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地区主要环保植物资源及其应用

福建三明地区主要环保植物资源及其应用

一、福建三明地区主要环保植物资源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艳春[1](2020)在《黄麻炭疽菌代表性菌株分离鉴定及应用核心种质的构建》文中指出黄麻,为锦葵科(Malvaceae)黄麻属(Corchorus)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韧皮部纤维作物之一。炭疽病会严重影响黄麻纤维的产量和品质,明确炭疽病病原菌致病力并构建一批优异的应用核心种质是促进黄麻遗传育种、挖掘优异基因和提高生产利用的必要途径。本研究对中国黄麻主产区采集得到的黄麻炭疽病病原菌样本进行分离鉴定和致病力测定;对黄麻抗病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性评价,并构建了一批黄麻应用核心种质;最后通过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技术构建了黄麻应用核心种质的DNA分子身份证。主要结果如下:1.在实验室前期分离鉴定我国黄麻主产区炭疽病病原菌92个菌株的基础上,进一步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特征鉴定,从中选取11个代表性病原菌菌株,对r DNA-ITS和LSU区域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ZZ4、GX19等10个菌株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株CS3为黑线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中国黄麻主产区近年炭疽病发生的病原菌类型主要有胶孢炭疽菌和黑线炭疽菌。2.为了明确这11个代表性炭疽病病原菌的致病力,以福黄麻3号和福农5号为材料,分别在福州市和三明市两地进行人工接种的致病力测定。根据病斑大小,可将炭疽菌11个代表性菌株的致病力划分为强、中、弱3个类型。其中,菌株GX19的致病力较强,在福州地区病斑大小分别为11.70±2.79 mm、16.40±5.82 mm,在三明地区病斑大小分别为13.00±1.56 mm、13.40±2.32 mm。而黑线炭疽菌菌株CS3在福州和三明两地的病斑较小,说明胶孢炭疽菌和黑线炭疽菌间致病力也存在差异,黑线炭疽菌的致病力可能比胶孢炭疽菌弱。3.利用强致病力菌株GX19对300份黄麻种质资源进行抗性鉴定,可划分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6个类型。其中爱店野生种、巴麻72-1、广巴矮等40份种质表现为高抗,占总数的13.33%。在300份黄麻种质资源的2016-2018年农艺性状统计基础上,结合2019年对农艺性状进一步鉴定和抗性种质的筛选,本研究筛选出纤维产量高、纤维品质好、抗逆、生育期适宜、适宜机械化等优异的应用核心种质,加上4份骨干亲本,按特性可分为16个应用型,剔除不同组内同一种质,共58份品种。构建的黄麻应用核心种质可促进黄麻遗传育种和挖掘优异基因。4.为了便于黄麻应用核心种质的鉴定、保护和智能化管理,本研究采用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了12对荧光核心引物的多态性,共检测出140个多态性位点。将毛细管电泳得到的分子量数据以数字+英文字母方式编码,选取12对荧光核心引物的组合,成功构建出58份应用核心种质的字符串、条形码和二维码等三种形式的DNA分子身份证。以上结果可为促进黄麻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快速分子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祝永,韩国强[2](2019)在《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改造与激活研究——以三明市溪口镇尤墩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的快速发展及环境的变化,严重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原生环境,影响着传统村落未来的发展与文脉的传承。因此,激活传统村落景观策略,传承并延续当地的地域文化,对于保护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三明市溪口镇尤墩村景观改造与激活为例,对传统村落景观改造与激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其他古村落景观改造与更新提供参考。

闫蓬勃[3](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曹蔚希[4](2019)在《长株潭蜡梅品种资源及园林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蜡梅特产于中国,也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蜡梅盛开于寒冬早春,是冬春两季的观赏佳品,可作为盆花及树桩盆景,独具特色。蜡梅耐寒抗旱,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其观赏价值高,从古至今,长盛不衰。本文针对长株潭地区蜡梅品种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研究,主要包括城市公园、高校、居住区和景区四大园林景观类型。根据蜡梅品种资源在园林中的应用现状,进一步分析蜡梅品种资源在园林应用中的美学特色。结合研究理论,综合分析蜡梅品种在园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改造建议。通过实地考察,探讨蜡梅在园林应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根据实际案例进行蜡梅景观改造设计,为蜡梅的更广泛的应用提供基础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16年11月至2019年3月对长沙、株洲和湘潭地区的蜡梅品种进行普查,共整理出蜡梅品种约有61个,已鉴定蜡梅品种41个,未鉴定出的蜡梅品种20个。已鉴定的蜡梅品种中包括15个早花品种、16个中花品种和10个晚花品种。其中,浓香型品种19个,香味中等品种12个,淡香型品种10种。通过整理和分析,总结出长株潭地区蜡梅品种资源特点主要有:长沙市的蜡梅品种最多,共有22种;其次是株洲市,共有14种;最少是湘潭市,只有11种。长沙市早花品种较多,株洲市的中花品种居多,湘潭市的晚花品种丰富;且长沙市和湘潭市以浓香型和中香型居多,株洲市以淡香型为主。2、根据蜡梅品种在长沙、株洲和湘潭地区园林应用的现状,对蜡梅品种在城市公园、高校、居住区和景区的园林景观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且分别叙述了蜡梅品种在不同园林中的品种分布应用状况、栽植方式以及配置结构方式,进而剖析蜡梅品种资源在园林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蜡梅品种景观改造的对策。3、根据实地考察以及针对专类园的设计原则和要求,对长沙市红星社区公园实例进行蜡梅专类园的改造设计。同时针对长株潭地区的蜡梅品种群落景观,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长沙市香溢豪庭小区实例,提出景观改造设计方案,为蜡梅品种景观的改造设计提供了可鉴的经验和理论依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将为长株潭蜡梅品种景观特色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论文所进行的蜡梅品种造景分析和案例改造设计为今后蜡梅品种景观的营造提供了良好参考依据,对提高蜡梅品种景观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郭连超[5](2017)在《生态补偿对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生计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自然保护区作为实施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重要区域,是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保证人类对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促进生态环境好转的同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必然对当地居民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一方面,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利于生态恢复和水质改善,进而提高土地质量、促进粮食增产,良好的生态环境亦能吸引投资和游客,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此而产生的对当地居民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限制使其数代人赖以生存的传统生计模式被打破,当地居民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受到影响,造成收入受损,使其对自然保护区产生抵触情绪。生态补偿是一种将环境外部性及难以市场化的价值转化为具体政策措施,并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各利益主体间关系的激励制度,其在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与当地居民生计发展博弈过程中起到良好调节作用。生态补偿的实施对当地居民生计状况产生重要影响,而生计资本状况、生计能力强弱对农村居民生产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分析生态补偿对当地农村居民生计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助于明确生态补偿项目成效、了解居民生计变化状况,对居民生计可持续性评估以及生态补偿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作为福建省母亲河——闽江的发源地,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者与当地居民关系状况对自然保护区目标的实现影响深远,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发展对闽江流域乃至福建省均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查阅文献和野外实地调研,运用文献调研法、参与性农户评价法(PRA)等获取相关数据资料,采用Excel、ArcGIS和SPSS19.0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等方面分析生态补偿对当地农村居民生计影响。最后,结合分析结果从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农村居民生计水平提高等方面提出建议,促进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与当地居民生计水平提升。文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生计现状良好,劳动力资源丰富,住房状况较好,农业收入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居民食品开支比例较大。此外,研究区农村居民社会观念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属性特征对其社会观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与生态补偿前相比,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农村居民生计资本总指数由0.420增至0.464,其中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各指数分别增加0.069、0.113、0.063和0.020,而自然资本指数则下降0.018。通过对生态补偿前后统计数据对比分析以及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生态补偿前后当地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具有显着差异性,而社会资本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3)生态补偿后,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农村居民生计资本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当地居民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占比上升,而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比重则出现下降。(4)生态补偿后,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农村居民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员比例整体下降,非农经济从业人员比重上升,非农经济类型呈多样化发展趋势。(5)生态补偿后,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农村居民农业收入比重上升,各农业类型收入比例相对稳定,居民非农收入来源增多,其收入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更加均衡,食品开支所占比重下降,生活体验消费增加,预示着生活品质的提升。

傅飞龙[6](2017)在《黄精、多花黄精和滇黄精种子萌发及出苗特点研究》文中指出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与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Hemsl.是中药材黄精的基源植物。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的减少,人工种植黄精面积开始逐步扩大,但其种子休眠和幼苗生长缓慢的特征制约其种子育苗移栽。目前,多花黄精和滇黄精的种子发芽和出苗研究报道很少,而黄精种子繁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发芽阶段。本研究从三种黄精种子基本特性入手,结合Baskin的系统温度法(Move-Along Experiment),挖掘三种黄精种子休眠特性方面的信息,从而确定其休眠类型,进而筛选出适宜的发芽和育苗温度条件。以黄精、多花黄精和滇黄精种子为材料,按照种子检验规程要求测定了三种黄精种子的基本特性,包括千粒重、透水性、种子活力等;观测种子在沙藏层积温度为4、15、20、25℃等四个不同等级下萌发和出苗的形态特点;通过生测法考查黄精种子及其小球茎对白菜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应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黄精种子胚在萌发过程中的生长和分化情况。结果显示:黄精、多花黄精和滇黄精鲜种子平均胚率为56.39%、39.71%和39.27%,胚结构简单,分化不明显,没有明显的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的分化;浸种一定时间的平均饱和吸水率分别为36.81%、86.74%和89.90%;储藏半年后的黄精、多花黄精和滇黄精种子的平均生活力分别是100%、96%、96%。沙藏温度为25℃条件下,多花黄精和滇黄精种子约45d开始萌发,90d的平均萌发率分别为80.67%和54%,约120d开始出苗,之后15-20d发芽的种子全部出苗;沙藏温度为15、20、25℃条件下,黄精种子均可以萌发形成小球茎,但萌发时间、发芽率及萌发后发育情况不同,而且小球茎及胚芽生长到一定程度,不再生长,保持生根生长。黄精种子和小球茎的水浸液会抑制白菜种子发芽;沙藏温度4℃沙藏条件下,种子不能发芽。不在生长的小球茎和胚芽经4℃沙藏60 d后的出苗率为93.33%。结论为:多花黄精和滇黄精种子属于形态休眠类型,黄精种子属于形态生理休眠类型。三种黄精种子的活力和吸水性不是导致其萌发率低和出苗困难的主要原因。25℃沙藏层积,多花黄精和滇黄精种子能够萌发和出苗,黄精种子可以正常萌发,但存在上胚轴休眠特性,需要一定低温打破休眠后才能出苗。

孙冰洋[7](2017)在《三明市三元区沙溪滨水景观改造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滨水区域是城市文明重要的展示区。三明沙溪承载着三明市的历史,是三明市文化的起源。由于早年的沙溪景观设计并不完善,从而导致设施杂乱、景观风貌偏差,无法提高周边场地活力,因此需要对沙溪滨水区进行景观更新、科学规划,以便更好地彰显三明市地域特色和城市文明。本项目设计是通过对"共生理论"中"文化共生"的挖掘以及对其理念的延伸,以文化共生的视角切入,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对三明市沙溪河道的自然条件、文化资源以及场地现状条件等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以"城市绿道"为联络带,融入文化和沙溪现状以及城市建筑、经济等各方面的滨水景观改造设计方案。本文首先对城市绿道与文化共生概念进行梳理,再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城市滨水景观现状以及文化共生、城市绿道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观点、概念、研究领域进行总结,以便作为本项目设计的研究依据和理论支撑。同时又对游憩学、环境心理学、构成学、景观生态学进行研究,以期可以在设计中更好地体现"人性关怀"。其次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交通情况、居民类型及场地需求等现场状况,对前期调研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查找国内外同类案例,分析其优点和特色,取其精华为本设计做参考。在案例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场地现状、人文内涵、城市发展和现存问题分别对各景观要素提出具体的共生策略及方法,对三明市历史遗迹、历史名人、民间艺术与工艺、民俗风情、品牌文化和工业企业六方面进行文化提取,以修复、更新、赋予新功能为手段,通过驳岸、高差、道路、植物、建筑、水源等作为文化共生体现的载体,形成以文化挖掘、文化共生、文化塑造、文化展示为内容的文化共生体系,并以此拟定相应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案。最后利用三明的文化基底和场地骨架,在保证稳定的生态性、区域性前提下,使其形成体现不同景观之间共生关系的多功能城市滨水景观,进而为城市滨水景观的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韩冰[8](2017)在《扑救森林火灾作战中紧急避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是自然环境中重要的调节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圈的碳氧平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森林火灾是世界上发生最频繁、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森林火灾的发生通常难以避免,有关火灾的扑救及险情处置等方面的研究,我国仍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在森林火灾发生后,如何针对火情及险情等级,制定合理的处置方案,遇到紧急情况下的避险措施实施等方面还比较缺乏。因此,根据森林火灾发生和蔓延情况,如何采取相关危险应对措施,更好的保护扑火人员的人身安全仍然是我国森林火灾管理方面的重点工作。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森林火灾险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气象、地形、危险可燃物,以及人为因素等四个方面,同时根据这四个方面条件不同,对应的险情等级进行了划分和计算,得出了火灾发生的危险等级指数。通过危险等级指数,来判定扑救火灾难度,预先选取合适的避险措施,最大程度保护扑救人员安全。我国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复杂艰巨,通常火情较为紧急、组织扑救工作困难、实施过程复杂、较易发生人员伤亡。因此,对于森林火灾对人的伤害情况、产生伤害的因素及危险指数,同时对避免伤害采取避险相关方法和原理进行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森林火灾危险等级指数,根据指数高低所遵循的避险原则和通常所采取的安全避险措施和方法。同时,以福建省发生的儿起火灾扑救险情为案例,通过对当时火灾的发生情况、扑救过程和险情因素指数深入剖析,证明在森林火灾险情扑救前对险情因素、等级划分和采取相应避险措施,对保护扑救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性。本研究一方面通过对火灾发生的险情因素分析和不同因素条件下的险情研究,得出森林火灾险情等级,结合森林火灾对人的伤害,为减少今后火灾扑救减少人员伤亡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另一方面,立足部队安全管理实际,基于现有管理措施,设计出一套符合森林部队作战特点的紧急避险管理制度措施,为部队提高灭火效益,减少人员伤亡提供依据。

于少帅[9](2016)在《植原体tuf基因启动子分子特征和枣树抗植原体物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原体是一类引起众多植物病害、无细胞壁、不能分离培养的原核微生物,其寄主种类多,危害面积广,对经济和环境等影响严重。由植原体引起的泡桐丛枝病、枣疯病、苦楝丛枝病、桑萎缩病、莴苣黄化病等是我国泡桐、枣树等植物的一类毁灭性的病害,因此,从病原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系统进化、关键基因调控、寄主抗病物质分析等角度来研究植原体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机制及其与寄主之间的互作关系有助于解决相关病害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和提高病害防治水平,对于保障农林业的健康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本研究选用植原体的rp,tuf,secA,secY,ipt,dnaK,fusA,gyrB,pyrG和rpoB共10个持家基因序列,结合16S rDNA序列,以全基因组序列已完成的洋葱黄化植原体(OY-M)、翠菊黄化丛枝植原体(AYWB)、澳大利亚葡萄黄化植原体(CPA)、草莓致死黄化植原体(SLY)和苹果簇生植原体(CPM)共5种植原体株系为参照,分析来自我国10个省的苦楝丛枝、莴苣黄化、桑萎缩、泡桐丛枝和长春花绿变植原体共18个株系的遗传变异规律和系统发育关系,通过多重序列比对分析不同基因片段的序列多态性和变异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18株苦楝丛枝、莴苣黄化、桑萎缩、泡桐丛枝和长春花绿变植原体株系的rp,tuf,secA,secY,ipt,dnaK,fusA,gyrB,pyrG和rpoB多位点序列共有15种序列类型,揭示了16SrI组不同植原体株系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rp等10个基因多位点序列分析可将16SrI-B、D亚组的不同植原体株系清晰的分开。10株苦楝丛枝植原体株系与2株桑萎缩植原体株系统发育关系最近,多位点序列分析可将这两种基于16S rDNA序列难以区分的植原体株系加以清晰的区分。10株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苦楝丛枝植原体株系分为4个进化枝,其多位点序列存在8种序列类型,这4个分枝与植原体株系的地理分布关系密切。与我国长春花绿变和泡桐丛枝植原体株系相比,福建三明2株莴苣黄化植原体株系与日本洋葱黄化植原体株系OY-M系统发育关系较近。在已检测分析的植原体不同基因序列片段中,dnaK基因序列片段的变异水平最高。利用热不对称交错式PCR(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TAIL-PCR)扩增枣疯植原体(JWB)tuf基因上游未知序列,利用启动子探针载体pSUPV4成功构建了泡桐丛枝植原体(pawb)和jwbtuf基因上游序列的大肠杆菌异源表达体系,分析、验证了pawb、苦楝丛枝(cwb)、莴苣黄化(ly)、桑萎缩(md)、长春花绿变(pev)等16sri组和jwb、樱桃致死黄化(cly)、重阳木丛枝(biwb)、黄金槐丛枝(sowb)等16srv组株系tuf基因上游序列的遗传变异特征和启动子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泡桐丛枝等16sri组植原体株系tuf基因和其上游fusa基因之间的间区序列长129-130bp,预测有完整的启动子保守结构。pawb-sdyz、ly-fjya1、pawb-fjfz株系tuf基因上游130bp片段和cwb-hnsy1株系tuf基因上游129bp片段具有启动子活性,此间区序列在5种35株16sri组株系中存在4种变异类型;枣疯病植原体等16srv组株系fusa和tuf基因间区长53-54bp,未预测到完整启动子结构。jwb-jsnj株系tuf基因上游144和346bp片段,jwb-hnpy株系tuf基因上游145和347bp片段均未检测到启动子活性,fusa和tuf基因间区序列在4种21株16srv组株系中存在2种变异类型。fusa-tuf基因间区序列相对保守,基于此序列构建的进化树可清晰区分不同组别的植原体株系。通过设计长片段pcr引物,进一步扩增了我国pawb-sdyz、pawb-fjfz和ly-fjya1植原体株系tuf基因及其上游6个基因rpll、rpob、rpoc、rps12、rps7、fusa序列,统计分析已研究的植原体基因启动子的保守区域序列特征。通过反转录pcr(reversetranscription,rt-pcr)等方法检测了植原体tuf基因及其上游部分基因在植原体中的转录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扩增获得了pawb-sdyz、pawb-fjfz、ly-fjya1株系tuf基因上游12745-12748bp的序列,比较分析发现pawb-sdyz、pawb-fjfz、ly-fjya1、oy-m、aywb、paa、sly、at植原体株系tuf与其上游6个基因的结构顺序皆为5’-rpll-rpob-rpoc-rps12-rps7-fusa-tuf-3’。根据研究涉及的52个可能植原体基因启动子保守区域结构的序列特征,推测出可能的植原体基因启动子保守区域序列模式为:t90t100g92t75g67a85(-35区);t90a96t92a98t73t90(-10区)。基于8个植原体株系的rpll-tuf核苷酸序列编码基因、基因间区非编码序列、编码氨基酸序列的mlsa分析可将不同组别、不同亚组、不同寄主的植原体株系以较高的支持率清晰的区分,与rpll-tuf核苷酸编码区相比,不同植原体株系rpll-tuf核苷酸非编码区变异水平更高。通过植物化学手段抽提抗枣疯病枣树叶片中的活性成分,并检测枣树提取液对部分细菌的抑菌活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等技术检测分析枣树提取液中相关抗病物质及其含量。通过用不同浓度枣树提取液处理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分析其对组培苗生长和症状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已抽提的20份抗枣疯病能力不同、嫁接传病后的枣树提取液中均检测到水杨酸,且含量差异显着(P=0.000<0.05)。茉莉酸仅在表现严重丛枝症状(IV-V级)的中抗品系87、138号枣树叶片提取液中检测到,而在表现严重丛枝症状的感病品系,和抗病接穗嫁接到病砧木上或表现轻症状(I-III级)或恢复无症(0级)的枣树叶片中皆未检测到;水杨酸甲酯和茉莉酸甲酯在20份抗病和感病枣树提取液中均未被检测到。不同的枣树材料甲醇提取液对坚强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蕈状芽孢杆菌等细菌的生长具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143、55、103号抗病枣树材料提取液处理的蕈状芽孢杆菌抑菌圈直径在5.758.5mm之间,差异显着(P=0.004<0.05)。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外植体会因MS培养基中甲醇溶剂和枣树提取液浓度过高而产生药害或致死。MS培养基中甲醇或枣树提取液含量变化会对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外植体生长和症状有一定的影响。多位点序列分析可做为一种对植原体鉴定、区分以及株系遗传多样性全面检测的有效、可靠的方法。在以后的研究中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深入探讨植原体不同组间或亚组间株系的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关系。关于植原体启动子、相邻基因结构解析和枣树抗病物质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和所获得的结果有助于对植原体关键基因结构、代谢调控、遗传变异规律等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为揭示植原体生长与繁殖、生境多样性和适应性、与寄主植物和介体昆虫的互作关系、致病机理和枣树抗病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进一步筛选和开发新型枣疯病及其它植原体病害治疗药剂和充分合理利用抗病资源、增强植物抗病能力和降低因病菌变异导致的寄主抗病性丧失,从根本上提高植原体病害的综合防治水平等都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郑涛[10](2015)在《福建省桂花古树资源调查与园林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木犀属的代表种---桂花(Osmanthus frangrans L.)的发源地,自2500年以前就有栽培文字记载。目前,全球木犀属植物共有32种,中国则有27种,约占世界的84.5%。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福建是桂花的适生区,古桂花资源极其丰富。本文对福建的古桂花资源及桂花的园林应用作了较大范围的研究探讨,包括调查福建古桂花资源,引种栽培37个全国各地的桂花优良品种,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福建省桂花栽培品种园林应用价值评价模型,规划营建福建省最大的桂花主题园等。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福建古桂花开展全面调查,基本掌握了福建古桂花在各地的分布及生长情况,填补了福建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调查结果表明,福建古桂花数量多达348株,古桂花资源丰富。2、从各地引种37个优良桂花品种均栽培成功,丰富了福建桂花品种资源,有利于今后进一步提高福建开发桂花的层次和深度,同时也表明福建的自然地理条件很适合桂花生长。3、首次通过3个准则13个指标构建福建省桂花栽培品种园林应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为桂花引种栽培选择和园林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应用该体系,对引种的37个桂花栽培品种进行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并选出了5个桂花品种开展大规模栽植推广应用。4、以营建福建最大桂花主题园为实际案例,运用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手法,从项目概况、规划设计原则、规划布局等方面探讨了景观设计思路,为类似桂花主题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二、福建三明地区主要环保植物资源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三明地区主要环保植物资源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黄麻炭疽菌代表性菌株分离鉴定及应用核心种质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黄麻概述
    1.2 黄麻炭疽病研究概况
        1.2.1 黄麻的主要病害
        1.2.2 黄麻炭疽病的发病特征
        1.2.3 黄麻炭疽病病原菌分类及其鉴定
        1.2.4 黄麻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1.3 黄麻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4 分子标记及其在指纹图谱中的应用
        1.4.1 分子标记类型
        1.4.2 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作物DNA分子身份证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黄麻炭疽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代表性菌株致病力测定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
        2.2.1 供试菌株
        2.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3 培养基
    2.3 方法
        2.3.1 黄麻炭疽病的田间病害症状观察与病斑采集
        2.3.2 黄麻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3.3 黄麻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4 代表性炭疽病病原菌的柯赫氏法则
        2.3.5 代表性炭疽病病原菌的致病力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黄麻炭疽病的田间病害症状
        2.4.2 黄麻炭疽病病原菌r DNA-ITS、LSU序列分析
        2.4.3 黄麻炭疽病病原菌11个代表性菌株的柯赫氏法则
        2.4.4 黄麻炭疽菌11个代表性菌株致病力测定
    2.5 讨论
3 黄麻种质抗性鉴定及应用核心种质的构建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
    3.3 方法
        3.3.1 强致病力菌株GX19田间接种黄麻种质资源
        3.3.2 黄麻应用核心种质的性状考察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黄麻种质资源性状基本统计分析
        3.4.2 黄麻抗炭疽病种质筛选
        3.4.3 黄麻应用核心种质的构建
    3.5 讨论
4 黄麻应用核心种质SSR荧光标记分子身份证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
        4.2.1 供试材料
        4.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4.3 方法
        4.3.1 DNA的提取
        4.3.2 SSR荧光标记
        4.3.3 荧光核心引物筛选及数据处理
        4.3.4 DNA分子身份证构建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黄麻SSR荧光核心引物的确定
        4.4.2 基于荧光SSR的应用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
        4.4.3 应用核心种质DNA分子身份证编码及构建
    4.5 讨论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改造与激活研究——以三明市溪口镇尤墩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尤墩村项目概况
二、尤墩村景观改造与激活
    (一)策略分析
        1.景镇一体
        (1)重塑尤溪口码头、渡口的空间形象和功能。
        (2)展现特色街区风貌。
        (3)展现地域景观特色。
        (4)构建围墙小镇空间形态。
        2.产镇融合
        (1)打造旅游新兴目的地。
        (2)构建符合休闲生活方式的新业态。
        (3)业聚天下。
    (二)定位分析
        1.竹韵。
        2.水泊。
        3.渔跃。
    (三)结构分析
        1.一轴线:
        2.三片区:
        3.多节点:
    (四)主要节点分析
        1.入口灯塔广场。
        2.溪尾湿地(渔公园)。
        3.码头公园。
        4.尤溪竹园。
        5.北入口。
    (五)道路景观设计
        1.构建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游憩线路
        2.现状道路景观改造
    (六)景观改造创新设计
        1.多元化停车管理创新
        2.古村落文化创新
三、结语

(3)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长株潭蜡梅品种资源及园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蜡梅的概述
        1.3.1 形态特征
        1.3.2 生长习性
        1.3.3 栽培历史
        1.3.4 分布情况
        1.3.5 文化特征
    1.4 蜡梅品种资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蜡梅及其品种资源分类研究现状
        1.4.2 蜡梅资源应用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长株潭地区蜡梅品种资源调查分析
    2.1 蜡梅品种资源调查方案
        2.1.1 调查时间
        2.1.2 调查地点
        2.1.3 调查对象
        2.1.4 调查方法
        2.1.5 调查规范
    2.2 蜡梅品种资源及其特征分析
        2.2.1 早花品种资源
        2.2.2 中花品种资源
        2.2.3 晚花品种资源
        2.2.4 长株潭蜡梅品种资源特点分析
3 长株潭地区蜡梅品种资源应用现状
    3.1 蜡梅品种资源在不同园林类型中的应用分析
    3.2 蜡梅品种在不同园林类型中的栽植方式分析
        3.2.1 孤植
        3.2.2 对植
        3.2.3 丛植
        3.2.4 列植
        3.2.5 片植
    3.3 蜡梅品种在不同园林类型中的配置方式
        3.3.1 与植物搭配
        3.3.2 与建筑和山石小品搭配
        3.3.3 与水体搭配
    3.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4.1 存在的问题
        3.4.2 解决对策
4 长株潭地区蜡梅品种景观实例改造
    4.1 长沙红星公园的蜡梅专类园实例设计
        4.1.1 案例概况
        4.1.2 植物景观现状分析
        4.1.3 设计原则和策略
        4.1.4 整体设计
        4.1.5 植物设计
    4.2 蜡梅品种景观实例改造
        4.2.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蜡梅景观实例改造
        4.2.2 香溢豪庭小区蜡梅景观实例改造
5 结论和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A
附表B
附表C
致谢

(5)生态补偿对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生计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方法
    4 技术路线
    5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农村居民生计的关系
    1.2 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生计
    1.3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
    1.4 生态补偿对农村居民生计影响
    1.5 研究述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来源
第四章 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生计状况
    4.1 农村居民生计资本状况
    4.2 农村居民生计策略状况
    4.3 农村居民生计结果状况
    4.4 农村居民社会观念状况
    4.5 农村居民生计面临问题分析
第五章 生态补偿对农村居民生计影响
    5.1 生态补偿对农村居民生计资本影响
    5.2 生态补偿对农村居民生计策略影响
    5.3 生态补偿对农村居民生计结果影响
第六章 生态补偿与农村居民生计发展建议
    6.1 着力提高生态补偿标准
    6.2 拓宽生态补偿金来源渠道
    6.3 结合地区特点,丰富生态补偿方式
    6.4 开发生物、环境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6.5 建立优势产品集团发展战略
    6.6 加强农村居民生计资本建设
    6.7 丰富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渠道
    6.8 加强农村居民环境意识构建
    6.9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认知和参与度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之处
    7.3 论文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生计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黄精、多花黄精和滇黄精种子萌发及出苗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药用植物黄精的研究进展
        1.1.1 黄精属植物的分类及资源分布
        1.1.2 黄精属植物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1.1.3 黄精化学成分研究
        1.1.4 黄精药理作用
        1.1.5 经济价值及鉴定
        1.1.6 黄精的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2 种子休眠及休眠解除研究进展
        1.2.1 种子休眠的类型
        1.2.2 种子休眠机理
        1.2.3 药用植物种子休眠解除方法
        1.2.4 形态生理休眠(MPD)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黄精、多花黄精和滇黄精种子特性研究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千粒重和形态观测
        2.2.2 吸水实验
        2.2.3 TTC染色程序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种子及胚形态
        2.3.2 种皮透水性和吸水规律
        2.3.3 种子活力测定
    2.4 小结与讨论
        2.4.1 三种黄精种子形态区别
        2.4.2 三种黄精种子胚与休眠的关系
        2.4.3 三种黄精种子吸水性与休眠的关系
第三章 黄精、多花黄精和滇黄精种子发芽和出苗特性
    3.1 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发芽实验
        3.2.2 小球茎生长观测实验
        3.2.3 低温层积下黄精种子出苗率测定
        3.2.4 黄精种子及小球茎抑制物的生物测定
        3.2.5 石蜡切片制作和番红固绿染色的程序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层积温度对三种黄精种子发芽的影响
        3.3.2 25℃层积三种黄精种子发芽的形态变化
        3.3.3 层积温度对三种黄精出苗的影响
        3.3.4 黄精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
        3.3.5 黄精种子和小球茎水浸液对白菜种子发芽影响
        3.3.6 黄精小球茎的组织学观察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三明市三元区沙溪滨水景观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城市滨水景观、城市绿道与文化共生研究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滨水景观
        2.1.2 城市绿道
        2.1.3 共生理论与文化共生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城市滨水景观研究现状
        2.2.2 城市绿道研究现状
        2.2.3 共生理论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同类案例分析
        2.3.1 国外案例分析
        2.3.2 国内案例分析
    2.4 滨水景观问题及研究总结
        2.4.1 建设问题
        2.4.2 研究总结
3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运用的其他相关理论基础
    3.1 游憩学
    3.2 环境心理学
    3.3 构成学
    3.4 景观生态学
4 城市滨水景观的文化共生体系研究
    4.1 景观整体定位
        4.1.1 审美取向
        4.1.2 场所功能
        4.1.3 设计尺度
    4.2 文化共生体系
        4.2.1 文化挖掘
        4.2.2 文化共生
        4.2.3 文化塑造
        4.2.4 文化展示
    4.3 文化共生表达载体
        4.3.1 物质文化载体
        4.3.2 非物质文化载体
5 三明市三元区沙溪滨水景观改造设计
    5.1 项目整体分析
        5.1.1 场地概况
        5.1.2 上位规划分析
        5.1.3 周边交通分析
        5.1.4 水文状况分析
        5.1.5 自然条件分析
        5.1.6 植物情况分析
        5.1.7 场地现状分析
    5.2 原场地综合条件分析(SWOT分析)
        5.2.1 优势分析
        5.2.2 劣势分析
        5.2.3 机会分析
        5.2.4 挑战分析
    5.3 文化挖掘——三明市文化资源展示
        5.3.1 历史遗迹
        5.3.2 历史名人
        5.3.3 民间艺术与民间工艺
        5.3.4 民俗风情
        5.3.5 品牌文化
        5.3.6 工业企业
    5.4 文化共生——文化体现构思
        5.4.1 规划依据
        5.4.2 景观具体规划定位
        5.4.3 景观具体规划策略
    5.5 文化塑造——景观总体设计
        5.5.1 总平面设计
        5.5.2 功能分区设计
        5.5.3 景观空间结构设计
        5.5.4 交通设计
        5.5.5 植物种植设计
        5.5.6 竖向设计
        5.5.7 堤岸设计
        5.5.8 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设计
        5.5.9 专类活动设计
        5.5.10 景观视线系统设计
        5.5.11 照明系统设计
    5.6 文化展示——分区主要节点表现
        5.6.1 慢行休闲观赏区
        5.6.2 现代工业主题区
        5.6.3 历史文化展示区
        5.6.4 休闲娱乐活动区
    5.7 景观专项设计
        5.7.1 植物意向
        5.7.2 标识系统
        5.7.3 铺装形式
        5.7.4 照明系统
        5.7.5 休息设施及卫生设施
        5.7.6 景观小品
6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8)扑救森林火灾作战中紧急避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森林的重要性
        1.1.2 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性
        1.1.3 扑救森林火灾过程中对人的伤害性
    1.2 扑救森林火灾紧急避险的相关理论
        1.2.1 森林火灾现场的紧急避险概念
        1.2.2 危机管理理论
        1.2.3 行为安全管理理论
        1.2.4 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存在问题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植被状况
    2.4 社会经济
    2.5 森林火灾状况
3 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调查方法
        3.2.1 火场实地考察
        3.2.2 火场模拟
    3.3 分析方法
        3.3.1 森林火灾危险等级划分
        3.3.2 案例剖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扑救森林火灾中险情因素分析
        4.1.1 气象因素
        4.1.2 地形
        4.1.3 可燃物类型
        4.1.3.1 针叶林
        4.1.3.2 阔叶林
        4.1.3.3 灌木林
        4.1.3.4 草地
        4.1.3.5 竹林
        4.1.4 发生险情的人为因素
    4.2 森林火灾险情分析及险情等级
        4.2.1 森林火灾险情因素指数
        4.2.1.1 气象险情指数
        4.2.1.2 地形险情指数
        4.2.1.3 可燃物类型险情指数
        4.2.2 森林火灾险情指数及等级
    4.3 森林火灾扑救的紧急避险措施研究
        4.3.1 森林火灾现场紧急避险遵循的原则
        4.3.1.1 以人为本与知己知彼
        4.3.1.2 避开险境与主动自保
        4.3.1.3 贴近火线与临机处置
        4.3.2 森林火灾紧急避险措施
        4.3.2.1 安全区域避险
        4.3.2.2 快速转移避险
        4.3.2.3 冲越火线避险
        4.3.2.4 有利地段避险
        4.3.2.5 利用装备避险
    4.4 森林火灾险情的案例分析
        4.4.1 邵武市水北镇龙斗村“2.14”森林火灾案例
        4.4.1.1 火场情况及扑救过程
        4.4.1.2 险情等级
        4.4.1.3 险情分析
        4.4.2 福建三明沙县“2.12”森林火灾案例
        4.4.2.1 火场情况及扑救过程
        4.4.2.2 险情等级
        4.4.2.3 险情分析
        4.4.3 福建政和县国有林场“3.9”森林火灾案例
        4.4.3.1 火场情况及扑救过程
        4.4.3.2 险情等级
        4.4.3.3 险情分析
        4.4.4 基本经验
5 结论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9)植原体tuf基因启动子分子特征和枣树抗植原体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原体及其病害研究概况
    1.2 植原体基因组研究
        1.2.1 植原体全基因组
        1.2.2 植原体染色质外DNA
    1.3 植原体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研究
        1.3.1 植原体持家基因的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研究
        1.3.2 植原体非编码区的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研究
        1.3.3 多位点序列分析 (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MLSA)
        1.3.4 操纵子和植原体基因结构排布
    1.4 持家基因蛋白延伸因子基因tuf研究现状
    1.5 启动子及研究现状
        1.5.1 启动子结构特征
        1.5.2 启动子序列克隆
        1.5.3 启动子功能分析
        1.5.4 植原体启动子研究现状
    1.6 植物抗病性及抗病物质研究
        1.6.1 植物抗病性和免疫学研究
        1.6.2 植物抗病相关物质研究
        1.6.3 抗病物质对基因调控的作用
        1.6.4 植物抗病物质分析和枣树抗病品种及抗病物质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预期结果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7.3 研究的预期结果
        1.7.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位点序列分析揭示我国16SrI组植原体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样品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3 DNA提取
        2.1.4 基因选择和引物设计
        2.1.5 基因扩增测序
        2.1.6 序列分析
        2.1.7 核苷酸序列号
    2.2 结果与分析
        2.2.1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2.2.2 植原体持家基因片段遗传变异比较分析
        2.2.3 MLSA
        2.2.4 DNA多态位点和序列型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我国16SrI和V组植原体tuf基因上游序列扩增和启动子结构与活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3.1.3 样品总DNA提取和检测
        3.1.4 tuf基因上游序列测定
        3.1.5 序列分析
        3.1.6 tuf基因上游序列启动子活性验证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泡桐丛枝和枣疯病植原体tuf基因上游序列扩增和结构解析
        3.2.2 16SrI和V组植原体fusA和tuf基因间区序列多态性和启动子结构分析
        3.2.3 16SrI和V组植原体fusA和tuf基因间区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3.2.4 16SrI和V组植原体tuf基因上游序列启动子活性验证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植原体tuf基因与其上游部分基因结构和相关基因启动子保守区域特征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样品
        4.1.2 仪器和试剂
        4.1.3 植原体总DNA和总RNA提取
        4.1.4 植原体tuf及其上游部分基因长片段扩增
        4.1.5 植原体启动子保守结构特征序列和MLSA分析
        4.1.6 反转录PCR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原体tuf及其上游基因序列长片段扩增和RNA提取
        4.2.2 植原体和非固醇甾原体tuf及其上游基因结构分析
        4.2.3 植原体和非固醇甾原体相关基因启动子保守结构特征
        4.2.4 MLSA
        4.2.5 RT-PCR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枣树材料活性成分抽提、提取液抑菌活性测定和抗病相关物质含量HPLC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5.1.3 枣树材料总DNA提取和植原体检测
        5.1.4 枣树抗病物质抽提
        5.1.5 枣树提取液HPLC检测
        5.1.6 抑菌实验
        5.1.7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枣树活性成分提取和抗病物质及其含量检测
        5.2.2 抑菌实验
        5.2.3 不同枣树材料植原体检测
        5.2.4 不同抗性和不同处理枣树材料中抗病物质及其含量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抗枣疯病枣树抽提液对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的作用探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6.1.3 MS培养基配制
        6.1.4 不同浓度甲醇处理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
        6.1.5 不同浓度枣树提取液处理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
        6.1.6 不同抗性品系枣树提取液处理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浓度甲醇对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6.2.2 不同浓度枣树提取液对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生长和症状的影响
        6.2.3 不同抗性品系枣树提取液对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生长和症状的影响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多位点序列分析揭示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寄主16SrI组植原体丰富的遗传变异规律和细腻的系统发育关系
        7.1.2 我国16SrI和V组植原体tuf基因上游序列扩增、启动子结构预测、序列变异分析和启动子活性检测
        7.1.3 不同植原体株系rplL-tuf基因簇大片段核苷酸序列扩增、基因结构、遗传变异和系统进化及相关基因启动子保守区域特征序列分析
        7.1.4 不同枣树材料活性成分抽提、提取液抑菌活性和抗病相关物质水杨酸、茉莉酸、水杨酸甲酯、茉莉酸甲酯及其含量检测分析
        7.1.5 不同枣树材料抽提液、抽提介质甲醇对枣疯病、泡桐丛枝病及健康泡桐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7.2 展望
        7.2.1 植原体遗传变异研究
        7.2.2 植原体启动子和基因结构研究
        7.2.3 抗枣疯病枣树抗病物质检测、鉴定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福建省桂花古树资源调查与园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桂花研究进展
        1.2.1 桂花品种分类研究
        1.2.2 桂花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1.2.3 桂花栽培技术研究
        1.2.4 桂花园林应用研究
第二章 福建省古桂花资源调查
    2.1 我国古桂花资源概况
    2.2 福建省古桂花资源调查
        2.2.1 调查方法
        2.2.1.1 普查
        2.2.1.2 重点调查
        2.2.2 调查结果
        2.2.3 分析与讨论
    2.3 小结
第三章 桂花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3.1 桂花资源调查及引种品种筛选
        3.1.1 桂花资源调查
        3.1.2 引种桂花品种筛选
    3.2 引种桂花栽培技术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福建省桂花栽培品种园林应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4.1 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4.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及其结果
        4.2.1 AHP计算步骤
        4.2.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及结果
    4.3 桂花栽培品种园林应用价值综合评价
    4.4 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引种的桂花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及结果
    4.5 小结
第五章 桂花主题园的营建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条件
        5.1.2 桂花主题园区位
        5.1.3 地形地貌
        5.1.4 水体景观资源
        5.1.5 土壤条件
        5.1.6 植物资源
        5.1.7 人文资源
    5.2 规划设计原则
    5.3 规划布局
        5.3.1 四季桂溢彩景区
        5.3.2 银桂戏水区
        5.3.3 金桂流芳区
        5.3.4 丹桂赏石区
        5.3.5 桂花文化体验区
        5.3.6 湿生植物观赏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福建省古桂花资源调查情况表
致谢

四、福建三明地区主要环保植物资源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麻炭疽菌代表性菌株分离鉴定及应用核心种质的构建[D]. 郭艳春. 福建农林大学, 2020
  • [2]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改造与激活研究——以三明市溪口镇尤墩村为例[J]. 祝永,韩国强.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12)
  • [3]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长株潭蜡梅品种资源及园林应用研究[D]. 曹蔚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生态补偿对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生计影响分析[D]. 郭连超.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6]黄精、多花黄精和滇黄精种子萌发及出苗特点研究[D]. 傅飞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02)
  • [7]三明市三元区沙溪滨水景观改造设计[D]. 孙冰洋.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8]扑救森林火灾作战中紧急避险问题研究[D]. 韩冰.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9]植原体tuf基因启动子分子特征和枣树抗植原体物质研究[D]. 于少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1)
  • [10]福建省桂花古树资源调查与园林应用研究[D]. 郑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03)

标签:;  ;  ;  ;  ;  

福建三明地区主要环保植物资源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