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罗拉半导体为中国市场带来“数字基因”嵌入式技术

摩托罗拉半导体为中国市场带来“数字基因”嵌入式技术

一、摩托罗拉半导体把“数字基因”嵌入技术推向中国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林慧萍,廖惠如[1](2011)在《受惠于终端应用广 MEMS市场前景大好》文中研究指明微机电系统(MEMS)在2010年增长强劲,和2009年的营业额相比增长了18.9%,根据市调机构IHS iSuppli最新调查显示,2012年到2014年MEMS都将维持两位数的增长。该机构认为iPhone4是MEMS扩大手机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该手机采用陀螺仪及两个MEMS麦克风以抑制噪声。

林明珠[2](2010)在《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的空间布局战略》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与开发作为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跨国公司开展产品差异化竞争、形成技术垄断和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由于全球知识资源的跨国界分布,跨国公司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纷纷向海外投资设立研发机构和开展研发活动,如:为了占领和扩大海外市场份额、技术本地化、技术跟踪和模仿、资源利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等,将价值链高端环节布局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以期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吸收跨国直接投资最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同时也是吸收跨国研发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1997年时不足20家跨国研发机构,发展至2009年底已有1250多家各类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其中,属于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也高达340多家,并且数量还呈逐年递增趋势。空间上,以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为外资研发投资高地,呈现出跨国研发活动高度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带,并有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态势。以往文献中对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研究多集中于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动机和目的、影响跨国研发投资的主客观因素、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类型、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区位选择因子等。本文将从空间层面分析外资在华研发活动的战略类型,并试图分析在华研发战略类型与空间布局的关系,总结外资在华研发活动的空间布局战略。

隆娟洁[3](2010)在《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来看,可以大致划分为港澳台投资(THM)和其他外商投资(OFC)两种类型,其中港澳台资本一直占据着较大比重。由于港澳台投资和其他外商投资在项目规模、产业投向、技术含量、区域分布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考察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时有必要将其划分为来自港澳台的投资和来自其他外商的投资,考察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异同。本论文以不同来源地FDI为切入点,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相结合、总体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计量检验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工业部门、服务业、跨国公司R&D投资对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考察,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论分析方面,论文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分析框架: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途径是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人员培训效应和关联效应;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结果是港澳台投资和其他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差异;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目的是通过不同来源地外资带动内资企业技术水平或生产率的提高,实现技术进步。实证检验方面,论文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分析和对比研究。考察和检验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是否显着为正、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异同。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第一,对我国FDI流入的最主要领域即工业部门进行分析,以内资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行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考察了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外资来源地差异导致其对资源密集度不同的行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于工业行业而言,不同来源地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多表现为行业间溢出效应,行业内溢出效应尚不显着;且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更多发生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尚不明显,总的来说,港澳台资本的溢出效应相应地大于其他外商资本。对于地区层面而言,东部地区的FDI溢出效应不显着,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FDI存在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尤其是中部地区的港澳台投资存在显着的正溢出效应。第二,在全球服务业直接投资发展迅速的FDI新趋势下,我国服务业FDI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论文采用案例分析和计量检验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考察了不同来源地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地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当期,其中,港澳台投资存在显着的负向溢出效应,其他外商投资产生了明显的正溢出效应。第三,在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FDI新趋势下,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投资和研发机构数量发展迅速。论文在对外资来源地不同的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现状和动因进行分析后,采用企业微观面板数据,考察了外资来源地不同的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跨国公司R&D投资技术溢出效应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实现,且港澳台投资的R&D技术溢出效应相应地高于其他外商投资的R&D技术溢出效应。基于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积极提升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以促进内资企业技术水平或生产率的提高,实现技术进步。

李钧[4](2008)在《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视角》文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原来放在母国的研发活动移到海外进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跨国公司从事国际性研发活动越来越普遍,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逐年增加。自90年代之后,这种海外研发又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力度。其中,中国以其容量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价廉质优的人力资源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热点区域。由于我国的国家创新系统正在进行全面的改革,将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经济全球化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主体和与跨国公司直接竞争的本土企业来说,如何有效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正确评价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为我国本土企业利用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可行性论证就成为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对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为研究主题,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深入探讨跨国公司研发的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作用机制、途径、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策分析。论文共分为七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全文的导论,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别介绍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相关理论和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从发展中东道国技术创新视角对已有跨国公司研发对东道国的影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指出本论文的研究视角与重点:从跨国公司研发对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视角深入,侧重影响效应机制与效果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第三章至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对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第三章、第四章是理论研究部分。第三章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溢出效应与挤出效应机制。首先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式以及影响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机制进行研究。指出跨国公司研发的溢出或挤出效应是通过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要素施加正向或负向影响而产生的。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通过博弈分析对跨国公司研发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影响程度的决定因素展开讨论。基于跨国公司研发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是溢出还是挤出是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技术创新博弈的结果的认识,建立研发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博弈模型,通过博弈双方的收益分析,求得均衡解,通过分析其中变量变化,给出跨国公司研发与本土企业的行动模式,并得出决定效应效果的关键因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实证分析,其中第五章首先进行计量分析。在机制研究和博弈分析基础上,建构计量分析模型,验证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对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基于计量分析中企业数据的不足,第六章选取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与家电行业中的四家本土企业进行案例分析,目的是对计量分析结论进行佐证和补充,以完善实证分析内容。第七章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内容,在总结全文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对我国如何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研发溢出效应,减少挤出效应提出政策建议。最后指出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对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既有溢出效应又有挤出效应,两者同时并存,方向相反。它们通过对技术创新要素,包括创新宏观环境、创新动力、创新支持系统、创新者以及创新过程施加影响来最终影响本土企业技术创新。2、跨国公司研发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作用途径基本相似,具体而言,溢出效应通过示范模仿、人才流动、竞争和联系途径产生,而挤出效应通过过度竞争、弱化关联效应、争夺研发资源、增加技术依附性途径产生。这些途径可以归纳为“示范联系”、“人才流动”和“竞争”三种,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同时在这三种途径上发挥作用,只是作用方向相反。3、跨国公司研发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净效应是正是负取决于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大小,而两者是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技术创新博弈的结果。在博弈过程中,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技术差距是影响博弈结果的关键因素,吸收能力越大、技术差距越小,溢出效应越大,反之,挤出效应越大。4、实证分析表明,在我国高技术产业,自身研发经费的提高、研发队伍规模的增加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乃至是首要力量。从整体上看,跨国公司研发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更大,但主要起作用的是“竞争”途径,“示范联系”和“人才流动”两种途径的作用并不显着。5、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和技术差距会影响外溢效果,其中本土企业吸收能力越大,与外资的技术差距越小,外溢效果越好,反之外溢效果越差。通过实证分析可知在高技术产业,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差距进一步缩小,以增加研发外溢效果。

王文斌[5](2007)在《嵌入式可重构数控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重构制造系统是未来制造系统的发展方向,而实现面向设备级的重构是实现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基础和关键。只有作为主要制造设备的数控机床具备可重构的特性,才有可能实现制造系统的可重构。数控系统的可重构性已成为衡量现代数控系统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当今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嵌入式微处理器正成为后PC时代的主流,并向高速、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其在功能、结构、接口、通信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性,这些优越性都很好的满足了现代数控的发展需求。并且90年代末,随着嵌入式Linux、uCOS等开源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出现,更是为嵌入式系统在现代数控上面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是目前国内外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数控开发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是针对具体数控应用需求而定制开发的,而且嵌入式系统存在资源有限性、平台相关性等特点。这使得数控系统开发难度大,周期长,系统的可重构性不高。因此,本文针对嵌入式环境下,数控系统的可重构实现及其关键技术展开研究。论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并研究了嵌入式可重构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了可重构数控系统的软件实现问题和嵌入式可重构数控系统实时多任务的调度问题,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嵌入式可重构数控系统的集成开发环境原型。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水射流数控系统和全自动线束机数控系统的开发上,通过实际应用验证研究结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目前数控系统体系结构,并对可重构数控系统的复杂性进行充分分析,指出了数控系统体系结构对于可重构数控系统的支配作用。通过对方法论的研究,提出了解决数控系统复杂性问题的具体策略。在其指导下,分析了数控系统的构成、信息流、行为、模块连接,提出了基于活动对象的轻量级软件总线的可重构数控系统体系结构。并对基于方法论的系统可重构实现过程进行简要描述。2、分析了现有的构件标准模型,针对嵌入式资源有限、平台差异大、可靠性高等特性,提出了一种嵌入式数控构件模型ECRNC。研究了ECRNC模型主要构成元素,给出其构件规约和实现方式。分析了层次软件总线特点,给出其关键实现技术。3、分析了数控系统的多任务运行的特殊性,结合嵌入式运算资源的有限性,提出一种混合实时任务层次调度算法。在一级调度上用DRM保证实时任务的底限不丢失,在二级调度上采用了动态规划和贪婪相结合的策略调度实时任务的可选部分,保证了带宽的利用,克服了传统混合调度算法处理器利用率受限制、系统开销较大和非周期部分响应时间长的问题。4、分析了现有的构件库的表示方法,建立了面向嵌入式数控构件的刻面表示模型,从而将构件的描述展开为一棵刻面描述树。通过研究刻面描述树,将构件描述和构件检索间的匹配模型转化为树型结构化描述之间的匹配模型,并给出其实现算法。针对检索适配后,多个可行的系统选择方案,提出适应性分析模型,并首次将模糊层次分析法应用于构件系统方案的适应性分析中,并通过实例分析其有效性。由此建立了可重构数控系统集成开发环境原型。5、基于上述工作并为验证之,研制了水射流数控系统和线束机数控系统。

杜群阳[6](2006)在《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加速的经济与科技全球化进程,推动着意图维持和扩大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R&D资源转移浪潮。进入21世纪,这一浪潮向中国疾速袭来,构成了中国新一轮开放进程必须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向理论界提出了两个紧迫的现实命题,一是如何有效利用大量涌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跨国公司R&D投资,怎样才能扩大对R&D外溢效应的吸收,同时减少不利的挤出影响。二是面对跨国公司优化R&D资源配置过程中,在海外释放出来的研发资源,“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是否有能力获取并加以消化,进而以全球视角增进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本文从“资源”视角出发,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为研究主题,在分析当代R&D国际分工与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需求-资本-人员(N-C-P)”模型,作为分析上述两个问题的统一理论框架。提出了“五层面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吸收正向外溢”的内向对接机制和“以技术获取型FDI实现外向对接,获取反向外溢”的外向对接途径。除理论分析外,文章更运用丰富的数据事实、规范的回归分析、扎实的调研统计,结合案例分析,就中国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阐述了核心概念、总结了不同理论、不同学科对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为后文的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进行理论准备。第二部分(第三章)总结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全球化的特点、发展与趋势,分析了跨国公司对华R&D资源转移的历程、行业区位分布及原因,清晰刻画出中国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现实背景。第三部分(第四、五章)勾勒了本文的理论框架,第四章提出了产业间、差异化产品间、价值链环节间、研发模块间四个层次的R&D国际分工说,探讨了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动机、机构职能、与东道国的知识交流等一般规律。第五章建立了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N-C-P”分析框架,提出基于国家创新体系,从五个层面实现内向对接;发展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外向对接的双向(内外向)对接思想。第四部分(第六、七、八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第六章呼应第四章部分规律的理论分析,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47家跨国公司R&D机构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验证了在华R&D机构的投资动机、职能与外溢途径等一般规律。第七章呼应第五章内向对接理论,分析了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五个层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对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回归,验证了外资R&D是FDI技术外溢的重要途径;同时对13个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面板数据回归,验证了外资R&D资源对内资企业创新产出的正面作用。第八章是外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案例分析,总结了中国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第九章)基于本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了中国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建议,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本文在理论创新方面,主要是提出了基于R&D国际分工的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规律;在此基础上,拓展了斋腾优的需求-资源学说,提出了“N-C-P”分析框架中,从而将“利用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溢出效应”与“中国企业海外获取跨国公司R&D资源”两大问题统一到以“资源”为视角,以获得“正、反向外溢”为目标的分析框架中。并在内向对接方面提出了基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五层面对接机制,在外向对接方面提出了依据“MAL三优势”,开展技术获取型FDI的理论设想。在实证创新方面,本文在实证检验的技术细节上有所突破,为今后开展跨国公司R&D问题的调研和进行R&D外溢分析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方向。一是突破目前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调研分析停留于简单百分比统计的局限,对基于Likert七级量表调研结果进行规范的因子分析、信度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进而验证了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动机、机构职能定位与技术外溢效应间的内在联系。二是突破了目前R&D外溢研究停留于FDI外溢检验和总体产出指标检验的局限,引入外资R&D介入强度指标,证实了外资R&D活动是FDI外溢效应产生的重要渠道;并创新的将外资R&D资源指标引入解释变量,证实了在华外资R&D资源对内资企业创新产出存在的正面影响。

陈英如[7](2003)在《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及我国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R&D国际化的战略已日益成为跨国公司获取高额利润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构筑在中国市场上的技术竞争优势,跨国公司纷纷利用中国在市场空间与科技人才上的比较优势,逐渐将中国纳入其全球R&D网络中。跨国公司在华R&D热潮已对我国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国的入世和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面向全球市场的R&D机构。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中国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对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的中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将国外有关跨国公司R&D直接投资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网络组织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博弈论、产业链理论等相关理论相结合,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情况进行了研究,着重从本土化和全球化角度对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组织管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政府和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目标与思路。 第二章:综合国外关于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理论研究,对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对跨国公司从事R&D国际化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归纳了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特征。 第三章:综合国内关于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理论研究,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归纳了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特点,探讨了跨国公司在华从事R&D投资的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在行业及区域分布上的特点及原因进行了说明,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中国技术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第四章:这章是本文的重点与创新之处。在归纳了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形式的基础上,首次从本土化和全球化的角度对跨国公司在华独资R&D机构的组织管理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通过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的R&D投资为案例对上述内容进行了事实上的论证。 第五章:这章是本文的重点与创新之处。提出了我国政府和高科技企业应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战略的对策和建议。我国政府一方面应针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遇到的问题,不断优化我国R&D投资的基础环境和政策环境,以推动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活动的不断升级;另一方面应针对我国高科技企业R&D能力低下的现状,不断推动企业R&D活动的开展。我国高科技企业一方面应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与合作中,努力学习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经验;另一方面应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外部R&D资源,积极提升自身的R&D水平。 第六章:总结本文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展望未来进一步的工作。

党红杏[8](2003)在《生物医学信号数据处理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是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信号拾取、采集和处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生物医学研究的准确性,因此,研究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论文介绍了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概念和特点,并采取将生物医学信号调理和数据采集分别放在两块板上,解决了“一块板”设计中不同性质信号即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间的相互干扰问题。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从生物信号的特点出发,作者研究并设计了以AT89C51为核心的生物医学信号数据处理系统,并集成了一个电子刺激器,以满足不同的实验要求。作者首先阐述了生物医学信号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接口电路设计;其次,对信号的输入电路、程控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电源模块及刺激发生器等功能模块的设计要点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系统软件的设计思想以及主程序、中断程序和其它功能程序进行了系统介绍。最后对系统进行了调试和分析,另外对系统的噪声和干扰也进行了分析和相应的防治。

二、摩托罗拉半导体把“数字基因”嵌入技术推向中国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摩托罗拉半导体把“数字基因”嵌入技术推向中国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受惠于终端应用广 MEMS市场前景大好(论文提纲范文)

2011年平板计算机成为最快增长的MEMS市场
MEMS主要应用
MEMS产业动向?
    消费性MEMS龙头:ST
    IMT MEMS制造实力领先业界
    ADI MEMS技术强化在工业与麦克风领域
MEMS频率组件成为众家抢进标的

(2)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的空间布局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篇章结构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空间分布
    2.1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基本现状
    2.2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三章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战略类型及其空间布局
    3.1 研发战略与空间布局的关系
    3.2 外资在华研发活动战略类型
    3.3 外资在华研发战略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区位特征
第四章 摩托罗拉在华研发活动的空间布局战略
    4.1 摩托罗拉全球研发体系
    4.2 摩托罗拉在华研发网络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3)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FDI技术溢出的界定
        1.3.2 FDI技术溢出相关概念辨析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1.4.2 国内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1.4.3 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1.4.4 简要评述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我国吸收FDI概况和主要来源地FDI分析
    2.1 我国吸收FDI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2.1.1 我国吸收FDI的概况
        2.1.2 我国吸收FDI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2.2 主要来源地FDI的特点和差异分析
        2.2.1 主要来源地FDI的特点
        2.2.2 不同来源地FDI的构成和差异
    2.3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不同来源地FDI变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3.1 FDI技术溢出效应相关理论
        3.1.1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3.1.2 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理论
    3.2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3.2.1 跨国公司层面因素
        3.2.2 东道国层面因素
    3.3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机制
        3.3.1 示范-模仿效应
        3.3.2 竞争效应
        3.3.3 人员培训效应
        3.3.4 关联效应
    3.4 不同来源地FDI溢出效应研究的分析框架
        3.4.1 研究假设
        3.4.2 基本分析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Ⅰ——对工业部门的考察
    4.1 不同来源地FDI工业企业经济指标比较
    4.2 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行业层面
        4.2.1 模型选取
        4.2.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4.2.3 检验结果及分析
        4.2.4 结论
    4.3 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地区层面
        4.3.1 模型选取
        4.3.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4.3.3 检验结果及分析
        4.3.4 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Ⅱ——对服务业的考察
    5.1 FDI的新趋势:服务业FDI发展迅速
        5.1.1 服务业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特征
        5.1.2 服务业直接投资发展迅速的原因
        5.1.3 服务业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特征
    5.2 不同来源地服务业FDI的现状分析
        5.2.1 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
        5.2.2 不同来源地服务业FDI的现状分析
    5.3 不同来源地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案例研究
        5.3.1 从来源地角度看零售业FDI的发展历程
        5.3.2 不同来源地零售业FDI的行业内溢出效应
        5.3.3 不同来源地零售业FDI的行业间溢出效应
        5.3.4 结论
    5.4 不同来源地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5.4.1 模型选取
        5.4.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5.4.3 检验结果及分析
        5.4.4 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Ⅲ——对跨国公司R&D投资的考察
    6.1 FDI的新趋势:跨国公司R&D国际化
        6.1.1 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特征和趋势
        6.1.2 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理论解释
        6.1.3 跨国公司R&D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特征
    6.2 不同来源地外资的跨国公司R&D投资现状和动因分析
        6.2.1 不同来源地外资的跨国公司R&D投资现状分析
        6.2.2 不同来源地外资的跨国公司R&D投资的动因分析
    6.3 不同来源地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6.3.1 内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
        6.3.2 不同类型外资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
        6.3.3 不同类型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
    6.4 不同来源地外资的跨国公司R&D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6.4.1 模型选取
        6.4.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6.4.3 检验结果及分析
        6.4.4 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主要创新点、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主要创新点
        7.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全国较大的141家R&D机构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与论文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

(4)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问题提出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第一节 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相关理论综述
    第二节 技术创新相关理论综述
    第三节 跨国公司研发对发展中东道国的影响研究综述
    第四节 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认识与借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效应机制分析
    第一节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系统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溢出效应机制分析
    第三节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挤出效应机制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技术创新博弈分析
    第一节 模型选择与分析思路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研发创新博弈模型
    第三节 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产品创新博弈模型
    第四节 结论分析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国公司研发对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计量分析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产业选取
    第二节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择
    第三节 计量检验结果及分析
    第四节 计量分析结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跨国公司研发对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分析的目标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节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与华为、中兴通讯的技术创新——案例分析(一)
    第三节 家电行业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与长虹、创维的技术创新——案例分析(二)
    第四节 案例分析的基本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鼓励跨国公司来华研发投资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 促进吸收跨国公司研发溢出的政策建议
    第四节 本研究的创新、不足与研究展望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嵌入式可重构数控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可重构理念的产生
        1.1.2 目前数控系统的结构方式及存在问题
        1.1.3 后数控阶段现代数控系统的特征
    1.2 可重构数控系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可重构数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可重构数控系统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研究趋势
    1.3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目的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可重构数控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2.1 数控系统体系结构的比较研究
        2.1.1 欧盟的OSACA计划
        2.1.2 美国的OMAC计划
        2.1.3 日本的OSEC计划
        2.1.4 国内的ONC
        2.1.5 当前数控系统体系结构的特征及存在问题
    2.2 可重构数控系统的复杂性研究
        2.2.1 横向复杂性
        2.2.2 纵向复杂性
        2.2.3 可重构性引起的复杂性
        2.2.4 可重构数控系统的复杂性分析小结
    2.3 基于嵌入式可重构数控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2.3.1 复杂性解决的方法论指导
        2.3.2 基于还原论的数控系统分析
        2.3.3 基于还原论的可重构体系结构的建立
        2.3.4 基于方法论的系统实现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重构数控系统ECRNC模型研究
    3.1 构件标准模型
    3.2 ECRNC模型建立
        3.2.1 构件接口
        3.2.2 构件属性
        3.2.3 构件结构
        3.2.4 状态行为
    3.3 ECRNC描述与实现
        3.3.1 构件规约
        3.3.2 构件实现
        3.3.3 基于ECRNC的数控软件系统可重构特性
    3.4 层次软件总线生成
        3.4.1 事件管理
        3.4.2 出版-订阅模型
        3.4.3 广播事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重构数控系统多任务调度研究
    4.1 数控系统的任务分析
    4.2 当前混合调度算法
    4.3 数控系统混合任务层次调度模型
        4.3.1 DRM调度方法
        4.3.2 层次调度模型
        4.3.3 调度算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嵌入式可重构数控系统集成开发环境研究
    5.1 嵌入式数控交叉开发环境的建立
    5.2 构件库的组织管理
        5.2.1 构件分类表示模型
        5.2.2 构件检索模型
        5.2.3 数控系统方案的适应性分析模型
    5.3 嵌入式环境下数控系统集成开发环境原型的研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嵌入式可重构数控系统应用实例开发
    6.1 嵌入式可重构数控系统硬件环境
        6.1.1 嵌入式系统硬件可重构要求
        6.1.2 基于MPC5200的数控核心结构
    6.2 嵌入式可重构数控系统应用实例
        6.2.1 基于嵌入式的水射流数控切割机床系统
        6.2.2 基于嵌入式的线束机控制系统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工作展望
    7.1 本文研究成果
        7.1.1 理论研究成果
        7.1.2 应用研究成果
        7.1.3 创新点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
图表清单
致谢

(6)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主题和方法
        1.2.1 研究主题
        1.2.2 研究方法
        1.2.3 概念界定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跨国公司海外 R&D投资的动机
        2.1.1 垄断优势论
        2.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3 需求—资源关系理论
        2.1.4 内部化理论
        2.1.5 辅助资产理论
        2.1.6 技术应用与技术增长理论
        2.1.7 寡占反应论
        2.1.8 R&D分散与集中理论
    2.2 跨国公司海外R&D的职能与组织
        2.2.1 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职能
        2.2.2 跨国公司全球R&D机构的组织
    2.3 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区位选择
        2.3.1 东道国的FDI因素
        2.3.2 东道国的研发资源因素
        2.3.3 东道国的市场与产业发育因素
        2.3.4 东道国的制度文化因素
        2.3.5 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因素
    2.4 跨国公司 R&D投资的东道国效应
        2.4.1 示范与竞争效应
        2.4.2 联系效应
        2.4.3 集聚效应
    2.5 中国学者的研究
        2.5.1 跨国公司 R&D国际化的一般规律
        2.5.2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的理论研究
        2.5.3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的实证研究
        2.5.4 中国企业对外 R&D投资研究
    2.6 小结
3 跨国公司 R&D资源转移的全球趋势及在中国的演进
    3.1 全球R&D资源配置的特点
        3.1.1 试验与发展(D)成为主流
        3.1.2 企业部门主导R&D资源配置
        3.1.3 跨国公司推动全球 R&D资源重组
    3.2 跨国公司海外 R&D投资的发展
    3.3 跨国公司海外 R&D投资的新趋势
        3.3.1 跨国公司海外 R&D活动在东道国作用持续增强
        3.3.2 发展中国家冲击海外 R&D投资传统模式
        3.3.3 跨国公司海外 R&D投资的不均衡性
        3.3.4 R&D联盟渐成潮流
    3.4 跨国公司对华 R&D资源转移的特点
        3.4.1 跨国公司对华 R&D资源转移的发展阶段
        3.4.2 跨国公司在华 R&D资源分布
    3.5 跨国公司 R&D资源对华转移的动力
    3.6 小结
4 基于分工视角的跨国公司 R&D资源转移规律
    4.1 国际分工:贸易、投资与 R&D
    4.2 R&D国际分工体系的四个层次
        4.2.1 产业间R&D国际分工
        4.2.2 差异化产品间R&D国际分工
        4.2.3 价值链环节间R&D国际分工
        4.2.4 研发模块间R&D国际分工
    4.3 R&D资源转移规律—动机、机构职能与技术外溢
        4.3.1 R&D资源应用动机与机构职能、技术外溢
        4.3.2 R&D资源获取动机与机构职能、技术外溢
    4.4 R&D资源转移、国际分工与发展中国家
    4.5 小结
5 双向(内外向)对接跨国公司 R&D资源的理论分析框架
    5.1 “N-C-P”理论分析框架
    5.2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向对接机制
        5.2.1 产业-区位对接
        5.2.2 科学园区对接
        5.2.3 企业 R&D联盟对接
        5.2.4 非盈利机构对接
        5.2.5 人员培育与流动对接
    5.3 基于技术获取型FDI的外向对接途径
        5.3.1 技术获取型FDI的“MAL优势说”
        5.3.2 技术获取型 FDI的“反向技术外溢”效应
    5.4 小结
6 跨国公司对华R&D资源转移的问卷调研—动机、机构职能与外溢途径
    6.1 研究框架及基本假设
    6.2 调研方法与样本特征
        6.2.1 调研指标体系设计
        6.2.2 调研对象的确定
        6.2.3 调研方法
        6.2.4 样本特征
    6.3 检验结果与解释
        6.3.1 三层面指标的因子分析及信度分析
        6.3.2 跨国公司 R&D机构职能定位的聚类分析
        6.3.3 跨国公司 R&D投资动机的方差分析
        6.3.4 跨国公司 R&D技术外溢途径的方差分析
    6.4 小结
7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研究
    7.1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 R&D资源现状
        7.1.1 产业-区位对接现状
        7.1.2 园区对接现状
        7.1.3 企业R&D联盟对接现状
        7.1.4 非盈利机构对接现状
        7.1.5 人员流动对接现状
    7.2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 R&D资源的障碍
        7.2.1 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日趋严格
        7.2.2 中国企业吸收能力尚显薄弱
        7.2.3 政策支撑与中介服务体系仍然不足
    7.3 内向对接效应计量方法—从FDI外溢到R&D外溢
    7.4 外资R&D介入强度与FDI外溢效应—实证检验之一
        7.4.1 模型、研究方法与数据
        7.4.2 检验结果
        7.4.3 主要结论
    7.5 R&D资源与内资企业创新能力—实证检验之二
        7.5.1 模型、研究方法与数据
        7.5.2 检验结果
        7.5.3 主要结论
    7.6 小结
8 中国外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研究
    8.1 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经验
        8.1.1 宏观层面的国际经验
        8.1.2 企业层面的国际经验
    8.2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的现状与问题
        8.2.1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的现状
        8.2.2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的障碍
    8.3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案例研究
        8.3.1 华为
        8.3.2 大连机床
        8.3.3 案例评述
    8.4 小结
9 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9.1 总体思路
    9.2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 R&D资源的对策建议
        9.2.1 变“引资”为“选资”,“优惠”为“激励”
        9.2.2 推动“链”、“块”升级,积累研发能力
        9.2.3 依托科学园,创造内外资对接高地
        9.2.4 改善本土 R&D人力资本,提高本土企业吸收能力
        9.2.5 营造国际化环境,规范促进竞争
    9.3 中国外向对接跨国公司 R&D资源的对策建议
        9.3.1 优化技术获取型FDI产业选择,完善区位布局
        9.3.2 控制投资风险,提高本地化程度
        9.3.3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健全中介服务组织
    9.4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部分在华跨国公司 R&D机构名单
    附录二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机构调研问卷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7)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及我国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思路
第二章 跨国公司R&D国际化战略分析
    一、 跨国公司R&D国际化概况
    二、 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原因分析
        (一) 外部动因
        (二) 内部动因
    三、 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特征
第三章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分析
    一、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概况
    二、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特点
    三、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原因分析
        (一) 外部动因
        (二) 内部动因
    四、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分布
        (一) 行业集中性分布分析
        (二) 区域集中性分布分析
    五、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中国技术发展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二) 消极影响
第四章 跨国公司在华独资R&D机构的组织管理特点
    一、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形式
    二、 跨国公司在华独资R&D机构的组织管理特点
        (一) 科学进行本土化管理
        (二) 积极参与全球化分工
    三、 案例分析: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的R&D投资
        (一) 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R&D投资形式的选择
        (二) 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的组织管理特点
        (三) 小结
第五章 我国应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战略的建议
    一、 我国政府应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战略的建议
        (一) 鼓励跨国公司加大在华R&D投资
        (二) 推动我国高科技企业的R&D活动
    二、 我国高科技企业应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战略的建议
        (一) 努力学习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经验
        (二) 积极提升自身的R&D水平
第六章 结论

(8)生物医学信号数据处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信息检测技术的发展
    1.2 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基本概念
        1.2.1 数据采集系统概论
        1.2.2 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组成
        1.2.3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1.3 生物医学信号数据处理系统
        1.3.1 生物医学信号的特点
        1.3.2 生物医学数据处理的目的和特点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生物医学信号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技术要求
        2.1.1 前置放大器原理
        2.1.2 生物信号放大器设计要求
    2.2 生物电刺激器的设计要求
    2.3 以单片微型机为核心的系统设计
        2.3.1 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实现方法
        2.3.2 采用程控技术
        2.3.3 生物信号数据处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
        2.3.4 以AT89C51为核心的总体设计
第三章 四通道生物医学信号数据处理系统设计
    3.1 以AT89C51为核心的单片机系统实现
        3.1.1 AT89C51单片机简介
        3.1.2 四通道生物信号数据处理系统框架
    3.2 传感器输入通道的实现
    3.3 多级放大的设计和具体实现
        3.3.1 信号提取系统的噪声
        3.3.2 生物电放大器前置级原理及多级放大实现
        3.3.3 系统调零实现
    3.4 模拟滤波器的设计
        3.4.1 模拟低通滤波器的设计和实现
        3.4.2 工频干扰滤波设计
    3.5 电源模块的配置和干扰防治
    3.6 放大部分的软件设计
第四章 生物电刺激器设计
    4.1 生物电刺激的作用和要求
    4.2 生物电刺激的硬件电路设计和实现
        4.2.1 以单片机为核心的电路设计
        4.2.2 刺激器硬件电路实现
    4.3 刺激器工作方式说明
    4.4 生物数据处理系统软件编制和代码实现
        4.4.1 软件系统概述
        4.4.2 系统软件设计
        4.4.3 刺激器软件设计和描述
第五章 抗干扰设计
    5.1 研究抗干扰技术的重要性
    5.2 系统干扰源及干扰途径分析
        5.2.1 测控现场的电磁干扰源及干扰途径
        5.2.2 测控系统自身干扰源及干扰途径
    5.3 硬件抗干扰设计
        5.3.1 滤波技术
        5.3.2 去耦电路
        5.3.3 电源滤波技术
        5.3.4 接地技术
    5.4 软件抗干扰技术
        5.4.1 指令冗余技术
        5.4.2 设置软件陷阱
    5.5 印刷电路布线抗干扰技术
        5.5.1 地线的布线
        5.5.2 电源线的布置
第六章 系统调试和实验测试
    6.1 系统调试环境
    6.2 系统实验测试和性能分析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摩托罗拉半导体把“数字基因”嵌入技术推向中国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受惠于终端应用广 MEMS市场前景大好[J]. 林慧萍,廖惠如. 电子与电脑, 2011(03)
  • [2]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的空间布局战略[D]. 林明珠.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3]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 隆娟洁. 中南大学, 2010(11)
  • [4]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视角[D]. 李钧.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2)
  • [5]嵌入式可重构数控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王文斌. 上海大学, 2007(04)
  • [6]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研究[D]. 杜群阳. 浙江大学, 2006(03)
  • [7]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及我国对策研究[D]. 陈英如. 华侨大学, 2003(04)
  • [8]生物医学信号数据处理系统研究[D]. 党红杏. 西北工业大学, 2003(01)

标签:;  ;  ;  ;  ;  

摩托罗拉半导体为中国市场带来“数字基因”嵌入式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