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苯并三唑及其配合物的三脚架化合物研究

含苯并三唑及其配合物的三脚架化合物研究

一、含苯并三氮唑的三脚架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思思[1](2018)在《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盐的合成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肽的合成中缩合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盐(HBTU)是一种性能良好的脲正离子型缩合剂。但是,传统的HBTU的生产工艺存在着原料毒性大、生产成本高、能源消耗大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进,用三氯氧磷代替光气、六氟磷酸钾代替六氟磷酸反应来合成HBTU,并对合成的HBTU进行纯化和表征。在中间体1-羟基苯并三氮唑(HOBt)的合成中,研究了溶剂类型及其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 H等因素的影响,确定出了适宜的工艺条件:以水合肼与邻硝基氯苯为原料,正庚醇为溶剂,回流温度118℃,反应时间5h,反应结束后,冷却,加入质量分数为40%的Na OH溶液,减压蒸馏,回收过量的水合肼,对最终反应液调p H值到3~3.5左右,得到中间体HOBt,收率达92.9%,纯化后纯度达98.6%。另一个中间体N,N,N’,N’-四甲基氯甲脒六氟磷酸盐(TCFH)的合成过程主要对其合成过程中溶剂用量、滴加时间、滴加温度等因素进行考察,得到的较佳的合成工艺条件:以三氯氧磷与四甲基脲为原料,六氟磷酸钾为离子交换剂进行合成,二氯甲烷用量与三氯氧磷体积比15.6、滴加时间90min、滴加温度25℃时,中间体TCFH收率达60%以上。关于产品HBTU合成工艺,主要探索了反应时间和转速对HBTU两种异构体比例的影响,以及O-HBTU异构体转变为N-HBTU异构体的条件。结果表明:反应时间、转速对HBTU异构体比例和产率有一定影响,转速为15min/r,反应时间15min,HBTU的总收率可达95%,在合成过程中加入三乙胺可将O-HBTU异构体全部转化为N-HBTU异构体。

邱燕璇[2](2016)在《多氮唑衍生配体构筑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及理论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功能配合物兼具有机配体和无机金属离子的特点,在材料科学、能源和生命科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常规溶液法和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系列过渡金属配合物,研究了它们的光学性质,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氢键相互作用及电子吸收光谱。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发光功能配合物、含氮杂环配体及其配合物的研究进展、配合物的合成方法、量化计算及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二章以5-偶氮四唑-8-羟基喹啉(H2TTHQ)为配体与过渡金属构筑了{[Zn(TTHQ)(en)]·2H2O}(1)(en=乙二胺)和{[Mn2(TTHQ)2(H2O)6]·2H2O}(2)两种配合物,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1为一维之字链结构,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将一维链和溶剂水分子连成二维结构,在1中配体是共平面结构。2为双核结构,配体中四唑环与羟基喹啉环相互垂直,双核单元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研究了配合物的光学性质,发现配体及配合物1的固态能发出红色荧光,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ωB97XD/6–31++G(d,p)基组上计算氢键相互作用能。第三章以1-三唑-3-苯并咪唑三氮烯(H3TBIT)、1-三唑-3-苯并噻唑三氮烯(H2TBTT)和1-四唑-3-苯并噻唑三氮烯(H2TTBT)为配体,与过渡金属构筑了七种配合物:Co(H2TBIT)(HTBIT)](3),{[Cu(H2TBIT)(SCN)]·H2O}(4),[Cd2(H3TBIT)2(H2O)2Cl4](5),{[Ni3(H2TBIT)2(HTBIT)2(en)2]·IPA·2H2O}(6),{[Fe(HTBTT)(TBTT)]·H2O}(7),{[Fe(HTTBT)(TTBT)]·2TEA·4H2O}(8),{[Co(HTTBT)(TTBT)]·TEA}(9)(en=乙二胺,IPA=异丙醇,TEA=三乙胺),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3为单核结构,单核单元通过氢键作用在ac平面形成二维框架,通过C–H×××π在bc平面形成另一个二维框架;4为单核结构,沿着a轴方向,相邻的单核结构通过π-π堆积和金属-π相互作用形成无限的一维链;5为双核结构,由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将双核单元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6为三核结构,由氢键作用将三核单元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7为单核结构,氢键将单核单元和水分子连成一个平行于ab平面的二维网状框架;8为单核结构,沿着a轴方向,π-π堆积将单核单元连成一维链;9为单核结构,沿着b轴方向,π–π堆积将单核结构连接成一维链。三氮烯配体在水溶液中发生1,3-质子转移,产生两种互变异构体(RN=N-NHR′(?)RHN-N=NR′)。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比配体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研究了配合物的光学性质,发现配体及全部配合物在乙醇溶液中均能发出蓝色荧光。采用DFT在B3LYP/6–311++G(d,p)基组上计算分析配体的吸收光谱,其特征吸收峰来源于HOMO到LUMO的电子跃迁。

卢金荣[3](2014)在《基于三萜骨架凝胶因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甘草次酸、齐墩果酸是自然界中含量丰富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二者均具有手性刚性骨架、多个可修饰位点及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特点,其衍生物的抗炎、抗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受到了广泛关注。本论文在扩展三萜化合物有机功能分子的基础上,利用二者刚性骨架易于在溶液中聚集的性质,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凝胶因子,研究其超分子凝胶的性质和应用,为超分子凝胶的研究提供物质基础,达到阐述生物活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以及充分利用自然界资源创造新材料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和结果:利用点击反应将能提供氢键作用位点的尿嘧啶缀合到甘草次酸骨架上,合成具有有机凝胶性质的甘草次酸钳形分子。通过变温核磁,紫外吸收等方式推断分子间氢键以及π-π堆积作用是其分子组装成凝胶的驱动力。测试阴阳离子对凝胶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氟离子和汞离子分别能选择性地使凝胶坍塌,实现了凝胶对阴、阳离子双重响应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合成腺嘌呤的齐墩果酸衍生物,其在水诱导下能凝胶有机溶剂。通过核磁滴定等实验证明水和腺嘌呤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桥将分子连接,诱导分子自组装成纤维结构,并且实现了凝胶体系对互补型碱基的分子响应特性。在甘草次酸、齐墩果酸骨架中引入能提供氢键作用力的三肽化合物,发现此类三肽缀合物能够凝胶芳香类溶剂。由于凝胶因子本身的疏水性特征,其能够在水油体系中选择性凝胶油相。基于此性质,将此类干凝胶应用在对水中染料分子的吸附中,发现干凝胶能利用静电作用选择性吸附阳离子型染料。凝胶聚集体具有特殊的碱性增强性质,能够使pH指示型染料分子颜色改变。发展新类型的三萜骨架凝胶因子,设计合成了含苯酰胺基团的甘草次酸、齐墩果酸二聚物以及单体衍生物,发现此类二聚体和单体衍生物均能够通过分子间氢键、π-π堆积作用及三萜骨架的聚集性质组装成纤维结构,形成有机凝胶。二聚体衍生物的聚集体中疏松的分子排列使分子的手性性质易于传递,形成组装体的手性性质更强。以甘草次酸二聚体的DMSO凝胶的纤维结构为模板可以原位制备金纳米颗粒,凝胶的结构具有支撑和分散金纳米粒子的作用。

蔡雷[4](2013)在《高效、实用的负载型异相Cu(Ⅰ)催化剂在CuAAC反应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2001年,美国科学家Sharpless首次提出了“点击”化学的概念,并归纳了“点击”反应的一般特征。到目前为止,文献报道最多及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点击”反应是Cu(I)催化剂的叠氮-炔之间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CuAAC),它是目前合成1,4-双取代-1,2,3-三氮唑化合物最强有力的工具。1,4-双取代-1,2,3-三氮唑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潜在药物活性的分子,并且通过CuAAC反应合成其的原料有机叠氮化合物和端炔化合物几乎与其它所有的官能团都不反应,这就是生物科学中所谓的正交性。正是由于叠氮-炔的这种生物正交性为其在生物医学应用领域开启了绿色通道,目前已被广泛用在开发先导化合物库和合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类似物。Cu(I)是一种重金属离子,渗入到自然界水体或土壤中容易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其自身的细胞毒性不利于CuAAC反应医用到生物医药开发领域。而且Cu离子及其配合物大都呈现蓝色或绿色,在有机合成上也会给产品的分离纯化带来一定的麻烦。将Cu(I)催化活性部分负载在固体载体上制成异相Cu(I)催化剂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目前被CuAAC反应研究者所广泛关注,载体材料涵盖无机基质和有机基质。异相催化剂在促进反应进行结束以后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进行回收和再利用,降低了Cu组分的流失,降低了成本。我们通过三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构建了基于Fe3O-4磁性纳米粒子(MNPs),海蛎壳废弃物和温敏性C18长链烷基改性配体分子的异相Cu(I)催化剂,通过红外(FT-IR)、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原子吸收光谱(AAS)、热失重分析(TGA)等对催化剂进行了全面的表征。异相Cu(I)催化剂在微波加热辅助的条件下高效催化“一锅”法CuAAC反应高产率合成1,4-双取代-1,2,3-三氮唑化合物,产物结构用FT-IR和核磁氢谱(1H-NMR)等表征。我们在反应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优点:1)反应原料来源广泛,反应操作简单,反应快速高效,产物易纯化,产率高;2)反应在水和有氧的条件下进行不仅降低了溶剂成本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微波加热辅助使反应时间大幅缩短并且产物选择性更高;3)异相Cu(I)催化剂可以回收再用数次而活性没有明显降低;4)催化剂还可用于数十克级规模的1,2,3-三氮唑产物的高效合成。

王庆[5](2013)在《ClO-比率荧光探针和分子三脚架的设计合成》文中提出次氯酸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被广泛的用做抗菌剂和清洁剂,并且C10-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氧,内源性C10-是生命必需的,有重要的抗菌特性,是生物体免疫系统最关键的活性氧物种。但是,生物体中C10-过量累积会导致人体产生氧化应激从而引起某些疾病,如:关节炎、癌症、神经衰弱等。因此,对C10-的检测不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探索次氯酸根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荧光探针光学信号响应的光谱检测法具有响应快、成本低、灵敏度高等优势,从而被广泛用于各种阴、阳离子的分析检测中。因此,各类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成为当前光谱检测法的研究热点领域。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基于C10-氧化有机硼酸染料中C-B键为C-O键从而导致分子内电荷转移机制(ICT,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发生改变所引起的光学信号变化原理,设计合成了两个可以检测C10-的含有吲哚和喹啉鎓盐结构的有机硼酸类比率荧光探针:Z1、Z2。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以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为信号检测手段,系统研究了它们对常见阴、阳离子及活性氧物种的识别行为。结果表明Z1、Z2在10mM的NaH2PO4-Na2HPO4缓冲液(pH7.4)中均对C10-有很好的选择性,并利用高分辨质谱分析法研究了它们对C10-的检测机理。同时,它们在检测ClO时表现出如下优越性能:1)它们对C10-的响应非常快,1分钟内完成响应信号的变化,C10-对C-B键氧化的二级动力学常数达到k’=1048.692M-1·S-1。而其它氧化物种,如:H202不但与探针的反应慢,而且引起的荧光信号变化不显着;2)它们对C10-的响应不但出现显着的光谱变化,而且出现显着地颜色变化,溶液由最初的无色变为红色,可将探针制成试纸实现对浓度高于1.0×104M C10-的肉眼检测;3)它们对C10-的检测限较高,分别达到了2.5×10-7M和2.7×10-7M,满足自来水中氯酸盐总量(0.7毫克/升)的检测标准;4)它们的pH应用范围较广,可在4.5-10.0的pH范围内使用。通过对结合位点的设计修饰,三脚架结构的分子探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阴、阳离子和许多小分子的环境和生物样品分析检测中。例如:由具有分子三脚架结构的配体合成的配合物造影剂,被应用于影像医学研究中。本论文以半菁蓝素为光学信号报告基团,合成了氮支三脚架化合物(Nl-N3),以期得到具有阴离子识别功能的新型分子光学探针。光谱研究表明,这类探针分子的光谱信号极为不稳定,作为离子探针材料不理想。但通过系统的光谱研究发现其多变的光谱性能与其分子中带正电荷的碳氮双键发生水加成相关,由于水加成使分子中的大共轭体系被破坏从而导致光谱信号的变化,长波长的吸收逐渐减弱,而短波长区域出现水加成产物的新吸收峰。而且,这种变化受温度、pH、溶剂极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通过对探针在不同pH环境水溶液中对温度的响应情况研究发现,它们可作为潜在的温敏探针材料,但该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曾建平[6](2013)在《无磷阻垢缓蚀剂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无磷水处理剂在水处理中有重要应用,无磷化是未来水处理剂的发展方向。本论文对一些常用无磷阻垢缓蚀剂与晶体相互作用进行了分子动力学(MD)模拟,通过比较无水条件下和水溶液中的结合能、形变能和对关联函数等,研究了它们的阻垢和缓蚀作用机理,揭示了溶剂化效应对阻垢缓蚀作用影响的本质,为新型阻垢缓蚀剂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全文大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模拟研究常见无磷阻垢剂的阻垢作用机理。在无水(真空)条件下和水溶液中对四种常用聚合物阻垢剂,即聚丙烯酸(PAA)、水解聚马来酸酐(HPMA)、聚环氧琥珀酸(PESA)和聚天冬氨酸(PASP),分别与方解石(CA)(104)与(110)面、硬石膏(AD)(001)与(020)面和羟基磷灰石(HA)(001)与(110)面所形成的48种阻垢作用模型采用COMPASS力场进行NVT系综MD模拟。发现无水条件下和水溶液中4种聚合物阻垢剂均能阻止钙垢的生长,但水溶液中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更一致。两种情况下4种聚合物阻垢剂与各钙垢晶面相互作用时均能发生明显的形变。分析对关联函数g(r)Total、g(r)Ca(Crystal)-O(-C=O)、 g(r)Ca(Crystal)-O(-OH)、g(r)Ca(Crystal)-O(Water)、g(r)H(Polymer)-O(Water)和g(r)H(Polymer)-O(Crystal)均表明无水条件下和水溶液中聚合物阻垢剂与成垢晶体在近程区域有成键(含氢键)作用,在远程区易形成非键作用。在模拟体系中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由非键作用提供。根据各聚合物重复单元在B3LYP/6-31G*水平下的自然电荷,发现聚合物O原子易与成垢晶体中的Ca原子形成库仑作用。对碳酸钙垢,水溶液中4种聚合物阻垢剂与CA(104)和(110)面相互作用的结合能大小排序均为:PESA> PASP> HPMA> PAA,同一聚合物阻垢剂与CA(110)面的结合能大于与(104)面的结合能。水分子的存在使聚合物阻垢剂与方解石晶体之间的结合能减小了。对硫酸钙垢,水溶液中聚合物阻垢剂与AD(001)面的模拟结果更接近实验结果。水溶液中4种聚合物阻垢剂与AD(001)和(020)面相互作用的结合能大小排序均为:PESA> PASP> HPMA> PAA,同一聚合物阻垢剂与AD(001)面的结合能小于与(020)面的结合能,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水分子的存在使聚合物阻垢剂与AD(001)面之间的结合能大大减小了,而使其与AD(020)面的结合能增大了。水分子的存在削弱了HPMA和PAA的形变,而使PASP和PESA的形变加剧了。对磷酸钙垢,水溶液中聚合物阻垢剂与HA(001)面的模拟结果更接近实验结果。聚合物阻垢剂与HA相互作用的温度或能量的波动比CaCO3剧烈,但与硬石膏相当。水溶液中4种聚合物阻垢剂与HA(001)相互作用的结合能大小排序为:HPMA> PASP>PESA>PAA;同一聚合物阻垢剂与HA两晶面的结合能相差不大,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无水条件下结合能的排序不符合实验结果,水分子的存在使HPMA和PESA的形变削弱,而使PASP和PAA的形变加剧。水分子的存在使得聚合物阻垢剂并不能直接与成垢晶体发生相互作用,而主要是通过水分子间接进行。用MD模拟研究水溶液中阻垢剂的阻垢机理时水分子的存在非常重要,即在构建相互作用的模型时水分子不能被忽略。二是模拟研究了无磷缓蚀剂对金属的缓蚀作用机理。对碳钢,在无水条件和水溶液中对聚合物缓蚀剂水解聚马来酸酐(HPMA)、聚环氧琥珀酸(PESA)和聚天冬氨酸(PASP)与Fe(001)和(110)面的缓蚀作用进行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结果发现,对同一聚合物缓蚀剂来说,与Fe不同晶面的结合能均有Ebind(001)<ind(110)(PESA除外),且水溶液中和无水条件下聚合物缓蚀剂的结合能大小排列均为PASP>HPMA>PESA,同时,水溶液中聚合物与Fe晶体的结合能比无水时的结合能要小得多。聚合物缓蚀剂在克服自身的形变而与Fe晶面紧密结合,从而阻止腐蚀介质与碳钢的结合,起到了缓蚀的作用。聚合物缓蚀剂并不能完全突破水结构而吸附于铁表面,使得缓蚀效果不佳,即水分子的存在影响了聚合物缓蚀剂与Fe晶体的相互作用。水分子的存在影响了聚合物缓蚀剂分子的形变程度。从对关联函数的分析,可知聚合物缓蚀剂分子和水分子中的O原子分别与Fe晶体中的Fe原子之间形成了非键作用。溶剂化效应在模型构建中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对铜表面的缓蚀作用,围绕着苯并三氮唑母体(BTA)用羟基进行修饰,一共得到6种无磷缓蚀剂苯并三氮唑及其衍生物。运用MD模拟方法对该6种缓蚀剂与Cu20(001)面的相互作用在无水条件下和水溶液中进行研究,发现后者与实验结果更吻合。同一温度下水溶液中6种BTA及其羟基衍生物与Cu20(001)晶面相互作用的结合能大小排序为:1-OH-BTA>4-OH-BTA>7-OH-BTA>BTA>5-OH-BTA>6-OH-BTA。水分子的存在对缓蚀剂分子与Cu20晶体相互作用的结合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水溶液中分子结构不同导致温度对苯并三氮唑及其衍生物的缓蚀作用不同。不同温度下1-OH-BTA与Cu20(001)晶面的结合能排序为343K>323K>333K,而BTA与Cu20(001)晶面的结合能强弱为323K>333K>343K。从非键作用能和对关联函数可知,缓蚀剂分子与Cu20晶体相互作用体系的结合能Ebind主要来自库仑能变(包括离子键)的贡献。发现呈负电性的功能团能与难溶铜盐表面上带正电的铜离子通过库仑相互作用而产生较强的吸附行为,从而阻止腐蚀介质与金属铜的进一步作用,即防止了金属的腐蚀。1-OH-BTA/200H2O/Cu2O(001)体系中部分水分子与Cu20晶体和1-OH-BTA均存在着化学键或氢键作用,即用分子动力学研究时水分子是不能被忽略的。总之,本文对无磷阻垢缓蚀剂的结构-性能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解释了其作用机理,揭示了溶剂化效应对阻垢缓蚀性能影响的本质,做出了具有开拓和创新性的工作。

王鲜娟[7](2012)在《基于柔性三脚架配体的配合物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配位化合物的新颖结构、优美拓扑以及光、电、磁、催化、交换和吸附等方面性能的研究已经成为配位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化学工作者们致力于研究配位晶体材料的设计和合成,而选择金属离子中心和合适几何构型的有机配体是设计和合成目标配合物的关键。本文围绕当前配合物的研究热点,选择了柔性三脚架氮杂环类配体作为主配体,有机羧酸作为辅助配体,采用水热和溶剂热的方法设计合成了7个结构新颖的配合物,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特征和网络拓扑,对它们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等基本表征,并研究了它们的稳定性以及荧光性能。我们采用柔性三脚架氮杂环化合物1,3,5-三(三氮唑-1-甲基)-2,4,6-三甲基苯(tttmb)作为主配体,与Cd(Ⅱ)离子和Co(Ⅱ)离子进行配位,并且加入五个不同的有机羧酸辅助配体进行自组装,合成了结构新颖的7个功能配合物,它们分别为{[Cd5(tttmb)2(tbi)5(H20)4].2H2O}n (1),{[Cd(tttmb)(atc)].1.5H2O}n.(2),{[Cd2(tttmb)2(btc)C1].1.5H2O}n (3),{[Cd3(tttmb)2C16(H20)6].4H2O}n (4),[CO2(tttmb)(m-bdc)2H20].(5),{[Co(tttmb)(dpe)].2H2O}n (6),{[CO1.5(tttmb)(btc)(H20)].3H2O}n (7)(H2tbi=5-tert-Butylisophthalic Acid,H2atc=1,3-Adamantanedicarboxylic Acid,H3btc=1,2,4-Benzenetricarboxylic Acid, m-H2bdc=1,3-Benzenedicarboxylic Acid,H2dpe=4,4’-Dicarboxydiphenyl Ether).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2、4、5是二维结构,其中配合物1是一个复杂的二维三层结构,tbi2-离子呈现了五种不同的配位模式。配合物2、5呈现左右手螺旋链交替排列的不同的二维结构。配合物4是一个蜂巢型的二维结构。配合物3、6、7呈现三维网络结构,并且结构中都带有左手和右手螺旋链。其中配合物3是一个3,4,8-连接的三维自穿插结构,拓扑符号为(4·62)(66)(42·620·86)。配合物6是三维的二重穿插结构,是一个双节点的3,5-连接拓扑,其拓扑符号为(4·5·65·72·8)(4·5·6)。配合物7是三维的结构,拓扑符号为(52·7)(52·73·8)(44·54·62·74·10)。我们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分析等初步表征。并且在本章的最后详细讨论了有机羧酸配体的几何构型和tttmb对形成配合物最终结构的影响,证明了tttmb是构建多样结构和迷人拓扑的很好的选择。同时我们对配合物1-7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我们测定了辅助羧酸H2tbi和H3btc、配体tttmb和配合物1、2、3的常温固态荧光发射光谱,实验结果表明1、2、3虽然拥有相同的金属中心和主配体tttmb,但是其荧光发射性能是不同的。另外,我们对配合物1、2、5、6、7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配合物5在DMF、CH3OH、C2H5OH、CH3CN、CHCl3等常用实验溶剂中有很好的稳定性能。此外,我们研究了配合物1对13-的吸附性能。

张秉君[8](2012)在《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配位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相关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运用晶体工程原理构建新型高级有序结构分子聚集体如配位聚合物、超分子等逐渐成为当前化学、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课题之一。这不仅因为对此类课题的研究能够探寻到新颖的拓扑构型、框架结构以及其组装过程中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因为对此类课题的研究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如在光、电、磁、吸附、离子交换以及气体储存、生物活性、超分子化学药物等方面的应用前景。目前,该研究课题的核心任务是如何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构筑基块并通过一定的晶体工程策略来获得具有预期结构与功能的晶体材料,来实现他们在应用方面的价值。本论文在晶体工程组装原理的指导下,考虑选择结构上分别含有杂环N、羧基(-COOH)、羰基(>C=O)三类典型配位基团且共同具有优良生物性能的有机配体(含N多功能咪唑配体、多元羧酸配体、天然产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并与适当的生命体系金属基离子为构筑基元,利用它们的加合作用,将生物活性成分与金属基活性作用的机理相结合,构建具有新颖拓扑网络结构且展现特定多功能性质的配位聚合物,并对其性质进行表征,特别是对其可能的生物活性进行了部分研究,以期发挥生物活性成分和金属离子的双功能。系统探讨了配体的几何构型,金属离子的配位趋向,以及有机多羧酸辅助配体的配位能力、骨架长度、柔性程度和溶剂或客体分子调控等因素在目标配位聚合物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其对配合物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我们得到了七个具有新颖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化合物,它们分别是:[Cu2(bcm)2(CH3OH)2]·2CH3OH (1),[Cu2(bcm)2(CH3CH2OH)2]-2CH3CH2OH (2),{[Zn(bbi)3(NO3)]Br·2H2O}n (3),[Zn(oxa)(bbi)]n (4),[Mn(fina)2(bbi)2(H2O)2]n (5),[Cd2(bpdc)2(bbi)2]n (6),{[Co8(cit)4(bbi)6(H2O)10]·7H2O}n (7)。用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1和2是基于π-π堆积作用及氢键弱作用力构筑而成的三维超分子结构;3具有一个三重2D→3D穿插网络结构;4是一个(4,4)拓扑形状的2D结构;5以Mn离子为四连接点,形成3D→3D三重穿插4-节点式的66-dia网络结构;而6是一个由bbi配体连接1D花瓣链状结构形成的3D多孔有机金属框架;7是一个3D多核金属-氧簇化合物,包含以八核金属钴簇为SBUs构筑的2D(4462)网络。其次,以这些在生命体系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咪唑类功能配合物为研究对象,运用琼脂扩散法、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α-脱氧核糖法,以及研究与DNA的相互作用,筛选出活性更强、性能更优越,在生命体系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功能配合物。此外,合成了以天然产物提取物槲皮万寿菊素为主配体的CuⅡ/ZnⅡ/FeⅢ二元配合物,它们较配体具有更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活性;并且配合物可以以插入模式与CT-DNA结合,影响CT-DNA分子的内部构型,抑制DNA分子的进一步遗传与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的恶性生长以达到抗癌效果。其中,与DNA结合作用的大小顺序为:Que-Fe>Que-Cu>Que-Zn> Que。槲皮万寿菊素金属配合物的制得为配位化学增添了新的内容,良好的生物活性为其在医学上的应用提供了依据,这对寻找新型、高效的金属基抗癌、抗氧化超分子化学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王艰,许秀枝,严文锦,李柱来[9](2011)在《“4-吡啶甲基取代的苯并三氮唑”的合成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并优化4-吡啶甲基取代的苯并三氮唑的目标产物的合成工艺条件。方法以1-H苯并三氮唑和4-氯甲基吡啶盐酸盐为原料、乙酸乙酯为溶剂、无水碳酸钾为缚酸剂,一步合成了标的物,并采用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苯并三氮唑和氯甲基吡啶盐酸盐直接在无水碳酸钾/乙酸乙酯作为溶剂、缚酸剂,85℃回流4 h,总产率提高到72.36%。结论通过简化亲核取代反应条件,可以直接一步合成目标产物1-[(4-吡啶基)甲基]-苯并三唑(B1)和2-[(4-吡啶基)甲基]-苯并三唑(B2),并大大提高了产率。

金金[10](2011)在《基于1,3,5-三(三氮唑-1-甲基)-2,4,6-三甲基苯配体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十年,功能配合物正迅速发展成为无机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因为,功能配合物不仅具有特别的绚丽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磁性、离子吸附交换、分子识别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潜在应用价值,从而使得人们对这种配合物的设计与合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本文选择了一个具有具有多种配位模式和立体配位构型的柔性三脚架氮杂环化合物1,3,5-三(三氮唑-1-甲基)-2,4,6-三甲基苯(TTTMB)为主配体,与不同的金属离子以及不同的辅配体来组装不同结构的配合物。然后,我们分别对它们的结构进行的详细的分析,研究它们的性质。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一、利用TTTMB,在水热条件下,通过添加辅助配体,与AgC104得到了一个十八核银的金属大环配合物1’[Ag18(TTTMB)12](ClO4)18·30H2O,它与以前报道的配合物1 [Ag18(TTTMB)12](NO3)18·30H2O的主体骨架是相同的。以配合物1为例,它具有通过银银作用形成的不寻常的核和空腔。就目前而言,它是第一例最高核银的大环。为了更好地研究1的光物理性质,我们合成了十八核银的大环的构筑单元即三核的配合物2 [Ag3(TTTMB)2](ClO4)2·H3btrc·H2O。通过研究配合物1和2的光物理性质,发现2的光物理性质与1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认为1的独特的性质来源于银的大环,而不是其构成的三核单体。对这种十八核的银的大环1固体发光性质方面进行了仔细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随着温度的降低,它的磷光强度和磷光寿命有了很大的增强。我们通过研究其在极性溶液中的光物理性质以及MO轨道计算,确定了它的固体发光机理主要是3LMMCT,混有3IL二、采用TTTMB,与Cd盐、Zn盐以及通过添加羧酸辅助配体,在水热合成方法下,组装合成了二维的配合物3 [Cd4(1,2-bdc)4(TTTMB)4(H2O)4]n 2nCl·4nCH3CN·6nH2O,二维的4 [Cd6(1,4-bdc)6(TTTMB)4(H2O)6]n·nH2O,一维的5 [Zn6(1,4-bdc)6(TTTMB)4(H2O)12]n·nH2O,二维6[Zn3(1,3-bdc)2 (TTTMB)2(μ2-SO4) (H2O)2]n-nH20,二维的7 [Zn2(1,3-bdc)2 (TTTMB) (H2O)]n,通过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并对配合物3,4,5,6进行发光性质的研究。三、利用配体TTTMB,与CuBr2和草酸合成了一个四核的铜的配合物8Na[Cu4 (TTTMB)2Br3]·Br4·1.5H2C2O4,同样利用TTTMB与CuCl2也合成了一个四核的铜的配合物9 Na[Cu4 (TTTMB)2Cl3]·Cl4·1.5 H2C2O4,他们除了桥连配体不一样外,其它结构完全一样,不过目前这种结构没有发现有报道。

二、含苯并三氮唑的三脚架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苯并三氮唑的三脚架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盐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肽缩合剂的种类
        1.2.2 HBTU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HBTU概述
        1.3.1 HBTU理化性质
        1.3.2 HBTU的应用
    1.4 HBTU检测方法
        1.4.1 核磁共振氢光谱(1HNMR)
        1.4.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
        1.4.3 高效液相色谱(HPLC)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合成工艺路线拟定
    2.1 工艺路线的设计
    2.2 工艺路线的创新点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间体HOBt的合成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中间体HOBt的制备
    3.3 中间体HOBt的表征分析
        3.3.1 中间体HOBt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3.2 中间体HOBt的高效液相谱图(HPLC)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溶剂类型对实验的影响
        3.4.2 溶剂用量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4.3 原料摩尔比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4.4 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4.5 反应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4.6 p H对中间体HOBt收率的影响
    3.5 副产物分析与提纯
        3.5.1 副产物的分析
        3.5.2 HOBt的纯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间体TCFH合成工艺研究
    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 合成中间体TCFH的合成
        4.2.1 中间体TCFH的反应机理
        4.2.2 中间体TCFH的制备
    4.3 中间体N,N,N',N'-四甲基氯甲脒六氟磷酸盐(TCFH)的表征与分析
        4.3.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4.3.2 核磁共振氢光谱(1HNMR)
    4.4 TCFH合成工艺研究
        4.4.1 溶剂用量
        4.4.2 滴加温度
        4.4.3 滴加时间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溶剂用量对中间体TCFH收率的影响
        4.5.2 POCl_3 滴加过程温度对TCFH产率的影响
        4.5.3 KPF_6 滴加时间对TCFH产率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HBTU的合成工艺研究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 HBTU的合成过程
        5.2.1 1-羟基苯并三氮唑的钾盐(KOBt)的制备
        5.2.2 HBTU的制备
    5.3 产品表征与分析
        5.3.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5.3.2 核磁共振氢光谱(1HNMR)
        5.3.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
        5.3.4 产品HBTU的高效液相谱图(HPLC)
    5.4 溶剂用量对HBTU质量收率的影响
    5.5 不同转速以及时间对HBTU结果的影响
    5.6 O-HBTU异构体转化为N-HBTU异构体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多氮唑衍生配体构筑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及理论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发光功能配合物
    1.2 含氮杂环配体及其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3 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1.4 配合物的量化计算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 5-偶氮四唑8羟基喹啉Zn(II)和Mn(II)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光学性质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3 晶体结构分析
    2.4 配合物的性质表征与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三氮烯类配体构筑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与理论计算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3 晶体结构描述
    3.4 配合物的性质表征与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三萜骨架凝胶因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三萜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1.3 超分子凝胶
        1.3.1 超分子凝胶的定义
        1.3.2 凝胶的制备
    1.4 超分子凝胶的功能应用
        1.4.1 超分子凝胶在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
        1.4.2 超分子凝胶在制备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
        1.4.3 超分子凝胶在化学反应媒介和催化方面的应用
    1.5 基于天然产物骨架的超分子凝胶
        1.5.1 基于甾体骨架的超分子凝胶
        1.5.2 基于氨基酸类衍生物的超分子凝胶
        1.5.3 基于糖骨架的超分子凝胶
        1.5.4 基于五环三萜骨架的超分子凝胶
        1.5.5 其他结构的天然产物衍生物的超分子凝胶
    1.6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立题背景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2.1 核苷碱基-三萜缀合物的响应性凝胶
        1.6.2.2 三萜-寡聚肽衍生物的可吸附性凝胶
        1.6.2.3 含苯酰胺的三萜二聚体和单体衍生物的凝胶性质
第2章 核苷碱基-三萜缀合物的响应性凝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2.2.3 尿嘧啶缀合的甘草次酸钳形分子的合成
        2.2.4 腺嘌呤缀合的齐墩果酸衍生物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甘草次酸钳形分子的凝胶性质测试
        2.3.2 甘草次酸钳形分子的凝胶对阴阳离子响应的特性
        2.3.3 齐墩果酸的腺嘌呤缀合物的水诱导凝胶性质
        2.3.4 齐墩果酸的腺嘌呤缀合物凝胶的分子响应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萜-寡聚肽衍生物的可吸附性凝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和测试条件
        3.2.3 甘草次酸、齐墩果酸-三肽缀合物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甘草次酸、齐墩果酸-三肽缀合物的凝胶性质测试
        3.3.2 甘草次酸、齐墩果酸-三肽缀合物凝胶吸附染料分子的性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苯酰胺的三萜二聚体和单体衍生物的凝胶性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和测试条件
        4.2.3 甘草次酸和齐墩果酸二聚体和单体衍生物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甘草次酸、齐墩果酸二聚体的凝胶性质
        4.3.2 甘草次酸、齐墩果酸单体衍生物的凝胶性质
        4.3.3 以甘草次酸二聚体的DMSO凝胶为模板制备金纳米颗粒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论文中所合成化合物结构索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高效、实用的负载型异相Cu(Ⅰ)催化剂在CuAAC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点击”化学概述
    1.2 “一锅”法 CuAAC 反应
        1.2.1 以卤代物为起点的“一锅”法
        1.2.2 以苯硼酸为起点的“一锅”法
        1.2.3 以氨基化合物为起点的“一锅”法
        1.2.4 以重氮盐为起点的“一锅”法
        1.2.5 以环氧化合物为起点的“一锅”法
        1.2.6 以苯炔中间体为起点的“一锅”法
    1.3 微波加热辅助 CuAAC 反应
        1.3.1 微波加热辅助 CuAAC 反应合成有机小分子化合物
        1.3.2 微波加热辅助 CuAAC 反应合成糖基生物活性大分子
        1.3.3 微波加热辅助 CuAAC 反应合成肽类生物活性大分子
    1.4 异相 CuAAC 催化剂
        1.4.1 有机聚合物固相载体
        1.4.2 无机固相载体
        1.4.3 碳基质固相载体
        1.4.4 其它固相载体
    1.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磁性纳米粒子的异相 Cu(I)催化剂在 CuAAC 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溶剂和试剂(见附录一)
        2.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见附录二)
        2.2.3 基于 MNPs 的异相 Cu(I)催化剂制备
        2.2.4 MNPs-Cu(I)催化剂 1 催化微波加热辅助 CuAAC 反应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 MNPs 的异相 Cu(I)催化剂 1 和 2 的制备
        2.3.2 基于 MNPs 的异相 Cu(I)催化剂 1 和 2 的表征
        2.3.3 微波加热辅助 CuAAC 反应
    2.4 本章总结
第3章 基于海蛎壳废弃物的异相 Cu(I)催化剂在 CuAAC 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溶剂和试剂(见附录一)
        3.2.2 主要实验仪器(见附录二)
        3.2.3 基于 OSPs 和 CaCO3的异相 Cu(I)催化剂的制备
        3.2.4 微波加热辅助 CuAAC 反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OSPs-CuBr 和 CaCO3-CuBr 催化剂的制备
        3.3.2 OSPs-CuBr 和 CaCO3-CuBr 催化剂的表征
        3.3.3 微波加热辅助 CuAAC 反应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温敏性 Cu(I)催化剂在 CuAAC 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溶剂和试剂(见附录一)
        4.2.2 主要实验仪器(见附录二)
        4.2.3 基于三乙撑四胺温敏性 Cu(I)催化剂制备
        4.2.4 微波加热辅助 CuAAC 反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长链烷基改性的三乙撑四胺分子的合成催化剂的制备
        4.3.2 长链烷基改性的三乙撑四胺分子的合成催化剂的表征
        4.3.3 微波加热辅助 CuAAC 反应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主要实验溶剂和试剂
附录二 主要实验仪器
附录三 产物 FT-IR 和1H-NMR 谱图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5)ClO-比率荧光探针和分子三脚架的设计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化合物的研究方法
        1.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1.2 荧光光谱
        1.1.3 荧光分子探针
    1.2 次氯酸根检测
        1.2.1 次氯酸根探针
    1.3 氮支三脚架结构化合物
    1.4 本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思路
第二章 基于苯硼酸的次氯酸根比率荧光探针
    2.1 设计思路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化合物合成路线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试剂与仪器
        2.3.2 探针分子Z1、Z2母液的配置
        2.3.3 探针分子识别性能的研究
        2.3.4 Z1、Z2的离子干扰
        2.3.5 Z1、Z2的滴定实验及检测限
        2.3.6 Z1、Z2的pH适用范围
        2.3.7 Z1、Z2和ClO~-反应的动力学
        2.3.8 Z1、Z2用于ClO~-检测的实际应用
        2.3.9 Z1、Z2用于ClO~-识别机理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氮支三脚架结构化合物的性质研究
    3.1 设计思路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化合物合成路线
        3.2.3 化合物合成步骤
    3.3 化合物性质研究
        3.3.1 试剂和仪器
        3.3.2 N1-N3母液的配置
        3.3.3 N1-N3在不同pH下紫外-可见光谱
        3.3.4 HCl的连续滴定
        3.3.5 NaOH的连续滴定
        3.3.6 N1-N3于水溶液中变温实验
        3.3.7 N1-N3于有机溶剂中光谱变化趋势
        3.3.8 ~1H NMR方法对N2水加成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无磷阻垢缓蚀剂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无磷阻垢缓蚀剂的性能及其机理研究概况
        1.2.1 常见无磷阻垢缓蚀剂的性能研究
        1.2.1.1 聚天冬氨酸的阻垢缓蚀性能
        1.2.1.2 聚环氧琥珀酸的阻垢缓蚀性能
        1.2.1.3 聚丙烯酸的阻垢性能
        1.2.1.4 水解聚马来酸酐阻垢缓蚀性能
        1.2.1.5 苯并三氮唑及其衍生物的缓蚀性能研究
        1.2.2 阻垢缓蚀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1.2.2.1 聚合物阻垢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1.2.2.2 苯并三氮唑及其衍生物的缓蚀作用机理
    1.3 理论方法简介
        1.3.1 分子力学方法
        1.3.2 分子动力学方法
        1.3.3 密度泛函理论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合物阻垢剂阻碳酸钙垢机理的MD模拟
    2.1 引言
    2.2 模型构建和MD模拟细节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平衡的判别
        2.3.2 聚合物阻垢剂与碳酸钙晶体的的结合能
        2.3.3 溶剂化效应
        2.3.4 聚合物阻垢剂在碳酸钙表面的形变
        2.3.5 超分子对关联函数
        2.3.5.1 g(r)_(Total)分析
        2.3.5.2 g(r)_(Ca(Crystal)-O(-OH))和g(r)_(Ca(Crystal)-O(-C=O))分析
        2.3.5.3 g(r)_(H(Polymer)-O(Crystal))分析
        2.3.5.4 g(r)_(Ca(Crystal)-O(Water))和g(r)_(H(Polymer-O(Water))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合物阻垢剂阻硫酸钙垢机理的MD模拟
    3.1 引言
    3.2 模型构建和MD模拟细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平衡判别
        3.3.2 聚合物阻垢剂与硬石膏晶面的结合能
        3.3.3 溶剂化效应
        3.3.4 聚合物阻垢剂在硬石膏表面的形变
        3.3.5 超分子对关联函数
        3.3.5.1 g(r)_(Total)分析
        3.3.5.2 g(r)_(Ca(Crystal)-O(-OH))和g(r)_(Ca(Crystal)-O(-C=O))分析
        3.3.5.3 g(r)_(H(Polymer)-O(Crystal))分析
        3.3.5.4 g(r)_(Ca(Cystal)-O(Water))和g(r)_(H(Polymer)-O(Water))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合物阻垢剂阻磷酸钙垢机理的MD模拟
    4.1 引言
    4.2 模型构建和MD模拟细节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平衡判别
        4.3.2 聚合物阻垢剂与HA晶面的结合能
        4.3.3 溶剂化效应
        4.3.4 聚合物阻垢剂在HA晶面的形变
        4.3.5 超分子对关联函数
        4.3.5.1 g(r)_(Total)分析
        4.3.5.2 g(r)_(Ca(Crystal)-O(-OH))和g(r)_(Ca(Crystal)-O(-C=O))分析
        4.3.5.3 g(r)_(H(Polymer)-O(Crystal))分析
        4.3.5.4 g(r)_(Ca(Crystal)-O(Water))和g(r)_(H(Polymer)-O(Water))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聚合物缓蚀剂对碳钢缓蚀作用机理的MD研究
    5.1 引言
    5.2 模型构建与模拟方法
    5.3 结果和讨论
        5.3.1 平衡判别
        5.3.2 缓蚀剂分子与铁晶面的结合能
        5.3.3 溶剂化效应
        5.3.4 聚合物在Fe晶面上的形变
        5.3.5 对关联函数分析
        5.3.5.1 不同条件下g(r)_(Fe-O(polymer))分析
        5.3.5.2 不同聚合物缓蚀剂的g(r)_(Fe-O(polymer))分析
        5.3.5.3 g(r)_(Fe-O(water))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苯并三氮唑及其衍生物分子修饰和MD研究
    6.1 引言
    6.2 模型构建与模拟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缓蚀剂分子在Cu_2O晶面上的结合能
        6.3.2 缓蚀剂分子的形变
        6.3.3 相互作用体系的对关联函数
        6.3.3.1 g(r)_(Total)分析
        6.3.3.2 g(r)_(O(OH-BTA)-Cu)分析
        6.3.3.3 g(r)_(O(W)-Cu)和g(r)_(O(1-OH-BTA)_-H(W))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本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完成项目情况

(7)基于柔性三脚架配体的配合物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配位化学的蓬勃发展
    1.2 配合物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常用合成方法
        1.2.1 有机配体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
        1.2.2 金属离子中心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
        1.2.3 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1.3 配合物的性能研究
        1.3.1 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研究
        1.3.2 配合物吸附和交换性能的研究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配合物1-7的制备及其晶体结构描述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药品及测试仪器
        2.2.2 配合物1-7的合成
    2.3 配合物1-7晶体结构描述
        2.3.1 配合物{[Cd_5(tttmb)_2(tbi)_5(H_2O_)4]·2H_2O}_n(1)的晶体结构描述
        2.3.2 配合物{[Cd(tttmb)(atc)]·1.5H_2O}_n(2)的晶体结构描述
        2.3.3 配合物{[Cd_2(tttmb)_2(btc)Cl]·3H_2O}_n(3)的晶体结构描述
        2.3.4 配合物{[Cd_3(tttmb)_2Cl_6(H_2O)_6]·4H_2O}_n(4)的晶体结构描述
        2.3.5 配合物[Co_2(tttmb)(m-bdc)_2H_2O]_n(5)的晶体结构描述
        2.3.6 配合物{[Co(tttmb)(dpe)]·2H_2O}_n(6)的晶体结构描述
        2.3.7 配合物{[Co_(1.5)(tttmb)(btc)(H_2O)]·3H_2O}_n(7)的晶体结构描述
    2.4 结构讨论
        2.4.1 配体tttmb的配位模式分析及其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
        2.4.2 有机羧酸配体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配合物1-7的荧光、化学稳定性以及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试剂及测试仪器
    3.3 配合物1-3荧光性能的研究
    3.4 配合物1,2,5,6,7的稳定性能研究
    3.5 配合物1对I_3~-的吸附性能研究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论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配位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相关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配位化学概述
    1.2 配位聚合物
        1.2.1 配位聚合物的结构
        1.2.2 配位聚合物的应用
    1.3 羧酸类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4 柔性双咪唑类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5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金属配合物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溶剂对柔性羧酸与Cu(Ⅱ)自组装的调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配体H2bcm的合成
    2.4 配合物1-2的合成、结构和表征
        2.4.1 配合物1-2的合成
        2.4.2 配合物1-2的晶体结构测定
        2.4.3 晶体结构的描述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1,4-双(咪唑-1-基)丁烷(bbi)与过渡金属、多元羧酸辅助配体构筑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性能与生物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菌种
        3.2.3 培养基
        3.2.4 仪器
    3.3 配合物3-7的合成、结构和表征
        3.3.1 配合物3-7的合成
        3.3.2 配合物3-7的晶体结构测定
        3.3.3 晶体结构的描述
        3.3.4 配位物3-7结构的比较
        3.3.5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研究
        3.3.6 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分析
    3.4 配合物3-7的相关生物活性的研究
        3.4.1 bbi配体及其配合物3-7的生物抑菌活性研究
        3.4.2 bbi配体与配合物7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3.5 小结
第四章 槲皮万寿菊素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抗氧化活性以及与DNA结合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
    4.3 槲皮万寿菊素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4.3.1 配合物的合成
        4.3.2 配合物的结构表征
    4.4 槲皮万寿菊素及其金属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4.4.1 抗氧化活性测试方法
        4.4.2 结果和讨论
    4.5 槲皮万寿菊素及其金属配合物与CT-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4.5.1 配合物与CT-DNA作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测定
        4.5.2 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电子吸收光谱的讨论和分析
    4.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9)“4-吡啶甲基取代的苯并三氮唑”的合成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1.2 方法
2 结 果
    2.1 红外光谱
    2.2 核磁共振谱分析
    2.3 元素质谱分析
    2.4 紫外光谱分析
    2.5 固体荧光光谱
3 讨 论

(10)基于1,3,5-三(三氮唑-1-甲基)-2,4,6-三甲基苯配体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配位化学的研究现状
    1.2 三脚架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1.2.1 以环为中心的三脚架配体及配合物
        1.2.1.1 以三氮唑为中心的三脚架配体及配合物
        1.2.1.2 以芳环为中心的三脚架配体及配合物
        1.2.1.3 天然铁载体中的三脚架配体及配合物
        1.2.2 以碳原子为中心的三脚架配体及配合物
        1.2.3 以氮原子为中心的三脚架配体及配合物
        1.2.4 以硼原子为中心的三脚架配体及配合物
        1.2.5 以磷原子为中心的三脚架配体及配合物
    1.3 配合物性能的研究
        1.3.1 催化作用
        1.3.2 发光性能
        1.3.3 非线性光学活性
        1.3.4 离子交换与吸附
    1.4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及取得的进展
        1.4.1 选题意义
        1.4.2 取得的进展
第2章 基于1,3,5-三(三氮唑-1-甲基)-2,4,6-三甲基苯(TTTMB)十八核银的大环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测试仪器
        2.1.2 配合物的合成
    2.2. 配合物1与1'的结构
    2.3 配合物1的性质研究
        2.3.1 确定配合物1的光物理性质是来源于银的大环[Ag_(18)(TTTMB)_(12)]~(18+)还是三核构筑单元[Ag_3(TTTMB)_2]~(3+)
        2.3.2 配合物1的发光性质
        2.3.3 配合物1的阴离子交换性质
        2.3.4 配合物1的吸附交换性质
第3章 基于1,3,5-三(三氮唑-1-甲基)-2,4,6-三甲基苯(TTTMB)的镉、锌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发光性质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和测试仪器
        3.1.2 配合物的合成
    3.2 配合物3-7的结构
        3.2.1 配合物3[Cd_4(1,2-bdc)_4(TTTMB)_4(H_2O)_4]_n2nCl·4nCH_3CN·6nH_20的结构
        3.2.2 配合物4[Cd_6(1,4-bdc)_6(TTTMB)_4(H_2O)_6]_n·nH_20(4)的结构
        3.2.3 配合物5[Zn_6(1,4-bdc)_6(TTTMB)_4(H_2O)_(12)]_n·nH_2O(5)的结构
        3.2.4 配合物6[Zn_3(1,3-bdc)_2(TTTMB)_2(μ_2-SO_4)(H_2O)2]_n·nH_2O(6)的结构
        3.2.5 配合物7[Zn_2(1,3-bdc)_2(TTTMB)(H_2O)]_n(7)的结构
    3.3 配合物的发光性质的研究
第4章 基于1,3,5-三(三氮唑-1-甲基)-2,4,6-三甲基苯(TTTMB)的铜配合物的合成、结构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和测试仪器
        4.1.2 配合物的合成
    4.2 配合物8、9的结构
        4.2.1 配合物Na[Cu_4(TTTMB)_2Br_3]·Br_4·1.5H_2C_2O_4(8)的结构
        4.2.2 配合物Na[Cu_4(TTTMB)_2Cl_3]·Cl_4·1.5H_2C_20_4(9)的结构
附表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含苯并三氮唑的三脚架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盐的合成工艺研究[D]. 张思思.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6)
  • [2]多氮唑衍生配体构筑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及理论计算[D]. 邱燕璇. 广州大学, 2016(03)
  • [3]基于三萜骨架凝胶因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D]. 卢金荣. 清华大学, 2014(09)
  • [4]高效、实用的负载型异相Cu(Ⅰ)催化剂在CuAAC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 蔡雷. 华侨大学, 2013(08)
  • [5]ClO-比率荧光探针和分子三脚架的设计合成[D]. 王庆. 天津理工大学, 2013(08)
  • [6]无磷阻垢缓蚀剂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 曾建平.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2)
  • [7]基于柔性三脚架配体的配合物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 王鲜娟. 郑州大学, 2012(10)
  • [8]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配位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相关性质研究[D]. 张秉君.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9]“4-吡啶甲基取代的苯并三氮唑”的合成工艺优化[J]. 王艰,许秀枝,严文锦,李柱来.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1(03)
  • [10]基于1,3,5-三(三氮唑-1-甲基)-2,4,6-三甲基苯配体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 金金. 郑州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含苯并三唑及其配合物的三脚架化合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