但无明显生存受益。肿瘤≥3cm及三阴型是13个淋巴结阳性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术后放疗可以显着改善肿瘤≥3cm患者的预后,但在三阴型患者中无明显应用价值。

李芮蝶[8](2020)在《三阴乳腺癌Ki67的表达在新辅助化疗前后变化及疗效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新辅助化疗前后Ki67的表达变化,进行与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与预后生存关系相关分析,是否存在三阴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评估及远期疗效预后Ki67变化值的临床意义,从而探讨与Ki67变化有关的三阴乳腺癌临床影响因素以及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以及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2019年收治的115例予以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的三阴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Ki67前后表达变化情况分为表达下降A组以及非下降B组(表达不变及上升),利用X2检验将两组分别与三阴乳腺癌发病年龄、肿瘤分期、术前Ki67表达状态、NAC治疗后pCR、NAC后肿瘤负荷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对pCR的获得的相关因素行卡方分析,然后使用K-M生存曲线、ROC曲线预测远期生存结局,及COX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对预后有无显着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15例三阴乳腺癌病例中位年龄49岁,TNM分期中以Ⅱ期占比最高(69.60%),术前Ki67高表达者(83.50%)多见,肿瘤大小、局部区域淋巴结分期多小于T2及N2。中位随访18个月,总复发转移率16.16%,A组复发率13.33%,B组复发率29.10%;Ki67下降、未下降人数分别占总样本比例52.17%、47.83%,X2检验分析发现A组术前Ki67更倾向于高表达(X2=3.869,P<0.05)。其中A组有效占比78.30%,B组(SD+PD)达52.72%,与Ki67变化有显着联系(P<0.05),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总体pCR率62.61%,但两组差异间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显示Ki67变化是DFS的风险独立影响因素(HR=3.156,95%CI:1.3397.438,P<0.05),非下降组复发转移风险增大。适当放宽指标也可认为Ki67变化是远期OS风险影响因素(HR=3.235,95%CI:0.99410.529,P=0.051),未下降组的死亡风险加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得出Ki67下降组与更好的DFS、OS有关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约登指数计算得到NAC后Ki67变化值的截断值为36.5%,检测NAC有效敏感度为20.5%,特异度为100%。结论:Ki67未下降组在新辅助化疗后更易出现病灶增大(临床评估肿瘤进展),Ki67变化对于三阴乳腺癌NAC肿瘤负荷评估有一定的预见性,可作为TNBC新辅助化疗后疗效有效性的参考指标之一。术前腋窝淋巴结N分期及肿瘤TNM分期越早,NAC后获得pCR可能性越大,未发现NAC次数以及方案对Ki67变化显着影响,且新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及Ki67表达变化与pCR之间也未见显着差异。针对纳入群体而言Ki67波动范围≥36.5%证实NAC后临床无效有一定的辅助预测性,对于新辅助治疗后未能完善评估的患者有一定的价值以及更好的指导不同人群术后辅助化疗进程;同时也进一步为部分高危人群术后辅助用药调整及加用卡培他滨等口服化疗药物提供依据支持。但由于仅从变化范围分析,受样本量少及受到新辅助治疗阶段未知潜在影响因素较多,需要进一步控制数据偏移、结合其他指标提高整体预测能力,以及大量前瞻性研究来验证。Ki67下降组更容易得到较高的生存获益。此外,Ki67变化一定程度能预测复发转移,Ki67不变或上升能一定程度增加肿瘤复发转移风险约3倍,尤其诊断后3-5年内需要进行严密随访以及必要时干预。但是研究尚未发现pCR能转化为三阴乳腺癌患者的远期生存获益优势。考虑OS影响因素较多,仅通过术前Ki67表达情况以及pCR尚不能准确预测远期复发转移风险及总生存结局。

骆庚[9](2020)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探讨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新辅助化疗对术中及术后情况的影响和影响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大连市中山医院及普兰店中心医院收治的124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其中接受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患者56例(其中Luminal A型7例、Luminal B型20例、HER-2过表达型21例和三阴型8例),直接手术后辅助化疗患者68例(其中Luminal A型6例、Luminal B型21、HER-2过表达型38例和三阴型3例)。比较新辅助化疗组中各种亚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病理缓解情况,以及新辅助化疗组和术后化疗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影响因素。预后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在新辅助化疗组中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患者在年龄、是否绝经、肿瘤大小、临床TNM分期病理类型与NAC疗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表达水平、分子分型、NAC周期是NAC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分子分型和化疗周期是影响新辅助化疗获得完全病理缓解的独立因素(P<0.05)。在新辅助组和直接手术组中,两组在患者年龄、月经状态、原发肿瘤大小、初诊腋窝淋巴结状态、Ki-67表达水平、临床TNM分期、病理组织类型、分子亚型分型、组织学分级、化疗方案等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区感染、皮下积液情况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C组术中出血量较直接手术组明显减少,手术时间较直接手术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在1、3、5年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Cox回归模型发现临床TNM分期、分子分型是影响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TNM分期越高死亡风险越高。分子分型为三阴型的患者死亡风险高于Luminal亚型的患者。结论:1、分子分型、KI-67和化疗周期可作为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可指导乳腺癌综合治疗。与Luminal亚型相比,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乳腺癌近期疗效更好,更适合接受新辅助化疗。Ki-67高表达患者较低表达患者对新辅助化疗更敏感。对新辅助化疗敏感者,完成6个化疗周期的患者PCR率较高,若条件允许,应适当增加新辅助化疗周期。2、新辅助化疗在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方面是安全有效的,可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未增加复发转移和死亡的风险。3、临床TNM分期和分子表型是影响局部晚期乳腺癌病人长期生存的独立因素,所以早期诊断是提高局部晚期疗效的关键因素。

杨朝晖[10](2020)在《加味六君子汤联合EC方案治疗乳腺癌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根据《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及导师临床经验,通过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观察加味六君子汤对乳腺癌术后脾胃虚弱证患者EC方案化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其治疗效果,探讨加味六君子汤联合化疗在乳腺癌脾胃虚弱证中的作用,评价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求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提供部分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内科、乳腺外科及江苏省肿瘤医院就诊的符合条件的乳腺癌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有30例患者,对照组有30例患者。对照组为单纯EC化疗,治疗组为EC联合加味六君子汤,共研究2个化疗周期,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化疗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体力状况、生活质量及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并使用SPSS 19软件对数据统计处理分析。结果:1.近期疗效:治疗组及对照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20%、16.67%,疾病控制率为93.33%、83.33%,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479>0.05)。2.中医证候:两组脾胃虚弱证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显着(PP=-0.015<0.05);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40%,治疗组在脾胃虚弱证候改善上优于对照组(P=0.036<0.05)。具体症状上,治疗组食少纳呆、大便溏薄、体倦乏力、神疲懒言、腹痛绵绵、恶心呕吐症状治疗后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食少纳呆、大便塘薄、体倦乏力、神疲懒言、恶心呕吐症状治疗后有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食少纳呆、大便溏薄、腹痛绵绵、脘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均无差异。3.KPS评分:治疗组治疗后KPS评分明显升高(P=0.031<0.05),对照组治疗后KPS评分下降,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在治疗后KPS总分(P=0.003<0.05)及治疗后KPS改善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07<0.05)。4.QLQ-C30评分表:治疗组治疗前后在躯体功能、疲倦、恶心与呕吐、食欲减退、腹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在躯体功能、恶心与呕吐方面,差异显着(P=0<0.05);两组治疗后在躯体功能、疲倦、食欲减退、腹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05)。5.FACT-B评分表:治疗组治疗前后在生理状况(P=O)、功能状况(P=0.003)及总分(P=0)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在生理状况(P=0.041)、总分(P=0.035)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在生理状况(P=0.024)、功能状况(P=0)及总分(P=0.033)方面有统计学差异。6.毒副反应:两组治疗后在血红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及肌酐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在血红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谷草转氨酶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谷草转氨酶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升高血红蛋白、防止化疗后血小板下降、谷丙转氨酶升高方面具有优势,在针对化疗后白细胞及中细粒细胞绝对值下降及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升高方面不具有优势。结论:加味六君子汤联合EC方案化疗对乳腺癌术后脾胃虚弱证患者的近期疗效不具有优势,但在改善脾胃虚弱症状、提高体力状况及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可部分缓解化疗中的骨髓抑制及肝肾毒性,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二、TAC化疗方案显着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和复发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AC化疗方案显着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和复发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1.3.3 乳腺临床体检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1.3.6 其他检查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1.4.2 40~70岁
        1.4.3 70岁以上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2.1.2 常规投照体位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2 诊断报告规范
        2.2.1 肿块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2.2.2 钙化
        2.2.2. 1 钙化类型
        2.2.2. 2 钙化分布
        2.2.3 结构扭曲
        2.2.4 对称性征象
        2.2.4. 1 不对称
        2.2.4. 2 球形不对称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2.2.5 乳腺内淋巴结
        2.2.6 皮肤病变
        2.2.7 单侧导管扩张
        2.2.8 合并征象
    2.3 病灶的定位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2.4.1 检查目的
        2.4.2 乳腺分型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2.4.4 与前片比较
        2.4.5 评估分类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3.1 基本要求
        3.3.2 图像的存储
        3.3.3 报告书写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1 肿块
        3.4.3. 2 周围组织
        3.4.3. 3 钙化
        3.4.3. 4 血管评估
        3.4.4 彩色超声检查
        3.4.5 其他相关技术
        3.4.5. 1 三维成像
        3.4.5. 2 弹性成像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3.6.3. 1 记录病灶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3.6.3. 3 结论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3.7 报告范例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4.1.1 乳腺癌的诊断
        4.1.2 乳腺癌分期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4.1.7 高危人群筛查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4.3.1 检查前准备
        4.3.1. 1 临床病史
        4.3.1. 2 检查前准备
        4.3.2 MRI检查
        4.3.2. 1 设备要求
        4.3.2. 2 扫描体位
        4.3.2. 3 成像序列
        4.3.2. 4 后处理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4.4.1 点状强化
        4.4.2 肿块
        4.4.3 非肿块强化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4.4.5 病灶定位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4.5.1 评估不完全
        4.5.2 评估完全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5.1 适应证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3 其他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微创活检设备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5.3.1 禁忌证
        5.3.2 术前准备
        5.3.3 术中注意事项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5.4.1 禁忌证
        5.4.2 术前准备
        5.4.3 术中注意事项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6.1.1 标本类型
        6.1.2 标本固定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4. 2 取材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5. 2 取材
        6.2.6 SLNB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6.3.1 组织学分型
        6.3.2 组织学分级
        6.3.3 乳腺癌的分期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7.1.6 保乳手术
        7.1.6. 1 术前准备
        7.1.6. 2 手术过程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7.3.1 全乳放疗
        7.3.1. 1 适应证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7.3.1. 3 照射靶区
        7.3.1. 4 照射技术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7.3.2. 1 适应证
        7.3.2. 2 技术选择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8.1.1 多学科协作
        8.1.2 学习曲线
        8.1.3 知情同意
    8.2 SLNB指征
    8.3 SLNB操作规范
        8.3.1 示踪剂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8.4.1 SLN的术中诊断
        8.4.2 SLN的术后诊断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9.1 适应证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9.3 照射靶区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9.4.2 常规照射技术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1 0.2.5. 1 局部处理
        1 0.2.5. 2 全身处理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1 0.4.1 适应人群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1 0.4.3 主要措施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1 0.4.4. 1 疼痛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1 0.4.4. 4 疲乏
        1 0.4.4. 5 昏迷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11.1随访和评估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15.2诊断
    15.3治疗原则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16.1概述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16.4骨转移的治疗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附录

(2)早期乳腺癌辅助化疗方案AC-T与TAC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乳腺癌辅助化疗
    2.1 辅助化疗的地位
    2.2 辅助化疗患者的选择
    2.3 辅助化疗方案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回顾性分析
        3.1.1 研究对象
        3.1.2 资料收集
        3.1.3 随访
        3.1.4 研究终点
        3.1.5 化疗方案
        3.1.6 评判标准
        3.1.7 数据处理
        3.1.8 统计学方法
    3.2 meta分析
        3.2.1 检索途径
        3.2.2 检索策略
        3.2.3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3.2.4 数据提取
        3.2.5 质量评价
        3.2.6 数据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DFS和OS的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4.2.1 单因素分析
        4.2.2 多因素分析
    4.3 预后分析
        4.3.1 DFS
        4.3.2 OS
        4.3.3 分层分析
    4.4 组织学分级、Ki67与辅助化疗方案决策的分析
        4.4.1 高组织学分级与化疗决策
        4.4.2 低组织学分级选择化疗的考量
        4.4.3 Ki67低表达选择化疗的考量
    4.5 安全性分析
    4.6 meta分析
        4.6.1 文献检索结果和筛选过程
        4.6.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4.6.3 文献质量评价
        4.6.4 两方案发生DFS事件风险的比较
        4.6.5 敏感性分析
        4.6.6 亚组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一般情况
    5.2 DFS和OS的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5.3 预后分析
        5.3.1 DFS、OS
        5.3.2 分层分析
    5.4 组织学分级、Ki67与辅助化疗方案决策的分析
    5.5 安全性分析
    5.6 meta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T1-2N1M0期乳腺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及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三)结果
    1 随访结果
    2 一般临床资料特征
    3 生存情况
    4 未放疗组与放疗组的预后对比
    5 危险因素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早期乳腺癌局部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4)循环肿瘤DNA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及复发预测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标准
    2.3 外周血及组织学样本采集和保存
    2.4 组织标本和血浆游离DNA的提取和二代测序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3.2 靶向测序质量控制
    3.3 靶向捕获测序和基因图谱
    3.4 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3.5 乳腺癌复发进展的风险因素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循环肿瘤DNA在乳腺癌精准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其他研究 全外显子组测序在1例伴垂体泌乳素瘤的男性乳腺癌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 肺癌及乳腺癌常用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
        2 常用化疗方案的血液学毒性
        3 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1 单味中药
        2 中药药对
        3 经典组方
        4 自拟组方的临床研究
        5 中成药
        6 中药注射制剂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及内容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2 人口学资料与基线资料
        3 疗效指标
        4 分病种统计-肺癌
        5 分病种统计-乳腺癌
        6 中医疗效指标
        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改进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及其核心方调控Wnt/β-eatenin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资料来源
        1.2 软件选择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数据的录入与核对
        1.5 中药药物名称的规范方法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处方药味个数
        2.2 四气
        2.3 五味
        2.4 归经
        2.5 用药频数
        2.6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2.7 基于数据挖掘形成的治疗乳腺癌核心处方
        2.8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配伍规律
    3 讨论
        3.1 四气
        3.2 五味
        3.3 归经
        3.4 用药频数
        3.5 常用药对
        3.6 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核心处方
        3.7 新处方分析
        3.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所用细胞及细胞来源
        1.2 实验所用动物
        1.3 主要药品
        1.4 实验试剂及耗材
        1.5 主要仪器设备
        1.6 主要溶液配制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2.1 实验药品制备
        2.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3 细胞培养
        3.1 细胞复苏
        3.2 细胞传代
        3.3 细胞冻存
    实验一 MTT法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增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3 细胞培养
        4 实验分组
        4.1 对照组
        4.2 空白鼠血清对照组
        4.3 乳腺癌核心方组
        4.4 阿霉素组
        5 实验步骤
        6 统计分析
        7 实验结果
        7.1 MTT实验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OD值的影响
        7.2 MTT实验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增殖的影响
    实验二 计数法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生长曲线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3 细胞培养
        4 实验分组
        4.1 对照组
        4.2 乳腺癌核心方组
        4.3 阿霉素组
        4.4 联合组(阿霉素+核心方组)
        5 实验步骤
        6 实验结果
    实验三 HE染色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形态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3 细胞培养
        4 实验分组
        5 实验步骤
        6 实验结果
    实验四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迁移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3 细胞培养
        4 实验分组
        5 实验步骤
        6 实验结果
    实验五 TRANSWELL实验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侵袭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3 细胞培养
        4 实验分组
        5 实验步骤
        5.1 制备预铺基质胶的Transwell小室,具体步骤如下
        5.2 制备细胞悬液
        5.3 染色
        6 实验结果
    实验六 WESTERNBLOT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Wnt/β-catenin信号通路β-catenin、Cyclin D1、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3 细胞培养
        4 实验分组
        5 实验步骤
        5.1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5.2 BCA法定量测蛋白浓度
        5.3 免疫印迹实验
        6 实验结果
        7 讨论
        7.1 .实验结果分析
        7.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肿瘤
        7.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1 病名和症状
        2 病因病机
        2.1 外因
        2.2 内因
        3 治疗原则
        4 现代中医治疗乳腺癌
        4.1 术后并发症
        4.2 围放疗期
        4.3 内分泌治疗期
        4.4 围化疗期
        4.5 乳腺癌多发转移
        4.6 情志因素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
        1 流行病学
        2 病因
        2.1 家族遗传
        2.2 内分泌因素
        2.3 饮食与肥胖
        2.4 环境因素
        2.5 月经、生育、哺乳因素
        2.6 精神、心理因素
        3 临床表现
        3.1 乳房肿块
        3.2 乳头
        3.3 乳房皮肤
        3.4 淋巴结
        3.5 疼痛
        3.6 全身症状
        3.7 特殊乳癌表现
        4 扩散转移
        4.1 局部侵犯
        4.2 淋巴转移
        5 治疗
        5.1 手术
        5.2 放射治疗
        5.3 化疗
        5.4 内分泌治疗
        5.5 免疫治疗
        5.6 靶向治疗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7)T1-2期1至3个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疗效观察和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
附录 C 综述
    参考文献

(8)三阴乳腺癌Ki67的表达在新辅助化疗前后变化及疗效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三阴乳腺癌分型及其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乳腺癌临床分期及分子分型
    2.2 资料收集
    2.3 治疗方法
        2.3.1 新辅助及辅助化疗方案
        2.3.2 手术方式
        2.3.3 后续治疗
    2.4 结果判断标准
        2.4.1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
        2.4.2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标准
    2.5 观察指标
    2.6 随访
    2.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新辅助化疗疗效单因素分析
    3.3 新辅助化疗疗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4 新辅助化疗后获得PCR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 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对比
    3.6 两组术后复发及转移情况
    3.7 两组术后生存情况
    3.8 单因素生存分析
    3.9 多因素生存分析
第4章 讨论
    1.NAC疗效及预测指标
    2.NAC对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3 LABC预后
    关于本课题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液体活检在乳腺癌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10)加味六君子汤联合EC方案治疗乳腺癌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
        1.2 乳腺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乳腺癌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古代文献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2.4 中医药对乳腺癌化疗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选择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单纯基础治疗)
        3.2 治疗组(加味六君子汤联合基础治疗组)
        3.3 注意事项
    4 观察项目
        4.1 一般资料
        4.2 乳腺癌化疗疗效评定标准
        4.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4.4 体力状况评定(KPS评分)
        4.5 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量量表(QLQ-C30)
        4.6 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FACT-B)
        4.7 安全性评价
    5 统计分析
    6 研究结果
        6.1 入组情况
        6.2 一般资料分析
        6.3 临床疗效比较
        6.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与体会
    1 疗效分析
        1.1 肿瘤客观疗效比较分析
        1.2 中医证候比较分析
        1.3 KPS评分比较
        1.4 生活质量比较
    2 安全性评价
    3 加味六君子汤
        3.1 立方依据
        3.2 方药释义
        3.3 现代药理学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证候观察表
    附录2 卡式评分表
    附录3 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
    附录4 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FACT-B)
    附录5 NCI常见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附录6 英文缩略词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TAC化疗方案显着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和复发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早期乳腺癌辅助化疗方案AC-T与TAC的对比分析[D]. 施锦红. 吉林大学, 2021(01)
  • [3]T1-2N1M0期乳腺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及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疗效观察[D]. 王初蕊.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循环肿瘤DNA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及复发预测中的价值研究[D]. 郝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5]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D]. 赵同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及其核心方调控Wnt/β-eatenin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D]. 张暖.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T1-2期1至3个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疗效观察和预后因素分析[D]. 程晨.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8]三阴乳腺癌Ki67的表达在新辅助化疗前后变化及疗效预后分析[D]. 李芮蝶.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9]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D]. 骆庚.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10]加味六君子汤联合EC方案治疗乳腺癌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研究[D]. 杨朝晖.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TAC化疗方案显着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和复发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